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精选6篇)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1
创建和谐校园, 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学生, 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目标, 真正把学生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 始终把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校园内主要不和谐的因素。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研究和探讨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 对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普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生因素
1.1 学生学习、生活方面
学生进入大学后, 感觉教师的教学目的、方法、内容与中学时差异较大, 教师每节课覆盖的内容多, 涉及的知识面广, 学生在上课若不认真听讲, 通常会感觉没有学到东西, 教师的辅导时间有限, 多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靠自己。缺乏教师的督促, 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动力不足, 往往使学习成绩不理想。当今许多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严格, 几门不及格就会面临退学, 给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大学生离开父母, 开始过独立的生活, 吃饭靠集体食堂, 衣食住行、经济开支、待人接物等都要靠自己处理, 学校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语言习惯、作息制度、卫生习惯等都有可能与原来差别很大。
1.2 学生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原来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来到大学后同学间的个性、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较大, 同学间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部分学生在交往中不能把握自己, 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对同学忽视平等、尊重、互助、互谅, 不善言谈, 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 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 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同学。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
1.3 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方面
大学生都已成年, 随着他们性生理、心理的成熟, 对爱情的理解过于浪漫而不切实际, 一些大学生因早恋而荒废学业, 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 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遗憾。大学中还出现三角恋、单相思、失恋以及性心理异常等现象。失恋、单相思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他们处在性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性方面未得到相关的指导。大学生来自恋爱与性方面的压力, 一旦未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和调适, 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 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病。
1.4 学生家庭状况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的现实, 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工薪家庭的不少贫困生, 靠贷款、靠亲友的帮助进入大学, 他们往往为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煞费苦心, 经济上不堪重负, 常使他们感到自己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 同学间在生活上的互相攀比, 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可能出现苦闷、压抑的心理状态, 以及不合群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的障碍等。
1.5 学生就业方面
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社会用人标准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有些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自身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毕业就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 有些学生在择业中过高地估计自己能力, 造成择业困难。现今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学历。如:博士、硕士。对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感到紧张、恐惧,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加大,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1.6 个性心理方面
大学生已成年, 个性日趋成熟。由于父母的溺爱, 部分学生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冲动、以自我为中心, 一心只为自己打算, 丝毫不考虑他人和社会, 不仅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且个人愿望不满足的痛苦经常困扰着他, 焦虑不安会经常与之为伴, 尤其是遇到挫折或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陷入自我利益的漩涡中, 难以达到健康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
2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2.1 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在武术教学中, 面对跳跃动作的练习, 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练习时学生经常会出现完不成动作的情况, 表现出气馁、沮丧、急躁与冲动。教师应不断地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提高战胜自我的能力, 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 再成功这样一些心理和机能训练。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并没搞他们的专业, 在其它行业上也干出了许多优秀业绩。这不能不说明武术的教学使他们具备一定事业上成功所具备的品格, 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有很大关系。
2.2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爱国才能敬业,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的立于不败之地。新时期, 武术教学对学生具有树立正确理想, 努力为国争光;爱国爱民, 见义勇为;尊师爱生, 团结互助;修身养性,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举止端庄等现代教育功能。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 达到高尚的道德情操。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爱国主义当作自身的精神支柱, 通过武术文化教学促进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武术精神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2.3 培养大学生的情商
武术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 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武术套路中每一个动作都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手、眼、身法、步, 精、神、气力、功等。在完成动作时要把这些要素都注意到, 并力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武术套路演练不仅要求形的规范, 还注重意的表达、神的体现, 三者并重, 体现整体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情商要求很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强化了他们的情商指数。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 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劲力, 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劲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 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出一种英武不屈, 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这里面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大学生情商的底蕴。
