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

2024-12-08

高校武术课(共12篇)

高校武术课 篇1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 对学生美体修心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体教结合的目的一直是高校体育研究的重点。为了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设置了武术课教学,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因此, 有必要对武术课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该文对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4所高校的武术课教学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研究武术课教学的现状及发展模式, 查阅知网上关于武术课教学改革的论文40篇, 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 归纳出武术课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2.2 专家访谈法

对海南省内高校武术课教学的专家进行走访, 针对高校开展武术课教学的策略及存在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

2.3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4所高校参加过武术课学习的学生320人, 每所学校80人, 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32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318份, 有效率99.4%。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武术课学习态度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武术课学习态度的调查, 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对武术课学习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其中有75.9%学生喜欢武术课学习, 有10.6%的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态度一般, 有6.9%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学习, 有6.6%的学生讨厌武术课学习。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还是比较积极的, 随着武术课教学的开展, 学生对武术的了解越来越多, 能感受到武术课学习给自己身心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武术课的学习当中。

3.2 学生武术课学习的动机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武术课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 从表2的调查数据来看, 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中有65.6%的学生是想通过武术课学习来强身健体, 有20.9%的学生是感觉武术课有意思好玩, 有10.6%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 还有2.8%的学生是想通过武术课学习来达到防身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会直接影响学习态度, 学生当前武术课的目的大都停留在自己个人的需求方面, 没有能够体会到武术课学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是对校园精神建设的促进。教师在武术课教学当中还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学生对武术课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与了解,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武术技术、弘扬民族精神。

3.2 武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武术课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 从表3的调查表可以看出当前武术课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占31.9%, 教师水平不高占21.6%, 教学内容不实用占21.3%, 形式枯燥占25.3%。部分高校的武术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 教师担心教学中出现意外, 都是以太极拳、长拳、套路等教学内容为主, 一些器械教学很少涉及, 这些内容往往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也被学生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讲解、动作示范、教学组织都对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 一些武术课教师都是临时担任武术教学的, 并不是武术专业的教师, 对武术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指导能力不强,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海南省内高校广泛的开展了武术课教学, 武术课逐渐成为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兴趣较高, 都非常喜欢武术课教学, 能主动的投入到武术课学习中来。

学生的武术课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多是为了强身健体,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好玩、应付考试、防身。

影响武术课教学的因素也比较多, 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师水平不高、教学不实用、形式枯燥等方面。

高校武术课教学要不断创新,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将一些学习喜欢的剑术、棍术引入教学, 教学内容的丰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使学生明白, 习武的内涵, 武术不仅可以强体健身, 而且还可以修心养德, 教学当中要注重生学生武德的养成, 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实现习武育人的目标。

武术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较大的关系, 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与加强武术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武术的教材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合理的运动现代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武术技术能力的提高, 将武术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Suo Jin, 杨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大学生选课动机探析及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6 (1) :61-63, 66.

[2]张斌, 王中华.论合肥市高校武术课开展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5) :187-188.

[3]阿拉腾朝鲁, 高晓光, 陈泽峰.内蒙古大学生对武术课教学的认同感及课堂承载能力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1) :84-88.

[4]谌俊斐.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0) :80.

高校武术课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

(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

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

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

②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

高校武术课 篇3

摘要 武术教师队伍建设、武术教材体系建设、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发挥学生武术社团组织的作用,是推动普通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武术文化 途径 方法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开设篮、排、足三大球为代表的竞技体育项目,健身操、体育舞蹈、轮滑等项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学生参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武术课程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旨在对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做一探讨。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制约我国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体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看,武术专业属于单独招生范围,学生的特点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文化基础较欠缺、缺乏对传统武术运动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教學中,不能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大大降低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近年来,我国高校为优化教师队伍,人才引进普遍采用高学历制度,进一步造成了专业武术教师匮乏的状况。从事武术教学的非武术专业教师专业水平、业务素质、科研能力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武术的要求。

提高武术教师的理论水平,是改善高校武术教学软环境的必要措施。通过专业人才引进,改善高校武术师资队伍结构;发挥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校内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利用体育院校专业优势,进修培训、进修;建立高校武术教师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优秀武术教育人才。此外,对教师裁判工作给予政策扶植,既能满足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武术教师队伍的有力措施。

二、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武术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技术多以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等近现代创编的简化套路为主,理论教材严重匮乏。部分普通高校采用体育院校的普修武术教材,既不能适应课程的教学需要,又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传统武术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普通高校武术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保障。

普通高校武术教材的创编应专业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思想教育及武德教育高度和谐统一,适度增加武术传统文化基础理论;增强课本的趣味性,通过图文并茂和电子教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套路,突出地方特色,创编校本教材,是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武术课教改的重点

教学效果评价作为检验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武术课教学效果评价是系统、科学和全面地对学生武术学习能力和掌握武术技术情况的判断,其目的是促进武术教育改革,提高武术课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集中在对动作技能方面的考核,忽视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等方面的评价。科学的武术教学评价包括阶段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方面内容。

