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共12篇)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1
0 前言
体育是一种“从育人出发, 以身体锻炼为特征,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体育课作为普通高校的一门公共课程, 其基本属性是教育, 按教育规律实施是必然的, 因此, 科学认识普通高校体育课, 了解其实施过程并研其原因, 是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索和深入研究的。
1 体育课是科学体育
从教育的发展规律看, 科学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体育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也必然历史地扮演未来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科学体育是指: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以“体”为对象, 以“育”为手段, 以身体锻炼为特征, 以培育人为目的, 对年青一代实施的身体教育和通过身体的教育。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 其科学体育本质的提出, 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恢弘的历史背景。
体育课特指一学期或一学年连续进行的数十节课的体育教学过程, 作为一门公共课程, 按教育规律实施是必然的。纵观近几十年来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教育思潮, 虽其个性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共同特征只有一个, 即:“科学体育”, 这种“科学本位”体育思想的广泛影响, 正是体育课作为科学、一门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对科学体育的如此界定, 使得普通高校体育课在学校体育的职能过程中, 体现出其科学本位的基本特征。体育课的根本属性必定是教育, 同时, 体育课作为科学体育的范畴, 使其与早期自然主义体育教学以及后来的经验主义体育区别就在于此———更为完善地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科学体育范畴的体育课教学与当前流行的所谓时尚体育教学 (其实是一种娱乐, 追求表面效应) 、纯生活化教学 (也是一种娱乐、抹杀教育属性) 等观念的本质区别也在于此。
体育是一种“从育人出发, 以身体锻炼为特征,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根本属性是教育。应当指出, 体育课是科学体育的提出应归功于当代国际教育领域科学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完善。正如各种体育观直接脱胎于相应的教育观一样:终身体育源于终身教育, 快乐体育源于愉快教育等, 体育课是科学体育, 也是将其回归于科学本位, 规范在教育属性之上。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的现状及原由
体育课有价值, 其价值通过教学实施而得以实现, 这是肯定的。
然而, 有权威性的调查表明:我国某直辖市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业人员中, 有90%的人认为自己是“体育盲”;在对部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79%的人认为体育只是打打球、跑跑步、娱乐消遣罢了;有60%以上的人不能运用以学的知识指导个人锻炼。据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反映, 目前学生的体育基础一年不如一年, 尽管这些被调查者经过12至16年的学校体育教育, 却都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不会体育锻炼, 不会享受体育乐趣, 体质水平普遍不高, 特别是大学生, 健康水平、体质水平已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何在?仅从体育的角度看, 我们的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需要的要求相去甚远。在笔者看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认识和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两方面的原因。
对学校体育认识或理解的不同, 从而实践有所不同。也正是由于对学校体育基本职能的重视不够, 认识不足, 缺乏研究, 或者说存在不同的理解, 造成体育课教学的失误, 价值体现的不明、不足。
在旧的体育理论中, 特别是在“体育即大肌肉运动”、“运动即体育”等落后体育思想的影响下, 体育教育唯有运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在体育理论随后的发展中, 特别是近几十年, 尽管逐步夹插和补充了一些内容, 也只是泛泛而谈, 仍然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近十几年, 体育理论中确实增加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增强体质的篇章, 但是, 随即出现了一种思想品德、增强体质、运动技术三者平分秋色的局面和无主状态。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再加之运动技术教学就等于增强体质教育的影响, 导致仍走上体育教育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老路, 又回到“运动即体育”旧的体育思想和观念上, 这是主要的失误或误区之一。
马克思说:“培养社会主义的人的一切属性, 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 (因为多方面的享受, 他就必需具有享受能力, 因此, 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 就此而言, 体育, 他标记的是德、智、体、美、劳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他不仅仅是几节课的问题, 而是高等学校人才教育、素质教育大政方针的认识问题。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从根本上取决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越是现代化, 越要重视身体素质, 重视体质建设”。这里所讲的“体质”是很具体的, 既说明其意义, 也阐明其与其他素质的区别和联系, 也是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方针的立足之本。
正如现代体育思想把体育课 (Physical Education) 和运动竞技 (Sport) 看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一样, 运动竞技不等于体育, 运动技术是运动竞技特有的手段, 其动作规格 (难度、强度、负荷等) 不是一般常人能够用来增强体质的, 若混同他们, 势必引起矛盾 (误区之二) 。
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手段, 是工具性的, 要增强体质需要运动这个工具, 长期以来, 体育课上教师们却大量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内容, 体育课变成了运动技术课, 尤其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 我国体育教育在“体育即大肌肉运动”、“运动即体育”等西方落后体育思想的影响下, 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手段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 自然地成了体育课的主要内容, 教了一遍又一遍, 学生学不会, 老师不愿教;学不会也要学, 不想教也要教, 学生要拿学分, 老师要吃饭, 走过场也得走, 体育者惟是而已。运动竞技要到运动员中去进行, 就如同学校校园和学校之间要有运动竞赛活动一样, 学校要有运动训练, 还要把运动训练搞好, 力争优异成绩, 为学校争得荣誉, 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这是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事, 不能代替增强广大学生体质, 在体育课中, 必须用增强体质的手段和方法, 对广大学生进行增强体质教育, 这是教育育人目的所决定的。
大学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后环节, 也是学生即将结束学校教育、走上社会的最后几年, 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成、固化和成熟最为关键的几年, 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思想和行为也将随其身心的发展而潜行、默化, 因此, 大学体育也是与终身体育相接最为密切的体育教育环节, 所以,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成功与否, 由为关键。不要等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做了校长以后, 因为当年的教育失误而走进继续对体育重视不够的恶性循环“怪圈”, 再悔当年, 为时晚已。
3 体育课与现代体育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科学认识上的加深, 使人们对一些传统的体育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们开始认识到:“运动并不一定有利健康, 不科学的运动反而有损身体健康”。那些不符合科学的、运动量过大的或带有专业训练性质的运动形式, 对人体往往是有害的。今后的运动形式、方式, 尤其是针对大众的体育课教学过程应向弱式发展, 以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和科学健身取代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和落后的教学方式, 体育课应该接纳和采纳更多、更为先进的体育思想与观念。
近些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良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崭新的健康概念, 那种“无病即健康”的落后观念正在受到革命性的冲击。新的健康观念不仅要求体育课把发展学生健康水平作为目标实现的同时, 还应将“心理健康”作为提高大学生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看待。也正因为如此, 现代体育思想在其作用于体育课时:更为强调体育的娱乐性, 强调让人们更多地从体育参观型变为参与型, 并从中真正体验体育的乐趣;更为强调在项目的传授中, 对学生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的现在和将来都具备实用性、实效性。其主要体现在:不过分依赖特定的场地和设施;偏重个人爱好、兴致, 更强调自我的运动项目;尽可能偏重非竞技运动项目, 以实现“提高人生效率, 实现人生科学化”。
4 现代体育课
学校体育虽然以增强体质为主目的, 强调弱式体育, 然而, 离开了竞技运动的体育课是难以想象和实践的, 就象苏竟存教授曾经批评的那样:认为体育课以健身为主, 就在体育课上用少数几项非竞技运动技术的走、跑、跳、投等简单运动反复锻炼身体, 简单说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 其效果也确实不见得好。
英国专家科林·哈迪强调:国家发展竞技运动, 是追求高水平表演技艺, 但高水平技艺不适合学校广大学生, 因为竞技运动不等于体育。竞技运动在对锻炼学生身体有实际效果时, 可以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内容:美国学者桑博、哈特曼合作的《体育论争》一书中指出:体育大纲内容包含了一部分竞技运动, 但这种竞技运动要遵循教育标准, 而不是职业竞技标准。由此可见, 体育课程并不排斥竞技运动, 但是, 要对这种竞技运动按教育的标准选用。湖南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张友龙研究员把竞技运动按使用途径和目的不同分为“技艺性竞技运动”和“体育性竞技运动”的原由也正是如此, 按竞技和健身的不同目的进行选择和划分。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特征和体育手段必须与体育目的的一致性, 决定了体育课程使用的只能是手段性的普通竞技运动, 它与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相一致,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 体育课程要使用竞技运动。当然, 这里不是说学校就不要“技艺性竞技运动”了, 相反, 中学办传统运动项目, 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是要积极提倡和大力发展的, 这里说的是这种“技艺性竞技运动”不应出现在体育课中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 更不能代替或以此评价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学校“技艺性竞技运动”是两码事, 不能混淆。
5 结束语
大学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 是学生运动自健能力和习惯养成, 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环节。普通高校体育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教会学生自我锻炼的技术、技能, 教给学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科学锻炼的能力及方法。体育课程不排斥竞技运动, 其关键就在如何按体育的目标选择竞技运动。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对体育课程的竞技运动内容、素材进行加工、改制, 按照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进行, 重点从简化项目难度入手, 针对全体学生, 注重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和教育性, 例如:降低排球的网高, 铅球改为实心球, 跳远只记实际远度而不过份强调犯规问题, 专业运动员都很难做到高成功率的试跳……, 重点在各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上作文章, 规则是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的,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则, 项目技术含量越高, 体育课就越要灵活考虑, 总之, 一切按教育标准执行, 尽管任重道远。仍将努力为之。
摘要:体育课作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对高校学校体育目的的达到、任务的完成关系重大, 其定位如何, 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教育、素质教育大政方针的完满实现。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定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9卷:上册:392.
