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高职

2024-10-26

广东省中高职(精选7篇)

广东省中高职 篇1

摘要:目前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 要促进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就应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并加以实施。通过“引企入校、引产入教、工学交替”,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30) 》中明确指出,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特色,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迅猛发展, 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校企双向参与, 优势互补, 紧密合作, 以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学院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创新了校企合作新体制, 拓展了校企合作途径。德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 并且形成了一种双赢的格局。从高校方面来看, 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推进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 更新教学内容, 获得额外的资金资助, 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 促进高校科技和知识的转化, 以及拓展科研人员在高校内外的发展空间。从企业方面来看, 与大学的合作有助于加快企业创新进程,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保证员工掌握市场需要的技能, 招聘到符合企业需要的后备人才, 降低独立科研的风险, 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一、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发展概况

目前广东省共有81家高职高专院校, 其中有30家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民办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都不长, 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于模式摸索阶段。在多年的合作实践中, 民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没有达到那种互利双赢的理想状态, 面临着困境。

二、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统筹与引导力度不够, 企业参与度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 很多项目属于民间自发状态, 难以获得行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弹性学制也没有建立和完善。在实践过程中, 许多地方政府在推动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 工作被动、政策延续性差, 在推动合作教育机构建立、成立专项扶持基金等方面更缺少实质性的举措。

2、校企合作浅显, 不能达到双赢

当前,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仅仅是学校向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或实习岗位。不少民办高职院校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需要而进行校企合作, 与企业签订协议之后缺乏进一步的互动;其师资力量的专业功底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 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并提供技术支持。从企业层面上看, 企业很少派遣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或教学, 更不愿意提供先进甚至是闲置的设备、不愿意提供技术熟练工人指导供学校培训之用,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满意度也不高。从学校层面来看, 不少民办高职院校仍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 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 只是请企业管理人员上上课, 组织学生到企业短暂参观实习, 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整体与系统规划, 没有全盘考虑与统筹运作;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学校又没有培养。因此, 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内涵和效果并不理想。

3、校企合作投入有限

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像公办高校那样的银行无息、低息或贴息贷款, 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和大量企业资源, 可以大手笔地投入校企合作。更没有政府的财政拨款, 资金来源完全靠自筹, 而且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也不像美国民办院校, 有大量的社会捐款。民办高职院校大都是依托行业或企业办学, 校企合作的资源非常有限, 来源较为单一。深度校企合作需要在实习实训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经费。但是, 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很难在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民办高等教育体制也决定了政府不承担民办高校的经费支出。在这种情况下, 校企合作的主要资金需要由民办职业院校承担。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校办收入, 其中学费占了民办高校收入的80%以上。因此, 民办高职院校在资金方面很难对校企合作进行实质性的投入。

4、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问题

(1) 教学安排与企业需求不同步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进课堂讲课尚未形成制度, 因此, 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或很少征求企业的意见, 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其次, 传统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专业特色不浓, 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 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顶岗实习要求。

(2) “订单班”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订单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广泛。通过签订“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实行“学校招生、企业招工”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建立相应的定向培养, 学生根据专业学习内容定期到定向企业进行工学交替。虽然“订单班”模式有利于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 大多数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订单班规模不大, 合作企业实力有限。例如,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通过与广州宏穗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开展“宏穗订单班”共同培养学生, 自愿报名参加该订单班的学生一共是13人, 毕业后, 留在该公司工作的员工仅剩5人。由于90后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家庭情况比较优良, 眼高手低, 认为到企业规模不大, 不愿意留在该企业继续工作, 因此, 存在消极工作的情况, 增大企业管理难度。更重要的问题是,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只是企业的临时工, 在企业并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技术和知识, 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 “订单班”培养模式增加教学管理难度。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是一种打工性质, 受到企业用工需求变化影响, 如果企业员工缺乏, 可能临时要求学校派遣“订单班”的学生到企业工作。由于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不得不通过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保证与企业需求同步。

(3) 校企合作中师资互派问题

高职院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提升职业院校软实力。同时, 院校专家可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对企业技术进行革新, 使企业获益。但是, 由于中国职业教育还处于内涵建设初期, 职业院校的专家普遍是以理论和实验特长为基础。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 由于办学时间短, 其师资的专业功底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 很难真正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并提供技术支持, 也无法承担企业的发展规划乃至员工的具体培训, 因此, 从企业的观点来看, 这些专家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 所以企业对院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不感兴趣。

院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承担专业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行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利业专家请到学校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 进行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其次是承担教学任务。但是, 由于行业专家的教学经历较欠缺、时间有限、民办高校经费等原因, 企业、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4)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问题

虽然校内工厂、实训基地可以方便学生进行理论、实训、产品一体, 也可方便教师获得更多、更先进的实验实训经验和技能。但是, 民办高职院校在场地、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校内工厂的建立, 因此, 大部分的职业院校主要采用小规模的合作建设项目, 例如, 校内的汽车维修实训车间, 电子产品的生产车间, 校内的宾馆实训场所, 简单的机械加工车间等。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工作任务的不足, 这些实训场地也是出于不饱和的运行状态, 校内实训也不足。

三、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校企合作进行改革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 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以及运行特点, 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一种源于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它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它深深影响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更促进了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对接机制的发展。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这并不是削弱学校所教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而是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学生要先获得企业的认可, 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后才能获得学校的入学注册。同时, 企业的技能培训居主体地位, 学生有大约60%的时间是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 40%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此外, 企业不仅能够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 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强化技能培养, 而且能提供充足的职业教育经费, 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要支持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培训教师的工资等, 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我国的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德国模式,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改革。

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 努力增加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 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更新设备、改善条件, 关键是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对接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制订相应管理办法, 使高职校企合作对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2、建立校企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校企双赢的利益多赢驱动机制。

