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2024-10-15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精选12篇)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篇1

在教学工作中,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要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认识错误, 并彻底根治错误.本人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就充分地利用学生错误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巧用错误,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线段AB=8 cm, 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 cm, 则线段AC=.

学生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一种情况.这时我没有讲这道题, 而是展示了另外一道题:

已知∠AOB, 过O作射线OC, 若∠AOC=22°, 且∠AOB=2∠AOC, 则∠BOC=__.

我通过相类似的两道题进行讲解,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和分析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过程的同时, 自主地发现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二、巧用错误, 促使学生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1.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有理数的乘方”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结果多种多样, 如 (-2) 3=-6或者-8或8, 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是让学生回忆an表示怎样的运算, 再由学生写出上述各式的a, n分别等于多少, 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2.在八年级第二学期“分解因式”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请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错得较多, 特别是题 (3) , 学生有的分解为 (2x+y) (2x-y) , 有的分解为 (2x+y) 2.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是让学生回忆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区别 (平方差公式左边是二项式, 有两个平方项, 而且符号相反;完全平方公式左边是三项式, 有两个符号相同的平方项, 还有一项是两个平方项的底数的积的二倍) , 通过分析对比, 学生们能够体会到 (1) , (2) 用平方差公式, (4) , (5) 用完全平方公式, (3) 既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也不能用完全平方公式.

通过这两个教学实例,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并修正错误, 训练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三、巧用错误, 纠正学生的习惯性思维

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

(1) 在Rt△ABC中, 两边长分别为AB=3和BC=4, 则第三边AC=__.

(2) 如图, 在△ABC中, AC=3, BC=4, CD=2, CD⊥AB, 则sin A=__.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全部学生题 (1) 答案是5, 而题 (2) 有两种情况:.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是让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有怎样的三条边, 三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题 (1) 改为“在Rt△ABC中, 其中有两直角边AB=3和BC=4, 则第三边AC又是多少?”假设题 (2) 改为“在Rt△ABC中, ∠C=90°, 且AC=3和BC=4, 则sin A又等于多少?”各学习小组先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再算出题 (1) 和题 (2) 正确的结果, 各小组得出正确的结果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上述两个教学实例, 大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审视题目的条件, 而出现漏解和错解.如果在课堂上轻易地将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 而不因势利导, 那么, 错过良好的教学契机, 学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 也不会有大彻大悟的感觉, 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智慧的火花.

四、巧用错误, 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平方根”的复习课时, 我出了这样的题, 填空:

(1) 4的平方根是__; (2) 42的平方根是__;

(3) (-5) 2的算术平方根是__; (4) 0.9的平方根是__;

通过课堂巡视, 我发现题 (1) 绝大部分学生答案正确, 题 (2) 答案有4或±4, 题 (3) 答案有-5或±5或5, 题 (4) 答案有0.3或±0.3或, 题 (5) 答案有4或者±4或±2.我先不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解析, 而让学生回忆知识点: (1) 平方根的定义; (2) 正数a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有什么关系? (3)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有何区别和联系? (4) (5) 若x是a的平方根, 则可以表示成什么式子?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反思, 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并且知道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上述这个教学实例说明, 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促使他们对已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 以求得新的认识,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巧用错误,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若经常性地遭受挫折, 就会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 可以巧用错误,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很多学生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 忘记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我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用:3>2, -2×3<-2×2等实例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进而引导学生检查并反思解题的每一步骤, 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失败后的成功, 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总之,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 正视错误, 在错误资源中挖掘各种可生长点, 巧妙地加以利用, 来使学生减少错误, 提高教学效率.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篇2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美国心理学家盖耶也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近日读了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渔王的故事》,说有一个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尊为“渔王”,他把自己常年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儿子们。可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普通渔民的儿子。原来,渔王为了让他的儿子们少走弯路,一直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有把教训告诉他们。掩卷沉思:现实生活中,我们老师中这样的“渔王”还少吗?

一、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和耻辱

在许多学生眼里,“差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认为错误是差错,是种耻辱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许多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学生担忧在课题上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会受到同学歧视,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和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反射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反映出学生思维认知的水平、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品质状态。错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再想想,被“一棍子”打死,有些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常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由于怕错的心理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真实的信息,以致于课堂变得很沉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干瘪无力。

二、善于利用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表现出能够尊重、愿意接纳学生的想法、做法,欣赏他们主动表达自己思考的行为和勇气,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进行的。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勇气,失去尝试、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才能把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错误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真是煞费苦心。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拄拐杖、穿钉鞋,把孩子应该跳起来才可以摘到果子的机会都给剥夺了,铺垫铺垫再加铺垫。每当老师们发现没见过的题目,如获至宝,非要让学生练一练,直到熟记于心。学生又有多少自己的思维空间?要知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法宝。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新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错误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认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尊重、理解、宽容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学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自己的思维结果充分暴露,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教师可以用开“绿灯”和延迟评价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用开“绿灯”的措施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这样,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从而充分的暴露自己的思维。

