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发展

2024-09-10

学校武术发展(通用12篇)

学校武术发展 篇1

1学校武术的演变历程

1.1古代学校武术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了古代学校的雏形。到了夏代,出现了“序”、“摩”、“明堂”、“辟雍”、“右学”、“警宗”、“西学”、“西雍”等一大批的官学机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主要事情就是“祀”和“戎”。据史料记载,我国学校武术产生于夏商时期。

古代学校,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是 “六艺”,其中的“射”“御”属于军事训练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性质,也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周朝“六艺”教育内容中强调文武兼备和注重人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争,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培养维护国家利益的武士,所以武术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加之战乱纷争,很多名士著述立说,研究兵学,具有代表性的如孙武、孙膑等,兵学兵法的研究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学校武术的内容。秦汉时期施行“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如《淮南子·祀论训》中说:“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儒家大力倡导“去武”、 “废力”、“力不劳”,使尚武、崇武的教育方略发生动摇,体育教育中一些技击性、强力性的活动项目开始遭遇冷落。[1]唐代实行“武举制”,并设立“武学”,使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真正设立武学教育是在宋时期,宋时将武备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系统而创办军事学校,武学教育与武举考试相辅相成,武学为武举输送了良好的生源,武举又促进了武学的办学质量。[2]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极大成时期,大量出版的武术专著,对学校武术教学、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2近代学校武术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入,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危亡,一些官僚和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清廷的灭亡,推出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始向西方学习,兴办西学。维新派首次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于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近代学校体育的初步形成也使学校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改变传统武术口传心授、徒承师授的小农经济教育方式,为武术高效、大规模地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武术引入体操、西方摔跤、拳脚等内容,成为新武术,作为学校武术的统一教材。1910年6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操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将武术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发展。[3]据《教育杂志》记载,自1913年起,各类学校的校运会中基本上都出现了武术项目的内容,1915年江苏举行省立学校第二届联合运动会,武术内容占据竞争项目的1/6,这说明,学校武术正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已完全合法,标志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教学,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4]

1.3现代学校武术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划为“现代”,现代学校武术也即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学校武术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任其自流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就单从学校武术教授的内容上来讲,我国现代学校武术的教学大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上都有其选择性。另外,国家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颁布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而也使高校的武术内容更加灵活化。

注:资料来源于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

2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功能分析

2.1对身体的教育:强健体魄的功能

一国之强大,在于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重点在学校。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学校教育始终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发展,包括了身体、心理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全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身体,这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武术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就拿简单的武术健身操而言,它是将现代健身操、武术等技术精髓和规则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这种结构合理,形式新颖的运动方式基本都属于有氧运动,比较符合青少年身心变化规律,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 “健康第一”的有效手段。武术首先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通过武术训练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 发展记忆,还能培养学生坚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性、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2.2对心理的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美感教育

练习太极拳有“太几十年不出门”之说,说明习练武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力。同样,练习武术也必须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武术谚语讲“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就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练习, 不能半途而废。习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所以,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有着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美,例如节奏美、劲力美,这是我们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美,是武术的外在美。而中国武术的内在美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只有达到身与心的合一,才能够体会到武术至美之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中国武术,不论是从内而外还是由外到内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性,无一不给人们带来强烈和深刻的美感。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升艺术修养水平。

2.3对精神的教育:武以观德,崇德尚能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武术的传习一直把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武术教育的中心。王立峰在《论青少年武德教育》一文中指出,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而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5]中国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但崇德尚能、尚武不尚力一直是武术文化的传承内涵。学校武术有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武德品质,对其思想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现代武术比赛中,要求运动员上下场依旧行抱拳礼,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用“礼”对自己的一种规训。”这些要求教育、规范着人的言行举止,这些礼节蕴涵着虚心好学、谦虚礼让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对人的身形、体态和举止的塑造,而且也是武德教育的良好体现。[6]

2.4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深受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中国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武术讲究“以德为先”,武德中包含了“仁”、 “义”、“礼”、“智”、“信”等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习练武术的时候,首先要以这些武德武训来规范自己,并在传承和发展武术中以身作则,学校武术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正如邱丕相先生所说:“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武术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和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与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所为之处。[7]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击术,武术的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武术早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学校武术不仅仅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还张扬着“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是一种教化之学,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3学校武术发展展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与输入都是通过教育而产生的,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武术教育,要想有理想的发展前景,必须重视学校武术和关注武术学校的状况。回眸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武术正在日臻完善,向着人文性、主体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3.1人文教育日益凸显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分数的高低,更是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被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文教育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的美德、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等, 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在现代学校武术中,我们在学练武术强身健体之余,追求的更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武术外练的是筋骨皮,内养的是精气神,是一种人的教化,一种人文熏陶。科技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为了遏制问题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教育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促使现代科学技术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大环境下,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人文教育价值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挖掘。[8]

3.2打破传统,体现学校特色

从建国以来学校武术的教学一直是以五步拳、青年拳等为主,内容比较陈旧,而且学生上武术课大都是对老师动作的机械模仿,缺乏新意和兴趣。今后,随着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强, 世界各国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都会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学校武术要想适应时代需求, 就必须学会改变,打破以前的老师教,学生在下面模仿的固定局面,改变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国武术博大精深, 拳种流派繁多,每个地域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拳种流派,比如河南的少林拳、广东南拳、山西形意拳等。具体到每一所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现代有的中小学把太极拳作为其特色课程, 有的学校则把刀术作为本校的特色,这些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制定出的学校武术教学策略,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学校的特色,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是今后学校武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3.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攻防意识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劳动者,学生即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未来教育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生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所以,今后学校武术教学也将会一改“教师前面做动作,学生后面模仿”的单一教学局面,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主导,使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真正使武术课堂“活”起来,这将会使学校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以往的武术教学中,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只是教授学生武术的动作套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练习,攻防意识是怎么表现的,基本上不会讲,这样上课,武术难以得到真正的传承,还使得武术课堂变成了简单的模仿,课堂枯燥乏味。据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的学生学习武术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 其次才是强身健体。所以,学校武术必须在方法上强调攻防技击实用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实际需求。

4小结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生命出发,突出人的本体价值,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学校武术从古代到现代,一路走来,也在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回顾学校武术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预示,在未来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科本身已不再重要,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人,才是最值得关照的。今后的学校武术教学将会使武术学科与人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真正的人文教育。

摘要: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弘扬和发展武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武术是武术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对武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学校武术的历史发展出发,分析了学校武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认为今后学校武术将会朝着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人文

学校武术发展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练、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精英武校中期武术大比武,本次考试从准备、策划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及各位武术教练和同学们的关注,举办本次武术考试旨在丰富和弘扬我市及我校武术文化氛围,促进武术项目在我校累计全市更大范围的推广普及。使我校武术理论实践教学与全名健身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大众体育文化传播构成教学实践同步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我精英武校在宁夏省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华武术在银川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舞台上我校也将涌现出众多武术人才。我们每一届武术人才用他们的勤劳与热情以及对中华武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断探索研究,将宁夏武术不断推向历史巅峰。

宁夏少林精英武术学校作为唯一的一所专业武术培训基地,担负着为宁夏地区培养武术人才及师资的重大责任,建校十多年来经过几代武术人的辛勤耕耘,武术教学已成为体育专业的亮点课程。同时学校的竞赛水平也有了显著地提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将走向全国的各项赛事中。我坚信,我们学习与付出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宽广的路。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武术考试,所有学生能够发扬作风,做到自信,勇敢,并且高度重视此次考试,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老师们、同学们,学习武术不单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和挖掘武术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将其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所有裁判员能过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本次比赛的裁判工作。所有参赛运动员严格遵守考试规则,尊重对手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团结、赛出成绩。

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篇3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学校武术教育特征基础上构建其教育目标体系,并分析学校武术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特征、武术健身功能、武术文化传承。得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和学校武术教学实践的三维目标。同时,得出学校体育教育健康育人观与武术健身价值相契合,以及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具体教学实践,即武术文化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本文的研究以提供给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和学校武术教育实践。

