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2024-05-08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精选8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1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的有效途径。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增强其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是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初步形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来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形成的合力;从内部来看,它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心理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求职心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方面,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保证。只有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具体包括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和就业特色竞争力。[1]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弱项

(一)就业价值观、就业心理存在明显的错位

1.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导向严重

近年来,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据相关机构统计,在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工资高,福利好,工作安逸职业的学生比例占了59%,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 1

任感和个人诚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本身的个人因素外,学校弱化或淡化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忽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社会就业不足,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缺失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弱项有:焦急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多数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一些问题被一一暴露出来,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态度使不少学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就业机遇。在就业工作中,相关部门没能主动适应当前就业的新形势,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择业心态。[2]

(二)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求职能力等。

专业能力培养环节中,部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或社会需求较少;个别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教材、教学内容老化,专业特点不鲜明;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特别是校企合作开拓实习实践基地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专业动手实践能力亟需提高。

综合能力培养环节中,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开展的教育活动理念尚不完全清晰;一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还不到位;多数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虽然较多,但是内容还不够丰富,缺乏针对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局限性;高校毕业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甚至一些基本的组织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都亟需有意识地系统培养与训练。

求职能力培养环节中,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指导上,缺乏有针对性的、贯穿大学四年的系统指导和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多刚起步,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理性思考,更没有上升到可操作层面上的设计,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和生活,缺少有针对性的求职能力培养与锻炼;多数高校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和学生个人的求职能力特征。

(三)缺乏特色竞争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上规模、求数量,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走粗放型的路子,以致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自主性的形成就业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的结合点之一,因此,牢牢抓住就业价值观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引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的思想和心理危机期,为就业指导提供全方位保障。

1.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价值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成就需求,激发学生对自我实现的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形成奋力拼搏、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的正确理解,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就业,需要深化的则是如何针对客观形势,引导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野去看待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走入误区,造成职业定位不科学。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

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业也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它伴随着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先就业后择业作为一种就业的策略。

2.培养就业自信心,促进就业自主性的形成大学生初次步入社会,相对于成熟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而言,这一点同进城民工一样,是绝对的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就业自信心的培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鼓励教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活动或竞赛,对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惑给予解答,从而增强其就业自信心,促进其就业自主性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清晰的就业意识

据我们的调查,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指出,就业指导并不是毕业前“临门一脚”的事,而是贯穿大学四年生活的系列性工作,需要尽早着手,以便学生能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现行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指导,不仅从时间上看已经太晚,而且在内容上也仅能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显然不可能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策划创业方案等许多重要方面对大学生有任何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我们在实践的探索中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同时,就业指导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才会具有比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特色竞争力

每一个经济区域都有一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特色,这就从根本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特色的要求。大学生在校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特色竞争力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普通的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而应该从源头抓起,真正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特色竞争力。指导大学生参加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素质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一般而言,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因各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所学专业不同,形成具有鲜明学校和专业特色的能力特征。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必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举办一些能与专业相结合起来的活动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总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规划,从大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把学生纳入就业指导的系统工作中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

养出独具特色、就业竞争力强、适应职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志川 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6)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2

随着经济的增长, 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整个经济体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会不断下降, 这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观点。带来的结果就是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会不断下降。据统计,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 20多年前可以创造240万个就业岗位, 10年前可以创造120万个, 5年前可以创造100万个, 到了2005年则下降到了80万个左右。中国也符合这个情况, 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特殊国情, 整体劳动力过剩严重, 不少用人单位多少还存在着就业歧视政策等等。所以如果说以前的精英式培养的高等教育是卖方市场的话, 现在我们面临的基本上是买方市场, 学生必须接受来自社会最直接的检验。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不仅仅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而且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从1999年扩招一来, 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已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 000多万人, 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2%, 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 净增465万。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毕业人数, 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就业难度,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同时,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涉及到每位大学生背后的家庭, 更关系到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大学生竞争力也称就业能力, 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集中体现和现状标志,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在中外学术研究中, 对就业竞争力的解释多种多样。美国的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进一步讲就是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 实现潜能的自信。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 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北京市大学生就业中心主任任占忠进一步指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成绩, 还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或叫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1]。

