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发展

2024-09-25

武术教育发展(精选12篇)

武术教育发展 篇1

影响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原因解读

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其调查结果可知, 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影响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观造就: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升学率的考虑, 或教学计划有武术内容的安排却不执行, 还有专职武术师资力量较为缺乏。二是认识错位:校长和家长对开设武术课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增加有所顾虑, 导致他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校长竟然认为不宜在学校里大面积推广武术, 因为孩子们的体育课有自己的一套教材、一套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跟武术训练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所以武术的开展并不是急需的。武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问题。武术影视和小说的虚幻造成了学生对武术认识的错位。三是教学局限:武术教学着重于对技术的掌握,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礼等的培育。以武术技术评价为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各地区中小学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很不普及。社会与学校在武术教学上形成了竞争态势。四是内容片面:武术自列入体育教材以来, 虽历经时代的变迁, 其内容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变化, 减少了套路的动作数量, 增加了体现攻防格斗的散打和女子防身术等内容, 但是, 武术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为主。目前无论是学生还是体育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对现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出了不满, 主要反映在:教材陈旧, 结构单一,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吸引力,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既枯燥沉闷, 又繁琐、复杂, 不受学生喜爱。

不同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应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 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正视, 但也不能老喊“狼来了”却始终无动于衷。对于其他客观原因, 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解决, 如政策上给予支持、制订相关的法规来促进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武术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定期培训来解决, 但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师引进的问题, 则只能借助于政策的力量了。加强武德、武礼教育, 对于消除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武术安全问题的顾虑是有用的。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伦理规范是知行合一的, 对于武术的规范也是如此。没有了武术的技击属性, 其德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武术德礼的规范, 武术就只能是类似街头混混的打架斗殴, 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也不利于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发展。可见,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武术技击与武术德礼二者的关系, 会很不利于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这是进行武术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教学评价指引着教学活动, 要改变单纯以武术技术来衡量学生学习武术的情况而加强综合评价。课外武术活动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武兴趣, 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正常开展。虽然, 不同时代对学校武术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教师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学生更可能具有不同的现实需要, 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可能侧重于某些方面, 但是,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旨趣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可见, 武术课程内容是否全面、合理, 是否适合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就成为了关键。

构建多元的、独特的武术课程内容

2001年9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试行。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改革。那么, 武术在学校中具有优势吗?这一方面取决于武术对实现课程目标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武术跟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是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是武术在学校中存在的唯一理由。试想, 如果不同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都一样, 那么, 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更易于教学的体育课程。中西体育文化既具有共性, 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以中西体育文化为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关键是在实践中能否实现这种不同。因此, 要充分发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不能将武术仅定位在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层面, 将学校武术教育仅定位为单一的某种运动形式的技术掌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身体运动教育, 而忽视其他更为深刻的教育价值。这也对武术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校武术教育自己独具的属性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武术教材的编写, 不能仅满足于对以往教材的缝缝补补, 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规范武术, 因为武术有其更为深刻的内容, 否则, 中西体育文化的区别和二者所起作用的差异可能就很小了。

总之, 武术多元内容结构被肢解造成了武术课程内容的单一, 武术课程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使武术教学效果具有局限性, 使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不能发挥, 使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不能彰显。因此, 必须改革学校武术课程内容, 才能促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西安

武术教育发展 篇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福州市小学武术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武术课程开设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发展小学武术教育的对策。结果表明:福州市小学武术课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师资力量、场地器械、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简化武术套路、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校运会中适当增加武术项目是促进小学武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 武术 对策

前言:奥运会作为向世界推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捷径,已成为各国优秀传统体育争相上镜的舞台。

武术申奥的失败,引发了国内武术界对武术发展的深思,是东西方文化的难以融合,亦或是奥运瘦身计划对武术申奥的阻碍,当然这二者皆是造成此次申请失败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学者普遍赞同一个观点,即武术普及面过小。暂不论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面如何,仅国内而言,武术馆校的惨淡经营、武术课程的无人问津就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换个角度,如若武术最终无缘奥运,那么中华武术该何去何从?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前确定25项奥运会固定项目,也就是武术必须在20以前申奥成功,当然这是条艰难而又障碍重重的道路。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所当然应该也必须成为中华武术传承的战略要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州市小学武术课程普及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清华同方、维普等期刊网,和图书馆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参考其他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1)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州仓山区、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马尾区各两所小学。(2)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各小学的一个班级作为学生调查对象。(3)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位体育教师作为教师调查对象。(4)自制福州市小学武术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向学生发放闯卷580份,回收问卷569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553份。向教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7份。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访谈法:为深入了解武术课程的普及情况和影响武术课开展的因素,对部分小学体育组组长、体育教师和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进行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课开设情况

将武术作为体育课的内容是福州市学校武术开展的主要模式。调查显示,福州市仅有一半的小学开设了武术课程,这一数据距离武术普及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从访谈中得知,大多学校仍然只是由于教材安排而不得不安排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较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整或改变。

(二)影响课程开设的原因

影响武术课开设的原因众多,其中教学大纲的安排情况,武术教师师资情况以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等构成了客观影响因素。

1.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相悖

福州市小学体育仍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除校本课程外,教学内容基本同意,但各校执行教学大纲的力度却不尽相同。早在80年代初,教育部就已明确地将武术列入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但部分学校并未完全服从大纲安排,而是以满足学校的体育需求、符合学校客观环境为前提来任意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调查显示,仍有60%的学校未将武术列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在武术教学中不可摒弃,但受传统观念及舆论的影响,学校及家长过分认为武术具有对抗性,容易使尚未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学生具有暴力倾向;其次武术动作过于复杂,习练过程较为艰苦,这些原因都使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经常将武术拒之门外。对武术了解的片面性,忽视武术文化建设对青少年儿童的重要作用是导致学校未将武术纳入教学大纲或没有根据教学大纲执行武术教学计划的重要原因。

2.师资力量有限

师资力量是学校武术课正常开展的保证,福州市小学武术师资力量十分有限。拥有一名专业武术教师的学校仅占30%,在体育工作中,担任武术教学的教师33%为本科学历,66.6%为专科学历。从访谈中可知,从小从事武术训练的教师几乎没有,工作后继续进行武术、跆拳道、散打等教学培训的教师也仅有40%。由此可见现阶段福州小学武术师资力量基本无法满足学校武术教学的需要。

3.校领导重视不够

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直接负责,直接指导,因此校领导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从调查中得知,没有一所学校领导对武术非常重视,仅有30%的学校对武术较为重视。小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多元智能水平为目的,而非单方面地重视学生学业的发展。现阶段福州市小学生升入中学,基本以地区划片为依据,不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划分。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领导应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多角度地开展校内文体活动,将武术这一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文体活动的范围。

4.武术场地、器械缺乏

调查显示,具备武术上课专用场地的仅有一所学校,位于风雨跑道旁。其余学校武术课的上课场地多为田径场、篮球场和排球场。两所学校具备武术课的.基本器材。对于这一现象的结束如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不足,恐怕有点差强人意。因为调查中发现,大多学校都拥有标准田径场、多片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项目的场地器材。对于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应该是学校对西方经济体育的重视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

(三)小学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

1.简化武术套路

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 篇3

制定一套统一的严格的武术礼仪规范是大势所趋,而且必须贯彻到训练、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习惯,对于武术练习者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起到很好的作用。加强实施武术礼仪规范与武德教育,武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2.改革武术教学形式

从注重套路教学转向技击练习与套路结合的教学形式。中国传统武术中大多数都是攻击性强的项目。但教学中套路中长拳居大多数,而传统武术项目却被遗忘,教的少之又少。在电影里,武术高手十分能打同时用轻功飞来飞去,这令许多青少年学习者所仰慕。但是武术教学先从套路开始,缺乏实战演练。而且一个动作重复很长时间,而感到枯燥。如刚开始练习蹲马步时,一练就是几十分钟,而且几个月内重复不变。复杂的套路则会造成学员对武术的误解,认为花拳绣腿,使得他们看不到武术的技击特点。武术现有的教学形式丧失了技击项目的本质,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改革,就会延续武术在人们心目中实用性弱、表演性强、花拳绣腿的不好印象。有些学习者会放弃武术转而去选择跆拳道。

另外借鉴跆拳道道馆模式设计武术馆,馆内装修应体现民族特色。现在的武术教学模式主要以武校为主,而跆拳道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与其道馆推广模式密不可分。跆拳道道馆装修精致、整洁大方、有品位上档次够范、富有韩国文化气息,给学习者第一感觉有实力很正规。而武校大多没有经过细致装修,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装修档次不高。做个比喻,在环境幽雅的肯德基麦当劳和在路边杂乱差的小吃摊吃同一款炸鸡腿,食者的感觉会有很大差别。跆拳道道馆的精装修及其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中国武校的场馆的比较也是同样道理。建议把武术馆企业化,运用公司运行模式,招聘优秀公司运行管理者,把武术公司做大做强,成为上市公司,进入股市筹集更多运作资金,进而再次促进武术公司发展,把武术馆开遍全球各地,传播中国文化。

3.武术服饰和段位改革

服装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应适合人的心理需求,服饰漂亮时尚有特色。在大街上穿道服的人随处可见,大街上穿武术的却少之又少,问其原因有人说道服时尚,武术服尤其是散打服不好看没法在街上穿。散打服即短裤无袖背心,没有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反而却很西方化,与跆拳道长袖道服相比,有些野蛮的感觉。看看国内的大小赛事, 正式比赛的时候才能看到运动员穿着武术服, 而比赛的前后却看不见武术服装的存在, 实际生活中更是基本没穿的,建议改革散打服饰,可以在上面绣上龙等体现民族特色的精美图案,规定日常训练也应穿着武术服。

段位制的晋级对于练习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练习者在辛苦努力之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段位,体会到付出就有回报,努力才能成功的感觉。这种提高通过努力提高段位的变化,具有非常强大的激励作用,提高练习者的自信心、进取心、成就感。经调查,小孩练习跆拳道者对考级的期望值极高,促进他们继续努力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段位制还没有成熟化和规范化,段位制应该有更好的评判标准和等级标准,评判标准应该量化和简化,减少裁判执法的人为因素,继续简化竞技武术套路规则,段位可多设些层次,晋级难度不宜过难,激起学习者的热情。

4.调节课堂气氛

教练上课应富有激情,调动学生积极性。适当做些体育游戏从而增加趣味性,把握好运动强度,单次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增加,练完后注重放松练习尽量消除乳酸,否则过几天肌肉会酸痛难忍,因此有些小孩会放弃武术惧怕武术,多变换教学方法及运动形式,注重动作实用性和实战训练,可通过实战或打沙袋或人形不倒翁等形式来宣泄心中的郁闷。

做热身活动时注意增加游戏的种类的灵活多样,例如:丢沙包、贴膏药、网鱼、围圈追人、反应游戏、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等;做热身活动时同时注意增加接力比赛种类的灵活多样,将比赛结果输赢奖罚分明,分组接力比赛还可以锻炼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竞争意识。例如:每组单脚跳接力赛、蛙跳接力赛、倒跑接力赛、侧滑步接力赛、高抬腿接力赛、俩人一组手撑地推小车接力赛等。

