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院校(精选12篇)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1
目前, 广东省多所高等院校通过引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 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互补, 建设现代高等职业课程体系, 组建成一个专业突出、内容权威、功能强大的, 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规范教学评价考核,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在线教学平台。网络教学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活动, 它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传递课程信息,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全过程。
本文基于该校的实际情况, 对引进通识类网络公选课作出可行性分析, 为今后正式落实网络公选课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依据。
一、公选课的现状分析
从2011年至今, 该校实施公选课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 增长知识面, 有效地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同时看到, 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需求。
(一) 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偏难、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务处审核的开课申请得出, 多达20门课程已持续开课5-6个学期。随机抽查的15门开课资料中, 将近10位教师依然使用几年前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内容, 知识缺乏更新完善。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巡查中发现, 作为动手操作实践的课程硬生生地变成简单的多媒体讲授课。
个别教师把自己的专业课改成公选课, 存在混工作量课酬的情况。课程内容本身专业性太强, 让来自不同专业没有任何学习基础的学生选修, 无疑降低了学生的选修兴趣。
(二) 开课师资质量参差不齐
公选课不属于学校教学任务安排的硬性规定, 教师的个人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数量后, 对公选课申报的热情不高, 因此专职教师申报公选课的比例偏低。从2015-2016学年的统计数据中, 第一学期专职教师申报比例为50%;第二学期申报比例为60%;专职教师申请比例偏低, 已成为该校近三年的常态。开课教师一般由工作量不饱满的专职教师和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行政人员组成, 行政人员学历不高,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 每学期开课门数不足
以2015-2016学年为例, 第一学期开课39门, 第二学期开课40门。该校已进入万人高校, 每学期选修需求人数达近4000人。公选课开课门数不足, 导致每门课平均承担大概100人的教学, 个别班级上课人数达到150人, 部分课程受到课程内容、教室设备条件的限制只能安排30-40人。学校通过增加课酬系数仍未吸引更多专职老师积极申报。公选课上课时间为周一至周三晚上, 居住校外的专职教师不愿意晚上到校上课, 也是导致公选课开课门数不足的原因。
(四) 应届往届学生上课存在管理难度
经统计, 每学年第二学期应届往届生需要申请补修公选课约300人次。大部分同学需要在外实习工作, 兼顾着回校补修公选课。授课教师为避免学生缺少公选课学分无法毕业, 不考虑学生的到课率, 勉强给上及格分数。这种情况, 应届往届生补修公选课自然就变成一种应付形式, 这种做法本身违背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大三学生与往届毕业生补修公选课存在管理难度, 需要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试用阶段的结果分析
(一) 数据分析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该校试用超星尔雅公司提供两门通识网络课程 (大学生创业基础、国学智慧) 作为公选课改革试验。选课人数共559人。
学习内容包括观看视频 (综合成绩45%) 、课后作业 (综合成绩15%) 、提问、讨论、期末考试 (综合成绩40%) 。为了验证超星尔雅网络课程本身的实用性, 教务处除了日常的监控、查看学习数据外, 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学习干预。
整个课程的学习周期, 系统发送手机短信督促学生学习次数共3次;网络学习平台在线客服每周平均解答学生疑问次数达57次;两门课程讨论总数30余次;根据学习访问情况, 以11月份为例, 学生学习时段:08-12时占17%、12-16时占15%、16-20时占34%、20-24时占21%, 其他时间占13%, 学生选择学习时间相对自由。
学习成绩统计, 大学生创业基础选修人数为314人, 64人未完成课程学习, 283人完成本课程学习, 平均分87.19, 获得学分率90.1%。国学智慧选修人数为245人, 31人未完成课程学习, 214人完成本课程学习, 平均分87.51, 获得学分率87.3%。
(二) 学生访谈
教务处就网络公选课的相关意见组织学生座谈会, 学生认为:第一, 他们更愿意选修网络公选课, 因为网络公选课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第二, 能接触来自名校名师的课程, 超星尔雅公司与211、985数所名校名师联合制作网络课程, 体现名校名师的教学学术水平;第三, 能够获取更多课程知识, 超星课程包括成长基础课程、通用能力课、综合素养课, 这些课程均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第四, 网络课程为教师、同学提供在线互动平台, 有利于师生交流学习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的运作, 实践证明超星尔雅网络课程的引进, 利大于弊, 有利于优化学校公选课管理、解决公选课开课门数不足、应届往届生补修重修等问题, 为学校正式引进通识网络课程提供有效依据。
三、通识网络公选课突显优势
(一) 解决课程可选范围过窄的局面
超星尔雅网络课程涵括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创新创业等课程内容。根据超星尔雅公司提供的选课目录, 并结合该校现行公选课学分与课时管理规定, 符合开课要求达20余门, 具有较大的选课余地。网络教学资源多样化, 通过教学团队制作的网络课程都是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的网络化教学软件, 课程内容的呈现非常多样化, 克服了传统教学课程的单一化。
(二) 实现学习自主化
网络教学的开放化, 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到最小, 实现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网络学习平台突破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等限制, 拥有灵活的授课与学习模式, 使学习者自由支配学习计划, 实现学习自主的最大化。另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移动学习端的进一步推广, 学习者的在线教育将会得到更大的便利。
(三) 解决开课师资不足
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公选课管理办法以及经验, 目前解决开课师资不足的有效方法是引进网络公选课。通识类网络公选课的引进能够解决高职院校因缺乏师资而无法开设课程的困境。网络课程的负责授课主讲人为各高校学科带头人与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这些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或研究员保证了课程的授课质量。因此, 网络课程的引进能够有效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公选课开课难一大难题。
(四) 提高教务系统对网络课程的监控管理
网络学习平台监控功能够通过与教务系统无缝对接, 教务处对学生在线选课、学习、互动作业、考试、最后修得学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精确的统计与分析, 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管理与监控, 使公选课管理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五) 节省教学成本
首先, 网络课程的引进成本比教师公选课课酬低。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学成本的控制非常严格。通过教学成本核算, 与教师课酬对比, 通识类网络课程的引进成本比该校教学成本低30%。民办高职院校考虑教学成本, 会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公选课。
其次, 引进超星尔雅在线公选课课程,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公选课学习, 有效减少多媒体设备损耗, 是节省教学成本的途径之一。据调查, 该校多媒体教室使用率教高, 电脑多媒体设备长期使用, 特别是投影器灯泡损耗高, 投放效果较差, 影响教学效果, 经多次申报维修仍未修好, 投影器灯泡属于电子设备耗材, 维修费用成本非常高。基于以上考虑, 学校一致认可网络公选课能有效控制教学成本。
结语
网络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术的革新, 更是深层次教学改革形式, 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是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更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在线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网络教学, 以其先进的技术基础、强大多样化的资源库为支撑, 必定成为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应对网络教学加以必要的重视, 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晓旭高校网络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118.
[2]赖明显.网络教学:普通高校公选课教学的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1) :191~193.
