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

2024-11-23

高校体育文化(共12篇)

高校体育文化 篇1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 由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也使的体育教师为了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素质。使之更加符合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随着“体育文化”一词的引入, 体育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关注的对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类型, 它是指为了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把传统的体育扩大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包括校园内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形态。其中, 物质方面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场地、器材、环境等,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精神方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风尚、体育道德等方面;制度方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形式, 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承, 构成了一个整体。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蕴涵着文化主体的情感、价值、认知、理想等成分。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意义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化使竞争深入各个领域, 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方式。体育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体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 谁的节奏更快, 竞争意识更强, 谁就有可能抓住机遇, 占据优势, 立足社会。高校长期以来强调用“应用性、针对性、灵活性、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来培养学生, 并以此作为高校赖以生存的办学特色和生命力。受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等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技术,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 使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多数高等院校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特别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校园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教育性、竞争性、激励性等特质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也为他们成功地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兄弟学校的交流日益频繁,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体育运动最富竞争性, 它为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使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在体育教育中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 培养他们敢于接受挑战, 勇于竞争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

三、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首先、更新体育教学观念。高校的体育课程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应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及时修改大纲,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吃透教学大纲, 规范课堂教学, 加强管理、认真检查、共同提高。

其次、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官场设施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官场设施不足影响了体育课项目的开设, 无法满足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愿望, 给体育俱乐部和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建议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力度, 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状况, 为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创造条件。

总之,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也是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我们应该围绕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 建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在人才培养的时间中, 注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面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比赛、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校园文化, 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教学,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建岳:《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s1) 2000 (5) 。

[2]何成莲:《大学体育教育应培养学生科学与竞争意识》, 《中国学校体育学报》, 2003 (6) 。

[3]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体育科学》, 2004 (2) 。

[4]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4 (6) 。

高校体育文化 篇2

2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地的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开展举办了许多体育文化活动项目,这些项目的举办和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高校体育文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

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重视,没有依据高校当地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校体育文化相关的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几乎没有高校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完全没有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政策保障及相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必然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缓慢,流于传统形式,极大地削弱了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2.2高校体育文化投入资金较少,缺少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的扶持资金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缺少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高校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和开展仍依赖传统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新型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凭借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体育设备很难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对参与体育文化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在高校体育文化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01-01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为了加深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本文试图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及其加强建设的对策进行研究,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结构

“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和它的生活方式与个人的人格行为有密切关系。而且这种模式一经形成,它就会作为一种传统持久的存在下去。”文化的意义多在于此。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等。

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工作和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内容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结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1)表层文化:主要是显形的物质文化,表现为体育运动的形式,体育设施等可感觉到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景观(2)中层文化:主要是混形的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的综合形态,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管理体系、运动竞赛等。(3)深层文化:属隐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和体育心理等方面。

二、校园体育文化功能

1、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支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主体,指导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永无止境地发展。这不但促进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而且还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

2、育人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学以及其它课堂教学等方面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弥补体育教学和其它课程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体育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也为展现学生个性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总之,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娱乐功能

在大学校园里,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学生的紧张学习,使师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松弛情绪,消除疲劳。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中,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这正迎合了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师生暂时忘掉了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烦恼、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与自由,保持了乐观情绪。而且还能通过体育活动的氛围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有利于人们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手段,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体育锻炼的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逐渐培养体育参与意识,最终促进“享受体育”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加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并渐进实现“一体化”

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是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它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技术支持和时间保障,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3、加强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还能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当然,体育社团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长期的、系统地开展扎扎实实的体育工作。

4、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规章制度,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将规章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物质条件的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都是重要的,因为它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导和保证作用,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勇 周健生 胡建忠.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 王晓红 黎 雅.21世纪高校体育文化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篇4