(1) 大型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深度合作

大型企业亟待突破人才瓶颈, 大型企业一般在行业中管理比较成熟、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 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建立“专业+企业”、“专业+行业”的对接机制, 促进教师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 同时也促进企业技术与人才引进、员工培训。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如订单班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人才合作的一种主流, 它是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快速培养人才的通道。

(2) 高职院校科技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建设

科技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建设曾被认为是应用教学型高校的禁区, 民办高职院校也不例外, 开辟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科技园、工业园等以及政府联合创办高职院校科技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同时, 依托本地金融业的多种形式参与机制, 形成“学校-政府-科技园-金融业”多方共建的高职院校对接机制创新模式, 即形成“人才-桥梁-技术-资金”四方优势互补, 共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发展、科技产业园科技凝聚、金融业高效投融资, 这也戏人才培养体系与教程, 利用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的产业链整合平台, 建立动漫人才孵化基地, 培养国内外动漫企业紧缺的高端人才。

(3)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中, 集中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这与企业合作中, 集企业技术专家、高职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之合力, 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培养满足以目标岗位需要为目的、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也是高职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实践教育环节的成败得失。高职采取基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迁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方式, 加强学生的通识能力培养, 并树立大市场观念, 不仅考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 还应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对接, 由企业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仿真环境、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敬业精神, 学生所学, 正是现实所用, 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技工”。比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费托斯、美国艾默生、瑞土夏米尔等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创建了“技术培训中心”, 从而不断更新培训设备, 为学生掌握新技术、新装备创造了条件。

3、建立基于高职校企合作对接的保障机制

(1) 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政府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来监督和控制企业和学校的行为,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调整与协调的角色, 指导和管理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 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使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2) 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 以及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例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基地计划》、《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等措施。

4、建立基于校企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对接就是要整合不同资源, 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 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此, 学校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效益同时, 学校也在分享企业资源, 实现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资源共享。

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校企对接相辅相成

“双师型”教师靠单纯引进和学校自我培养是不行的,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接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来指导学生, 学校选派教师去企业实习, 合作过程既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 也促进学校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的“孵化”。

四、结束语

总之, 民办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发挥自身专业设置灵活、贴近市场需求、管理机制灵活、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等优势, 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 与企业共同参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 深入的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勇, 冯建民.民办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5) .

[2]陶书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4) .

[3]章言, 张韦韦.校企合作, 金融危机下的考验[J].教育与职业, 2009 (4) .

[4]于长东, 韩晓伟, 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

广东省中高职 篇2

一、会计专业三二分段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吃力、目光较短浅

三二分段高职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 年龄普遍较小, 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使得他们对会计教学中的企业所发生的一些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一知半解,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他们所接受都是与初升高有关的基本文化知识和素质教育, 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经济知识。其次, 不管是天资愚钝也好, 还是聪明但性格顽劣也好, 当学生选择读中专, 他们就被社会和大众贴上了“以前学不好, 以后也不用怎么学”的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能力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周边学生的影响, 稍微有些不足。而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刚接触到会计专业知识的学生觉得会计难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理论去理解, 从而对会计产生了抵触心理, 长此以往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最后, 与广东省中职对接的高职学校大多数是外省的高职学校, 很多学生缺少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他们不关心不在乎高职学校的学校影响力, 只在乎学校在不在广东省内, 目光短浅, 其中一部分学生即使有升学的想法, 会因为距离过远、思乡病等原因不参加对接的考试, 从而耽误了升学的前程。

(二) 三二分段模式存在缺陷

广东省的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是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两年, 第三年他们就要离开校园, 外出顶岗实习一年, 然后再参加相关的中职升高职的考试, 进入到大专学校学习, 所以其实“3+2”分段模式就被划分为“2+1+2”的分段模式, 这中间顶岗实习的一年会成为影响中职学生是否继续升学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 学生工作过一段时间后, 心思不会像在学校那么单纯, 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即使原先学习成绩较好, 对继续升学有想法的同学也会因此不再有心向学, 很难再次进入校园学习, 这就使得三二分段生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 很多学生实习期间并没有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 对会计学和会计工作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而对继续升学读会计也没有想法。

(三) 会计教师欠缺实践经验

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园直接到校园, 缺乏一定的会计实践教学经验, 专业技能不足, 理论不能联系到实际, 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训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处于弱势, 因此在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呈现教学案例, 丰富课堂内容, 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采取的是填鸭式纯理论教学。其次, 学校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虽然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 对企业中会计所遇到的问题能有效的解答, 但是他们不是专业从事教育教学, 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能力不足, 也会造成学生对会计实践提不起兴趣。

(四)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上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

目前各类中职和高职学校在会计学科设置上课程几乎一致, 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要求也雷同, 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存在缺陷。首先, 中职会计注重培养便于直接就业的职业技能为主, 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职业导向, 在中职阶段的学习, 会从高职的课程中选择核心的课程开设, 造成学科的课程设定上注重会计业务训练, 比如说会计做账, 在中职学习完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财经法规知识后不断强化做账训练和技巧, 有效率有规范的将一个公司的账完整的做出来, 而语数英文化课的学习内容严重不足, 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好语数英使得对语数英课程的学习很困难而取消了相关课程,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再次, 会计学生进入到高职学习后, 会重复学习一些基础专业课, 重复进行会计的实训教学, 造成中职会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最后, 中职学校的课程目标随意性大, 通常是根据学生会计考证需求与实践所需的技能为基础设置课程标准, 功利性较强, 往往根据上级要求随意编写校内教材, 不能清楚地定出有效目标, 当然也就难以据此来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所以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 导致沟通整合机制不完善。

