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是一种艺术

2024-10-15

和谐教育是一种艺术(精选8篇)

和谐教育是一种艺术 篇1

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有时会让人十分生气。老师如果在气头上, 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 我认为这种批评对学生身心是一种摧残。如果对学生多一点宽容, 给学生以改过的机会, 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 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次我在班里上课, 发现有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讲, 而是在画一幅我的人头漫画, 旁边还写有“此乃居里夫人也”几个字, 并得意地传给同桌欣赏。当我走到那位同学旁边时, 他一下子脸红耳赤, 很是紧张。我接过画看了看, 用欣赏的口吻说:“真不错, 还有点像, 不过这名字我担当不起。”然后把画交还给他, 这位同学感到惭愧、内疚, 也很感动。从此以后, 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上课专心, 作业也很认真, 成绩更是不断上升, 各方面进步都很快。

这样既没有厉声的训斥, 也没有唠叨的说教, 而学生的心灵却受到了触动, 错误得以改正, 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

当然, 宽容绝不是放纵、迁就, 而是以严格要求为前提的。该严的要严, 该宽容的要宽容。宽容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改过的机会, 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因此, 不但要注意批评的方法, 也要注意宽容的艺术。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统一体, 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宽容应该因时而施, 因人而异, 因事而别。教师应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 是非面前不糊涂, 评判学生看主流, 心存善意看发展。

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 曹操大败袁绍从袁绍手中缴获一批书信, 这些书信是曹操属下偷偷写给袁绍的。书信是私通敌人的证据, 可是曹操非但没有治罪而且连看都没看就烧毁了这些书信。他说, 袁绍势大, 这些人有所顾虑, 给自己留条后路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袁绍已灭, 相信他们对我是不会有二心的。这件事情足见曹操的胸怀和气度。信任会化作一种力量, 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事实证明他是高明的, 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宽容是一缕阳光, 她照亮了一片童心;宽容是一丝春雨, 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 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宽容是一剂良药, 她会使枯木逢春催发新的生命;宽容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她会传递人性, 唤醒良知。

和谐教育是一种艺术 篇2

礼仪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和谐文化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有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翰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

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是从礼仪文化的本质还是从其发挥的功能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礼仪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并构成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汲取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赋予礼仪文化以时代内涵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礼仪文化又不断地被总结、提升、传承和发展,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古代传统礼仪以“致中和”为主体,推崇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在此基础上,新型的礼仪文化更为注重民主与文明。一般而言,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传统礼仪文化资源;二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代礼仪文化既要继承中华礼仪传统,同时也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学习交融中不断推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矛盾、价值观冲突、道德失范等问题,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礼仪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新阶段的礼仪标准与要求,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发扬光大。

多渠道推进公民礼仪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

家庭教育是礼仪文化的启蒙阶段,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

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孔子就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曾在《童蒙须知》中从礼服冠履、言行步趋、洒扫涓洁、写字读书等方面对儿童礼仪作出过严格规定,明代王阳明也将学习礼仪列为儿童每日的必修课程。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学校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规范化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篇3

一、教育有自身规律,急不得,快不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当我们站在一棵幼苗面前,可以看出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会发现它的变化;另外,农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谷子。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会颗粒无收。这就是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能办好教育。然而,当下的教育,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譬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反映出了家长的焦虑心理,3岁的孩子要上英语学校,5岁的孩子要学钢琴,未满6周岁的孩子要读一年级,孩子就像一辆没有了制动装置的车子,而方向盘就把握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手里。在学校,为了分数,一个学期的课程用半个学期就上完了,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考试;为了升学,初中、高中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教完,一年专门复习。这种快,违背了教育规律,无异于拔苗助长。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今天,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儿童的纯真,没有儿童的乐趣,学生厌学,中、高考后把书烧了、撕了等,这都是我们把教育当做快餐的后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者必须减少浮躁与功利,要有等待禾苗成长的心态,要有一种“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性。