[3]朱再春.高校公选课实施网络化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4) :32~33.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2
(试行)
(2010年7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 第三章 文献资源建设
第四章 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化建设 第五章 读者服务与评价 第六章 科学管理与学术研究 第七章 附则
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建设与改革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广东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形势,以及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环境和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水平,特制定本建设指南。
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性质及地位
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包括广东省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民办职业院校等学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服务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二条 责任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协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学校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为学校所在的社区提供社会咨询及文化服务。
第三条 主要任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主要任务是:
1.建设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对其进 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
2.做好流通阅览、资源推送和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并调查研究服务满意度。
3.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4.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者活动,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5.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臵和资源共享。
6.积极参与区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多方面的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知、共享。7.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8.向学校所在社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章 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
第四条 管理体制
1.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有明确的符合图书馆规程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具有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办馆理念和发展思路,有实现目标的方法措施和工作计划。
2.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二级单位,有主管校(院)领导,实行主管校(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根据实际情况可设副馆长或馆长助理。馆长、副馆长应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了解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热爱图书馆事业,熟悉图书馆业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擅长组织管理。馆长主持全馆工作,制订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组织贯彻实施。副馆长协助馆长完成各项工作。
3.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馆长一般应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校召开与文献信息工作有关的校(院)长办公会议,应有图书馆馆长参加。
4.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科学管理和便利读者为原则,确定本馆部(组)、室的设臵,并明确各机构的相应职责。各部(组)、室的主任(组长)由馆长聘任或由馆长提名、学校任命。
5.规模较大、院系多或校园分散的高职高专院校,可设立分馆。分馆是总馆的分支机构,受总馆领导。对建有资料室的学校,图书馆应对院系资料室的工作给予指导及帮助,实现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6.高职高专院校应设立校(院)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以指导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工作委员会成员应由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代表组成。主管图书馆工作的校(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图书馆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活动,听取图书馆的工作汇报,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图书馆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第五条 队伍建设
1.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以及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适合图书馆实际情况需要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2.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引进、聘任具有图书情报类及其他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应呈现梯度,学历、职称及学科背景结构合理,岗位资格和职责制度规范成文,为工作人员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3.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人员应占60%以上,研究生学历人员应占20%以上。
第六条 经费筹措
1.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经费列入学校预算。经费包括运行费和专项经费。运行费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购臵费、设备设施维护费、购臵费、办公费等。图书馆的经费占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的比例应符合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中的有关规定。
2.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购臵费应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相适应,并根据学校的发展逐年增加。生均年购文献量应不低于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中的有关规定。3.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捐赠和资助。4.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经费由图书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按预算执行,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与学校的经费使用规定。5.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向所在社区提供咨询服务获得合理费用。
第七条 图书馆建筑
1.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造独立专用的图书馆馆舍。馆舍建筑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规模,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满足图书馆业务功能的要求,具有调整的灵活性。生均建筑面积要达到教育部图书馆评估的相关标准。2.高职高专院校应做好图书馆的馆舍、设备维修工作,重视内外环境的建设,落实防火、防水等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灯光、通风、防寒防潮等条件良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研究和学习环境。
3.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提供充足的阅览座位,阅览座位与学生数比例应符合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中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文献资源建设
第八条 馆藏资源发展政策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需要,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制定图书馆馆藏资源发展政策,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在文献采 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数字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注意收藏本校的以及与本校重点专业相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
第九条 纸质文献资源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要遵循本馆的馆藏资源发展政策,要有合理的经费保障。藏书数量要符合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中的相关规定。新书品种与馆藏总种数比例适当,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年进书量符合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中的有关规定。图书馆要对馆藏建设工作开展定期评估。
第十条 数字资源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经费要占到文献购臵总经费的一定比例。各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数字资源建设的总体数量与体系结构,要综合考虑数字资源的价值、需求、类型和使用权类型的关系,加强重点数字资源的建设。要认真考虑数字资源的许可证协议以及采购政策、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
第十一条 文献的加工与管理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对采集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及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并尽快发布,提供使用。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加工、组织和管理的标准化。
第十二条 专题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专题特色资源建设,要符合本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要,或者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长期积累,形成特色。
第十三条 文献资源的保存及共享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参与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主动加入并积极参与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并对各自的纸质文献及其他载体文献妥善保存管理,对一般文献、特色文献、珍贵文献、磁、光介质资料等文献实施保护和不定期清点。对数据库进行周期性更新备份,保证数据与资源的一致性。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全国或地区性集团采购,参与全国或地区性联合编目或目录数据库建设,为资源共建共享贡献力量。
第四章 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化建设
第十四条 硬件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时,应首先考虑硬件建设,应建设一批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服务器,并对数据进行在线或非在线备份。图书馆局域网连接校园网,出口带宽及馆内骨干网适合图书馆网络环境,并提供一定数量的信息节点或提供无线网络服 务。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复印、打印和扫描等服务。
第十五条 系统软件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选择类型合理、运行速度快、安全性和稳定性好、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的管理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他应用软件。图书馆应使用成熟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该系统有完整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采访、编目、流通、典藏、公共检索)和协作系统(联合采购、联合编目等),还可提供web检索、馆际互借和Z39.50公共查询网关检索服务等功能。图书馆应建立独立的图书馆网站,网页功能完备,服务项目实用。
第十六条 资源数字化及资源整合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对全馆数字化资源进行适度的整合,将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资源进行整理,建立统一检索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读者使用。
第五章 读者服务与评价
第十七条 基本服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保障充足的服务时间,其中,书刊阅览服务时间每周应达到80小时以上;假期应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网上资源的服务应做到每天24小时开放。图书馆开架借阅的书刊应占到文献资源总量的90%以上。图书馆需逐步开展对社会服务。
第十八条 借阅服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的流通阅览,积极推广纸质文献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服务。通过编制导读书目,举办书刊展评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辅导。
第十九条 参考咨询服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参加全国或地区性的图书馆协作组织,有专人负责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学校师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网上电子公告意见箱,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最新信息定题通告,网上参考咨询等网络服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专题数据库辅导。向读者宣传介绍图书馆资源、服务、规章制度等,帮助读者查找图书馆资源,引导读者利用好图书馆。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背景,结合学校的产学研项目,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活动,设臵专人负责向社区提供文献传递和专家咨询服务。
第二十条 信息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对读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建立信息素质教育专业教研室,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编写信息素质教育教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从培养读者自学能力的角度,强化其信息检索意识及能力。
第二十一条 读者交流与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指导校读者协会开展工作,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图书馆对其工作进行指导与帮助。图书馆应定期或者不定期与读者开展互动,通过读者座谈会、网络调查、实物信箱调查等方式获取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评价,并对合理建议提出改进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根据各馆实际对新生读者开展入馆教育,编印读者手册。
第二十二条 读者满意度评价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要重视读者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读者满意度是考核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图书馆改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图书馆要定期对本馆的资源建设、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办馆条件等各方面进行读者满意度调查研究,完善自身管理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第六章 科学管理与学术研究
第二十三条 规章制度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规定考核办法,保证贯彻执行。
第二十四条 业务统计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注重工作数量、效果的统计和积累,按照有关规范做好统计工作。图书馆要妥善做好各类统计数据、文件档案的整理和保存。
第二十五条 民主决策与管理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参与人员聘任、晋升的考评等;考核、工作总结等要透明、公开,对馆内重大决策实行民主监督。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馆员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第二十六条 学术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与院系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图书馆应统计每年本馆科研成果,并对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项目推广。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建设指南适用于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
第二十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对高职高专院校执行本建设指南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和评估的办法及标准另行发布。
