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2024-06-01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共12篇)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篇1

在教学工作中,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要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认识错误, 并彻底根治错误.本人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就充分地利用学生错误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巧用错误,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线段AB=8 cm, 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 cm, 则线段AC=.

学生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一种情况.这时我没有讲这道题, 而是展示了另外一道题:

已知∠AOB, 过O作射线OC, 若∠AOC=22°, 且∠AOB=2∠AOC, 则∠BOC=__.

我通过相类似的两道题进行讲解,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和分析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过程的同时, 自主地发现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二、巧用错误, 促使学生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1.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有理数的乘方”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结果多种多样, 如 (-2) 3=-6或者-8或8, 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是让学生回忆an表示怎样的运算, 再由学生写出上述各式的a, n分别等于多少, 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2.在八年级第二学期“分解因式”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请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错得较多, 特别是题 (3) , 学生有的分解为 (2x+y) (2x-y) , 有的分解为 (2x+y) 2.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是让学生回忆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区别 (平方差公式左边是二项式, 有两个平方项, 而且符号相反;完全平方公式左边是三项式, 有两个符号相同的平方项, 还有一项是两个平方项的底数的积的二倍) , 通过分析对比, 学生们能够体会到 (1) , (2) 用平方差公式, (4) , (5) 用完全平方公式, (3) 既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也不能用完全平方公式.

通过这两个教学实例,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并修正错误, 训练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三、巧用错误, 纠正学生的习惯性思维

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

(1) 在Rt△ABC中, 两边长分别为AB=3和BC=4, 则第三边AC=__.

(2) 如图, 在△ABC中, AC=3, BC=4, CD=2, CD⊥AB, 则sin A=__.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全部学生题 (1) 答案是5, 而题 (2) 有两种情况:.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是让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有怎样的三条边, 三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题 (1) 改为“在Rt△ABC中, 其中有两直角边AB=3和BC=4, 则第三边AC又是多少?”假设题 (2) 改为“在Rt△ABC中, ∠C=90°, 且AC=3和BC=4, 则sin A又等于多少?”各学习小组先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再算出题 (1) 和题 (2) 正确的结果, 各小组得出正确的结果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上述两个教学实例, 大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审视题目的条件, 而出现漏解和错解.如果在课堂上轻易地将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 而不因势利导, 那么, 错过良好的教学契机, 学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 也不会有大彻大悟的感觉, 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智慧的火花.

四、巧用错误, 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平方根”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 填空:

(1) 4的平方根是__; (2) 42的平方根是__;

(3) (-5) 2的算术平方根是__; (4) 0.9的平方根是__;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题 (1) 绝大部分学生答案正确, 题 (2) 答案有4或±4, 题 (3) 答案有-5或±5或5, 题 (4) 答案有0.3或±0.3或, 题 (5) 答案有4或者±4或±2.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让学生回忆知识点: (1) 平方根的定义; (2) 正数a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有什么关系? (3)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有何区别和联系? (4) (5) 若x是a的平方根, 则可以表示成什么式子?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反思, 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并且知道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上述这个教学实例说明, 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促使他们对已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 以求得新的认识,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巧用错误,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若经常性地遭受挫折, 就会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 可以巧用错误,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很多学生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 忘记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我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用:3>2, -2×3<-2×2等实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进而引导学生检查并反思解题的每一步骤, 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失败后的成功, 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总之,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 正视错误, 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可生长点, 巧妙地加以利用, 来使学生减少错误, 提高教学效率.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篇2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美国心理学家盖耶也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近日读了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渔王的故事》,说有一个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尊为“渔王”,他把自己常年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儿子们。可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普通渔民的儿子。原来,渔王为了让他的儿子们少走弯路,一直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有把教训告诉他们。掩卷沉思:现实生活中,我们老师中这样的“渔王”还少吗?

一、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和耻辱

在许多学生眼里,“差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认为错误是差错,是种耻辱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许多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学生担忧在课题上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会受到同学歧视,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和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反射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反映出学生思维认知的水平、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状态。错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再想想,被“一棍子”打死,有些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常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由于怕错的心理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真实的信息,以致于课堂变得很沉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干瘪无力。

二、善于利用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表现出能够尊重、愿意接纳学生的想法、做法,欣赏他们主动表达自己思考的行为和勇气,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进行的。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勇气,失去尝试、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才能把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错误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真是煞费苦心。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拄拐杖、穿钉鞋,把孩子应该跳起来才可以摘到果子的机会都给剥夺了,铺垫铺垫再加铺垫。每当老师们发现没见过的题目,如获至宝,非要让学生练一练,直到熟记于心。学生又有多少自己的思维空间?要知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法宝。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新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错误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认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尊重、理解、宽容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学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自己的思维结果充分暴露,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教师可以用开“绿灯”和延迟评价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用开“绿灯”的措施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这样,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从而充分的暴露自己的思维。

作为教师还要赏识学生,要善于倾听。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才能认真思考,并作出判断;只有赏识学生,接近学生,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善于发现差错,善于引导学生由差错发现真理,让差错不再可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脉络、情感跳动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拔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

五、课堂会因错误而更精彩

错误其实是一种表现、一种努力、一种积极的动态。有错误,就会有发展的机遇。没有什么错误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封闭、消极冷漠的,那是教育真正的悲哀。学生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他们每一次的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错误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学习非对即错,但不管怎样,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 3 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学生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他们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理解、一样问题的多样解答都是正常的现象,那么出现错误当然也是正常现象,这种错误正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亲历的产物,所以我们要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美丽”的错误,要正视错误,欣赏错误。

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错误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能给他们带来影响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压力。同时,面对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我们要学会判断、学会取舍,挖掘有益的错误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不要让错误拖累课堂,而要让课堂因错误更精彩。

