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网络教学系统(共7篇)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 篇1
1. 前言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或者说是优势的文化, 当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在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一席之地的时候, 她便会努力将自己的文化向外界传播, 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外界所接受。中国现虽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 但近几十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对世界的影响有限。不发展要被淘汰, 发展慢了也要被淘汰, 本民族优势的东西不发展不普及不推广传播, 终将会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淘汰。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中国人民正积极地把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推向世界。学校武术是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姑且不论世界推广工作怎么样, 单就国内各级普通学校看, 武术教学水平不高是共识。究其原因, 除了师资、重视程度外, 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影响武术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各级学校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现今武术已成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严谨的武术学科体系, 武术学科内亦应有自身严谨的武术教学内容内容, 这些体系与内容共同成为一个大的系统, 系统发生作用推动武术的发展。由于武术学科成立时间不长, 学科体系虽已构建完成, 但学科内容仍不完善, 尤其在实践武术教学内容中缺乏系统整体性, 相互之间脱节、重复、缺乏循序渐进, 最终造成普通学校武术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2. 系统论对武术教学内容系统的要求
系统一词, 来源于古希腊语, 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 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 “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 “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 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 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居于此, 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以及时序性是武术教学内容制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整体性包含三层含义:其一, 系统的整体功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其二, 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其三, 各个系统里的要素或部分, 其性能、功能一定要受到整个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 按照整体性的要求, 就要做到:长期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各阶段武术教学来实现, 最终武术教学结果依赖于各阶段教学内容综合作用, 各阶段武术教学的简单累加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各阶段教学内容受整体最终目标的安排, 不能是随意安排。
武术教学内容反映在关联性和时序性上, 就是受整体控制安排的各武术教学内容在时间、前后序列上的科学安排以及之间存在的内部关联。比如, 小学中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柔韧性、武术意识等, 不能把力量培养作为重点, 小学阶段的基本功训练与中学阶段的基本功训练是基础训练与巩固提高训练的两个不同阶段, 要求不一样;小学学的东西是初中学习的基础, 不能跳过小学教学内容直接从中学教学内容开始等。当然, 违背关联性和时序性, 武术教学仍可正常进行, 但它必然先违背整体性, 亦即不符合系统论的原则, 对武术教学的终极效果是不科学的。
3. 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对各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规定
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对新时期体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标准》中对课程规定了六个学习领域和六个水平的学习标准, 对武术的教学内容要求达到五个水平目标。这五个等级目标是: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初步掌握简单的武术套路;基本掌握武术套路或对练;较为熟练掌握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学会一种自卫防身术等运动技能水平目标。撤消了原来武术教材统一的规定, 并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 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选用地域性的传统武术项目, 这为教师自主选用武术教材提供了空间, 武术教学内容向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等方向转化的探索。但仔细分析这五个等级标准容易发现, 都是从套路动作构成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真正需要培养的内容如武术兴趣、武术意识、武术基本身体素质等都没涉及到。值得肯定的是这五个技能目标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 但由于撤销了先前统一的武术教材, 担任某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承担某一项教学内容如初步掌握简单的武术套路, 他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在了简单套路的教学上。因为是简单套路, 老师就不会强调基本功训练, 不会为后续的“掌握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作准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真正需要掌握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武术套路时, 恐怕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强调课程内容的健身性、实效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多样性。《纲要》要求:“要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 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课程内容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纲要》还要求:“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最终“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对于具体教学内容, 并不规定, 给以了各学校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纵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粗略可见由易到难的路线, 但真正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来说, 各阶段武术教学内容是各自为战, 并没有为最终的一个目标服务, 各阶段教学内容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性。
4. 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内容现状及其系统性
(1) 武术教学内容不受欢迎
在教学内容上, 普遍存在着学生对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兴趣高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代以来西方竞技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自身存在着单一、枯燥的问题, 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三是武术学习过程中动作多、路线多、手眼身步配合多、规格严, 使得学生易产生疲劳、厌倦情绪等, 最终不能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当然, 深层次的原因如文化原因、学科原因等也是客观存在的。关于武术教学内容不受欢迎的问题已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淡化套路强调组合和基本功练习成为一种呼声。遗憾的是由于武术以套路为主, 最终以套路的形式表演, 加上师资的原因,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仍停留于口头。