5.加大宣传力度

武术是中国国粹,只有为世人所了解才能体现其价值,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消极的推广,发展速度会大打折扣。宣传推广很重要,比如中国成功企业家史玉柱推广脑白金的案例,在电视上、广播上、报纸上、互联网上等广泛重复宣传,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的广告语,那可爱耍酷卡通的老年人夸张跳舞的画面被多少人所铭记,所以宣传工作很重要。新闻单位利用多渠道的宣传报道方式, 从不同角度加大对武术的报道,以引起世界大众对武术的认识,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中。将武术延伸到国外,建立专门的武术网站对武术进行传播和推广,定期派武术名家到世界各地进行传艺,定期举办各种争霸赛(武术泰拳争霸赛、武术跆拳道争霸赛、武术空手道争霸赛、武术拳击争霸赛等),扩大交流宣传。

6.增强武术教育意义和增强武术产业

增强武术教育意义:武术技术教学只是武术内容其中的小部分,更重要的是通過这种外在形式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注重教育意义,比如跆拳道强调通过身体磨练,促进习练者达到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跆拳道师范的意义是:技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教练老师不仅仅技术高超,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要自身做好,从而给学生做个好范例。中国武术也应向这方面借鉴,提炼出自己的特色教育,使习练者达到品质上及精神上的提升。建议武术挖掘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武术的结合点,增强在生活中的教育意义。例如热身活动时,让学员一次做二百高抬腿,要求一次性必须完全做完,当身体非常累的时侯,大声喊:“突破突破突破突破突破”一直喊到二百个结束,学员通过身心体会对突破的理解会深入内心影响他,此时教练再讲以后在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面对困难不要害怕,只要你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突破突破突破再突破!你一定会战胜困难,你越努力成功离你越近!再例如做准备活动时,给学员讲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说热身准备活动身体发热可增加肌肉的延展性,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这样可以提高成绩和防止受伤。生活中也是如此,磨刀不误砍柴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做事之前做些准备可以事半功倍。

常言道适者生存,武术应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适度发展武术产业化形式。建议把武术馆企业化,运用公司运行模式,招聘优秀公司运行管理者,把武术公司做大做强成为上市公司,进入股市筹集更多运作资金。另外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的创新值得借鉴,收视率也很高。建议武术可以借鉴美国NBA的运作发展模式,为增加世界影响力,所以多举办一些对抗赛如:中泰武术泰拳争霸赛、中韩武术跆拳道争霸赛、中日武术空手道争霸赛、武术柔道争霸赛、中美武术拳击争霸赛等赛事。再比如少林寺主持释永信近些年来通过某些市场化运作,从而使少林寺在全球影响力剧增。(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从武术与跆拳道的对比探寻武术发展之路[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4(2).

[2] 罗远东,李海英.武术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原因探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06.

[3]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潘晓波.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7,(2) :82-84.

[5] 崔浩澜.“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3) .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分析 篇4

1 武术文化的概述

中华武术是从生活实践和军事活动中提炼而来,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逐渐与哲学、兵法、养生、伦理和医学等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武术文化中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凸显,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 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2 . 1 传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的武术文化追求“阴阳相容, 天人合一”, 注重自身的修养,例如:在练习太极拳时,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中动静相生和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过武术练习,习武者不但可以熟练武术的动作套路,强健自身体魄,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 2 传承中国道德礼仪

武术文化注重礼仪,要求习武者要有武德,即在习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例如:精湛的武艺、谦逊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端正的态度等。武术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帮助习武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增加习武者的修为,激发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 . 3 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武术套路追求动静结合,一招一式顺势而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较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在传承武术文化时,美学传承也不容忽视,例如:习武者可以借助武术著作,仔细揣摩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招式,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感受武术动作中体现的美。

3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3 . 1 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套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将双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协调,做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并且武术套路的招式动作比较复杂,需要习武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武术学习中注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习武者刻苦练习,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

3.2 丰富知识, 提高修养

武术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伦理、军事和医学等思想,其丰富内涵不但可以完善习武者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高习武者的文化修养。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习武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术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先发制人”和“动静相生”,这些理念均是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体现。同时,武术文化注重武德修为,并将其作为习武者最重要的品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武术练习过程中的调息打坐,可以调和习武者的气血,改善其身体的内循环,这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现。

3.3 发展个性, 保持健康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习武者心理倾向、唤醒自我意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在体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认识到习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而是敢于面对挑战,坚持自强不息。

4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4 . 1 过分注重竞技武术

很多学校在武术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竞技武术,文化氛围淡薄, 虽然学生的武术技能较高, 但是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千人一面,让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武术文化的真谛,只是将武术与竞技相等同。

4 . 2 武术内涵认识偏差

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套路的演练,传技不传“道”的情况较为普遍,忽视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使得学生无法领会中华武术的内涵,失去了对中华武术的兴趣,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4 . 3 习武人数逐渐减少

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武术的魅力,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跆拳道”“瑜伽术”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睐, 分散了学习中华武术的人数, 使中华武术陷入无人继承的困境。

5 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5 . 1 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功效与作用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已经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转变,而现代武术的体育性质更为突出,功能也以强身健体为主。同时,武术内涵也在变化中,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不能将武术单纯作为体育项目,而是需要强调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既要传承武术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武术文化底蕴的精粹,从而为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 . 2 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明确武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常规体育项目开展与继承,以确保武术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是武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武术教育不能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需要担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国家需要通过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突出武术教育的作用,激发更多人投入到武术学习中。

5 . 3 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方面,教师和武术家需要秉承武术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编制武术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武术文化的教育出现断层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在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其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术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浅显武术为主,教授学生基本的武术仪态和武德等,注重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小热爱武术,对学习武术充满浓厚兴趣。

5 . 4 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了解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精粹,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完成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养武术教师时,需要将武术修为和武术教育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对武术学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武术理解和武术造诣有限,需要注重培养其武术教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武术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强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完善武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前线的武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武术理念的发展和武术教育的要求认识有限,教学手段和教学较为单一,需要对其进行武术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

5 . 5 扩大习武的人数

武术来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群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和武术发展的未来,所以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后继无人的困境。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武术的作用,展示武术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学习武术。例如:在学校进行武术的教学表演,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美;组建武术团体,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加入其中,为武术发展献策献力;举办武术比赛,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等。

6 结语

武术教育发展 篇5

刘 政1,张云崖2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口述等研究方法。对塔沟武术学校成功的办学模式进行总结,以求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与分析。通过这一个案分析,旨在为当前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鲜活的案例及成功经验,从而促进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为武术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塔沟武术学校;武术教育;办学模式;发展

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华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民族的文化符号。“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层次越来越多元化,武术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明信片”,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影《少林寺》,曾经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习武热潮。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在电影的感召下走上习武之路。顺应这股潮流,一些武术学校、武术馆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然而受制于办学模式和教练自身的水平等因素,各地武术学校、武术馆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武术馆校只是昙花一现。当然,也有部分馆校顶住重重压力与挑战,在艰难困苦中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成功之路,不断创新为武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塔沟武校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的东部,由塔沟村老拳师刘宝山于1979年创办的一所民办武校。校园占地面积大,训练场地宽阔,文化课设施齐全,在校师生3万多名。塔沟武校成立30多年来,共为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文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如张帅可、李鸣凤、张开印、李俊丽等。塔沟武校在国际、国内重要武术比赛中,共获奖牌4641枚,其中金牌2221枚,奖牌数和金牌数均列国内武术学校之冠[1]。塔沟武校受邀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教学和表演,频繁的出现在央视春晚、奥运会、残奥会、青奥会等重特大活动。正是借助这些平台和展示机会,塔沟武术学校成为国内外知名武校。取得这样成 作者简介: 刘政(1991—)男,上海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武术教育,电话:*** 张云崖(1967—)女,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武术教育与养生

绩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塔沟武校有军事化的管理制度、提供良好的就业渠道、良好奖惩措施、优秀的办学特色、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宣传和公益活动等,这些都为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正是希望客观公正地分析塔沟武校办学模式中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由此对武术传播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1 塔沟武术学校办学模式优势体现 1.1 以文武兼修,术德并重为教育目标

塔沟武校教学积极响应党的领导和号召,始终坚持“文武并重,德技双馨,传少林真功,育全新人才”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塔沟教育集团官方网资料显示,塔沟武校学员训练该校武术教学设有套路、散打、拳击、跆拳道、武术表演及绝技等专业,有教学班400多个。文化教学已形成了从幼儿班、中小学、高等教育和国际交流的完整教育教学体系。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开设课程,规范学习内容。学校长期坚持正规系统的全面教育,注重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连年被主管部门评为“教学一等先进单位”。1.2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执行有效

塔沟武术学校采取“联校办校到自我办校”、“以武养武”的办学模式。采用与其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形式,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学校一直坚持军事化管理的教育方针,坚持“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出质量”的原则,要求教练员和学员都必须严格遵教学管理制度。正因为有着一系列的制度做保障在管理上加强监管及执行力,塔沟武校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需要的优秀武术人才,由此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源,形成武术人才培养平台及良性运行机制。

塔沟武校有“塔沟铁军”的称号,教学质量过硬,教学技术过硬。塔沟武校实行奖惩机制,鼓励教练员和学员积极进取。赏罚分明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彭教练在口述此问题是表明:“塔沟武校实行的分班教学,每一位教练员管理一个班级,每周对该教练员的学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生活卫生、公益活动、武术学习思想汇报等,然后进行最后评比,优秀班级将得到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名次倒数的班级也要受到相应惩罚,如打扫卫生、为优秀班级的学员洗衣服等”。这样的奖惩措施不但提高了每一位学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3 畅通的就业渠道,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

塔沟武校是正规的武术学校,学生正式毕业后有很多就业方向,如学校推荐输送到各大体院、国家队深造;输送到武警部队、公安任高级教官;留校发展;输送到海外,长年在海外任教;输送到影视界、娱乐界等。此外,凡是塔沟武校学生,经过培训学习期满达到相应的毕业水平并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关武术证段位书,并根据个人需求安排工作。1.3.1报考、保送体育院校深造

特招、保送进入各大体育学校、警校深造,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学府。1.3.2武警部队、特种部队参军

每年有各个种类的部队到塔沟武校挑选学员参军,如2011年释小广被西北某个特种部队挑中,现在部队服役。1.3.3留校发展

武校毕业的的学生可以选择留校发展:教练、管理人员、武校后备人才,承担出国访问、外宾接待、文化交流等。目前武校已有200名学员进入教练员培训班或已为正式教练,为武校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1.3.4海外表演、教学

在校学员满三年后正式加入武术表演团,出访世界各国进行武术表演及武术交流。在国外设有多个武术培训基地如俄罗斯、法国、韩国、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学生。1.3.5功夫演员,向影视、娱乐发展

