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2024-07-30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精选12篇)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1

一、为什么教

(一)学校武术的基本定位

台湾著名武术家徐纪曾说:“武术本是杀人之技,但因为对人体的充分了解,及体能的极度发挥,因而也具有救人—也就是保健之功。此外,更因为它演练时的体态矫捷多姿,每因精熟,而臻美妙。就更多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娱人之能。”笔者认为,该表述充分说明了武术的本质内涵与外延, 所不同的是由于人们的喜好和追求目的的不同,武术的多功能性在各自方向上被深入和放大。通过对学校武术特性的深入分析,综合来看学校武术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武术基本攻防技击性动作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验并掌握一定的防身强身的技能与方法,了解武术的相关历史文化,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武术, 不是割裂武术的内涵与外延(多种功能), 学校武术是基于对武术综合理解下进行的内容提炼与建构,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武术类型,而应是课程建设的需要和过程。

(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特性

在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中,学校武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武术,它是结合学校教育特点对武术内容进行的精选和提炼,具有自身显著特性。学校武术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武术动作的基础性和经典性相统一。武术拳种多,各式各样,动作繁多。 但作为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尽量选用一些基本动作,较容易完成且具有基础性价值的动作。如,马步、弓步相对容易,仆步、歇步较难些,虚步难度更大。在学生身体条件和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可根据情况从易到难进行教学。

其次,注重武术动作的攻防性和健身性相统一。武术动作与体操动作的根本区别在于:武术动作是由一个个或进攻或防守,抑或边攻边守的攻防性动作构成,因此做动作时练习者思想上是有想象的击打目标。而且,只有武术动作表现出进攻的劲力和防守的灵活性时,才能体现武术的特性。因此,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攻防技击性和健身性的统一。

再次,武术技术动作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武术课堂上不仅是学习武术技术动作,了解和体会武术带来的身体感觉,更重要的是把真正的英雄故事和民族精神渗透其中。如,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和刘琨,“精忠报国”的岳飞,爱国将领戚继光,为国人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霍元甲等,因此,学校武术不仅是传授技术,还应结合武术学习培育学生的民族情结和民族精神。

二、教什么

(一)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

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到底应该教什么, 哪些内容是学生喜欢而教师又能教的呢? 从中小学生心理特征来考虑武术教学内容,有助于对武术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如,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选择(见下表)。

(二)武术学习方式的选择

对于学校武术教学而言,操化武术的根源是学时少,学生身体素质条件不够,学生还尚未真正表现出动作的实际效果,学校武术无法让学生实现“拳打千遍,其义自现”的结果。攻防技击是武术的起点,但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点,人们在功法和套路的练习中同样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结果,如,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磨练意志、 修身养性等。而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讲, 让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体验武术, 激发其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进一步学练武术的欲望,这就是体育课程对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了。

(三)不同学段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1.小学武术

武术精神和基本技术动作学习是小学武术教学的重点,武术动作选编与教学应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培养学生的英勇精神和阳刚之气。

武术精神的培养可借助一些优秀的英雄故事或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以及现代社会中运用武术见义勇为、参加比赛为国争光、武警习练武术英勇制敌的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正义、爱国、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的精神。

此外,在动作表现上精气神的培养也是教师需要考虑教授的内容,如,创设御敌情境、设置目标、调动集中注意力等方式,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使学生在精神意识上有所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一些武术基本功,如,腰、腿、肩部柔韧性,各种腿法等,这些武术柔韧性的内容学生越早接触就越容易做到,因此, 武术的基本功和基础性动作在小学阶段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内容均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趣味性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应重视基本功基本动作教学的趣味性。

2.初中武术

在小学阶段武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技术动作掌握的同时,还应逐渐渗入相关技术动作的原理,另外,此时的技术动作应朝着功力方向和挑战性独特技术动作发展。

3.高中武术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无论在理解能力还是逻辑思维方面都比较成熟,在武术技术方面,也应从武术的实用性去教授他们,因此,武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增加武术动作实战内容,包括防身自卫的功用和传统养生方法。

三、如何教

(一)武术动作的构成要素

从整体来看,武术动作由四个核心要素构成,称为“三环一心”武术动作模型 (见图1)。

武术“三环一心”动作模型包含四个要素:外形(姿势、功架)、力(劲力)、呼吸及攻防意识(思想意识)构成。每一个武术动作都是在攻防意识的引领下,调动起呼吸, 从而改变肌肉的控制,形成不同的劲力表现,同时表现为外部形态的攻防需要,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武术动作练习时应常常留意哪个方面没有做到位,从而影响了动作的效果。

(二)武术动作指导与教学手段运用

1.武术动作劲力的教学

劲力是武术动作的关键要素,体现武术的攻防特性,没有劲力武术就成了肢体体操,没有劲力也体现不出武术的精气神。 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发力、如何用劲”“用不同的劲”等更为重要。 相对于对身体本体感觉要求很高的动作功架(形)来说,“使劲”则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便于做出来的状态,而且使劲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方式反馈给练习者,如, 打靶的自我反馈等。具体提高动作劲力的方法有。(1)以气催力。进攻性动作、短促发力动作应强调完成动作要“快”,尝试“以气催力”的感觉,即动作完成瞬间伴随着短促、 爆发式的呼气,定势时要屏息。如,弓步冲拳,也可体会发声的作用。(2)气沉丹田。以砸拳为例,该动作是通过瞬间“气沉丹田” 使整个身体产生快速向下的松沉力量来表现震脚和砸拳的功力。(3)动速静定。武术中长拳类很多动作的完成要求起动要快,定势要稳,依靠快速转腰,突然制动,来展现武术动作速度、力量以及精气神。(4)整体协调,形成合力。武术组合或套路是把一个个攻防性动作串联起来,但是每个动作都有自身的力点目标,不同力点的完成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整体协调(尤其要注意蹬腿、 转腰),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合力。整体配合协调得越好合力就越顺达,动作劲力也就越充足,这种高度协调需要肌肉的松紧有度,发力前适度放松,发力后快速收缩,从而达到加速发力的效果。

2.武术精气神的培养

(1)目标攻防明确,集中注意力。练习前,首先要求学生安静下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警备状态,做动作时想着进攻或防守的目标以及动作完成的力点效果,如,冲拳的 “拳”、弹踢的“脚面”、顶肘的“肘”等。武术动作有了目标才有意识,有了意识才有专注的神态,从而表现表情上的精气神。(2) 引导学生自我暗示,表情严肃,神态逼真。 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情境再现,让学生感受很多故事中英雄人物, 体会正义、勇敢、勤学苦练的形象和精神。 经常进行这种心理暗示能提高学生的攻防意识。(3)饱满的动作外形,强劲的力度,丰富的节奏。尤其是对于长拳来说,除了练习者表情上表现的精神气外,技术动作完成的程度也同样能够表现出武术的精气神。

3.武术动作外形功架

让学生体会并掌握一些控制良好动作功架的要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实际上,武术的外形功架是需要非常高的身体本体感觉作基础的,良好的武术动作外形或功架的形成比较缓慢,需要长期坚持练习。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要让学生尽量做到“领起头、立起背、扒住脚、撑住膝,两只胳膊架得起”。不管是身形、下肢姿势还是上肢姿势,归根结底是整体性的动作外形的表现,应注重动作完成过程中的协调用力,尽量调动身体相关肌肉的参与度,体现出动作外形的饱满、气势和力度,这才能使武术动作的“形”更像武术。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2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学 院: 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

学 号: 201740010404

学生姓名: 臧峻光

指导教师: 刘 洋(讲师)

2021年4月30日

吉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密 级:无

论 文 题 目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学 院、专 业: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学 生 姓 名 : 臧峻光

年级、班、学号: 2017级 4班 201740010404

指导教师及职称 : 刘洋(讲师)

2021年4月30日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臧峻光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7级4班吉林四平136000)

指导教师:刘洋(讲师)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较少,武术专项教师极少,分布不均,很难广泛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及影响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四平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主管应该加大宣传传统武术,培育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在学校中广泛发展,改善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四平市传统武术发展,提高四平市传统武术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Abstract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eaching in school sports in Siping

Zang Jun Guang

(Class 4, Grade 2017,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Director Teacher:Liu Yang(Title)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data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siping martial arts teaching i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siping less martial arts teaching i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sports, martial arts special teachers rarely, uneven distribution, it is difficult to widely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eaching and advers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ditional school sports martial arts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Sip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ivate the school sport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the wid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mprove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tmosphere, stimulate th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suggestions.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ip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ip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enhanc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to provide a beneficial reference.Key words: Siping City;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raditional martial arts;The teaching status quo