(2) 各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由于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具体武术教学内容是不作硬性规定的, 具体内容的制定由各地方各学校自行把握, 使得各级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在布局、衔接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重叠或脱节的现象, 为此在湖北省随机分别选择了20所小学、中学和大学进行了一些调查, 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容易发现, 开设了武术内容的学校在初级教学阶段所占比例是相当低的, 小学初中高中均不超过20%, 高中甚至只有10%, 这种现象与各阶段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小学学习为了为中学学习奠定基础一味追求主要课程学习, 而初中体育中考由于测试项目是身体素质类, 体育课也突出应对考试项目如100米、立定跳远等;高中为了高考升学率, 很多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只有进入大学后,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得到充分保障,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一定的发挥, 武术才成为了学习的可能。再分析开设了武术内容的各级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容易发现, 教学内容的初级、雷同是普遍现象, 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五步拳, 到了快接近成年人阶段的大学, 教学内容也局限于初级拳类。“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基本功的练习, 即便到了大学开始, 恐怕也来不及了。可见, 从小学到大学武术的教学内容是不存在系统布局的。武术教学内容的系统分配对于最终的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数学, 小学学习基本的加减乘除, 初中开始方程以及稍微复杂的平面几何学习,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以及函数等, 大学就学习更为复杂的微积分等,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能越过前一阶段直接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本应该从小学开始练习的基本功, 到了大学才开始, 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五步拳, 就像到了大学还在学加减乘除一样, 最后水平肯定不高。
(3) 学生对多年武术学习内容的评价
武术教学内容初级且重复是很多大学武术教师的感受, 他们也愿意教授更高层次的内容, 但由于学生基础有限只能作罢。就学生而言, 这种感受也是存在的, 调查部分喜欢武术的大学生发现, 他们渴望高水平的武术表演, 自己希望得到提高, 但是由于各种情况的限制, 目标不能成为现实。他们对于初级教育阶段接受的武术教学有以下几类评价:一是从小学开始无法接触武术, 不知道武术为何物;二是武术学习内容少且重复, 多停留于五步拳初级拳的学习;三是接受的武术教育内容凌乱, 多以简单套路的形式, 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四是要求低, 基本功基本没有, 腰功腿功柔韧等缺乏练习和引导, 最终水平不高。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造成了现在大学阶段武术人才的匮乏与苍白。
(4) 武术教学师资调查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不能掌握武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器械和对抗项目内容的掌握情况几乎为零;有的体育教师甚至毫不涉及武术教学内容。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 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 占总数的40%[1]。现任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武术知识和技术都是通过高校体教专业的武术普修课程而已, 但是由于大学武术普修课程课时少, 教材内容又陈旧, 致使跟不上中学武术教学的要求。而大部分体教专业毕业生在此基础上担任中学武术课程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的掌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外, 教师的示范动作又缺乏武术意识及演练风格, 导致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5. 武术教学内容系统不完善的原因
(1) 现行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的影响
目前, 升学率仍是评判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 即使现如今已经把体育纳入中考科目, 学校领导的精力也主要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对于体育课的教学仅限于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只是要求学生练习纳入体育中考的项目, 对其他体育项目根本不做要求。有很多地方的体育中考项目仅限于身体素质, 武术的教学不能得到发展。高考仍没有把体育纳入必考科目, 只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做要求, 在大部分地区也没对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作武术方面的要求。目前,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考试内容分为必选项目、限选项目和随机选择项目, 随机选择项目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四类,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对武术的重视, 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议在此基础上把武术列入体育中考必考项目, 利用政府的政策性导向作用引起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使武术教学落到实处。
(2) 师资原因
武术教学有别于现代竞技体育强调动作技术的精确化和标准化的教学, 任课教师对武术教学的意义和武术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性的掌握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目前, 学校武术教学许多由非专业的教师担任, 由于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对技术动作和教学规律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 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到。而学校武术专业教师也只能承担部分班级的武术教学, 并不能满足全校的武术教学。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武术套路的掌握, 还未能从高层次上引导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和对武术的真正认识, 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小学校还是在高校都有广泛的普遍性。
(3) 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宽泛规定
武术教学内容反映在关联性和时序性上, 就是受整体控制安排的各武术教学内容在时间、前后序列上的科学安排以及之间存在的内部关联。纵观200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虽有由易到难的路线, 但真正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来说, 各阶段武术教学内容是各自为战, 需要培养的如武术兴趣、武术意识、武术基本身体素质等都没涉及到。并没有为最终的一个目标服务;各阶段教学内容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 按照整体性的要求, 就要做到:长期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各阶段武术教学来实现, 最终武术教学结果依赖于各阶段教学内容综合作用, 各阶段武术教学的简单累加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各阶段教学内容受整体最终目标的安排, 不能是随意安排。
(4) 武术教学的归属问题
尽管早在1997年民族统体育学就已是体育学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在1998年正式诞生, 但这些都只是涉及到少数体育院校专业武术的问题, 与普通学生武术教育没什么关联。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门类划分来讲,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育应分属于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 但在绝对多数的体育院系, 武术仍只是体育教育专业下的一门课程, 推而广之, 普通学生的武术教育只能是体育教育中微不足道的成分。上升到教学论的高度,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引进的原苏联的教育体系, 作为具有身体教育特性的中国武术教育就一刻也没有摆脱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 中国武术教育一直处于“体育教育”的下位概念, 本就是两种科学理念的身体教育体系, 一直在遵循一种隶属关系, 即“中国武术”隶属于“西方体育”之下[2],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只简单地被看作是一个运动项目。在体育教育庞大的运动门类中, 武术所能占到的比例可想而知, 所能给以的关注自然就少了。
6. 建议
武术是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人民正在积极地把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推向世界。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想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力度, 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 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 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武术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添加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 把柔韧性、武术意识、力量培养等添加到教学内容里;完善武术学科内容, 增强武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时序性选择合适的无武术教学内容。