阶段性评价是学习成绩的横向评价,肯定成绩、寻找差距,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过程评价包括两个层面:对学生学习活动即时评价,具有及时性、针对性,达到不断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与意志的评价。过程评价应注重纵向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进步,增强学习信心。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从态度、思考、技能、知识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使得既重视知识技能又重情意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更加有利。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也是完善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大胆尝试。

四、发挥学生武术社团组织的作用

高校武术协会是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业余学习与交流的兴趣组织。我国高校武术协会由学校的学生会或是武术爱好者筹建而成,组织管理相对松散,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学校应完善和发挥高校武术协会的功能作用,培养武术骨干,开展武术表演、竞赛、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在武术活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把武术活动与提高民族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制作宣传栏、定期组织武术知识讲座等,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知武、爱武、练武、比武的良好氛围,为弘扬武术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总之,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学生武术社团组织的作用,是推动普通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颜林.长春市普通高校公共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郑勤.关于发展高校武术教育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5(第25卷第3期).

[3] 秦志明等.论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2.

[4] 赖锦松.高校武术运动实施俱乐部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第26卷第3期).

高校武术课基本功教学刍议 篇4

关键词:学校武术,基本功,教学

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要学拳、须站桩”。这些拳谚充分体现了武术基本功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武术基本功就如那大厦坚实的地基,只有打好基本功这个“地基”,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武术基本功是学习武术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好的基本功,就很难“更上一层楼”。但是,目前的武术基本功却成为有意愿学习武术的学生的“拦路虎”,有很多的学生在练习武术基本功一两节后便对武术失去了兴趣。如何使武术基本功避免学生“望而却步”、“练而生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 高校武术课开展现状

武术类课程在大学课堂的开设,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拥有众多青年学生,是体育运动开展最为火爆的部分,因此高校武术的发展是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影响着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却是举步维艰,学校武术只能靠着强制性的课程来生存,学校武术正处在被边缘化境况。在对福建三明学院武术选项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对于武术还是有较大的兴趣(见表1)。

在武术课程中对武术选项课的选择大多数人(超过2/3)是对武术课抱有兴趣的,占总人数的74.6%;有15.9%(20人)的学生是由于选其他的课程没有选中,调整到武术课中,仅有9.5%(12人)的人是因为没有课可选,而最后选择武术课。由此看来,武术课在高校中还是得到了学生青睐的,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受欢迎程度却远远不及于跆拳道和球类项目。

通过问卷对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进行调查(见表2),得到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学习武术的内容是对抗性的项目,其学习武术的目的是防身自卫,其中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51.6%),其次为太极拳,占调查总人数的27.8%的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武术课的学习能够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

2 武术基本功练习不受青睐的原因

“八岁扎马九岁拳,十岁棍棒锁刀剑”。众所周知,武术基本功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练习武术的基础。武术套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是无论多么复杂的套路,都是有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而成,武术教学训练一般都比较单调和枯燥,特别是练习基本功时,对柔韧、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等要求都很高。

在对学生的访谈和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见表3)在武术基本功练习内容中,柔韧性练习最不受到学生的喜欢,其次为踢腿和桩功练习。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系统的武术训练,没有任何的武术基础。中学体育课在“应试教学”的光环下不是被占用,就是采取流于形式的“放羊”,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武术的接触较少,甚至没有。而接触过武术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大都来自于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片,认为武术就是打斗和神秘。在没有对武术有正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武术基本功的开展则具有一定的难度。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又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难度,需要一定的毅力去完成,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甚至会影响到整节课的学习效果。

3 提高高校武术基本功训练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贯彻武德教育,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要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在武术训练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容易急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极为重要。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目的的学生会认真学习武术动作,并且会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武术修养。对武术学习抱着消极态度的人则有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的比划一下动作敷衍了事,对待考试也是六十分万岁。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对基本功练习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对武术的进一步理解。

3.2 充分运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创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教学训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的成败。一个良好的教学训练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热情。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就造成其训练过程中难免出现枯燥。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在武术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教师运用鼓励和肯定的赞美性言语或者动作对学生的练习给予一定的表扬,关心帮助学生,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训练氛围,可以调节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烦躁情绪,使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工作充满热情。运用简洁、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进行教学;在做示范动作时能够熟练、优美,使学生体验到武术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练习的热情。

3.3 武术基本功训练的多样化

武术基本功主要包括肩臂功、腰功、腿功、手法、步法以及跳跃动作、平衡动作等形式。初学者或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都必须加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整而系统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动作进行组合,优美地表达武术套路美的意境。但是许多学生喜欢练习套路,而不愿意练习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由表3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柔韧功力练习。原因是武术课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多数情况下是学生绕着田径场慢跑两圈甚至更少,身体肌肉的粘滞性没有完全的消除,就开始压腿项目,对学生来说就难以认真对待,从而产生厌恶情绪,这种情况下柔韧性训练很难达到效果。

