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兴县(精选10篇)
广东省新兴县 篇1
主导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扩散效应, 代表了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趋势, 是县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主导产业在区域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和较强的产业关联作用, 这就决定了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全局性、导向性、带动性的作用。加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问题的研究, 对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 本文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脉络与取向
国外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西曼。赫西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基准”是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 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进一步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其中,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内外市场上, 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 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 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而源自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则认为, 每个国家在各个时期都必然具有某种资源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 的相对优势, 但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就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 然后以此为中心按照工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
在我国理论界对主导产业问题的研究高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学界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上做了大量研究。周振华在其论著《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 (1991) 中提出我国主导产业的三条基准, 即增长后劲基准, 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王岳平在其论著《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 (2001) 中提出了以下原则:高需求收入弹性原则、高生产率上升原则、关联度原则、高技术扩散与带动原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关爱萍等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 (2002) 一文中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六项基准:一共包括了持续发展基准、市场基准或需求基准、效率基准、技术进步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和竞争优势基准六项。此外, 刘再兴等人提出了双向基准综合法;江世银则在《区域产业机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把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三门学科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等等。
纵观国内外对主导产业选择的脉络, 我们认为:国外对主导产业的研究较为经典, 往往是选择一种基准进行深入的论证和分析, 这样有利于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寻找到经济规律, 但缺点也明显, 往往由于基准的涉及面窄而难以全面兼顾地分析好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我国国内在选择评价研究方面是以国外的经典研究为基础的, 在应用的过程中基本能涉及各个重要方面, 能较好地反映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素, 对分析县域经济来说主要的存在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繁杂, 一方面很多数据难以获取, 另一方面其他县域在参考借鉴时难以参考运用。因此, 如果通过建立简单但能基本代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特征的选择模型, 就能为其他地区探索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提供可参考的借鉴。本文第二部分结合到广东省山区县域经济的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弱、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发展环境不完善, 但生态环境优良、物质资源丰富等特点, 根据目前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经典基准构建了一个适合山区特点的四维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并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 以工业主导产业的选取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定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在本文第三部分提出了山区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的相关建议, 希望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为山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一些参考。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新兴县提出了“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的工作思路, 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 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根据最近公布的《2010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 新兴县在全省67个考核县中综合发展力排名第21位;在山区五市30个县 (市) 中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排第6位。
(一) 构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考虑到新兴县大力发展工业主导产业的实际, 我们在主导工业产业选择的分析模型中, 采用“比较优势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以及“关联效应基准”四个一级指标来对新兴县工业产业进行分析 (见图1) , 以便简单而全面地反映出新兴县工业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在新兴县工业主导产业的指标评价中, Zi1、Zi2、Z i3和Zi4分别表示第i行业的第一个指标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 、第二个指标 (收入弹性) 、第三个指标 (生产率上升率) 和第四个指标 (关联度)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主导产业综合指标Z=ΣZij是上述四大指标的总和, Z越大, 说明产业主导效应越好。
(二) 指标体系的测算
1. 比较优势指标。
我们选取新兴县2008、2009年的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利润总额, 然后对平均数进行标准化, 即得到表2中数据Zi1。
2. 需求收入弹性指标:
需求收入弹性我们用工业产值增长率 (用△X/X表示) 与居民收人增长率 (用△Y/Y表示之比来表示。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我们以工业产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来计算 (结果见表1) ;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出需求收人弹性并进行标准化, 即得到表2中数据Zi2。
3. 劳动生产率指标:
我们选取新兴县2008、2009两年各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数, 并分别计算了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及变化情况 (见表1) , 同时进行标准化, 即得到表2中数据Zi3。
4. 产业关联指标: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则表明产业之间供给和需求的关联程度, 目前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作为宏观数据集中于分析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受资料的限制, 我们采用国家产业关联情况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在数据处理时我们把两系数相加后进行标准化, 得到表2中数据Zi4。
5. 汇总Z。
最后根据新兴县实际 (产业规模对地区影响作用仍十分显著, 新兴战略产业的比重依然较小, 主导产业的关联度需进一步增强) , 我们按照经验分析地分别将反映经济规模、行业前景、技术含量和带动效应的比较优势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产业关联指标分别赋予0.4、0.1、0.3、0.2的权重, 之后合成产业主导选择指标Z, 结果如表2所示。
(三) 主导产业的选取与分析
通过对新兴县主导产业选择的四大指标, 即地区产业比较优势、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关联度的综合分析, 排在前三位的产业群依次为: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对应着新兴县的实际产业则为:金属制厨用器皿及餐具制造业、兽用药品制造业、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兽用药品制造业和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两大产业, 目前兽用药品制造业呈现出一定的经济规模, 即在所有行业中技术含量最高, 并且后续发展前景良好;而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目前所占的经济份额很低, 但随着经济持续发展, 后续发展前景很好, 并且在所有行业中技术含量居前列。故应考虑列为主导产业加以发展。
同时, 结合表1看, 上述产业的收入弹性都是大于1的, 市场前景较好。特别是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 收入强性远大于1, 市场前景很好。此外, 从劳动生产率看, 专用设备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最高, 通用设备制造业虽然劳动生产率较低, 但提高很快。值得注意的是, 金属制品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另外, 从表2看, 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饮料食品加工类也具有相当优势, 可作为主导产业在培育。联系1看, 这类产业也是不错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好, 劳动生产率进步也很突出。因此, 总的来讲, 新兴的农林产品加工类是值得培育的。
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的行动纲要
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是各山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山区县域要凭借自身的区域优势、文化底蕴、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 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一) 加快推进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主导产业集群, 培育山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产业集群具有的外部经济效应有助于企业成长和山区县域竞争力的提升。加快推进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主导产业集群, 能有效避免企业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如何发展主导产业集群, 我们应该树立以产业链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以“经营产业链的思维”来替代“经营企业的思维”, 即以若干龙头企业为核心, 将龙头企业做成网络以及把网络做大, 通过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有选择地、主动地从低效益的环节退出, 让社会上的其他企业去经营管理, 在优势互补中各得其利, 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促成各企业间共赢的经营局面。首先, 以龙头企业带动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主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应当积极谋划以经营产业链的思维来发展企业, 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效益型增长转变, 从OEM生产逐步向O D M生产转变, 更重要的是实现规模向网络的转变, 更加注重产品销售和公司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创新, 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从而为做大规模向做大产业网络打基础。其次, 以“小核心大外围”的产业链分工模式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主导产业集群应当建立“小核心大外围”的产业链分工网络体系, 即由若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主攻技术创新、品牌运营, 其他企业为外围, 通过契约的方式向核心企业提供产品的配套支撑, 从而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主导产业集群分工格局, 形成更有效的利润分配体系。再次, 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 建立若干具有县域特色的中小型企业专业区来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 从而促进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形成。
(二) 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转型, 着力培养健康、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主导产业
山区县域一项重要资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何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 要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转型。尽快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企业, 引进一批高技术含量、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在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中要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及核心竞争力强的绿色大中型企业, 切实强化重点产业的节能降耗, 加大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促进能源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三废”排放,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 促进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 要提供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政策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主要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 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适合山区县域情况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应包括绿色税收政策、绿色政策性贷款政策、绿色的生态补偿政策三个方面。此外, 可进一步探索排污权交易、绿色保险等新型环保政策, 对提升技术工艺水平的可适当予以奖励。
(三)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各项科研探索, 努力建设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孵化器
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主导, 努力从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培育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孵化器。一是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产学研结合, 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依托高校科研力量, 抓住主导产业发展中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进行攻关, 力争在高新技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二是积极创新, 建立旨在孵化科技企业的山区县域主导产业孵化器。主导产业孵化器的建立需要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方面的协调联动, 应该选择“政府+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 政府给予一次性投入后, 形成资产运作, 以拥有的资产运作, 实现收支平衡 (如图2、图3所示) 。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中介机构建设为重点, 用3至5年时间完善以“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即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四) 着力完善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配套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属于公共产品, 山区县域的宏观环境历来是产业发展最为薄弱的一环。政府要加快土地规划、基础设施、专业市场、第三方物流、金融体系四大产业发展平台是支撑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是建设用地规划。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 加快县城、中心镇、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控制规划, 稳步推进规划内的土地征收工作, 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地载体。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将多元化融资模式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和运用目前试行的BT、BOT等投融资模式, 鼓励企业、集体和社会民营资本参与到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三是打造专业市场。大力建设主导产业产品的集散市场、专业市场、各类产品供销平台, 形成以贸带产、以商促销, 通过活跃商贸平台来带动产、销的发展局面, 将专业市场发展成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四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工业园区、制造业基地、各类农贸交易市场为依托, 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 通过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洪义.乳山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9年5月.