摘要: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尽管我们相当重视学校武术教育的普及发展, 但总体发展水平始终不高。究其原因:一、武术教学内容单一;二、各学习阶段武术教学内容的衔接脱节。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学五步拳的现象。武术现已成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严谨的学科体系, 在教学上就需要象其它理工学科一样,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遗憾的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授中并不是按照常理出现的, 即自身的内容并没成为体系, 缺乏系统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主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 对部分学生武术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调查并以之与多所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对比, 进而研究武术教学内容系统出现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武术教学内容,学校武术,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黄忠兴.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4)
[2]王岗, 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3]郭琼珠, 李竹丽.当代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体育科技, 2007, (06)
[4]张和平, 何素艳.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博击 (武术科学) [J], 2006, (02)
[5]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 (06)
[6]舒宗礼, 夏贵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1)
[7]王岗, 刘晶.对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1997, (02)
[8]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9]汤立许, 蔡仲林.武术教材建设回顾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 2006, (04)
[10]韩德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3, (02) .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 篇2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系统化,问题,对策
1、高校武术教学的健身价值
武术作为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 其首选现实背景就在于武术的健身价值。因此, 高校武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武术的传播空间和速度。最终, 武术的健身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1.1、在外部器官层面, 武术教学利于提升器官的动感能力
武术教学需要在一定时间内, 完成一定形式的训练, 从而达到锻炼体格的目的。一旦训练强度合理, 训练内容合适, 在加上老师的传教, 学生的配合, 身体外部器官的机能必然实现有效的强化, 为器官带来崭新的动感活力。比如, 一些动作可以使臂膀更有力量;一些拳法使出拳的速度更加利落; 一些腿部训练使腿的灵活性得以提升。
1.2、在内部器官层面, 武术教学利于促进器官的运动能力
学生在促使外部器官得到锻炼, 是我们能够从外观动作进行观察的。武术教学能够同样能够使学生的内部器官得到锻炼和改善。比如, 武术教学能够使学生的骨质得到强化和改善;能够使学生的呼吸功能更加强劲;能够使体内的一些废物及时的排出体外, 给学生营造一个舒畅的体能锻炼环境。
1.3、在整个身体机能层面, 武术教学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
武术教学使学生的内外部器官实现锻炼的同时, 也实现了器官之间的协调锻炼能力。毕竟, 某些动作的锻炼方向有所侧重, 但又有所兼顾。如此, 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就会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 会以更大的热情学习武术,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推广武术教学的空间。
2、影响武术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因素
武术教学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然而, 现实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影响武术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巩固。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消极因素的负面效应, 为采取措施打下基础。
2.1、武术教学的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学生仍然较为陌生
当前, 很多高校并未对武术进行有力的宣传, 致使很多学生对武术教学仍然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 往往还停留在较为守旧的意识里。当然, 高校对武术文化的铺垫更为薄弱, 很多学生认为在高校内开展武术教学缺乏土壤。
2.2、武术理论教学欠缺, 与实践训练差距较大
很多时候, 武术教学同样需要老师在理论知识方面下足功夫, 从而使实践活动得到理论的有效指引。然而, 很多老师的武术理论教学课时较少, 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在实际教学中就非常吃力, 他们更是无法体会武术教学的作用。
2.3、示范动作未达规范标准,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 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总是先行加入自己的理解, 然后将一些动作传输给学生。殊不知, 这些动作已经缺少了原有的味道。动作不规范, 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4、新鲜感持续较短, 健身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很多学生对武术教学充满了新鲜感。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 他们的新鲜感逐渐减少, 对武术教学表现的不耐烦, 不愿坚持学习。最终, 无法领悟武术教学的真正内涵。
3、高校武术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我们要构建完善的系统化教学, 必须仔细揣摩消极因素, 采取有效可靠的策略, 使武术教学效果能够得以保障。这样, 高校武术教学才能实现乐观的开展。
3.1、在武术文化宣传上做足文章, 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武术不单纯是一种锻炼身体的途径, 它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因此, 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前, 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能力系统要求等途径加强对武术的宣传, 使武术的真正意义与内涵融入到学生的心里, 让他们在提升身体机能的同时, 切实感悟一种具备独特魅力的文化力量, 从而对武术教学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 为逐步深入了解武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武术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
3.2、为武术教学构建理论指导基础,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理论往往是保障实际教学效果的有效武器。因此, 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 要非常注重武术理论教学的应有地位。如此, 学生才能掌握一些武术理论知识, 从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加从容的姿态。最终, 武术教学的价值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以体现, 充分发挥武术健身的作用。
3.3、老师示范要标准,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老师是武术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老师的综合素质要过关过硬,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针对双方动作加以突破, 确保示范动作的标准化。如此, 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标准的武术动作, 体会武术的独特魅力,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力,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展武术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历练学生的学习意志, 锻炼他们的学习持久力。其中, 包括思想意识方面的说教, 也包括可观可见的形式。比如, 定期举行学习成果比拼, 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 让学生严肃对待武术教学,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4、结语
武术教学不仅是高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文明的传承。因此, 高校必须在系统化教学的目标下, 采取科学合理地有效策略来提升高校武术教学水平, 使大学生树立终身武术意识, 练就一身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徐伯然, 郄捍烈, 付玉坤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 2001, (01) .
