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2024-09-30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共12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1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的历代领导和师生员工在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淀和创造而形成的、 为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机构、思维方式、物化环境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形态的总和。而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校园这种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大概念下的一个分支,根据上面学校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在一定得历史背景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整合、沉淀、积累下,提炼出来反映本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 大致包括高校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体育情感、体育理想等。

1.2、高校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雕塑等与体育相关的实物。体育物质文化不单单是实物, 还包括这些物品上体现出来人的思维方式这些物品展示出来的人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出来人的情操、意念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运动兴趣,学生在不断受到美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1.3、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联系精神和物质文化的过度,它是以人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既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又是高校的体育组织形式,它的内涵包括体育规章制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育竞赛、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体育交流、体育教学、体育代表对管理等全面的制度制订。

2、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因素

2.1、高校办学理念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是指大学人对大学如何运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相关的大学思想观念,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在本质上,办学理念是指要把一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其建设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校的办学理念,是否与办学理念遥相呼应极其重要,体育文化建设是否深层次的融入到了本校的办学理念中都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2.2、资金的投入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的高低,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学校的经济基础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的领导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同样也决定着投入的多少,很多高校把资金都投入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是非体育教学器材,导致体育这方面的资金不足。

2.3、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随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年龄结构、智力水平以及社交能力等的变化而进行变化,很多内容与高中课程比较相似,重复内容页比较多,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变化。加之社会的发展,很多体育项目融入了很多新的东西,新兴的体育项目备受同学们的关注,而这些变化很少能在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反映出来,这种滞后的改革影响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3.1加大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关的资金投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因此大学生思想易出现波动,而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功能之一就是释放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压力,促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然而高校人员比较密集,高校软硬件资源都逐渐不足,学校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其他基础建设上,体育相关资金只是很少一部分,体育硬件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等一系列行为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2、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高校体育课堂内容的设置和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 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是全人格的培养。高校体育课堂内容呈现给大学生的是显性的, 是授予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和体育技巧的显性课堂。 而体育隐性的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其隐性的内容就是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体育设施的设计风格、体育价值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这些隐性内容的开发带头人就是教师,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3.3、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一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必然离不开组织管理,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以及运行机制都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课、体育竞赛、竞技运动、体育基础设施设计等与体育文化建设相关项目的组织管理都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必须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3.4、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每所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等都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发展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最终形成本校的传统和特色。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2

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

1.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都是针对考试而设定的,往往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内在意义。在教学评价时,只是重点考察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理论知识等。对于社会性发展能力的考核却不够重视,如: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运动中的合作能力、体育思维和能力等。虽然这些能力很难精准测量和判定,但功能却是不容被忽视的,其不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在要求,还有利于树立高校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养成坚持进行体育运动的好习惯。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全面评价体育教学内容,将主、客观评价有机结合,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有序、科学展开。

1.2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目的存在误解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查,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真实的体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某一阶段学习中的成果,以及帮助学生了解以往学习中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在教学评价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准确认识教学评价的目的,常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用考试或是考核的方式评价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影响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是左右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限制了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进步。

1.3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由于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采用不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价,导致体育教学评价中出现了重视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绝对性评价的现象,常以那些可测量的指标作为标准,而忽略了自我评价、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以及那些不可测量的内容。一些方法都过于片面,缺乏科学性,无法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进行及时精准的反馈,由此便不能帮助教师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很难改进教学策略,无法帮助学生提升体育学习效率和质量。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而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却是一概而论的。所以,个别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评价后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对体育课的兴趣也会大幅度降低。

1.4教学主体评价不够合理

高校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不能缺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对教学主体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相互印证教学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缩小偏差,以此提升教学评价的价值和可信度。高校体育教学的受教者是学生,正确评价受教主体能够给教师教学带来直接的经验。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对体育教学进行实际评价时,对学生评价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对教育评价目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常以自我喜好作为标准,而教师为了获取学生的高度评价,在教学时往往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实际需求。此外,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还过于形式化,致使其意义和效果很难充分展现出来。

2.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2.1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

高校学生体育教学实践,应在明确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促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热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体育技能。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价,提升学生的评价和自我认识能力。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进行评价,通过指出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来完善自身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在指导学生更好学习体育课程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

2.2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生坚持体育运动的意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兴趣和热情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是促使学生自觉坚持锻炼的前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新体系,应推动体育教学实现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健康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强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使高校体育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2.3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还应该立足于加强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生理、心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其评价标准和内容,也应基于素质教育而出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水平、性格塑造等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全方位的反映学生的运动习惯、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际教学评价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自身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多种策略推动学生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评价中不断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

3.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

3.1构建综合全面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构建综合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需注意两个方面。首先,需要将形成性评价、判断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主要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方式简单明了,但缺乏一定的信息反馈功能,不能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不能详细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鉴于此,需要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形成性评价、判断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让三种评价方式相互渗透和作用,不断提升整体评价效果;第二,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时,定量和定性评价都要考虑在内,实际评价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学生或许不能正常发挥自己体育技能和优势,最终导致教学评价不够详细和全面。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显得更为科学和全面,能够更加精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3.2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评价

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这其中涵盖了身体机能、运动能力、欣赏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是高校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养成强身健体和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所以,新的体育教学要求将体育运动和锻炼更加生活化,将不同的运动形式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教师要给出及时的反馈和建议,考核评价时,要将他们平时的努力和阶段性的进步考虑在内进行打分,并分析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状态和方向。

3.3重视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受教主体,在教学评价中也是主体。学生在实际学习和评价的全过程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通过科学评价学生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师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作用。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够参与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并客观的给出意见。想要构建一个能够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现阶段单一的评价体系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需要将体育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评价主体,通过师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同行评价等多种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使评价系统主体化。

3.4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理念

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高校应该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充分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和个体性,构建体育学科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基于此系统性的设计出一套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将评价内容和指标系统科学化。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能够充分体现评价系统的导向意义。多角度、全方位、多策略、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不仅要对教学结果作出科学评价,还需重视评价教学过程。实际评价时,不仅对学生体育技能运用和理论知识作出评价,还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育意识,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动态。

4.结论

现阶段,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高校输出的社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是输出各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还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深刻分析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落实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步骤和环节,运用恰当的评价策略系统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当代高校学生的体魄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席羽.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05).

