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武术课堂教学 篇1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武术选项课程。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为学生健身、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出了贡献。但是大部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当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一种健身手段而开展,追求动作技能的传授,而考试大都以能否比较规范完成一套武术套路为主。如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大大削弱武术所具有的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这无疑对高校从事武术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应该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蕴含在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哲学内涵,明确武术教学的最终追求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健身练习,而是对人的精神和内心的塑造,是对道的终身追求,做到“武以载道”,而不能教成“中国式体操”。
1 武以载道
首先,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一词,本来就有世代相继之意,是历史衍化来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儒、道、佛三教合一,久经岁月历练,文化的沉积源远流长。
儒家主导“入世”,重视现实,力求改善现实。儒家又十分注重人的作用,主张“躬行”、“敏于行而讷于言”,追求“内圣而外王”、“学以致用”。孔子在《大学》中指出:“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致善。”道家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又讲“天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无言,四时兴焉”。佛家禅宗中的“不立文字”、“觉悟”,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从无字处读书”,更多地提倡对自然和生活的意会和体悟,而不应是在语言文字上纠缠不休。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习惯于将文化寄于音乐、绘画、书法、建筑之中,并通过不断的觉悟和突破,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是将文化用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寄寓于武术人体运动之中。
武术许多人又称功夫,之所以称其为功夫是因为武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方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在于彰显和挖掘人的内心完美和潜力,在于其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和提升,在于其使人不断自新的过程。武术的修行不在一朝一夕的习练而是终身在武术的实践中去提高和升华,这种修行不管风吹雨打、时势变化,习练者追求自我完善的心不变。功夫的知行合一,必须从武术动作所蕴涵的文化中去体悟,从博大精深的无字处读书,并在实践中去印证。茶文化是喝出来的,酒文化是品出来的,武术中的文化是在不断的动作动静转换中练出来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才能真正谈到有所收获,持之以恒挑战自我,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去追求内心的稳健,在不变的人性完美追求中去汲取新的知识和能量。武术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讲究内求而不是外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为师,不断从自然和人类的种种兆象中领悟和汲取能量是人进德修业的终身修行与追求的乐趣。
中国武术对内外兼修的追求,即所谓内强心灵外强体魄。而内修决不是简单的内练丹田之气,而练就的恰恰是中国文化中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而无论是“内圣”(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智者)的追求,还是外王(王者之气)的追求,都是为了塑造“经天纬地,治国安邦,匡时济世”的人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这是群经之首《易经》乾坤两卦中的两句名言,被清华大学作为校训,旨在激励清华学子能够与天地为伍,顶天立地,具有王者气概。可见大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之人材。武术虽然具有丰富文化生活,愉悦身心的功效,但武术的最终追求决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华美和在追求这种华美中迷失自身。“学而不思则罔”,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哲学、养生、修行的多种承载,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阔大的境界,高校武术教学决不能单单追求动作上的形似,而更应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准确把握,去思考其间的寓意,继而去做到神似。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将天地人贯穿为一,真正做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体,使武术的一招一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武”的艺术
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类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中国武术同样是将美的追求寓于动作的表现之中。武术教学同样是在传播美的知识,在对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的学习和鉴赏中接受美的陶冶,并用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去陶冶人的心灵。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性,培养人的爱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在追求美的精神的同时自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武术的概念有过论述,即“止戈为武”。从庄子劝赵王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的不同追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武术的追求和发展决不是为了血腥的打斗,或粗暴的以暴制暴,而是一种高尚的值得人为之回味的艺术。武术将文化哲理寓意于身体的动静、轻重、缓急、展闪、腾挪站立的运动之中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绝伦的艺术手法,更是一种高明的创作,是对灵与肉的提高与升华,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武术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武术发展的根本,激情澎湃的武术动作展现的是武术文化蕴涵的鲜花。没有文化的武技是无根的浮萍,开不出激情之花的武术则是一条枯根。武术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追求沉潜,在沉潜中追求灵动和思想。将武术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真正把握武术文化和艺术的审美特征,正是高校武术教学真正值得追求的至高境界。另外,在武术教学的设计中如何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乐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动作技术特点、要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这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任何高明的文化和艺术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反而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使人们更好地去接纳和理解。现代科技为武术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数码相机的运动连续拍摄功能,摄像机的拍摄与回放、慢放都为我们准确了解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节拍,自我学习的比较等提供了便捷;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快速查阅和欣赏名家演练风采;武术图片、文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动作电影的发展也为武术的发展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武术教学中值得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3 武术学习的因人而异
武术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不仅项目多,流派也多,所以学习武术宜精不宜多。武术作为一个完善自我身心的手段,应该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指导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项目,并以此作为终身练习的对象。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作静定,节奏鲜明;太极拳体松心静,动作缓慢柔和;刀术勇猛剽悍,雄壮有力;剑术轻快多变,姿势优美潇洒;棍术风格泼辣,节奏鲜明;枪术翻转自如,灵活多变。散手培养果断、稳健的心理,以及应付不断的变化的能力。个人表演培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人表演培养人的团队协作。武术学习首先必须战胜身体上的疼痛与疲乏。每一次的动作掌握都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练习。武术学习可以说是对人精神和意志的挑战,是人的意志和胆魄的最好历练。培养能经得起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大风大浪、风云变幻而屹立不变的真正人才,才是中国高校真正的大作为、大贡献。
4 结语
在高校的武术教学环节中应安排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课学习和相关知识讲座。并指导学生阅读和收藏传统文化书籍。因为武术的学习和修行是终身的修炼和提升,如果不结合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无法真正理解武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禄堂曾教诲学生:“练拳宜自己下功夫,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评论他人技艺长短,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虚,以涵养为本。”身教胜于严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即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的大融合,所以应摒弃门派之争,要有藏天纳地的气魄和心胸,取众家所长补己之不足。太极拳正是由于众多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感悟,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行云流水。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探求使得武术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处处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和探寻武术。如果我们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诠释武术,或许才有可能把握武术文化的精髓和实质,也才有可能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武术文化才能开出更加绚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M].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2.