武校于2006年与袁和平导演签订和平电影公司演员培训中心,部分学生已签约影视公司,进行以《少林寺》为题材的功夫片电视剧的拍摄等。1.4塔沟武术武术的人文精神 1.4.1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塔沟武校参加了很多国内外重大的比赛和演出,带给人们一场场精彩的武术视觉盛宴。(见图二)有这样光彩夺目的成绩,归根结底就在于塔沟武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武术发展潮流,通过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塔沟武校2008名学 3

生表演了《太极》和《梦想》,而《梦想》这个节目的难度也很大,最终好评如潮。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塔沟武校学生表演的《白云之帆》更是震撼人心。2014年8与11日,据《每日邮报》报道,中国塔沟武校的120个青少年为8月中下旬举行的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排练,在空中摆出巨大立体几何造型,场面十分炫目壮观。这些青少年在半空中组成对称的几何形状,届时将在运动会上展现他们对“中国梦”的诠释。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第二届夏季运动会,主办方预期将迎来204个代表团的3786名运动员。开闭幕式导演说,《筑梦之塔》的表演将融入多元的文化因素和各种创新理念。塔沟武校在通过长期的参与一些大型文艺、体育活动表演中,他们探索出了把武术的阳刚和艺术的阴柔相结合模式,他们把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形成了属于塔沟特有的表演武术体系,成为了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每次教练谈到这些都满怀着崇敬和喜悦之情,然而最让人震撼的是,在这么多次这么大难度的表演和训练中,塔沟武校很少有学生出现重大伤病,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图二 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现场盛况 青奥会开幕式表演现场盛况

1.4.2爱国荣校,坚持不懈,顽强拼搏

塔沟武术学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为了增强学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每次上课和放学坚持让学员进行校训“认真学,刻苦练,勿执门派,悉归一宗,以继承发扬中华武术瑰宝为己任,益智强身,习气励志,百尺竿头精进,报效祖国,匡扶正义”的背诵,不但要每一位学员体会到习武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学员对武术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塔沟武校不但教学员如何做人,而且还教学员如何做事,笔者的教练员说在塔沟武校时的经历:“以前在塔沟武校训练时,由

于过于用力导致胳膊脱臼,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就请了几天的假。不过看见队友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自己却不能训练有些难过。这时,总教练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走到我的面前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膀子受伤了腿总可以用吧。”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武不能怕吃苦,正如李小龙所说:选择武术是一个自讨苦吃的过程。滴水穿石,铁柞磨针,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武校正是用这种永不服输、坚持不懈、奋勇拼搏精神,培养并形成了“塔沟武术精神”。1.5 强大的人格魅力

塔沟武术集团总教练刘宝山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是全国著名拳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武术九段,率先办起了以传授少林功夫为主要特色的武术学校。虽然很有有很高的声望,但是老人为人朴素、低调,做事不讲排场,爱护学校、爱护教练员、爱护学生。老人教育儿子刘海超、刘海钦、刘海科要求也很严格,以“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自律和博爱精神,为武校树立了模范。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拥护,是武校发展内在的动力。1.6雄厚的师资队伍,保证武术的传承

塔沟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师生约有30000多名,其中专业武术教练450多名,文化课教师460多名。教学设施完善,练功场地27万平方米,大型训练房19个,拥有文化课教室400多个。还配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生理化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设施。文武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完备:武术教学设有套路、散打、拳击、跆拳道、武术表演等专业,有武术教学班350个;文化教学已形成了从全托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善教育学体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有可以招收国外留学生的国际教学中心。经上级批准,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少林中学和武术职业学院。少林中学为全日制学习文化的普通中学,武术职业学院为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全国第一所培养高素质武术人才的武术院校。如今塔沟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集文、武教学为一体的大型民办武术教育集团。集团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成绩突出,为武术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先后被确定为“特种兵征兵基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生源基地”、“河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5

生教育实践基地”、“成都体院武术系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等。塔沟武校是目前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武术学校。

1.7 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宣传、发展武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通过运用媒体宣传,塔沟武术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影视、网络、报刊、杂志、宣传彩页公益演出等等。通过在社区、火车站、学校等地的展示,快速有效地促进了武校发展壮大。塔沟武术学校组织学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上山扑火、为受灾地区捐赠衣物、捐款建造防污长提、见义勇为等等,培养了武校学员优良的品质,同时为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宣传,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对社会个人来说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学校来说,它是学校领导及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注度、热情度的体现,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教学质量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则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团体意识,培养学生热于奉献的精神[8]。学校时刻本着“武术为人、武术育人、武术传人”的精神服务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2 塔沟武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2.1 人文关怀的缺失

塔沟武术学校堪称武校的楷模学习的典范,但是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塔沟武校教学中实行军事化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单方面的要求技能的标准与竞赛,忽视了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练员对学生缺少身体和心理上的关心;其次,教练员要以德服人,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从文化层面来讲,武术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教练员要树立好模范作用。2.2 教练员之间不公平竞争

武校将学生按照班级分配给教练员管理,武校规定定期进行比赛,排名靠后的班级和教练员会受到惩罚,教练员为了在比赛中拿到好的名次,除了给学生增加训练量外,也会有不利与比赛公平的行为。此外,每个教练员都有独特的教学方法,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发展,同时也违背了班级比赛的初衷,不利于比赛公平和教练员个人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2.3 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学历不高

塔沟武校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员学历多以大专、中专、高中毕业生为主,教师和教练员年龄21-30占的比重较大,会导致一些教学问题。首先,教学活动中青 6

年教师缺少老教师的经验,不如中年教师沉稳、老练、有经验,在遇到教学问题时的随机应变能力有所不足。其次,年轻教师在心理上不如中年教师成熟和沉稳,在工作中多会出现浮躁心理,会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如此造成了学校文化课教师的流动性大。最后,每个教师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有自己的教学中的一套方法,学生在接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也有对各个教师的教法适应过程,教师流动太频繁,学生学习就会相应程度的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进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2.4 文化课教师工作条件缺少保障

作为民办的武校来说,塔沟武校对武术技能很重视,但这也给文化课教师带来压力。一是,武校学生热爱武术对文化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生重武轻文的现象;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课教师没有编制,导致教师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导致教师生活没有保障,这也影响到教师教学上的积极性。塔沟武校成功办学对武术教育的启示

3.1武术教育要做到正确的价值引导,注重对习武者的人文关怀,达到身心一统、德技相长。在教育中不仅要强调武德第一,追求“武德中提倡的忠、义、信、刚、毅、勇、诚的精神价值,和仁、宽、恕、礼、让为行为手段”;同时,强调“习得搏杀真武艺”,“受过武功训,敢把天地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引导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做文武兼备的武术人才。

3.2学校可以定期召开教师和教练员的交流会议,让教练员、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好的教学方法说出来。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有好的教学方法分享出来,在此基础上公平比赛竞争,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友谊、赛出进步,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为武校教育发展更好服务,为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3武术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武术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做武术教育行业的主心骨和领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因此自身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关键。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武术人才。此外,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武术文化的传 7

承面临着严重缺失的现象,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在发展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激发武术发展的活力。

3.4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教师潜能的开发需要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收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武校教育要发展要有好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集人才是武术教育发展最不可忽视的环节。

3.5武术教育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做好武术教育的宣传工作促进武术的发展。经常参与公益活动,使武术走进人们的视线,通过大力宣传增加民众对于武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参与各种演出,拓展关注广度,加大研究深度,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为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4 结语

塔沟武术教育集团能从一个名不经传的民办武术学校一跃发展成为武术教育集团,与其长期以来坚持的武术精神和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塔沟武术教育集团教练员口述的总结,对武术教育进行思考,积极吸取塔沟武校在办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培养教练员和学员们的认真学刻苦练的塔沟武术精神,这是塔沟武校能够脱引而出的核心竞争力,为塔沟武校武术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塔沟少林武术学校连续七年登上央视春晚的文化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4(9):53—54.[2] 赵富斌.武术教育传播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3.[3] 饶彦.河南省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6):11—13,18—23.[4]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现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8—19.[5] 王燕.学校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冰体育学院学报,1998,16(4):28—30.8

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篇6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学校武术教育特征基础上构建其教育目标体系,并分析学校武术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特征、武术健身功能、武术文化传承。得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和学校武术教学实践的三维目标。同时,得出学校体育教育健康育人观与武术健身价值相契合,以及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具体教学实践,即武术文化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本文的研究以提供给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和学校武术教育实践。

【关键词】武术;教育;体系;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在武术课程标准下进行设置,目前关于学校武术教学标准的研究主要涉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部分的相关标准,以及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中武术教学理念、方针、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详细针对学校武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后,遵循教育学规范进行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置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模型,基于当前世界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的、体育课程领域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校体育视野下的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模型。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98—2015)、Pubmed(1956—2015)、 Spring(1955—2015)等中外数据库等资源,以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学校武术教育”,“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WUSHU teaching”进行检索,精选得到51篇中文相关文献和22篇英文期刊以及图书章节。

专家访谈法:主要采访国内体育专业高校的武术学院、系部等武术专业教师和大中小学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咨询学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议。

逻辑分析法:梳理这些文献和专家访谈建议,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分析学校武术三维教学实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述评

武术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武术具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攻防技击、艺术审美、健身修身。[1-3] 官方把武术分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是西方文明下身体运动形式的代名词,其是以游戏规则为限定标准的身体运动方式。学校体育选择武术的健身价值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武术项目与简单劳动、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更具民族文化特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范,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同样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设置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学时、评价等具体教学任务。高中现行的《体育与健康》实验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也同样设置了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多数高校的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也存有武术教学内容,以及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见表1。

表1现行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全国学校

武术项目联盟设定的武术教学内容概述

学龄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武术学习内容[4]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教科书武术学习内容[5-10]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设定学习内容[12-13]

小学小学1-2年级: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3至5个简单动作组合小学3-4年级:武术基本动作, 6至8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5-6年级:少年拳、地方特色拳种、9—10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1-2年级: A:基本功,正压腿、侧压腿、压肩。B:基本动作,手型(拳、掌、钩)、手法(抱拳礼、抱拳、冲拳、推掌)、步型(弓步、马步)、腿法(正踢腿、侧踢腿、蹬腿)。C,健身操(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注:小学3-6年级内容还没有出版武术礼仪、武术典故、武德。武术动作技能:基本动作(冲拳、推掌、穿掌、拍脚、腾空飞脚、旋风腿、腾空摆莲、侧手翻、乌龙绞柱、鲤鱼打挺)。基本功(吻靴、下腰劈叉、正踢腿、外摆腿、内合腿、拍脚)。某拳种套路。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的武术攻防技术练习,即冲拳、掼拳、侧踹、正蹬腿、侧踢腿等攻打技术。打靶、脚靶、沙袋的功力练习)

初中9至10个动作组合的武术套路初中1年级:健身长拳(6式);初中2年级:健身南拳(10式);初中3年级:健身短棍(10式)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基本动作(旋子、前手翻、后手翻、侧空翻)。基本功。某种拳种。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攻防技术的有条件实战、功力练习)