引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范,也是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表现形式。作为体育项目,它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防身自卫,更能修身养性,无论是从身体上、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对人们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传统武术进校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将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加入体育教学中,促进学校体育传统武术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武术虽然受到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外国朋友的喜爱,并积极参与。然而,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传统武术普及开展十分不利。因此,对于四平市学校体育中的传统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影响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优化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促进四平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武术武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太极拳、长拳、八卦掌、通背拳、咏春拳等。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平市20所学校为调查对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手机、电脑登录知网,以及互联网中查找关于传统武术教学的文章、论文、期刊等大量资料,并且通过对我国开设传统武术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学校的教学资料进行分析。对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一系列教学问题有了明确的思路,以及研究目的,对改善四平市传统武术教学现状有着可行性的作用。

1.2.2问卷调查法

对四平市20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各学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情况和师资力量,并对开展传统体育教学的学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164份问卷,有效率97%。

1.2.3数理统计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得到有效的真实数据,通过表格软件进行系统的统计及正规的数据统计法对所获取到的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细致统计并进行合理的处理与研究,为该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开展现状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武术作为国粹近些年来也加入各个学校体育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传统武术作为体育教学中新兴学科不断发展。下面对四平市20所学校走访调查,传统武术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如下:

表1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情况表(N=20)

学校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开展

0

0

未开展

0

通过表1可以明确的看出,四平市内20所学校中,9所小学,5所初中,3所高中均未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内容,二十所学校中仅仅只有四平市内两所大学以及一所小学开展了传统武术教学。可见,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的太少,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原因有可能是四平市政府部门对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重视不够,没有较好的宣传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四平市传统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2.2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师基本现状

2.2.1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师学校分布

传统武术在教学内容以及方法上,与各类体育项目有着相同又有不同的特点,有着田径,直观性较强的理论实际内容,有着排球,篮球对抗性较强的内容,也有健美操,舞蹈的形式美感 武术整体来说是一个各种体育项目的特点融合各个项目特点的一个内容所以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要求较高。武术教师的专项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教师的能力,不过专项意味着专项武术教师在武术方面接受的专业培训情况,非武术专项教师在武术专业上会存在一定的弱势。而武术教师在专项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传统武术教学在校园的开展效果

通过对四平市20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体育教师中传统武术体育教师所在学校的人数。调查如下:

表2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师所在学校人数(N=4)

学校

是否有传统武术老师

人数

小学

初中

0

高中

0

大学

由表2可以明显的看出,四平市内20所学校中,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老师中,传统武术老师几乎没有,只有四平市内一所小学有1位传统武术老师,大学院校有4位传统武术老师。由此可以得出,传统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分布不均,即使小学、初中、高中将传统武术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开展,也没有传统武术专项的老师进行教学,可见四平市传统武术教师匮乏。这是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不利因素之一。

2.2.2四平市学校体育体育教师专项现状

对四平市20所学校体育教师专项调查如下:

表3 四平市学校体育体育教师专项现状(N=205)

专项

武术专项

田径专项

排球专项

篮球专项

其他

人数

比例

1.95%

41.46%

21.95%

20.48%

14.16%

如表3可见,武术专项出身的教师仅有5人,占总人数1.95%,41.46%的教师是田径专项出身,21.95%的教师是排球专项出身,20.48%的教师是篮球专项出身,14.16%是其他专项的教师,由此可以得出,传统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师资力量短缺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重大问题。即使某些学校有意向开展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课程,因为缺少专项传统武术教学老师未能开展。这也是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开展不利因素之一。

2.3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2.3.1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现状

从认知层面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想要对一类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并良好的掌握知识内容技术技能,那么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足够了解便是关键。武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太极拳、长拳、八卦掌、通背拳、咏春拳等。对四平市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内容调查如下:

表4 四平市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情况表(N=1160)

武术教学内容

太极拳

长拳

形意拳

八卦掌

通背拳

咏春拳

其他

人数

460

430

百分比(%)

39.65

6.89

37.06

5.17

2.55

4.34

4.34

由表4可以看出,四平市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大多是太极拳和形意拳,分别占总人数的39.65%和37.06%;长拳教学内容占总人数的6.89%,八卦掌、通背拳、咏春拳等教学内容更是少之又少。通过以上数据明显的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太极拳,以及形意拳学习的人比较多,其他几种拳法学习的人比较少,不难看出学生对于武术拳法套路熟知了解太少,可见,四平市传统武术教学中,太极拳和形意拳开展较好。其他武术套路得不到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开展比较单一,教学形式相对枯燥。学校应加大对传统武术教学开展力度,普及更多武术套路的学习。

2.3.2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次数

四平市学生参加学校传统武术课程的多少是说明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校传统武术体育运动的频率,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传统武术达到期末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下表是对四平市学生参加传统武术课的次数:

表5 四平市学生参加传统武术课次数(N=1160)

次数

人数

百分比(%)

每周3次以上

120

10.35

每周2-3次

320

27.59

每周1次

720

62.06

由表5可以看出,四平市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学校有62.06%的学生每周参加传统武术课1次;四平市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学校有10.35%的学生每周在三次以上;四平市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学校有27.59%的学生每周参加传统武术课2-3次。可见,学生每周参加传统武术课次数太少,绝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一星期一节课。对于武术这类要求勤练习,巩固的项目,仅仅只在课堂学习,没有复习或者极少复习情况下来说远远不够,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是很难理解接受。只有长时间练习,才能达到修生养性的效果。

2.3.3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现状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会显得黯然失色,失去生机。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四平市学生学习传统武术兴趣调查如下:

表6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学生的兴趣(N=1160)

兴趣程度

没有兴趣

有兴趣

有浓厚的兴趣

其他

人数

760

260

百分比(%)

65.52

22.41

7.4

4.67

由表6可以看出,四平市学生对传统武术没有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65.52%人;四平市学生对传统武术有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2.41%,;四平市学生对传统武术有深厚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4%。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武术没有兴趣不愿意参与,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兴趣。可见,四平市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这根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相对枯燥,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较少和课堂氛围不强,有很大因素。

2.3.4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兴趣是首要前提,不过学生只有对学习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兴趣还不够,如果想要良好的开展学校体育传统武术,不光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学校体育传统武术的兴趣,还要清楚学生对于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学习动机是什么。下表是对四平市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学习动机调查:

表7 四平市学生学习传统武术学习动机(N=1160)

学习动机

为了成绩

娱乐

学习传统武术知识

增强身体健康

其他

人数

640

280

百分比(%)

55.17

24.14

8.62

6.9

5.17

由表7可以看出,55.17%学生学习传统武术是为了成绩;24.14%的以娱乐为目的学习传统武术;8.62%的学生为了学习传统武术知识去学习学习体育传统武术。可见,大部分学生学习传统武术主要为了期末成绩,并不是自己喜欢上课或对体育课有兴趣。极少数的学生是为了学习传统武术知识、通过传统武术增强身体健康。因为学生对于传统武术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没有领略到其中真正的意义,才对传统武术没有兴趣,只是为了期末成绩而学习传统武术,这是非常不利于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普及和发展的。

2.3.5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学习效果

表8 四平市学生传统武术开展学习效果情况表(N=1160)

学习效果情况

不太好

非常好

一般

人数

180

130

850

百分比(%)

11.21

73.79

这是通过表8可以看出,存在15%学生认为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开展学习效果不太好的;有11.21%学生认为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开展学习效果非常好;73.79%学生觉得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开展学习效果一般;说明学生们大部分都认为统武术开展学习效果一般,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效果非常好。那么,如何提高四平市传统武术开展学习效果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上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武术良好动机使课堂氛围高这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达到更好的学生学习传统武术学习效果。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四平市学校对传统武术教学开展的学校太少,学生接触传统武术教学的机会太少,根本上给体育的传统武术教学增加困难。

3.1.2四平市学校传统武术专项教师少,分布不均,很难广泛开展传统武术教学。

3.1.3四平市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学校对于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过少,教师和学生缺少课堂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1.4对于传统武术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缺少学习传统武术的动机。

3.2 建议

3.2.1四平市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培育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在学校中广泛发展思路,普及发展学校体育传统武术运动,使得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在学校里广泛开展。

3.2.2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内容形式的丰富,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传统武术,领会武术精神,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武术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武术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发现传统武术的魅力对学习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鄂美蝶,常德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2013,8(3):12-16.[2]冯剑,厘革与创新:当下校园武术回归再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2020, 11(3):7-9.[3]潘开元,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3):32-36.[4]赵海军,石家庄普通高校结合武术段位制教程进行武术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7(4):2-6.[5]李思,武术游戏对提高学生武术公共选修课兴趣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22(7):15-17.[6]彭程,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的渗透路径研究.[J].郑州师范学院,2020,10(13):5-9.[7]胡长伟.单锡文,论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必要性及发展建议.[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6):3-6.[8] 刘雪勇.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2):50-60.[9] 张志浩.武术进校园的育人价值与策略探究[J].中华武术,2018,7(12):30-37.[10] 杨祥全.天津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J].武术研究,2016,1(8):3-4,16.[11] 林叶微.大学生武术选项课现状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2(4).附录

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是吉林师范大学2017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现针对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问卷。以便本人全面准确地了解四平市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现状情况,对您给出的答案与建议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恳请您给予鼎力相助,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填表说明:请在选择题中符合的选项上画√,请在“——”线上填写具体内容,如有特殊说明的问题,请按说明要求进行解答。

1.您的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的性别:

○ 男 ○ 女

3.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学校体育传统武术:

○是 ○否

4.您是哪个学龄段的学生?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5.您认为有必要在开展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吗?