当前文化竞争已经成为体现强国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注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规范。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较晚, 但是依托传统的体育文化底蕴, 进过2008年北京奥运的大力宣传, 东方体育文化已经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得到人们的肯定, 但是仍然要坚持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吸收外来先进体育文化, 巩固自有优秀体育文化, 这一切都要从基础做起, 而体育文化的基础之一就是校园体育文化。

新时代赋予高校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紧扣精神文化的建设, 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活动, 并且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间的教育沟通, 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 把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 虽然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相比, 还是缺少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指导实践。

2、构建理论基础

2.1、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 由动物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人性时, 是原始的野性、进攻性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逐步的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 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2.2、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理论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是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文明总和, 包含在校园文化的产生、创造中, 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创新和发展校园体育运动和活动, 从而提高校园体育开展氛围和体育运动技能;二是指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出发, 继承优秀体育道德精神, 对校园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文本的构建策略是从精神生产的角度出发, 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 按照现代教育的观念, 以满足青少年精神文明需求为目标, 以文化理论为基础来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3、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3.1、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模式 (包括组织结构、内容形式和操作策略等)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方式多样化, 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配合学校的有效资源, 制定出最符合学校文化事业发展的构建模式, 其中对构建的组织结构、内容形式和具体操作策略要清楚明确。

3.2、确定适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产品

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 高校不能面面俱到, 应该利用学校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 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 并确定一学年内开展具体内容、形式和时间, 并且要着手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关的产品开发和应用。

3.3、紧抓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德育工作、个性体育等的共同发展。

传统校园文化蕴含丰富, 与学生德育工作、个性发展都有密切关系, 而体育文化的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平台, 在日常学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 可以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来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并能促进学生在体育上的个性发展, 开拓创新, 追求进步。因此紧抓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德育工作、个性体育等的共同发展, 是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重要手段之一。

3.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各种形态文化间的联系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产物, 但并不是唯一产物,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 包罗万象, 如校园人文文化、校园科技文化、校园人物文化等都是校园文化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各种形态文化间的联系, 让学生不仅拥有强壮的体制, 而且具备高尚的品德, 帮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下迈向成功。

4、几点未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4.1、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校园课外

文体生活, 并且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进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长期建设目标, 持之以恒, 不断进取。

4.2、体育文化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首要

目标是让大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 勇于奋斗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且要从学校整体层面上, 开展主题式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以主题文化来宣传和弘扬体育精神, 以主题作品来展示丰富的学生课外文体生活, 以主题创作来促进其它多种形态文化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 2002.10.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论文 篇5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2.2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刍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原则 途径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建设四化合格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两者结合产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的,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和环境里,由校园社会群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他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而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原则

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身心健康性的原则

在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存在身心双健的一元论、重身轻心或重心轻身的二元论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认识的偏颇,均不能实现人的真正健康,因此,要确立身心统一发展的意识,坚持身心健康性原则,使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扎实的根基。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原则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最后阶段,具有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的心理品质,对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官性和兴趣性,对事物的注意程序及兴趣时间相对不稳定,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长期较为稳定的兴趣及娱乐倾向,较好的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代性、大众性、全体性原则

一定的时代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一定的特点必然导致一定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发展方向,文化的时代性要反映这个时代特点,必须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只有被大众接受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才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全体性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本土化和民族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体育文化建设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要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的发展上再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高校校园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和摇篮,东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创新对全人类的体育文明的贡献才能成为现实。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等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2.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我们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体育建设。首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3.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和意识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升华,在其建设中广泛应运各种宣传媒体,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4.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是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和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及交流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学校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要有主管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学生会要设立体育部。要抓好各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审批与组织工作。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用标语、图展、广播、录象、网络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组织体育知识讲座,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无裨益。

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队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5. 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的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律、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之间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景晖;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王刚;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安徽体育科技; 2006年01期

