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

2024-09-13

广东高职(精选12篇)

广东高职 篇1

摘要: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 结合广东高职校企合作情况, 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校企合作的配套制度等方面构建促进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广东

近年来,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 尤其支持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如何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发达国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学徒教育”、日本的“企业教育”、韩国的“产学合作”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广东现有76所高职院校, 它们凭借珠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利用各种渠道, 如校长的个人能力、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劳动力市场等中介资源, 通过借助大型企业的平台、依托行业的优势、联合当地企业的力量, 广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探索出“订单式”培养、“2+1”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全方位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 目前仍面临着观念、政策、规范、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王文槿调查发现70%的企业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没有硬约束力, 处于自由化状态。刘合群等发现广东高职校企合作存在“校长行为多, 政府参与少”、“大型企业多, 中小企业少”、“学校主动多, 企业回应少”、“顶岗实习多, 工学结合少”的现象, 这“四多四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依靠单一的人际关系维持, 合作项目流于表面、趋于形式化, 加上政府没有出台详细政策保障校企合作, 致使合作效果不佳, 阻碍校企合作平稳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与企业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必须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国内学者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构想, 其中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方面。如张海峰指出,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规范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其中包括法律性制度、监督性制度和技术性制度三个方面。冯建军认为要从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建立奖励制度, 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以及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四个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吴志伦等在总结国外高职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从对话机制、利益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六方面进行构建。综合来看, 现有的研究还处于对校企合作机制的摸索阶段, 对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具体内容还存在很大的分歧, 缺乏专门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 而专门针对广东的研究更为欠缺。如缺少促进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等保障机制的深入研究, 缺乏促进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基于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研究, 也缺少政府对促进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对策措施的系统梳理的相关研究等。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 结合广东高职校企合作情况, 试图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利益机制、配套机制等方面构建促进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在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 多数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探索, 学校主动, 企业被动甚至不动, 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校企合作要从单纯以学校为主体、适度借助企业力量, 向校企深度合作发展, 就需要校企深度融合。尤其是实现长久的合作, 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明确界定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 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一) 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如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出《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明确了企业对职业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美国政府也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职业训练合作法》、《帕金斯职业教育法》、《从学校到职场机会法案》等法律, 促使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国外的相关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我国虽然也在1995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 但该法规只规定了企业、事业组织应该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 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措施约束各方, 并不能充分保障校企合作中各方的利益。

广东可以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经验, 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 使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首先, 法律中应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企业需要与学校一起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 对于不能履行义务的企业也要有明确的惩罚办法。其次, 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 提供院校各方面的真实信息, 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再次, 法律中也应明确规定学生需要接受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是学生毕业、就业必备的条件, 学生在实验实训中不得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尽量为企业节约成本并创造利润, 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 保障企业的利益。

(二) 完善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

地方政府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桥梁的作用, 需转换“政府—企业”、“政府—学校”单方面联系的局面, 政府为企业和学校牵线, 建立信息互通的渠道, 多方联系, 使政府、企业、学校三者都参与到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中来。地方政府要为校企合作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 搭建政策框架, 如通过减免税收、项目政策倾斜等方式, 来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 从政策上约束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签订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校企合作协议。广东地方政府可以学习宁波市的经验,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与职业院校签订3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 接受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报酬, 可按相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宁波市政府的政策不但可以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合法权益, 规范了双方的合作行为, 同时也调动了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为互利双赢的机制形成保障, 这对我国今后校企合作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三) 健全校企合作的监督制度

校企长期合作还需要有健全的监督制度, 才能使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能够落实到实处。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空谈。在这方面, 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如澳大利亚在校企合作中由政府对教育培训计划进行监督, 政府通过评估, 按是否满足政府目标和企业需求, 向那些质量高、成本低的教育培训项目拨款。采用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只有开展了最适应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才能在竞争中得到拔款。英国对职业教育的拨款遵循“质量导向”的基本原则, 其拨款始终与职业教育提供者的绩效联系在一起。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中, 学校专门设置合作教育部的项目协调人, 他们代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 对整个合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征求工作单位和学生的意见, 不断改进项目培养方式。广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类似的监督机制, 对校企合作的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 推动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深入。

二、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经济利益是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 而学校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不单纯以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合作的效益。只有在校企合作双方利益需求都获得满足的情况下, 双方的合作才可能得以延续, 长效机制才能建成。因此,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广东高职院校必须关注企业利益, 要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寻找利益结合点, 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开展。

(一) 保障企业的利益

首先, 校企合作中学校层面要明确企业需要, 要主动与企业协商如何量身定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其次, 高职院校要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 通过服务企业的方式校企合作, 保障企业利益。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威特隆物流设备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开展研发与产品设计工作,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成功地帮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再次,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 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升级, 为企业持续发展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二) 保障学校的利益

首先, 企业要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 在校外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地, 或者在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出资建设实习实训的场所, 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企业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技术先进性和专业性。同时, 校企双方还要细化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 确保企业接收足够数量的学生到企业实训。再次, 企业与学校一起进行项目的开发、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时, 企业应当允许学校把真实的项目和产品研发用于教学, 或者把企业已经完成的项目或业务应用于学校的仿真教学, 以提高学生实训的真实性, 确保学校利益。

(三) 引入中介机构, 协调校企双方利益诉求

当校企合作双方一方的利益需要表达时, 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冲突, 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 由于校企双方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高职院校同企业存在着天然的组织边界, 它的存在往往造成双方在沟通合作时, 因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诉求表达的障碍, 如果缺乏制度化的表达途径, 矛盾就得不到及时的化解, 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 校企合作双方应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利益诉求平台, 让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公开的渠道, 传递至对方的决策机构。无论是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 引入中介机构无疑是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的最佳选择, 如德国的产业合作委员会、美国的教育合作委员会、英国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等。广东高职院校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从政府到校企之间设置不同层级的校企合作中介机构, 畅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渠道, 为校企双方搭建一个公开、公正的交流平台。

三、构建校企合作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能否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广东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 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广东高职院校应该理清办学思路、准确定位、周密规划, 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制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为广东高职院校做出了示范。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组建“222”学校董事会, 制定了《董事会章程》, 制定并实施了《学校与成员企业设备共享与运作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等19项规章制度。该校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广东高职院校借鉴。

(二) 修订教务教学制度

校企合作对现有的教学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教务教学安排也成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当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和正常的教学计划有冲突的时候, 需要修订原有的教学制度, 并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对专业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教务教学中主要需要解决的是课程开设时间与课时安排、教学和实训的安排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往往需要设置弹性的学制和开课时间, 灵活编制教学计划, 灵活处理理论和实训的上课时间。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东方海外 (OOCL) 的合作就采用了“交错安排”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企业接纳人数的限制,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采用第五学期一个班在学校上课, 另外一个班在企业实训, 第六学期两个班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安排, 同时某些专业课程置换到企业中教学, 由企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派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教学, 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统一理解, 这就需要教务对于这两个班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并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安排。国内兄弟院校如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适应校企合作需要, 创新设置了符合食品生产特点的“候鸟式、走训制”教学组织形式;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行“产学同步, 多轮顶岗”, 园艺技术专业构建“项目化、小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改革举措都值得广东高职院校学习。

(三) 建立后勤保障机制

后勤对于校企合作是坚强的后盾, 应该发挥保障的作用。对于校内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要给予场地、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对于实训基地的一些特殊要求要增开绿色通道, 来配合实训基地的正常运作。对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等兼职教师在校的指导和上课给予优惠待遇, 提高兼职教师在学校上课的积极性。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配套制度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是参与的主体之一, 应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引导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机制。

(一) 企业硬件配套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进行相关的硬件和资金的投入, 同时企业要对校企合作的资金、技术设备的投入及定期维护等方面形成相关条例进行管理。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广州大通电子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中, 企业提供PC机电源等电子产品的全部工件和物料, 学校组织学生在电子生产车间进行电子产品电路板的制作和调试, 成品交回企业。这种配套措施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持续进行。

(二) 企业人力资源配套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按照合作要求参与教学和实训的管理工作, 形成校企互聘共培的师资建设方案,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配套机制, 对于参与到学校教学的企业人员给予相应的酬金和利益上的保障。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通过聘任成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 到学校开展交流, 给学生上课, 同时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训的工作;二是兼职教师也为学校的一线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知识和专业素养;三是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定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 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写, 保障校企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

五、结语

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缺乏传统根基的情况下, 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才能最终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安荣, 矫爱玲, 王小兰.日、韩、新三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

[2]李龙根, 贺定修, 范明明.东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1 (9) .

