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共12篇)
武术教育 篇1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文化的精髓,富有哲学性与艺术性,在继承与发扬中国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武术教育过分注重武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练习,而忽视了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从而阻碍了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因此,分析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武术文化的概述
中华武术是从生活实践和军事活动中提炼而来,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逐渐与哲学、兵法、养生、伦理和医学等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武术文化中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凸显,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 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2 . 1 传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的武术文化追求“阴阳相容, 天人合一”, 注重自身的修养,例如:在练习太极拳时,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中动静相生和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过武术练习,习武者不但可以熟练武术的动作套路,强健自身体魄,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 2 传承中国道德礼仪
武术文化注重礼仪,要求习武者要有武德,即在习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例如:精湛的武艺、谦逊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端正的态度等。武术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帮助习武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增加习武者的修为,激发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 . 3 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武术套路追求动静结合,一招一式顺势而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较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在传承武术文化时,美学传承也不容忽视,例如:习武者可以借助武术著作,仔细揣摩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招式,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感受武术动作中体现的美。
3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3 . 1 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套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将双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协调,做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并且武术套路的招式动作比较复杂,需要习武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武术学习中注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习武者刻苦练习,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
3.2 丰富知识, 提高修养
武术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伦理、军事和医学等思想,其丰富内涵不但可以完善习武者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高习武者的文化修养。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习武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术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先发制人”和“动静相生”,这些理念均是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体现。同时,武术文化注重武德修为,并将其作为习武者最重要的品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武术练习过程中的调息打坐,可以调和习武者的气血,改善其身体的内循环,这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现。
3.3 发展个性, 保持健康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习武者心理倾向、唤醒自我意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在体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认识到习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而是敢于面对挑战,坚持自强不息。
4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4 . 1 过分注重竞技武术
很多学校在武术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竞技武术,文化氛围淡薄, 虽然学生的武术技能较高, 但是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千人一面,让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武术文化的真谛,只是将武术与竞技相等同。
4 . 2 武术内涵认识偏差
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套路的演练,传技不传“道”的情况较为普遍,忽视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使得学生无法领会中华武术的内涵,失去了对中华武术的兴趣,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4 . 3 习武人数逐渐减少
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武术的魅力,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跆拳道”“瑜伽术”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睐, 分散了学习中华武术的人数, 使中华武术陷入无人继承的困境。
5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5 . 1 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功效与作用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已经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转变,而现代武术的体育性质更为突出,功能也以强身健体为主。同时,武术内涵也在变化中,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不能将武术单纯作为体育项目,而是需要强调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既要传承武术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武术文化底蕴的精粹,从而为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 . 2 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明确武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常规体育项目开展与继承,以确保武术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是武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武术教育不能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需要担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国家需要通过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突出武术教育的作用,激发更多人投入到武术学习中。
5 . 3 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方面,教师和武术家需要秉承武术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编制武术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武术文化的教育出现断层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在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其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术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浅显武术为主,教授学生基本的武术仪态和武德等,注重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小热爱武术,对学习武术充满浓厚兴趣。
5 . 4 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了解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精粹,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完成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养武术教师时,需要将武术修为和武术教育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对武术学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武术理解和武术造诣有限,需要注重培养其武术教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武术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强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完善武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前线的武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武术理念的发展和武术教育的要求认识有限,教学手段和教学较为单一,需要对其进行武术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
5 . 5 扩大习武的人数
武术来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群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和武术发展的未来,所以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后继无人的困境。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武术的作用,展示武术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学习武术。例如:在学校进行武术的教学表演,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美;组建武术团体,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加入其中,为武术发展献策献力;举办武术比赛,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等。
6 结语
总之,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教育中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只有认识到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在武术教育中坚持文化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推动武术的发展,使其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武术教育 篇2
2、武术基本功:摆性腿法、击响性腿法、伸屈型腿法。基本步型、手型、手法、步法、基础组合动作等。
3、少儿武术操、五步拳、连环拳等少林传统拳术及传统。
4、童子功、象形拳等功夫。
5、少儿武术基本棍法
课程目标:
1、了解武术基本常识,掌握武术基本技术。增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守武德,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乐观进取和勇于竞争的精神。促使学生身体机能的正常发育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所具备的独到意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先入门后研习,掌握武术的.初级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养成锻炼习惯,不断提高武术运动水平,达到强身、健体、励志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勇敢、正义、爱国、爱校、爱家、爱友善的观念。
本基地武术健身科目:
1:青少年、幼儿武术班(4-17岁)
2:武术健身班(18-35岁)
3:少林绝技专业班(18-45岁)
4:中老年太极、养生班.(40岁以上)
本基地传授传统武术健身适合不同年龄人群
欢迎前来报名或咨询.
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篇3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学校武术教育特征基础上构建其教育目标体系,并分析学校武术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特征、武术健身功能、武术文化传承。得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和学校武术教学实践的三维目标。同时,得出学校体育教育健康育人观与武术健身价值相契合,以及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具体教学实践,即武术文化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本文的研究以提供给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和学校武术教育实践。
【关键词】武术;教育;体系;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在武术课程标准下进行设置,目前关于学校武术教学标准的研究主要涉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部分的相关标准,以及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中武术教学理念、方针、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详细针对学校武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后,遵循教育学规范进行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置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模型,基于当前世界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的、体育课程领域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校体育视野下的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模型。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98—2015)、Pubmed(1956—2015)、 Spring(1955—2015)等中外数据库等资源,以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学校武术教育”,“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WUSHU teaching”进行检索,精选得到51篇中文相关文献和22篇英文期刊以及图书章节。
专家访谈法:主要采访国内体育专业高校的武术学院、系部等武术专业教师和大中小学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咨询学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议。
逻辑分析法:梳理这些文献和专家访谈建议,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分析学校武术三维教学实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述评
武术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武术具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攻防技击、艺术审美、健身修身。[1-3] 官方把武术分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是西方文明下身体运动形式的代名词,其是以游戏规则为限定标准的身体运动方式。学校体育选择武术的健身价值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武术项目与简单劳动、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更具民族文化特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范,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同样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设置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学时、评价等具体教学任务。高中现行的《体育与健康》实验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也同样设置了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多数高校的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也存有武术教学内容,以及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见表1。
表1现行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全国学校
武术项目联盟设定的武术教学内容概述
