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校(精选12篇)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1
当前, 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 单纯注重于乒乓球技术知识的传授, 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对其进行改革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普通本科院校乒乓球选项课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学生通过乒乓球选项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的乒乓球运动综合能力, 传承“国球”文化,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进课程结构, 合理课程设置
合理课程设置是学习、掌握、巩固和提高所学乒乓球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广东省普通本科院校均选择在一、二年级开设乒乓球选项课, 但有一半的院校只开设了两个学期, 且课时相对较少, 不利于学生乒乓球特长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因此, 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延长教学周期, 合理改进教学课程结构, 如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乒乓球选项课, 在三、四年级开设乒乓球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长期性的教学辅导机会。另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构建俱乐部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使课内向课外合理而有效的延伸, 把课内外乒乓球技术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外把课内所学习的乒乓球技术得以掌握和消化, 而且可以将其转化成学生自我锻炼手段, 为终身体育服务。
二、加强乒乓球选项课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联系师生的媒介。现行的一般普通类综合性体育教材或体育院系专用乒乓球教材不太适合广东省普通本科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材需要, 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乒乓球选项课教材建设。教学主管部门要组织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乒乓球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 结合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编著出适合乒乓球选项课学生学习的教材, 教材选编要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内容的深度上和广度上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重视乒乓球理论课教学。调查显示, 目前广东省普通本科院校对乒乓球选项课的理论课教学相当不重视。体育教学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 在乒乓球教学中, 应适当增加理论课时数, 适当增加乒乓球竞赛规则和简单的技战术运用的内容, 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运动竞赛规则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欣赏高水平乒乓赛事, 享受乒乓球运动带来的魅力;引入乒乓球文化的内容, 突出“国球”文化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乒乓球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乒乓球运动基本技能、技术, 还要实现传承“国球”精神的目标, 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第二、改革实践课教学内容。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内容较多, 同时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类技能主导性运动项目, 技术结构较为复杂, 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战术知识, 就应加强乒乓球运动核心技战术内容的教授, 如乒乓球基本技术中的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球 (拨球) 技术, 随着教学的深入, 教学内容的重点应突出组合技术和战术的运用, 结合实际, 提高学生的乒乓球实战能力。另外, 在重视技能传授的同时, 应融入娱乐性和健身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趣味性的乒乓球游戏,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增强球感, 提高技术水平。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教是为了学, 学有求于教, 教和学互为前提, 相互依存。乒乓球选项课教学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乒乓球活动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技术的同时, 又能达到愉悦身心。传统的乒乓球选项课教学过分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创新和改进, 首先, 教师应实施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要积极开发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现代声像教法手段, 形象、生动、直观,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乒乓球教学效果;第三, 应将一部分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的教学方法, 引入到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来, 如“表象训练法、快乐体育教学、微格教学法”等, 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应是我们追求教学方法的最高目标。
同时, 乒乓球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班级授课制外, 还应结合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 以弥补其不足,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教学组织形式应不拘一格,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教师应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现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在对学生成绩考核中, 应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考核的内容应该全面, 突出对学生乒乓球运动综合能力的考核, 制定的标准和确定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基本水平, 使学生通过努力基本能够达到, 消除学生的考试负担。在评价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情意表现等内容纳入到考核范围中来。教学评价应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 通过各种评价方法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才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学习出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提倡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师生共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林:《在乒乓球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广东体育科技》, 2002 (6) :62—64。
[2]王铁伟:《浅析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教学改革》, 《科学大众》, 2007 (2) :111。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2
2017-11-10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印发了《关于2018年深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我省2018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改革进行部署,明确2018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具体措施,积极稳步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好地促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通知》是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工作实际,在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通知》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的工作部署,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单项改革,以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合并本科录取批次。2018年起,将原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两个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设置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批次调整合并后,本科和专科录取批次均设置一个平行志愿组,15个院校志愿数,即院校志愿数设A、B、C、D、E、F、G、H、I、J、K、L、M、N、O 15个,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二是艺术体育类统考院校(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2018年起,将现各批次艺术(含音乐、美术,下同)、体育类统考专业的投档,从传统梯度志愿投档模式调整为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设置一个院校志愿组,A、B、C、D、E、F 6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三是普通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招生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2018年起,在“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录取设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两个批次,每个批次设置一个院校志愿组。本科批次设A、B、C 3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专科批次设A、B、C、D、E、F 6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本专科批次每所院校均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四是继续推进高职院校依据学考成绩招生改革。省内各高职院校安排本校不低于上年度总招生计划35%的招生计划,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成绩总分作为录取依据,安排在2018年春季进行,实行统一填报志愿、统一组织录取。院校志愿数从2017年的1个院校志愿+9个院校平行志愿的方式调整为一个平行志愿组,设置6个院校志愿数,每所院校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五是深化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招生改革。2018年起,选择10所左右的高职院校,安排部分专业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在中考改革试点市开展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五年一贯制”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生源地所在市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符合招生学校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其他录取条件的考生,即可参加录取。
六是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2018年起,逐步搭建全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统一报名、测试和录取平台。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均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试”考核方式,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统一使用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3科成绩(可以自划分数线),“职业技能测试”可以采取网上联合测试,也可以由院校自主命题进行测试。
七是音乐术科统考笔试实行机考及美术术科统考部分科目实行计算机辅助评卷的改革。2018年起,全省音乐术科统考将《乐理》及《视唱练耳》笔试部分改为计算机考试,科目名称为《练耳与乐理》,《视唱练耳》面试部分的考试内容、形式不变。美术术科统考方面,除色彩科目外,素描和速写科目实行计算机辅助评卷,进一步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评卷时先将考生答卷录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随机调由评卷专家进行评卷。
八是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2018年起,安排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部分专业进行“中职升本科”的招生改革试点。参加改革试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部分应用性强、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如艺术、护理、学前教育、职教师资等),2018年安排本年度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通过“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和技能测试等方式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打通职业教育“中职升本科”成才通道,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九是规范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管理。2018年起,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除经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对“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班”等与国(境)外教育机构开展办学合作活动的项目不再单独编设院校代码进行招生,与本校普通专业按院校代码统一编排招生,招生计划统筹使用。
十是改革高考成绩发布方式。2018年起,高考成绩公布时,高考个人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不向各地市招办、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通知》明确,深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有力举措,是固本强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抓手。要求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招生工作管理体系,确保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改革顺利推进、不断深化。
2018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热点问题问答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印发了《关于2018年深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全面有序深化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近日,记者就我省2018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采访了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问:《通知》制订的背景和过程是怎样的?
答:为全面有序深化我省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务院于2014年9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省政府于2016年3月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淡化录取批次、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完善投档录取模式等改革要求。为贯彻落实两个《实施意见》的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往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台我省2018年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单项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在淡化录取批次、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完善投档录取模式等方面推进考试招生单项改革,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打基础,以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通知》的制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通知》的改革内容,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通知》稿先后听取了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中学、省内高校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和充分吸纳各方面合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通知》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地,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多元化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选择的愿望,促进科学选才,维护公平公正,为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为什么要对本科录取批次进行合并?本科批次合并后,对考生填报志愿是否有影响?
答:调整合并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我省从2018年起,调整合并本科录取批次,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的改革精神。从前些年我省普通高校录取情况看,原分批次录取在确保优质生源、考生高分高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招生实行平行志愿录取,考生录取机会进一步提高,志愿风险进一步降低,这为我省取消和淡化招生录取批次创造了良好条件。合并录取批次后,对高校而言,所有高校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更好地发挥高校办学主体作用,更好激励高校注重内涵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专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进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广大考生而言,考生可选择填报的院校及专业志愿的空间更大了,考生可以更好地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志向和优势,更为理性地选择自己比较心仪和向往的学校和专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考生健康成才成长。对于中学而言,有利于高中学校破除盲目追求“一本率”,缓解学校的升学率压力,减轻师生不合理教学负担,促进高中学校更好开展素质教育,更好地立足校情,明确定位,创建校本特色。同时,本科合并录取,对于纠正社会和考生简单用录取批次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从基于分数的分层招生,逐步走向基于专业兴趣的分类招生,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实际,自主发展,办出特色。批次合并后,仍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方式,我省较大幅度增加了本科批次相关科类的院校志愿数,从原来的“7+4”两个批次11个院校志愿数增加到15个院校志愿数,而且在每个院校志愿中增加1个不服从专业调剂志愿。因此,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考生志愿填报的满足率和满意度,特别是对于服从调剂而又不想到某个专业就读的该考生,可以更好地满足其专业兴趣。考生填报志愿,要从本人高考成绩实际出发,准确合理定位,注意志愿的“梯度”,往年的冲、稳、保三者之间的梯度更长更宽了,可以更加有效地防范“低分高报”、“高分低报”的风险,有效提高志愿填报的满足率和满意度。填报志愿的问题,希望考生高考以后再考虑,我们也会在高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就考生如何科学合理填报志愿进行专题辅导,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填报院校志愿。问:本科批次合并后,录取时,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要求有调整吗?原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等形式招生分数线如何划定?
答:为引导学生全面学习高中所有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目前,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反向交叉考查,即普通高考文科类生考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理科类生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且在录取时,第一批本科文科、理科类院校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3个C及以上,第二批本科文科、理科类院校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个C及以上。本科批次合并后,录取时,本科批次文科、理科类院校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要求统一调整为2C及以上,高校和考生的选择面更广了。
本科批次合并后,原本科院校和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本科院校自主招生、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含高校专项、地方专项)等录取最低分数线按不低于往年的标准划定。
问:改革内容中明确,考生志愿的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这是怎么考虑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2018年起,我省对考生填报志愿的院校专业志愿进行了完善,即在现有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的设置,这主要是从尊重考生的特长和志趣、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填报满意度的角度考虑的。从往年招生录取工作实际情况看,每年均有一些考生,尤其是刚上院校投档线的考生,档案投入考生所报的院校,由于分数较低,自己填报的、向往的心仪专业录取不了,院校只能根据考生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进行专业调剂录取,对填写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院校就按照专业录取规则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这样,就有可能被调剂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专业。为尊重考生的特长和志趣,更好地促进人才选拔和培养,我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2018起增加了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考生填报时,如果对所报的院校某一专业毫无兴趣,就可以将自己最不想去的专业在“不服从调剂专业”栏填上,这样万一需调剂专业录取,也不会被调剂到该专业录取,当然,也增加了被退档的风险。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量,科学合理进行填报,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志愿与“是否服从调剂”、“不服从调剂专业”的关系,做到既能扩大录取范围,提高录取机会,又能尊重自身的特长、兴趣和志向,使自身的理想、志愿得以实现。
问:艺术体育类统考院校(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分数线如何划定?按照什么分数进行投档录取? 对人才选拔和培养有何促进?
答:为进一步降低艺术体育类统考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和风险,2018年起,将现各批次艺术、体育类统考专业的投档,从传统梯度志愿投档模式调整为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各批次艺术、体育类统考专业依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情况,分别划定文化课和术科统考最低分数线,以文化课总分和术科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文化课成绩占40%、术科成绩占60%),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进行投档,由高校根据本校录取原则择优录取。艺术体育类统考院校(专业)调整投档录取模式,从现行的两线两投梯度志愿投档模式调整为以总分单线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从原来的1个院校志愿设置,调整为1个院校志愿组、6个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志愿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有利于纠正片面“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有利于艺术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艺术体育类考生减少志愿填报的压力,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提高考生志愿的满足率和满意度。
问:从2018年起,中职学校毕业生通过“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可以报考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招生录取如何安排?院校志愿数如何设置?