高校体育文化提升路径探析 篇7

高校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蕴。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的巨大功能, 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然而, 一些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蕴, 主要表现在尚未开设全面、专业的体育理论选修课, 学校平时开展的学术活动大多与体育无关, 学生想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体育运动与健康方面的前沿理论知识及其发展趋势, 较为困难, 这就极大地削减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2.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缺乏人文景观和文化场所。目前, 许多高校缺少运动场馆、体育类雕塑、标志性体育标识和体育宣传标识等, 缺乏体现高校文化内涵的美化设计, 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竞赛和休闲需求。而现有的体育雕塑和体育标识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学校场馆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缺乏保障机制。许多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 可操作性也不强, 特色专业学科成为主要教育资源而备受关注, 统筹规划缺乏, 资金整合缺失。体育教学部的组织机构和体育制度仍需完善, 体育社团的管理缺乏规范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的关键在于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具体设计、规划与实施。

4.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缺乏多样性和规范性。首先, 高校教师体育行为表率和引领作用不够, 自身学习和提高体育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其次,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需要进一步增强, 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 体育社团的管理缺乏规范性, 规模影响较小。此外, 许多大学体育社团的数量和内容缺乏多样性, 社会影响力不够。

原因探究

1.宏观因素。第一, 社会影响因素。高等教育规模的空前扩大, 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高校生师比的不断加大, 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管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挫折。第二, 高等教育自身问题。许多高校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欠缺, 思想还不够解放。体育所呈现的魅力在于不仅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了生命的质量。第三, 大学阶段仍然残留着中学应试教育的痕迹。第四, 群体活动和校内外体育竞赛内容较少、形式单一、趣味性较差, 组织运作的行政氛围较重。

2.微观因素。第一, 由于地域、待遇、环境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体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加之在职培训不够, 部分教师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在下降。第二, 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在逐年下降。

高校体育文化提升的路径

1.校园精神文化的提升

加强体育意识教育, 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的基础。一方面, 培养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 在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教育, 开展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构建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另一方面, 将当前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机地联系, 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校园物质文化的提升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着校园文化, 彰显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 渗透其中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心理, 构成整体的文化属性, 熏陶和感染广大师生, 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

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提升

第一, 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建设合力。领导重视, 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 体育教师的全力以赴, 抓好制度建设, 形成建设合力。第二, 建立专门机构。许多大学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 统领全校各系部的体育工作。同时, 设立体育教育专门机构———体育教研部, 还成立了体育社团30余个。第三, 规范体育社团。认真研究制定章程, 保证章程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用来指导社团工作。

4.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提升

第一, 体育课程改革, 加设特色项目。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 要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国家标准》基础上, 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第二, 整合体育赛事竞赛资源, 举办体育文化节, 加强体育文化的交流。通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他们逐步积累知识与经验, 提高了组织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能力。第三, 加强宣传力度, 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摘要:高校是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体育文化不仅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重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提升高校体育文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荆南, 王家林, 谢翔.体育文化与健康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方爱莲, 赵晓红.体育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唐诗.和谐社会校园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文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0) .

当今高校体育文化特点探析 篇8

举国体育工作者在经历“后奥运”时代的黄金8年体育转型时期的发展后,将少数人的竞技体育不断向万万人的大众体育发展;将政府主导的体育赛事举办权逐渐交给市场;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部署;将校园足球宏大项目作为提升国民体育素质水平的敲门砖等等。一系列战略层面上的体育政策改革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大国集中力量办事的优势,也彰显了我国势必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决心。就像我国在三中全会后把社会主义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践行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短短30年我国GDP迅猛发展,一度成为欧美强国的“威胁”,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还很不完善。“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稳中求进,全民健身及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尤其是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启动以来,全国两万所校园足球学校无疑大大增强了学校体育实力。短期内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经济建设相应,举国参与体育的文化、社会氛围并不像欧美体育强国一样,我们还并未对体育文化、体育的社会性以及体育哲学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里,高校的范畴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又有不同的学者将其定义为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持续推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逐步加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观念,从而间接地推进体育锻炼生活化。