第二十九条 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对本校图书馆建设给予支持。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17-03
收稿日期:2015-02-03
作者简介:蓝瑞荣(1977-)男,畲族,福建龙海人,硕士,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广东 东莞/523960)
基金项目:本文获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批准,列为2013-2014学年度教科研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cxjky0220),属结题论文。
校园文学伴随着现代学校的兴起而出现,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繁荣。在学术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设立校园文学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学术年会。特别是在当下发达的出版业和网络传媒环境下,校园文学曾被吹捧出众多明星作家,甚至在发表渠道上可以绕开学术精英的检阅和文学刊物的萃取。可以说,校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已有相当成熟的版图。
然而,在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已然成了一个跛脚的小儿。之所以说是小儿,是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暂,而说她跛脚,原因是校园文学在民办高职院校一直得不到正视,学校领导不当一回事,文学社的正常运转得不到经费上的保证。而在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在全国尽管已取得突出成绩,但是笔者多年观察后发现,当下的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进入高职院校后,容易接受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直接导致文学阅读的缺失。再加上大环境正受到网络传媒的冲击,在校大学生对待校园文学刊物的态度已经呈现消极态势。可见,在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学发展却是举步维艰。
一、现状
校园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拥有成熟的作家团队、研究队伍和机构,特别是她以校园为基地,集聚校园的一切优势,孵化出了很多优秀的校园作家。在近20年来,随着民办高职教育的兴起,校园文学也在民办高职院校扎根,占有一席之地,并伴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发展,有点甚至成为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品牌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笔者的调研中,截止至2014年12月,广东省现有32所民办高职院校(含升格后本科),他们的校园文学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一)游离在所在地域文化之外
在32所民办高职院校中,广州市19所、深圳市1所、揭阳市1所、肇庆市2所、东莞市3所、佛山市2所(1所公益)、惠州市1所、珠海市1所、湛江市1所、江门市1所。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基本都能根据“政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不忘校地合作、校镇合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民办高职院校中,甚少有主动对接本地域文化的校园文学萌生。在笔者调研的民办高职院校中,尽管以富有文学性的名词作为社名,但仔细推敲,还是没有与本地域的文化有多少关系,如广东城建职业学院金穗文学社、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萝灵轩文学社、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青藤文学社、广州私立华联学院鸥鸣文学社、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翰墨文学、南海东软学院冬月文学社等,这些高职的文学社,从内容到形式,与本地域文化联系还是不够紧密。
(二) 徘徊在顶层设计之外
在对广东32所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的考究中,笔者发现在这些民办高职中,社会声誉好、第三方综合评比排名居前列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学发展也较为成熟、甚至成了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学教育、博雅学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也是如此。
吴良镛院士是人居史的集大成者,他希望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市长,能具有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格、史学家的渊博和革命家的情操。同理,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办学中,主要追求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和就业情况。因此,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以学生自发组织相关社团活动为主,院校领导则辅之以物质支持和人文环境的营造,可以说,从校园文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管窥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在南海东软学院,2002年办学至今,打造出了很多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的特色。校园文学方面也有很高建树。该校品牌与战略发展部部长许峰在抓学院品牌文化特色建设的同时,也不忘抓好校园文学的建设。如今的东软学院,校园文学不仅在全省高职院校享有盛誉,就是许峰老师也是中国当代文坛微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学建设分不开。院长杨力博士富有学院派的视野,高瞻远瞩,集合广博人脉,开创了“东软CXO大讲堂”,以此带动起整个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说,南海东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所折射出的光辉为广大民办高职的校园文学发展树立了榜样,如今的东软,已经生个为高职本科。这些都是顶层设计的典范。但全省民办高职中,有作此设计的甚少。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三)形成于入学前
在对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入学成绩相对公办高职院校略显逊色。就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也因办学特色和实力差别,招生门槛高低不同。总体观之,入学成绩高低与校园文学盛弱成正比。
笔者在对32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中,采用网站调查形式,参照问卷星(www.sojump.com)设置以下几道题目:你喜欢校园文学作品吗?有9.03%非常喜欢、40.97%喜欢、45.14%一般;2.08%不喜欢,2.78%不了解;您对学校的校园文学分为评价,有17.36%挺浓厚、58.33%还过得去、19.44%很平淡、4.86%没有文学氛围;您是否支持开展校园文学,有86.11%支持,这是大学里人文氛围的一种体现、4.56%不支持,流于形式,浪费资源、意义不大,8.37%无所谓,不大感兴趣;您认为校园文学的发展前景如何?有18.06%十分看好、64.58%比较看好、14.58%较不看好,2.78%很不看好。
从上述情况看,校园文学离不开当下文学环境,诚如陈晓明指出,“现在的平静是文学 回到自身的平静。所有关于文学的事件、事物基本可以说是文学本身的,而且社会呈现多元化、文化也多极化,表达途径和对现实的关注方式也多样化,天下兴亡不要文学承载所有的义务和责任。”在文学被边缘化的语境,校园文学在校园中也是渐行渐远。在民办高职院校,因入读民办高职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还未形成文学兴趣,这也导致民办高职校园文学不景气的一个原因。
二、 原因
(一) 缺乏品牌意识
广东省的民办高职院校经历了草创期的摸爬滚打,基本具备办学实力,个别高职院校现已形成办学特色。但还有一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尽管名师云集、特色鲜明,但屡屡面临被亮黄牌的危险,究其原因,品牌意识并未得到重视。
创办高职院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办学中立于上升趋势,董事会必须举上下之力,营造一种大学氛围,让人在校园中享受一种文化熏陶。可见,树立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亮点,提升文化品位,打造品牌特色。然而,品牌意识的缺失,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短视行为,将直接导致民办高职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不足,甚至将严重挫伤民办高职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引起重视。
(二)漠视区域文化
在对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学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基本以招生数为最终旨归,追求办学成本的低耗和效益的最大化。董事会对学院建设投入以能省则省为原则,侧重教学运行建设,无视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很多民办高职,为了节约成本,降低教师准入门槛,行政管理队伍更是良莠不齐,如此校园,如何保证文化建设?加之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市区、镇街的一个角落,本着直属省厅直管,完全无视地方政府的政策,更甭谈本地域的文化环境了。因此,在很多民办高职中,很多教职工尽管在同一高职院校工作多年,却依然不知身居何处,本地习俗等。
(三) 淡化学生文学素养养成
高职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旨归。因此,在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领导普遍关心“技术技能”,往往忽视或淡化“高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大力压缩人文素养课比例,缩减课时。有些高职更是以教学改革之名,大删文化课。
笔者调研中发现,很多民办高职在初创期,基本照搬公办高职和本科高校的做法,由学生处团委负责创办校园文学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但坚持不到两年时间,就因学生参与度低或作品质量次而慢慢消隐。也有民办高职院校文学社是学生自发组织,学生积极性自不必说,却又被校方领导的推诿扯皮无法落到实处。
三、措施
(一)以校园文学为载体,树立文化品牌
於可训、周舒艺在《校园文学活动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一文中指出,“对于一所高等学府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屹立更为重要。”在广东的民办高职院校,能旗帜鲜明地以文化品牌制胜的屈指可数,南海东软学院“东软CXO大讲堂”创办于2003年,每年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科学家、政府要员等作为嘉宾举办讲座,拓展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和人文视野。迄今为止,已邀请到周兴铭院士、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彦军、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等二十余位名流前来演讲,成为狮山大学城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2007年,“东软CXO大讲堂”荣获由团省委、省学联、省文化厅和省教育厅共同授予的“广东省高校十大校园文化品牌”称号。漫步在东软学院,浓浓的书香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另有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围绕电视艺术创作、制作、生产流程所需各个专业于一体,兼含其它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特色鲜明,在省内民办高职中独树一帜。可见,文化品牌对民办高职院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树立文化品牌,笔者以为,校园文学可作为载体。
校园文学是为学生搭建梦想的平台,通过校园文学,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特别是当下网络时代快餐式的阅读和信手涂鸦的写作,学生自主发起、自主编辑、自主制作、自主发行的文学刊物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更易被人接受、参与人群也更多,同时还能解决校方支持不够、资金支持不到位、成本核算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令人可喜的是,校园文学还能为学院的文化品牌建设树立丰碑,很多文学爱好者在民办高职求学中能寻找到自己的一块文学净土,形成一种兴趣,培养一种特长。
(二)以校园文学为抓手,加大区域文化渗透
校园文学是有着校园特征的文学,在多年的发展中,校园文学触角不自觉伸向社会,特别是在学界的扶持和媒体的渲染下浮现出了为数不少的优秀校园作家。但在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基本游离在本区域的文化之外。在广东省这一富有优良历史传统的地域,校园文学更应以区域文化为沃土,在新世纪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
广东培正学院集益文学社的名字就很有韵味,应学院身处集益村、学院内又有集益湖之意。之所以要创办这样一个文学社,是由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学生的活动,而鲜有高雅的、有品味的、有思想的塑造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建设。因此,为了增强文化气氛,提升文学品位,打造一流文学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学生的文学特长;丰富学生社团生活,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发现优秀文学人才,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培育富有广东培正学院特色的“集益文化”,定名为“集益”文学社。据该社相关人员透露,把“集益”文学社定位于“以文学为中心,走纯文学道路,发扬集思广益的开放精神”。如此一语双关,相得益彰。
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中,应以校园文学为抓手,与区域文化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
(三)以校园文学为平台,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养成
办学就是要办出一种氛围,营造一种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书香氛围。在众多的活动中,以校园文学为平台,对学生文化素养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文坛,学界为繁荣校园文学创作,促进校园文学事业健康发展,发掘、扶持、培养文学新人,全力打造未来文坛最具实力的文学巨匠和明星创作阵营,定期举办全国校园文学大奖赛,以此有效推进省内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创作。
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将文化素质拓展课程用校园文学的参与情况加以体现。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学活动的同事也能体验到第二课堂所带来的收获;校级之间开展文学社举办联谊活动,进一步发挥文学社在校园活动中作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使学生相互交流中掌握更多知识;校方领导应积极主动邀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的专家学者走入校园,对高职生的文学创作进行指导;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社的相关负责同学,也应利用好当下的网络和传媒,用最便捷的形式传达校园文学的真善美。
四、结语
纵观近年来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学的发展,尽管存在着读者少、校方支持力度不够、无资金支持、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但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学在民办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并将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风景。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学可以抱团,在民办上面做文章,走出一条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世龙.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王世龙.校园文学与创作[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彭小明,王世龙等.论校园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李光荣.中国校园文学的一座高峰——论西南联大学生创作[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5]陈和.新世纪校园文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徐州: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4
1 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
1.1 足球课程内容设置
从调查表1可以看出, 23所高职院校都开设足球课, 但足球课的开课形式大多为基础课+选项课, 体育课开课时间为一学年, 基础体育课上一学期后, 下一个学期才开始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 据调查可供选择的项目并不多, 这类开课的形式占总体的70%。而从第一个学期开设选项课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大都只能学习一个学期, 下个学期就必须选择其他项目进行学习, 这类形式占总体的30%。表1显示在广东省高职院校里足球课程的开设还是比较受重视的, 而且选项课中占有着相对较多的生源。但足球课课时安排普遍较少, 每周仅有2个课时, 总课时量少, 导致足球课开课周期短,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首先, 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足球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同学水平一般, 对足球运动有浓厚的兴趣, 但几乎没接受过正规的足球课程学习, 对足球基本技战术的了解甚少。而另外部分同学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因为来自足球传统学校或地区, 有的还代表学校参加过比赛, 所以他们是想接受一些高级别的足球技术、战术的知识和训练;另外一部分同学上课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 拿到学分, 上课情绪较为消极。这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的复杂性。内容安排过于简单或是难度过大, 都会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其次,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将来成为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据这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安排都偏重于专业学习和实习, 从而直接导致体育课教学的时间明显减少,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许多高职院校只有一个学年开设体育课程, 而且每个星期只有2个课时。受学生的学制及学习方式影响, 足球课教学时数有限, 很难保证其连续性, 并且大学生年龄都在20岁左右, 已错过了技术动作学习的优效期, 学生难以在学时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极具广泛性的足球项目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满足不了大学生的要求。并由于教学方法的老化和教学手段单一, 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越来越低。缺乏趣味性,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无法真正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阻碍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 甚至产生了厌烦上体育课的情绪。有的学生上足球课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为了考试达标, 只练习与考试相关的技术动作, 而从未考虑过学习的足球技术应在比赛中如何去运用, 失去了足球选项课教学的本质意义, 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1.2 课外足球协会活动