[3]刘合群, 赵丽洁.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及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10 (1) .

[4]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

[5]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职业与教育, 2010 (17) .

[6]冯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2008 (4) .

[7]吴志伦, 卢艳.基于双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继续教育, 2010 (12) .

[8]王振洪, 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4) .

广东高职 篇2

高职高考分数早已揭晓,我校取得今年高考的大胜利。今年广东省高职高考上线分数线是200分,全校6个高职班340人参考,语文的高考平均分是99.25分,最高分是129分,全年级共有78人上110分,只有80人分数低于90分以下,及格率是76.47﹪.作为三科“3+证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的语文,由于近几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考试试卷总有些变化,客观考题不断减少,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试题分值不断加大(满分150分中主观分值是90分)。我们今年高职语文高考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收获也存在不足,下面对过去一年的备考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了解学生精选备考教材,研究历年考纲,制定好语文备考计划。(高三第一学期备考策略)

高职班的学生基础由于比较薄弱,为了更好找出问题了解学生,因此开学第一周立即进行摸底考试,做好各班语文高考备考的基础环节。得出的结果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差,造成8道基础题失分仍较为严重。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科技文阅读稍好,社科类文段理解能力仍比较差,散文类阅读主观答题技巧不够,文言文翻译题训练看来是是语文备考中的一大难点。小作文写作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意识不强,大作文写作中学生仍不大注重文章结构的构思,有堆砌素材的弊病。

针对具体的摸底情况,高职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及时研究备考的方向,研究近三年的考纲,初步拟定出有关策略:⑴第一阶段:前10周利用本校自己的《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校本教材,完成语文字音、字形、词语、句子、标点和语言得体等基础知识专题的复习和训练,同时每周都进行小作文和大作文的备考指导,每周一次高考综合卷训练,及时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备考的实际方向。教师讲评每周周测试卷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应试策略及解题技巧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及答题技巧。每周坚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分类积累。(利用每班教室后面的黑板抄写有关写作素材)

⑵第二阶段:11周――20周利用省中职语文三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材进行复习,让学生逐步熟悉高考试题,完全进入高考语文备考状态。第一学期末迎接毕业考试和高考备考第一学期考核测试。

二、从实际出发,及时掌握“学情”与“考情”,全面提高学生的备考质量。(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备考策略)

经过一个学期的备考复习,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效果比较明显,我们语文教师加强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切从实际学生出发,及时掌握“学情”与“考情”,大胆选择,大胆舍弃教学内容,提高备考的有效性。我们在第二学期语文使用配套教材:《20高职高考考纲》、《年高职高考语文冲刺》和备课组自编有关训练题库。

备考中依然注重积累、重落实,成语、默写和作文材料的积累贯穿始终。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作文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进步比较快。小部分学生应试技巧和心理仍没有调整好,考场紧张造成作文未能写完。除平时每周的写作训练外,选两段时间集中火力打攻坚战。同时语文备课组老师也要及时收集高考资料和信息,争取机会向兄弟学校学习经验。

第一阶段:一模--二模前。   (4月6日------5月6日)

1. 备考目标:

(1)重点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2)对上一阶段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

2.备考内容:汇总知识点,总结梳理,并针对存在问题及新信息作相应补充,进一步突破学生的难点。

3.操作:

(1)每周一次全卷训练,练速度、练手感,让学生在练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能力。

(2)每周至少进行四次以上的基础知识限时训练,以夯实双基。

(3)每周至少进行两次课外文言文阅读的专项训练。

(4)抓好每天的背诵默写工作。

(5)进行语言表达综合考点的专项训练,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引导他们规范

答题。

(6)现代文必考必须保证每周至少练两篇,力求通过精讲精练,提高主观题的

得分率。

(7)作文方面:抓好审题立意的训练,并努力引导学生如何紧扣观点分析说理。

4.使用资料:各地一模题、备课组自编资料。

第二阶段:二模后--高考。( 5月7日-----6月6日)

1. 备考目标:查缺补漏,调整心态。

2. 备考具体内容:

(1) 重点复习薄弱环节,强调规范答题意识,加强个别指导。

(2) 进行各种类型作文题的审题训练。

(3)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梳理。

(4) 应试心理及完卷技巧的指导。

3. 操作:完成各地模拟卷(这些试卷必须经过备课组老师的精选、重组、改编)。

4. 使用复习资料:各地二模、三模试题。

三、反思语文备考工作存在的不足,再接再厉。

通过近几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以及今年学生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语文备考工作依然还是暴露出如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处理上抓不住恰当的切入点,也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失分较多。二是部分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较低,不能准确地根据试卷中的文段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失分较多。三是部分学生文言文答题没有认真揣摩品读文本,因此文脉不清,语境不明,句式知识模糊,答案与题干要求南辕北辙,失分较多。四是部分学生作文立意不新,选材老套,作文质量停留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五是部分学生作文书写潦草,字迹混乱,卷面不整。

针对存在的问题,未来我们将加大这几个方面备考的研究和实践做法,同时也要加大对语文尖子生的培养力度,以突破这两年来语文总分不高的“瓶颈儿”。由于近几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考试试卷总有些变化,客观考题减少,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试题分值不断加大(满分150分中主观分值是90分),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只有密切关注高考的最新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才能抓住主动权,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董秀芳

广东高职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广东省;高职院校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室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广东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粤教[2015]16号)。广东省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调查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因此,2015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对全省本、专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调查。

二、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广东省教育厅总共调查了58所高职院校,其中包括9所国家性示范性高职院校,33所其他公办高职院校,16所民办高职院校。广东省教育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二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学分设置;三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四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五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开展,但管理体制不顺。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由就业、创业部门牵头,由教务处牵头只占25.86%,反映出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的偏差,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地定位于创业教育,进而追求所谓的创业成果,如孵化了多少企业等,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求。

2.大部分学校已经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学分,但数量不足、类型偏少。目前学校大量开设的是创业教育课程,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创新课程,学校还没引起重视。

3.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出具规模,但水平有待提高。广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师资能初步满足学校需求。但是,总体来看,专任教师任然缺额较大,结构也不甚合理。从从业经历上看,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校外导师偏少,

4.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持支持态度,但配套制度不健全。 学校普遍投入经费支持学生创业,并且大部分学校对学生休学创业非常支持,但是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在专项资金投入方面,分布不均,两级分化严重,9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几乎占总体资金规模的一半。

总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分转换、休学创业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建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目的及途径

1.明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和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即是通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学生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实践活动形式实现创新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层次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创新创业知识普及;第二层次,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第三层次,创新创业实践体验。

在第一层次,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是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创新教育中,高职院校应按照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特点,在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在创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传授创业的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可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做法。百森商学院著名的“创业学从书”课程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 把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意识、个性特质、核心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系统地进行了整合, 体现了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智力开发与非智力教育的融合。

在第二层次,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设置各种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工科专业可以设置教学工厂,引进企业创新科技项目,由导师带领学生完成研发工作。商科专业可以设置商贸型的模拟公司,供商科学生实习。此外,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企业。校内企业设置研发、财务、院校、人力资源等部门,吸纳校内各个专业的学生一起实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

在第三层次,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是搭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实施项目管理机制,目的是孵化出创新型的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项目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扶持等环节。项目申报人如果有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创业项目,可申请立项。项目的周期一般是1-2年。孵化基地组织专家检查项目的进度及验收项目。孵化基地应提供以下扶持策略: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实施项目提供场所;配备1-3名指导老师;提供一定的扶持资金;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另外,学校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允许其休学创业。

3.建设“学习型”师资团队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由校内教师校外导师构成。创新创业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校内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校内教师长期工作于教学一线,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创新创业培训和学术研讨。校内教师应学习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校内教师应定期到企业顶岗和挂职,参加企业经营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协助企业解决问题,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高职院校应聘请校外导师加入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校外导师是法律、税收、知识产权、企业评估以及合同管理等领域的专家。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到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教学、教学研讨、实践模拟等活动。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学习型”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4.营造“无界化”校园

由于创新创业项目往往需要各专业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营造“无界化”校园,鼓励不同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南洋理工学院为了发展“无界化”校园,建设了科技园。南洋理工学院所以科技为主的教学活动都集中在科技园进行。科技园有如下优势:有利于课程资源的集中于分享;有利于不同学系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院更有效地配合企业及科技的发展需求。

5.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高校不可能在脱离社会环境之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与高校的深入接触,有利于高校的创新科技产业化;有利于形成巨大的创业关系网络,为高校师生真正的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总之,构建以创新创业为过程的教育体制,任重道远,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郑文,林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广东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2]张帏,张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8).