[2]戚威.基于环境友好的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年5月.
[3]林峰.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 2005年5月.
[4]康就升、游志锋.广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因素瓶颈和模式构建[J].2010年7月.
[5]江壮宏.在新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2010年.
[6]新兴县统计局.新兴县2010年统计年鉴[J].2010年.
广东省新兴县 篇2
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委),顺德区财税局,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财政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省财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专项资金。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研究制订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省财政厅反映。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
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省财政统筹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专项资金,通过政银企合作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效益,根据《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粤府〔2006〕3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根据省政府决定,2011-2015年省财政统筹安排的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的贷款贴息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创新机制,引导放大。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二)竞争择优,政银企联动。引入“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竞争性机制,通过竞争性方式择优遴选合作金融机构和财政资金扶持对象,省财政对获得合作金融机构贷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贴息补助。
(三)注重诚信、防范风险。获得合作金融机构贷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应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及时归还项目贷款及应付利息。合作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信贷各环节中各种风险的研判、监测、防范和处置,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四)绩效导向,加强监管。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的绩效观念,从扶持对象及合作金融机构遴选、资金计划申报、评估审查到资金使用监管等各环节,都必须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基本导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确保提高资金使用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条 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管理,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下达项目计划,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并拨付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开展绩效评价。负责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组织竞争性评审,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筛选并推荐项目参加竞争性评审。
第二章支持方式和额度
第六条 专项资金采用政银企合作方式,对获得合作金融机构贷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所实际支付的利息给予补助。
第七条 专项资金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贷款情况确定资金支持额度,具体如下:
(一)对1年以下(含1年)的短期贷款。贴息补助按照以同期国家基准利率计算的当年贷款利息实际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确定。其中,半年以内(含半年)贷款按实际发生额的80%进行贴息,9个月以内(含9个月)贷款按实际发生额的70%进行贴息,9个月至1年期贷款按实际发生额的60%进行贴息。单个企业项目贷款金额合计应不低于1,000万元,贷款金额在50,000万元(含50,000万元,下同)以内的,按实际贷款额计算,贷款金额超过50,000万元的,按50,000万元计算。
(二)1-2年(含2年)的中长期贷款。贴息补助按照以同期国家基准利率计算的当年贷款利息实际发生额的60%分2年补助给企业。单个企业项目贷款金额合计应不低于900万元,贷款
金额在40,000万元以内的,按实际贷款额计算;贷款金额超过40,000万元的,按40,000万元计算。
(三)对2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补助资金从实际发生利息当年起以2年期为限,按照以同期国家基准利率计算的当年贷款利息实际发生额的60%分2年补助给企业。单个企业贷款金额合计应不低于800万元,贷款金额在30,000万元以内的,按实际贷款额计算;贷款金额超过30,000万元的,按30,000万元计算。
第八条 特殊项目贴息资金由省财政厅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有关部门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另行确定支持金额。
第三章合作方式和内容
第九条 省财政厅牵头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研究确定若干家金融机构作为政银企合作的贷款融资合作金融机构,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第十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通过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政银企合作推荐扶持项目,并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汇总报省财政厅审核。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将审核后的推荐扶持项目推荐至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依据金融管理规定自行审定被推荐企业项目,自行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省财政对签订贷款协议并获得合作金融机构贷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贴息补助。
第四章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十二条 合作金融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
(一)贷款业务符合国家金融和信贷政策。
(二)能依法依规提供优质服务,服务理念先进,具有较高贷款审批效率及结算效率。
(三)金融组织机构完善,有相应的信贷服务网点。
(四)具备以上基本条件,愿意按不高于同期国家基准利率为被推荐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及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有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建立了适应战略性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的金融机构具有优先成为合作金融机构的资格。
(五)省有关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扶持企业(项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
(一)属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目录及布局的行业或领域,具体以省政府批准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发展规划等为准。
(二)依法在省内(深圳除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三)具有较强的实力,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
(四)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经济效益较好,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好,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
(五)项目产业化须在广东省境内。
(六)省有关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加项目申报:
(一)在享受各级政府财政资助中有严重违约行为的;
(二)未按规定进行工商年检或者税务申报的;
(三)因涉嫌违法行为正在被有关行政部门调查或者被行政处罚后未满两年的;
(四)正在进行有可能影响该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
(五)其主要财产因债务纠纷已被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
(六)正在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重大债务裁判的;
(七)省有关部门明确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项目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制订项目申报指南。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制订专项资金指南目录。
(二)下发项目申报通知。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合省财政厅依据指南目录发布项目申报通知,明确项目申报要求。
(三)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申请计划由各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试点县(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上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属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和中央驻粤单位的项目由省属企业集团(或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中央驻粤单位参照上述要求直接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申报。
(四)竞争性评审。
——资格审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筛选出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
——书面评审。省财政厅牵头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成立项目竞争性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本行业技术专家、科技管理专家、产业经济专家、财务专家等组成,人数为不少于9人的单数。评审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书面评审,出具书面评审意见及评分,提出进入下一环节的项目。
具体竞争性评审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合另行制订。
(五)项目公示。省财政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合审核确认拟扶持项目名单,并将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
第十六条 拟扶持项目统一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汇总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审核后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按程序下达扶持项目计划并抄送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五章资金拨付
第十七条 根据项目资金安排计划,省财政厅按规定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其中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省属单位项目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实行集中支付,市县单位项目专项资金通过财政部门逐级下拨,并由同级财政部门实行集中支付。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省属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和中央驻粤单位的项目专项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项目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列账,独立核算。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规定办理支出。严禁将专项资金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六章项目管理和验收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行合同管理,获得立项支持的项目承担单位需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签订项目合同。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在2个月内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申请进行验收。第二十二条 项目验收的组织工作,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财政厅进行。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以签订的合同内容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客观评价。
第二十四条 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因故取消、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继续实施或继续实施已无必要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申报项目终止。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省财政厅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并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省财政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按照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监察厅、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的通知》(粤财评〔2004〕1号)规定,组织重点绩效评价。