答: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2018年起,我省打通职业教育“中职升本科”成长通道,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将安排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部分专业进行“中职升本科”的招生改革试点,参加改革试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和技能测试等方式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同时,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规模,增加高职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计划,以更好地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从2018年起,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通过“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考试,既可以报考参加改革试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以报考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职院校(专科)。
“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录取设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两个批次,每个批次设置一个院校志愿组。本科批次设3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A、B、C),专科批次设6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A、B、C、D、E、F)。本专科批次每所院校均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正式投档时,分批次进行,先进行本科批次录取,再进行专科批次录取,每批次根据考生分数高低及志愿顺序先后逐一检索投档,由高校根据本校录取原则择优录取。
问:从2018年起,初中毕业生能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考成绩)被高职院校录取吗? 答:可以的。2018年起,在继续实施面向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招生办法的基础上,选择10所左右高职院校,安排其中部分专业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在中考改革试点市开展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五年一贯制”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生源地所在市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符合招生学校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其他录取条件的考生,即可报考并参加录取。问: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
答:2018年,我省将进一步规范、完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报名、考核、录取办法。一是逐步搭建全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统一报名、测试和录取平台,进一步优化流程,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分类指导,规范考核方式。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均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试”考核方式,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统一使用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可以自划分数线),“职业技能测试”可以采取网上联合测试,也可以由院校自主命题进行测试;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试”由高职院校自行命题并组织测试。三是规范现代学徒制招生专业。对于无法签订劳动合同的专业,2018年暂停现代学徒制招生。
问:2018年起,音乐术科统考笔试实行机考改革吗?考生应如何备考?
答:是的。为进一步严密和优化考试组织流程,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音乐人才选拔模式,推动考试招生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我省坚持科学性、公平性、可操作性的原则,2018年起,音乐术科统考将《乐理》及《视唱练耳》笔试部分改为计算机考试,科目名称为《练耳与乐理》,《视唱练耳》面试部分的考试内容、形式不变。考试大纲及考试模式已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机考在考查依据、考试性质、指导思想、考核要求、考试范围等方面与以往相比基本相同,考生只要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提升素质,并按照考试大纲的有关要求,科学做好复习备考,不论面对什么样的考试形式,都能取得应有的好成绩。问:美术术科统考实行计算机辅助评卷吗?如何评?
答:2018年起,我省普通高考美术术科统考,除色彩科目外,素描和速写科目实行计算机辅助评卷,进一步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评卷时先将考生答卷通过扫描的方式录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随机调度由评卷专家进行评卷。
问:如何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管理?
答: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科类较多,收费普遍较高,一些专业的计划数较大,单独编设院校代码进行招生,在录取时出现了因生源不足造成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因此,《通知》明确2018年起,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除经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对“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班”等与国(境)外教育机构开展办学合作活动的项目不再单独编设院校代码进行招生,以上项目与本校普通专业按院校代码统一编排招生,招生计划统筹使用。招生录取时,省招生办按院校科类招生计划进行投档,如院校整体生源充足,但“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班”生源不足时,剩余计划调整到其他专业使用,按录取原则录取投档考生,切实维护考生切身利益。报考单独编设院校代码的招生专业的考生,录取入学后不得转入非单独编码招生专业。问: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考成绩发布方式?
答: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17〕36号)精神,考生的高考成绩只能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2018年起,我省高考成绩公布时,高考个人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不向各地市招办、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可以较好防止对“高考状元”的不必要炒作。考生可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查询渠道查询个人成绩,通过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网站(渠道)打印成绩单。问: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何要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测试测什么?怎么测?
答:根据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今后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将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其中,对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将以学考成绩为依据,“职业技能”实行职业适应性测试。每年填报志愿时,考生及家长普遍存在着“不知道要填报或学什么专业好?”“不知道能学什么专业”“不知道所学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从事什么工作?”的现象。对于招生考试部门来说,面对几十万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存在“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2017年,我省高职院校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份两种形式:一是学校自命题测试即面试,由学校教师担任评委对考生进行面对面测试;二是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部分专业,进行“网上职业适应性测试”试点,专门制作专业解读视频,考生先观看视频,再进行测试,提高考生对报考专业的了解和认知度。该试点受到考生、家长和高职院校的认可和肯定。
问:这次高校招生改革的方案面向大众征求意见,出于什么考虑?征求意见的情况如何?
答:高校招生改革事关国家人才选拨和培养,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和家庭幸福。相关改革内容牵涉面广、复杂,而且不同群体的需求存有差异,高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需求都存在着不同的需求。这次,省教育厅、考试院首次尝试将有关高校招生改革的内容公开征求意见,主要是集思广益,以便更好制定符合我省高校招生实际的方案。从反馈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人赞同这次改革的内容和措施,也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好意见、好建议。这些好意见和建议,我们已基本吸收到方案中,有的则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反馈意见中,一本二本合并是考生及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担心合并后会填报志愿会更难,退档后落差更大,本科毕业证“含金量”降低等。对这些问题,建议考生家长不要担心。本科批次合并录取,增加了填报院校志愿数,更重要的是,投档仍然实行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因此,志愿填报依然是遵循“冲稳保”的原则,只要志愿填报注意院校及专业志愿能保持适当梯度,都能确保合理录取。关于本科“含金量”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单位在关注一个人是否出身“名校”的同时,将更看重于你“学了什么本事和本领”,你是否能胜任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本科合并录取,在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注重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理性就学、理性就业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3
6月28日,由省总工会、教育厅联合举办的广东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启动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宗文、教育厅副厅长李学明出席,省教科文卫工会主席陈昭庆主持,来自全省高校的参赛选手及师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
陈宗文在致辞中指出,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是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的具体行动。省总工会要以这次竞赛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全省教学竞赛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陈宗文还对大赛提出三点希望:要精心投入,赛出成绩;要弘扬师德,赛出风格;要以赛促教,赛出效应。
李学明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教学基本功上下的功夫。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综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省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已有很好的开端,各高校要进一步创新竞赛方式,丰富内涵,坚持长期下去。李学明希望青年教师要重视本科教学,上好本科生课;要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要传承教书育人,树立教师风范。
启动仪式上,全国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南方医科大学吴芃教授谈了参赛体会,本届参赛选手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朱玲湘老师、评委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吴先球教授先后发言。
据竞赛组委会主任、省教科文卫工会主席陈昭庆介绍,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旨在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2012年我省成功举办首届高校青教赛,全省有104所高校124名选手参赛,所评出的文、理、工三个组别的一等奖获得者已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并代表广东参加全国首届高校青教赛均获一等奖,广东是全国唯一全部选手获一等奖的省份,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本届竞赛于6月28日至29日按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类、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类举行,每个类别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获得者经综合考核合格后按程序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并代表广东省于8月份参加在湖北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者由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所授奖项均为省级奖励。本届竞赛将延续首届竞赛的好做法并进行了传承创新,总的来说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大,参与面广。报名参赛的高校和选手数量上比以往更多,共有107所高校131名选手报名参加。二是要求高,组织精密。本届高校青教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在竞赛内容、竞赛流程、竞赛方法等方面要求更高,组织更为严密精细。三是影响大,关注度高。本届竞赛得到省教育厅等相关单位持续给力,在首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社会关注度及学校认可度更高,竞赛活动示范效应更大,深受教职工欢迎。
(本刊记者)达娃
莅临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6月7日,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达娃在圆满完成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竞赛的指导工作之后,莅临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达娃副司长一行在原校长冒超球、副校长张江和陈烨等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校园环境和实训设施设备,重点视察了旅游专业广州中航国旅省旅校分公司,酒店专业前台实训室、模拟酒吧、茶艺室和咖啡室等,每到一处实训室,魏司长都问及一次实训多少人、学生上实训课的热情高不高。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教师培训,积极性
一、学校教师概况
随着广东省某高校规模的扩展,学校教师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中青年教师比例现已突破了60%,今后几年将达到70%以上,而教师队伍中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既缺少教育教学专业化的系统培养,又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主动积累。
其他一些已经有一定教龄的一线教师,虽然在教学领域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这部分老师也出现接受缓慢,知识更新的周期较长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发展以及接收新事物的程度与速度问题成为了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学校开展的培训的情况及参加人群的数据分析
1. 学校开展的培训的情况
学校于2013年年底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全校规模的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共举办30余场校内培训,1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参加培训活动的教职工1400余人次。校内培训主要三个模块:岗前认知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法与理念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有专题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中心组织、推荐教师参与校外研修活动的教职工100余人次。研修形式主要有培训班、工作坊、研讨会、高峰论坛等。校外研修主要两个模块:省师培中心的岗前培训;国家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为主要的培训形式。
2. 参加人群的数据分析
其中参加培训次数最多的人群为新入职教师,约占了总人次的60%;职称为讲师或者讲师以下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总人次的65%;副高级别职称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总人次的20%;而高级职称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15%。45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次远远高于45岁以上的教师。
数据差异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中心设置的培训侧重于针对新入职教师。因为新入职教师刚到学校,还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尤其是一些还没有高校教学经历的新教师。这部分老师需要尽快适应环境和过教学关,加上学校的政策规定,所以许多培训都要求新入职教师要参与。
第二,职称较低的教师因为职称的压力,无论是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需要进步的动力相对更强。另外,学校对这部分老师的考核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这部分老师对培训的需求也会比较强烈,参与度也会为之较高。
第三,有一定职称的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并不是太重,对比起其他教师,他们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小。这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基本上取决于兴趣,或者是学校强制规定需要参加。还有一层原因是,比较多的培训并非针对这部分人群。当然,也不排除这部分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停止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
第四,45岁以上教师一方面受客观问题的影响,精力下降,年龄受限,发展空间变小;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缺乏学习动力等等。
三、教师参加培训的效果及原因分析
1. 新入职教师参加培训的回馈及原因分析
根据新入职教师参加培训的回馈,除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师参与度不高和评价不高之外,其余的培训教师都比较满意,认为培训符合他们的需求,能帮助他们今后的发展。另外,教师们更希望以讨论或者答疑的形式进行培训。
由于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比较多,中心收集的数据也相对丰富。新入职培训的主题主要包括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务管理与服务、人事管理与服务、科研管理与服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如何尽快过教学关、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等。另外,新入职教师培训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包括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圆桌会议等等。根据回馈和参与度的显示,教师更倾向于研讨会、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的培训,而讲座的反应并不理想。
其原因可能在于理论性较强的讲座式培训比较不太符合新入职教师的需求,或者不能直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新入职教师一般希望能尽早过教学关,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因此理论性讲座式培训效果并不满足这部分老师的短期内的发展需求。
2. 其他教师(中青年)参加培训的回馈及原因分析
中青年教师占了全校教师人数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这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后的回馈对中心将来发展方向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这部分教师对主题为“教学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等的培训兴趣较浓厚,参与度较高,比如“微课的制作与设计”、“名师教学经验分享”等主题比较受欢迎。然而其他培训的参与度并不高。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这部分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不能保证培训的参与度;第二,针对这部分教师开展的培训并不多,具有专业性质的培训也不多,因此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专业教师的培训需求;第三,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讲座式培训枯燥刻板,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对教学实践提升用处不大;第四,一些强制要求老师参加的培训,其效果不佳,也挫伤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3. 其他教师(45岁以上)参加培训的回馈及原因分析
比起前两种教师,其他教师的参与度较低。其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客观原因,年龄到一定程度,发展受限,精力也比原来下降了;第二是由于接近退休年龄,学习动力没有原来充足。
四、如何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 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大部分教师学习的目的性很强,通常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他们更希望得到和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相关以及实用性、应急性的学习内容,而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培训要是能满足教师这方面的需求,那么参与度会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因此中心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案,根据不同专业老师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形式也可以多采用效果较好的研讨会,工作坊,圆桌会议等形式,从而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1]
2. 加强网络培训的应用
现代化技术教学也慢慢成为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据2014-2015年的数据,大部分培训都是以校本线下培训为主。虽然可以极大程度地达到真人对话和交流,但这种培训形式收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目前中心与国家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合作,购买了50门在线学习课程,课程主题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称的老师对培训主题的需求,包括“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等主题。这样老师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老师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他们的教学当中。
3. 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
目前学校有文件规定,学校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教师按要求每学年需要完成60个小时的培训任务。在制度文件的压力下,教师们会更积极地参加培训,从而达到学校要求。
4. 增添培训的趣味性和前沿性
培训主题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容忽视。教师除了在专业上和教学上需要提升,其他方面也需要。比如增添一些培训主题如“如何保护好嗓子”,“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艺术”,“如何让你的课堂变得更有趣”,“西方教学模式改革”等等。
5. 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会,好让老师多了解外界的新信息,好回来给自己和他人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也能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度。比如从国外交流回来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其他感兴趣的老师。
结束语
最后,根据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中心需要改善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了能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中心还需要多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知识能力,以便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要多为老师灌输新鲜的思想,让他们走在前沿,学习国外思想,中西合璧;要多举办培训加强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不能总是以陈旧的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师德培训,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增强个人魅力和个人责任心,做学生的榜样。
参考文献
广东省高校三个工作规定 篇5
各地级以上市党委、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省各人民团体,中直驻粤各单位: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委工作规定》,《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校长工作规定》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定》等三个文件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12月24日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委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党对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的领导,促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 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党委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支持校长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党委对学校内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实行政治领导,支持他们按照国家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