2 大学生就业中的行为状况

从某一届近200人的大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材料看, 在进行“你会参加西部计划吗”的调查中。52.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西部, 条件太艰苦”, 23.6%的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再去”。统计结果发现, 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选择“肯定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再去”。在回答“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奉献精神、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这5个素质中, 选择“敬业精神”的占34.5%, 选择“职业精神”的占24.3%, 选择“合作精神”的占19.1%, 选择“奉献精神”的占11.4%, 只有10.6%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同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不满意率较高, 分别为32.8%和38.9%。因此, 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驾驭确实有待加强。毕业大学生中存在的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排斥西部边穷地区的工作等现象, 充分暴露了就业指导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2.1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的矛盾

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状况, 既要看到毕业生中愿为祖国建设、民族振兴做作出贡献的主流, 也要看到毕业生中不和谐的支流。当代大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主流的社会意识, 其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对自身的成才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经过多年学习的知识储备, 希望能在理想的岗位实现人生抱负, 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但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渗入, 又使不少大学生呈现出自我意识浓厚、集体观念淡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明显, 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艰苦创业与安逸享受之间面临抉择的时候, 出现弃理想而择利益, 弃“回报家乡而贪恋城市”, 缺乏斗志, 意志力弱化等现象。这种功利化职业价值趋向, 严重妨碍了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极不利于大学生成就事业。

2.2 就业教育未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 教育部将大学生就业确定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 各高校对就业工作也逐步重视起来。然而, 这样重要的、事关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就业教育, 并没有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专业课教学未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下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就业教育不足,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就业之路;其他公共基础课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样存在与就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就业教育只是大学生临近毕业时才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兵团式”的报告会, 效果并不理想。正因为就业教育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 只是依靠短期培训的方式, 所以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3 大学生对就业存在认识偏差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花钱买教育, 就业取向上一味追求个人的投资回报, 认为就业只是个人的事情, 与他人和社会无关, 在就业选择上过多考虑个体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不能科学的对待自己的文凭和能力, 对到基层、西部就业存在误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大学生走上了就业的独木桥——“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基于这种非理性认识, 一些大学生即使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 也宁愿在大城市“漂着”或干一些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简单体力活。

3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3.1 加强在校低年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对什么是职业、自己目前学习的专业以后主要从事何种职业认识模糊。没有目标的大学一年级, 也是被相当多的学生浪费掉的宝贵一年。这样, 新生入学教育就成了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是学生在今后几年校园生活的基础, 开展得好, 就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良性发展, 否则, 大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无所事事。因此, 在新生的入学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正确认识自我[2]。向学生介绍当前就业形势, 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就业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个体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学校事务、社团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争取在英文、计算机、写作、演讲等技巧方面获得进步;学会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上的不同职业。同时, 还可以参考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按照就业、升学、出国、创业等四种类型对新生进行就业趋势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发展方向等进行测评, 取得一个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进而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过好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关注生活需求, 了解职业发展现状, 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 并制定为实现就业目标的具体可行的方案, 从而促进学生及早树立一种就业竞争意识, 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强化在校中年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在此阶段, 着重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完善自己,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加强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第一年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争取保持自己的学习状态;对自己听起来感兴趣的专业和单位进行了解;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的照片信息, 并参加1-2次招聘会;提醒学生有机会可以与正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人进行交流, 一来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具体情况, 二来了解从事该工作的人的感受。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进一步考察自己的专业偏好。教育学生应多与家长、教师、同学交流讨论;通过自己的能力, 寻找一份有针对性的实习机会, 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