[2]马跟旭.培养大学生武术终身化的理论研究[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1, (06) .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 篇3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古代文明正慢慢的淡出我们的生活,伴随着四大文明古国中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的相继没落,给我们带来些许遗憾的同时,也给中国古代文明敲响了警钟。然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也会消逝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类唯一的古代文明是否能够保存下来。中国传统武术是2000多年人类历史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而现如今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着实令人堪忧。尽管社会各界想尽一切办法去极力挽救中国传统武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各门派的极力推广、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但功效不大,怎样才能挽救这一弥足珍贵的人类古代文明。本文试图大胆的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理念引入到中国传统武术的认识和发展中来,以求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籍奥地利的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创作了《一般系统论》,在国际学术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与当时的信息论、控制论并驾齐驱为一组横断科学[1]。系统论的普及为世界各级各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方法和思路不仅仅可以用于自然科学,而且还可以指导社会科学的研究,因此视科学研究的工具科学也不为过,那么对于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中国传统武术也不例外。站在历史的角度过于保守地来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必须站在当代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它、发展它,而系统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1 中国传统武术系统论中的归属和定位
中国传统武术这一历史积淀的瑰宝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更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所以它的发展也不仅是武术人的事、中国人的事,它是全人类的责任与担当。当今的世界格局也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如今的地球村文化日趋融合,再也不能说哪一样文化属于某个国家所拥有,武术是在中华大地繁衍下来的,可是如果它呈现出的是全人类的喜闻乐见,其价值远远高于我们国内的家喻户晓。因此,其归属于人类,发展也应定位在世界。
1.2 中国传统武术系统论中的管理定位
目前,中国的传统武术表现为管理层次混乱,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出现断层,出现了中国传统武术到底是隶属于中国体育委员会管理,还是归传统武术门派独自管理,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管理还是民间社会团体独自管理的混沌状态,各个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但是各自又没有完全的自主管理权。美国的体育管理是由地方自主管理的,联邦政府不干涉各个州的体育发展,而我们武术应借鉴此举,对此,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因地制宜的开展拥有民族特色体育课程,为高校自主设置课程开创了先河。因此,我们应划清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管理权限,简化管理组织,建立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强其管理系统的组织性、高效性。
1.3 中国传统武术系统论中的门派定位
门派众多彰显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百花齐放的繁荣,可是越来越多门派势必会导致母门派功能的丢失。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科越来越多,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那么学科的发展越来越专门化,因此现代学科被分割成无数的子学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分支学科,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学科的渐进分异或者渐进机构化。渐进机构化的发展意味着该学科的一些调节能力的丧失,母学科对子学科就会失去固有的调节能力,导致这些子学科的发展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一切进化都是靠某一潜在可能性的展开,而把其他许多潜在可能性扼杀于萌芽状态。结果会导致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闭门造车,学科间很少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科间就会出现断层,尤其从同一个母学科分支出来的各个子学科很难重新组合到一起,最终到了每门学科成了无足轻重的、支离破碎的子学科。这些门派间的彼此缺少联系,结果正如前面提到的系统过于机构化就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缺失,所以,中国传统武术务必要保留其整体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全母门派的完整性,适度发展子门派。
2 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
系统论是在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从工程控制理论中总结而来,隶属于工程理论,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也可以适用于各个领域,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能指点一二,具体如下。
2.1 整体把握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目标
当下,有些科学研究欲从局部的研究而得出整体的结论,即从事物的某一角度来研究得出的结果而认为是该事物的整体结果,这样的研究是不严谨的、不科学的,也是不能理解各级系统的。系统论强调从事物的全局出发,把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放在一块统筹兼顾而加以分析和决策,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这样才能的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驾驭全局,这就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事物时,重视整体效益,顾全大局,同时,处理好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能随意破坏这种关系,一旦破坏这种关系将会为此付出代价。例如,人类大量的捕蛇导致了鼠疫、人类的肆意耕种导致了水土流失、人类的核泄漏酿成了福岛的无人区等等。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要紧紧把握好把中华民族的瑰宝最大限度的惠及全人类这条主线,而不仅仅是从我们民族自身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瑰宝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彩,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武术才能永远流淌于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现如今有许多武术家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能给自身带来利益就去从事传承,否则就忘掉了前辈们的谆谆教诲而去发展经济了。因此,要把中国传统武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体目标。
2.2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中国传统武术的活动范围如果禁锢于古老的民族传统的枷锁下是不能发展的,必须走出去,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与交流。从系统的性质和定义来看,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就像是每个生命有机体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样,它在与外界环境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之中得以生存,在其成分的不断构成与破坏之中维持着自己、发展着自己,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多次到国外进行讲学、表演,少林功夫更是让世界叹为观止,此举为中国传统武术走出去具有里程碑性质跨越。其次,当代的武术家们不能摒弃了先辈们的与时俱进的能力,当代的武术家把自己关在牢笼里虔诚的练习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武术精华,却不曾想外面的世界已不是前辈所处的世界,他们还用传统的思想去领悟和练习传统的武术动作,怎能吸引当代社会的现代人去练习传统武术。所以,当代武术家必须摒弃陈旧腐朽的思想,树立全新的武术观,置身于国际这个大舞台来施展拳脚,敢于接触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理念,把最先进、最前卫的思想、理念融汇到武术的修炼中,及时更新、改进武术动作,方能与时俱进。
2.3 处理好中国传统武术的自我生产
决定系统的生命独立性的基础力量,就是系统生命个体的自我生产,而系统的自我生产又是在自我参照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系统的自我生产是系统独立生命自律运作的根本表现。系统可以有许多重要的性质,诸如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决定系统能够长期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正是系统本身的自我生产能力,系统的自我生产能力一旦停止和消失,系统就将消失。自我生产能力是武术得以源远流长的内部推动力,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古代文明经久不衰的原因,纵观历史,我国传统武术先后与兵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相融合,并把这些思想的精髓赋予武术的招式和修身养性上,无不体现我国古代武术家的创新能力、自我生产能力。
2.4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化繁为简
纵观奥运发展历程,其运动项目的共性特点是简单,容易普及,而我们的传统武术源于战争,其目的都是为了战胜对手,然而在后来的演变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每个动作都蕴含了谦逊、高尚等传统的中国文化,只有懂得中国文化的人才能领悟到传统武术动作中的奥妙,这些含蓄而又富含哲理的技术动作让人难以捉摸,外人在没有专业人员的解说下不明白动作的攻防含义,甚至有些人认为某些动作是故弄玄虚,使得外人对中国武术的印象大打折扣,这是阻碍中国传统武术国际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传统武术要不断地改善技术动作,化繁为简,提高其技击性。
系统论始终贯穿这样一个原则:任何组织的运作过程和任何系统的适应性,归根结底,都依赖于其自身环境中各种难以预见和无法控制的偶然性因素的活动以及该系统对于这些偶然性因素的简单化反应。传统武术种类的繁多造成传统武术区域普及好而全国普及不理想的尴尬局面。国家反复强调武术在中小学体育中的普及,各个地区也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但是门类众多,众口难调,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十分困难。这就需要传统武术间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中寻找一种能够适应大众的需要的武术,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国传统武术家长期的共同努力,共同寻找一个平衡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谐。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冯·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的一般系统论以及于志钧的中国传统武术史进行了反复研读,寄希望于系统论中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能够改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盲目探索的尴尬局面,在系统论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定位和发展中找到切入点,并提出了用系统论的理念定位中国传统武术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为武术家和从事武术事业的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借鉴。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 篇4
1、网络武术教学与传统武术教学的比较
1.1、两种教学的教学模式分析