第三条 高等学校党委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第四条 高等学校党委必须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 高等学校党委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办学,靠人民办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第六条 高等学校党委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创新机制,提 高管理水平。
第二章 组织设臵
第七条 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委由学校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委领导班子实行任期制,任期和换届的具体要求按照《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任期制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党员人数较少的高等学校党委设党委委员5至9人;党员人数在500人以上或多校区,所辖党组织驻地较分散的学校,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适当增加党委委员,一般不超过11人。规模较大(党员人数在1000人以上,其中教职工党员在500人以上)的高等学校,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党委可设立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设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党委委员人数为1 5至23人,常委会委员人数一般7至9人,最多不超过11人。
第九条 不设立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党委组成人员,除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员正、副校长外,一般应考虑有党政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教学,科研单位的负责人等参加;设立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党委组成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员正,副校长,党政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教学,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外,还应考虑具备条件的共青团、工会负责人等参加。第十条 高等学校党委应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设立工作机构。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纪委)。高等学校纪委经全校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学校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工作。纪委由5至11人组成,规模较大的学校,纪委委员可适当增加,纪委委员人数一般不得多于同级党委委员人数。纪委书记、副书记由纪委全委会选举产生,并报学校党委批准。纪委书记原则上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兼任。纪委副书记应由学校中层正职一级,熟悉党务工作的干部担任。
第十二条 学校纪委应设立办公室,配备适量的纪律检查员。纪委办公室可与学校监察处(室)合署办公,采取一套人员两个名称的形式,统一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第三章 党委书记任职条件与人选产生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党委书记除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和资格:
(一)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教育方针政策,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从实际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业绩比较突出。
(三)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知识分子政策,具有比较丰富的党务工作和治校治教经验,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应有高等学校工作经历。
(四)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有较丰富的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组织领导能力较强,能驾驭全局,善于处理学校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
(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有民主作风、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坚持和维护民主集中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
(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应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四条 高等学校党委书记任职年龄界限一般为60周岁。初任时,属提拔任职的年龄一般应能任满一届。
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党委书记的选拔,要贯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扩大选人视野。具体人选产生途径:
(一)在本校内部民主推荐产生。
(二)在相关高等学校中公开推荐产生。
(三)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在党政机关适合做高等学校工作的领导干部中选调或交流选拔。
第四章 党委基本职责
第十六条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和上级组织的决议,团结和组织党内外干部群众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维护学校和谐稳定。
第十七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十八条 加强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十九条 积极推进学校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第二十条 讨论决定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重要项目的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和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一条 积极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符合高等 学校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加大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
第二十二条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教学科研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后勤服务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学校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倡导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第二十三条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实践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二十四条 领导学校纪委的工作,强化党内监督,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学校人民武装和保卫工作,努力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第二十五条 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定期研究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教代会正确行使职权,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二十六条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对学校内各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实行政治领导。经常向民主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发挥他们在学校工作中的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
第二十七条 高等学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按照权限履行职责。其主要职责:
(一)组织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议。
(二)召集和主持党委会议、党委常委会议、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
(三)主持制定党委的工作计划、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检查学校党委工作计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校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
(六)负责协调好学校党委、行政、群众组织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支持校长在职权范围内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
(七)负责抓好党委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组织好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做好委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八)定期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及上级党组织报 告工作。
第五章 会议制度
第二十八条 高等学校党委会议,一般包括全委会议(以下简称全委会)和常委会议(以下简称常委会)。凡决定学校工作中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的,需提交全委会或常委会讨论决定。
第二十九条 全委会在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机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设立常委会的学校,常委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委会的职权,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全委会议的决议,主持日常工作。常委会对全委会负责,并向全委会报告工作。
第三十条 设立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全委会的议事范围主要包括:
(一)讨论决定学校的办学方针、指导思想和事业发展规划。
(二)讨论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党建和行政管理等重大改革措施。
(三)审议提交全委会讨论的有关决定和决议。
(四)听取并审议通过学校纪委的工作报告。
(五)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臵、人员编制及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六)审议并表决学校中层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人选。
(七)需要提交全委会讨论的其他事项。第三十一条 常委会的议事范围主要包括:
(一)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作出贯彻落实的决定。
(二)研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共青团工作、工会工作、妇女工作和老干部工作等重大问题。
(三)讨论决定学校党委、行政(学期)工作计划。
(四)定期听取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后勤和产业开发、联合办学、学校管理和安全稳定、招生就业等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的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五)听取分管领导就所分管工作的汇报,并就某些行政工作向校长提出建议。
(六)讨论决定学校财务预决算,定期听取预算执行和学校大额资金运行情况报告;讨论决定预算外10万元或一定额度以上的投资项目或财政支出。
(七)研究决定干部的任免、晋升、奖惩、调动和重要人才的引进工作;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做好学校干部的推荐工作。
(八)研究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定期听取纪委 工作报告,研究学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奖惩事项。
(九)研究向上级党委的请示和报告,落实上级党组织交办的重要任务。
(十)需要提交常委会讨论的其他重要问题。第三十二条 不设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全委会的议事内容按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不设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全委会一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设立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全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委会一般由书记召集并主持。全委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可举行。全委会进行表决时,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为通过。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举手、无记名投票和其他方式。
第三十四条 常委会一般每月召开两次,如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常委会一般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书记不能参加会议时,可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常委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出席方可举行。常委会进行表决时,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常委人数的半数为通过。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举手、无记名投票和其他方式。
第六章 议事规则和决策
第三十五条 高等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中重大问题和重 要事项进行决策前,必须事先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并由有关部门提供论证材料和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建议。其中,属行政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党委进行决策前,必须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审议。
第三十六条 全委会,常委会讨论学校工作中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时,与会人员应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确保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凡属全委会或常委会职责范围内决定的问题,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决定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第三十七条 全委会参加人员为党委全体委员。根据议题需要,可召开全委会扩大会议。设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全委会议题由党委书记与党员校长商定后提出,提交常委会决定;不设常委会的高等学校,全委会议题由党委书记与党员校长商定后提出。全委会必须围绕原定议题进行,不得临时动议。
第三十八条 常委会参加人员为党委全体常委。根据议题需要,有关人员可列席会议。常委会议题由常委或有关部门提出,经党委书记与党员校长协商后确定。常委会必须围绕原定议题进行,不得临时动议。
第三十九条 拟提交全委会,常委会研究的文件,材料或方案,除需要保密外,一般应在会前两天报送学校党委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一般应在会前一天将议题和有关材料分别送给参加会议的人员。会前,分管领导应就议题中涉及自己 分管工作的内容与书记充分沟通。
第四十条 在讨论有关议题和工作时,应首先由分管领导报告情况,其他同志不受委托不得越权代替。集体决议事项,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议决定多个事项的,应逐项讨论通过。对带有实质性的有争议事项,如无时限要求,一般应暂缓作出决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交换意见后,再提交会议议决。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事项,应逐个表决。行政干部任免,会前应先征求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的意见。在讨论有关议题和工作时,按规定应当回避的,有关人员必须回避。
第四十一条 全委会、常委会与会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保密制度。除需要贯彻的会议决定、决议,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用文字或口头传达外,会议讨论发言、表决等情况,一律不得对外泄露。
第四十二条 对全委会作出的决策,如需复议的,必须经常委会(设立常委会的学校)审议,并在会前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委员的同意,否则不得复议。对常委会作出的决策,如需复议的,必须经党委书记和党员校长协商,并在会前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常委的同意,否则不得复议。
第四十三条 全委会和常委会的会务工作由党委办公室负责。会议应有专人记录,决定事项应印发会议纪要。党委办公室要做好有关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四十四条 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重要情况,来不及 召开全委会或常委会的,书记或副书记可临机处理,事后应及时向全委会或常委会报告。
第七章 执行与监督
第四十五条 全委会、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决议,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由党委或行政领导班子组织实施。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既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拒绝执行。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也可以在下次会议上重申,但必须自觉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以集体决定的精神对外表态。
第四十六条 党委对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党委办公室负责具体催办、协调、检查和反馈,党委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落实,除另有时间要求外,一般应在两个星期内将落实情况向书记或分管副书记报告。纪检部门根据职责权限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提出纠正建议。
第四十七条 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委决定,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未经集体讨论决定而由个人决策,事后又不报告的;未向领导集体提供真实情况造成错误决定的;执行决策后发现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挽回而不及时采取措施纠正的,以及其他因违反本规定造成失误的,要根据事实、性质、情节,明确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主 要领导责任,依法依纪予以追究。
第四十八条 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沟通机制,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协调一致,提高效率;坚持和完善联系基层党组织制度,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第四十九条 坚持每年以适当方式听取学校党代表的意见,接受党代表的监督,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积极作用。认真听取学校内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的意见,发挥他们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
第五十条 主动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自觉接受上级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适用于党委领导班子或党委书记属于省委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高等学校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校长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在高等学校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高等学校管理体系,依法治校,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依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第三条 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第四条 校长在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坚持党委领导,认真贯彻党委决议。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办学,靠人民办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按照民 主、科学和高效的原则处理学校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六)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校长职务设臵与人选产生
第五条 高等学校设校长一人,根据学校规模设副校长若干人。高等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实行任期制,任期的具体要求按《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任期制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校长任职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和资格:
(一)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从实际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业绩比较突出。
(三)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有关法规,具有丰富的治校治教和学科建设工作经验,一般应有高等学校工作经历。
(四)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驾驭全局,善于处 理学校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
(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有民主作风,大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坚持和维护民主集中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
(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副校长的任职条件和资格结合岗位要求参照执行。第七条 校长任职年龄界限一般为60周岁。初任时,属提拔任职的年龄一般应能任满一届。
第八条 校长、副校长的选拔,要贯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扩大选人视野,具体人选产生途径:
(一)在本校内部民主推荐产生。
(二)在相关高等学校中公开推荐产生。
(三)从优秀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中挑选。
(四)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在党政机关适合做高等学校工作的领导干部中选调或交流选拔。
第三章 校长职责权限
第九条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执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标准,接受上级机关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主持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第十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善于运用战略管理、资源整合、开放办学、团队创新、科学竞争等现代管理理念开展工作。
第十一条 提请学校党委会(常委会)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以及教学、科研、人事、外事、学生教育和管理、财务、基建、后勤等各项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组织实施党委的决议。
第十二条 组织拟订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章程,组织编制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体系。
第十三条 组织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劳动者。
第十四条 组织开展学校的科研活动,优化科研环境,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组织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研究基地(实验室)建设和社会服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多形式合作,为社会提供人才、智力服务,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十五条 在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以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建设。
第十六条 依法保障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 化活动的自由,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术道德规范,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环境;加强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第十七条 组织拟订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内部组织机构设臵方案,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运行机制;根据党管干部原则,按照权限和程序推荐副校长人选;根据学校有关决定,按照权限和程序代表学校任免(聘任,解聘)内部行政机构负责人。
第十八条 根据国家与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拟订岗位设臵方案,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审定增减人员计划,决定人员调入、调出和引进接收;组织拟订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内部津贴和工资分配方案,决定对教职员工的晋升、奖励或者处分。
