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2024-07-23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精选12篇)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1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武术选项课程。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为学生健身、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出了贡献。但是大部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当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一种健身手段而开展,追求动作技能的传授,而考试大都以能否比较规范完成一套武术套路为主。如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大大削弱武术所具有的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这无疑对高校从事武术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应该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蕴含在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哲学内涵,明确武术教学的最终追求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健身练习,而是对人的精神和内心的塑造,是对道的终身追求,做到“武以载道”,而不能教成“中国式体操”。

1 武以载道

首先,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一词,本来就有世代相继之意,是历史衍化来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儒、道、佛三教合一,久经岁月历练,文化的沉积源远流长。

儒家主导“入世”,重视现实,力求改善现实。儒家又十分注重人的作用,主张“躬行”、“敏于行而讷于言”,追求“内圣而外王”、“学以致用”。孔子在《大学》中指出:“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致善。”道家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又讲“天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无言,四时兴焉”。佛家禅宗中的“不立文字”、“觉悟”,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从无字处读书”,更多地提倡对自然和生活的意会和体悟,而不应是在语言文字上纠缠不休。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习惯于将文化寄于音乐、绘画、书法、建筑之中,并通过不断的觉悟和突破,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是将文化用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寄寓于武术人体运动之中。

武术许多人又称功夫,之所以称其为功夫是因为武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方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在于彰显和挖掘人的内心完美和潜力,在于其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和提升,在于其使人不断自新的过程。武术的修行不在一朝一夕的习练而是终身在武术的实践中去提高和升华,这种修行不管风吹雨打、时势变化,习练者追求自我完善的心不变。功夫的知行合一,必须从武术动作所蕴涵的文化中去体悟,从博大精深的无字处读书,并在实践中去印证。茶文化是喝出来的,酒文化是品出来的,武术中的文化是在不断的动作动静转换中练出来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才能真正谈到有所收获,持之以恒挑战自我,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去追求内心的稳健,在不变的人性完美追求中去汲取新的知识和能量。武术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讲究内求而不是外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为师,不断从自然和人类的种种兆象中领悟和汲取能量是人进德修业的终身修行与追求的乐趣。

中国武术对内外兼修的追求,即所谓内强心灵外强体魄。而内修决不是简单的内练丹田之气,而练就的恰恰是中国文化中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而无论是“内圣”(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智者)的追求,还是外王(王者之气)的追求,都是为了塑造“经天纬地,治国安邦,匡时济世”的人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这是群经之首《易经》乾坤两卦中的两句名言,被清华大学作为校训,旨在激励清华学子能够与天地为伍,顶天立地,具有王者气概。可见大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之人材。武术虽然具有丰富文化生活,愉悦身心的功效,但武术的最终追求决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华美和在追求这种华美中迷失自身。“学而不思则罔”,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哲学、养生、修行的多种承载,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阔大的境界,高校武术教学决不能单单追求动作上的形似,而更应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准确把握,去思考其间的寓意,继而去做到神似。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将天地人贯穿为一,真正做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体,使武术的一招一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武”的艺术

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类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中国武术同样是将美的追求寓于动作的表现之中。武术教学同样是在传播美的知识,在对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的学习和鉴赏中接受美的陶冶,并用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去陶冶人的心灵。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性,培养人的爱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在追求美的精神的同时自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武术的概念有过论述,即“止戈为武”。从庄子劝赵王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的不同追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武术的追求和发展决不是为了血腥的打斗,或粗暴的以暴制暴,而是一种高尚的值得人为之回味的艺术。武术将文化哲理寓意于身体的动静、轻重、缓急、展闪、腾挪站立的运动之中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绝伦的艺术手法,更是一种高明的创作,是对灵与肉的提高与升华,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武术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武术发展的根本,激情澎湃的武术动作展现的是武术文化蕴涵的鲜花。没有文化的武技是无根的浮萍,开不出激情之花的武术则是一条枯根。武术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追求沉潜,在沉潜中追求灵动和思想。将武术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真正把握武术文化和艺术的审美特征,正是高校武术教学真正值得追求的至高境界。另外,在武术教学的设计中如何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乐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动作技术特点、要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这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任何高明的文化和艺术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反而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使人们更好地去接纳和理解。现代科技为武术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数码相机的运动连续拍摄功能,摄像机的拍摄与回放、慢放都为我们准确了解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节拍,自我学习的比较等提供了便捷;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快速查阅和欣赏名家演练风采;武术图片、文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动作电影的发展也为武术的发展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武术教学中值得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3 武术学习的因人而异

武术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不仅项目多,流派也多,所以学习武术宜精不宜多。武术作为一个完善自我身心的手段,应该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指导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项目,并以此作为终身练习的对象。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作静定,节奏鲜明;太极拳体松心静,动作缓慢柔和;刀术勇猛剽悍,雄壮有力;剑术轻快多变,姿势优美潇洒;棍术风格泼辣,节奏鲜明;枪术翻转自如,灵活多变。散手培养果断、稳健的心理,以及应付不断的变化的能力。个人表演培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人表演培养人的团队协作。武术学习首先必须战胜身体上的疼痛与疲乏。每一次的动作掌握都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练习。武术学习可以说是对人精神和意志的挑战,是人的意志和胆魄的最好历练。培养能经得起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大风大浪、风云变幻而屹立不变的真正人才,才是中国高校真正的大作为、大贡献。

4 结语

在高校的武术教学环节中应安排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课学习和相关知识讲座。并指导学生阅读和收藏传统文化书籍。因为武术的学习和修行是终身的修炼和提升,如果不结合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无法真正理解武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禄堂曾教诲学生:“练拳宜自己下功夫,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评论他人技艺长短,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虚,以涵养为本。”身教胜于严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即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的大融合,所以应摒弃门派之争,要有藏天纳地的气魄和心胸,取众家所长补己之不足。太极拳正是由于众多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感悟,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行云流水。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探求使得武术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处处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和探寻武术。如果我们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诠释武术,或许才有可能把握武术文化的精髓和实质,也才有可能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武术文化才能开出更加绚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M].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2.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2