在传统武术教学中,采取的是传习教学模式。采取该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控制,以便要求学生跟随自己完成大量、反复和复杂多变的套路动作的模仿学习。而网络武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四种,即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武术教学模式、讨论武术教学模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其中,讲授型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浏览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料完成武术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教师能够利用电子邮件等工具与学生沟通。所谓的个别辅导武术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组织方式,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而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库中进行有选择的学习。采取武术讨论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监控下进行校园网络的连接,并且参与到由有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讨论组中,并且从中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此外,采取协作武术教学模式就是需要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武术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按照小组进行教学任务的划分,然后由小组成员通过网络进行相互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
1.2、两种教学模式的内容比较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传统武术教学需要完成固定套路的武术动作的教学,而网络武术教学则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武术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掌型、掌法、步型、腿法,要求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教材中,主要内容就是初级拳和简化太极拳。而这些教材基本上是经济体育的缩版,已经实施了多年,具有内容陈旧僵化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单纯进行教师动作的模仿。而由于只有外部动作,所以这些动作基本无攻防实质,基本不具有实用性。不同于传统武术教学,网络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网络武术教学不受时间限制,所以学生可以完成更多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比较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武术教学模式的内容可以发现,相较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网络武术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开展网络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后,利用课余时间对更多的武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而根据自身需求,学生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通过反复强化某一技术的练习灵活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由于学生能够通过专门的平台与武术学习者进行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向武术家和优秀武术运动员学习,所以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从网络上进行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能够使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强。
1.3、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分析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武术教学模式的缺点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不相同。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将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展武术练习将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并且无法明确教学的目的,所以将导致武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同时,采取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将导致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在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下,武术教学的课时有限,所以教师只能利用大量的时间完成新课教授和已学内容复习,因此将导致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足。
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容易受到网络武术资料质量的影响。因为,网络上的武术教学资料虽然较多,但是往往存在着大量重复的内容,并且其中含有的实质内容较少。就目前来看,网络上很多武术资料实际上都是对影视武打明星进行介绍的资料,也有一些武术资料是各种武术学校的招生宣传广告。此外,很多武术视频的实用性和教学型较差,其中一些视频也仅仅是从影视作品中剪辑出来的。而对于武术教学来讲,这些资料的参考价值较低。其次,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将导致武术教学缺乏情感交流。不同于传统武术教学,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将导致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就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节奏的调整。同时,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武术学习的好奇心,并且出现不认真听讲等情况。再者,在网络武术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接触到较多不良的信息内容。从根本上来看,武术教学的开展既是为了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武术精神进行培养。但是在封闭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产生崇尚网络暴力的行为,继而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采取不同的武术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不尽相同。为研究不同武术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则可以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从而更好的了解武术教学模式的采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分别对某高校两个班级进行了调查。而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均为40人,其中对照班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采取的网络教学模式。
2.1、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如下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有52.5%的学生表示喜欢参与武术教学,同时也有1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参与武术教学,其余学生则表示对武术教学没有特别的感觉。而对照班只有30%的学生喜欢参与武术教学,并且有22.5%的学生不喜欢参与武术教学。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一些实验班的学生习惯于在课后到武术论坛中与其他武术爱好进行武术知识的讨论,并且常常与同学在课下进行相互学习。而对照班的学生则表示只在课堂上学习武术知识,在课下基本不会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2.2、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完成一学期的学习后,对两个班级进行考核发现,采取不同武术教学模式取得的武术教学效果也并不相同。如下表2所示,实验班有30%的学生达到了优秀水平,25%达到了中等水平,但也有37.5%和7.5%的学生最终取得了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而对照班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人数仅占15%,达到中等水平的学生人数占20%,达到及格水平的学生人数占62.5%,另外有1名学生不及格。所以从实验结果来看,网络武术教学的开展,能够使班级教学的优秀率得到提升,但是也将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处在自我放逐状态,继而导致不及格人数的增加。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减少不及格人数,但是也难以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水平。
2.3、对教师教学负担的影响
采取不同的武术教学模式,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负担。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调查的10名教师中,40%的教师认为采取网络武术教学模式将给教师带来较大的负担。因为,采取该模式意味教师需要进行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并且也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进行教学资料的筛选。而60%的教师认为,采取网武术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的负担只是短期的。这些教师认为,经过不断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师将能够更轻松的利用网络上资源开展教学,并且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武术教学传播和普及的改善方法探讨
通过对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想要使武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尝试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进行需要学习的内容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武术教学的目标。同时,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有关的武术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只进行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进行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在一旁提供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并且加深对武术技能的理解。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以便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课堂上学习到的武术动作的反复练习。而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网络资源的利用,并且通过与教师沟通更好的学习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动作,从而使武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论
总之,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武术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武术知识与文化的传授,从而更好的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因此,武术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网络武术教学模式的分析比较,以便更好的进行两种教学模式的联合运用,继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琼.徤康徤美类App传播研究——以i OS系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李松林.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普修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鲁燕.普通高校健美操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梁天昱,李俊果.传媒视阈下武术网络教学传播模式探析[J].大家,2010,15.