六、教师也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

其实,课堂上不只是学生会犯错,教师也会偶尔“马失前蹄”。这就要求教师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把错误当作师生共同研究的“靶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是动态的,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出错,也应允许教师出错。当教师出现差错时,教师不能遮遮掩掩,企图蒙混过关,而要大方地向学生承认,这也是教育民主、平等、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有一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应邀到云南昆明上课讲学,他上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叫《火烧云》。不知什么原因,于老师在板书课题时,4 把“烧”字写错了(右半部“尧”的肩膀上多了一个点儿)。有位学生一下子发现了,并当众指了出来。此时,台下的几百位老师也为于老师捏了一把汗,看他怎么处理。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地擦去错字,又重新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烧”字,然后放下手中的粉笔,走到这位同学的面前,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真诚地说:“小同学,谢谢你帮老师指出了错误。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看来,做任何事情都马虎不得呀!”于老师真挚而诚恳的感谢和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赢得了台上台下师生热烈的掌声。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于老师那样的无心之错;一种是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学准备不充分,造成的错误。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错误,教师都应开动自己的头脑,利用好自己的错误,随机应变,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拼命地进行掩饰,这种文过饰非的做法,其实是欲盖弥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心灵是纯净无瑕的,容不得半点污垢,他们哪有那么好哄、好骗的?当然,教师不仅要有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勇气,有时也可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借题发挥,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维护了教师的面子,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篇3

很多学生觉得犯错很羞耻,一旦犯错就一蹶不振。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教师除了帮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或者课堂上所犯的错误,编拟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那些犯错的学生看到他们所犯的错误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也能给没有犯错的学生一定的鞭策。比如,针对学生粗心犯下的错误,笔者设计了一道趣味练习题:“陈风和陈凤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练习完书法后开始做数学作业。其中一道作业是解方程组ax+5y=13,4x-by=-2。姐姐陈风是个电视迷,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一不留神把a看错了,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3,y=-1;妹妹陈凤喜欢吃零食,边吃零食边做作业,一不小心把b看错了,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3,y=4。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求出原方程组的解。”

这道题是根据学生平时做错的作业编拟的,这就让那些曾犯过类似错误的学生看到题目后备感亲切,让他们认识到粗心不可取,错误也可以加以利用,在解答趣味练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也得到调整,有的学生甚至想把自己做错的题目也编成趣味习题,错题资源不仅没有浪费,还演变成一种新的检测方式。

二、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创新思维

对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掘错误中的创新因素,并适时点拨,就能帮助学生突破当前的思维障碍,在不经意中生成一种新解法,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比如,笔者在讲授习题课时,学生李小冬可能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影响,错把原题当作方程求解,把分母去掉了,他的解法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笔者却反问学生:“我们能不能从小冬的解法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全班学生都仔细分析着小冬的解法,不一会儿,程凡到黑板上写下了另外一种新的解法,方法很巧妙。当笔者问程凡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时,程凡回答说:“既然小冬把原题当作方程求解,我们为什么不干脆直接设原式的值为a,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原式的值呢?我就是在小冬的解法基础上想到的,我还要感谢老师的提醒呢。”

程凡的思考方法启发了其他学生,当再看到别人或自己犯错时,班上的学生会对错误解法深入分析,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能不能据此推导出新的解法。作为教师,笔者会帮助他们一起分析错题,在关键时候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利用“错误”资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利用公式会做数学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数学知识完全停留在机械模仿和记忆的层面上。这与执教教师只注重讲授数学结果,不关注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如,解方程[2x-13]-[10x+16]=[2x+14]-1。在讲授时,教师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其中甲学生的解法是:去分母,得4(2x-1)-2(10x+1)=3(2x+1)-1。教师没有立即指出他的问题,而是反问这个学生去分母的依据。甲学生在疑惑中查阅了数学笔记后,回答是“等式的性质2”。教师让甲学生重新把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公倍数12,并且写在黑板上。他刚写完,立即有其他学生对他的写法表示异议,他们表示应该把“[2x-13]-[10x+16]”用括号括起来,把“[2x+14]-1”也要用括号括起来,因为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一个整体,接下来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学生甲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原来从表面上看,学生甲在解方程中的“去分母”这一步出错,实际上是错用了乘法分配律。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挖出了学生出错的“病根”,让学生知道“去分母”这一步是怎样来的,也巩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单位:钟祥市胡集一中)

宽容也是一种教育 篇4

一、宽容能让学生愉快学习

宽容不是任之由之, 放纵学生, 而是要给学生机会, 要引导他们帮助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宽容, 感受到关心。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 他们会从心底发现自己的过错, 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六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六年级差班的学生, 普遍很浮躁, 做什么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甚至还有公开违纪的表现。看到这些情况, 起先我是直接批评训斥他们, 狠狠地批评过后还是有些效果的。但多数学生只是表面接受, 心里并不服, 个别还出现对立情绪,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我反复思考仔细琢磨, 决定采取操行评分量化管理的办法, 用操行分来约束学生, 控制他们的行为, 强化他们的纪律。在完成作业、平时背书、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操行评分。上课专心、作业认真、成绩进步得到加分;上课违纪、作业马虎、成绩退步、纪律涣散的扣分, 并把积累的分作为评“每月之星”的唯一依据。这样, 学生平时的表现与学习成绩联系起来, 主动学习的意识很快就加强了, 自觉守纪的意识也增强了。即使偶尔犯错误, 我也会宽容他们, 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能改正就行。

可好景不长, 班风、学风刚有起色, 良好的风气正在形成时, 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到了六年级下期, 由于综合知识越来越强, 学生学起来也越来越吃力, 有些学生不想动脑, 又想加操行分, 于是出现了抄作业的现象。观察到这一现象后, 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了一次“说说我自己”的班队主题队会, 让每个学生畅谈自己的优缺点, 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让他们懂得“得优”加分不是最重要的, 超越自己、战胜困难才是好样的。同时加紧对学生的功课的辅导, 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作业, 并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了。我容忍了学生的过错, 并用心点拨, 因势利导给予了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他们都很愿意接受。我觉得自己的宽容与爱心, 不仅不会让学生得寸进尺, 反而培养了他们宽广的胸怀, 师生距离拉近了。班上学习井然有序, 行为方式由他律到自律。教师教起来轻松, 学生学起来也愉快了。

