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2024-05-18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通用12篇)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1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音乐教育, 是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 音乐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录”[1]。我们应看到高校音乐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我们在高校音乐实践教学中克服不利因素, 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由于音乐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科学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因而它正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具体地说, 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能开发人的右脑"协调人的智慧系统"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音乐的音响运动在推动听者的思维发展方面有强大的力量, 这是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音乐家创作作品属于创造想象, 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创新思维而言, 想象力是否丰富很重要。音乐给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自由的思维天地, 它的容量极大。所以, “一千个听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实验证明, 音乐对于大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敏捷的推理能力均可产生重大的作用;对于信息记忆的能力和信息反馈的能力, 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所以, 音乐教育有利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使其思维更加富于创造力。

(二)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具有感染情绪和陶冶情操的强烈作用。音乐教育是对智能和情感的双重教育,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纯净大学生的心灵,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贝多芬有一句名言“:音乐可以使人高尚起来”[3]。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 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健康的音乐可以鼓舞人们正确对待人生, 调节平衡感情,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唤起人们的爱心。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强调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 化人也速”[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因而美化”[5]。由此可见, 先哲们把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长期在健康优雅的音乐教育氛围中, 不仅能使人的精神愉悦, 更有助于提高鉴赏、感知、表现和创造水平和能力。

(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 它是将古今中外的音乐精品为内容, 借助于声音形象, 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音乐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以那优美的音色, 明快的节奏委婉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去构成美的形象, 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 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来看, 普遍存在着音乐教育先天不足, 音乐修养后天失调的现象, 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 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音乐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却缺乏正确认识。一是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根据调查, 在我国高校, 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人数不多;即使选修了音乐, 其学习态度也难以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低下, , 缺少音乐欣赏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目前, 部分普通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 却并未真正实施, 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各校差异较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忽视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二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 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迄今为止, 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 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

(二)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 目前尚处探索、试验阶段,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也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 难以有计划地开设音乐专业课程, 因人授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强。大多数院校的音乐素质课往往都是根据现有教师的个人特长, 而不是根据音乐素质教育的自身规律和要来设置的。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 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 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课程设置较为零散, 没有规则, 彼此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 没有整体的构想。几乎每所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该校现有老师自行选定, 大部分教师依据自身的专长, 没有从学生的要求、学生现有的音乐素质考虑, 而随机选取一些内容,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停留在较为初级的状态, 水平不高。

(三) 高校大学生音乐基础薄弱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来看, 普遍存在着音乐教育先天不足, 音乐修养后天失调的现象。一是应试教育大学生音乐素质比较低的客观原因。上世纪70年代末期高考的恢复, 全面改进了人才培养的模式, 极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伴随而至的应试教育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便是开展音乐教育与接受音乐教育的桎梏”[6], 这也是大学生音乐素质低下的客观原因。二是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是根本原因。初看起来忽视音乐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音乐素质的直接原因, 但正常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音乐素质不佳则显现出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师资总体上的缺乏, 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 分布的严重不均, 以及教学管理、教学机制、教学内容、教学评定等方面的不足等等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难以发挥音乐教育所特有的作用。三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高等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基础来源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目前, 中小学音乐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从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学生所受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 学生所受音乐教育的程度不一, 差异较大, 只有部分主要集中在城市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基础较好, 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乐器演奏或熟练的演唱, 大部分学生由于以前客观条件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基础较差。

(四)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师数量不足, 而且整体音乐素质也不高。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师常与其他艺术类专业教师编于同一教研室, 或是分散在教学、宣传、团委、工会等不同部门, 仅在学校搞文娱类活动时音乐教师才集合在一起, 缺少音乐教学、实践、排练和教学心得的交流与切磋, 也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音乐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7]。教师教学方法如何和所选教学内容的质量是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紧密相关的。整体来看,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比较年轻, 大多毕业于本、专科艺术专业院校, 文化底蕴欠缺,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 要么沿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方法, 要么选用专业音乐教育的方法, 造成所选教材的内容随意性很强。

三、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音乐是思维的源泉之一, 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上说, 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使人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真正欣赏美、享受美, 以至创造美, 在美好的生活中不断完善心灵。

1. 明确教育目的。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 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从艺术教育的特点来看, 音乐学习应该从小开始, 循序渐进。大学生已错过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 要使他们在大学有限的音乐课堂教学时间里学习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 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 普通高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 教学目标要定得切合实际, 既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无所作为。要明确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 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向传授学生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专业的音乐技巧。因此, “无论是在内容的安排上, 还是在结构的布局上, 都不必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应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 从审美的角度, 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 建立他们的审美意识, 端正他们的审美态度,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最终目的”[8]。

2. 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这是搞好音乐教育的关键, 它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有基本的音乐及教育理论武装, 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有对音乐的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兴趣, 这是音乐教育在高校立足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国际高等教育课程发展趋势来看, 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兴趣广泛, 目标专一、独立性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自信心强等特点的学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们应该迅速转变思想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课程框架中走出来, 为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空间和舞台”[9]。

(二) 构建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

完备的音乐艺术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兴趣的关键。大学音乐教育既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教育, 更是以音乐为教育平台, 着重培养非音乐素质的教育。现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要是面对少数人进行的非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融音乐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内容。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能力我们可以看到, 系统地实行音乐教学, 减少门类, 主多辅的类别模式。在内容体系上, 建立渐进性、复合性、多样性的课程设置。通过音乐教育理论与赏析, 体验与参与等多项艺术活动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等相关能力。在教学中贯彻积极引导的原则, 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结合基本乐理、曲式结合、配器等音乐专业课程完善音乐赏析课, 有针对性地分析作品, 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由基本型的肤浅欣赏提升到真正了解作品内部的主题立意和基本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音乐教育的内涵, 才能真正达到大学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在基础教育不够完善的情形下, 大学音乐教育既是对基础教育的补充也是对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10]。因此, 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科学的教学体系是改变与提升大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 高校应该加快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应当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 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的美育工作水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化的音乐教育, 需要一支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水平与技能、学识广博、乐于进取、勇于创新的音乐教师队伍, 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许多与师资培养的方向、重点、数量有关, 我们要开拓多种渠道、进行各种形式层次的音乐教师的进修与培养, 同时也要积极推进音乐教师的引进工作, 使普通高校能够形成结构合理的有较高音乐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杨惠芬、杨明.音乐欣赏入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第10页.

[2]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第5页.

[3]王君瑞等.人名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4]吉联抗译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9, 第4页.

[5]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第10页.

[6]廖家齐.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07, (5) .