2.4 健全大学生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 要求大学生不仅要身体健康, 而且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武术动作教学的根本是: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 外在提高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有效的训练, 正好符合塑造健康人格的标准和手段。武术的每一种拳种, 都有它独特的训练要求, 训练中要求手眼配合要紧凑, 长久训练就能改变学生的扣胸、驼背、耸肩、突臀等一系列不美的感觉。练习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 动作均匀, 长久训练, 可使学生行为稳重, 不急, 不燥, 以静待动, 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 遇事自控能力强。每一个拳种都要求体现内修精、气、神。外练人的健康体魄。内外协调配合, 要求做到脚到、手到、眼到, 充分锻炼人的协调性, 灵敏性, 平衡性。因此, 武术的规范训练可直接塑造大学生。
2.5 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武术教学作为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 锻炼学生意志, 达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1) 调节和改善大学生情绪。大学生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 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 而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起到缓解释放这些不良情绪的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中可以感受动作的美感。从而获得愉悦的心境、乐观、豁达、开朗的感情, 例如太极拳运动可以使学生们的浮躁心情得以平静, 从而达到静心养神的功效。 (2)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武术课的教学中, 胆怯退缩是单独示范和考试前缺乏自信的表现, 如动作僵硬、精神紧张、甚至忘记动作。采用互助教学法分组练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及抗挫折能力等, 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 主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自责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等优良的意志品质。武术运动从古至今都以“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为教条。由此可见, 武术运动是一种日久见真功的运动, 在武术的教学中, 不仅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能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 (4)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低下, 会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通过武术练习、教学比赛, 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裁判、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着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大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语言和老师、同学、裁判有效地处理好关系, 从而不断地获得具有社会价值的高度适应能力。
3 结语
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的呼唤, 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高校武术教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高校武术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成功的观念, 带给学生流畅的情绪体验, 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控制不良情绪, 治疗心理疾病, 也能促使良好人格的形成, 使学生之间产生和谐的交往,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95~97.
[2]鲍九枝, 等.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极其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2) :90~91.
[3]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 :82~84.
[4]潘家礼.武术文化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5) :123~124.
[5]鲍建伟.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意义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10) :59~60.
[6]马文友, 凌占一, 邓菊生.从文化视觉分析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171~172.
[7]杨丽, 岳珍淑.对大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健康人格培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1092~1093.
[8]周建新, 王忆琳.高校武术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素质形成关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125~127.
[9]蔺萍, 魏国媛.浅析武术教学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3) :71~72.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2
和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先生时曾引用管子“和合故能谐”的话阐述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近日在基层听到有人这样解释“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为每一张口都有饭吃;“谐”为人人都可以说话,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解释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考虑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和谐的另一种解释是:“谐”字本身是由“比”、“言”字旁、“白”三部分组成,意思是大家在比赛之前就把规则讲的明明白白,“和”字可以看成也由三部分组成:“人”、“不”、“口”意思是大家在比赛之后就不用口口相争,即为“和谐”,和谐实质上是一种配合。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彰显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尽管历史穿越时空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和谐思想仍然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功能。特别是先秦儒家、道家追求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和谐思想为调节人的心态、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为今天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无尽的历史智慧和现实思考。
2 武术运动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所以需要进一步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武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实践,如何使武术蓬勃健康发展,这不但是我们国家的大事之一,更是当代武术人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现状,依据时代背景,全面地思量中国武术的发展态势。中华武术具备时代需求的人文因子,其蕴含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武术主要的内涵之一,以武术的和谐内涵为核心来和谐发展中国武术。在此基础上面对中华武术进行和谐理念根源的挖掘,和谐发展的思考,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或民族才能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气度和和谐处事的健康历史文化。在现阶段,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竞争中将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是当代所赋予大学生的历史时代重任。
3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与身心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弱化、诚信缺失、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心理素质欠佳、对事物美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充分挖掘武术运动中所蕴含的和谐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相统一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批判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使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的阵地,是当前迫在眉头的重要任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改造自身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条件下,人们的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却在逐渐消退。近年来,由于承受不起各种压力而导致的抑郁症患者和自杀人数也在不断上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4《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将为未来大学生学习武术打下良好基础