二、完善会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对策

(一) 重视学生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会计是揭开表象描述本质的一种商业语言, 如果学生对会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钱和做分录这个层面, 所有的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教学基地参观企业, 学习商业的经营过程, 了解各种资产的流动过程, 使学生对会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另外, 另外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会学习到金融、税收、财政方面的知识, 比如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利润分配的等会计学知识, 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可能都没有接触过, 如果没有相关的常识作为学习背景, 学生对会计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途径主动多阅读、多了解经济、金融知识。再次, 现在的中职学校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结合,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有利于学习会计知识的实训室和实践基地, 比如模拟银行、模拟公司, 甚至于将校外的会计事务所引入到校园,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会计的实践中, 让学生能够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会计的乐趣。最后, 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开导学生, 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 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做一个井底之蛙。

(二) 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第三年里, 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约束他们不因愚昧和麻木而付出更大的成长成本, 给他们一些时间和机会去冲破中职这个局限, 去发现更多更大的空间, 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联络, 经常发布升学的资讯, 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升学的途径, 不至于对学校有一种疏离感, 从而对继续升学有欲望。另外一方面, 学校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会计的实习工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 对会计专业和会计行业产生认同感。

(三)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要弥补校内中职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这一欠缺, 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到企业或会计事务所进行企业实践, 提高其实践工作经验, 让教学能够言之有物。二是适当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 留出半年或更长的时间, 鼓励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资格的基础上参加省级培训或国家培训, 只有如此, 才能不断地获取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所需资源, 借鉴不同中职学校的会计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 走出一条本校有特色的会计教学道路。另外, 可以通过给校外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培训来提高能工巧匠的教学能力。

(四) 统一规划中职与高职会计学科体系设置

“科目衔接”是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核心内容。针对中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可以对中职生源单独组成班级, 因材施教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是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为导向, 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课程, 依托行业标准适时地编制课程标准。对于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生, 高职阶段可不再开设已经学习的三门课程, 对个别未取得证书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继续学习。其次, 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不能忽视语数英课程内容的教学, 一些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重文化基础, 重专业技能, 轻文化基础, 显然有失平衡, 要有效避免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功利性。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遵循中职学生学习规律, 即先体验, 再实践, 边讲边练,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可以有效解决现代职教体系课程衔接问题,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最后, 中高职院校可共同构建联合与交流制度, 明确中、高职院校各自的教育定位, 实现中高职学科教学目标差异化。以此为基础, 系统化地制定中职两年和高职两年的专业学科系统, 针对中高职院校均开设的会计课程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 做到培养目标清晰, 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分段递进不重复。

三、总结

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有误读, 认为一本进不了进二本, 二本进不了才进高职, 三二分段模式是想告诉社会, 对于每一个有志于深造的学生, 不管走哪条路, 都是有希望的, 都是有前途的。在各类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 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教育实现顺畅衔接———上下对接、分层互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建成之际, 也就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奠基之时。

摘要: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东省职业教育近年来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 主要通过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来实现中高职衔接。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进而找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衔接

参考文献

[1]杨海华, 梅亚萍.终身学习理念下中高职衔接价值取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16) .

[2]陆钰.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

[3]何慧兰, 巫昊峰.对广东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7) :56-57.

广东省中高职 篇3

伴随着大学生创业进入一个新时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并要求“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新世纪以来国务院下达了一系列文件要求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认为:“我国的大学教育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我国的职业院校更需要开展创业教育。”[1]开展创业教育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广东是个经济大省,市场经济和商业氛围浓厚,也注重创业精神的倡导和宣传,相关部门出台许多政策措施鼓励创业,各地方性、行业性高职院校纷纷响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在校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广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类型和层次

2014年,我们对广东省八十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来,广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迅猛,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提高。各院校对创业教育都有所重视,但是在类型和层次上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有研究将创业教育模式划分为“综合性的课程模式”“单一课程模式”和“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2]三种类型。我们认为,对广东省高职创业教育的描述不宜直接套用这种模式的划分。新时期,我国创业教育仍处在发展中,各院校都在不断地创新和推进,固定的模式显然与当前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发展性不符。广东省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异彩纷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和层次。

(一)注重系统的专业教育,开设创业专业或方向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创业专业是一种显著的趋势,2014年有超过13所院校开设创业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方向),而2011年仅有5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较早开展创业专业教育的院校。据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介绍,其创业管理专业(小微企业创办与管理)“为全国首开专业,以中山市创业型城市发展定位为依托,着力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小微企业创业者的摇篮。”这些院校开设创业管理专业,目的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服务地区经济,依托本校相关专业和院系,注重创业的专业性、系统性教育,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小微创业者。创业专业或方向的开设加强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实用性;依托相关专业和院系,开设创业专业或方向,有效利用了原有教学资源,对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加系统和全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也是较早开设创业专业的院校之一,其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针对电子商务创业和连锁经营开店方向开设相关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初创型企业财务实务、市场营销实战、销售实战、淘宝小学童、精明店小二、专技经理人、五星客服服务、金品人生;综合技术技能(融合)项目:金牌店长、SYB集训;创新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小企业家、职业素质素养等等,课程灵活且具有时代特色。

当然,同样是开设创业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创业教育水平也存在差异。有的院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脱节、课程设置与师资不匹配,课程设计比较陈旧、与时代发展脱节等问题。

(二)以活动促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各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场地,开辟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街,通过学生自主服务,满足部分校内市场需求。学生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在创业园或创业街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技术类服务,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创业中所需要的商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这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在广东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园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定期举办创业集市,能满足更多希望尝试创业的学生的愿望,校园中创业园和创业集市活跃的气氛还能感染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中来。

创业孵化基地则是较高层面的创业实践教育,通过课内课外培养以及筛选,将好的创业项目在园区进行孵化,经过专业化指导,提高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甚至注册为一家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提供这一层次教学和服务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肇庆工商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孵化基地大大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经过孵化后的项目,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生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获得较大提高。创业孵化基地对项目的孵化,还引领和带动整个学校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引领和带动下,获得了2014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1个金奖4个银奖9个铜奖,在高职院校中成绩斐然。