摘要武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功夫”在世界文化和体育范围内极具影响力。加强武术的传承是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将武术对练融入教学课程更是有效保证武术完整性,提高传播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防卫现状

在高校中进行武术教学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培养优秀武术人才能够提供最为优秀的环境,在武术教学中,对练形式能够在本质上提高武术的学习效果。在文化内涵和教学意义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武术对练对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在高校中进行武术教学多以基本功和武术套路相互组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对武术进行讲解、示范,并且通过口令来指挥学生,而学生只是进行模仿。这种方法使武术的教学形式十分的固定,学生只要记住动作和套路进行能够完成武术的学习。武术的技术动作、套路含义、使用技巧等得不到思考,同时老师对于武术的含义也是通过模仿而学习得来的。这使学生对武术更深一层含义的了解得不到满足。

二、武术对练的含义

武术对练是武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武术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我国很多武术拳种中都有完整的对练系统。这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实际搏击来提高武术学习的效果。在现代武术中对练演变成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演性对练,另一种为竞技性格斗,这两种方式都是武术教学的终极结果,同时也是武术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对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对练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武术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我防卫意思,武术对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防卫意识等能力,下文我将进行逐一分析。

(一)防卫策略

武术对练可以提高对于防卫策略的应用。防卫的目的在于,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新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整个防卫的过程中要体现一种最为积极的防卫思想,并且有计划、尽量降低对自身的损害。所以防卫策略要从保护和降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要保证整个过程处于一种理智、轻松的防卫,并且不做盲目的抵抗。犯罪分子在实施侵害的过程中会选择相对隐蔽的环境进行,并且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所以当我们被侵害后一定要保证头脑冷静,不要因为犯罪份子的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对于正当防卫的人来说,如果在侵害过程中采用的反抗方法不当,将会使滋生更加的被动。更何况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以明对暗,以劣势对优势的被动自卫防身情形下,就更应该讲究防卫策略的运用。避免或减少侵害的发生,我们在遇到侵害时可以:表面顺从,寻找时机摆脱或制服侵害者。

(二)防卫心理

通过武术对练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防卫心理,尤其在自身受到侵害时,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防卫者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心理素质能够决定对环境的判断,这样才能够继续发挥其防卫策略。可以说武术对练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加的沉重、勇敢、临危不乱。另一方面,防卫心理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采取最为合理的防卫策略的同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不能顺利完成施暴。这样不仅为自己争取了反击时间,同时使犯罪份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导致其不能得逞。

(三)防卫知识

武术对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防卫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学生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对自己进行防卫保护,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防范、正当防卫、格斗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所以说提高防卫知识就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会面临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干扰,也可以说突发事件是随时都能够发声的。所以我们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暴力侵犯的形式、特征、和主要的预防知识。这就需要学生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在遭受打击后能够暂时丧失侵犯能力,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争取的自卫观念。

(四)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现代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学习武术可以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而进行对练则可以提高灵敏度、感知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学生的防卫技术和意识有着十分显著的提高。武术对练能够培养人的身体素质和防卫能力,并且能够起到最为真实的防卫作用,当遇到危险情况时,学习者通过对练时积累的经验能够有效的躲避打击。并且可以进行正当的自我防卫,这一过程是需要防卫意识和身体素质相互结合的,由此不难发现,武术对练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武术对练课程还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当前形势下武术教学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很多,但是相对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完整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随意形成不了系统的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懂得武术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武术对练,要让学生能够将运动形式和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并且加强对武术技能、防卫心理、身体素质的锻炼。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武术选修课,学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很多学生也在开始时表示退武术很感兴趣,但是在课程开始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就会因为教学课程,内容等乏味性的一些不利因素而对武术教学失去兴趣。致使学校没有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老师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心不在焉施展不开,收不到效果,最终学生也什么都没学到。为了解决问题,许多普通高校对武术课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使学生们得到学习武术的好处,继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本文探讨出的一些思路,能够改变现在高校中武术课堂的风貌,让学习武术成为普通高校的一种新气象,新风采。

一、高校武术教学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武术教材内容老套,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现在各高校武术教学所沿用的教材一直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汇编的各种初级甲组、乙组规定套路。高校在武术教学内容选择上男子一般学习太极拳、初级三路长拳、棍术,女子一般学习太极拳、剑术。教学形式一直也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主要是以教会学生套路动作为主要教学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激情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重要因素。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口标。而现阶段在高校武术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及教学内容都很难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模仿、记忆教师所教的这课堂新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思考所学新动作的细节、涵义。

(3)纯技术教学现象突出,忽略了理论教学

一直以来,高校开设武术教学都是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要形式,以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还有些高校只开设了武术技术教学课,很少甚至根本不上武术理论课程。片而的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素质,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武术教学不同于一般体育课教学,学生学习武术不但是学习武术技术,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继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二、武术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及其本质原因分析

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不良的现象是许多武术工作者有口共睹的,也是令许多武术工作者最担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的本质原因,探讨高校武术教学的新思路。不断改革武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使武术在高校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武术应有的功能。高校武术教学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动作易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武术套路普遍不感兴趣,对武术了解不深,谈到武术只会比划单个动作等,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教材忽视学生需要及操作性

多年以来一直以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汇编的初级太极拳、三路长拳、棍术、剑术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套路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还是相当难的。各个动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性,单个动作较多。而且每个套路都由四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又是由十几个动作组成,对于初学者来说套路编写太长,不利于学习和掌握。

