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2024-10-08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共12篇)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篇1

目前,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发展呈蒸蒸日上之趋势,舞蹈艺术的普及也日见广泛。无论是舞蹈专业院校、综合性院校、普通高校、还是社会力量办学等对舞蹈学科的开设都无形中使得舞蹈在中国的大地上像花蕾一样绽放。可见,舞蹈艺术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许多人对舞蹈倾心,便也力所能及的把自己推向舞蹈的路上,进行学习、钻研。那么,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要想使自身趋于完美,除了在舞蹈基本功上下足功夫以外,还要对舞蹈相关方方面面的知识及舞蹈表现力上下功夫,而现状是很多非专业院校的舞蹈教育只注重对学生功夫技巧上的训练,却忽视了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和研究。很多学生不懂得舞蹈的表现力是什么,只一味的认为就是表情的喜、怒、哀、乐,却不知其表演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是表演的关键所在。

舞蹈是跳给人们看的,它的一招一势都表现着一定的情感。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动作罗列,更不是高超技艺的炫耀。它是美的使者,是情感的体现者,它存有一定的内涵,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所以舞蹈的表演者不能也不可以只单单的完成动作而已,它要用情感去感染人们。那么应怎样去感染人们呢?正如,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染人呢?一般来说,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舞蹈者要形神相依,把自己融进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创造性的用心用脑去想象、去端详、去刻画、去分析后,达到舞蹈形象的人物要求,从而感染观众。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表现力问题。笔者认为舞蹈表现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而是汇集了很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能力。它包括表演者自身的感受音乐能力,对舞蹈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对所表演的舞蹈风格的掌握能力,对舞蹈细节部分的处理能力和表演者自身的激情、想象力及文学底蕴等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表现力进行训练,要在传授给学生动作的同时,对其舞蹈动作的内涵、意蕴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动作的真正内涵,从而更好的去表现它。让学生能够透过动作去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说要体悟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这样学生才不会是机械的、单纯的模仿动作,而是通过全身心的去把它表现出来,这才是教师最终的目的。

其次,是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现在,就有很多学生只一味的去模仿老师的动作,即“照葫芦画瓢”或那种一不用虚构二不用想象的“扒带子”行为,自己却很少动脑筋来研究其动作的意义,所以他的表演是苍白的、机械的、不能感染他人。他们缺乏对动作的剖析、理解,缺乏内心的感情,缺乏细节的揣摹,缺乏感受音乐的能力,他们只为动作而动作,忽视了舞蹈的内在美。这正是造成他们“会跳舞不会表演”的直接原因。这里,想象力的训练就是很重要的。想象力的训练,目的在于感知人物心理,锤炼个性语言。演员在饰演人物时,要调动一切资源,在虚构所勾勒的轮廓之内,全力扇动想象的翅膀,如果你解读的很贴切,那么你描绘的就一定很流畅,你的舞蹈动作质量与艺术表现力借助想象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再次,舞蹈理论在舞蹈的学习中是颇为重要的,它会指导舞蹈实践。而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很不重视,认为没用,他们只注重表演却忽视了表演是要用理论来作指导的。我们知道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反过来又是指导实践的,没有理论作指导,实践也就找不准方向。文学知识对舞蹈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舞蹈是集内心感觉和外在动作于一身的艺术。如果没有内心的感受而舞动身体,那必将是动作的堆积,没有任何意义。舞蹈家张平曾写到:“舞蹈演员的心中应当有一个意象的仓库,无论是生活的情景,还是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象……有了这个意象的仓库,我的内心就会酝酿成最大的激情和冲动,可以自由的索取、创作。”这种意象就是舞蹈表演的内在支柱。举例说;同等训练时间内,两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一个15岁,一个25岁)也许那个15岁的学生的技巧、软开度都比25岁的学生好,但在舞蹈表现力问题上就不如25岁的学生了。那是因为他的理解能力,阅历,内心的感受力和知识面都不如25岁的学生,因为大10岁,抛开舞蹈不谈,25岁的人就比15岁的人在社会阅历和知识面方面丰富的多,所以他的表现力自然比15岁的学生强,因为他能更深刻的理解舞蹈的内在含意。

最后,表现力的培养中,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情感表达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窗口。舞蹈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无一不通过面部表露出来,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传情”即如此。内心活动和多变的情感都是通过面部特别是眼睛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演员要有一个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舞蹈艺术概论》一书对中国舞蹈表演的规律及特点概括为:以情带舞,以舞传情;动而合度,形变神真;技艺结合,引人入胜;风采独具,意韵长存。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性。

希望学舞蹈专业的同学们能对舞蹈表现力重视起来,真正的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多观察,贴近生活,丰富阅历;多鉴赏,提高表演方面的水平和造诣;多想象,全力扇动想象的翅膀,学会煽情;多体现,对新旧作品都要尝试体现其内在的丰富情感,真诚的去感受和体会特定作品所包含的特定思想感情,要达到一招一势都好象在与观众对话,能让观众如痴如醉般的进入舞者的艺术圣境,从而达到让观众和表演者都与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同甘共苦”。对于舞蹈理论知识和相关艺术学科(如音乐、戏剧、美术、文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编导学等)都要多学,多看,多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的进步,使自己的表演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宏.舞蹈表演教学初探.舞蹈杂志社,舞蹈,2007,(9).

[2]贾作光.给王佩英教授的一封信.舞蹈杂志社,舞蹈,2007,(11).

[3]李杰明.舞蹈的想象.舞蹈杂志社,舞蹈,2007,(11).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7).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篇2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体育舞蹈主要是来源于西方的一种形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已经逐渐融合了好多代人实践和智慧的经验。在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当中,体育舞蹈已经从自娱性转向了具有技术性、艺术性的一种竞技性舞蹈。可以说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通过其动作造型的多变以及情感的丰富,已经变成了一种较为新兴的体育项目。我国对于这种体育项目的引进时间比较晚,在高校教育当中的教学开展时间也比较少。正是由于这种滞后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如今我国在体育舞蹈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其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从我校以及其他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对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更多是停留在了基础性的阶段当中,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更是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舞蹈这一项目,同时也不能促使其更好地普及。

(二)缺乏对音乐感知、审美情趣等艺术元素的深度教育。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主要是一种将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项目,因而其兼具这两种特征。体育舞蹈既包含着体育项目当中的运动性,同时还包含着舞蹈的艺术性。但是由于舞蹈本身就是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其中所蕴含的感染力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但是由于这种体育项目是从国外引进的,同时国际标准舞又具有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因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其所代表和呈现的舞蹈韵律、音乐风格和节拍也都不同。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单一化的动作教学并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们把握体育舞蹈当中的内涵和精髓。从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理论课程,更多的只是通过训练课偶尔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并不利于对学生们进行音乐感知以及审美情趣这些元素教育的开展。

