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共12篇)
高校体育课 篇1
0 引言
目前, 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 为丰富课堂内容, 很多本该在课堂上出现的素质训练也逐渐地被取代, 被取消,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 多做一些可以引起高校大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活动或体育游戏, 而现行体育机制下, 课堂上出现大学生晕倒等事件多有发生, 军训初始15分钟, 有学生倒下;跑步800米, 有学生出现呕吐昏厥;升旗仪式上, 有学生晕倒。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公告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身体素质状态虽然有一定好转, 但依旧没有改变体质状态缓慢下降的现状。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 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并积极开展, 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疑问, 高校体育教育以高校体育健康为主线, 以学习技能、培养能力、锻炼意志为主线还是以娱乐体育为主线, 本文以此为线索进行分析, 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参考。
1 高校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课堂内容多样化, 身体基础素质缺失, 体育精神缺失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三条基本目标的要求: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 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部分。《纲要》是全面从大学生运动素质出发, 不仅要求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 更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现状, 究其原因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逼迫体育教育课堂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是部分的体育锻炼, 连锁反应直接导致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难度或强度的降低, 或被趣味体育快乐运动项目所取代, 缺乏了对学生身体及心理最好的磨练, 所以“苦”“难”“累”成了体育高校体育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 也成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相对困难的环节。如果没有更多的身体锻炼全面发展大学生体能, 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 练就强健的体魄, 那么, 就没有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也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不仅包括以社会准则为内容的社会道德行为还包括学生个人意志品质为内容的各种心理活动。这也是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缺憾。
1.2 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目标及自主评价、反馈意识的缺乏
根据《纲要》内容的基本目标中的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仅要教会体育课堂的设置内容, 还需要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信念, 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积极乐观的心态, 构建和谐运动;坚持锻炼身体, 促进全面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自身体育文化修养和体育观赏水平。除此, 体育课堂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 是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 更对大学生课堂教育活动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课堂上, 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 却忘记教会学生对自身身体锻炼的监督和管理, 以及学生锻炼之后对自我身体状态的评价及信息的整理记录。
1.3 体育课堂课程选择及学生参与主体性原则
就目前学生对体育教育课堂项目的选择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其一, 为加强自身体育修养, 弥补自身不足, 选择对自己有实用价值或兴趣最大化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其二, 因为自身优势———运动专长, 为获取高学分选择符合专长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其三, 根据以往的经验, 避重就轻, 为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而选择相对容易通过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相对的, 关键在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 学生缺乏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客体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在《教育学》中提到, 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的主体,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理性看待学生个体对体育的热爱程度, 就会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呈下降状态, 体育活动是学生喜欢且不断扩展的身体锻炼, 但在现实社会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育成为学生课堂的一个“包袱”,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2 高校体育课堂的建议
2.1 加强体育教育课堂内容对学生基础身体锻炼的设置, 肯定学生运动会及体测的重视
体育运动历史悠久发展全面奠定其的重要作用, 而田径项目由于自身特点发展为运动基础, 也是运动之母, 肯定田径课的主体地位;加强田径教育课堂的内容设置, 为学生今后的运动打下坚定基础, 体育教育过程除了直接效果———身体锻炼效果外, 更要注重间接效果———体育精神的学习:坚持不懈以及超越自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体育精神的重要核心部分, 不仅仅锻炼身体, 更重要是磨练学生精神及意志品质的体现, 是对学生未来在面对困难面对逆境, 发挥一切能动性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田径运动会是检验学生体育锻炼的大型运动会, 也是学生 (运动员) 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的效果体现;同时, 学校认可及肯定学生在运动会中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保证运动会的重要性, 反映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或同行中的地位, 增强学生锻炼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必要性, 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各地方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指南, 督促学校、学生个人、家庭相互引导, 使学生形成一个好的运动环境, 以及落实到相应的工作机制中, 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中, 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制度为突破口, 将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情况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下。在如此一个循环系统的引导监督下, 相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意志品质的磨练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2.2 对学生体育锻炼观念的引导, 健全学生体育健康理论知识
高校体育课堂学生身体健康以身体基础素质为主, 锻炼身体, 磨练意志, 端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态与心情, 不能以一种教科书的方式教学, 更多地教会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体育教育活动不只是跑跑步, 是一种终身运动的理念, 发展兴趣的重要起点。体育教育课堂在教授当前项目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整个体育的全观, 对体育文化精神理解, 提高体育素养和欣赏水平;了解体育运动的流程, 对体育最高盛会的了解程度, 以及未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保健、营养、预防损伤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体育运动观念, 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得以健全;同时辅助体育游戏, 以增强体育运动乐趣, 锻炼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2.3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育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并主动完成身体活动的一种媒介,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一, 指学生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运动的主体意识, 其二,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对学生努力完成的身体练习要给予肯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供独立完成运动的空间, 促使学生自我健康运动意识的形成;教师坦诚相待、平等相处,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体育教育活动;其三, 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展水平是学生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两者的联系和把握程度的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高低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提高学生对吸收知识的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在对比新旧知识, 构建自身学习的理解与看法, 这样学生会感觉相对轻松, 学习起来会更愉快。
摘要:对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身体、意志品质磨练的缺失, 高校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原则的不明显, 对高校体育课堂出现的问题为主线,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标准, 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希望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课堂内容,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Z].教体艺[2011]4号.
[2]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
[3]孙庆祝, 陈家起, 陈培友.学校体育现代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5-17.
[4]王昆仑.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29 (4) :80-82.
[5]庞毓恩.学校运动会改革之我见[J].体育科技, 2004 (1) :69-71.
[6]刘霞, 黄波.基于主题性原则的学生体育意识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29 (3) :88-90.