学龄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武术学习内容[4]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教科书武术学习内容[5-10]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设定学习内容[12-13]
小学小学1-2年级: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3至5个简单动作组合小学3-4年级:武术基本动作, 6至8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5-6年级:少年拳、地方特色拳种、9—10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1-2年级: A:基本功,正压腿、侧压腿、压肩。B:基本动作,手型(拳、掌、钩)、手法(抱拳礼、抱拳、冲拳、推掌)、步型(弓步、马步)、腿法(正踢腿、侧踢腿、蹬腿)。C,健身操(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注:小学3-6年级内容还没有出版武术礼仪、武术典故、武德。武术动作技能:基本动作(冲拳、推掌、穿掌、拍脚、腾空飞脚、旋风腿、腾空摆莲、侧手翻、乌龙绞柱、鲤鱼打挺)。基本功(吻靴、下腰劈叉、正踢腿、外摆腿、内合腿、拍脚)。某拳种套路。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的武术攻防技术练习,即冲拳、掼拳、侧踹、正蹬腿、侧踢腿等攻打技术。打靶、脚靶、沙袋的功力练习)
初中9至10个动作组合的武术套路初中1年级:健身长拳(6式);初中2年级:健身南拳(10式);初中3年级:健身短棍(10式)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基本动作(旋子、前手翻、后手翻、侧空翻)。基本功。某种拳种。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攻防技术的有条件实战、功力练习)
高中目前国家教育部还未颁布新的高中、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形神拳、刀术、散手、女子防身术武术基本功、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武术格斗中的实战练习和功力练习。
大学 初级长拳、棍、剑,太极拳、太极推手,散打、跆拳道。[11]武术礼仪与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格斗实战练习。
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一旦进入学校教育范畴,就必须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即设置较为完善的学校武术教育目的、具体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等相关教育因素。国家职能部门及相关学者、专家在经过调查论证后,确信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在促进强身健体、传承武术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当前武术教育的实践。然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在现代体育科学(动作科学、运动学、生物学等)视野下或许有待商榷。比如,儿童、青少年“劲力”的学习与评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14-15] 以及小学阶段设置基本动作中乌龙绞柱(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教学内容)等动作难度较大,通过实证后得出多数(70%常模)实验个体(健康学生)不能掌握。[16]现代体育(身体)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是有一定的范围、序列、平衡原则的,教学内容的设定是根据儿童、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动作发展特征为依据的。[17] 比如,个体在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学校阶段(在中国小学一年级6岁,高中毕业大约在17岁)体育项目的学习范围领域是一个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发展过程。[18]序列是课程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内容进度,其任务是帮助不同学生个体在每一个年级水平上得到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行为活动和动作技能学习。序列的重要性体现出教学内容选择通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整个教学计划的可适性问题,其是建立在发展视野下构建个体教学内容的限制性工具。课程中的平衡是指在体育教育中所有目标都得到尽可能的覆盖,以体现教育的平衡与补给作用。然而中国近几十年的体育课程标准多数都是以身心发展、体育学科、教育目的等设置教学内容项目,没有考虑个体阶段、动作发展特征。[19] 故,学校武术教学相关设置建议在原有身心发展基础上增添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使学校武术教育更加适应儿童、青少年发展特征,起到学校体育武术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平衡与补给作用。
2.2 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
武术发展到今天传承了其技击、健身、审美娱乐等功能,这一传统项目进入学校领域后主要发展其健身功能,附带有其他技击、审美娱乐等功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相继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目的、教学理念、改革思路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但是,它们是否适合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模式,还有待教育系统的验证。正如,中国历经近百年学校武术教育,调查表明学生从学校中学到的武术内容不多。[20] 本文基于学校教育范畴下的武术本质属性(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体育学科特点(动作科学依据,即动作发展、动作学习、动作控制理论与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需求),构建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即学校武术教育的总目的、具体领域目标、武术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本文拟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构建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即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福祉。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作为国家政策力量、规范和引导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武术教学实践活动。
武术超越体育主要是指其健身、文化层面上,虽然武术的价值功能(健身、技击、文化、审美娱乐、经济等)已经超出了体育这一游戏现象的范畴,但是,武术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就要遵循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目前学校武术教育侧重武术健身功能的体现,这也是武术走向官方学校教育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是武术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当然,民间武术等仍然还是沿着其技击功能、健身娱乐审美、经济等功能发展,只不过在发展速度上赶不上学校体育这种自上而下地在政府行政和财政推动下和支持下的发展速度而已。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文化,武术这一传承到今天的文化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其在当下价值的时刻,“需要——创造”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思想。[21] 今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武术形态是社会的选择,也是武术被改造或发展的一种模式,目前综合多个因素,学校体育教育观下主要突显了武术的健身价值。
2.3 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体系
当前学校教育采用三维目标进行学习与评价,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学校武术教学主要包括传授武术文化知识和发展技击与格斗技能、采用正确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体武术情结三个方面。 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简图。武术文化知识和技击与格斗技能是武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间接知识与技能,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最终彰显武术情结。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则不能表现出恰当的武术情结。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2] 武术情结是当别人对武术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议论或质疑时,个体产生一种受意识压抑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3] 比如,在武术学习中仅仅为了获得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而没有体验或感受武德的护航,高水平的武术技能由于社会诱惑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不能彰显正面的武术情结,学校武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每一条目标都是该立方体中的一个点,每条目标与三维都有关,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在武术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融入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武术文化内容,增强武术教学的情境性。
基于学校教育三维目标下,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体现为,学生能够从武术教学中获得什么?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是学生持久或终身理解与掌握的?什么样的武术文化和技击与格斗技能在今天最有价值?武术传承到今天以健身价值充实到学校体育教育范畴,遵循着现代教育过程的相关发展路径。学校武术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武术文化和武术套路、技击)在教育学三维目标规范下应该体现出,通过正确的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过程中认同武术文化价值,体验由于武术学习而带来的震撼,在个体生活中彰显武术情结。
2.4 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健身功能不谋而合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创造”的结果,其功能由生存技击、军事武术、表演武术发展到今天的强身健体、攻防自卫、审美娱乐、经济等功能,这些功能是武术传承的社会需要和自身改造适应的结果。武术与传统养生的结合而产生了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24] 中国养生术是独立于武术的另一传统文化形态。养生对武术的改造发展了武术技击的实战功效,同时,也是对武术极大发展的过程。比如,武术吸收养生术后产生了武术内功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内家拳法。太极拳当前盛行世界各地首要目的是练习者从养生角度看待太极拳,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属于附属目的。目前国际武联委托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制定“世界太极拳锦标赛”的动作规格和竞赛规则,这是武术当今进入学校体育、走出国门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的极佳机会,说明通过武术健身价值国际化、现代学校教育推广模式使得这一武术项目太极拳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
手段与目的是相对的,也可以转化的。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否成为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健身价值的体现,是发展武术健身价值的最佳时机。虽然武术具备健身、技击、审美娱乐、经济等多种功能,学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体现的健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同时,武术这种“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和谐、自然、统一的文化特征与现代社会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前养生促进武术的发展,人们追求长寿而选择了武术,今天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能否成就武术健身价值也是武术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下去的检验,但愿学校体育能成就武术健身价值的极大发展。
2.5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中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发展三个方面(西方发展科学认为四个领域,即身体、认知、情感、动作)。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也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资源。教育是人类的平衡与补给、人类灵魂的调整过程,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让人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更应该表现为驾驭知识、技能能力的增长。武术本来是以人类的攻击性为基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养生术而呈现出一种向人类生存艺术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人类的伦理意识进一步汇聚成系统的武德,并且凌驾于武术技能之上,也是武术者驾驭武术技击能力的体现。武术文化是保障武术技击、健身、审美娱乐功能正常发挥引导作用。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崇德重于崇技,将武术文化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追求武德置于知识和技能之上,教导个人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采用道德规范维系群体与社会的和谐。武术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信、勇等,以及天人合一、内外合一、阴阳理论等中医和哲学思想。虽然武术文化涉及的武德修养、礼仪规范以及中医、哲学思想等在师徒式、世家等传承模式下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承,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事件证明等。但是武术如今进入现代学校教育,其是西方量化、游戏规则规范下、目标学习和达标考核,武术文化作为传授的学习内容是不能学习后即刻评价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局限性,是教育走向科学化而成为课程必须付出的代价。目标只是教育结果中可评的部分,并不是教育结果的全部,教育的结果包括可评与不可评两个部分。[25] 武术文化虽然目前不可评,但它属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结果部分。随着社会科学对武术的改造,如果评价武术文化可以采用心理、社会量表的形式进行间接评价,只是要经过相关量表的制定、效度和信度检验测试等具体工作。相信随着武术的现代发展,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讲,武术文化必须被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儿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诱惑与刺激,而传统知识、文化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些武术动作技能附带文化的内涵或意蕴也只有通过在技能传授过程中讲授,学生个体才能理解并加以编码与认同价值转化。比如,长拳抱拳礼的教学,简单的动作多数武术学习者都会做,其中的含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五湖四海的朋友、出拳者的谦逊、希望向大家学习的精神、心中默念希望能够在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融入文化动作意义,其区分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唯一内涵(武术动作的文化意义)。再如,长拳中学习“虚步亮掌”时,个体要深刻体会“礼让”的精神。[26] 这种“礼让”精神如何实现生活化是武术文化在当前的现实转化,即武术生活化、教育生活化的体现。因为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得以传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27] 这些武术动作技能所蕴含武术文化只有被教授,才能产生一定效果的武术体验。文化的传承是灵魂的交流,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形成具有教育的终极意义。武术的学习是文化的,是“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精神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规范武术应实现人的性向发展和人生存价值上发挥积极作用,这种武术的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是社会需要与自我改造的结果,这种现实没有“对”与“错”之分,仅仅是一种武术功能转换的现象而已,也是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适应现实的一种体现。
3.结论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是不同时代社会需要和自我改造的结果。本文主要根据武术项目的属性、现代体育学科特征、社会需要等相关因素构建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体系以及三维教学实践特征概述,主要体现为学习掌握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体验武术文化,彰显武术情结。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要改造属于今天学校体育教育适应下的武术传承,是武术人、教育人的共同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8-40.