[2]邓跃宁.用系统理论探讨体育理论教学[J].成都体院学报, 1988 (3) .
[3]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1992 (11) .
[4]张友龙.试论体育的真义和真义体育[J].教育研究, 1989 (76-77) .
[5]夏峰.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J].学校体育, 1990 (1) .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2
摘 要: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数学以及一些专业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传统观念来看,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少,普遍都认为多媒体教学和体育课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当今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与传播使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成为必然,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必然成为今后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高校体育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随着高科技领域的不断扩展,一种融电、光、图像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已经以一种锐不可挡的势头进入了学校,已全面运用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并作为一种高效的手段得到大力的开发和应用,这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的是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板书口授的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采用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可根据课堂上的需要,结合多媒体电脑教学,重复播放画面、讲解,以及结合课堂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它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还具有学习异步性、学习信息广泛性、评价及时性等特点。
二、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方法探析
1.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电脑、录像、实物投影、图书资料等多媒体组合授课,通过运用图文并茂的演示技术和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功能,结合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构筑起全新的复合式体育课结构。在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依据课的内容和要求,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例如,在进行软式排球教学时,可根据软式排球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电视获取他们喜爱的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对其加以分析、领会,进而自主学习。同时,可引用一些精彩的软式排球比赛的图片、比赛的场景等,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大学生学习软式排球热情,提高高校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体育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再加上自己的现场示范、讲解以及组织练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激发起他们自觉练习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而且可以避免传统体育教学那种单调、枯燥、机械式竞技性运动训练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性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2.优化课堂结构,科学安排多媒体教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双边活动。多媒体技术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但能大大优化课堂结构。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力求做到教学模式实质的转变及教学软件的合理设计和开发,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在教学实际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牢记体育课的性质,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安排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最佳时机,安排好多媒体教学与实践的衔接点。在这里应注意两个结合:把教师的讲解引导和多媒体多功能演示结合起来;把多媒体在感官视听上的优势和学生渴望求知的欲望结合起来。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实践练习中去,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观赏结合讲解,练习结合学习,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可视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单纯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的掌握。例如,在学生开展较为普遍的球类运动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分解、慢速、倒放等演示功能,不但能够弥补教师示范讲解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该项技术直观上的认识。在教学课件中加入一些世界高水平比赛的画面和剪辑,以及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表演,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会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去。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些都是传统体育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4.创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是衡量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主要尺度,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效果。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许多技术动作只有在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演示下才能展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因此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合作才能完成。由于受到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和目前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一步,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领域潜力很大,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当中是现实可行的。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体育教师知识更新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建议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体育教师相对陈旧落后的知识体系等原因,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多媒体的运用还是很少,应该说只是处于萌芽探索与实验时期,与其它科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多媒体教学,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前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当前体育教学的转型对我国今后体育改革的重要意义,积极地推进多媒体这一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到体育教学中去。从传统观念来看,普遍都认为多媒体教学和体育课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是的,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技巧,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也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以往这些内容是通过老师边讲边板书要点来实现的,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引不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体育教学的转型与改革也为多媒体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契机,体育项目自身的观赏性、娱乐性、美感性、竞争性、激情性等特点与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融为一体,更能发挥出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单纯的教师授课所无法比拟的。
2.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也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一些普通高校,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体育馆必须配有的多媒体设备、CD-R OM、电视机、录像机、幻灯仪、实物投影仪,以及扩音音箱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基本没有。
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较高,体育教师基本上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改革创新;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宅男宅女增多,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摸清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得主要问题,加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是当前我们每一个高校体育工作者承担的首要任务。
一、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自己体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对传授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不少体育教师放松了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造成了体育理论知识匮乏,在教学中不能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有效传授,加上对传授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没有多大作用,因而不重视对学生体育理论课的讲授。通过调查统计发现,不少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理论课课时安排都未达到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学校教学计划几乎没有理论课的课时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得不到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术,缺乏趣味性。由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技能教学为中心,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思想,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对学生运动兴趣、健康理念、终身体育、强身报国思想等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片面强调技术性,缺乏趣味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渐渐脱离体育运动,在校期间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未能形成,参加工作之后,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身体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制约了了学生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当前许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任然延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多年来教学内容、运动强度、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求创新,因而,学生的运动爱好、运动特长得不到发展,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4、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上不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任然以相关的体能测试和技能测试标准考核评定学生成绩,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够轻松达标,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虽然努力参加锻炼,身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但却仍难以达标,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不符合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
体育教学是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每一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来展开教学改革,教学中始终突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努力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1、加大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力度。据调查发现,当今不少普通高校任然以传统的教学大纲一成不变的开设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出时代性、丰富性、休闲型、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改革教学内容,选出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保留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健美操、街舞、瑜伽、拉丁舞、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以俱乐部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自由选择,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2、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通过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3、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在对学生的成绩的评定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看看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如何?运动成绩与体质是否提高?客观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如果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锻炼后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比学习前有较大的提高,教师就要对这个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从发展的角度去评定出学生的成绩,不能以教学大纲的年级标准去评定成绩。
4、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角色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从以前单纯的技术传授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以班级为主体传统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前提下,开设球类、体操、田径、游泳、健身操、广场舞、武术、民族体育等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俱乐部和选修课,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要以增强学生体质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陈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发展走向及改革对策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5):103-105.