学生组织举办的课外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校风学风的重要途径。由于足球课开课周期短, 总课时量少, 很难满足有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各种需要。而足球协会组织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自愿组织的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团体,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能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不足, 更注重实践与能力。通过足球协会组织各式各类的比赛活动, 打造全校传统的足球赛事, 丰富校园足球文化。
在足球协会的发展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指导老师较少的对协会定期举行的训练和比赛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 导致学生的训练和比赛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打击了学生对学习足球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毕竟学生只是业余爱好, 对足球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光靠相互之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教授还是尤为重要的。其次, 在足球协会组织的比赛中, 教师只担任重要场次的裁判, 大部分裁判工作主要依靠学生来完成, 但缺少对足球竞赛规则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造成足球裁判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和执法水平低下, 满足不了比赛的要求, 导致比赛质量下降, 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1.3 足球运动队的建设
广东省大学生的足球赛事并不多, 只有一年一届的大学生足球联赛和四年一届的大学生运动会。本次调查的23所高职院校是参加第八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学校。可以看出, 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未能组建起自己学校的足球队来报名参加比赛。其中,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经费紧张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校领导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 没有意识到参与体育比赛对学校知名度的影响和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积极的作用, 很少给予足球运动项目的关注。而有些学校确实教学经费比较紧张, 相应的体育经费拨付极少, 参加比赛的资金极为匮乏。即使学生对训练和参加比赛的热情很高涨, 但缺乏经费的支持, 外出比赛变得相当困难。不能参加比赛, 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参与的热情和阻碍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每年较为固定参加省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学校屈指可数。而现在绝大多数教练员的训练成果 (带队比赛成绩) 未能与体育教学成果一样列入学校科研成果的范围之内。这种对高职院校运动训练工作缺乏客观评价和应有认可的现状, 严重挫伤了教练员带队训练的积极性。
表2是近年来参加比赛获得前四名的学校。据调查, 这些学校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基本都保持长期训练机制, 并且校内足球活动开展良好, 校园足球氛围浓厚, 为其足球队选拔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表2可以看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好的运动成绩, 与其领导的重视和运动队的新老队员的合理搭配密不可分。高校的足球队是支流动性的球队,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就要离开校园。新的队员补充进来, 一般新队员进队后都需经过一两年的训练, 才能基本熟悉各自的位置和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战术体系和意识, 但很快又面临实习和毕业离校。每年队员的进进出出, 球队的建设缺乏稳定性。教练员应充分考虑到新老队员搭配的合理性, 一旦某一年毕业学生较多, 球队水平就会有大的滑坡。
2 对策和建议
2.1 完善足球课程设置
分层次教学法就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并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它们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然后分别对每一种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以此来让全部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4]通过选项课的设置, 足球课可以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 并在学生选课时说明分班教学的个中缘由,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如果遇到提高班人数较少、不能开班等问题。教师可安排提高班的同学在基础班上课时, 分开两组教学, 但对他们的要求应加大难度。兼顾不同水平学生, 为各层次的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并能各自体验到足球所带来的乐趣。
弱化考试评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 只要有考试, 学生就会很机械地去应付。足球教学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几个简单的技术动作而已, 况且现在的学生受高科技的影响, 喜欢运动的很少, 出现运动机能萎缩, 在足球教学中以恢复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作为基础, 再进行足球专项练习。在考核中, 考评的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素质和足球基础差异, 重视学习过程, 淡化竞技评定。
2.2 完备课外足球活动
专业的足球指导老师是开展课外足球活动和比赛的重要保障, 制订相关的扶持政策, 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才能促进课外足球活动更好的开展。在足球选项课中, 发掘出对足球项目有多所了解, 且热爱足球的学生, 加以培养他们足球裁判能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足球竞赛中裁判员的严重匮乏的现象及执法水平整体较低的难题, 同时学生裁判员毕业后必将是足球运动的传播者和组织者, 这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足球运动的普及有深远的意义。
2.3 完成足球队的组建
其实学校通过组建足球运动队参加比赛既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还可以展现各自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 并充分发挥足球运动队的力量, 去影响和带动各自校内足球运动的发展。组建学校足球队参加比赛, 经费的首要问题。可通过以校企合作为模式, 得到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赞助。球队出去参加比赛, 可以冠名赞助的企业, 为企业做广告而大力宣传, 创造共赢的局面。现在一些企业、公司为丰富企业文化, 提高员工素质, 经常会举办一些体育赛事, 其中不乏足球比赛。而作为在校足球队的队员, 因为他们比普通学生多学了一份运动技能, 所以更受这些企业和公司的欢迎, 为今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途径。若有庞大的大学生足球爱好者并拥有较高水平的足球技能, 投入到社会各行各业, 对推动整个社会足球运动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校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 制定相关的政策, 将足球专项教师的带队训练、比赛指导成绩与其他学科的科研论文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同等对待。训练课时计入教师正常工作量之内, 提高训练课时津贴。保障带队教师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足球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日常足球课程内容的设置影响着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形成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组织课外足球协会活动引领着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并从中体验足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学校足球运动队的建设带动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 营造足球文化氛围。但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情, 也使足球运动的发展处被动、尴尬的境地, 这要我们对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足球带来的快乐, 并让足球运动在校园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2011年参加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项目的23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 从日常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组织课外足球协会的活动、学校足球运动队的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推动足球运动在高职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足球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亨明.福建省高职院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廖培, 余卫平.对职业院校足球俱乐部构建和运转的分析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4 (4) :100.
[3]陆仲元, 李建军, 夏强.普通高校足球队的组建与训练安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 :49.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5
Paper 1
Suppose you are a programmer in a software company and you felt stressed, but you have successfully overcome it.Now you are asked to make a short speech about how you handled it to your colleagues at a meeting.Q1: do you think a certain amount of stress are good for people?
Q2: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reasons why so many people feel stressful nowadays? Q3: what do you have to do when you feel stressed?
Paper 2
Suppose you are a salesperson specializing in selling air-conditioners.Now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your products and service to your potential customers.Q1: w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to help your customer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your products?
Q2:when promoting your products and services,hoe do you highlight the most popular features?
Q3: what qualities should a salesperson have?
Paper 3
Suppose you are planning to attend a trade fair as an exhibitor.Now you are asked to make a short speech to tell your staff how to make preparations before hand.Q1: what does a potential customer mean?
Q2: how do you find potential buyers for your products at the fair?
Q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attending a fair?
Paper 4
Suppose you cannot tolerate a coworker’s behavior or get along well with him/her,how would you tak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Please make a short speech to present some suitable approaches.Q1:what should you do if a co-worker blames you wrongly?
Q2: what would you do to maintain a prope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boss? Q3: what is the phrase workplace conflicts mean?
Q4: do you think managers should apologize to the staff when they make mistakes?
Paper 5
Suppose you are a new employee in a big company.Please make a short speech about how you would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Q1: 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you start a new job?
Q2: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re not happy with your new job?
Q3: what should you do to get along well with your co-workers?
Paper 6
Suppose you are a college graduate and you have decided to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online.Please make a short speech about your business plan and present it to your friends for advice.Q1: benefit and challenge exits mutually,how do you cope with challenge? Q2: why would you prefer to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Q3: what is the major disadvantages of doing your business online?
Paper 7
Suppose you are the assistant manager of the Sales Department/ please make a short speech about the results of your marker survey on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your company.Q1: when doing marketing research,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should you get?
Q2: how would you handle the complaint about the after services?
Q3: how would you plan your career as a sales manager in sales department?
Paper 8
Suppose you are going to organize a conference for the sales managers in your field to exchange their expertise and views on promot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Please make a short speech to your staff about how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the meeting.Q1: what are the basic steps for organizing meeting?
Q2: how would you encourage attendees to express their own ideas?
Q3: do you hate meeting? Why or why not?
Paper 9
Suppose you are the boss of a company which has specialized in exporting wooden furniture for 20 years.You are going to make a short welcome speech to your new staff who have just graduated from colleges.Q1: which do you think is more important,work experience or education,and why? Q2: on what basis would you promote your employee?
Q3: what kind of boss do you think is a good boss?
Paper 10
Suppose you are competing for the position of a project team leader.Please make a short speech to introduce yourself,your strengths for the job and your plan of how to do the job.Q1: what basic informations should you give your audience when competing your position?