二、宽容能使学生进步

小学生的年龄都不大, 自制力不强, 很容易犯错。当我的学生违纪犯错时, 我不是盯着不放, 而是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通常情况下, 我是私下找学生个别交流, 不把他们所做的错事在班上公开, 不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显得没面子。在师生的交流中, 有我对学生的理解和关心, 但更多的是暗示与引导, 暗示学生做得不妥, 引导学生该怎样做会更好。虽然表面不强求学生接受, 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 可以说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习惯不好, 成绩差, 自暴自弃。我下决心要改变他们, 只要见到他们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丁点都当面表扬, 让孩子们产生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 面对同学的帮助, 面对老师的教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全班每个学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 都有了进步。学风也渐渐浓起来, 学习成绩从整体上也提高不少, 有十多个学生由原先的“差生”变成了“优生”, 班级也由原来的“差班”变成了“文明班级”, 得到了家长的称赞、学校的好评。

三、从心底里宽容学生

宽容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学生违反纪律给予适当的处罚是完全可以的,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教师从心理上对学生的宽容。作为老师, 要从心底里宽容学生。对违了纪犯了错的学生, 作为老师来说不能轻视, 更不能有偏见, 应该耐心教育, 与其谈心交流, 使他们诚恳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主动转变。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及教学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迟到的、上课不专心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的、打架骂人的, 甚至还有对老师不尊重的学生,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侧面引导, 委婉提醒, 保全他们的自尊心, 起到的效果会比直接批评好得多。宽容是对学生的尊重与谅解、真诚与帮助, 是师生之间难得的一种润滑剂, 可以调节师生的关系。

教育叙事:放手也是一种教育 篇5

教育好比手中的沙子,抓得愈紧,漏得越多。放手,是一种教育,是真正的爱的教育。只有放手,才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才能使孩子学会生存。

【事件】带着学生走进餐厅就闻到一股香浓的肉圆味。我端着盘子挤到学生的座位上搭伙。坐哪一桌呢?我的眼光瞟到了小梁,他肯定又是把肉圆丢掉。我决定就坐他们那一桌。

“我和你一样都不爱吃肉圆,里面有我不爱吃的作料。不过,今天我们谁都不许不吃,你必须在我吃完之前解决掉它,否则我到教室喂你吃!”我的警告招来旁边同学的低声哄笑。我可不管,先尝了一口,味道还好,赶紧示意他加油吃。

坐在我对面的小毕小声嘟哝着“保姆”。“什么?他说什么?”“保姆。”旁边的人提高了八度,我终于听清。

“我就是保姆。你们看,除了管你们的学习,还要管吃喝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分析与反思】

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边在娇惯、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一边请老师帮忙教育。老师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却认为孩子还小,大人就该多做点,书包太重会压垮孩子;站立时间长会累。但是,一旦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又反过来责怪学校教育没有尽到责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契机。孩子的责任心、自理能力需在小时候着手培养,适度地负重、行走、累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积攒的人生经历,是成长的财富。家长、老师都不能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和成长权利。

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从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开始的。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家人的宠爱,以及“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教育观指引下,许多孩子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的习气。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就会发生矛盾。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谦让是一种美德。俗话说“鸡窝里踩不死鸡”,同伴中有意见不合针锋相对时,我们要多换位替别人想。做到有好东西大家分享,遇事不斤斤计较。逐步懂得吃暂时的小亏,可以避免将来吃大亏。其次,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遇事冷静,多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把冲突化解。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平坦、顺达。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无法适应风雨多变的社会生活。适当的创设一些情境,可以让孩子品尝失败与挫折的困扰,在逆境中总结经验教训,领悟“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有利于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经受种种考验。

座位也是一种资源 篇6

1.排座位不考虑视力问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近视,看不清可以配眼镜,而不能作为向前调座位的理由;

2.身高是重要考虑因素,尽量不让前面的人挡住后面人的视线,长得最高的人只能坐后排;

3.男生和女生可以同座位,大家都是好同学,男女间没有界限;

4.同桌需要经常换,试着和不同性格的同学相处,一般一个学期可以调整一次;

5.不以成绩好坏作为排座位的依据;

6.好的位置和相对差的位置需要轮流坐。

原则确定后,接下来是对坐在不同座位上的同学的要求:

如果你坐在一个公认的好位置上,那么请你珍惜你的座位,好好听课。如果你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被老师批评,对周围同学造成不良影响,说明你并不需要这样的好位置,违纪累计到一定次数,那么请你将座位让出来,给那些想学习的人。

如果你认为你的座位不理想,想换一个好位置,那么请你在现有的座位上好好表现,不能因为座位不好就不听课,如果以为没有坐好位置就不好好学习,那么你的要求将不能得到满足。只有在现在的座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调换座位时才会被优先考虑。

在座位问题上表现出大度、谦让、顾全大局的同学,在调整座位时将优先考虑,或在其他荣誉问题上给予补偿,不让老实人吃亏。

当然,让学生自选座位有个前提,那就是班额不能太大,最好控制在40人以内。

首先,改革通常的两人同桌的现象,实行单人单座。我的班里有36人。于是,我把原来大家习惯了多年的每间教室4大组,每人都有同桌的传统编排改成6个小组,每组6个座位,正好36个,这样,为我实施下一步计划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报到第一天,我故意晚到点,让孩子们先以最原生态的状态入座。然后,我在班上宣布:暂时不由我指定座位,排座次表,而是改成大家每天自己选择座位,试行一段时间后,磨合得差不多了,再把座次排好。

此语一出,全班哗然,同学们从未享受过这样的自由。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相信,但是,我的口气又不容置疑——每天来得最早的人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座位,反之,来得最迟的只能坐最后剩下来的座位。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是我排座位,无论怎么排都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现在实行先到先得,其实就是一种公平,而且是目前状况下最大的公平。

既然这样做很公平,那么为什么别的班主任都不敢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敢去尝试,担心这样搞班级非乱不可!别的不说,座位天天在变动,老师记不住学生名字,学生没有了组的概念,交作业、收作业等等都会出现一些麻烦。但是,我认为既然这样做公平,那就尝试去做,至于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再去解决不就行了吗?不能因为会有问题就不敢前进,否则,教育何谈创新?