二、课堂教学要“慢”,让孩子有时间体验、感悟、消化

时下,在“提高教学效率”“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等口号的感召下,课堂教学大多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教师提答,火急火燎,还没等大多数学生认真思考,就匆匆揭晓答案;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总是争分夺秒地掐时间、赶进度;再加之PPT以画面、音乐、视频快速切换,多种媒体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时甚至逼迫得人喘不过气来。课堂变得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的质量和效益,变成一味求“快”,看似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全体学生懂了吗?重点问题讲透了吗?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学生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出错?诸如此类问题,在“快”的课堂上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常听到老师对孩子说:“你怎么就不能快点呢?讲了那么多次,你怎么就学不会、学不好呢?你怎么就这么笨呢……”事实上孩子不笨,也不是学不会,而是我们太“快”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讲到重难点时,在提问时,在学生容易错的地方,在生成新知的地方……我们必须“慢”下来,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理解题意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留给学生一片说的天地,多给学生体验、领悟、消化的时间……让学生慢慢感受、慢慢体验。只有在慢的课堂里,每一个孩子才能得到教师温情的照顾、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每个孩子才都能跟上节奏,不掉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三、教育需要等待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等待。

一是等待“慢”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只要教师一点拨,学生就都能心领神会,最好还能举一反三。如果有学生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很难接受,甚至会因此而愤愤不平,大动肝火,千方百计地想让那些孩子快速向“聪明”靠拢。于是,这些老师就整天生活在抱怨中、抑郁中,甚至生活在“硝烟弥漫”中。这些老师忘记了学生间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年龄、性别、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产生差异也是正常现象。我们说“教育无差生,只有差异生”,就是这个道理。正是因为差异,学生的悟性有快有慢,我们要善于等待“慢”的学生。面对“慢”的孩子,教育者的心态应该像等待含苞待放的花苞一样,不能有任何的责怪和急躁,要学会等待,积极为“慢”的学生创条件、“竖梯子”、建“平台”,促进他们的发展。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父亲的耐心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这些慢的孩子,最后都成名成才。无数事实证明,许多在少儿时期的所谓“发展慢”的学生,在“耐心”教育的等待下最后成为了“大家”。

二是等待学生的成长。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就是等待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样,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都不一样,因此,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自制力等就不一样。就拿思维发展来说,0~3岁的孩子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费劲得多。因为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又如,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课了,原因之一是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如果老师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嬉闹,甚至当成多动症,那就错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种现象就会得到改善。我们还经常听到很多的父母和老师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都出错了。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其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因此,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顺着“长势”让学生自由地发展,不要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

三是等待学生改正错误。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学生取得成绩,我们表扬他,学生犯了错误,我们等待他改正。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认识的暂缓、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教师要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努力的机会、改正的机会。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被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默默地关注他的改变,关注他的进步。有时他的进步或许只是一点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他的错误可能还会经常反复,但我们一定不要放弃,要相信花开自有时,收获的那一天迟早要到来。这样,存在不足或犯错的学生才能从“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地抬起头,在自我肯定的喜悦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总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它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生命潜移默化的成长过程,需要“静悄悄地革命”。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需要慢点、慢点、再慢点,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儿灿烂绽放,静心聆听花儿开放的声音。

教育也是一种艺术 篇4

一、赞美与鼓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85%则要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所以要想打动别人,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必须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

首先,善于发现美。罗丹说:生活中美到处都有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发现学生的长处,体育生运动会可冲锋陷阵,为班级夺得荣誉,且平时劳动可一显身手。调皮捣蛋的学生天真善良淳朴,会为班级活跃气氛,释放压力,且可在第一时间反映出班主任工作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不当之处,有利于更好地管理班级。老实的学生勤奋刻苦,是班级工作中的稳定因素,且在学习中可带动一大批学生。发现美之后我开始在班级有意无意地赞美他们,效果很明显,起到了扬善隐恶的作用,课堂纪律有了保障。

二、赞美———批评的良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也会犯错误。怎么办?还继续赞美吗?批评时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不足。发自内心的认同赏识与赞美像一剂良药,最能净化心灵。总之,赞美就是一个能博取好感与维持好感且使人继续努力的最强烈的兴奋剂。

光赞美不行,工作还得落到实处,尊重与理解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课堂教学

不赞同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即使所谓的“差生”也会有精彩的回答,所以在课堂上要一视同仁,不让任何一个人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也不让一个人自卑自暴自弃。

(二)课间交流

教师往往都很喜欢八面玲珑的学生,因为他们说话办事处处让人满意;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他们聪明可爱。但教师心里更应该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学生,每一个半月拿出一个礼拜的时间与他们谈心,谈学习、理想、交往、生活,让他们和教师成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朋友。