3.3 促进在校高年级学生就业行为的发生

高年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 是学生真正找工作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段的主要任务, 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 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对毕业生提供各种政策指导, 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3]。教育引导学生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 自觉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 抓住机遇, 顺利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教育学生多与有工作经验的师兄、师姐交流, 多与就业指导教师谈心, 积累一定的求职技巧;制作一份令人满意的简历;不辞辛苦地参加招聘会;密切关注各种媒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总之,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服务。高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点应在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 适应社会, 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3.4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就业教育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储备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培养奉献精神, 灌输就业政策, 训练学生求职面试技巧, 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4]。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就业教育是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 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造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是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对岗位的需求, 培养创业能力和精神, 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中发 (2004) 16号中指出,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就为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才教育[5]。

随着时代的前进, 面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 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所需结合起来,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指导行动, 就业思想观念的进步转变必然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准备和就业行为等发生相应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奉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和职业能力, 指导他们采取积极向上的、奉献的、求实的就业行为, 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充分地就业。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增强大学生对生活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理想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 疏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缓解企事业单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 乃至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也是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辉, 王恒根.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277.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第1版)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209-211.

[3]任新钢.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工大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第1版) [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340-344.

[4]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 2008 (12) :135-136.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49-01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高考的失意,自觉愧对父母,也愧对自己,往往更渴望成功,渴望有一番作为,以此来宽慰父母、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重塑自信心,让自己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的人生旅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的自我教育一一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这种心理使得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辛勤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双师型”教师的精心培养下不仅理论知识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也在突飞猛地进步着,这些进步不仅让他们在面对企业的招聘时比普通本科毕业生和公办院校毕业生更有底气,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从容。所以,积极对学生进行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也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观点,他们认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然而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方面做的还不够。出现这种观点上的出入原因在于和民意调查的途径有莫大的关系,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侧重于书面上的交流,但是学生往往觉得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无疑是走走形式而己,因此也只是应付差事。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师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学生则是接受主,因此体会也不尽相同。久而久之,大家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诉手求中,就提些不疼不痒的问题,而不能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

(二)民主管理开展不深入。

就民主管理上而言,虽然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均认为在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已在广泛的进行中,同时还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然而还有学生认为在民办高校中教师依然扮演着家长的角色。长此以往,尤其是学生已经丧失了个性,逐渐变得慵懒消极,部分学生从此就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能够自主进行学习的同学也会因为茫无目标而只是机械的学习知识,不会去认真深入的思考问题,显得非常浮躁。此外由于教师往往与学生交流不足,导致了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想法,使得师生关系逐步变差,进而导致学生不满意,成为民办高校职员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组织文化建设函待加强。

民办高校师生对于组织文化管理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态度表示教师已经在组织文化建设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在民办高校就业上和民办高校环境变化导致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双重压力下,这就暗示了民办高校老师难以在学生群体中有效的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还是在教学工作之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主要还停留在形式上,心理疏导开展的不实不透。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工作机制。

要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机制,就必须加强资源的整合、机制的改善,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牢固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功能。要着力打造好三支队伍,即党政团干部队伍、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专兼职辅导员队伍,按照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原则,确保这些干部素质达到政治过硬、业务熟练、遵章守纪、作风正派。管理育人机制要把和谐服务作为主题和目标,要将管理和服务有效结合起来,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体现管理。在建立“三育人”管理机制中,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其中党政团干部的职责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统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民办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其职责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新入学的学生,要逐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了如指掌,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积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对心理有亚健康倾向的学生,要给予密切关注;对于家庭条件差、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困难学生提供服务,为困难学生提供奖励、补助、贷款、勤学、缓交、免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机制,为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应建立学生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解读、求职的艺术和技巧培训,帮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二)充实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内容。