【关键词】武术;教育;体系;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在武术课程标准下进行设置,目前关于学校武术教学标准的研究主要涉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部分的相关标准,以及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中武术教学理念、方针、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详细针对学校武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后,遵循教育学规范进行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置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模型,基于当前世界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的、体育课程领域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校体育视野下的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模型。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98—2015)、Pubmed(1956—2015)、 Spring(1955—2015)等中外数据库等资源,以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学校武术教育”,“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WUSHU teaching”进行检索,精选得到51篇中文相关文献和22篇英文期刊以及图书章节。

专家访谈法:主要采访国内体育专业高校的武术学院、系部等武术专业教师和大中小学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咨询学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议。

逻辑分析法:梳理这些文献和专家访谈建议,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分析学校武术三维教学实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述评

武术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武术具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攻防技击、艺术审美、健身修身。[1-3] 官方把武术分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是西方文明下身体运动形式的代名词,其是以游戏规则为限定标准的身体运动方式。学校体育选择武术的健身价值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武术项目与简单劳动、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更具民族文化特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范,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同样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设置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学时、评价等具体教学任务。高中现行的《体育与健康》实验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中也同样设置了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多数高校的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也存有武术教学内容,以及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见表1。

表1现行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全国学校

武术项目联盟设定的武术教学内容概述

学龄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武术学习内容[4]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用书、教科书武术学习内容[5-10]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设定学习内容[12-13]

小学小学1-2年级: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3至5个简单动作组合小学3-4年级:武术基本动作, 6至8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5-6年级:少年拳、地方特色拳种、9—10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小学1-2年级: A:基本功,正压腿、侧压腿、压肩。B:基本动作,手型(拳、掌、钩)、手法(抱拳礼、抱拳、冲拳、推掌)、步型(弓步、马步)、腿法(正踢腿、侧踢腿、蹬腿)。C,健身操(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注:小学3-6年级内容还没有出版武术礼仪、武术典故、武德。武术动作技能:基本动作(冲拳、推掌、穿掌、拍脚、腾空飞脚、旋风腿、腾空摆莲、侧手翻、乌龙绞柱、鲤鱼打挺)。基本功(吻靴、下腰劈叉、正踢腿、外摆腿、内合腿、拍脚)。某拳种套路。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的武术攻防技术练习,即冲拳、掼拳、侧踹、正蹬腿、侧踢腿等攻打技术。打靶、脚靶、沙袋的功力练习)

初中9至10个动作组合的武术套路初中1年级:健身长拳(6式);初中2年级:健身南拳(10式);初中3年级:健身短棍(10式)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基本动作(旋子、前手翻、后手翻、侧空翻)。基本功。某种拳种。武术格斗(以踢打为主攻防技术的有条件实战、功力练习)

高中目前国家教育部还未颁布新的高中、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形神拳、刀术、散手、女子防身术武术基本功、武术礼仪与武术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武术格斗中的实战练习和功力练习。

大学 初级长拳、棍、剑,太极拳、太极推手,散打、跆拳道。[11]武术礼仪与文化教育。某拳种套路、某太极拳套路、格斗实战练习。

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一旦进入学校教育范畴,就必须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即设置较为完善的学校武术教育目的、具体学校武术教育目标、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等相关教育因素。国家职能部门及相关学者、专家在经过调查论证后,确信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在促进强身健体、传承武术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当前武术教育的实践。然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在现代体育科学(动作科学、运动学、生物学等)视野下或许有待商榷。比如,儿童、青少年“劲力”的学习与评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14-15] 以及小学阶段设置基本动作中乌龙绞柱(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教学内容)等动作难度较大,通过实证后得出多数(70%常模)实验个体(健康学生)不能掌握。[16]现代体育(身体)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是有一定的范围、序列、平衡原则的,教学内容的设定是根据儿童、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动作发展特征为依据的。[17] 比如,个体在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学校阶段(在中国小学一年级6岁,高中毕业大约在17岁)体育项目的学习范围领域是一个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发展过程。[18]序列是课程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内容进度,其任务是帮助不同学生个体在每一个年级水平上得到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行为活动和动作技能学习。序列的重要性体现出教学内容选择通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整个教学计划的可适性问题,其是建立在发展视野下构建个体教学内容的限制性工具。课程中的平衡是指在体育教育中所有目标都得到尽可能的覆盖,以体现教育的平衡与补给作用。然而中国近几十年的体育课程标准多数都是以身心发展、体育学科、教育目的等设置教学内容项目,没有考虑个体阶段、动作发展特征。[19] 故,学校武术教学相关设置建议在原有身心发展基础上增添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使学校武术教育更加适应儿童、青少年发展特征,起到学校体育武术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平衡与补给作用。

2.2 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体系

武术发展到今天传承了其技击、健身、审美娱乐等功能,这一传统项目进入学校领域后主要发展其健身功能,附带有其他技击、审美娱乐等功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相继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提出了学校武术教育目的、教学理念、改革思路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但是,它们是否适合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模式,还有待教育系统的验证。正如,中国历经近百年学校武术教育,调查表明学生从学校中学到的武术内容不多。[20] 本文基于学校教育范畴下的武术本质属性(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体育学科特点(动作科学依据,即动作发展、动作学习、动作控制理论与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需求),构建出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即学校武术教育的总目的、具体领域目标、武术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本文拟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构建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即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福祉。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作为国家政策力量、规范和引导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武术教学实践活动。

武术超越体育主要是指其健身、文化层面上,虽然武术的价值功能(健身、技击、文化、审美娱乐、经济等)已经超出了体育这一游戏现象的范畴,但是,武术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就要遵循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目前学校武术教育侧重武术健身功能的体现,这也是武术走向官方学校教育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是武术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当然,民间武术等仍然还是沿着其技击功能、健身娱乐审美、经济等功能发展,只不过在发展速度上赶不上学校体育这种自上而下地在政府行政和财政推动下和支持下的发展速度而已。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文化,武术这一传承到今天的文化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其在当下价值的时刻,“需要——创造”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思想。[21] 今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武术形态是社会的选择,也是武术被改造或发展的一种模式,目前综合多个因素,学校体育教育观下主要突显了武术的健身价值。

2.3 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体系

当前学校教育采用三维目标进行学习与评价,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学校武术教学主要包括传授武术文化知识和发展技击与格斗技能、采用正确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体武术情结三个方面。 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三维目标简图。武术文化知识和技击与格斗技能是武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间接知识与技能,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最终彰显武术情结。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则不能表现出恰当的武术情结。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2] 武术情结是当别人对武术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议论或质疑时,个体产生一种受意识压抑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23] 比如,在武术学习中仅仅为了获得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而没有体验或感受武德的护航,高水平的武术技能由于社会诱惑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不能彰显正面的武术情结,学校武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每一条目标都是该立方体中的一个点,每条目标与三维都有关,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在武术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融入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武术文化内容,增强武术教学的情境性。

基于学校教育三维目标下,学校武术教学实践体现为,学生能够从武术教学中获得什么?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是学生持久或终身理解与掌握的?什么样的武术文化和技击与格斗技能在今天最有价值?武术传承到今天以健身价值充实到学校体育教育范畴,遵循着现代教育过程的相关发展路径。学校武术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武术文化和武术套路、技击)在教育学三维目标规范下应该体现出,通过正确的师生教学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过程中认同武术文化价值,体验由于武术学习而带来的震撼,在个体生活中彰显武术情结。

2.4 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健身功能不谋而合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创造”的结果,其功能由生存技击、军事武术、表演武术发展到今天的强身健体、攻防自卫、审美娱乐、经济等功能,这些功能是武术传承的社会需要和自身改造适应的结果。武术与传统养生的结合而产生了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24] 中国养生术是独立于武术的另一传统文化形态。养生对武术的改造发展了武术技击的实战功效,同时,也是对武术极大发展的过程。比如,武术吸收养生术后产生了武术内功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内家拳法。太极拳当前盛行世界各地首要目的是练习者从养生角度看待太极拳,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属于附属目的。目前国际武联委托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制定“世界太极拳锦标赛”的动作规格和竞赛规则,这是武术当今进入学校体育、走出国门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的极佳机会,说明通过武术健身价值国际化、现代学校教育推广模式使得这一武术项目太极拳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