[2] 杨建营.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 2005,25(7):53-58.
[3] 刘文武. 武术基本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5(3):20-29.
[4] 耿培新,吴庆茂,等. 《体育与健康》,1至2年级全一册教师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13-232.
[5] 耿培新,余小鸣.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60.
[6]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7-50.
[7]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3-46.
[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7.
[9]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9-134.
[10]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50-291.
[11] 武冬,吕韵钧. 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105.
[12] 赵光圣, 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3] 张峰,赵光圣,吉洪林. 回归武术本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14] 王兴泽,黄永飞,谢东北等. 小学生(U6—11阶段)动作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94-100.
[15] 王兴泽. U12—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及武术运动技能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01-110.]
[16] 王兴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 动作发展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R].2015.
[17] Paul W., Robert P., Mary J., et al., 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 7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12:59-64.
[18] Capel S., Susan P. Iss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 Routledge Falmer, 2000:124-129.
[19] Greg Payne, 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序言.
[20]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1] 温力. 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4-498.
[2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98.
[23] 温力. 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42(1):5-12.
[24] 曲天敏. 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88-90.
[25] 崔允漷. 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J]. 教育研究,2013,7:98—104.
[26] 宋宜清. 论高校武术教育中如何传承武术文化[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5(18):178-179.
武术教育 篇4
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其调查结果可知, 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影响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观造就: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升学率的考虑, 或教学计划有武术内容的安排却不执行, 还有专职武术师资力量较为缺乏。二是认识错位:校长和家长对开设武术课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增加有所顾虑, 导致他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校长竟然认为不宜在学校里大面积推广武术, 因为孩子们的体育课有自己的一套教材、一套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跟武术训练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所以武术的开展并不是急需的。武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武术影视和小说的虚幻造成了学生对武术认识的错位。三是教学局限:武术教学着重于对技术的掌握,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礼等的培育。以武术技术评价为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各地区中小学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很不普及。社会与学校在武术教学上形成了竞争态势。四是内容片面:武术自列入体育教材以来, 虽历经时代的变迁, 其内容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变化, 减少了套路的动作数量, 增加了体现攻防格斗的散打和女子防身术等内容, 但是, 武术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为主。目前无论是学生还是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对现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出了不满, 主要反映在:教材陈旧, 结构单一,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吸引力,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既枯燥沉闷, 又繁琐、复杂, 不受学生喜爱。
不同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 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正视, 但也不能老喊“狼来了”却始终无动于衷。对于其他客观原因, 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解决, 如政策上给予支持、制订相关的法规来促进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武术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定期培训来解决, 但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师引进的问题, 则只能借助于政策的力量了。加强武德、武礼教育, 对于消除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武术安全问题的顾虑是有用的。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伦理规范是知行合一的, 对于武术的规范也是如此。没有了武术的技击属性, 其德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武术德礼的规范, 武术就只能是类似街头混混的打架斗殴, 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也不利于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发展。可见,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武术技击与武术德礼二者的关系, 会很不利于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这是进行武术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教学评价指引着教学活动, 要改变单纯以武术技术来衡量学生学习武术的情况而加强综合评价。课外武术活动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 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正常开展。虽然, 不同时代对学校武术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教师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学生更可能具有不同的现实需要, 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 但是,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旨趣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可见,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全面、合理, 是否适合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就成为了关键。
构建多元的、独特的武术课程内容
2001年9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试行。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改革。那么, 武术在学校中具有优势吗?这一方面取决于武术对实现课程目标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武术跟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是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是武术在学校中存在的唯一理由。试想, 如果不同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都一样, 那么, 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更易于教学的体育课程。中西体育文化既具有共性, 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以中西体育文化为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关键是在实践中能否实现这种不同。因此, 要充分发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不能将武术仅定位在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层面, 将学校武术教育仅定位为单一的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掌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身体运动教育, 而忽视其他更为深刻的教育价值。这也对武术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校武术教育自己独具的属性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武术教材的编写, 不能仅满足于对以往教材的缝缝补补, 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规范武术, 因为武术有其更为深刻的内容, 否则, 中西体育文化的区别和二者所起作用的差异可能就很小了。
总之, 武术多元内容结构被肢解造成了武术课程内容的单一, 武术课程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使武术教学效果具有局限性, 使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不能发挥, 使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不能彰显。因此, 必须改革学校武术课程内容, 才能促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
武术教育 篇5
情 况 汇 报
万安县武术乡中心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非常荣幸能迎来省教育督导组对我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我校创办于1937年,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0平方米,1-6年级共6个教学班,学年初在校学生279人,现有学生265人,教职工17人,下辖1所村小、2个教学点,全乡小学共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2人,教职员工23人。
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凭着数代人艰苦创业、勇于进取的精神,武术中心小学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武术中心小学凭着“以德治校、改革活校、教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谨记“诚信友善、乐学多思、民主协作、自强奋进”的校训,朝着“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办学目标,积极营造“人文厚重的圣园、培智启明的学园、张扬个性的乐园、舒适温馨的家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我校被万安县综治委授予“平安学校”,获得了万安县中小学校 “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获团体三等奖,参加全县教职工篮球赛获小学组第七名,我校何华恩老师被评为省模范教师。2010年,我校在全县中小学校年度考核中获万安县“普九工作先进单位”,“小保姆结对帮扶工作”获万安县中小学校2010年度特色奖。学校历年来重视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特长,我校师生在历届万安县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和科技创新大赛上均有突出表现,多次获奖。
随着近些年来县乡对我校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我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和社会效益。
一、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教学设施
1、多渠道争资争项改善办学条件。2009年以来,学校积极争取乡村支持,争取上级资金,合理利用本校办公经费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争取乡村资金,改造了社田村小的厨房,改造了学校电路,将教室粉刷一新。争取上级项目,为社田村小新建了篮球场,新建了新蓼村小教学楼120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新建稍坑村小教学楼80平方米已开工建设,新建中心小学食堂工程(457.5平方米)已批复立项,即将开工。学校自筹资金为中心小学二、三楼的教室、办公室、师生宿舍更换了铝合金窗,为师生宿舍和办公室安装了纱窗、纱门,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内外粉刷一新。
2、强投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近年来,中心小学加大了投入,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美化。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就是一所四季常青的园林学校。学校注重文化建设,建立了文化长廊,校园了文化、艺术气息。