(2)受课时限制,教学任务安排过多

由于课时的局限,武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根据规定的时间安排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上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武术的初学者,一堂课时间内教师不但要复习上次课学习的内容,还要学习规定的新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回顾和记忆的阶段。武术课上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在前而作示范动作,学生在下而不断的模仿,很难留有时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在多种现代体育项口相继进入高校课堂的今天,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口不断受到现代体育项口的冲击,武术教学的课时也相应的减少。学生可以选修的体育课程增多了,在武术教学内容缺乏相应的创新的情况下,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教学相比显得过于单调了而且缺乏应有的对抗性,娱乐性,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起来武术套路普遍感到兴趣不高。

(3)纯武术技术教学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一大弊端

长期以来,高校开设武术教学课都是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要形式,以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为主要教学口标。一学期结束,学生除了能学习到一两个武术规定套路,而很难学习到武术的击技内涵、武术理论以及于中化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武术的本质是击技,但武术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套路中的击技动作,还是武术击技技术的运用都有所减少。特别是竞技武术,更是朝着“高”“难”“新”“关”的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武术,一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二是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高校开设武术课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的同时能相应的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的灿烂,很可能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深化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

(1)武术教师应更新思想观念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这首先需要廣大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领导与教师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武术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从时代的层而对武术这一传统运动项口的教学方法进行挖掘和探索,找准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融合。这样,才能使我国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既不失传统的意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激发教师自己的积极性与热情,达到教与学的共鸣。

(2)武术选项课应精心选择教材与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类繁多,动作组合复杂多样,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从各种各样朴实无华的基本功到精关绝伦的套路,既不乏具有表演欣赏价值的关妙套路又不乏具有搏擊实用性的实战动作组合。且无不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是其他项口所无法比拟的。它为我们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材的选择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与资源。武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时数、教学的级别、教学的口的与任务以及学生的兴趣与要求,精心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选择的时候,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少而精。武术动作、组合的数量不要太多,套路的选择不要太长,一个套路有十几个动作就足够了,关键是动作要简练,动作之间的连接要简洁、明快,具有传统武术的经典性、代表性。第二,

广而不滥。武术动作、组合的选择,要广泛涉猎各门各派的各种拳术,但不能太滥,仍以精要为主。第三,表演与技击并重要。选择那些既能进行表演、欣赏,又能进行技击、用于实战的武术动作与组合这样的教材,才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也才符合新时代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客观要求。把它用于我国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注意武术选项课教学分班的层次性、科学性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武术基础的高低进行分班,才能实现教学分班的层次性、科学性。可以设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各班则根据级别的高低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初级班可以基本功为主,单个动作、组合、套路为辅;中级班则以基本功为辅,动作、组合为主,套路为次车献高级班以基本功、动作、组合为辅,套路为主。高校可以尝试从一年级第1学期就开设武术选项课,各校根据具体情况,可开2学期或4、6、8学期,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课程体系。这样那些特别喜欢武术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一步一个脚印,更扎实地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武术内容,为终身坚持武术的学习与锻炼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小晶,陈郴良.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01).

[2]朱景宏.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3]范清惠,杨洁.中国武术文化的系统性思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4

1、武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研究

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1、武术教学内容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市场愈加繁荣,一大批以武术为主角的电影争相上映,如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中国功夫的狂潮, 成龙的武术电影成为一种中国符号在国际上受到好评,由周润发、章子怡等主演的《卧虎藏龙》中国空腹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也陆陆续续上映了许多优秀的中国武术电影。当今的大学生主要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了解中国武术,学生受其影响,对武术的兴趣也被激发,但陈旧的武术教学内容使武术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纵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无非是青年拳、少年拳、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以及初级剑等。拿长拳来说,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力以及武术基本功有一定的要求,许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加上一些教师对长拳的套路进行不规范的改编与删减,使长拳失去了独有的美感。在学生看来,武术课上学习的武术与自己所了解的武术不是同一种武术。

另一方面,调查发现,比起以上套路的学练,学生更加注重武术的实用性。陈旧套路的学练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诸如“武术只是花架子,不实用”一类的观念,更加青睐一些外来武术,如跆拳道、泰拳等。此外,学生对少林拳、南拳等套路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

另外,武术教材的更新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武术教材是2000 年甚至1993 年编写的, 十分不利于武术教学的进行。

1.2、武术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的模式,到时学生难以将两者相互联系,对武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理论方面,大多数的学校都忽视了武术的理论教学,不仅理论课的安排少,而且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也相当缺乏。学生不仅武术的内涵、价值等缺乏理解,一些生物力学、人体结构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套路教学,在套路教学中,又普遍采用教师做分解动作, 学生模仿的模式, 不采用或很少采用对抗性、 娱乐性以及电教化的教学方式, 未能突出武术的攻防技巧特征,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单一的模仿练习很容易是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1.3、武术教学目标方面

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目标是一个基础的、实际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目标总是不甚明晰,武术教师往往把武术动作教授的完成作为整体目标, 只要学生能把整套动作完成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学生读武术内涵的理解不充分,不能将武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也很难在武术方面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在毕业以后,随着套路的遗忘,也会慢慢远离武术。

1.4、武术教学评价方面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记性的武术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以及技术和理论继承等,在进行考核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动作的准确度、完成度以及熟练程度,缺乏对教师的教学型的评价。 这种忽视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严重影响及武术教学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进而不利于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1.5、武术教师方面(包含师生关系)

武术教师对我国普通高校务实教学的影响,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的处理。

所谓“名师出高徒”,武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武术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此前,由于教育观念落到,导致当前的武术教师在学习武术时重实践轻理论,这批教师进入高校后,文化水平与理论水平低,对武术缺乏深刻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创新力不足,难以将武术与时代相结合,形成一套适应当前高校教学的武术理论,更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完成学校既定的教学任务, 照搬过去那些陈旧老套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部分的老师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普遍存在以“收入多少”来评价人才价值、地位高低的误区,这就给教师的爱岗敬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师生关系方面, 高校现有的武术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武校毕业的,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师生之间采取简单粗暴的交流方式,受这种方式的影响,他们在对高校学生就行教学时,也采取同样的沟通方式。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个性意识强,采取简单的、镇压式教育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 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以及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这样的武术教学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的要求,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对立。长此以往, 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老师跟学生的诉求点又不同,导致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模式的整体走形。