[2]王剑.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与分析―――评《体育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

[3]尚子靖.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现代交际.(11).

[4]王一妮.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消费;体育营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体育观念的更新及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生。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进行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行为及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而且对于开发、完善、培育适合于大学生消费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近10多年来,我国的体育市场快速发展和日益繁荣,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各类体育市场的形成,为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提高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

主体因素:大学生要面子,注重关系的体育消费行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社会个人因素强,中国社会集体因素强。由此,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尤其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们,在释放高考压力的同时,其体育消费受同伴、异性等因素影响较大。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普通院校,群体效应、面子的问题十分重要,维系体面和关系等被视为是基本需要,争脸、给面子和禮尚往来被列入基本行为规范。由此,形成了中国大学校园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关系等体育消费行为。这甚至构成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从而造就出一个巨大的、中国特有的特殊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最近在中国211工程高校中的一份关于体育消费的调查中得出(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都市的名牌大学中)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较大,尤其来源于偏僻地区的大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名牌大学读书,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及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比如在北京一名牌大学读书的江西籍小王,每月仅在打网球上的消费就达到300元(父母每月寄给他的生活费为600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环境因素:大学校园体育消费的福利特征,校园与社会的体育消费环境差异分析。在中国,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受政府、民间及海外等多种组织影响的区域。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消费具有福利性的特征,这种福利性体育消费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免费体育,如体育课的教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及广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等;二是优惠收费体育,如场地器材的出租、主办各类型的培训班等。福利性体育消费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增强学生健康,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同时,由于不完全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可促进校内教职工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高校体育利用场地和器材优势,以特有的劳务方式向社会开放,可以带动临近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有利于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区部分高校中调查得出,这一特征较为明显,大约67%的高校体育场、馆、池对内、外开放都具有福利性,如健身收费2元左右/小时,游泳池收费3元左右/小时,舞会门票4元左右/场,较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门票在5——10元之间,CUBA比赛门票控制在10元以内,这些都体现了福利性的特征。

二、高校体育营销策略

高校体育消费中开发的体育项目的适应人群以多数为佳。体育消费对象的多少(即体育人口)直接影响体育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人口众多的师生员工及周边地区居民和青少年(中、小学生)群体,这些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高校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时形成稳定的社区体育消费市场,这为高校体育营销市场的开发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据笔者调查统计:北京市的前30所高校、上海市的前30所高校、广州的前10所高校、西安的前10所高校体育消费对象目前主要还是以大学生为主,占整个消费人数的半数以上,达到63%,教职工占15 %左右 ,社区居民占18%,其他占4 %。这说明大都市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力度还很不够,消费群体相对较为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形成较为稳定的体育市场。

同一产品薄利多销。在市场营销的诸多要素中,价格对交易成败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总是作用于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关键时期。大学是一个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大学生经济上尚不能自立,整体上消费水平较低,所以面向大学生的营销价格应该坚持薄利多销的策略。而面向附近居民或其他的人群可以考虑采取另外的价格方案。另外,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可以考虑采取周末、寒暑假等不同的价格方案。通过这些不同的价格方案可以更多的吸引体育消费者,而且还可以为本校师生带来更多的实惠,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重视回头客,注重关系营销观念,不搞一捶子买卖。高校开发体育产业,消费对象主要是来源于校内和附近的居民,所以自始至终必须树立关系营销的观念,要有回头客,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关系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与方式,即企业建立、维护并增进与顾客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各方的目标,使顾客对企业组织本身的信任得到维系和加强。关系营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强化连续不断的、持久的顾客关系,是一种长期的营销战略。所以如何通过宣传动员更多的人来高校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是一个问题,而如何让现有的顾客获得满意、得到实惠,使他们有一种参与感、归属感,维系更加牢固的关系,又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目前有些高校在体育产业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会员制,用会员卡进行消费等方式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随着会员的增多,在同等条件下信用进一步加强,否则后面的会员及前面的会员均会受到影响,因为随着体育消费人群的增多体育服务面比较广,在采取以前的措施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我国的体育产业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高校体育市场也已形成,但高校体育产业只是刚刚起步,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缺乏协调的宏观管理、政策引导、法规保障和优惠政策。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主要有:主体因素(大学生要面子,注重关系体育消费);环境因素(大学校园体育消费的福利特征)。高校体育营销策略中应注意:体育消费中开发体育项目的适应人群以多为佳;尽量做到同一产品薄利多销;重视回头客,注重关系营销观念,不搞一捶子买卖。

作者单位:王兴泽,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王冰,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赵永建,山东体育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张伟霞.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与问题分析[J].体育文史,2001,(6):23-25.

[2]雷历.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38-41.