○ 有 ○ 没有

6.您每星期参加传统学校体育传统武术课的次数。

○ 1次 ○ 2-3次 ○ 3次以上

7.您学习学校体育传统武术的环境是

○ 体育馆 ○ 武术房 ○ 操场 ○ 其他

8.您对所学的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内容是否满意?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9.您对学习学校体育传统武术的环境是否满意?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10.您认为所在学校传统武术学习效果怎么样?

○ 不太好 ○ 一般 ○ 非常好

11.您对传统武术兴趣如何?

○ 没有兴趣 ○ 有兴趣 ○ 有浓厚兴趣 ○ 其他

12.后续的学习您会不会继续学习学校体育传统?

○ 会 ○ 不会

13.您所学的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内容是 ?

○太极拳 ○长拳 ○形意拳 ○通背拳

○八卦掌 ○咏春拳 ○其他

14.您学习学校体育传统武术学习动机是什么?

○为了成绩 ○娱乐 ○学习传统武术知识

○增强身体健康 ○其他 ____________

15.您对学校开展学校体育传统武术教学有什么建议。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武术教学;身体素质;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国家为谋求经济文化发展正在不断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国家的教育体制也在为紧跟国家发展需要而逐渐完善。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体制中,有很多学校已经将武术教学融入学校教育体制中。学校对武术教学逐渐加大重视,长此以往未来武术教育会成为学校教育体制中的常规内容。本文就目前我国武术教学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发现其中不足,为学校武术教育体制改革开拓新的思维方向。

1.目前国内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及问题

1.1国内武术教育发展现状

学校开设武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武术学习强化在校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护航。在传统武术传承体系中,一般都是在家族传授武学知识,来实现武术技艺传承,若要得到真传,继承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武术教学中需要改进传统武术学习方式,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武术教学体制。

武术是一个颇为庞大的体育概念,在武术教学内容中,主要内容由各路拳法、相关兵刃、武术套路、理论知识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构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实际操作指导为主,在技术动作方面需要授业者亲身师范教学。

1.2学校武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近几年才兴起发展武术教学,对于相关的教育文献相对较少,只能边实践边思考学校武术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工作方面学校一般会请教武学专家,对学校相关课程老师进行指导,再由相关课程教师将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多数学校中武术教学体系还存在着教授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模式与时代脱节、实践教学质量偏低、武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授课缺乏激情、相关部门领导不够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缺少相关器械、学习场地有限等多方面问题[1]。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武术教育发展。国内不同地区教学条件也有很大差异,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地方教育需求制定专属武术教学体系。

2.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正确发展趋势

国内已开设10000多个武术学习机构,虽然基数庞大,但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武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体系缺乏规范等[2]。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武术教育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树立正确发展方式入手。

2.1教学内容编排凸显文化底蕴

武术一词不仅指中国搏击术,同时还涵盖着健身、文化、哲学等多种概念。在向学生传授武术课程理论知识时会出现关于武术流派细分方面的文化知识,若教师能够向学生讲解武术派别的的由来。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好奇性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深化对中华武术的理解。因为中华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武术招式名称中还有很多背景故事,在武术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展开相关话题,能够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授课内容。

2.2提升授课教师职业素养

武术教学工作存在专业性强、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授课教师需要进行系统化职业培训,深刻理解武术中知识概念才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学校应该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学习,提升武术课程执教人员职业素养。

在学校武术教师具备足够职业素养后还需要对武术教师的职教能力进行培训,重点培训相关教师的授课方式,语言能力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同类教师进行学术研讨,长此以往能够使相关教师授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3制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条教育行业中的金科玉律在武术教学体制中也同样适用。学校构建武术学习氛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视觉氛围营造,校内可以增添一些武术相关陈设品为校内环境营造武学氛围。第二,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武术文化课程,让学生重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三,发动家长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校方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武术文化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武术的意义,从而支持学生学习武术,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2.4增加学生武术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武术水平,学校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武术切磋,在学生进行武术切磋时校方要本着以下几项原则开展活动。第一,因为学生可能会存在年龄偏小的问题,这类自身行为能力较差的学生,若想参加校方举办的武术切磋,必须先征得其父母同意。第二,做好保护工作,学生进行切磋前要让学生佩戴好相应防具,并安排医务人员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第三,武术切磋应本着以武会友的原则,比赛应当点到为止,杜绝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增加学生武学交流在提高学生武术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到的武学知识有所应用,减少学生私下比武等危险行为的发生。

2.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武术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运动基础的学生可能会缺乏相应的身体条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对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用不同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减轻其运动强度,或者制定更适合这类学生进行学习的武术课程。个体化差异会降低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校武术教育成果,若对个体化差异问题处理得当,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对武术教学产生的不良影响。

2.6武术教学内容多元化发展

传统武术教育内容一般较为枯燥,学校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耐心有限,无法高效学习武术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实现武术课程内容多元化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可以将学生要练习的武术套路编入健美操或体操中,并在其中融入音乐旋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加课程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课程内容[3]。

结束语: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来看武术教育能够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武术教学发展呈现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学习规模日益壮大的趋势。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中華文化支柱之一,相信在未来,武术教育会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青少年身心成长提供有利帮助,成为我国主流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徐宏波.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武魂.2013,(7):19.

[2]张庆超. 探讨关于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学校体育学.013,(11):76-77.

近代中国学校武术对抗特点研究 篇4

关键词:近代中国,武术对抗,学校体育

在我国武术有着上千年的传承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代先人乃至当代人都具有很大影响。作为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体育形式,武术其在神州大地上的传承与发展,是事关我国文化传承的大事,学校中武术的传承是我国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教育现代化、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学校教育的地位越发重要,武术在以学校为载体的传承中,越发显得重要。在我国武术的传承史,便是教育的发展史,早期中国的教育内容并非多是为人文素质、举止修养等教育,而是倾向于战胜自然,适应自然身体教育。武术的传承是经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直至传承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纵观我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史,近代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沿承作用,对于当代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文中所指的近代,部分历史学家将其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短短的百年历史是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中国百年的发展史和抗争史。近代随着外强入侵,使得我国政体更迭频繁,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体制也发展较大变革。深刻研究我国武术传承的特点,分析近代学校武术传承特点,对于丰富武术文化内涵,深化当前的武术教学思想与内容均具有积极意义。

1 汉族学校与八旗子弟学校在武术教学内容的对抗

满清入关统一中国后,在教育制度上执行了两种几乎不同的教育体制,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学校教育内容中关于武术教学内容的对抗,在对以汉族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中,清政府直接取缔了部分武术组织,大量销毁武功秘籍,迫害武林人士,并且强令我国汉族教育学堂不能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禁民习武”,这里所指的民,主要是指汉民,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为了更为持久的对汉族进行统治,清统治者不顾及汉族人民的对抗,直接取缔了武术在汉族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使得汉族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停顿,对我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样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统治者在其所设立的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官学等学堂中均开设武术教学内容,且将武术教学摆在重要位置,以文化学习齐名。这些满清贵族子弟在这些学堂中学习骑射,康熙曾经下旨强调,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倘不堪中取,检察官及中式人一并以重治罪。清朝满族汉虽然并无专门的武术学校,但在常规的学校教育中,却有一部分特殊群体,那便是武生,这些武生可以通过一定练习进行武举考试。清明的武举考试内容分为首场、外场、内场三个阶段,考试内容依次为首场——马射;外场——步射、技用;内场——策二问、论一篇等。

从中可以看出,清初至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统治者对不同民族所创办的学校其对于武生这一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差距,以汉族为主体的学校禁止与武术有关的教育内容,而以满清贵族为主体的学校则非常重视武术教学的进行,在不同民族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以武术为教学内容为形式的对抗。清初禁民习武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倡导满清贵族进行武术练习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统治,两种民族学校事关武术的对抗其实质则是这一时期阶级性的体现,是统治者对待不同阶级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段。