高校体育课 篇2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愉悦、轻松,它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体育则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锻炼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有效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延伸正好迎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得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正在逐步的增设休闲体育课程,向同学们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正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体现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生变化,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许多普通高校增设了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休闲运动课程,例如:网球、游泳、击剑、轮滑等等。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越野、滑雪等等。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强调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
2)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开展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由此导致各类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经费不足而逐渐被取消;
3)学生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观;
4)高校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正确休闲体育消费观的引导;
5)高校休闲体育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不能科学指导学生的休闲体育。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的是一种将休闲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休闲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体育社团中,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而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中休闲体育社团的建立不仅代表了大学生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更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课余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延伸,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将休闲体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结束语
浅析如何上好一堂高校体育课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
我国全民体质下降,不仅仅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担心,也是国家对整个民族的担忧。习近平主席提到我国全民体质重在体育课堂。也就是解决全民体质下降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体育课堂问题。目前,在各个高校基本上实施的是选项课,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学习运动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来,在体育课堂当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从中学到了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实现从学校体育走向终身体育,以改变全民体质下降问题。本文是在本人多年任课基础上,对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的总结,给大家以分享,与大家共进步。
一、认真研读学生
(一)了解学生
学生是一堂体育课的主体,如何让主体在课堂当中得到满足,每堂课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在上课前要认真准备,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对于身体残疾、疾病等学生,要根据学生着中安排学习内容,既不要让他们感到被照顾,同时也要不断的鼓励,让其积极的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在整个课堂当中,既要满足身体状况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照顾差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通过课堂教学得到身体锻炼。
2.了解学生的技术技能
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比如网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要对技术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认可,使其更加有信心,敢于表现。在课堂当中要多让这部分学生进行示范,当教师的助理,让其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让这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骨干,他们在指导过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让课堂更加的生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3.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备学生身体状况、技术技能,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也就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想得到什么,是不是与你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的依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来完成学生的需求,这时也一堂课的最终目标。
(二)认真研读教学方法、手段
一堂体育课上的好与坏,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大的关系,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借助好的教学手段把高难度动作分解,由难变易,让学生由浅入深,更容易接受。在教学当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针对性、易操作性,最重要的学生能够接受,受到学生欢迎。
(三)认真研读本课堂主要内容
课堂的主要内容是这堂课的核心,课堂内容要与学生、场地器材相结合。因此,认真研读课堂主要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内容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终身体育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当中应该容易操作,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在研读课堂主要内容时要注意全面性、细致性、层次性和顺序性。
二、认真研读教材
教材是为课堂服务的,根据对各高校的调查,目前高校体育教材一般采用通用教材,没有针对性,不能够真正的解决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另外,目前体育教材跟不上时代,教材落伍7、8年,不能够满足当代教学需求;教材重复性,根据对多本教材的对比,教师为了评职称出本教材,根本没有创新性,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出教材。因此,研读教材要有选择性,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教材,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自编教材,具有实用性,符合本学校实际。
三、认真研读场地器材
场地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它是教学的硬件条件,场地器材的优略、数量、质量决定着教学质量。良好的场地器材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场地器材会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通过认真研读场地器材有利于组织教学,使教学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认真研读场地器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认真研读场地器材能够有利于安排学生活动、练习。因此,上课前研读场地器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总之,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要研读学生,又要研读教材,同时也要研读场地器材,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也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课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二是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今天,学校体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最终是学校体育走向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张佩飞.浅谈如何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93-94.
[2]李凤娟.激发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途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46-147.
[3]李文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助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J].体育教学,2011(1):38-40.
[4]王彩平.影响山西省大学生阳光体育开展因素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1):230-231.
高校体育课成绩评定探究 篇4
关键词:体育课成绩,成绩评定,高校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前提。而体育课成绩则是检验体育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合理有效地评定体育课成绩, 能够起到杠杆调节作用来促进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自觉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增强体质健康意识。同时, 也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实施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者相辅相成, 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与体育课成绩评定系统的完善。
1 体育课程成绩评定的意义
体育课的成绩评定应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目标、特点, 制定一种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进步情况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情况的综合评定的方法。但目前体育课成绩仍是以技术评定为主, 使学生们单纯地认为学好技术就可以得到高分,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其实体育课成绩评定内容应该包括:素质测验、技术评定、理论知识掌握、出勤和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 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育课学习的情况, 这样的评定方法对目前的体育课程的设置才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体育课成绩评定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及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双评价, 考核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及教学计划安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科学的、系统的、动态的评价才能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2 大学体育课成绩评定存在的不足
2.1 成绩评定模式单一
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课堂教学程序延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 师生间互动性差。体育课成绩评定还是以统一的技术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方式, 评价的内容、方式单一。
2.2 忽视评定过程
目前, 大学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技术的掌握情况及课上所学某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达到的体育水平进行评定, 最后体现在百分制的分数上。在整个评定过程中,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能力与技能掌握的进步程度等因素, 当然, 学校也加入了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 但所占比例很少, 没有真正起到过程评定的作用。大纲规定的评定内容比较片面, 教师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考虑动态评价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因素。
2.3 缺失评定的客观性
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成绩评定中, 评定的结果仅仅反映的是老师对学生所学技术达到水平的高低而进行评价。教师的主观因素控制了教学进程, 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 评定中并没有涉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在评定中, 还存在着一个较大问题, 就是忽视了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于那些本身身体素质很差或者来自于边远山区的学生来说, 他们本身的运动基础就差, 在短短的一学期学习中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大纲要求的优良的标准, 这将大大地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势必会影响他们今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3 体育课成绩评定实施措施
3.1 完善评定内容
3.1.1 技术评定
技术评定, 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本学期所学技术动作及规则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这一部分的评定比例要适度, 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又强调学习所掌握的方式方法。主要评价学生的技术学习及运用能力。
3.1.2 学习过程评定及进步幅度评定
长期以来, 体育成绩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弱化了对学生学习的提升程度以及学习态度等动态因素的评定。因此, 体育课成绩的评定要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掌握程度以及进步程度进行科学的评定;区别对待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以鼓励为主, 帮助他走出运动阴影;提升部分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加强师生间相互交流, 互动, 反馈, 进而使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
3.1.3 课后练习评价
对于学生课上所学内容, 课后要进行练习与复习, 通过每次课课前的复习练习的熟练程度就可以反馈给教师其在课后的练习情况。教师通过及时地点评与纠正错误, 来提示学生, 评价学生, 做到对学生及时地表扬与鼓励评价。教师及时地捕捉反馈信息, 随时调整, 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2 修正评定偏差
对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在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公平性”。所谓“不公平性”是指在评定过程中, 每一项评定项目对有些同学有利, 而对别一些同学则构成难度, 其实这很正常, 正是这些看似不公平的项目才真正体现了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使学生们的这些身体素质之间的不平衡更趋于平衡, 顺利完成优势项目的同时, 努力将弱势项目最佳化, 使他们之间相互牵拉、相互影响, 迫使学生发挥自己的长项, 努力提高自己的弱项, 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整个评定过程还要加强民主与互评, 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交往, 从而体现出大学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时代气息, 将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 将评定偏差降到最低。
3.3 展示激励功能与积极导向
体育课成绩评定是一个复杂的评判过程。对于学生而言, 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自己对体育课程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的体现, 也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老师和同学的评价, 可以激励自己去更加地努力学习, 同时自己对同学的评价, 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个性。
正确公正的评定, 会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正确地引导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放下私心, 规避主观因素,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导向, 使他们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也是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成功之处。
3.4 更新指导思想, 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 要求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地更新, 与时俱进。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教师们要不断总结、发展、改进。信息社会决定了学生们的知识更新较快, 新鲜事物的快速出现迫使教师们要更新知识理念, 更新思想, 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很重要, 只有不断更新, 才可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平稳进行, 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有创新才有吸引力, 有兴趣才能持久, 不断地更新创新, 持续发展, 才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所以, 合理的、科学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有助于改善与调节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课成绩评定是促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当然也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手段, 重视评定方式和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 鼓励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发挥体育课成绩评定的积极性功能, 对体育教学的课程项目选择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井刚, 徐辉.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运动, 2014 (90) :80-81.