[3]陈东,王燕军. 对高校体育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 -18.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4

1 高校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涵义

1.1 高校体育社团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主选择组成的组织,具有自发性,是一种利于学生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生活非常丰富,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田径等,虽然是一种松散的组织,但学生参与到其中有很高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并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校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质,为高校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社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的重要途径,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要求,对于推动体育文化生活有很现实的意义。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主要有提高身体素质、提升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等。

(1)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社团作为支撑,而体育活动是基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额同时,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意识也会不断的增强。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在不同的环境观念中,学生的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活动为支撑,在体育社团中,为学生的运动训练打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尽可能的为联系提供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功能是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 心理逐渐成熟,养成豁达、勇敢、勇于提高等性格,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性格和优势,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提供基础。

(4)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社团活动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当前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但可以的治疗很少见,体育活动在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体育社团是一种松散的组织集体,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具有协作团结的精神,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社团中的个体要具备互助、团结、文明的道德,才能融入其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道德。

(6)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育社团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涉及到体育知识、体育精神、技战术、裁判法则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其知识结构。

1.2 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智育、德育、美育等一同构建了高校文化群,涵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体育精神、体育竞技、体育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是学生文化培养的基础之一,具有时代的特点。在高校文化的建设中,并非只是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向思考,体育文化必然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主要有构建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等方面。

(1)体育意识:体育文化能为学生的体育意识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文化是一种指引,学生受其影响,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集体荣誉、健体健美、技战术等,是维持学生良好状态的基础支撑。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水平等,作为现代化体育精神的一种构成,其作用不言而喻。

(2)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代表着公平、健康等积极元素,良好的体育精神是培养人才的必须,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中,要经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培养学生公正、诚实的道德,体育精神无疑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团体活动需要体育精神加以规范,才能确保各个成员在公平、公正、诚实的环境中竞赛、锻炼。

(3)丰富学生的文化: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术文化建设,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例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具备正面积极的意义,体育文化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生活受外部的影响非常大,因而要寻求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而体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

2 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关联

2 . 1 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体育社团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重要力量,以灵活多变的手段与组织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创新的动力。体育文化的建设要以体育活动为基础,而体育社团是将各种体育互动爱好者集结在一起,提供了体育活动的环境,因为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 .2 体育社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

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具有松散性,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也是松散性的,体育社团的建设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容丰富多彩,社区的项目特色鲜明,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文化的载体,在发挥对体育文化的宏观引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有据可依, 体育社团的活动促进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使之朝健康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向发展。

2 . 3 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

体育文化的提升,需要以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为载体。只有学生有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才能接触到体育文化,体育社团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形式,具备自主性、个性等特点,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并收到影响,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体育社团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为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2 . 4 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

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体育社团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接触体育文化的各个层面做出铺垫;而体育文化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热衷于体育社团活动,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完善其组织架构。如瑜伽体育社团的组建,为学生们认识新的体育文化形式提供了窗口,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之外的元素; 而瑜伽具有印度文化色彩,其中的健美健康、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社团中去。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内容都是很大的焦点,学生参与进来后,能认识到其中的文化精髓,而体育文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体育社团,相辅相成。

3 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

3.1 稳定社团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瑜伽、田径等,以这些运动形式为载体的活动,成立了不同的体育社团,而体育社团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具备公平竞争的原则、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只有维护好社团的稳定发展,才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体育社团,则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将被虚弱;而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社团,也难以维持可持续性的发展,二者的依存关系非常强,稳定社团的发展,成为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操作。

3 . 2 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规模庞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非常强大,特色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涌现,高校体育社团或体育文化不能以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或倡导,而是要尊重特色体育社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选择。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 能为二者的建设与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校园体育创新,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此外,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

3 . 3 建设校园体育社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的体育活动的形式非常多样,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形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引领着我国高校建设向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发展途径,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培养个性、拓展发散性的思维等做出突出的贡献。建设校园体育社团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其一,允许多种形式的社团的建立,学校管理层尽量不要干涉,除非校园体育社团出现了负面的价值观或组织形式;其二,鼓励各种多元化的尝试,体育本身就具有包含性,这与体育文化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能促进体育向更高、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尝试和创新,这也是体育的生命力所在,不能固守某一种形式或体育文化,鼓励体育创新,能同时促进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的建设,利于改善高校体育建设;其三,更新体育社团的组建和管理形式,虽然体育社团是松散的自主建立的组织,但学校可以加以引导,增强各国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的交流,引进各种先进的体育形式,为体育文化的丰富和进步做出贡献。

3 . 4 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

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建设受国外高校的影响非常大,如足球、篮球、瑜伽等组织形式,但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社团的建设,就必须注重本国的文化。体育是我国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因而要进行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要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体育建设尤其如此,如武术作为我国的精髓文化,但在高校校园中相关的课程、场地、环境建设都比较欠缺,因而要针对性的研究符合国家文化的体育活动,促进社团的建设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4 结语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非常庞大,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保证。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性组建的组织,承载着学生的体育生活,而体育生活能巩固和培养体育文化,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有着天然的关联,因而研究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二者之间能实现互动,互相促进,这对于我国高校体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将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经验,分析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体育社团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和谐互动的策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份参考。文章中的观点限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5

摘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目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过程。作者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如何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的看法。

阳光体育;高校;可持续

G64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2)12-0166-0

22006年12月,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目的是倡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等。阳光体育运动是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完善的组织管理、全面的实施,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好阳光体育必须提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以全面实施的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要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外体育作为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吸引社会、家庭、国家等对阳光体育的关于与支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含义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青少年又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体育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特点等,组织通过积极的参与各类体育运动,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丰富校园文化等为目的。“阳光”有主要的三重含义,第一,呼吁学生走出紧张的课业学习,走入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第二,象征着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活动获得阳光般灿烂的心情;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使校园文化充满着健康、快乐。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特性

1.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强。大学期间,高校为大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大学生都有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及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时间、空间的自由,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增强,如何培养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引导好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主观能动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让大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选择其喜欢的运动项目,积极参与锻炼,从运动中获取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更加喜欢参与运动,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培养坚持锻炼的意识和品质。

2.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动机丰富。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体育场进行体育活动,当他们从事某种体育活动时,表明他们内心中一定产生了想要运动的愿望。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等都可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这种需要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行动起来,这就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发动功能。

3.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阳光体育提倡参与各类运动项目,组织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地域、民族、体质、性别、年龄、兴趣等大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参与到体育锻炼和活动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改变我国近年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运动项目单