手段与目的是相对的,也可以转化的。今天武术的健身价值能否成为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健身价值的体现,是发展武术健身价值的最佳时机。虽然武术具备健身、技击、审美娱乐、经济等多种功能,学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的育人观与武术体现的健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同时,武术这种“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和谐、自然、统一的文化特征与现代社会生态意义上的健康意识相契合,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前养生促进武术的发展,人们追求长寿而选择了武术,今天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能否成就武术健身价值也是武术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下去的检验,但愿学校体育能成就武术健身价值的极大发展。

2.5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中不可评,但必须被教授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发展三个方面(西方发展科学认为四个领域,即身体、认知、情感、动作)。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也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资源。教育是人类的平衡与补给、人类灵魂的调整过程,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让人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更应该表现为驾驭知识、技能能力的增长。武术本来是以人类的攻击性为基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养生术而呈现出一种向人类生存艺术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人类的伦理意识进一步汇聚成系统的武德,并且凌驾于武术技能之上,也是武术者驾驭武术技击能力的体现。武术文化是保障武术技击、健身、审美娱乐功能正常发挥引导作用。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崇德重于崇技,将武术文化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追求武德置于知识和技能之上,教导个人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采用道德规范维系群体与社会的和谐。武术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信、勇等,以及天人合一、内外合一、阴阳理论等中医和哲学思想。虽然武术文化涉及的武德修养、礼仪规范以及中医、哲学思想等在师徒式、世家等传承模式下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承,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事件证明等。但是武术如今进入现代学校教育,其是西方量化、游戏规则规范下、目标学习和达标考核,武术文化作为传授的学习内容是不能学习后即刻评价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局限性,是教育走向科学化而成为课程必须付出的代价。目标只是教育结果中可评的部分,并不是教育结果的全部,教育的结果包括可评与不可评两个部分。[25] 武术文化虽然目前不可评,但它属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结果部分。随着社会科学对武术的改造,如果评价武术文化可以采用心理、社会量表的形式进行间接评价,只是要经过相关量表的制定、效度和信度检验测试等具体工作。相信随着武术的现代发展,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讲,武术文化必须被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儿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诱惑与刺激,而传统知识、文化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些武术动作技能附带文化的内涵或意蕴也只有通过在技能传授过程中讲授,学生个体才能理解并加以编码与认同价值转化。比如,长拳抱拳礼的教学,简单的动作多数武术学习者都会做,其中的含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五湖四海的朋友、出拳者的谦逊、希望向大家学习的精神、心中默念希望能够在别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融入文化动作意义,其区分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唯一内涵(武术动作的文化意义)。再如,长拳中学习“虚步亮掌”时,个体要深刻体会“礼让”的精神。[26] 这种“礼让”精神如何实现生活化是武术文化在当前的现实转化,即武术生活化、教育生活化的体现。因为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得以传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27] 这些武术动作技能所蕴含武术文化只有被教授,才能产生一定效果的武术体验。文化的传承是灵魂的交流,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形成具有教育的终极意义。武术的学习是文化的,是“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精神载体,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规范武术应实现人的性向发展和人生存价值上发挥积极作用,这种武术的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是社会需要与自我改造的结果,这种现实没有“对”与“错”之分,仅仅是一种武术功能转换的现象而已,也是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适应现实的一种体现。

3.结论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是不同时代社会需要和自我改造的结果。本文主要根据武术项目的属性、现代体育学科特征、社会需要等相关因素构建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目标体系以及三维教学实践特征概述,主要体现为学习掌握武术基本动作、套路、技击技能,体验武术文化,彰显武术情结。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要改造属于今天学校体育教育适应下的武术传承,是武术人、教育人的共同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 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8-40.

[2] 杨建营.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 2005,25(7):53-58.

[3] 刘文武. 武术基本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5(3):20-29.

[4] 耿培新,吴庆茂,等. 《体育与健康》,1至2年级全一册教师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13-232.

[5] 耿培新,余小鸣.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7-60.

[6]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7-50.

[7] 耿培新,陈珂琦.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3-46.

[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7.

[9]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9-134.

[10] 耿培新,陈珂琦等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50-291.

[11] 武冬,吕韵钧. 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105.

[12] 赵光圣, 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3] 张峰,赵光圣,吉洪林. 回归武术本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14] 王兴泽,黄永飞,谢东北等. 小学生(U6—11阶段)动作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94-100.

[15] 王兴泽. U12—14阶段动作发展特征及武术运动技能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01-110.]

[16] 王兴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 动作发展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R].2015.

[17] Paul W., Robert P., Mary J., et al., 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 7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12:59-64.

[18] Capel S., Susan P. Iss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 Routledge Falmer, 2000:124-129.

[19] Greg Payne, 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序言.

[20]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1] 温力. 中国武术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4-498.

[2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98.

[23] 温力. 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42(1):5-12.

[24] 曲天敏. 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88-90.

[25] 崔允漷. 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J]. 教育研究,2013,7:98—104.

[26] 宋宜清. 论高校武术教育中如何传承武术文化[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5(18):178-179.

学校武术发展 篇4

党和国家对武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虽然曾三令五申地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但现实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改革已步入新的阶段。然而,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却收效甚微,而且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显露出来。

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以竞技武术套路的基础训练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造成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都带有浓厚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外武术训练亦有相同的色彩。

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学校身体文化教育,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要求的单一性易引起枯燥、乏味的感觉[1],学校武术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我们始终在走一条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化,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如此,我们都是在模仿西方的教学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武术,目前仅仅是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材体系中,一个在校生所接受的武术教育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更少,[2]我们在失去自身特色的同时还需要反问自己:当下承担身体教育的教师,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的知识、技能储备已经完全具备西方的色彩。西方体育文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学到了多少?有研究[1]指出: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学生的武术认知也比较模糊。据笔者的体验和进行的观察可知,大学武术教育现状也不乐观,武术课教师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所占比例达70.8%。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使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独特性提出质疑。大学学校武术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

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尴尬境况。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谈不上学校武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照此下去,学校武术自身的存在都是问题。

2 学校武术教育尴尬境地之解读

不管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高校到专业性院校,使学校武术教育陷入目前尴尬境地的核心原因,其课程内容基本是以套路为主、间或有散打,或二者都有,传授的均是被“分解”的武术,基本上处于“互不往来”的境地。使得武术的多元性和整体性得不到反映,这也导致了人们对武术认识的进一步错位,缺失了对习武者武术内在精神的培育,忽视了武术技术及其应用的整体性,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沦为空谈,以至使习武者的和谐发展没有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兴衰更替,武术的技击性逐渐被压制和削弱,尚德轻力、重文轻武等思想的影响得到广泛发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的“遭遇”更是如此。如果武术以其技击性在古代军事战争中作为一种军事手段,及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禁兵”、“禁武”的策略,那么还不足以使其成为对人进行身心教育的内容,使武术的技击性不能彰显,人们有意无意地认为武术只是茶余饭后供人欣赏的身体艺术,或是能活动筋骨的花拳绣腿,那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我们能容忍西方体育的竞争性,不思奋起吗?当西方体育充斥学校课堂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我们不能驻步不前,不能因殪废食,正是因为武术具有学校教育内容的独特性。我们更要充分挖掘中国武术的技击性,武术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独特,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规则之制约、德礼之规范的悖论造成的。

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项目在中国的火爆,我们没有理由来压抑武术的技击性及表现出来的竞争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适合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能再以“打架斗殴”和安全性等来形容、质疑和排斥武术。老一辈武术人的相继离去和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并不代表技击武术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作为技击武术的时光不再那么辉煌,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现实需要我们回答:如何发挥武术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武术?实践证明,仅有规则限制的散手或与体操无异的套路,是武术的被边缘化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遗失,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广泛民众的嘘声。