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既明确了武术的体育属性,突出了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价值,又指明了开展武术教育的实施途径。2009年,胡锦涛主席参观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时说:“学习武术,第一可以健身,第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第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的友谊”,对武术的体育、文化价值作出了重要论断。根据以上思路,武术健身操在创编的过程中,贯穿了兼顾健身性和文化性的思想,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从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遵循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为确保《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创编质量,突出武术运动特色和科学健身效果,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于2009年在全国不同地域的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了相关调研,并于2010年初聘请武术、体育科研、音乐创作以及体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创编委员会。在中小学一线武术教师的参与下,设立了动作创编、科研与实验、音乐创编、教学光盘拍摄与制作、教材研制5个工作组。最终经过半年多的创编、实验、修改以及科学测试与研究,在2010年6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评审会议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做广播操是我国中小学校学生天天坚持、全体参与的体育锻炼形式,是国家基本的体育制度,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措施。为了依托广大学生熟悉并认同的这一课间活动方式,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编制并颁布了这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全操包括适宜小学生选练的《旭日东升》、《雏鹰展翅》,适宜中学生选练的《英雄少年》、《功夫青春》套武术健身操。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全操采用广播操的表现形式,以富含民族文化底蕴的武术动作为素材,具有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总之,武术的发展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基调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思想、套路、动作往往都体现着人们的生活信念、道德规范、思维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文字记录着的武术文化,不断被总结、提升,并得以传承、发展,引领着社会前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品质,在于能够帮助接受它的人群与个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发展人们的精神能力,并形成足够的创造能力、吸纳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乃至于一座城市而言,丰富多样的文化可以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间、空间和价值观,并形成独有的魅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对于正在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文化又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软实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弘扬其精神,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选条件。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3(2).
[5]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44.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3
近年来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呈现低迷状态,特别是学校武术教育已经被各类竞技项目所代替而逐渐淡出学生课堂。大力推广和普及武术、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此,国家在2004年4月2日出台的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在中小学推广武术的各项方针与政策。我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根据《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积极的调整,为培养合格的武术教学人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 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普修课学习与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认为我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还有可以改善和提高的空间。
1学习武术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 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 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
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如表1可知:有45%的学生认为上完一节武术普修课感觉很轻松,课上练习的负荷小于自身所能承受的强度;而42%的学生可达到平时的基本负荷程度;另外仅有约13%的学生可以完全达到本人的最大负荷强度。
其中,约60%的学生虽然对武术感兴趣,但是却因为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授内容不够丰富等原因造成课上练习强度偏低;40%的人认为武术普修课上所教授的内容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帮助,但是依然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练习强度;而教学场地有限和每节课上课学生人数偏多等是造成学生课上练习强度偏低的客观因素。这种种因素是造成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通过表2调查发现,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完武术普修课能够完成所学武术技术的动作示范;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有这种示范能力;而47%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武术示范能力。其中13%能够完成动作示范的学生有课下练习的习惯; 20%的学生因为接触过武术或对武术有兴趣而具有武术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
所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课下练习的习惯;学会学习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武术技术教学示范能力的关键。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 “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根据表3发现,23%的学生认为武术最重要的是武德;有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是学习武术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仅有9%的学生认为武术理论中裁判法的学习是重要的。这就说明, 学生在武术理论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武术理论的主要包含内容,通过学习武术裁判法才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掌握裁判法的要求明白其所包含的传统“礼” 文化和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从而了解武术存在的真正价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
(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 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4)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结合技术,让学生通过具体动作理解它所涵盖的传统文化;讲解繁杂的理论时还应多穿插历史故事,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强调“武德” 在武术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把这种良好的品质保质保量的传授给祖国的下一代。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武术,我国各级高等院校都致力于培养合格的武术传道授业解惑者。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对天津体育学院1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普修课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建议,目的在于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综合能力,以适应中小学校对武术教育教学在工作中的需要。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4
学校武术教学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武术向体育化、普及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近年来, 武术一直被当成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具备运动和健身的价值, 被充分挖掘出来。但是武术的文化传承越来越被忽视了。与西方竞技相比, 中华武术处于劣势, 所以目前的武术教学主要任务是把发扬并传承武术文化技艺。文化教育性缺失和“人”的缺席成为武术教学最突出的问题, 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使“人”回归, 让其体验武术文化以及学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精神, 进而让教育者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 有利于人全面发展, 对彰显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武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下的生存境况