作为教师还要赏识学生,要善于倾听。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才能认真思考,并作出判断;只有赏识学生,接近学生,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善于发现差错,善于引导学生由差错发现真理,让差错不再可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脉络、情感跳动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拔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

五、课堂会因错误而更精彩

错误其实是一种表现、一种努力、一种积极的动态。有错误,就会有发展的机遇。没有什么错误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封闭、消极冷漠的,那是教育真正的悲哀。学生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他们每一次的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错误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学习非对即错,但不管怎样,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 3 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学生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他们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理解、一样问题的多样解答都是正常的现象,那么出现错误当然也是正常现象,这种错误正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亲历的产物,所以我们要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美丽”的错误,要正视错误,欣赏错误。

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错误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能给他们带来影响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压力。同时,面对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我们要学会判断、学会取舍,挖掘有益的错误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不要让错误拖累课堂,而要让课堂因错误更精彩。

六、教师也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

其实,课堂上不只是学生会犯错,教师也会偶尔“马失前蹄”。这就要求教师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把错误当作师生共同研究的“靶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是动态的,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出错,也应允许教师出错。当教师出现差错时,教师不能遮遮掩掩,企图蒙混过关,而要大方地向学生承认,这也是教育民主、平等、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有一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应邀到云南昆明上课讲学,他上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叫《火烧云》。不知什么原因,于老师在板书课题时,4 把“烧”字写错了(右半部“尧”的肩膀上多了一个点儿)。有位学生一下子发现了,并当众指了出来。此时,台下的几百位老师也为于老师捏了一把汗,看他怎么处理。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地擦去错字,又重新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烧”字,然后放下手中的粉笔,走到这位同学的面前,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真诚地说:“小同学,谢谢你帮老师指出了错误。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看来,做任何事情都马虎不得呀!”于老师真挚而诚恳的感谢和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赢得了台上台下师生热烈的掌声。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于老师那样的无心之错;一种是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学准备不充分,造成的错误。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错误,教师都应开动自己的头脑,利用好自己的错误,随机应变,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而拼命地进行掩饰,这种文过饰非的做法,其实是欲盖弥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心灵是纯净无瑕的,容不得半点污垢,他们哪有那么好哄、好骗的?当然,教师不仅要有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勇气,有时也可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借题发挥,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维护了教师的面子,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契机 篇3

下面我将自己把错误当作一种教育契机的案例试作浅析。

一、设置“陷阱”,诱导“犯错”

在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辨析题:因为王伟比李玲多考3分,也就是李玲比王伟少考3分,所以若甲数比乙数多1/3,则乙数比甲数少1/3。这句话是否正确?

此题一出,许多学生受前一个条件的影响,都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并没有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应该是对的,只不过是说的前后顺序不同。

生2:不应该是1/3,因为1/3无单位,与3分不同。

生3:前半句话是正确的,后半句话中如果甲数比乙数多1/3,那应该乙数比甲数少1/4。

生4:我认为甲数比乙数多1/3,也就是甲数比乙数多的占乙数的1/3,乙数比甲数少1/4,才代表乙数比甲数少的占甲数的1/4。

我特意把两句话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知道学生受前半句话的影响会犯错。“诱错”之后,安排给学生“讲理”的机会,让学生重新分析一下解题的思路,分析一下解答过程,让错误不言自露。像这样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错误一下、经历一下挫折,快快乐乐地“上一当”,在愉悦的讨论交流中意识到错误,自觉自省,不再犯同样的错,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关注“错误”,引导辨析

在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后,我先让学生量出数学书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棱长总和,学生量出的数据:长25㎝,宽17㎝,高0.7㎝。学生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25+17+0.7)×4=170.8(㎝)。

2.(25+17+0.7)×2=85.4(㎝)。

我请两位同学板书完成两种情况后,学生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把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讨论出向对方提的问题,并各自选择3名代表参加辩论。师:下面我宣布辩论大赛现在开始!

生甲1:请问对方辩友,长方体有几条棱?

生乙1:长方体有12条棱。

生甲2:我们已量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3条棱,应该乘4,那你们为什么乘2呢?

生乙2:我在乘2的后面再乘2不就对了吗?可以把12条棱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有4条棱,刚才只乘了互相平行的2条棱,所以再乘2条棱,不就是12条棱的总长吗?