武术课堂教学 篇2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观察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文章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接受武术是因为对武术不感兴趣,要在体育课上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从攻防的运用等入手,才能找到适合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
关键词:武术;教学;兴趣;
前言:武术教学改革虽然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久前通过文献查阅得知,在对渭南师院及其附中共计200人进行的调查表明,仅有15%的学生把武术作为课余锻炼的项目之一,而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中学生,调查中甚至有6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武术课,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不愿意接受这项运动。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结果并非是武术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在武术课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中国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难题。
1、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1 武术与武术教学
武术又称“国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武术教学便是师生共同努力、传承武术的
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武术技术,掌握武术知识,养成武德精神的行为。武术有着与其它体育项目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但又有着与其它项目相区别的鲜明个性,动作素材具有攻防属性,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1.2 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在武术教学和练习武术中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长期坚持武术训练,可以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以外情况的应变自卫能力。武术的练习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的内环境平衡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2、学生的武术兴趣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兴趣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他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兴,促使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宋代教育学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说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的关键。如果说在武术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的练习基本动作,枯燥的套路,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
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趣—思—练—创”的过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去。所以说我们只有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对武术感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武术。
3、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3.1 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我们可以在下雨天时把学生带到教室中给他们讲解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告诉他们: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野兽作战,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掌握了徒手和简单的武器攻防格斗技能-这是武术的萌芽。中国武术自奴隶社会产生后,经过漫长的历程,直到明代才逐步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明以后首先出现了练功、单舞、对博并重的练习;之后出现了以武术为主体,十八种兵器为锻炼器械的技术体系;再其后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再后来出现了广泛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来促进武术的发展;最后武术的健身价值受到重视。进入清朝,民间武术不断发展,完成了武术体育化进程的过渡;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号召“强种强国”,这样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武术会社;1928年,国内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要求各地成立下属馆社;1923年,我国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1949年后,武术沿着体育途径迅速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武术大发展;1988年,亚奥理事会决定采纳武术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我国武术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我国武术的过去和现状,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就应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让武术在中国得到发展,国粹得以延续。
(2)从武术的运动特点上,让学生了解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但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首先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它的成形,养育它成长,促进它的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运动讲究“刚柔相济”,搏斗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就是我国古代阴阳学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论在武术技法中的运用。其次,具有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兼蓄的本质特点。武术的动作素材以攻防性能为本质,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攻防再现指动作具有格杀价值,实战中能发挥攻防效用;表现性指动作体现攻防意向,但不一定具有实战作用,它只表现独特的攻防艺术。其三,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特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俗称“十八般武艺”。其四,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特点。在技法上讲究“内外合一”,效果上讲究“内壮外强”。
武术的运动特点可以让人们懂得学习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经常从事武术锻炼可以锻炼身体,达到“内壮外强”、防身自卫,并且可以修身养性,用辨证唯物主义看待事物。正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武术才会排斥武术,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
述武术的运动特点以便提高其积极性。
3.2 选择适合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
(1)对初学者采用分解教学法。在武术课堂教学中,一般先采用分解教学。如学初步拳时,先一招一式学会,再串联在一起,使每个运动衔接起来,最后达到“形神兼备”。在学套路前可先学会基本功。如在学长拳时,可先练一练跳跃练习,再学大跃步前穿、击步腾空飞脚等时就容易多了。
(2)在授课时,口令与运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动作节凑,又能记住动作和名称。例如弓步冲拳、弹腿冲拳„。在复习时,教师可只喊口令,让学生边练习、边说出动作名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动作,并善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3)练习和呐喊相结合。在练习初拳过程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哈”或“嘿”等。一是可以提高动作的齐整;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以气推动,以声助势的效果。
(4)新授课时,学生的站位和练习方向要固定。否则容易使学生动作路线产生错误,示范面最好是背面示范,这样容易使学生看清方向、路线,以免产生站位和方向错误。
(5)灵活多样的教法。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有它自身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只要抓住其固有的特点,因势利教,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如针对它结构上的特点,就可以把有难度的单个动作分散来教,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可以把武术动作的名称,术语大大形象丰富,如“望月平衡”;有的直接反应了动作结构和方
法,如“跃步冲拳”,教师就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讲述动作的要领,再结合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夸张,教学气氛就更活跃了。
3.3 突出武术的攻防运用
(1)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武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而存在,攻防动作就是它生存发展的土壤。武术教学大部分是以套路为主。武术教学中,学生对于动作难易程度不在乎,更关心的是武术的攻防作用,它是否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是否能够防身自卫。就象为什么朝鲜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能在我国广泛开展,甚至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人们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将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普及推广武术.(2)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而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套路是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成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在武术教学中,不应该只意味强调动作规格,使学生感到武术枯燥乏味,而应该在传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武术。
(3)武术对练是指武术运动以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先编好的
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它包括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器械的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对练能全面体现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点。它的运动核心是围绕体现各种实用技击的攻防性,既有实战中的技击美,又有套路运动的形式美,它不仅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武术历史的原貌,突出了武术在攻防上的价值,而且对于武术套路的实用性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一点武术对练,使学生在武术对练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武术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让学生懂得武术的保健作用
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而《易筋经》则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由此可以得出武术的内外具练是以求内壮外强,获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此外,从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上,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对高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总之,武术运动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从事武术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健美体格;老人从事武
术锻炼能推迟和预防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延年益寿。
在武术教学中,给学生灌述武术的保健作用,让学生明白练习武术能对其身体发育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追求爱美和健康的学生一定会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不光会自己练习武术,还会带动周围的朋友一起练习武术,这样一来武术运动便得到了广泛开展。
4、小结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及武术运动在下一代的开展和普及。学生兴趣的提高应该从学生对武术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武术的攻防含义,适合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武术的保健作用四方面入手(武术正确的认识指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发展、特点;武术攻防含义指在教学中对动作进行用法分析,可采取对练形式;武术教学特点的方法指让学生更好记忆武术和喜欢武术;武术保健指让学生对武术的保健知识了解),只有这样武术运动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接受武术,喜欢武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武术,才能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5、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
武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2]李成银、艾泽秀
《中华武术论丛》
齐鲁音像出版社
2005年3月
[3]李成银 《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 齐鲁音像出版社
2002年5月
[4]邱晨
浅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2)
[5]郝心莲 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教学的思考 篇3