历来已久的尚德轻力、重文轻武等原因,造成了中国人体质的孱弱和性格的懦弱,那么,在这既崇尚竞争又追求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我们若沉迷于没有载体的、实质内容的、具体情境的武术教育,沉迷于用西方体育模式来改造和发展武术,继续沉迷于武术博大精深的赞美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终究是一场梦而已。在这既崇尚竞争又追求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武术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模仿,武术这一矛盾的结合体如何应对这种现实并发挥作用呢?使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于生物层面。武术不仅仅具有体育属性,正如于志钧先生所言:“反观西方击剑和日本剑道,今天都蓬勃发展而不失其技击性,为增强各自民族的武勇精神和抗拒强暴的身心素质做出贡献,值得我们深思。”这就决定了武术的作用不仅仅是健身。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仅有武术技术的学习而没有武术内涵的培养,疏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极为不利,仅有尚武的行为而没有对武德、武礼的指导。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是不全面的。

3“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之策略

因为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能够实现,主要依赖于拳种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以武术技术为载体而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意义所在,所以,应加强对各类拳种的保护,并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因此,将拳种的功法、拳架、推手、散打、散兵等的学练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以武术技术的传授为载体,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体悟。学生通过学练武术,一方面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能使己身心俱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

[2]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10) .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 篇5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是经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大型文武教育合法机构,学校座落在黄河之滨、嵩山之畔的中原腹地——河南省登封市。登封市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全球闻名的功夫之都。

而我校是中国众多武术学校中规模最大、功夫最正宗、培养学生最多、家长满意度最高的学校之一,同时我校也是少林寺高素质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历经数年发展,我校已迅速成为中国文武教育中的璀璨明珠!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弘扬少林禅武文化为宗旨,以培养文武兼备的少林后继人才为目的,以“打造精品教育、培养文武全才”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肩负着传承中华武林大业、弘扬中国功夫精粹的重任,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文武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下设多个教学单位。文化教学已经形成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到大专的完整教育、教学一站式培养体系。武术教学设有套路、散打、拳击、跆拳道、武术表演及绝技等专业。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目前在校人数18000余人,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有教学班级390多个。集团设施一流,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生理化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等。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建校数年来,我们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荣获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心意拳国际武术散打擂台争霸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十佳武术馆校、河南省一级武术馆校、河南省安全校园等。曾参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吴邦国、李长春、李克强等和俄罗斯总理普京阁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阁下、新加坡总统纳丹阁下等国际贵宾。我校师生出国访问期间曾受到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俄罗斯总理普京的亲切接见,同时我校还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多项大型国际活动„„。

一、招生对象:

凡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吃苦,年龄在3-25周岁的有志城乡男女青少年均可报名。

二、开设班级:

文化课:

1、幼儿部:设立大、中、小班,开设语言、书法、美术、舞蹈等课程。

2、小学部:1-6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绘画、书法、电脑。

3、中学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音乐、电脑(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为选学内容)等课程。

4、中专部:开设计算机专业、特保专业、驾驶员培训、导游专业、影视演艺专业、佛学研究专业。

武术课:

1、套路部:开设国家规定和自选竞赛套路(含各种器械)、少林寺各种传统拳法(含器械),兼学其他流派之精华(如太极、八卦、南拳、形意等)。

2、散打部:开设散打、擒拿、搏击、摔跤、硬气功及少林七十二绝艺等功法。

3、跆拳道:教授跆拳道礼仪、跆拳道退法、实战组合、自卫术、关节锁固技(擒拿)、品势等。

三、收费标准:

1)、普通班:全年8900元(含学费、普通标准伙食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

2)、中托班:全年12900元(含学费、全托标准伙食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

3)、高级全托班:全年16800元(含学费、全托标准伙食费、护理费、体检保险费、洗澡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

4)、幼儿班、贵族班:全年23800元(含学费、全托标准伙食费、护理费、体检保险费、洗澡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幼儿班指的是年龄不够上小学一年级的学员)。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篇6

【关键词】武术教学 改革 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0-02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也是我国民族体育中的典型内容。为了让学生领会武术的精髓,对武术进行合理传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武术教学。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武术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武术的应用性和具体的方法,并且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造成武术教学存在严重缺失。因此,学校应当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还要选择好相应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很多学校在武术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工作中进行简化教学,只教给学生武术中的一两招,其余部分教师都用武术套路进行代替。这种陈旧的套路形式武术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将武术教学中的内涵和精髓体现出来,学生无法对武术形成正确认识。此外,这种陈旧落后的套路式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时感到单调、枯燥。

2.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管理者和教师都没有对武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重视武术教学。这样一来,很多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根本没有安排武术教学,还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武术教学,但是对于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没有进行关注和合理评价,造成武术教学缺少支持环境。

3.教学缺乏实用性

很多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单纯向学生进行武术理论的知识讲解。学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怕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出现意外。但是,武术教学需要学生亲自进行练习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学校如果只讲解武术理论,就会造成武术教学缺乏实用性。

二、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大武术观

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大武术观为指导思想,所谓的大武术观,主要指的就是以武术的内层和深层为基础,对武术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伦理内容以及相应的拳理等进行深入认识与理解。大武术观思想,需要从全局和整体进行出发,对中国传统武术事业有很强的包容心与责任心,以此看待武术蕴含的价值观。大武术观是我国武术的根本思想与统一思想,不仅对过往的武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很好地整理和总结,也会对未来武术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保证武术教学的合理开展。学校以大武术观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武术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武术教学的多样性。

2.突出应用

除了大武术观的指导思想之外,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还要以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武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武术知识与武术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保证武术教学的改革的整体效果。

某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以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该校的武术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武术之后,将武术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相应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与模仿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就可以较好地掌握武术的精华与内涵。此外,该校的武术教师还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竞赛与趣味活动等,提高学生对于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在掌握了武术的精华与内涵并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之后,就会发现武术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是可以合理应用的,就主动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的武术知识与武术招式进行体育锻炼。该校在以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武术教学改革之后,学生都会主动利用武术进行锻炼,不仅提高了个人的身体素质,也保证了武术的具体应用,体现了较强的武术应用价值,也保证了武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3.强调方法

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将强调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强调方法,主要指的是强调武术的健体方法与攻防方法。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强调武术是可以被用来进行身体锻炼,还能让学生进行修身养性,达到自我保健的功效。此外,在以强调方法为指导思想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对武术的教学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与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武术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与说明,让学生明确知道武术具体应用的方法,体会武术中蕴含的攻防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体会了武术的内在方法之后,武术教学的改革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除了上述三种指导思想之外,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也要注重弱化套路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单纯进行套路讲解,更不能让学生对武术套路进行死记硬背,而应当将套路与方法、应用等进行紧密结合,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对套路进行相应的弱化。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武术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

三、结语

学校进行武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自身修养。学校应当针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教学进行合理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以“大武术观、突出应用、强调方法”等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武术教学的合理开展,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兰孝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27).

[2]武善锋.“大武术观”思想指导下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探微[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3]杨建营,王家宏.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8).