第二天,不仅没有一个人迟到,而且全班到校时间大大提前。

但是,实践证明,完全开放自由选择座位,弊大于利。首先,这样的机制造成了同学们争相早到的局面,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唯恐来迟了没有好座位,特别是对于家住得比较远的同学不公平。其次,此举有可能会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或由此产生一些不正之风,比如帮好朋友抢占座位。再次,身高比较高的同学占据了前排的位置,会挡住后面同学的视线,影响上课效果,等等。

但我还是坚持这种开放的做法,因为我要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学生感觉到好座位的价值,让他们明白,在班集体中没有什么是你理所当然应得的,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

抢座位导致班上一片混乱:学生心理压力大、晚上睡不着甚至做恶梦,生怕去迟了没有好位置;家长向我抱怨,自抢座位以来,孩子和大人都没睡过一个好觉;科任老师抱怨座位天天换,对上课极为不利……但我依然顶住压力,因为我知道改革是需要有勇气的,更是要承受压力和非议的。现在的乱是为了将来的不乱,现在的“抢”是为了将来的“让”。这是座位改革计划的一个步骤,少了这一环,接下来的工作便很难开展。

网是撒开了,接下来要逐渐收拢。

自选座位一段时间后,抢座位的好处和弊端充分显现。此时,我抓住时机,在班级树正气,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我在班里暗示,男生尤其是“身材伟岸”的男生要有绅士风度,要顾全大局,并提议男生即使来得再早,也不要抢占前三排的座位,以免挡住后面的同学。第二天,没有一个男生坐在前三排——毕竟,没有哪一个男同学愿意被人背后议论为不讲风度,和女生抢座位。道德的约束力往往比强制规定更管用。而对于第一排这一“稀缺资源”,我们则规定谁坐谁就是当天的组长,负责收作业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做既可以使权利和义务挂钩,又方便管理。这也是一种“找平衡”的做法:获得好位置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此一来,虽然没有明确地排座位,但教室的座位变得整齐多了。乱跑的野马终于开始套上了缰绳,逐步从混乱走向有序。这个小小的约束,也让同学们开始明白生活在集体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与此同时,对已经发现的不正之风加以纠正。我接受大家的投诉,明确表态,如果发生诸如替别人抢占座位或者因为抢座而发生冲突等现象,当事人将被取消选择座位的权利。同时,表扬大家的总体表现,为了好座位而起早,是为了更好地听课,搞好学习,大家的动机是好的,但希望大家在自主选择座位的问题上要表现出大度、谦让、和谐,因为规则之外是人情,有很多比座位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友谊。如果因为座位而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那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而自选座位带来的另一个麻烦是同学们的座位每天换,科任教师会有意见,因为很难掌握学生的动态,也不方便记住学生的名字。为此,我要求每位学生做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席卡,座位换到哪里就把席卡带到哪里,放在桌上,让科任教师在讲台上就能一目了然。

慢慢地,抢座位的风潮开始逐渐消褪,大家似乎逐渐失去了兴趣。大多数同学在同一个位置上坐了几天后,这个座位就约定俗成变成了他的“地盘”,有时即使来迟了,也不一定会被人抢走。此时,心理学上神奇的“定位效应”开始显现。

nlc202309040813

接着,我开始实施计划的第三步——以给予座位选择权作为一种奖励手段,以取消座位选择权作为一种“变相的处罚”。对集体做出较大贡献、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表现良好的同学将获得座位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并固定下来,不管到校早晚,别人都不能抢占。这样做就比较公平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早到学校获得好位置,还可以通过很多其它方式坐上好座位。

第一个座位选择权奖励给了一名男生——在班级卫生工作招标会上,他选择了最辛苦的一项工作。同学们在羡慕他的同时忽然发现了一条新途径——只要为集体多做贡献,就能获得自己理想的位置。在付出辛苦的同时得到了回报,责任和权利再次挂钩。同时,拿到座位选择权的同学如果不认真履行职责,面临的第一个惩罚便是取消其座位选择权。此后,我逐步拿出一定数量的“座位选择权”,配合班里的“班级工作招标会”,让选座位发挥了极好的杠杆作用。越来越多的同学通过努力争取到了这一权利,每次的班级工作招标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回应。班级工作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由过去总要班主任分配到现在同学们主动去抢,由“烫手的山芋”变成了“香饽饽”,就像“蝴蝶效应”,排座位方法的改变为班级带来了可喜的改变。

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座位“名花有主”,其余的座位虽然继续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定位效应”让大部分座位也都被固定下来,混乱的局面逐渐扭转。学生要求结束“抢座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把座位完全固定下来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次,我仍然不包办,还是由学生自己去选择。

除了已经拿到座位选择权的同学之外,其余同学抽签决定选座位的次序。我准备了写有号码的小纸签,让他们随机抽取,签子上的数字就是选座位的序号。同学拿到序号之后,先在纸签上写下名字——这次是你第一个选择,那么下次选座位时,你就最后一个去选,公平合理。而过去的一些约束,如“男生不要选前三排”等规则依然管用。

第一个选座位的学生并没有选择前排的最佳座位,而是坐在了平时她每天坐的第五排(倒数第二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示范!她的选择为后面的同学定了调子,那就是尊重习惯,尊重他人,顾及到后面同学的情绪。这种姿态,不仅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同学,也感动了我。所以,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有的人预料的那样,最后剩下的是最差的座位。第二个同学的选择是第五排……座位被一个接着一个地选走,然后,最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发生了:第三排的一个最佳座位始终空着。