(一)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高校的武术教材一直沿用20世纪50年代所编的初级套路,如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刀、初级剑、初级棍、简化太极拳等。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都是在原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的简化。套路结构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武术产生于争斗与军事战争,在学生的意识里武术就是打的技术。学生选择武术课,目的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学到实用性、对抗性较强的散打,或有技击价值的动作和组合、散打、擒拿、防身术之类的武术内容。而当前高校以套路为中心的武术教学内容,已不适应现代学生的爱好兴趣,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武术的热情和兴趣不断下降。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的主观愿望尽可能一致,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场地差,器材不足
教学场地、器材是实施武术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影响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场馆、器械配备是学校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教育部下发的“武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场地:至少应具备2个教学班同时上课的室内专用场地,室内一面墙有平面镜子,一面墙有肋木和用于悬挂沙包的吊架若干个。器材设备:1、配有至少长14米、宽8米专用地毯:2、配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至少长3米、宽1米、厚5厘米以上,能用于摔法练习的海绵垫子若干块:3、配有教学需要的高100厘米、直径40厘米、重量40千克以上的沙包若干个:4,配有教学需要的拳套、脚靶、手靶等护具;5、配有教学需要的金属刀、剑、白蜡杆等器械。图书资料和电教设备:应具备一定数量的武术类图书与期刊,还应具备摄像录像设备、计算机及一定数量的武术音像资料。配备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所需的各种设备与武术类教学软件。”而目前能达到要求的院校很少。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调查资料中了解到,各高校开设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大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单纯以“灌”、“填”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完全从属于教师的“教”,缺乏利用武术的独特功能和特点来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思路,没有将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与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教师的后面精疲力竭地模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和形成记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学习效果大大降低。
多年来,中国武术传承一直是师傅教徒弟的方法,这种潜意识也一直影响着高校的武术教学,使教学限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死板,气氛沉闷,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学生的爱好、特长和潜力的发挥。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只能根据教材采用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只能是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死背硬记、反复练习。在共性和个性方面,也不是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通通按一种教学手段进行,造成了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的现象。
(四)教学时数偏少,影响系统学习
高校武术教学时数的设置。脱离了武术教学的实际。当前武术教学的现状是教材内容多、课课有新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缺少练习的时间。各高校一学期武术教学时数基本上为72学时左右,其中理论课时为14学时,考核为4学时,实践教学为54学时。在这么少的课时内,系统全面地完成基本功、武术操、少年拳二路、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剑、初级刀、初级棍、简化太极拳等武术代表性套路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其中的五至六项,虽然学生能勉强学会,但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都不够理想。这种教学时数所带来的矛盾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对已学内容的复习、练习没有时间的保证,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学生难学、难记的局面。也使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失去信心。很多学生反映武术虽好,但难学难记,这其中的原因和教学时数有很大的关系。
(五)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武学历来重视武德教育,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中国武术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武术理论的教学不仅牵涉到武术基本技术的层面,而且包含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对理论的重视不够,理论教学课时比重偏低,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武德的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方面,技术的比重比理论大许多,有的甚至只要技术及格了,理论不及格都无所谓,这种考试方法也造成了一些教师和学生对武术理论的忽视。另外,在技术教学中也缺乏对技术动作结合人体结构和生物力学等知识的分析应用,从而导致学生对武术技术的错误理解,造成学习效果欠佳。
(六)专业师资少,技术水平不高
1、师资充足是保证武术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据调查,高校的武术师资力量不足,武术专修学生人数多,无法正常选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武术俱乐部活动,没有武术教师的指导无法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在高校的发展。
2、高校武术教师从学历和职称来讲相对较高,从年龄上看,各校的梯队建设参差不齐且对新技术掌握不够。近二十年武术发展较快,从1991年至2008年《武术竞赛套路规则》修改了四次,并有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之分。为了向国际推广中华武术,竞技武术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多数老教师没机会接触新技术。新教师又对传统武术了解较少。
3、目前,武术师资的职后培训工作已远远滞后于武术发展的需求。抓好武术师资培养与培训,已成为武术教学方法改革能否得到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无数实践证明,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武术教师队伍,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
(七)课后练习辅导不够
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学生学会动作,对武术深层次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则需要时间练习才能体会和掌握。种种原因。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辅导不够,有的学校甚至停止了课后练习辅导。而学生自己练习,则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看图自学的能力差,套路长记不住,动作准确规范
性不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辅导来解决,否则,只会加剧学生对武术兴趣的下降。
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武术教学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对中华武术这一特殊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播、提炼和发展,是贯彻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教材内容,增强吸引力
高校的武术教材主要以长拳初级套路为基本内容,而长拳只是众多拳种中的一项,堪称沧海一粟。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尽可能地做到内容多样、拳种范围广,不仅要有短小精悍的套路,而且要有动作组合,攻防练习等,让教师和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在武术教学内容创编中,应既简单又实用,既好学又易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一看就喜欢,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在套路中减少缺乏攻防含义的连接动作,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教授一些格斗技术,如军警拳等。教师要特别注意,武术教学的门槛不要过高,让他们一学就上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习武德为先,使学生学习后都懂礼貌、守规矩,培养忍耐、拼搏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逐渐形成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特色项目。
(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增加教学场地器材
随着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武术的场地、器材也在不断地增加完善。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不断创新。在教法应用方面要大力提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习兴趣。例如:①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套路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不仅形象生动、直观,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采用重播、慢放、定格等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关键的技术环节,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分析,使学生视觉、听觉、思维相结合,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有利于纠正和预防错误动作。②在课堂上也可采用摄像技术,将学生的练习动作现场拍摄下来,放给学生看,通过教师的分析、评价,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练习套路时,可以适当播放音乐,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帮助学生摆脱练习时产生的单调乏味的感觉,克服逐渐增长的疲乏感。③下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预先让学生看图自练。上课时让学生将动作展示给大家,教师给以评价、分析动作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等,然后再讲授这一段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掌握动作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④多介绍一些实用性强,对抗激烈的对练、擒拿、防身术,使学生学有所用。
2、增加教学时数,提高练习强度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有些教师该讲的不能多讲,学生该练的不能多练,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适当增加一些教学时数,教师就可以在动作质量方面抓得更细更严,学生在课上也就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有利于技术的提高。教师的讲解,不仅包括技术。还应有文化内涵的介绍,如学习太极拳之前,讲它的起源、流派、拳种特点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太极拳的认知理解,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
3、重视武术理论教学
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上升到理论,是各项技术提高的必经之路。教师要重视理论教学,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技术练习。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教师要通过理论教学,举办武术知识、武术锻炼、武术裁判等方面的讲座,教会学生看图解自学自练的方法。
4、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指导学生练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练习,提高技术水平,还可以加深师生感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建立辅导站的形式,加强课后辅导。可以培养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学生骨干,带领组织学生课后练习。教师经常检查、督促。
武术课堂教学 篇4
1、网络武术教学与传统武术教学的比较
1.1、两种教学的教学模式分析
在传统武术教学中,采取的是传习教学模式。采取该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控制,以便要求学生跟随自己完成大量、反复和复杂多变的套路动作的模仿学习。而网络武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四种,即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武术教学模式、讨论武术教学模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其中,讲授型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浏览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料完成武术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教师能够利用电子邮件等工具与学生沟通。所谓的个别辅导武术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组织方式,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而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库中进行有选择的学习。采取武术讨论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监控下进行校园网络的连接,并且参与到由有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讨论组中,并且从中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此外,采取协作武术教学模式就是需要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武术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按照小组进行教学任务的划分,然后由小组成员通过网络进行相互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