[5]曹曦东,靳颖.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武术教学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4.
[6]柳葳,石蕾.普通高校武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7]宫拼物.网络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 篇5
(一)学校武术的基本定位
台湾著名武术家徐纪曾说:“武术本是杀人之技,但因为对人体的充分了解,及体能的极度发挥,因而也具有救人—也就是保健之功。此外,更因为它演练时的体态矫捷多姿,每因精熟,而臻美妙。就更多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娱人之能。”笔者认为,该表述充分说明了武术的本质内涵与外延, 所不同的是由于人们的喜好和追求目的的不同,武术的多功能性在各自方向上被深入和放大。通过对学校武术特性的深入分析,综合来看学校武术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武术基本攻防技击性动作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验并掌握一定的防身强身的技能与方法,了解武术的相关历史文化,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武术, 不是割裂武术的内涵与外延(多种功能), 学校武术是基于对武术综合理解下进行的内容提炼与建构,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武术类型,而应是课程建设的需要和过程。
(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特性
在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中,学校武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武术,它是结合学校教育特点对武术内容进行的精选和提炼,具有自身显著特性。学校武术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武术动作的基础性和经典性相统一。武术拳种多,各式各样,动作繁多。 但作为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尽量选用一些基本动作,较容易完成且具有基础性价值的动作。如,马步、弓步相对容易,仆步、歇步较难些,虚步难度更大。在学生身体条件和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可根据情况从易到难进行教学。
其次,注重武术动作的攻防性和健身性相统一。武术动作与体操动作的根本区别在于:武术动作是由一个个或进攻或防守,抑或边攻边守的攻防性动作构成,因此做动作时练习者思想上是有想象的击打目标。而且,只有武术动作表现出进攻的劲力和防守的灵活性时,才能体现武术的特性。因此,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攻防技击性和健身性的统一。
再次,武术技术动作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武术课堂上不仅是学习武术技术动作,了解和体会武术带来的身体感觉,更重要的是把真正的英雄故事和民族精神渗透其中。如,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逖和刘琨,“精忠报国”的岳飞,爱国将领戚继光,为国人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霍元甲等,因此,学校武术不仅是传授技术,还应结合武术学习培育学生的民族情结和民族精神。
二、教什么
(一)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
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到底应该教什么, 哪些内容是学生喜欢而教师又能教的呢? 从中小学生心理特征来考虑武术教学内容,有助于对武术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如,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选择(见下表)。
(二)武术学习方式的选择
对于学校武术教学而言,操化武术的根源是学时少,学生身体素质条件不够,学生还尚未真正表现出动作的实际效果,学校武术无法让学生实现“拳打千遍,其义自现”的结果。攻防技击是武术的起点,但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点,人们在功法和套路的练习中同样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结果,如,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磨练意志、 修身养性等。而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讲, 让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体验武术, 激发其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进一步学练武术的欲望,这就是体育课程对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了。
(三)不同学段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1.小学武术
武术精神和基本技术动作学习是小学武术教学的重点,武术动作选编与教学应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培养学生的英勇精神和阳刚之气。
武术精神的培养可借助一些优秀的英雄故事或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以及现代社会中运用武术见义勇为、参加比赛为国争光、武警习练武术英勇制敌的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正义、爱国、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的精神。
此外,在动作表现上精气神的培养也是教师需要考虑教授的内容,如,创设御敌情境、设置目标、调动集中注意力等方式,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使学生在精神意识上有所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一些武术基本功,如,腰、腿、肩部柔韧性,各种腿法等,这些武术柔韧性的内容学生越早接触就越容易做到,因此, 武术的基本功和基础性动作在小学阶段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内容均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趣味性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应重视基本功基本动作教学的趣味性。
2.初中武术
在小学阶段武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技术动作掌握的同时,还应逐渐渗入相关技术动作的原理,另外,此时的技术动作应朝着功力方向和挑战性独特技术动作发展。
3.高中武术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无论在理解能力还是逻辑思维方面都比较成熟,在武术技术方面,也应从武术的实用性去教授他们,因此,武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增加武术动作实战内容,包括防身自卫的功用和传统养生方法。
三、如何教
(一)武术动作的构成要素
从整体来看,武术动作由四个核心要素构成,称为“三环一心”武术动作模型 (见图1)。
武术“三环一心”动作模型包含四个要素:外形(姿势、功架)、力(劲力)、呼吸及攻防意识(思想意识)构成。每一个武术动作都是在攻防意识的引领下,调动起呼吸, 从而改变肌肉的控制,形成不同的劲力表现,同时表现为外部形态的攻防需要,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武术动作练习时应常常留意哪个方面没有做到位,从而影响了动作的效果。
(二)武术动作指导与教学手段运用
1.武术动作劲力的教学
劲力是武术动作的关键要素,体现武术的攻防特性,没有劲力武术就成了肢体体操,没有劲力也体现不出武术的精气神。 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发力、如何用劲”“用不同的劲”等更为重要。 相对于对身体本体感觉要求很高的动作功架(形)来说,“使劲”则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便于做出来的状态,而且使劲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方式反馈给练习者,如, 打靶的自我反馈等。具体提高动作劲力的方法有。(1)以气催力。进攻性动作、短促发力动作应强调完成动作要“快”,尝试“以气催力”的感觉,即动作完成瞬间伴随着短促、 爆发式的呼气,定势时要屏息。如,弓步冲拳,也可体会发声的作用。(2)气沉丹田。以砸拳为例,该动作是通过瞬间“气沉丹田” 使整个身体产生快速向下的松沉力量来表现震脚和砸拳的功力。(3)动速静定。武术中长拳类很多动作的完成要求起动要快,定势要稳,依靠快速转腰,突然制动,来展现武术动作速度、力量以及精气神。(4)整体协调,形成合力。武术组合或套路是把一个个攻防性动作串联起来,但是每个动作都有自身的力点目标,不同力点的完成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整体协调(尤其要注意蹬腿、 转腰),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合力。整体配合协调得越好合力就越顺达,动作劲力也就越充足,这种高度协调需要肌肉的松紧有度,发力前适度放松,发力后快速收缩,从而达到加速发力的效果。