武术教育持续时间将近一个世纪, 为武术的发展与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武术向体育化、普及化与大众化方向发展。然而, 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武术教学当作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 仅仅只是发掘武术健身、运动方面的体育价值, 却忽视了武术文化技艺传承的特点, 导致武术与球类、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 目前武术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武术文化技艺传承。
1.1、教学与教育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 人们极大的关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然而, 近年来却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最主要原因是对教育的概念模糊, 不知道教育是什么, 以及教育的目的, 什么是好的教育。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影响着教育的全局, 同时也是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在西方文化影响下, 中国的现代教育建立起来, 其核心是什么, 科学教育, 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和综合技术, 然后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说, 中国现代化教育实质上就是不断学习西方文化, 从而取代东方文化的过程, 也就是向西方学习。因此, 现代教育发展中, 都是强调发展自然科学教育, 忽视人文科学教育以及社会科学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教育方面, 尤为薄弱。教育的迷失最终还是归回“原点”,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 推动我国教育改革。
1.2、武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下的境况
诞生在这片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 一直体现中国文化的教育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思想, 习武之人一直把人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入, 人们在体育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健康第一”。然而武术作为教育的其中之一, 虽然具有健身价值, 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 中国武术的理念始终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目前已很难得到学生认同。中国武术是一门需要缓慢的、用身体去感悟的过程, 与西方快捷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 显得格格不入。有着丰富文化思想的武术, 在体育范畴下武术成为追求健康的运动项目, 武术不得不被迫适应体育运动的要求。武术的文化价值已经被娱乐价值、表演价值以及健身价值所取代, 并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 不断地改变原有的面貌, 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重要特征;观念上开始向娱乐化、表演化等方向发展, 逐步与西方教育思想接轨, 这就使武术在体育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 体育课程下的武术使武术变得简单, 使武术原来传统、远离文化, 使武术异化。学校武术教学偏离了武术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导致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面临严重的缺失问题。
2、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2.1、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被西方体育思想侵蚀
1915年武术被引入学校教育后, 主要采用兵式体操的方法进行武术教学, 且军事化兵操教学痕迹十分明显。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提高, 对体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人们开始反对兵操武术教学方式。在这种趋势下, 西方体育教育思想开始融入到国内的学校体育中, 如西方的球类和田径等体育教学内容, 武术作为体育其中之一, 也是随之被引入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等机械教学模式中。在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被分成侧重套路和散打两方面, 由于套路失去了武术传统文化的技击价值, 已被视为“武术体操”;而散打实质上就是学习西方拳击, 强调身体的碰撞, 完全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传统文化。被严重弱化的文化教育性使原本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仅仅只剩下娱乐表演、强化健体的功能, 成为一项简单的肢体体育运动。
2.2、西方教育理念异化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及不断完善, 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在西方教育理念冲击下, 学校的武术体育课都是在西方体育思想指导下, 采用西方体育教学方式, 对武术进行教学。由于西方教育基础都是建立在解剖学和运动学上, 中国武术受次影响, 对武术的教学局限在力量和动作上, 完全没有把武术“意”“神”等内外兼修传统融入其中, 目前, 武术教学在思想上被西方教育理念异化得越来越严重。
3、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重塑
通过对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由于东西方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差距, 导致国内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发生转变, 为了发扬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 就必须重塑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
3.1、把传承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理念
重塑武术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好武术教学的理念, 即传承武术文化。将传统武术理论引入到武术教学内容中, 同时开设关于武术礼仪及武术文化内涵等课程, 让学生体验“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等传统武术文化思想, 便于扭转学生对中华武术错误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 进而实现武术塑造高尚的人格及道德化教育的功能。
3.2、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武术
与其他国家武器相比, 武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多样性, 不仅拥有多种多样的流派及武术拳种, 而且这些流派和拳种成为传统武术的载体。然而各校目前进行武术教学都是采用专业体校的教学模式, 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 把竞技作为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传统武术资源得不到利用, 进而失去武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各校采取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拳种作为教学内容, 从而使武术变得丰富多彩以及多样化。
3.3、把身体感悟作为武术教学途径
传统武术文化注重的是对自身的感悟, 相对而言, 掌握外在和简单的是武术的动作, 而内在和复杂的缺失对身体的感悟, 它是培养武术内在精神的重要途径, 决定着武术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当前浮躁的社会中, 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耐心, 采用身体感悟方式来学习武术, 而学校武术教学对身体感悟重视程度非常低, 基本上在学校中看不到把身体感悟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为了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使武术从“武术体操”和竞技运动中回归, 发挥武术自身的作用, 就必须注重身体的感悟, 只有让学生切身领悟武术动作、对内在进行修炼以及学习武术礼仪等, 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境界。才会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
4、结束语
21世纪随着中国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国内外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中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教育性散发耀眼的光芒。因此, 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发扬、继承武术的阵地。一些专家认为, 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与体育学脱离, 从文化传承上,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武术, 从而拯救将要失去的文化遗产。重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 把传统武术作为教学内容, 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理念, 将武术礼仪贯穿其中, 是避免学校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文厚.浅析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体育时空, 2014, (19) .