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都比较消极,比如学生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睡觉、上网、逛街等玩乐上,虽然在民办高校也开展了思想教育工作,但是由于这些教育停留于形式,并且说教性强,并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按照思想教育的内容改变生活作风,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引导才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思想观念上,要把以人为本真正作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才能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更好地调节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双方更好地融合、协作。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而民办高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会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一切从民办高校学生的利益出发,充分调动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民办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民办高校学生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调动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的积极行为,进一步促进了民办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使民办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朋.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1(11)

[2]钟梦蛟.当代大学生网络问题及预防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3]朱湘虹,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4)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4

国防生是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大学生。国防生是一个有别于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新型的特殊群体:具有双重身份,接受双重管理。本文就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个人,学校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当代国防生。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National defense is based on military construction, relying on the college training after graduation orientation assigned to the military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defense is different from a new type of special groups of college undergraduates: a double identity, and to accept the dual management.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find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from individuals, schools, culture to adapt to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defense.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国防生是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依托普通高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或保送入学或由部队专门机构(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从各高校低年级学生中选拔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学生。

第一、当前国防生思想特点突出表现为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献身国防的思想还显得不足

绝大部分国防生能把加入后备军官队伍作为实现自我发展、从军报国的最佳选择,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国防建设中施展才华,报效祖国,成就一番事业。但也有的国防生当初是出于对军营生活的好奇心理而向往军营,有的是由于就业压力或经济困难等原因选择军营。根据对某校空军国防生的调查,其中受父母和亲友影响而报考的占21.3%;家庭收人较低、经济状况不好,想获得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的占23.2%;从小向往军队,想圆从军梦想的占

25.4%;受好奇心理驱使,想体验一下军旅生活的占11%。调查还表明,新生对军队信息掌握较少,对军队的认识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尽管从军热情较高,但理性思考不够,对毕业到部队工作尤其是献身国防的思想准备不足。

第二,价值取向有待务实,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国防生学习刻苦认真,注意提高军政能力素质,争取全面发展,许多还想通过考研深造,渴望有更大作为。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国防生的价值观念比较务实,追求付出与回报的平衡,缺乏到部队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想准备。有部分新生认为,军训强度大;部分国防生甚至害怕在校期间的军政训练,希望不军训只学习;有的国防生谈到,到部队工作只是过渡,希望通过部队锻炼自己,为今后到地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你、也有少数国防生认为进了国防生队伍就入了“保险箱”,没有了就业和经济压力,进取精神有所下降,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精神不强,爱军习武热情不高,抵触情绪时有发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不突出,有的还沉迷网络游戏、逃课逃训,有的热衷于谈情说爱,严重影响正常学业,甚至出现留级、不能获得学位证或毕业证等不该出现的情况。所以,当代国防生的价值取向有待务实,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足。

国防生作为地方大学中优秀青年学子,具有纯洁的道德品质,能够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爱憎分明。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相当多的国防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先天的优越感,致使部分国防生仅注重自身修养,自我中心意识比较突出,缺乏敢于吃苦、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新生自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他人漠不关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些特点与他们将来适应部队严格正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双重身份:同时具有大学生和准军官双重身份

首先,国防生是一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除特有的军政训练外,其他权利义务与普通本科生相同。其次,国防生又是一名准军官,国防生都是依托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培养,毕业后要去军队工作,选拔担任军队干部的准军官,是定向培养。虽然国防生在校期间没有军官证,但他们享受国防生奖学金,接受军政训练,具有准军官身份。国防生还不同于军队高校的学员。军校学员入学取得学籍后即办理入伍手续,学习期间实行军队供给制,统一着

制式军装,每月领取津贴费,在校期间享受住房补贴。国防生毕业后到军队办理入伍手续,在校期间没有军官证,但享受一定数额的国防奖学金,参加必要的军政训练,住房补贴的起算时间和标准与军校学员一样,首次确定职级待遇,许定授予军衔等方面和同期入军校学习的毕业学员。