第十九条 组织制定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方案,组织指导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对学生的奖励或处分。
第二十条 主持拟定和严格执行内部财务制度和经费预算方案,监控财务收支状况,筹措办学经费;依法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合法权益;提高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效益,对经营性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涉外政策规定,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代表学校对外签约、接受各种捐赠。第二十二条 组织处理和解决教代会提案,保证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学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履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四章 校长办公会议
第二十四条 高等学校实行校长主持的校长办公会议制度,依法处理校长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五条 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或研究决定下列事项:
(一)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制定的方针政策、工作指导原则、重大改革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工作部署。
(二)学校行政规章制度,处室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的职责范围。
(三)校长任期目标、行政工作计划、学期工作安排、招生计划和校长工作报告。
(四)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和学科发展规划,教学和科研工作计划,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五)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聘任、调离、退休、延期聘任。
(六)学校教学、科研成果,行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表彰。
(七)给予教职员工警告及以上行政处分、解聘,给予学生勒令退学及以上行政处分。
(八)学校预算外资金的立项和使用,较大额度的投资、贷款或引资建设项目。
(九)党委提出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落实的事项,以及校长提交的其他重要事项(包括复议事项)。
第二十六条 校长提交党委讨论决定之前,应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审议的事项:
(一)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基本建设规划、重大的专项工作计划和安排、联合办学等。
(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设臵、学生、医疗保险、人事、校办产业、后勤及其他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工资福利分配方案及其他政策措施。
(三)学科、专业重大改革调整方案和处级行政机构设臵与调整方案。
(四)较大额度的学校预算外资金的立项和使用,较大额度的投资、贷款或引资建设项目。
(五)全校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六)学校重大资源、资产的处臵方案(包括对土地、房屋等有形、无形资产的处臵)。
(七)全校性各种委员会、校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设立或调整方案。
(八)党委认为应先由校长办公会议审议的事项;校长 认为需要提交党委讨论决定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二十七条 校长办公会议成员由校长、副校长组成,校长办公室、监察处、教代会执行委员会或工会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根据学校实际,党委书记、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可以参加会议。
第二十八条 校长办公会议议题主要由校长或副校长提出,由校长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汇总,最后提交校长审定。党委书记,副书记可以对校长办公会议提出建议议题。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提出议题,但须经主管校领导审查,并明确签署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 校长办公会议一般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的副校长主持。校长办公会议的参会人数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会议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在与会人员充分讨论、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由校长或主持人归纳总结,形成一致意见,作出决定。会议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时,应留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作决定。对于必须进行表决的事项,以赞成票超过应到会人员的二分之一为通过。
第三十条 校长办公会议必须有完整记录,并按有关规定归档保存。会议作出的决定要印发会议纪要,按分工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会议决定的事项由校长办公室负责督查督办。对会议决定在执行中因故需要变更的,应及时向校长报告。须复议的,按复议后决定执行。
第五章 校长工作程序
第三十一条 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学校行政的重大事项主要有: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方案;行政机构设臵与调整;教学科研的重大问题;经费预算;重大项目投资和经济协议;对外合作和联合办学;校内其他管理法规规定的重大问题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接受学校党委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或取得学校党委授权。一般按照如下程序执行:
(一)调查研究,提出方案。成立由学校校长或副校长牵头的专门机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初步工作方案。
(二)群众参与,科学决策。对初步工作方案须广泛征求相关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由校长办公会议专题审议后,提请学校党委集体讨论决议。
(三)责任到人,组织实施。根据党委决议,由校长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需要变更,调整原定方案,应由责任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经校长同意并先后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和党委决议后方可作出变更。
(四)加强督办,促进落实。校长要加强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十二条 常规性行政事务的工作程序。
常规性行政事务工作主要有:教学、科研、人事、基建、财务等学校各类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日常性工作等。一般按照如下程序执行:
(一)校长、副校长按照各自分工、职责权限和学校规定,积极负责地独立开展工作。
(二)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出现问题应及早发现、及时解决。
(三)副校长要向校长和行政领导班子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建议和意见。
(四)完善计划,加强组织,督促检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十三条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程序。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事故灾难事件;网络信息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事件;考试泄密和违规事件;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公共事件。一般按照如下程序执行:
(一)学校设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专项应急处臵工作组,事先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应急处臵工作机构全体成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事件进行处臵。一般情况下校长应亲临一线指挥。
(三)将事态及时向上级机关和学校党委报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示。
(四)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
(五)应急任务结束后,积极做好善后工作,恢复正常秩序。事件处理完毕,形成书面材料,向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六)形成较完整的事件处理备忘录。
第六章 协调,报告制度
第三十四条 校长和党委书记每周要定期沟通情况,建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沟通机制,加强学校党政领导沟通协调。
第三十五条 建立校长专题会议制度。校长专题会议是校长会议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解决在执行学校总体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会议的议题一般涉及2至3名主管校长分管的工作。会议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主持召开,有关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主要负责人参加。校长专题会议所研究,协调和决定的事项必须执行。校长办公室派人列席会议,并对会议纪要进行督促检查和落实,反馈信息。
第三十六条 建立校长碰头会制度。研究处理学校日常行政工作中的问题,布臵、督促、检查、协调工作,加强行政领导班子的沟通和协调。建立校院(处,系)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学校上下的沟通和交流,通报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情况,研究、解决、协调校院(处,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十七条 校长每学期应向学校党委会报告1至2次 行政工作,及时向学校党委会报告贯彻党委决定和学校重大行政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接受党委的领导和监督。
第三十八条 校长每学年至少向学校教代会报告1次行政工作,听取意见,接受民主监督。
第三十九条 校长、副校长和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在校长任期中期和任期届满时,要向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作述职报告,接受民主测评和上级考核。
第七章 副校长工作
第四十条 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在校长领导下分管有关方面工作。副校长要完成校长分配的工作,对校长和学校党委负责,接受校长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第四十一条 副校长要协助校长开展工作,指导分管的部门(或业务)工作,协调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对于职责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重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要向校长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如认为需要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应先向校长请示报告,由校长提请党委会讨论决定。
第四十二条 副校长要树立配角意识,当好校长的参谋助手;要树立合作意识,加强与其他副职的相互沟通和配合;要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帮助和带动下属工作。
第四十三条 校长和副校长之间、副校长之间要加强团 结协作,密切配合,在学校党委和校长的统一领导下,保持学校行政工作的协调一致和运转有序。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校长属于省委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据高等教育法、工会法和《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教代会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职工依法集体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第三条 教代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动员全校教职工,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四条 高等学校校长应当尊重和支持教代会依法行使职权,教代会应当支持和监督校长行使职权。
第五条 教代会的活动接受学校教职工的监督。
第二章 职权与职责
第六条 教代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审议校长的工作报告,讨论学校的办学指导 思想,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财务工作报告、重大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及其他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审议通过学校提出的教职工聘任、奖惩、校内收益分配等原则和办法,以及其他与教职工权益有关的改革方案。重大规章制度、措施和办法,由校长颁布执行。
(三)审议决定教职工校内津贴分配、公益金、福利费管理使用办法及其他有关教职工生活福利的事项。
(四)民主评议、监督学校领导干部,可以向学校党委和主管部门提出嘉奖、晋升或处分、免职的建议。
第七条 教代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稳定,组织广大教职工团结一致,服务大局,勤奋工作。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教职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如实反映教职工的合理建议、意见和要求,征集、整理和督促落实教职工代表的提案。
(四)加强教代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
第三章 代 表
第八条 凡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的本校在职教职工,均可当选为教代会代表。教师代表应占代表总数的60%以上,女教职工和青年教职工代表应占一定比例。
第九条 教代会代表由学校各选举单位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选举由选举单位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提交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审核并公示,再由选举单位按选举程序进行。教代会代表须经选举单位全体教职工过半数通过方可当选。
第十条 教代会代表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可以连选连任。教代会代表受教职工和选举单位的监督。教职工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照规定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被罢免的教代会代表有权出席罢免该代表的会议,提出申诉意见或者提交书面申请意见。
第十一条 教代会代表在任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应当撤销其代表资格,由原选举单位根据选举办法进行补选:
(一)调离学校的。
(二)退(离)休的。
(三)连续两年无故不参加教代会活动的。
(四)其他依照有关法规不得担任教代会代表的。第十二条 教代会代表依法行使职责,享有下列权利:
(一)向教代会提交提案,并监督提案的落实。
(二)对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质询。
(三)对教代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在教代会上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十三条 教代会代表依法行使职责,履行下列义务:
(一)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认真宣传和贯彻教代会通过的决议和提案。
(三)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教代会的活动。
(四)听取和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做好群众工作。
第四章 会议制度
第十四条 教代会通过全体代表大会、常设委员会会议、专门工作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行使职权,不设常设委员会的由学校工会委员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务。
第十五条 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分定期会议和特别会议。教代会每五年一届。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代表大会。
第十六条 教代会召开前一个月,发出征集提案的通知,确定征集提案起止时间,并将提案表印发给教代会代表。
(一)教代会提案的征集、处理工作由工会或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小组)负责。
(二)提案内容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
活福利等方面重要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提案应一事一案,一般由一个代表提出,两个以上(含两个)代表附议,也可以代表团(组)名义集体提出。提案应包括案由,处理办法和解决措施等内容。
(四)由工会(或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和提案工作委员会(小组)负责审核提案。对学校有条件处理、又确需办理的提案,应当给予立案。属个人问题提案,不予立案。对未予立案的提案,应向提案人说明理由。
(五)对立案的提案须提交校党政领导办公会议讨论,由校长签署意见后交承办部门。承办部门对提案提出的问题应在一个月内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予以落实,对不能落实的要说明原因。
(六)对提案处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办理结果必须及时通知提案人,并将登记处理结果的提案表交工会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 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召开前,应当举行由常设委员会主持的预备会议。教代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由上一届教代会常设委员会主持。
第十八条 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听取大会筹备领导小组报告大会筹备情况。
(二)听取关于代表资格审查或代表增补情况报告。
(三)通过大会议题和议程。
(四)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
(五)通过大会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九条 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由常设委员会主持,但每届教代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由主席团主持。
第二十条 教代会主席团主要由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委员和各代表团团长组成。教代会主席团的职责是:
(一)主持新一届教代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
(二)听取和综合各代表团对大会议题的审议意见。
(三)讨论审议提交大会表决的议题,决议草案。
(四)主持大会期间的选举、表决事项。
第二十一条 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召开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教代会决议须全体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第二十二条 代表大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核实出席人数,与会代表须超过代表总数三分之二方可宣布开会。
(二)校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三)有关负责人向大会报告工作或对提交大会审议的提案作说明。
(四)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就上次大会决议、决定的贯彻情况、提案处理情况、本次大会提案征集情况向大会作教代会工作报告。
(五)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就教代会闭幕期间召开联席会
议所决定的问题向大会作出说明,提请大会确认。
(六)以代表团(组)为单位,就会议报告、议案进行讨论、审议,对大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草案和提交大会选举的候选人名单进行讨论酝酿。各代表团(组)将讨论、审议意见归纳整理,向主席团(或教代会常设委员会)报告。
(七)主席团或教代会常设委员会听取各代表团(组)意见后,安排对大会决议,决定草案进行修改,并向大会作出说明。
(八)根据需要,安排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九)大会选举或对决议,决定进行表决,并宣布选举或表决结果。
第二十三条 教代会闭会期间,学校有重大事项需提交全体代表大会审议或决定的,经教代会常设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提议,可以由常设委员会召集教代会全体代表召开特别会议。
第二十四条 教代会常设委员会是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行使职权,对教代会负责,向教代会报告工作。教代会常设委员会由教代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二十五条 教代会根据需要,可在常设委员会下设臵提案审查、生活福利、教学科研、劳动人事、干部评议等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在教代会常设委员会的主持下完成教代会交办的工作。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设
臵方案和组成成员由常设委员会提交教代会通过。
第二十六条 教代会闭会期间,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建立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召开由教代会常设委员会或工会委员会主持,各代表团团长,学校工会委员会委员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常设委员会与校工会联席会议解决常设委员会职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事项。
第二十七条 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设臵各学院(系)、行政职能部门、教辅后勤实体等下属部门或单位的二级教代会。
第二十八条 教代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可联合召开。
第五章 工作机构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工会委员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务,主要承担教代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并参加常设委员会工会联席会议。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工会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教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二)协助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小组)征集和整理提案。
(三)负责教代会主席团、代表团长、专门工作委员会等会议的筹备及会务工作。
(四)负责教代会代表的宣传、培训工作。
(五)协助教代会及其工作机构做好各项会议、决议和提案的落实、督办、协调、检查、反馈,以及会议材料的存档备查工作。
第三十一条 教代会可以根据代表的人数及学校的实际,组成若干代表团,并选举产生一名团长及若干名副团长。每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各代表团团长负责召集本团代表,讨论、审议会议议程、议案,酝酿、讨论大会的各项决议草案、决定草案和提交大会选举的候选人名单。各代表团归纳整理本团的讨论、审议意见,向教代会常设委员会(教代会第一次会议向主席团)报告。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学校领导班子属于省委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各高等学校根据本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培训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内容
(一)基本知识方面的培训
1.一般科学知识的是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础知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水平,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观点来教育和指导学生。
2.教育指导知识指的是辅导员可以直接运用于实践当中的知识,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特征、大学生发展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知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知识和危机干预知识等内容。
3.学生事务管理知识是辅导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应具备的常识性知识和工作要求。主要包括党建、团建与班级管理、社团、学生会活动的指导知识,高校学生的事务管理与服务知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知识和教育法律、法规等内容。
(二)辅导员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辅导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实现其工作目标的基本能力。
1、学生教育管理能力是指在对实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问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心理耐挫力。
2、服务学生的能力是指在对学生给予各种指导服务时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及影响能力。辅导员的服务能力不仅决定了其是否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且对其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3、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指辅导员在个体专业化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改革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训,实现辅导员的科学研究知识的积累。
(三)辅导员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内容,首先需要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这关系到对培训方向的正确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即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追求等五个方面。
高职院校辅导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辨别力。其次还应该具备坚定的工作信念,这种信念主要集中表现在对学生工作的渴望和投入上,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
(四)入职教育培训和“双师型”培训
入职培训也称岗前培训,培训的对象是新任辅导员。入职培训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明确学生工作的意义和任务,辅导员角色定位、辅导员形象认知及素质要求,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提高新任辅导员适应岗位的能力。