3、高标准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为了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班班能”建设,中心小学装备了一间电脑室,三个多媒体教室,并接入了电信宽带网络。虽然受校舍限制,没有教师电子备课室,但是学校已将宽带网络接到教师房间,教师可以在房间下载资源,进行电子备课。近几年来,学校能逐步按标准配齐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每年都能进行更新,全乡现有藏书5513册,其中中心小学4403册,村小850册,教学点260册。生均藏书量都达到了上级规定的要求。
二、优化师资队伍,狠抓教师成长,强化师德师风。
1、师资配备合理。本学年我校共有教师23人,均取得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达标率为100%。从学历上来看,取得中专学历的有11人,大专学历的12人,学历达标100%。近三年新补充教师6人,教师的年龄和学科结构比较合理。
2、构建教师成长平台。一是强化样本教研,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我校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把样本教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以此帮助教师确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几年,根据我校新补充教师较多的情况,学校注重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多让青年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和教学竞赛活动,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三是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为促进教师的成长,我校完善了一整套激励制度,以制度来引导人,以制度来规范人,以制度来激励人。学校还充分利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时机,总结、挖掘教师工作上的闪光点,树立榜样。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经常开始民主生活会和各层次的谈心活动,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并以此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以人为本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硬性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3、强化师德,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施行者,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师德是学校之本,教师之魂。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近几年能坚持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以建设一支“师德高、素质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为目标,积极倡导“上下和谐,同心同德,真抓实干,着力创新”的团队精神,大力倡导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确保学生入学,注重心灵熏陶,强化德育引领。
1、做细做实作,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我乡是一个外出打工大乡,这也造成了我乡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为此,我校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每年在开学初都能努力做好入学动员工作。我乡2011-2012学年6-11周岁适龄儿童495人,全部入学,入学率达100%,6-14周岁残疾儿童少年11人,9人在小学随班就读,1人在初中随班就读,入学率91%,学年初全乡有小学生382人,转出38人,转入8人,现有学生352人,小学辍学率为0.2、创新德育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来,我校能认真落实“育人为主,德育为首”的要求,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不断创新德育形式,注重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扎实实开展了“争做四好少年”和“养成教育二十比”的德育主题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少先队会、各种比赛、展览、参加社会实践,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及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的渗透,使学生时刻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争做“四好少年”。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关爱留守学生和在校住宿生,让家长放心。武术乡是一个外出打工大乡,所以留守学生多。武术乡又是一个库区乡,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有些村的学生很小就要到学校住宿就读。为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让家长放心,学生乐学,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小保姆结对帮扶”活动。为每一个低年级住宿生安排一位老师当代管妈妈,安排一位高年级学生当“小保姆”,关心、指导、帮助低年级住宿生在校的生活、学习。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帮扶,很多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得到锻炼,自立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了让留守学生在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让学生可以经常与家长能话,联络感情,开展了给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活动,组织了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又加强了身体锻炼。
四、健全安全网络,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1、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教育工作。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规范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学校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教师人人抓。经常通过班会、集体、板报、广播、讨论、知识竞赛、演练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2、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建立了安全台账。能经常组织教师对学校全校舍、设施、饮食卫生等进行安全检查,做好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并能经常组织各种安全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避险和自救能力。聘请了派出所民警为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制、交通安全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师生的法制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了门卫值班,安装了监控设备,严格执行了外来人员验证和登记制度,学生外出请假登记制度。加强了路队的管理,能坚持将学生护送过完马路。
3、建立责任追究制,落实安全责任。开学初,中心小学与各村小、教学点负责人,与班主任老师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到人,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和各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做到学校安全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干,防患与未然,杜绝学校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细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我校能从时代
所需人才观、质量观,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教师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学校能健全课程体系,开齐开足课程。重视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全面发展。
2、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上,学校能结合实际情况,找准着力点,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课外辅导和校本教研”五个环节,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我校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县中上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近几年来,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如德育工作还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还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坚信,在上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加速发展,努力打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政府乐办、社会乐助、家长乐意”的乡村名校,创造我校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探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 篇6
关键词:武术教 武德教育
一、武德的内涵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武术运动中乃至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武德教育是我们中华武术思想意识方面的武德修养教育,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包括其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贯穿于拜师择徒、习武、教武、用武等武术的全过程和全方位。长期以来,武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套路、搏斗等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武德教育。这就造成学生对武德的认识不足,不了解习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加上一些外界因素对高校学生习武目的的不良影响,一部分习武者自持武力,逞强斗狠,甚至欺凌弱小,使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习武学生的武德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二、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的必要性
武术是一项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项传统项目。中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她蕴涵着博大的中华教育文化,武术健儿们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克敌制胜的精神,以及公允、诚实、谦虚、礼貌的道德作风,是一种高尚的社会美的体现。当今,中华武术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实践活动课程。要改变重智轻体、重武轻德、重技能轻修养的倾向,因此在武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弘扬武德不仅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还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三、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
对于现代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武术也一样,从刚开始教学就应该让习武者养成一个的好的习武习惯,有一个好的武术修养,加强武德教育,其实武术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教学认知系统,它不仅是身体的形式活动,而且还讲究内存的精神、意向以及呼吸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对培育人的心理美与形体美的完美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作用。使习武者感受到练武不光是强身健体,还是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武术人才。下面谈一谈我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点滴体会:
(一)搜集优秀素材潜移默化的渗透武德教育
“崇武尚德,修生养性”是我国武术研讨会上定义的武德,但根据以往对习武者的调查分析,习武者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习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一些暴力游戏和电影的影响下,在某种义气等刺激下,学生往往容易犯错甚至有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在学生选择习武的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让他们对武德有一种了解,建立正确的习武观,明白习武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根据不同性格、性别、不同的家庭背景,因人而异地选择进行武德教育的方法,合理充分地利用周边的教育环境,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运用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教法进行具体、浅显的武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利用现代化设备和多媒体教具进行针对性地渗透武德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德教育寓予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现代化设备和多媒体教具已引入课堂,播放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的故事片或纪录片来切身的教育学生注意武德的培养,像李小龙、霍元甲等等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比如我们熟知的:岳飞其母为了使他学问习武,文武兼备,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使其 铭记于心,他率兵抗金,收复中原,金兵闻风丧胆,以自己的行动誓死保卫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再比如:鸦片战争,我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甚至竖起大拇指说:“chinese Gong fu ,very good 。”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灵魂,也是武术的精神象征。中华武术烙有深刻而清晰的华夏文化印记,现已迅速被各个国家和民族接受,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运动项目,而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的武德也必然会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三、结论与建议