高中目前国家教育部还未颁布新的高中、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形神拳、刀术、散手、女子防身术武术基本功、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武术格斗中的实战练习和功力练习。

大学 初级长拳、棍、剑,太极拳、太极推手,散打、跆拳道。[11]武术礼仪与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格斗实战练习。

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一旦进入学校教育范畴,就必须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即设置较为完善的学校武术教育目的、具体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等相关教育因素。国家职能部门及相关学者、专家在经过调查论证后,确信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在促进强身健体、传承武术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当前武术教育的实践。然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在现代体育科学(动作科学、运动学、生物学等)视野下或许有待商榷。比如,儿童、青少年“劲力”的学习与评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14-15] 以及小学阶段设置基本动作中乌龙绞柱(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教学内容)等动作难度较大,通过实证后得出多数(70%常模)实验个体(健康学生)不能掌握。[16]现代体育(身体)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是有一定的范围、序列、平衡原则的,教学内容的设定是根据儿童、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动作发展特征为依据的。[17] 比如,个体在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学校阶段(在中国小学一年级6岁,高中毕业大约在17岁)体育项目的学习范围领域是一个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发展过程。[18]序列是课程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内容进度,其任务是帮助不同学生个体在每一个年级水平上得到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行为活动和动作技能学习。序列的重要性体现出教学内容选择通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整个教学计划的可适性问题,其是建立在发展视野下构建个体教学内容的限制性工具。课程中的平衡是指在体育教育中所有目标都得到尽可能的覆盖,以体现教育的平衡与补给作用。然而中国近几十年的体育课程标准多数都是以身心发展、体育学科、教育目的等设置教学内容项目,没有考虑个体阶段、动作发展特征。[19] 故,学校武术教学相关设置建议在原有身心发展基础上增添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使学校武术教育更加适应儿童、青少年发展特征,起到学校体育武术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平衡与补给作用。

2.2 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

武术发展到今天传承了其技击、健身、审美娱乐等功能,这一传统项目进入学校领域后主要发展其健身功能,附带有其他技击、审美娱乐等功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相继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目的、教学理念、改革思路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但是,它们是否适合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模式,还有待教育系统的验证。正如,中国历经近百年学校武术教育,调查表明学生从学校中学到的武术内容不多。[20] 本文基于学校教育范畴下的武术本质属性(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体育学科特点(动作科学依据,即动作发展、动作学习、动作控制理论与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需求),构建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即学校武术教育的总目的、具体领域目标、武术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本文拟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构建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即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福祉。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作为国家政策力量、规范和引导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武术教学实践活动。

武术超越体育主要是指其健身、文化层面上,虽然武术的价值功能(健身、技击、文化、审美娱乐、经济等)已经超出了体育这一游戏现象的范畴,但是,武术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就要遵循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目前学校武术教育侧重武术健身功能的体现,这也是武术走向官方学校教育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是武术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当然,民间武术等仍然还是沿着其技击功能、健身娱乐审美、经济等功能发展,只不过在发展速度上赶不上学校体育这种自上而下地在政府行政和财政推动下和支持下的发展速度而已。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文化,武术这一传承到今天的文化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其在当下价值的时刻,“需要——创造”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思想。[21] 今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武术形态是社会的选择,也是武术被改造或发展的一种模式,目前综合多个因素,学校体育教育观下主要突显了武术的健身价值。

2.3 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体系

当前学校教育采用三维目标进行学习与评价,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学校武术教学主要包括传授武术文化知识和发展技击与格斗技能、采用正确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体武术情结三个方面。 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简图。武术文化知识和技击与格斗技能是武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间接知识与技能,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最终彰显武术情结。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则不能表现出恰当的武术情结。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2] 武术情结是当别人对武术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议论或质疑时,个体产生一种受意识压抑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3] 比如,在武术学习中仅仅为了获得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而没有体验或感受武德的护航,高水平的武术技能由于社会诱惑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不能彰显正面的武术情结,学校武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每一条目标都是该立方体中的一个点,每条目标与三维都有关,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在武术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融入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武术文化内容,增强武术教学的情境性。

基于学校教育三维目标下,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体现为,学生能够从武术教学中获得什么?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是学生持久或终身理解与掌握的?什么样的武术文化和技击与格斗技能在今天最有价值?武术传承到今天以健身价值充实到学校体育教育范畴,遵循着现代教育过程的相关发展路径。学校武术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武术文化和武术套路、技击)在教育学三维目标规范下应该体现出,通过正确的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过程中认同武术文化价值,体验由于武术学习而带来的震撼,在个体生活中彰显武术情结。

2.4 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健身功能不谋而合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创造”的结果,其功能由生存技击、军事武术、表演武术发展到今天的强身健体、攻防自卫、审美娱乐、经济等功能,这些功能是武术传承的社会需要和自身改造适应的结果。武术与传统养生的结合而产生了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24] 中国养生术是独立于武术的另一传统文化形态。养生对武术的改造发展了武术技击的实战功效,同时,也是对武术极大发展的过程。比如,武术吸收养生术后产生了武术内功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内家拳法。太极拳当前盛行世界各地首要目的是练习者从养生角度看待太极拳,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属于附属目的。目前国际武联委托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制定“世界太极拳锦标赛”的动作规格和竞赛规则,这是武术当今进入学校体育、走出国门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的极佳机会,说明通过武术健身价值国际化、现代学校教育推广模式使得这一武术项目太极拳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

手段与目的是相对的,也可以转化的。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否成为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健身价值的体现,是发展武术健身价值的最佳时机。虽然武术具备健身、技击、审美娱乐、经济等多种功能,学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体现的健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同时,武术这种“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和谐、自然、统一的文化特征与现代社会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前养生促进武术的发展,人们追求长寿而选择了武术,今天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能否成就武术健身价值也是武术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下去的检验,但愿学校体育能成就武术健身价值的极大发展。

2.5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中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发展三个方面(西方发展科学认为四个领域,即身体、认知、情感、动作)。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也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资源。教育是人类的平衡与补给、人类灵魂的调整过程,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让人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更应该表现为驾驭知识、技能能力的增长。武术本来是以人类的攻击性为基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养生术而呈现出一种向人类生存艺术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人类的伦理意识进一步汇聚成系统的武德,并且凌驾于武术技能之上,也是武术者驾驭武术技击能力的体现。武术文化是保障武术技击、健身、审美娱乐功能正常发挥引导作用。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崇德重于崇技,将武术文化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追求武德置于知识和技能之上,教导个人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采用道德规范维系群体与社会的和谐。武术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信、勇等,以及天人合一、内外合一、阴阳理论等中医和哲学思想。虽然武术文化涉及的武德修养、礼仪规范以及中医、哲学思想等在师徒式、世家等传承模式下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承,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事件证明等。但是武术如今进入现代学校教育,其是西方量化、游戏规则规范下、目标学习和达标考核,武术文化作为传授的学习内容是不能学习后即刻评价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局限性,是教育走向科学化而成为课程必须付出的代价。目标只是教育结果中可评的部分,并不是教育结果的全部,教育的结果包括可评与不可评两个部分。[25] 武术文化虽然目前不可评,但它属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结果部分。随着社会科学对武术的改造,如果评价武术文化可以采用心理、社会量表的形式进行间接评价,只是要经过相关量表的制定、效度和信度检验测试等具体工作。相信随着武术的现代发展,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讲,武术文化必须被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儿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诱惑与刺激,而传统知识、文化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些武术动作技能附带文化的内涵或意蕴也只有通过在技能传授过程中讲授,学生个体才能理解并加以编码与认同价值转化。比如,长拳抱拳礼的教学,简单的动作多数武术学习者都会做,其中的含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五湖四海的朋友、出拳者的谦逊、希望向大家学习的精神、心中默念希望能够在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融入文化动作意义,其区分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唯一内涵(武术动作的文化意义)。再如,长拳中学习“虚步亮掌”时,个体要深刻体会“礼让”的精神。[26] 这种“礼让”精神如何实现生活化是武术文化在当前的现实转化,即武术生活化、教育生活化的体现。因为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得以传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27] 这些武术动作技能所蕴含武术文化只有被教授,才能产生一定效果的武术体验。文化的传承是灵魂的交流,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形成具有教育的终极意义。武术的学习是文化的,是“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精神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规范武术应实现人的性向发展和人生存价值上发挥积极作用,这种武术的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是社会需要与自我改造的结果,这种现实没有“对”与“错”之分,仅仅是一种武术功能转换的现象而已,也是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适应现实的一种体现。

3.结论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是不同时代社会需要和自我改造的结果。本文主要根据武术项目的属性、现代体育学科特征、社会需要等相关因素构建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体系以及三维教学实践特征概述,主要体现为学习掌握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体验武术文化,彰显武术情结。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要改造属于今天学校体育教育适应下的武术传承,是武术人、教育人的共同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8-40.

[2] 杨建营.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 2005,25(7):53-58.

[3] 刘文武. 武术基本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5(3):20-29.

[4] 耿培新,吴庆茂,等. 《体育与健康》,1至2年级全一册教师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13-232.

[5] 耿培新,余小鸣.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60.

[6]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7-50.

[7]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3-46.

[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7.

[9]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9-134.

[10]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50-291.

[11] 武冬,吕韵钧. 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105.

[12] 赵光圣, 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3] 张峰,赵光圣,吉洪林. 回归武术本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14] 王兴泽,黄永飞,谢东北等. 小学生(U6—11阶段)动作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94-100.

[15] 王兴泽. U12—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及武术运动技能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01-110.]

[16] 王兴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 动作发展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R].2015.

[17] Paul W., Robert P., Mary J., et al., 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 7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12:59-64.

[18] Capel S., Susan P. Iss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 Routledge Falmer, 2000:124-129.

[19] Greg Payne, 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序言.

[20]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1] 温力. 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4-498.

[2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98.

[23] 温力. 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42(1):5-12.

[24] 曲天敏. 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88-90.

[25] 崔允漷. 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J]. 教育研究,2013,7:98—104.

[26] 宋宜清. 论高校武术教育中如何传承武术文化[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5(18):178-179.