[7]陈莉霞, 付虹莉.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硅谷, 2008, (7) .

[8]杨荔.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6, (4) .

[9]陈冬.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剧影月报, 2006, (3) .

[10]刘德明.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2

2009年,我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强化学习,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学校每年八月定期组织学生工作系统人员集中学习教育部、市教委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政策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不断提高。今年,我校学工系统人员获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课题1项,国家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项,重庆市研究课题5项。

二、加强领导,建构科学的学生工作队伍体系

学校给予学生工作队伍政策倾斜,拟将出台《辅导员职称评定办法》,全力打造专业化、专家化学生工作队伍体系。目前,我校有在校学生14266余人,有辅导员76人,生师比188:1,超过规定配备数量。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5人,副教授以上有23人,占29.8%。

三、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的学生帮扶体系

强化服务,全力搞好“奖、贷、助、勤、补、减、免”七位一体的帮扶助学体系。2009年,有29人获国家奖学金,占2‰;4451人获国家助学金,占31.2﹪;405人获励志奖学金,占28.4‰。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2351人办理了生源贷款,共计1,342.95万元,继续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40.63万元,新增国家助学贷款人数230人。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学生信用档案,为

持续做好学生助学贷款和偿还贷款工作奠定了基础。积极拓展校内、校外两个勤工助学渠道,提供勤工助学岗位6850个。做好临时困难补助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共发放各类临时困难补助金近60,000元,有力地缓解了经济困难同学的学业和生活问题。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了专兼职咨询师值班制度和电话预约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的同伴教育作用,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无重大心理问学生。

四、树立典范,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

坚持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严格早操制度和早晚自习制度,严查严惩违纪行为;坚持抓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坚持抓考风考纪教育,继续推广无人监考诚信考试活动,全年学生违纪率同比下降73%;坚持抓榜样教育,全年评比表彰先进班集体17个,先进个人标兵50人,先进个人1479人,优秀毕业生395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全校形成了勤奋好学、争先创优、比学尚文的良好氛围。

坚持抓安全稳定工作,完善了班级学生信息员制度和学生宿舍楼层信息员制度,积极应对和处理突出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无重大安全稳定事故。

五、完善制度,增强依法教育管理意识

根据教委要求,我校通过召开老师、学生代表调研会,向学校法制办、督查办及法律专业的老师、专家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对《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学生申诉管理

办法》等21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

六、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学生工作新格局

我校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一是积极探索教学团学一体化工作新模式,出台了《关于印发团学工作与教学工作一体化实施意见的通知》,从七个维度,将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二是积极探索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新模式,草拟了《关于学生工作转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性”为突破,转变工作职能,实现学生工作的转型;以“三化”为重点,创新工作手段,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 “三种机制”构建为依托,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学生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大力推动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出台了《关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第一批十个创新基地和五个扶持创新项目。

我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曾先后被重庆市国防教育示范单位、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重庆陆军预备高射炮兵师基层建设先进党支部、重庆陆军预备高射炮兵师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些反思 篇3

【关键词】西方音乐;音乐学;音乐教学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文化和音乐欣赏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跨入了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教兴国”等等观念的提出,使得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而艺术素质的培养又是其中的点睛之笔,它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由于教育体制、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学生进入高校以后,主要接受的是本学科专业教育、技术教育,音乐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和艺术实践进行中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国内音乐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尤其是西部显得相对弱势。为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音乐教育的培养。

一、国内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

近些年以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著名的重点大学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武汉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先后成立了音乐教研室,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并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学校都开设专家讲座和著名音乐家的演出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溶知识性、鉴赏性和前沿性为一体。首都师范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为音乐副修的大学生颁发本科、专科学历的高校:王安国老师负责的《从实践到决策》这一课题的完成,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还有首届公共艺术硕士研究生班的成立,充份说明了社会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都以它美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和生存下来。当今,现代社会向高校教育改革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拓宽教学内容,开设大量选修课程,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二、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些反思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的音乐选修课开设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中小型、经济落后城市的普通高校,许多的大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几乎是断层,音乐素质较差,对于大学音乐教育的实施和普及都很困难。实际意义上不是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延续,而是需要补课。

当前,教育部对高中试行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由六个模块组成:①音乐鉴赏;②歌唱;③演奏;④创作;⑤音乐与舞蹈;⑥音乐与戏剧表演。而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目前没有形成相对对立的体系,在课程设置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导纲要和标准。如何实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应从哪些角度出发?笔者带着这些问题,通过以上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以普通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契机,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及笔者教学实践,对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普通高校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结合高中音乐课程的标准可设为:音乐欣赏教学、歌唱教学、舞蹈教学三大模块。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从全国范围来说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整个社会重视,大多数院校只注重培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然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纯粹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綜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能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关键就在于当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之,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严峻课题, 而要解决这一课题,音乐教育至关重要。作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1年~2010年)》的精神,尽快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音乐素质的提高能培养人的气质,提高人的品味,完善人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进而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如此种种,有待于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推动。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便能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综合国力的增强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辽海出版社,2000年1月

[2]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3]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作者简介:

浅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内涵 篇4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性质——审美教育

1、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 “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这就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受教者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这些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虽然有少数对音乐有兴趣、有天赋的“特长生”, 但大部分学生则缺乏最基本的音乐素养。如何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确定教育目标?笔者认为, 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什么是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2、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性质——以音乐知识文化和音乐欣赏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

《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关于音乐教育的概念作了这样的表述:音乐教育包括“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音乐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指“侧重于阐释音乐本体内构方面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结构和曲式等表现元素, 以及音乐各类演绎技术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实践, 这是音乐教育内涵中专业性教育的一个目标指向”, 是“一个音乐理性知识与技能的科学获知过程”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则主要是指“侧重于发掘音乐外延效用方面包括情感体验、精神愉悦、审美感悟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实践, 这是音乐教育内涵中审美性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指向”。对于普通高等学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其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肯定不能等同于音乐专业的学生, 不能侧重于“专业性教育的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第二部分将公共艺术课“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 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 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上述音乐教育内涵中“以审美性教育目标为指向”的“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相一致。