其次,双重要求:同时具备合格大学生和合格军官的素质

国防生是军队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未来军官,作为普通高校在读的学生,首先应成为优秀的大学生。应按照大学各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必须修完本专业要求的全部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具备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队干部的出发点,因此,他们还必须具备合格军官的基本素质。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为军队输送的人才应当政治合格,成绩优良,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志愿献身国防事业。政治合格是指拥护党的领导,忠于祖国,热爱人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作风,优秀的品质;成绩优良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宽阔的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动手能力;品行端正是指为人处世公正正派,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身心健康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毅力,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乐于奉献,志愿献身国防事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是对国防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化实验方法和科技手段,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立担负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国防生作为我国未来军官的重要培养来源,国务院、中央军委寄予厚望,对其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军人气质和作风;逐步掌握现代军事高科技知识,了解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特点;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的指挥能力。

再次,双重管理:同时接受学校和选培办的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普通高等学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从在校生中确定的培养对象和国防定向生的日常管理由高校负责、办公室(选培办)协助;受训对象在校军政训练期间的管理,由办公室(选培办)和高校共同负责,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上级指定的受训单位负责受训对象在本单位训练期间的管理,办公室和高校协助”。要对国防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就必须明确,首先国防生应该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合格大学生。

因此,国防生在校期间的管理教育工作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以学院为主,而且生活在大集体中,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国防生将来是面向部队的现役军官,必须具有良好的军队素质,因此,对于他们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高校学生的管理方式,要强调过硬的军人基本素质。国防生在校期间要完成军政训练任务,实现由一名普通大学生到一名合格军人、从一名合格军人到合格军官的转变。在管理教育问题上,一般明确了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松散性管理,让国防生充分感受高等学校浓厚的人文、学习氛围,形成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的精神,这些是新时期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通过集中管理,培养他们优良、过硬的作风。国防生教育和管理也要充分发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国防生教育和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章立制、选拔骨干开展教育、落实定期思想汇报制度等,借鉴部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好的制度、做法,加强教育的外在手段,如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请部队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增加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为国防生在部队建立基地,接受军政训练,感受军营生活。因此高校、选培办要相互配合,对国防生教育有主次之分。驻校选培办应当充分支持、尊重学校好的做法,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结合国防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以嵌入、介入的方式对国防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步调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三、解决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方面,就个人而言:注重自我教育,提升国防生主动成才的意识

现代地方大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国防生作为普通大学生中的一员同样要充分发展其个性,尊重其主体地位,作为纪律严明的准军官又要激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

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国防生作为普通大学生中的一员既有较强的自主性,作为纪律严明的准军官,又有较高的自觉性,实施自我教育符合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自我教育法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主要做法有:自学理论、写心得、写日记、定计划、写思想总结、自我批评等。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主要做法有:集体讨论、座谈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参观调查、竞赛评比、书评、影评、学习先进典型等。这两种方法都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行政班集体、模拟连、排,学生社团、党团组织、学生社区、学生宿舍等集体组织进行自我教育,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不能脱离集体孤立存在。自我教育既要发挥集体帮教对个体的巨大作用,又要发挥个体自我教育对集体自我教育的积极影响,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既完善个体,又提高集体。自我教育方法要求对国防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重视对国防生个体的研究,真正尊重国防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友爱的关系。积极引导个体通过体验、思考、自励、自省等自我教育的方式把自我的感受、体验上升为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就学校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创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互联网的发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发展使得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又增加了“广泛“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普及,很多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有关生活方面的信息等都可以借助电子信箱系统快速、便捷地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为人接受。在网络上,可以有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许多交流方式供人们选择,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选培办、老师的交流渠道:通过qq聊天,发送电子邮件,在BBS上贴出公告等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适应了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其次,参加部队实训,铸造国防生优良品质