武术教育发展 篇7

遍历当前的高校武术, 由于长期缺乏交流, 高校武术的发展与社会相背离, 同时武术和文化一脉相承, 武术需要开放的文化和不断交流促进武术的发展,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 高校的武术发展较为缓慢。反过来我们看看社区武术, 社区的环境较为开放, 群众基础优厚, 武术能够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通过将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相结合, 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和社区的有利条件, 为武术的平民化打开道路, 为全民健身提供有效的途径, 同时高校武术可以利用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为高校武术课程设置打开必要的途径。

1、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的优劣势

1.1、高校武术发展存在的利弊条件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高校健身器材的大力投入, 高校在体育设施较为充足, 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 体育设施较为完善。据可靠数据显示:我国的体育健身器材大部分集中在学校, 同时高校的武术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体育学院中与武术有关的康复训练, 健身养身等众多的学者都成为高校武术专业的建设性人才。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在体育设施方面较为齐全, 但是高校的武术活动相对较少, 相应的武术人才与社会的交流较少, 同时武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经济型, 对于人群的适合较为宽泛, 因此武术更看重的是交流和实际应用型, 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武术理论的实际应用, 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做出相应的转变, 例如学生可以定期的举办无数的大赛, 通过同台竞技, 以武会友, 这样在调动学生武术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高校武术的交流, 锻炼学生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将武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打下基础。

1.2、社区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利弊

社区武术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 设施较差, 大都是自发的组织。这就导致了武术在平民健身中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武术以太极拳为主, 武术的多样性较差。从居民的角度上讲, 一些居民对于武术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武术需要的运动量不够清晰的认识, 因此他们的体育锻炼大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并且社区的武术管理较为松散, 体育锻炼的人群集中为老年人, 而青年人由于工作忙, 家务中无法参加锻炼, 因此人群不够广泛, 因此社区武术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高校武术是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和体育设施可以和社区武术结合起来, 让社区武术在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开来。

2、武术对于社会的教育贡献

武术历来既能够修身养性也能够修养德行, 历来习武之人讲究武德, 武德是习武之人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 武德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教育, 武德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倡导一直, 因此通过对群众武德的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让光蛋习武者在思想品德和行为方面能够不断进步, 将中华民族的的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发扬光大。

3、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结合现状与必要性

高校武术能够通过武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与社区锻炼的目标和方法之间进行交流, 社区通过高校的设施和人才优势提升社区的武术发展, 促进全民健身, 完善社会教育体系, 高校通过社区的武术教育人群为高校的体育理论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向社区输出不同的武术可为高校的武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为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提供良好的途径, 让中华武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3.1、互动的基本要素

根据高校和社区当前的武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有很强的结合性, 两者的互动发展能够为武术的新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让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形成可循环的人才输出模式, 高校武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终身锻炼, 自我健身的目的, 因此更早的让学生接触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了解社区, 形成自我培养意识。社区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节。例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定期到社区开展一些体育互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区武术活动中来, 指导社区的武术,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力资源缺乏,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同时另一方还能让指导老师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 也更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高校利用资源优势为社区的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和社区联合起来, 举办一些武术比赛活动, 促进全民参加到武术健身到来,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竞技水平。

3.2、互动的发展

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相结合是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结合, 是让武术走出高校服务社会, 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是武术的两个方面,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 终身锻炼正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因此作为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社区, 高校武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高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 主要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社会武术能够让武术不仅仅局限于服务学生, 拓展了武术的使用渠道, 肩负起强健社区居民身心素质的重任。从学校组织上来看, 社区武术和高校武术隶属于两种不同的层次, 两者的相融合有利于帮助社区实现集中式管理。

3.3、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结合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成本变高, 生活压力变大, 同时随着我国还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环境恶化加剧, 使得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因此武术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推崇, 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 使得人们开始寻求一些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 武术具备一些明显的健身优势, 武术不受人群、年龄, 场地的限制, 同时武术中各种武器, 散打, 拳术都有对应的训练方法,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联习内容, 通过长期的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此武术对于居民的锻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高校和社区的武术互动改革

高校的武术教育要适应平民化的要求,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然而, 我国目前的武术教育与时代的需求相脱节, 大部分高校对于武术之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 把武术教育当做一门选修课,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加强高校武术和社区的武术互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缺口, 释放高校武术教学的压力, 让高校资源在社区武术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4.1、人力资源的填补

随着社区的扩大和发展, 社区对于武术活动的展开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 然而现阶段的社区大部分居民缺少体育知识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 高校可以有效地开展武术培训, 让高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武术指导员到社区开展武术指导, 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师具有学历高, 专业技术全等等特点符合社区建设的要求, 高校对于社区的人力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人里资源紧张的问题。

4.2、武术学习内容的匹配

高校武术教学中主要是以体育竞技为主, 一些对于武术真正有兴趣的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训条件, 同时高校的武术教学与社区的武术教学有一定的差异, 两者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背态, 这就需要高校及时作出调整, 例如高校在平时可以建立相应的武术社团, 通过武术社团的培训与社区武术相接轨, 这样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 为高校武术走出去打开门路。

4.3、高校武术设施使用的合理化

社区的不断扩张导致武术设施的缺乏, 随着人们对于健身需求的增加, 社区的体育设施处于过载运行状态, 设备老化过快, 当前的体育设施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但是对于高校来说, 许多体育社会除平时的体育教学外, 平时都处于闲置状态, 高校的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因此高校可以和社区联合起来, 例如高校可以举办相应的武术如太极拳活动, 让学生到社区区, 邀请相应的居民一同参加, 进行太极拳交流大会, 让高校的教师和社区居民一起相互交流太极拳活动, 这样在丰富校园武术文化的同时让太极拳走入到居民的健身活动中去, 使得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4.4、促进高校和社区的武术结合

高校对于武术通常有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协会组成, 高校的武术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由高校内教师担任, 协会的主要成员是学生。 而社区的武术组织主要以俱乐部的形式存在通常负责人由一些爱好武术的人员组织活动。因此, 高校可以和社区俱乐部相联合, 以高校为主体帮助社区组建相应的武术协会协助社区管理, 并且让高校武术教练定期到社区进行考察, 帮助社区提高武术水平, 同时社区能够为高校武术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 高校在这环节中扮演一定的引导者, 提高居民对于武术的认识, 让更多的居民学会用武术来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 追求生活的艺术。

4.5、高校武术成果的经济性转让

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武术互动发挥在那可以帮助高校产生经济效应, 高校一方面通过有偿的场地开放, 武术辅导班的培训, 武术使用器械的生产和销售以及高校武术的科研成果实践都可以与社区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单项武术如拳术来进行社区武术辅导, 定期让高校教研人员与社区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进行交流, 完成一定的武术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让社区提供相应的资金, 校方提供相应的人才和场地资源, 形成有效的经济循环效应。

5、结语

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高校走出校园的一个契机, 两者互为依托, 为全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平台, 同时高校武术在和社区武术结合的情况下为高校武术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让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换发青春。

摘要:遍历当前的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 发现其存在很多共通的地方, 本文根据当前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的发展, 以高校和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为线索, 从武术的发展条件分析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的必要性。高校武术作为传播高校文化的可靠载体, 与社区武术具备共生的环境, 因此, 我们可以探讨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推动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区武术,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强.浅谈武术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武术教育发展 篇8

1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的概念界定

竞技武术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竞技武术在国内是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竞技主要内容的结构模式。[1]当然也包括各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除此之外的我们老百姓平时健身习练的动作简单易学的武术称之为群众武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阐明,本文所指的武术仅仅指武术套路内容,不包括散打(确切说散打也属于武术内容的一种)。

2宁波市竞技武术开展现状

现有的竞技武术训练体系主要是以专业武术运动队为龙头, 以业余体校为重点,以武术馆校为基础的训练体系。[2]另外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宁波市各高校为参加全省或全国的大学生武术比赛而组建的高校武术代表队也将列为本文竞技武术的研究行列。本文主要从宁波市专业武术队、宁波市业余体校武术队、宁波市武术馆校、宁波市高校武术代表队四个方面来阐述宁波市竞技武术的 开展现状。

2 . 1宁波市专业武术队

专业运动员是指在体育局正式注册的、有备案编制的、以训练和比赛为主要任务并领取相应津贴的运动员。据了解,宁波市目前没有在体育局正式备案的武术专业运动员,也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市武术专业代表队。

2 . 2宁波市业余体校代表队

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市重竞技训练基地),是宁波市体育局直属的事业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培养选拔我市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武术等运动项目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组队参加上一级体育部门组织的相关项目比赛,向省运动队和其它高层次体育训练单位输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组织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武术等项目赛事。[3]宁波市第二少体校开设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女子举重和武术(散打)6个三集中的运动项目和一个以市队县办为训练形式的武术(套路)项目。[4]第二少体校是宁波市竞技武术水平最高的地方,执行的是体教结合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以走训的形式进行训练,主要是为省体工队选拔苗子。据了解,除了市第二少体校,其它地方竞技武术都没怎么开展,即使一些青少年宫的武术培训班也主要是以培养孩子兴趣、锻炼孩子身体为主要目的的,也就是说,高水平的竞技武术还是存在于政府部门管辖的少体校。

2 . 3宁波市武术馆校

通过调查得知,宁波市有几所文武学校和武术馆,比如位于鄞州区五乡镇的东方文武学校、鄞州区的甬城武术学校、少林文武学校、国骅聚星文化武术学校等,这些文武学校性质都是民办学校, 自负盈亏,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武术特长,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了以武术的特长考入具有武术专业的体育院校,练习内容主要以竞技武术为主,但竞技水平和专业体工队还是有很大差距。另外,还有很多俱乐部形式的武术兴趣培训班,教授小孩子简单的武术套路,这样的培训班根据小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和教学,训练水平和内容相对比较粗糙,还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所以跟真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有很大差别。

2 . 4宁波市高校武术代表队

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拥有十几所本专科高等院校,浙江省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每4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运动会, 这是全省大学生竞技水平最高的两个比赛。为了备战这两个比赛, 每所学校都竭尽所能培养有武术特长的学生,甚至有些学校专门特招武术特长的学生入校,以代表自己学校打比赛,比如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有水平较高的武术运动员。高校武术队的训练内容也是以竞技武术为主,全面效仿全国武术锦标赛,有些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甚至可以媲美体工队的专业运动员,这全面推进了学校武术的发展。

3宁波市群众武术开展现状

宁波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设立的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濒临东海海岸,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宁波人民过着质量比较高的安逸生活,也就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去锻炼身体,包括去从事武术方面的锻炼。本文从练习地点、人群、内容等几方面了解宁波市群众武术的开展现状。

3 . 1广场公园是人们习练武术的主要活动场所

宁波海洋气候宜人,三江汇聚,城市建设合理现代化,有很多适宜锻炼的广场和公园,比如姚江公园、鄞州公园、中山广场等等, 这些地方宽敞安全、环境优美,非常适合人们集聚健身锻炼,天气良好的早上或晚上都会看到很多身着飘逸太极服的武术爱好者身影,现在的一些住宅小区或者社区也会有一块开阔的活动场地供大家锻炼身体。

3 . 2练习人群以退休中老年人为主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群众武术练习者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大都上班工作,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并且现在年轻人爱好网络游戏、看电影逛街,在家看电视的较多, 即使运动也是喜欢刺激的对抗激烈的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武术兴趣不大;相反,中老年人大都退休,工作生活压力较小,空闲时间比①课题来源:2013年宁波市科学研究局课题《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和谐互助发展模式之探究——以宁波市为实际案例》,编号:626SS1343。较多,并且身体也处于需要保健锻炼的时期,这样武术太极类项目就成了他们的首选运动项目。