(三)与社会共享资源,开办创业培训班

创业教育注重创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对象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社会青年创业者。为新兴创业者培训,需要有较强的培训师资力量;参与社会创业人才培训,又可以促进教师队伍成长,丰富教学资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广东顺德创业培训学院是一家二级法人机构,是在顺德市政府倡导下成立,采取政府启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业型人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参与全市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中山火炬职业学院的培训机构也具有类似职能,并获得省级创业培训定点资质机构。此外,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揭阳职业技术学院都参与了当地的创业人才培训。

对在校生开展创业培训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十几家院校积极与本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办SYB创业培训班,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服务,促进了创业教育的普及。当然,各院校还应积极挖掘更广泛的资源,促进创业教育开展。

(四)注重创业教育组织支持,成立创业学院

“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专职机构的组织领导,不同院系课程教师的协同参与,教学的制度激励,以及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课余活动。”[3]目前有几家院校为了提升创业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加强了创业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了创业学院。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将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强效工程,目的是整合创业教育优质的校内校外资源,打造“学校+企业+政府”的创业教育综合育人平台,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与政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培养创业人才,企业资源、政府资源和校内原有的教育资源深入对接,实现创业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特色实践教育,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层次、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广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职能和效果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广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广泛深入地展开,创业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显性文化,不仅对人才素质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还对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业知识传授

经过各院校纷纷开设创业课程、开办创业培训班,甚至是开设创业专业,经济知识、企业创办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在校园内得以普及,学生对创业的流程、步骤、方式等所运用到的具体知识逐渐获得了解,并在校园内传播开来。学生们逐渐认识了商业职业,在大学生创业时机的选择、创业机会的识别、商业模式的建立,以及如何编写创业计划书、如何开办小型企业、如何进行工商注册等方面都得到系统的学习。

(二)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能力是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个二阶维度。”[4]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在企业经营和运作能力、市场开发和推广能力基本空白,只有通过大学阶段的针对性培养才能得到补充。这些技能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获得。广东高职创业教育使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参加创业集市、创业街实践、甚至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实践等学校组织的校园实践学习,接受企业家指导,和其他创业者交流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商业点子,并做商业计划;探讨出一些独特的商业想法,学习做出一系列选择与决策,并在校园内外尝试实施自己的创业项目,获得一定经验。逐渐地,商业机会的识别和企业运营管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创业资源链接

创业教育能够在创业人才、创业资本、创业机会、创业技术和创业需求等资源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链接。如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合作的“以从化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团购交易平台”项目,成立大学生爱心创业基地。这是大学生创业的平台,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电子商务为手段、公司制为运作模式、公益事业的推广为目标,秉承“致力公益、奉献爱心、激情创业、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大学生创业的实战基地。项目的开展有效地将大学生创业人才、当地优势产品资源、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技能和企业的创业技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培养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社会和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四)创业品牌塑造

创业品牌不仅包含创业者个人品牌、特色创业班品牌、创业产品品牌、创业项目品牌等等,还包含创业教学团队品牌以及创业研究团队品牌。广东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了一批成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几乎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本校毕业的创业榜样,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旨在提升学员的电商创业技能,提高网店经营能力,促进电商企业发展,培养一批电商企业家”的揭阳军埔电商班是一个典型的品牌创业班。据调查,目前揭阳市仅一年多就将军埔村打造成全国闻名的“淘宝电商村”,月成交额已达到1.36亿元,在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军埔电商班和军埔村共同成为了创业的品牌。创业教育还有助于办学品牌的塑造。办学特色如何凸显、学院品牌如何塑造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问题。好的创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提升作用。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提出“创办创业型高职院校”,因为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强调专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实践;创业教育还意味着倡导创新精神;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在市场环境中反应机敏等等,对学生的精神品质、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创业文化建设

有学者认为,“创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中的一个文化丛,是依存于创业实践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更直接,影响力也更大。”[5]广东的高职院校注重创业实践教育,有利于创业文化建设。学生通过创业榜样、创业案例的学习,树立创业目标并尝试挑战自己,参与各类活动,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创业集市、创业街等校内实践,感受到市场的力量和商业的价值,同时在校园传播了创业文化;通过创业系统学习,学习商业机会的识别,学习运用各种创新手段竞争,学习创业团队建设和发展,创业文化得到深化;学生通过社团交流、创业者组织交流学习,通过参加各种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学生带着创业精神走向社会,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使创业文化传播更远。

三、新时期广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创新

据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2008年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36%,这一比例高于本科院校大约一倍[6],反映了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创业意愿和创业动力较高。但是,社会上大量的“底层”创业者和投机型创业者的存在,也促使我们对当前创业教育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对高职学生在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存在不足、对创业中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引导方面也相对薄弱。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创业的产业环境,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创业政策环境都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对创新型创业、文化型创业以及公益性创业的需求迫切。广东高职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意识和把握趋势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方面加以重视。

(一)合作创业意识

我们研究发现,新世纪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创业者群体意识更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群聚化和组织化趋势。创业者大都喜欢加入某个社团,如青年企业家组织,商会创立的青年创业分会,还有创业俱乐部、创业沙龙以及创业QQ群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创业者通过组织化交流激发创意活力,同时组织化还产生了群体内的学习、监督、合作、扩张等等,通过群体化交流、分享、碰撞,促进创新与合作。合作创业,这里不是指合伙创业。高职学生普遍属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需要广泛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鉴于创业者聚群会促进知识、信息传播,增加创新与合作机会,因此在开设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和集体活动,多走出去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创业的理念,提高其合作洽谈的能力。