[2]陈凤英, 冯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43) 9:85-88.
[3]杨俊威.构建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 (23) 4:93-95.
高校体育课变革与理论探讨论文 篇5
1992年国度教委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体育教育是施行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开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以人为本,遵照大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和兴味喜好,既要思索主动顺应学生个性的需求,也要思索主动顺应社会开展的需求,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到达加强体质、促进安康和进步体育素养的目的,并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好根底。河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变革自80年代初既已开端,从打破旧有的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式着手,率先尝试开设了选项课。是河北省第一所展开体育选项课教学的高校,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一、研讨对象与研讨办法
1.研讨对象
河北农业大学级、级本科3000名学生,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体育工作部的55名体育教员
2.研讨办法
1)文献材料法:查阅相关材料,停止剖析和应用,为相关研讨和调查打下良好的根底。
2)访谈法:经过电话方式向有关指导、知名教授理解全国及我省体育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动态,对搜集到的材料停止确认、补充,并对研讨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向有关专家停止咨询、讨教。
3)问卷调查法:向从事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教员发放了55份调查询卷,并收回5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54份,有效率为98.2%。理解选项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立、教学场地和器材设备、考核办法等状况。对河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停止了抽样问卷,理解了他们对选项课课程整体变革的意见和倡议。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969份,回收率98.7%,有效问卷2922份,有效率为98.4%。
4)统计法:将文献材料调查询卷结果停止统计处置,运用数理统计与逻辑剖析法停止综合剖析。
二、结果与剖析
1.体育选项课课程目的剖析
课程目的是国度教育目的和学校培育目的的详细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体育的目的定位仅仅是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变革的深化,大学体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另外随着时期的开展,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在逐步扩展,并向着独立化、详细化、明白化、有序化和整体系统化的多方向开展,契合将来社会开展。只要依据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用肯定下来的目的,才具有方向性,理想性,才有可能完成。
在调查中教员和学生的观念比拟分歧,以为培育学生的体育学习才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气、加强学生的体质都超越了半数,选择思想品德培育的都不多。能够看出教员和学生关于体育课的.了解还为传统的加强体质和进步运动技艺等传统思想。无视了对学生竞争认识、团队协作、刚强的意志质量、加强调控心情和对立波折才能的培育。
2.体育选项课项目设置状况剖析
大学生需求自在的空间,需求在剧烈的竞争中愉悦本人的心情,愈加需求理解体育,取得足够的体育理论学问去指导本人的理论。并且,大学生阶段正是他们个性构成的阶段。一切这些,都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课程构造,发掘潜力,用时期开展的目光来开阔视野,用久远的、战略的目光去变革现状。
河北农业大学本科设置两年选项课,专科设置一年选项课。周一到周五下午设置各项目的辅导课。体育选项课设置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棒球、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综合、拳击10个项目。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时,由于场地条件的缺乏,对各个项目规则了上限人数,对超越规则限制人数的学生,组织停止第二次选项。篮球、足球、乒乓球在我国有很好的大众根底,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对立性和兴趣性,成为大学生男生的首选。健美操、艺术体操具有很好的健身、文娱功用,并且可以塑造良好的体型,深受广阔女学生的喜欢。另外在调查希望增加的选项课的调查中,多数教员和学生都希望增加羽毛球选项课。
3.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剖析
随着社会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终身体育思想为人们普遍承受,并惹起高校体育教育者的注重。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开展方向,以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是高校深化教改中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进步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运动才能分离起来,并且注重对学生体育认识及体育锻炼习气的培育。
1)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剖析
现阶段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中,轻视理论学问教学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内容太侧重目的、任务、意义等纯概念和一些简单的锻炼准绳。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久远性,适用价值不高。由于课时的限制,我省大学体育理论课包括四章内容,包括体育概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办法、体育锻炼的医务监视。经过调查57.4%的教员以为理论课应该增加安康学问内容。65.2%的学生希望经过理论课学习到体育竞赛裁判法、组织编排学问,以为需求增强安康学问、运动心理学问的学生分别为57.4%、52.0%。只要33.3%和20.4%的教员选择了裁判法、组织编排和运动心理学问。
2)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剖析
并不是一切的竞技体育项目均合适大学的普通体育教学,一些能够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竞技体育项目也不应当将其一切的技术规范、体能请求和竞赛规则不加改动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为了促进体育教学变革的深化展开,进步教学质量河北农业大学依据河北省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各选项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制定保证了教学任务完成,但是也存在着根本技术内容多,游戏、班内对立性练习、教学竞赛少的缺乏。经过调查79.2%的学生以为需求进步体育选项课的兴趣性,61.4%的学生以为需求增强体育选项课的健身性。
4.体育选项课考核办法的剖析
学习评价又是课程评价重要的组成局部,是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体育效果和过程评价的关键环节。目前,由“技艺”“学问”“身体素质”“态度”构成的学生体育课考核指标体系,短少组成安康重要标志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不能完整表现“安康”理念的功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育与安康情况。教员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功用,而对构成性评介及反应性评价功用认识缺乏,如何把考核与教学活动分离起来,发挥考核的反应功用和鼓励功用是广阔教员面临的新问题。94.4%的教员,83.9%的学生以为应该把进步幅度归入评价体系。
三、教学变革的理论
1.确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确立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体育认识的课程目的。课程目的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教育理论的展开以及教学效果。必需改动过去以技术传授,进步学生竞技程度为中心转向以进步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教育上。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部确立了“安康第一”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了根底。
2.开设选修课、辅导课,恰当增加选项课项目
二年时间,每周二学时的体育课是不够的。当学生还没有构成体育兴味、习气,不具备个体锻炼的才能时,体育课一停,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就随之告终。这种随课而停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高年级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逐年降落,这也必然招致终身体育观念与行为的淡薄。所以对三、四年级以及研讨生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河北农业大学在展开体育课教学的同时,教员还在每天下午停止课外辅导,尽量满足不同窗生的需求,另外学校依据本校实践状况恰当开设了学生喜欢的一些体育选项课项目。
3.降低教学内容的技术动作难度,进步健身性
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淡化竞技性可以调动学习动作的积极性,提高和增强健身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感遭到体育的乐趣。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思索学生的需求,尽量满足学生的兴味,以培育终身体育习气为目的,尽可能表现教学任务和请求,布置将全面开展身体素质与《国度体锻规范》相分离的教学内容。
4.健全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倡导人性化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性化;以人为本