学生的错误是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必然现象,在以上教学中,我没有急于点拨或代替包办学生,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比赛。学生们在主动参与“辩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提高了自己智慧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三、将就“错误”,因势利导

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铅笔有30支,比圆珠笔的3倍多6支,圆珠笔有多少支?”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30+6;②3×30-6;③(30+6)÷3;④(30-6)÷3;⑤30÷3-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在不断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其开展新的探究,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

“误读”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篇4

一、理解性误读。

这是由于对材料的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读。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该怎么读, 学生未必知其然。如果能够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被误读的字词, 就会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例如:

到了冬日, 那生命的黄昏, 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 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 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 (张洁《我的四季》)

其中的“数点”学生在朗读时读成shùdiǎn。“数”字有两个读音, 学生肯定是知道的, 但在这里该怎么读, 就涉及到理解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这两个字还可以怎么读?在这句话中应该怎么读?”问得很简单, 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有的说应该读成shùdiǎn, 因为是在冬季, 天气寒冷, 不可能有成群的乌鸦, 只能是少数几只, 而且这样读更切合人到晚年孤寂、落寞的心境。反对的学生说, 应读成shǔdiǎn, 因为除了看雪花、田野外, 点算寒鸦的数目这一行为更能表现没事做的无聊。

有个学生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说, “雪花”、“田野”和“寒鸦”都是“看”的对象, 是“看”的宾语, 而“数点”是“寒鸦”的定语, 应该读成shùdiǎn。马上有学生根据标点符号反驳说, “雪花”后是顿号, 而“田野”后是逗号, “看”的宾语只能是“雪花”和“田野”, “数点”是动词, 作“寒鸦”的谓语, 所以应该读成shǔdiǎn, 若是把“田野”后的逗号去掉或改成顿号, 就应该读成shùdiǎn。最终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最后的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获得了新的体验, 同时巩固了已有的多音字、标点、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认知性误读。

指由于知识的缺陷而导致的误读。这种知识的缺陷不仅指学生不认识某些字, 比如生僻字、多音字, 还包括和读音相关的文化知识、文体知识等。有些时候只需告知学生怎么读就可以了, 而有些时候却还需告知相关知识。例如: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 还有汗水……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 那种失望能滴血。 (韩少功《我心归去》)

学生在朗读时把两个“血”字读成了一样的音。我先介绍了“血”字的两种读法:一是用于口语, 多单用, 读xiě;二是在书面语中, 用于合成词中, 读xuè。然后问:文中的两个“血”字各怎么读?我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 用心体会, 还用两种读音示范读给学生听, 引导学生去比较。

经过讨论, 学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第一处应读xuè。第一, 这里虽然是单独使用, 但并不是口语;第二, 读成书面语, 在感情上更显得严肃、庄重;第三, “泪”字也是第四声, “血”读成xuè, 音韵和谐。

第二处应读xiě。这一句表达深沉的感情, 语速不宜快, 特别是最后三个字“能滴血”更要字字着力, 而“血”字在整句的结尾, 如果读成去声, 就会语调急促, 声挫气抑, 和整句话的节奏不协调;而上声读起来声长, 而且是先降后扬,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让人感觉到作者内心的痛楚。

讨论结束后, 我又适时地把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背诵给学生听, 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韵脚的韵母和声调对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通过对一个字在不同语境的读法的探讨, 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挚的爱, 更懂得了因意辨音、依情定声的原则, 知道了汉字的读音, 不仅仅是形式, 有时候也是有生命的, 它对表情达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视差性误读。

就是指没有看清楚阅读材料而造成的误读, 包括漏读、多读、颠倒读等。有些时候, 视差性误读是有特定心理机制的, 学生会根据对阅读材料已读部分的理解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主观上超前推断阅读材料下面的内容, 有时候如果不看阅读材料, 听起来并没有错误。这是学生已有经验和阅读材料交流融汇的思维结果, 是思维积极参与的一种表现, 有时不宜简单作出纠正, 而应该将学生阅读时的思维结果和阅读材料进行比较, 区分优劣异同, 从而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例如: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 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 常常是故乡的小径, 故乡的月夜, 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韩少功《我心归去》)

学生在朗读时, 把“明天”读成了“天明”, 这明显是因为没有看清楚而造成的误读, 但是“天明”放在句中也可以。我灵机一动, 没有简单地按照忠于原文的原则来纠正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这里用“明天”好, 还是用“天明”好呢?