在武术基本功练习之前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或者是竞赛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热身活动,从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来看,游戏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准备活动更充分。在武术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也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在进行正压腿的过程中可以变化一下方式,学生坐在地上,一条腿屈膝,脚放到另一条腿的膝关节以上,然后开始对平铺的腿进行正压腿,既可以防止压腿过程中的屈膝,又可以改变每次对着肋木压腿的单一方式。在进行腿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武术技击方法融入其中,在武术基本功训练中加入搏击实战的动作组合,让学生融入武术技击环境之中,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基本功练习时也要注意到学生错误动作,应给予及时的纠正。

3.4 重视全面的身体素质

学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学校武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在武术练习课中不能用运动员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学生,应更多的从健身防身的角度去考虑。武术基本功教学在进行专项素质练习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运动中动作幅度大、爆发力强、速度快、肢体各环节运动节奏变化无常,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武术专项素质,还必须有良好的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等综合性素质。在每一次武术课中,除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身体素质外,还需要安排与武术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如:30米冲刺跑、蛙跳、腰腹肌、背肌、俯卧撑以及各种柔韧性练习。最终目的是全方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凯鑫.武术专业学生基本功教学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66-67.

[2]杨建营,邱丕相等.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3-76.

[3]谢玉波.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5(3):260-261.

大学武术课论文 篇5

从小学到高中,我并未真正接触过武术,对武术的印象停留在影视上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上,甚至一直把古装剧的武打、点穴看成是武术。上大学后,我因为机缘巧合地加入武协,并选修了武术通选课,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武术的基本知识,这才有了我对“武术”这概念的正本清源。

有许多人曾问我:“你在武协学到了什么?是不是能和人对打了?”我总会感到一丝被人不理解的失落。在武协的一年里,由于刚入门,所学的是基本功和一两套套路,我也知道套路与实战不同,套路更多地侧重于锻炼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实战侧重于防守和攻击。用不大中听的话说,套路有点像花架子。但他们不知道,武术教给人的不一定是打架的技能,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精神。

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是有些枯燥的,它需要长久坚持,这期间会有动摇的念头,练得不好领略不到位时总忍不住想这样牺牲时间是否值得。最终挺过来时,不经意地发现自己成长了许多,开始懂得为一件事全心付出的感觉。这正对应了武术的精神之一------精进。古人云:“非恒无以学成”;谚语讲:“有志者事竟成”;达到目标的奥妙,其中之一就是精进的精神。南校队长在这点上给我很大触动,晓敏师姐和琳森师兄作为新生加入武协时,凭着对武术的热爱和努力练好武术的信念,他俩除每天基本功的训练外,还不怕筋骨疼痛硬是掌握了本不是大一新生所学的武术内容。的确,一个真正的习武之人是刻苦奋进的。冬炼三九,夏练三伏,精益求精。若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不仅是武术,一个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也应如此。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炼,待到功成之日,往往惊艳世人。而世人不知的是,那些夹杂着辛酸和孤独的日子是如何的难熬。坚持、精进,是每个人面对人生应有的姿态。武术告诉我:高楼都是砖瓦建成的,别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不要厌烦基本功的训练,坚持下去,如此才可有潇洒的“武姿”。

师兄总跟我们说:“练武要具备有武德”。我曾粗略了解过武术的发展史。从武术发展史上看,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很深。受儒道精神的影响,内外兼修、神武兼备、注重武德历来成为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习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受影视节目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武术只是打打杀杀的的技能。这种打打杀杀其实是武术最低级的应用形式。《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样,武术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招胜有招”。曾有幸观看已毕业的师兄打太极,初时我把太极和老人操混淆了,以为太极是极易学而无所用的一门武术,当我看到师兄站定,气定神闲地使出太极招式时,我被彻底征服了。太极招式刚柔并济,虚实相生,讲究平衡,看似不动,实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得不说,那种气定神闲超脱于世外的气质,让我想到道家“天人合一”、“以静制动”的思想主张。推而广之,生活中不乏不顺心之事,也可如打太极般,先稳住身心,顺应其势,找突破口借力打力,如太极般进退自如。

高校武术课 篇6

摘 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我院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得出:武术选项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前三位原因是:教学形式与方法不够灵活,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教学的硬件设施落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以期能提高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公共武术选项课学生 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学校是传承武术的重要阵地,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体质,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武术文化,从而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在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运城学院2009级所有选修武术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30人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调查30份,收回28份,回收率为93%,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2.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达。

3.访谈法。就选择武术选项课的原因、目的、及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因素对中文、政法、美术、经管等系不同专业的部分同学进行访談。

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清华同方期刊网等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对武术课学习态度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体会