体育,一个象征着青春活力的代名词,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精神乐园,但是在一些学校里,原本应该充满着欢声笑语的体育课堂却变得死水一潭。反思传统的体育教学,在“三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学中过分地强求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引起一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和厌恶。这些年来虽然也做了很大的改变,但收效不大。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造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特质。用比较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换位思考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自信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去实现情感的释放和成功的体验。
一、人性化教学内涵
所谓人性化教学是指在高校教学服务的领域中,一切活动都是以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根本出发点的,也就是指在学校一切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体系中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
1.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求学的最佳状态。引导学生好学、乐学体育,就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分层次、寻兴趣、针对需求的不同而分层面地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注入式为主,按一个标准考核,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对体育健身的个性选择、个性发展,由于不同的训练项目在学生的心里会形成诸如偏爱、恐惧、漠然、紧张、焦虑、兴奋等不同的心理定势,所以探求高校体育“人性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尊重学生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关键
一般讲尊重包括三个方面,即人格尊严、处事地位和自主权力。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说在体育课上都可以做到具体的体现。⑴教师语言礼貌规范,不讲忌语粗话,从关爱入手,问询困难,指导训练。⑵注意学生的情绪,对身体不适的学生和有个人隐私问题的学生,不嘲笑、不宣扬,注意保护其隐私权。⑶对体育选修项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不做硬性的分派。
3.确认教师情感执教的服务意识
我们说管理是一种服务,把教书育人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下说也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从人才培养的发展角度上看应是一种永久的升值服务。要服务就要体现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在语言上和行为上给被服务者一种温暖和体贴。情感执教就是要体现友谊、关爱,改变我教你学、我训你练的简单方式,要主动探求学生的心理特征,体察学生体能的变化,设置兴趣教学内容,控制运动节奏。
4.重视体育运动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运动教学是智能和体能的结合,是课堂听堂与操场训练的结合。作为一门课程,它的教学内容、考核形式有其自身的范畴和标准。但在执行体育标准和考核要求方面,应承认不同学生在体能上和天资上有差异性,应尊重事实上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学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体健身的宗旨下,完成学业,得到体质的提高。
二、对高校体育人性化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我们给予学生的体育教育应该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它应该使受教育者的生命更健康、人性更完美、个性更突出、心灵更自由、与世界更和谐、生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体现人性化,要涉及现行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我们应该自觉转变陈舊的体育教育思想,重视审视沿用至今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教法、评价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重要的教学组成因素,把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个体需求放在首位。
1.倡导重在参与、快乐教育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过程本身是要通过各项目的技术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提高身体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在“三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学中过分地强求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引起一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和厌恶。所以要想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育者就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采取由浅入深,分层次、按时段的训练方针。同时,还要设计快乐体育、趣味训练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使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收益,各自的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2.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人性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性非常强,体育教师的言行和思想理论水平等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性化观念,其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会对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巨大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在体育师资教育中,强调专业术科教育,轻视文化理论教育,更是忽视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格精神和人文素质理念教育。因此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性化理念教育,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改善其在新时代下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使体育教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出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提倡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练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注入式”的教学变成“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探索和发展中获得真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求新、求异的天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特长的环境和氛围。
4.适宜的评价方式
高校体育考评制度应进行改革,达到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为学校的育人服务。
应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化。传统的评价是按学生的竞技能力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评价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全面体育素质水平。其二,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必须要改革,应既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又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体育素质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进步的幅度和努力求知的程度等,在综合评价中,可适当地增加过程评价在终结评价中的比例。
人性化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而绝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人性化教学是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必然。要使学生逐步地真正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就必须淡化教学过程中的竞技因素,注重教育过程,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和锻炼中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当今体育教学的新追求。
参考文献:
[1] 樊临虎 .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何忠,许志琳.论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与课程改革.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6-118.
[3] 董翠香,霍军.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评价人文性的思考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4] 何红英.人性化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索[J].宁波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 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
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 庄西真.试论教育过程的人性化[M].中国成人教育,2002,
⑴.