3 . 3练习内容主要以太极类为主, 辅以地方拳种

练习的主体人群就决定了练习的主要内容,因为练习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太极拳(剑)、木兰拳(扇)是参与度比较高的项目,这两类项目动作简单易学、强度大小适中,长期习练对身体非常有益,非常适合人们习练,所以我们在公园广场看到最多的就是节奏缓慢、动作优美的太极、木兰类运动。同时,宁波本地拳种也颇受当地人钟爱,比如,四明内家拳就是宁波地方拳种,设有专门的四明内家拳协会,当地政府部门也比较支持这个协会,很多老宁波人喜欢习练这个拳种。目前来看,太极木兰拳(剑)和四明内家拳是宁波群众武术的代表。

4宁波市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的现状分析

以上描述了宁波市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的开展现状,从现状分析来看,两者基本处于独立发展、毫无关联的发展阶段,自己走着自己的路。竞技武术为着金牌梦整天练着高难度,群众武术为着健康梦也在太极中历经磨练,看似各自为主、互不干扰、安稳和谐, 但仔细分析开来,这是武术的一种病态发展,是伪和谐,同为武术, 我们何不将两者搭桥互补、相辅相成、互相扶持,就像兄弟姐们一样,彼此帮扶着往前发展,毕竟抱团的力量比一个人要大得多。

5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和谐互助发展对策

5 . 1以竞技武术为龙头带动群众武术发展

竞技武术中不乏武术高水平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深入到群众中来,给群众武术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两者必须要多多沟通交流。比如早在建国初期,武汉体育学院的温敬铭教授就同湖北的民间武术拳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湖北的武术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温敬铭教授热心社会群众武术活动, 主动同民间武术打成一片,还经常组织民间老拳师进行交流学习, 同时也将民间的武术精华授之于在校的武术专业学生,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有很大帮助,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更好的推广武术起到良好的作用。[5]我们可以请竞技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请到群众中来,给普通群众展示他们的过人之处,给群众武术给予技术和武术知识上的指导和普及。

5 . 2以群众武术为依托促进竞技武术腾飞

武术教育发展 篇9

关键词:武术,武术发展,武术演艺

1 武术演艺释义

武术演艺就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所谓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演艺术有舞蹈、音乐、话剧、曲艺、杂技、魔术等。现如今,在许多综艺节目、庆典活动以及文化交流中,有一项精彩的表演艺术项目呈现在人们眼前,那就是———武术。在这些节目和活动中,武术的内容越来越精彩、份量越来越重,武术与舞蹈、音乐、戏剧的结合也更加紧密。这样,就使得在传统表演艺术里头也有了武术份儿,而且它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武术演艺”一词也因此孕育而生,它是当代武术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兴盛与传播的代表。

从武术的特性来说,“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类项目,文化性、艺术性和技击性是中国武术的根本特性。”[1]而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武术是人体活动文化,其本身就是由人表现的艺术。千百年来,武术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的,它延续着武术艺术的生命,使武术成为中国艺术中独特的“活态”形式。

其实,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与艺术的结合由来已久。它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武舞”。“武舞”,从模仿击刺之方法的“象舞”、到以炫耀武力的“干戚舞”,“万舞”、“大武舞”,再到后来的以展现单兵技法的“剑舞”、“钺舞”、“套子武艺”,直至今天的以展现拳种风格特点的“武术套路”表演、竞赛,都是一种武术与艺术结合的体现。这些武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为了宣示武的力量,将实战中的击刺动作和要表达的情景、意愿,进行相应的艺术加工编排而产生。它们所展现的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它们“既有武的成分,又有舞(艺术)的成分,通过‘武’,使它具有一定的技击性;通过‘舞’,使它具有可观赏性。”[2]这种“武”与“舞”的结合,用当今的话来说实际上就是武术表演、武术演艺了。因此,无论是古时候的武舞,还是现今的武术表演、武术演艺,它不仅达到了展示武术技击功能和宣扬武威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了娱乐大众和健体强身的作用。

2 武术演艺:新时代背景下武术娱乐功能、商业价值的凸显

随着武术的发展与演变,武术的功能也呈现多方面发展,娱乐功能就是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表现。武舞、武术套路自古以来就包含着浓重的传统艺术元素,有着很高的娱乐观赏价值,这也是武术之所以长久以来被用作表演的根本原因。汉唐的“剑舞”,可以使观者数千人;宋代在勾栏瓦舍中所演示的“套子武艺”,也能使行者驻足围观。具有舞台效果的“角抵戏”,从秦汉时期就有了;在唐代发展起来的“相扑”,现如今已被日本视为“国技”。今天的武术演艺,已不仅是单纯的武舞(拳舞、器械舞等武术表演)了,它除了武术本身所固有的艺术因子外,有的还结合了现代舞戏的元素。所以,它既有武术的内外之美,又有了现代舞剧在人物、剧情故事方面的内涵,带给人们无穷快乐和无限遐想。

“武”,一直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变迁与发展。一方面,它是国家的重要组织机构,保卫着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又是帝王和老百姓的娱乐内容。这个娱乐内容就是武术表演,其具体形式有:武舞、角抵戏、相扑、套子武艺、武术套路、摔跤、气功等。通过这些武术表演,人们开始认识武术、感知武术;同时,通过武术表演,使人们感受着武术的深奥、神奇、神秘,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习武的行列中来,成为了保家卫国的一员。

随着武术技术的发展和套子武艺的出现,武术与艺术的结合就更加紧密,其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也更加凸显。农闲时,人们聚在一起练武、习武,成为了他们娱乐健身的重要生活方式。武术发展至明清时代,就出现了以武术套路为主要展示形式的各拳种门派。人们所看到和感知到的武术就是武术套路,它也使武术人在武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它深奥的秘密。这正是武术与艺术结合后留给人们以无限创造、遐想空间。

以武术为主题的小型武术表演,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如: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就是拳法套路的表演,它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出现;它可以在公园中,也可以在学校的舞台上,或公司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从表演者那里感受武术的魅力和各拳种的风格特点。

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在当今文化兴盛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商界和文艺界的青睐,武术演艺也就成了时代的宠儿,武术的商业价值和武术的文艺娱乐价值正逐步得到显现,越来越多的武术类演出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通过它们感受武术的魅力和精彩,同时也不断满足着人们对武术神奇的向往。

但如今的武术表演,它所承载的内容和展现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除了以展示各拳种风格的武术套路表演外;近年来,以舞台剧形式的武功剧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宣传真善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3 武术演艺: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都是造成双方误解的重要原因。21世纪前,西方始终以高傲的姿态看中国,贫穷、落后、懦弱是他们的主要看法;进入21世纪后,当中国崛起强大后,他们又感到了威胁。文化冲突始终是危机的根源,如何将危机化为友谊,也就成为世界人民的重要课题。

现在,虽然世界各国都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强大,但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特别是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和外交的理念。21世纪初,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它成为了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代表之一。在许多层面与场合,武术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和外交理念。

近年来,为了提升武术表演的影响力,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的努力下,于2004年5成立了中国国家武术表演艺术团,其宗旨是弘扬武术文化,并承担国内外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创作演出精湛的大型武术舞台剧目。庞立国说,中国国家武术表演艺术团的成立是武术表演走向世界的又一种新尝试,其目标就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将中国功夫剧打造成为与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乐、美国现代舞、爱尔兰踢踏舞等相同的、独具特色与代表性的演艺品牌,在舞台表演和影视方面探索和实践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产业化发展。该团创编的《五行繁衍》的中国功夫剧当年4月赴美国进行演出,该剧以中国武术的刀、枪、剑、棍、拳为基本元素,展现物质世界的金、木、水、火、土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循环繁衍,演绎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善”为人之本性,“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善与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由河南省旅游局少林寺武术馆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共同打造的《少林武魂》讲述的是武僧慧光寻母的故事,以强烈的戏剧冲突结合戏曲、少林武功以及多种艺术元素,并融入了“善”“孝”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该剧自2003年创编以来,在世界各地已上演500多场,足迹遍及韩国、印度、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它是我国国内出访巡演时间最长的剧目,并且创造了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工程”的新纪录;2007年11月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出口文化产品”;2009年受邀赴美国百老汇伯爵剧院连演24场,成为第一部进入百老汇的中国原创舞台剧。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武术,始终倡导的是“和平”理念,“武”在中国人们的心中被解释为“止戈为武”。这种理念,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的世界关系中。2011年8月19日晚,由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以“和平、友谊、健康”为主题的中国武术表演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王民大使在演出前的致辞中就讲到,“武术是中国和平文化的体现,其终极目的是实现和平与和谐。而这一理念与联合国倡导的和平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武术构建友谊的桥梁,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丰富并发展中国的武术运动,同时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中国用“武术表演”的这种方式,传达的是中国“止戈为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

4 武术演艺:武术学科的新宠儿

“体育与艺术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但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两者慢慢地不断靠近、接近,直至汇合,逐渐形成体育与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走向或趋势。”[3]今天,体育与艺术的相互渗透,已使两者到了不可分离而更加紧密的状态,体育项目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更是体现出体育艺术的时代特征。武术的艺术性,自古以来就是武术的一大特性,其艺术的表现手法,始终是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无论是“武舞”、“剑舞”、“角抵戏”、“相扑”、还是后来的武术“套子”“套路”表演等,都会融入时代元素。如今的武术表演、武术节目演出(或称武术演艺),也是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息息相关的。

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但武术与体育的发展总是同步的,随着体育艺术的发展,体育学领域中的艺术类专业也多了起来。许多体育学院自2000年以来,相继开设出体育艺术系,如天津体育学院在2000年成立了体育艺术系,并开设了舞蹈学专业;2001年广州体育学院也成立了体育艺术系,并开设舞蹈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之后,其他体育院校也相继成立了与艺术相关的系部。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艺术系,开设了表演专业,其培养方向主要是体育舞蹈和健美操。武术的艺术表演和演出,在20世纪90年代起,已在社会上开展得红红火火。近几年,武术表演及武术功夫剧的演出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亲睐,甚至是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向世界人民推出。武术的艺术性和作用在当代已显得更为突出,已受到武术界的极大关注。网上已有消息称,上海体育学院已不失时机地将在2012年开设武术演艺专业方向,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而其他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也在开设相应的课程,如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将在2011级的课程计划中开设武术表演课程。武术演艺的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开始,为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5 结语

武术演艺是武术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娱乐功能、商业价值的凸显,更是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武术演艺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武术演艺也为当今的武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它更体现了一种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郭玉成.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2]郭振华.从武术和武舞的历史演变论其价值功能的倾向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3]曲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J].艺术教育,2005(5).