[2] 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9);65-67.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风险,来源,规避措施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的事故特点分析
1.1 内容多样性
在现阶段发生的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中, 体育活动内容呈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特点。事故不仅仅发生在一些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运动项目中, 如篮球、足球, 同时在一些非对抗性的项目中也频频发生, 如慢跑和游泳等项目。另外, 伴随着一些极限性的项目轮滑、山地车等运动项目在高校中的陆续开展, 运动伤害事故也呈现出了一种扩大化的趋势。
1.2 原因的复杂性
在高校体育课中发生的运动项目事故, 往往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所以, 高校体育事故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 在采取措施预防体育事故的工作中, 要做到综合全面的思考问题, 真正做到滴水不漏。
1.3 事故处理的困难性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 难免会受到一些损伤, 一些伤害程度轻微的一般不会涉及到双方的利益, 但对于一些事故伤害比较严重的体育安全事故, 比如致残、致死等严重后果, 由于事故发生原因的复杂性, 往往会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很多的困难。
2 体育事故风险的来源分析
2.1 学校原因
2.1.1 体育物资
这里说的体育物资主要指的是高校体育课中的一些基础设施, 比如场地、器材等。体育基础设施是高校体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对高校体育事故原因的调查中发现, 由于体育设施问题造成的重大体育事故案例举不胜数, 在所有的体育事故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体育物资问题已成为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体育设施检修的不及时。高校中的体育设施使用率是非常高的, 而且经常会出现损坏的现象, 由于校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一些基础设施不能够及时的处理, 导致设施损坏程度进一步加重; (2) 保护措施的不合理。校方对体育设施没有足够的重视。 (1) 对于一些正在进行保护的基础设施, 有些学校没有在其旁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牌; (2) 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设施的保护意识比较差, 出现恶意损坏的现象; (3) 模糊的管理责任。部分院校存在这样一现状:体育设施到底由谁负责, 设施的购买和维修又由谁负责, 对待体育设施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制度, 直接导致了学校在体育设施管理工作中的不明确分工, 以至于出现了设施维修人员不能及时修理, 管理教师不能维修的问题。
2.1.2 安全管理
(1) 未设置专业的保护救助机构, 在一些运动场合如体育馆等没有专业的救助人员; (2) 对于一些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 学校未定期的进行安全检修工作, 对学生也没有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宣传等工作; (3) 对于一些外来人员的进入校园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目前, 各大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 一些校外人员进入学校的数量也急剧的增加, 但同时也给学校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带来了新的问题。
2.2 教师方面
(1) 责任意识的淡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部分体育教师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能够尽职尽责, 对广大的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帮助和保护措施, 在课程中也没有认真对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和排除, 对于一些危险性系数较高的项目没有一个恰当的组织, 教师方面的这些疏忽, 都有可能导致重大的体育运动事故; (2) 对学生的变相体罚。高校中的部分教师由于素质的低下, 在课堂上可能因为学生的一点小错误, 就会对其实施变相的体罚, 高强度的运动量已严重超出学生的承受极限, 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体育事故的发生; (3) 组织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根本就没有按照相关的教学大纲, 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 来开展有步骤的教学, 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的情况下, 就实施强度比较大体育活动, 这都给体育课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
3 高校体育课风险规避措施
3.1 学校责任事故的损失控制
(1) 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的及时检修。
为有效地消除体育课安全隐患, 校方要是及时的对体育场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器材进行检修, 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处理, 保证体育课堂的绝对安全。
(2) 安全警告要到位。
在体育场地内部如果存在一些危险性的设施及物品, 要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牌, 如在游泳馆的深水区要注明水深, 带电的设施要注明带电, 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3) 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杜绝恶意破坏体育设施行为的发生。
3.2 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
3.2.1 设置专门的保护营救机构
在高校体育教学场地, 如体育场等地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保障人员,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避免事故的发生和降低已发生事故的损失。
3.2.2 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参与主体, 事故安全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命安全, 因此, 加大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多方面内容) , 对于提高其安全素质, 保证其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 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 进而对学校安全和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和谐等多方面内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2.3 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度
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 学校建立和健全安全责任制度显得尤为必要。这对于确保学生体育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促使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底、责任明确、协调共管等良好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教师方面
3.3.1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
做好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工作, 确保其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尊重每一个同学, 对学生的安全健康认真负责, 保证上好每一节课。
3.3.2 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1) 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方法, 并对课堂上学生所进行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测试, 确保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课程开始之间, 教师要认真的检查课堂中所用到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排除一切可能造成运动事故的风险因素, 杜绝安全隐患; (3) 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避免在未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而造成的体育事故。
参考文献
[1]杨延辉.廊坊市城区普通高中体育课风险来源及规避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2014.
[2]罗平.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应对措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5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实地调查法、教学试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io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体育课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口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符介当前高校体育口标要求,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第一,山增强体质为主向‘键康第一’’}’J转移;第二,山二项基木仟务向五个领域目标的转移.第四,从教师的主J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L}J;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L=J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木侧卜究还以西安外事学院级公共体育课教学实验班500名木科生作为侧卜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
1.2.2教学试验法将侧l一究对象确定为试验f,班(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目模式)、试验B班(选项课教学模式)、对照C班砖统‘乞基’教学模式).选取学号为单数的学生作为AvB班学生,山学生自愿选报两个主项目,学号为双号的学生作为普通对照班学生.如果单号学生选项的人数超过每个试验班人数,按学号取前25人,剩余的学生改选第一志愿项目.
1.2.3问卷调查法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节中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遍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回收了492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83份,占发放问卷的96.6%.
1.2.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查阅相关专业论文、}J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I状资料,获取近年来与此相关的侧卜究结果,l{对这些成果加以侧卜究,在了解木课题侧卜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的同时,借鉴了一些对木课题有建设性意义的侧卜究内容和方法,l{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论证.
1.2.5个人访谈法采取随即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等各方而的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to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状况
根据实地走访观摩统计,在to所高校中,采用传统‘乞基’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数分别为3所,6所,1所,分别占研究对象的30%,60%,10%.从以上小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但仍有二分之一的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和I沮碍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节.
2.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调查显示,教学模式改节试验A班、试验B班、对照c班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为91.3%,93.6%,909%.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兴趣和较高需求.再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回答分析,回答完全同意和基木同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1%,945%,932%,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
2.3大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各自现行的体育课的喜欢和非喜欢的比例为试验A班88.8%,试验B班84.5,对照C班36.4%,从上小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小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4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对两年的大’,,体育’学习多个项目为最佳回答显示,选择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的分别有80.1%,73.6%,76.8%.表明大学生基木认可教学项目小能过多,但也小能过于单一在你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回答中,选俱乐部形式的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双选项目模式的分别占到了80.7%,75.5%,81.8%.学生对双选项目模式认同率普遍较高.山此可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而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逐步实现‘乞自主’’}’J方式,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男女组和分组等,教’,,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木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小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木着循序渐进、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木技术和技能,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喜欢、都受益的课程. 2.5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组织形式需求
据问卷统计,有82%,8上2%,84.6%’学生认为自己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太少.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还是有相当需求的.但是目前,我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按行政班级授课,专项理论山仟课教师随即安排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呢?从问卷‘的,’(rJ}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结果显示,喜欢这种方式的仅7.09%,而喜欢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和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性专题讲座的分别占到了52.82%和42.09%.这种需求与实际之间小统一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笔者提出,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点十无固定时间的专题讲座十体育理论知识校园网十理论考试’的体育理论组织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异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匀惯的养成.
2.6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期望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小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进而难于胜仟对’,,生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与指异,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小合理L;J.调查显示分别有69.7%,627%,65.5%学生表示会对体育课上的项目逐渐产生兴趣但要看教师教法.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对技术动作优美、讲解生动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欢迎.这就对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调侧卜中还发现某些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阻碍了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全而推行.教学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双边活动,作为高校新型体育教师,除需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外,还应加大力度丰富自身理论素质,尤其是走出体育学科,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习,以免故步自封.这样小仅有利于开阔思路,也有利于体育系统自身的良胜循环.因此,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改节的时候,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显重要.同时针对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及时为体育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用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速学校体育的改节.
2.7大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的看法
传统体育模式的学生成绩评价是以刚性条件为标准的,小论学生的学时、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评价手段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缺乏灵活性.对此学生持不f一么态度呢?据调查统计分析分别有82%,83.6%,86.5%的学生对于这种单一评价手段表示小满,而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的忽视学生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节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节和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LaJ
我们应当尽快淘汰单一的刚性评价体系,建立起合乎人性化的多元弹性评价机制L5J.体育课程评价设置要坚持全而评价、突出重点、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为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程改节服务.全而评价就是要对教与学两个方而都进行评价;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教师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学生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有直接作用的定向运动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a,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寻对自己的认同感,小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有利于消除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上的无应试之忧的快乐体育课.