高校体育课 篇7
关于厌学, 当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厌学”这一概念。刘守旗在《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一书中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持冷漠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本研究中, 厌学的概念借鉴刘守旗先生的定义, 将厌学定义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而产生的厌倦情绪、态度和行为表现。
二、哈尔滨市高校女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一) 个人主观意识原因
在高校女生中个人主观意识是其厌学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高校女生中厌学体育课的个人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对体育运动的错误理解、惰性心理和享乐主义思想、思想意志不坚定等几个方面。
(二) 个人客观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高校女生中厌学体育课的个人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自身运动能力方面的原因和参加活动太多没有精力等。
(三) 学校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 大学期间学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 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校园环境、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意识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决定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 哈尔滨市高校女生厌学体育课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体育课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 对学生的要求比较松散, 以及特殊的气候环境等几个方面。
(四) 家庭和社会方面原因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课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 体育课一直被放在副科的位置, 从小很多家长就告诉孩子“主要学好语数外, 体育课不重要, 不要投入太多精力, 影响学习”, 这种思想从小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因此, 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于体育课就不重视, 加之体育课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致学生厌学体育课。
大学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个小社会, 学生在其中体味社会的各种辛酸苦辣, 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 在哈尔滨市各高校中流行痴迷网络、游戏和“60分万岁”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当然对女生的体育课学习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高校中有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就是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学长告诉他们“大学学习跟高中不一样, 比较轻松, 及格就行”,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 很多学生不重视学习, 考试时“突击复习”、甚至有作弊的情况。体育课中学生“突击练习”、讨好老师只为混个及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当“及格”变得容易后, 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下降, 很多女生便不再重视体育课的学习。另外, 目前痴迷网络、打游戏、逛街的现象在大学女生中非常普遍, 很多女生迷恋网络、有时由于从众心理还会在伙伴的影响下出现逃课的现象, 特别是对于体育课这个一直以来思想中的“副科”来说, 旷课情况经常出现。
三、哈尔滨市高校女生厌学情况的解决对策分析
(一) 针对哈尔滨市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情况, 应该完善和落实整体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从基础教育抓起, 各级教育和体育部门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教育过程的整体高度出发, 制定具体的指导纲要和实施计划用来指导各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学, 形成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 让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使体育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 哈尔滨市各高校体育部门应该进一步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新颖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逐渐喜欢体育课, 并真正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
(三) 针对学生和社会对体育课的误解和错误认识,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该加强体育课作用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让学生和社会深入的了解体育课, 消除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从思想上建构起新的体育观。
高校女生月经期体育课探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6级 (一年级第一学期) 女生538人, 年龄18~20岁, 平均年龄19.3岁。
1.2 方法
上课内容包括徒手操、游戏、24式简化太极拳、铅球、短跑、蹲踞式起跑、小步跑、摆臂练习、途中跑、篮球、排球的基本技术练习、教学比赛等。所有学生均为同一教学内容, 均为中等运动量练习, 即活动过程中心率为120~140次/min。调查共进行16周, 在1~8周中, 月经期学生不参加体育课活动;在9~16周中, 月经期学生全部参加完整的体育课活动。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月经周期、经期天数、来潮反应、月经量等, 要求学生不记名如实逐项填写。共发放问卷538份, 收回问卷528份, 全部合格, 回收率98.1 %。
2 结果
对1~8周和9~16周学生月经周期、经期、来潮反应、月经量各项指标百分比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学生月经情况没有明显的影响, 见表1。
3 讨论
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 初潮期及之后的数年内, 各种内外因素极易影响生殖系统功能, 从而引起
痛经、经期紊乱等月经不调症状。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经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得到改善, 并通过神经内分泌中枢, 经垂体对下属腺体发挥调节作用, 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适应效应, 有助于促进女性经期全身的血液循环, 减轻盆腔充血, 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从而减轻经期不适感, 有利于经血的排出, 对提高女性经期适应各种环境能力、增强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通过以上调查说明绝大多数大学女生完全可以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活动, 为了解决好女生经期体育课问题, 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女生进入青春期后, 由于她们身体发育的特点, 本身就不喜欢体育运动, 特别是剧烈运动, 再加上她们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 父母及教师又不能正确引导, 往往会使她们对月经期的体育锻炼产生惧怕心理, 不敢甚至害怕参加体育运动, 怕引起不良后果。而且由于部分女生在月经期身体上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生理反应, 如可能有腹痛、乳房胀痛、腰酸等现象, 少数人有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等, 更加剧了她们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所以教师首先应逐渐消除学生们的心理顾虑, 让她们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 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 月经正常的学生在经期间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 对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调节经期情绪烦躁、减轻小腹下垂及胀痛等均是有好处的。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安排一些轻松活泼的辅助练习, 调节月经期学生的心情、兴趣, 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戏、健美操、网球等。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 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 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起柔和的按摩作用, 有助于经血的排出。 (3) 月经期学生完全可以参加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活动, 但应注意循序渐进, 逐渐适应, 如有个别学生课后出现腹痛加剧、月经周期紊乱、出血量大, 可区别对待, 做一些轻微运动。平时应加强对女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她们热爱体育活动, 具备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从而减轻她们的畏惧心理, 或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惧怕心理[3]。还可让她们在激烈活动中担任裁判工作。除了让她们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外, 还要引导她们学会观赏和欣赏体育运动。另外还要创造条件, 改善教学环境, 让女生从心理上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做到举止稳重、热情主动、态度和蔼, 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使每一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 以生动形象的讲解、优美准确的示范、丰富的形体语言和适当的帮助鼓励, 激发大学女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使其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原理和锻炼对人体的短期及长期的益处, 使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成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 使她们在体育知识与技术、情感与意志、兴趣与爱好等方面得到正常发展, 从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自然衔接。另外, 体育教师应对学生做月经期如何选择并参加体育锻炼的指导, 学校应定期进行性知识教育, 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性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夏海燕.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月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1996, 17 (5) :333.
[2]徐敏, 耿铁军.435名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2, 16 (1) :43.