一、压抑学生个性特征的弊端,使全面扩大阳光体育积极因素。

4.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趋于稳定。近年来,大学生在力量和耐力素质方面下降尤为严重,耐力素质关系到学生心肺功能强弱,耐力素质的提高必将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任务,通过有关数据分析,约90%以上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合格的大学生身体形态均为超重、肥胖或者营养不良,而力量和耐力素质的锻炼正是解决非正常身体形态的有效手段,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开展有助于大学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5.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有较强随机性。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没有统一的时间可以组织锻炼,尤其是已经没有体育课的学生,组织好他们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很大的难度。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有许多其它事物需要处理,因此,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耐性,体育锻炼只能是计划当中的事情。

6.大学生人均有效使用运动场地较小。高校学生的剧增必定导致运动场地的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及资金的投入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队训练及其他正常工作的前提。运动场馆至少要达到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目录》的要求。在现有的场地、器材情况下要有计划、有序地组织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

1.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作用。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需要耐心的宣传和教育,并指导他们从中获得利益,才有可能彻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能体会到体育对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以及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并对弘扬民族精神起到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展现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

2.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建设。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给体育部门增加很多资源利用的压力,为了学校体育教育过程的正常运转,必须大力加强学校体软件育设施的建设,主要从资金的投入、师资队伍配备、课程指导等方面着手建设,而且投入到体育中的各类经费必须不断增加,这是保证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生人数的增加,人均运动场馆面积相对降低,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随着物价上涨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体育经费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学校教学规模,建设与其适应的体育场地、场馆、游泳池等,根据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同时为有效对学校体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上一级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时,把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进行有力地监控。

3.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学校在不得占用体育课的同时,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校体育日常工作中,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且落实到实处,形成制度。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体育课程的有力补充,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要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通过各类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目地、意义以及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等口号为大学生接受。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建立评比和表彰制度,能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集体或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唤起学校对群体活动的关注和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的重视,并引导学生家庭、社会力量都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与此同时办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其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训练;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5-01

为了确保我国体育水平不断的提高,以及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我国已制定有关的规定,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高校展开课余体育训练。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就开始加大对高校体育训练的重视力度,因此就部署了多于57所高校专门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式不断创新,并促使了课余体育训练更加完善。然而,就实际的情况而言,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问题,并提出促使其发展的策略, 从而促使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不断发展,最终促使高校学生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不足。

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训练经费的不足,从而不利于训练的正常进行。就当前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实情而言,目前高校通过组件体育团队而得到经费的手段主要有这几种。第一,高校和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合作,进而能够得到经费。第二,高校自身提供一定的經费。第三,经费来自于政府的拨款。第四,运动团队通过自身的方式获得资金。对于以上不同的筹资来源,主要都是以高校拨款为主,其他手段所获得的经费相对较少,除了比较优秀的学校。从这些试点高校中可知,高校用于体育的经费只占高校投入的百分之一,甚至是远远低于百分之一。原因在于体育团队筹资的途径较为单一,同时,高校的总经费本身就不足,从而导致在体育中的经费更加少,最终不利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进行。

(二)招生的标准不一致。

通常情况下,高校招生的方式主要有正常入学、免考入学、体育加试入学、单考入学等,高校得到优秀体育运动员的途径主要是从体工队以及重点体育高校中得到。就目前的高校招生实情而言,招生的标准不一致,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入学方式,从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时也导致招生难度加大。招生困难的主要表现在生源主要是以本省为主,这种招生方式说明了本省打得生源不可以科学的流动,从而不利体育人才的合理配置,一部分的省份会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而一部分的省份生源却十分充足,最终导致了招生的标准不一致,本省招生的标准相对较低,而跨省招生的标准比较高。同时,一部分的学生名额已经达标,但不会任由学生自主流转到不同的省份学习,从而导致了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除此之外,高校招收体育生的标准主要是以地方标准为基准,而且地方标准通常都是低于国家统一标准的,从而导致更加多的体育特长生可以进入本省的高校学习,由于地方招生标准比较低,从而导致了学生文化课的要求更加低,进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水平不一致。

对于当前的试点高校而言,只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是能够有效的开展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其中主要表现在经费能够得到及时拨款而且经费较为充足的,同时,体育场地比较完善、师资力量培训良好,从而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而表现不太好的高校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且体育老师的培训力度不足,从而导致科学的训练思想不能得到有效应用。此外,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时候,会比较懒散,因为课余体育训练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从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

(一)加大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力度。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不单单能够促使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思维的形成,而且也能加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训练中,最终促使hi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此,要运用上述的方式正确认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从而 能够促使高校领导重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进行。

(二)拓宽筹资的渠道。

体育训练不能没有资金,无论是体育器材的投入还是场地的建设,都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就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的资金而言,通常都是十分紧张的,为此,要加大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拨款,同时也要采用融资的方式进行筹资,比如能够通过社团团体和体育团队的合作而获得融资。此外,也可以把一部分的体育团队产业化,进而能够得到一定的社会资金,最终促使体育项目的发展。而且,高校应当加大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并能够通过社会的募捐、公共基金等手段促使体育经费的增加,从而促使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展开。

(三)增加师资力量。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不足,可以通过这两种手段改变当前的情况。第一,采用外聘的手段,不单单能够招聘专业水平高的体育老师,也可以招聘专业的教练员。第二,要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从而能够促使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高校可以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合理的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紧跟着体育训练模式的不断进步,课外体育训练的模式也不断发展,当高校不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时,将会导致学生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热情下降。而且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促使体育老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不单单能够促使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高校要加大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力度,要有效解决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经费不足、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高校应当拓宽筹资的渠道,加大对体育老师的培新力度,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从而促使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最终能够促使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刘春忠.浅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体育科学研究,2012(6).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7

1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暴力事件频发。校园暴力事件是最普遍的危及师生安全的行为。校园暴力导致的致死致伤案例举不胜举,其特点是具有高度频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相对于国外大学,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大部分的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或者从未开展,而分析这几年的案件,发现其效果并不理想[1]。高校目前安全知识方面的教材内容死板枯燥,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的安全知识少之又少。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对于学生主动锻炼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倡导明显不足,这造成了学生平时没有防患于未然的体育意识,在校园安全案件中往往是受害一方。