2 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的对抗

鸦片战争失败后,使得部分国人开始审视清朝的军事、科技及教育发展状况,认为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于器物的差距,外国人使用的以枪炮、军舰为主体的军队作战实力要远胜于当时的清军。致使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号召国人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教育内容,发展钢铁产业,购置军舰武装军队等等,在这样“师夷长技以制夷”大的政治观念指引下使得我国开始仿照西方建立的自己的教育内容的学校体制,北洋水师学堂,京师同文馆便是这一时期的变革产物,在这些新式的学堂中,所进行的教育内容也仿照西方进行,全盘西化,以武术为特色的身体教育,也逐渐被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火器等教育内容取代,可以说在这些学堂中几乎见不到武术的影子。这一教育理念在清后期的兵操教育内容进行了升华,达到了顶峰,使中国学校教育中武术教育走向了歧途,背离我国武术的真义。清朝灭亡后,辛亥革命所倡导的民族、民权之风越发深入人心,使得民间尚武之风日盛,特别是在内忧外困,亡国亡种的困境下,使得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要义,而救亡与自强的主要手段——练武强身,则成为当时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期间我国先后于1098年成立了中国体操学校、1910年成立了精武体操学校、以及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等组织都倡导在教育内容中增设传统武术教学,使得武术在1915年后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身体教育是事关民族存亡的大事,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都是为了实现强国强种的民族目的,都是为了中国民族的长久不衰,只是所采取的手段存在较大差异,激进者则强调以西方体育为主要的身体教育内容,保守者则更为重视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的对抗,实则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很难评判出优劣,在这一过程中武术得以在夹缝中传承下来实数民族之万幸。

3 学校教育中的土洋体育对抗

20世纪30年代左右,学校教学内容中出现了土洋体育的对抗,土体育主要是指我国土生土长的体育形式——武术;洋体育则指这一时期国民党所倡导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然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所倡导的最主要教育内容便是田径与球类,注重练习者的感受与体悟。持土体育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日俄战争中的胜者日本,其胜利的最主要因素便是柔术,而柔术源自于我国的传统武术,因此练习传统武术也能够战胜侵略者,能够实现强国强种的愿望,而部分近代相对激进的教育者则鄙视武术的存在,认为自然体育远胜于武术,认为武术是在对着空气打拳,既没受教育价值,也没有锻炼价值,实则对学生身体无益。特别是刘长春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失败,更加助涨了土体育学者的论点,认为刘长春的失败是国人体质的失败,国人之体质不适于进行田径、球类等项目的练习,爆发了最为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土洋体育之争其主要分歧点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主要为:首先中国所学习的西方体育不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并且学习方法存在较大问题;其次体育应以教育为重,并无土洋之分,只要对国人有益便应取之,与国人无益便应弃之。

土洋体育之争是在教育思想层面进行的以土体育——武术还是以洋体育田径、球类为主体的教育内容之争,这一争论的前提都指向于我国学校体育的进步和民族体质的增强,对于后世武术的发展,是国人体育认识的深刻具有积极影响。土洋体育之争的实质是国人对待新旧两种事物的态度的争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持保守态度,反对以洋体育为主体的西方事物,倡导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义,而部分相对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则持开放态度,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体质,亦无阶级之分,其实施是吸纳与接受西方事物,倡导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来实现本民族的救亡。

4 以武术为契机的强国之路与外敌入侵的殖民之路的对抗

1840年后外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梦想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和鸦片倾销之地,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一次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让外国人在中国大面积的割让殖民地,建立领事馆,划分租界区,外国人梦想成为中国的主人,百年的近代史是殖民入侵史,中国先后被各资本主义强国入侵,百年的近代史也是让国人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中国先人一直在进行发殖民地,反封建,追求民族和民权的阶级斗争。清朝灭亡后,中进入以国民党为统治的民国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变革期,中国学校中武术运动得以空前发展。除基本学校均开设武术课程外,1932年还成立了专门的武术院校,即国力国术专科学校,为民国培养了近600为专业武术人才。为了救亡图存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也倡导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武术教育,如孙中山也曾经题词“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并且倡导尚武精神,并于1927年将武术改名为国术,大批的教育家及社会名流等都加入到尚武救亡的道路中,为的是通过武术为契机,是中国国人体质得以增强摆脱东亚病夫的头衔,走强国振兴之路。

以武术为契机的强国之路与外敌入侵的殖民之路的对抗,武术仅仅是这一对抗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这一对抗的实质主要是民族、民权与外敌入侵的斗争,是入侵与反入侵,殖民与反殖民的阶级对抗,倡导国术看似是国民狭隘自保,不愿接受外国事物,更是国人国仇家恨不愿放弃自身利益的爱国之举,对于现实反殖民地的举动,反压迫和反剥削均具有积极意义。

5 结语

武术学校工作总结 篇5

第二学期精忠武术学校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校在教体局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回顾这一期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狠抓武术训练

坚持搞好每天的上好武术课,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武术训练。在课堂上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武术运动量。对他们的练习讲究科学性,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练习。狠抓双基训练,使他们的动作趋于规范,真正能够在技能和技术上有所进步。

二、兼顾武德教育

除了在武术练习上对他们严格要求,还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意志品质。学生在上完一整节时消耗的体力比较大,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很难把武学好、打好的。对于少数上课不认真的学生,教师经常找他们谈心,与他们交流。在本学期抽取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关于武术方面的影碟,并写一篇围绕影片从武德方面出发的观后感,增强学生武德方面的认识。

三、课堂教学,提高技术水平

所上的武术课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相结合,通过武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练。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积极营造了自主、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学校后勤卫生管理方面

1、学校更换了学校外围喷绘图片和墙壁画,使学校面貌统一更新

2、学校投资20多万元建设了大型练功房。购置了部分刀、枪、剑、棍等训练器材,添置了食堂桌椅、部分练功海棉垫子、沙包散打护具等用品,保障学校学生正常的训练、生活需要。

过去的这学期收获颇丰,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校还存在着一些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子里,要继续努力,向其名校学习,希望各位领导能继续关心我校,支持我校。

汤阴精忠武术学校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6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体育文化项目,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拥有很好的强身健体功效。当前武术教学已经在高校教学中得以普及,本文将分析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提出如何将其适应于学校体育现代化。

关键词 武术教学 体育 体育现代化

一、引言

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体育作为社会文化,它标志国家、社会发展进步水平,它不但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民族精神得以振奋,还能丰富人们的娱乐文化或偶的那个,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首次概述了学校体育现代化,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并完善的体系,它包括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思想观念;教学核心的师资队伍;关乎教学实效的课程体系;提供场所、设施以及材料的物质条件;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依据,制度。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非但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地动态发展过程,需要从事体育行业的工作者不断探索级及实践。

二、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较落后

我国民众大多不理解体育,以至于轻视体育的现象较为普遍,高校教育更是重学科轻体育,觉得体育是无关紧要地,同样地对武术认识大致一样,最多只是憧憬。高校老师很难领悟到武术的精髓,以至自暴自弃,很难教授学生真正的武术精神,在新的教育模式下,他们不愿探索武术的教学方式,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办法。

(二)武术偏技术轻普及

当前,高校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偏重于对技术的掌握,没有有效地教学方式以及知识普及。体育的评定工作,仍介于例如篮球等竞技体育的水平或是各类比赛中获取的名次,也就使得老师更多的传授非武术体育,即使传授武术,也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从而没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并使之发展。

(三)武术教材较落后,成绩评定不合理

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既有柔软缠绵的太极拳,也有声势雄伟的少林棍;既有南拳北腿,又有内外家拳;即使武术相同,也分各系各派,例如当前的太极拳,就包括有陈、扬两系。由此可见,武术博大精深,但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老套,真正作为教学的武术少之又少。武术课程的考试评定方式,往往是凭借老师的主观印象来打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得学生认为其没有多大重要性,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排斥武术,然而这些都违背了武术教学的基本目标。

(四)缺乏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

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往往受到老师的自身素质影响,包括有教师教学理念、能力以及技术水平,而当前高校武术老师思想观念薄弱,易受客观影响;作为武术教学的必需品,场地器材将决定课程的开展情况,由于这类物品的价格不菲,从而也就使得原本不重视的武术教学,缺乏了相应场地和器材。

综上所述,在现行的武术教学中,学生并未掌握到武术的精髓及其作用,使得学生感觉武术难学不实用,缺乏体育娱乐性质,这些都决定着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相适应,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武术教学适应体育现代化的措施

(一)革新武术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老师要顺应课改以及时代走向,营造一个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明确健康至上的教学观念,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使武术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同时变通武术使之具有灵活性,从而改善学生武术学习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要做“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形式和灵活多变,激励学生学习观念,使之具有自主选择性、创新性”的新模式。新世纪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所以在丰富武术内容的同时,要融科学性、实效性以及趣味性于一体,使武术的正气及文化内涵得以发扬,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改善教学模式