大学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又有其时代性、潮流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本文就以此着手,深入探析当今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加深当今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发现当今时代背景下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某些变迁因素,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的范畴及特点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的范畴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经作者长期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导向性等的特点。

2.1、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体育文化本身就是起源于生活,中国的体育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种体育文化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息息相关,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利用时期、棍棒等进行跑、跳、投等多种肢体活动;随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应运而生,尤其以儒家教学思想“六艺”为经典,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都与体育文化息息相关。古代体育文化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枝独秀,太极文化、武术文化、各少数民族独有的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族骑术、白族武术等等,都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国门被打开,武术流派新思想涌入逐渐开始觉醒的中国人脑海,于是,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各式球类、操类、搏击类等等,开始被中国人民大众所接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深深的影响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大学生。

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本身是由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总的来讲可归纳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华武术、太极为代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56个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体育活动行为方式和体育文化,以青海、云贵高原栖息地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最为集中。中国现代体育文化,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体操等,现代体育活动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在当今国际交流、国际形象、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等方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高校体育文化的易变性

这里所说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易变性是指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不断的改变和交替。由于当今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在某个地区的几所学校体育文化宣扬中,往往会由于新文化的存在而不断对旧的体育文化进行覆盖和更迭,体育文化的“随波逐流”现象时时存在。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通常都会有其独特、专注的体育文化,如剑桥大学以长期培养、训练赛艇队,组织赛艇比赛,而不断发展成的剑桥体育文化;美国常春藤盟校对体育文化的宣扬,以及对学校体育代表队员的培养和重视。这些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正是通过长期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对某几个或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从而不断竖立自身的形象,从而赢得世人对名校的向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生运动员,尤其是在三大球及田径项目上,同样在举办大型赛事时期。例如NCAA在到锦标赛阶段后,往往会收到美国各界的极大关注,主客场交锋时场馆爆满的现象不断,同一时期NBA的关注度甚至都不如NCAA。而往往拥有优秀运动队伍的学校,其科研能力、师资能力也都非常出色。对比我们自身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中,校园的运动风向往往会随着舆论的导向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可以有,但是要对其进行引导和选择,要集中大部分的精力于自身的特色项目、优势项目,并将特色项目、优势项目融入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2.3、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往往与易变性同时存在、相互并存,正是由于导向性的客观影响,才导致了易变性的发生。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主要是靠学校宣传部门对体育赛事的宣传、通过举办大型运动会或单项赛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组织优秀运动员代表的演讲等等。这些活动举办后的短时期内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通常会主动到运动场上进行短时期的运动参与,但是过了这股热劲儿之后就兴趣全无。每逢NBA季后赛后期阶段、中国体坛新秀多得优异成绩之际,特别是刚过不久的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退役时刻,大学生往往受到这些传媒风波的影响,一时间全民皆兵,购买科比衣服鞋子、举办纪念party、甚至是我国某体院学生自发在操场绘画出科比·布莱恩特巨型图像,这些都是NBA品牌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远远超出了在我国当今愈演愈火的大学生全运会,大学生足球、篮球联赛等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这些外来的体育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拓宽了学生对该项运动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最顶尖运动员的成绩、能力、影响力等等与之有关的名人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一种保持优秀的习惯;另一方面,国外运动明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又有许多与之共存的“弊病”,嗑药、赌博、生活作风糜乱等等许多在我国禁止的行为和到的规范,而在有些国家确是允许的。这些国外运动的明星的负面新闻经常被我国媒体爆料,层出不穷,篮球、足球、网球等等项目的运动员都发生过类似事件。这种负面的名人效应往往会给并没有太多思想准备的青年人,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当今大学生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思想冲击,他们在生活之中互相谈论,在受到诱惑时无法自保,逐渐堕入歧途。