3结语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15-06
Research on the Status-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Layered P.E. Teach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WU Xiao-yang
(P.E.Dept.,Shando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College,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By researching the P.E. teaching outline of 36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HEIs), it finds that the P.E.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of HEIs is diversified. And layered teaching has not been applied widely.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 it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status-quo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in the P.E. course in HEIs and finds that in the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application scope, lack of layered methods, incomplete test measure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 self-esteem and shortag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yered education in the P.E. course in HEIs. It suggests that HEIs shall take layered teaching as the focus and premise, combine their own education features, and properly us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reform P.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ondition.
Key words: HEIs; physical education; the layer teaching; status-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向全社会发布,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内容,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较以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分层次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1]。
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调研。调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的范围还不够广,多数学校没能将分层教学列入教学大纲,近十年虽然关于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较多,但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有些改革步伐较快的学校,虽然原来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实施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而在改革中放弃了分层教学,改为其它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正面临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实施分层教学是《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分层教学实施现状的调研,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在普通高校推广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办法和发展策略,促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实施分层教学的步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分析法 通过查阅36所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相关文献28篇,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向山东、北京等地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对大学生的体育课满意度进行调研。问卷回收率100%,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2.4 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的高级访问学者15人进行访谈,了解同行专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看法。访谈对象均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普通高校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12个省(市)的普通高等学校。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
2.1.1 体育课分层教学教学管理模式实施情况 运用网络搜索查看学校网页的方法,查阅调研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其中211大学12所。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模式呈多元化状态,分层教学尚未大范围实施,见表1。
2.1.2 现行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比较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普通高校体育课关于分层教学及课内外一体化的相关文献28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从2001年开始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2];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可显著提高学生体能、心理素质和体育认知水平[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课内,而且包括课外和校外[4];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育教材结构有了新的含义,既注重知识、技能学习,又重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5]。但现行的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缺少分层教学的内容,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为克服这一缺点,可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中融入分层教学的内容,即选项课分层教学结合课外俱乐部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已经实施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学校中,体育课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模式”和“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两种,在总结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种分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表2。
上述分析显示,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还比较少,在被调研的36所高校中,只有一所学校采用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
2.1.3 体育课分层教学选项课分层方法的情况 通过对8所已实施分层教学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大纲研究得知,当前体育课分层教学大都是采用三个层次的分层方法,即将各专项的选项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学校的分层办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层办法:
第一种是采用大一选项课初级班,大二提高班,大三选修高级班的授课模式,即大一选了某专项初级班合格后,大二才能进入该专项提高班学习,提高班合格后才能选修高级班。这种分层办法的优点是容易操作,但采用这样的分层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第二种是采用大一开设初级班和中级班两个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大二开设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供学生选择,大三开设选修课的高级班,但不允许学生在同一专项同一层次第二次重复选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缺点是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盲目选择高层次班级,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种是大一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达标才能进入专项班选课,测试不合格的进入体能综合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缺点是容易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1.4 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情况 在对8所已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发现,现行体育课分层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在不同层次班级是不一样的,低层次班级的难度要比高层次班级小的多,有的学校虽然不同层次的班级考试内容一样,但达标与技评的标准却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有些运动技术相对较好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低于比自己技术水平差的同学,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而且多数学校都将体育课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的标准课程之一,那些有希望评上奖学金的学生可能对此更加不满。虽然有的学校采取高级班增加学分的方法来弥补这一不足,但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弥补措施实际意义并不大。特别是那些通过测试来进行分层次的学校,由于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班级层次,会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公平。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尚需改进。
2.1.5 大学生体育课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运用随机发放的方法对北京、山东等地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表3)。
调查中有95名大学生勾选了对体育课不满意的原因复选项,见表4。
由表3、表4的数据可见,当前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学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基本满意度尚可,但不是很高。大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度原因主要集中在“选不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和“上课人数太多”两个方面。
2.1.6 专家访谈情况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对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15名高访学者进行了走访调查,访谈中发现在他们所在的15所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只有2所,仅占13.33%,比网络调查的结果还要低出很多。有的学校虽然在教学大纲里制定了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按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甚至还有个别学校连体育选项课都没有实施,还是按自然班上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选项课分层教学太麻烦。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与大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出现脱节,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身体基本运动能力较差,大一进行体育普修课教学实质上是对中学阶段的补课和充电[6]。专家认为,对于大一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客观情况,可呼吁加强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大学阶段还是实行选项课好一些。
访谈中有多位专家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难点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专家们认为,实施分层教学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有:首先是低层次学生的心理影响问题,因为运动技能测试不达标而被分配到低层次的班级后,这些学生会产生被歧视的心里感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其次是体育课考试方法问题,由于不同层次的专项课考试标准不同,会出现运动技能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比同专项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还高的现象,这其实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尽管教师会找出一些理由解释,仍会使少数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第三是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因为学校体育课教学资源不足,有一些学生会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项课,被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项课里,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交谈中还发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对各位高访学者进行了专门采访,在多选的调查中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67%;认为“分层教学实施过程较为繁琐”的有8人,占53%;认为“场地器材不足”的有6人,占40%;认为“师资力量不够”的有5人,占33.33%。
2.2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调研发现了一些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2.2.1 实施范围不广泛问题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的范围不够广泛,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2.22%的高校将分层教学列入教学大纲,分层教学尚未广泛实施。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另有少数学校是因为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最终放弃了分层教学。
2.2.2 分层方法欠佳问题 在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中,体育课分层方法主要是采用较为传统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即将各专项选项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这种分层方法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2.2.3 考核方法不完善问题 现行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大多是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中采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部分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反而低于比自己差的同学,使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课考试不公平,特别是希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不满情绪更大一些。虽然有的学校采用高层次的班级增加学分的办法来弥补考试标准的差别,但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弥补意义并不大。
2.2.4 学生心理影响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通过体能测试来进行分层的方法,有可能对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自尊心有伤害的只有15人,占对体育课不满意意见的15.78%,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分层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力减小这种影响。
2.2.5 教学资源问题 近些年,由于招生数额的逐年扩大,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资源(体育场馆、师资力量等)严重不足,致使体育课班级人数大幅增多,上课的生均场地面积大大减小。据资料数据显示,国内某省38所大学中,田径场(400 m标准场地)有35块,平均6 018人拥有1片场地,与教育部的标准要求相差22片,篮球场389片,平均541人/片,差额是753片,排球场233片,平均904人/片,差904片,等等[7]。另据不完全调查,当前体育教师的数量差额也很大,这些体育课教学资源的短缺也是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对策
2.3.1 推荐采用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俱乐部当前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中,俱乐部呈现多种形式,主要有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三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它代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8]。依据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要紧紧围绕分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中融入分层教学的内容将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首选。
专家认为,课内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模式既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缓解高校场馆和师资短缺的现状,能充分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便于管理,可操作性较强,值得广泛推广。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各自学校场馆、师资、地域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避免千人一面。
2.3.2 改进选项课分层方法 传统的选项课分层教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这种分层方法的初衷是为了照顾两头的学生,解决技术较差的学生“吃不了”,技术好的同学“吃不饱”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中级班的水平,初级班和高级班人数较少,而被分到初级班的学生成为少数人,容易产生被歧视的心里感觉。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将每个单项选项课分成两个等级,A级班和B级班,并分别制定各项目的A、B级教学计划、大纲和考试标准。A级班的课程目标定在传统的初级班和中级班之间的水平上,B级班的教学目标设定在原中级班和高级班之间的水平,选课时可不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让学生自己选择A、B层次。这种分层方法的特点是重点照顾两头,让处在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向两头靠拢,优点是即解决了新生分班前要进行运动技能测试的弊端,又可有效缓解低层次学生的心理负担。
2.3.3 改革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 大学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9]。
基于上述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和A、B级分层方法,参考同行专家的意见,初步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供大家参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体育课分层教学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一、二年级体育课程考核权重比例为选项课课内成绩权重50%、4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权重30%,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权重20%、30%。选项课实行分层教学,为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可将A级班的二级权重定为100%,B级班的二级权重定为90%。三、四年级没有体育必修课,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可采用俱乐部活动获得学分替带体育选修课学分的方法,例如,学生参加50 h课外俱乐部活动替代一门体育选修课的办法等。这种考核评价体系的优点是既注重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又兼顾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时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另外,在体育选项课的具体考试中,既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又给学生自由选择A级或B级班的机会,且B级班的学生人数较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差等生的心理压力。
2.3.4 结合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分层教学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瞻性,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即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0]。
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体育课教学资源好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分层教学计划和实施办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课需求;而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也不能自暴自弃,应立足现有条件,想尽办法,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实施分层教学。例如,某学校学生选课时羽毛球是热门项目,教师和场地资源严重不足。于是,采取了将排球场和篮球场拉上羽毛球网,地面贴上胶带,建成了简易的羽毛球场地,供上课使用。师资力量不足,就进行内部教师技能培训,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再如,某高校由于连年扩招,导致体育课师资和场地严重不足,篮球专项课班级人数达到50人以上,而场地只有两个篮球场,这样就给教师的技术教学造成困难,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次数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将篮球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定点辅导,为各二级学院(系)培训一定数量的篮球单项体育骨干,然后由这些骨干负责组织、辅导该学院(系)篮球俱乐部的其他同学,每学期末以创新学分的形式对这些骨干进行奖励。这种方法即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专项技术又保证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人数,同时解决了学校场馆、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可谓一举多得。另外,学生在选择课外体育俱乐部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去进行选择,会出现有的体育单项俱乐部人数很多,而有的俱乐部人数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体育单项俱乐部时,可将大的学院(系)和人数较多的俱乐部具体到系年级分组,小的学院(系)和人数少的俱乐部则以系为单位组建,甚至可以几个系联合组建一个俱乐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要以分层教学为中心前提,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
2.3.5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有力保障,因此每一个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肩负起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加强宣传力度,使学校各级领导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深刻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范围不广,实施的程度不够深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实施范围不够广泛、分层方法欠佳、考核方法不完善、学生心理有负面影响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广泛推广分层教学任重道远。
2)课内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改革实际情况的较好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3)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为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
4)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组织领导,深刻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进程。
5)普通高校要以分层教学为中心前提,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人民教育,2010.