马乐,班上一个小个子女生,很不走运,抽到的是倒数第三个选择权。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她只能坐到最后一排了。她在班里个子最小,家住得很远,在“抢座位”风潮中最受打击的就是她。为了得到一个好座位,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即使这样,她还是竞争不过其他一些住得近的同学,有一次她稍微来迟了一点居然坐到了最后一排。我曾经在班上暗示过,让马乐坐在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耻辱!今天的结局让我非常欣慰——所有同学都没有打这张座位的主意,一直为她留着,直到被她“选”走。此时,很多孩子都微笑着看着那个座位,当马乐坐下来时,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全班同学为马乐热烈鼓掌。从“抢座位”到“让座位”,小小的座位折射出班风的变化,预示着班级正气的树立。

座位选好了,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不会再为座位纠结了。同时也让我感到这次冒险是值得的,每个人都在集体面前交出了一份良心答卷,这是最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毕业留言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篇7

“老师, 请您给我们写毕业留言好吗?”因为在七年级的时候教过他们一年时间, 看来他们还记得我。

“当然可以, 写在哪儿?不会让我写在你们的校服上吧!”他们的手里没有拿任何东西, 倒是穿着不合时宜的秋季校服。

“写在这儿。”两个人边说便从肥肥大大的校服里各自拿出一本精致的毕业纪念册, 是校门口商店里卖的那种。

“有点像是搞地下工作呀!怎么把这个揣在怀里呢?”看着他们两个神秘而又紧张的样子, 我笑着问他们。

“唉!老师不让写, 说是怕影响学习, 我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抒发毕业感情了。”一个学生麻利地打开自己的纪念册。

在征得他的同意后, 我饶有兴致地把纪念册的内容翻看了一遍。里面的文字大都潦草, 明显是匆匆而就的字迹;内容大多浅显, 多为“一帆风顺”、“勿忘我”之类的常用语。没有感情的融入, 没有专属的祝福, 本应该极具情感色彩的毕业留言, 浅显得成了一杯乏味的白开水。

在中小学, 毕业留言一般有着尴尬的遭遇, 绝大多数老师是持反对态度的, 严厉禁止学生在学校里撰写留言, 于是学生的“留言”大多转为了“地下工作”。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两眼紧盯着讲台上滔滔不绝、“自我陶醉”的老师, 双手却在桌洞内龙飞凤舞地“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大部头的中考复习资料下面, 隐藏着的却是更大部头的留言册;小组讨论在热烈进行, 留言册也在各个小组之间秘密疯传……也有的老师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既不极力反对, 也不明确表示支持, 在有限的范围内任由学生“自由表达”。于是, 类似“后会有妻”、“天天吃肥肉, 夜夜做新郎”、“嫁个有钱人”之类的“早熟”留言, 诸如“早生贵子、今生无缘、天天向下、笑口不开”、“祝你将来发大财, 开奔驰, 住别墅, 包二奶, 带小蜜”之类的另类留言赶时髦似的出现在学生的纪念册上。

其实,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上了九年学的孩子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 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就要分开了, 同学之间互留赠言、祝福未来、激励斗志, 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也是成长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 控制与放任都不是理性的选择, 最应该做的是引导他们迈过人生这道坎, 为他们的努力增添向上的力量。

做班主任的时候, 因为连续带过多年的毕业班, 每年的毕业留言也成了我关注的一个问题:曾经, 在中考前一个月的时候, 在别人召开中考誓师大会时, 我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主题为《回眸与感动》的班会, 在回忆中把那些所有值得感动的细节记录下来, 变成了一个个流淌着真情的毕业留言;曾经, 我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了录像机, 只为了在毕业的前夕给每一个学生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祝福的机会, 那些感人的画面至今留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成为我们共同的怀念;曾经, 我用博客、相机记录过孩子们三年的生活, 做成精美的电子纪念册, 作为送给他们最珍贵的毕业纪念品……多年以后, 在每次的学生聚会上, 他们都会告诉我, 那不仅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也是他们一生前行的动力。

“误读”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篇8

一、理解性误读。

这是由于对材料的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读。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该怎么读, 学生未必知其然。如果能够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被误读的字词, 就会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例如:

到了冬日, 那生命的黄昏, 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 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 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 (张洁《我的四季》)

其中的“数点”学生在朗读时读成shùdiǎn。“数”字有两个读音, 学生肯定是知道的, 但在这里该怎么读, 就涉及到理解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这两个字还可以怎么读?在这句话中应该怎么读?”问得很简单, 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有的说应该读成shùdiǎn, 因为是在冬季, 天气寒冷, 不可能有成群的乌鸦, 只能是少数几只, 而且这样读更切合人到晚年孤寂、落寞的心境。反对的学生说, 应读成shǔdiǎn, 因为除了看雪花、田野外, 点算寒鸦的数目这一行为更能表现没事做的无聊。

有个学生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说, “雪花”、“田野”和“寒鸦”都是“看”的对象, 是“看”的宾语, 而“数点”是“寒鸦”的定语, 应该读成shùdiǎn。马上有学生根据标点符号反驳说, “雪花”后是顿号, 而“田野”后是逗号, “看”的宾语只能是“雪花”和“田野”, “数点”是动词, 作“寒鸦”的谓语, 所以应该读成shǔdiǎn, 若是把“田野”后的逗号去掉或改成顿号, 就应该读成shùdiǎn。最终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最后的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获得了新的体验, 同时巩固了已有的多音字、标点、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认知性误读。

指由于知识的缺陷而导致的误读。这种知识的缺陷不仅指学生不认识某些字, 比如生僻字、多音字, 还包括和读音相关的文化知识、文体知识等。有些时候只需告知学生怎么读就可以了, 而有些时候却还需告知相关知识。例如: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 还有汗水……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 那种失望能滴血。 (韩少功《我心归去》)

学生在朗读时把两个“血”字读成了一样的音。我先介绍了“血”字的两种读法:一是用于口语, 多单用, 读xiě;二是在书面语中, 用于合成词中, 读xuè。然后问:文中的两个“血”字各怎么读?我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 用心体会, 还用两种读音示范读给学生听, 引导学生去比较。