武术和我国的历史密不可分,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进。而当前,武术教学中只抓技术和套路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武德培养,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武术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不光是组织好学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该深入把握武德的时代内涵,充分重视武德教育,提高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尤其是要重视把师德、社会公德与武德相结合。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武德教育,更离不开武术专业这个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武德的培养与教育,是目前武术专业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武术运动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积极努力地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应该择机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避免重武轻德的现象继续发生,保证武术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使我国的武术运动项目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翟玉生,高增拴.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2]李微,金星,李海荣.论武德在武术教学中的培养[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4期:146-147
[3]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
[4]洪清.体育教学中武术武德教育的探讨[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1期:122-123
[5]周亚飞.探析中华传统武德与我国学校德育[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4卷第4期:43-44
武术教育 篇7
1 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技击动作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1.1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包含着许多学说和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内容。这些学说和观点对武术的发展都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和本根,是武术的精髓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胜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我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属于我国古典哲学中本体论的范畴,其特点是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运动,要达到健身修身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达到完善和提高。
“知行合一”则是武术认识论的基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是: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极为深远,其它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养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武术的密切关系以及对武术的深刻影响。
1.2 武术与宗教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必然与其他文化现象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由于道教是中国的固有宗教,它比其他任何宗教对武术的影响都要全面和深刻。从技术层面看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从精神和理论层面来看,道教的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则指导着武术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太极拳等内家拳种的诞生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少林武术的显赫则表明了武术与佛教之间的不解之缘。
1.3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武术与传统医学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就是它的整体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养身之道。
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密切的关系。不仅中医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等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等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1.4 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
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于二者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即攻防格斗技术所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技击术上,如兵家练兵多采用武术的练习内容,同时军事战争又促进了武术技术的提高,这种相互渗透与促进更多地则是反映在战略战术等基本理论上,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战略战术思想,即使在当今的军事战争和武术竞赛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5 武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过程中创造了灿烂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的创造和审美体验,这些对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审美特点,在武术中有着集中的反映。崇尚自然之美,追求艺术的最高理想———神韵;注重武德,强调武术家的人格美等等,都是这些特点的直接体现。“韵者,美之极”。美学思想家把“韵”概括为“超然于世欲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的神态、风度”。武术运动表现出的“韵”正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通过十二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使各种变化表现的清晰、充分、激烈,使变化层次分明,以表现出醇厚的韵味。
传统美学追求“传神”的意境,把形作为神韵的物质基础,强调形神的高度统一。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进而达到“形神兼备”。武术通过静态、动态的各种姿势造型和运动过程中肢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劲力的大小、刚柔给予高低、轻重、缓快的艺术加工,从而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教育的影响
武术,作为体育教材中民族传统的代表项目,历来受到重视。武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倡的是修德、练意、养气,由内而外,身心相印对增强学生体质,锻炼意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
传统上,武术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身健体,弘扬国粹。武术教育不单单是传授动作技术,以达到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肢体活动,还是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然而,当前的武术教育并没有达到它真正的效果和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武术教育以加强课程的教学具有某些新的内涵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身体素质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禽流感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现在国家在国民健康的科研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作为学校,我们也不能仅仅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的生活卫生,而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高强度的,高效能的锻炼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身体素质。
2.2 提高心理素质
目前,特别在高校中,尤其是理、工、文院校中,常见学生因情感、就业等压力,自杀或做出异常行为的报道。一方面,学校加强了有关心理教育的工作,诸如开设心理课程,开办心理咨询中心等等。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日本有位教育家曾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体魄。”即便从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出发,该学科也认为某种心理的异常通常与身体的异常有关,反过来说,身体健康通常心理也比较健康。曾有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种人具备心灵力量,一种是黑带武士;一种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还有一种是哲学家。这三种人似乎不相干,但是他们都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了锻炼心灵的良好效果。从这种意义上,一种更强健的锻炼形式———武术,也许能够培养出相对强健的心理素质。
2.3 提高学习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接受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体系也越来越来复杂。如果一个人从上幼儿园算起到大学毕业再到研究生,最后再工作的话,这就意味着每个人要在学校呆上19年,繁重的学习任务不言而喻。因此,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讲,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而武术训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挑战色彩。如果学生具备挑战对手的勇气,胆量和信心,也能够将这种精神和品质应用到学习之中,去挑战学习或者科研的难题。武术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来说,可以达到的效果是“神经疲惫———身体疲惫———神经亢奋。”正好印证古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2.4 辅助道德教育
从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得知武德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武术的训练中如果注重武德的培养可以达到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目的。这点在韩国和日本的武德教育中就有很好的证明。譬如,现在流行的韩国跆拳道,在训练时灌输给练习者“懂礼仪,知廉耻,能忍耐,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等观念。
2.5 训练竞争意识
这里说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勇于战胜的意识。也就是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内涵中的军事文化有一些相似。鉴于现在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应具备这种意识。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现在很多人已经把社会比作一个大的“竞技场”,从这个角度出发,武术教育的意义无庸讳言。
3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只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把武术的内涵传授于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学校所开设课程的课时短,师资匮乏,学生自身等原因。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传统的观念不能使武术教育上升到另一层面。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把课时压缩,这使得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挖掘,只能学些皮毛。加之当前的体育教育毕业生难以就业,教育资金紧缺等原因导致武术教育师资匮乏。教师是教育的先行者,没有好的专业教师要想学到好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等无疑有些难度。再由于学生身体发育的年龄特征,好动、易冲动、暴力倾向随时会发生,因而学校武术教育通常开设武术套路课程。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处理呢?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全面的理解武术教育?