然而,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 ‘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是一个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教学理念, 是全部音乐教育形式中的两个各有侧重的教育指向, 而不能看做是两种教育方式”。既然在教育实践中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审美性教育不能割裂开来却又各有侧重, 因此笔者以为,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其本质应该是一种以音乐知识文化和音乐欣赏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它首先是一种审美教育, 同时又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和习得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以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教育目标任务不同于音乐专业学生, 也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那么, 怎样才能较具体明确地凸显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呢?这就有必要先明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及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上述音乐教育内涵中的“二重指向”方面各有侧重, 即一个侧重“音乐方面的教育”, 培养的是专门的音乐人才, 强调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术的操作训练。一个侧重“通过音乐进行教育”, 关注的是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内涵, 二者的差别较为显著。而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比, 二者却都指向于“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即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通过音乐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者在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上是一致的。但作为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高校音乐教育, 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相比, 自有其不可混淆的特殊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 面向的是中小学生,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成熟, 知识结构也不很全面, 他们对新事物缺乏理解与批判精神, 对于知识仍是以接受与理解为主”。而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更加成熟、稳定, 对人生、社会有自己的判断, 对事物更具批判与创新精神。因此, 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高校音乐教育必定有自己的特点:

(一)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特征决定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要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二)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能力, 教学内容要更具多元性, 要使他们“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 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三) 大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决定高校音乐教育要在音乐鉴赏中着重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批判创新精神, 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情感体验层面, 更非单一的情绪宣泄。 (四) 大学生在知识内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促使学科互相融合的能力更强, 学习中更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知识的融合。 (五) 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基础比较中小学生来说更加参差不齐, 音乐学习中个体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更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渴望体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述评,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

[2]程建平:《论音乐教育的二重指向》, 《中国音乐教育》, 2010 (4) 。

[3]谢萍:《如何全面正确认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4年第27卷第1期。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5

摘要:音乐鉴赏课是普通高校艺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然而高校音乐鉴赏课存在授课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系统等问题,需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结合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进行创新与改革,逐步完善高校音乐鉴赏课。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鉴赏;教学

高校教育的任务是以大学生为核心,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在综合类高校中,音乐鉴赏课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要选修音乐鉴赏课,全面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人文素质。此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对促进高校审美教育的意义特别重大。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

审美教育是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的“美育”,它是心灵教育和情操教育,既可以有效增强人的审美素养,也能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的胸襟、气质、趣味、情感。我国关于美育的诸多文件中均指出:美育和体育、智育、德育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的实施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而音乐鉴赏课学校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国家长期教育发展及改革要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在高校审美教育中,促进学生树立良好审美观、提升思想情操、增强民族情感、培养创新意识与想象力,获得宽阔的胸怀与眼光,造就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遵守面向全体、育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与美育特点,在促进审美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多科学有机融合,科学利用美育资源,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知情意一齐发展,人格崇高的高素质人才。

二、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意义

科学证明,人的左脑与逻辑分析、抽象思维、语言能力有重要关联,右脑与形象思维、知觉相关联,具有雕刻、音乐、绘画能力。而开发右脑能够有效的带动左脑发展。因此鉴赏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安宁、恬静的音乐能够缓解压力,使人获得愉悦感受;深远而淡雅的音乐能教化人心,让人的境界得以提高;清幽柔和的音乐能净化心灵,让人格更加完善。音乐提高人的意志力、让人的思维更加敏捷,对人的德行、性情、情操有良性作用。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各异,他们在欣赏音乐时的联想与感受各不相同。因此欣赏音乐能开发学生想像力,因此音乐鉴赏课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推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展出重要作用。

三、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

(一)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艺术类课程在初高中就很少出现在课堂,以至于现在一些大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对音乐发展史的认识较薄弱。据相关数据显示,只有10%的高校学生在高中时期接受过正规音乐课程,大部分高校学生欣赏音乐时不识谱、无音高概念,教师只能借助于简单的音乐旋律进行教学,此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着较多的障碍与困难,而学生之间也无法进行互动与评价。

(二)教学授课形式单一

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通常选择中外名曲,没有根据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对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和审美内涵进行分析与拓展,课程内容较单调。很多高校教师选择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相结合的措施,将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重听、重看而轻讲解,学生难以参与其中,不能深刻的认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精神和时代意识,难以引发学生的互动与思考,难以有效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出版使用的音乐鉴赏课程教材数量较多,编写重点却各不相同,任课教师自己选择教材,部分学校教材没有经过审核而由教师编印,教材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如部分教材专业性较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部分教材随意性较大,相关介绍较少,难以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一些教学主管单位没有制定规范、统一的教材,教材重视欧洲音乐,忽视我国传统音乐,不利于学生认识我国音乐文化、提高民族意识与审美情趣。

(四)普通高校艺术课教学师生比严重失衡

音乐鉴赏课程在高校并未得到重视,一些高校音乐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存在着学历低、业务水平差的情况,甚至有的高校将拥有音乐知识与音乐特长的其他部门人员组织起来担任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较差,难以进行系统性教学。另外,师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衡,在教学时只能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艺术课教师在学习深造、相关待遇、特别是职称评聘方面与其他老师有一定差异,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就影响了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创造力。

四、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策略

(一)以“审美”为基础制定课程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作用是借助聆听、理解、感受、评判音乐,增强学生审美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借助音乐欣赏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想象与创新思维。高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兼顾中外优秀音乐,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渗透音乐知识,如:乐理、调式调性等,还可适当增加艺术体验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教师要在欣赏作品前对照实例传授音乐乐理知识。适当减少音乐曲目,对重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和细致分析。将音乐与科学、文化相结合,根据高校学生特点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二)创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一,预发式方法。高校教师在授课前,要介绍音乐作品、作曲家信息及作品时代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后聆听作品,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与文化内涵。第二,实践与理论兼顾的教学方式。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可以有效的升华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上教师既要对音乐表现方式、基本特征、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等理论进行讲解,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体会与感受。审美能力也是“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映的能力”,只有当观察主题的愿望与观察客体的形象达成一致,当能最终形成审美体验。

(三)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教材的选用和开发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普通高校要重视审美教育教材建设,推荐学生喜闻乐见、特点鲜明、高雅的艺术教育教材。要满足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生理及心理特征,建议增加审美品味较高的音乐作品。要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在编写教材时彰显出开放性、系统性、针对性原则,在内容组织方面要彰显出文化性、思想性、时代化原则。以上述要求为前提,编写出的教材一定要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音乐专家严格、全面的审查后,才可以应用在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上。

(四)加强高校艺术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者,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关键。高校要从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老、中、青搭配等方面考虑来引进人才;要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让更多年轻的优秀教师担当起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要建立公平合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职称评聘机制,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要提高其科研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具有崇高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五、结语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培养复合性人才方面体现出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价值及作用,全面彰显出音乐的审美规律与特征。高校应针对音乐鉴赏课中出现的问题,以“审美”为基础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发与选择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音乐鉴赏课程在新时期高校人才教育系统中体现出积极影响,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振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材的发展及现状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5).