(三)教学内容不够规范。规范性是体育舞蹈这种体育项目当中的基础性特征,这种规范既表现在运动的脚法、方向以及反身动作方面,同时还体现在了引导和升降这些技术当中。而且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当中的动作移动、升降、旋转以及摆动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步骤要求。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每支舞蹈都有着自己的节拍和音乐速度,具体到比赛当中更是需要选手动作和音乐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够完成。但是由于目前许多高校当中的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并不能真正与时俱进,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导致了教师们对于音乐和动作的规格以及动作风格方面的讲解不够全面和完善,同时由于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比较低,因而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这样就更不利于体育舞蹈教学的深入发展。

二、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体育舞蹈情报的搜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外来的体育项目,在高校当中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本身就影响着教学水平,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就需要充分掌握教学的内容,通过对于知识的融汇贯通以及独特风格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工作当中不仅需要对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还需要不断钻研专业的体育舞蹈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其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体育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实践当中其形式和风格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教师们就需要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舞蹈项目的研究动态,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学的发展。

(二)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体育舞蹈项目既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其内涵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将舞蹈技术原理、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内审等要素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明确舞蹈动作所要表达出的艺术内涵,同时还能够促进音乐节奏、重心起伏以及动作达成一定的.协调性。况且理论本身就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因而通过对于体育舞蹈理论方面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对于舞蹈风格和内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能够使教学更加具有方向性和指向性。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将理论和技术这两者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这样能够在技术当中渗入文化背景和理念。

(三)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知识的运用。体育舞蹈主要是以人体作为载体的,因而对于身体的训练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对运动技能进行教学和训练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从局部动作逐渐扩展到全局动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和系统性,首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再由学生经过锻炼来提高熟练程度。而在进行运动训练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利用生理的内容,在明确了教学训练计划之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学生们所应该达到的身体指标。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既是欣赏者又是实践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一定的考验,因而教师们就可以通过对于训练强度和负荷的合理安排来对体温和晨起心率进行测量。

三、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首先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对音乐感知、审美情趣等艺术元素的深度教育和教学内容不够规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之后从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体育舞蹈情报的搜集、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和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知识的运用这三个角度说明了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对策。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地阐释,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丽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2]崔伟芳,王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3]刘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现状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篇3

舞蹈表演的现实意义舞蹈是舞者通过肢体的舞动来向观众表达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仅是舞台上各种动作的转换,也不是对舞蹈技巧的机械阐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初的舞蹈是从人们劳动的过程中演化过来的,人们在内心高兴时便会手舞足蹈。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提炼,它所代表的美一直都是潜藏于舞者内心的情感,是舞者所舞动出的灵魂的语言。正如现代舞缔造者金星所说的: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染人呢?是通过内心的情感以舞蹈动作为载体来诠释现实生活的。在近年火爆全国的中国好舞蹈中,海青老师反复强调希望看到更多的舞者是用心来舞蹈,用舞蹈来打动我们。这就是舞蹈情感上的共鸣。舞蹈就是舞者把它所要演绎的故事,故事中的角色通过丰富的表现诠释给观众,把自己所理解的舞蹈情感表达出来,让观众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内涵。把观众带入到舞蹈神奇的境界中。2

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舞蹈的表现力所体现的是一个舞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极其高级的行为艺术。是一种凝聚了无数情感而爆发出的艺术的升华。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对舞蹈的表现是贯穿舞蹈始终的。舞蹈表现力必须要求舞者对舞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舞蹈背景有全面的了解,對舞蹈音乐有较高的修养。并且结合舞者自身的想法进行“二度创作”。只有这样,舞者才能更加精彩地演绎出舞蹈所包含的丰富精神世界。如古典舞《那一别》,就是通过舞者丰富的内在的表现向人们演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把舞蹈中人物一生的命运,从年轻貌美,新婚离别到守候一身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演绎着一个源远流长的故事。舞者便是通过三道弯体态、江西民间采茶舞的动作元素、新婚,离别,等候的神情,内在情感成功诠释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的表现力。3

舞蹈表现力的培养3.1

将表现力渗透课堂教学中舞蹈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舞蹈组合的根源,舞蹈组合动作的来源,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及舞蹈音乐的性质来进行细致,形象的教学,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知舞蹈,感受舞蹈所需的情绪。例如,古典舞神韵提沉组合,《她哪里走,我哪里跟》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舞蹈动作提气,吐气,拧身,盘腕等所表达的意义,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从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其次,要根据每个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训练。教师传授舞蹈知识传达舞蹈情绪中,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为学生讲清楚舞蹈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是怎样的含义,在整体舞蹈中这样的动作又有着怎样意义,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白每一支舞蹈都是舞者在对内心世界的讲述。第三,多对学生进行舞蹈欣赏,多赏析优秀的舞蹈作品,直观的感受专业舞者的表演。同时,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教师准确的舞蹈表演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本。3.2

鼓励学生对舞蹈进行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就是舞者对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根据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在表演上进一步的更新和表现。现在很多高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老师舞蹈技巧的模仿,而缺乏对舞蹈内在意义的把握,导致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只是舞出了外在的动作,只是机械的、空洞的模仿,忽视了对舞蹈动作所蕴含的内在情感的表达,使情感与肢体分离,无法真正体现舞蹈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去感受舞蹈的美,去体悟舞蹈承载的情感,在舞动中体现一个舞者真正的灵魂。另外,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舞蹈中还有哪些方面是不足的;要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要提倡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与在创造,并加以肯定。让学生融入舞蹈,乐在其中,美在其中,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培养其舞蹈表现力自信心。3.3

提高学生舞蹈理论知识和文学素养舞蹈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舞蹈是缺一不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帮助学生提高舞蹈表演的水平。但是,很多院校对舞蹈的理论知识部分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理论知识对舞蹈学习的帮助不大,只会耽误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其实,舞蹈的历史以及与文学知识对学生内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理论能够扣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男子舞蹈《西风烈》讲述的就是一段三国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独舞《梅表姐》演绎的是一个渴望挣脱封建牢笼的女子形象。学生在内心的充实中,就能体会每一个舞蹈动作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的舞蹈,才是真正可以感动别人的舞蹈。中国好舞蹈中《父亲》舞者的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向我们传达的是浓浓的父子情,呈现的是一幅无比亲情的画面。反之,有些舞者以一片荒芜的情感、机械的动作,最终在舞台上所呈现的,将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舞蹈。就没有美可言了。3.4