第二十八条 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检查制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按规定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不得干预项目承担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九条 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或者骗取、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追究有关单位及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广东省新兴县 篇3
博兴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是父系氏族社会。周代即为东方大国蒲姑国治所所在地,齐国曾在此建都,春秋末置博昌邑,战国置博昌县,五代后唐时改博昌为博兴至今。博兴是汉代孝子董永的故里,中国优秀传统剧种——吕剧的发祥地,中国戏曲之乡,孝文化、戏文化、佛文化闻名国内外。
博兴县境内土地肥沃,适种性广,宜耕期长,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沿黄河一带生产的大米,米质优良,香气浓郁,远销京、津、沪等省市,声誉极高。博兴县是闻名遐尔的“中国优质西红柿之乡”,所产的“绿康”牌西红柿和“好爽”牌无子西瓜享誉省内外。博兴县是全国草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和全国蒲草系列工艺制品唯一的产地。目前已发展到15大系列2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以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赢得国内外客商的好评,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兴县矿藏丰富——境内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沙砾等矿产资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前线基地就设在博兴县陈户镇、纯化镇。县内油井林立,输油、气管道纵横,目前已发现含油面积100余平方公里,井口达800余眼,是胜利油田的重要产油区。
博兴特产有麻大湖白莲藕,莲藕九孔,白嫩多汁,甜脆无渣,营养丰富。生吃清脆爽口,余香绕舌。博兴县是鲁西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年产5000吨以上。千张粉皮盛产于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的张侯、九台等村庄。以绿豆为原料,精工制作而成。其特点是薄而透明,耐煮耐炖,是凉拌、烹炒和做汤的佳品。
近年来兴起的山东省民俗旅游点寨郝村、柳桥村,村舍典雅,民情淳朴,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广东省新兴县 篇4
为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进一步加大对高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近期, 广东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金, 2011~2015年5年内统筹安排30亿元, 采用竞争性扶持方式, 无偿补助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核心装备研制等。
此次纳入扶持范围的核心技术攻关, 主要是广东省政府确定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的具有重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技术研发活动, 能在3~5年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核心装备,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技术攻关。对于单个项目, 省财政支持额度原则上不低于500万元、不高于5 000万元, 且省财政补助额度不超过该项目资金总投入的30%。同时, 扶持项目 (企业) 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项目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发展规划, 属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目录及布局的行业或领域, 并列入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承担单位为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科研诚信、社会信誉和综合实力;项目研发须在广东省境内等。
为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扶持项目 (企业) 的选定引入“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扶优扶强”的竞争性机制, 实行竞争性评审。竞争性评审分为资格审查、书面评审、考察答辩3个环节, 拟扶持项目名单经审核确认后, 还将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为强化资金管理, 广东省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资金安排计划, 按规定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 同时, 会同科技部门, 不定期对资金使用组织重点绩效评价。
广东省新兴县 篇5
(本提纲仅供参考,申报单位可自行决定可行性报告内容,以能够准确、翔实反映申报单位及项目的实际情况,反映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准。)
一、项目内容简要概述
二、项目实施的背景和可行性意义
三、项目核心技术攻关目标,攻克什么核心技术,主要创新点,研究开发采用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四、项目预期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产业化前景及规模,对相关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项目的实施计划和进度
六、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
七、申报单位、参加人员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八、经费预算分析
九、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十二、项目总投入经费预算说明
广东省新兴县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当缓慢,“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后,县域经济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大力发展。随着县域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县域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住宅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显重要。而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在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但多年来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以解决住房短缺为主,住宅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住房短缺现象大有改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供应过剩,以住宅开发为主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
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下的县域经济、县域房地产等话题多有研究论述,对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有着比较一致的共识,对县域房地产的发展前景也普遍看好。关于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李树基等人认为,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健全的基础层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首位,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徐光平认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关于县域房地产的发展方向,高波等人提出,为确保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从合理规划并推进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并创造新的地方特色以及联通农村与城镇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着手。蔡穗声等提出,县域的住宅仍有需求,但需防过量建设,县域房地产应重点发展与产业密切相关的业态,如工业园区、家庭农场、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养生地产、养老地产等,服务于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和人口聚集。
单位:亿元、%、万人、元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新兴县三家各具发展特色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新型城镇化下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新兴县经济社会及房地产市场概况
新兴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在云浮市东南部,毗邻珠江三角洲,距广州市150公里,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新兴县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禅宗六祖故乡、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中国果品加工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县域经济联络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等名片,2013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3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
新兴县近年来依托山区资源及生态优势,充分整合禅宗文化和生态环境两大资源,加快打造“广东新兴·中国禅都”、“六祖故里·禅意小镇”特色品牌。正在规划建设的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新兴县打造“中国禅都”的载体,总体规划面积4.25平方公里。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掘农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农业品牌,利用独有的茶业生产自然条件,在新兴县太平镇建设象窝茶场茶业种植基地。
2013年,新兴县经济总体平稳发展,实现生产总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全国快7.4个百分点,比全省快6.6个百分点,比全市快1.8个百分点。从近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新兴县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由2009年的36.55%提高至2013年的38.9%,平均每年提高0.59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2013年年末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别为48.44万人和44.0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45万人和0.43万人,人口规模较为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13.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为14.6%,城乡居民收入均呈稳步增长;2013年社会零售消费总额39.71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为近五年最高。数据显示,新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健,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但常住人口长期少于户籍人口,表明劳动力净流出的局面没有改变。(见表1)
数据来源:新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数据来源:新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新兴县房地产市场起步早、价格稳定,产品品质整体较高,近年有多个项目通过国家住宅性能认定和广东省绿色住区认定,房地产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从市场供求情况看,2009-2013年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合计207.52万平方米,实际销售面积155.86万平方米,销售率75.1%。从产品结构看,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面积85%-90%之间,比重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93.5%-95.4%),也低于全省总体水平(89.5%-90.3%),住宅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而其他类型产品得到更多发展,反映当地商品房的产品分化程度较高。从后市供应看,目前在建房地产项目施工总面积127.3万平方米,在建楼盘20个。从价格走势看,2013年商品房和商品住宅销售均价分别为3806元/平方米和3564元/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8.0%和6.5%。从税收贡献看,2013年缴纳房地产税、建筑税4.95亿元,占新兴县总地税收入高达40%。就企业组成看目前在新兴县注册的房地产企业26家,其中二级资质1家,三级资质2家,四级资质17家,暂定资质6家;外地房地产企业2家,都是四级资质,均来自云浮市。调研获悉,近年来新兴县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供略大于求的态势,潜在供应充足,住宅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房地产企业以本土企业为主,且多为四级资质和暂定资质等级。(见图1,表2)
单位: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调研所得。
3 新兴县典型房地产企业发展案例
3.1 翔顺模式——深耕本土坚持多元发展,以民为本开发观光农业