[2] 许明荣,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81-383.
[3] 陈天霞,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90-91.
[4] 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0-381.
[5] 陈海啸,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8-111.
[6] 谭曙辉,刘成.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前瞻[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76-78.
[7] 张浩,等.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应用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101.
[8] 郁俊,周君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3-84.
[9] 邱海枝,李正贤.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18-19.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7
1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大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常规套路或传统套路,即使是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所教授,只要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备课,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与教学对象,认真练好、练会所教套路,再去对照图解,依据动作说明,细心研究整个套路、单个动作与复杂动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安排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熟记武术术语和动作名称,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武术课自然就能够上得有条不紊、生动活泼。
2 抓住有利时机,加强“武德教育”
“学武先学德”这是武术界的一句名言。当今大学生学习武术时心理倾向——大都是想从中学点“防身本领”,因而学习兴趣很浓,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进行“武德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深知学习武术不只是单纯学点防身本领,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和健康身心。譬如,可在课中介绍一些中华武术文化,武术名人轶事,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与作用,所学拳种的风格与特点,以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动机,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自觉修炼,配合教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合理运用不同教法,积极注重相互结合
武术教学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选择,合理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注重不同教法之间的相互结合。
3.1 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相结合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大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常规的或传统套路,内容虽不太复杂,但对一点没有武术基础的大学生来讲,学好武术仍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套路中比较复杂的动作大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更大。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采用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先把一个复杂动作分解成几个简单动作教给学生,使学生弄清动作细节,再让学生将分解动作连贯起来完整练习。例如:少林拳第一段第一动“蹲桩卧心拳”可先分成三个动作来教:(1)左转搂右手;(2)提右膝砍左掌;(3)震右脚下蹲冲右拳。这样学生依次练习每个分解动作,就可较熟练地掌握这一复杂动作,但应注意分解教学之后应及时进行完整教学,否则,学生会误将分解动作视为完整动作,从而破坏复杂动作的整体结构,影响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2 讲解、示范与教师领做相结合
武术教学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讲解、示范与教师领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无论教授学生任何套路,教师都应先向学生简介套路的风格特点,而后将其所教内容给学生演示几遍,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对所学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再从与该套路有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和基本动作的教学入手,采用边讲解、边示范和边领做“三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步过渡到整个套路的教学。因此,教师应注意讲解重点突出,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示范动作准确规范,位置选择得当,示范面(正面、背面、侧面)运用合理;领做时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也可安排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在练习队伍的前、后和左、右两侧按教师口令领做。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将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优美准确的示范,耐心细致的领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定能帮助大学生较快掌握动作,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提早预防与及时纠错相结合
大学生在初学武术时,因受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的影响,表现出手脚配合不协调,动作做起来不规范或不标准,常常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应注意提早预防与及时纠错。例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学生练习时弓步易犯前腿前跪后腿弯曲,马步易犯两脚过宽或过窄,功架过高脚尖外撇,猫腰撅臀的错误。教师可在学生练习时,一边喊动作名称,一边提示学生“弓步冲拳”要“前腿弓、后腿绷,拧腰顺肩抬头挺胸”;“马步架打”要“两腿蹲平三脚宽,挺胸塌腰扣脚尖”寥寥数语,突出动作要领,就能够减少错误的出现。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了错误动作,应立即给予纠正。属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单个纠正;如有较多人数出现类似的错误动作,采用集中纠正的方法。否则,学生的错误动作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
3.4“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
武术修炼过程是一个脑体并用的过程,体力消耗较大,容易产生疲劳,同时有些武术动作并非一学就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用“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下肢动作较多的动作,可先采用高姿势练习,学生掌握动作细节之后,再要求学生把姿势逐渐降低,直到达到要求。学生低姿势练习时间过长之后,还可适当采用高姿势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调整体力。另外在学生体力消耗较大的情况下,采用“想练”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休息时,将学过的内容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想几遍,并结合高姿势练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复习记忆。运用“高低”结合与“想练”结合的教法既能较好地把握运动量,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灵活运用教学口令,合理选择练习队形
武术教学中教师的口令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口令要灵活多样,清晰洪亮;同时学生练习队形排列要整齐对称,相对集中。口令运用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灵活运用,练习队形也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4.1 常规口令
在动作较熟悉的前提下进行集体练习时,采用“1、2、3、4、…8”的呼数法,教师根据动作的节奏,喊出顿挫有序、快慢相间的常规口令,使学生随口令做动作,培养动作的节奏感。
4.2 单字口令
比较复杂的动作分解教学时,采用单字口令能使学生较快掌握动作,如“提膝穿掌”可呼成:“搂—盖—穿”三个单字口令。
4.3 动作口令
学生动作不熟练时,采用动作口令提示动作,如初级剑第一段,可呼成“预备势———弓步直刺1———回身后劈2———弓步平抹3…”这样既可以对学生提示动作,又可在动作间歇时纠正一些错误。
4.4 练习队形
队形的排列可根据学生人数多少而定,以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教师的示范和教师也能观察到每一位同学的活动为原则,尽可能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排成相应的几列横队,也可以选用梯形的队形,这样练习队形不会因太长,而显得松散不整,相反则有利于教师指挥和管理,则更有利于学生看请教师的示范与领做。
5 积极加强课外辅导,不断巩固教学效果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了保证武术教学的质量,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辅导,以便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因此,每次课后给学生安排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以督促学生课外锻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成课外锻炼小组,指定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帮助差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可以组织小型比赛(如个人或集体的教学套路比赛等)促进和推动“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巩固教学效果和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代波.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思考[J].武汉体院学报,2002(2):132-133.