加强古典舞神,形,劲,律的学习古典舞中的神,形,劲,律可以把舞蹈推向表演的高峰。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因为眼睛能够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喜悦、悲伤和快乐。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凝神,聚神,放神的舞蹈组合训练中。把古典舞身韵中的七要素,提,沉,冲靠,横拧,含唺仰,运用收放自如。对舞蹈节奏的把握到位,舞蹈动律的动势及运动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心神合一,舞蹈的情绪通常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再结合动作的变化而表达出来的,所以,在舞者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如何掌握自己的面部表情是极其重要的,在舞蹈中,人内心所存在的情感都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动作表达出来的。舞蹈是舞者用肢体动作传达情感的无声艺术,在舞台上,如果舞者能够充分的利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节奏的变化来表现,那么,传达给我们的将是综合的艺术,美的视觉盛宴。4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简析 篇4

一、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舞蹈教育是创造美, 展示美的心灵表达艺术。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教育作用。但是目前的学校舞蹈教学问题百出, 导致舞蹈教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舞蹈专业的教学地位靠后, 舞蹈教育缺乏优秀的可塑人才

受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舞蹈以及音体美等专业向来不受教育重视。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舞蹈, 对舞蹈的认识一片空白。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舞蹈, 并不是源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 也不是由于自身具有舞蹈天分, 而是由于舞蹈专业较其他学科而言, 入学门槛较低, 是因为没有专业可选的不情之举, 学生们一入学就会有这样的疑问, 学舞蹈为了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同时, 普通高校招收的舞蹈艺术生, 大部分都在20岁左右, 身体韧带与骨骼发育基本成型, 在进行舞蹈训练难度较大, 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迟到的教育。教学地位的落后和可塑人才的稀缺, 直接导致舞蹈艺术后继无人, 严重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二) 舞蹈教材内容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启发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舞蹈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合适的系统的专业舞蹈教材。一些舞蹈教学内容, 由舞蹈教师自己编写, 一方面导致教材编写过于专业化, 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散漫, 教材内容多年不变, 知识陈旧死板。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的高校将以往参加过的节目直接拿来作为教学内容搬给学生, 缺乏自己的特色。不仅教学内容如此, 教学方法也是以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注入式教学为主, 方法单一重复, 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被吸收到教学中来, 不能够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注意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新意识, 消磨了学习舞蹈的热情与灵感。优美的舞蹈艺术被演变成一种“吃苦”的行当。舞蹈教学方法及教材体系落后, 影响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难以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三) 舞蹈教学注重舞蹈技能, 忽视德育的艺术价值

舞蹈教学的目的训练学生的专业机能, 培养一流的舞者。许多教师片面夸大了舞蹈技能的作用, 认为这是培养真正的舞者的唯一手段。把舞蹈当成了纯粹的技术性工作, 忽视了德育教育在舞蹈中的作用。舞蹈是一门表现美, 制造美的艺术, 一个真正的舞者, 他的每一个动作里面都有一个活的灵魂, 通过舞蹈表达出这个灵魂动作与韵律, 表达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诠释。只有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 热爱生活, 具有和谐的内在灵魂的舞者, 才能舞出具有震撼内涵的舞步。所以, 舞蹈教学工作要注重对学生的各种艺术素养的熏陶与教育, 教会学生做人的态度,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艺术鉴赏力, 培养出杰出的舞蹈人才。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价值

(一) 促进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高校舞蹈教学是进行舞蹈专业系统训练的高级阶段。很多舞蹈爱好者亟待通过大学的舞蹈教学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提升, 为我国舞蹈艺术领域的后继人才做储备。目前, 现代舞和外来舞蹈不断冲击我们的审美情趣, 所以, 大学舞蹈教学要弘扬民族文化, 承担起民族、国家舞蹈艺术发展的重任。在遵循文化百花齐放的同时, 还要推进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二) 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在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就业竞争激烈, 很多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舞蹈能够消除疲劳, 缓解心中压抑, 消除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安。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 通过人体动作展现美的一种特殊运动, 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情畅, 精神愉快, 还能调节意志消沉和情绪沮丧等。高校舞蹈教育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以利于其现时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结语

“舞蹈是脚步的诗歌, 舞蹈是生命的节奏”。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在创新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展示“美”的学科, 还是育人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当前, 大学舞蹈教学承担着专业教育与育人的双重任务, 在舞蹈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要: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 是形体与音乐的结合, 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当前大学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简要分析, 提出了大学舞蹈教学的价值, 引导我们对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改变舞蹈教学现状, 实现舞蹈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舞蹈教学,现状,专业技巧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3) .

[2]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1) .

[3]王国宾等.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2) .

[4]刘建, 张素琴, 吴宏兰.舞与神的身体对话.民族出版社 (上) , 2010.9.

高校舞蹈教学策略与改进措施论文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成为众口多谈的热点,而在大学教学中,艺术教育也就备受关注。舞蹈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向。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而是把最高水准的舞蹈拿出来让人们学习;它们强调的不是舞蹈的技术含量,应该做到何种程度,而是重在培养人们的自身素质、观念与气质;它是面对全民的艺术理念。

一、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教育对象上不足,受众面积过小;第二,在舞蹈课程的安排上,并不能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相联系;第三,在教学手段上,它过于强调老师的口头传授与模仿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过于重视自身所学的科目,忽视了一些相关联科目的横向学习,这些方面会严重影响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舞蹈教育素养培养的路径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篇6

【关键词】舞蹈教学 音乐 现状 原则

【中图分类号】J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1-02

舞蹈是以形体作为语言的人际交流方式,音乐则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与音乐、话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紧密相关,其中尤以音乐关系最为密切,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没有音乐的舞蹈自然缺失了几分生气,当然也无法更为形象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

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我国当代艺术家贾作光觉得: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动作延续的关键。舞蹈是音乐的载体,透过动作给人产生共鸣,二者之间犹如鱼与水的关系,绿树成荫,集市里的喊卖,街道的人来人往,路上的鸣笛,更加生动。舞蹈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表现的更为动人,更有内涵。音乐是有声无形的艺术形式,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冲击人们的听觉;舞蹈是有形无声的艺术形式,以肢体为语言,传递力量,空间及速度给人们。舞蹈与音乐结合,方可体现的有声有形,给人们强烈的感官效果,彰显生命的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唯有将二者结合,才更有利于内在情感的抒发。