广东翔顺集团是一家深耕新兴县,以房地产开发与建安施工为主,以物业、茶叶、酒店和旅游服务、餐厨具制造及对外贸易等多种产业为辅的多元化发展企业,是新兴最早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集团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与研发工作,2003年研发了建筑钢井架自动安全门和建筑钢筋架卸料平台自动安全门两项国家专利,并于2007年研发了抗裂高性能混凝土,2010年开发出一种一梯四户建筑中多户朝阳的户型结构和多功能可变空中花园户型住房新户型,受到市民喜爱。在深耕本土、做好产品的基础上,翔顺集团坚持走多元发展道路,正积极实施转型升级计划,包括开发商业地产、工业配套地产、旅游地产以及尝试走出新兴。其中,象窝飞天蚕项目是集团重点运营的生态旅游项目,以茶叶生态旅游观光为主,高档食疗养生为辅。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与农户挂钩签订茶业生产购销合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了企业与当地农户共同成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成为了新兴县“三农”服务的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培育经营,已足以保障茶场景区的收支平衡。通过前期的保护和培育,后期再深度开发观光旅游和养生地产项目,又可进一步增加农户与项目的收益。(见表3)
我国已逐步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低碳、休闲的生活方式已逐渐深入人心。县域的一大优势是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低污染的生活环境和乡村的慢节奏,与新时期人们的生活理念契合,结合田园风光发展农业基地型生态旅游地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东翔顺集团在深耕新兴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承包经营茶山,并充分考虑当地农民利益和生态保护,探索观光农业与旅游地产有机互动模式,在县域企业积极稳健地将房地产开发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方面,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
3.2 恒升模式——本土发展与外拓结合,景区开发带动社区农户
广东恒升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业为龙头,集建筑施工、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省级民营科技企业集团。集团旗下的恒晖苑房地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自主研发套内错层,阳台隔层错置的核心技术获国家专利住宅,打造出拥有三大亮点、五大品牌的恒晖苑品牌户型。凭借“恒晖苑”品牌的强大号召力,以“恒晖苑”品牌等方面与肇庆四会、佛山高明等地的开发商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了向外拓展的战略部署。
随着当地住宅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向外拓展住宅市场之外,恒升集团也深挖本土非住宅地产业务,精心打造了天露山旅游度假区和恒晖大酒店。其中,广东天露山旅游度假区,以“协同创新、抱团发展”为原则,实行“景区+社区+农户”的创新经营模式,以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户经营农家乐、农家旅馆等;从门票收入提成给社区,支持乡村建设;与云浮市农业、林业科研所合作,以技术扶持农民种植,提高种养效率;各村农产品既可集中到景点销售给游客,也可以直接供应给天露山景区,实现了景区与社区的同步发展。2013年,该项目因“景区+社区+农户”的创新模式获得省旅游扶贫扶持基金400万元。
恒升集团大力扶持社区农户发展乡村旅游业,使得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创业,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农村生活环境大幅改善,进而改善了整个景区的经营环境,是县域房企将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与地产开发有机结合的有力探索。“景区+社区+农户”的创新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可以为县域开发经营旅游景区提供经验借鉴。
3.3 温氏模式——整合规模养殖优势,地产助力农业现代化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后来探索出以养殖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公司+农场+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资金、场地、技术、管理、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养殖户建立相互合作关系,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利益,现已发展成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以养鸭业、养牛业为辅,兼营食品加工、农牧机械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养殖规模亚洲第一。目前,集团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60多家一体化公司。
广东筠城置业有限公司是温氏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是专业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单位。该地产公司首先承接集团总部新办公大楼、科技园、大华农综合大楼、联营公司新办公区等工程项目的配建业务,配合集团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其次是利用集团公司丰富的合作伙伴、客户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商住型的高尚住宅社区和经营商铺、酒店、会所、商场等物业产品。典型的商品项目包括百合山花园项目、百合·星湖花园项目和百合花城项目等。公司将依托温氏集团在全国各区域布局,以华南地区为中心,目标是逐步发展为全国性房地产开发企业。
随着温氏集团将“公司+农户”升级为“公司+农场+农户”的新模式,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经营转变,首先带来了新的养殖、研发、加工、配送等基地建设需求,旗下的地产公司可以深度介入配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县域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既有新增住房建设需求,也有产业基地建设需求,参照温氏集团成立地产公司的经验可以预见,介入产业园区建设乃至营运,是县域房地产今后发展的一大机遇。
4 结论及建议
我国县域的地域开阔、地方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相对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城市病突出等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吸引力。结合上述案例经验,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除了发展住宅产业,应发挥房地产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和市场运营能力强的优点,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多元化发展,延长自身产业链条,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
4.1 深耕不忘外拓,住宅市场需细分
经过近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住房总体短缺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且相对城市而言,县域的经济要素集聚能力偏低,短期内劳动力仍将呈净流出态势,对住房的新增需求较过去将有所纾缓。住宅产品不再只是简单地满足居住功能,住宅市场将因竞争激烈而出现分化。为此,企业要突破“小规模、低品质、低售价、低回报”的发展模式,根据刚需自住、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等消费群体特征,深耕本土并对住宅产品进行相应细分;具备实力优势的企业,在立足做好产品深耕本土的同时,则可向竞争相对缓和地区拓展市场,力图通过产品专利、品牌输出等寻求异地合作项目。
4.2 延长产业链条,寻求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住宅市场由高速增长转入稳定发展期,房地产业将伴随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相应转型升级。县域地产应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延伸自身产业链条,除了拓展建设施工、物业服务、酒店经营等传统领域,可投入更多资源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例如,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园区地产、产业地产、养老地产、文化旅游地产等新型地产;结合产业转移政策参与产业园区的生产车间、职工宿舍等的配套建设,通过工业配套地产带动商业物业的开发经营。
4.3 乡村旅游兴起,三农问题须重视
结合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地产,是休闲经济时代下房地产业的重要发展机遇。但为保护县域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应避免过度开发。此外,“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顽疾,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景区应重视农民利益、扶持农村发展和促进农业生产,致力于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商品化、现代化、专业化转变,达到企业与当地农户共同成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推进。
摘要: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未来中小城市和县域的经济社会将面临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县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需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新兴县三家房地产企业为例,剖析它们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总结县域房地产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以及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模式,提出县域房地产业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广东省新兴县 篇7
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异常激烈,海洋开发方式正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在发现新资源、开发新领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陆地资源的日趋紧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愈来愈显示其重要地位。2010年,国务院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广东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广东承担着率先建设海洋强国主力省的重大使命。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对广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海洋强省战略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包括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深海矿产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海洋高新科技发展为基础,以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将过剩的社会经济资源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符合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海洋现代服务业,是指为各类涉海生产、生活活动而提供的信息、搜救、环评、调查、环保等服务,包括大量的岸基、海基、海床基和天基立体观测监测基础平台等。海洋现代服务业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高新科技发展为基础,体现多学科、高尖端集成,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
二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优势体现在降低对资源的消耗、节能环保、综合效益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恶化,石油、天然气和重要金属矿产等陆地资源日益稀缺,走节能、节水、降耗、低污染的发展途径是我们首选目标[1]。如海洋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技术比较成熟的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海洋波浪能发电。这些海洋新能源产业无污染、绿色环保,是人类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危机做出的应对性选择,将会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将在促进海洋产业低碳式发展、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辐射面,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2]。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逐渐呈现出由浅海向深海的发展趋势,因而对海洋工程装备业的需求不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从战略角度看,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核心,就是抢占海洋开发技术的制高点,是具有先导性和长远性的战略举措。
2 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虽居国内首位,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广东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仍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2.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807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3],但从总体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足海洋生产总值的2%,传统产业在广东省海洋产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未能有效转变,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以广东海水综合利用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于城市自来水供应的大型海水的淡化工程尚属空白,海水综合利用一般用于解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和沿海城市工业用水,产业规模较小。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产业比重较小,产业化水平低是影响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2.2 科研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科研力量薄弱,科技资源分散,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海洋产业技术层次较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十分匮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不多,企业尚未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低水平重复引进多、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科研与生产脱节等。