突破掌握竞技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武术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引入现代化技术,使学生直观了解武术精髓。总之,武术老师要总结相关成功案例,汲取教学经验,改善武术教学模式,使武术教学得以趣味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了解武术的同时得以身心健康。

(三)革新评定模式

以往的教学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价值,使学生参数不公平的心态,久而久之丧失了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自身水平和自我满足感,是教学评定模式相对标准,适合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做到主观与客观、实效与过程以及绝对和相对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在注重武术掌握的同时,更要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价值取向,使武术教学适应体育现代化。

(四)强化师资力量,充足场地器材

武术教学老师要一改往日的自身弊端,使自身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使自身兼备现代化教育和传统授计与人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实施者,老师要注重自身武学培训,提升自身素养,利用相关的教学培训平台,使自身的学位以及教学水平得以发展,使自身适应于当前的高校教学现代化。场地器材作为教学的必要设施,高校就必须加大投入,建设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适应地教学场地,并购置与教学相关的教学器材,使老师与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陶冶自身武术情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武术教学要明确健康至上的观念,在武术教学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改善,具有良好的学习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之兼备有竞争意识和互助意识。诚然当前武术教学存在弊端,因此相应高校应丰富武术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革新评定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充足场地器材,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性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养生良性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謝永生.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8:76-77.

[2] 马传浩,周建新.高校武术教学如何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06:122-124.

[3] 冯锦华.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5.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中职,武术教学,影响因素,对策

社会的进步让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了国民关注的重点。在此种形势下,有强身健体作用的武术运动越来越受到追捧,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利用和发展,学校成了武术运动推广的主要场所,而武术也成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鉴于武术本身的特性,在中职武术教学中会有很多因素对其构成影响。

一、影响中职学校武术教学的因素分析

1. 学校

首先,武术教师方面。由于校方对武术教学的不重视,学校并没有在专业武术教师的聘请和筛选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主观上把武术教师的地位看得不如其他“主科目”教师地位高,以致在态度、培训和待遇等方面区别对待,首先就让武术教师有了不被重视的感觉,进而无法带着饱满的情绪和热情投入武术教学当中。

其次,教学场地方面。据一项针对12所中职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半的学校是在室外水泥场地上开展武术教学;有16.7%的学校在砖地或土地上开展武术教学;有33.3%的学校在室内设置了武术馆,并且得到了充分利用[1]。可见教学场地问题是中职学校要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以便为武术教学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推进中职武术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最后,教学器材方面。当前很多中职院校除了存在教学器材配备不齐全的问题之外,在器材管理维护方面也有所缺失,以致经常有器材损坏、丢失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教师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武术教师队伍就存在专业素质不过关、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持有的教学理念、态度和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

3. 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武术学习兴趣是同武术教学一样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同时,兴趣也决定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重视程度,因为缺少武术学习的兴趣,很多中职学生都把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基本的武术动作作为武术学习的目标,没有给予武术学习足够的重视[2]。

4. 教学内容

当前阶段的中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简化的太极拳和初级长拳等技术动作少、难度小,且粗犷、陈旧的内容为主,学生很难从中看到和体会到武术的力与美,进而激发不出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或是打消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事实上原本有些学生是对武术学习抱有很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练习武术强健体魄、锤炼意志,但却因为单调枯燥,缺少娱乐性和对抗性的教学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提升中职学校武术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首先,中职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武术教学的重视,一是要聘请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高的武术教师,为其提供应有的待遇,同时还要经常将武术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教学能力培训,以提升教师武术教学水平。二是加大在武术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修建武术教学场地、配备齐全的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兼顾技术动作、文化教养和精神熏陶、意志锤炼、品格锻造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认识和喜爱,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中职武术教师可以自主进行武术动作的设计和编排,也可在武术套路中加入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创新武术套路。

再次,为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提升武术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武术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最后,武德是武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职学校武术实际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武术师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加强和改进,还要兼顾武德教育,向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武德精神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加入一些带有现代化社会主义新时期色彩的武德,以期培养出兼具理想、文化素质、道德品质、武术技能以及爱国情操的现代化武术人才。

综上,武术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武术教学的重视,在明确武术教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教师素质、教学场地、器材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改进,切实提升中职武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扈中涛.浅析中职学校武术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赤子,2014,(3):82.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系统性初探 篇8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或者说是优势的文化, 当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在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一席之地的时候, 她便会努力将自己的文化向外界传播, 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外界所接受。中国现虽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 但近几十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对世界的影响有限。不发展要被淘汰, 发展慢了也要被淘汰, 本民族优势的东西不发展不普及不推广传播, 终将会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淘汰。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中国人民正积极地把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推向世界。学校武术是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姑且不论世界推广工作怎么样, 单就国内各级普通学校看, 武术教学水平不高是共识。究其原因, 除了师资、重视程度外, 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影响武术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各级学校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现今武术已成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严谨的武术学科体系, 武术学科内亦应有自身严谨的武术教学内容内容, 这些体系与内容共同成为一个大的系统, 系统发生作用推动武术的发展。由于武术学科成立时间不长, 学科体系虽已构建完成, 但学科内容仍不完善, 尤其在实践武术教学内容中缺乏系统整体性, 相互之间脱节、重复、缺乏循序渐进, 最终造成普通学校武术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2. 系统论对武术教学内容系统的要求

系统一词, 来源于古希腊语, 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 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 “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 “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 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 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居于此, 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以及时序性是武术教学内容制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整体性包含三层含义:其一, 系统的整体功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其二, 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其三, 各个系统里的要素或部分, 其性能、功能一定要受到整个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 按照整体性的要求, 就要做到:长期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各阶段武术教学来实现, 最终武术教学结果依赖于各阶段教学内容综合作用, 各阶段武术教学的简单累加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各阶段教学内容受整体最终目标的安排, 不能是随意安排。

武术教学内容反映在关联性和时序性上, 就是受整体控制安排的各武术教学内容在时间、前后序列上的科学安排以及之间存在的内部关联。比如, 小学中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柔韧性、武术意识等, 不能把力量培养作为重点, 小学阶段的基本功训练与中学阶段的基本功训练是基础训练与巩固提高训练的两个不同阶段, 要求不一样;小学学的东西是初中学习的基础, 不能跳过小学教学内容直接从中学教学内容开始等。当然, 违背关联性和时序性, 武术教学仍可正常进行, 但它必然先违背整体性, 亦即不符合系统论的原则, 对武术教学的终极效果是不科学的。

3. 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对各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规定

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对新时期体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标准》中对课程规定了六个学习领域和六个水平的学习标准, 对武术的教学内容要求达到五个水平目标。这五个等级目标是: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初步掌握简单的武术套路;基本掌握武术套路或对练;较为熟练掌握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学会一种自卫防身术等运动技能水平目标。撤消了原来武术教材统一的规定, 并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 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选用地域性的传统武术项目, 这为教师自主选用武术教材提供了空间, 武术教学内容向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等方向转化的探索。但仔细分析这五个等级标准容易发现, 都是从套路动作构成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真正需要培养的内容如武术兴趣、武术意识、武术基本身体素质等都没涉及到。值得肯定的是这五个技能目标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 但由于撤销了先前统一的武术教材, 担任某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承担某一项教学内容如初步掌握简单的武术套路, 他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在了简单套路的教学上。因为是简单套路, 老师就不会强调基本功训练, 不会为后续的“掌握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作准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真正需要掌握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武术套路时, 恐怕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强调课程内容的健身性、实效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多样性。《纲要》要求:“要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 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课程内容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纲要》还要求:“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最终“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对于具体教学内容, 并不规定, 给以了各学校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纵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粗略可见由易到难的路线, 但真正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来说, 各阶段武术教学内容是各自为战, 并没有为最终的一个目标服务, 各阶段教学内容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性。

4. 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内容现状及其系统性

(1) 武术教学内容不受欢迎

在教学内容上, 普遍存在着学生对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兴趣高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代以来西方竞技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自身存在着单一、枯燥的问题, 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三是武术学习过程中动作多、路线多、手眼身步配合多、规格严, 使得学生易产生疲劳、厌倦情绪等, 最终不能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当然, 深层次的原因如文化原因、学科原因等也是客观存在的。关于武术教学内容不受欢迎的问题已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淡化套路强调组合和基本功练习成为一种呼声。遗憾的是由于武术以套路为主, 最终以套路的形式表演, 加上师资的原因,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仍停留于口头。