2高校体育文化现状与瓶颈分析

通过观察部分高校每年的体质测评过程,发现学生体质状况比较一般,耐力、协调力、吃苦精神明显不够,且体育动机不够积极,许多学生选修体育选项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部分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建设,对体育课和体育文化宣传重视程度不足。比如体育课程发展需让步于学校其他课程,学生体育社团事务要开展在其他行政事件之后,最后直接减少了学生参加锻炼的机会和时间。

3高校体育文化与安全文化共同发展可行性分析

3.1通过安全文化的宣传带动校园体育发展

2007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是所谓的阳光体育运动实践中落实情况有限,部分高校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缺乏重视。同时校园人身安全事故频发,处处体现学生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的不足。学校应唤起学生对自身健康安全的诉求,这对于学生生命和健康十分迫切。教育工作者务必顺应时代,放开思路,从安全文化角度切入,切实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和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校园安全教育之根本是个人的安全,这与高校体育教学中倡导的健康、休闲锻炼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唤醒个体内在的潜能,在校园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强化校园安全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锻炼的迫切性,提高体育动机,专注于课上及课下的体育锻炼,这样也提高了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比如教师进行校园安全案例分析时,学生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度极高,教学过后印象深刻。大学生自己的安全技能和意识偏低,受到人身威胁时不知所措,知和行难以达到统一。学校体育教育需要与安全教育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契合,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优先动机。此外,充分利用高校社团资源,进行安全与体育项目的学习与竞赛;积极开展生存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讲座,以及进行生存、安全技能方面的比赛。

3.2安全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构建体验安全、健康人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层次的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之中,开拓课程内容资源,形成校园安全、运动能力、体质健康和社会适应四大课程目标,不断规划完善相应课改[2]。同时也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建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认识与其相关的知识。高校除了组建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小组与教学团队以外,要将加强师资培训放到重要位置。学校部分领导牵头,组织上展开安全教育课教师教学动员会议,在指明该课程教学意义与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了解他们对培训需求和期望,尊重教师对安全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设想。

细节上讲,融入安全因素的体育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让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在遇到伤害事件时,对于安全保证的必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二是,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自救能力的锻炼。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手段,如定期带领学生进行远足、定向、野外拓展训练等户外运动,让学生体验到在各种复杂环境中需要的生存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和体适能,积累良好的体育体验;三是,将安全教育相关的选项课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比如防身、自卫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自救能力和心理素质。

4结论

通过宣传安全教育可以带动校园体育活动,而体育课也可以改革以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依托学校体育课程进行安全教育是可行的,而通过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开展提升高校体育建设亦是可以。高校体育文化与安全文化可以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88-89.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8

1、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 是指在学校特定体育发展历程中, 逐步发掘并形成的体育精神内涵。其体现在教育活动及科学研究应用的创造上, 涵盖了体育精神类财富及物质类财富。校园体育文化, 是特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其与竞技体育文化、大众体育的相互影响发展, 对体育文化群是较大丰富。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价值

2.1、服务高校教育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随时代的发展而存在很大差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也因此而赋予了更多内涵。长远地说,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价值体现。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建立在抽象体系上的摸索性语言积淀表象。故而, 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性特征, 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兴趣度提高, 及良好体育氛围的创设, 侧面塑造了学生人格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2.2、锻造学生意志

在高校, 学生对于教育的自我认知能力更加突出。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 在活动的参与与自我克服中彰显了其较强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就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潜在熏陶完成的。体育的拼搏精神是学生在学习实际中“追求科学真知”的精神同化, 不仅在于强健体魄, 感情的投入与意志的磨练才是其成长的保证。现代校园体育文化中饱含着人文精神与责任意识, 对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上进耐受力的形成促进很大。

2.3、凸显学生价值

高校体育文化扎根于校园, 而作用于广大师生。学生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 其得到的是对体育不同的理解与定位, 进而演绎出个性的文化元素。在特定内涵指向中, 体育文化受学校实际的影响而出现诸多不同。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强健的体魄是智育、德育发展的基石, 从实际角度看, 体育比智育的地位应该更重要。”反过来说, 作为智育角色的教育成果, 不仅是体育教育支撑的结果, 更是体育发展形成的文化所驱使的。体育文化的发展则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 学生的拼搏精神及创造精神无一不是体育文化的具化。

2.4、充实高校文化体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创造性成果的体现, 更是教师与学生稳定的生活及行为抽象化的表现。体育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必须是高校内生的, 其目标是推动体育发展, 丰富高校文化内涵。体育文化如果能够在此目标下发展, 对其生存环境的优化与体育组织的科学性是很大内力推动。这既是高校学生价值观与认知态度的辅助定位, 更能够增强高校文化生命力, 充实“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宗教文化及其他科系共同构建”的高校文化体系。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加强策略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有助于其体育文化品味的提升, 更能够助力体育教育效益功用的完善。同时, 亦可间接服务于高校教育, 为教育主体 (学生) 锻造强健体魄打下坚实基础。

3.1、以舆论为导向, 营造体育文化构建环境

加强各类媒体宣传, 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有着现实的意义。积极丰富宣传工具, 如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等, 有助于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在媒体宣传中, 体育锻炼功用、健身科学性理念及针对于体育重大赛事的直播等, 可以很大程度地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环境。

3.2、以管理为保证, 优化体育文化传播载体

在高校, 严格的管理是各项教育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在管理中, 高校领导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展开很大程度受限于教育指导理念。学校领导可以积极加强体育文化行为定位与管理, 对学生在体育文化发展中做出贡献的要给予积极肯定。同时, 高校体育教师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力量。对其体育基础知识的夯实管理、体育能力的培养管理、专业特长的长效化管理, 有助于影响学生体育素质提升。