Q2: how would you do to encourage team workers if you are the team leader?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研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1
摘 要 通过对山东省十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掌握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旨在进一步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山东省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在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当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预期结果,也是实施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模式的基础,因此,课程目标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笔者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调查中,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问题是决定体育课程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通过学生对“体育五大发展领域的重要性”和“参与体育课的动因”进行调查,发现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程五大领域目标的认知度中,身体健康排在了首要位置,然后依次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各个培养目标在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重要性程度,也是确定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参照指标,为体育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对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动因的调查中,学生把增进健康和完成考核放在了首选的位置,考试只不过是对教学目标实施情况的一个阶段性检验,而学生比较注重对于终结性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体育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友谊的提升,形体的改善,完美人格的塑造,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因此,对于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来说,需要依据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下,把增进健康、掌握知识技能和娱乐身心放在体育课程体系目标设置的首要位置,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在全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也从本校的具体实际出发,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对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项目设置最多的是篮球,其次为武术、田径、健美操、足球、羽毛球和排球,对于塑造学生形体方面的项目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的设置严重不足,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型运动项目轮滑和自行车的开设尚未展开。因此,山东省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大对新兴运动项目专业教师的引进工作,或者是加大对本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变化不明显。在调查学生对开设项目是否感兴趣时,有64%的学生表示一般,不感兴趣的占到28%,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仅为7%和11%,这也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制约着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
体育课程教学倡导和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和被动式灌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的调查,其中讲解与示范、完整与分解、游戏与比赛等教学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而对于多媒体和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情况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相对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和陶冶情操的方法的运用较少,其中包括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些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民主氛围,值得进一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进行推广。
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活动有着时间上的流程和空间形态,时间上的流程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顺序上,空间形态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在对山东省高职院校课堂组织形式的调查中,主要存在4种形式:男女分班制、以班为单位制、打破传统的班级、系别,并重新分班建制,另一个则是选项班,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遵循“三自主”的教学原则,来实施选项教学。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男女生之间的身体条件、体育需求的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不一,这样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授课制度就表现出自身的缺陷,这样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不断开展男女分班、选项班和重新建制的组织形式,进而推进山东省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山东省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完整与分解、游戏与比赛的形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这几种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学生掌握学习技术、运动技能的形成为中心来展开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的占6%,满意的为15%,一般的45%,不满意的26%,非常不满意的占8%。由此可见,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实施的教学方法主要持一般态度,非常满意和满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2] 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7
我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具有多重意义, 既能为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又能为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和在校生的自我成长提供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数据, 还能为高考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提供就业前景参考。
而作为考核就业情况的量化指标——“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 教育部周济部长表示, 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 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此外, 高校教学水平的评估也要考核毕业生的就业率, 还有高校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就业率。【1】例如广东省教育厅要求, 每年学校的主要领导 (书记、校长或院长) 都要跟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保证实现本校就业率稳定在去年同期水平,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
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量化达标考核, 导致各高校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中, 偏重就业率统计的达标而忽略了在就业过程中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导致频繁跳槽、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质量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甚至有个别高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就业率而给数据统计“注水”, 使得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与客观性削弱了。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就业率统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广东省现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 工作流程一般如下:先由各高职院校通过就业回函、电话访问和签订三方协议等方式, 在每年9月1日前搜集统计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 核查无误后, 上报到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发的就业派遣及就业率统计系统, 然后由省教育厅通过各种方式对各院校上报的就业信息进行核查, 并统计发文公布初次就业率, 最后再由各高职院校将审核通过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上报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为了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 由过去的单一纯理论课堂讲授, 转变为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
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推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背景下, 现行的就业率统计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 就业率统计的时间不够合理
首先, 为了避免毕业生离校后难于搜集其就业信息的问题出现, 广东省高职院校一般规定其毕业生在当年6月30日毕业离校前, 将就业证明材料 (包括:填好就业信息并加盖就业单位公章的就业回函、升学录取通知书、签订好的三方协议书和入伍通知书等) 交回学校, 以便上报就业信息统计就业率。经过多年的工作发现, 这个时间段所回收的毕业生就业回函里, 大部分填写的“就业单位”都是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的实习单位或试用期间的单位, 学生7月正式毕业后, 还会因为薪酬待遇、岗位变换、家庭要求、就业心态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更换就业单位。静态的一次性就业率统计方式与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态的就业择业过程这一客观现实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导致很多时候会出现高职院校上报就业信息后, 省教育厅抽查时发现“已离职”、“刚离职”或“实习非就业单位”等不纳入就业率统计的情况出现。甚至有部分就业意愿不强的毕业生为了应付完成学校统计就业率的工作要求而违背真实就业情况找人帮忙填写《就业回函》并盖章, 冒充已就业。
其次, 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暑期放假时间一般安排在七、八月份, 而省教育厅抽查核实各高职院校所上报的就业信息并截止统计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为9月1日。暑假期间一方面毕业生已经毕业离校, 不会再主动向学校上报其就业信息, 同时部分毕业生更因变更联络方式而导致学校无法与其联系更新其就业信息。加上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各系辅导员也开始休假, 再让其在暑假期间义务加班去搜集更新毕业生的就业信息, 会造成抵触心理和应付式工作态度的出现, 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完成的质量。
最后, 单纯地强调一次性统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缺少对毕业生毕业后的中长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 无法及时将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职业生涯发展情况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反馈至高职院校, 不利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培养方案的调整。【2】
(二) 就业率统计的标准有待商榷
所谓就业, 是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劳动, 并获得可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3】但是, 从广东省现行的就业率统计口径来看,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范围包括: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签订劳动合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升学、出国 (境) ;参军入伍等等。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时被国有企业、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等正式录取 (指同时接收档案和户口) 的人数较少, 大部分都属于灵活就业, 三方就业协议书签订的数量不多。同时, 毕业生需在毕业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 就业信息的搜集只能通过回收学生所在就业单位填写并盖章的《毕业生就业回函》。
除此之外, 按照现行的统计规定, 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需提供所开办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备案的营业执照方可统计其就业率, 但是部分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是自主经营网店, 个体经营或自由设计、自由撰稿等自由职业工作, 均无营业执照, 有劳动报酬有经营收入有就业事实却因规定的标准而缺失统计。【4】
最后, 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公式中, 统计的对象不包括未取得毕业资格不能获得就业报到证的结业生, 但是这部分学生也会有存在着劳动就业的事实, 未纳入统计将会影响到就业率统计的客观性。
(三) 就业率统计的方法不够科学
首先, 在广东省的就业管理系统中, 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需要收集填报大量的数据信息, 一个毕业生所需填报的就业信息包括:毕业去向、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具体就业单位的全称、单位类型、单位所属行业、单位所属地区、单位联系人、单位联系电话、职业类型、薪酬、使用意图、签约时间、是否专业对口、是否就业困难等14个信息项。由于其中任意一个信息项填报不齐均不能统计就业率, 因此, 广东省高职院校一般都要求灵活就业毕业生交回学校的就业佐证材料——《就业回函》中, 用人单位填写的内容需涵盖以上的信息项。由于信息项过多, 用人单位会因各种原因, 漏填或错填其中的信息项, 高职院校在系统平台填报的时候也容易出错, 影响了毕业生就业信息上报的效率与质量。
其次, 广东省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数据来源过于单一。从目前的统计方法看来, 就业信息的上报与核查工作都依靠各高职院校的自觉完成, 省教育厅只负责抽查并公布就业率, 这样的统计方法会让公众产生高职院校“既做运动员又当裁判”的错觉, 质疑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注水”, 影响到就业率统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三、优化建议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制约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有效性, 影响了就业率作为社会各界重要参考指标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为此, 本次研究将从高职院校、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独立评价统计机构三个重要的统计工作参与者出发,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就业率统计体系, 构思如下:
(一) 设计原则
首先, 要优化改善广东省现行的高职院校就业率统计工作是非常庞大的一项工程, 单靠个别部门或个别院校的资源是无法完成, 必须要由政府牵头, 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调查统计机构等共同合力、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其次, 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不是一次性静态的, 就业率的统计应该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最后,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数据统计工作应该摒弃传统的以手工统计为主的统计方式, 采用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主体的统计方式, 以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实现跨部门、多领域统计数据的共享与传输。
(二) 设计方案
1. 开发高职院校就业信息统计网络平台, 构建源头数据采集长效机制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的契机, 开发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上报系统。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几年内还会受到就业单位的发展、个人的职业定位, 薪酬福利待遇、家庭的需求以及就业心态的成熟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变更工作单位或转换工作部门。广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根据毕业生毕业前回收的就业回函上所填写的就业信息, 静态完成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违反了统计数据的效度原则。
开发该电子平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统计数据源头采集的原则, 让毕业生可以随时凭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陆电子平台, 在系统中及时、详细、准确地填报更新个人就业信息。该平台设计所需毕业生填写的就业信息统计项, 除了毕业生个人的基本信息之外, 还应包含广东省教育厅规定的、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就业率系统中所需填报的规范必填字段 (包括毕业去向、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具体就业单位的全称、单位类型、单位所属行业、单位所属地区、单位联系人、单位联系电话、职业类型、薪酬、使用意图、签约时间、是否专业对口、是否就业困难等14个信息项) , 统一统计标准。【5】
同时, 该电子平台还应具备数据导出与统计功能。设计数据导出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与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上报就业率统计系统对接, 及时、简易、准确、高效地将本院校毕业生最新的就业信息导入到系统中, 改变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逐个上报的统计模式, 提高了上报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可信度。设计数据统计功能是为了便于高职院校在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 更高效、便捷地获取相关的统计数据。根据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 准确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状态、和就业方式, 预测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院校优化完善与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依据。例如统计: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年龄分布情况、性别分布情况、各生源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从事行业的分布、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流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流向、毕业生就业职业类型流向、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毕业生薪酬分布、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流向、毕业生的创业情况等等, 该数据统计功能还要具备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的功能。
其次, 需建立科学、可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源头填报长效机制, 有效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利用就业信息上报系统网络平台及时去上报、更新个人的就业信息, 以便统计与分析相关的就业数据。该机制设计思路:第一、对于能够及时准确上报、更新个人就业信息的毕业生, 核查属实后给予一定的就业奖励金, 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把高职院校被动收集毕业生就业回函、上报就业信息转变为毕业生自己主动上报与更新, 提高就业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与真实性。第二、建立本院校历届毕业生人才资源库, 把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毕业生毕业之后, 利用该就业信息上报系统电子平台数据库为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更高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并根据毕业生就业行业和专业范畴的划分, 为优质企业的高、中层职位推荐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毕业生人才, 提供猎头服务。第三、通过该就业信息上报系统网络平台, 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选出历届优秀就业、优秀创业、优秀到基层一线就业等先进毕业生, 召开表彰大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励金, 并且邀请这些成功校友回学院开讲座或座谈交流会, 把成功经验传授给在校的学生, 为在校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2. 发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 整合各方资源统计社会劳动就业数据
广东省政府可主动牵头, 整合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登记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等多方资源, 共同构建全社会范围的劳动就业数据综合统计体系。建立网络填报平台, 统一广东省就业率的统计标准, 完善填报机制, 要求用人单位动态更新其用工情况, 要求劳动者真实申报其就业信息, 政府可随时抽查、比对与抽取统计全社会的劳动就业数据。建立全社会范围的就业数据统计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意义:
首先, 政府可以通过该体系规范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的监督监管工作, 健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例如可监管用人单位的规范用工情况, 有否为员工购买社保, 是否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等等。
其次, 将全社会用人单位填报的就业数据跟高职院校上报的就业数据进行比对, 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作用, 从而避免单一统计数据来源的“注水”、“造假”行为, 真实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工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最后, 政府还能够通过该系统对社会劳动人才的流动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从宏观上调控, 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 引导用人单位科学预测合理制定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第三方独立评价统计机构的发展
通过推动社会经营行为的政府部门与高职院校以外的第三方独立评价统计机构的发展, 采用电话调查、邮件调查、实地考察及访问访谈等方式, 对广东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例如专业调查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等, 可以对上述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上报然后教育主管部门审核, 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主动态申报这两种就业率的统计模式进行补充与完善, 使得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和有效。同时, 该第三方独立评价统计机构应该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期 (毕业后半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的就业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与统计, 更多关注的是对调查所得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与调研指导意见, 以供全社会参考。最后, 政府可采取宏观把控、自由发展的监督手段, 避免因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影响了第三方调查机构的独立性, 使之通过市场对其调查数据与分析结果的自由购买实现优胜劣汰。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优化措施——高职院校毕业生上报然后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主动态申报以及推动第三方独立评价统计机构的发展这三种就业信息的收集方式, 可以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统计来源, 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整合多方资源立体地监控社会人才流动状况, 有效让三种不同的数据来源的起到相互补充、相互比对、相互监督作用, 实现及时、准确、客观、有效地动态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为社会各方提供权威、可靠的参考数据,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摘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作为高职教育重要评价指标的毕业生就业率, 其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 本文通过研究优化现行的就业率统计工作方法, 让该指标能够真正为广东省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服务, 因此,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率统计,就业率统计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南槐.也谈高校就业率考核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9) :144-145.