(2) 各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由于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具体武术教学内容是不作硬性规定的, 具体内容的制定由各地方各学校自行把握, 使得各级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在布局、衔接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重叠或脱节的现象, 为此在湖北省随机分别选择了20所小学、中学和大学进行了一些调查, 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容易发现, 开设了武术内容的学校在初级教学阶段所占比例是相当低的, 小学初中高中均不超过20%, 高中甚至只有10%, 这种现象与各阶段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小学学习为了为中学学习奠定基础一味追求主要课程学习, 而初中体育中考由于测试项目是身体素质类, 体育课也突出应对考试项目如100米、立定跳远等;高中为了高考升学率, 很多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只有进入大学后,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得到充分保障,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一定的发挥, 武术才成为了学习的可能。再分析开设了武术内容的各级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容易发现, 教学内容的初级、雷同是普遍现象, 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五步拳, 到了快接近成年人阶段的大学, 教学内容也局限于初级拳类。“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基本功的练习, 即便到了大学开始, 恐怕也来不及了。可见, 从小学到大学武术的教学内容是不存在系统布局的。武术教学内容的系统分配对于最终的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数学, 小学学习基本的加减乘除, 初中开始方程以及稍微复杂的平面几何学习,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以及函数等, 大学就学习更为复杂的微积分等,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能越过前一阶段直接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本应该从小学开始练习的基本功, 到了大学才开始, 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五步拳, 就像到了大学还在学加减乘除一样, 最后水平肯定不高。

(3) 学生对多年武术学习内容的评价

武术教学内容初级且重复是很多大学武术教师的感受, 他们也愿意教授更高层次的内容, 但由于学生基础有限只能作罢。就学生而言, 这种感受也是存在的, 调查部分喜欢武术的大学生发现, 他们渴望高水平的武术表演, 自己希望得到提高, 但是由于各种情况的限制, 目标不能成为现实。他们对于初级教育阶段接受的武术教学有以下几类评价:一是从小学开始无法接触武术, 不知道武术为何物;二是武术学习内容少且重复, 多停留于五步拳初级拳的学习;三是接受的武术教育内容凌乱, 多以简单套路的形式, 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四是要求低, 基本功基本没有, 腰功腿功柔韧等缺乏练习和引导, 最终水平不高。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造成了现在大学阶段武术人才的匮乏与苍白。

(4) 武术教学师资调查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不能掌握武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器械和对抗项目内容的掌握情况几乎为零;有的体育教师甚至毫不涉及武术教学内容。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 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40%[1]。现任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武术知识和技术都是通过高校体教专业的武术普修课程而已, 但是由于大学武术普修课程课时少, 教材内容又陈旧, 致使跟不上中学武术教学的要求。而大部分体教专业毕业生在此基础上担任中学武术课程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的掌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外, 教师的示范动作又缺乏武术意识及演练风格, 导致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5. 武术教学内容系统不完善的原因

(1) 现行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的影响

目前, 升学率仍是评判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 即使现如今已经把体育纳入中考科目, 学校领导的精力也主要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对于体育课的教学仅限于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只是要求学生练习纳入体育中考的项目, 对其他体育项目根本不做要求。有很多地方的体育中考项目仅限于身体素质, 武术的教学不能得到发展。高考仍没有把体育纳入必考科目, 只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做要求, 在大部分地区也没对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作武术方面的要求。目前,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考试内容分为必选项目、限选项目和随机选择项目, 随机选择项目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四类,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对武术的重视, 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在此基础上把武术列入体育中考必考项目, 利用政府的政策性导向作用引起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使武术教学落到实处。

(2) 师资原因

武术教学有别于现代竞技体育强调动作技术的精确化和标准化的教学, 任课教师对武术教学的意义和武术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性的掌握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目前, 学校武术教学许多由非专业的教师担任, 由于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对技术动作和教学规律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 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到。而学校武术专业教师也只能承担部分班级的武术教学, 并不能满足全校的武术教学。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武术套路的掌握, 还未能从高层次上引导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和对武术的真正认识, 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小学校还是在高校都有广泛的普遍性。

(3) 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宽泛规定

武术教学内容反映在关联性和时序性上, 就是受整体控制安排的各武术教学内容在时间、前后序列上的科学安排以及之间存在的内部关联。纵观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虽有由易到难的路线, 但真正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来说, 各阶段武术教学内容是各自为战, 需要培养的如武术兴趣、武术意识、武术基本身体素质等都没涉及到。并没有为最终的一个目标服务;各阶段教学内容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 按照整体性的要求, 就要做到:长期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各阶段武术教学来实现, 最终武术教学结果依赖于各阶段教学内容综合作用, 各阶段武术教学的简单累加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各阶段教学内容受整体最终目标的安排, 不能是随意安排。

(4) 武术教学的归属问题

尽管早在1997年民族统体育学就已是体育学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在1998年正式诞生, 但这些都只是涉及到少数体育院校专业武术的问题, 与普通学生武术教育没什么关联。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门类划分来讲,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育应分属于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 但在绝对多数的体育院系, 武术仍只是体育教育专业下的一门课程, 推而广之, 普通学生的武术教育只能是体育教育中微不足道的成分。上升到教学论的高度,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引进的原苏联的教育体系, 作为具有身体教育特性的中国武术教育就一刻也没有摆脱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 中国武术教育一直处于“体育教育”的下位概念, 本就是两种科学理念的身体教育体系, 一直在遵循一种隶属关系, 即“中国武术”隶属于“西方体育”之下[2],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只简单地被看作是一个运动项目。在体育教育庞大的运动门类中, 武术所能占到的比例可想而知, 所能给以的关注自然就少了。

6. 建议

武术是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人民正在积极地把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推向世界。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想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力度, 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 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 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武术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添加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 把柔韧性、武术意识、力量培养等添加到教学内容里;完善武术学科内容, 增强武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时序性选择合适的无武术教学内容。

摘要: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尽管我们相当重视学校武术教育的普及发展, 但总体发展水平始终不高。究其原因:一、武术教学内容单一;二、各学习阶段武术教学内容的衔接脱节。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学五步拳的现象。武术现已成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严谨的学科体系, 在教学上就需要象其它理工学科一样,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遗憾的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授中并不是按照常理出现的, 即自身的内容并没成为体系, 缺乏系统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主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 对部分学生武术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调查并以之与多所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对比, 进而研究武术教学内容系统出现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武术教学内容,学校武术,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黄忠兴.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4)

[2]王岗, 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3]郭琼珠, 李竹丽.当代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体育科技, 2007, (06)

[4]张和平, 何素艳.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博击 (武术科学) [J], 2006, (02)

[5]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 (06)

[6]舒宗礼, 夏贵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1)

[7]王岗, 刘晶.对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1997, (02)

[8]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9]汤立许, 蔡仲林.武术教材建设回顾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 2006, (04)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9

随着我国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武术教学教法改革也不同程度地取得较大进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武术教学方法与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武术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多而非重复,动作方向变化多、节奏变化大,演练时要求形神兼备,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易掌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存在教法单一、灵活性不足以及教学方法欠合理等缺点。为了弥补与此相关问题方面的缺陷,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喜欢武术,提高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就必须从武术教材、武术教学教法上大下功夫。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学校武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手段。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及逻辑推理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舞蹈与武术教学

3.1.1 武术与舞蹈的内在联系

常言道:舞武不分家。刘师培在《古乐原始论》中就论及舞的功能是说:“展伸仰俯,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应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衍。”这正说明远古时期舞武的统一。人们在舞的过程中交流着武,提高了技巧,同时增进健康。武术与舞蹈都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和功,舞蹈的某种表演技巧也为武术所借鉴。唐代诗人杜甫在观看剑器舞表演之后,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弈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这些都是对当时舞武相和的真实写照。原因是武术与舞蹈都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和娱乐性,都可以从美学角度去审视。舞蹈的一些表演技巧如造型轻柔、抒情、韵律、时间差和节奏感都同武术表演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武术与舞蹈表演技巧上的联系,就决定着舞蹈与武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借鉴,变传统单一的武术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风格成为可能,且非常必要。

3.1.2 舞蹈对武术教学的作用

3.1.2.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鉴舞蹈、艺术体操中形体训练方法,如“把杆练习”、“旋转练习”及一些舞蹈组合练习等适当地运用在武术准备活动中,通过给学生一些新异的刺激来改善学习气氛,用变换的学习内容来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变“要我学武术”为“我要学武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

3.1.2. 2 促进武术运动的专项素质

通过舞蹈中的“把杆练习”、“旋转练习”及一些舞蹈组合练习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等,均衡协调地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促进在完成武术动作时更加完美。

3.1.2. 3 减少武术练习中所造成的形体弊病

由于武术在练习基本功之初,就强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强调力量训练的成份居多,比如马步蹲桩、踢腿有力等,大多数武术教师及武术教练对学生形体的要求则是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出现了上身长、下肢短、O型腿、矮化型、大坐盘等怪现象。“日多体健、心美不厌”才算是真正得到了身心发展。因此,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或是武术基本功训练中,增设形体训练内容非常必要,这不仅可以缓解武术教学、训练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也为改善形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武术教学与声音效果