[2]边吴丽.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现状与展望[J].黄河之声,,(02).

[3]琚军红.对音乐鉴赏教育维度的思考[J].艺术教育,,(07).

[4]朱英萍.以审美为核心的大学音乐鉴赏教材实践研究[J].音乐创作,2014,(11).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公选课;问题;解决方案

音乐教育是当代高校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高校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对于音乐选修课思想上的偏见等。下面,我们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剖析。

1 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普遍起点晚、起点低,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多数高校没有独立完整的音乐院系,而是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分支挂靠于人文学院或校团委。学校对于音乐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对音乐教育基本设施的投资建设、对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支持、对相关专业资深专家学者的引进。

1.2 师资力量薄弱

(1)师资力量薄弱的外部因素。在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中,有音乐专业的院校不占少數。然而,理工类和农业类院校却少有音乐专业,相对于有音乐专业的院校来说,没有音乐专业的院校的师资力量就薄弱许多。由于没有独立编制的音乐教育机构,没有独立的管理、人事和经费,这些高校也没有条件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没有条件组织带领学生们参加高层次、高水准的艺术实践活动。

(2)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内部因素。就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而言,目前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较为狭窄。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为某一音乐领域,他们只是对音乐的某一分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非在庞大的音乐体系。高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目的在于,普及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音乐知识可以不深入,但一定要广泛、丰富。然而,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要求显然是相违背的。

1.3 教学内容单一

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音乐选修课程的内容过于单一,课程内容通常由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西方音乐史、声乐器乐作品欣赏等几部分构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教师所具备的音乐艺术功底,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投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对音乐知识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作为高校,要大力投资音乐教育建设,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例如,开设数码钢琴课则需要建立数码钢琴教室)。较之于国外名牌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开设的音乐艺术基础知识、古今音乐历史知识、音乐的理论和创作、音乐表演技能训练、音乐艺术学术论文创意写作、音乐艺术多媒体设计、音乐艺术导演编排、数字音乐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等一些音乐教育公选课程,我们的课程设置显得陈旧而单薄。要想与世界接轨,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1.4 部分学生对于音乐选修课程的偏见

根据调查,在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上,选修音乐公共课程的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30%的学生认为,音乐选修课程比起其他选修课程更容易拿到学分,课堂内容则可听可不听,随自己的心情而定。这暴露了一部分学生群体选修音乐公共课不是想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而是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的现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屡见不鲜。思想上的偏见使这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对音乐选修课不以为然。因此,他们也就无法进一步理解、感悟音乐所带给人们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2 强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对政策

2.1 加强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加强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首先要改变高校对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尽快设立独立的音乐教育机构,设立统筹学校音乐教育的校级管理部门,由校级领导担任分管工作,从而推动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软硬件设备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例如,购买基本的音乐器材、投资建设表演场地等,以及加强学术间的对外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等。这些都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解决教师所具备知识结构与课程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改变高校音乐公共教育课程内容单一的局面,首先教师要做转变,除了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自身所擅长的音乐领域之外,还要丰富自身对音乐领域中的其他分支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做“一专多能”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2.3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

(1)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能培养人的感知、想象、直觉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起到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审美功能。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从一切事物中发现美。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音乐中也存在着美,我们要发现音乐美,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对于音乐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织体的认识了解之上的。而音乐公选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就有着这样一种引导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文化传递功能。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使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音乐公选课上,通过教师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文化及音乐作品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广泛地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在增进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为音乐文化的传递贡献了一份力量。为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思想观念,是教师在音乐文化传递过程中所肩负的一份责任,也是贡献的一份力量。

3 结语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来自于不同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我们要寻找自身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作为高校,则要把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一个台阶,为老师和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更进一步地向世界优秀音乐教育的舞台靠近。

参考文献:

[1]韩恬恬.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2008(6).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7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 首先应该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其次,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培养的不是未来音乐家和职业演奏家,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音乐素质的大众音乐教育。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两个规定性:首先,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 他说:“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令人信服地阐明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那我们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令人信服地描绘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音乐作为艺术领域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本质的审美的, 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该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 通过音乐来实现审美育人功能, 才能真正成为审美教育。其次,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大众音乐教育。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有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 他们接受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他们未来是科学家、医生、律师、教师、企业家等等, 也有极少数可能成为音乐家或演奏家, 但这不是主要群体。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并不是专业音乐教育, 而应该是针对全体大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大众音乐教育。最后,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趋向文化、趋向综合。这是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成熟的心理和知识储备, 可以运用自身的文化知识从更为宽泛的文化视角来学习音乐。

根据上述规定性, 在定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时不仅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同时也要突出大众音乐教育的特点, 更要突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及价值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表述:

第一,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音乐教育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人的社会信息传授系统。其实质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 其目的是培养音乐审美素质。”音乐审美素质包括体验与理解能力、表现音乐能力、创作音乐能力、热爱音乐的需要与动机、音乐相关知识及审美鉴赏标准六方面。

第二,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培养具有音乐素质的公民。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未来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音乐审美主流意识群体, “针对不同的人才规格提供适当的教育——即对于形成某种素质来说是必要与充分的教育。”针对培养有音乐素质的公民,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走的应该是一条大众化的音乐教育路线, 要注重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提高, 而不是技能化的音乐练习。

第三,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文化意识。如果说中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感官、娱乐的层面, 那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应该是更深刻的, 更具备文化内涵的。因此, 在音乐中感受文化, 用文化的视角审视音乐, 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又一重要目标。

由此可以得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这样来描述:面向全体学生, 使参与音乐体验的个体获得相应的审美素质, 善于发现音乐的内在意义、价值和深刻品性, 形成稳定的内心审美意识。