[2]惠太望.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的深层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4) :15-17.
[3]卢燕.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思考[J].群文天地, 2012 (7) :235.
[4]张建刚.浅析一次就业率之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150-152.
[5]李鲲.完善高校就业率统计的思考[J].商情, 2014 (18) :119-132.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8
广东省共有40多所民办高职院校,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各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通过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 丰富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H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 (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羽毛球协会、活力排球社、ATP网球俱乐部、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滑轮协会、棋艺协会) 为个案研究。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高校体育社团文献资料, 以及广东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资料。
(2) 问卷调查法。对H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注册10个体育社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4份, 回收率为95%, 有效问卷276份, 有效率为92%。专家问卷发放12份, 回收有效问卷9份。
(3) 访谈法。走访H学院党委书记、团委书记、社团管理老师、社团指导老师9名、体育社团社长 (体育协会会长) 10名、以及部分体育社团成员等, 就学院体育社团建设与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咨询、交流和调研。
(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经过初步筛选把有效的问卷输入电脑, 运用spss12.O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体育社团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从[2005]5号) 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参照这一定义, 可以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界定为:在高职院校, 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心身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职业素养为目的, 以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 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生自发组织。
H学院校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 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广东省内, 以湛江地区、潮汕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学生居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但活泼好动, 反应敏锐, 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 敢想敢干, 重感性轻理性;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因此, 活动内容自由、形式多样、尊重个性发展的体育社团非常受欢迎。
2.2 H学院体育社团建设现状分析
2.2.1 体育社团管理模式
H学院体育社团管理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外部管理部管理即社团须服从上级管理部门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院团委等) 的监督和管理, 内部管理即社团内部或多或少的具体事物有具体的分工, 比较少的内部分工由会长、副会长和一些社团理事即可, 比较多的还会更加细化, 如篮球协会分为策划部、宣传部、外联部、财务部、竞赛部、训练部、裁判部等。
(1) 体育社团外部管理
目前H学院由学生处团委对各体育社团进行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监督作用;由学生处有选择性的聘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体育社团指导老师, 主要负责运动技术指导、运动训练安排、比赛指导等, 社团所需的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械先向大学生联合会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团委老师审批, 最后向体育教学部借用 (见下图) 。
(2) 体育社团内部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H学院各体育社团管理有一小部分比较规范, 有明确和成文社团的章程并能够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和进行内部管理;干部来源有的社团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也有的通过老乡会推荐;社团内部决定由会长提议、主要负责人通过讨论、协商决定。
2.2.2 参与体育社团动因
问卷统计表明:H学院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因是非常明确且多元化的, 强身健体的占86.4%, 愉悦身心的占76.9%, 提高交际能力的占66.3%, 掌握运动技能的占30.4%, 其他的占15.2%。这说明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2.2.3 学生参与体育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 (见表1) :由于受NBA文化的影响, 绝大部分男生喜爱篮球运动, 学院篮球场地漂亮且充足, 离学生宿舍近, 方便篮球爱好者表演和交流;另外具有表演性质的跆拳道也收到广大男女学生的青睐, 因为这项运动队基本功要求不高, 体质要求适中, 运动量适宜, 穿着威武的道服, 还能够参加各种表演, 比较适合社交活动的开展;广州市羽毛球、网球、武术活动比较丰富, 所以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也比较多;由于受到场地的影响, 本来很受广东男生欢迎的足球运动在我院开展受限制, 参与足协的学生较少, 因为学院至今还是一个沙地足球场, 每次活动搞得身上不是灰就是泥。从性别上看, 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 说明H学院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怕脏怕累。从专业上看, 机电、模具、市场营销、建筑等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活动, 而会计、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参与较少, 但参与其他社团文化活动较积极。
2.2.4 体育场地及运动设施
调查发现:H学院各体育社团办公场地非常紧张, 绝大部分社团没有稳定的办公活动场所, 体育场地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 室内场地基本少的可怜。目前最好的就是学院篮球场地有16片, 全部为塑胶室外场地, 相对比较充足, 吸引了大量同学参与篮球运动;标准的网球场地6片, 也能吸引了大批的网球爱好者参与网球协会;轮滑场地较好, 但其他协会场地和运动设施严重不足, 例如沙地足球场1个、室外排球场1个、羽毛球6片、健身房或力量房缺乏, 不能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是制约H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
2.2.5 体育社团活动经费
通过调查发现:H学院体育社团经费来源主要由会员会费、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以及其他途径获得等几种形式。各种形式所占比例为61.74%、5.55%、29.51%、3.20%。经费管理和使用由社团 (协会) 的管理人负责申请, 做好活动方案和经费预算, 经社团指导老师同意、学院团委批准方可。绝大部分会员同学觉得会费偏高, 希望学院多支持活动经费。
2.2.6 体育社团指导老师配备
目前H学院体育教师才10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位, 讲师职称的4位,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非常重, 专职体育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需完成一定量的行政工作量, 学院还规定体育教师指导社团工作为额外工作量, 不计入教学总工作量, 这样就挫伤了体育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其次, 一些体育教师兼辅导员岗位, 日常管理事情多且繁琐, 想指导学生活动都是有心无力, 另外, 大部分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不高、理论水平有待提升。
2.2.7 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及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H学院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较好,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 每周至少3次以上, 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2) 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通过指导和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3) 通过对参加体育社团学生成员和非体育社团成员调查结果比较, 参加体育社团同学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的和良好人数明显高于非体育社团成员; (4) 绝大多数参加体育社团同学的组织活动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明显。
2.2.8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H学院体育社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体育场地与运动设施严重不足、学院领导不够重视、体育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社团成员流失严重、管理干部能力不足、阳光体育运动宣传缺乏等7个大方面 (见表2) 。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占前两位, 这说明民办职业院校董事会比较注重办学的短期经济效益, 尚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3 结论与建议
(1) 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是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建立社团良性发展机制, 发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1]。体育社团活动是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紧密联系课内、课外、社会三个课堂,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
(2) 目前影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育人、财、物、制度等方面严重缺乏。首先要引进学生喜爱运动项目的高水平、高素质体育教师,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和激发教师对体育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让他们全心身投入社团指导工作中去。其次, 增加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 尽量满足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再次之, 加大对体育社团活动场地和运动设施的配备, 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最后, 完善学院社团管理指导, 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
(3)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学生体育社团的运行不仅仅局限在校内, 应有目的、有计划对市场需要制定出一些活动方案和政策方针, 对会员进行相关培训。大胆走向外校和社会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和比赛。体育社团应以“公司”的模式进行运作, 进行一些经营性的培训和体育表演行为, 为锻炼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和寻求经费来源拓宽了渠道[2]。可见,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向公司管理模式发展是高校体育社团在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 学校应根据体育社团的实际状况, 引导学生体育社团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体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颖.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体育社团为个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7) :23.
[2]崔树林, 孙静, 李永华.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1) :36.
[3]崔树林, 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 2008, (11) :72-73.