(二)电商创业意识

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带来新的机会,尤其是为传统行业转型带来许多新的机会。高职创业教育应引导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开设相关课程、实践项目,发挥90后在新媒体领域的先天优势和应用性技能人才的特长,在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创业等方面实践创业,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文化创业意识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层次变化中,如城镇化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关注健康、关注文化和精神消费等,这些转变都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去应对。高职创业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以创新精神去应对这些趋势变化,从而发现甚至是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关注政治、文化、技术等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创造价值,服务社会。

(四)社区创业意识

中国制造业繁荣,而服务业还比较落后。随着我国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新型社区文化的形成是广大居民的需要,人们在社区服务的内涵和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对产品品质、食品产地、饮食安全以及其他生活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创业教育须引导学生开展社区创业实践,参与新型社区建设,成为未来社区经济、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公益创业意识

广东省中高职 篇4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 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此后, 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002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 指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要坚持面向市场, 服务社会, 从而为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入新的动力与希望。从1998年开始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 我国高校在校生有2 000多万人, 规模世界第一, 毛入学率超到19%, 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2年广东省高职高专有毕业生25 000人, 目前广东省有高职高专院校75所, 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2/3;2009年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招生23万人, 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普通高校总共招生43万人) ;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61万人, 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6%。高职教育已占我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是不争的事实, 高职教育在其数量扩张的同时, 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成了人们对高职高专关注的焦点, 也是社会最担心的问题所在。前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其实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担心和怀疑不无道理, 因为我省的高职教育总体说来仍然处于摸索时期, 有许多问题都需要研究和探讨,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 因为质量是高职发展的生命, 也是其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目前, 高职生和大专生已成为整个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位置十分尴尬, 理论比不上本科院校毕业生, 实践能力又比不上中职生。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对高职高专生的就业前景投下了阴影, 据有关数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6月, 高职高专学生还有近40%没有找到工作, 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对此现象, 专家一方面表示高职教育应尽快适应市场, 强化专业, 增强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则告诫广大毕业生尤其是专科毕业生, 应当认清就业形势, 客观地分析自己, 切实降低就业期望值, 确立合适的择业目标, 到基层去, 到生产第一线去。

二、广东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问题是新形势下会计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如何解决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时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本地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 我们认为在高职事业稳步发展阶段, 一定要高起点进行, 要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就业就能上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 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特色不鲜明、规模与质量关系不协调、职业教育内部之间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衔接不好的尴尬境地。

我们认为目前困扰我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对高职会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不管承不承认, 高职教育的现实是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行为上, 社会并没有真正认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目前在我省高职高专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自己的人才培养成压缩型本科生, 而从理论上又不如本科生;二是将自己的人才培养成扩张型的中专生, 而在实践动手能力上又不如中专生。以至于社会相关用人单位一直把高职生看成是低水平的本科生, “高水平”的中专生。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 导致了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缺乏可行的基础。

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根本就不了解, 处于一种“被动”、“盲从”和“无奈”的心理状态。学生并不认为上高等职业院校是接受高等教育, 也就是说, 他们没有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高等教育。同时, 有些学生不仅考前不愿意报考, 考上后要么是选择放弃, 重新报考普通院校;或者是入学后人心不稳, 自甘人后, 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对自己的重要性。在高校招生中, 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 招收的生源较差, 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这些都是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正确认识的结果。

2. 特色不明的育人模式是提高会计教育质量的主要障碍

我省许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 或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加之高职教育办学的历史还不是很长, 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上要么沿袭中专时期的办学模式, 要么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 成为普通本科的压缩型、克隆型,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会计课堂教学和会计实习实训, 都是按照旧有的方式运行, 没有形成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只能从书本到书本, 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就业竞争力也就不强。同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政策和机制保证, 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以上因素造成了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薄弱,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 生源的不足和“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的缺乏是突出问题

近两年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出现了令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都感到吃惊的现象———报考学生少, 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报名人数低于拟招生人数。有些新生被录取后不愿意上, 所以开学后新生报到率低, 经过多次补报, 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广东省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已录取的新生有近20%的学生没有报到, 个别高等职业院校报到率只有70%。特别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实行高收费, 招生状况更是不能令人满意。生源没有特色,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相互竞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特色, 成为制约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同时,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省起步较晚, 还没有探索出一种比较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师范教育,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一方面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 一方面来自高等职业院校自己培养的毕业生, 还有少部分是兼职老师 (主要是实践老师) 。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 具有理论上的优势, 但实践操作能力有缺陷;职业院校自己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优势, 但在学科理论上又显不足, 因此真正“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真是少之又少。据目前实际来看,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主要还是理论强, 操作实践能力弱。没有“双师型”教师, 就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不能真正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相竞争。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 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 轻视实践能力, 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些高等职业院校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做兼职老师, 但这也是权宜之计,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部分实践课教师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企业账, 很难保证学生能学到真正的会计专业技能。因此, 怎样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4.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不能十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

当前,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 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 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 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 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从行业、企业角度看, 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 学校不能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省高职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

目前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因为在课程设计、教材采用、教学方法和老师教学等方面的自身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而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了探索与实践, 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提高为根本目的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的保证。

三、解决广东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面对这上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如何对症下药来扩大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提高其办学水平和效益, 培养更多实用型、适应型人才, 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难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座谈会上强调,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拔尖人才。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必须坚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 树立现代办学理念, 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要从实际出发, 允许实验和探索。通过改革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 更加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同样,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遵循这样的道路,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 (简称《纲要》) , 赋予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培育满足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求人才的要求, 具体如下:

1. 改变职业教育观念, 准确定位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 高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等层次。它恰恰处在这样一个交叉汇合的地位上。高等职业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定义, 也要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一致。正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地位上, 所以才能既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 又有高于中等职业教育之长, 有了它内在矛盾的特殊性, 即独有的质的规定性,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特征、特点、特色。正因为它有自己的特色, 于是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决定于它的基本功能, 决定于它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分层次, 而且是分类型的, 于是社会对人才队伍不仅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同时还有类型结构的要求。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是数量比例要求较大的人才类型;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 虽然这类人才的层次要求将有所提高, 对同一层次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将不断变化, 但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正从高中阶段逐步上移到高等教育层次。所以我们高职所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同样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人才。

2. 积极探索有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量”。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同样需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特色, 使其培养的人才有别于本科院校学生, 也有别于职业中专学生。有特色才会有质量, 没特色的质量不可能是高质量的。特色往往是一所高校历史独有品格的凝集, 是精华, 是质量, 是活力, 也是竞争力, 特色是可以多方面的, 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例如, 体现在学校治学方略上, 具有科学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办学思路;体现在学校教育上, 形成了创新的教育模式、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人才特色;体现在学校管理上, 建立了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总之, 它归结为学校独有的体制和育人环境,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质量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可以说特色是高质量、高水平办学的支柱。

高校要着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特色、师资特色和教学特色。首先要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市场需求为向导, 人才市场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动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是以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和提高实践技能为核心,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 着力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也是其人才特色之所在, 还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之所在。在当今公开透明的人才市场上,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相信要找到理想的工作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人才特色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专业课程上, 应该体现适应性和灵活性, 应根据《纲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特色, 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对人才需求设置专业,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专业, 使专业设置充分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调查供求人才见面会等, 社会发展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记账式会计, 而是渗透于金融、保险、投资等多行业的, 既精通会计知识, 又懂得相关知识;既有敬业精神, 又有团队意识;既有创新观念, 又有风险意识的会计职业人员。会计行业这种专家化、中介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会计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就应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特色, 培养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职会计教育的专业课程结构方面, 应该打破原先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方式, 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能力培养的平台, 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 真正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能“毕业就上岗, 上岗就上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省急需培养大量的高学历的专业会计人员。统计结果表明, 我省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38.38%, 其中只有40%的人员是会计专业的学历, 其余的为非会计专业的毕业学历。也就是说在我省的会计人员中只有不到1/4的人员具有大专以上的会计专业学历, 与发达地区50%以上的比例相比, 我们还必须培养大量的相当学历的专业会计人员。

在师资特色培养方面, 应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结合“拿起书来能上讲台, 卷起袖子能上账房”的教师队伍。

总之, 办学特色的本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应该在人文文化、办学理念、师资建设、校风建设、教育科研、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 显示其特有的风貌, 赋予其内在的活力。然而一个学校的特色建设决非一日之功, 不能急于求成, 或盲目仿照他人。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的积累的内在的力量, 特色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学生、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锤炼、磨合而成的学校文化和群体理念。因此特色强调按教学规律办事, 强调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搞好基础建设, 让教师、干部的能量充分释放,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让受教育者真正从特色教育中受益。特色教育贵在自觉, 重在投入, 难在实践, 成在坚持。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在教师, 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依靠高校教师这支队伍, 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校教师这支队伍, 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鼓励优秀人才投入教育事业, 能热爱教师职业、乐于贡献, 全心全意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要以“充实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 以提高学历为基础, 以提高素质为根本,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 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为重点, 采取一系列措施, 致力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 内培外聘, 多渠道、多方法, 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在招聘教师时我们应该注意高职院校不应该唯学历论, 应该更加注重吸引行业专家到教师队伍, 只要有本科学历并具有中级会计师以上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称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专职教师, 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状况。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 增强实践能力。同时, 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 (含离退休人员)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5. 重视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 但是我省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 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 政府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 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 从教学上看,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内容。许多学校在探索中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 较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 有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课时之比达到了1∶1。在理论教学中, 强调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 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在实践教学中, 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实训基地。

(2)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成才的依托。没有实训基地, 他们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 更不用说突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因此, 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体现4个原则。一是效益原则。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必须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功能,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在校学生实训、在职职工的提高性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使政府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导向性原则。即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推进当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可以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 择优奖励性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政府财政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三是可持续性原则。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 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四是动态发展原则。对于基地建设规范、质量好, 示范、辐射作用显著的专业性实训基地, 政府财政应进行连续资助, 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对于建设不规范、共享作用不显著、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 将予以动态淘汰。

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是新形势下会计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解决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时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本地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 我们认为在高职事业稳步发展阶段, 一定要高起点进行, 要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就业就能上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应该做到改变职业教育观念, 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需求, 这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蓝图。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办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J].高校发展与评估, 2005 (1) :3-7.

[2]郑春禄, 耿玉香.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4) :67.

[3]尤兰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6) .

[4]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 2006 (1) :23-24.

[5]段贵珠.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 2008 (12) :73.

广东省中高职 篇5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双师型”教师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并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从内涵上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双师型”教师又是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必须有特殊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即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2012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省教育厅等联合制定了《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规定,到2016年,全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而现实的情况是,广东省“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的需求。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本质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广东职业学院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不足。

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共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7.97%;招生26.55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1.97%。这意味着我省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已超过全省高等教育的半数。然而,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型”专职教师占65.2%,其中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总数的82.1%,而有企事业工作经历的占15.6%;教师队伍中具备高级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占的比例不足16%,显然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的“双师型”优秀等级要求“占专任教师80%以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少,培训基地严重不足;有企业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片面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背景,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的经验;企业的参与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不够等等。许多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该省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努力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便成为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广东省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确定培养方向

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完全取决于其能否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出发,对于大量已经达到大学学历的高职教师来说,培养的方向应该着眼于提升他们的执教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上。