运城学院选修武术选项课的学生有超过半数以上认为武术课和其它体育课没有区别,没有突出武术课的特色;甚至有14%的学生认为枯燥乏味。而在访谈中,将近90%的同学表示在上课之前都对这门课充满了期待。调查学生参加过武术选项课之后与之前的感受变化时,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更加喜欢武术课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很失望。学生参加过武术选项课之后与之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表明目前的武术教学活动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完武术课后,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的预期效果。从访谈的结果看,其中的四分之一的学生更加喜欢是因为个别教师采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如分组教学、合作式的考核模式等;而大多数同学没有感觉甚至表示很失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习主体因素看,首先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存在问题,仅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忽视武术学习的乐趣;其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体育基础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掌握教学快慢程度不一,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技术学生学习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3];再次,部分学生自认为武术基础差,因而导致学习武术积极性不高,也影响着学生参加武术选课教学质量。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客观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主导、教学硬件设施制约着我院公共武术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二)影响学生上武术课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上武术课学习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修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制定,再次是教学硬件设施的规划。许多同学不喜欢上武术课,首先是他们觉得上课很无聊,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存在问题。从访谈中得知,他们觉得无聊时因为上课人数太多,教师在前面一味的教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教师在上课时神情很严肃,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之余,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感受,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枯燥也是一个原因。在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他们对现阶段武术教学内容的作用不是很明确。他们想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能突出武术实用性的内容,如简单的二人对抗之类的。其次,场地器材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学校应加大场地器材的改善力度,修建专门的武术场地,营造一种学习武术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减少运动损伤。

三、结论

(一)超过一半的武术选项课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硬件设施的。

四、建议

(一)重视和支持武术选项课教学。首先应尽量加大师资投入,改善武术选项课教学条件,对器材和场地进行改进,有条件应考虑武术馆的建设和武术器材的开发和引进。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武术教学应加大武术选项课的教改力度,倡导多样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在愉快的环境中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92-94.

[2] 徐培兴.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46-48.

[3] 纪秋云,高丹.大连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232-234.

[4] 焦建军.我院体育系学生对武术课认知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2-103.

[5] 蔡宝忠.竞技武术走向奥运的历程及启示[J].体育科学.2004.24(1):77

高校武术课 篇7

1 高校武术课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分析

1.1 促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 同时带动了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互动, 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在国外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已经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欧洲等许多地方都有武术训练馆, 很多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国家武术队, 积极参加国际大型的武术竞赛。2008奥运会以后, 国际武术爱好者更深入地了解了武术及其内涵,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武术的兴趣, 对老师的需求量大增, 尤其是双语教学的老师更迫切需要。

1.2 传承武术精神, 促进武术专业就业

武术以其独特的健身方法、康复保健、却病延年、防身自卫、竞技观赏等作用, 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近十几年来, 要求学练武术的外国人逐年增多, 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市场对武术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如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中东等国家的武术馆、校, 以及民间武术活动几乎遍及各大、中、小城市, 但由于武术专业人才的缺乏, 始终难以形成规模和提升档次, 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武术单语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由于语言障碍, 绝大部分武术专业学生无法在国外任教, 严重地制约了武术对外宣传和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 武术双语教学必将成为未来各高校培养国际性武术人才的一个热点, 这不但有利于武术的对外交流和推广, 使世界人民特别是西方人民通过英语真实、快捷地了解武术, 认同、喜爱和学习武术, 使国内的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能与世界人民共享, 国内的武术活动与国外协调同步;有利于武术专业学生到国外教授武术, 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提升高校知名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 双语学校和双语教学的出现正是我国顺应国际化, 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产物。

2 高校开展武术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2.1 武术教学具有直观的动作语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 高校体育课武术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武术双语教学课程中, 语言、词汇与技术动作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做到身体、口语、意念合为一体, 以此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非常严密牢固,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的难度, 从而加快学习进度, 加深对武术动作技术的理解, 其次普通高校的学生一般文化素质较高, 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老师的讲解能很快的理解, 通过教与学促进教学相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武术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2.2 武术课便于创设情景语境, 营造学习氛围

不论是套路动作还是散打动作, 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在这些情景下进行武术动作的练习,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有用英语口语、练习英语口语, 而且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即兴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尤其是, 散打的练习, 需要师生互换角色, 增加学生角色体验,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为更准确地表述某些动作提供了机会。

2.3 武术独特的教学环境

武术课通常上课场地比较开阔, 拥有比较自然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不仅在真实性上, 而且在智力活动空间上也较其他室内课程优越。此外, 课堂上师生互动性比较强, 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这可以促进教学计划的完成。同时, 武术双语教学中语言强度刺激较大, 通过运用大量带有祈使语气的口令和提示用语,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且灵活简练的语言也可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3 高校开展武术双语教学的劣势分析