3、结论与建议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确保学校体育效益最大化,首先,必须保证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体育文化建设除了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要将其贯彻到实处,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模式,从而确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成为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其次,要建立起体育物质、体育制度和体育精神所组成的由低到高的建设体系,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变得更加科学,有序;最后,要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系列方法,以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好地贯彻实施并得到质量的提升。

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本身是由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总的来讲可归纳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由于当今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在某个地区的几所学校体育文化宣扬中,往往会由于新文化的存在而不断对旧的体育文化进行覆盖和更迭,体育文化的“随波逐流”现象时时存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往往与易变性同时存在、相互并存,正是由于导向性的客观影响,才导致了易变性的发生。

当今高校体育文化主要存在多样性、易变性、导向性这些特点,对此我们应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的不足及偏离,并吸收世界一流名校在建设自身一流体育文化时所采用的方法,以为建设符合我国高校发展情况的体育文化而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李振东.高校体育文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赵尔,杨莉敏.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7.

[3]朱小平.对高校大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高校体育文化 篇9

1、体育文化的具体含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完善,体育文化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其丰富而广泛的内涵,体育文化也没有世界公认的准确定义。

体育文化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而言,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的身体活动而进行的组织加工、秩序化,基于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获得社会认可、具有独立的价值的文化。 我国著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这样说过:“ 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力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 ”列如,体育行为、规范、准则以及体育观念、意识、 思维等。

狭义的体育文化是将自然活动变为文化活动,其将产生于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并加以肯定,并赋予一定的知识文化内涵。 其涵盖的主要有文化娱乐、宗教、艺术等有关的体育活动及作品。 包括,体育大众传播、体育建筑、体育雕塑、体育舞蹈、武术、体操等。

2、体育文化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民族性、 差异性、继承性、社会性、时代性。

体育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不同,甚至是中国本国内的大多体育都是有着差异的,列如蒙古族的体育运动主要是骑马摔跤等这与汉族的体育有着很多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而社会性则体现中国的整体思想,体育文化是因人而产生的,所以离不开社会,也就决定了它的社会性。

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惯上,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体育观。 继承性也可以成为传统性,这时在人类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列如古人有修身养性,多与自然接触的概念,经过几十代人的继承, 中国的太极气功等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了。

体育文化通过动作技能、运动器具、身体姿势、物质以及存在形式等相关连的思维、意识、人知等的精神反射,显现了以其根据人类自身的特殊需求,在日常生活以及体育生活中创造出来,机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反映了一个时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征,不断规范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人知。 而对于中国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在长期的体育发展中,将“ 统一”、“ 中和”、“ 中庸”等观念融入体育文化,为其内涵润色了不少。

体育反应的是人,所以是和人结合在一起的,还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 体育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立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反应着人的观念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社会观。

所以说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探究其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中开展的情况

1、全国体育文化发展总括

通过问卷走访等途径调查可知,目前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其中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在于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方面由于众多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不重视。 而另一方面是我国高校校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提供之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现代很多高校没有具体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管理, 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杂乱,混淆等问题。

2、各地区高校体育文化开展情况

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考察等方面对各大高校进行调查统计数据如表1。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及其的不平衡,只有在东部沿海一带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方,人们地体育文化的认识重视才有一定的高度,而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体育文化的重视是很微弱的,所以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经济是重要的前提。

三、影响体育文化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因素

1、学校体育设施情况

体育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不仅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更是当今国家社会需要培养的目标人才。 然而,说起体育文化,那么体育设施的建设当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要想推动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显然,薛晓东体育设施就是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一个学校对于本校的体育场地建设,校园体育雕像,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器材等都是体育设施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了解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可以初步推论出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

体育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体育社会化和科学化。 而要达到体育现代化的要求,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场地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作为保证。

我国首都体育学院一直以其领先的体育文化走在各大体育高校的前列中,而推动它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们学校高配备的体育设施:首都体育学院园内建有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首创游泳综合馆、篮球馆、排球馆、 网球馆、武术馆、体操馆、足球场、塑胶田径场、北校区体育馆等大型体育设施,以保证学生们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 所以说,体育设施对于体育文化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体育制度