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对专职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指专职教师不止具有职称,还要拥有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目前,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参加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定,也可以参与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一)专题讲座、报告:由上级部门根据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共性需求,每年确定几个重点专题,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通过这种培训形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这些问题尤其是针对辅导员现实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融入到专题培训中,可以取得指导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成效。
(二)主题研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通常是最直接可以提炼获取而又是经常被遗忘的内容。在辅导员的培训形式上,通过充分总结和提炼本院校的一些辅导员工作的成功做法,以校内定期召开研讨的形式,让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上“讲台”去现身说法。
(三)教育案例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辅导员工作案例的分析和利用,以避免“空对空”的培训现象。培训的内容要与辅导员日常教育工作实践密切相关,提高高职院校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整合到教育实践中的能力,从而激发辅导员参与培训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现场情景假设:现场情景教学是依据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和他们的专业特点以及兴趣需要,结合辅导员的现实工作,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工作情境,融教学目标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
(五)科研課题研讨交流:由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那些能够按计划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相关专家的现场指导,让辅导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强化与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选题能力、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能力。
(六)网络信息交流:在辅导员专业培训中,许多辅导员因工作任务相对繁杂,事务多,可灵活支配的时间不太充裕,对培训经常显得力不从心。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网络专家现场答疑、QQ群等网络项目,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可以即时、即兴、即需,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七)对外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特点。通过定期开展校际间以及校企间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而且还可以提高思想认识,融合经验方法,这也应该是开展辅导员培训的一种灵活有效的形式。
综上所述,培训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进辅导员培训的坚强动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更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无太多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找寻规律,勇于尝试,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建构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使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买寿清编著.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M].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07.
[2]陈立民主编.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北京市: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3]朱正昌著.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10.04.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7
一、职业指导与高校就业工作的关涉性
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立地方职业局, 首次提出职业指导这个概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开始系统进行对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 以适应工业化进程下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形势发展。我国早期的学校职业指导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年清华大学开展职业演讲并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的活动。【2】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 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3】大学生是职业指导实施的一个对象, 职业指导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职业指导从理论、策略、方法上促进了就业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也从实践上检验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使之不断完善。
(一) 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现处于“十二五”的重要发展阶段,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 从总的方面来看, 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继续带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给大学生带来重大机遇, 国家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重点扶持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大学生在这些领域具有从业的优势。职业指导在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在这些优势领域就业发挥指导作用。二是城乡发展转型升级带动了公共服务管理的发展, 基层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职业指导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引基层就业的正确导向;三是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指导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分析。【4】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新时期经济发展虽会拉动劳动力需求的总体增长, 但是, 由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职业指导中帮助实现就业的工作目标实现起来仍有困难;专业、培养层次、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 对职业指导提供决策的科学性提出更高要求;就业意愿和个人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问题, 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的目标实现更具挑战;产业转型升级促使新职业的产生和部分传统制造业的逐步淘汰。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就业工作和职业指导提出更高要求。
(二) 职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 职业指导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第一环节
职业指导通过全程化的咨询和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认识社会环境, 进而进行求职决策;通过信息采集和处理, 为高校就业市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从而保证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2. 职业指导是实现就业工作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职能, 职业指导强调对人职业生涯全面发展的引导, 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和技巧传授, 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帮助个人实现自我的发展, 开辟了鲜活的育人工作独特途径。
3. 职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学参照
职业指导通过对我国新时期产业转移升级带来的新兴就业市场的科学分析, 促使高校不断完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进行学科专业招生调整, 使就业供需关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我国新兴就业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
4. 职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职业指导遵循科学的规律, 运用正确的理念, 先进的方法和测评工具, 通过专业化的工作机制, 促进就业工作的科学化转变。职业指导开展的水平高低直接体现了就业工作的质量, 就业工作的质量反之又促进了职业指导效能的不断优化。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能发挥现状
虽然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视, 但作为从国外引进的职业指导理念, 职业指导在对我国来说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工作行政管理职能高于职业指导职能, 对于个性化的咨询、分析和决策等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面较少, 在经费、人员、场地上投入有限, 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 高校大学生获取职业指导的主动性不足,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指导的影响力。【5】笔者在广东省五所本科院校 (综合性院校4所, 美术类院校1所) , 对这些高校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职业指导情况、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48份,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过程未能主动获取有效的职业指导
1. 大学生择业少有职业指导意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固有观念不易改变。在职业选择的调查中, 对学生就业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48%的学生选择职业的社会认同度, 21%的学生选择家庭的意见, 22%的学生选择媒体信息, 而仅有9%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寻求职业指导人员的帮助, 接受系统的就业观念指导和决策。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缺乏整体分析, 就业选择多从个人经验、社会大众、家庭对职业的期望出发, 对职业的了解、就业环境的了解没有充分认识。
2. 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性情绪难以排解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多会遭遇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碰撞的矛盾,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心理问题呈现明显化趋势。【6】在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中, 84.5%的毕业生都表示求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负性情绪, 其中负性心理排在前几位的表现分别为:压力无法排遣、缺乏自信、急躁焦虑、患得患失。从调查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学生就业满意度仍然不高, 而现今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对就业心理的指导仍大多停留在被动心理咨询的层面, 缺乏预防性心理干预的前瞻性, 就业心理压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重视。
3. 大学生社会适应缺乏发展眼光
职业指导强调发展的眼光, 强调社会适应指导伴随整个职业生涯。在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中, 6%的学生表示半年内已经更换工作单位, 45%的学生两年内更换了工作单位。高校毕业生跳槽率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较差, 因为自己能力兴趣与岗位要求不匹配或者无法融入企业文化等各种原因, 造成就业不稳定的现象。现今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多着力于发布就业信息, 帮助就业方面, 少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服务不够深入, 缺乏发展的眼光。
(二) 高校就业工作链条缺乏职业指导的系统参与
1. 职业指导的科学成果未能充分应用到就业工作中去
职业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 已经提炼出工作理念、发展战略、应用性技术和工作方法等多种科学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些成果对高校就业工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许多高校就业工作仍处于关注行政管理大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层面, 所以往往忽视了职业指导科学成果的运用, 在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课题组对近三年广东省内本科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 71%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表示对职业指导的科学成果有粗略了解, 并未系统应用, 还有18%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表示没有做过信息采集与处理工作。 (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 就业工作科学化水平不高, 就业服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培训对高校就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力不足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于专业化的人才梯队。职业指导师具有职业指导专业技术的职业资格, 可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和指导。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 但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指导仍显不足。《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显示, “根据文件精神兑现职业指导师与职称待遇挂钩的高校占广东省高校的5.56%, 只兑现工资待遇的占12.7%”, 从中可以看出部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考评制度不完善, 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指导的培训职能的实现。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一, 难以达到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职业指导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对高校就业供需信息的指导不足
职业指导的工作中, 信息采集与处理是一个交换互动的重要环节。在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 89%的毕业生表示在职业指导中最希望的是有效获得劳动力市场分析与职业决策的帮助。信息处理和分析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 没有专业的工具方法和科学的实施过程无法达到, 这恰恰是毕业生最希望依托高校的工作机构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而在现有的条件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服务因为人力财力的限制, 大多只能停留在组织供需见面会、联系用人单位、拓展招聘职位上,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 难以客观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新情况。
(三) 学生职业发展缺乏职业指导的长期规划
1. 职业设计和测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弱化
职业指导工作中广泛运用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设计的技术和工具, 主要针对于毕业生对自我世界的认识和对职业环境的认识, 在对自我和职业世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指导学生对职业取向进行分析和决策。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职业设计和测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75%的毕业生表示自己的职业设计和测评的实践未能使他们获得职业的充分发展, 21%的毕业生表示没有做过职业设计和测评, 仅有4%的毕业生表示职业设计和测评起到应有效果。 (见图2) 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信息的筛选决策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职业设计和测评针对性不强正是问题存在的原因, 简单的课堂讲授和泛泛而谈的职业测试并未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为出发点, 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未能运用职业设计和职业测试的工具对学生测试结果做出充分的解释, 不利于毕业生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职业生涯发展未能达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长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强调职业指导不是以帮助就业为最终目的, 而是要实现人的长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是最终的深层次的目标。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高达96.5%的学生认为进一步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而仅有15%的毕业生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表示满意, 毕业生最希望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改进的环节前三位分别是:实践课程、校友访谈和规划细节。调查结果表明, 广大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强烈需要和现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低满意度的矛盾是现实存在的问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形式不够生动、方法比较单一, 未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作用, 影响了其实施效果, 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个人长期发展的实现。
三、构建高校就业工作的职业指导效能优化机制
在新形势下, 职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的效能日益突显, 高校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建立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一体化联动体系, 优化职业指导的研究反馈、教育、服务、发展等功能,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期发展。
(一) 构建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一体化联动体系
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具体来说, 职业指导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过程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科学数据, 职业指导的培训与指导提升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 职业咨询和指导作为运用最广泛的常规服务功能在大学生充分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设计和测评的运用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即就业稳定性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构建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一体化联动体系, 一方面, 要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各个工作内容都对接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 用职业指导的科学指引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另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每一个效能的优化提升又反过来从实践上不断检验和完善了职业指导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从而实现职业指导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 (见图3)
职业指导与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体化联动体系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职业指导的研究反馈功能
对高校招生、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职业指导需要发挥研究反馈的功能。职业指导的数据研究专业化工作的实施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科学的支撑数据和决策依据。要以职业指导对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科学分析为指导,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进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教学改革, 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中国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7】
(三)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完善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功能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引导, 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 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发展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和服务, 使学生实现职业、兴趣、发展路径的相对统一。【8】将职业指导培养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在专业课程、产学研合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市场建设与服务中的信息采集处理与决策功能, 加强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培育, 积极探索使用微博、微信、移动网络应用等新媒体手段,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 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 完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跟踪服务体系, 推进职业指导的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 在现有阶段, 虽然职业生涯的发展无法全面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 但也要在关注就业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完善毕业生职业跟踪指导服务体系, 利用现代化的调研和统计手段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 定期形成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可为在校生的职业指导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职业指导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势, 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者拥有专业知识、宽广视野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及人际沟通, 不仅是高起点的人, 而且是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具有专业不可替代性。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专业化能力, 高校要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对职业指导人员的成长给予支持, 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9】
职业指导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新时期形势的发展, 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优化职业指导的效能, 不断总结、探索职业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期发展。
摘要:近年来, 社会对高校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变化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广东省高校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的实证研究, 对就业工作中的职业指导效能发挥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构建职业指导与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体化联动体系等措施, 优化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效能。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工作,就业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就业人数高峰期.[2012-03-07]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2npc/GB/239293/17319722.html.