[2]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8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了黑龙江省12所普通高校100名公共体育课教师和300名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系 (部)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 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2份, 有效问卷88份, 回收率为92%, 有效率为95.6%;对学生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3份, 有效问卷280份, 回收率为94.3%, 有效率为98.9%。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 结果性评价占77.3%、定量评价占65.9%;而以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为辅, 过程性评价占60.2%、定性评价占51.1%;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虽然在受调查的部分高校中曾经开展过, 但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这种评价方法;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我省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占主导地位, 虽然这种评价方式与过去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与当今国际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做法相悖。经过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评价方法本身易于操作, 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 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 学校的统一规定以及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普遍不采用新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归结可为以下两方面:第一, 评价方法理论性过强, 不易于操作, 如反馈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第二, 由于学生的诚信素质有高有低, 促使评价的结果易出现不确定性, 实施困难, 影响教学效率, 例如学生自评或互评。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 体育课成绩评价既是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1. 从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体育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 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第二, 考核偏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 考核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脱节;第四, 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 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对现有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看法, 集中的四个方面问题与很多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 说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是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共性问题。其中, 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体育成绩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 这两方面内容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了半数, 是值得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起点差异很大, 先天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运动能力各有不同, 如就身体肌肉运动感觉来说,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同龄的学生有的身体柔韧性很好, 动作机敏, 有的则僵硬笨拙;有的力量大, 有的则手无缚鸡之力;有的速度素质好, 有的怎么练也跑不快;一些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即便不经常锻炼, 也能在比赛和测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而另外一些缺乏耐力素质的学生, 无论怎么刻苦也难达到一般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 (尽管仍未达分数线) , 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想象, 那些因这方面原因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会受挫伤, 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乃至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2. 从评价主体方面分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实际的体育课成绩评价过程中,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授课教师本身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还没有纳入评价中去, 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性。还有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 同行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成了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体验不到体育的乐趣, 久而久之, 使学生慢慢厌倦体育课。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其学生本人, 只有在参与中, 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 体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因此, 在体育课成绩评价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多点空间和个性展示的机会,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3. 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
在对我省12所普通高校的调查中发现, 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 而对学生的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则极少纳入评价内容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思维惯性, 大部分采用竞技体育的评价内容, 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 存在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认识上的误区, 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单一,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评价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 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法, 已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结果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方法。目前, 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 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辅, 但评价主体和内容方面仍比较单一, 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着共同的心声。因此,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 影响着整体评价的效果, 不能很好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
结合各普通高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 应逐步改进并完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及内容。首先, 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 需要重视进步幅度评价;其次,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 考虑采用等级评定制;再次, 在体育课成绩评价中, 应加强对学生的主体综合能力的评价, 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 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29-231.[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7-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9-291.
[4]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5]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7) :
[6]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4) :24-27.
[7]佟铸, 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 2003 (2) :
[8]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6) :108.[9]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 2003 (5) :73-75.
[10]赵玲.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8) :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29-23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7-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9-291.
[4]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8) :95.
[5]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7) :124-126.
[6]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4) :24-27.
[7]佟铸, 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 2003 (2) :113-116.
[8]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6) :108.
[9]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 2003 (5) :73-75.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9
本课题尝试在大学低年级采用该模式教学和常规模式教学,并对二者在改善大学生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形成良好体育习惯、意识等方面的实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对“小集体教学”课程模式的实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定为年龄、性别、体能状况、心理因素等指标差异较小的同系、同年级篮球专项班的学生。实验组按“小集体教学”模式上课,对照组按常规模式上课。具体对象为:实验组,浙江林学院2005级学生篮球选项班,其中男生18人,女生19人;对照组,浙江林学院2004级学生篮球选项班,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有90个题目,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概括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问卷按“1-5”制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该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反复修改和使用,反映症状全面,能较准确地刻画自觉症状,量表有较高的信度。
自制学生体育行为、习惯、意识等情况调查表,表中20个列项征求了有关心理、生理和体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的意见,并按建议做了反复修改,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情况。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1.2.2 实验法
1.2.2.1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1.2.2.2 实验过程
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体能测试。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根据国内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1996年)和国外“Powers,S. K. Total Fitness”(1999年)中列举的测试内容选出测试指标,并按其统一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的具体指标为:(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3min台阶实验)、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肌肉力量(仰卧推举)、肌肉耐力(1分钟仰卧起坐[女]、俯卧撑[男])、身体成份(体格脂数);(2)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包括速度(100m)、力量(原地推铅球)灵敏性(5m×10折返跑)、神经肌肉协调性(定点投篮)、平衡(闭目单足站立),反应时(T=(2s/g)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集体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目前,体育教学在我国,很多教师采取“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小集体”的初级形式,但这种分组只是简单的分组,并未达到能上机能上的“分组”,成员不固定,学习目标模糊,学生的集体意识未能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知识技能水平和教学目标,对授课班进行合理分组,形成实质性的“小集体”,采取多种手段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团体中得以落和体现,在类似于小社会的动态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心。这为“小集体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可能。
2.2 “小集体教学”的优势
小集体教学具有明显的活动主体性特征。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不同组的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不同的教学。单从表面看与分组教学相似,但是:(1)小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最大的差异是在小集体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和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联系;(2)小集体教学把学生作为了学习的活动主体,以促进;团结协同地学习为目的;(3)小集体教学是把小集体看作一个具有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有机体;(4)小集体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组内的合作与协同、促进自觉、自主的学习;第二,通过在小集体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和态度。
2.3 “小集体”教学模式结构设计
根据因特、埃斯特斯、施瓦布等的观点,教学模式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作为模式的设计者,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序化,制定出一套逻辑严密的实施策略。对体育教学中采用的“小集体”教学模式,课题组设计了该模式操作流程图(图1)。由于在体育教学中每个教学班都是由差异性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采用“小集体”教学模式则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既能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小社会”环境,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2.4 教学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集体”的建设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对学生的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的了解是进行有效的集体分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然后,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遵照优、中、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并确定各小团体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利“小集体”阶段组长。各组长负责对本团体的日常学习与锻炼进行管理,并协调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本集体学习计划的实施、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小集体、集体成员三者之间产生多边联系(图2),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之间有序地开展,各小集体之间、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能够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
T:教师 M:成员 L:组长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学生体能显著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表1),除反应时以外,实验组学生的体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平衡能力增长幅度较小,统计学结果无差异。女生神经肌肉协调性增长也无差异。女生柔韧性的增长呈显著性差异,而其余各项,男、女生的增长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原因分析:“小集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的效果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进程加快等方面;“小集体”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对照组学生体能进步不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表1),对照组学生的体能只有略微增长。除男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有显著性差异,速度素质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的灵敏素质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体能指标统计学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个别项目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因分析:常规体育教学难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难以从体育活动中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快感,并表现为对体育的不重视。
3.3 实验组学生心理素质显著提高,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变化,个别指标有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表2),实验组学生各因子得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因子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和妄想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新的课程模式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果。原因分析是:“小集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宣泄情感,让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得以缓解,保持良好心境;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力与美,陶冶情操等。这与小集体的“小社会”的教学情景是分不开的,在体育教学中,“小集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互助与竞争的学习环境,成员间的互助、互相竞争、互评,促进了团体建设,培养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提高其合作共事的协作精神和自我评价能力。
3.4 对照组学生各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其中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较以前呈上升趋势
这表明,常规体育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效果不理想,值得社会关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过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3.5 实验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习惯正在养成, 对照组学生变化不大
结果表明:实验组由于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更多的引导,学生坚持多参加体育活动并逐步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习惯和意识正在形成,而对照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仍较低,这不但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也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4 结论
经过“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实验组大学生的体能状况,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了显著性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练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被动的练变为主动的学,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极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了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性。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中、差生进步的幅度更大。“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的设计上,才能确定好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好讲授指导的教法、手段,布置好场地、器材,有效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摘要:文章采用比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小集体教学”模式在改善大学生体能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的实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集体教学”教学模式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高的实效性,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实现高校体育改革的有力举措之一。
关键词:小集体教学,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教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31-33.