1.2、两种教学模式的内容比较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传统武术教学需要完成固定套路的武术动作的教学,而网络武术教学则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武术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掌型、掌法、步型、腿法,要求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教材中,主要内容就是初级拳和简化太极拳。而这些教材基本上是经济体育的缩版,已经实施了多年,具有内容陈旧僵化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单纯进行教师动作的模仿。而由于只有外部动作,所以这些动作基本无攻防实质,基本不具有实用性。不同于传统武术教学,网络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网络武术教学不受时间限制,所以学生可以完成更多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比较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武术教学模式的内容可以发现,相较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网络武术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开展网络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后,利用课余时间对更多的武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而根据自身需求,学生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通过反复强化某一技术的练习灵活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由于学生能够通过专门的平台与武术学习者进行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向武术家和优秀武术运动员学习,所以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从网络上进行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能够使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强。
1.3、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分析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武术教学模式的缺点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不相同。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将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展武术练习将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并且无法明确教学的目的,所以将导致武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同时,采取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将导致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在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下,武术教学的课时有限,所以教师只能利用大量的时间完成新课教授和已学内容复习,因此将导致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足。
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容易受到网络武术资料质量的影响。因为,网络上的武术教学资料虽然较多,但是往往存在着大量重复的内容,并且其中含有的实质内容较少。就目前来看,网络上很多武术资料实际上都是对影视武打明星进行介绍的资料,也有一些武术资料是各种武术学校的招生宣传广告。此外,很多武术视频的实用性和教学型较差,其中一些视频也仅仅是从影视作品中剪辑出来的。而对于武术教学来讲,这些资料的参考价值较低。其次,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将导致武术教学缺乏情感交流。不同于传统武术教学,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将导致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就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节奏的调整。同时,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武术学习的好奇心,并且出现不认真听讲等情况。再者,在网络武术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接触到较多不良的信息内容。从根本上来看,武术教学的开展既是为了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武术精神进行培养。但是在封闭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产生崇尚网络暴力的行为,继而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采取不同的武术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不尽相同。为研究不同武术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则可以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从而更好的了解武术教学模式的采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分别对某高校两个班级进行了调查。而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均为40人,其中对照班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采取的网络教学模式。
2.1、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如下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有52.5%的学生表示喜欢参与武术教学,同时也有1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参与武术教学,其余学生则表示对武术教学没有特别的感觉。而对照班只有30%的学生喜欢参与武术教学,并且有22.5%的学生不喜欢参与武术教学。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一些实验班的学生习惯于在课后到武术论坛中与其他武术爱好进行武术知识的讨论,并且常常与同学在课下进行相互学习。而对照班的学生则表示只在课堂上学习武术知识,在课下基本不会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2.2、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完成一学期的学习后,对两个班级进行考核发现,采取不同武术教学模式取得的武术教学效果也并不相同。如下表2所示,实验班有30%的学生达到了优秀水平,25%达到了中等水平,但也有37.5%和7.5%的学生最终取得了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而对照班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人数仅占15%,达到中等水平的学生人数占20%,达到及格水平的学生人数占62.5%,另外有1名学生不及格。所以从实验结果来看,网络武术教学的开展,能够使班级教学的优秀率得到提升,但是也将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处在自我放逐状态,继而导致不及格人数的增加。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减少不及格人数,但是也难以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水平。
2.3、对教师教学负担的影响
采取不同的武术教学模式,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负担。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调查的10名教师中,40%的教师认为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将给教师带来较大的负担。因为,采取该模式意味教师需要进行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并且也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进行教学资料的筛选。而60%的教师认为,采取网武术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的负担只是短期的。这些教师认为,经过不断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师将能够更轻松的利用网络上资源开展教学,并且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武术教学传播和普及的改善方法探讨
通过对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想要使武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尝试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进行需要学习的内容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武术教学的目标。同时,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有关的武术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只进行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进行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在一旁提供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并且加深对武术技能的理解。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以便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课堂上学习到的武术动作的反复练习。而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网络资源的利用,并且通过与教师沟通更好的学习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动作,从而使武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论
总之,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武术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武术知识与文化的传授,从而更好的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因此,武术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武术教学模式的分析比较,以便更好的进行两种教学模式的联合运用,继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琼.徤康徤美类App传播研究——以i OS系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李松林.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普修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鲁燕.普通高校健美操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梁天昱,李俊果.传媒视阈下武术网络教学传播模式探析[J].大家,2010,15.
[5]曹曦东,靳颖.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武术教学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4.
[6]柳葳,石蕾.普通高校武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7]宫拼物.网络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二课堂武术计划 篇5
武术训练计划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特制定如下训练工作计划。
三月份:
1、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专项训练为辅。
2、着重把握基本功练习。
3、利用空余时间观看武术套路方面的录像带或与之相关的一些影视作品。
4、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做好各种步型、手型、步法、手法、身法等单个练习动作。
四月份:
1、制定并实施各种体能训练,使队员的体能尽快恢复。
2、采用重复及间歇训练法强化基本功包括压腿、踢腿、下腰以及直摆性、曲伸性腿法训练。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强调习武之人以德为先。
4、身体素质练习,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避免单
一、枯燥的素质练习。
五月份:
1、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是步型、手型的动作到位;压腿、踢腿的方向、路线;身体的姿势以及眼神的配合2、要求队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规定五步拳一、二段。
3、素质练习运动量增加,运动负荷适中。
4、促使队员在动作的力度、节奏、稳定性上取得进步。
5、学习五步拳三、四段,复习一、二段。
六月份:
1、先分段练习,再整套练习。掌握运动路线、节奏以及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2、学习组合动作,不放松基本功训练,同时加强素质练习。七月份:
1、对本学期的训练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年度工作展开设想。
2、让队员总结这一学期的训练成果,自己小结后写好交给教练。
3、组织学生进行套路考核,展开自评与互评。
《武术﹒游戏》教学设计 篇6
一、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通过几次课的武术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武术基本功,对武术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武术:组合动作(一);游戏:武术动作接力。
四、教学重点:记住武术组合动作的名称。弄动作方向和动作的衔接。
五、教学难点:动作路线清晰,准确。做到有力,有神,乐于表现自己。
六、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武术的功能及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记组合动作(一)中各节动作名称、顺序及要领。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
3.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武术动作姿势,发展协调,平衡和灵敏能力。
4.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体验运动中的兴奋和紧张。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能愉快地向同伴和家人展示所学武术组合动作(一)。
七、场地设计与组织:
做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锻炼小组,自由伙伴组合,二人一组散点联系形式等等。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体委整队,师生抱拳相互问好
2.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和要求
3.队列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步伐整齐、动作一致。
组织形式:上课队形:四列横队站立。四列横队,队列队形变换(纵队或横队)。四列体操队形操练。
4.慢跑
要求:成两路纵队进行慢跑。边跑边与教师一同呼喊武术口号。
5.专门性练习:准备操1——5节(4*8拍)
肩部运动,腰部运动,踢腿运动,劈叉练习,燕式平衡。
6.配乐武术操
[设计意图:通过队列训练、慢跑齐呼武术口号能进一步全面的抓住并提升学生的精、气、神。用我们前几节课刚学的武术操来进行准备活动的铺垫,一来学生熟悉了这套动作能跟着音乐完成;二来教师可以全面观察到同学们的哪些动作是比划出来不到位的,这样在今天乃至以后的教学中及时纠正、提高动作质量。]
(二)探究
1.教师出示动作名称,请同学们分小组尝试去完成
动作一:格挡拗弓步冲拳
动作二:蹬腿冲拳
2.各小组展示、汇报根据名称自我尝试得出的动作结果
3.出示挂图,分小组再进行动作比对
[设计意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猜想与验证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它们都要体现自主性。猜想是一种兴趣所然,学生有了一些武术动作的基本素材和体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以获取意想不到的收效。验证的自主性体现在验证的需要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通过挂图来验证、比对使得孩子兴趣盎然。这一环节体现并实现了笔者的设计思路。]
4.师生交流
师:从大家的研究来看,动作基本有个思路了,但有没有同学不这样认为?