提出这个问题时, 我也没有考虑清楚用哪个好, 但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到惊喜。一开始, 大多数学生出于迷信权威心理而选择“明天”, 热烈的讨论过后,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天明”。因为“明天”仅仅是一个和“今天”、“后天”相对应的时间概念, 而“天明”具有丰富的含义。

“天明”和“月夜”相照应, 让人感觉到“犁头”从夜晚到清晨的等待的动态过程。

“天明”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能够引发人展开丰富的想象, 可以是春日喷薄的朝阳, 可以是夏季如洗的蓝天, 或是秋晨草叶上的露珠……

从“犁头”的功能看, 它“插在地边等待”的是犁田垦地, 而“天明”时分不正是故乡勤劳的人们一天劳作的开始吗?

“明天”预示希望、未来等, 而“天明”同样富有这些寓意。

等待,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篇5

星期一的活动是带领孩子们找找我们幼儿园里春天的花。我让他们自由结伴,并进行记录。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在跑来跑去,有的正在讨论找到的花,还有的正在记录。忽然,有个孩子大声喊道:“哎哟,我们种的油菜花都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我一看:真的,上星期孩子们自己种的油菜花都软绵绵地倒在了地上。孩子们都很难过,欣仪说:“我上星期五还给花儿浇过水呢!”子杰说:“我们挖的土很深,油菜花怎么还会死呢?”他们边说边用一双双带问号的眼睛看着我,我深深明白,此时,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啊!可是,我还是不急着告诉他们,还是把这个问题“还给了”孩子们:“是啊,为什么油菜花不能活呢?”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而我则想寻找和等待一个更适合的机会。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带领孩子们在小花园里散步,看见种花的爷爷正蹲在花圃里挖什么。我问孩子们:“爷爷在干什么呀?”孩子们要求说:“我们去看看吧!”走近一看,原来在挖一些小花,下面还带着正方形或三角形的泥土。大家很奇怪,我鼓励他们猜一猜,聪明的诗婷说:“也许这样小花就不会死了吧!”爷爷点点头:“是的,这样的话即使种在别的地方后,它们就能存活下来。”听了爷爷的话,孩子们都明白了:“怪不得我们以前种的油菜花都活不下来呢!”他们从中亲身体验了种花的经验,得到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思考: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时间。”在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疑惑,作为老师,要学会留出时间和空间,等待一个最适合、最成熟的时机,让他们自己去找到答案,而这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远比老师直接告知的更为深刻和牢固。

在实例中,孩子们急于想从老师那儿了解:“油菜花为什么种不活?”但老师并没有马上直接解决他们的这个问题,而是等到了下一个更适合的时机,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包容也是一种资源利用 篇6

我们在包容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营造着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有利的发展氛围,使敌对的、消极的、紧张的、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友善的、积极的、和谐的、有利的因素,使我们的天地更加广阔,道路更加平坦,前景更加美好。

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接纳,海涵和尊重。

包容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是比海洋和天空更宽广的胸襟。

包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包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释怀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包容是一种大度的表现,能包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化解人世间的恩恩怨怨。

包容是一种思想的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

包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时时宽容,常常忍让,人才会达到精神上的制高点而“一览众山小”才会宠辱不惊,心境安宁。

土地包容了种子,于是拥有了收获;大海包容了江河,于是拥有了浩瀚;天空包容了云雾,于是拥有了神采;人生包容了遗憾,我们便拥有了未来。

包容就是以常人的心态去面对周围发生的不正常的事,这些事中可能有别人的错误,失误,甚至有意的伤害。如果采取不包容的方式,其结果可能就是争端。包容可能失去利益,面子,甚至人的尊严,直到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让人明白你的宽容。

包容就是要有宽阔的胸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包容有错误的人,有缺点的人,曾冒犯过我们自己的人。多一份理解,换位思考,主动沟通。

包容可使你表现良好有素养,同时也能引发别人的响应。生活中度量最为重要,包容乃是人类性格的空间。懂得包容别人,自己的性格就有了回旋的余地,不易发脾气,不易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的表达情感方式。一个人在世上难免会遇到令人高兴或气愤的事,兴奋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并使生活充满希望,而气愤的事往往就会使人怒火中烧,可能使人丧失理智,产生令人遗憾的恶果,生活中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忍一时,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在等着你。

包容,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爱心。原谅那些曾伤害过我们的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会从中体验到宽容的快乐。尽管不顺心的事随时会产生,若能宽容待人,对事,他便拥有了快乐的一生,那难道不是人生的幸事吗?所以我们应尽量以愉快的心情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即使忍无可忍,也应采取理智来抑制情绪,最终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无意间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常常因一时的疏忽,或冒犯了别人,或别人冒犯了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冒犯者应主动真诚的道歉,被冒犯者理当宽容大度,说声“没关系”,让一切误会在“对不起”和“没关系”中烟消云散,使彼此重归和睦和友善,而如果待人处事少了宽容,很容易使矛盾激化,使本来小事变成大事,说不准会酿成大祸而抱憾终生。