学校武术发展 篇7

关键词:建国以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历程

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西方体育的强势,学校武术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当下,对建国60多年来学校武术教育进行回顾,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1 建国60多年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期

事物的出场形态都依赖于一定的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而人只能站在历史给予他的视野上,去进行人的自我理解。借鉴有关社会学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探讨》一文中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阶段划分的已有成果,本论文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与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发展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见图1)

1.1 学校武术教育地位的确立与缓慢发展(1949-1966)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政权刚刚稳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教育事业也处于荒废阶段,国家领导人为确保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为了使学校武术教育能够顺利进展,将武术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校(系)的专、选课。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军统占地为王,社会秩序混乱,教育事业的发展得不到保障,虽然学校体育教育中设有武术教学内容,但那时的武术课是根据学校聘任师资状况确定的,并没有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学校武术教育走向正轨,国家将武术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见表1)

建国初期,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虽然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保证,但是由于国家的各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等都是初设部分,没有一定的借鉴内容,所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处在缓慢发展时期。

1.2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破坏与停滞(1966-1976)

1966-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除了社会秩序、政治思想、经济建设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外,学校武术同样地受到冲击和摧残。很多武术老前辈在这次大革命中丧生,武术运动本身也被戴上了“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受到批判。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遭到严重影响。1967年至1971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正常的武术教学受到破坏。直到1972年,各体育院校(系)开始陆续恢复招生工作,武术教学才逐渐展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体育院校(系)的招生工作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因为很多教师遭到迫害,很多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也遭到了没收和销毁,这些情况都阻碍了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不仅没有进步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1.3 学校武术教育的复苏与初步发展(1976-198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复苏。学校武术教育被提到了应有的、与实际相符合的地位,这一举措给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带来了青春和活力。1978年3月国家颁布试行了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重新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并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还首次规定从高一开始,除了学习少年拳外,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这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与1961年的大纲相比,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体现了武术的风格特点,对学生体质和健康是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套大纲对武术教育多方面功能,如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缺少开拓,学校武术教育在不断总结中前进。

1.4 学校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1982-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工作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982年和1992年召开的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和第二次武术工作会议,对新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方向起到导向作用。会议认为现行学校武术在体育课程中占得比重过少,要求教育部门加强武术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学水平。并且对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提出了要求:大部分人都能对武术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会一套拳术和一种器械套路。另外,为了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效性,国家在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传统形式和健身方法,是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8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内容除教授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和攻防动作之外,又增加了“五禽戏”和“八段锦”的教学内容,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设有自编自选套路、短棍和其他器械套路,自此,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1.4.1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中小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有关武术内容(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体育教学大纲只提出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这一规定为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此后,为了落实2001年体育大纲的内容,很多地区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地方特色,不拘一格的进行学校武术建设。在苏州市相城区的几所中小学中,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聘请苏州武术协会的老拳师教授传统武术项目,发动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武术,建设特色体育项目学校。例如,黄埭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学习太极拳;黄桥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学习形意拳、形意棍等。这两所学校根据学生年龄从低到高的特点,还特别规划出不同的学习内容。在黄埭中心小学,1-3年级了解太极文化,讲解太极故事;4-5年级练初级太极,学太极文化哲理;6年级钻研太极内涵,刻苦练习太极,进行太极比赛;教师要负责组织、指导学生练习太极并书写太极心得,指导学生领悟太极内涵;在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学校精选武术拳种中的南拳作为学校武术教学的特色,根据武术学习理论“内外兼修”的特点,从内外(这里的内是指学校武术发展的软件条件如:师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这里的外是指学校武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外界大环境及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两个方面加强学校的武术发展。

这一时期,武术教育价值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在中小学校得以凸显,并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同学们的认可,从整体上看,武术在中小学蓬勃发展。

1.4.2 高校武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为了武术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广泛性和深度,1985年3月,经国家劳动人事部批准,国家筹建武术研究院,作为武术高级学术研究机构,把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开展起来。1986年9月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此后,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几所体育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系,从而确定了武术在体育院校专业中的重要位置。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在传统体育学类专业中设置武术专业。随后,六所部属体院单独招收武术专业本科生。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武术(代码040306)被列为适当控制设点专业与其它7个专业共同构成教育学科体育学门类(代码0403)全部专业。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上海体育学院为首家武术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下设5个专业,原有的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武术学科建设上的完善,为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另外,为了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很多教师都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一、二、三”节拍教学法。此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初学武术套路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最大难点是动作复杂,数量繁多,学习中往往是记前忘后,顾手顾不了脚,不易协调。节拍教学法是将每个完整动作分成三部分,并用简短的语言或口诀的形式按一、二、三的动作节拍予以表述,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用节拍去提示学生,强化他们正确动作的概念。如青年长拳的提膝亮掌,分解为“一举、二穿、三亮掌”,勾手侧踹“一搭、二勾、三侧踹”,马步格勾“一退、二格、三勾架”等。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国家体育方针的影响,高校武术教育在竞技武术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3 武术馆校的蓬勃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的电影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媒体的帮助下,中国武术由李小龙搬上荧幕,开创电影界的奇葩“功夫片”。正是由于李小龙的巨大影响和当时国家的大力号召,一时间,兴起了“武术热”。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纷纷设立,报名习武人群数以万计。随后,国家在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发出关于“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各种武术社、辅导站、业余体校、训练班等”的通知,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各省市区相继组建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武术馆校。1992年在全国第2届武术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力争到1997年使全国1/3的县有武馆、2/3的大中城市有常设性武术馆校和训练基地”的目标,各地根据这一目标,使得武术馆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在1995年《关于开展全国名武术馆校评选的通知》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民办武术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办武术教育办学机构增加,规模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武术馆校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武术馆校建立之初,国家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武术馆校的以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 小结

回顾新中国60多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一直左右着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而且国家政策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不近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国家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制定的,并逐渐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学校武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国家政策和国家经济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殷鼎.理解的命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6.

[2]北京党史研究编辑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探讨[J].北京党史研究,1998(3):108-110.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94-395.

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制约,学校武术,制约因素

0 引言

武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代社会武术已经广泛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身体,通过武术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在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武术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教材更新速度慢、学生缺乏练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开放、师资力量不足等。

1 制约因素分析

1.1 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开放性

1954年我国把武术做为体育专业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后有陆续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推广,武术教学的内容设置主要有:手法、腿法等基本功的图解与注释,几个套路的图解与注释,武术的内容简单、孤立,全国或全省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这与武术本身这个庞大的系统体系相比显得极不协调。通过武术教学内容传递出的中华武术思想精神被严重矮化,体操化的技术学习成为核心内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得一些地方特色拳种的失去了学校这个最大的推广平台。

1.2 武德教育缺失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吸取武术几千年的营养和智慧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活动中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术道德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现代武术道德应该摒弃“杀富济贫”、“三纲五常”等消极因素,继承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等优良的作风和思想。但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基本上没有武德教育内容,只讲技术不讲武德,这显然和武术讲究“自强不息尚武崇德”的思想不符,这是把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了人为的分割,把武术整体教育人为的进行了缩减,学校武术教育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人为武德只是专业武术练习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校武术无关。

1.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

当下武术教学主要内容是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体操化发展趋势,使得武术套路学习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武术教学的手段也因此变的单一,一般是教师做示范,学生跟着学,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再示范讲解,反反复复。武术之所以叫武术,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和功能,即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教学如果离开武术的核心功能进行教学,也就不能称之为武术了,只讲技术的武术只能归为体操的范畴,只有增加对抗性、游戏性强的武术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对武术运动发生兴趣,进而主动积极的尝试学习武术,学生被动式的武术学习对身体的锻炼,武术的传播、中华武术文化的宣扬都是不利的。

1.4 学校武术文化建设滞后

学校武术教育不只是课堂武术教学和训练队训练教学,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武术所承载的有关中国文化也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大部分只进行技术教学,对武术文化教育,以及武术文化建设关注太少,没有认识到武术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只是孤立的进行武术技术教育,也没有能体现出我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没有把武术文化建设与整个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的统一起来。

1.5 武术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现实的情况不

容乐观,武术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缺少武术教师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武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武术不单单是一项学校体育运动,它还包含着文化、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没有专业武术教师,武术教学活动就很难开设。有的学校武术教学是由其他体育教师兼任,简单的技术示范问题不大,但更为专业的攻防意义、武术文化等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这些学校即使开设武术课,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现象在一些基层学校或偏僻地区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武术教师缺少已经成为武术在学校发展的瓶颈。

2 措施

2.1 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武术课程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教材的老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得武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因此,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地各校特色,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武术课程,大胆剔除传统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地方拳种内容,同时要增加关于武术文化内容的比重,把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 保持武术的完整性,增强学生武德教育

武术是一个整体,只讲技术的武术不能称之为武术,要把武德教育融入到武术技术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明白武德的意义与重要性。对传统武德中比较暴力的内容进行删减,传统武德观念中的优良思想积极向学生宣传,继承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等积极武术武德思想。

2.3 改进教学方法

要改变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在示范讲解的教学模式,增加一些对抗性、游戏性强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武术的游戏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主动的学习武术。

2.4 加强武术文化建设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武术文化建设要成为武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用武术文化熏陶学生,增进学生对武术的了解。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增加武术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保证学校武术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增加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知识和武术技能。

3 结束语

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着传播武术技术与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充分认识到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中的问题,发现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给出解决的办法,才能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杜寿高,张宗豪等.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75-76.