生:踊跃交流、大胆质疑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交流、展示、简单枚举,来证明自己小组结论的正确与否。这样的交流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合情推进,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只有少数的观察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结论必须在观察了足够多的例证情况下才能得出。]
5.深化理解、归纳小结
教师边讲解边进行正确的动作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的归纳很重要,这是让学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归纳强化还能引导学生对该练习动作的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练习往往会发现它原先的难度好像突然降低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说的变容易了。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练习
1.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重点:弄清动作运动线路和动作的衔接。
难点:动作准确,有力、有神。
2.集体跟口令进行练习
3.男生练习女生进行评价,然后互换
4.再分小组展示,教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小学生所学的武术是浓缩的武术知识、技能,教师要给与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要提供适当的强化训练和在简单情境里进行运用的机会。适当练习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应充分把握及应用。]
﹙四)拓展练习
1.游戏:武术动作接力
教法: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师范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团结就是力量。
学法:认真仔细地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师范动作。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游戏。积极参与游戏。懂的在生活中和学习包括游戏中,团结就是力量。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一是为了提升学生本节课的运动量,二是让学生有个更大的平台进行展示。在群体中获取更多的赞赏。知道团结就是力。
(五)放松和总结
1.放松。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总结。要求学生课后洗手。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通过探究的方法学会了武术组合动作一,请学生上来交流感受。
4.布置课后作业,立卧撑10次,回收器材。
﹙六)课外展示。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去后把所学动作展示给家长看。
九、课后反思:
自主性——探究性教学的必然属性。应该说,凡是有效教学都具有学生的自主性,对于探究性教学来说,自主性更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小学体育的探究性教学可能因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不同具有多种模式,但其中引入问题、提出猜想、实施验证则是三个主要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否则探究性教学就会名存实亡。
武术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武术教学,国际化,发展方向
1. 引言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即将走上奥运舞台,和世界体育文化融合,它独特的内在精神也将不断被各民族认同和接受,在发展上不盲目学习西方,也要有自己的风格,使中华武术代代相传并对世界人民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对中华武术推向世界的影响
2.1 西方体育的文化。
西方体育虽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主要特色依然如西方社会一样,是在一定规则制约下的竞争。我们习惯于把这种体育称为“竞技体育”,在这种竞技体育中,竞争是其灵魂。在这种竞争下,参与者竭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种体育并不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最后的落脚点和最后的追求目标,而是一种以追求个体人格精神展现为目的活动。西方这种充满好斗心理的本质,在学习中华武术时是要受到传统文化约束的。
2.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中国古老的哲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且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统一,而且要求个人内外协调统一。这种和西方体育有明显差异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给世界文化注入清新的空气,会使世人对健身方式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入另一个民族,不仅产生冲突,而且两种文化同时激浊扬清,形成更有生气的文化形态。两种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其精华糅和衍进,使世界文化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武术的内容会给西方体育的训练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西方体育的竞技观也一定会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冲击,弥补中华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不足,促进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这种冲击和融合会使武术文化产生新的生命力,给世界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
3. 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
不容回避,当代武术不论是在国内传承还是在国际推广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应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当代武术人、体育人的使命,不可否认,国际化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并非唯一出路,至少目前不是。这并不意味着武术要重新回到固步自封的道路上,当代武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传统武术,加以精心保护与整理,再逐步普及推广。这并不是为了在文化冲突与交流中获得某种安全感或归宿感,而是要练好内功,蓄势待发,以更好地迎接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
3.1 要坚持武术的传统风格,并加以科学保护。
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武术国际化的“灵丹妙药”之前,我们应该对传统武术进行完整的保护,必须坚持保护武术的传统风格。当然,要保护武术的传统风格,并非不加分析地选择死板传统,而是要以科学的精神去对待传统武术。必须在加大对民间流传的传统武术收集整理力度的基础上,审视并保留其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并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科学理论去重新构建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使其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让现代人能从科学的角度更好地认识、习练传统武术,更好地推广传统武术。
3.2 要重视传统武术在国内的大众化、普及化。
毋庸置疑,武术要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解决在本民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由于受竞技武术功利主义思想和传统武术门户之见、习练困难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越走越艰难。传统武术的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其生存、发展的迫切任务。而要实现大众化、普及化的目标,必须抛开陈规陋习、门户之见,革新习练方式,并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其实传统武术并非真正缺乏受众,其突出的健身、保健功能及崇尚自然、和谐的理念,使之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最佳的途径,对大众健身具有独特的价值。
3.3 要加大对传统武术竞技性功能的挖掘。
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过程中,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一个普遍观点就是传统武术的对抗性不足,必须加以竞技化改造。因此。传统武术要传承发展,必须加大对徒手和器械项目竞技性的挖掘,并构建自身特色的对抗形式(如擂台赛、对抗赛,选手设置“段位制”等),而不是一味地在形式上模仿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武术必须以其自身特有的形态、无与伦比的人文魅力应对西方体育的挑战,并获得应有的地位。
3.4 需确立传统体育在国际化推广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无论武术如何进行改革、创新,都必须坚持的是:只有尊重本民族自身的体育文化传统,并加以科学开发,才能使传统武术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武术要真正让西方人了解、接纳,首要的任务是让西方人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任务实非功利性日盛的竞技武术所能承担,而唯有传统武术方能胜任。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武术与政府体育机构首先要重点加强与有关国际体育联盟的联系与协作;其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一是派出人员、机构在国外有目的、有重点的普及推广传统武术;二是吸引国外武术爱好者来中国学习深造,以逐步扩大传统武术的国际影响,并最终赢得世界的认同。
4. 结论与建议
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应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当代武术人、体育人的使命。希望通过武术“德”与“道”的熏陶,培养子女自信、宽容、谦逊的“君子”人格,这是普通大众人民觉悟的提高。看来不论是从使命或者是人们觉悟的提高上,都要求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加大武术内容的课时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韩风月, 傅砚农.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M].体育文化导刊, 2O04, (7) .
[3]刘树军.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发展的哲学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 (2) :56-58.
武术课堂教学 篇8
(一)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 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 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 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 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 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 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 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 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 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 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 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 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 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 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 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 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 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 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 从模仿走向创新, 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 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 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 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 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 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 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 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 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 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 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 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 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 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 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 做到身心健康。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 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 除了这种模式,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 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 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 彼此交流意见, 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方面, 一般情况下, 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 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 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 网络技术甚是发达, 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 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是国人骄傲的资本, 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 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 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 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摘要: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却不愿意上学校设置的武术课程,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对武术课程的意义以及现状研究, 以众多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库,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数据, 深入剖析了引发该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武术教学策略构想以解决现已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2:184-187+192.