3.3、以兴趣为途径, 增强体育文化发展动力

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其涵括课程化体育、运动化体育、竞赛化体育及大众化体育的建设。要切实增强体育文化的发展力, 首先要在兴趣的导引下, 全方位研讨途径, 将课内传授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将体育普及与专业提高科学融合一起, 定位体育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 运用表扬、奖励等手段来巩同强化广大学生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

3.4、以制度为规范, 推进高校文化建设

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 对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前提。落实体育教育, 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 体育文化的活动的开展都受限于其规范。再者是对体育场地的制度建设, 在器材与设备的配备中, 物质完善成了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途径与保证。这些物质保证辅助于高校体育开展与文化积淀, 并助力高校文化建设。

摘要:学生终生教育观的实施, 离不开高校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本文将给予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价值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强策略, 进而夯实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 (修订本)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9

1 高校体育和阳光体育

1.1 阳光体育的涵义

近年来, 根据相关体能检测,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为改变这一现状,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 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阳光体育就是使学生在阳光下, 能够快乐的进行体育活动, 在运动中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长期以来, 我国只重视脑力教育, 而轻视体育的思想一直存在, 成为导致我国学生的整体体质不断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础, 学生身体健康, 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阳光体育的提出, 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为出发点, 通过体育活动, 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阳光体育活动中, 学生能够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 同时能够更好地宣传阳光体育这一理念。

1.2 阳光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关系

以阳光体育为基础, 是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对大学生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阳光体育为我国高校体育指明了方向, 以阳光体育为指导, 使高校体育向着终身化、生活化和经常化的方向发展, 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 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阳光体育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高校体育课程要以强身健体为目标, 争取达标争优, 促使学生能够至少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 并且要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体育技能,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在体育课程中重视宣传阳光体育的思想,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 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将体育课程与阳关体育相结合,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要以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开展体育活动, 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最后, 阳光体育需要高校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制定合理的措施, 以及高校阳光体育课程的实施细则, 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体育运动能够顺利地进行。

2 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2.1 不同时期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以某种价值观为支配, 使人们在选择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取舍, 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课程计划时表现出一种倾向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关系着课程运作的方向, 是课程的灵魂, 是课程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 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在军国民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发展了体操课程, 主要是因为战争的需要, 为了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 提高学生的体质, 保证战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恢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促进现代化建设, 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 重视保持人民身体的健康, 强化人体的素质, 并且据此制定了完善的体育课程计划,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体育课程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的自由选择以及心理和生理上的个体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竞技体育成为新的时代背景, 我国重视提高竞技体育的成绩, 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体育大国, 提高人民的自豪感。在竞技体育的指导下, 更加重视运动的技能,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但同时缺乏体育课程教育的广泛性, 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 割裂了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联系, 缺乏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培养体系。高校体育课程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起到应用的作用, 融合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2 体育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它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理念, 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思想品德、体育技能、生活技能等全面发展。以阳光体育为指导, 高校体育课程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的价值观念, 重视学生个体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以及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高校体育课程的制定, 需要重视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目标, 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多种资源, 同时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下, 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综合素质, 使高校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 达成自我的实现, 形成稳固的、有较强个性倾向的体育课程价值。

3 体育视野下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的策略

3.1 坚持阳光体育和高校体育相结合,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阳光体育希望学生能够走在阳光下, 走向操场, 走向大自然,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体质。高校体育要在阳光体育的指引下, 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价值体系。在体育课程中, 要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丰富体育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教育是不断改革变化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课程资源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体育课程要重视体育知识的更新, 体育课程资源的扩充, 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目前不少高校在体育课程中, 缺乏实践性、针对性和现代化,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教育的目的, 体育课程的内容比较老旧, 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阳光体育视野下, 体育教学内容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 创新和拓展体育课程, 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

3.3 建立现代体育课程管理模式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了学分制的方式, 进行教学管理, 通过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趣味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学分制教学管理使体育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 对体育教学实行选项俱乐部或者选项制的方式, 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体育水平等进行组合教学。在体育课程中, 不断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能力, 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体育课程。

3.4 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和综合体育素质, 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高校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体系不同, 在课程结构上, 要按照自身的课程性质, 根据时代的需要以及阳光体育的指导, 综合各方面的内容, 包括体育技能教育、体质教育、自我发展、学生的体育知识教育、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等。通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内容, 构成完善的立体的课程结构, 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上, 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 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协调好全面发展、知识体系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设置格局, 可以将体育课程进行多种分类, 比如基础课、训练课、选修课、体育健康教育课、保健课等等。在高校的所有教育阶段, 要合理分配体育课程, 坚持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

3.5 完善评价体系

在体育视野下,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的构建。要建立有效的自主管理和检查机制, 使体育课程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等得到有力的保障,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体育课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量化的评价指标, 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掌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在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通过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以及对体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 更好地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

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 为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在阳光教育下,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课程资源, 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和结构模式, 以及评价体系, 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研究[J].科教导刊, 2015 (4) :41-42.

[2]周伟.试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结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1) :168-170.

[3]何智慧.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 (13) :107-108.

[4]满昌慧.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1) :167-169.

[5]张道启.高校体育选项课目标与价值的矛盾冲突[J].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41-43.