制度有利于一项事物的正常发展。 校园体育制度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属于校园和谐文化的有几组层部分,通常,它以一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们的体育生活中,作为一种规定固定下来。

体育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老师,学校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来说,通过以体育制度的形式让学生们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体育文化。 而对于老师,可以以体育制度的方式更加准确的约束和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 体育制度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宁夏,陕南等各地高校也通过在其校园中设立了适当的体育制度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他们这样的行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因此,建立体育制度是发展体育文化的当务之急。

从表2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大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对于体育文化都还只停留在一个略了解的程度。 可能这也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学生乃是体育文化的主体,要想发展体育文化,主体当然不能少。 所以说,学生们必须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让学生们产生对于体育文化的兴趣,热情,最后积极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 当学生们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了, 这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 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总而言之,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体育文化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体育文化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都知道,高效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它不仅包括了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的学校校风,积极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了一向重要的:良好的身体素质。 这样就意味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需要一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么,对于发展体育文化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们能够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最后乐于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 也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表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这方面关注度还不够。 于是各大高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体育形式的活动,来提供学生的身体素质,宣传体育文化。 列入高校的越野拉练活动,爬山活动,各种球赛来丰富体育文化。 当然,最后也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学生们表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虽然累是累, 但是明显的感觉到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并表示希望学校以后能搞更多这样的体育活动,而他们对于体育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得高校学生的压力在逐年呈上升趋势。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合格的高校学生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想构建和谐高校文化,就要求高校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国家之所以那么重视,是因为发展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要想建设和谐文化,必定需要全面发展, 而在全面发展的路途上又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路程, 当面临困难之时,就需要学生们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发挥作用了。

通过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一定会感动劳累,吃苦。 比如说长跑比赛,仰卧起坐之类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或多或少是耗费体力活,学生们可以通过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养成吃苦耐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而且,通过体育运动也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身的心情得到缓解,从而得到心情舒畅的效果。 所以说,体育文化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 篇10

1高校体育节的特点与内容

1.1高校体育节的特点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高校体育节的设计是非常的合理, 更多的更具目前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及未来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活节奏所制定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到终身受益。

全体性:指以“重在参与”为基本原则, 课程正对于我们每一名师生, 这种权利体现的人人平等, 对于我们提出的要求做到尽力满足, 使得每个人收益。

全面性:指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于全面性, 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式的方向, 从各个角度开展, 这样对于参与的人员来说也是从身体以及心理方面进行整体的提升。

基础性:指强化普及意识, 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 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习惯打好基础。

1.2高校体育节的内容

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和开发身体潜能为目的的各种简易可行、可测的身体练习, 如体育单项技术 (投篮、射门等) 竞赛、达标竞赛、校园体育吉尼斯等, 以及广播操、有氧健身操、集体舞、体育舞蹈、新型“拓展体育”运动等。

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游泳比赛、棋牌类比赛等。各项目设置要尽可能简化规则, 降低技术难度。

娱乐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型体育游戏、趣味游戏, 如接力类、追逐类、较力类、攻防类、竞速类等集体游戏, 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活动, 等等。

创造类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自编游戏、拉拉队操比赛或表演, 体育制作、绘画、摄影, 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等。

2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 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

特大群体性:高校校内的一种思潮、一种价值观、一种时尚, 往往是成千上万人心理碰撞反应最后相交融合的结果。

鲜明时代性:时代的体育精神特点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风貌。构成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层次、形式组织的多元性方面。

身体表征性:体育文化是一种用运动者的身体动作来表征和传承独特的非语言文字文化。

先进纯洁性:大学师生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始终体现一种对崇高理想、优良作风、美好情感执着追求的精神。