[2]冯尚贵.浅论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20) .
[3]窦毅, 王建军.鞍山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5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当然也是武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更好的发挥高校这个大平台的作用。民族院校是多元文化交叉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场所,更要在民族院校优先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武术文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是甘肃省唯一的一所省属民族院校,也是合作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所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2008级、2009级学生武术教学的调查研究,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08级专科、2009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通过图书馆大量图书、网络资源等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整理,获取相关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
主要利用晚上或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进行探讨,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对武术的学习情况,及时积累有关信息资料。
1.2.3 调查法
以专题的形式分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学生所发表的有关武术教学意见和建议,最后汇总相关信息。
2 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2.1 武术理论教材老化,技术教学单一
2.1.1 武术理论教材老化
1954各地体育院校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但50多年以来武术的理论教学一直只是在技术教学课上用很少的时间进行简单讲授而已,给武术理论课没有单独的课时安排,所用教材以介绍武术长拳技术为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08级专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用的武术教材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武术》教材,09级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虽然武术教材有所变化,但创新的程度不够,没有其它教材资源辅助教学,更没有涉及到多媒体教学软件。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不是专门修读武术专业,但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武术理论知识,能进行中小学武术理论教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武术理论教学的普及和提高。
2.1.2 技术教学缺乏全面性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08级体育教育专科和09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调查发现,他们所上的武术普修主要是以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刀、初级棍、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练习,这样就导致学生只学习武术套路,而不进行武术基本功练习的局面。
2.2 武术课堂教学学时不足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专业本专科教学大纲的查阅研究,发现08级体育教育专科,武术普修45学时,09级体育教育本科,武术普修60学时。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上课主要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没有时间进行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练习。
2.3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共有五个教学班,其中有三个班分成九个教学小组,在同一学期开设武术普修和武术专修课程,这样就需要足够的场地和器材。现在可供武术教学用的场地只有一个,武术器材还是十几年前所用过的,如果有两个组同时上课,器材就不够两个组学生使用。
2.4 武术专业师资匮乏
在我国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只有30多所,再加上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选修武术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也不足以普及高校武术教学的要求。而且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进高校任教的很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只有一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任教。
2.5 武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武术课教学以套路教学为主,没有结合武术技击和现代武术散打搏击技术教学,更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主要内容“技击性。”
2.6 学生武术基本功较差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08级和09级体育教育专业149名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32名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体育课中就没有上过武术,也没有进行过武术基本功练习。17名学生在体育高考时考的是武术专项,可是他们在高中训练时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练武术,根本没有进行武术基本功练习,更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进行武术技术训练。
3 建议及对策
3.1 及时更新和创编武术理论教材,全面进行武术技术教学
“武术寓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高校武术教学更要体现武术文化教学和技术教学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武学文化。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及时更新和创编武术理论教材,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在技术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淡化套路,注重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练习,充分体现实战技击和套路演练相接合的教学思想。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会学生套路动作为主,不进行或者进行很少量的武术基本功练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导致学生只会“划套路,不会练套路”的局面,这样的武术不要说实战,就连表演也不成。
3.2 适当增加武术课堂教学课时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体现了武术文化内涵深厚的同时还表现出了武术套路种类门派众多,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情况。高校应该是武术传承和推广的最好平台,我们应该紧抓机遇,更好的传承中国武术。这样就必须适当的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堂教学时数。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8级专科,武术普修只开设一学期,总共45学时,教学内容是:武术理论、武术发展简史、传统文化与武术的关系、武术竞赛组织和裁判法、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长拳基本套路、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和初级刀术。体育教育09级本科,武术普修也开设一学期,总共60学时,教学内容是:武术理论、武术发展简史、传统文化与武术的关系、武术技术分析、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组织和裁判法、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长拳基本套路、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刀术和初级棍术。这么短的学时,要想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所以就只能在课堂上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放在课后作业进行考查。如果要想更好、更全面在提高武术理论和技术教学水平,只有适当增加总学时量。
3.3 增加场地器材设施
教学场地的质量保证与器材的充足是武术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因此面对高校武术场地等存在的问题,若要使学生广泛选择武术学习形式,提高武术技能,必须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力度,所建设的场地必须满足武术教学要求,并且购置高质量的多种武术教学器材设备以供教学使用,同时提高场馆开放率,从而提高学生参加武术教学的积极性。
3.4 大力加强武术专业师资的引进和培养
针对民族院校武术专业师资匮乏这一现状,民族院校要大力加强武术专业师资的引进力度,在武术教师引进时优先引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政策和待遇上的优惠条件,让这些武术专业人才安心从事武术专业教学工作,同时大力培养本校武术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给一些自己有意向去其它高校进修武术专业的教师提供便利条件,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院校武术师资缺乏现状,同时促进了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更好的向前发展。