3.1 武术双语教师师资匮乏

大多数武术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专业练习没有投入外语学习的足够时间, 而导致其外语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年长的教师来说情况更差。且武术文化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民间传说, 甚至宗教文化, 用外语讲授比较困难。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武术技术, 而武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则不具备双语教学所需的英语水平。因此, 武术双语教学的师资复合型要求对高校武术教师提出了挑战。因此, 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是目前高校实施武术双语教学面临的第一劣势和难题。

3.2 双语武术教材不足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 要开展实施好任何双语课教学, 首先必须自己出版或引进规范的双语课教材。但事实表明, 目前现有的武术双语教材在数量上比较少且质量上多不够规范, 当前使用的武术双语教材并未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武术专项教学实践来形成一套本土化的理论, 成为制约该课程发展和推广的不利因素。

3.3 武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武术双语教学开展时间较短, 短期内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以汉语为母语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实属不易。由于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参次不齐, 尤其是英语水平的差异, 使武术双语教学中出现部分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 相反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 这无疑成为武术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4 高校开展武术双语教学的措施

4.1 教育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开设和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教育经费, 师资培训, 职称评定, 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给予支持, 从而推动高校武术双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2 高校要加强武术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在武术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能胜任武术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武术专业水平, 还需具备较强的外语综合素质。其中, 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对教学质量将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他们能够熟练地应用外语表述专业知识, 解析专业词汇。但是, 目前我国武术双语教师的现实水平与要求达到的标准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在职武术教师培训、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双语教学课程培训班、引进优秀博士生、聘请专兼职教师、以旧带新等方式积极扩大双语师资队伍。当然, 也要建立、健全武术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 鼓励更多的武术教师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多渠道地打造一支合格的武术双语教学师资团队。

4.3 武术双语教材的逐步健全和合理配置

教材是教师通过一定手段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媒介。由于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教材内容体系仍不完善, 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 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应专门组织一批国内外优秀专家对国外英文版武术教材进行编译, 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教育背景实际, 以及满足武术双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统编好我国国内武术双语教学系列教材。在教材推出之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必须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而保证所使用教材的合理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4.4 采取多种措施与渠道,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高校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较高, 但由于存在对外语口语交流的畏惧心理制约了武术双语教学的兴趣。为此, 高校应尽可能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简单的英语交流, 使学生养成讲英语的好习惯, 并使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双语教学情景中。此外, 由于不同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在武术双语教学课程中, 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口语真实水平, 并按照水平的高低分层分组教学, 各层各组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 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同时, 由于地域的差异会出现教学资源不同的情况, 对此应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 实现武术双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术, 在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健身意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学习武术的行列, 武术双语教学对于今后武术走向世界, 增强武术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 提高中国体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增进国际间交流和世界人民友谊,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方法, 了解高校开展武术双语教学的优劣势分析, 总结开展武术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以期促进武术在高校之间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武术,双语教学,优势,劣势

参考文献

[1]刘婧, 张世林等.武术双语教学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

[2]杜娟.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

[3]李立杰.谈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武术专项课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

高校武术课 篇8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不仅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而且是武术文化中的精华。目前高校学生中习武的人数占相当高的比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挑起社会进步的栋梁,对于加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教育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武德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武德的主要内容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包含着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武德高———爱国爱民,品德高尚,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二)武旨正———强身健体,卫国防身,学习武术的宗旨是为了强健身体,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三)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四)武风良———尊师爱生,互研拳学,要形成师生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五)武礼谦———抱拳行礼,谦和礼貌,习武者及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礼相待,谦虚诚恳;(六)武志坚———意志坚强,百折不挠,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立志为武术事业献身;(七)武学勤———拳不离手,勤学苦练,要学习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八)武技精———钻研武技,精益求精,“艺无止境”,必须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艺精湛;(九)武仪端———举止庄重,容端体正,习武者应该仪表端正,举止文雅,表现出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十)武境美———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练习武术要主动保持练习场地、生活环境的卫生,训练场地、衣物、器件等要摆放整齐,让习武环境、生活环境优美整洁。

3. 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武德的几个方面

3.1 发扬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历代以来都被武林同仁们当作共同信仰的人生座右铭。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将武术精神纳为“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许多仁人志士、武林豪杰在关键时刻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从反抗外国和外民族侵略的角度看,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国内和本民族来看,它培养的是中华民族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武德还应具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习武之人应知法守法、勤奋好学、乐于助人,遵守社会法律与道德秩序,积极维护我国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其次,在当今大力提倡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口号下,我们应对武术中优秀、精粹的文化传统进行发掘与整理,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推动之功效;最后,在武术对外交流、传播中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力争在各类国内、国际性比赛中争金夺银扬我国威、振我民族之魂。