包容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的健康心理,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体会,去感悟,需要拿出一点勇气和智慧,去想,去做,去生活……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广告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篇7

一、广告导入, 设疑激趣

精心设计的导言, 往往能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一见钟情”, 从而使学习兴趣倍增。教无定法, 言无定式, 好的导言设计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又要不落俗套。课堂教学中植入广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在教学“新陈代谢与酶”一课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加酶洗衣粉———幸福洁净篇的广告, 温馨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使学生精神振奋, 情绪激动。然后教师将画面定格在一袋加酶洗衣粉上, 顺势引出问题:“什么是酶?酶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从而导入新课。该广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紧密联系授课内容, 犹如乐曲中的“前奏”, 铺垫了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起着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带入情境、诱发思维的作用, 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学习状态,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还可以利用广告语“洁净幸福只要一点点”、“可去除多种污渍”、“请用温水泡洗”, 请学生推测酶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用广告将整节课串联起来, 可以将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二、套用广告, 引起注意

课堂上教师几分钟的点拨, 往往胜过学生课下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摸索, 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儿无疑是学习的大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走神儿又是课堂教学常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怎样的提醒才既有效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呢?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有的时候设置个问题提问一下他的同桌, 有的时候故意提高讲课的声调或使语速减慢, 有的时候走到走神儿同学的跟前轻轻敲一下桌子等等。偶然有一次, 我用了一句广告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发现一名学生正在发呆, 就对大家说“此时我特别想对一位同学说句广告语‘休息一会儿, 马上回来’”, 那位走神儿的同学会心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精神为之一振。广告引人注目的魅力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借鉴。

三、巧用广告, 轻松解疑

生物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因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理解一些理论问题的情况。例如在讲解一道2002年上海高考题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题目是这样的:绿色植物在暗室中不能: ()

A.生长B.呼吸

C.合成叶绿素D.吸收矿质元素

应该选C。但是有的学生对绿色植物在暗室中能生长持怀疑态度, 认为在暗室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应该不能生长。我对大家说:大家记得一个增高广告吗?一个人夜晚躺在床上, 个子不断地长, 以致脚都顶出被子外了。这个广告虽然有夸张的成分, 但是却符合生长规律, 人不仅在睡眠时能生长, 而且比白天生长还快。大多数植物也是这样, 在晚上能较快生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广告释疑, 可以如此轻松。事实上很多广告为了让人们接受他们的产品, 也无意中做了科普宣传, 所以形象、趣味的广告可以作为教师讲解抽象、枯燥知识的辅助手段。

四、借用广告, 激励学生

有些广告中语言积极上进, 又易于接受。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我说:“我想用一个润滑油的广告结束今天的课, ‘进化成就未来’, 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进化, 但是我们可以每天有一点进步, 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多了同样可以造就辉煌灿烂的未来!”看到学生熠熠生辉的目光, 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再比如在学生考试后失意时, 我用“努力就有美好时光”的广告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终有回报。恰当地选择广告、妙用广告使学生沐浴在融洽的氛围中, 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窗, 走进学生的心扉, 此时广告中的一句话可能要胜过教师平时的千言万语。

五、分析广告, 明辨是非

广告中不乏虚假广告, 而青少年又很容易被误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广告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讲解脂肪代谢时, 我插播了一段减肥广告。我对学生说“这些广告惯用的手段是展示一个人减肥前后的对比照片, 那么一个人在短期内减掉如此多的脂肪对身体有益吗?”然后我给大家念了一篇“快速减肥将导致脂肪肝”的文章, 使学生意识到广告不可轻信, 要相信科学, 盲目减肥有害健康。还有在某电视台曾播放过到一则神舟三号口服液的广告, 其中有句诱人的广告语是:“太空搭载, 疗效更好。”我引导学生对这句广告语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太空搭载真的如广告中说的那样神奇, 只要通过太空搭载, 该药品的疗效就能变得更好吗?学生自觉应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分析, 认为太空搭载的菌种有可能产生对肿瘤疗效更好的菌体, 但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并不是说只要通过太空搭载就能产生对肿瘤疗效更好的菌体。学生又一次在实践中应用了生物学原理, 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公益广告, 提高修养

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活泼的公益广告犹如一股清新的现代文明之风, 它比较容易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公益广告使学生“欣赏”广告时不由自主地接受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审美情趣, 激发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时, 我播了一段“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瓶水……最后一点洁净的空气……”的广告, 强烈地触动了学生, 唤醒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然后借机提出怎样保护环境的问题进行讨论,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效果非凡。

七、设计广告, 应用知识

广告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引用现成的广告, 设计广告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 学完酶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语;学完基因工程, 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广告, 设计一个科学减肥广告和太空育种的广告。

错解也是一种教学的再生资源 篇8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回答或解答.作为我们的教师如何面对这样错误情况呢?有许多教育专家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问题, 也是一种宝贵教学资源, 我们的教师应当要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引导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正”, 教师要作出必要的评析, 对解题的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错解”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 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和做法.