经过讨论, 学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第一处应读xuè。第一, 这里虽然是单独使用, 但并不是口语;第二, 读成书面语, 在感情上更显得严肃、庄重;第三, “泪”字也是第四声, “血”读成xuè, 音韵和谐。

第二处应读xiě。这一句表达深沉的感情, 语速不宜快, 特别是最后三个字“能滴血”更要字字着力, 而“血”字在整句的结尾, 如果读成去声, 就会语调急促, 声挫气抑, 和整句话的节奏不协调;而上声读起来声长, 而且是先降后扬,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让人感觉到作者内心的痛楚。

讨论结束后, 我又适时地把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背诵给学生听, 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韵脚的韵母和声调对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通过对一个字在不同语境的读法的探讨, 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挚的爱, 更懂得了因意辨音、依情定声的原则, 知道了汉字的读音, 不仅仅是形式, 有时候也是有生命的, 它对表情达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视差性误读。

就是指没有看清楚阅读材料而造成的误读, 包括漏读、多读、颠倒读等。有些时候, 视差性误读是有特定心理机制的, 学生会根据对阅读材料已读部分的理解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主观上超前推断阅读材料下面的内容, 有时候如果不看阅读材料, 听起来并没有错误。这是学生已有经验和阅读材料交流融汇的思维结果, 是思维积极参与的一种表现, 有时不宜简单作出纠正, 而应该将学生阅读时的思维结果和阅读材料进行比较, 区分优劣异同, 从而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例如: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 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 常常是故乡的小径, 故乡的月夜, 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韩少功《我心归去》)

学生在朗读时, 把“明天”读成了“天明”, 这明显是因为没有看清楚而造成的误读, 但是“天明”放在句中也可以。我灵机一动, 没有简单地按照忠于原文的原则来纠正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这里用“明天”好, 还是用“天明”好呢?

提出这个问题时, 我也没有考虑清楚用哪个好, 但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到惊喜。一开始, 大多数学生出于迷信权威心理而选择“明天”, 热烈的讨论过后,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天明”。因为“明天”仅仅是一个和“今天”、“后天”相对应的时间概念, 而“天明”具有丰富的含义。

“天明”和“月夜”相照应, 让人感觉到“犁头”从夜晚到清晨的等待的动态过程。

“天明”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能够引发人展开丰富的想象, 可以是春日喷薄的朝阳, 可以是夏季如洗的蓝天, 或是秋晨草叶上的露珠……

从“犁头”的功能看, 它“插在地边等待”的是犁田垦地, 而“天明”时分不正是故乡勤劳的人们一天劳作的开始吗?

“明天”预示希望、未来等, 而“天明”同样富有这些寓意。

广告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篇9

一、广告导入, 设疑激趣

精心设计的导言, 往往能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一见钟情”, 从而使学习兴趣倍增。教无定法, 言无定式, 好的导言设计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又要不落俗套。课堂教学中植入广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在教学“新陈代谢与酶”一课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加酶洗衣粉———幸福洁净篇的广告, 温馨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使学生精神振奋, 情绪激动。然后教师将画面定格在一袋加酶洗衣粉上, 顺势引出问题:“什么是酶?酶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从而导入新课。该广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紧密联系授课内容, 犹如乐曲中的“前奏”, 铺垫了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起着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带入情境、诱发思维的作用, 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学习状态,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还可以利用广告语“洁净幸福只要一点点”、“可去除多种污渍”、“请用温水泡洗”, 请学生推测酶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用广告将整节课串联起来, 可以将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二、套用广告, 引起注意

课堂上教师几分钟的点拨, 往往胜过学生课下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摸索, 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儿无疑是学习的大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走神儿又是课堂教学常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怎样的提醒才既有效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呢?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有的时候设置个问题提问一下他的同桌, 有的时候故意提高讲课的声调或使语速减慢, 有的时候走到走神儿同学的跟前轻轻敲一下桌子等等。偶然有一次, 我用了一句广告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发现一名学生正在发呆, 就对大家说“此时我特别想对一位同学说句广告语‘休息一会儿, 马上回来’”, 那位走神儿的同学会心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精神为之一振。广告引人注目的魅力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借鉴。

三、巧用广告, 轻松解疑

生物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因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理解一些理论问题的情况。例如在讲解一道2002年上海高考题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题目是这样的:绿色植物在暗室中不能: ()

A.生长B.呼吸

C.合成叶绿素D.吸收矿质元素

应该选C。但是有的学生对绿色植物在暗室中能生长持怀疑态度, 认为在暗室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应该不能生长。我对大家说:大家记得一个增高广告吗?一个人夜晚躺在床上, 个子不断地长, 以致脚都顶出被子外了。这个广告虽然有夸张的成分, 但是却符合生长规律, 人不仅在睡眠时能生长, 而且比白天生长还快。大多数植物也是这样, 在晚上能较快生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广告释疑, 可以如此轻松。事实上很多广告为了让人们接受他们的产品, 也无意中做了科普宣传, 所以形象、趣味的广告可以作为教师讲解抽象、枯燥知识的辅助手段。

四、借用广告, 激励学生

有些广告中语言积极上进, 又易于接受。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我说:“我想用一个润滑油的广告结束今天的课, ‘进化成就未来’, 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进化, 但是我们可以每天有一点进步, 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多了同样可以造就辉煌灿烂的未来!”看到学生熠熠生辉的目光, 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再比如在学生考试后失意时, 我用“努力就有美好时光”的广告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终有回报。恰当地选择广告、妙用广告使学生沐浴在融洽的氛围中, 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窗, 走进学生的心扉, 此时广告中的一句话可能要胜过教师平时的千言万语。