一般来说, 人们往往以“我知道了什么”来衡量对事物或事件的认识程度, 忽视了我们也经常会用“我感觉到了什么”来感知生活和认识生活, 感觉也是人们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用组成音响的各种要素表达着人们的感觉, 分享、体验这些要素的表现力的过程中而引起的感觉共鸣使人们学会了感受, 感知到了世界。这是不同于“知道什么”的概念认知领域, 是存在于人们身上自然的感觉认知领域。音乐是人们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人们分享他人在音乐中的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使大学生充分熟悉音乐的表现方式, 理解音乐的表现力, 分享音乐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音乐的内在品性, 形成个人稳定的音乐审美观, 从而增加认知世界的途径, 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因此, 培养学生在感觉认知领域的意识和能力是音乐教育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从90年代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后, 高校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但是, 由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旧的认知体系及“智育为主”等观念的影响, 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由于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育目标, 以专业的要求和标准, 走培养专业表演人才和音乐人才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 音乐课成了技巧练习课, 课程内容过分知识化、理性化, 教学过程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参与体验, 重教学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 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 导致“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单一的教学模式, 不仅教学非常效果不好, 而且还偏离了音乐的审美本质。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有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 他们未来是科学家、医生、律师、教师、企业家等等, 也许也有极少数可能成为音乐家或演奏家, 但并这不是主要群体, 音乐使他们身心愉悦, 并成为他们分享、体验、认识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才是他们学习音乐的目标。而现在的大学生把音乐课看得非常“神秘”, 老师老说些没用的而且与自己的生活相差很远的东西, 他们可以对音乐迷得成发烧友, 但却不敢来上音乐课。

第二,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学知识, 从音乐中“得到什么”或“受到什么思想教育”就是学习的目的。以欣赏教学为例, 受这种认知观念影响, 教师不断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容和描绘音乐, 常用如“这段旋律描绘了什么”, “这音乐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故事”等等暗示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从音乐当中听出点什么, 或许学生理解了也接受了, 但当另一个作品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时候, 他们又开始无从下手, 不知如何来欣赏了。这是经常出现在我们音乐学习中的尴尬, 学生听不懂老师没有解释过的音乐, 也不知怎样来欣赏音乐, 即使他学习了好长时间的音乐。另一方面, 教师习惯地认为学生“懂音乐”就是从音乐中得到了某种启示和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音乐的最终目标。音乐是包含了作曲家们的主体意识, 也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意义, 但当意义和价值渲染过度就容易使教学偏向说教, 不仅学生产生乏味, 也使音乐课丧失了审美的本质。

第三, 中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以“智育为主”, 音乐教育往往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高校的教师和领导也普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对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或因为不理解而存在一些偏见, 致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夹缝中生存, 环境艰难。

上述几个问题在普通高校中普遍存在, 现状不仅仅使音乐教育脱离了本质, 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在人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了学生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也影响了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被动的地位, 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 通过研究发现音乐组成要素之间奇妙的组合形式, 分享各组合形式非凡的表现力, 体验音乐中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感受音乐的内在品性, 形成个人稳定的内心感受, 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发展音乐审美能力。在研究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认识音乐、理解音乐, 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兴趣, 满足自身的表现欲和创造欲,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其本质应该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以提升音乐文化修养为出发点, 以培养音乐审美素质为根本,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被动的地位, 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 通过研究发现音乐组成要素之间奇妙的组合形式, 分享各组合形式非凡的表现力, 体验音乐中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感受音乐的内在品性, 形成个人稳定的内心感受, 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发展音乐审美能力, 真正意义上体现音乐在人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8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主要设置在“大学音乐”这一总课题之下, 绝大多数是以乐理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欣赏课类型。这种情况造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等情况。

同时, 普通高校音乐课的特殊性, 决定了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师似乎应该称为艺术教师。这是对其知识结构的一种要求, 而不是把艺术这个概念作为音乐的统称。艺术教师应该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深厚的文化修养。

因此, 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 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不断调整知识结构,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能力, 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 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 教师不仅要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 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 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 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实施者, 教师的素质是直接决定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该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意识。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 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很难想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次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整合多种学科与音乐本身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结构、研究整合音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理念与意识

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 音乐教育只要能适应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 因材施教,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通高校公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 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非审美化的误区。所谓非审美化, 指的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 把音乐作为技术、职业去训练, 片面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音乐审美本身。许多学校还选拔有音乐才能的尖子生, 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音乐教育的方针, 实际上这种教育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功能, 使之过于专业化, 在实质上延续了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模式, 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培养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及音乐教师。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 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 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 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可见, 音乐修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即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去片面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 或者过分追求音乐开发智力的作用, 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不但削弱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且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同样难以实现。

我国最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课题, 要求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 还应该以开阔的视野, 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 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有56个民族, 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闭关自守”, 盲目地排斥国外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大胆兼容、吸收、消化外来的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

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 重点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 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 使他们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 多元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 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无疑应该走到这股潮流的最前端。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我们在公共音乐教育中, 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用宽容且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 这样才能做到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要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教师, 要带领学生欣赏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 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 也会以发展、和谐、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

普通高校必须设立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 并不是要另外设立一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或者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更不是将所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现有课程, 而主要是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 以反映音乐文化整体的多元性, 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同时在世界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内容中, 增加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和文化传统的章节, 使得学生通过音乐这个窗口能够欣赏和关注到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异同。课程的开发以音乐为主线, 以文化为核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习惯等。在注重整体课程规划中, 要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布局, 形成全民立体化的教学气氛, 而不是单一的课堂与教材模式。

在普通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 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和高标准的要求, 即教师要具备前沿的学术意识,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是学科专家, 还应该是学科教育专家。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只有具备创造精神, 才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系统;才能探索课程改革, 吸收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养分, 使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符合世界多元文化教育观念, 同时也具备音乐教育的中国特色。

三、形成全方位多系统的培养机制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审美这些领域。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 为了实现这些领域的目的和任务, 具备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多和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 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 教师不仅要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 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 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 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 师资是保证。建立一支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的关键, 因此设立一种专门培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课程体系, 全面加强和完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势在必行。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系统。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目前基本来源于高师和音乐学院这些专业院校, 如果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 无疑是不符合其基本教学和素质要求的。因为当前的音乐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按照“音乐工艺模式”培养的, 单一的知识结构将无法胜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 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是倾向于“音乐文化模式”的能力构成。

在这方面国家和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培养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 值得我们借鉴。很多学生刚刚入学时特长很单一, 毕业时则成为综合艺术特长的通才, 不仅具备多样的知识能力, 而且同时成为能传授美的教育的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音乐副修专业, 使那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同时, 也能够副修音乐的本科学分, 获得音乐副修的学历。这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不仅适应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为将来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提供一种良好的培养模式。

更值得欣慰的是, 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六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硕士点, 进行专门针对高校的公关艺术教师的硕士培养, 这是国家对高校艺术师资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在这一专业已发展到博士层次,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达到这一层次。

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来说, 关键的还是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 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使得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非常关键, 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为音乐教育学科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和课题。因此, 不仅要加强学校间的教学教研活动, 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性质、内涵和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对大学生的素质与音乐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包括教材和学生评价的措施, 还要定期在全国或部分地区举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交流和论坛, 推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发展, 使之纳入规范的教学体系。同时应该创办以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为主体的报刊, 及时反馈和交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