[3]熊政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纵横,2014(4).

[4]李研,高婷婷. 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3).

[5]冯晓虹. 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

作者简介:

广东高职 篇4

制约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持着健康发展的势头, 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 以下的“四缺乏”现象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缺乏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 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 多数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 政府行为很少, 更少有企业主动寻求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刘合群等发现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校长行为多, 政府参与少”、“大型企业多, 中小企业少”、“学校主动多, 企业回应少”、“顶岗实习多, 工学结合少”的现象, 这“四多四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首先,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 许多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麻烦, 不愿接收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其次, 广东省中小企业从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80%, 是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去向, 但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不高, 对大多数员工的要求较低, 同时也缺乏长远眼光, 看不到校企合作为自身带来的直接收益, 不愿进行校企合作。因此, 校企合作缺乏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 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头热工程”, 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既没有法律法规来规定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也没有相关政府文件来规范企业的行为。目前, 我国法律层面的相关文件只有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上述两部法律只规定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相关组织的义务, 没有规定未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更未明确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 因而很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缺乏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细则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一些法律真空。如进行订单式培养, 企业是与高职院校签协议还是与学生签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 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该如何操作?一旦出现劳动纠纷该怎么处理?又如,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利益怎样分配?此外, 由于实习学生的“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 目前难以被认定为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 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均享受不到有力的保障。企业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存在许多盲点, 二者容易产生纠纷。目前, 我国虽然明确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态度, 但对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法律规范, 合作方的义务及利益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 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还不够清晰, 可操作性较低。

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 广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都是点对点联系, 是学校主动出击与每一家企业洽谈, 没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 校企沟通很困难。王文槿研究发现,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和时间不一样, 需要学校方面做出更灵活的教学安排;同时还发现, 第三产业企业愿意采用工学交替、忙时顶岗的方式接受实习生。由于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单纯依靠学校向社会上每一家企业逐个咨询, 或企业向每个学校逐个问询, 显然都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而且收效甚微。

缺乏校企合作监督机制

目前, 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首先, 政府、各级教育职能部门主要是倡导校企合作, 尚未成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来监督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其次, 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的渠道和形式尚未形成。再次, 学校和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置监督机构实施监督。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也影响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是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良药。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是行业协会与企业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按照行业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实现企业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双元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范。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推出《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 规定了政府、企业及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德国政府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 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按比例分配给企业, 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得培训基金。此外, 各部门、行业、各州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 如规定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 担负着审查管理教育合同、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等职责。因此,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日本的“企业教育”

日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教育”模式。日本政府1996年通过建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 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日本“企业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企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 开展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 将教学与生产紧密连在一起。日本政府除通过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法律法规, 严格规定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之外, 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 为合作企业提供经济优惠政策, 如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组建校企合作中介机构, 为合作双方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同时, 还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 为合作提供监督与保障。

韩国的“产学合作”

韩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法制化的“产学合作”。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 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 1 000人以下的企业须按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韩国《职业教育法》规定, 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 否则征收培训负担费。韩国政府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联系, 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 明确规定, 企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 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

虽然德、日、韩三个国家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德国、日本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韩国的“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平等参与, 但是各国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 都很重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让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 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 强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上都结合自己的国情、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职教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此外, 德国、日本都有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

广东高职院校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构建适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对策

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制定激励政策,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广东省政府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 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法、行业法、部门法等,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 明确规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惩罚条款。法律法规应规定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各方在法律约束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密切配合, 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广东省政府还可以运用经济杠杆, 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 使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应制定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措施, 制定政府对职业院校的优惠措施

广东省2010年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以法规形式对高校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出规定, 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虽然条例中规定了“对企业接收学生和毕业生实习、见习并支付实习报酬、见习补贴的, 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但条例还停留在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阶段, 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企业的义务, 因而该条例对企业影响较小, 可操作性并不强。广东省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法规、政策, 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规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 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以法律形式规定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归属、权益分配、亏损、违约责任等问题;为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政府可对企业实行专项补助政策, 并扣除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对合作效果好并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企业减免税收, 给学校增加拨款, 鼓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

应大力扶植、发展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广东省政府应当大力扶植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 使校企合作由“点对点”方式发展为“点对面”甚至“面对面”方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汇集学校、企业两方面的信息并双向沟通, 使一个学校能够面向所有相关企业, 一个企业也能关注到所有相关学校。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类型结构需求的变化, 分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 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 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应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

广东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政府应批准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 承担审查管理教育合同、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评价校企合作实施效果等职责。

广东省应先行先试制度创新, 主动搭建高职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大立法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政策, 通过扶持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 促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 促进广东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为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摘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等方法, 研究了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应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制定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措施、扶持校企合作服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的对策。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合群, 赵丽洁.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及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10 (1) :1-6.

[2]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7) :11-13.

[3]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23-25.

[4]黄燕.日本高职校企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102-105.

广东高职 篇5

Supposed you are a secretary of Homefort Furniture Company, you are accompanying a foreign client around the pearl river.Make a short speech introducing Guangzhou to the customer.Q1: What are som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Guangzhou?

Topic 2

Supposed you are going to graduate from your college soon.Make a speech to describe ur ideal careerwhy do you choose this job as your ideal career.Q1: How will you fulfill your career goal?

Topic 3

Supposed you are the assistant manager of a light company in Guangzhou.and you are receiving a very important client Mr.Green.Please give awelcome speech on behalf of your general manager

Mr.Wang at the welcome dinner.Q1: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Chinese and a western dinner? Q2: What will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holding a welcome dinner?

Topic 4

Supposed you work as a receptionists in Guangzhou Ne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Make a speech to introduce Canton Fair to the newexhibitors from Australia.Q1: Have you ever attended a fair? If you have, what attracted you most? Q 2: What’s your opinion on the design of company stand?

Topic 5

You are going to be interviewed by the HR manger in a foreign tradecompany.Please make a speech to introduce yourself as a qualified candidateto the job opening

Q1: What is important for a successful interview?

Q2: How can you answer questions properly in an interview?

Topic 6

Supposed you work as a secretary.You are going to arrange a farewell to some U.S.client.The managing director ask

you to arrange a farewell dinner to them.Give a farewell speech to theguests

Q1: Which aspect will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bidding farewell to your guests?

Q2: Where and what to arrange a farewell dinner?

Q3: Please describe your duty as a secretary.Topic 7

Supposed you are a sales manager of Everbright Cosmetics Company in Guangzhou.A group of American clients are interesred in your new skin care product.Make a speech introducing your new product and services.Q1: What information should you include when introducing products? Q2: In your opinion, which come first for product manufacture, quality or quantity?

Q3: What basic information should you give your customers when displaying your product?

Topic 8

Supposed you are invited to take part in a discussion about the change of

lunch break in your company.you would like to start the workimg day an hour late at 9 by cuting lunch hour to one hour while some othercolleagues feelthey need 2 hours to have lunch and a nap.Stateyour reasons to persuade them.Q1: How much do you know the process of negotiation?

Q2: Have you ever bargained with a seller? Talk about your experience.Topic 9

Supposed you work for a carpet company, your company will attend the Canton Fair.As a representative of your company, make a speech introducing the advantages of your product.Q1: Businessmen usually say “business is business”.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this sentence?

Q2: What do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company if you are going to attend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

Topic 10

Supposed you work for Lenovo company.Make a speech to introduce your company to the guests who are invited to attend the Canton Fair.Q1: Have you ever dream of having your own company? How do you realize your dream?