五、分析广告, 明辨是非

广告中不乏虚假广告, 而青少年又很容易被误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广告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讲解脂肪代谢时, 我插播了一段减肥广告。我对学生说“这些广告惯用的手段是展示一个人减肥前后的对比照片, 那么一个人在短期内减掉如此多的脂肪对身体有益吗?”然后我给大家念了一篇“快速减肥将导致脂肪肝”的文章, 使学生意识到广告不可轻信, 要相信科学, 盲目减肥有害健康。还有在某电视台曾播放过到一则神舟三号口服液的广告, 其中有句诱人的广告语是:“太空搭载, 疗效更好。”我引导学生对这句广告语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太空搭载真的如广告中说的那样神奇, 只要通过太空搭载, 该药品的疗效就能变得更好吗?学生自觉应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分析, 认为太空搭载的菌种有可能产生对肿瘤疗效更好的菌体, 但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并不是说只要通过太空搭载就能产生对肿瘤疗效更好的菌体。学生又一次在实践中应用了生物学原理, 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公益广告, 提高修养

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活泼的公益广告犹如一股清新的现代文明之风, 它比较容易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公益广告使学生“欣赏”广告时不由自主地接受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审美情趣, 激发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时, 我播了一段“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瓶水……最后一点洁净的空气……”的广告, 强烈地触动了学生, 唤醒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然后借机提出怎样保护环境的问题进行讨论,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效果非凡。

七、设计广告, 应用知识

广告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引用现成的广告, 设计广告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 学完酶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语;学完基因工程, 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广告, 设计一个科学减肥广告和太空育种的广告。

模糊处理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篇10

一、案例

一次英语课上,小王向老师提出要上厕所,被英语老师拒绝后,他便在课堂上拿饮料瓶偷偷解决“问题”。同桌发现了他的行为,认为小王太过分了,于是课后来找我。听到居然有这样的事情,我真是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即找小王问话。但突然想到他曾离家出走的事情,心头之火顿时浇灭了一半。此刻,如果我冲动地走进教室去教育他,自尊心极强的他,必定会和我发生冲突,他也会因此对我产生反感,以后的教育就无从下手了。

二、分析

小王因为幼年丧父,母亲工作很忙一直无暇照顾他,这也导致他性格上矛盾冲突非常多:天资非常聪慧,但从来不读书;有正义感,但极易冲动;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但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因为与原学校的班主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逃学,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把他转入我校。

想到可能会发生的后果,我决定静下心来分析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尽可能做到对症下药。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小王当时真的需要去厕所,但何以偏偏只在他最不喜欢的英语课上反复提出上厕所的请求,因此这种可能性不大;二是他只是想在上课时间出去溜达一会,遭到老师拒绝后,激起他的逆反,所以做出出格的行为。

三、教育对策

方法一:冷静一下

冷静下来后,我叮嘱小王的同桌别声张,先帮忙把小王叫到办公室。我问小王:“今天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不该做的事?”小王却很淡定地说:“没有呀,老师你说我干了啥?”话虽这么说,但他的眼睛却不敢看我,东张西望。考虑到他最近的表现和火爆的性格,我决定先冷处理一下。

方法二:等待一会

下午,我像平常一样上课,就当这件事没发生。但是小王却始终不敢看着我,连下课也绕着我走。放学的时候,我再一次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提及之前的问题,只是跟他谈谈他最近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希望他努力改进。

方法三:艺术一点

在小王转来我们班的第二周,我就专门给他建了一个家校联系本,每天写写他的表现,写写他的优缺点,写写我想对他说的话。而今天我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下这么一段话:“做男人要勇于担当,做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不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相信你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四、效果与反思

第二天早上,一进办公室就发现我的桌子上放着小王的家校联系本,本子里只写了一句话:“老师,我错了,我向您和英语老师道歉!”看到这句话,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了下来。回想整个过程,我感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错误,远比责备、惩罚更重要。

分享也是一种教育 篇11

一次,我的儿子小胖在车上睡着了,我趁机开车绕到以前住过的地方,想让两个没睡着的女儿看看我以前的生活环境,也顺便消磨一点时间,让小胖可以多睡一会。我停好车,指着旁边的房子,转头对两个女儿说:“看,我以前就住在这里。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大约25岁。”两个小女生迅速解开安全带,兴奋地把头贴着车窗往外看。

“看起来还不错,有几个房间?”大女儿问。

“两个房间,一间厕所,一个厨房。但请把目光往下移一点,我租的是地下室。”

两个女儿惊讶地回头看着我,不约而同地说:“地下室?是储藏东西的地下室吗?地下室也可以住人吗?是违法的吧?天啊!妈咪,你怎么会去住地下室?会不会有很多虫子?”

“钱不多的时候,选择就少了,我那时跟室友赚的钱只够租地下室。”

安静几秒后,二女儿转过头来,用带点怜悯的口气对我说:“妈咪,你好可怜喔,要住地下室。”

我把手伸过去,摸摸她沮丧的小脸:“不会啊,我花的是自己赚来的钱,靠自己的能力过活,一点都不可怜。如果你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买鞋子,是不是名牌很重要吗?”

二女儿摇了摇头,我继续说:“没错。所以住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能力养活自己。”

两个女儿一直朝地下室的方向看,很反常地沉默不语。我知道她们正用未经世事的脑袋,努力消化那些对她们来说有点复杂的东西。我也知道,她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正在脑海里打转,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厘清。我也真的没想到,住过地下室这件事会让她们这么惊讶,还替我感到不公平。过去我的生活虽然不是很优越,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这些现实的东西有点复杂,将来再慢慢地讲给她们听。现在我只想让她们明白,独立自主会令人有成就感。

跟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往经验时,如果不能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用他们能理解的词汇来表达,只顾着自己长篇大论,那可不要怪孩子没兴趣听。另外,别老是讲负面的事,也讲点愉快的回忆吧。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避免重蹈覆辙,他们也需要学习看到生命中的美好。

我很喜欢把以前看过,觉得还不错的电影,跟孩子一起分享,期盼孩子的心灵也可以被触动。记得我跟二女儿一起看《油炸绿西红柿》时,我惊讶地发现她跟我当初的反应很类似。我们都为电影里被虐待的黑人和女性打抱不平,为他们的无能为力叹息。看完电影后,我把中国女人曾经裹小脚,还有关于黑人奴隶被虐待的历史告诉她。她对人类的劣根性感到讶异,而对照今天人人平等的局面,她也感叹,表示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才可以推动整个时局的变迁。听她讲出这些话,我知道她懂了,明白了我把这部电影介绍给她的原因。

不过,也不是每次的电影分享都是成功的,我跟孩子一起看《卧虎藏龙》时,本以为他们会欣赏中国武术的力与美,没想到他们居然把它当成科幻片在看。三个孩子一直问我:“为什么他们会飞?”“为什么他们可以在水上走路?”“为什么他们可以沿着墙壁走路?”“为什么他们可以站在叶子上?”“他们是地球人吗?”我竭尽所能地从读过的武侠小说中搜寻答案,尽力解释轻功这玩意儿。不过以我浅薄的功力,根本不足以应付这三个不断发问的小孩。奇怪,以前我看武侠片时,怎么都没这些疑问呢?这三个没经历过武侠小说洗礼的小老外,哪里懂得武林世界的奥妙啊!