一、产生“错误”的原因剖析

学生的“错解”出现, 说明他们在学习中肯定遇到了一些思维障碍, 作为老师应当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由于我们的误导所致或者知识点没有讲清楚, 还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还是学生思维惰性所产生的呢等等?我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知识性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最害怕的就是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问题.如在去括号时, 括号外面的数要乘以括号里面的每一项, 有些同学老是漏乘, 导致在整式、分式加减运算、解方程中错误不断, 对于此类问题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 重点难点未突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老师在处理教材时重点没有把握好, 难点没有突破, 往往会束缚着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如函数图像问题是一直是初中数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么也不理解方程怎么会在平面直角标系中变成了直线或双曲线﹑抛物线, 在他们的数学意识中, 方程是等式, 抛物线是图像, 怎么会有联系?对于方程组的解和线与线的交点之间联系当然不可理解, 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的活动.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 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破解知识难点, 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 我们老师平时一定要加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教学, 不能出示简单的结论就完成教学任务.

3. 思考不周、粗心大意

学生经常一看到自己熟悉的题型心花怒放, 没看清题目就做, 往往会把会做的题解错, 这是思考不周和粗心大意造成的.如:某班开学第一天每两名同学见面互相握手问候一次, 一共握手780次, 问该班有多少名同学?

【错解】设学生人数为x人, 由题意得x (x-1) =780,

【辨析】由于每个同学和其他同学握一次, 我和他握手与他和我握手是重复的, 所以要除以2, 显然上述解法不正确.

【正解】设学生人数为x人, 由题意得x (x 2-1) =780

解得x1=40, x2=-39 (负数舍去)

答:该班共有40名同学.

二、“错解”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几种策略

1. 允许学生出错,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引导, 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傅种孙先生曾深切提醒教师:“教学的技艺, 一方面要指示正规, 一方面要矫正错误, 必须兼施并用, 才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错误的解题信息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错误, 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 研究它的成因, 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 借题发挥, 作为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 既能体现了数学的拓展性、严密性, 又保护了“错解”学生的心灵.

“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只要合理利用, 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 首先要本着以“人文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理解、出错的学生, 平等相待.这样出错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 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最活跃.试想, 学生由于怕说错, 怕老师批评总是心宁不安, 怎能变成敢说、敢想、敢做、敢问呢?因此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并且让学生明白: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出现错误、不断地纠正错误中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的.教师允许学生出错, 在这个无形的教学过程中既保护了出错学生的心灵,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力.

2. 巧用错误, 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

有一次, 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x÷y×y1=时, 部分学生填的是“x”, 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把其中的字母先换成具体的数:如x=4, y=5, 让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认真地计算一下, 不要考虑简便运算, 再想想刚才自己的错误在哪儿, 你是怎样发现自己的错误?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 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有时我也在课堂上出示错误的答案, 让其他学生猜想其错误的思路, 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 来引以为戒.

学生的数学知识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因此, 出现偏差或错误也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利用学生“错解”这一再生资源去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视野去审视错解,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3. 保证时间, 给学生订正错误的机会

在课堂上, 对于说错或做错的学生, 老师决不能漠然置之, 更不能随意责难, 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做错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并在适当时候再给他们机会, 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所带来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 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去修正自己的错误,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解”这个教学的再生资源,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题目中的问题、已知条件、所求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创造的场所,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研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

毕业留言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篇9

“老师, 请您给我们写毕业留言好吗?”因为在七年级的时候教过他们一年时间, 看来他们还记得我。

“当然可以, 写在哪儿?不会让我写在你们的校服上吧!”他们的手里没有拿任何东西, 倒是穿着不合时宜的秋季校服。

“写在这儿。”两个人边说便从肥肥大大的校服里各自拿出一本精致的毕业纪念册, 是校门口商店里卖的那种。

“有点像是搞地下工作呀!怎么把这个揣在怀里呢?”看着他们两个神秘而又紧张的样子, 我笑着问他们。

“唉!老师不让写, 说是怕影响学习, 我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抒发毕业感情了。”一个学生麻利地打开自己的纪念册。

在征得他的同意后, 我饶有兴致地把纪念册的内容翻看了一遍。里面的文字大都潦草, 明显是匆匆而就的字迹;内容大多浅显, 多为“一帆风顺”、“勿忘我”之类的常用语。没有感情的融入, 没有专属的祝福, 本应该极具情感色彩的毕业留言, 浅显得成了一杯乏味的白开水。