学校武术发展 篇9

1 睁眼看世界:西学东渐、“兵式体操”进学校

1840 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惊醒了清政府及国民的东方大国之梦。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设通商港口、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西方列强不断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速对中国的侵略,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国家民族危机空前。这时“社会精英”和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以弓、刀、石、马等武术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火器装备军队的需要,被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

官僚阶级洋务派开启了洋务运动。有识之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且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以求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富强、自保。受到当时洋务派和“新式教育”的影响,清政府废除了当时的“书院”。[1]在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后,各省亦相继设立。[2]全国举办了一大批的军事学堂。当时的军事学堂学习和训练的科目多为文理、火器( 洋枪、洋炮)、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等西式体育内容,当时虽然开设武术课,但很不普遍。[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并在《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拆》中提出以武备学堂来取代弓、刀、步、石武术和旗兵的弓矢学习。梁启超则极力宣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主张“尚武”救国。清政府则颁发了“癸卯学制”,军事学堂内普遍开设了军式体操科,使得学校内的“本土体育”武术让位于西方的“兵式体操”。

2 强种保国:复古运动、“学校武术”崛起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对自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思想也得到相对性的进步,但是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国家的动荡。中国自古以来是“重文轻武,文武分途”的局面,再加上清政府的废武举设学堂弃武不用,军队改练兵操的举措,以及当时火器风靡的境况,使得习练中国武术的人数不断下降。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国民生活艰难,国民的体质状况也不断下降,国家面临着灭种灭族的危机之中。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一种积贫积弱的困局之中。这时,社会精英们和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国民之体力,为国力之基础,强国民之体力,为强国民之基础,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国民体格之改良发育乃国家之百年大计。[4]在孙中山先生的“强国强种”和“尚武精神”的倡导下,社会精英们和有识之士将武术推进了学校。在1915 年4 月,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采纳了议案中的建议,并同年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5]使得中国武术进入学校课堂,当时的武术师资主要来源于民间拳师、武术社团、各级国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还开展了大量的武术运动会和赴海外表演等活动。在民国政府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央国术馆发展空前,在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在1940 年后,由于社会民族矛盾危机及抗日战争的爆发,学校武术在此期间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和社团的解体。

3 接轨奥运:肢解传统武术,推崇竞技武术

新中国成立已有六十多年了,回顾六十多年来学校武术走过的步伐。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建学校武术的雏形时期;及十年文革动乱的低谷时期;以及改革开发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学校武术都在向前进步着。但是,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学校武术:表面繁华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在1952 年被正式列为体育推广的项目,在学校得到了继承及发展。在1958 年的全国体育院校负责人的座谈会上,将武术列为了体育院校的必修式选修课。以及1961 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将武术列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使学校武术教育机制步入正常轨道。[6]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几乎停滞。学校的体育课被军体课所代替,学校武术的教育进入了低谷时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学校武术的发展送来了曙光。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不断地修订了武术的教学内容。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中,成立了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众多的体育院校武术系。1984 年,国务院批准了武术硕士学位的授权。1996 年,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武术博士学位的授权点。1997 年,正式将学科确立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走进了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堂,并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武术人才,可以说学校武术的教育成就是显赫的。

3.2 学校武术:实际空虚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不同时期又不断地将武术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普及,甚至许多学校“名存实亡”。[7]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却不喜欢武术课以及学校武术让位于外来武技等局面。根据调查发现,更有甚者,全国中小学开设过武术课者只有29.7%。如此低的覆盖率可想而知,中小学的武术课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尴尬局面。在高等学校武术教育中甚至出现了“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体育专业的学生则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教材陈旧且教学内容单一。由此可见,学校武术开展是不容乐观的,已经陷入了“表面繁华,实际空虚”的局面之中了。

4 当下学校武术发展

纵观近现代学校武术的变迁过程,学校武术的发展有兴盛、有衰落。但是,武术从未在学校的教育中消亡。无论是在外敌入侵的清末,还是在强种保国的民国,以及接轨奥运的现代。学校武术的兴衰与发展都与当时的国家需要、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4.1 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习武”意识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强弱关系着国家的兴盛、繁荣。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伊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在持续的下降。清末民初,国民的身心都已是“病夫”之状。为迎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精英及有识之士提出了“强种保国,军国民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民生之基。学校教育关乎国家兴衰。因此,我们当下学校武术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习武”的意识。使学生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和人格上得到塑造。

武术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贯穿人终身的知行教育,有别与西方体育项目。在外在方面,西方体育追求的则是速度、力量、体能的极限突破,讲究的是“高、难、新、美、真”的肢体张扬。其适用的人群是青少年及“体育精英”们的习练,不能终身进行。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则适用于男女老幼等各类人群,其追求的则是强身健体。在内在方面,西方体育则更多的还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意识。而传统武术的习练则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的内在修为。传统武术追求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像西方体育如田径、球类等运动可以短期内速成。正是因为传统武术优胜于西方的竞技体育,以及当下社会的需要。学校武术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习武”的意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4.2 武技:“突出击技,强化套路”

武术进入学校后,借鉴西方体操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教学,并且将武术肢解成了“散打”和“套路”两个体系。用奥林匹克的标准来衡量“套路”,使其动作朝“高、难、新、美、真”的竞技武术发展,从而展现出谁的武术套路动作难度大、跳的高、翻的多等谁的武功高的局面。而“散打”则在竞技运动规则的束缚之下,瘦身成了一些直拳、摆拳等一些进攻技术和后闪、外拨、内拨等防守技术。中国武术在奥林匹克标准之下,使得中国武术去掉了内核,失去了真正的本质,在校园内举步维艰的推行着。当下,学校武术已陷入尴尬的局面。学生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国内知名学者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是强身健体,而想通过武术表现艺术美的寥寥无几。[8]鉴于此,我们应在学校推广学生喜闻乐见的武术。功法、套路和搏斗是风格各异拳种所共有的,突出武术的技击作用,强化武术套路的练习,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在学校推广和发展武术。技击是武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武术的其他部分内容都是在击技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出来的。[9]武术的击技包括招法和打法两大类。中国武术的招法是综合性的,暗含着多种劲路的转换和功防的变化,具有功防一体性。注重的乃是抗击力、打击力和技巧性。而打法则具有诡诈性和凶残性,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下手为强”等打法风格。而散打比赛有规则的限制,注重是打的点数,对抗击力和打击力的要求相对较低。所谓的套路,也就是对各种击技招法的各种方式的组合演练,是对击技招法的功能再造与艺术表现。[10]击技的内容是招法和打法,而套路的内容则是招法和招法的组合方法。武术套路是有效击技招法的记录,是创编者对实战环境的模拟训练。如果武术套路没有了技击性,武术套路也就失去了其本质,不能叫武术套路了,也就同“舞蹈”、“体操”等无所差异了。武术套路的练法本身就是一种打法,坚持套路的技击性也是传统武术家的原则。当下,学校武术更多的还是艺术性的再现、创编者的情感表达,注重的是套路的艺术性和养生性等,忽略了其技击性。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竞技武术占据了学校武术的主流,并倾向于“舞蹈”、“体操”的形式,在动作的“高、难、新、美、真”的标准之下创编。竞技武术成了“武术精英”们的运动和演练的品牌,注重养生性的武术套路则成了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选择。因此,学校武术的发展应坚持“突出击技,强化套路”的原则,这才是学生们所需要的武术。