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部队资源培养国防生是被实践证明的一条成功经验。这也是由国防生的培养目标吗所决定的。我们任何一所大学都有的雄厚的教育资源,但培养国防生难免有不完备之处,就是学校很难培养他们的军事素质和军事技能。通过校内军训和日常管理,虽然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与部队的要求相比差距非常大。要在学校完成这样的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周边部队资源”的思想,即利用部队现有的训练条件,利用假期,对国防生进行集中的专项训练资源,使国防生受到正规的军事技能训练,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部队的军营氛围,尤其是部队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所以,不论学校条件多么完备,直接到部队进行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到部队实训主要是通过参加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战备训练、执勤和临时组织的餐馆见学以及其它教育

活动,向基层干部学习、向战士学习,增强对部队的感性认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紧迫感,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国防生逐步强化以奉献精神、价值观念、服从意识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提高正视现实、适应环境、不怕困难、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勇敢坚强、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国发

[2000]9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3]《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普通高等学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工作规定》.总政干部部总参军训等部文件,[2000]政干发字第210号.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82.

[6]邓小平文选(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10]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1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

[12]曹坤等.关于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25):168-169

[13]王海民等.军校国防生和本科学员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75-577.

[14]雷寂等.国防生“多元立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88-90.

[15]高雪.加强和改进国防生军政训练的思考[J].高防,2005(12):48—49.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5

摘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实验室仅仅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工具,只有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实验室才会开放。而往往为了短短几个学时的实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价格高昂的实验设备使用得非常少,仪器的利用率非常低。这无形中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许多高精尖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出一条合理整合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开拓社会市场的实验室科学发展道路。利用高校实验室设备齐全,技术完善,时间充裕等特点,将高校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变革,达到既能发挥高校实验室的设备优势,为社会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又能通过研究产品,为高校提供经济效应的共赢目的。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整合资源;社会价值;共赢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社会与学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意义上“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思想已经完全被时代所淘汰。作为新时代的高等院校,我们应该立足长远、目光开阔,将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从资金、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出发,社会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两者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加强高校实验室与社会各单位、企业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最新的科技资讯,把握当前科技发展趋势,能够为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经济效益。

二、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的原因

众所周知,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双重职能。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以这两个基本点为中心。在传统的高校运营模式下,教学在工作中占较大比例,而科研则成为了次要,特别是在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中,教学占据了日常工作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越来越高,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在经济上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许多高校都负债累累,怎样解决目前紧张的情况,是我们思考的初衷。通过研究发现,高校的实验室中存放着各种价格高昂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远远大于它们的价格,如果合理的利用起来,我们能用他们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无疑能给高校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发现在企业中,投入新产品的研发经费往往是巨大的,但是很多地方民营企业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经常投入得不到产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如果我们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将实验室中高端的仪器设备利用起来,帮助企业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同时从企业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双方都能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不但促进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为地方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的主要方法

1.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签定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在毕业生分配与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实验测试与信息咨询等方面长期合作。全面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将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设备资源全面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相互的不足,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合作链。

2.高校实验室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定期派老师与学生去企业中实习,为企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学习实践技能。既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企业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双方资源共享,达到双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加强企业和高校的互动,及时交流最新的科技信息,掌握科技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3.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高校实验室通过国家部门、地区或行业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难题招标等将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成果向企业转移。直接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让给技术,双方自由买卖,各取所需。这样能及时产生效益,避免重复工作,节约时间,企业也能有选择性的购买自己最需要的科技成果。双方目的明确,买卖公平,操作透明,情况公开。

4.由高校出人力和设备,由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合作双方都按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产权也通过法定的程序来约定,双方分工明确,操作透明。

5.项目合作。这种合作有的是把高校实验室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组合起来,共同承担国家的`各种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或重大工程项目;有的是企业按需要委托高校进行研究与开发或技术服务等。集中力量攻克项目难关,有利于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主要围绕项目进行的合作,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

四、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的管理模式

1.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出面协调高校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制订相关措施,保证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条件,为这种新型的建设模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落实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各项工作,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高等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改变管理理念,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建立起全新的管理模式,大力支持相关实验室,为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保证实验室与社会合作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严格审定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计划,避免出现各种不必要的纠纷。注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做到知己知彼,时刻把握市场动态,了解科技前沿。及时引入新兴科技,加强对外交流,多方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起完善的开发性机制,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有效的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

4.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由于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提升的思想还刚刚兴起,因此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许多企业迫切的需要引入专业的科研团队,同时高校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来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促使我们必须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实现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发展,共同繁荣,将逐渐成为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 浩.论促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中国成人教育. (2).