[2]孙步凌.我国职业指导活动发展历程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3) :94-96.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68.
[4]史淑桃.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二五”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8) :237-240.
[5]宋玲, 张继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观念变革与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6) :92-94.
[6]胡晶君.心理资本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 2012 (3) :105-107.
[7]商光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6) :115-118.
[8]郁晓燕.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J].教育评论, 2013 (2) :18-20.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8
关键词: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广东省,调研,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模式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即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高校就业指导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业指导与服务功能也得到强化,内容也不断丰富。但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着过于同质化、一致化,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分类指导和服务,指导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重要途径。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职业决策,以实现学生毕业后充分就业为目标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尊重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的指导。当代的大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一代,每个大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必然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在指导大学生时,要尊重这种差异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1]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全程化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成长过程中,其个性特点、对专业的认识,每个阶段对职业的了解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始终贯穿大学能力培养的全过程,[2]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排斥共性就业指导的模式
在当前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有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一些全体大学生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会议等形式进行指导,不一定要对同一问题给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排斥共性就业指导,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四)个性化就业指导最终目的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最早提出,“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不自愿失业之存在,此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摩擦的与自愿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不悖。”[3]而我们这里的充分就业与凯恩斯的“充分就业”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下面两层含义:量的层面,基本上所有大学生都有一份工作;质的层面,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有机联系的两个方面。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要通过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职业决策的过程,让其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做到“人尽其才”。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为了解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笔者通过对广东省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近30所高校及其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学生卷)3000份,回收率高达100%,有效问卷2956份,有效率高达98.5%;有效问卷中,男生占48.5%,女生占51.5%;抽样学生学历状况:研究生占4.2%,本科生占46.6%,专科生占49.2%;回收调查问卷(高校卷)30份,回收率高达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高达100%;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下表1:
(一)就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
由于就业工作涉及的事情多,导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执行的是事务性的、行政性的工作,导致真正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力量明显不够。就业指导队伍是“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加院系就业辅导员”的模式。[4]调查统计显示:有73.3%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就业指导人员不足。
(二)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调查统计显示:有76.7%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而在具体实务中,就业指导人员所学的专业涵盖了很多学科门类,反应我们高校在招聘就业指导人员时更多的是把该岗位看成一个普通的行政岗位。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培养方面也不够。
(三)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系统,效果不理想
当前,一方面,各高校充当就业指导课师资的更多是各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相关专业教师很少;另一方面,该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学校和同学们的认同,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不得不采取大班上课、周末上课等形式,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调查显示:有42.5%的同学和36.7%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认为所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系统,效果不理想。
(四)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紧缺,职业化、专业化不强,各高校对就业指导对象多采取集中授课、团体讲座、统一活动为主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也不分行业、专业、岗位、个体兴趣等,形成“一锅煮”的局面,缺少分类指导,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指导和服务。致使学生对自我了解的程度不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就业市场上疲于应付,在工作岗位上匹配度不够,在职业发展上可持续性不强。调查统计显示:有42.8%的同学和40%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部分同学反应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方式趋同,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要求,就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学校就业网站形同虚设、就业指导讲座名不副实等问题。
三、高校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
从上面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非常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形成相关制度和机制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现实需要,也是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着诸如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方法简单、粗糙,指导过程“一锅煮”等诸多弊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等问题,为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对就业指导个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给予高度重视,在“人、财、物”给予大力支持,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二)确立“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个性化就业指导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辅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就业,从而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三)设置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是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载体。个性化指导是全程化的指导,高校设置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重要途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是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对学生职业基础知识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创业教育、择业准备教育等就业指导课,从而使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充分了解市场,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较早培养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形式,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更多采用同学们喜爱的教学形式:如引入个性化的就业评价、进行案例教学、面对面咨询、职场模拟招聘、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与指导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把就业服务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
(四)打造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就业服务师资队伍
高校要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是决定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5]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活动,这就需要构建一支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专业知识。为了应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师应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只有这种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就业指导人员才能更好的胜任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其次,具备就业指导服务的实际技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能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捕获有价值的信息、过滤虚假信息,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丰富、详实的供求信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供需双方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五)创造条件,发挥学生获取就业指导知识的主动性
造成当前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很少主动地去找就业指导人员去咨询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从我们的调研得知,大学生主动去找过所在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咨询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3次以上的只占10%,1次-3次的占33.2%,没有去过的占56.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高校设施、师资方面的原因。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高校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让学生咨询就业方面知识的渠道畅通,例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安排专门的人值班等;另一方面,加大就业指导宣传力度,让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就业指导感兴趣,激发他们遇到就业方面的问题,学会主动求助,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六)建立信息畅通的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个性化就业指导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当前高校仅有足够的就业信息还不够,还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如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库,提供“双向”的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开展网上招聘会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电子邮箱等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总之,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着过于同质化、一致化,指导效果不理想等现状。高校要从高度重视,形成相关制度和机制,确立“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设置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就业服务师资队伍,创造条件,发挥学生获取就业指导知识的主动性,建立信息畅通的网络等方面来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以便让毕业生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登峰.协调发展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初探[J].高教探索,2004,(3),
[2]胡亚娥.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
[4]周辉湘.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探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3).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9
1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编码体系
根据扎根理论的“信息提取-归纳-概念化-重组”思想,本文参照了“我国科技政策文本编码体系”[1],以广东省2000年至2014年间发布的79条全省层面就业政策文本为对象,通过定性分析对其进行解构、归类和比较,提取就业政策的区分要素(包括基本信息、政策主体和客体、政策内容、政策类型和政策关系),建立如表1所示的广东省就业政策本文编码体系。
2 2000—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扫描及分析
2.1 政策发布时间及数量
2000—2014年广东省颁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时间数量分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在2000年至2014年15年间共颁布了79条政策文本,每年出台的政策文本数量的变化幅度很大,数量变化最为明显的是2003年和2009年,其中2009年的数量达到了最高点14条。2008至2014七年间政策文本数量为54条,占总量的68%,而2000至2007八年间政策文本数量为25条,仅占总量的32%。从上述数据,笔者认为,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数量的密集程度与我国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首批高校毕业生(本科)面临的毕业年,如此大规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为谋求职位展开激烈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的制定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放宽了很多政策上的限制,在此环境下广东省也出台了多项应对扩招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的政策。由上述数据可分析: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的严峻性。在此环境下,2009年各级政府包括广东省政府为了应对严峻形势,密集性的出台一系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政策文本数量上创下了历年之最。
2.2 政策主导部门及参与部门
广东省制定的79条就业政策文本涉及的主导部门和参与部门数量高达28个,其中:宏观指导部门有2个;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4个;参与部门(非高校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有22个。由宏观指导部门发布的政策文本数量为17条,由主导部门牵头发布的政策文本数量为52条,由非主管部门部门牵头发布的政策文本数量为8条,其他参与部门虽然没有牵头发布就业政策文本,但都参与了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联合发布。就业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过程,各部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见表3)
(1)宏观指导部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包括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就业政策主要是在宏观上把握政策方向,提出有利于促进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政方针,为区域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宏观指导。
(2)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广东省教育厅是区域内高校的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指导,对国家和广东省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推动和组织实施。因此教育厅主要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这些就业政策操作性较强。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省政府引导和推动就业工作向前发展,参与制定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牵头和协调各参与部门联合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3)参与部门。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部门的数量高达18个,这些部门主要起配合作用,提供特定的经济手段或者是行政手段以及服务手段,配合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2.3 部门参与情况