饮食,也是一种很棒的分享。一个悠闲的周末下午,我带着三个孩子到我以前常去的小吃店。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单身时每周必来一次的店,三个孩子频频发问,对我婚前的事充满好奇。我一面诉说往事,一面点了我以前常吃的菜:担担面、馄饨汤、水饺、红油抄手等,也许是故事帮食物加了分,孩子们对那些菜肴都赞不绝口。

本来在“埋头苦干”的二女儿,突然抬起头来看着我说:“妈咪,将来我也要带我的孩子来这里吃面。”天真的小脸蛋上还挂着一截小面条。

“到时候别忘了叫我。”我拿起一张纸巾,帮她把小脸擦干净。

“好,我们一起来。”她笑嘻嘻地讲完,继续低头扒面。

我想跟孩子们分享的事太多了,时间永远都不够。我们一起跨越了时空,带着他们走我以前走过的路,虽然是同一条路,但因为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他们的反应总会让我用不同的观点回顾过去。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也增添了几分味道。那是一种很奇妙、很满足、很踏实的幸福感。看着眼前三个正在大快朵颐的小人,再看看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顿时,温暖无比。幸福,就是这样的滋味吧。

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教育技巧 篇12

技巧一:努力回避学生缺点

“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 是后人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诠释。这种效应表明:对别人持有期望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股力量可以推动被期望的人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老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时故意避开缺点不提, 只说出自己对他的期望, 这样做对儿童的行为具有积极暗示和良性引导作用, 它能驱使儿童的行为朝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我班内有一个男生, 很调皮好动, 但记忆力特别好, 上课时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说:“A同学, 你看你认真听讲了, 所有的问题你都理解和回答得最好。”后来这位同学真的转变很大, 还被评为了班级的三好学生。

技巧二:适时放大学生优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我认为这对于今天的学生更为适用, 这也是现代教师的法宝之一, 应用这一法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 限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自我认知程度, 一味依靠学生去自我发现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大部分依赖成人, 特别是老师, 必要时, 老师把他们的优点适当放大, 容易使儿童体会到自己有哪些优势, 从而增加他们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

新接了一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 听先前的班主任介绍说, B打架、顶撞教师、学习差, 总之一无是处。我想如果用老办法, 他一定不会有什么起色, 有可能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倒退。于是我决定对他尝试用表扬的方法。我认真观察他, 用“放大镜”去认真寻找他的优点, 寻找时机, 谋求转化。

然而没几天, 在我的课上他又和同学打起仗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他一站三道弯, 脖子歪一边。我没有批评他, 而是和他谈起心来, 表扬他孝敬父母, 特别是孝敬他的爷爷、奶奶, 劳动积极, 体育出色, 每年运动会都为班上挣不少分, 对同学讲义气。说着说着, 我发现他把身子转正了, 也站直了, 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于是我趁热打铁指出他的错误, 当然他也认真地接受了。

技巧三:适时鼓励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 哪怕是答对一个问题, 做对了一道数学题, 或是做了一件好事, 他们都会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越深刻, 维持时间越长, 下一次积极行为出现的几率就越大。所以, 当儿童愉快体验出现的时候, 教师及时大加赞美、鼓励, 会加重儿童愉快体验的感情色彩, 从而使体验长时间留存, 并促进积极行为的再度出现。

人们都喜欢别人夸, 小孩子也不例外。一次在课堂上我表扬了一名后进生, 接下来他听课状态非常好。以后我每次在课堂上都提问他, 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就及时表扬, 而当他回答错误的时候又及时地鼓励他, 这样一来, 他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浓了, 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表扬学生也不能太过头, 不能夸大事实, 如果表扬不当, 会适得其反。

技巧四:虚拟事件赢得学生心

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有时并不取决于信息的真实与否, 而只在于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法。

有一次, 由于上一节是体育训练课, 当我上课时我发现孩子们有点累, 个个都无精打采的,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在课桌上趴一会儿, 还说谁趴得最好, 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其实我在每个孩子头上都摸了一下, 结果他们都觉得老师只摸了一下自己的脑瓜儿, 似乎只有自己独享老师的爱抚。就这样通过虚拟了“每个孩子都趴得好”这件事, 我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五分钟后孩子们精神焕发地坐直了身子, 这堂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技巧五:虚拟形象暗渡陈仓

小树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风雨的洗礼, 孩子们的心灵如同小树一样脆弱, 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教师要注意教育方法, 给予学生的应该是春风, 而不应是暴雨。

班上有一个同学爱拿别人的东西, 一天, 他的同桌丢了一块橡皮, 大家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他。看到这个情形后, 我温和地对同学们说:“我想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诚实, 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某同学的橡皮, 可能是谁借了忘记还。”接着, 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借了东西如何还。过了一会儿, 这个学生站起来, 手里拿着一块橡皮低声说:“老师, 我写错了一个字, 想跟他借橡皮, 又怕他不肯, 我就自己拿了, 可我并没有想不还给他。”

事后想想, 如果我没有通过虚拟这些“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诚实”, “他也很诚实”这些形象巧搭桥妙铺路, 也不会轻轻松松解决这个问题。

上一篇:视觉风格下一篇:非均质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