1.技术能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否则,教师就不能及时跟进科技的进步,就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在课堂上的执教,就犹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能力。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已被打破,多种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不断增添大量新技术的信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帮教工程”

笔者调查表明,广东省高职院校82.1%的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院校甚至高达96%。而校内传、帮、带则是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传统的方法,它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称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因为目前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都有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理论知识较强,但实际应用较少,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经验较少。就算是已经有一定从教年限的专业理论课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如果由其独立担任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无助于他们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认真选择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导师学习,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学校要设法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进行牵线搭桥,可以利用各种关系和方式,如争取在企业的校友支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签订企校培训合作协议等方式,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根据本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选派一批学历合格、理论基础扎实、有操作基本功的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定岗学习,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补充反映,以提高业务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本校“双师型”人才的领头人和生力军,为我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储备。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其他教师在职进修并获取各种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者通过参加校内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综合素养。这对于目前我省高职教育的实际来讲,无疑是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的。

四、引进与培训相结合

目前广东省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难题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不来,学校需要到生产一线和在职培训的教师出不去。因为企业大都不愿意“放走”技术骨干,因此更可行的方式应该是让企业骨干充当学校“兼职教授”。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任或兼职教师,是当前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是高职院校引进企业骨干的入口问题,一是企业骨干进入校园的上升通道问题,即专业技术职称和教师职称如何衔接。还有就是企业人员兼任教师涉及到报酬和合法性等问题。”所以,省里需要制定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教师的职称转换政策,以打通企业人员职称和教师职称衔接的通道。当然,各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实行聘用模式的多样化,即长期聘用、短期聘用与正式引进相结合。对优秀但学校又不急需的人才可实行长期聘用;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相对缺乏的人才可实行短期聘用;对学校发展急需而又优秀的人才可正式引进。这种聘用模式的多样化,可保证教师队伍在精炼的基础上又充满创造性与活力,无疑会给高职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广东省中高职 篇6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发展不断改革, 越来越开始关注到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从一定角度上来说,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 其主要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输送各种技术专业型的人才, 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以帮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 取得较好的职业发展。而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其表现出来的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均有所不同, 大多数学生对其抱有较为淡漠的态度。下文将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当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现状, 并探究其具体的影响因素。

二、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现状

本研究主要以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广东省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基本情况。其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1.职业认同态度淡漠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 广东省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城镇, 相对来说家庭的经济情况都比较好。从小就受到家人的细心呵护成长, 没有经历挫折教育。对于专业的选择, 主观思考较少, 过于被动。与社会的接触较少, 大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其普遍职业认同淡漠。

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职业意识, 并且受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教学模式的限制, 使其对职业认同模糊, 没有较为清晰的职业期望。

2.职业情感较强

职业认同首先是需要基于一定的职业学习和活动, 才能在接触之后出现对其的主观思考。而职业情感与之不同, 主要是针对的高职生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相比于已经踏入社会的在职人员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较为单纯, 还没有受到社会环境的污染, 大都保持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职业情感和意志比较强烈, 在认定了未来要走的路后会格外专注和努力。

三、高职学生职业认同与从业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就业质差量少

随着大众化教育地不断深入, 如今我国的人才市场已经处于一种十分饱和的状态。许多高职学生走出校门后不知何去何从, 求职路途艰辛。大多数企业和公司主要都是招聘一些层次较低的岗位。学生刚走出校园后眼高手低, 往往在岗位上会感到疲乏, 没有任何的挑战性, 从而慢慢影响了学生的心气, 使其呈现出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淡漠的现象。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 社会给予学生真正有所帮助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 加之世态炎凉, 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职业认同感, 出现排斥心理。

2.受生活环境影响, 职业价值观两极化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好, 高职学生的生活环境普遍比较优渥, 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 在其职业规划中大多都没有较强烈自我意识, 只安于享乐, 认为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安逸、稳定的工作就十分好满足, 使其对于职业认同感并不积极。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心高气傲, 只想通过短暂的努力或是通过其他手段来寻求捷径, 只愿意去从事一些高报酬的职业, 这种表现过于功利化, 使得学生往往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身边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

3.教学方法失当, 职业认知丢失

除了高职学生自身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外, 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包括院校的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只是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 没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合理的引导,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更是对自己专业技术学习一知半解, 其理论教育过多, 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没有做到将高职教学与职业发展的有效接轨。由此, 院校在教学上的有失偏颇致使学生无法产生职业认知。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其职业认同与从业意愿普遍呈现于较为淡漠的状态, 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认知。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社会职场环境状态、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摘要:学生能够抱有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 对迈入社会后的工作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从一定角度来说, 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能够带动其求知欲望,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社会职业之中, 适应职业环境。对此, 本文将主要分析广东省高职学生职业认同与从业意愿的现状, 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认同,从业意愿,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芳菲.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期望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23-25.

广东省中高职 篇7

广东省共有40多所民办高职院校,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各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通过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 丰富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H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 (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羽毛球协会、活力排球社、ATP网球俱乐部、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滑轮协会、棋艺协会) 为个案研究。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高校体育社团文献资料, 以及广东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资料。

(2) 问卷调查法。对H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注册10个体育社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4份, 回收率为95%, 有效问卷276份, 有效率为92%。专家问卷发放12份, 回收有效问卷9份。

(3) 访谈法。走访H学院党委书记、团委书记、社团管理老师、社团指导老师9名、体育社团社长 (体育协会会长) 10名、以及部分体育社团成员等, 就学院体育社团建设与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咨询、交流和调研。

(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经过初步筛选把有效的问卷输入电脑, 运用spss12.O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体育社团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从[2005]5号) 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参照这一定义, 可以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界定为:在高职院校, 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心身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职业素养为目的, 以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 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生自发组织。