2.武术精气神的培养
(1)目标攻防明确,集中注意力。练习前,首先要求学生安静下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警备状态,做动作时想着进攻或防守的目标以及动作完成的力点效果,如,冲拳的 “拳”、弹踢的“脚面”、顶肘的“肘”等。武术动作有了目标才有意识,有了意识才有专注的神态,从而表现表情上的精气神。(2) 引导学生自我暗示,表情严肃,神态逼真。 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情境再现,让学生感受很多故事中英雄人物, 体会正义、勇敢、勤学苦练的形象和精神。 经常进行这种心理暗示能提高学生的攻防意识。(3)饱满的动作外形,强劲的力度,丰富的节奏。尤其是对于长拳来说,除了练习者表情上表现的精神气外,技术动作完成的程度也同样能够表现出武术的精气神。
3.武术动作外形功架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 篇6
关键词:武术教学,国际化,发展方向
1. 引言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即将走上奥运舞台,和世界体育文化融合,它独特的内在精神也将不断被各民族认同和接受,在发展上不盲目学习西方,也要有自己的风格,使中华武术代代相传并对世界人民产生积极的影响。
2.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对中华武术推向世界的影响
2.1 西方体育的文化。
西方体育虽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主要特色依然如西方社会一样,是在一定规则制约下的竞争。我们习惯于把这种体育称为“竞技体育”,在这种竞技体育中,竞争是其灵魂。在这种竞争下,参与者竭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种体育并不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最后的落脚点和最后的追求目标,而是一种以追求个体人格精神展现为目的活动。西方这种充满好斗心理的本质,在学习中华武术时是要受到传统文化约束的。
2.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中国古老的哲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且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统一,而且要求个人内外协调统一。这种和西方体育有明显差异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给世界文化注入清新的空气,会使世人对健身方式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入另一个民族,不仅产生冲突,而且两种文化同时激浊扬清,形成更有生气的文化形态。两种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其精华糅和衍进,使世界文化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武术的内容会给西方体育的训练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西方体育的竞技观也一定会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冲击,弥补中华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不足,促进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这种冲击和融合会使武术文化产生新的生命力,给世界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
3. 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
不容回避,当代武术不论是在国内传承还是在国际推广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应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当代武术人、体育人的使命,不可否认,国际化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并非唯一出路,至少目前不是。这并不意味着武术要重新回到固步自封的道路上,当代武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传统武术,加以精心保护与整理,再逐步普及推广。这并不是为了在文化冲突与交流中获得某种安全感或归宿感,而是要练好内功,蓄势待发,以更好地迎接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
3.1 要坚持武术的传统风格,并加以科学保护。
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武术国际化的“灵丹妙药”之前,我们应该对传统武术进行完整的保护,必须坚持保护武术的传统风格。当然,要保护武术的传统风格,并非不加分析地选择死板传统,而是要以科学的精神去对待传统武术。必须在加大对民间流传的传统武术收集整理力度的基础上,审视并保留其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并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科学理论去重新构建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使其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让现代人能从科学的角度更好地认识、习练传统武术,更好地推广传统武术。
3.2 要重视传统武术在国内的大众化、普及化。
毋庸置疑,武术要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解决在本民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由于受竞技武术功利主义思想和传统武术门户之见、习练困难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越走越艰难。传统武术的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其生存、发展的迫切任务。而要实现大众化、普及化的目标,必须抛开陈规陋习、门户之见,革新习练方式,并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其实传统武术并非真正缺乏受众,其突出的健身、保健功能及崇尚自然、和谐的理念,使之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最佳的途径,对大众健身具有独特的价值。
3.3 要加大对传统武术竞技性功能的挖掘。
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过程中,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一个普遍观点就是传统武术的对抗性不足,必须加以竞技化改造。因此。传统武术要传承发展,必须加大对徒手和器械项目竞技性的挖掘,并构建自身特色的对抗形式(如擂台赛、对抗赛,选手设置“段位制”等),而不是一味地在形式上模仿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武术必须以其自身特有的形态、无与伦比的人文魅力应对西方体育的挑战,并获得应有的地位。
3.4 需确立传统体育在国际化推广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无论武术如何进行改革、创新,都必须坚持的是:只有尊重本民族自身的体育文化传统,并加以科学开发,才能使传统武术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武术要真正让西方人了解、接纳,首要的任务是让西方人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任务实非功利性日盛的竞技武术所能承担,而唯有传统武术方能胜任。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武术与政府体育机构首先要重点加强与有关国际体育联盟的联系与协作;其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一是派出人员、机构在国外有目的、有重点的普及推广传统武术;二是吸引国外武术爱好者来中国学习深造,以逐步扩大传统武术的国际影响,并最终赢得世界的认同。
4. 结论与建议
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应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当代武术人、体育人的使命。希望通过武术“德”与“道”的熏陶,培养子女自信、宽容、谦逊的“君子”人格,这是普通大众人民觉悟的提高。看来不论是从使命或者是人们觉悟的提高上,都要求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加大武术内容的课时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韩风月, 傅砚农.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M].体育文化导刊, 2O04, (7) .