79条政策中有26条政策是由多部门参与制定并联合发文的,其中由5个以上部门联合发文的政策文本有15个,其中2009年颁发的粤劳社发(2009) 23号文,是有14个参与部门联合制定的。多部门参与制定的政策主要涉及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各项补贴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以及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等政策,采用了财税和金融政策手段和人事编制的支持政策。政策内容的非单一性决定了参与部门的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涉及面广泛,因此广东省各部门积极配合并参与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的制定。见表4。
2.4 政策手段运用情况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政策运用了多元化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引导及服务手段三类。政策文本中有的政策使用的是单一的政策手段,有的政策中同时使用了多种政策手段,笔者将根据该政策主要使用的手段来归类。手段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1)行政手段运用情况。行政手段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强制力保障政策实施,具有强制性。2000年至2014年期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践中运用行政手段的有27条,占34%。其原因在于:①省政府出台的政策一般具有宏观指导性,政策文本以法律、条例、纲要、规划、意见等形式发文,从管理机制、制度改革、职能明晰、重大措施的出台、规范运行等方面来强力推进广东省就业工作向前发展。②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政策文本数量较多,共有18条。广东省教育厅是广东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行政管理上的“对应性”决定了该厅的政策手段会以行政手段为主,其政策文本内容主要有:毕业生信息管理、档案户口管理、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就业指导体系、创业教育、实训机制、校园招聘会的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实施意见。2006年以前的政策基本是运用行政手段。
(2)经济手段运用情况。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形势下,广东省委、省政府结合本地情况,于2006年12月出台了粤办发[2006]28号文。笔者认为此文件的颁布,是广东省的高校就业政策开始使用经济手段的重要标志,随后出台的政策多数是运用经济手段的政策,使经济手段的运用显著增加,力度明显加大。从数量上看排位居首,79条政策文本中运用经济手段的政策文本有31条,占(39%)。使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投入手段,且投入手段运用最广泛,主要方式为通过财政投入;二是税收手段,主要方式为通过税费减免政策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自主经营,帮助企业吸收毕业生就业;三是金融手段,独自创业的毕业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组织创业的毕业生可申请总额最高20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等。
(3)信息引导及服务手段。信息引导及服务手段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的应用所占比例为27%。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将促进就业作为广东“十项民心工程”之一,历年来逐渐提出做好就业的信息引导与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如完善“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网站建设,建立为社会服务型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了运用信息引导及服务手段的政策,如: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百日网络招聘活动”,组织开展“一企一岗·互济共赢”、“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
3 2000—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分类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内容包括:拓展就业岗位政策、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包括课程的改革及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政策、基层就业政策、西部计划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就业见习政策、招考录用政策、应征入伍政策、暂缓就业政策、就业派遣政策、权益维护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就业失业登记政策、宣传引导政策、人才市场管理政策等。笔者通过对广东省的79条就业政策文本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其归纳为就业渠道政策、自主创业政策、就业能力政策、就业保障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就业服务政策、就业市场政策7个方面。
4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所存在的问题
4.1 就业渠道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广东省就业政策本文进行编码扫描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就业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就业渠道政策有待改进的地方:①在基层就业项目中的优惠政策上,存在“应急性”,缺乏长效机制。每年出台政策文本,执行有效期仅限当年。有的项目仅仅实行了1年或2年就停止;②基层就业各项目的生活待遇政策不平衡;③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未解除,影响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长远发展的障碍没有解除;④鼓励重大科研项目带动就业政策中规定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从项目经费列支,这不利于调动科研项目组的积极性。
4.2 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面临着三大瓶颈:“融资难、经验浅、风险高”,从政策层面而言,自主创业扶持政策还存在几方面不足之处:①如何加强高校在大学生全程教育中启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方面的政策不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在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足。②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创业配套服务存在缺失。③财政扶持政策体系尚未搭建完整。创业融资的方式:一是自筹,二是借贷,三是风险投资。而大学生自筹的数量很有限。④在促进创业上,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之间如何建立联动机制的措施不够,在大力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尊重创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4.3 就业保障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出了“无障碍就业”政策,特别是提出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的政策。但是在落户问题的实际操作中仍然设置了限制性政策。在粤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落户方式有三种形式:一是落在单位集体户上,二是落在家庭户口上,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在中小微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户口则由当地政府指定户籍代管机构管理,如由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这些代管的户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户,在某些方面存在政策性歧视。实行人事代理的高校毕业生无论在粤工作多少年,当他们结婚生子后子女不能入户工作所在地,这将给他们带来一系列后顾之忧。
4.4 就业援助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就业援助政策中将毕业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分为“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两类人员分别给予援助政策。但是,在失业登记后申领临时性生活补助这一扶持政策上却没有统一,“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自登记失业当月起即可按月申领临时生活补助,其他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登记失业6个月以后才能申领临时生活补助,同属于困难者却给予不同的对待。
4.5 其他就业政策中的不足
就业服务政策重在强调就业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定要强化服务的职能,虽然就业政策中已提出“加强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建设,免费提供‘一站式’服务”,但是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保管还要收取管理费和相关的其他费用,仅仅对部分毕业生作为优惠政策而免收管理费。从这一角度看不能很好地体现政府公共就业机构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因此,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方面还需改进。
政府在促进广东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面力度不够。目前校企合作的根基不牢、互动不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政策做支持,缺乏法律的保护机制。过去的一些相关法律和规定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许多新的问题渐渐暴露和产生。
5 结论
近十年来,广东省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创新,不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等政策,从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增设更多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体系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目前广东省就业政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空白点,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也不多,针对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亟须在政府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涛.科技政策文本编码体系构建及北京市科技政策扫描[J].技术经济,2011,30(5):11-14.
[2]胡炜青.当前中小企业的就业政策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4(42).
[3]何晓贝.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因素与政策含义[J].中国市场.2015(5).
[4]赵伟.赋能性就业政策的体系框架与制度安排——基于“环境赋能”视角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4(4).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10
1 需求现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喜欢吃鸭肉、鹅肉的人数分别是55%、45%,而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几乎都是鸭肉,鹅肉几乎没有,这说明学校提供的水禽产品能满足一部分喜欢吃鸭肉的同学需求,而不能满足另外喜欢吃鹅肉的同学的需求。水禽产品富含动物蛋白,成为了学生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独特的风味更是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调查发现,对于学校目前提供的水禽产品的数量,20%的学生认为学校食堂非常需要增加学校水禽产品的供应量,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32%的学生认为比较需要增加供应量;44%的学生觉得一般般,可加可不加,其余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另外,高校学生对不同口味的水禽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喜欢。卤味和白切分别占33%、29%,有23%、14%的学生分别喜欢吃烧烤、腌制的水禽产品。从调查的数据可以总结出:高校的学生对于水禽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学校食堂应该适当增加白切、卤味、烧制等口味水禽产品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2 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从图1和图2来看,高校学生在选择消费水禽产品的时候仍心存疑虑,而影响学生选择消费水禽产品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学校提供菜式少,学生被迫选择消费;(2)水禽饲养的条件差,产品质量不安全;(3)水禽疫病频出现,消费信心不足。
2.1 学校食堂提供样式少,学生被迫选择
高校食堂是一个集中、统一为学生供食的场所,其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消费,解决吃饭问题。而提供消费的根本目的与性质是营利。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纯消费者,消费能力普遍不高。价格昂贵的消费产品,消费人数少,而且所得到利润差价不高。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价格低廉且容易采购的菜式。另外,高校食堂考虑到人员,煤气,电,添加配料等问题,也不愿意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出多样的菜式。也就是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的菜式不能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很多学生在选择水禽产品时也存在着被迫选择的因素。几乎所有的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的水禽产品是鸭制品,其原因是鸭制品的价格低廉,工序简单,其利益可观。因此高校学生在选择水禽产品消费时既存在着主观选择因素,也存在着客观因素被迫选择的因素。
2.2 水禽饲养条件差,产品质量不安全
高校学生在选择消费水禽产品时对水禽产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禽饲养条件差。虽然我国的水禽饲养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传统养殖技术落后,水禽饲养水源受污染。那么这样的水禽产品营养价值不高,而且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另外,有些不良养殖户在养殖水禽时会加入一些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会间接进入人体内,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水禽的饲养环境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让高校学生在选择水禽食品时心存疑虑。
2.3 水禽疫病常年出现,消费信心不足
虽然我国水禽疫病防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水禽疫病仍频频出现,水禽疫病疫苗研制过程较慢,疫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水禽疫病不仅危害水禽本身,还会被食用进入人体。高校食堂在购买水禽产品时,可能会采购到一些病死的鸭和鹅,而病死的鸭和鹅体内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高校学生选择水禽产品消费时还会考虑水禽疫病的影响。
3 H7N9对水禽产品需求影响分析
H7N9禽流感疫情出现后,由于疫情比较严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高校学生对水禽产品产生心理恐惧和抵触。基本上没有人选择吃水禽产品,甚至鸭蛋都不吃。高校学生会选择其他的肉类代替水禽肉类,水禽产品需求大大降低,市场出现凋零状态。随着H7N9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治措施以后,一部分的学生消费者会选择水禽产品,但频率没有以前高,而另外的一些同学还是担心疫情的问题,对水禽产品的消费信心仍是不足。
4 对策与建设
4.1 加强高校一基地合作模式
高校—基地直接合作的模式,也就是高校采购部门直接向水禽养殖基地的养殖户购买水禽。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减少中间不必要的销售环节,高校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水禽,达到更多高校学生对水禽产品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此外,高校一基地合作的模式使得水禽产品的来源明确,可靠,有利于增加高校学生对水禽产品的消费信心,吸引更多的学生消费者。
4.2 完善高校食堂制度
很多高校食堂是由私人承包的,对于食堂的操作和管理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一个完善的食堂制度有利于食堂的运行和保障学生的消费。完善高校食堂制度应该采购合法,加工规范,建立食品监督小组,食品信息透明公开。
高校采购部门应该通过合法的渠道和手段购买健康的水禽产品,抵制购买病死鸭鹅。对水禽产品的加工安全规范化,不添加国家禁用的添加剂,保证水禽产品质量安全可靠。食品监督小组通过不定期的检查形式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督。监督小组对水禽产品购买加工各个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有利于确认水禽产品加工干净安全。水禽产品信息透明公开化,提高高校学生的消费信心。
4.3 提高养殖技术和卫生管理水平
大部分的水禽养殖户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传统的养殖方式生产周期长,数量少,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技术有利于降低养殖风险,减少养殖成本投入,提高水禽产品的营养价值和数量。高的养殖技术包括有效的卫生管理。有效的卫生管理为水禽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减少水禽的病死率,预防水禽疫病的产生,从而保证水禽产品的品质安全。
4.4 提升水禽疫苗的研究水平
高校学生对于水禽疫病,比如H7N9产生的恐惧主要是因为水禽疫病出现后,疫苗的研制和生产过程较慢,使得病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打击了他们对水禽产品的消费信心。因此,我国应加强提升水禽疫苗的研制水平,加快疫苗研制和生产过程,及时控制疫情,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摘要:分析了广东省多所高校对水禽产品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分析影响水禽产品消费的因素,了解H7N9对水禽产品消费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禽产品,供需关系,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解华东,布丽君,谢友慧,等.我国水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安全防控措施[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29—32.
[2]陈新华,徐达炯,芮景灿,等.清远市飞来峡镇水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分析[J].学术论坛,2014(31):211-213.
[3]罗玲,陈国毅.基于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8):79—80.
[4]闫建伟,王雅鹏,麦尔旦·吐尔孙.社会风险对我国禽肉类产品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以2013年H7N9风险对水禽产业消费的影响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49—57.
[5]麦尔旦·吐尔孙,王雅鹏.消费者对安全认证肉鸭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5):244—254.