2.3 海洋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根据《2011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广东全省近岸海域达到《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的海域面积比例分别为76%、11%、5.9%,1.7%和5.4%。水质处于劣四类的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柘林湾、汕头港、水东湾及湛江湾等局部海域[4]。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锐减。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海域功能明显下降,部分重要的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力不断减退。由于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海洋资源和环境面临双重压力,同时一部分重化工项目加快向滨海和港口聚集,临港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广东海洋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2.4 资金投入不足
在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领域,资金投入不足是企业总体实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前期研发资金投入巨大,单靠自身积累和资本市场融资,很难负担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所需的巨额投入,也无法满足产业的巨额资金需求。资金短缺和研发费用高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障碍。目前在我国,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研发一个三类海洋新药所需经费,约为人民币600—800万元,而国家资助新药基础研究经费,只有几万到十几万元人民币,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是海洋生物新药研发缓慢的主要原因。
2.5 产业竞争力不强
广东省部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产业要实现大规模发展,还面临一些技术方面的瓶颈制约。如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由于专业拔尖技术人才偏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企业发展规模仍然很小。另外,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制品单一,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成果还没有得到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大量的技术工作还主要集中在生化提取方面,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来对海洋生物进行研究开发的项目还没形成规模。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因此,研究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
3 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路径
进入“十二五”期间,天津、山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沿海各省提高海洋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广东虽已连续17年蝉联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排头兵的海洋大省,但广东省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海洋经济的先发优势已相对弱化。广东省要实现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只有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有所创新并提供引领示范,才能提升广东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1 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尤其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中成药、海洋保健品发展市场容量大。广东省海域面积广阔,南海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广东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抗肿瘤药物、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抗菌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广东要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开发一批防治重大疾病的海洋生物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依托深圳、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品牌基地和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开发海洋创新药物,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中药制药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2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广东要以自主创新和国产化为目标,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研发平台,生产出一批高精尖的海洋工程装备,突出服务于国家海洋资源逐步向远海、深海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性产业部门,关联性较强,对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油气产业、海洋矿产开采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依赖性很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地位重要。因此,广东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部署,加紧海上油气钻井平台、海底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填海围海及航道疏浚工程装备、大型特种船舶、潮汐能、风电新能源设备研发和制造。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湛江、惠州等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世界级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带。
3.3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新兴产业
现代海洋服务业是指以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数据库、海洋资源与经济数据库、海洋地质勘查信息数据库、海洋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海洋信息化基础网络等“数字海洋”服务体系[5]。主要为海洋预报、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体系和海洋信息服务,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根据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的总体部署,广东要重点建设海洋基础数据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海洋开发基础数据、海区环境保障、区域海洋气象和海洋科技研究等信息发布和服务。同时,整合港口资源,依托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湛江港资源,建设面向东盟和国际物流基地,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服务业。积极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与香港、澳门特区在现代海洋服务方面的合作,重点发展会展、金融、保险、信息等海洋服务业。
3.4 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
广东省淡水资源匮乏,水质日趋恶化,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制约广东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速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已成为水资源开源节流、解决工业和城市缺水的关键。广东要抓住机遇,要制订扶持海水综合利用发展的产业政策,建立海水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体系,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海水综合利用发展潜力巨大,广东要利用国家对海水综合利用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深圳、汕头、湛江等市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努力形成工业海水、淡化海水、生活海水三大产业群。在南澳岛、万山群岛、东海岛优先建设海水淡化工厂。通过强化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使海水淡化水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成为缺水城市和海岛的重要水源。
3.5 加快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
加快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将大大缓解广东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粤东和粤西沿海地区要加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风电场,布局建设1—2个海上风电场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发展海上风能发电,使海上风能发电逐渐发展成为全省电力供应基地。在万山群岛等条件适宜的海岛建设海洋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试验基地,开展海岛独立电力系统试点。广东应和国土资源部加强合作,深入进行可燃冰环境影响和开采前的技术研究,为今后在南海海域进行规模开采提供前期的科技支撑。
4 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对策
广东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首先要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海洋综合管理新模式,提出适合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这对提高广东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4.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第八期省委常委集中学习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主题的讨论会精神,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落实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把握重点,坚持规划引领,锐意改革创新,强化项目带动,注重统筹协调,强化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防止重复当年陆地上走过的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4.2 强化组织领导
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由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厅牵头,成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吸收多学科专家组成,研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主要任务,落实责任单位。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参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法规制定、规划编制、咨询评价、标准制定、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等工作。为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3 重视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重视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整合驻粤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力量,支持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相关的海洋学科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完善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培育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培养一批“开放、竞争、流动、协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海洋学科带头人和海洋人才队伍,加强海洋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广东要从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要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全面展开与香港的领军人才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以项目方式引进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领军型科研人才。