武术课堂教学 篇9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性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中国在世界中逾发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中国文化即将成为世界人民所标榜的热门文化。武术称为 “国魂”, 高校武术教学应该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武术表演, 手眼身法步, 精神气力功, 速度、力量、肢体技击形态的展现, 让人振奋, 流连忘返。如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都不可或缺武术节目, 2015 年的 《江山如画》让全国观众享受了武术带来的视觉盛宴, 张震老师的八极拳意蕴十足, 劲道浑整, 一式多力转换自如的精彩演绎, 让人美不胜收。
二、“花拳绣腿”成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普遍印象
武术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儿时酷爱武侠片的大学生有着较深的武术情结。然而, 大学生对高校中的武术课程教学满意度普遍不高, 兴趣先浓渐淡, 普遍反应———武术不过是 “花拳绣腿”。 “花拳绣腿”反映了大学生对武术期望与现实教学之间, 较大心理落差的失衡状态。
高校武术教学一般以初级套路为主, 从武术成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 一直延续至今。“穷者变, 变者通”, 现在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理念为何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武术的期许呢? 考察认为, 高校武术教学应对以下三点进行思考。
第一, 武术教学内容应具有技击性和实战防身意义。防身技能应属于基本生存技能范畴, 每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这种能力, 学习武术防身自卫技能也是大学生学习武术的重要动机之一。
第二, 武术可以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运用武术的方法自觉锻炼。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将中医的丹田和气的理念引入, 通过武术动作和意念引导气的运转, 气的运转实际就是氧气带动血液全身流动的过程, 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特别是帮助血液到达不易抵达的微循环末梢。
第三, 中国武术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显著身心体验, 有着中国特色的文化吸引力。如今, 高校武术教学规定套路只讲动作应该怎样标准, 这样以来, 就教学要求而言与体操、田径、篮球等体育项目并无本质上的感知差别。传统武术显著的身心体验和文化吸引力表现在 “内求”, 如意念, 要 “以意领气”, 再 “以气促力”, 然 “气催力整”, 则 “意气合一”。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内外兼修才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运动体验, 取得不同的锻炼效果。
笔者认为, 高校武术教学应将以上三点作为基本要求, 结合传统武术文化调整武术教学思想, 既是学生所向, 也是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使然。
三、武术教学要旨———气、桩、整劲、短打———武术文化形而下之展现
就武术而言, 高校的武术教学除了 “体育”意义之外, 还应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武术文化怎样得以彰显呢? 这是关键问题。武术即属于一种技能, 武术文化的最终体现一定是落实在武术的教法和内容上, 也就是武术文化通过较为具体的技能与理念表现出来。
有学者 “研究对一些传统武术拳理、要诀进行了收集、论证和考察, 发现传统武术可归纳为气、桩功、整 ( 合) 劲、短打四个技法特征”[1]。通过多年习练传统武术之经验, 认为: 气、桩、整劲、短打能够较好的反应武术文化。
《孟子》: “气者, 体之充也。”古人对 “气”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气是维系生命的基本元素, 传统武术中运用到套路、功法、技击实战中。武术中谈到气, 就不得不联系到 “意”。意指意念, 科学上表达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或属于心理学范畴。传统武术“意念”可起到指挥和支配体内气体转换的作用, 通过肢体运动使“气”周身往复流动, 即可对脏腑起到按压和按摩的作用。
桩, 顾名思义, 其作用是稳固。万丈高楼平地起, 都需要坚固的地桩。武术所指的 “桩”, 作用亦是稳固重心的重要练习方法, 让其腿部和脚下更扎实, 不易失去重心, 保持更好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桩”之所以稳固, 是因为根基伸于地下, 就如树根向土地里面延伸一样。
整劲。整是指整体、整合, 相比零散的、单一的, 更有凝聚力。劲是指更坚实的力道。传统武术的整劲实际是气和桩协调训练的成果, 武术内外合一的体现形式, 整劲是全身力量的最大化, 因为整劲不止是身体四肢的协调, 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在气的运转 ( 就像台风的势态) , 让其动作更有冲击力和渗透力。
短打。短指发力时间短和靠近目标的距离短。短打是气、桩、整劲的更高层次, 是传统武术代表性的技击形式。由气和桩的基础练习形成整劲, 由于气的转换形成体内发动机制, 动作幅度小, 不易发现, 催促动作短而快。
综上所述, 气、桩、整劲、短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具体体现。从教学角度来讲, 气、桩、整劲、短打应该贯穿高校武术教学的始终。短打为最终目的, 气、桩、整劲是基本功———作为过程, 教学中应循序渐进, 层次分明。武术之博大精深, 当然还有其他———笔者未认识到的武术因素, 还需同仁共同探讨, 对拙文谬论之处批评指正, 伫立为盼。
参考文献
[1]刘创, 付植红, 谢先伟等.论传统武术视野中散打的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 2012, (4) :86-89.
武术课堂教学 篇10
如何提高和改进高校武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习武强身,除了加强武术课堂教学改革外,通过加强高校武术社团建设能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目前国内学者对武术社团做过一些研究,但专门对民办高校武术社团的研究不多。本课题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民办高校武术社团在作为武术教学二级课堂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期达到武术社团与武术教学共建互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武术社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武术课。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及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对近十年高校武术社团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检索,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同时阅读武术社团有关的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朱X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李X副教授、上海大学王XX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闻X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庄X副教授等专家,咨询武术教学的特点和课堂常出现的问题,武术社团运行的机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共建互补的实验设计。除此之外,走访了贤达学院武术社团社长张X和王X,了解武术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3 实验法
2.2.3. 1 实验步骤和流程
实验步骤: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共建互补实验设计总的原则是总结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术社团特点进行实验设计。第一,总结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总结武术社团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三,进行武术社团的改革,社团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改革;活动形式的改革;社团目标的改革;经费改革;社团管理体制的改革。第四,奖励体系的建立;第五,检验试验的效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提高。
2.2.3. 2 试验流程
2.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教学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教学总体状况良好,武术课类型比较丰富,除了公共武术教学外,另外开设了武术选修课。
武术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师资力量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武术教师有副高职称的一名,年轻教师均为专业院校毕业硕士研究生,其中有武术国家一级运动员,武术国家六段,专业水平较高;
场地器材基本满足武术教学需求,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专门的室内武术训练馆,武术训练器材比较丰富。
武术课外活动丰富,参加各类表演和比赛。
3.1.2 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班级授课人数太多,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二,未建立学生武术练习的长效机制,绝大多数学生对武术的练习仅限于课堂,课后很少练习。第三,武术学习的动机仅限于参加考试,修满学分。第四,缺乏指导。
3.2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发展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建于2010年,创建时间不长,其发展历程比较艰辛。先今武术社团略具规模,社团成员显著增长,有固定专门的武术训练馆,专职的武术教师,系统专业的训练内容,丰厚多样的社团活动等,目前武术社已跃居为本校大社团之一。
3.2.2 武术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第一,社团精神理念的缺失。第二,缺乏合格的教练员。导致以下问题:教学质量低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三,没有规划具体的社团目标。第四,社团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第五,经费的问题来源单一,使用不当,务监督使用制度不完善。第六,社团管理混乱。
3.3 武术社团的改革
3.3.1 社团理念的建立
武术社团理念的建立首先要体现武术的特征。其次,要有时代性。基于这两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将“习武修身,刚健有为”作为自己的理念,是大家行动的宗旨。习武为本,修身为要,刚健奋发,大有作为是对“习武修身,刚健有为”解释。
3.3.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
首先是要制定长期训练计划。根据学年制定训练计划,以三年长期训练计划为例,第一年为入门期,第二年为提高期,第三年为成才期,每一阶段将安排与社员水平相适应的训练内容,通过长期训练,每位社员至少要掌握一套拳术,一套短器械套路,一套长器械。社员在不同的训练阶段,练习不同的内容,同时根据社员的个人训练水平和兴趣特点,开展散打、擒拿以及太极推手等对抗训练内容。
专项训练从单一的教师集中授课改为教师授课与社员互助教学相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
3.3.3 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目标建立的原则是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共同促进社团的发展。社团发展的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促进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二是为武术教学服务,营造尚武好学的良好校园氛围。个人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需根据社员的不同情况自己制定,一般情况是依据武术段位制考试的要求参加每年的武术段位考试,获取当年段位。
长远目标的设定以三年为时限,分社团总体长远目标和个人长远目标。社团近三年长远目标为将武术社团建设成为本校数一数二的大社团,个人长远目标主要体现在专业水平上,通过三年的武术练习通过武术三段,个别社员达到武术四段水平。
阶段目标一年为一阶段,社团阶段目标主要是完成当年的表演、比赛、考核任务,个人的阶段目标主要是完成自身的训练、表演、比赛以及考核任务。
3.3.4 活动形式的改革
社团活动是构成社团的基础,是社团改革的重点。除专项训练和社团汇演两项传统活动要加以继承与改善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参与校内外各种比赛和活动。
一是联合举办汇演。以武术社团为主,邀请其它兄弟社团出演节目充实整个表演。二是组织参加学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三是组织承办学校运动会武术比赛。四是积极参加上海市高校阳光体育武术比赛和上海市武术锦标赛。
协助完成武术课堂教学任务应成为是武术社团常规任务。课后没要发挥武术社团在课外辅导的作用,组织与培训选修武术专业的学生。
3.3.5 经费体制改革
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源节流。除了传统的收取社费外,应积极寻找商家进行赞助,特别是进行大型表演或比赛时,可为其做广告收取赞助费用。二是需求向上级帮助,请求学校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与支持与帮助。第三是改革收费形式,在社团内部,社费作为社团基本的管理,维持社团运作,对于有条件的社员,可以开设一系列另外收费的培训项目,经费作为教练员工资以及相关的开销。
3.3.6 管理体制改革
社团管理秉着社员自治原则进行管理。武术社团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简干部,只设置一个社长和一个副社长,社团事务分为训练任务和其他事务两部分,社长统筹全部事务,由社长或副社长各分管一个社团事务。二是社团事务公开,群策群力,其他社员民主监督。三是教师协助管理。由专职的教师对社团进行协助管理:一方面对社团的专项训练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社团的发展进行引导,提供经验保障,最重要的方面是将社团活动和武术学联系起来,使社团活动和武术教学相得益彰。