[3]刘树军.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发展的哲学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 (2) :56-58.
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7
中华武术, 源远流长,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器械套路和对抗的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谚语是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谚语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结果。武术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也是很丰富的。随着武术的逐步发展, 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 谚语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如何更好的把武术谚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武术谚语概述
《中国武术大辞典》给拳谚下的定义是:拳谚, 即武术谚语。广传于民间, 积久成俗, 为古今拳家所沿用。其比喻形象, 立意明确, 以通俗语言反映拳理, 可帮助习武者掌握要领, 分辨正误, 防止偏废。如:“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中华武术手册》给拳谚下的定义如下:是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富于哲理的简明语言, 来说明习练武术的要诀。“拳谚”产生于习武者的长期实践, 多在民间拳师口头上代代流传, 至明清时期已相当丰富, 其语言形象、简练易懂, 比喻的范围很广。有些拳谚还富有哲理性如“不怕千招会, 只怕一招精”、“步不快则拳慢, 步不稳则拳乱”等。
2、武术谚语的分类
武术谚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 世代的传承, 如今的武术谚语家园里已是异彩纷呈、姹紫嫣红了, 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 对它进行分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武术谚语。根据语义内容的不同, 武术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技击类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技击谚语是习武者不断从武术练习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指导武术训练的精练语言。如:“一寸长, 一寸强;一寸短, 一寸险”;“练武不活腰, 终究艺不高”;“抬腿轻, 落地松, 踢起腿来一阵风”。
练法类
武术先辈们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 不断积累、创造出了内容丰富的练武经验, 这些武术谚语, 简洁又不失精要, 使广大习武者掌握练武的要诀, 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进行正确的练习。如:“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场上一分钟, 场下百日功”。
养生类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不仅在技击防身方面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养生史上也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有关的武术谚语如:“常常练武术, 不用上药铺”;“药补不如食补, 靠补不如练武”;“坚持练功, 百病不生, 中途歇功, 百病丛生”。
武德类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 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关的武术谚语如:“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
3、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武术的教学过程, 就是武术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武术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传播链, 它主要由武术文化信息的产生、加工处理、传输、接受和利用等环节组成,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信息传播系统。其中, 武术文化信息的传播、接受与理解, 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
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武术教学重视武德教育, 并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武术谚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武德意识, 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 无德无拳”等。教师通过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阐明做人的道理, 培养学生尚武崇德的精神。
激发学生习武兴趣
对一般学生而言, 武术是一项枯燥乏味, 喜欢而不愿练的项目。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扳起面孔讲大道理、大要领, 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无助感和厌烦情绪。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打破常规的教学语言, 合理而恰当的使用那些简短、精辟、幽默的武术谚语, 把原本复杂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形象、生动, 易于所接受, 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习武实践
武术谚语来源于人民大众的习武实践, 经过概括、总结、升华后, 再反过来给人们的习武实践活动以指导和启发。所以武术谚语对于武术教师不应只停留在书面与口头上, 而要变为实际行动, 用于指导学生的习武实践。实践证实运用武术谚语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练习方法与对武术的理解, 比如, 我们用“前腿弓, 后腿蹬, 挺胸塌腰莫晃动”、“弓步不拔根, 力量蓄其中, 弓步不偏料, 千人难牵动”等武术谚语来说明弓步的要求, 学生按照谚语的要求去做, 很容易就能领会动作要领。
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武术谚语虽然不能成为习武练武的独立教科书, 但作为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武术谚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涉及武术的功法、技艺、拳理、养生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谚语向学生传授武术基本知识, 阐明许多道理,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对中华武术的认识, 使中华武术文化得到弘扬。学生在接受这些武术谚语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的同时, 也接受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熏陶;教师在通过武术谚语传授武术知识的同时, 也使中华武术文化得到了传播与弘扬。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 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 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 是语言的精华, 文化的结晶。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 谚语即是其中之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已存活了上千年, 武术有着其独特的谚语, 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谚语,武术谚语,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1.
[2]张大为.武术谚语释义[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8:10.
[3]朱清华.武术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谚语[J].搏击武术科学, 2004, 2 (2A) :15.
【武术网络教学系统】推荐阅读:
中华武术与网络游戏05-23
武术班专业武术教学总结05-13
武术教学09-20
体育武术教学05-16
武术选项教学09-21
幼儿武术教学10-26
武术散打教学09-12
武术操教学 教学反思07-04
武术课堂教学11-01
武术教学案例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