3.5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原有的武术课堂教学模式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很少有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分解动作和分解实战动作教学。这样的武术课堂教学方式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充分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注重实战、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以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分解实战动作教学为主,兼顾典型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会更好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效果和水平,同时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6 大力加强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
人们常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只要练好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不管学、练任何项目的武术,就能迅速入门、快速提高。在武术技术教学中,加大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力度,适当增加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的课时量,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样就从本质上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也避免了学生“划武术单个动作和整体套路”的局面,从而更好地提升武术技术教学质量。
4 结语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改进武术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水平,同时为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校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3).
[3]窦家军.论高校体教专业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转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4]徐现峰.河南省高校武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蔡钟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和谐教育与武术教学 篇6
1.1 诚信的含义
诚信有两层含义:一为诚实,即坦诚,真实而不虚假;二为信用,即可靠,守信而不违约。它起源于商品交换时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诚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的体现,是经济秩序和谐运行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准则。任何人从经济生活到社会生活,都应当做到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行事。以诚信来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和谐发展。
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从人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出发,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和艺术人生的实现,超越功利之制约,倡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强调义利的统一,而诚信则是做人之根本,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之基本。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诚信为人之根本。“有信则相守而死,无信则相欺相诈,臣弃其君,子弃其父,各自求生路去”。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五常,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其中信是五常的基础。因此,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以诚信待人。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惟认真是诚信。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主张超越功利的制约,正确地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主张正确的利义统一,对当今社会过世俗化和物俗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
高度重视和发展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学校诚信教育传播诚信精神,积极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塑造诚信品德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道德调节的重要方式,是高校诚信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文精神支撑的重要途径。切实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重视具体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诚信教育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求。
1.2 武术文化对受教对象——学生人格的培养
(1)武术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武术的伦理之道体现在它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正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培育下,带有了鲜明的仁学色彩和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在学校体育课中开设武术项目,教师在传授武术基本技术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未曾学艺先学礼”这种尊师、谦和、忍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通过无数武林中人行侠仗义、保家为国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由一个生物的人、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有用的人。不仅为学习基本知识和技术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
(2)培养良好的竞争心态
社会进步使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大多承受较重的负担,再加上我们的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使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竞争,有的选择逃避,有的不择手段,造成了人格的缺陷。武术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道德伦理的限制下,形成追求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采取点到为止、追求精神气质的优胜往往多于比赛的胜败。这种对竞争独特的认识与追求个性张扬释放的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武术文化以提升人文精神,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3)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校园内滋生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利益之辩,古已有之。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应当在正义的指导下去追求利,不能单纯为了利而追求利,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以利害义。重义轻利从来就是武术文化所推崇的武德信念,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也是武术文化所嘉许的。从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的角度来说,武林中人重视精神价值胜于物质利益,重义轻利是习武者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认识,以此来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2 武术德育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人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2.1 武德的内涵与现代演化
武德在武术习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居于习武诸要素之首位,可以说是武术和武者的生命,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因素。
(1)“忠”是武德之首要内容。精忠报国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也是中华武德风范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精神和情感哺育了历代忠贞为国的民族英雄熔铸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作为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忠”,在当今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
(2)“仁”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古代,较为注重的仁德为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等,在今天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去对待一切,它是习武者品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表现为处事坦荡、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对人团结友爱、推己及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3)“信,诚也。”诚实守信是武林中人的行为方式。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概括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是武林人士最根本的人生观,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古人云:“信义乃立身之本,进德之源”要求习武之人重信誉、守承诺,言行一致。在现代,信还可以理解为:不折不扣地信守国家法令、法规,自觉遵守纪律规范。