[5]倪兵.关于构建小群体学习法的体育课程结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6]周俊平.体育课“小集体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科研,2002,23(1):34-38.
[7]王大中.体育小集体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3-114.
[8]陈建中.“自发组合群体”分组练习教学形式[J].体育教学,2001,(3).
[9]严志平.浅论合作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科研,2001,(3).
[10]刘永洪.采用“锻炼小组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J].福建体育科技,2001,(1).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10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属必修课。研发一个既能满足学生选择体育教学课种需求,又能够满足《集成化教务管理系统》平台需求的体育课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要求,各高校体育正逐步实现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目标,大都采取打破院系界限,统筹安排和设置各单元的任课教师及体育课种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使用好现有的场地、器材和师资。学生“三自主”以及男女分班上课的体育课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生班级。同时又由于学校的体育师资、场地、器材、设施必然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选择体育课种的动因除了兴趣以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避难就易、避累就轻,甚至是盲目跟风的现象,因此,体育课选课是采用每个学期开始学生现场选同时还得需要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情况调整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不能采用网上选课。因此,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也不能采用自动化处理,仍然是半手工状态。
2 普通高校体育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随着体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研发一个满足体育课需求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势在必须。该系统既要满足学校《集成化教务管理系统》对体育课成绩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各院系对体育课成绩单格式的要求,同时,须满足体育部教学管理对体育成绩管理的各项要求。
2.1 需求分析
体育成绩管理系统要与学校集成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格式一致,使学生信息及体育成绩能在两个系统内相互转换。为保证学生成绩的准确性,在成绩各处理阶段程序将对数据进行严格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进行提示。实现分级管理制度,对数据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管理,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不同权限,在教师提交学生成绩电子表格后,只有管理员有学生成绩修改权限,其它用户只能做查询、统计操作。教师按专项班进行管理,教师在学期初可以打印考勤表,在学期末可以打印考试单,成绩计算完成打印专项班成绩单。多项分数按百分比求和,单个专项班成绩统计、查询、修改、录入,按学制、院系、专业进行自动分类汇总及统计,各分数段统计、平均分计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筛选。管理员能够生成学校《集成化教务管理系统》要求的导入文件,能够打印符合各院系及体育部要求的成绩单,能够生成所有上课学生的成绩统计表,能够打印未上体育课学生名单,能够查询、修改学生成绩。
2.2 功能设计
本系统包括教师用模板和网络应用模块。教师用模板使教师可以按专项班对学生进行管理,完成教师对自己所教授学生的信息录入,成绩计算、修改、统计,学生考勤表、考试单、专项班成绩单打印。网络应用模块完成全体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导入、查询、统计、并可实现符合各院系要求的班级学生体育成绩报表的输出打印功能、多项成绩按(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85页)百分比求和,以及各分数段统计、平均分计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筛选,实现成绩分析工作操作需求,达到可分项目、分院系、分专业、分教师等多种方式进行成绩分析、查询。
2.3 选择开发工具
EXCEL操作介面美观,各种统计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普及率高,其VBA功能强大,主要用于设计体育教师的学生信息及成绩统一模板,使之既能满足教师对学生信息及成绩处理的需求,又能满足《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对数据的需要。Access、ASP(Active Server Pages)与ADO(Active Database Object)充分结合,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是小型数据库开发的重要工具,使用它们用于web模块的设计和开发。
2.4《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功能简介
系统包括教师用模板和网络应用模块,教师用模板完成教师对自己所授学生的信息、成绩的登统,学生成绩统计,学生考勤表、成绩单打印。网络应用模块完成体育部对全体学生成绩查询、统计、并可实现符合各院系要求的班级学生体育成绩报表的输出打印功能、学生体育成绩的平时分数、期末分数、总评分的计算求和,以及各分数段统计、平均分计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筛选,实现成绩分析工作的操作需求,达到可分项目,分院系、分专业、分教师等多种方式进行成绩分析、查询;输出《集成化教务管理系统》需求的学生成绩数据。
2.5《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在选课时由教师统计学生基本信息,期末考试结束后,由教师把学生信息及成绩输入到模板中。再由管理员把数据导入到管理系统中,进行统计分析、打印、及转换为学校《集成化教学管理系统》所需数据递交学校教务处。
2.6 体育课成绩管理系统的建立
(1)学生信息及成绩数据库格式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分、任课教师、学期、上课时间、专项课种。教师使用模板及web数据库用同一种格式就能满足要求。数据库管理权限表包括ID、用户名、密码、权限。
(2)教师用模板功能设计。在EXCEL新建工作表中建立与学生信息及成绩的关联,利用EXCEL自带函数及VBA实现学生体育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及百分比统计、平均分计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筛选,实现教师对授课学生成绩分析工作的操作需求。利用格式设置实现教师对授课学生考勤表、考试单、专项班成绩单的打印功能。
(3)网络应用模块功能设计。网络应用模块整个系统以Web数据库为中心,通过扩展名为asp的网页来调用数据库中储存的信息。通过登陆页面实现用户分权限登陆,各教师仅能导入、查询授课学生的成绩,管理员可使用所有权限。通过查询页面,可以通过学号、姓名等关键字进行单个学生的成绩查询,也可通过选择学院、专业、班级进行自然班学生的成绩查询。通过打印页面可以打印符合各院系要求学生体育成绩单。通过统计页面可以进行全校上体育课学生的成绩分类汇总及统计。通过修改页面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修改。
3 总结
根据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逐步实现“三自主”的目标,以专项班形式及男女分班教学的特点,结合学校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分析水平、提高教学管理规范性的要求,本课题组研发的《体育课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以软件的形式完成,符合学校对体育课的管理要求,减少了教师工作量、减化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成绩管理过程中的漏登机率,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促进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可供我省乃至全国高校相关工作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国荣.ActiveServerPage&WEB数据库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梁建武陈语林.ASP程序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王春森.程序员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科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99—02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大学体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体育的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从以往片面关注增强体质的生物性机能改善,到全面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从以往仅仅关注大学阶段的短期效益,到兼顾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长远效益 [1]。大学体育的内容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倾向,大学体育内容的选择,比以往更加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承接着实现大学体育目标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 [2]。体育教学过程是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程序 [3]。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掌舵者。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大学体育任务的完成程度,很大程度上受体育教师素质影响。
二、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工作总体滞后于体育教学
体育科学研究是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探讨和认识过程 [4]。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体育科研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使体育科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在教育科研指导下的最佳的和有成效的体育教学,这就是学校体育科学化的重要问题,也为今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做出参考。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由于受长期的认识限制、条件限制,而呈现滞后于体育教学实践工作的现象,尤其是我国普通高校更为明显,即便是我国体育院校也未能成为主宰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体育教师中一部分是迫于职称压力,而被动进行科研工作的。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两种偏颇现象
高校体育教育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体育教师本身出身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技术派,即以教学训练为中心;二是理论派,即把科研放到很高的位置。具体表现在:技术派认为高校体育教育育中,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是中心,体育教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花拳绣腿”,可有可无。当教学和科研发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人人就提出科研冲击教学的说法,认为只有抑制科研才能保证本科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理论派认为体育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由于科研工作相对体育教学而言,对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社会地位有着更明显和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学,认为职称评定和个人利益更多的是依靠项目和文章,部分教师在科研与教学间的注意力失去平衡,精力和时间向科研倾斜,挤压教学必要劳动时间。这两种偏颇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等影响,第一种现象更为突出。
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
1.体育教学是体育科研的基础,为科研提供鲜活的素材。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在现有人事编制条件下,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来自教师队伍,特别是一线从事本科教学的中青年教师。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高校科研课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教学活动中各门课程逻辑系统的发展。体育教学不仅为体育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体育科研的开展,有力地推动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在体育科研工作中,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目标,并为最终实现体育工作的总目标而努力。在确立学校管理目标时,首先要注意学习和认识学校的总体目标,把握方向性原则,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工作,使素质教育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落实;其次按照素质的要求贯彻教学目标,在体育科研活动中,切实感受到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次在试验中,能够合理的调整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使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学有所长,最终达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贯彻和落实。进而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使体育教师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体育科研的开展,能全面调动体育教师的求知欲,使他们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大胆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思路,研究体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节课都能研究出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再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加上科学的理论依据及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就能形成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既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不仅如此,由于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了,也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教学工作。