4.3 武德:“以武载德,以武求道”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帝王的交接还是朝代的更迭,都是盛载着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为主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在继承弘扬着“仁、义、礼、智、信”文化思想精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外来文化的强势传播,严重制约了中国本土文化。并且多年来,学校、家长一直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关注点,淡漠了学生的礼仪道德培养,致使中小学生礼仪教育出现严重缺失。[11]虽然该问题受到了国家及学校的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礼仪道德培养文件,但是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而中国武术受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拳以立德,以德服人”且拳谚云“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等思想。由此可见,武术是培养青少年礼仪道德规范的有效载体。武德也是对习武者用武的制约,使习武者追求的是“以礼待人、见义勇为、尊师重道”等优良品质,恪守“仁、义、理、智、信”等优良作风。武术不仅是技击,更是一种教化。中国的拳种包含着道德、技术体系以及武术故事。中国的武德谚语、各门派的门规戒律以及各拳种都是有故事可言的。这些对学生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学校武术中的武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道德观,强化武术的道德教化作用,同时在传授武德时要扬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并结合现代社会核心道德观。[1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意识。武德的缺失小则危害自己,大则危害社会、损坏国家形象。历史上持艺贻害武林,通敌卖国的武林高手不在少数。也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意识的习武者,如:岳飞、辛弃疾、霍元甲等武术先辈们。他们的人生事迹是对习武者最大的勉励,对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意识的最好教育题材。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内外兼修,并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身体的活动应合乎自然之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阴阳论、气论”等人生哲理和自然大道,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德。加强学校武术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序的运转,从而达到和谐社会。

4.4 以拳种为单位:坚持“一校一拳”教学内容,实现两条腿走路

一直以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都是以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太极拳等为主,以竞技套路取代了传统武术。教学内容陈旧、呆板,上课时学生都是在机械的模仿老师的动作。时间一长,学生们则对武术课失去了兴趣。毕竟竞技武术套路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武术所要表达的攻防含义让位于表达的艺术性,使得武术成为了“武术精英”们的武术。学校是武术发扬的主要领域,而拳种具有地域性、门户性和多样性。郭志禹教授对中国武术按照地域初步勾勒除了燕赵、中原、齐鲁、吴越等多个地域武术,所以说武术的真正高手还是在民间。因此,我们学校武术应根据地域特色以拳种为单位,聘请民间高手到学校授拳,全面落实“一校一拳”的武术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保障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的环境稳定,有利于强化套路的落实。并按照拳种进行招生,敞开“入仕进取”之门,采用“2+1”的课程模式,建立从小学到高校的“一校一拳”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奖评优、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高校的武术毕业生可以去军队、警署等保卫国家的机构单位工作,使学生们学有所用,服务于社会。传统武术是根,竞技武术是叶。竞技武术的动作取材离不开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的推广则需要借助于竞技武术。毕竟竞技武术还是少数人的武术,我们应该处理好学校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关系,使学校的武术教育完成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对接,做好学校武术的两条腿走路。

5 结语

学校武术教育自古以来都在继承着、发展着,其兴衰与社会环境,国家的需要是息息相关的。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还是一个艰辛的工作,要想使学校武术能走得更长更远,不仅需要学校武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并且在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多重方面与时俱进。学校武术的发展要同众多学科建立联系,在交叉学科中取得进步,建立学科体系,才能使学校武术的发展繁荣、持久。愿广大师生、社会工作者、国家政府等共同努力推进学校武术的发展,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在中西的文化碰撞中,我们要坚守本土文化自信心和自觉心。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综合分析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的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及原因,并结合当下学校武术发展的现状问题研究今后学校武术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清末,在西学东渐的环境中,国人被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将西方的“兵式体操”推进学校;民国,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家千疮百孔,为强种保国,社会精英们和有识之士将武术推进了学校;现代,为了接轨世界,迎接奥运,肢解了传统武术,将竞技武术发展于学校。当下学校武术出现了表面繁荣,实际空虚的局面。研究得出:学校武术的发展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认为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之路为:(1)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习武”意识;(2)武技:“突出技击,强化套路”;(3)武德:“以武载德,以武求道”;(4)以拳种为单位:坚持“一校一拳”教学内容,实现两条腿走路,以求为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

学校武术发展 篇10

关键词:学校武术,日照市,中小学,现状

中华武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 从发扬和传承的角度下看待中国武术, 学校发展好武术课, 有助于现代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及儒家思想, 早在1961年就被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为在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

1 研究的目的

日照市武术相对于山东省的其他地区发展的不是很好, 从日照市中、小学入手, 调查研究武术在学校开展的情况, 为日照市武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并且希望可以为武术在日照中小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日照市22所中小学随机抽取的1810名学生和45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对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合格的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法, 充分调查了当前日照市中小学校武术课程的开展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1 日照市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程的情况

日照市具有丰富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 姜太公武校、广龙武术俱乐部、春晖武术俱乐部等专业武术学校开展的如火如荼, 说明武术在日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是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日照市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 体育教学大纲的武术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调查的22所学校中虽然有6所学校开设过武术课程, 但也未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3.1.2 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程师资情况

拥有高超的专项技术对于体育教师教授好武术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的专项对于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与发展同样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被调查的45名体育教师中, 武术专项的只有4人, 占总数的8.9%, 田径专项的为17人, 是调查总数的37.8%, 球类专项的有18人, 占比例为40%, 体操专项的有6人, 为总数的13.3%, 可以看出日照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项分布情况对于推广武术教学是很不利的, 需要学校很好的调整这一比例。

3.1.3 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的授课形式与方法

在仅有的6所开设武术课程的中小中, 武术课的授课形式也多为“复合型”, 即一节课安排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学内容, 其中一个内容为武术。武术技术的授课课时不足, 学生难以掌握武术动作, 致使多数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学校的武术教学基本都是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纠正错误这一传统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武术学习的时间短, 内容多, 运用这种方法多数学生难以掌握运动技能, 调查中仅有37%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学会动作, 有69%的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意。因此, 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授课形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阻碍了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3.1.4 日照市中小学的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和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学生对武术都有一定的认知, 但认知非常的浅显, 多数仅限于电影、电视传播的武术高手, 对武术的真正概念和内容知之甚少。学生认知武术的渠道多种多样, 有电影、电视、小说、漫画、游戏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来源于电影占调查总人数的89%, 有1611人;通过学校体育课了解武术的有475人, 仅占26.2%。有49.2%的学生和30%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也是武术;有26%的学生认为散打不属于武术的内容。说明在教学中, 没有很好的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武术观念, 武术知识的传授不到位, 甚至没有。在中小学设置武术课程, 不仅要积极开展武术技能学习, 更要帮助学生剥开影视武术的神秘面纱, 使其真正领会武术的内在含义,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中, 有7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武术课, 对学习武术有很好的态度, 也有一定的兴趣学习武术, 这非常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而且学生不喜欢学习武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感觉武术难学易忘, 枯燥无味, 对武术的认识不足, 这表明在日照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3.2 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开展存在的不足

3.2.1 武术课程开展不充分, 授课形式不适合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日照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情况不乐观, 日照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其中在日照市中小学开设专门武术教学课的学校非常少, 日照市具有丰富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 但是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日照市中小学中并没有很好的完成。通过对调查发现, 日照中小学的武术课授课形式以“复合型”为主, 本来日照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学校少, 课时安排的不够, 在教学内容上面又安排得比较多, 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武术课的掌握, 并且降低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3.2.2 场地器材硬件设施不完善, 教师专项水平不够

场地器材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课的必要条件, 也从硬件设施体现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学中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 教师占有主导地位, 如果教师的专项水平达不到教学的要求, 这就极大的影响了这么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程度。