在中小学, 毕业留言一般有着尴尬的遭遇, 绝大多数老师是持反对态度的, 严厉禁止学生在学校里撰写留言, 于是学生的“留言”大多转为了“地下工作”。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两眼紧盯着讲台上滔滔不绝、“自我陶醉”的老师, 双手却在桌洞内龙飞凤舞地“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大部头的中考复习资料下面, 隐藏着的却是更大部头的留言册;小组讨论在热烈进行, 留言册也在各个小组之间秘密疯传……也有的老师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既不极力反对, 也不明确表示支持, 在有限的范围内任由学生“自由表达”。于是, 类似“后会有妻”、“天天吃肥肉, 夜夜做新郎”、“嫁个有钱人”之类的“早熟”留言, 诸如“早生贵子、今生无缘、天天向下、笑口不开”、“祝你将来发大财, 开奔驰, 住别墅, 包二奶, 带小蜜”之类的另类留言赶时髦似的出现在学生的纪念册上。

其实,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上了九年学的孩子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 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就要分开了, 同学之间互留赠言、祝福未来、激励斗志, 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也是成长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 控制与放任都不是理性的选择, 最应该做的是引导他们迈过人生这道坎, 为他们的努力增添向上的力量。

做班主任的时候, 因为连续带过多年的毕业班, 每年的毕业留言也成了我关注的一个问题:曾经, 在中考前一个月的时候, 在别人召开中考誓师大会时, 我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主题为《回眸与感动》的班会, 在回忆中把那些所有值得感动的细节记录下来, 变成了一个个流淌着真情的毕业留言;曾经, 我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了录像机, 只为了在毕业的前夕给每一个学生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祝福的机会, 那些感人的画面至今留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成为我们共同的怀念;曾经, 我用博客、相机记录过孩子们三年的生活, 做成精美的电子纪念册, 作为送给他们最珍贵的毕业纪念品……多年以后, 在每次的学生聚会上, 他们都会告诉我, 那不仅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也是他们一生前行的动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篇10

我们学校在每学期结束,都会开展一项“学生民主评议教师”的活动。有一次,我看到了学生的一些评议,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有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无论是学历、能力、业务水平,还是教学经验都不算出众。他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并不出众,但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而另一位年长的语文教师,学历高、能力强、业务水平出色,教学经验丰富,他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要稍微强于前者,但教学效果却比前者逊色一筹。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很纳闷,甚至有的还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学生的民主评议却能告白于天下:

学生是这样评议年轻的语文教师的:他是我们的“老师+兄长+朋友”,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他不仅教我们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更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学习中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心的帮助我们;生活上有疑惑时,他就像兄长和朋友一样给予循循善诱的开导;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他总是热情地鼓励———“前程无限好,祝君多努力”;当我们失败、受挫时,他总是给我们一个微笑:“往事已成烟云,一切都会好的。”等等,正是这些沁人心扉、暖人心窝的话语,我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心里有了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所以我们上语文课特别带劲,惟恐学不好对不起他似的。

学生给年长的语文教师是这样评议的:他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有水平,但似乎整天板着脸,“阴天多,晴天少”,他说一,我们不能说二,不要说接近他,我们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尤其是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他总是唠叨那句经典:“你们把玩的劲放到学习上还会失败吗?”当我们成功时,他很少给我们鼓励,总是“教导”我们:“别太高兴了,要老记骄兵必败这条古训。”上语文课我们多的是紧张与小心,惟恐有什么闪失而又遭教训。

“亲其师,信其道”,前者,师生关系融洽,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自然就好。后者,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师多威严,学生心里过于敬畏,学习也就难免多了一份紧张,学习起来也就不那么轻松了,也难怪成绩有了那么一点差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的教学,不能光看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讲了多少,讲得怎样等等,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情。而关注学情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温馨的师生情谊,这样心灵间就有了感应,不管是教还是学就有了生机和活力。“如果师生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源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对问题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需要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也需要师生信息的交互和情感的传递。”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感情支配”现象:与哪个教师的感情融洽,就喜欢他(她),就在他(她)那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一些,也乐于学。相反,教师的态度生硬、偏凶或过于严格,学生就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感,“面对这些教师的教学,学生不得不产生‘顺应现象’,而并非真心实意”。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缘故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它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果,这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

这也是一种爱 篇11

作为我的弟弟,你一定非常恨我吧,因为我没有给你一个姐姐应该给的娇宠。

你还记得吗?在你断奶时,你还是一个很娇嫩的婴儿,没有奶喝,又不能说话,只能无助地“哇哇”大哭。妈妈差一点因你那听起来无比可怜的哭声而心软,但作为你的姐姐,我有义务协助妈妈让你断奶。

我知道长痛不如短痛,断奶要一次断开,不能拖泥带水。我狠一狠心,把你从妈妈身边抱走。你在哭,妈妈也在哭,外婆在一旁埋怨我太狠心。但你知道吗,我虽然没有流泪,可我的心也是肉做的,也会心疼啊!但正因为我爱你,我才不希望一味地迁就和宠溺你,使你像我一样,到了八九岁还要一天到晚咬着奶嘴,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我想让你从婴儿的时候就开始学会坚强。你是一个男子汉,你不应该那样软弱,你懂吗?