二、音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诱导舞蹈的编排及设计,音乐创作是为舞蹈动作而生的,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编辑同步存在,相辅相成。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音乐的环境下更能发挥联想力及创造力。大脑可根据音乐的旋律不断作出各种应激动作,届时进一步与周遭的环境结合起来,舞步的设计由此而起。第二,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根据旋律传达出的感情来进行舞蹈教学的指导,音乐的旋律快慢决定了舞蹈动作的起伏幅度,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或紧张或轻视,或高潮或低沉。倘若在碰到节奏性较激烈紧张的旋律时,外形上应自然转换成快且有力的肢体动作来体现情感,这样做的目的是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及舞蹈的接受程度,明白音乐及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第三,音乐影响舞蹈的表现力,音乐不仅是舞者情感流露的引导者,还指引观众到舞蹈情景中,进一步领会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方式,意境的统一不但与周围环境有关,还有旁边的声音相关,例如鱼儿水中游,集市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时商客的叫卖声,车辆的喇叭声,买卖的讨价还价声无不在彰显集市的热闹情景。音乐对于舞蹈的作用也如集市上的叫卖声,鸣笛声一样,舞台上,除了舞蹈动作,灯光,少了音乐便成了哑剧。音乐使舞蹈情感更为丰富流利地展现给观众。

三、高校舞蹈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舞蹈发展到现在,受素质教学形式的影响,实现了极大的改变与创新,不管从舞蹈教学的传授方面,还是舞蹈艺术的熏染方面都得到了较高层次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舞蹈这门艺术价值极高的课程,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尚有多方面的问题存在。

1.涉及范围有限。舞蹈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一是舞蹈课程的有限学习,二是学校的文艺表演等表演活动。舞蹈教育相比其他音乐课程来说,讲究实践,因而会受限于年龄及自身身体条件方面,使许多学生对舞蹈课程没有信心,进而致使舞蹈教学的尴尬地位。因此合理的将舞蹈课程分类细化,将它统一到高校选修课中,加强舞蹈基础教育及艺术渲染,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明确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将舞蹈教学融合于其他学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2.高校舞蹈教学师资力量不足。这是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学术交流不充分等,高校年龄舞蹈教师,更多的是四十岁左右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占高中舞蹈教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是中专及大专学历,学校学历层次还是偏低的。因此需要针对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和学术交流不充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第一,高校的舞蹈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程度和整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加强心理学,美术学等层次的知识。再者需要特别注重舞蹈教学的学术交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取长补短,顺应时代的要求。

3.舞蹈质量不高。目前的舞蹈教学课程,更多的是重视舞蹈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术的艺术思维能力及情景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无法很完美的诠释舞蹈自身的魅力和舞蹈想表达的内涵。这便使我们产生警惕,需要加强重视舞蹈实践教学,各高校尽量多举办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开拓学生舞蹈知识的认识,扩大学生交流力度,理论联系实践,从而不停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要求高校老师以学生为主导,多开展实践教学,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高校学生的舞蹈兴趣。

4.舞蹈专业教学地位较低,缺少可塑性人才。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生阶都不曾接触舞蹈,因而导致对舞蹈的认识不够。然而也有很多学生学习舞蹈,不是处于自身对舞蹈的喜爱,也不是说自己拥有舞蹈的天赋,而是因为舞蹈与其他学科相比,入学门槛较低,许多学生会想学舞蹈是为了什么,将来能做什么,缺乏学习的动力。届时,普通高校招收的舞蹈艺术生,大部分20岁左右,这时由于身体条件因素,学习舞蹈的难度较大,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舞蹈通过音乐的伴奏,借助肢体展现美的特殊运动方式,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神舒畅,也可以消除消沉意志及沮丧情绪,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拉近人心灵的距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将来的生活及就业都有潜在的帮助。那么,作为舞蹈的灵魂,我们如何将音乐合理地协调于舞蹈艺术中,如何在舞蹈教学中选择音乐呢。endprint

四、舞蹈音乐选用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舞蹈音乐数量较少,音乐类型雷同现象普遍,看多了舞蹈作品,有时不免有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在哪个情景的背景音乐跟这舞蹈作品的音乐相似,缺少可供选择的音乐,对舞蹈作品的创新力也相对削弱。

2.舞蹈音乐的创新及愉悦较难同步实现,舞蹈教育中对音乐的发掘性较低,从而使得在舞蹈教学中所采用的旋律陈旧、死板,没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改革。缺乏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有限,致使学生缺乏对舞蹈课程的兴趣。

五、高校舞蹈教学选用音乐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舞者要主动对音乐旋律进行创新和解读,充分分析音乐所蕴含的情趣,进而对舞蹈动作及情境进行有机结合,更为透彻的展示舞蹈与音乐的魅力。跳舞中需要对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拿捏得当,什么时候是快节奏,什么时候抒情,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又是慢节奏,什么时候感情要丰富,什么时候动作要慢,都可以很流畅的捕捉音乐的节拍。不同的音乐配合不同的舞蹈。

2.舞蹈音乐的选择应遵守与舞种动作的协调性原则。不同种类的舞蹈,其对应的音乐曲风也不同,动作节奏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在选择配乐的时候,需要要求所选音乐的旋律与舞蹈动作的节奏要协调一致。因为音乐的节奏是通过节拍来体现的,因而,我们务必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与音乐的节拍结合起来选择音乐,使之紧密结合,实现有序协调的效应。方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例如华尔兹应该选择3/4拍的节奏,独步舞选择4/4拍的节奏;踢踏舞要求节奏性较强,水墨可静可动等。

3.音乐的选择要迎合舞蹈作品的架构,舞蹈是存在架构的艺术,架构是舞蹈作品的支架,是这个舞蹈的支柱,没有架构的舞蹈作品,犹如一盘散沙,跳着跳着就散了,观众体会不到舞蹈传播的精神,感受不到舞蹈的精气神。舞蹈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也必须要有架构感,这彰显在肢体上,彰显在音乐旋律上,彰显在舞台背景灯光中,也彰显在舞者身体,因此,舞者在选择音乐时,要结合这一切因素,音乐本身就具备节奏和旋律,这种律动在舞蹈表演中都会起到辅助作用。

4.彰显精华。音乐与舞蹈运动是相辅相成,互相陪衬的,有效结合在一起,方可最大力度的产生共鸣,一系列舞蹈动作下来,想要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部分,就一定要有其独特的方面,情感最丰富的时间段,如图“画龙点睛”般,要有去精华之所在,这个精华所在之处,也许是一系列动作的衔接,抑或一套动作的构思方面,也可能是高难度的动作等等。在编排方面做到与其他舞蹈不同。倘若一部舞蹈作品从开头到结束都同一个节奏,或者动作幅度不尽相同,或者毫无生趣可言,那么给观众的印象也一定不会深刻。更别提有绕梁三尺的效果了。所以,为突出其精华之处,合适的音乐旋律就必须给予极大程度的配合支持,不管在节拍或者节奏方面都能够使用一点特殊手段,将整个舞蹈作品推进高潮,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总而言之,要想另舞蹈与众不同,就该给予明显的地方,结合协调一致的音乐旋律,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音乐跟舞蹈都有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跟艺术价值,只有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才可以产生共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载体,相辅相成,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最完美的。音乐可以舒缓烦躁的人们的心情,舞蹈可以让压抑的人们通过运动来释放心情。生活因音乐而有声,因舞蹈而有形,声与行的结合,给人以听觉的感受,视觉的冲击。针对目前的高校舞蹈教学,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较少学习压力或面临的就业压力,提高综合艺术方面的修养,从而实现整体价值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庞志娟. 探析音乐节奏感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 音乐时空,2015,05:152.