广东高职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享用的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在食品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上由于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多发[1]。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均衡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广东的食品产业和餐饮业十分发达,从业人员众多。然而,这几年广东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瘦肉精猪肉、“毒菜”、“毒鱼”、“毒瓜子”等等,对食品行业和餐饮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加强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十分必要,对安全营养、食品产业和餐饮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内涵、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需求、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知识与技能要求等几方面分析了广东今后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趋势。

一、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内涵

1.1 食品营养的内涵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食品营养、饮食营养和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目标。

食品营养是指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营养素总称,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类[2]。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即称为食品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合理的食品营养对体格和智力发育有重要意义;(2)充分合理的食品营养对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延长寿命有重要意义;(3)合理的食品营养可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4)食品营养对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食品营养的来源,按食品加工的过程划分可分为生鲜食品、初加工食品(包括烹饪食品)和深加工食品。生鲜食品即是通过种植和养殖获得的产品,以新鲜蔬菜、水果等为主,只需简单处理即可食用。不同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在选择食用该类食品时要根据自身生理需求选择。初加工食品(包括烹饪食品)即生鲜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等)经简单加工或烹煮获得,要获得营养丰富的烹饪食品需要烹饪者掌握原辅料特性、合理搭配、调味和烹饪以及卫生安全等知识和技能。深加工食品是以生鲜食品或半成品为原料,采用科学的加工工艺,经食品机械设备加工及包装所获得,要获得营养丰富的加工食品需要加工生产者掌握科学的食品加工工艺、选用卫生安全的加工机械设备,避免在加工过程中造成原料的营养损失和破坏。

1.2 食品安全的内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一个新名词,对其确切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调研,以期对食品安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其中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对人体健康影响。造成食品安全危害的因素按来源分为: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如滥用农兽药(有机磷、促生长剂类、抗生素等)、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染色剂等)、添加非食用的化学物质(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使用劣质原辅料等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食品专业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如食用某些有毒食物(河豚毒素、蓖麻毒素、黄曲霉毒素、毒蘑菇等)、食用过期产品。

二、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需求分析

2.1 食品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食品工业是广东省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处在全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前列。据统计,到2006年广东省已有食品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6万多家,年加工产值约2000亿元,食品出口额20多亿美元,从业人员150多万人。

由于广东省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然而食品从业人员中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人才的占有率相对较低。在食品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乏食品安全知识技能、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社责任感不强等因素,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4]。 广东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多发,如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午后红茶回收门、哈根达斯惊现黑作坊、孔雀石绿水产品事件、假酒、“毒鱼”、“毒菜”等。据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2005年广东省重大食物中毒和发生在学校的食物中毒共31起,中毒人数1030人,死亡人数25人。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给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因食用有毒有害食物而导致食物中毒给消费者造成了身体伤害,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给消费者心理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给广东食品行业的发展、广州“美食之都”的美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处在改革前沿的广东尤其是广州大都市的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广东省有7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不到10所,而设有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院校更少,每年的食品专业总毕业生人数约2000人,而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更少。提高食品行业和餐饮业从业人员的食品相关专业知识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培养大批具备食品安全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迫切和必要。

2.2 食品营养人才需求分析

广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居民生活富裕,但是由于多数居民缺乏营养膳食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严重缺乏),造成了膳食结构不合理,过度补充营养,即营养过剩问题。营养过剩的主要表现为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患率增加,并趋向年轻化[3]。如,中国目前有糖尿病患者3000万,是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呈年轻化的趋势。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3.8%。专家分析,这与不合理的饮食以及运动减少造成的身体肥胖有关。

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多发,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医疗行业带来不小的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即将出台《国民营养条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让专业营养师走进百姓生活,以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国民营养条例》草案要求300人以上的食堂,餐厅必须具备营养配餐员,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营养师;社区应设立营养师定时向居民宣传营养知识[5]。

广东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对饮食营养和健康更为关注,需要大量具备食品营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相关服务。据统计,广东省目前拥有人口一个亿(包括流动人口),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每300~400人就拥有1名营养师计算,广东省需要营养师30万左右,而广东省目前正规营养师不到1万人[6]。广东从事公共营养的人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公共营养师缺口较大,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对公共营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营养师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最具有发展潜力与前景的职业之一。

目前在仅有的几所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尚无以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或公共营养师为重点的院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食品专业作为学校重点专业之一,已将培养具备公共营养与保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知识和技能要求

3.1 食品安全就业岗位及知识和技能要求

3.1.1 食品安全就业岗位

具备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在地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单位、食品企业、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食堂、大型餐饮企业等单位,从事食品检验、食品监督和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如,在食品生产企业对生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现场质量监控;在食品市场定期或不定期到进行现场检查食品质量安全和指导检验人员工作;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对农产品进行常规分析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抗生素检测;在食品超市对生鲜食品、熟制食品、现做食品等质量检验和安全监督。

3.1.2 食品安全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对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和微生物指标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定期对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协助品控员进行产品质量改进[6]。

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以及配方及配料管理,能进行产品研发与产品改良,能处理顾客投诉问题,并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食品企业内部审核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 良好的工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ISO9000标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熟悉食品企业质量认证审核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开展的工作。

3.2 食品营养就业岗位

3.2.1 食品营养就业岗位

食品营养方向的毕业生可在城市社区、大型餐饮企业、大型宾馆餐饮部运动队、医院食堂、大型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食堂、保健品公司等单位,从事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管理和指导;进行膳食营养评价、管理和指导;对食品及配方进行营养评价和指导;进行营养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福利院、敬老院等切实需要进行营养配餐单位,从事营养配餐指导工作。

3.2.2 食品营养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从事营养配餐、营养指导、营养咨询和卫生监督等工作的人员,能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运用营养、烹饪、食品原材料、食品化学、食品卫生学、中医滋补养生理论等知识,通过合理搭配及烹饪方法改进,向就餐者提供既美味可口又营养均衡的餐食,使人们吃得更营养和健康。除具备营养配餐员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能从事营养与健康评价及咨询指导、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以促进社会公众健康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培养具备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是符合我国我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具备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职人才是推动广东食品产业和餐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障广大群众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必要措施,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营养是人类生存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成黎.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综述及改善措施初探[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0):229-232.

[2]农志荣,覃海元,黄卫萍,等. 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8(6):64-66.

[3]向常清.广东食品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4(23)3:99-102.

[4]李怡歆.浅谈营养保健师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66-167.

[5]广东缺少30万名营养师[EB/OL]. (2006-04-05). [2010-04-18].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4 /05/ content_1100893.htm.

广东高职 篇7

一、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 广东省19个地级市中有15个市的市政府创办了高职院校, 除惠州和肇庆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医学为主外, 其他都是一些综合性的高职院校。

首先, 从成立时间来看, 这些高职院校主要集中成立在2001和2002年, 这两年成立了7所职业技术学院。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广东省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开始实施, 2002年广东省颁布了《关于广东省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实施意见》, 提出要“在尚未有高等学校的地级市设置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这一政策引导下, 广东各市政府陆续开始着手创办高职院校, 广东高职院校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截至到2013年2月, 广东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已经由1999年的13所发展到75所, 数量上仅次于江苏, 位列全国第二。

其次, 从成立方式来看, 这些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电大、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升格或合并升格而成的。15所地方高职院校, 除2006年以来成立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新创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外, 其他地方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这样的成立方式, 对于这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 从师生数量来看, 这些高职院校基本上属于偏中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来看, 全日制的学生数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大约在6000—8000人, 这种学生规模的技术学院有11个;第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大约在10000—12000, 这种学生规模的技术学院有4个。从广东地区生源情况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看, 这种学生数量规模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未来应主要集中在8000人左右, 不断增长的是成人教育的学生和社会培训的学员。从教职工数量来看, 基本与学生数量相适应, 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在400人左右, 有5所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数超过500人, 同时每个学院都有数量较大的兼职教师。

最后, 从专业设置来看, 13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从共性来看, 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机电类、经管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 这主要与广东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个性来看,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当地特殊的产业以及特殊的历史发展渊源,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和影响力的高职专业, 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和石油化工类专业,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护理类专业,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电梯、灯具专业,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航空与海洋专业等。

二、广东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

(一) 专业设置的特色

一方面, 在专业的设置上注意保留原有的传统优势专业。由于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都是在原有地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 地方学校一些优势专业得到了保留, 并能够不断做强。比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之一是清远市卫生学校, 于是该学院开设了护理类相关专业, 并将该类专业建成特色专业。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其前身是师范学校或教育学院,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很明显的师范性特征, 有的学校甚至仍然保留师范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类专业, 有的学校为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点, 将原有的师范类专业进行了改造, 比如将生物专业改造成生物工程专业, 将化学专业改造成化学工程专业等。

另一方面, 在专业的设置上注意与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广东地方高职院校把机械、电子等理工类专业普遍作为强势专业发展, 这既符合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 也充分体现地方高职院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比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山市每一个镇区都有一个主打产业的特点, 针对每个产业建立了相应的专业, 并据此提出“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开电梯、灯具等特色专业。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处我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加工基地的特点, 在做强传统建筑类专业的同时, 创建了石化类等特色专业, 该学院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确定为全国18所定点招收毕业生的准入高职院校之一, 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地方高职院校。

(二) 学生培养的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共有的特点, 广东地方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个特点落到实处, 并能够做出特色。