5.体育科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体育科研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的营养,激活脑细胞,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等能力。体育活动的游戏和比赛具有复杂、灵活、多变的特点,从事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反应敏捷、观察判断准确、想象丰富。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施加的各种因素,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效率明显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能成分发挥智力优势,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教学向着生动、活泼方向发展。(2)体育科研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多,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明显提高。体育科研的实验,既注重了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又注重把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作为实验因素、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主要指标。因此,在实验中侧重对学生各种素质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各种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素质提高了,完成动作就轻松、自如了,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针对学生身体发育存在不平衡的实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就是有针对性地施加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学生就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能促进体育教学向着丰富多彩方向发展。(3)体育科研实验使学生的体育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在体育科研实验中,教师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接受各种知识,并运用到体育实践来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学生在学会某些知识和动作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向会学多种体育技术、技能方面转化,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体育科研为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材的内容与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时时更新,才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而体育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新理念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体育教师必须通过科研,不断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应用于体育教学,才能真正把体育教学工作搞好;只有通过科研,才能了解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了解到体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只有以科研作为坚强后盾,在教学上才会觉得得心应手。实践中发现在体育教学评估,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大都是肯在科研上下工夫、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教师。
6.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可以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的科研水平也是衡量学校的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应不断地努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加强科研意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教师只有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深入研究,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才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使讲课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努力改进科研融入教学的发式。应以“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为指导思想,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小结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相互影响产生矛盾。许多优秀的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骨干,又是科研的能手,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未能处理好这一关系,容易产生片面理解,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矛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现代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已远远不只是一名技术传授的教学者,而是充当着多职并兼的角色,其中研究者的角色越来越重。高校体育教师长期坚守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了解直接又真实。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如果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将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争做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当代大学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7.
[2][3]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39.
普通高校体育课 篇12
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反映时代特点。教材的修订必须作为一种制度,一般应每4至5年修订一次。纵观山西各版本《大学体育》教材,虽然经过多次的修改,但只是在内容上的删减,并没有实质性突破。通过与其它各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材的横向比较,发现其它高校武术教材亦存在类似的。问题研究山西省武术教材内容设置,具有代表性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山西省普通高校所使用的各版本《大学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研究方法采用:(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对山西省10所高校调查,每学校发问卷80份学生问卷,每年级20份,回收问卷769份,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6.90%;共发教师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3份,回收率86.00%。(3)逻辑推理法。(4)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材内容设置的依据
在《大学体育》教材中武术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其设置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但未明显突出山西省地方武术特色。
在编排武术教材内容时,应该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含量,“一纲多本”地设置高校体育教材,根据山西省具体情况,切合实际地编写具有山西省地方性特色的教材。
被调查的80%以上的教师学生认为,武术教材内容设置的依据还应该有: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武术基础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
3.2 武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进步,电子教材与文字教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武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包括音像、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形成教材包,有利于武术兴趣的培养,进而促进武术教学的开展。调查发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表现形式是“音像”和“图示为主附文字说明”,分别占55.17%和49.57%的比率。
3.3 武术套路内容设置
调查发现:普遍受学生喜欢的是“修心养性”的套路,有368人(49.79%),其中女生214人,男生174人,女生更为突出。大多数人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是学习攻防技击,突出“攻防技击性”套路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学生喜欢易学、易记、易练的小套路,而这种套路在武术许多拳种中都很多。竞赛套路和规定套路技术难度大,又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
3.4 理论教材内容设置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关于武术的大部分理论内容,都是学生在实际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结果表明: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内容排第1位(46.44%),保健、养生(41.32%)、习武常识(37.52%)分别列2、3位,通过多年实践教学,武术教材内容和教学中必须充实这些内容。重点应该提出的是武德教育内容,亦受广大学生喜欢(35.18%)。学习武术理论,可以使广大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内容和悠久的历史及健身功效,各套路的特点、动作的攻防要点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3.5 地方武术特色内容设置
山西省作为传统武术大省,是众多拳种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武术资源,广泛的群众基础,名人众多,名拳云集,风格迥异。如山西形意拳享誉世界,是我国形意拳两大分支的重要一支;山西鞭杆,集健身、技击、娱乐于一体,具有短小精悍、梢把兼用、攻守兼备、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术风格;再者就是“子母绵掌”,该拳法因有“母生子,子约母”的招式特点而得名。戚继光在他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诸多刚猛的战法,实不如绵掌短打来的实用”,在中华武术中,绵掌的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具有较高的技击性和实用价值。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对象
随机选择不同时段上课的08级武术选项班的男生和女生各两个自然班,每班成员都是按上课时间段自主选择武术课程的同学,四个班分别设定为男生和女生两组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教学前各项身体素质测试、专项素质和武术基础调查,分析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4.2 实验时间
2008年8月至12月共计18周36课时。
4.3 教学方法
实验班选用传统拳套路,突出技击技法,兼练武术功法和身体各项基本素质,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对照班采用教材上设置的内容———初级三路拳。本研究采取后测控制实验方法,借鉴高嵘等人的研究方案自编问卷,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认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运动参与(情感)、学习武术的意向,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作为基本结构维度,按照5级“李克特”(Likert scale)量表形式(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对应为1-5分),题意以传统武术套路为教学主要内容优于“老三套”教学内容,以教授武术技击技术优于套路教学为正向,对反意题项进行逆向处理(按5-1分赋值)后计算出量表总分,作为对不同教学内容比较授课效果进行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检验分析。
注:(1)体质测试内容包括:1000m,体前屈,立定跳,肺活量,身高体重,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计算分数。
(2)专项素质内容包括:柔韧、协调、模仿。按测试标准范围分别定量为5分、3分、2分、1分。
(3)武术基础按掌握一定套路、掌握基本动作、学过但忘记了、从没学过等四档次给分为:5分、3分、2分、1分。
4.4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采用新教材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学习武术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学生对传统武术套路的风格、技击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都充满兴趣和极度的热情;在对武术的认知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从其平均数上看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学生武术的基础较差,对中国武术文化了解较少的缘故,教师教学因素亦是原因之一。
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在掌握套路上有明显差异,自我学习效果感觉上虽无明显差异,但亦表现出新教材对学生学习有较大影响(X实>X对)。(见表2)
+S
注:身体素质和套路记忆数值是教学后实际测试和教学考试,其它数据是由量表所得。
5 结论
(1)武术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健康第一”、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武术基础、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还应结合山西省地方武术特色。
(2)在武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中,学生易于接受“音像”和“图示为主附文字说明”。
(3)学生喜欢短小精悍、技击性强、修身养性且文化内涵深,易学、易记的传统套路。
(4)学生最希望了解的武术理论知识是运动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而武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
(5)学生对传统武术套路的风格、技击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都充满兴趣和极度的热情;但学生的武术基础较差,对中国武术文化了解较少;充实或创新武术教材内容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武术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R].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管理与科研知识培训班讲义.
[3]王占春.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设[J].体育学刊,2001(6).
【普通高校体育课】推荐阅读:
普通高校体育10-14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06-30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10-31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07-31
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11-13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发展趋势探讨08-10
试论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的论文10-11
普通地方高校08-04
高校普通院系08-19
普通高校篮球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