3.2 培养能够维护正义、讲究诚信的良好社会责任感。

武术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表现自己的正义感,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而武德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它本身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欲望,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难,在利益面前舍己为公,在同敌人搏斗时奋不顾身、敢于献身,面对邪恶敢于伸张正义。“信”在衡量武林人士的道德标准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标志。“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守信用,重承诺”等是中国武林的传统,大学生应该信守诺言,为人民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神圣而又平凡的革命本色。所以,在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时,我们可把中华武德中的重义守信引进并加以正确运用。一方面要教育他们以正义为重,敢维护正义,扫除邪恶。另一方面要教育他们把“信”作为自己人生道德的一条准则,上至国家、单位下至朋友、同事,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3.3 培养尊师重道、立身正直的个人优秀品质。

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尊师”指的是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道”是习武之人师徒之间的涵养与道德修养,以及习练武技理论所应遵循的规律。习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道德涵养的前提下,接受师傅的传授,认真探索练武的规律,在师傅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武术界各门派的师门规矩历来甚严,要求凡在本门习武之人,习武之前必先修其门规。在当代,也就是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武术礼节,同时教师与学生也要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与训练。尊师重道、重德尚义是武林人士,也是体现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

所谓“立身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凛然,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动,不为美色所惑。在当今,学武之人应不为利益所诱惑,重利轻义;不成为黑恶势力的帮凶,做出危害社会人民财产安全的事来。尤其在当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立身正直”的品格,这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4. 对学生武德培养的途径

4.1 教师应将武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全面推进武术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是将武术技术和武德教育一起抓,开设武德教育课是进行武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将武德教育课与技术课摆在同等的位置上。要将学生武德操行按照一定比例的分值列入专项考核标准中,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训练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武德操行评分。通过武德教育课程,学生了解中华武德的传统内涵与现代内涵,明确习武的真正目的,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4.2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武术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3 通过教师的武技传授来渗透。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在每堂课中教师规定师生问好要行武礼,同学之间问候要行武礼,让学生在习惯中养成以礼待人的思想品德;其次在武术中,有许多动作练习是一般新学者独立所不能完成的,必须在其他人的保护帮助下进行。教师可以利用武术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指导,在不知觉中培养了学生互助的思想品质。

4.4 通过课堂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学生掌握方法,明确涵义,而且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

4.5 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在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订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订统一的演练礼仪等,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5. 结语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由于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摘要: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 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作者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 分析武德的主要内容, 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武术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武德的培养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教学,武德,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青.论中华武德[J].体育文史, 1999, (4) .

[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美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8) .

[3]张继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4]周明.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2.

[5]杨中平, 张云涯.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12.

[6]郭小晶, 陈郴良.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8.1.

高校武术课 篇9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的“应试教育”仍在延续,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下降,等等。教育部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新《纲要》的制定,明确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育课堂延伸活动和良好的体育环境为两翼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2 现阶段武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时间短影响了武术运动的深入学习

每周一次两学时的武术课对学生记忆动作造成客观性的困难,所学动作极易遗忘。而且每节课都要学习新的动作,每次教学课的内容积累增多,教学和复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生在没有完全消化所学知识的情况下,迫于教学任务又开始接受新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技术动作不熟练,记忆不深刻。同时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想要练习武术动作却缺乏教师指导,而且缺乏统一的时间安排,缺乏互相的交流,使得上课学到的内容没有得到巩固和提高,更不用说把武术作为学生增强体制的锻炼项目了,也就达不到终生体育的目的。

2.2 学生武术基础差导致学生产生拿学分的思想

由于高中学业压力大,大部分学生在进大学前未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教育,只有很少的学生会一点武术套路和零碎的武术动作。学生对学习武术的艰苦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学好武术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有的同学因为基础差,索性就不认真学习了,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应付了事,这就谈不上健身,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3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少科学手段

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听讲解、看示范、重复练习,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会武术运动的乐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死板,气氛沉闷,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自身的风格特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老化,武术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的内容,也取决于教学的方法和组织方式。学生感到难学易忘、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2.4 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差异,评价方法不科学

我国普通高校绝大部分武术选项课成绩考评,一直以来都采用竞技武术比赛规则的评分模式来评价学生的武术成绩。用武术运动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的评定方法来考核与评定大学生武术选项课的成绩,很显然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武术选项课的考核方式通常是通过学生演示一遍课堂所教的套路,教师根据学生的演练情况来评分。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些武术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易就可以得到高分,而武术基础较差、协调性不好的学生即使很努力地学习,依据评分方法,分值依然很低。这就可能打击那些基础较差但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从而影响他们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武术教师在考试过程中偶尔会凭主观的印象来评分,这对学生很不公平。

2.5 缺乏应有的武术氛围

我国普通高校内经常有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但武术比赛、武术交流活动很少,甚至可以是没有,全国高校的武术竞赛也很少,武术氛围严重匮乏,这也是武术之花在大学校园不能夺目开放的一个原因。因此,在高校如何发展与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使武术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更好地把它作为学生的一种锻炼方式值得关注。

3 武术课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优势

3.1 有利于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由于武术课的课内外一体化,使得大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去接触武术,去了解武术,去学习武术,使得武术这一传统项目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入。这对武术的发扬光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将来回到社会必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把武术这一传统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项目,必将带动更多的人去接触了解武术,也必将推动武术的发展。