4 怎样搞好武术教学工作
4.1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武术普及与提高的任务和特点
4.1.1 武术普及与提高的任务
(1)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2)学习和掌握武术“三基”,逐步懂得科学健身与锻炼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4.1.2 武术普及与提高的特点
(1)主要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与思维紧密地相结合,因此,武术教学工作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知行合一”。(2)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科学地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有效地增强体质。(3)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地主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武德教育。
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提高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根据武术教学的任务和特点,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又要加强“三基”教学,教会学生练武强身的正确方法和手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武术特点进行武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教师明确了这一指导思想,才能搞好武术教学工作和完成武术教学任务。
4.2 了解和掌握武术教学中的几个基本规律
(1)由于武术固有的特点,因此还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动作的泛化阶段(即粗略地学会掌握动作)———动作的分化阶段(改进提高动作)———自动化阶段即动力定型(巩固和运用自如)这三个阶段是学生掌握动作的深化过程,也反映了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重复练习法,将掌握技能技术和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这个规律,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即:上升———稳定———下降,由于学生的基础健康状况,性别的差异以及训练水平,教材的性质,教学的组织教法不同,因此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也不同。因此,只有掌握和了解武术教学中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的对象,合理安排好教材内容,组织好教法,才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这对搞好武术教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根据教学任务,要遵循学生各个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规律。依次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呈现灵活多样性,要生动形象,气氛要浓厚,要活泼,要控制一定的运动量,防止运动负荷过大、过重。当然,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实现增强体质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控制练习的强度,合理分配,提高密度,要求达到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3 搞好和推动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注意事项
要搞好和推动学校武术教学工作,尤其是在上武术普及课和提高课前的准备工作,要知道,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搞好和推动武术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当然,教学的构思、设计、形式结构、组织与教法、内容安排、场地与器材以及运动负荷等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搞好和推动学校武术教学的工作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武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知道,“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如何发挥,将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体现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从多方面人手,自始自终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学中乐。而教师要在“动”中教,学生要在“动”中学。教师的形象很直观,也相当重要,教师要精神振奋,信心十足,精神百倍,神情投入。在服装、仪表、语言等方面如何为人师表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只有“教中带乐”,才能使学生“学中有乐”。
要搞好学校的武术教学工作,还得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显得十分的重要。此外,还必须结合学校的特点,配合学校以武术教学为基础、为抓手、为切入口,把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其它学科领域中去,以武育人,以武激智,培养学生全面地发展。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要把这传统体育项目继续发扬广大就要搞好学校武术教育工作。然而,搞好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显现出多样性,这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勤奋学习,认真思考,不断摸索和探求。把武术的内涵本质全面的传授于学生,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武术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努力使学校的武术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海榕,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大学体育运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 篇8
传统武术是由传统与武术两个概念复合而成。“传”,原指古驿道沿途设有许多驿站,传递信息,使者每到一驿站,便可换乘车马,继续赶路。传,“驿也”。“传”的含义是指一站传一站的意思。引申为相传继续,代代相传的意思。“统”,本义是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引申为一脉相承,世代相继的系统。“传统”由单一概念转变为联结的概念,是取“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世代相承某种根本性的东西之意,表现为“来源于过去,汇注于现在,又流向于未来”(吕乃澄《中国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广大习武者以提高自身技击能力主体价值,体现为一种“体用兼备”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人体活动。它很少受到外来体育的影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传统武术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它是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乳汁的滋养,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兵法学、宗教学等文化内涵,它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主张通过身体锻炼达到由表及里,由形及神,形神兼备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传统武术的发生过程来看,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
二、开展传统武术教育的价值
开展传统武术教育不仅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需求。是为了我们现代大国能够构建一部属于自己,完整、丰厚、精彩、体面、富有创造性活力和魅力的民族体育和体育文化体系,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力,以及同世界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对话的文化自信力。开展传统武术教育,更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同时也要求传统武术教育必须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出发,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表率,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发展目标的传统武术教育新体系,并结合传统武术教育的方法来制定明确的教育考核标准,以达到规范传统武术教育,丰富、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教育的目的。
(一)传统武术有助于培养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来源于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指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以同一语言表达为特征,民族性明显凸现。民族认同感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虽说不同的时代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武术价值取向和武术形成特征,但其技术主体和审美标准等,仍是以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依托的。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动静相生”、“快慢相间”、“后发先至”、“虚实转换”、“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一招一式都追求着整体的神韵,这种神韵正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相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强大渗透力和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们可以从传统武术运动中把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的脉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许多民族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又往往与一些历史、传说、象形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为纪念英勇抗金的英雄岳飞杨令公而保存下来的岳家拳和杨家枪;少林武术与达摩祖师、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传说以及为模仿动物象形而流传下来的鹰爪拳、猴拳、虎拳等等,这些内容优秀的武术形式,实际上体现了民众的意愿,不仅弘扬了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而且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都构成了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十分有利于培养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传统武术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过程,更加有助于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发扬。
(二)传统武术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
体育运动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而德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它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讲究武德,体现了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其重传统、重经验、尊师重德的人伦观念。以“仁义”观念为核心的武德,要求习武者“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穷济贫,除暴安良”为道德理想和行为标准,成为国人的道德境界。武术运动中讲究“精”“气”“神”,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品格高下的分别。武林高手往往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胸怀坦荡,行事光明磊落。独立意识是立身正直的思想基础,不愿随波逐流,不屑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善者弱者的同情,都是这种独立意识的表现。武德教育可以激励现代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我国现在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的时代要求下,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武术的武德教育,对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的完善都有很好的模范和借鉴作用,对于习武人来说,从远古至今所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天下的太平,为百姓的幸福而奋斗,在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中,习武人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身外之物;练一身正气,没有邪念;言必信,行必果;不恃强凌弱,不以武功欺负他人;胸怀宽广,性情似水;乐善好施而不求回报。武术人如果没有了武德灵魂,就像人没有了精神世界一样显得很茫然。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我们更要重视武德的功能作用,不只是武术人如此,社会人更要如此。通过开展传统武术教育,使得现代人的社会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人形象。
(三)传统武术与现代人健康观的建立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这种新的健康观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观与强身健体思想相吻合。中国传统武术最讲究养生,其养生理论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疾病原理的认识而逐渐深化;又由于我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介入,而使我国的传统养生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且有鲜明的民族独特风格,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武术的传统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包括饮食、精神修养、起居、劳逸、导引等等。我国传统武术的养生体育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气”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为生命的动力。在精和气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称为“神”。精气神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贯穿于生命活动一切过程的始终。神气充沛,则人体的机能旺盛,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的正常活动遭受破坏。因而,保精、益气、养神,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精充、气足、神全,乃为人体健康之标志;精亏、气虚、神弱,显系疾病与衰老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武术的养生是以保养精气神为首要任务。武术的传统养生历来主张形神兼备,首重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例如,动作温柔连贯、轻灵圆活、连绵不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均强调形体活动,并注重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以养形,强身健体的功效。在练武的环境上还主张清静养神,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理论涵盖了身体、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这对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们身体身心的调节有很大的益处,现代人健康观的建立,有待于传统武术教育的开展。
(四)传统武术教育是学校体育达到“健康第一”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
传统武术教育价值探析 篇9
1、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最大的价值是其健身价值。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逐渐普及和推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身锻炼。在众多武术套路动作中,太极拳普及的范围最广,而且最易被大众学习和接受。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注重呼吸,拳式也容易掌握,适合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人学习和锻炼。武术动作复杂而又灵活多变,强调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长期通过武术动作进行锻炼对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发展会有显著的效果。另外,武术对呼吸要求极高,其呼吸方法依据动作的变化有所不同,通常有提,托、聚、沉、憋气及闭气等等,对呼吸系统影响较大。武术动作的活动幅度较大,对柔韧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长期锻炼会使韧带的弹性得到增强,同时还会增大肢体力量,以此增强锻炼者的身体素质。另外,武术锻炼对人的体形也起到了改善作用。武术锻炼对身高有一定的影响。武术对各关节活动的范围比较大,武术动作千变万化,可以在练习过程中改善人的体型。武术锻炼对预防驼背也有明显作用。
2、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
传统武术经过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讲究内修外练、术道并重。武术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向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武术中的身体运动和其他体育项目有很大的区别,它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展现了其文化、哲学和美学的涵义。武术注重德、功并重,尤其以武德为先。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体现了中国文化刚健有力、积极向上的精神特点。西方体育文化注重攻击,讲究快、狠、猛。而武术注重“养”,养练结合,是为了增强体质,以追求身体健康长寿为目的。武术较量也是“点到为止”。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武术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向世人展示其独特魅力,在传播过程中发挥出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
3、传统武术的德育价值