3高校体育节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高校体育节中具有校园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体育项目会吸引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样对于我们提升教学的质量是非常的关键的, 人人参与为我们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一些的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们的凝聚力, 所以要多组织参加一些体育赛事, 像是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 促进体育事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形成

高校体育节以全体师生为对象, 我们所选择的项目也要从整体进行考虑, 针对于不同的年龄段, 不同的喜好进行设计, 人们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体育文化是群众性的与此同时也是个性化的, 只有两方面都得到满足了, 人们才会说我的工作做到了, 高校的这方面在今后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3.3有利于发扬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节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体育精神、奥运精神、竞技精神, 是的, 这些方面一直激励着我们, 能够使我们更加具有凝聚力, 在工作的过程中责任心会更强, 高校已经深深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如何的激励人们成长, 使得人们更加的理解体育精神, 这也是开设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4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高校体育节开展的物质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 体育运动在很多的时候都需要相应的设施, 像是篮球馆, 足球场等等, 这些方面的如果得不到保障我们很多方面的运动得不到质量的保证, 不利于进一步地开展。我们的相关的部门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加深重视程度, 加大投资力度, 不断地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 也是为体育事业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4结束语

经济不断地发展, 使得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在各个方向上寻求改革创新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业也是这样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改进, 这样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教育行业目前也面临着市场竞争, 在高校学院竞争这领域非常的激烈, 怎样才能吸收更多的人才是我们很多学校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学生们对于学校的要求以及标准变得越来越苛刻, 更多的注重于整体的实力, 体育教育就是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 本文的介绍我们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领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体育传承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很好的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对于自身的精神也是很好的洗礼。近几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大家对于体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这方面的教育重视的程度也在加强。在高校体育方面的发展是我们的重点, 在我国大学生运动会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赛事, 充分的体现了对于大学体育的检验。大学是我们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迈入成年的第一步, 高校体育伴随我们成长, 体育课的设计与制定针对于我们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 课程的特点与内容是非常的合理。本文针对这些方面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带给大家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特点与内容,特征

参考文献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11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功能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32-01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二者的融合,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主要内容是教授各种体育知识,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由高职师生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比较广泛的文化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一是体育精神文化;二是体育意识文化;三是体育物质文化。其中,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意识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意识文化。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中展现的优美的动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较好的健身功能,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体育锻炼、欣赏体育竞赛等,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满足对力与美的追求,从而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使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复杂的、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与挫折,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百般呵护,心理比较脆弱,没有足够的承受困难的勇气和社会适应能力。再加上社会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校园体育文化促使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体育文化活动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增加人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在体育精神,比如科学求实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要把体育精神与学风、校风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使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体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园体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学校的经济实力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制约作用。目前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体育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社会、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使得体育物质方面的设施较为薄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的不足,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如果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又想提高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做不到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只有满足师生的需求,才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二)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起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比较高的素质,才能与时俱进,通过内在的发展潜力,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之中。高校师资力量会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存在不足,需要扩充,且教师的素质又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接受培训或者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思想观念落后,对工作又缺少主动意识与创新精神,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环境没有形成。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还没有形成,分析其原因在于体育设施匮乏,教职工不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起负面作用。其次,對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在宿舍、餐厅或者教室附近没有设立相应的体育文化政策与制度,也没有展示相关的体育名人名言等,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文化主题,体育文化的气氛不浓。

(四)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存在问题。高职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较多,这些和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年龄结构已经不符,新开发的体育项目也很少通过教学内容反映出来,也没有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项目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四、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基础。随着在校学生增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对高校来说,体育设施与运动器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前提,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要以物质设施为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有赖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体育活动,可帮助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可以请校内外的知名体育专家或者运动员进行体育知识讲座,此类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学校运动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对师生起着凝聚力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借助它的力量。

(三)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创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环境。高校走的是校企结合的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想脱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来设置,不同的专业以后对应的工作对身体素质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把专业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代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师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显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高校体育文化 篇12