4.4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带动海洋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力争使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领域科技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面提升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广东省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和公共实验室、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广东海洋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科技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成果转化的评估、奖励制度,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4.5 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入
拓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信用评级和贷款评审制度。“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要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市场培育等环节进行全面支持。设立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投基金及民间资本、外资投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织经营多形式的发展模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
4.6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
选择沿海有资源优势和行业发展集中的领域,重点推进临港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依托广东省的海洋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在广州海洋生物工程、深圳海洋生物制药、珠海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山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总之,“十二五”期间,《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制定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将达到1.5万亿元,海洋经济占广东GDP总量的近1/4,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6]。这将为广东省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体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崛起的有力措施,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将广东海洋大省打造成海洋强省的关键,这将为建设幸福广东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摘要: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制约广东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目前,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沿海各省提高海洋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研究广东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问题,对推动广东省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实现海洋强省战略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胜.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初探[J].海洋经济,2011(2):6-11
[2]姜秉国,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5):77-82
[3]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807亿元第17年领跑全国[EB/OL].http://news.sohu.com/20120405/n339782647.shtml
[4]2011年广东海洋环境公报发布[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6/21/content_2167182.htm
[5]黄蔚艳.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案例研究———以舟山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99-104
广东省新兴县 篇8
针对佛山重点支柱产业要如何创新突破、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该怎样纵深挺进、互相支撑及滋养;人才集聚、资源集聚如何实现等焦点、热点问题, 有院士、学科领域专家高屋建瓴的阐述和产业技术发展指引;也有根植佛山的高端海归人才贴近实际、接引地气的锦囊妙计。高谈阔论、旁征博引, 为推进佛山打造创新型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奉上了一台创新思维的盛宴。
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以“致力科技创新助推新兴产业”为题, 为9月18日的论坛活动拉开序幕, 高屋建瓴阐释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同时作为能源科学研究专家, 提出“大力开发挖掘城镇垃圾, 倒逼社会管理模式改变, 促进社会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没有先进制造装备无法占领高端技术制高点
“当今世界, 代表创新含金量的科技指数与各国GDP关系紧密。越是发达国家, 人均GDP增长与科技指数的关系越是紧密。”陈勇直言, 正是创新的缺失, 造成我国企业中、高档技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
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陈勇逐一列举:18世纪中叶蒸汽机广泛使用, 机器大工业出现, 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19世纪中叶, 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电力技术革命;20世纪中叶至今, 微电子、核能、超导、人造卫星、基因工程以及海洋等六大科技崛起;“21世纪, 人类将在许多理论和微观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将被颠覆。”
“实施科技创新, 必须认识三大作用、坚持三个理念。”陈勇说。科技创新具有支撑产业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增强战略储备三大作用。而实施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理念, 即:发展新兴产业, 如果只做产业链中的低端工作, 将形成新的落后;在高端技术领域, 如果没有先进的制造装备, 依然无法处于领先;而在重要制造领域, 如果只有关键技术而无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仍难发挥作用。
废弃垃圾资源化要从改变身边小事做起
畜禽粪便河里排、秸秆焚烧烟雾弥漫、垃圾随风吹、地沟油制作食用油等等, 对水、土壤、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因废物处置而起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所有这些, 严重影响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实际上,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排出的废物远不止这些
任职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陈勇院士, 长期从事各种废弃垃圾 (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市政污泥、畜禽粪便、建筑垃圾等) 的能源化与资源化清洁利用研发, 并创建有“城镇矿山”研发基地。
“不断增加的各类城镇废物可能造成生态灾难, 但是它们同时在资源化、能源化方面, 存在变废为宝的巨大潜力。”陈勇说, 从废旧手机、废旧个人电脑中提炼黄金、白银、铜和稀有金属等, 比天然矿山提炼效率高30倍。“日本就通过发展城市矿产, 从一个稀贵金属稀缺的国家, 变成了稀贵金属较富有的国家。”
“但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就如同科技创新, 需要全社会、全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陈勇认为, 现代社会, 城镇垃圾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衍生伪劣产品、产生隐性污染, 归根到底是社会管理缺失问题。要让各种废弃垃圾资源化, 除了先进技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 还需要从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废物处理模式这样的小事做起, 才能促进社会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功能化甚至多功能化助建陶提升附加值开拓市场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吴建青认为“技术力量和资本雄厚, 配套产业完备, 有完整的生产链。佛山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建筑陶瓷研发和生产基地, 尽管总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 但目前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过去, 并且环保压力相当大。”
“新型陶瓷产业论坛”主讲嘉宾、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吴建青, 开门见山, 直指掣肘佛山陶瓷新发展的症结所在。
“化解当前佛山陶瓷发展面临的主要环保问题, 应当以企业能够承受的、经济的方法, 解决陶瓷企业窑炉 (包括干燥器和煤气发生炉) 以及喷雾干燥设备尾气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标排放等问题。”
吴建青提出, 佛山陶瓷发展和转型目前重点要突破的技术, 是氮氧化物的减排。“包括源头控制的燃烧技术和装备, 以及尾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与装备。”
同时也应积极应对“产品同质化严重, 附加值不高”资源和能源消耗比较大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少, 实现产业化的更少”等阻碍陶瓷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举例说, 按照现有技术, 建筑陶瓷的节能潜力在30%以上。企业攻克节能瓶颈, 应当从窑炉结构、燃烧设备、耐火材料、智能控制、产品的配方和要求、余热利用方法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建筑陶瓷产品的提升, 是佛山陶瓷转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加强产品设计, 借助喷墨打印技术, 实现五仿 (仿石、仿布、仿木、仿皮、仿纸) 和艺术化、釉面化、功能化, 近来已成为建筑陶瓷研发的热点。近年相继面市的就有高性能建筑节能陶瓷、自洁陶瓷、电热陶瓷、调湿调温陶瓷、吸音陶瓷……
“通过增加陶瓷的功能来增加附加值和市场, 实现建筑陶瓷功能化甚至多功能化, 势在必然。”吴建青进一步指出, 佛山陶瓷产品转型可以朝着6大方向, 持续探索。如陶瓷过滤膜系列:可实现水过滤、啤酒过滤、污水处理、海水淡化、高温气体过滤、腐蚀性流体过滤等;.陶瓷刀系列:开发手术刀、车刀、家庭用刀;蜂窝陶瓷系列以及超硬、耐磨材料;化工陶瓷;耐高温陶瓷等。
此外, 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发展光伏发电陶瓷、光催化陶瓷、超亲水陶瓷、双疏陶瓷、长余辉陶瓷、隔音消音陶瓷、陶瓷微滤膜、预警陶瓷 (温度、湿度、力学、化学物) 等。
广东省新兴县 篇9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集成电路产业和光电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群落,这些产业为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该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经验。目前广东省正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根据广东省省情科学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这些新兴产业培育为未来五年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对于广东省经济建设全局意义重大。
1 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回顾
1.1 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历史沿革
上个世纪80年代,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以及提高产业附加值,台湾地区开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迄今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
(1)产业萌芽期。
从1973年到1983年,台湾当局发现以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不适合在台湾地区长期发展,必须以更少的资源消耗为目标,转入发展低能耗型高科技产业。当时台湾当局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台科技会议”,确定以“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大、耗用能源少”为目标寻找技术突破口,最终选定了以能源、材料、信息、自动化、生物、光电、食品和疾病防治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准备积极推进高科技产业。1980年后,台湾当局根据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污染程度低、技术密集度高等指标,决定同时发展机械工业和电子信息业,至此共敲定十项高科技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台湾地区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开设“新竹科学园”以支撑本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产业发展期。
从1984年到1995年,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一时期,“代工模式”让台湾地区的电信制造业直接跳过设计和研发阶段,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被引入。这一模式使得电脑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产业迅速成为台湾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的计算机零件和整机组装业迅速提高了新产业的技术水平。
1991年台湾当局出台一项与提高民生和产业水平紧密相关的“六年计划”,这项计划提出要“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生活品质”,预计投资8.23万亿元新台币激活民间投资,增加台湾地区的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由此进入一轮高速增长时期。
(3)产业转型期。
1996年至今,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进入转型调整期,前期典型的代工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与其相关的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半导体产业和彩色显示产业演变为台湾地区最核心的两大高科技产业。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开始进入有选择性的转型发展阶段。