第一, 注重课程改革, 采用项目化教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第二, 注重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实训室建设, 开创了“政校企行一体”, “前校后厂、前厂后校”, “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与镇区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第三, 注重参加竞能竞赛, 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各类型的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通过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通过参加一些企业承办的竞赛, 展示学生风采, 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第四, 注重把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贯穿于育人始终, 各地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高达97%以上。同时, 根据毕业后有相当数量学生自主创业的现象, 这些学校因势利导, 普遍注意在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甚至在高职院校中首先开设了创业管理专业, 并且将创业管理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五, 注重对外开放办学,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各地方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新加坡、新西兰、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同类院校、培训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学生交流学习等人才培养工作, 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视野。

(三) 教师发展的特色

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发展尤其重视,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成长, 拓展教师的影响力。

首先, 重视教师的培训培养。每年固定安排大量的培训经费, 用于教师到国内高职培训基地、国外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职教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培训中非常注意培训的受益面和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广东省教育厅也非常注意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 近几年委托省内职教培训基地, 资助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法的培训。同时, 地方高职院校也注意请进一些知名专家到学院作报告、讲学, 开展校本培训。其次, 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一方面, 学院大量向企业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 对于应届毕业生或者是从其他高校引进的教师, 学院会通过各种途径, 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 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最后, 重视拓展教师的影响力。创造条件扩大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集中财力和政策支持培养教学名师, 鼓励教师为社会服务, 在各种专业学会、社会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

三、广东地方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机制

(一) 与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 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 目前已经进入现代化初级阶段,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经济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对各类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而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 适应和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要, 各地高职教育也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并且在规模、水平方面不断提升, 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和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 与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高职教育密切相关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教育厅对于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 一方面, 广东省政府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 从2006年起连续5年, 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作为高职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十二五”期间, 省级财政每年从新增教育经费中安排5亿元作为“强师工程”专项经费。另一方, 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督促、引导、服务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地方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业务上给予适度的指导。

(三) 与地方高职院校先进的职教理念密切相关

办学理念是办学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 才能办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广东地方高职院校在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时, 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适应行业需求, 在发展道路上不约而同地选择走内涵式发展, 以特色立校求发展, 注重质量、规模与效益相协调的道路。

广东高职 篇8

一、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专业课程体系与创业教育缺乏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还是立足于学生岗位能力的教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知识与会计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创业思维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加之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学创业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程偏少,创业教育未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没有与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融合起来。2、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及环境。实践既是对理性认识升华又是对感性认识的验证,缺乏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的过程就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创新等综合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是苦于社会实践环境及平台的局限,实践教学的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针对会计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广东省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教学模式改革。(1)改变传统专业教育理念,优化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改变以往单纯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将会计学生岗位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将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入其中。不但针对会计学生开设了创业教育、创业技能训练、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与创业有关的选修课,并且在专业平台课程中增设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跨专业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的实训课程。(2)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教师在实施会计教学环节时,只注重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做法,而是将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课程设计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设计中将教学驱动的任务情境化,即围绕着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选择一系列的典型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方法组织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教学充满活力,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3)设置特有“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是将职业技能训导由低至高逐步递进为职业基础技能实训、职业专项技能实训和职业综合技能实训三个层次。“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实训同步进行。“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在第五学期,学生离校实习前开设了由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多专业共同参与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该课程是在校内构建一套仿真的商业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仿真综合实习环境主要划分为生产制造组织、商贸组织、物流组织、互联网+ 组织、社会服务类组织及政府服务组织,组织内部根据业务要求划分多个部门和岗位,各组织在仿真的社会虚拟商业环境中进行决策模拟运作,以形成一个有序竞争的商业社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模拟与决策,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践证明,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跨专业综合实训,不仅能整合加深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能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也培养了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软实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会计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具备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素养。

2.充分挖掘校内隐性资源,构建真实职业及创业环境。(1)与校财务处深度融通共建。在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挖掘利用校内资源,可系统设计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开发了相关的教材,选取现金出纳、银行出纳、会计多个财务岗位,以“现场观摩、过程参与、轮岗认知”为原则,设置了多个见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不但对财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核算方法、内部控制等有了生动全面的了解,而且对真实职业状态打破了神秘感,增强了认知与自信,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2)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为了学生在学习创业知识的同时,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在校内给学生们创造了完全真实的创业及职业岗位条件。首先,将校内宿舍区、运动场等人群较为集中地方的小店铺设立“创业园”,统一管理,公开招租。有意经营的学生个人及团队都可以向工商管理学院提交申请和创业计划书,通过了创业导师团队的公开答辩之后,就可以正式经营。每个创业店铺都有专门的创业导师负责指导,同时还配备多名会计专业学生担任的“小会计”,小会计们除了负责各店铺的日常财务活动,如建账、记账等,同时还参与店铺的经营管理,并按期准时提供财务报表。创业导师团队将定期对各个店铺进行考核,财务报表按时报送及经营业绩都纳入创业团队的考评体系。其次,还定期举办工商创业模拟市场,提供摊位给有志创业的同学进行创业实践。另外,依托专业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业思维。通过这些校内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创业能力,同时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3.增强校企合作,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1)建立以行业专家及企业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建立定期的专题研讨活动制度,对专业的定位和规划、专业及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委员会成员每学期以定期和不定期方式举行关于就业、创业的专题讲座。通过委员们自身成功案例分享,从而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和创业激情。(2)增强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离不开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与多家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培训机构以及会计、税务咨询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早日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工作及社会经验,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及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熏陶,不仅能提高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与动力,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摘要: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进入初级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阶段。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教育观念落后,专业课程体系与创业教育缺乏融合,实践环节缺乏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教学模式改革,充分挖掘校内隐性资源,构建真实职业及创业环境,增强校企合作,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新经济背景下对学生创业实践的分析思考[J].金融经济,2012(6):25

[2]覃彩芹,地方本科高校人才机制创新的前置思考培养[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1):221

广东高职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广东产业背景决定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对信息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受到移动互联和云计算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IT产业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是IT类人才的重要供给来源,只有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贴近企业需求的网络类人才才能成为广东经济社会提升发展的动力。广东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需要结合实际调整结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降低培养和使用成本、缩短培养周期。

在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是人类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1883年瑞士在研究了英国和法国行业教育经验后,最先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并对比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在角色身份、职业目标、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发展,目前仍然是世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以及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后来德国将其发展为著名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1]。由于现代学徒制不仅能降低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还能有效降低普通教育的辍学率和青年失业率,具有促进教育与产业结合、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社会适应性等优点,也是广东高职网络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出路,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涵是借助师傅言传身教重构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2],研究与探索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实践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建设质量工程项目的需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建一流高职院校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3],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科向应用型转型,逐步走向“专业-学科-行业-产业”一体化[4],探索与实践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创建广东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分为“拜师”、“学艺”和“出师”三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2.1 拜师

首先是“拜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第一步,选择优质培训机构,签订三方协议,搭建校企联合桥梁。首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按照贴近企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挑选出经营良好、师资雄厚、管理规范、培训体系完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机构---广州中星网络技术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承担学生培养责任和履行教育义务。专业按教学计划开设校企合作课程《网络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考证》,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中,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证,合格后获得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CSNP,部分成绩突出的学生会获得思科公司的CCNA或CCNP证书,毕业生主要由与培训机构签约企业录用。如果学生能力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不被录用,则不需支付任何费用给培训机构。

第二步,培训企业尽快介入学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拥有两种意识,从学校角度来看是学生身份,从企业角度来看是员工身份。从新生入学的那天起,每位学生都有一位校内的专业教师做“导师”,同时,专业会邀请与培训企业签约的行业专家来校内给大一新生上一节“职业生涯规划课”,让企业“师傅”明确学生“员工”的身份,让学生从进校起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在职业道路发展上少走弯路。

第三步,遴选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搭建专业基础。在现有的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遴选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例如校内进行的2周综合实训课程和2周职业资格考证课程都可以组建现代学徒班,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兼职教师负责这两门课的讲解。按照“双选原则”遴选出优秀的专业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班级,利用毕业前3到5个月的时间,在培训机构内进行顶岗实习,由培训机构的签约企业技术工程师担当师傅,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

2.2 学艺

其次是“学艺”,即校企共育,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师徒式的师生关系。根据企业的招聘岗位与需求,由培训机构人力资源部组织“徒弟”进行“拜师学艺”。培训机构从签约的知名企业中遴选出职业意识强、职业道德优、技术娴熟、专业对口、具有奉献精神、拥有一定威望和知名度的技术工程师作为“师傅”。徒弟从即将需要在企业顶岗实习3到5个月的大三学生或需要参与2到3周专业认知实习的大二学生中筛选。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班级后,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学生的“徒弟”身份。师徒结对要求“师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个性化培养学生。