3.4.7 共建互补机制建立
武术教学与武术社团的共建互补是指以武术教学为主,武术社团为辅,武术社团的各种活动应围绕着武术教学展开,为武术教学服务,武术社团的发展能弥补武术教学的不足,许多教学问题能通过武术社团的建设发展来解决,是武术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反之,武术教学引领着武术社团发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武术社团的健康发展。总之,双方主次分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武术练习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课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的长期坚持武术练习,提高武术技能水平,营造校园武术氛围。这需通过武术社团的建设来解决。
4 实验前后对照
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我院武术社团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社员人数增多了。由2011年不足10人,到2012年30人,2013年50人;第二,社团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内容增多了。现在社团活动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校内主要有校内武术比赛,每年校运会开幕式武术表演,年终武术汇演,课外活动武术培训等;校外主要有上海市大学生武术比赛,上海市大学生武术拳操比赛,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试,校外公益汇演,以及与外校同类社团组织联谊等活动。第三,社团有了自己的理念和发展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术社团将“习武修身,刚健有为”作为自己的理念。建立了不断发展壮大社团和为武术教学服务明确目标。建立了个人习武成才的具体目的。第四,教学手段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专项训练从单一的教师集中授课改为教师授课与社员互助教学相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根据学年制定训练计划,根据社员的个人的训练水平和兴趣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内容,做到因材施教。第五,经费来源多样,自费与公费相结合。第六,社团管理体制改革显现成效。社员自治管理原则贯彻社团活动始终,整个社团精简高效。干部只设置一个社长和一个副社长,社团事务分为训练任务和其他事务两部分,社长统筹全部事务,由社长或副社长各分管一个社团事务。由专职的教师对社团进行协助管理,使社团活动和武术教学相得益彰。
5 结论
武术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实施
On the Carrying out of Wushu Teach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ushu Contents in the Course of "Sports and Health" in High Schools
HOU Qing-xuan1, HU Yu-xi2
(1. Guangdong Zhongshan Shiqi High School, Zhongshan, Guangdong 528000;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ursebook of Sports and Health used in high schools and teaching of Wushu course at universities to maj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 finds that the two are not relevant, differing in they contents, methods and appraisal systems. It holds that university Wushu teaching should be reformed in the above aspects to meet the needs of high school Wushu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and Health, Wushu, teaching content, implemen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改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设置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提供参考。
1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置
1.1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关于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内容的诠释,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五个方面;每一领域都规定了各自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构建了内容体系。依据目标领域的要求,中学武术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学生认真、积极、自觉地进行武术锻炼,掌握一定的武术健身方法,促进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勤学、吃苦、自尊、自信、尊重、帮助的优良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
依据国家对教材管理新的规定,结合地方实际,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出现一纲多本。对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进行统计(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主编:耿培新),结合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的编写分章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第二版,主编:蔡仲林、周之华),现行人教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包含知识窗)的设置如下(依据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7~12年级教材,主编:耿培新):统计得知: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大致划分为9类,即武术概述、武术传统文化、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徒手动作与方法、武术图解、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武术评判与鉴定、导引与养生;除武术教学章节外,中学武术内容几乎函盖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从理论体系上讲,有武术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包含武术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武术文化、养生、武术欣赏等;技术体系则包括拳、器械、对抗、养生等主要技术。并且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自学武术的知识和能力,将难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及要求。如形神拳由11个动作组成,包括了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拳、掌、勾三种手型,蹬、弹两种腿法,除此,还有顶肘、抡拍等动作。刀术“由18个动作组成,包括缠头、裹脑、劈、扎、撩、砍、舞花基本刀法”[2]和蹬、箭等腾空动作。而太极十二动则由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野马分鬃、揽雀尾、蹬脚、倒卷、搬拦捶、如封似闭和十字手等主要太极拳典型动作组成。可以说,遵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经过中学武术教育与课外拓展,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应该较为全面;但是,如何在中学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对教育的组织者来说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nlc202309051242
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1961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正式列入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大纲”[3],并规定了每学期的具体教育时数,使学校武术现代化教育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作为担负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革新各学科的教学。尽管2005年版武术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加强了民族精神和武德教育,“在理论上增加了武术的文化内容、武术防身自卫的知识与技法分析、武术表演与欣赏的内容;加强了武术自学自练的方法指导,修改与充实了武术教学内容;在技术方面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4]。但是,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这一传统思想的梳束,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套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评价依据;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武德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学生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
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导致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通过对8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得知:仅有12%的体育教师在大学里选学的是武术专项,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选修的是其它项目;其中,70%的教师忘掉了大学接受的武术教育内容,尤其是技术内容部分;60%以上教师对现行中学《体育与健康》中武术内容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在调查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与中小学武术教学协调一致。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要势必进行、且迫在眉睫,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3.1 更新武术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观念。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的划分、学习目标的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5],还原和丰富武术的真实容貌,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调动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武术文化的传播,延伸教育的功能。把武术教学看作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实践的体系,使之完善与发展。
3.2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程采取了阶段设置课程的方式,即构建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教育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性课程和分科性课程并行,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这样,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层次性,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为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借鉴这种模式,既要突出多学科的交叉,又要体现武术学科的特性。因此,遵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武术类项目教学时数的要求,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内容上划分三个版块:即理论知识版块;技术动作版块;实践内容版块。在理论知识版块中精讲武术概论、武术礼仪、武术文化、武术教材教法、竞赛理论等;技术动作版块:结合《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的内容,精心设计套路教学动作,在分类动作教学基础上,加强短小组合练习。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以人为核心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健身、保健套路,如太极十二动或十六式太极拳、木兰扇、八段锦等;在实践内容版块中组织武术竞赛、表演、欣赏等活动,让学生看图,自学、自练、互教,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3 突出学生武术素质教育