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篇10

1 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人们都知道, 一节有效的体育课关键在于体育教学设计。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蓝图, 它更是体现了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组织方法与手段等具体的设想, 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 就必须要对教学设计进行精细化的撰写和预设。大量实践证明, 有效的教学设计能让大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运动愉快感, 还能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收获健康的身体, 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因此, 高校体育课堂设计要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1.1 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 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 都应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现状出发, 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兴趣点和注意点, 让他们在体育课中享受快乐和幸福。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时, 要尽量满足大学生个性差异和体育项目的兴趣点, 比如, 高校男生喜欢篮球、女生喜欢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身心状态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并且在运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 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1.2 选择好教学方法, 提高有效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 要对大学生的兴趣点、身体素质情况、运动技能的水平、对体育认知的特点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作为安排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能否简约和实用, 能否促进体育课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能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因此,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学习目标, 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同时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人们知道,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大学生获取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的主要途径。因此, 高校的体育教学仅依靠有效的教学设计还不够的, 最为重要的是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 想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认真钻研, 使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基于以上分析,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课堂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高校体育教师上课的开始, 采用巧妙的、灵活的、创新的方式导入新课, 会把大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指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中,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身体参与到练习中的激情。创新、有趣、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紧扣大学生的心弦, 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艺术性和生命力。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等, 灵活地设计导入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经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有: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对话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同时, 我们可以将以上各种导入方法进行重新组合, 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2 有效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教与学的组织对策与方法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 因为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只有良好的组织对策和方法才能有效达成体育学习目标。当然, 高校体育教师如果具有高超的、灵活的教与学的组织技能, 就能够始终集中和保持大学生对身体练习的学习注意力, 使大学生自始至终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锻炼欲望。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地投入到高密度、大强度的体育学习之中, 并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基于此,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教与学的组织对策与方法, 让大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体育游戏、学习运动技能、积极进行身体锻炼, 并且做到收放自如、动静有序, 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3 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高效完成课程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 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3.1 有效地反应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 通过教学评价, 体育教师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大学生实际的体能水平、技能水平, 技能掌握与完成具体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反映出大学生体育学习、练习过程中规格的技术动作与自己掌握动作的差异, 从而能够很好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且能够快速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其次, 通过评价, 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效果反应, 比如, 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合理、具体、有效,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 针对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组织方法与对策、学生的学习方法选用是否正确、有效等。

3.2 有效的体育教学反馈

体育教学反馈信息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反馈, 体育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 包括教学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 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动机、技能水平、情感态度等情况, 能够进一步掌握好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为灵活机动地调控教学进度做好准备。同时, 有效的体育教学反馈能够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技能水平和学习进步程度, 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素质, 激发他们的运动愉快感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3 有效调控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完善体育课堂, 保障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增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等。在对评价对象进行鉴定和反应、获取反馈信息、激励师生运动等方面发挥的基础上, 有效的调控体育教学活动, 推动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高效运用等。

4 小结

总之, 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有效教学三个重要因素。同时, 这三个要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将各个要素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综合功能, 才能将高校体育课堂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 才能够发挥其体育教学的整体优势, 进而能够达到有效、高效的体育教学效果, 最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萍.体育有效教学的内涵理解与评价主题[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3) .

[2]林叶.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8) .

[3]王建鑫.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8, (12) .

[4]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

[5]陈志丹.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5) .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

1.前言

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在教育学生工作中所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体育教师执教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是既要学生锻炼身体,又要学生锻炼心理和意志品质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外,更要具备更高更强的师德意识和道德标准。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平,不仅能够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威信,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青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与其它学科的教师一样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师德修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學研究的水平,同时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同时将提升师德意识寓于实践教学中,更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由于其工作时间短,思想不稳定,职称低、业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会影响其发展,不利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因此,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高质量人才和科学研究队伍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且非常注重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追求。特别是美国与英国,重视教师道德品质及养成是其一贯保持的传统。而在我国,从古至今也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体育教师更也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当前,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方面的研究很多,但都侧重于整体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作用、体育教师师德内涵、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及师德缺失的原因、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形成的途径、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等等,其中只有一篇文章针对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3.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策略。

3.1高校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组织与环境保障

3.1.1 关注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问题

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其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都有参差,在教学工作中易出现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文化底蕴有待加强、对自身师德要求不严格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出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作用,要掌握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动向,认真分析、总结汇报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加强师德教育,首先在岗前培训中尽快帮助青年体育教师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加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特别是综合类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要求业务要一专多能;结合有关节日、纪念日开展“岗位学雷锋”、“三育人”等活动,进行师德教育;关心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青年体育教师面临成家立业、抚养幼子、赡养老人等问题,多为青年体育教师办实事,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其毫无顾虑的、大胆的开展工作。

3.1.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树立典型

建立健全青年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人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如对优秀体育教师给予激励可实行有效奖励政策,会激励青年体育教师“比、学、赶、帮、超”。相反对于某些体育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肃地批评和处理,会警示青年体育教师;对于在教学、科研、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等方面取得成效,或获得成果的体育教师给予科研经费或现金奖励,使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动力、有目标。

3.1.3完善考核与评价制度

完善考核与评价制度,是对青年体育教师师德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与评价,是激励并督促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有效途径。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在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的基础上,要使考核与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学校在制定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测评标准时,要细化、量化、可操作。同时还要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平时的监督,及时发现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闪光点,及时树立典型并加以宣传,使青年体育教师健康发展。

3.2青年体育教师日常与实践都要注重个人修为

3.2.1内外兼修,内要加强文化底蕴、外要塑造形象

青年体育教师内要加强文化底蕴、外要塑造形象。加强文化底蕴,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质量服务;塑造良好形象,要求青年体育教师穿着要得体。上课时着运动服,且要整洁、舒展、大方,体态、语言、表达要稳重端庄。

3.2.2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己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青年体育教师师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称得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3、提升能力,端正作风,品德高尚

青年体育教师提升能力主要是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要结合实际教学,常思考、总结,不断了解时事,成为科研骨干。同时要不断的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正直诚实、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同事,感染学生。

4.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师的师德是体育教师从教的关键。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只有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水平,才能使其在思想根源上有所转变,才能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有新的思考,才能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浅谈体育教师师德修养[J].学校体育,2012.03

[2]廖蓉.浅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路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12