3.2.1“呐喊”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每节课适当的时候让学生随着相关动作放声呐喊,如做准备活动时,教习冲拳、推掌时,让其发声(“哈———哈———)借声发力,以声显势,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呐喊在武术教学中有以下作用:首先,改善课堂气氛。由于呐喊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刺激,大多数学生一天只忙于上课学习,很少有发泄的机会,武术课中的呐喊正好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愉悦身心。在不影响其他班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随动作呐喊。其次,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进行武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产生疲劳而导致注意力下降,通过这种信号的刺激,缓解运动造成的疲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再次,有助于记忆动作。武术动作较复杂,动作方向变化多,节奏变化大的特点导致学习新动作时记忆不清,甚至动作混淆。呐喊的应用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集中注意力,加强动作记忆痕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呐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好应用的时间。一般在课的开始部分不用,以免消耗体力,最好放在复习阶段进行;二是新授课内容不宜采用。原因是学生要看老师的示范,手忙脚乱,节奏不一,呐喊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并易产生错误动作;三是呐喊时间不宜过久。因为这样容易造成体力下降,导致动作变形,错误增多,并且中间最好有一段间隔时间,以利于学生恢复体力;四是应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能影响周围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避免因呐喊时声音太大造成喉部不适。

3.2.2 音乐

在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中,也一直伴随着武舞的音乐,武舞在各朝代一直以训练、鼓舞、祭祀、庆祝等为目的而出现,当武术套路在适当的场合配之以音乐就可以称之为武舞,当武舞无法用音乐配合时就可成为武术套路,因此武舞与武术套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武术绝非舞蹈。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其情绪的影响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与组织教法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在武术教学中,利用相应的音乐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的讲解示范和练习中,使其较枯燥反复的运动增添了感情色彩,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中枢,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认为有净化心灵的力量。我国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正是武术文化不可缺的灵魂,通过音乐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武术动作中表现出的正义、勇敢、无畏、无私等精神,从而无形中完善了人的道德、陶冶了性情,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综上所述,武术套路教学与相应音乐的配合产生的效应,与单纯的套路教学相比,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作用对学生情感、精神、审美三大方面发生更强烈的刺激,利用音乐,借助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可以扩展无限的想象空间。

3.3 在武术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游戏

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首先,它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活的课堂环境中促进体智能的发展,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游戏的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所以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另外,每节课所安排的游戏如与武术教学内容有关,这样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在嬉戏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兴趣中巩固知识,真正寓教于乐。因此,合理运用游戏也是促进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3.4 让学生加深对武术动作攻防涵义的理解

技击性是武术的最本质特点,套路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冲刷,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武术以它外在套路表现形式反映内在涵义。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点是以踢、打、摔、击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在有关资料统计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武术攻防格斗动作十分感兴趣,仅学习套路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他们中大多数都想通过学习武术学得一些实战技巧。面对这种情况,武术教师及从事武术工作的有关人员应该正确给于引导,利用学生对于攻防的好奇心理,在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击方法。这将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动作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开拓视野,丰富学习内容,陶冶情操,增长武术知识。

4 结语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少年来,虽然武术运动在学校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对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武术教学活动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之下。如何改进武术的教学,武术教师如何科学、准确地教学,如何将武术这一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是现今武术教学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教师角色、学习模式、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和考验,并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辅助教学手段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既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学的全面改革。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把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二者互相补充、融合渗透的关系,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已不能适应其发展。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文章就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教法,对采取合理的辅助教学手段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武术教学,辅助教学,手段,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凯,牛小洪.武术运动员要注意形体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2000(2).

[2]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路俊魁.武术教学中呐喊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学校与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在对社会上锻炼的群众进行调查之后, 我们发现武术的占有率比较高, 而且锻炼的人数比较多。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 学校对武术的教学活动愈发重视, 这不仅仅是社会要求, 同时也是教育制度改革所趋。无论是从传承武术文化, 或者是加强全民锻炼意识来说, 武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比较普遍的体育活动。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成为时代发展的重点。

一、学校体育教学和武术教学的基本情况

中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1]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身体素质能力, 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 以此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尤其是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武术教学在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并且武术教学的范围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长拳, 南拳, 太极, 传统拳、剑术等等。[1]武术将就套路与路数,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花费的时间较多, 理论知识的讲解比较详细, 注重言传身教。

二、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三多四少”是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的基本现状。“三多”主要是指:学校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较多, 研究武术教学方面多以常规武术为主, 整体对武术进行定性研究较多。“四少”是指:一是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进行武术教学的研究比较少, 二是武术教学过程中创新研究比较少, 三是结合实际的教学进行定量的武术教学研究比较少, 四是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武术的方法研究比较少。[2]

目前,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其改革的重心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改革, 同时也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革新,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武术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演变, 武术教学的形式、内容日益多样化, 地区特色尤为明显。在这种基础下, 研究者们逐渐注重武术特色文化的研究, 重点研究传统与地方的武术文化, 这为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逐渐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模式, 这种背景下, 社会对武术教学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和心理能力, 在这种基础之上将武术教学不断的推广与普及。

三、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逐渐系统化与明朗化, 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不断变化, 学生相关方面的审美水准不断提高

目前, 我们国家内部的学校在武术教学方面的内容比较陈旧, 教材比较落后, 与时代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较大, 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当不断的改变, 实事求是,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武术教学内容, 将社会发展需要融入武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下, 其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能力, 现在其教学的宗旨不仅仅是应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 还应当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时代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2. 提高学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从而带动武术教学的效率提高

学校的武术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学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校内部的武术教学设施质量, 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师资教学力量。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选用高质量的武术教学工作者, 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以及实践教学经验,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校武术教学课堂的质量与效率。武术教学工作者也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积极提高武术教学课堂质量, 改变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

3. 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日益多样化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指导时始终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树立学生终生锻炼的理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三个最主要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学校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够生硬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武术教学方式, 而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 再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适合自身武术教学的教学模式。[4]学校在教学的时候应当事实求是, 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 制定对应的武术教学方案, 以此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与学习武术教学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抉择自己所需要的武术教学类型。

结论

学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 同时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以及教学工作者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重视武术教学的发展, 从而提高武术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燕.眉山地区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以眉山市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8) :22-24.

[2]李婷文, 张健, 张建华, 田汜明, 席繁宏.甘肃省高校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06) :67-68.

[3]兰利霞, 蔡海红.山西省普通高校竞技武术套路开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J].运动, 2013 (16) :123-124.

论武术的教化功能与学校道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武术;教化功能;学校;道德教育

一、什么是武术的教化功能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先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武术。1988年,全国武术主题研讨会对武术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是以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武术是被分为拳术、器械、摔跤几个大的门类来进行论述的。由此可见,在这个以前是国术,现在是武术的这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个概念下,表现形式,理论指导,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就是上述的以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格斗为主要形式的人体的活动。

当然,武术成为现代体育项目,是近代才开始的。我们不可否认,武术的源流,跟以为适应战场而进行的厮杀,搏击的技术训练,是有很深的渊源。正是基于这个现实,自古以来,对于习武者的道德水平就有了特殊的要求。从战国的墨家到司马迁笔下所描述的汉朝时期的侠——以武犯禁之士,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又有了这样一种倾向,成为人为了参与社会,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社会,或者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来生存于社会并适应于社会的一种工具。这样,武术中的道德伦理层,就是我们所说的武德,就成為了武术系统中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史记》卷一百三,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在其叙述其各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写作背景和大致内容时,在孙子吴起列传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这对武术道德伦理层的行为准则化,行为工具化,作了最贴切的描述。习武者由于其练习项目的特殊性,而强调其道德伦理水平。同时,通过武术的练习,达到内可以治身的自我教育的目的。以此为基础,来达到强调儒家所要求的“入世”,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关于武术的意义的论述更明确地指出,以修德养性为唯一目的。故外有健全之体,内有高尚之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

《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一文中,曾这样指出武术的这个特点:“严格地说,中国古代体育处于‘准体育’状态,它始终与宗教、军事、医学、伦理等结合在一起,没能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尤其与伦理的结合尤为紧密。这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所构造的泛道德化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始终以建立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这决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一种人伦关系。”事实也确实如此,反观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体育,我们并不能说西方体育跟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军事没有结合。但是,对于武术与道德伦理结合的紧密程度,却是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及的。正是中国武术这个传统体育的道德化这个特点,由此,便赋予武术这个体育项目在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学习者还能够通过武术的锻炼,对其道德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到达内可以治身的效果。这是一种动态的隐性的教化过程,暨武术的教化功能。