3.2.3 教学方法掌握不好, 教学大纲没有得到重视

常有这种情况,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的认真, 可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专项技能差或者是教学水平偏低而导致的结果, 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或者是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 使用教学方法不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影响课程的开展。教学大纲是学校各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教学纲要, 它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实习和实验、作业的课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和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学校都没有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

3.3 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发展的对策

3.3.1 认真落实教学大纲要求, 多渠道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观

运用教育教学的行政手段使领导重视, 保证中小学武术课程内容和学时的有效实施, 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武术教学课程效率, 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教学多媒体和视频录像给学生们展示精彩的武术表演, 通过学生组织比赛或武术节目表演展示武术的风采, 增加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提高学生武术认知观。

3.3.2 实施段位制教学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持续发展

武术的段位制是将武术的练习者根据学习的内容和水平, 分为段前六级和一段到九段, 并且在评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练习者的武德和武礼水平。对中小学武术段位制考段内容的确定要与武术教材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从武术技术的角度上来看, 在中小学实施的武术段位制能让学生感受到练习真正的武术的快乐。学生通过不同等级和段位的考评之后, 还能获得相应的证书和徽饰, 学生通过晋级与进段的形式, 可以增加学生的个人荣誉感, 这也刚好适应他们的兴趣需求, 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 能促进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3.3.3 面向社会开放, 多渠道获取武术师资力量

目前, 学校的武术教学师资不足严重制约了武术课程在中小的发展, 学校应下大力气进行武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通过一定方法引导非武术专业教师通过后天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能, 向武术方向转变。同时, 我们也可以积极向社会开放, 聘请社会武校、俱乐部的教练到学校任教, 以充实和改善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根据对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发现日照市武术基础很好, 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武术有一定的喜好, 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 但是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程开展状况不是很理想, 多数学校不能完全落实教学大纲规定内容, 同时存在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 场地、器材和师资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照市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4.2 建议

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展中国武术, 加快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 社会各个部门要不断加大宣传武术的力度, 是更多的人喜爱武术并参与到武术各项目的练习当中, 从而提高对武术的认知观;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资水平;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将武术段位制引入课题, 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的武术课堂, 从而达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和武术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61.

[2]周玉芳, 丛燕.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 .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邱丕相, 吉灿忠.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2) .

学校武术发展 篇11

一、武术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首先,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一是向学生介绍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武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这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所赋予的时代特征,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本质和原貌,走出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留给大家的“踏雪无痕、摘叶伤人”等不现实技术技能,不至于产生想象和现实的心里反差。二是让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特征,让学生对武术的拳种和技术特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为技术的学习打下铺垫。

其次,武术既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讲礼仪、重道德”的美德,自古就有“习武先习德”的武训。在习武的过程中强调“以礼始,以礼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培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品德。传统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武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吸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武谚云:“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要求习武者在独自练习的过程中,为自己设置假想敌,预见可能出现的危险,而在真正与敌人对抗时,就能如鱼得水,对方就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武术,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培养面对挫折的毅力,不断磨砺自己,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迎刃而解。

二、武术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作用

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还是南拳北腿,拳理虽众说纷纭,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讲的“气”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武术套路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的动作,能有效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套路练习要求手、眼、身、法、步密切配合,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有较高要求。武术动作复杂,能有效刺激和改善大脑的功能。此外,武术还具有养生价值,如太极拳“外视安逸,内意鼓荡”,它超越了西方体育对形体的外在追求,注重人体的内在活动,讲求“身心俱练、内外双修”,以健康为根本,符合学校体育“健康第”的指导思,在中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武术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作用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我国的国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具有着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武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贡献

四、切实落实武术教学对武术发展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本是武术进入奥运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罗格主席对奥运会项目“减肥计划”的实施以及武术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性,使得我们的武术与奥运会擦肩而过,最终只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奥运会场。所以在后奥运时代,怎样发展我们的武术项目成为我国广大武术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切实落实中学生武术教学,不但保证了中国武术坚固的群众基础,也成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避免“后继无人”的尴尬。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会有事物的发展,才可能有丰厚的收获。中华武术想要发扬光大,更快的走向国际化,就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没有根本何来发展。正所谓“民族的方是世界的”,只有在国内中学生教育中贯彻落实武术教育,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沃土,武术才有发展的基底。

五、武术教学要继承传统“打练结合”

武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历来习武的人都不把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绝然分开,往往是兼而习之。正如拳谚所说‘练时无敌当有敌,用时有敌当无敌’。若分而不合,则不能全面系统的掌握武术”。所以,武术教学要借鉴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训练模式,在练习套路之后,运用所学动作进行对练,增强攻防意识。套路练习是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演练,是为了便于记忆、传授和训练而产生的,强调“练”;而对抗性练习则是将实战中的技击方法按照规则的要求运用于比赛,是直接进行攻防能力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强调“打”。“打”和“练”结合体现了传统武术的训练特点,也可以使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这显然有助于纠正目前武术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单一以及由此导致的上武术课无兴趣的情况。

3总结

学校武术发展 篇12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学校与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在对社会上锻炼的群众进行调查之后, 我们发现武术的占有率比较高, 而且锻炼的人数比较多。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 学校对武术的教学活动愈发重视, 这不仅仅是社会要求, 同时也是教育制度改革所趋。无论是从传承武术文化, 或者是加强全民锻炼意识来说, 武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比较普遍的体育活动。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成为时代发展的重点。

一、学校体育教学和武术教学的基本情况

中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1]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身体素质能力, 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 以此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尤其是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武术教学在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并且武术教学的范围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长拳, 南拳, 太极, 传统拳、剑术等等。[1]武术将就套路与路数,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花费的时间较多, 理论知识的讲解比较详细, 注重言传身教。

二、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三多四少”是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的基本现状。“三多”主要是指:学校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较多, 研究武术教学方面多以常规武术为主, 整体对武术进行定性研究较多。“四少”是指:一是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进行武术教学的研究比较少, 二是武术教学过程中创新研究比较少, 三是结合实际的教学进行定量的武术教学研究比较少, 四是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武术的方法研究比较少。[2]

目前,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其改革的重心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改革, 同时也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革新,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武术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演变, 武术教学的形式、内容日益多样化, 地区特色尤为明显。在这种基础下, 研究者们逐渐注重武术特色文化的研究, 重点研究传统与地方的武术文化, 这为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逐渐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模式, 这种背景下, 社会对武术教学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和心理能力, 在这种基础之上将武术教学不断的推广与普及。

三、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逐渐系统化与明朗化, 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不断变化, 学生相关方面的审美水准不断提高

目前, 我们国家内部的学校在武术教学方面的内容比较陈旧, 教材比较落后, 与时代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较大, 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当不断的改变, 实事求是,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武术教学内容, 将社会发展需要融入武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下, 其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能力, 现在其教学的宗旨不仅仅是应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 还应当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时代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2. 提高学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从而带动武术教学的效率提高

学校的武术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学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校内部的武术教学设施质量, 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师资教学力量。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选用高质量的武术教学工作者, 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以及实践教学经验,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校武术教学课堂的质量与效率。武术教学工作者也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积极提高武术教学课堂质量, 改变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

3. 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日益多样化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指导时始终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树立学生终生锻炼的理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三个最主要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学校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够生硬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武术教学方式, 而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 再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适合自身武术教学的教学模式。[4]学校在教学的时候应当事实求是, 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 制定对应的武术教学方案, 以此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与学习武术教学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抉择自己所需要的武术教学类型。

结论

学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 同时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以及教学工作者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重视武术教学的发展, 从而提高武术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燕.眉山地区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以眉山市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8) :22-24.

[2]李婷文, 张健, 张建华, 田汜明, 席繁宏.甘肃省高校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06) :67-68.

[3]兰利霞, 蔡海红.山西省普通高校竞技武术套路开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J].运动, 2013 (16) :123-124.

上一篇:计算机交互教学下一篇:超高层写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