1.6、学校与教育资金投入方面

武术教学需要很多硬件设施,仅兵器就有刀、枪、剑、棍、鞭等十余中,但是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加上校方对武术课不够重视,往往将资金更多地投入篮球、足球以及排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中去,经费的不足导致武术教学基础设施不到位,武术教学效果差,因此武术课的发展越来越迟缓,甚至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难以开展下去。

另外,经费不足导致武术学科的科研与学术活动难以进行,武术课创新力不足,严重阻碍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1.7、外来文化的冲击因素

伴随着奥运会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高校武术教育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武术文化要么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要么深感自卑,崇洋媚外。这种现象导致武术在高校里没有像足球、篮球、跆拳道那样受欢迎。 武术教育面临的这种困境是在文化冲突下的大环境产生的,在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具有普遍现象。在西方文化冲突下,高校内的武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武术教师的教学兴趣不高,武术教师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武术意识培养和武术文化传播, 不能起到良好作用, 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其次,由于机械式的体操运动,动作韵律没有其他体育项目优美、激昂,何况练出“花拳绣腿”也是很困难的。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往往把武术看得毫无作用。

2、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1、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精编教材

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武术本身出发, 武术一开始就是一种技击术,学生对武术感兴趣的也多是技击、攻防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一方面要精编教材,教材内容要与时代接轨,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水平的不同, 教学时间的安排, 将套路练习与技击练习的内容合理分配,增加对打、比赛之类的内容,真正发挥武术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武术的意义。

2.2、改革教学方法

在武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旦就是技法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其在武术课上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武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树立学生在武术课上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主导, 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或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武术知识,打破以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往往会导致学生因对武术的理解不够而难以取得长足进步。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高科技引入课堂,丰富教学载体,利用好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落实高校武术教学目的

高校人才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高校的武术教学不能只将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民族性格。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主体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与武术观,形成不屈不挠、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2.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武术理论知识和各项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淡化技术要求,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把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起来,在重视他人评价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2.5、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

在改善武术教学师资的问题上, 一方面是要为高校武术教师群体注入新鲜血液,加大武术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充实现有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强化现有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再深造、开讲座以及对外交流学习等方式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体系,让教师及时了解武术界的最新动向,为创新教学奠定基础。

2.6、校方提高对武术课重视,增加资金投入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校应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完善武术锻炼器材及场地,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自主研发体育设备,鼓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

2.7、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广大学生的学习武术的精力被分散,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跆拳道、柔道以及泰拳等外来技击术的学练中去。中华武术自古以来就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其中的包含了传统的哲学、儒学、美学等多种文化符号,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更多的注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讲解武术理论及其蕴含的传统的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综上所述,高校是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人才对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分析现有高校武术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以期推动中华武术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林,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0(1).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5

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播基地的重要一站,充分发挥高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武术教学现状,浅析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武术.

作 者:刘乃军 作者单位: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山东,青岛,266111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807关键词:武术 教学 高校体育

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6

摘 要 武术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武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文对高校武术教学的任务、特点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一些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高校 武术 教学

一、武术教学的任务和特点

(一)武术教学的任务

1.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2.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动作,逐步懂得科学健身与锻炼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二)武术教学的特点

1.武术教学工作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与思维紧密地相结合。2.武术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掌握的知识技能技术,科学地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3.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进行上课,学生的武术基础,身体健康状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场地、器材、组织调动以及保护与帮助等等因素,也使得武术教学工作显得相当复杂。4.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地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武德教育。

二、注重武术基本理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善于独立思考,要从理论高度对武术进行概括。学生对武术即喜欢也有一些设想和见解。有的学生提出学武术不如学散打好?套路是花架子,不实用。还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是为了及格。对此,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并把套路每一个动作在实战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使其逐步提高认识,明确学习目的,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中要注重基本功练习

抓好基本功的教学,是加快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技术基础、意志品质等各有差异,因此,对基本功的练习要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发现和总结,因材施教。结合武术术语进行讲解、示范、慢速领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运动方向路线及手型、步型的变化,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为后续套路教学奠定基础。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开展武术教学

大部分学生学习武术抱着喜欢的态度,对武术并不了解,对武术运动中的方法,价值等更不清楚。这时正处于动作的泛化阶段。针对这些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目的学生,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就是武术教学的特殊性。每个担任武术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次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热爱武术教学,热爱学生。爱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教师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实行爱的教育,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要求不易过高,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开展。如研究怎样把武术教学设计的富有趣味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学员们对武术运动有了基本认识,对武术运动逐步有了兴趣,这时是动作的分化阶段。是发展柔韧与协调,发展动作速度敏感期,是掌握动作的最快时机。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各项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掌握基本套路的演练方法。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由于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可按技术分组。不同对象,特点不同,教学也要具体分析,扬长补短。如初学者有的劲力较好,但动作不舒展,就要引导使之逐步适应动作规范,有的柔韧性较好,但爆发力差,这是素质问题。总之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五、正确运用讲解与示范教法

讲解法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武术动作的讲解不但要用词确切,口齿清楚,简练,易记;而且应根据武术的特点进行术语,口语化讲解。在武术教学中,示范是最生动和形象的直观教法,它可以直观得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形象,结构和神态。武术动作的示范有:1.完整示范,完整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练习内容从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完整教给学生的一种方法。2.分解示范,应用在较复杂动作和变化快的动作。分解教学是指把一个完整的练习内容合理的分解成若干部分,并按部分多次练习,然后达到完整地掌握运动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分解法是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所以,必须与完整教学法及时配合。对动作难度大,手法、步法变化复杂的单势动作,如旋风脚、侧空翻等,可运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也可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对攻防含意较强的动作,可进行攻防性分解。当学生理解动作含意后,再转入完整练习。3.直观示范法。直观示范法是教师本人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所学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动作路线、技术结构和运动方向等。在教学中,采取直观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因此,示范要根据套路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而且要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及速度,可做多方位的示范。