二、武术与其他学校体育运动项目之比较

众所周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依托,主要为田径,俗称为跑、跳、投三大项,以及三大球暨篮、排、足。这些项目是学校开展最普及的运动项目。相对于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下,这些项目是有绝对的优势。同时,我们发现,上述的田径与球类,无论从其传入历史,还是其竞赛规则,教学方式,无一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因此,我们比较武术和这些体育项目,其本质就是比较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西方体育项目。更深入地讲,就是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乃至双方文明之差异。

有人曾这样形容西方体育文化,指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色就是竞争,在竞技体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竞技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从田径,球类,乃至一些其他的西方体育项目来观察。这些项目的核心与领文就是竞争,运动员与运动员的竞争。这些项目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比分,秒数,长度,重量。脱去竞争,和这些量化的指标,能对练习者的道德,伦理层面能施加多少影响呢?或者让学生的身体机能,从物理方面得到锻炼以后,学生能不能从道德方面,至少从思想品德方面得到些熏陶呢?我不能说西方体育不能对学习者的道德伦理层面施加影响,但是其先天的限制,其所能施加影响的深度、广度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观察这些西方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其教学和学习过程,教师仅仅给学生传授的是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远,如何运球,然后再设定一个量化的硬性的指标,达到就及格,达不到就不及格。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很少关注学生的道德层面。反观中国体育项目,乃至日本、韩国大中华文化圈的这些民族体育项目。没有像西方体育项目表现出那么强烈的竞争性。而是强调修行者的一种道德层面的修炼,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技术的练习。尤其以日本为例子,日本将柔道、少林拳、空手道等一系列民族体育项目统称为武道。所谓道者,这本身就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同样,我们观察中国的武术,从其早期的射礼,投壶等项目乃至以后发展到对于武德的规范,以及依托儒道思想来阐述自己的武术门派的理论。武术始终就与中国特有的宗教、伦理、道德纠缠在一起。它不过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胜负,而是强调习武者道德的高低。正所谓尚德不尚力。正如《史记》载吴起与魏侯的对话,其曰:“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中国的哲学认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一个的能力再强大,也难免灭亡。吴起的对话,精髓地体现了这个论述。《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一文中,将其概括为“先德后艺,以艺量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

如果说西方文明的特殊贡献是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明之特殊贡献则在于合理的人生观。那么中国的体育,尤其是武术,它所有的教化功能则是西方体育无法匹配的。

正是因为此,在学校这个教育情景设置下,武术本身的体育功能和其所独具的教化功能,在学校教育这个平台上,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三、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对于德育,《教育学》所给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之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德育的载体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的或者讲授的活动来教育学生。德育的范围和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上,而应该是随时随地的。同时,德育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知、情、意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并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之过程,与德育的内容一样,也应该是有多种形式和载体的。由此,将武术的教化功能运用于学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施加道德教育,是可行的。教师在教授武术,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在教授技术的同时,根据武术的教化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最终是学生能够对武术产生兴趣,掌握基本技术,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对个人品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达到武术技术层面的自修,和道德伦理层的自我教育。

四、武术之教化功能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武术的教化作用能否在德育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内容。就是教授者应该施加什么内容的思想伦理道德传达给学生,并且能否适应社会的规范和需要。根据上述的对于中国体育伦理思想的总结。我们把这些概括为尚德、贵和、尊礼、入世、信义。根据这五个方面,我们可以由此对我们对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内容进行阐述。

(一)尚德

尚德,就是崇尚有德之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关。这是自我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那么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儒家曾把德定义为五项——仁、义、礼、智、信。仁者,仁愛。义者,道义,正义。礼者,克己复礼,各守其责。智者,善思。信者,诚信。自古以来,这五条准则,一直被历代武术家多推崇,作为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同样,在学校武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何为德,何为有德之人,仿效有德之人。因为,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社会的是非,还没有正确的判断趋向,对于其人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榜样选择,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积极方面的要求。所以,尚德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有必要的。

(二)贵和

中国人向来主张和为贵。何为和?贵和,就是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是社会性相当的高级生物,无时无刻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难免地,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如何适当地解决矛盾和摩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和谐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为工作,生活,学习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同样,人际关系的问题,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面对。作为学生,也是不可避免的。让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不以个人为中心来思考来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和谐共处。对于学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三)尊礼

让学生尊礼,就务必要明确,这个“礼”的含义。何为礼?儒家谓尊尊,亲亲,贤贤。或曰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本质的含义就是,在无时无刻不断变幻的社会角色的担任中,始终按照自己所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来进行社会活动。武术中,对于礼,尤为强调。同样,通过武术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来领会这个尊礼的含义,作为学生之礼,当尊师,好学。为子女之礼,则为孝。为公民之礼,则为爱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四)入世

儒家主张入世,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地参与社会。来完成自己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对于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情景下,对于学生,入世,就意味着,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消极因素,敢面对生活。培养其不怕困难,积极生活,坚忍不拔的性格。

(五)信义

自古以来,诚信教育一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否信义,往往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人与人的交往的效果良好与否,信任的程度很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任度,那么其在社会发展的空间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影响。对学生加强信义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强调,信义中的义,绝非庸俗的帮派义气,应当去其糟粕,在武术履行其教化功能时,是值得教学组织者注意的。

五、武术教化功能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可行性

武术的教化功能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作为体育学科进行德育的形式。如何评估其可行性呢?评估其可行性的关键在于武术能否推广。中国武术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依靠之器械,亦是丰富的。古代习武者曾云“方寸之间即可习武。”由此可见,武术对于场地的要求是很低的,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同样,武术所需要之器械,也是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从武术的各个项目来看,套路、散手、摔跤等等,往往都不需要很特定的器材来开展。所以,就武术的本身来看,推广武术,是可行的。武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发展流传至今,各个地方,各个门派,更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同样,习武之人,人数也是相当雄厚的。全国各地,可以根据其区域的特点,来开设武术课程,为其校本课程的选择,增加选择。同样,为武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图南.国术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

[2]司马迁.史记[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617、920.

[3]张新,夏思永.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8-29.

[4]王忠武.浅谈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J].社会科学,1994,(12):48-49.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3-127.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 篇12

1 武术教学在高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项目匮乏。通常, 大部分学校武术教学项目只局限于五步拳、初级剑以及二十四式太极拳。内容项目的不足造成武术的选择面狭窄, 严重降低了武术对学生的吸引力, 阻碍了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

其次, 许多高校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事实上, 中华武术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仅只是因为其变化多端的招式, 更是因为武术对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武术教学本应该在进行武术招式教学的同时进行武德教育,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文化。但是, 目前很多高校却忽视武术的理论教学工作, 使得学生只是会简单的运用武术招式, 对所学武术的精神内涵缺少理解, 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最后, 高校武术教学人才匮乏, 师资力量偏低。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第一, 需要掌握武术的基本招式;第二, 需要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所用教材;第三, 需要拥有良好的基本素养。然而, 实际情况却是国内高校的很多武术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替代, 他们对武术的认识只是出于自身的爱好而没有经过系统的武术教学教育。甚至少数不负责任的教师拿着课本现学现教, 导致教学效果十分的不理想, 学生面对这些老师时必然会对武术失去兴趣, 严重阻碍武术在高校中的顺利发展。除此之外, 很多高校由于缺少合适的武术教师, 往往让一位武术教师进行多个武术项目的教学工作, 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得老师们苦不堪言。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目前的武术教师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武术教育的对教师的需求。

2 武术教学与高校体育现代化的联系

现代化体育提倡全民健身, 是丰富国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关键, 是激发国民爱国情怀的关键, 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 更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高校里的体育教学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保障, 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法。可以说,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学生的运动教育、娱乐健康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等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素质教育在国内得到全面实施, 高校体育教育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也必将愈发凸显。

在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中, 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寥寥无几。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不只具备上述一般的体育项目的作用, 而且还能促进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继而以点带面, 提醒广大国民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为满足社会、教育现代化, 高校体育现代化势在必行。高等院校是学生们参加工作、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 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前身体、意志得到锻炼的最后一站。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实现体育教育的现代化, 树立学生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武术而言, 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改变, 武术的发展也不能止步不前, 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实现武术的现代化。为了促进武术的弘扬与发展, 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工作迫在眉睫。

3 结束语

人才竞争是各个国家竞争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又是提高我国人才竞争力的关键, 是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高校武术教学工作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要做好高校武术教学工作, 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大胆创新, 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做到传统的体育教学工作和先进的体育现代化发展经验有机的结合, 使武术教学真正成为体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袁金宝, 温搏.高校武术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22 (3) 135.

[2]张凤霞.“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术科学.2011 (1) .

上一篇: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下一篇:正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