[2]傅方一.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2015,27:216-217.

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篇7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往往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 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 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当前舞蹈教学的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舞蹈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 转变师生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 师生之间友好地进行交流合作, 且这种交流合作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教师走下了代表权威的讲台, 由领导者、组织者转变为了指导者与引导者, 与学生成为了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了新的课堂格局, 有利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舞蹈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 更愿意进行舞蹈学习。

二、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高校舞蹈教师, 我们不仅要进行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成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所以, 对高校舞蹈教师要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培训, 鼓励和支持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学观摩, 为教师提供登台表演和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 不断拓展其知识面, 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训练技能, 使其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三、主抓训练和乐感,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1. 强化学生的肢体训练和律动训练。

具备标准的舞蹈动作是强化舞蹈表演的前提, 试问若没有好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力, 又怎么能取得好的表演效果呢?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 特别是肢体训练和律动训练。在肢体训练中, 我们尤其要注重脚背的绷直, 延伸下肢的感觉, 帮助学生练就一个气宇轩昂的直立姿势, 要在动作训练过程中, 保持一种挺拔、舒展的姿势, 与此同时, 还应进行根据节奏的快慢、强弱、肢体在空间不同方面和高度形成的各种不同速度、幅度、力度、流畅度组成的律动训练, 如轻滑、雀跃、顿促、雄壮的各类舞步, 富有变幻的、优美多姿的手臂动作以及挺拔、灵巧、有力的腿部动作等, 使学生在这些仰俯屈伸、起伏跌宕, 刚柔相济、舒疾交融的律动中, 掌握人体多种表现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表现功底。

2. 培养乐感。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 舞者通常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用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去感染、触动观众的心灵, 与观众产生心理共鸣。这里音乐就起到了帮助舞者理解舞蹈作品、渲染舞蹈氛围的作用。如果舞者没有乐感, 不能很好地理解伴奏音乐内涵的情感, 不能做到音乐为舞蹈服务, 仅用标准的动作来进行舞蹈表演, 就会降低舞蹈表演效果, 而这种苍白无力的动作, 也就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轻缓、急切等不同的节奏, 赋予舞蹈动作以情感, 更好地表现舞蹈, 让舞蹈艺术富有生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舞蹈教学手段也应该趋于现代化,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促进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如, 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 或者播放录像来介绍各地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使学生对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有更详细的了解, 从而在学习和表演时能够赋予舞蹈本身应有的灵魂和生命, 真正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全面认识和掌握。另外,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现代化设备, 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舞蹈作品, 分析舞蹈动作和技术要点, 进而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和技能。在舞蹈实习课上, 一般学生表演的怎么样都是由教师来进行点评, 而学生自己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和表情。如果将摄像设备应用到课堂上, 学生就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并及时进行改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改革专业管理模式, 优化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舞蹈整体素质

1. 改革专业管理模式。

针对理论课程线形排课、实践性课程集中训练的特点, 教学执行计划打破常规的排课方式, 实行在保证完成计划学时的前提下教学日历动态执行的方法。同时, 教学管理“严”字当头, 实行上课和“看课”并举, 严格遵守并执行教学纪律。通过严格管理和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整体素质。

2. 改革考核方式。

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整体素质。改革后应该把理论和实践作为同等重要的来进行考核, 因此, 理论和实践、平时成绩和临场发挥都将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从而真正体现出考试的作用。

六、重视实践教学, 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

实践是舞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必须贯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加强舞蹈编导训练, 增加剧目排练等科目, 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的具体举措有很多, 如“模拟教学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 仿照真实情境, 创设人为情境, 把教室模拟成“剧场”, 把讲台模拟为“舞台”, 让学生扮演成各种舞蹈人物或舞蹈形象 (动物、植物、器物等) , 其他学生扮演成“观众”, 进行“模拟演出”。可以独舞、双人舞或群舞, “舞蹈演员”与“观众”可以定期互相转换。实际上, 这种“模拟教学”就是真正的实践教学的一次准备、一次“预演”或“彩排”。

此外, 还可组织学生观摩各类舞蹈演出, 参加各种舞蹈表演的实践活动, 如各种舞会、及各级各类舞蹈比赛活动。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 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 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 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 (04) .

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舞蹈教学,影响,地位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 舞蹈一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陶冶情操的一种理想方式, 它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 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技能课和修养课, 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阻碍着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教学内容过于呆板、教学方法过于老化、理论与实际脱节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舞蹈教学的效果。那么,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更好地开展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而言, 由于入校前接触的舞蹈训练较少, 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 加之舞蹈课程比较辛苦, 很多学生常常对此提不起兴趣, 课堂参与意识较差, 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舞蹈教师,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首先, 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 使学生忘记疲劳和训练的痛苦。其次, 要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音乐。对于舞蹈教学而言, 恰当的音乐伴奏同样十分重要。作为教师, 我们应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音乐类型, 让学生在音乐中深刻感受舞蹈的律动。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提高表演能力及音乐感受力, 从而使学生爱上舞蹈课。