三、理解与尊重学生

尊重与理解是让教师和学生友好沟通的催化剂。

上面讲到了学生会犯错误的事,但教师也会犯错误。有一次我误解了一个学生,感到很内疚,于是在班级主动跟学生道,希望大家能谅解我,希望以后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我的结巴和脸红迎来了阵阵掌声。真诚的同时还要注意幽默。一次学生借给我笔用了一个单腿弯曲双手高举的礼遇之势,我受宠若惊,连忙说您请起,您请起,您辛苦了,您请回。同时双手搀扶他,学生们都笑了。

在笑声中我又掌握了一法宝,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润滑剂———真诚与幽默。

在兴奋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帮助下,半年来我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班级获得成绩突出进步奖。

班主任工作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以理服人,即以合理的规范要求学生,这会使班级的外在风貌初步形成;第二个境界是以德服人,即教师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或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参考系”,这就使班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找到班主任行为习惯的影子,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身正”;第三个境界是以情动人,班主任想要管理好班级首先要爱学生,爱学生就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爱学生就要培养学生有责任感,爱学生就要培养学生有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最终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这正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装傻也是一种艺术 篇5

锋芒毕露并不能给你带来好处,反而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适当表现一下,偶尔露一下锋芒,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锋芒毕露。凡事,不要急于提意见,更不要越位。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等待时机,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这就是说,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而据《庄子》记载,当杨子去请教老子时,老子也谆谆告诫他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有些人会觉得谦虚和谨慎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所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这就说明做人宁可显得愚笨一些,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约束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趾高气扬;宁可谦让一点,也不可太激进。这就是做人难得糊涂的一大法宝。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世方式。有才能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自己的才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显露自己的才能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要有合适的度,

资料

时时处处显露才华,显山露水,不是智慧的行为,它只会招致嫉妒和打击。有志做大事业的人,要忌讳锋芒毕露,懂得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就装傻。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多次犯曹操之忌。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不满。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觉。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思,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

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之死启示我们:第一,不可露尽才华。杨修本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且才华横溢,但是他不懂得藏拙,其行为让曹操觉得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第二,不要捅破事实。譬如鸡肋一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杨修捅穿这层窗户纸,就是羞辱了他。

和谐是一种境界 篇6

宽容是一种和谐。蔺相如用他博大的胸怀宽恕了廉颇的傲慢无礼,为了赵国,他收起了完璧归赵时的怒发冲冠,敛起了渑池赴宴时的不为瓦全。老将廉颇最终被蔺相如的大度所折服,负荆请罪。“将相和”,让强秦不敢小觑,让赵国立身中原,这也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谈。

知遇是一种和谐。管仲贪财利,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婪而是因为贫困;管仲当官几次被赶走,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能力不够而是未逢其主;管仲打仗败阵逃跑,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怯懦而是惦念家中老母;管仲辅佐公子纠失败后被囚禁侮辱,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忍辱负重。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和推崇,最终让“管鲍之交”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

无私是一种和谐。晋平公就南阳县令的人选问题征求祁黄羊的意见,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解狐。晋平公感到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做官?”祁黄羊答道:“您只问我谁适合当县令,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在这方面他的确很优秀。”于是,解狐便做了南阳的县令。君子之心如此坦荡,举贤荐能,才能得世人广泛称颂。

“君子和而不同”,和谐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

“糊涂”也是一种管理艺术 篇7

一、糊涂,让尊重体现极致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与大人们“平起平坐”,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尊重。所以,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进行指责,这时候的教育需要“糊涂”,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事后可以找他们交谈,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一次,我即将走进班级时,突然听见一片喧哗声,我猜想学生们一定是在打闹,我快步走进班级,满脸怒色地看着他们,他们有的还在笑,看见我立即停止了,这时候,我发现满地都是粉笔头,洁白的墙上还明显印着一只手掌印,我一看火冒三丈,在班上大发雷霆,问是谁干的。学生们一个个都低着头, 教室里空气异常紧张,但没有人站起来。这时我看见李某的头埋得很深,我心头一动,不会是他吧?这个孩子平时很自卑。我稍稍平息了心中的怒火,说:“如果是哪位同学干的,请你主动弄干净,并私下找我谈谈。”过了几天,一张纸夹在我的教案里面,我看到李某写给我的话:“老师,墙面是我弄的,我错了!”我在他的作业中写道:“没关系,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相信你今后一定不会让我失望!”之后,我再也没有谈及此事。但我发现,李某从此值日工作越来越认真。有时候,“糊涂”是关心, 是爱心,也是对学生一种极好的尊重,它的教育效果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二、糊涂,是宽容最好的诠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修养,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磨练形成的。宽容,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素质。如今的小学生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非常任性,往往和大人们唱反调。这时,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有些事情尽量做到“糊涂”,要最大限度地宽容、信任学生。要用一颗宽容的爱心去走进他们内心。