第二,确定提升型的学习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专业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教育,培训机构提升学习内容,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网络技术专业与中星公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分为“考证班”和“就业班”两种。“考证班”师傅以思科公司和华为公司的职业资格认证内容为依据,确定授课内容和实操方案,传授考证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保徒弟们的国际化认证的较高通过率。“就业班”师傅按照企业工作流程选择课程内容,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丰富学生的工程经验,为日后从业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形成项目式的组织形式。培训机构根据过往企业真实项目制定项目计划,学生加入项目组,跟随来自企业的项目工程师一起完成整个项目。使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更加符合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四方利益。项目实施期间,学生要及时完成项目施工报告,向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组结束后,学生要完成项目方案,并公开投标,完成项目实施等环节。

第四,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侧重引入行业证书。“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考核内容把是职业资格技能要求放在首位。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行业资格认证,例如思科公司CCNA和CCNP认证,人事部承认的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认证。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反映行业最新需求的职业技能大赛。最终,以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徒弟能否出师的标准。

2.3 出师

最后是“出师”,即以学生的高就业率、企业的高满意度作为学生是否学成出师的衡量标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与广州中星网络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中星公司为我院网络技术专业28名同学量身定做“大学生岗前实训及就业推荐方法”,遴选出不同的实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实训结束后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直接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分推荐给签约企业进行复试,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成效

3.1 建成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利用专业培训机构搭建起校企结合的桥梁。教师参与培训,训练双师素质,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构建情景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促使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了解行业需求,创造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联合攻关科研项目的机会。目前我院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有专职教师8人,双师比例达100%。其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网络规划设计师2人,网络工程师3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为1:1。近年来团队有省厅级以上课题10项,出版教材5本,发表论文70余篇。

3.2 利用职业资格考证和技能大赛平台展现师生风采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实现资格认证和行业认证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培训中考取人事部承认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以及行业初级和中级的认证,例如思科的CCNA、CCNP和CCIE,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网络管理员CS-NA的通过率达到100%,某班软件水平考试中网络工程师的通过率达到25%。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主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评估”赛项一等奖、“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赛项二等奖、“云安全技术与应用”赛项和“云计算及应用”赛项三等奖,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省级选拔赛中有42名同学获奖,其中一等奖27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2人。2位专业教师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4名专业教师获得顺德教育基金竞赛辅导奖。

3.3 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取得成效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校企双方、教师和师傅双方参与并设计了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在学校、企业、教师、师傅、职业教育专家等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云计算架构及应用》、《网络安全部署》、《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标准开发等工作。其次,以广州中星等企业真实项目(任务)、行业CCNA和CCNP考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融合”、“与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相结合”的要求;第三,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专业建设多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和校级在线视频公开课程,并与其他兄弟院校联合申报国家级资源库建设。

3.4 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

网络技术专业用“国际化职业资格考证”和“就业率”来考核师傅带徒弟的成效。“考证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自主选择思科网络管理员CCNA考证或思科网络工程师CCNP考证,更有学有所成的同学可以挑战思科资深网络工程师CCPN考证。经过师傅系统专业的培训,近年来通过网络技术国际认证的同学人数逐渐增多。而“就业班”学生的培养不以考证为目的,学习的课程和内容更偏向于行业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缩短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技能差距,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结束后在网络公司就业相当容易。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校企齐抓共管,实现学生校内校外平稳过渡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代学徒制学习和培训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住宿环境和餐饮种类都和校内截然不同,有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不以为然,几乎没受什么影响就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而有些适应能力较差的本地生源的学生,由于回家次数急剧减少,思家心切导致的心理波动,适应期则明显增长。特别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初始阶段可能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在校内,增加了教师跟踪与管理的难度。需要采取的对策是明确企业的监管责任,由学校委派辅导员全程进行跟踪和管理,学校、企业和学生事先签订三方协议,并且在开始培训前,组织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事前做好心理建设,减少学生可能出现的不适应等因素。

4.2 增加学生素质教育,降低学生校外学习风险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更早走出校园认识社会。校园里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让大多数学生心智单纯,缺乏应对社会形形色色问题的能力。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避免在校外出现责任方不明确,风险不可控的局面。解决的策略是在外出学习之前,给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开展校外学习安全防护的相关讲座,用鲜活的案例提醒学生在校外学习的注意事项,提高防骗能力和防骗意识。专业和企业应该积极探索与构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协调育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3 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企业专家拥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从技术层面上成为优秀的师傅似乎没有难度。但是由于他们不是教育科班出身,缺乏授课经验,在语言表达和师生课堂互动、沟通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院教学督导指出一些企业兼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资源准备方面有所欠缺。学生的师傅如果是口才好、技术好、说得明白、讲得清楚,能把难点和重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授清楚,学生的评价就会非常高,但如果碰到技术能力很强,但表达能力稍微欠缺的师傅,学生在质疑师傅能力的同时,也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其他同学,影响整个学徒制班的班风和学风。解决的策略是专业需要在选拔师傅时,尽量挑选出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好师傅,不仅能力过硬表达能力也要一流才行。

4.4 及时收集学徒制班级学生的反馈意见

及时收集现代学徒制班级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及时发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学生的反馈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题包括“这段时间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你最喜欢教学活动的哪个环节”、“你对专业课堂教学有什么建议”、“你最感兴趣的知识点是什么”以及“你最讨厌的知识点是什么”等。通过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因为校企结合、协同培养的“就业班”和“考证班”每年都吸引不同学生参加,上一届现代学徒制班级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下一届班级少走弯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既可以拉近师傅和徒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增进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评价受到了尊重,提升专业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授课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5 结语

要想真正开展现代学徒制,造就“大国工匠”使之适应广东产业升级的需求,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本,突出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专业需求,拥有高素质、高创造力的“大国工匠”。基于培训机构的三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对培训机构依赖过度的缺点,培训机构的师资能力和签约企业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师傅带徒弟”的成果。因此,通过教师参与培训,训练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强与来自行业、企业师傅的沟通,最终能直接培训出满足企业需要、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摆脱对培训机构的依赖,最后达到“弱化三元、回归二元”的目的。

摘要:在借鉴别国经验、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探索企业、高校、师傅、学生的责任和保障机制,做好培训机构的遴选和师傅选拔聘任程序,构建学校专业基础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框架,结合职业资格考证考点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选取教学内容,探索与实践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参考文献

[1]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2]张显锋.现代学徒制下高职生实习期工作场所学习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6(12):86-89.

[3]王瑜,沈广斌.“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发展目标的分类选择[J].江苏高教,2016(2):44-48.

广东高职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民办高职开设健美操现状研究分析为研究对象,选取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南华工商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抽取高职院校300名师生为调查对象,每所院校各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图书馆网站知网的数据库,查阅了10多篇相关的论文,以及收集课外关于健美操开设现状资料等,为撰写本文章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向六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体育教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每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2份,回收率为97.33%,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1.67%。为证实问卷的可靠性,在间隔15天后,再次向调查人数的小部分的60人进行重测,再次发放问卷60份,计算两次系数为R=0.893,说明问卷的可靠性。

1.2.3 访谈法

分别对每所学校的个别教师与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咨询,探讨民办高职开设健美操现状的研究。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文件采用Excel和统计学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并得出数据。

1.2.5 逻辑分析法

结合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统计出来的数据,以及访谈中获得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进行对比、整理,并作进一步的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所民办高职开设健美操课的现状分析

2.1.1 具有健美操专项技术教师的分布

由调查统计得出(见表1),6所民办高职院校中,健美操专业教师占本校体育教师人数比例不均衡。其中2所学校是没有健美操专项教师,这就制约了学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原因之一。而在调查的6所高职中,只有南华工商学院的健美操教师占比例多,从中说明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的均衡发展方面是欠缺的,健美操师资方面尤为匮乏。

2.1.2 六所民办高职开展健美操课程情况

由表2看出,6所高职院校中,只有2所高职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其他4所高职院校中,公共体育课不但没开设健美操课程,而且学校开展的体育课程都不按体育选项课去实施。体育课形式单一,是按照传统的上课模式,一个自然班教学,且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上课松散,“放羊式”教学,学生都是自由活动,多数坐在树底下聊天。学生根本谈不上在体育课上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可能了。学校也不执行教育部下发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必须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