武术教育发展 篇10

1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产业和动漫产业

1.1 当代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产业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一直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 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壮大,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这些武术产品形式多样, 包含的武术元素也更加多元化, 而且在与高科技产品的结合上也是越来越成熟。然而, 中国武术产业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一部分, 却一直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真正的中国武术产业已经在20 世纪50 年代在中国出现, 这就是最早的武侠剧及所推升出的武术影视产业, 像《少林寺》《南北少林》等电影的推出, 为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产业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中国武术表演产业、中国武术游戏产业、中国武术竞赛产业等武术相关产业也相继推出不同的武术产品, 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中国武术产业在当代文化产业背景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以及照搬西方产业的经营模式上, 也不仅仅满足于本土市场的开发模式, 更要有迈出去信心和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们更应该有信心走出去, 以此给予中国武术产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制定出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因此, 我们要着重强调运用新的文化创意来诠释中国武术的民族性与价值性, 找出我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契合点, 本土民族文化产业与世界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点, 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输出和传达中国的文化身份和中国的价值。

1.2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动漫产业

当下,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 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动漫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新产业, 其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因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动漫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重视, 由发展动漫产业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虽然我国的动漫事业发展较早, 也出现过世界影响的动漫作品, 在世界动漫领域也享有盛誉。然而, 随着西方及日美动漫作品的来袭, 动漫深受我国青少年的喜爱, 逐渐占领了本国的动漫市场。相比较,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真正成功的动漫产品不多, 动漫作品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与新兴的动漫产业相结合, 使之展现出文化的力量, 迸发出产业的活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 一定要发挥我国的文化优势, 我国最大的文化优势在于有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因而, 我们大力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就必须在创意上下功夫, 在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基础上, 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的进行加工, 与时俱进, 创作出深受青少年儿童喜爱的动漫作品, 创新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 努力发展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的民族动漫事业。

2本土文化元素缺失的中国动漫产业

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早, 也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如早期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被世界公认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 “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 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然而在随后的动漫产业的发展中, 虽然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但巨大的产量背后, 真正能入观众“法眼”的并不多, 能够与美日动漫产品对抗的很少, 能够唤起对“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民族品牌的记忆的更是寥寥无几。这背后反应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重模仿轻创造、重技术轻内涵、顾近利失长远、靠扶持缺自主这几点成为当下动漫产业转型中的弊病。海量的动画片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跟风复制上, 在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色彩的运用上、人物的造型上等一味向美日学习, 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思想, 很少有动漫商业佳作, 更缺乏独树一帜的艺术动漫佳作。究其根本原因, 创作思想的偏离, 应当是不盲目、不跟风, 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启发, 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创新, 创作出世界认可的动画作品;当我们告别了传统民族文化的时候, 我们也丢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即文化的“魂”, 即使拥有更先进的制作手段, 我们创作出的作品也没有生命可言。事实证明, 当我们坚持我们如果我们的动画能及时把握住中国民族文化这根主脉, 继续向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去学习, 并对它进行发展与创新, 确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动画创作和生产的动画创作思想,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动画定能再次享誉世界, 成为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标志。

3中国传统武术:中国动漫的良好创作素材

武术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风格各异, 为本土原创动漫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这为创作提供了可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我国武术拳派林立、拳种种类繁多, 任何一个门派、拳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可以成为我们动漫创作的素材, 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剧本远比一个枯燥乏味的剧本更受大家追捧。且我们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 在继承传统优秀武术文化的同时要兼顾动漫的时代气息, 使二者能更好的融合, 更好的为、武术文化传播发展服务。因此, 我们可以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作为动漫创作素材, 通过创意的融入, 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 创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 同时在人物设计、故事情节、市场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 引起各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通过动漫的形式来反映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 并将为动漫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猎奇力, 也将成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

4武术动漫:传统武术与动漫艺术的完美契合

4.1 武术融入动漫的自身优势

动漫是通过制作, 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 赋予其人类的一切感情、动作。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靠中介的话, 肢体语言无疑是最完美的选择, 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自我的文化, 当武术被动漫艺术化时, 武术通过动漫艺术的手段, 被人为意识化地进行了局部放大。动漫艺术化的张力融入武术表现形式时, 武术一方面被着重强调了艺术化的表达效果, 华丽的动作设计, 套路化的攻防情节, 甚至是夸大与不切实际的特技效果, 都在从艺术的表达层面, 加强着武术更加唯美的表达效果, 给原本刚性的意识形态增添了柔性的外观, 为的只是让武术更加融合进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中。事实上, 正是得益于武术在电影中唯美的表达需求, 融入了艺术张力的武术同时也在意识形态的传达上更易于视觉化的理解, 传递潜意识的震慑力。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幽默的动作表情, 在动漫领域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诠释。

4.2 动漫在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优势

动漫结合了武术, 武术融入动漫, 动漫广阔的舞台, 数量空前的受众人群, 无疑为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对内, 观众为民族同源性的受众群体时, 武术可以唤起沉睡在这部分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基因, 作为民族刚性的精神图腾, 通过动漫的艺术张力, 重新使得这部分观众找回民族自豪感。对外, 特别是受众群体来自另外的文明系统时, 武术作为肢体语言进行了潜意识层面的交流翻译, 其最终结果是向着不同文明的受众输送着武术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 武术所用的语言是肢体语言, 直截了当, 易于被潜意识消化理解。

5现阶段提升武术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5.1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作为武术事业发展的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文化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和体育相关主管部门对于融入中国武术元素的动漫素材与内容及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漫公司、企业、科研机构, 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政策扶持, 为这些武术动漫作品的制作与“推出去”提供政策扶植与帮助。

5.2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 世纪的发展靠人才, 武术产业化的发展也靠人才。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大力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 动漫专业人才正日益增多, 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 中国缺少既懂武术又懂动漫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武术产业化的推广基本是靠武术人士和一些专业集团的合作, 没有两者都精通的专业人才。这是发展武术产业化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它严重束缚着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因此, 要加强高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共同构建信息平台,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武术和动漫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3 打造优势武术动漫品牌塑造

在国际市场上, 品牌不仅仅代表一个企业的智慧和经济实力, 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动漫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文化品牌, 没有品牌的树立, 就不可能产生持久的、世界性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武术动漫产业的开发时, 一定要从中国武术的内核出发, 找准中国武术的核心要素, 坚持中国武术的主流价值观念, 不断挖掘民间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将其打造成受传统武术文化熏陶, 能够体现武术精髓, 创作出优秀的武术动漫优势品牌来传播武术文化。从而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此更加有利于中国武术产业的推广和发展。

5.4 加大武术动漫衍生品的开发

动漫产业的核心本质就是通过动画、漫画或其他的载体的广泛传播塑造出来的动漫明星形象进行多轮商业开发, 提升动漫内容的附加值。而动漫衍生品就是其中一个笼统的说法, 这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的产物。而这种加入动漫元素的衍生品不仅丰富了形象, 美化生活, 产品价值更是翻倍增长。随着2006年《功夫熊猫》的热映, 已功夫熊猫为主题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各大商场、网店、专卖店等, 与《功夫熊猫》有关的衍生商品成为热销的关键字, 这只会功夫的熊猫带来了商机重重, 也带来了新流行的时尚。功夫熊猫的成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动漫与武术元素的结合是受大家青睐的, 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因此, 将更多的武术元素和动漫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原创武术动漫精品, 从而进行相关的衍生品的开发, 必将极大地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发展。

6结论

中国武术动漫产业的开发无论是在中国武术产业还是在中国动漫产业领域都将成为一种新阶层, 如果我们能够从更加贴近传统、贴近生活, 创造出符合我国各年龄层的人群喜欢,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武术动漫, 中国武术动漫产业必将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助推器”, 而且会成为中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又一新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点.中国动画的武侠之路[J].电影评介, 2008 (12) .

[2]刘洋.功夫熊猫.传播的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J].传媒, 2009 (3) .

[3]汝安, 虞定海.武术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厉无畏.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9-11-23.

[5]王武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漫文化传播及其竞争力研究[J].学术园地, 2010 (4) .

[6]闰荟, 恽如伟.动漫——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4) .

[7]刘轶.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5) .

[8]谭玲.浅析动漫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基础[J].文化广场, 2010 (3) .

浅谈武术散打技术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 武术散打;发展方向;技术创新

一、散打运动技术概论

武术散打技术,是双方在格斗时,为合理有效的击中、摔倒对方而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动作方法。散打技术的合理性则表现在动作符合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符合运动学特征,符合武术相生相克等技击法则,符合竞赛规则要求。散打技术的有效性表现在运动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动作的功能和人体潜在的运动能力,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战胜对手、保护自己、取得最佳成绩的目的。

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获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智力、技能、体能、心理素质等。而每位运动员各方面具备的能力是不平衡的,在诸多因素中,存在着“互为补偿”的客观现实。但是,这些并不能否认技术的优劣对于提高运动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散打运动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1.技术的分类

根据攻防矛盾可将散打技术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根据技术表现特点(身体运用部位的不同)可将进攻技术分为打法、踢法和摔法三种;防守技术分为接触式防守和非接触式防守。根据动作数量的不同。散打技术又可分为单一技术(基础技术)和组合技术。进攻技术可分为单一进攻技术和组合进攻技术,单一进攻技术可分为单一打法、单一踢法、单一摔法,组合进攻技术根据运用技术种类不同可分为同类组合技术和非同类组合技术;防守技术可分为单一防守技术和组合防守技术。

2.技术的特点

开放性。现代散打的技术结构是开放性的,是在武术实用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兼并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法.经过选择、加工、改造、整理、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技击技术。

简单实用性。现代散打追求的是技术的简捷明快。技术的简单实用。不仅有利于训练的开展,而且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运动员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方面的潜力,使得对抗的搏击竞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具对抗性和观赏性。

综合多样性。现代散打技术采取的是“杂交”优势,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宝贵的传统技法,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技击方法和经验使现代武术散打技术在踢、打.摔的基础L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随机性。由于散打对抗局势是瞬息万变的.因此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必须在瞬间变化中把握机会,使用娴熟而有效的技术击败对手,这是现代武术散打的特殊要求。这种技术实施的随机性,给现代武术散打比赛增加了一定难度,也促进了其技术更加简明实用。

科学规范性。所谓科学性,就是现代武术散打技术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适应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要求,技术的设计要合理、竞赛的各种条件要公平;所谓规范化,则是现代武术散打的多种技法的标准化,要求运动员在进行现代武术散打对抗中,按照规则使用相同的技术来进行较址,而不是靠怪招异法来取胜、规范而科学的技术为竞赛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条件,也为技术训练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依据。

三、对建构散打技术体系的设想与分析

纵观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种格斗类项目,例如拳击、柔道、跆拳道,无不是根据奥林匹克的精神和竞技体育的原则,对其本身进行“整治”后才走上竞技体育的舞台。被舍弃的部分只能存留在社会,存留在民间,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价值功能,供人们去练习、研究、观摩和欣赏。另外,要从逻辑意义上来考虑建构武术散打的技术体系。曾教授指出:“技术体系的逻辑意义是指体系的本质结构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散打的各种技术若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导致规范技术难于形成,或是技术体系的建立永远停留在一个框架阶段。