二、加强必要的基本功训练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 能否流畅、优美地完成表演,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功是否扎实。因此,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基本功训练, 通过循序渐进地基础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态, 改正日常行走、站立、手势的各种不美观之处, 同时训练学生肢体的柔韧性, 让其能够自由地控制关节的力度。一般而言, 舞蹈基本功主要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几方面, 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 让舞蹈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尽快达到舞蹈界常说的“直、绷、软、开”状态。为了让基本功训练更加有趣、高校, 教师还可在训练中适当增加花样, 如引入双人瑜伽的动作, 让学生结成对子, 互相借力, 训练韧性。久而久之, 学生的舞蹈水平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也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总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舞蹈生的文化成绩大多较差。而在我国舞蹈界也有这样一个共识, 习舞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 并不是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就能演绎出舞蹈的精髓的, 文化基础是否扎实同样关乎他们今后艺术道路的成败与否。可以这样说, 没有文化的舞者, 只是舞蹈的“机器”“匠人”, 这样的舞者注定难以达到舞蹈的最高境界。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广大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能力。比如, 在开展舞蹈教学的基础上, 适时、适量地增加一些文化基础课, 让学生深入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必要时教师也要对这些作品进行适当的剖析和讲解, 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 感受不同的生活形式, 这样就能在促进学生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和文化素养。诚然,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讲, 他们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舞蹈, 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若能将文化与舞蹈相结合, 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

四、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了舞蹈的基本功, 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之后, 教师可在后期的舞蹈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电视舞蹈教学和DV拍摄等, 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画面精确地给予表达, 改变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 让舞蹈教学变得灵敏而富有生气, 加深学生对舞蹈的了解和记忆。如当学生进行舞蹈表演时, 教师可用DV把学生的动作拍摄下来。之后, 在课堂进行播放, 并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外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和指正, 这样可以让该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

五、重视舞蹈实践训练

鉴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课外实践时间进行补充, 特别是高校舞蹈课程具备应用性特点, 更加需要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这就对广大舞蹈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首先, 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众所周知, 舞蹈的实践能力来自于课外。所以, 广大教师在教学结束后, 应积极指导学生自行组成团体, 参与课后训练、编排动作等过程, 然后在课堂将自己排好的舞蹈展示给老师和同学看, 这样做可以有效补充舞蹈课程的不足, 提升学生对舞蹈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 组建舞蹈表演团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舞蹈表演团队, 通过联系校内外各院系和社团, 为学生争取各类演出的实践机会。如此, 就为学生重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窗口,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增强舞台感。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舞蹈教师必须打破门户之见, 允许不同年级的具有一定舞蹈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切磋、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时刻关注舞蹈队成员的表现, 并适时地进行纠正和总结, 提升学生的表演技能。

总之, 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学方法是重点。作为高校舞蹈教师, 我们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 积极改善教学方法, 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同步结合, 使得舞蹈教学的作用最大化。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艺术修养, 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兼谈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

[2]黄英.从舞台演出的现实谈舞蹈教学改革[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4 (02) .

[3]张晓红.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4]梁月瑛.让心灵与肢体共舞——北京大学舞蹈教育成果介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 (04) .

[5]吴红叶.舞韵飞扬——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我见[J].艺苑, 2009 (06) .

[6]李炜, 任芳.对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1 (02) .

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篇9

民族舞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与其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相适应。在表演风格上各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民族民间舞具有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组合, 在给学生分析、讲授及观看著名的民族民间舞蹈录像后, 再让学生进行训练, 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这样, 就可以为学习民族民间舞打下坚实基础。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组合中应注意:一是选择我国影响力较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组合;二是选择独具特色的、学生容易掌握的组合,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三是分析学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通过训练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组合都有其不同的实用性与训练性。如著名维吾尔族舞蹈家阿依吐拉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 像雕塑似的, 弯下去很软, 起来时却韧性十足, 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与变化。常见的下肢动作有垫步、一步一抬身点颤、自由步等, 上肢动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横手、扶胸式等。在训练中, 要求学生把握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 要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还要把在国外的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与维吾尔族的舞蹈相结合, 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 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这样, 训练出来的学生所表演的舞蹈是丰富多彩的。

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展舞蹈教育担负着两大职责:一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专门人才;一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感, 提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特别是高欣赏美、在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上, 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艺术是人体的造型艺术, 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而舞蹈课堂教学是实施舞蹈美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材在改革, 考试制度在改革,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以往旧的知识层面和教法上, 显然要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应该强烈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 走改革创新的路子。为此, 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舞蹈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深厚的舞蹈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是舞蹈教师“言传身教”, 舞蹈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来教学生学习舞蹈, 学生则通过模仿舞蹈教师来学习舞蹈动作, 这种“单一”的舞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 在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组合之后的舞蹈教学中,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高校舞蹈教育应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采取举措加快舞蹈教育信息化, 改变原来沉闷而没有生机的课堂气氛, 使舞蹈教学丰富多彩, 舞蹈教学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有些优秀的舞蹈教师也难以一人教授和诠释的大型舞蹈作品, 可以通过多媒体得以诠释, 如:现代大型舞剧《卡门》不仅极富戏剧性地描写了剧中人物的命运, 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不羁的性格和火热的民族风情, 还采用西班牙舞蹈激情四溢的特点, 完美地将古典艺术与现代浪漫舞蹈融为一体。用弗拉门戈特有的语言与舞者的身体讲述着爱情的主题。歌舞者与吉他手在舞台上相互映衬, 达到了与观众息息相通的境界。男子的舞蹈强劲有力, 节奏清晰;女子的舞蹈婀娜多姿、极富诱惑。歌声、拍手声、踢踏舞步声、响板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热烈的场面!舞剧人物卡门的形象, 用弗拉门戈舞蹈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西班牙弗拉门戈舞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为学生重现经典。西班牙大型舞剧《卡门》通过多媒体完整的再现, 使舞蹈家们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充满激情的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学、音乐、电影与舞蹈融为一体, 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在课堂上不运用多媒体是无法演绎的。

高校舞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整合, 可以使大型的、高层次的舞蹈演出及经典的舞蹈作品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准确地理解了舞蹈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以及掌握了原来课堂上无法捕捉的舞蹈慢动作, 既省时, 又省力, 真可谓事半功倍。

四、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

1. 教师要全面示范, 全面把动作做出来, 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 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

这样做, 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 同时, 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 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2. 第二个过程要使动作逐步简化, 有时可以用手比划。

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 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 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很简化的示范时, 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舞蹈教师在施行口传身授教学法的“身授时”, 一方面要坚持舞蹈进修课, 坚持练功, 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 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 理论和文化修养。

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以深化专业建设和完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抓手, 探索建立“表演—编导—理论—设计—传播”的实践化教学体系,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同时也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养成。高校应从各个方面深化教学改革, 充分形成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中国特色的舞蹈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更要将文化建设落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 高校舞蹈教育课程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待于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地探索。高校舞蹈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国军.舞蹈教学中的创新[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2].历向荣.关于高校舞蹈教学革新的探讨[J];大家;2011年15期.

[3].张丽华.舞蹈教学方法探讨《才智》.2011年16期.