[4]王晓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93-98.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9
1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而高职院校与校外合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结构的共同合作,国外统称为“合作教育”,国内我们简称为“校企合作”,这种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3]。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4]。
2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为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课题组成员对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与分析,找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2.1 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未达到深度融合。
被调研的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有的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数目达数百家,但是这些合作大多处于较浅层次。
一些院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学校办学模式的高度来认识,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的诚意不足,合作的力度不够。最普遍的就是“2+1”的顶岗实习模式,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认为把学生留在合作企业“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在一线帮助企业生产产品、创造利润,就是“校企合作”。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不愿付出太多成本,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2.2 缺乏政府支持、有效政策保障和长效运行机制
1)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校企合作经费支持少。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
2)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已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政策内容中并没有监督和约束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企业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从合作企业引进实验、实训设备,减少教育成本的投入,而企业在合作中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投入的设备,指派到现场指导学生的培训人员等。因此,企业不太愿意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
3)校企合作缺少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还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较少能得到行业的支持,缺乏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
2.3 校企合作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用不明显
高职院校一直看重的是合作所带来的企业资金投入和招生宣传效应,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由于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重,很难花太多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现场,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生产现场的最新技术,所以围绕教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对促进教学改革作用不明显。
2.4 学校难吸引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对比,优势不明显,自身实力弱。大多数企业不愿与实力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成功经验,为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必须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5]。在当前政府倡导的校企合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联动行业协会等机构,制定能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让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好处,调动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行政部门还要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投入,改变高职院校的弱势地位,增强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3.2 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合作办学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方)和校外企业(需求方)的合作,让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生产需求,增加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成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当前企业需求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合作企业应主动、及时与学校沟通、交流,按照企业的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合作教材,学校可邀请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来校担任校外兼职教师,及时使学生能体验企业文化,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加强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培养目标。
3.3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双师队伍建设
当前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重,教师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精力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这也是校企无法深度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在提升教师素质的同时,要创造更优越的条件让教师安心下企业锻炼和学习。最终组建一支“能上讲台、能下工厂”的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高实际课堂教学效果。
3.4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利用学校丰富的学生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展开深度合作,共建“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基地,共建“厂中校”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把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生产,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巩固,对学校、企业是互利共赢。为彻底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放羊式”管理的普遍现象,完善对学生顶岗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学校要整合实训基地的有效资源,发挥自我造血功能,拓展多专业实训、实习功能,建成更多集教学、生产、培训、的紧密型校内、外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5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为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学校对开展校企合作活动进行引导,对运行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对活动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高职院校要建设好校企合作制度,建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活动的管理制度。在校企合作中,还要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更加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求。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其研究成果对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的预期影响还没有充分展现,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运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关理论指导,借鉴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200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S].2011.
[3]刘红梅.2l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5):589.
[4]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10
制约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持着健康发展的势头, 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 以下的“四缺乏”现象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缺乏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 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 多数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 政府行为很少, 更少有企业主动寻求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刘合群等发现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校长行为多, 政府参与少”、“大型企业多, 中小企业少”、“学校主动多, 企业回应少”、“顶岗实习多, 工学结合少”的现象, 这“四多四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首先,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 许多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麻烦, 不愿接收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其次, 广东省中小企业从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80%, 是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去向, 但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不高, 对大多数员工的要求较低, 同时也缺乏长远眼光, 看不到校企合作为自身带来的直接收益, 不愿进行校企合作。因此, 校企合作缺乏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 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头热工程”, 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既没有法律法规来规定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也没有相关政府文件来规范企业的行为。目前, 我国法律层面的相关文件只有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上述两部法律只规定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相关组织的义务, 没有规定未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更未明确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 因而很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缺乏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细则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一些法律真空。如进行订单式培养, 企业是与高职院校签协议还是与学生签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 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该如何操作?一旦出现劳动纠纷该怎么处理?又如,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利益怎样分配?此外, 由于实习学生的“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 目前难以被认定为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 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均享受不到有力的保障。企业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存在许多盲点, 二者容易产生纠纷。目前, 我国虽然明确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态度, 但对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法律规范, 合作方的义务及利益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 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还不够清晰, 可操作性较低。
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 广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都是点对点联系, 是学校主动出击与每一家企业洽谈, 没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 校企沟通很困难。王文槿研究发现,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和时间不一样, 需要学校方面做出更灵活的教学安排;同时还发现, 第三产业企业愿意采用工学交替、忙时顶岗的方式接受实习生。由于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单纯依靠学校向社会上每一家企业逐个咨询, 或企业向每个学校逐个问询, 显然都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而且收效甚微。
缺乏校企合作监督机制
目前, 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首先, 政府、各级教育职能部门主要是倡导校企合作, 尚未成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来监督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其次, 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的渠道和形式尚未形成。再次, 学校和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置监督机构实施监督。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也影响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是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良药。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是行业协会与企业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按照行业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实现企业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双元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范。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推出《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 规定了政府、企业及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德国政府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 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按比例分配给企业, 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得培训基金。此外, 各部门、行业、各州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 如规定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 担负着审查管理教育合同、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等职责。因此,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日本的“企业教育”
日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教育”模式。日本政府1996年通过建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 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日本“企业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企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 开展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 将教学与生产紧密连在一起。日本政府除通过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法律法规, 严格规定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之外, 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 为合作企业提供经济优惠政策, 如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组建校企合作中介机构, 为合作双方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同时, 还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 为合作提供监督与保障。
韩国的“产学合作”
韩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法制化的“产学合作”。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 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 1 000人以下的企业须按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韩国《职业教育法》规定, 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 否则征收培训负担费。韩国政府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联系, 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 明确规定, 企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 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
虽然德、日、韩三个国家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德国、日本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韩国的“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平等参与, 但是各国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 都很重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让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 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 强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上都结合自己的国情、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职教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此外, 德国、日本都有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
广东高职院校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构建适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对策
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制定激励政策,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广东省政府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 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法、行业法、部门法等,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 明确规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惩罚条款。法律法规应规定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各方在法律约束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密切配合, 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广东省政府还可以运用经济杠杆, 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 使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应制定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措施, 制定政府对职业院校的优惠措施
广东省2010年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以法规形式对高校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出规定, 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虽然条例中规定了“对企业接收学生和毕业生实习、见习并支付实习报酬、见习补贴的, 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但条例还停留在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阶段, 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企业的义务, 因而该条例对企业影响较小, 可操作性并不强。广东省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法规、政策, 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规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 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以法律形式规定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归属、权益分配、亏损、违约责任等问题;为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政府可对企业实行专项补助政策, 并扣除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对合作效果好并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企业减免税收, 给学校增加拨款, 鼓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
应大力扶植、发展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广东省政府应当大力扶植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 使校企合作由“点对点”方式发展为“点对面”甚至“面对面”方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汇集学校、企业两方面的信息并双向沟通, 使一个学校能够面向所有相关企业, 一个企业也能关注到所有相关学校。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类型结构需求的变化, 分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 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 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应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
广东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政府应批准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 承担审查管理教育合同、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评价校企合作实施效果等职责。
广东省应先行先试制度创新, 主动搭建高职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大立法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政策, 通过扶持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 促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 促进广东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为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摘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等方法, 研究了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应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制定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措施、扶持校企合作服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的对策。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合群, 赵丽洁.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及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10 (1) :1-6.
[2]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7) :11-13.
[3]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23-25.