卢元镇教授在2005大学体育论坛中讲到:“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6],这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的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中学武术内容的设置,学生武术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即练、用、讲、编、行五字。“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击术的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的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以及实践中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武术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如动作练习的长短、动作难度的大小、动作速度的快慢等,都属于创编的范畴;“行”则指行为,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和要求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礼节与品行、自我学习与锻炼、武术课堂中的表现等。
3.4 采用新的教育手段
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支撑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重点加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与表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武术内容的学习,利用课堂的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设计竞赛、表演,丰富课堂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等;利用课余时间按排武术欣赏任务,让学生欣赏经典的武术动作影片、传统的武术技术录象、以及现代散打与搏击录象,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
nlc202309051242
3.5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领域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对传统武术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武德、武术礼仪,拳种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拳种起源、流派、特点等);对武术技术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套路技术,散打技术,擒拿自卫技术,技术识图,拳种技击理论等);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武术教学的组织、教法,武术基础训练,武术运动生理、生化分析等);对学习情感与运动参与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中学生参与、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以此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武术运动与教学的能力,形成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等。
4 结论
(1)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已较过去发生巨大变化,从武术学习的领域目标、到水平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且课程理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2)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与中学武术教学没有较好地衔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衔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鉴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尽快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武术素质培养,按照“练、用、讲、编、行”五字进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习惯和能力,以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的需要。
(4)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学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情趣与武术锻炼的习惯,切实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培新.《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5〕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教材育出版,2009.
〔6〕卢元镇.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R〕.洛阳:2005大学体育论坛,2005.
(责任编辑:李远伟)
武术课堂教学 篇12
1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的文化内涵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徒手到持械,从课堂到竞赛场,以至各类武术活动,都应有具体的礼节规范。从内涵看,它体现了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又体现了“武不犯禁”、“勇不滋乱”,既体现了文武兼备,又体现了虚心求知。武术礼仪一直以来被习武之人自觉地、认真地贯彻和执行。
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明显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习惯与身体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它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产生且成为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又一景观,武术礼仪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术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
2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在武术教学中传播的必要性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国民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也是规范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国民素质的提高却显得相对滞后。就当代青少年而言,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是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都应该是国民的典范。但据调查,青少年自认为礼仪修养很高或偏高的只占3.5%,而自认为问题较大的占33.1%。诸多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还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和修养,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如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不尊重师长;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衣着不合礼仪,奇装异服等等。这些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隐忧。在青少年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与我国几千年礼仪文化背道而驰,给我们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
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学校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开设,习武者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出现了武术教育者只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礼仪文化的教育,这势必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武术教学中贯彻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学“礼”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育人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例如武术中的拳礼,又称请拳,是武术中礼仪性的招式,即打拳或舞器械开始前和结束后的礼仪。武术中的其它礼仪有“鞠躬”、“抱拳礼”、“和十礼”、“举手礼”、“一字礼”等。在武术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青少年肩负着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而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未曾习武先学礼。”武术礼仪教育是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因而要重视礼仪教育,使其成为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借助影视、网络和图书等媒介的传播,已在中小学校园里有相当影响,散打“王中王”柳海龙、“套路王”李连杰等武术明星几乎尽人皆知。
因此,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授武技的同时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在武术教学中传播的价值
3.1 可以促进青少年武德精神的培养
武术是一种武技,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的体系。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备受武林中人的推崇。谦虚恭敬,重视和合,也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基本要求。武术家合于“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尚礼崇德”是习武者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在武术教学中传播武术礼仪,使青少年在学习武术礼仪时注重武德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
从社会学角度讲,伦理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伦理道德关系从它产生的时刻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就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从武术师生关系确立后,学生也就开始了他的习武生涯,而教师在传技授艺的同时,又有道德教育的责任。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抽象的道德训条和伦理规范,逐步变成习武者个人的情感体会和价值认知,从而在习武中躬身实践。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健全道德人格的文化。我国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武术教学中礼仪文化的传播,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可以加快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礼仪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礼仪是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传播礼仪文化是促进人际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一个习武者要想在武林中得到认可,获得尊崇,对武术礼仪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一个人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赢得组织的信赖,求得自身的发展,在行为上就必须循礼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举止有节,礼貌周到的人一定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将为其未来工作、业务拓展和私人情谊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因此,在青少年中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能够使青少年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4 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的今天,在武术教学中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教学中传播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武德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从而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传统武术,礼仪,武术教学,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全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毛海涛,黄利华,蔡清顺.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6]冯昀.加强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7]曹琼瑜,刘丰.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武术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武术班专业武术教学总结05-13
武术教学09-20
体育武术教学05-16
武术选项教学09-21
幼儿武术教学10-26
武术散打教学09-12
武术教学案例08-08
武术操教学 教学反思07-04
武术普修教学10-21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