[4].李曼;舞蹈教学方法探究《艺术百家》2011年第S2期

[5].陈铭舞蹈教学方法浅谈《湖南教育 (教育综合) 》2007年11期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0

一、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一)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普遍状况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广泛兴起各类舞蹈活动, 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之外能够放松身心, 培养自身兴趣爱好, 拓展学生对美学的认识。学生在普通高校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舞蹈指示剂技能技术, 还可以增强信息交流, 增强舞蹈文化的传承, 对我国文化脉系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已经逐渐加大了舞蹈课开设的比重, 许多普通高校已经设置了舞蹈必修课及舞蹈选修课, 开始开设各种不同规模及级别的舞蹈比赛, 让学生能够在这种舞蹈平台上展现自我, 提升自我价值的展现。

(二) 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舞蹈教学虽然已经开始在许多高校开展, 但是其教育价值并没有被大多数人认识,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舞蹈教学备受冷落, 造成舞蹈教学效益受到制约。当前高校舞蹈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 生源基础较差。当前许多高校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并没有接触过舞蹈教育, 对舞蹈的认识较低, 认为舞蹈教学只是在浪费时间。上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依托自身的体育课及音乐课中的文娱活动, 完成舞蹈表演。学生的这种状况直接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加大, 造成教学水平受到制约。第二, 缺乏合适教材。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高校舞蹈教学体系, 没有对教材进行合理选取, 直接导致院校在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主观性、片面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优化措施

(一) 明确舞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在对普通高校舞蹈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高校要首先明确舞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等对舞蹈的认识。高校要对其自身的舞蹈教学目标进行定位, 将舞蹈和学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依照学生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 形成舞蹈教学体系。高校要将自身舞蹈教学定位在18~22岁左右青年, 将舞蹈课程定位在对美的追求上, 提升学生舞蹈技能及思想水平。高校要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德育素质要求融合在舞蹈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在舞蹈教学中提升自身发展, 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发展状况。

(二) 完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模式

在对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 教育部门要组合专业舞蹈教育人士, 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提升教学的计划性及目标性。高校要全方面提升自身舞蹈课的教育面, 以现代舞为主, 提升学生舞蹈知识面及舞蹈技能结构, 提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多元性、广泛性。教师要注重学生水平, 坚持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全方位提升学生生理、心理教育状况, 依照个体差异实施多形式、多内容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

(三) 更新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

传统高效舞蹈教学评价及考核的过程中只是依照学生运动技能完成状况对学生舞蹈学习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并没有全方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直接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对舞蹈教学发展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 在对上述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舞蹈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 要依照学生学习态度、个体差异、舞蹈方案完成状况等实施综合评价。教师要以学生态度及参与状况为主, 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层次之中依照舞蹈完成状况及舞蹈完成质量进行评分, 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充分调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状况及学生舞蹈学习贡献等作为评价指标, 提升舞蹈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

三、 总结

在今后舞蹈教学发展的过程中, 普通高校舞蹈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内容, 依照高校教育发展规范完成指标性教学。高校要重视自身存在的舞蹈教学问题, 全方面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提升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作用效果及价值。

摘要:舞蹈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培养学生美学意识, 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国荣.舞蹈[M].舞蹈出版社, 2006.

[2]祁鸿雁.吉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2007, 4.

[3]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2) :123-125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篇11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文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文化市场;接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52-2

经济全球化预示着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世界多样文化的融合,多种族、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是世界共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直以来,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在教育领域引领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舞蹈课程教学根本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以及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契合发展。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立足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层面上,通过教学改革,将舞蹈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创新人才。

一、高校舞蹈教学目标定位和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分析

舞蹈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作为一种起源最早的美学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社会需要的舞蹈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表现能力,更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舞蹈课教学目标定位与之存在一定差距,忽视了对学生创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部分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缺乏实践,不能在现有的艺术水平上进行再创作,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力低等问题。对此,高校舞蹈教学只有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被社会所需要。为了对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有更具体的认知,笔者对部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约谈,发现几点问题:

第一,与部分歌舞团、艺术馆等艺术组织结构领导交谈中,他们反映不少毕业生刚步入工作岗位时不太适应工作岗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后还是可以胜任岗位的。

第二,与部分中小学领导交谈中了解到新来的舞蹈教师专业能力还可以,但是缺乏舞蹈创编能力,以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在教学初期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第三,与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创业初期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有资金上的,还有教学上的,其实是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担心上不好课,令学生家长失望,最后导致舞蹈培训班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切实认识到自身舞蹈教学中的不足,正视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间的差距,不断探索如何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技艺,较强的创编、表演、教学等实际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其将来顺利就业、就好业作充足准备。

二、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的有效措施

(一)遵循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以上对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舞蹈文化市场更青睐专业技能完备,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立足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合理分配课程,增设舞蹈创编、音乐基础、舞蹈剧目等课程,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创编基础培训做起,让学生多看、多学,多接触一些舞蹈作品然后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创新的编舞思维去学习、去实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积累,为实现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迎合和摘取不要千篇一律,要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抓住古典舞精髓,从其文化底蕴和思想内容入手,做到对舞蹈语言元素的精准编排,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舞蹈元素的运用能力和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除了熟练运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元素之外,学生还要掌握现代舞的艺术特质,强化作品的时代感。为了做到这一点,要结合他们朝气蓬勃的特质开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国情、立足市场,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特征的舞蹈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要学生在编舞中注重艺术元素和社会经济元素的协调平衡,使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同一作品中充分融合,并得到受众认可,以实现高校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实践环节的强化,以及与社会生活、舞蹈文化市场的融合提升,所以高校舞蹈课教学要注重教学实践,尽量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弱点与不足,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促进自身舞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舞蹈练习,在校内组织各类舞蹈比赛和形式不同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社会文艺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从美学教学看,舞蹈是美学艺术,学生要了解它的“美”才能展现它的“美”,所以教学中不能缺少舞蹈鉴赏课。通过舞蹈鉴赏加深学生对优秀舞蹈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在边鉴赏、边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同时也可让学生对受众的审美观有个普遍认识,把握大众的审美习惯,从而与舞蹈文化市场接轨。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舞的积极性

舞蹈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舞蹈没有兴趣,是很难达到一定的舞蹈水平和艺术水准的。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做榜样,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到专业技能学习活动中,为其今后从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灵活组织教学,采用启发式、激励式等教学法,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编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指导者,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不断丰富,在这样情况下,教师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以不断武装自己,要提升教学水准,学会用多媒体、网络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组织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业能力不仅有了提升,也开拓了学生视野,了解了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现状,并针对它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应本着创新、多元的态度加强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因此,就要充分考虑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立足于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编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与时俱进的专业舞者。

参考文献:

[1]2008-2009年舞蹈市场分析及2012年舞蹈行业前景预测专题报告[EB/OL].www.Chinasqbg.com

[2]唐坤.百舸争流,将会是谁的春天———“中国舞蹈文化市场高峰论坛”一瞥[J].舞蹈,2006,(01).