H学院校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 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广东省内, 以湛江地区、潮汕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学生居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但活泼好动, 反应敏锐, 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 敢想敢干, 重感性轻理性;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因此, 活动内容自由、形式多样、尊重个性发展的体育社团非常受欢迎。

2.2 H学院体育社团建设现状分析

2.2.1 体育社团管理模式

H学院体育社团管理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外部管理部管理即社团须服从上级管理部门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院团委等) 的监督和管理, 内部管理即社团内部或多或少的具体事物有具体的分工, 比较少的内部分工由会长、副会长和一些社团理事即可, 比较多的还会更加细化, 如篮球协会分为策划部、宣传部、外联部、财务部、竞赛部、训练部、裁判部等。

(1) 体育社团外部管理

目前H学院由学生处团委对各体育社团进行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监督作用;由学生处有选择性的聘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体育社团指导老师, 主要负责运动技术指导、运动训练安排、比赛指导等, 社团所需的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械先向大学生联合会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团委老师审批, 最后向体育教学部借用 (见下图) 。

(2) 体育社团内部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H学院各体育社团管理有一小部分比较规范, 有明确和成文社团的章程并能够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和进行内部管理;干部来源有的社团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也有的通过老乡会推荐;社团内部决定由会长提议、主要负责人通过讨论、协商决定。

2.2.2 参与体育社团动因

问卷统计表明:H学院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因是非常明确且多元化的, 强身健体的占86.4%, 愉悦身心的占76.9%, 提高交际能力的占66.3%, 掌握运动技能的占30.4%, 其他的占15.2%。这说明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2.2.3 学生参与体育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 (见表1) :由于受NBA文化的影响, 绝大部分男生喜爱篮球运动, 学院篮球场地漂亮且充足, 离学生宿舍近, 方便篮球爱好者表演和交流;另外具有表演性质的跆拳道也收到广大男女学生的青睐, 因为这项运动队基本功要求不高, 体质要求适中, 运动量适宜, 穿着威武的道服, 还能够参加各种表演, 比较适合社交活动的开展;广州市羽毛球、网球、武术活动比较丰富, 所以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也比较多;由于受到场地的影响, 本来很受广东男生欢迎的足球运动在我院开展受限制, 参与足协的学生较少, 因为学院至今还是一个沙地足球场, 每次活动搞得身上不是灰就是泥。从性别上看, 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 说明H学院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怕脏怕累。从专业上看, 机电、模具、市场营销、建筑等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活动, 而会计、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参与较少, 但参与其他社团文化活动较积极。

2.2.4 体育场地及运动设施

调查发现:H学院各体育社团办公场地非常紧张, 绝大部分社团没有稳定的办公活动场所, 体育场地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 室内场地基本少的可怜。目前最好的就是学院篮球场地有16片, 全部为塑胶室外场地, 相对比较充足, 吸引了大量同学参与篮球运动;标准的网球场地6片, 也能吸引了大批的网球爱好者参与网球协会;轮滑场地较好, 但其他协会场地和运动设施严重不足, 例如沙地足球场1个、室外排球场1个、羽毛球6片、健身房或力量房缺乏, 不能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是制约H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

2.2.5 体育社团活动经费

通过调查发现:H学院体育社团经费来源主要由会员会费、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以及其他途径获得等几种形式。各种形式所占比例为61.74%、5.55%、29.51%、3.20%。经费管理和使用由社团 (协会) 的管理人负责申请, 做好活动方案和经费预算, 经社团指导老师同意、学院团委批准方可。绝大部分会员同学觉得会费偏高, 希望学院多支持活动经费。

2.2.6 体育社团指导老师配备

目前H学院体育教师才10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位, 讲师职称的4位,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非常重, 专职体育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需完成一定量的行政工作量, 学院还规定体育教师指导社团工作为额外工作量, 不计入教学总工作量, 这样就挫伤了体育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其次, 一些体育教师兼辅导员岗位, 日常管理事情多且繁琐, 想指导学生活动都是有心无力, 另外, 大部分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不高、理论水平有待提升。

2.2.7 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及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H学院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较好,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 每周至少3次以上, 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2) 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通过指导和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3) 通过对参加体育社团学生成员和非体育社团成员调查结果比较, 参加体育社团同学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的和良好人数明显高于非体育社团成员; (4) 绝大多数参加体育社团同学的组织活动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明显。

2.2.8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H学院体育社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体育场地与运动设施严重不足、学院领导不够重视、体育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社团成员流失严重、管理干部能力不足、阳光体育运动宣传缺乏等7个大方面 (见表2) 。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占前两位, 这说明民办职业院校董事会比较注重办学的短期经济效益, 尚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3 结论与建议

(1)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是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建立社团良性发展机制, 发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1]。体育社团活动是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紧密联系课内、课外、社会三个课堂,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

(2) 目前影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育人、财、物、制度等方面严重缺乏。首先要引进学生喜爱运动项目的高水平、高素质体育教师,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和激发教师对体育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让他们全心身投入社团指导工作中去。其次, 增加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 尽量满足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再次之, 加大对体育社团活动场地和运动设施的配备, 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最后, 完善学院社团管理指导, 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

(3)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学生体育社团的运行不仅仅局限在校内, 应有目的、有计划对市场需要制定出一些活动方案和政策方针, 对会员进行相关培训。大胆走向外校和社会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和比赛。体育社团应以“公司”的模式进行运作, 进行一些经营性的培训和体育表演行为, 为锻炼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和寻求经费来源拓宽了渠道[2]。可见,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向公司管理模式发展是高校体育社团在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 学校应根据体育社团的实际状况, 引导学生体育社团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体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颖.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体育社团为个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7) :23.

[2]崔树林, 孙静, 李永华.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1) :36.

[3]崔树林, 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 2008, (11) :72-73.

[4]王晓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93-98.

上一篇:离散傅里叶变换下一篇:可见光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