六、结束语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高校体育将为继承、发扬和传播中华武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场所。我们吸收其他项目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为武术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使武术这一瑰宝在高等学校扎根,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勇.论高校武术发展的特点与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6).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 篇7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兴趣低

众所周知,武术教学在高校成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有着一定的教材。现阶段,各大高校武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仍然是旧的教材,教材更新慢,缺少自主教学的创新,相对来讲,教材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另外,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男子通常学习初级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等,女子通常学习剑术、防身术以及太极拳等。由于高校武术教学教材陈旧和教学内容单一,导致高校武术教学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通常是以学生模仿为主,老师示范。这样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并不能发挥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武术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导致以下方面的后果。首先,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只是武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其文化趋向与传统武术并不相同,并不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举例来讲:一方面武术没有散打实用;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对西方竞技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远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并不全面。其次,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导致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初级棍、初级剑等。举例来讲:长拳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素质以及武术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3 高校武术教学师资薄弱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各种要素数量构成比例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由教师学历、年龄以及职称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结构,是衡量师资力量的综合性指标。据目前统计得知,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通常存在一些问题,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技能不强,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另外,高校武术教师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从而导致武术教学能力不足。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武术教学效率不高,武术教学成果不突出,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武术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形式,武术传达的真正教育功能被扼杀,严重损害了武术教育的形象和地位。

1.4 缺乏武术精神的弘扬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武术基本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武德的教育。习武先修德,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精神是武术可以源远流长的核心力量。武术精神的弘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武术精神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好的为校园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武术精神的弘扬放到重要的位置。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说明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的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鉴于此,创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完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十分关键。

2.1 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毫无创新新颖之意,是高校学生缺乏武术学习激情,教学成果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武术课程开设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改革和创新编制与高校学生学习相互适应的武术教材内容,借鉴大家普遍熟悉的初级甲组、乙组套路,套路创编难度也可与初级套路相接近,主要目的是缩短套路长度,由两段来组成一个套路。从而减少没有相关的动作,增加一些相对简单的组合动作、漂亮的动作起式、定势以及收势等,从而完善和创新高效武术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

2.2 武术教学中恰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武术的同时还能够感受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包括很多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武术文化的魅力,还能领略到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目前,高校武术学习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习武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和防身技能,同时还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恰当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武术相关的文化,武术拳法以及拳理无处不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这样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去,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乐趣,从而丰富武术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3 规范武术动作技术

武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武术动作技术,因此规范的武术动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美好形象。目前高校在武术动作技术上存在很大问题,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举例来讲:24式太极拳,高校在授课时,并没有突出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发力顺序、动作起止点以及意识运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太极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鉴于此,规范武术动作技术,对每一个武术动作都表现到位和充分,简化基础武术动作,充分掌握武术动作技术,十分必要。

2.4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

武术师资力量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武术教学教师队伍,对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因此,改革高校武术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综合素质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首先,高校要完善武术教师结构,高薪聘请或招聘一些资质深,高学历上的武术教师,他们对武术教学技能掌握的比较娴熟,专业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自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其次,高校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实施定期考核,全面巩固和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3 结语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教学研究综述 篇8

1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研究背景

20世纪初期的武术曾被尊为国术, 肩负着抵御外敌的历史使命, 建国初期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手段受到大力推广, 文革结束后, 受到批判的旧文化再次在影视文化的影响下在高校校园乃至全国都掀起了热潮, 可以说武术的发展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武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与体育教学不合时宜的状况。一直被国人推崇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中国的传统武术却逐渐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冷落。在多年授武术课的过程中以及通过对其他高校学校担任武术课教学的教师的访谈中发现, 普通普通大学武术选修课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对中国武术及其文化非常喜爱, 但却出现对武术课的兴趣本身不足的现象。同学们面对现代性、时尚性、节奏快的、动感的、西方化的体育项目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武术教学对象的日渐稀薄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等使武术在普通大学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研究现状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 武术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民族特色已被列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几乎全部高校都将武术作为一、二、三年的选项课或选修课, 然而在实际的高校武术教学当中武术选项课却逐渐受到学生的冷落。

武术在高校遭到学生的冷落, 这一现象引起了武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的重视。大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寻找解决的对策, 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王新雷、张晓丽在“浅析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郑勤“关于发展高校武术教育的思考”中都经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得出了制约学校武术课程发展的几个因素: (1) 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有待提高。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体育课堂的教学一直以及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完全属于被动局面, 导致学生“厌倦上体育、武术课”。 (2) 教材问题。目前高校大多数都使用20世纪60年代编制的教材: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24式太极拳、太极剑, 此教材过于陈旧, 为满足教学要求, 应该在原有的套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增添新的教学内容。 (3) 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组织方法不当, 武术教学不应单纯的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示范讲解, 学生一味的机械模仿,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老师为中心, 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同学间缺乏合作、交流的互助式学习机会, 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培养。 (4) 武术教学的场地器材。教学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多数高校拥有健美操、球类项目的专业场馆, 而武术课没有专业的场地、器材低廉, 并且不能保证充足。 (5) 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的武术课由非武术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 武术理论知识欠缺, 教学手法比较陈旧, 跟不上现代的教学理念。整个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效果。上文指出的教学观念落后、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组织方法不当、师资水平不高、场地器材欠缺等等。这是普通大学武术选修课目前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虽然在教材更新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大学中武术专业师资配备也有改善, 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厌学武术的现状。