武术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武术的道德规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勇、侠、义、礼”思想。“忠”指的是忠君爱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和传承武术。“义”和“勇”是儒家与兵家所推崇的美德。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讲求诚信也是武林前辈的一贯教育传统。在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武术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目前社会上仍然有不法分子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给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阻碍。这就要求我们要宣扬武德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制止不正之风。“侠”是武的派生物。当今社会我们学习武术并不是为了培养侠客,我们要从“侠”的本色中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宣传“侠”的思想,树立社会的正义之风。“礼”是儒家所推崇的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要融入“礼”,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
4、传统武术的美育价值
传统武术还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传统武术动作大多刚劲有力,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美。另外,传统武术套路都是来自于古代民间,大多是民间拳师在实践中模仿动物或其他事物演变发展而来的,独具一种特殊的美感。如“苍鹰捕食”、“大鹏展翅”,给人一种威猛雄健的感觉,体现了动作的意境美。武术动作中对“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分寸的掌握,将其形成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的辩证统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套路的鲜明节奏感,体现了其独特的神韵美。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传统武术教育价值的分析,在当今社会要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武术,培养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武术的热爱,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锻炼当中。武术锻炼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武术对锻炼者的毅力品质要求很高,我们要大力倡导武术教育,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武术学习和训练,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坚强意志品质的的培养。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通过学生进行传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毛明春.中国传统武术与时俱进的理论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3,(2).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篇10
1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现阶段,武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设置,武术课程的目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观的,造成武术教育的实践仅仅注重学生身体的健康与武术套路技巧的训练,对武术教育中人文素质以及实战技能的培养重视度不够。由此可见,目前的武术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只能够称之为一种缺乏人文内涵与技击本质的武术训练,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教育,更不能培养出真正德艺双馨、武艺绝伦的武术人。由于武术文化中文化价值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上学生广泛学习重攻击技击与利益的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武技文化,出现轻视甚至模式学习艺术化、体操化以及竞技化的中华武术现象。由此可见,学校武术教育必须在武术课程目标中充分的体现人文与技击机制,进而达到传承与传播武术文化以及培育文武双全的武术人才目标。
2 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 . 1 武术教学方式落后, 缺乏创新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是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对文化道德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此种传统的外在动作教学方法,仅仅告知学生武术动作的练习,却不教授其文化内涵,没有达到育人的良好目的。一般而言,加强对武术文化理论的研究,习武人员都会遵守立身正直、尊师重道、诚实守信以及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的方式较为滞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缺乏创新精神。
2 . 2 武术教学师资匮乏
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教学的引导人员,其自身的武术修养对教学成果起着至关直接的决定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师资培训已经远远落后于武术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促进武术教学在学校有效的开展。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师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保障武术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加强体育院校对武术文化的重视,促使体育学院成为推动学校武术文化开展的主力军。
2 . 3 武术教学的传统文化意义没有得到重视
据相关的调查,大多数的学校没有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历史性、技击性、表演性以及健身性。武术作为一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应该依据学生的需要与意愿选择适合学生的风格内容。同时,由于各种的武术拳路都有极强的养身价值,针对不同的武术拳路应该结合其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的训练。因此,对于武术的训练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生活观的重要途径,武术是在提倡终身健身的今天极具推广价值的项目。
3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以及教育的有效措施
3 . 1 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3.1.1 学校的武术教育具有保护与传承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而中华作为见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国家重点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这频临失传的传统武术,应该从保护人鳄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进行继承与保护。学校教育是引导学生呢过接受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期待的关键场所,同时也是进行武术练习的重要时期,所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责任,是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肩负的民族使命。
3.1.2 学校的武术教育提供了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主体育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凝聚力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但传递了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真实,而且也是承载着民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载体。作为中华传统体育中的代表,武术体现了冷兵器中国人民防身卫国、体魄强健的主要手段,是对民族体育思想精髓以及精神的指引。鉴于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以及培育下一代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学生正在接受文化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武术教育不仅仅有利于促进武术在学生呢过汇总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应该加强对武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以及使命感。
3.1.3 学校的武术教育创建了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平台
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民族兴旺发达的驱动力。武术人文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气节。例如:中华少林寺武僧抗击倭寇的行侠仗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爱国行为以及霍元甲外国大力士的武术故事等,都体现了习武人员高尚的民族精神素养以及爱国的民族情结。武术中的行侠仗义以及人格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武术成为诚信、正义、名节以及义气的象征,此类武术精神成为人们教育后人的行为标杆以及励志素材被人们所传颂。学校的武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国精神以及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教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以及爱国情怀。
3 . 2 学校实现武术教育文化使命的有效措施
3.2.1 加强武术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民间以及军旅中都涌现了诸多的武林豪杰,其为了民族与国家的兴亡,具有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崇高情怀。例如: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的爱国事迹、南宋的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等。这些英雄人物都想帝国主义列强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国威。其忠君爱国、心怀天下的英雄事迹被历来作为精神保障教育学子。由此可见,学校加强武术历史的教育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 加强武术文化中武德的教育
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精神支柱,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武德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应该从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切入点对武德文化进行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仁、智、礼、义、信”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思想道德。武德教育的范围涉及广泛,其中主要包含:处世之德、爱国之德、尊师之德、敬业之德以及信义之德等,此类的道德内容都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民族精神的振奋,进而培养更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
鉴于武术源于中国,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其具有独特的内在以及外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尚武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武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习武应该先习德,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武术道德的基础上,对武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习武过程中慢慢的领悟武术的道德。学校应该把武德的教育贯穿于整个的武术教学中。如今,武德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为国争光、尊师敬长、见义勇为、遵纪守法以及相互团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武德的教育,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以及振奋民族精神,还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文化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2.3 改革武术教学模式,渗透武术人文精神
针对现阶段武术教学中滞后的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易学、短小以及实用的武术套路对其进行教学,并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同时,应该把武术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中,教导学生以礼明德,加强武术利益规范与生活的迁移。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呢过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等。
4 结语
武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武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作者简介]杨明(1964- ),男,湖北襄樊人,襄樊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湖北 襄樊 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28-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处于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2004]16号),这个文件为高校教育、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制订合理实效的实施计划,是教育工作要完成的任务。现在,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继续深入,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武术的教育功能更显重要,新时期的武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有了广阔的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传统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熊建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方面。① 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观点教育、政治立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科学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等,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属于认知性教育,依靠启发、说理和引导实现其目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以及生态道德、网络道德教育等,道德教育以道德信条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故又称为规范性教育,依靠内省、养成和自律实现其最终目的;法纪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等,从其性质来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它依靠强化、自制和他律实现其目的;心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属于自励性教育,依靠劝导、激励和体验实现其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具有不同的教育机理。
二、武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
1.武德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武德是指“习武的道德”,也称武德修养,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这种体系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经过长期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武德能调整习武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习武者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它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习武者的种种行为,达到使习武者既能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又能自我克制、自我完善。②武德贯穿于拜师择徒、习武、教武、用武等武术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是习武过程中的规范性教育活动。
2.武德的功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武德是武术的思想精髓。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指对品行的修炼,“外”指对技艺的修炼。习武应在修炼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德的修炼,既修身又修心。修身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养性,以德润身。尽管武术门派林立,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是所有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武德当做习武者的前提条件,有“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理者不或教之武”“欲练武,先修德”“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说法。③可见,在武术中,把“德行”作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武德具有健身、防身和修身的功能,现代武德更注重修德行、修品行。④
三、武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从武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来看,它是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依靠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和行业舆论,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生活践履来维系传承和发展的,从这点来说,武德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⑤,即道德教育范畴。高校可把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四、武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衡量载体的选择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接受,是否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传媒等都被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⑥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通过专业教学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力的载体。在这个教育中,武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相继开设了武术专业课,并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列入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教材,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武术教育,接受武德的熏陶洗礼,武术成为建国后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开展,以及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继续深入,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按照“三自主”原则,大都开设了武术兴趣课和跨学科武术选修课,使得主动或被动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为实施武德教育开辟了较大的空间,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