摘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教育行为的过程与效果。基于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与素养的认识, 提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培养机制三层面理论, 并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提出一般性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浅思 篇9

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天赋条件能够融进社会的特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最终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1. 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心灵。

艺术素质教育历来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艺术素质的加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促进美感的升华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2.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协作精神,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

音乐具有振奋精神、统一意志、鼓舞斗志的作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感叹的那样:“音乐的势力是多么伟大!汉王兵多将勇,而最后的成功乃是一支箫……”音乐可以统一人们的感情,并引导着趋向同一的目标和行动。

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开拓能力。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发现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反应的敏捷,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记忆力的增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开拓能力。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发现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反应的敏捷,想象力、创造力的发

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要有专门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网站供学生咨询,并经常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讲座及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等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对学生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教育。

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班级干部、个别学生等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再分门别类地找其交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时候,更要以情感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寝室,通过面谈、E-Mail、电话、QQ等联系、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并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给予必要展,记忆力的增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及人的体质。各种乐器的练习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敏锐性,锻炼人的听觉能力;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音乐与舞蹈、体操、表演等运动项目结合,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健与美的结合。

二、实施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1. 明确教育目的。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目的,只有目的明确了,行动才会有方向。为了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必要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艺术教育特点来看,音乐学习应该从小开始,循序渐进。大学生已错过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要使他们在大学有限的音乐课堂教学时间里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普通高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发挥音乐艺术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味灌输专业技能的误区。要明确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向学生传授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专业音乐技巧,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结构布局上,都不必须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建立他们的审美意识,端正他们的审美态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 更新教育内容。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它作用于人的听觉,有其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体系。它包括很多要素,如旋律、节奏等。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因此,对音乐语言给予科学的揭示应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但这并不是说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讲解,而是揭示这些要素在音乐具体形式中的体现和组合成音乐美的特点。讲授是普及性的、综合性的,目的是让学生基本能够从音乐语言的角度来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同时,由于很多学生缺乏音乐基本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对音乐基本知

的指导,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理的疏导者,把解决思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赢得学生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美术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对策和方法,使学生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迪.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大众科技,2006.

[2]颜宪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07.

[3]郝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6.

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刘永强

(长江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系,湖北荆州

摘要:生产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对提高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极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生产实习实习质量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是理工科大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集中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必要过程,要求生产实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要有某一点上的深度。生产实习掌握不好往往类似于一般性的参观,过于要求深度会由于学生尚未学完全部课程而使之流于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的

识的介绍也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强调基础的同时,还要在内容上突出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要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视对我国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器乐的介绍、欣赏以及传播。内容上应当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不简单讲解与灌输,而应采取讨论式以及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践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声、结构、多织体、多线条,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吸收利用优秀的国外音乐教育理论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真正建设好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3.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所谓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实践方面的素质。所谓业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些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音乐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目前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他们在学校学的是很专业的声乐、钢琴、作曲等,公共音乐教师就必须拓宽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知识面,不断提高音乐修养与文化水平,从各方面知识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惟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以良好的基本功、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并由此激发出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

不断发展,很多企业从设备到技术、从定岗到管理,均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的不同。

一、目前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实习模式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统的实习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积极主动态度,加之企业实行岗位责任制,车间不敢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只能站在一旁充当看客。往往是实习前学生的兴趣很高,第一天感到新鲜,接着就开始发憷,往后出现厌烦,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

2.学生难以见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是上世纪50年代原苏联援建的项目,

4. 丰富教育手段。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因此,在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选择上更要体现艺术性,要使教学方法艺术化、教育手段现代化,要突出双向性、互动性、创造性。音乐教育需要艺术性地教学,采用艺术方法和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法,尽可能减少平铺直叙的讲解、写实性描述甚至灌输的传统方法,改革抽象的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音乐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既传授理论与技能,又互动地、双向地进行审美交流,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鉴赏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课程的内容,提出具有新颖、独特、不落俗套、能够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为学生提供既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

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摘要: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高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根本教育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实施的可行性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系统工程,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04.6.

[2]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4]刘人怀.板壳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10).

[5]徐芝伦.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5).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10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特征

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在某工科高校进行的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 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 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是必要的, 然而在他们当中, 能识简谱的仅占2.6%, 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 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长期执行的旧的教育体制是一个根本原因。大学生对音乐课的需求大多建立在兴趣基础上, 许多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一种娱乐。很少有人从培养自身素质的角度来看待音乐课, 没有对这类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9年6月, 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 高等学校教育也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 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 切实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中。《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音乐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在高校实施的公共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重视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艺术, 表情是音乐艺术的灵魂。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同时, 使学生掌握和适用不同情绪风格, 不同题材体裁, 不同音乐形象的进度、力度和音色, 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开阔艺术眼界, 形成自己开阔而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

2、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首歌曲的旋律, 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 而是音乐家思想的表达和展现。在当前普通高校里开设的公共音乐教育活动中, 教师多采用多媒体音画结合的优点来欣赏音乐, 或在音乐课件中选择相应的音画创造意境。学生因为各不相同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 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 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除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也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 使他们身临其境, 从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忧喜等等, 在进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从而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二、加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 普通高校必须增强音乐教育的教学力度, 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学手段, 调动广大同学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1、着力加强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通过欣赏乐曲,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事物的能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 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欣赏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欣赏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 有助于学生感悟人生, 赞美生活, 树立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重视发挥高校艺术特长生作用, 带动提高普通学生艺术素质

艺术特长生是大学生中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是身怀各种各样的表演技能的大学生。高校每年招收一批这样的学生, 目的就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繁荣学校的艺术教育, 进而带动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而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 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 是学校教育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更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当代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的教育模式。

1、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 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 而音乐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 能给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 可以起到“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欣赏充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激情的乐曲, 不仅能使大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对社会、对自己有责任心的人。音乐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2、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音乐由于不确定性的特点, 它的想象比文学或画面形象更广阔、更自由。标题音乐的想象一般是再造想象的思维方式。如《十面埋伏》, 通过乐器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 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 由紧张、急速的旋律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 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不一样, 而一些无标题音乐作品, 为想象提供了更为自由驰骋的空间。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从题目看只是个数字, 没有任何形象意义, 即使是后来加上的《命远》也没有实际的形象意义, 而只是个抽象的词语。然而, 从1808年至今的200多年间, 人们一直在不断理解它。