从调查得知,六所高职院校中,只有南华工商学院对在校学生开足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去落实体育选项课的形式,他们还开展了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而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为了节省开支,对学生不开足108学时体育必修课。尤为突出的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对学生只开展一学期3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与教育部规定的专科高校必须开足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存在较大的差距。剩下的四所高职院校,虽然只对学生开设2个学期72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但是与108学时还有一定的差距。民办高职连体育课都不给学生开足课时,从中说明了民办高职的学生体质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为了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2.1.3 六所民办高职健美操专业教师教龄、职称情况

健美操教师的教龄是指从事本专项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结合工作的时间,教师从事专项时间的长短决定其工作经验丰富与否。由表3调查统计分布看出,六所民办高职院校健美操专业教师的教龄有处于3—5年、有的处于5—10年,而10年以上的就为零。这种现象主要与民办高校的福利待遇有着密切联系,很多毕业生去民办高校工作作为一个起点来锻炼自己,有着工作经验之后,往公立学校或者其他好的院校跳槽了。同时也说明民办高职的各类专业教师的教龄也普遍偏短,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的现象较为匮乏。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的教龄偏短是严重影响民办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职称在高校的教学工作里是占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水平成果。而这六所民办高职的健美操专业教师职称只有助教、讲师,现今民办高校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造成教师对科研冷漠状态,导致科研水平提高不了,严重影响了职称的级别。

2.2 民办高职院校开设健美操课的可行性分析

2.2.1 高职女生对健美操的认识程度

大学阶段是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为自身的终身体育打基础。由调查统计的数据得知,6所高职院校有74.8%的女生对健美操运动项目比较了解,认识到健美操是很适合女生运动的项目。而调查中的6所高职院校中除了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健美操课程之外,其他4所院校没有开设健美操课。女大学生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课形式不满意,原因是在读学校只按照一个自然班进行球类教学。这4所高职院校女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健美操这个课程,想利用健美操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丰富体育课堂,丰富她们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校进行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作好充分准备。尤其这两三年广东的健美操推广得很好,各高校都纷纷开展健美操这个课程,很多女学生都认识到健美操符合自身追求运动美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进步的需求。她们也谈及平时除了学习之外,课余时间很想参加健美操运动放松心情,由于学校没开设这门课程,也没这种氛围,导致她们对参与运动失去兴趣。

2.2.2 高职院校女生对开设健美操课必要性统计

由调查统计数据得知(见表4),6所高职院校女生对自身学校开设健美操课程,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26.2%,认为有必要的占52.4%,认为没必要的占9.4%,觉得无所谓的占12.0%。这表明现代大学生对健美操项目非常了解和热爱,也证实了高职院校完全具备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学生人数。不过从目前调查健美操师资情况看,有2所高职没健美操教师,是限制这2所学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他高职院校开设健美操课程是非常切合实际,满足女生的上课要求,并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它既能弥补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场地、器材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造成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少的缺陷,可以使体育课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形式完成,且更加完美,使在校的高职院校女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又提升身体素质。从而证明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开设健美操课程是有必要和可行的。

2.3 健美操课程易于在民办高职院校开展的依据

2.3.1 健美操课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

健美操作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同时具有特殊的美育与教育功能。经常进行健美操锻炼,不但能提高自身素养,陶冶情操,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神经系统机能,保持健美的体型;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现代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以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大胆去实行体育选项课程,开展健美操这门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普通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正是我国普通高校落实《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在校学生最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任。

2.3.2 健美操课程在开设中对场地设施要求简单

由于民办高职正处于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不足的情况下,大力普及和开展健美操课对高职院校来说是比较实用的。健美操课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有一片空场地或者空教室,一台播放音乐机就可以进行健美操课教学了。教师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来进行健美操教学;例如场地小,主要教一些基本动作和简单套路动作,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如果场地大,在原来的教学上增加套路动作的表演性、观赏性教和复杂性,一些健美操队形队列的变化,使套路动作丰富多彩,更有健身性和表演性,可以调动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热情。

2.3.3 健美操具有广泛的群体性

健美操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在运动中享受快乐。随着社会进步、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更注重追求自身的身体健康。人们意识到只有通过运动来增强自身体质和保持健康,他们也就要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而现代的广场舞、健身操正是风靡全球的健身运动项目,广场舞和健身操也是健美操的简化动作。健美操一方面既符合当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人们在激昂、律动韵律的音乐伴奏下,展现自我运动起来,又使人心情舒畅,忘掉烦恼;另一方面由于健美操具有的运动强度、难易程度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制定处方来进行,因此,深受广大学生、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由此可见,健美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很适合在高职院校开展。

2.3.4 健美操课程可促进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通过对6所高职院校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女生对所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满意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查统计得知6所高职院校中,还有4所高职的大学体育课还按照传统模式一个自然班教学,上课内容是篮球、排球。这些项目都是大部分女生不喜欢学习的,还有同学谈到每次上课人多球少,一学期下来连球都没接触过,女生大多数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加上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等,都是导致高职女生对“传统模式”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大部分女生对学习健美操课程是非常盼望的,但自身学校又没这个课程,学生感觉都很无奈。健美操是一项融音乐、舞蹈、时代特征为一体,表现出健康、向上、青春、活力、美丽的运动,目前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项目是非常热爱。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健美操课程可以提高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民办高职院校不重视学校体育课的情况下,且大多数院校是不落实《2002年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不按照体育选项课实施的,导致体育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运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为了减少学校开支,很多院校的体育课时都不给学生开足,忽略学生的体质健康,多数对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视为不知。

3.1.3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健美操专项教师欠缺,教学经验不足,是影响了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因素之一。高职大多数女生对健美操项目是比较了解的,认为女生开展体育选项健美操课程是有必要的,而对健美操运动兴趣有着期望感。

3.2 建议

3.2.1各民办高职应重视学校体育课程,对体育资源加大投入,均衡发展各个运动项目。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实施体育选项课的开展,尽量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对学生开足体育课时,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达标。

3.2.2 教育部门应加大力量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监督,学校要对学生负责,确保在校生最少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兰.“阳光体育”下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94-97.

[2]陈尧.吉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5):98-101.

[3]范杨.北京市普通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现状及其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11,12.

[4]马焱.黑龙江省本科院校健美操选项课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06.

[5]冯雷.长春市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

广东高职 篇11

(一)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轫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原国家教委1980年批准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1999年国家决定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空前的政策支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高职院校招生300多万人,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7倍;在校生超过了900万人,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8倍。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2005年-2008年连续4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3月份时签约率基本上接近60%,最终就业率都在95%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据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广东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33.1万人,相比去年增长14.2%,加上往届未就业和今年被裁员的大学生,以及来广东求职的外省院校毕业生,今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大超过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包括广东本地未升学的高中生、中职中专生和初中生,以及本省和外省新入粤的其他劳动力,劳动力总体供给则超过200万人。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00万个,特别是由于广东受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用人单位数量、质量和招聘岗位数量明显下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披露,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包括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整体签约率仅为8.45%。到了4月中旬,广东省应届生整体就业率超过35%,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就业率仍大幅下降。①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特点分析

在全球经济危机、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的今天,我们日益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下面我们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若干特点进行分析。

(一)高职生就业率持续提升

前些年,因为企业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甚至不到50%。近几年来,由于高职生期望值较小,就业不挑不捡,而且动手能力较强,用人成本较少,工作稳定性好,不会频繁跳槽,效果反而更好,于是高职生越来越受到人才理性消费企业的认同和青睐,就业率不断攀升,一般都能达到80%。据京、沪、渝等部分城市近几年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

(二)高职生工资低于本科生

相比本科重点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某些热门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高职生的起薪降低,福利减少。根据一项调查,高职专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资为1735元,比本科毕业生少四成。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上还延续计划经济的做法,用人时设置门槛。比如某大型国企,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招进去就可以进入编制,成为正式工,高职大专生进去就是聘用工。正式工的收入一年6万元,而聘用工就只有3万元。②因此,与就业率逐年增长相比,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高职生以灵活就业为主

灵活就业是相对于全日制和正规就业而言的,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2007年,广东省选择灵活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共计12.4万人,超过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5 %,比2006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灵活就业的12.4万大学生中有10万是高职专科生,这占已就业高职专科生的80%,而笔者所在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7年灵活就业学生占全部就业学生中的比例更是达到创纪录的96.4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绝大多数高职生只能以传统岗位以外的途径就业;这也说明“先就业再发展”成为高职生的无奈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灵活就业同时也掩盖了高职生隐性失业的状况,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四)高职生以企业一线工作为主