武汉体育学院的梁亚东老师在《论散手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一文中论述到:“散手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散手踢、打、摔攻防动作的训练;二是指这些技术动作如何在比赛中,在攻、守对抗的情况下合理、适时和有效的运用与发挥。” 技术训练的目的就是使运动员建立正确而完整的各类攻防动作的技术概念,提高动作时肌肉用力的协调性和敏锐的肌肉用力感觉,培养准确、熟练、巩固、稳定的技术风格,以熟练的掌握技术动作,并能在比赛中灵活自如的运用。技术训练应和战术训练相结合。并指出技术训练的步骤一般应为:原地练习、结合步法练习、组合连招练习、假设对手练习、实战练习。广州体院李朝旭老师的《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他对参加1996年全国散打锦标赛(个人赛)的108名男选手和24位专家、教授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1)套路训练与散打训练必须分开。套路运动与散打运动都是中国武术的内容,仅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而已。不要因为这样,而非要相互依赖,相互迁就,我国优秀的散打运动员,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经过套路训练这个过程的。从现有的训练方法、训练程序看,与套路训练没有多大的联系;从运动员选材和动作方法的要求上更是差别甚大。(2)全面完善技术,强化个人绝招,并积极提倡主动进攻的打法。主动进攻,应该说是对抗项目的生命线。足球、篮球、乒乓球均如此,没有进攻就没有胜利。运动员在散打中所使用的拳法、腿法和摔法的基本动作并不多,但受场上对手的制约,技术动作运用时的变化却比较多。只有全面掌握散打各种技术,才能提高场上应变能力,争取与对方抗衡的主动权。做到击点多变,训练中围绕击点变化这个重要环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增强运动员使用动作不断变化的能力。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进攻技术。

四、对散打技术发展趋向的讨论与分析

苏州大学的施荣华老师对散打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散打技术要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不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是没有存在的价值。拳谚云:远踢,近打,贴身摔,手脚并用,拳里加跤,突出快摔,这正体现了我国散打技术的特有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赵国庆老师《从现代散打步法存在的问题看竞技散打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谈到步法是散打中重要的技术,有招必有步,步法直接影响着散打整体技术的发挥。同时指出,目前散打步法尚处于较为无序状态,缺少有效的静态步型和动态步法。步法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缺少科学有效的手段。表现在:步法单一,与拳法、腿法、摔法等技术配合失调,行进间难以连续发力,步法与其他技法的复合性差。改进散打步法势在必行,应将传统武术的一些步法经过科学训练应用于实战。此外,深入发掘传统武术的其他技术,丰富散打的技术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系统工程。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于久,于万岭.对构建散手技术体系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4:78-79.

[2]蔡仲林.建立散手技术体系模式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1995,4:56-57.

[3]梁亚东,陈兴胜.论散手运动员技术训练[J].体育函授通讯,1998,1:45-46.

[4]李朝旭.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3:78-79.

[5]施荣华.武术散手的技术运用及发展趋向[J].苏州大学学报.1997,7:56-57.

[6]赵国庆.从现代散打步法存在的问题看散打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体学报.2004,5:46-47.

武术教育传播研究 篇12

1 学校武术教育传播的策略

1.1 武术在中小学传播的策略

在遵循武术教育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和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下。从小抓起,将武术设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并与高考体育考核相衔接,采取灵活授课方式,增强武术练习趣味性,让学生从小习练武术、喜爱武术、重视武术。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的学习武术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深奥的武术文化。在观念上彻底改变对武术那种血腥、野蛮、暴力的错误看法和观念,使武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此外,还应建立一支一定数量、质量合格的武术教师队伍,为搞好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培养武术人才、增强民族体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整体上看,我国武术在中小学的推广是不平衡的,但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总是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3]所以,我们应从整体把握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找到适合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切入点,为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和推广制定有力的实施方案。

1.2 武术在大学的传播策略

武术以其技击实用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博得了大学生们的喜爱,“练习武术不仅可以掌握武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一种刚健有为、崇德利用的思想”。[4]从而使得大学生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武术做出贡献。“同时还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设定不同的武术训练项目和训练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5]畅通传播渠道、拓展传播范围,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 社会武术教育传播策略

2.1 针对不同传播对象,制定不同传播内容

在重视学校武术传播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社会武术传播在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武术面向社会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群体的不同需要制定一整套细致、完善的传播方案”。[6]比如:专业队的运动员练习武术的是为了比赛、在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练习武术是为了健身、中老年人练习武术是为了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目前,人们尊崇的是使身体疲劳,而精神放松的新的健康理念。所以,应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传播不同的武术内容。

2.2 培养专业性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当前,在我们传播武术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中小学以及高校缺少专业教师,而许多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不符合社会需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教育体制不利于武术传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派不上用场,产生了学用脱节的不良现象”。[7]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武术教育传播不应是孤立的,应在吸收武术教育传播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分析现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把握武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历史视野,极力解决武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武术教育所需的人才,落实武术教育发展的方针,使武术教育的传播向着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武术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促进武术教育真正的发展。

3 竞技武术传播策略

3.1 提高竞技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应不断提高专业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提高其竞技能力,为国内外重大武术比赛、武术交流活动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教练员要不断加快武术项目的内部建设,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培养高水平的武术运动员,保证武术比赛的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的观众,使人们在观赏武术的同时能够积极投入到武术的练习当中去,达到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目的。

3.2 注重赛事宣传,强化武术表演

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武术比赛,做好赛前宣传工作,通过媒体、网络、书籍、报刊向人们展示武术的独特魅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现代强大的信息优势进行细致的包装和广泛的宣传,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不同层面地了解武术。此外,还应强化武术的实地演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推出商业化的武术表演,展现精美的武术技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武术从业人员的生活问题,而且还可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术、喜爱武术。

3.3 重视内外交流,创造传播环境

武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还要重视民间社团、协会和组织的作用。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运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向广大农村、城镇推广简单易行的武术健身操、健身气功等。其次,鼓励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健身指导员参与到武术发展和传播的工作中,提高其职业技能,使武术朝着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由政府出面筹集资金举办武术健身活动、武术表演、武术竞技比赛,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促进武术传播。

从民间层面来讲,第一,正确认识武术传播的本质和内涵,从思想上改变对武术的错误观念,了解武术的内在美,从健身、娱乐的角度参与武术运动。第二,充分发挥民间武术社团、武术协会、武术组织的作用,积极宣传、推广武术。充分与政府的指导方针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交流活动,为武术的发展和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4 武术教育传播的发展方向

4.1 武术教育传播的专业化

武术作为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方向有明显的专业化要求。武术段位制是武术教育专业化的一种体现,许多国家都将具有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规定此制度,并付诸实践。如:韩国跆拳道,“段位可分为十级、三品、九段,这种具体、细致而又科学的分法是武术值得借鉴的”。[8]

4.2 武术教育传播的多元化

武术教育多元化是培养渠道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不断丰富和充实体育院校武术课程,让学生掌握本领、提高技能,这使得各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除能胜任武术教师外,还需具备从事其它方面工作的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能更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之需求,也更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武术教育不仅应该在学校这样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推广,也应该是面向全社会。

4.3 武术教育传播的高层次化

为了一改武术始终在下层社会传播,而得不到上层社会认可的现状。除了武术教育机构升级、更新之外,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应该不断提高。同时,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传播内容、策略和方法,使武术传播面向上层社会发展,从而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喜爱。

4.4 武术教育传播的终身化

“武术教育传播的终身化是武术发展的一种趋势,是连续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的过程”。[9]实质上是武术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要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人们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使每一个练习武术的人都能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其实我们也应该不断反思,如何使大众认可中国武术?是否可以将武术项目作为全民的、终身的习练项目?是否可以将武术以文化的形式进行包装,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象征?“一旦人们从思想上接受了武术,不再认为武术仅仅是血腥、野蛮和暴力的符号,而是可以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体育项目”。[10]那么,武术的发展就不会遇到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困境了。

4.5 武术教育传播的平衡化

在武术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的传播模式难免掺杂一些商业化、利益化的元素。那么,在武术不符合商业化发展方向时,我们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去除武术中不符合商业发展的部分,那武术的本质内容势必会受到损害,不利于武术的长远发展。如果在商业活动中倡导尽可能多的体现武术的本质和内涵,对商业发展又造成阻碍,短期之内武术传播能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吗?我们如何在武术教育传播和商业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找准利于武术发展的切入点,又要善于保留武术的内在精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武术教育传播的最佳效果,才能促进武术教育传播的平衡化发展。

5 发展武术教育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5.1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交流合作

武术教育科研应该朝着集约化和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既要重视项目内部的交流;又要重视项目与项目之间合作、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培养科研人才、加大科研力度和经费投入、在新的层次上发掘科研潜力,为武术教育科学化发展打下基础。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传播的新思路、新方法。武术教育保障体系应该更加细致化、具体化,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武术教育传播和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还应不断听取武术界专家、学者的意见,不断完善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不足”。[11]拓展新的领域,让人们能够真正的接受武术,使武术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从而使武术教育朝着大众化、全民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5.2 注重文化包装,适应时代发展

让现代人接受武术,就要深入的去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武术教育传播既要注重武术的外部包装,向人们展现集健身、教育、娱乐为一体的武术技能。使人们在练习武术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还要让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深入人心,使人们通过习练结合的方式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5.3 全力培养人才,拓宽就业渠道

“传播、交流、创新是武术发展的动力”。[12]在发展武术教育的同时,我们既要注重外部的传播和推广;还应该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定期进行交流与学习、借鉴其它体育项目传播的经验,促进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假如武术发展始终处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那么,就很难改变武术始终在下层社会发展的局面,要想让更多的群体接受武术我们就应该从培养人才入手,而培养人才归根结底靠的是教育。只有提高了武术教育的质量,武术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使武术朝着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一旦武术在社会上推广开来,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相信习练的人群会不断增多。那么,从事武术训练、教学人员的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武术教育的传播和推广,不仅关系着人们身体的健康、武术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武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不仅是遵循武术教育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还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武术的传播和推广。

(2)人们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和掌握武术技能,又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3)武术教育在面向社会时,针对不同传播对象制定不同传播内容,从而使得武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群体的不同需要制定一整套细致、完善的传播方案。

(4)重视培养专业性武术教育人才,继续深化课程设置和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武术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正朝着专业化、多元化、高层次化、终身化、平衡化方向前进。

(5)在重视武术教育对外推广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内部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科研投入、注重交流合作。

6.2 建议

(1)武术教育机构应客观分析武术在面向中小学传播和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注重武术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武术文化的宣扬。

(2)我们应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内部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武术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原因。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使武术能够满足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实际需求。

(3)武术教育传播在朝着专业化、多元化、高层次化、终身化和平衡化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社会发展的现状、人们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传播和推广方案。

(4)武术教育的发展应不断提高学科内部建设水平,培养武术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人才,不仅重视武术项目内部的交流与合作,还要借鉴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模式,以达到促进武术教育发展的目的。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武术教育的传播对象,武术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贯穿人们生活的始终。因此,武术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同时,还应该朝着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拓展,畅通开展武术教育的渠道,使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朝着专业化、多元化、高层次化、终身化、平衡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遵循武术教育传播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将武术发扬光大。文章以教育学和传播学为基础,探讨了学校、社会武术传播的策略,专门针对竞技武术提出了传播策略,并指出了武术教育传播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我国武术传播应该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最后针对每项传播策略提出了发展武术教育传播的结论与建议。

上一篇: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一篇:胸腔镜小切口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