也谈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9
体育是一种“从育人出发, 以身体锻炼为特征,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体育课作为普通高校的一门公共课程, 其基本属性是教育, 按教育规律实施是必然的, 因此, 科学认识普通高校体育课, 了解其实施过程并研其原因, 是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索和深入研究的。
1 体育课是科学体育
从教育的发展规律看, 科学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体育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也必然历史地扮演未来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科学体育是指: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以“体”为对象, 以“育”为手段, 以身体锻炼为特征, 以培育人为目的, 对年青一代实施的身体教育和通过身体的教育。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 其科学体育本质的提出, 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恢弘的历史背景。
体育课特指一学期或一学年连续进行的数十节课的体育教学过程, 作为一门公共课程, 按教育规律实施是必然的。纵观近几十年来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教育思潮, 虽其个性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共同特征只有一个, 即:“科学体育”, 这种“科学本位”体育思想的广泛影响, 正是体育课作为科学、一门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对科学体育的如此界定, 使得普通高校体育课在学校体育的职能过程中, 体现出其科学本位的基本特征。体育课的根本属性必定是教育, 同时, 体育课作为科学体育的范畴, 使其与早期自然主义体育教学以及后来的经验主义体育区别就在于此———更为完善地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科学体育范畴的体育课教学与当前流行的所谓时尚体育教学 (其实是一种娱乐, 追求表面效应) 、纯生活化教学 (也是一种娱乐、抹杀教育属性) 等观念的本质区别也在于此。
体育是一种“从育人出发, 以身体锻炼为特征,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根本属性是教育。应当指出, 体育课是科学体育的提出应归功于当代国际教育领域科学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完善。正如各种体育观直接脱胎于相应的教育观一样:终身体育源于终身教育, 快乐体育源于愉快教育等, 体育课是科学体育, 也是将其回归于科学本位, 规范在教育属性之上。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的现状及原由
体育课有价值, 其价值通过教学实施而得以实现, 这是肯定的。
然而, 有权威性的调查表明:我国某直辖市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业人员中, 有90%的人认为自己是“体育盲”;在对部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79%的人认为体育只是打打球、跑跑步、娱乐消遣罢了;有60%以上的人不能运用以学的知识指导个人锻炼。据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反映, 目前学生的体育基础一年不如一年, 尽管这些被调查者经过12至16年的学校体育教育, 却都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不会体育锻炼, 不会享受体育乐趣, 体质水平普遍不高, 特别是大学生, 健康水平、体质水平已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何在?仅从体育的角度看, 我们的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需要的要求相去甚远。在笔者看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认识和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两方面的原因。
对学校体育认识或理解的不同, 从而实践有所不同。也正是由于对学校体育基本职能的重视不够, 认识不足, 缺乏研究, 或者说存在不同的理解, 造成体育课教学的失误, 价值体现的不明、不足。
在旧的体育理论中, 特别是在“体育即大肌肉运动”、“运动即体育”等落后体育思想的影响下, 体育教育唯有运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在体育理论随后的发展中, 特别是近几十年, 尽管逐步夹插和补充了一些内容, 也只是泛泛而谈, 仍然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近十几年, 体育理论中确实增加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增强体质的篇章, 但是, 随即出现了一种思想品德、增强体质、运动技术三者平分秋色的局面和无主状态。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再加之运动技术教学就等于增强体质教育的影响, 导致仍走上体育教育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老路, 又回到“运动即体育”旧的体育思想和观念上, 这是主要的失误或误区之一。
马克思说:“培养社会主义的人的一切属性, 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 (因为多方面的享受, 他就必需具有享受能力, 因此, 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 就此而言, 体育, 他标记的是德、智、体、美、劳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他不仅仅是几节课的问题, 而是高等学校人才教育、素质教育大政方针的认识问题。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从根本上取决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越是现代化, 越要重视身体素质, 重视体质建设”。这里所讲的“体质”是很具体的, 既说明其意义, 也阐明其与其他素质的区别和联系, 也是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方针的立足之本。
正如现代体育思想把体育课 (Physical Education) 和运动竞技 (Sport) 看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一样, 运动竞技不等于体育, 运动技术是运动竞技特有的手段, 其动作规格 (难度、强度、负荷等) 不是一般常人能够用来增强体质的, 若混同他们, 势必引起矛盾 (误区之二) 。
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手段, 是工具性的, 要增强体质需要运动这个工具, 长期以来, 体育课上教师们却大量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内容, 体育课变成了运动技术课, 尤其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 我国体育教育在“体育即大肌肉运动”、“运动即体育”等西方落后体育思想的影响下, 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手段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 自然地成了体育课的主要内容, 教了一遍又一遍, 学生学不会, 老师不愿教;学不会也要学, 不想教也要教, 学生要拿学分, 老师要吃饭, 走过场也得走, 体育者惟是而已。运动竞技要到运动员中去进行, 就如同学校校园和学校之间要有运动竞赛活动一样, 学校要有运动训练, 还要把运动训练搞好, 力争优异成绩, 为学校争得荣誉, 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这是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事, 不能代替增强广大学生体质, 在体育课中, 必须用增强体质的手段和方法, 对广大学生进行增强体质教育, 这是教育育人目的所决定的。
大学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后环节, 也是学生即将结束学校教育、走上社会的最后几年, 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成、固化和成熟最为关键的几年, 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思想和行为也将随其身心的发展而潜行、默化, 因此, 大学体育也是与终身体育相接最为密切的体育教育环节, 所以,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成功与否, 由为关键。不要等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做了校长以后, 因为当年的教育失误而走进继续对体育重视不够的恶性循环“怪圈”, 再悔当年, 为时晚已。
3 体育课与现代体育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科学认识上的加深, 使人们对一些传统的体育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们开始认识到:“运动并不一定有利健康, 不科学的运动反而有损身体健康”。那些不符合科学的、运动量过大的或带有专业训练性质的运动形式, 对人体往往是有害的。今后的运动形式、方式, 尤其是针对大众的体育课教学过程应向弱式发展, 以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和科学健身取代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和落后的教学方式, 体育课应该接纳和采纳更多、更为先进的体育思想与观念。
近些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崭新的健康概念, 那种“无病即健康”的落后观念正在受到革命性的冲击。新的健康观念不仅要求体育课把发展学生健康水平作为目标实现的同时, 还应将“心理健康”作为提高大学生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看待。也正因为如此, 现代体育思想在其作用于体育课时:更为强调体育的娱乐性, 强调让人们更多地从体育参观型变为参与型, 并从中真正体验体育的乐趣;更为强调在项目的传授中, 对学生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的现在和将来都具备实用性、实效性。其主要体现在:不过分依赖特定的场地和设施;偏重个人爱好、兴致, 更强调自我的运动项目;尽可能偏重非竞技运动项目, 以实现“提高人生效率, 实现人生科学化”。
4 现代体育课
学校体育虽然以增强体质为主目的, 强调弱式体育, 然而, 离开了竞技运动的体育课是难以想象和实践的, 就象苏竟存教授曾经批评的那样:认为体育课以健身为主, 就在体育课上用少数几项非竞技运动技术的走、跑、跳、投等简单运动反复锻炼身体, 简单说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 其效果也确实不见得好。
英国专家科林·哈迪强调:国家发展竞技运动, 是追求高水平表演技艺, 但高水平技艺不适合学校广大学生, 因为竞技运动不等于体育。竞技运动在对锻炼学生身体有实际效果时, 可以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内容:美国学者桑博、哈特曼合作的《体育论争》一书中指出:体育大纲内容包含了一部分竞技运动, 但这种竞技运动要遵循教育标准, 而不是职业竞技标准。由此可见, 体育课程并不排斥竞技运动, 但是, 要对这种竞技运动按教育的标准选用。湖南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张友龙研究员把竞技运动按使用途径和目的不同分为“技艺性竞技运动”和“体育性竞技运动”的原由也正是如此, 按竞技和健身的不同目的进行选择和划分。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特征和体育手段必须与体育目的的一致性, 决定了体育课程使用的只能是手段性的普通竞技运动, 它与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相一致,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 体育课程要使用竞技运动。当然, 这里不是说学校就不要“技艺性竞技运动”了, 相反, 中学办传统运动项目, 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是要积极提倡和大力发展的, 这里说的是这种“技艺性竞技运动”不应出现在体育课中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 更不能代替或以此评价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学校“技艺性竞技运动”是两码事, 不能混淆。
5 结束语
大学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 是学生运动自健能力和习惯养成, 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环节。普通高校体育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教会学生自我锻炼的技术、技能, 教给学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科学锻炼的能力及方法。体育课程不排斥竞技运动, 其关键就在如何按体育的目标选择竞技运动。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对体育课程的竞技运动内容、素材进行加工、改制, 按照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进行, 重点从简化项目难度入手, 针对全体学生, 注重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和教育性, 例如:降低排球的网高, 铅球改为实心球, 跳远只记实际远度而不过份强调犯规问题, 专业运动员都很难做到高成功率的试跳……, 重点在各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上作文章, 规则是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的,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则, 项目技术含量越高, 体育课就越要灵活考虑, 总之, 一切按教育标准执行, 尽管任重道远。仍将努力为之。