3.2 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更加科学

武术课的评价以往都是形成型评价,只是看学生最后的套路完成的情况,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武术课的课内外一体化使得武术课的评定方式转变成过程型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努力程度,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考虑学生是因为先天条件差异还是后天努力不够,这都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化,对学生更加公平合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3.3 更有利于学生武术的学习

武术课课内一体化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具有除了上课以外的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武术,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大量的时间,包括早操和课外武术交流,并且学生还会获得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帮助,使学生的武术技术技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3.4 对大学生体质的提高效果显著

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学生的体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体质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这也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身体保障。

3.5 有利于大学生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项目

武术课课内一体化的实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的同时,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接受技术技能的指导和理论的熏陶,体验武术的乐趣和成功满足感,实现生理的锻炼和心理的完善,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这为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武术作为其终生体育锻炼的一个项目。

摘要:教育部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文章通过对武术课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的初步论证,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真正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课,课内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陈天霞,余鲁军,佘钥,等.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98-101.

[2]李力,李全生.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61.

[3]韩德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1993(2):83-84.

[4]白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7(3):125.

高校武术课 篇10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领头项目,目前在国内各个高校广泛开设,共有38所高校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这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人才基地。其中河南省有4所高校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学校数量(1/9)所占比例相当大,或招生数量(300名/年,其中黄科大100名,河大70名,郑大70名,洛阳师院60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仅次于山东省(330名/年)。[5]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都是以武术为基础的,几个招生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前身都是武术系,目前仍以武术项目为入学考试项目,开设专业仍以武术为主要技术课程。对河南省高校进行抽样调查(15所),调查高校中公共体育课均开展武术课程,其中15所高校都将太极拳设为课程内容,13所高校将长拳也选作课程内容,3所高校将初级剑选作课程内容。可见河南省的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所占的分量。

2 河南省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在调查的15所院校中选取5所院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5%。结果如下表所示。

虽然河南省武术课程开展的非常广泛,但是通过对开课效果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甚少,凸现了河南省武术课程教学的缺点。通过下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98.0%)学生不了解太极拳的功法练习;63.5%的学生对“武德”不太了解,34.0%学生不了解;50.3%的学生在课后从不练习课堂上学过的武术,44.2%的学生偶尔练习;51.8%的学生认为学习武术没用,只有13.7%的学生感觉武术比较有用。

3 分析与讨论

3.1 我省高校武术教学重形式而轻内涵

功法最为重要,有形武功不成拳。 太极前的练习中,静桩功最为重要,并且功力功法的练习是武术健身价值的集中体现。不仅太极拳,导引、气功等传统体育都强调性命双修、心身并育、内外结合、动静相生、阴阳消长的功法,通过天人和身心的平衡调节,来谋求同外界和谐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获得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3],在对河南省高校学生的调查中,98%以上的学生不了解功力功法,可见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大多学校武术教学只注重招式,而不注重内外兼修的武术内涵。

3.2 我省高校武术教学的舍本逐末现象

“武德”一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应该加以推广和发扬,这样有利于达到“教书”与“育人”并举。而目前现状国内没有为武术提供竞技化大发展的肥沃土壤,长期以来,武术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擂台机制,致使不同等条件竞技成为传统武术的重要原则[2],即使发生比武较技,主要以套路和散手的竞技为主流。而力图“以德服人、和谐相处”的武德精神为人们所淡忘。在调查中有98%的学生不了解武德,可见河南省武术教学有这样一个盲点。

3.3 学生对武术的态度和兴趣不高

尽管武术在高校开展得比较普及,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武术的态度并乐观,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武术没用,因此导致课后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大打折扣,只有0.5%的学生经常练习,大部分学生(90%以上)只是偶尔练习甚至不练习。可见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武术就是学而为忘,学而不用。

4 结论

1.河南省高校武术课开展非常广泛,主要以长拳和太极拳为主。

2.武术教学重招式,轻功法,教学深度不够。应提醒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功法的教学,较深教学深度,切实让学生领会武术的内涵。

3.武术教学重技巧,轻理论,疏漏“武德”教育这个精髓。忽略了武德教育,等于摒弃了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最精要的部分,在武术课上武德教育应提升到重要地位。

4.大学生课后对武术的态度和兴趣普遍不高。主要通过对武术的实用性上着手,教会学生怎样理解武术,怎样运用武术健身以及表演,让学生能感觉到武术对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实惠,从而改变学而无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2).

[2]杨建营,杨建英.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机[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56-57.