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体育教学实施的框架构建与形成过程,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互动结构与程序。对于“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来讲,主要是从学校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为出发点,同时坚持以“健康第一”及“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思想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社会责任感。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老师则需要将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并且再很好地利用起来,这样以来就可以把系统性的教学形式与课堂上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如果这样的话,作为老师不但要对课堂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还要对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有所安排,对于学生课外的体育比赛及训练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做也是为了响应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同时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将会有所改变。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此同时再有效地结合相关的教学技巧及其体育理论课程从而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及要领。基于此,再结合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体育理论教学,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我锻炼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水平,除此之外也能凸显出体育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大体育”的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构建与价值

2.1 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切入点

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体育课程改革在遵循健康第一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来达到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而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行为来看,其健康承载功能受到了家长、学生、社会的关注。健康与长寿对于人类来讲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生物学中的基本观点。当人们步入现代之后,人们不再一味地去保持身体上的健康,而是逐渐将其拓宽到心理学及社会学上来。目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已经从以前的温饱转变为全面小康社会,从中也产生了“文明病”及其各种疾病,而且从目前的发病形式来看趋于年轻化,这些疾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追求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很重要,“健康第一”已经越来越受人重视。

2.2 贯彻“终身体育”的教学视角

这种教育模式的重点就是要建立其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同时也要不断为学生灌输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这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大学体育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从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养成一个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使得学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运动体系,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理念来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基于此,大体育的教学优化组合模式也就是以此为基本点而创立。

根据我国青少年这些年的健康测试来看,其结果令人担忧,政府也极其关注,从而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联合出台了一些政策,以此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不仅要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而且也要提高学生们课外活动的水平,老师要以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去学习及其锻炼,从中培养学生们的运动兴趣。与此同时,要有效结合课内外的体育运动环节,鼓励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样一来学校在结合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了“大体育”教学优化模式,所谓的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包括了教学指导思想、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和内容等结构、体育教学的方法及其测评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让更多的人全方位地了解大体育模式,同时在学校进行全面普及。

3 高校“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社会的发展随之也渐入佳境,全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人也将追求现代化。体育正是全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整个体育将会以多种形式存在,不管是什么科学的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可是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有一个较好的运动习惯。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许多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点,学生只是不断接受知识,可是对于将来的教学模式来讲,主要是以探讨为中心,老师主要是建设者及判断者,同时也是学生的督促者及其帮助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对待,遇到问题一同进行研究分析,从中让学生懂得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要尊重学生各自的意愿,老师再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评,这样一来培养出学生们自主锻炼的习惯。

采用“大体育”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巧妙地把体育课堂利用起来,而且还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有下面几个好处:(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他们也将会自觉的学习及锻炼。(2)学生们可以对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体育运动技巧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从中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整个体育训练。(3)学生们在学生和训练过程中,培养出较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将会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极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们的特性,从中结合学生们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是最近几年高校体育变革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和以前的教学形式相比,重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们按照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喜好来选择所要上的课程,这种做法主要是调动起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学生们在进行自我诊断及其评价过程中将会发现自身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在老师配备问题上,要严格规范老师们的专业对口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老师们也将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质工作。

4“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应用策略

4.1 优化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运行机制

这里讲的组织就是用一个特定的目标,把各种能够利用起来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使得课内外都有一样的组织,这样一来不但要从课堂体育教学出发,还要从学生们自己的课外时间出发,利用学生们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及开展一些相对较好体育运动;基于此,应该把学生们课内时间及课外时间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制定出一套相对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其中主要包括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机构及其学校体育部,这两个组织受学校统一管理,其主要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同时这些体育运动都将会在各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得以管理,每一个班级及项目都有相应的负责人,俱乐部及体育部的训练都要在学校的统一建议下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2 提升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管理

“大体育”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是采用分级管理的形式,当地体育教学主管机构与每个学校的体育主管领导相互协调下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利用好四级管理部门,其分别是校体育委员会、体育主管部门、年级领导、各个班级。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由学校进行安排、学校团委与体育组老师相互配合,各年级负责人监督共同完成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这样一来也会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体育教学一体化形式,从而将课堂体育与课外体育巧妙的结合起来。基于此,学生们体育锻炼的机会也将会逐渐增多。

4.3 丰富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开展路径

建立起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把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在课程安排上和不同类型的模式一样。这样也将按时出是以年级为单位,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相同专业班级里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出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课程,要不受任何因素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筛选。基于此,学生们的上课时间也要按照自己的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教学模式对于老师来说也有新的要求:老师要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每周上体育课期间对学生们进行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辅导,其辅导内容包括体育的文化知识、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必须达标的内容这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学校课外的体育知识。学校还可以定期的举行课外体育知识竞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学生们利用比赛可以认识不一样的自己,于此同时也将会找回自信。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同学比赛也能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学生们也将会更加的团结一致。

4.4 丰富大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内容

在高校大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岗位环境的性质需要从业人员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身心健康水平,需要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效果,实现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基础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内容之一,包括了体能基础课、运动技能基础课。为此,需要结合高校的大学生发展目标,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来创新体育基础课的组织方式、内容选择,实现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4.5 建立健全大体育优化组合模式的教学考核体系

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实现体育教学对高校人才成长的促进,需要构建有效的、特色化的高校大学生体育考核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以健康第一为主线,让高校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适应的运动能力、创新思维。通过构建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引导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就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与使用状况,做出全面的评价。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进行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同时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改进得来,这种“大体育”的教学优化组合在当下的体育教学环境中相对比较完善,要想更好地发展这种教育模式,我们还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越来越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更加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起教学优化模式对于整个教学工作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分析,有利于对整个教学工作有一个细致的研究。同时也体现出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多样性,仅仅使用一种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解决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些相对较为详细的教学技巧又不能完全替代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就学要多种教学模式,不管几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以科学为原则,再结合实践效果选择出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抓手之一,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改革,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进行了探究,以大体育观为视角,结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展开了体育教学优化组合策略的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邹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极光,2015(09).

[2]宋晓洁.浅谈俱乐部模式下的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0).

[3]俞达.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03).

[4]李爱臣.浅析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2015(01).

上一篇:临床重点学科下一篇:企业融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