[3]杨坤,涂晓毅.民族化与市场化———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当前趋向[J].舞蹈,2009,(06).

[4]杜鹃.浅析动作示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2013,(23).

[5]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

作者简介: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篇12

一、教学目的的实际应用性

教学目的的明确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预期成果。目前舞蹈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课堂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由于大部分省市在艺考时对于舞蹈专业生不涉及乐理、视唱练耳的考试内容, 因而进入大学课堂后几乎从零开始进行理论性学习。与舞蹈学习中直观、形象的肢体表达相比, 乐理及视唱练耳课程较为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二) 教师在教学时固定的教学模式, 即将视唱练耳所包含的视唱、音程、和弦听辨、节奏、旋律听记等模块进行逐一学习与训练。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更加丰富、贴近生活的例子, 教学难度也相应降低, 但学生的课堂氛围与课堂互动, 以及知识的反馈均达不到理想的程度。

(三) 教材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学计划实现与否。目前针对舞蹈专业的视唱练耳教程除了北京舞蹈学院有自己的教材外, 常见的有赵纬、彭木木编著的《乐理与视唱练耳》, 其中乐理部分是根据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的情况, 在专业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提炼的。视唱练耳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根据音乐理论部分、民间舞蹈音乐、芭蕾舞蹈音乐进行视唱编配;袭柳钦编著的《舞蹈音乐视唱教材》主要针对视唱和节奏训练, 在旋律片段的选材上也接近舞蹈训练, 但由于没有简谱的涉入, 同样增加了学习难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教学目的的指向性, 强调视唱练耳对于舞蹈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前苏联著名的舞蹈家乌兰诺娃认为好的音乐“就是在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理解音乐是首要前提, 而欣赏什么音乐, 通过什么途径去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则是教学目的的核心问题。针对舞蹈表演而言, 其教学就应该从经典剧目入手, 甚至结合舞蹈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进度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需密切注意学生舞蹈课程中相关的音乐内容, 寻找到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之后, 将课堂内容锁定于其中一两个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 并且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舞蹈课程中的音乐片段之后, 配合教材, 进行针对性训练。在经过理论知识的整合训练之后, 再将音乐素材还原至舞蹈的肢体表达中, 重新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与舞蹈的联系性。因此, 教师必须明白舞蹈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要秉持“从舞蹈中来, 回舞蹈中去”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操作实践性

对于舞蹈专业生而言, 最大的困惑在于音乐与肢体表达的配合。很多学生在听到旋律时虽然能够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但仍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其中的音乐要素, 譬如节奏节拍、旋律起伏、乐句气息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 是教学重点难点之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把握“音韵”与“舞韵”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音乐的韵律”与“舞蹈的韵味”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一) 节奏节拍

节奏节拍是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的最大共同点, 对于舞者而言, 好的节奏感对于肢体的表达至关重要。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在其《音乐能力心理学》中阐述“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 (以运动反应) 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1]。我们不难发现, 在欣赏音乐时总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我们的身体随音乐摇摆起来, 所以, 节奏感实质具有运动性与情感性两个本质属性[2]。运用至课堂中, 就是通过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节奏节拍所特有的韵律感。

达尔克罗兹认为, 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依赖于肌肉系统的运动和听觉能力。在舞蹈中最常出现的节奏形式有单拍子和复拍子两大类, 在讲述这些常规拍子自身的律动规律时,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可从民族舞中的经典配乐入手, 引导学生感受体态律动与节奏韵律的契合之处,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节奏感。

在帮助学生构建节奏感框架时, 具体的节奏型经常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扰。为了避免学生对于节奏型“琐碎、过于细节化”的狭隘认知, 笔者建议在节奏型的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照搬理论知识, 而是通过民间舞中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型进行训练。例如安徽花鼓灯滚锤子中:|冬冬个龙冬冬冬个龙冬 ‖, 紧锤子中:冬冬个龙冬|一龙冬|匡个令匡|一令匡 ‖, 其本质为后十六 (一个八分与两个十六分) 与二八 (两个八分) 的节奏型。同样, 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也具有相应的节奏特点。因此在节奏型涉入初期建议学生对于节奏型的读法仍采用舞蹈教学中的“冬”、“大”等字眼, 并且鼓励学生提供更细致的节奏型, 进而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如何还原舞蹈中节奏型的理论性表达。

在学生熟悉并且感知到了不同节奏型的韵律特点之后, 除了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 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可运用学生在芭蕾基训中的伴奏音乐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小跳”, “小弹腿”动作轻快, 跳跃性强, 常采用2/4拍的二八和附点节奏型;“控制”需要气息的平缓, 流畅, 常采用流动的3/4 拍来引导舞者的气息;对于“大踢腿”等动力性较强的肢体运动, 常采用4/4 进行曲风的音乐配合附点的动力性节奏。在“实际—理论—实践”三个环节之后使学生充分感知节奏的韵律与舞蹈动作设计的紧密性。

(二) 旋律与气息

作为时间性进程的音乐艺术, 旋律的发展过程一般具有陈述, 展开, 收束的基本轮廓[3], 而旋律的起伏变化更是直接影响舞者的情绪与心理变化。在旋律发展过程中, 旋律的上行与下行, 级进与跳进, 音程色彩的柔和与明亮, 都直接影响着舞者的动作编排。

相对于节奏而言, 旋律的学习更具宏观性,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以唱为主, 并且视唱曲目要相对完整, 具有一定的“起, 承, 转, 合”篇幅, 进而对于乐曲乐句、气息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旋律发展中的乐句划分、情绪变化都直接影响舞者形体动作中力度、幅度、神韵的传递与表达。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综合性

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 在教学时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元与综合性, 除多媒体设备及钢琴教具的常规使用外, 在课堂中还可穿插学生的即兴舞蹈编排,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中应扩大文化视角, 注重文化的综合性, 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模式,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编排。

综上所述, 对于舞蹈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 教师只有秉持实际应用型的教学目的, 在不断提升自身舞蹈知识专业化的同时, 注重教学重点难点中的操作实践性, 运用多元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才能收获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B.M.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2]王朝刚, 李经.音乐节奏感的两个基本属性及三种训练模式[J].乐府新声, 2010.

上一篇:作用电压下一篇:会计准则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