对于影响普通大学武术选修课因素还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教学内容上理论欠缺、学生武术基础差、高校武术学习时间少、武术课考评不科学等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杨涛“山东省普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吕艳玲“增强高校武术教学魅力的对策研究”、陆林“影响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效果因素及对策”都在文章中指出:影响普通大学大学生对武术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的定位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教学目标以掌握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套路;了解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武术教学主要目标, 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 从教学内容上看, 对武术理论不重视。 (3) 学生的武术基础较差。因为中小学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体育课只是形同虚设。 (4) 武术课课时太少, 内容繁多。 (5) 对武术课的成绩考评缺乏科学性。考评只是单一的考核学生练习套路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 忽略了动作的连贯性、节奏和表现力,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也要计为考核内容。

这些研究从武术课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然而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学校武术、大学武术中已经长期存在, 研究者们也一直尝试着对武术课程做出完善与新的尝试。在对当前武术在高校进行改革方面的有关文章指出:高校武术的改革:最重要是提倡技击。翟少红“试论构建‘淡化套路, 提倡技击’的武术教材体育”、谢佳辉“从《教学指导纲要》审视普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均持相同观点。在“对北京地区高校武术类课程基本教学条件的调查”一文中, 作者李君华在对北京10所普通大学实地调查研究后得以下结论:武术在北京普通大学的开展停滞不前, 其影响因素依次为:武术教材体系不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 应遵从“淡化套路、提倡功防”的教学内容体系。高校领导不重视, 学生没兴趣, 教师积极性不高, 教师自身技术限制, 硬件施设不到位,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本文查阅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和北京市几所普通大学学生武术选项课的状况, 及结合本校实际武术选项课的状况, 发现中国传统武术在全国普通大学生中的选修情况不容乐观。以上学者的研究包括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场地、器材、师资配备情况、教学内容等方面, 把焦点聚集在了教师或武术课本身等客观因素之上。

3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研究展望

目前高校的武术课程设置完全是依据自身现有的资源开设的有限的武术课程, 未曾考虑当代男女大学生对武术的愿望需求。为了更好的快速发展普通高等院样校武术课程的开设, 普通大学校应该关注普通大学生的武术学习需求, 加强对开设武术课程所需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上的投入, 加强开设武术课程的教师的职业培养和培训, 以及从校外引进武术专业人才等才有可能改善当前高校武术课程的尴尬现状, 进而更有效地快速推动普通大学武术课程的开设与发展。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锻炼学生意志品格, 修身养性, 培养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及传承中华古老文明等方面有着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鉴于武术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教育和体育部门在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上把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建设作为一门重要的体育课程来提出, 这表明国家认识到武术运动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纲要中对在普通大学开展武术教学都非常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综述

参考文献

[1]杜放, 郑洪才, 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11, 33 (5) :76-79.

[2]杜放, 范尧, 郑洪才, 等.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 (中州体育) , 2011, 3 (5) :38-41.

[3]杜放, 王岚, 代莹, 等.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1) :126-128.

[4]杜放, 马文卿.普通高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与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21 (6) :7, 13.

[5]杜放, 年青, 马文卿, 等.“后奥运时代”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审视与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7 (3) :25-28.

[6]杜放, 迟兴学, 郑洪才, 等.“新农村”视域下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21 (7) :2-3.

[7]杜放, 郑洪才, 罗鹏, 等.“建构主义”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解读[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 28 (2) :63-65.

[8]杜放, 阎帅, 岳青松.“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社区体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定位[J].山西体育科技, 2013, 33 (1) :41-44.

[9]杜放, 李艾宣, 关力豪.中、韩女子短道速滑队3000m接力项目战术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17) :27-28.

[10]杜放, 年青, 王林昆,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术科项目设置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1 (2) :60-64.

[11]杜放, 张耀.当代3000m障碍跑比赛战术策略的构建[J].山西体育科技, 2012, 31 (1) :9-11.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9

“教学内容直接反映了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课程教学能否基本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主要决定于课程的教学内容。”当前武术选项课教学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研究选用山东、江苏调查数据分析: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存在着教学内容的单一,非连贯和循序渐进性,文化理论教学内容有所偏差等等。因此,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设想,对促进学生全面身体素质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更好地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繁荣是不无益处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相关调查数据。对国内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开展现状进行研究。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高校武术教师和有关专家,了解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开展现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陈旧、单一化

由表1可知,各普通高校开设的武术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相关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选择了24式太极拳和拳、刀、棍、剑等初级套路,个别学校采用的是由武术老师自己创编的简单套路,辅助一些基本功。而对柔韧性的要求不高,有竞争性强,攻防实战性强等优点的散打、短兵、擒拿等内容的选择比例却十分稀少。内容的选择缺乏客观性,教学内容在博大精深、拳种林立的武术体系面前是那么的单薄。

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学生对武术技击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兴趣。在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冲着提高自己的技击能力,学到防身自卫的技能来的。因此,一些学校武术选项课中散打、擒拿、女子防身术比较热。但是由于散打竞争对抗性强,教师执裁或医务监督的稍微疏忽就会出现受伤,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受伤经常与教学事故挂勾,从而导致散打实际教学存在着“只练不打”,避免教学事故的普遍教条现象。这与学生的动机背道而驰。从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学习效果和最终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产生了身体素质的不同,以及对武术的领悟掌握能力差异,对技术教学内容有层次性的要求。武术拳谚中有“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的说法,这说明武术的习练具有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定特殊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满足于课堂中教学内容的实施,机械地完成基本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引导,无法为不同体质、不同素质的学生确立合理的习练标准和水平要求,这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是非常不利的。

2.2 高校武术选项课理论课的误区

表2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理论课的实施存在很大的误区,技术动作的讲解称为“上理论课”。更有一部分学校从来就不上理论课。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武术理论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授来加强技术理解,弘扬武术文化、进行武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被逐渐淡化。

大多数学生通过影视、书刊来初步认识、了解武术。各种传媒对武术抽象化、神化的艺术加工,对内容的夸张,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武术的技击和功法盲目崇拜,对武术文化产生误读和曲解。高校的武术理论课在还原武术本来面目,让学生深刻把握传统武术精髓方面的作用还没有明显体现出来。