[2] 王长征.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2).

[3] 贾更新,刘晓菊,刘爱玲.开放式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实践.. 实验室科学.2008(1).

[4] 赵辉.地方性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

[5] 侯龙清,杨凤,徐红梅.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及实践.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27).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6

2128121 杨骏 日语8

1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枪手”替考、简历注水、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3、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信用保障体系。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使讲信用的人、受到褒奖和赞扬,使不讲信用的人受到约束和惩罚,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7

毋庸置疑,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不少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 他们或者徘徊在考公务员的独木桥上, 或者考研、考博, 逃避现实。殊不知, 博士也有隐居山林者, 也有卖肉者。这里, 我不想对这些个别事件妄加评论, 只想谈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谈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意义。

近年, 不少高等院校重专业, 轻思想政治教育, 门门优秀的好学生在自己生活了20年的城市要父亲领着去找应聘单位不说, 在与父亲走散后竟然不知道回家的路, 电话联系到该生的父亲, 该生的父亲只是拜托交警照顾好儿子, 千万别让他走丢了。不是我们的大学生智商不高, 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意识。不难看出, 大学生缺的不是专业知识的灌输,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有学生问我:“老师, 我们专业毕业后适合找什么工作?”我的回答是:“不是我们专业毕业后适合找什么工作?而是社会需要我们干什么工作?我们不过是以某个专业为基点, 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我们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当中。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育人?育人的任务, 不单单是教给他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他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教给他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也是高校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只有渗透到高校的每个领域, 每个环节, 才能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就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 不单指能力和知识, 还包括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目前,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不是因为知识能力不够, 而是因为心理素质不高, 如某招聘单位招聘考试, 问题很简单, 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能对答如流, 然而他们给应聘者的答复是:“回去等通知”。随后, 招聘单位又给每个应聘者发了一封制式函件, 大致内容是:“你的应聘表现很出色, 遗憾的是本公司目前没有适合你的岗位。”结果28位求职者, 其中有26位都把这函件束之高阁, 另谋职位, 只有两位很认真地回复了函件, 表示如有机会成为贵公司的员工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干好工作, 也只有这两位被最终录取。这两位与其说是赢在知识能力上, 不如说是赢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上。综观大学生就业情况,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败在对对方需求认识不足上。如有的招聘单位并不注重学生的专业, 而是注重员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如一招聘单位复试题目是让应聘者把一堆资料用夹子夹起来, 而这夹子须用双手才能使用, 也就是说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须其他应聘者的协助。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 应注重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能力保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现实保证