[6]刘力,彭义,彭祥伟,等.水禽蛋与蛋制品质量安全调查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0(18):26—29.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11
一、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现状分析
本调研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抽样调研了广东六所高校的网络德育情况。这六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各高校的政工、普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1101份,问卷有效率为96.16%,问卷调查达到了较好的调研效果。本调研还对广东六所高校的政工、普通教师和学生共120人进行了访谈,其中,访谈的政工包括校级政工和学院级政工(辅导员为主),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类的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授课教师,学生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主,文理科学生皆有。从问卷的派发数量和访谈对象类型来看,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本调研的情况,笔者总结分析了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现状。
1. 网络德育传播者的身份多元化
在传统高校德育中,德育传播者是高校教师(主要是政工干部),在网络环境下,德育传播者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与学生都可成为德育的传播者。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广东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经常”使用的人数占48.3%,“偶尔”使用的人数占25.8%,“很少”使用的人数占26.3%,“从不”使用的只有2.2%。从数据可以看出,广东高校政工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频率比较高,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德育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中,100%政工都利用了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80%左右的普通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也结合了德育方面的内容。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普通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必然成为网络德育传播的主要力量,是范围较为广泛的传播主体。
在互联网中,德育传播者的身份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跃,在德育方面有着很多有个性的想法。“经常”在网上组织德育方面的讨论或宣传的人数占2.8%,“偶尔”在网上组织德育方面的讨论或宣传的人数也占14.1%。由此可见,尽管学生在网上主动传播德育信息比例较低,但是据我们了解这部分传播者主要是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传播能力和号召能力,其传播的效果和作用不可忽视。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知道,教育者已不是“唯一”的德育信息传播者,由于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双向性、自由性等特点,受教育者以往是单纯的接收德育信息的受传者,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德育信息,进行自由传播,转变成为德育信息的传播者。尤其是学生干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能较好传达教师的思想,高校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干部,尤其是党团学生干部的网络德育队伍。
2. 网络德育传播者的角色
网络自身的开放性、隐匿性、自由性、平等性特点使得网络德育传播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作为网络德育主要传播者的政工,有73.5%选择“引导者”,以引导学生学习德育信息为主;25.3%选择“参与者”,主要形式是参与学生的网上德育学习讨论;只有2.2%选择“主控者”,以提供或灌输德育信息为主。由此可见,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中,教育者逐渐由原来传统方式的“灌输”“说教”向“引导”“参与”的角色转变,淡化了教育者“控制”力度,更加平等地与受教育者交流、传播德育信息,使教育者更具有亲和力和可接受性,但平等交流也使原来教育者“绝对权威性”下降。因此,在进行网络传播德育时,教育者也要把握好引导的技巧。
3. 网络德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
网络德育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因此,信息素养是传播者必备的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解释其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重点是获取、传输、分析、应用信息。网络德育传播者在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德育信息后,进行加工,并对外传播。
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在利用网络过程中,41.1%的传播者表示“在网上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有24.7%的传播者表示“不习惯或不喜欢用网络交流”。可见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意识不强,在网上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过程中存在困难。因此,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在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利用的德育传播渠道也拓宽了,包括网站(专题网站和课程网站)、博客、BBS、QQ、MSN、邮件等。调查显示,高校进行德育传播所利用的网络途径十分多样,其中,邮件、德育部门网站、专题网站、网络课程的情况是“供过于求”;BBS、QQ、MSN、博客等途径的情况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博客这一途径的供求不平衡最为严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需求,多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不能只追求开发各类专题网络进行德育传播,也要适当发挥社会性、交流型软件的传播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二、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特征分析
1. 学生作为网络德育传播的有生力量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传统的德育信息被动接受者——学生,在网络这一虚拟开放的环境下,也成为了网络德育传播者。虽然目前运用网络主动传播德育信息的学生比例并不多,但这一新型传播者的出现也标志着学生在高校网络德育传播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由于其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能辅助老师传播德育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同学的意见与想法,具有非常好的传播网络德育的潜能。但是,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观点各异,大学生本身的知识、人生阅历有限,还不能很好辨别信息的好坏,因此加强对学生传播者的培养是十分迫切的。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教育学生,更要全面培养学生作为德育传播者的各种素质,特别要重点培养各类学生干部的德育传播能力,使学生成为高校网络德育传播的有生力量,成为传统德育传播者——教育者的坚强后盾。
2. 教师主要作为网络德育的“引导者”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都是虚拟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网络的环境中,传统德育的传播者——教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者和信息权威,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把关人”。而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相互性,“把关”不仅是把好信息传播活动开始前的关卡,还要把好受教育者在网络上发言回应的关卡,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者的传播德育方式不再是以单向的“灌输”“说教”为主,而是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据调查了解,大多数教育者使用最多的是德育专题网站等以“灌输”为主的网络德育传播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引导者”的功能,而学生作为网络环境下诞生的传播者,传播能力不强、传播经验不丰富,不能真正发挥“传播者”的作用。因此,教育者作为网络德育的“引导者”,不仅要运用网络传播的各种途径做好网络德育信息学习的引导工作,更要引导学生这一类传播者做好网络德育传播工作。
3. 网络德育传播者运用网络能力不高
互联网产生以来,给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德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要求“网络德育传播者”应运而生。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在网上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过程中存在困难”的网络德育传播者占41.1%,这就表明网络德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急需提高。在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时,主要的传播者——教育者最常利用的是专题网站、网络课程等网站类的网络途径。而学生则比较喜欢利用BBS、QQ、MSN、博客等集公布与交流功能的网络途径去了解德育信息,以上现象表明网络德育传播者运用网络能力不高。
在目前学生已成为一种网络德育传播者、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网络德育传播者如果只重视开发新的发布信息网站来开展“一对多”(一个网站向多个学生发布)传播方式,就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网络德育传播方式,也没有发挥网络这一新媒介的真正潜能。网络德育传播者应该运用网络这一便捷途径,既要重视信息的发布,也要构建“师生参与共建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功能,这就要求网络德育传播者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尤其是在目前Web2.0下的社会性软件(如博客)操作简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网络德育主要传播者——教师可以以自身名义开设博客,把自己的思想传达到网络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感受“亲身教育”。因此,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德育传播者的素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应有较高的运用网络进行德育传播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收集、加工、传播德育信息的重要任务,保证德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结论
网络德育传播是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过程里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在整个网络德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决定着信息传播发出的时间、内容以及形式,直接影响着之后的传播步骤,对最终的传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网络德育开展也应与时俱进,网络德育传播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2] 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7.
[3] 田胜立等. 网络传播学[M]. 科学出版社. 2001,09.
[4] 王友. 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新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5] 袁名泽.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途径选择[J]. 研究·探索.2008,(23):26-28.
[6] 王健. 网络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角色定位[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0-72.
[7] 胡钦太. 网络教育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8] 潘勇. 论网络背景下和谐德育模式的建构[J]. 学科新视野.2007,(6):109-113.
[9] 田海洋,於荣. 网络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3).
[10] 王健. 网络视角下德育主、客体及其关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06.
广东省普通高校 篇12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所谓创业教育, 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通过企业知识的学习促使少数人直接实现创业行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经济实体, 大学生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 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其具有创新、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一、广东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发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的报告中显示广东地区自主创业学生人数连续三年递减。广东省劳保局工作人员透露, 广东省大学生创业仅有1%的成功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创业想法但还在考虑的受访学生高达52.48%, 仅有8.88%的受访学生付出了实际行动, 从为自身不适合创业的受访学生却占29.13%;另一项调查显示, 创业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渠道不多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说明高校在创业教育这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这也是导致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 提高创业成功率关键在于是否有效积极地开展创业教育, 注重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 创业教育作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对深化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广东省民办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广东省许多民办高校借助项目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如广东白云学院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创意思维能力,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搭建创业园区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同样搭建创业园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目前广东省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由于创业教育开展得较晚加之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性质, 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 主要还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单薄
创业教育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对以上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 并把这些基本知识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现阶段的民办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正处于力不从心这样一种状况, 主要是存在资金缺乏, 创业师资力量单薄, 创业型师资人才稀缺等因素。
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而言, 缺乏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目前广东省民办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面临的普遍现象。由于普遍缺乏专业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造成创业类课程十分匮乏, 广东省民办高校基本均不具备一整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往往把“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中的小部分作为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 因而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很少有学校开设。
3.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在创业教育实践上需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 但民办高校因其自身的办学性质, 导致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创业教育实践开展相对较好的院校, 也往往只是借助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阶段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没有形成常态化, 甚至有些只是流于形式。另外一点是, 我国企业在创新创业投入上总体偏少, 大多企业仍然认识不到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不能积极提供支撑大学生创业平台。
4. 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完善
据调查, 大部分学生希望创业教育能得到外界相关政策支持及能寻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目前创业教育缺乏外界对其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尽管广州市政府近年来推出了许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仅2013年一年就推出了29条相关措施。然而, 对于这名目繁多的各类创业扶持政策, 却是几乎无人问津。从受访大学生创业者们身上得出了一致的答案:由于申请门槛过高、审批流程过于繁琐、补贴资金差强人意等原因, 使“政策看起来很吸引人, 却不容易拿到手”。
5. 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大学生想要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 就必须有良好的创业意识, 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仍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 表示毕业后愿意到企、事业单位就业, 以求安稳, 大学生认为只有去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部门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创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三、广东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1. 强化创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
国内的创业教育同国外的创业教育相比, 起步比较晚, 经验略显不足。因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已经急不可待。首先, 为组建专业化研究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有必要放宽眼界, 与外界多建立有效的联系, 与国内外有先进经验的企业, 民办高校进行交流;其次, 应该实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多元化, 创建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的队伍要不拘一格的思想基础, 这样才会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最后, 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只有高标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才会培育出高标准的创业人才。创业教育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中与探讨的学科, 因而其教授的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中。
2. 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首先要增加以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的内容的必修课, 在此基础上以应用型为目标, 增加一些大学生创业基础应用、大学生创业基本入门等选修课, 并注入一定的实践内容。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计算学时学分时应考虑给一部分有创业实际的大学生进行加分并给予专项辅导。其次要把专业教育和创业理念二者融合。专业教学内容更新提速, 保持时代感和时效性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接受创新思想, 树立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
3. 营造创业教育的实践环境
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以财经类、外语类、信息与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居多, 偏重应用。由于没有科研、学科建设的背景支持, 想要通过技术发明入股抑或技术转化来创业就显得相当困难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大多只能以服务咨询为主, 选择较传统的行业或者利用自身的专长进行创业显得比较正常, 因此, 对掌控市场的能力、服务水平和交流交际等能力要求很高。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规模基本都是上数千近万, 民办高校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微型社会。因此, 民办高校应适当提供商业环境, 多鼓励学生开展商业活动, 规范经营, 激励创业。以这类型的形式开发学生的创意、创新的意识, 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通过筹建“大学生创业一条街”,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场所。而在校外, 要建立校企对接机制,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提供多种多样的就业实习单位。
4. 建立完善的组织执行机构及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处在缓缓上升阶段, 机制还不成熟, 对于建立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来说尚有很大难度。在就业办下可以尝试成立对全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进行全面统筹的创业工作室或者教研室;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学工部、团委, 投入更多的创业教育的内容, 并且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之一, 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借助教学主体的专业力量, 对创业型学生社团进行一定的扶持。总之, 创业教育更注重于学生的亲身体验, 体验中得到反思, 反思中得到感悟。同时, 需建立规范科学的教育成果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网站, 大力宣传创业信息, 营造校园内浓郁的创业文化, 扩大创业教育中的模范影响力, 保障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为大学生创业引领方向。此外, 可以利用校内资源, 如开设专门的报栏等每一年度公开本校创业教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现在发展的情况, 对于先进工作者公开表彰奖励, 对创业教育经验进行定期公开和分享, 扩大创业教育中的模范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易玉梅, 彭志明.创业教育重在创业人格培养[J].湖湘论坛, 2011 (1) .
[2]曲殿彬.论创业的内涵、特性、类型及价值[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 .
[3]熊伟.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构建框架与实施模式[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
【广东省普通高校】推荐阅读:
广东高校05-21
广东地方高校06-02
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09-11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09-29
广东民办高校大学生08-26
关于广东人对普通话态度的调查报告10-11
(粤招办普[2011]67号)关于印发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第三批专科B类院校征集志愿招生计划的通知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