高校武术课 篇11

关键词:武术 教学 改革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市场,符合社会的需求。

我在实践中发现,武术专项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术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武术课教学改革的设想,即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完善成绩评定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理论课教学比重较低,技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竞技套路上,武术健身指导、武术防身、武术表演方等面内容并未开展,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武术运动的需要。原有教学中,武术理论课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板书、讲解等直观法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这种教法造成课的知识容量小、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差;技术实践课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错误动作纠正后再练习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课上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无法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二、武术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武德教育,武术精神做主导。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武林非常重视礼仪,有拳谚讲:“未曾习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之。”由此可见,武术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武术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武术课内容中新增了武术防身和武术表演,课堂教学开设了武术课的组织与教学、武术训练、武术竞赛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方法、武术培训和武术市场营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此外,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大型表演,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这样就把以往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为主基调的方法转变为积极性的互帮互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3.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传授专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同时,本课程注重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来加深了学生对武术文化、专业理论和传统技能的认知。实践教学的组织上,采取由学校走向社会,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健身俱乐部、武术学校、业余训练班进行实践教学。在学院里也成立武术俱乐部和武术业余训练班,并请学生任教练进行实践教学,这一实践过程包括宣传、招生、教学等各个环节。这种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了武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会了设计武术教学训练课程,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武术理论教学中,利用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制作幻灯片及武术技术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全面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作用,竞赛组织与裁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5.武术课成绩评定方法。在考核方式上,改革了传统的单一化考核形式,采取了“教考分离”模式和“考证”模式,提出了理论知识、技术评定、运动达标、能力评价的多方面考核方法。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修课成绩评定方法,考试内容改变以往只考武术套路,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演练套路就可以的要求,增加了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我们还让学生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武术课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整。

2.武术理论教学应增加课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武术知识和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武术课教学内容应加入武术健身指导、武术表演,武术散打等内容,以就业为导向。还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践操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加强武德“礼仪”教育,保持项目特色,在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5.在教学方法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运用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矫正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高校武术课 篇12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海南省内高校武术课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解武术课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弘扬, 广泛阅读了武术、文化方面的书籍, 并在中国期刊网上浏览了近50篇文献, 总结分析了传统文化在武术课教学中的弘扬策略。

2.2 专家访谈法

为了该文的研究, 对海南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武术教学的专家进行走访, 就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专家进行谈论。

2.3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琼州学院、海南医学院6所高校的武术课教学的教师30人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份, 回收30份, 有效问卷30份, 有效率100%。

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担任武术课的教师进行了关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 从表1的调查数据来看, 当前武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不并是特别高, 其中有40%的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一点, 有23.3%的教师基本了解, 有13.3%教师非常了解, 有23.3%的教师不了解。武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的知识传播, 当前武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 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3.2 武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情况调查分析

对武术课教师进行了传统文化弘扬情况的调查, 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3.3%的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有40%的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有30%的教师偶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 有6.7%的教师从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中华武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巫术的舞蹈, 并从此发展至今,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汇, 融合,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独特的表现形式, 从这些数据可以得知当前武术课教学是以传授学生的武术技能为主, 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为辅, 往往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文化的教学。如果不能将文化弘扬与武术技能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武术的内涵, 就不能真正理解武术渊源流传的原因, “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才是武术学习的精华内涵。

3.3 武术课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对武术教师进行了传统文化弘扬存在问题的调查, 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 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其中有43.3%的教师认为自身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是主要问题, 有3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喜欢传统文化学习是主要问题, 有16.7%的教师认为课时有限, 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主要问题, 有10%的教师认为文化弘扬的方法不当是主要问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有一些武术课教师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较少, 没有足够的知识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师的传授、讲解方法也是阻碍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一个问题,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播, 另外体育课的学时有限, 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弘扬, 这些都是武术课教学中传统文化弘扬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 当前海南省高校武术课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比较积极的, 教师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不够全面、深入, 有个别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

大部分武术课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 但是受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课时有限的影响、传授方法不当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武术课教学的弘扬仍旧存一些问题。

教师要提高认识, 理解传统文化弘扬对学生武术课学习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学生文化知识, 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打好基础。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加强武术文化思想的多方位功能和价值教育, 使学生明白习武先修德的意义所在。

教师要不断改革武术课的理念, 加强武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方法, 不断变换教学模式, 理论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加强武术教学内涵的建设。

摘要:中国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武术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武术不仅可以使练习者强身健体, 提高个人的修为, 更重要的是武术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高校武术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武术技术, 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武德,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达到练武修身的教学目标, 进而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该文主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就海南省高校武术课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弘扬现状进行研究, 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文化,弘扬,武德

参考文献

[1]张岩松, 陈振勇.文化学视域下剖析武术的技击本质与文化内涵[J].中华武术 (研究) , 2015 (12) :42-46.

[2]王鹏森.武术功能体系历史演变及现代发展趋势[J].少林与太极 (中州体育) , 2015 (9) :4-9.

[3]邱丕相, 郭玉成.丹心精论高岸深谷——漫谈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的贡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1) .

[4]张秉山.中华武术与宗教关系之辨[J].少林与太极, 2016 (1) :9-11.

上一篇:就业意向调查下一篇:亡人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