(4)“义”乃行善之本,自古以来,卫国护民,行侠义,一直是武林中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今天,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义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本标准,为坚持真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而挺身之义。这也是习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5)“敬”,是尊重老人、长辈,敬爱师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代先哲们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种武德,成为我们武术界的现实,成为一种现代人的文明素养。
(6)武德中很重视“礼”。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义之邦。武术也具有自己的礼仪。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等等。从徒手到持械,从课堂到竞赛场,以至各类武术活动,都应有具体的礼节规范。从内涵看,它体现了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又体现了“武不犯禁、勇不滋乱”;既体现了文武兼备,又体现了虚心求知。
(7)“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大勇”,是通晓仁义道德,在明辨是非善恶之后采取的举止行为,如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等。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为武林人所不屑。勇也是自强不息独立不惧的品格。杀身成仁是勇;为国尽忠是勇。勇是武德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整个武德文化最后也归结在“勇”上。
武德的内容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忠诚、节操、信义等。它使习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正是有这种指导思想和武德的约束,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既精通武技又具有高尚武德的武林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今天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崇尚武德的光荣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观念
和谐观念始终贯穿于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武术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和谐,全面实现武术技击、养生、修性等多方面功能的方法是和谐,衡量武术诸多功能的总体价值尺度是和谐,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和谐成了武术特殊的美,是武术文化的根基。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人的和睦相处。武术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既能宽厚待人,又能积极进取,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领悟武术文化以感悟忠恕之道。一方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另一方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处处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
3 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3.1 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多元化趋同、独立的共识、冲突中的对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武术文化,如果能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可塑性。人如同不能离开自然界一样不能离开文化的滋养。先进的校园文化育人的先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怎样的,生活其中的人就是怎样的。文化包括科学理论知识、制度、体制、器物及其各种活动等。所以,要紧紧围绕学生和谐思维和人格的培育,搞好校风、学风、党风、教风建设。要坚决纠正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不懂教育本质、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无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形成高校办学特色。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环境起着“基础”作用,是整个校园文化核心形成和发展的载体。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一般包括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校园治安等,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了的文化形态,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体现一所大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能对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一般说来,辐射功能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的社会实践。二是通过大学毕业生实现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广泛而深刻的辐射。从高校走出的毕业生,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必然打上校园文化深深的烙印。只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就一定能够发挥高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先导、辐射和示范作用。
3.2 武术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2.1 武术文化中的武德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精神。武术文化的内涵之一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从而能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他们“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2.2 武术文化中的养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武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武术文化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它的养生之道。武术文化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一生,人们对武术的学习应该受益终身。时代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前提。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以外还具备明德的作用,它在人们长期学习过程中慢慢会形成一种习惯,使人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压力。因此,武术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3.2.3 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爱国主义当作自身的精神支柱,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武术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当今有一些大学生视“精忠报国”为空话,他们将学习的出发点归结到是对个人利益的实现。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文化中民族精神的弘扬,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2.4 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历代武术家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总是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宗法思想”为指导,在对武术研究中不断融合了儒家、道家、易经等理论精华,使武术文化逐渐成为一块思想内容丰富、理论兼容并包的沃土。武术以其独有的魅力正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伴随其发展起来的武术文化也将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一项新的内容和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武术文化,将会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武术是传统文化精华,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是人们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场所,也是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开展好武术事业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培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传统武术文化,和谐思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平.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J].搏击.武术科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