2.3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失

武术属于体育而又高于体育,之所以高于体育,正是因为武术凸显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正如古代的歌舞、音乐、礼仪,它们都是感性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道理,都在于通过终身近似无为的参悟、渐滋浸泽、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进行对人的气度、胸怀、品性的熏染和化通。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拳种、套路,同样蕴含着创拳者的修养、学问和品格。每一种拳种的承袭、发展和成熟更是无数延续者与先辈的心灵碰撞,也是承袭者的文化修为、社会变迁和价值取向的写照。

高校武术选项课通过单调、简单的技术内容、短暂的时间能表达多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大部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传统文化的领悟也只能是浅尝辄止罢了。在教育部在10个省市中小学试点推广“国粹”京剧课来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已经进入高校课堂多年的“国术”武术,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培养匮乏的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人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3 对策分析

3.1 代表性拳种融入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武术选项课内容由于受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局限,富有历史底蕴的各种拳种在高校开展相当有限。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来填补教学内容的空白和弥补老师水平的不足。民间的老拳师、武术家身上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技术内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拳师到学校兼职教学。老拳师经验丰富,在武术教学方法中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29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组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从众多自成体系的拳种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简单套路组合作为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寻传统文化踪迹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形式多样的传统武术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推广,不仅拓展武术老师教学生态空间,丰富学生的武术视野,更为学生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DNA”,使高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繁荣、流传的“江湖社区”。

3.2 高校理论教学内容应展现武术理论教学的文化魅力

“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陈王廷创太极拳,散发着对生活对自我完美的追求;提倡“自强不息”霍元甲弘扬迷踪拳,诉说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恭礼让、刚健有为、精忠报国等人格魅力至今仍影响着人们不断努力进取、严己正身、诚实守信、宽容待人,逐步完善自我的品格修养。

在理论教学中如果能从传统武术中去追寻武术的起源、发展、变迁,探索其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对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在上身体教育的体育课,更是在思想上进行国学、历史、政治的熏陶。

3.3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我国体育课程是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课程,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年限为15~16年,达到1000学时以上,这是其他的任何课程所不能比拟的。这并非因为体育难学,而是在于运用它不断发展身体,培养成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体育的最终目标。

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课程设置的内容必须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武术锻炼习惯为指导思想,以体现武术的本质特征为原则来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的内容应针对武术这项身体运动的特点灵活设置。武术的内容繁多,学习内容应该围绕最终教育目标主题,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来施行。

技术与理论课时比例应有所调整。高校教学面对的是认知能力、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应突出理论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调高理论课时所占的比例,鼓励老师尝试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身素质的提高和武术文化素养的提升。

学习要求中对理论课内容和考试形式应有较详细的说明与规定。武术考核是武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否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考试的形式不应该拘泥于“重技术、轻理论”式的考试或完全的“唯技术论”来进行评价,应该建立理论与武德评价标准和考试形式。综合评定学生武术课各方面的学习效果。实行人本主义的考核制度,保证武术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4 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武术素养

武术教学内容的灵活多样与武术老师素质息息相关。在高质量开展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同时,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生对老师的专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对老师在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以及武术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树立培养终身体育的教学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贯彻施行。同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武术文化底蕴,带动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创造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是武术课教育目的和目标实现之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高校学生终身武术习练意识的核心环节,关系着高校武术选项课改革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武术公共体育课内容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等问题,我们应积极地把优秀的拳种融入教学内容,在理论课中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注入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促进武术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加强老师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老师各方面素质,建立一个师生互动,思想交流的“充满阳光、植物茂盛、生机勃勃”的教学生态空间。从而实现武术对学生的全面身体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播、继承、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不断完善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涛.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项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金向红.江苏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4).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10

(一)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 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 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 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 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 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 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 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 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 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 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 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 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 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 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 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 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 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 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 从模仿走向创新, 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 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 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 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 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 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 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 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 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 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 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 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 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 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 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 做到身心健康。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 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 除了这种模式,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 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 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 彼此交流意见, 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方面, 一般情况下, 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 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 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 网络技术甚是发达, 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 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是国人骄傲的资本, 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 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 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 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摘要: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却不愿意上学校设置的武术课程,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对武术课程的意义以及现状研究, 以众多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库,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数据, 深入剖析了引发该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武术教学策略构想以解决现已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2:184-187+192.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对策分析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竞技项目,如舞龙、舞狮、武术等,都已经进入课堂。尤其是武术的引进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强身健体。当然,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没有完善。笔者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通过查阅资料,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学观念落后

相比于国外引进的其他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武术的知名度就低得多,练习的人也相对较少,专业的武术俱乐部和武术比赛更是屈指可数。据统计,在2014年开展的全国高校武术比赛中,参加的队伍还不到200支,和国内2000多所高校的总量相比,可谓是沧海一粟,难免令人心生感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武术的价值,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小部分爱好者的专业。更有甚者,认为我们的中国瑰宝——武术,不过是花拳绣腿,还不如日本的柔术和韩国的跆拳道来得实在。教学观念如此落后,又怎么能让武术教育在高校中得以蓬勃发展呢?