还记得去年,你看见我在马路上畅快地骑着自行车,眼神中充满了羡慕。于是,我决定教你学骑自行车。

爸爸买了一辆较小的自行车给你。练习的时候,起初,我扶着车的后座,让你在前面小心地骑。因为背后有我的保护,你骑得十分大胆和开心。当我第一次松开手时,你丝毫没有防备,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不但手掌擦破了,裤子也撕破了,露出了你娇嫩的小腿,还略带血丝。

我十分心疼,刚准备伸手去扶你,又迅速将手收了回去。我坚持站在那里不动,装作瞧不起你的样子。我看见你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将快要流出的泪水又强忍了回去。你朝我投来怨愤的目光,忍着疼痛自己爬了起来,不哭不闹地继续学着骑车,直到学会为止。

我想,你当时一定非常恨我吧?可是弟弟,难道我真的不心疼你吗?难道我真的不爱你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因为你当时的一个眼神,念念不忘这么久呢?

弟弟,你不要以为给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待遇就是爱你,你不要以为让你亲力亲为就是恨你,不爱你。你要知道,爱,不是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你还要知道,轻言细语、和颜悦色是一种爱,“狠心地”对待你,这也是一种爱!

爱你,是让你学会承受;爱你,是让你学会自立;爱你,是让你懂得生存;爱你,是让你感到我从心底里真正爱你!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篇12

教育离不开批评。不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就会错过其改正错误的最佳时机, 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也不利于培养正确的是非观, 会影响其健康成长。适当的接受批评, 有利于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对着大白天睡觉的宰予说:“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他的学生最严厉的一次批评。

教育离不开批评, 但批评绝对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 应该共同寻求有效的批评方法与途径。批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尊重学生, 这是批评的基本原则

诸如讽刺、挖苦、抨击、指桑骂槐等行为, 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极大的摧残, 万万不可用。在当今复杂社会形势的影响下, 高中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 貌似冷漠, 其实极其脆弱。一旦他们的心灵受损, 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极端情绪, 更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因此, 批评应该对事不对人, 不要提学生以往的过错, 不使用伤害学生人格的字眼,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我自己的教学中, 我往往采取开玩笑的方式来进行批评教育。有一次我正在很投入地讲课, 突然发现教师里有两个同学正在说话。于是我停止讲课, 对两位同学笑着说:“×××, ×××, 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我正在深情地注视着你们吗?”话一出口, 全班同学都笑了, 两位说话的同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不仅改正了上课说话的不良习惯, 而且听课更认真了。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 难免会犯错误。当他们犯错误时, 一定要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们。但宽容绝对不是放纵, 而是一种博大的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这种爱, 你的批评才是有效的。

二、要善于抓住批评的时机, 实行高效批评

俗话说:打铁趁热。因此, 批评学生时要注重批评的时机和场合。我的一个学生在上课时老是望着窗户外面。原来, 是其他年级在操场上开会, 声音比较大, 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时, 我走到他面前, 笑着对他说:“×××, 但热闹是他们的, 你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中的句子) 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望着窗户外面。”同学们一听, 都笑着望着他, 他自己也笑了。这样一来, 既提醒了他上课要集中精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效果很不错。

三、实施批评要与学生达成共识

要平心静气地与学生坐下来谈。北京市的著名教师王小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得癌症, 那你就生气去吧。”千万不要跟学生生气。试想如果你生气, 那么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也许学生当时迫于你的怒火, 表面上答应了你提出的要求, 但是心里肯定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学生会在心里怨恨你。被一个人怨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何况这个人还是你费尽心血想要教育好的学生。如果犯的错误在你看来比较严重, 那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 最好搬一个凳子给他, 告诉他你愿意和他平心静气地交流, 并且愿意和他一起寻求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管最后结果如何, 学生是一定会理解你的, 因为他会在与你的交谈中看到你的真诚。

教学是一门艺术, 怎么样跟学生交流更是一门艺术。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现在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平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现, 选取适当的时机多跟学生交流, 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上一篇:藏族文化教育下一篇:课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