3、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是形象思维过程中的重要心理活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用别的方法不可能跟踪音乐, 良好的音乐思维有利于提高记忆力。音乐记忆主要是听觉形象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无数的声音表象, 一旦需要就会突然闪现出来。因此, 经常欣赏就可以养成记忆力的好习惯, 并在对旋律、主题、乐段的音乐思维中提高记忆力。乐曲的内涵也可以为记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缓慢、优美、宁静的音乐气氛中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记忆力的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应进一步转变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和音乐素质教育观念, 深化音乐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音乐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摘要: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过程, 在对高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引起人们对音乐教育特有作用的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 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教育体制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而音乐教育在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现存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 2008.[1]王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现存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11

【关 键 词】原生态民歌普通高校传承

“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原生态民歌、如何更好地发展,一直是音乐界关注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目前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主要依靠城市和农村中的民间音乐团体,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的高校,在这里应当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把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弘扬好。

一、原生态民歌的状况

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民群众内心的直白。经过长期的积淀,原生态民歌体现着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和人文个性,体现着人情美、意境美、哲理美、风情美、绘画美、音乐美、形式美,透露出人们追求恬淡清淳朴自然的传统审美观。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 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据1988年的统计就有十余万首。然而,原生态民歌音乐教学却被边缘化了,甚至被砍掉,可供学习的音像资料,书籍更是少的可怜,却大量充斥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和五花八门的民歌新唱。

二、原生态民歌的传递给大学生的启示

原生态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目的是培养人心灵的丰富性,21世纪教育中人文意义的失落,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被引起广泛关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总结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显然,这五个“荒于”是学者产生忧虑的重要原因。那么,大学生能否通过原生态民歌学习的途径 ,去找回因科学的发展而失衡的人类精神家园呢?

(一)和谐精神。事实上,“和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歌中所表现的劳动场地一般都是在户外,劳动任务繁重、艰苦甚至充满危险。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大家需统一节奏、集中精神,团结合作。和谐,是贯穿整个劳动过程的一种精神,也体现于各民族的歌唱形式之中。和谐精神不仅能够缓解劳动者体力上的重压,还将导致人与自然的交融:“南竹篙子尖又尖,一撑撑到天外天”。这是摇橹者的一种审美意义上的表达,这样的表达能将艰辛忘掉而将世界罩上诗意的光环:水天一体、天人合一。原生态民歌所表达的爱情是真,是善,是美。劳动者热爱大自然,热爱他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在恋爱中他们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把人与物结合起来。他们绣着、摘着、锄着、扛着的同时,他们爱着并唱着。与现代物质化、虚拟化的“网情”相比,民歌中爱的表达自然、真诚而充满感情。在快乐的创造性劳动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融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劳动者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也是他们歌唱与生活中最基本的激情。

(二)乐观精神。体现为人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幽默、宽容,实践中则表现为热爱生命,并不怕困难与挫折。“洪水潮天我不怕,变个麻雀飞上天。”透过这样简短、诙谐而富于生活情趣的歌词我们看到,尽管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艰辛,但其歌声则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电话病了,电池尽了,开始在寂寞里游泳了,……电视变心了,喇叭睡觉,我的心就在孤独中洗澡……”这是一首典型的现代病态型“情歌”,题为《爱之玄》。在这里,大自然中富于诗意的景物被现代科技电话、电视、网络所取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然而,“压缩”导致“充满希望的等待”这个极其浪漫的“人化”过程被忽视,其结果是“物化”情感的产生:“网情”、“商品”以及滥用的“权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以致心灵的脆弱化。《爱之玄》的作者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真实地描摹出一种时代的病症:物资丰富而精神贫乏。实际上,人“精神上的苦恼更多是由对无意义的存在和无意义的时间的体验与恐惧造成的,而不是由存在的奥秘,或存在的丧失,或对非存在的恐惧造成的。”托尔斯泰在他事业达到顶峰时期,精神曾一度陷入困境,通过体察农民的生存策略,他找到了自己的拯救之道。“农民们接近自然,比较能够避免现代社会的堕落,这使他们好像获得了他所失去的东西,对如何生存的直觉的认识。对于他们来说 ,这就意味着:最低限度的欲望,心灵的简单化,狂妄自大的消除……这种态度对于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那种信仰来说,是根本性的。”“栓住太阳一只手,我叫太阳慢慢走。”四川民歌同一些悲观厌世的“城市民谣”相比,原生态民歌所体现出的乐观精神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物资的丰富不能取代心灵的丰富,幸福与否,源于人之丰富的感性,即对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此,我们不禁提出质疑:倡导人文精神,是否一定要回到“南竹篙子尖又尖”的“号子”时代?回答是否定的。早在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就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指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三、原生态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一)应树立原生态民歌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普通高校聚集着一批优秀的知识青年,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灿烂文化,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作为弘扬原生态民歌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教育,责任重大。高校音乐教育应以原生态民歌传承为基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是以学习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为整体内容的。然而这种学习以什么为基础,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却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題。原生态民歌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将原生态民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入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只有真正认识到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要性,真正重视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才能在整个文化领域找到答案。在我国现行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尽管包含着一定的原生态民歌的内容,但这种包含却非常表面,因为原生态民歌不仅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而且在我们整个高校音乐教育体制中,其地位和功能都不明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没有确立原生态民歌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基础的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确立原生态民歌的基础性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进一步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 我们更应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实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

(二)把握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原生态民歌的美,让其成为新时尚

长期以来,我们的主流音乐文化所引导的人们对于歌曲的欣赏,一度出現了审美的疲劳。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差不多被现代科学技术格式化了,人们面对电视机,面对高保真的音响,听到的是一种数字化转述的声音效果,耳朵里充斥的是都市的流行,学院派的民族和美声,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审美的疲劳。正如人们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厌倦了,就会产生回归自然的要求,发现乡村生活的美,原生态民歌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融入到新时期的文化中。一是高校可以依托课堂、高校环境,通过引导教育,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高校营造的良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及各种文艺演出、音乐讲座等来展示原生态民歌的无限魅力。二是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提升原生态民歌的科技含量是极为重要的。如:“声、光、电”的使用及各种特殊效果的处理、伴奏音乐的录制,都要靠现代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诚然,现代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导致某些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流失,但也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媒介和技术平台。同时,也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适应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音乐教育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高校要有计划地加强原生态民歌的研究和教学。

(三)学唱原生民歌,让学生乐之于其中

今后的音乐教育应该大力加强民族音乐母语教育,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是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重点在原生态民歌的形态方面,对于文化生态环境,无需苛求。应该让学生学会演唱一定数量的原生态民歌,同时引导学生欣赏一定数量的原生态民歌。此外,在演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时候,应该对学生加强文化背景的介绍。

总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是由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的,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独特性,创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生动活泼的开展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原生态民歌犹如一股清泉,带来了一股质朴、纯真和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和支持原生态民歌的传承,让原生态音乐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绽放光芒,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原生态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01).