在此同时,台湾当局对新产业规划并没有停止。2000年台湾当局开始推行“两兆双星核心优势产业计划”,决定在继续推进半导体和彩色影像显示两项产业的同时,重点促成“数位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包括计算机动漫产业、游戏软件产业和网络服务等内容)和“生物科技产业”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2003年台湾当局又出台了“纳米科技计划”。至此,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期,朝着优势明显和技术前瞻的方向迈出一大步。
1.2 台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效益
自从80年代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来,台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逐年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明显,高科技产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1986年台湾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整个地区工业比重的24%,1996年已经提升到37.7%,而且依靠高科技产业,台湾地区在1999年大地震之年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5.67%,排名全球第六[2]。
以台湾地区龙头产业的IC业为例,1990年该产业产值为20亿元新台币,1995年达到720亿元新台币,2000年则猛增到5 273亿元新台币,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5%;IC业中的设计业居全球第二,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代工制造和封装居全球第一。在2000年台湾当局推行“两兆双星”计划后,2004年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总产值为1.14万亿元新台币,而根据“台湾工研院”IEKITIS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台湾地区的IC产业产值达新台币1.768万亿元,较2009年大幅增长41.5%。
2 台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先进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在近30年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先进经验均值得国内其他各省市地区借鉴。
2.1 制定周密的科技规划和产业规划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
从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制定了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和“高科技产业政策”推动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3],其部分相关“产业规划”如表1所示。
从以上的“规划”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呈“关键技术+科技园区+产业化方案”的发展路径,在这些产业布局规划指导下,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有了更明朗的发展方向。
2.2 以低碳、低能耗为目标发展高科技产业
1973年,第一次全球性能源危机爆发;隔年,世界经济开始陷入衰退,当时台湾地区也受到波及,台湾当局决定开始以低碳和低能耗为目标布局高科技产业。而在1980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出现时,台湾当局的“经设会”提出经济建设要以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污染低为原则,符合这些原则的产业将可以享受低息融资、研发投资抵扣税等优惠政策的奖励。此后,半导体工业、信息产业等低碳产业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产业[4],低碳发展成为台湾地区产业界的共识。
2.3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
在1980年设立“新竹工业园区”后,台湾当局相继又建成了“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南港软件园区”、“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和“高雄软件科技园区”等多个高新技术科技园区。依靠这些科技园区,台湾当局先是吸收了大量的地区外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管理人才,又依托这些工业园区出台刺激本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税收、创新创业等政策,还通过当局的园区管理部门与企业的联结关系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显著放大了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效益。
以“新竹工业园”为例,其GDP占整个台湾地区的10%,整个台湾地区的IC设计基本来自该园区。依靠“新竹工业园”,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
2.4 利用研究机构支持高科技产业成果转化
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腾飞与其科技咨询决策机构、研发机构和情报服务等研究机构所提供的科技决策关系重大。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它的任务是接受台湾当局相关管理部门委托开展研究开发,辅导相关企业进行研发,针对关键的技术和产品给出客观评估报告等,通过开发新的核心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将优秀技术推广到民间,实现高端技术的快速孵化。
2.5 注重储备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
为发展台湾地区高端产业,台湾当局从80年代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储备了数十万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重返台湾地区后为本地区输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在高新园区工作的人员将硅谷等地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精神移植到本地区,直接充当起台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力军。
当时台湾地区的“青辅会”制定了“辅导青年创业办法”,为海外归来的创业人员提供许多政策优惠,对回台湾地区的学生增加工资和津贴,在台湾当局公立大学任职的海归人员除了享有一般员工的薪酬外还有其他研究补助及津贴。“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还从大学吸收新人,在集中培训后将人力资源和产业技术一同转入民间。
3 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与挑战
从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看,广东省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地区当时有众多相似之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是广东省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广东省委在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广东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认清当前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意义重大。
3.1 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
首先,广东省在科技投入增长的带动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产出成效明显,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据统计,2010年广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34万人年,是“十一五”期初的2.8倍;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800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3.2倍。
其次,全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成果突出。2010年广东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9家,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49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84家。广东在国内首创“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模式,“累计已有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值8 000多亿元,新增利税1 200多亿元,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7.4万人。
同时,在高技术产出方面,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09万亿元,出口交货值1.38万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初的2.0倍和2.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2%和17.8%,总量规模保持全国第一[5]。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科技和财政等管理部门就如何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具体支持措施,除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由省财政集中投入2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外,还将通过完善财政支持方案、大力发展创投基金以及优先保障土地供给等方式,多部门、多形式地形成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活力。
与台湾地区刚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时相比,广东省的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和研究实力要相对有利得多,再加上目前国内促内需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和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使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优势较为明显。
3.2 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
在看到以上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广东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可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挑战的因素。
首先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广东省在各个领域所掌握的自主创新技术总量还相对较少,核心关键技术自给率不高,缺乏一些能够使产业在关键点出现突破的技术和设备研发能力,将有可能导致产业下游应用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产业附加值难以提升。
同时,虽然广东省在IT领域拥有例如华为、中兴等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但是在其他产业领域仍缺乏能起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多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示范效应和集群效应。
另外,广东省创新资源环境仍然有待提高。创新人才的缺乏、标准的缺失,以及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与各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将有可能成为制约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以及技术成果快速孵化的较大障碍。
在这些方面,广东更要吸取台湾地区当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尽可能缩小与国内其他省份甚至是发达国家的距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4 发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建议
广东省选择率先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同时将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五大新兴产业作为潜力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力争五年内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领域的新兴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以下给出若干建议:
(1)注重各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的布局。
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与该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情况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攻克关键技术分支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在产业发展之初应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以及科技奖励等方式确保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早日出现实质性突破,把好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脉络。
(2)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
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完全抛弃,相反,对于一些地方的优势产业更应该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对其进行转型升级,按照新产业的新要求、新特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得传统产业附加值提升,并且成为新兴产业的能量补充,为发展新兴产业起到支撑作用。
(3)注重市场化机制的布局。