五、贯彻武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确定武德教育的理论学时。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对武术内容的施教仅局限于技术部分,忽视了武德教育,即使有,往往也只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重武轻德。面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形势,很多院校已经把武术套路、实战技术纳入体育教學计划并予实施,这对于当前高校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利的途径,同时二者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武术教学计划的课时分配上,建议安排专门的武德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武德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全貌:武术是理论、技术和武德修养的整合体。应对大学生讲授武德作为武术职业道德及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和标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找到自己目前的道德修养与武德要求的差距,激励学生不仅要学好武术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要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重要任务。
2.将武德教育同社会活动相结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武术文化知识、武德知识竞赛,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武德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有关武德方面的讨论会、辩论会,促使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对同学中出現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分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学生观看与学习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武术影视片;聘请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讲授习武心得与传授武德精神;宣传英雄和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热爱武术事业的情感,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义务参与一些社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可辅导社区中老年人和小学生学习武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也能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尊老爱幼、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另外还可以借助校园网络或宣传栏等展示武德教育的相关知识,逐步把学生从武德教育的氛围中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轨道上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运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进行武德教育。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传递迅速、影响力强等特点,在校园进行武德教育,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传播。武德教育者可搜集整理有关弘扬武德精神的资料并制作成专题片,通过校园网传输给全体师生,并定期更换内容,在校园内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
4.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再塑造,树立“良师挚友”“言传身教”理念。任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武艺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一个身教行为,即身体修养的展示。教师身体行为在教育载体中属于隐性载体,对受教育者具有暗示、启迪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其教育痕迹是不外露的,也是用言语所不能替代的。⑦新时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爱子之心去爱学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和激励学生。武术教师不仅要言德(武德),还要信德、行德,在要求学生道德高尚之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学生长期融于教师的良好言行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对他们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⑧目前,随着武术教学面的扩大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武术兴趣课的增设,需要新增较多的武术教师来进行武术专业课和武术兴趣课的教学。新增教师虽然在技能上可以胜任教学工作,但其武德修养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还需要重新塑造,特别是要提高武德修养,以胜任新时期教学工作。
武术的思想灵魂——武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都起着育人的作用,转变人的不良心态是其工作的共同的主要任务,在内容上,两者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变迁而不断充实新内容、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的。现在,随着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继续深入,各高校体育教学按照“三自主”原则,开设了武术兴趣课和跨学科武术选修课,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武术教育。高校应抓住机遇,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新时期的武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有着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是大学教育中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
[注释]
①⑤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2007(1):17-18.
②杨中平,等.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12.
③④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13.
⑥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2007(1):91.
⑦黄靖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新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8.
浅析高校武术的教育价值 篇12
中国武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独特的健身养生方法和价值。中国武术实用的技击术、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赏心悦目的动作,使它像一朵奇葩独立于现代体育之中,但在西方体育文化与各种暴力、功利文化的充斥下,大学生对武术产生了许多不良认知,漠视了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及思想,这些极不利于大学生对武术的继承与发扬。武术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结构的健全等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促进武术在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普及与发展,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2 武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2.1 武术教育的价值内涵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中国武术同样具有价值的属性,武术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世代的劳动及智慧,它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商品的特性,即可以用来交换。武术在古代的军事及社会当中体现了保家卫国、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换取了安宁和繁荣,减少了财产的损失,在无形中创造了价值。此外,武术在健身、比赛、娱乐、防身、教育及旅游等方面都体现了巨大的价值财富。
武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武术习练者在对武技习练和体悟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太极拳强调“心静体松”,形意拳强调“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武术教育中的身心合一、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合一,在当今社会有着与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意义。
2.2 武术教育价值的具体内容
2.2.1 健身养生价值
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身体的各部分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国人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太极拳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因此,武术在各级学校又可以作为康乐体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使它在学校中的开展走向深入,改变以往的以“技术教学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2.2.2 武术套路运动的教育价值
套路动作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武术套路的教学已经历了多年实践,在前人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价值。第一、全面的身体素质锻炼。促进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等素质均衡发展。第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作之间的衔接、转换,适当地让学生尝试自己编排动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以及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都会有很好的效果。第三,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增强自信心。青少年都有表现的欲望,而武术课能够经常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会非常有好处。第四,培养学生处理事情有始有终的态度,增强意志力。武术套路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都是连贯一体的,需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长期坚持会对其日常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武术动作讲求的是和谐美、节奏美、平衡美和力量美,在动态的姿态展示过程中,无论对于练习者还是欣赏者都是一种享受。
2.2.3 武术搏斗运动的教育价值
武术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技击价值是与生俱来的。现在,掌握一种自我防卫的有效手段是不少人的愿望,它可以使人们防身制敌、主持正义。在现代社会中,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精神,它能激发人的竞争意识和战胜困难的意志,以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武术的搏斗技术是踢、打、摔、拿的实战组合,讲求动作与内劲的快速协调和灵活运用。在搏斗的进行和练习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务实,提倡交流互进,反对封闭蛮干;要有明确的精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搏斗练习能够在很多方面使练习者得到提高:第一,磨炼意志。在精神高度集中下的身体对抗,时间越长越显出意志的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克服自己的恐惧、疲劳,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胜败的体验是正确面对挫折的前提,搏斗运动能够让这种体验来得非常直接,却又不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击打、抗击打的训练也都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第二,培养敏锐的目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讲究时机的把握,练习搏击首先要锻炼的就是眼力,而这也能反映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适时分析与指导,能够让这方面的价值体现得更为清晰。第三,养成辨证地看待所面对的形势的习惯。对抗就会产生优势和劣势,然而有时优势可以转变成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变成优势。第四,锻炼身体素质。技术动作的熟练运用都是良好的综合身体素质的表现,反复的踢、打、摔、拿等技术的运用以及一些辅助练习的锻炼都能从各个角度锻炼学生的身体。第五,陶冶身心。在两人之间有条件的对抗练习中,情感、意识都得到充分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第六,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危险的事情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正确的处理,包括对身体损伤的预防与救治,对环境的观察与判断等等方面。
2.2.4 人格培养的价值
儒家哲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和核心。首先,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把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中国武术重德重礼的特点。其次,儒家主张要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其理想人格是谦虚待人、稳健含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在教授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健全高校学生的人格。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以评心,武以观德”。通过武德教育可使学生明白习武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逞强斗狠,而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明代的少林寺僧在国家危难之际自觉与来犯的倭寇浴血沙场,民国初年霍元甲力挫外国拳师,是武林中人以民族大义,国家荣誉为己任的历史见证。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同时又能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武术教学提倡武德教育不仅能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更能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武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启发
武术教育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中国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化手段与资源,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影响深远,意义非凡。“未学武艺先修德”,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承就异常重视“武德”,武术的传授一直把武德作为第一标准,收徒习武要首观其德。少林《剑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峨嵋枪法戒谨篇》说:“不知者不言,不仁者不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昆吾箴言》更是规定:“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拳脚行不传。”如此重重规戒,体现了武术界对习武者思想品德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武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动作造型来培养的,这种行为就是“礼仪”。在大学生中的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而且更重视武术礼仪的传授与规范。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助练习,考核渠道等,使学生养成应用武术礼仪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在如此武术礼仪的熏陶下,道德礼仪就潜移默化地深深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为日后大学生养成巩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武术教学对促进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武术看作是一种外部的技击技术,它还具有培养道德修养、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审美能力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质量等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武术的教育功能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发扬武术的教育功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学校武术的开展,为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杰,黄豪.浅析武术的价值及其教学[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2]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唐花清.试论武术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体育科技,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