高职院校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工人为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不多,考研出国也很少,以到工厂企业工作为主,而且以在工厂企业中从事一线劳动为主。不过,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生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在增加。

(五)高职生就业对口率较高

对于本科生的就业,现在一般不强调专业对口。不过,由于高职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于技术性岗位具有优势,这一点也正是用人单位所看中的,所以高职生的就业对口率比本科生要高。

(六)就业地区以珠三角为主

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区域。2007年,全省有54%的已就业本专科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就业,③而同年我校已就业学生中在珠三角城市就业的比例则高达91.77%。这主要是因为我校位于珠三角地区,主要生源地也为珠三角地区。同时这也说明珠三角地区的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仍然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解决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找准定位,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指导、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效工作,政府又如何承担应有的责任,以缓解就业压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对就业工作领导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实行二级管理的院校,由于管理体系不科学,责任不落实,分工不明确,就业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科学合理的就业工作应该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领导靠前指挥,就业指导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逐级落实责任。

2、强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体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努力为此积累必须的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具体措施包括让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情况,到中小企业参观。

3、密切学校企业产学研合作

“订单式”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些每年都需要较多高职生的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式”教育方式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按照该企业用人的知识、能力要求与用人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教学,毕业时合格的毕业生全部去该单位就业。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订单式”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进入企业在实践当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在学生的就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老师在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生产产品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获取生产与管理经验,提高职业意识和与各级员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上岗之间的“零距离”教学目标。

4、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关于自主创业,教育理论界争议很大。笔者同意“自主创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方式”的说法,当然,正是因为自主就业是一种高水平、高难度、高风险的就业方式,所以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仍然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广东2008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有564人,只占到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0.25%。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

5、鼓励去基层和生源地就业

在今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企业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高职生的就业不能仅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基层、市郊、周边和中小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同样大有可为。基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也有比较多的职位空缺。特别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逾七成来自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生源地就业,要成为高职毕业生的时代选择。当然,鼓励高职生服务基层、服务农村,需要让高职生看到在基层和农村就业的前景和机会,也需要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6、鼓励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

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职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读大学本科、考研或出境留学等,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应征入伍也是不错的选择,根据相关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由政府返还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高职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家长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高职院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贯穿“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造,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知难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注释:

①张胜波.广东紧急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OC].中国广州网.

②歧视性政策成了阻碍高职专科学生就业一道坎[OC].

③珠三角地区指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和佛山等9地市.

广东高职 篇12

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一) 广东高职院校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 成为本省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广东省从1992年筹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发展到2010年的76所, 占全国1240所高职院校的6.13%, 占全省132所普通高校的58%, 发展速度迅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相比, 四省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相似, 其中广东高职院校总数位居第二, 高职院校占本省高校总数的比例位居第一, 表明广东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 人才培养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http://gkcx.eol.cn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http://gkcx.eol.cn

(二) 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增长较快, 但分布不均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广东省2003~2010年共建设1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总数超过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其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38门, 这不仅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遥遥领先, 而且在广东所有高等院校中也名列第一。此外,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5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10门,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8门, 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5门, 五所院校共建设7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占全省高职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60%。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分化较大, 出现比较明显的层次差异。广东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 不仅在硬件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 同时更要关注内涵建设, 进一步提高全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数据来源: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http://www.jpkcnet.com/

(三) 就业情况较好, 培养模式紧跟市场需求

截至2010年9月, 广东省高职就业率为94.90%, 相比于研究生就业率的87.21%及本科生就业率的92.02%, 都要高出几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较好。同时, 图1数据显示广东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广东高职教育规模在逐年扩张, 其毕业生就业率却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下降的现象, 表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吸纳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较大。

广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有着诸多影响因素。首先, 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有强烈的需求, 广东高职院校为本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人力资源。根据《2009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 (本专科) 》, 2009年广东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粤东、西、北17.29%, 外省4.57%, 珠三角78.14%。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可见, 经济发达程度与人才需求成正比关系。其次,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逐步趋于理性化。高职毕业生学历层次处于劣势, 期望值要合理, 珍惜所拥有的工作。根据麦可思研究机构的调查, 广东省2008届高职毕业生的期待月收入、实际月收入和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分别为1376元、1922元和1975元。其期待月收入低于实际月收入546元, 实际月收入略低于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再次, 广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社会市场需求,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院校直接与企业签订定向培育计划, 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日常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因素

近几年来, 生师比不降反升, 教师数量不够, 与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不协调。广东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在2000、2006、2009年分别为16∶1、18∶1、21∶1。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的要求, 生师比18∶1为合格, 16∶1为优秀。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 广东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增长没有跟上规模扩大的步伐, 反而差距越来越大, 可见教师总体数量不足。而且, 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新进教师中超过半数以上是来自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高职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员比例较大,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而高校应届毕业生担任专任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但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相对而言, 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 能够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 但实际上对这部分人员的引进力度明显不够。广东高职院校应在师资引进方面加大力度, 保证高职教育教学持续、健康、稳步地发展。

数据来源:2001、2007、201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

目前, 广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 涌现了一批典型的院校,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 但就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而言, 情况并不乐观。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标准有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种:客观标准是指个体按其在该社会群体中接受的生活活动的规范与准则加以实现的程度;主观标准是指对取得该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对所提供用来满足和发展基本社会需要的条件表示满意的程度。根据此标准, 基于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 广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一) 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观念已经推广, 但仍未实施到位

自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 “工学结合”成为广东全省高职院校的重点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教育中多数院校仍偏重于理论教育, 忽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与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脱节, 将适应职业岗位变化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理解为单纯的、固化的技能培训, 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距甚远。与此同时, 广东的行业企业尚未普遍形成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观念, 往往是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 而企业态度消极, 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一方面不利于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系统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及职业岗位动态发展的同步发展, 同时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外部信息接受受限, 从而阻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难以形成社会适应能力, 造成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低下。

(二) 现有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需确定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所需的具有高素质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弹性与多元化。然而, 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固化, 功能单一化, 缺乏弹性和发展空间, 影响了高职院校及人才作用的发挥。依据《2009年广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在“薪资福利”、“工作要求和压力”、“管理制度和文化”、“个人发展空间”4个指标当中, 广东高职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是“个人发展空间”, 说明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个人发展空间受限,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们培养的高职人才能力过于单一, 综合素质不高。据统计, 70%以上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更高智力含量的知识型工人,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能知识, 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而现有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并没有囊括这些综合目标, 无法体现高职人才类型的完整性以及在广东经济转型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合理要求。

(三) 工学结合培养过程形式化, 专业设置重复, 实践课程不足

首先, 产学合作培养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几乎广东省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合作, 但走形式的多, 切实合作的较少, 企业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缺乏动力。院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 企业往往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如何调整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次, 专业设置重复。广东省2008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高职毕业量的44.8%, 其中有4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失业最多的专业: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这与专业的重复设置不无关系。广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主要有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文秘、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 其中7个专业同时也是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需要及时调控这些连续造成较大失业量的专业招生结构, 并适当调整此类专业的在校学生结构。再次, 学校培养过程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 缺乏职业岗位技能培训,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专业和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职业能力, 学校不能及时开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有帮助的课程和专业, 不能将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工艺吸纳到专业和课程中来。

(四) 人才培养结果满意度不高

广东高职院校由于在思想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使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 不能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造成对社会及自身的不适应。

毕业生对学校及企业满意度总体不高根据麦可思研究机构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广东省2008届高职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程度仅为63%, 低于广东本科院校的80%, 同时也低于2008届全国高职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的70%。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不高。在广东省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程度为66%, 低于广东本科毕业生的70%, 同时比全国同类院校低2%。对雇主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弹性适应能力较弱。

在高就业率的背后, 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 可能已经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不能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 导致学生毕业时所学专业已不能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创业水平不高, 自主创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2008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 比本科高0.6%, 但比全国高职毕业生平均自主创业比例低0.2%。这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的主要动力在于发展空间较小, 就业起点低,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 机会成本要低一些。同时, 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 特别在珠三角地区, 因其就业相对较好较易, 自主创业比例相对全国也就越低。

参考文献

[1]许竹君.广东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及解决办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09, (2) :16-18.

[2]王毓, 严振.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基于粤、苏、浙、鲁高职发展指标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25-27.

[3] (苏) 达维久克.应用社会学辞典[D].于显洋, 等, 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187.

[4]孙玉中.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0, (9) :11-13.

上一篇:原则和方法下一篇:交叉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