张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就是喜欢打网游,上课常常走神,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多次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写作业。我也常常教导他以学业为重,他说:“老师,我也想改,但是就是有网瘾。下次一定不去网吧了。”又一次他在网吧被我抓住以后,我真的想找他的家长,他向我哀求,“我父母都没有工作, 生活困难,他们知道我打网游,肯定不让我念书了……”我又一次原谅了他,我觉得要帮助他慢慢改正,接下来及时找他谈话,帮助他克制玩网游,慢慢地他学习成绩上来了。孩子一直感激我,正是我的“糊涂”教育拯救了他。但糊涂绝不是包庇, 教师要牢固把握它的尺度,严慈相济,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糊涂是美丽的,是宽容最好的诠释。

三、糊涂,充满着爱的等待

班主任有的时候要学会做一个“糊涂人”,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等待学生们。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正需要这种“糊涂”等待。班主任要用一颗等待的心来对待学生,等待他们逐步改正错误;等待他们把字写好;等待他们成绩的提高; 等待他们理解、关心别人;等待他们关心班级……

曾经的我深刻感受到了“糊涂”教育的魅力。刘某,上课基本不听课,作业也几乎不交,是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且性格孤僻,每天非常沉闷,不愿意和他人交往,自己总是独自躲在一个角落。有的时候还会受到捣蛋学生的欺负,每当知道后我就严厉批评欺负他的同学。经过交流,我知道他是单亲家庭孩子,学习底子差,我适时鼓励他努力学,告诉他“笨鸟先飞”的道理,经常单独辅导他功课,即使这样,他的成绩依然提高幅度不大,有的时候我看见他很灰心丧气的样子,就给他打气,叫他不要放弃,哪怕多学一个字,会做一道数学题,这样, 他始终坚持着。期末考试,他的几门学科都获得了及格等次, 我看见了他的脸上充满了喜悦,我就再鼓励他以后再努力一些。有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只要尽力了,都是进步,要学会“糊涂”教育,等待他们接近、赶上别人。

教学是一种艺术手段 篇8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在学习《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 我要求全班同学把书本合上, 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然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平时你们接受过父母赠送的礼物吗?/是贵重的, 还是便宜的?/你们会把父母送给你的礼物转赠给他人吗?/会, 为什么?不会, 又为什么?……同学们根据生活实际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后请翻开课文, 仔细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状态及心理感受,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给学生一份自由的时空,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任意飞翔或驰聘。

教无定法。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 驾驭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作为教师, 不管以什么方式教学, 在教育思想发展的今天, 都应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要位置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这句话是魏书生所讲的。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 令学生感到愉悦。相反, 冷冰冰的人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笑声还来源于教师的技巧操作, 所以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自身的修养。

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各学科的互相渗透, 使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 其中第二次是重点, 我要求学生把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 让同学们充分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语文教材中变文字为图像、变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动作, 几乎随处可见, 教师不要忽略这一点。至于诗词类, 我总在鼓励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给其谱写曲子, 试着吟唱, 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操作可谓奥妙无穷, 语文教师应如名厨般, 要合适地变换口味做出香喷宜人的饭菜让顾客满意地吃喝。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同时, 还注意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如课前五分钟的成语接龙、句子接龙、段落接龙。每次只选一种, 由老师开头, 按规定顺序相继接说。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没有理想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理想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长远理想依赖近期理想, 因此我更注重鼓励学生树立某一较短时间里的奋斗目标, 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 目标要求也就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现实与理想保护相应的尺度。

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共同存在于教学之中。教学的运作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 力争有所成效。

上一篇:创新型组织文化下一篇:常见软土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