摘要:体育课作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对高校学校体育目的的达到、任务的完成关系重大, 其定位如何, 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教育、素质教育大政方针的完满实现。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定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9卷:上册:392.
[2]邓跃宁.用系统理论探讨体育理论教学[J].成都体院学报, 1988 (3) .
[3]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1992 (11) .
[4]张友龙.试论体育的真义和真义体育[J].教育研究, 1989 (76-77) .
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分析探究 篇10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心理素质
1、让学生真正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体育课教学, 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的技巧,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运动技巧, 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和习惯。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 养成了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脏的坏习惯。另外, 偏食、厌食使他们有的营养过盛, 有的营养不良, 导致生长发育过程中, 身体机能、形态和素质严重欠缺。如肥胖型, 身高一般或较矮, 但体重超标;矮小型, 身高, 体重比同龄人矮、轻;豆芽型, 身材高但体重轻。身体素质较差:教学中一些学生速度、力量、耐力三项身体素质较差。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而家长不重视体育, 认为体育不重要, 体育成绩差不多就行了, 提高文化课成绩才是重要的。参加体育锻炼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长此以往, 学生的体育惰性由此而生。
2、学校工作的需要
一般来说, 学校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 促使考生在体育课堂上, 有所收获和提高, 在知识理论上, 由不懂到渐懂, 由不知到多知, 在精神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毫无兴趣到感兴趣, 通过这种心理素质的培训活动, 主动激发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考生在快乐中学习, 同时培养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考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 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来促进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力。
3、培养高考体育生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立先进的学习观念, 激发培养考生个人能力, 不仅需要体育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充分发挥教师和考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和考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心理模式。要求考生在教师的安排下系统地学习和总结, 同时要求教师按考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从而激发考生的兴趣,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实现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目标。
3.1、培养考生生心理素质
在培养心理素质的讲堂上, 考生是主角, 只有考生积极参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中, 才会收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成果。而传统的课堂, 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考生则单一的接受, 这样的心理教学活动必然是枯燥的。着重体现为教师授课, 考生听课, 教师提问, 考生回答。但是, 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考生的指导者和交流者。对于教学的过程则是双向的, 这样, 教师成为考生的教师, 考生变成教师的学生。所以针对考生而言, 增强心理素质教育意味着自主性的发展和思维性的拓展。但是对教师来说, 必须要和考生心心沟通, 互相交流, 分享硕果, 一起成长, 考生是主角, 教师是配角, 营造热情、自由的心理教学氛围, 让考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逐渐强化考生的心理素质要求。
3.2、提高考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运动场上的灵魂, 如果考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会在考场上正常发挥, 一般的高考体育生, 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尤其面对比赛的时候, 自信心不足, 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所以, 考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 在考前, 必须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 针对考生考前的不良情绪, 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帮助和解决, 提高考生自信心, 锻炼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临近体育高考时, 强化考生的心理素质, 使考生具备良好的自信心去应对体育高考。
3.3、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对考生的心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造良好体育文化心理环境, 需要形成一种浓厚氛围, 所以, 创造和谐、奋进的心理氛围, 使考生在积极的影响之中, 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4、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 还要准备着考研、找工作等等
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求。大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兴趣较以往下降。其次, 高校体育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 体育课教学方法滞后;早操和课间操活动, 流于形式;体育课外活动参加人数少,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4、结论
高校体育课 篇11
1.研究方法和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了黑龙江省6所民办高校50名公共体育课教师和200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教研部,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5.6%;对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4.3%,有效率为98.9%。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专家教授,进行走访,取得宝贵的资料。
2.民办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民办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占77.3%、定量评价占65.9%,而以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占60.2%、定性评价占51.1%,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虽然在调查的部分高校中曾经开展过,忽视过程的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与当今国际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做法相悖。 经过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所采用的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方法本身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学校的统一规定以及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普遍不采用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原因归结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评价方法理论性过强,不易于操作,例如:反馈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第二、由于学生的诚信素质有高有低,促使评价的结果易出现不确定性,实施困难,影响教学效率。例如:学生自评或互评。
2.2民办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体育课成绩评价既是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2.2.1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体育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二、考核偏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三、考核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脱节。四、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
对我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我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对现有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看法,集中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很多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说明我省民办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有全国民办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的共性问题。其中,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体育成绩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两方面内容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了半数,是值得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起点差异很大,先天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运动能力的不同,如身体肌肉运动感觉来说,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同龄的学生有的身体柔韧性很好,动作机敏,有的则僵硬笨拙;有的力量大,有的则手无缚鸡之力;有的速度素质好,有的怎么练也跑步快;一些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即便不经常锻炼,也能在比赛和测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另外一些缺乏耐力素质的学生,无论怎么刻苦也难达到一般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尽管仍未达分数线),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想象,那些因这方面原因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会受挫伤,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乃至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2.2.2主体方面分析
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实际的体育课成绩评价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授课教师本身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还没有纳入评价中去,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性,还有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同行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成了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验不到体育的乐趣,久而久之,使学生慢慢厌倦体育课。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其学生本人,只有在参与中,学生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我,体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成绩评价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多点空间和个性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2.3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