1 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功能

1.1 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各体育单项基础上建立的, 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部分大学生自由组合起来, 以各项运动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 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教师适当参与,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生自发组织。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存在两种模式:1) 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部—学生会—团委。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高校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条例或方法, 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 颁布适用于本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或条例。2) 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仍直属团委领导, 在联合会的机构设置上“社团联合会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下设办公室、科学研讨部、宣传部、对外联络部及实践服务部五个机构。各职位及部门均有明确职责。校内注册和备案的各学生社团皆为“社联”的会员单位, 会员单位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另外也制定、颁布了社团管理条例来规范各社团活动[1]。可见高校社团主要还是挂靠在学校团委的名下, 由团委建立下设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各个社团, 各社团成立管理团队具体负责社团的各项运作。体现了分工明确, 层层管理的管理模式。

1.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体育教师有义务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各项活动中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渴望获得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以及课外锻炼的成效, 有助于更好地改进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社团的活动既能训练又能教育, 既是运动又是娱乐, 既能参与又可观赏, 它以其普遍的教育性、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

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媒介而组织和开展起来的校园运动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还在运动竞赛过程中教育和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拼搏奋斗、团结协作、开放创新等优良精神品质, 为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发展能做出积极的贡献[3]。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它体现了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也是校园精神的充分展现。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 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全体意识, 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4]。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 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 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5]。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文化大环境下和体育文化结合的产物, 都是围绕“以学生为本”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学生。

3 体育社团有效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3.1 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校园体育文化载体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内, 将体育文化通过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活动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体育文化氛围, 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体育文化载体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 既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 又包括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素养、体育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 也包括对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培养等[6]。

校园体育文化载体多种多样, 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体育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者”。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通过这一特殊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 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团结协作、展现自我的精神风貌, 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不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使整个学校笼罩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

很多高校现在体育社团数量多、种类全, 人员可能包括本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而且跨年级, 跨院系, 跨校区甚至跨学校。社团辐射面广, 社会影响力大。不同的社团成员还互相交叉重叠,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团。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交流多, 流动性大, 所以信息传播的对象多而广, 速度快, 效果好, 很好的起到了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

3.2 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体育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叫做体育社团文化。体育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体育文化结合的特殊文化形式, 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 它是由社团的品牌、形象、文化和社团活动等诸多方面反映出来的。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开始增加, 类型也更加丰富, 学生社团逐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81页) 文化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3.3 体育社团的发展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现体育社团还处在生长萌芽期, 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如管理问题、经费问题、活动场地问题等等, 社团建设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 只有将它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 上层次, 办出水平, 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第一, 加强体育社团管理。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加强对社团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安排相关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去, 督促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第二, 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完善场馆设施和体育器材管理制度, 在保障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和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首先保证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第三, 划拨一定专项经费为体育社团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 另外积极为学生筹集社会资助提供有有力支持。第四, 开展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 如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专题讲座等等, 促进各体育社团间的合作交流, 增强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最后, 不断总结, 加强宣传。制定社团定期总结汇报工作制度, 召开活动交流活动;并通过海报、广播、网络等多方位, 多渠道进行宣传, 扩大活动影响, 树立良好社团形象和品牌。

4 结论

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培养人才的功效, 也有继承、传播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社会作用。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特定环境和氛围, 通过成员间的互相作用, 将体育文化传承潜移默化于活动之中。它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陶冶情操, 充分运用体育知识去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平台[7]。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在推动高校更好更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价值。体育社团的发展和繁荣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社团这一特殊的传播载体, 势必会将优秀的体育文化渗透到整个校园。S

参考文献

[1]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71-73.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5) .

[3]朱杰, 王小霞, 韩卫华.试论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培植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 2010 (1) .

[4]王忠宝.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

[5]佟贵锋, 王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研究[J].

[6]张加军, 陈光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载体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 (5) .

上一篇:《法律基础》教学心得下一篇:农民与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