[2]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J].人民音乐, 2006,(09).

[3]连赟.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J].人民音乐, 2006,(04).

[4]王芳.浅议“原生态”歌唱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电影评介,2008,(24).

[5]赵灵萍.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篇12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担负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使命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 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当代人才、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措施, 也是促进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凝练和培养大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无论是从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有关文件, 还是从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会来看,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然而, 这门课程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不给予重视和妥善解决, 势必影响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0份, 共收回2652份, 有效问卷2652份, 收回率为88.4%。从问卷统计发现, 大学生选修音乐教育课程的目的依然以取得学分为主, 占35.6%;以爱好为主的比例22.8%;没学过、感兴趣的占20.4%。可以看出, 大学生选修音乐课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刻。

1.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高度自觉和自信的使命。

所谓文化自觉, 是指一个政党, 一个民族或者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 对自己的文化有认同感, 有归属感, 有自知之明。同时对自己的文化发展方向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文化的自我觉悟, 自我觉醒, 自我进取。所谓文化自信, 就是指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政党或团体, 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力, 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对自身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的赞赏、肯定与推动。

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未来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 对传承优秀文化艺术、优秀音乐作品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我们当下许多大学生, 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是什么态度呢?一是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二是对民族音乐否定有加, 认为只有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外国的那些时髦之音才叫音乐。三是部分同学虽然意识到以上问题但他们依然冷漠以对, 没有行动。

2. 高校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中国已经高喊了20年了, 但真实的落实不够。在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垄断市场, 在大学是“专业教育”压倒一切。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除了专业要求学艺术的学生外, 始终处在无人重视的地位。我国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纵观古今, 艺术教育一直被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最早的教育体系, 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就是音乐教育———一种融诗、歌、舞、演、奏为一体的艺术综合体。“礼”和“乐”的作用相同, 都是让人们之间达到相互尊敬、相互亲爱的目的, 所以, 历代英明的帝王都重视它们。在“乐”中陶冶情操, 使人心向善, 以此人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秩序感、尊卑感。柏拉图认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美化心灵的作用, 因此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有净化、教育、精神享受等作用, 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影响, 应该列入青年的教育课程。”

美国联邦政府的专家顾问团也曾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绩的优秀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最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那些仅仅潜心于本专业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 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显然, 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因此, 音乐应该成为文化学习的一部分, 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儒雅, 具有美好理想和健全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艺术教育 (美育) 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艺术素质应该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1年11月4日, 笔者在河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对全省参赛的普通高校相关教师进行了访谈, 结果发现, 我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随意不全面、形式单一, 方法陈旧落后、师资不足, 水平偏低、学生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健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我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很不满意的为21.6%, 不满意的为50.2%, 两项之和达到71.8%。进一步证明了我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有待于我们尽快改进与提高。

1. 课程设置问题:

从调研中发现: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合唱、戏曲赏析。绝大部分学校是乐理、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结合的赏析类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由于是学校向各学院征集的, 由各学院任课教师自行选定, 因此,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就出现了混乱、零散、没有整体构思、没有严格的课程开设顺序, 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各门课程之间无法衔接等不合理现象。

2. 课程内容问题。

首先,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不统一, 大多数教师没有固定教材, 甚至就没教材, 结果课程内容杂乱无序, 随意性很强。其次, 内容设置主次不分, 有的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 有的是以中国音乐为主, 有的整体是讲外国音乐, 导致学生音乐方面价值观的混乱。

3. 师资问题。

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 而各学校又定岗定编, 导致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和严重的师生比例不协调。同时伴随着专业教师繁忙的专业课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的压力, 影响其开公共音乐课的积极性, 而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却大量开课, 导致师资水平比较低。

4. 学生管理与评价问题。

学生选公共音乐教育课的时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他们不会选课, 目的不够明确。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任课教师对学生考勤、考核、评价等环节要求不高, 考核的时候经常写个感想、抄篇论文就合格了。

5.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当下许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 更多的是理论课, 实践课程很少。对于我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我们调研的结果显示: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占88.9%, 运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较少。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我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强化质量监督, 严格学生的管理与课程指导。根据我省普通高校各自实际情况、特色、学生的音乐基础情况等建构一种新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模式。

1.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 以必修课程为主。

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应该设定为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 并在学分上做一定的强制性要求, 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2学分、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 以保证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化。”

2. 普及课程与提高课程相结合, 应该以普及课程为主。

针对我省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 把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分成普及课程与提高课程, 普及课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主要目标, 降低课程内容难度。提高课程主要针对一部分音乐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所设, 适当增加学分。

3. 中国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以及世界音乐相结合, 并以中国音乐为主。

针对当下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杂乱无章, 尤其是中国音乐教育课程所占的份额不足, 而欧洲音乐教育课程占主导的情况, 我们必须突出中国音乐教育课程, 让学生在中国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建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 大众音乐课程应与特色音乐课程相结合, 以大众音乐课程为主。

大众音乐就是所谓的通俗音乐, 即绝大多数人喜欢的音乐。特色音乐包括:地方戏曲、小调、民歌、特色器乐等。让学生多接触地方特色音乐, 以增强对民族音乐、区域音乐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

5. 针对师资缺乏、水平偏低的问题采取专职教师任教与外聘教师相结合, 以专职教师为主。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 而各高校又定岗定编, 造成师资不足, 尤其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水平偏低。对于现有情况,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 采取专职教师任教与外聘教师相结合, 以专职教师为主。对于开课教师, 学校要认真考察其专业背景, 看其是否符合资格;同时, 在开课的两周时间里, 让学生自由试听,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老师, 选择课程。对于选课人数不多, 学生评价不高的, 应停止开课。

6.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应以实践课为主。

首先,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要改变过去旧的音乐教育模式, 采用重行动、体验、表达、沟通的模式和方法。教学时采用“多感官多通道参与”和“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程序。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 注重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 学校要拨出专项资金开办有关音乐方面的社团, 派专门教师辅导, 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 至少要参加一个艺术类社团和一次艺术实践活动, 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点方面之一。同时, 学校也要积极营造校园文化, 举行各种有关艺术方面的比赛活动。

上一篇:老年人档案下一篇:工艺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