[4]黄燕.日本高职校企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102-105.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11
校农业专业办学规模、学生就业现状,剖析了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的对策,为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就业;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66-05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普通高校就业难,高职院校更难,特别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由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之学历层次等客观情况,就业效果更不理想、压力更为巨大[1]。如何帮助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定位职业,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必须研究探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2]。本文试图研究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问题方面,力求通过分析探究,找出一条适合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实际的就业发展之路。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学校及专业设置现状
《广东统计年鉴2011》资料统计显示,2010年,广东拥有专科及以上的高职院校76所,在校学生648029人。2012年,广东设有农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17所,涉农业类专业累计有45个,其中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实际涉农业类专业不足20个,招生人数4190人(见表1)。有农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两间,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3],专业数量共为81个,全日制在校生总数2万4千余人,其中农业类专业15个(含相同或相近专业),占专业数量的19.75%,全日制农业专业在校学生172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17%。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纳入高校专科专业中的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小类方向主要有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畜牧兽医、农业技术与管理等 [4](见表1)。从总体上看,广东有农业专业设置的高职院校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专业数量及招生人数的比例也较小 [5]。
(二)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透露,2011年广东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5.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3%,较2010年增加约1.6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10%,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5.60%。广东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详见表2。表中显示,2011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其中,在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95.37%。但在专科毕业生中,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93.93%,仅比哲学和法学等专业略高,可见广东专科层次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理想。
笔者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
1.就业率情况与调查。2009-2012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年有毕业生516人,初次就业率为92.25%;2010年有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为91.24%;2011年有毕业生742人,初次就业率为93.76%[7]。
2.就业去向与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悄然发生变化,体现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发展态势[8],到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乡创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详见表3。
表3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统计年份广东地区的就业人数(人)占就业总数的比例(%)东部地区的就业人数(人)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回乡创业人数(人)占就业总数的比例(%)
200910119.5726651.5514928.88
20109917.3429651.8417630.82
20118811.8638551.8926936.25
资料来源:《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
3.就业意向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对广东2009年以来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分别如表4、表5和表6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中、西部农村等边远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等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基本心理及行为。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大多处于1500—3000元之间。从总体上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相对比较适中。
表4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调查统计年份东部沿海地区(人)中西部最艰苦地区(人)回乡(人)暂没考虑(人)
2009266938770
nlc202309040451
201029611211449
2011385123129105
数据来源:本文调查整理。
表5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性质及意向调查统计年份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国营企业(人)外资企业(人)中小型企业(人)其他(人)
200952213918575
201011419510810252
2011107286115121113
数据来源:本文调查整理。
表6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首次就业薪酬调查统计年份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
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人数占总数的比例(%)
200916031.0127753.687915.31
201019634.3329150.968414.71
201129439.6235547.849312.53
数据来源:本文调查整理。
4.就业满意度与调查。笔者共设计了五项调查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见表7)。
表7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表年份很满意(人)满意(人)一般(人)不满意(人)很不满意(人)
2009818721012315
2010859021316419
20119610231620622
数据来源:本文调查整理。
5.就业途径与调查。通过跟踪调查2009—2011届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以及自主创业等(见表8)。其中,校园招聘排在首位,其次为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而自主创业为最低。根据《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毕业生中,只有125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559人,专科生694人。这表明,全省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0.35%。通过统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依然还比较单一,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不够,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推荐顶岗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拓展就业途径、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9]。
表8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途径调查统计(单位:人)年份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自主创业
20093669831262
201040010635293
201151913745373
数据来源:本文调查整理。
综上统计显示,好的方面表现在广东高职院校在农业专业设置方面正在日趋改进和完善,部分非农业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增设涉农业专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等,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二、 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竞争力不够强
通过以上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存在农业类专业数量偏少,甚至两所农业类出身的学院涉农业专业合在一起也才15个,而且,农业类专业近几年来招的学生数量也偏少,势必出现广东高职院校对农业类专业科研投入不足,整体教研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等现象。更何况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多为原来的农业干部培训机构调整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实在不行上高职。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二)就业率比较低
社会发展的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内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往往注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加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等,不少毕业生没有到真正发挥动手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就势必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普遍较低。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5.4万人,就业率94.93%。而高职类农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865人,就业率93.76%,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1%,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1.84%,相对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这种就业率是较低的。
(三)服务有待完善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协调联系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其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于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指导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强[11],特别是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指导理论几乎空白。再次,一些就业服务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就业服务部门的指令,并没有形成就业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12]。另外,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业服务信息仅停留在网上,没有完全形成网上人才市场体系。
nlc202309040451
(四)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首先,考虑薪资因素。薪资越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质量就越好。其次,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及层次、规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13]。从质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岗位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二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越高,也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对来说其就业质量就越高[14]。三是岗位适应度。适应度越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等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正逐年增多。总体上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量存在;毕业生自我创业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社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15]。
三、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对策
(一)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转变指导就业的观点,认识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引导他们摆脱专业不对口的思想认识和束缚,不能简单地强调其专业技能及知识,还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切实把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统一在一起,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当理性及切合实际。同时,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联合办学,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及潜力,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量身定做”、“订单培养”等目标与任务。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在追求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就必须要立足广东实际,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就业率提高。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采取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可以聘请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专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等,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专业类高职院校与农、林、牧、渔等主管部门的横向交流合作,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搭建便捷、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四)提高就业的质量
农业专业类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同时,要不断培养、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牢牢把握选择就业的主动权,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就业及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
大学,2011.
[2]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0.
[3][4][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
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栗芬,郭峰.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煤炭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21-23.
[7]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M].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1.
[8]彭小英,潘宜亚,姜智荣.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与展
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06):99.
[9]吴健辉,黄志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因素研究[J].经
济研究导刊,2009(05):232-233.
[10]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03):101-102.
[11]王杏飞.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06):18-22.
[12]余平.高职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
教文汇,2008(09):40-41.
[13]胡梅.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J].企业家天
地,2009(03):135-136.
[14]汪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与启示[J].大众
科技,2009(0l):144-145.
[15]罗伟其厅长在2012年全省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
广东省教育厅http://www.gdhed.edu.cn,2012-03-25.
(责任编辑:郁 琤)
广东省高职院校 篇12
一、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 广东省19个地级市中有15个市的市政府创办了高职院校, 除惠州和肇庆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医学为主外, 其他都是一些综合性的高职院校。
首先, 从成立时间来看, 这些高职院校主要集中成立在2001和2002年, 这两年成立了7所职业技术学院。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广东省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开始实施, 2002年广东省颁布了《关于广东省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实施意见》, 提出要“在尚未有高等学校的地级市设置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这一政策引导下, 广东各市政府陆续开始着手创办高职院校, 广东高职院校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截至到2013年2月, 广东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已经由1999年的13所发展到75所, 数量上仅次于江苏, 位列全国第二。
其次, 从成立方式来看, 这些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电大、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升格或合并升格而成的。15所地方高职院校, 除2006年以来成立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新创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外, 其他地方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这样的成立方式, 对于这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 从师生数量来看, 这些高职院校基本上属于偏中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来看, 全日制的学生数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大约在6000—8000人, 这种学生规模的技术学院有11个;第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大约在10000—12000, 这种学生规模的技术学院有4个。从广东地区生源情况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看, 这种学生数量规模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未来应主要集中在8000人左右, 不断增长的是成人教育的学生和社会培训的学员。从教职工数量来看, 基本与学生数量相适应, 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在400人左右, 有5所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数超过500人, 同时每个学院都有数量较大的兼职教师。
最后, 从专业设置来看, 13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从共性来看, 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机电类、经管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 这主要与广东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个性来看,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当地特殊的产业以及特殊的历史发展渊源,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和影响力的高职专业, 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和石油化工类专业,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护理类专业,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电梯、灯具专业,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航空与海洋专业等。
二、广东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
(一) 专业设置的特色
一方面, 在专业的设置上注意保留原有的传统优势专业。由于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都是在原有地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 地方学校一些优势专业得到了保留, 并能够不断做强。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之一是清远市卫生学校, 于是该学院开设了护理类相关专业, 并将该类专业建成特色专业。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其前身是师范学校或教育学院,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很明显的师范性特征, 有的学校甚至仍然保留师范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 有的学校为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点, 将原有的师范类专业进行了改造, 比如将生物专业改造成生物工程专业, 将化学专业改造成化学工程专业等。
另一方面, 在专业的设置上注意与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广东地方高职院校把机械、电子等理工类专业普遍作为强势专业发展, 这既符合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 也充分体现地方高职院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比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山市每一个镇区都有一个主打产业的特点, 针对每个产业建立了相应的专业, 并据此提出“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开电梯、灯具等特色专业。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处我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加工基地的特点, 在做强传统建筑类专业的同时, 创建了石化类等特色专业, 该学院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确定为全国18所定点招收毕业生的准入高职院校之一, 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地方高职院校。
(二) 学生培养的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共有的特点, 广东地方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个特点落到实处, 并能够做出特色。
第一, 注重课程改革, 采用项目化教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第二, 注重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实训室建设, 开创了“政校企行一体”, “前校后厂、前厂后校”, “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与镇区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第三, 注重参加竞能竞赛, 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各类型的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通过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通过参加一些企业承办的竞赛, 展示学生风采, 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第四, 注重把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贯穿于育人始终, 各地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高达97%以上。同时, 根据毕业后有相当数量学生自主创业的现象, 这些学校因势利导, 普遍注意在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甚至在高职院校中首先开设了创业管理专业, 并且将创业管理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五, 注重对外开放办学,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各地方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新加坡、新西兰、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同类院校、培训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学生交流学习等人才培养工作, 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视野。
(三) 教师发展的特色
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发展尤其重视,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成长, 拓展教师的影响力。
首先, 重视教师的培训培养。每年固定安排大量的培训经费, 用于教师到国内高职培训基地、国外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职教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培训中非常注意培训的受益面和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广东省教育厅也非常注意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 近几年委托省内职教培训基地, 资助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法的培训。同时, 地方高职院校也注意请进一些知名专家到学院作报告、讲学, 开展校本培训。其次, 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一方面, 学院大量向企业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 对于应届毕业生或者是从其他高校引进的教师, 学院会通过各种途径, 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 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最后, 重视拓展教师的影响力。创造条件扩大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集中财力和政策支持培养教学名师, 鼓励教师为社会服务, 在各种专业学会、社会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
三、广东地方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机制
(一) 与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 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 目前已经进入现代化初级阶段,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经济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对各类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而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 适应和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要, 各地高职教育也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并且在规模、水平方面不断提升, 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和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 与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高职教育密切相关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教育厅对于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 一方面, 广东省政府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 从2006年起连续5年, 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作为高职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十二五”期间, 省级财政每年从新增教育经费中安排5亿元作为“强师工程”专项经费。另一方, 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督促、引导、服务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地方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业务上给予适度的指导。
(三) 与地方高职院校先进的职教理念密切相关
办学理念是办学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 才能办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在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时, 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适应行业需求, 在发展道路上不约而同地选择走内涵式发展, 以特色立校求发展, 注重质量、规模与效益相协调的道路。
【广东省高职院校】推荐阅读:
2021广东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报名指南07-24
广东省中高职10-26
广东省民办高职高专11-18
广东高职09-13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06-27
(粤招办普[2011]67号)关于印发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第三批专科B类院校征集志愿招生计划的通知07-12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09-22
广东省高校11-19
广东省企业高管05-23
DEA广东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