2.武术教学缺乏好的指导教师,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除了顶尖的体育类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一人肩负多个职位,经常出现在课堂上教授乒乓球而指导健美操队参加比赛的情况。武术作为一种后来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项目,更是不受学校的重视,专业武术出身的体育教师可谓屈指可数。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的体育项目改行而来。教师的基础知识尚且不扎实,基本功尚且不规范,怎么能够教出好的学生呢?那些学生也只有依样画葫芦的学着教师的动作,不能领会到武术的精髓和奥秘,在武术项目中的长远发展也就成为了泡影。

3.专业武术指导用书较少,教学内容匮乏

书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前,专门用于指导高校武术教学的书籍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只能自编教材,开展授课和讲学。而部分高校则采用综合类的体育教育课本,去教育和指导学生进行武术训练。教学内容的匮乏,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了“无米之炊”,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教起,也不知道每一课的练习要持续多久,才能深刻地映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去。总之,关于武术,高校体育教师也是甚为头痛,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排好课程的进度和训练的内容。而作为被动接受的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得教师的教学要领。

二、高校武术教学对策

1.转变落后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选课中,学生都会把武术课程作为最后的选择。那么,怎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武术课堂中来,将“中国瑰宝”培养成自己兴趣爱好的一部分,成为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高校对于武术教育的落后观念。毕竟,如果一个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数量就少得可怜,怎么可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学校也可以发展与武术相关的社团活动,让武术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其次,学生也要改变对武术教学的落后观念。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或者专门的武术表演,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武术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国之瑰宝”的奥妙,才能吸引他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2.引进好的武术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力量配备

学校要一改之前聘请体育教师的规则,在适当范围内引进相关武术专业的教师,加强学校在武术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当然,若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引进武术教师或者引进成本较高,也可以改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即使半路出家的现实已经很难改变,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学习武术的内涵和精髓,而不是将武术教育停留于表面的形式。最后,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武术教学的交流,取长补短,从侧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编制专业武术教学用书,充实教学内容

上文提到,目前和武术相关的教学用书少之又少,这就要引起我们相关武术机构的注意。一个项目想长时间地蓬勃发展,没有好的教学材料是不行的。我们的武术机构可以和出版社合作,共同编制专业的武术教学用书。同时,体育高校的武术教学专家也可以献计献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编成书,供其他高校借鉴应用。相信只要武术教学用书得到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丰富。

高校武术教学的普及,说明我们的武术教学已经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然而,目前该项目的教学依旧存在观念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希望相关教育专家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尧.新世纪: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48-51.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篇12

1.1 武术教材内容老套,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科学手段与创新

现在各高校武术教学所延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教学形式一直也是以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实施教学, 其方法单一, 教法老化, 缺乏现代体育的教学手段,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

1.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学习激情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现在在高校武术教学课堂上, 教师以及教学内容都很难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模仿、记忆教师所教的这课堂新内容,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来思考所学新动作的细节、涵义。

1.3 纯技术教学现象突出, 忽略了理论教学

一直以来, 高校开设武术教学都是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要形式, 以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很少甚至根本不上武术理论课程。片面的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素质, 教会学生体育技能, 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武术教学不同于一般体育课教学, 学生学习武术不但是学习武术技术、技术理论, 更重要的是学习、继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

2.1 选用教材忽视学生需要及操作性

多年以来一直以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全国各地专家汇编的初级太极拳、三路长拳、棍术、剑术为主要教学内容, 这些套路看似简单, 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 还是相当难的各个动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性, 单个动作较多。而且每个套路都由四个段落组成, 每个段落又是由十几个动作组成, 对于初学者来说套路编写太长, 不利于学习和掌握。

2.2 受课时限制, 教学任务安排过多

由于课时的局限, 武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得不根据规定的时间安排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上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武术的初学者, 一堂课时间内教师不但要复习上次课学习的内容, 还要学习规定的新内容, 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回顾和记忆的阶段, 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3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设备有限

据了解, 不少担任武术教学的教师, 虽然能熟练掌握拳械教学内容, 但缺乏对武术的内涵、理论方面知识的讲授, 技术、技能传授方法的掌握仍显不足, 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学设备如场地、器材、经费的投入的有限极大制约武术在高校发展。

2.4 纯武术技术教学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一大弊端

长期以来, 高校开设武术教学课, 学生除了能学习到一两个武术规定套路, 而很难学习到武术的击技内涵、武术理论以及于中化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武术, 一是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二是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 高校开设武术课教学, 必须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 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的同时能相应的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的灿烂, 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3 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方向

3.1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如前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普遍开设武术课的课时情况, 创编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的武术教材, 在创编套路时可借鉴大家都熟悉的初级甲组、乙组规定套路, 在套路创编难度也可如初级套路接近, 但主要是缩短套路长度, 一个套路宜由两段组成。减少缺乏联系的个别动作, 增加简单的组合动作, 以及漂亮的动作起式、动作定势、动作收势。

3.2 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热情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手段, 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以后, 教师不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拼命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 而是有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教学。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花少量的时间教授新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组织学生教学与训练, 这样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既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也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相互比较、争强好胜的心理,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3 加大培养合格师资力量,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条件

体育院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的“母体”, 其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 尤其是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 作为一门新颖学科, 其教学内容、理论传授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和要求。国家教育部、省市教委要依据目前高校的实际师资情况, 有计划地为体育院系创造条件, 举办高校武术教师、教练员师资培训班, 使他们不仅掌握武术的技术技能, 还能从理论上注重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研究, 深入学术探讨, 加强理论传授, 从而培养一批适合于现代高校武术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高校的体育设施滞后, 体育教学条件严重不足, 也是绝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再者, 少数高校的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差异,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投入到体育教学这一块的资金太少, 这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的注意。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 适当地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扩建运动场馆, 增添体育器材, 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体育锻炼新环境。

3.4 在教学中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学习中华武术而不了解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特别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当代青少年, 他们有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中华武术深深扎根于我国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中, 学习中华武术必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 正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武术的发展。武术的拳法、拳理无处不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武术理论以及武术传统文化思想能加深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 提高学生演练武术的表现力。更好的感受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4 结语

高校武术改革是高校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创编简短、有表现性、观赏性, 便于教师教学, 学生训练的武术套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把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中, 使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华武术在高校才能更好的发展,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摘要: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学校又是推广、发展、普及武术的重要阵地。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新的对策, 并从转变思想、师资培养、教材创编、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 以及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加以阐述, 意在拓宽发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新思路, 提高高校武术的教学水平, 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发展趋势,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徐伯然.关于构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 2001 (3) :

[2]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2) .

[3]高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现状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1 (4) .

上一篇:辐射防护对策论文下一篇: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