新兴产业必然伴随新的市场机制的出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将会为其迅速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例如加大对创业和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上更多资金以市场化的形式投入到科研中,形成政府引导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兴产业的前端研发起到合力促进的作用。
(4)注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布局。
产业链上某项技术或产品的优劣程度会对链上其他节点的技术或产品产生影响,某项技术瓶颈势必成为制约该产业链水平提升的短板,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产品质量也同理,因此要通过建立产业链上各参与者良性竞争的机制,以同步研发的形式提升整个产业链水平,再对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发挥其集聚效益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腾飞。
(5)注重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布局。
人才是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端人才更是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核心因素,能否在发展新兴产业初期储备大量高端人才是新兴产业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省要继续推行“重金引才”和“以才引才”的政策,为高效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树立标杆。
5 结语
本文从我国台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模式入手,对台湾地区近30年来的科技政策、产业集群以及研发力量等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介绍,结合当前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出若干条对广东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以期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台湾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011
[2]朱毅.台湾地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及其启示[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3):12-15
[3]蔡荣海.台湾科技管理体系与措施[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4):29-33
[4]孙震.台湾产业转型经验对大陆的启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9(4):56-59
[5]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数据公报[EB/OL].(2011-08-25)http://www.gdstats.gov.cn/
[6]刘蒙.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82
[7]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粤府[2011]87)[EB/OL].(2011-07-20)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107/t20110727_194436.html
[8]林思达,王立军,严新根.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导向”的产业升级政策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5):74-79
[9]张秀贵,朱斌,林晓强.我国台湾省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问题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103
[10]钟荣丙.在绿色经济浪潮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0):31
[11]施蕴函,朱斌,方金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深度对接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5):67-71
广东省新兴县 篇10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省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个重点发展领域。山东省于2012年公布了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名单,共有100家企业入选。
在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名单中,济南企业数量最多,其次为潍坊,然后是烟台、德州及威海较多,再次是淄博与青岛等地市,这些地市的经济在山东省位于前列,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当地的经济存在一定关系。名单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与新医药和生物产业企业数量最多,均为25家;其次为新材料产业20家;再次为新一代新信息技术产业17家;最后为海洋开发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为7家与6家。在这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22家是上市公司,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最大,均为5家;其次为新一代新信息技术产业与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均为4家;再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3家;最后是海洋开发产业1家。22家上市公司中,主板上市的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的9家,创业板上市的4家,香港上市的1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务状况分析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群体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更加充分。通过对上市公司特点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作为国家层面所重点支持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获得国家和地区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但更多还是需要“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将依靠市场化竞争的力量。
由于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22家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容易取得,剔除1家在香港上市,其资料不具有可比性的公司,我们搜集了21家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分别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现金流量五个方面对其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首先,我们对搜集的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对盈利能力指标选取了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个别年度因素的影响,选择了2009-2011年三年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差异不大,2011年比前两年下降,总资产利润率标准离差也是2011年最小,表明公司之间在总资产利润率方面差异减少,但是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离差2011年最大,表明公司之间在净资产利润率方面差异增大;从主营业务利润率来看,三年的变化不大。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
(二)成长能力指标分析。
对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进行分析,主要选取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三个具有代表性指标的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均值与标准离差是2010年最大,其次是2011年,2009年最小;净利润增长率指标的均值也是2010年最大,其次是2011年,2009年最小,其2010的标准离差最小,但2011却是最大,表示公司之间的净利润增长率差异变大;总资产增长率三年存在上升趋势,2011年的标准离差最小,表明公司在总资产增长率的差异变小。从以上分析可见,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较好。
(三)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我们选取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代表营运能力的指标,对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21家上市公司2011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前两年相比下降了,其标准离差变化不大,表示各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的状况;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2010年的均值最高,标准差最小,而2009年与2011年的均值和标准离差的差异都不大,表明在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上,各年度及各公司之间的差异比较稳定;总资产周转率和股东权益周转率两指标,2011年均值均表现较小,而其标准离差均较大,表明在这两个指标的周转上效率在下降,各公司的差异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总资产的增加造成的。
(四)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我们选取了流动比率、利息支付倍数和资产负债率四个代表偿债能力的指标,对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公司的流动比率均值三年来存在上升趋势,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但是其标准离差也在增大,表明各企业之间短期偿债能力的差异在增加;利息支付倍数的均值是2010年远远大于其他两年,其标准离差也是最小,表明2010年公司的偿债能力最强,其他两年相对较弱,各公司之间的差异也是较大,这从标准离差及极大值与极小值也能看出;资产负债率三年也在下降,表明企业更多的运用权益资金,增加了偿债能力,但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有关,应该结合其融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五)现金流量指标分析。
选取了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与现金流量比率两个指标,对公司2009-2010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公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和现金流量比率的均值三年来存在下降趋势,标准离差在增大,表明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收到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在减少,收现能力在降低,各公司之间的情况不同,差异在增大。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公司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对山东省的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与128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选取了其2009-2011年的业绩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分析软件为SPSS17。
首先, 我们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每股收益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指标2009-2011年的均值及其标准差均大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增长率和主营利润增长率这两个指标,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均值大于非战略性产业,但2009和2011年却小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能力不稳定。
其次,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每股收益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指标2009与2010年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1, 表明在这两个指标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明显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于2011年二者的差异不明显;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的P值三年来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1, 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在这两个指标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分析可知,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盈利能力、经营现金流量上均表现较好, 但是在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上表现较差, 与市场的高成长性预期相比,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成长性优势暂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努力提高主营业务收入、降低主营业务成本, 以增强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昌林.“十二五”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3) .
[2].欧阳峣, 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5) .
【广东省新兴县】推荐阅读:
广东省促进战广东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06-11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09-22
广东省高校11-19
广东省企业高管05-23
DEA广东省05-29
广东省物流系统08-05
广东省中高职10-26
广东省高职院校11-03
广东省中考名著09-09
广东省国土规划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