在对我省12所民办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而对学生的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则极少纳入评价内容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思维惯性,大部分采用竞技体育评价内容,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存在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认识上的误区, 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评价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已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结果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方法,目前,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辅,但评价主体和内容方面仍比较单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心声。因此,民办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影响着整体评价的效果,不能很好的体现体育教学目标。
3.2建议
通过结合各民办高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应逐步改进并完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及内容,首先,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需要重视进步幅度评价;其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考虑采用等级评定制;再次,在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主体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29~231.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7~9.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89~291.
[4] 高林洲.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6,(8):95.
[5] 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7):124~126.
[6] 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1,(4):24~27.
[7] 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 .体育学刊.2003,(2):113~116.
[8] 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5,(6):108.
[9] 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3,(5):73~75.
[10] 赵玲.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8):75~78.
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篇12
高校公共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能力、习惯和良好的品行。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给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更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必然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那么如何加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安全保障工作,减少甚至避免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伤害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安全风险因素,并从风险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为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风险因素
2.1 学校管理因素
2.1.1 对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视不够。
高校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学校从不安排后勤人员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不安排体育教师集中学习运动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知识。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和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没有建立学生人身安全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很少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安全培训课程。
2.1.2 场地器材陈旧,使用不当。
场地器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安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运动场地还相对缺乏,器材设施陈旧,并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
2.1.3 医疗保障系统能力不强。
各高校目前均设置了医疗保健室,条件较好的学校设有校医院。对于在公共体育课上出现的轻微外伤,学校的医护人员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对于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意外伤害事故,却常常因为医疗器械准备不足或医护人员紧急处理能力不强而丧失了第一时间急救的契机。
2.1.4 缺乏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学校的管理者对体育课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面对突发问题时,容易产生慌乱,学校的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无法紧密配合,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处理办法,无法把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2 体育教师因素
2.2.1 教学组织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合理。
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合理是造成学生突发性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时往往是想到哪讲到哪,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较强,这大大增加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教师课前对场地安排不够合理,造成学生上课拥挤和混乱的现象,极易造成伤害事故;教师安排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学生在进行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和造成应力性骨折。
2.2.2 教师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前没有与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习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了解不足。往往身体存在突发性疾病史的学生发病后,教师才了解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教学事故。另外,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亟待加强。部分教师在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或教学比赛的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对学生错误动作视而不见,对危险因素的预见性不足,导致了学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
2.2.3 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不强。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突发性运动损伤后,教师的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从未接受过关于运动损伤急救方面的训练,发生突发事故时,教师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
2.3 学生因素
2.3.1 课堂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课上的准备活动旨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先得到适当活动,为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做各种运动动作做准备,预防伤害事故。如学生的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不认真,在课堂中后期运动强度逐渐提高时,极易出现急性运动损伤。
2.3.2 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薄,缺乏安全风险意识。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在体育课上精神与身体都相对放松。加之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组织纪律松散、组织观念淡薄。学生之间互开玩笑、互相打闹、不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讲解、不服从教师指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
2.3.3 学生体质差。
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但我国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差,身体抗压能力差,在课堂上完成相应技术动作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
2.4 天气因素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足够的室内场馆满足体育教学,室外体育场承担了绝大部分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东西部四季的温差各有不同。如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和夏季最高气温相差60℃以上,冬季运动场结冰,学生在室外活动时极易出现运动损伤。而在东南地区,夏季阴雨连绵,室外湿滑的场地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可以说,天气因素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
3. 建议
3.1 完善学校公共体育安全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
3.2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
3.3 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
3.4 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和体质的监督。
摘要:我国高校体育活动风险对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威胁已日渐凸显,如何减少甚至避免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对体育课进行风险管理。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谢东,邹丹,苏祝捷.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115-117.
[2]张艳辉,伍雪辉.高校公共体育课伤害事故成因及安全保障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6):88-90.
[3]郑柏香,白风瑞.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9,30(6):90-92.
【高校体育课】推荐阅读:
普通高校体育课08-25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06-30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06-16
高校田径体育课教学分析论文08-26
高校体育课程10-18
高校体育教改06-21
高校体育考核06-24
高校体育活动07-10
高校体育资源08-01
高校体育服务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