实践证明, 大学生并不缺乏背和记的能力, 缺乏的是实践能力。他们常常是学和用脱节, 不知道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他们对古今中外的课本知识记得很牢靠, 却没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大学生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却不会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 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就业遇到难题, 不去想办法解决, 而是一味地逃避、埋怨。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因就业遇到困难就考研, 考研不成就在家等下一年考试, 却不去思考一下如何打开就业尴尬局面, 不去思考是否换个角度就能解决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就业实践, 必须考虑到大学生一进入岗位就能顶岗做事。而实际工作不是考试, 单有理论知识不够, 学生必须懂得知识转化的重要性, 学会学以致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 观念更新。既然就业也不再是铁饭碗, 那就换个角度, 换种思维方式, 就业不成就创业, 此行业不成就到彼行业试一试, 社会上不乏转行成功人士。马云, 一外语系毕业生, 成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刘一秒, 一美术专业毕业生, 成为演讲高手……。可见, 行业顶级人物, 不见得是专业高手, 高校的大文大理, 不应停留在提法上, 而应渗透到学生的观念中。所有文科大学生都应胜任文员工作, 所有理科大学生都应胜任相关工作。知识是相通的, 高校各学科应互相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品德教育, 更是技能教育、方法教育、思路教育。高校必须运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状态, 适应工作需要。高校教育, 除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之外, 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切改变始于观念的改变。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 应渗透到课堂, 渗透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 完成从学校向社会过度的转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有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他们就业意识的改变, 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甚至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玉辉、王恒根, 《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贫困生;职业素养;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从2001年114万增长至2014年727万(见图1)。这些数字既反映我国高校的迅速发展,也折射出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难点。如何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2001年至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一、高校贫困生的形成及规模

(一)贫困生定义。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1]:贫困指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生,指因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单凭家庭的经济支持,难以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1993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2]中,首次界定了贫困生的定义,即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的学生。综合以上说法,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收入较少或收入不足以供其完成学业或者很难帮其完成学业,且在校生活水平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

(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规模。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显示:高校中贫困生约占20%,人数约240万;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数据显示:贫困大学生比例约为20%,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

2006年《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

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约473.96万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

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二、高校贫困生职业素养现状

职业素养,指通过学习和锻炼,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术与工艺、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贫困生的职业素养,指学校对高校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育,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目前,高校贫困生已经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调查显示贫困生整体就业率不高。就业现状概况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总体就业情况不理想。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够,存在签约时间滞后、质量不高、总体就业率低等问题。贫困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教育基础等比非贫困生要差些。就业技能方面如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较差,部分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和表达,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沟通。

(二)贫困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各种困境。除自身条件外,求职费用、社会一些不公平因素的制约导致贫困生错失一些就业机遇。高额的求职费用,如通讯、交通、形象包装、培训等费用,已成为贫困生另一个经济负担。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花费高,贫困生到异地求职,住宿、餐饮等费用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给贫困生就业设置了无形的门槛。

(三)贫困生就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较差的家庭条件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都面临更大的压力,易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贫困生经历贫困的磨砺,意志更加坚定,更能吃苦, 就业目标明确,对就业环境要求不高,易找到工作。另一部分在求职中畏手畏脚,对未来生活期望过高,一旦失败更是严重自我否定,出现悲观、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

(四)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在高校贫困生中还有一些特殊群体,他们或身患残疾、容貌不佳,或有某些生理缺陷等问题,国家给予他们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就业歧视的门槛依然存在,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家庭贫困,在就业市场上备受冷落。

因此,贫困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步履维艰;就业成本的增加和就业不公的打击,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就业压力,有的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贫困生走出校园后,若长期找不到工作,自身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将面临窘境,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三、贫困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是就业的关键。贫困生要建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避免好高骛远、跟风攀比等消极观念。客观分析当前形势,正确评估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除此之外,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贫困生要比一般学生更刻苦勤奋, 将学习当作精神追求,避免盲目“啃书本”,熟练运用网络资源,接收新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业水平。

(二)注重自身能力培养。贫困生要主动地寻找锻炼自己的平台,提高信心和勇气,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力,培养自己创业意识和竞争能力等。

(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能帮助贫困生在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握哲学、文学、历史、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发挥人文素养在健全心理、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充实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就业竞争力的大小,竞争力大小决定了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个人竞争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贫困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励精图治,笃学善思,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走向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Renn,O.,Concepts of risk:a classification,Krimsky,S.and Golding D.ed,Social Theories of Risk, Westport:Praeger,1992,pp:53-83

[2] 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4560/201008/96208.html

上一篇:平林镇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度科普工作计划下一篇:双氧水车间各部门人员岗位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