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思路

2024-10-15

课改思路(共11篇)

课改思路 篇1

实行新课改以来, 以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是个一直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学科不同, 方式各异,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目标明确、师生互动、环节相扣最为关键。

例如, 在讲授《长亭送别》这一课时, 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者王实甫及《西厢记》文学知识;了解本折内容的情节结构;通过对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把握剧本所反映的主题;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等方面。其教学重点为:理解崔莺莺临别前的惆怅心理和她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爱情观, 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 渲染气氛, 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理解《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曲牌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以“深入人物, 角色演读——设疑置问, 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师生互动——回归文本, 教师作结——课下反思, 人文升华”为教学过程。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以演读为主, 在演读中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在教师的问题设置下有序地进行课堂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分三个学时进行教授。

第一个课时, 首先以《红楼梦》中《<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关于宝黛读《西厢》一段文字导入课文。学生根据预习, 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 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图为以熟知文学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 教师介绍作者及《西厢记》的补充知识, 设疑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有关作者及《西厢记》的补充内容, 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认识。学生根据教师设疑, 踊跃解答。通过师生互动,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王实甫及《西厢记》的知识。根据课前布置, 指定学生扮演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及科白等角色, 教师做好读前的辅助工作。读完后对其表演组织讨论, 并总结表扬。学生按照角色划分有感情有简单动作地进行演读, 其他同学做观众。表演完毕, 学生对表演情况作评论。通过演读, 理解人物形象, 深入人物心理;通过学生间的评论, 提高对本文的喜爱程度。下面理清本折戏的剧情结构, 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角色演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剧情结构, 教师作结, 以“求同存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的不同结论, 最后以课件形式展出, 供学生参考。学生小组讨论, 由一两组同学发言,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对本折戏的情节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布置作业, 课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究完成, 写出心得体会, 进行组内交流。

在第二个课时和第三个课时中, 把文章设计为四个场景, 从这四个场景中进行鉴读。

场景一:关于本折的宫调, 设疑:本折宫调与《窦娥冤》第三折均为正宫, 所代表情趣均为惆怅, 试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 举手回答。进一步了解有关宫调知识, 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在齐读文章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端正好》《滚绣球》种情景交融的句子:所选意象、表达效果以及两曲在抒发内心离别之怨的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组织学生思考《滚绣球》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心情的词语, 即“恨”, 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对其所答进行评价, 并总结。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理解崔莺莺赴长亭路上的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形象。请学生找出《叨叨令》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叠词的使用, 并思考其使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按要求勾画出《叨叨令》所用的叠词, 思考并按要求回答问题。之后, 学生体验式地去试读, 感受其表达效果。以此为例, 理解王实甫运用多种多样修辞方法生动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场景二:请学生找出老夫人的说白并从中分析其性格本质;通过崔莺莺的唱白以及与老夫人的比较当中讨论得出她的人物性格, 并以此拓展整部《西厢记》更加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学生分组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有序发言。通过对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把握剧本所反映的主题。

场景三:重点分析《耍孩儿》《二煞》中的几个典故。学生找出这几个典故, 并指定某个同学介绍其中的故事, 总结这些典故在文中分别有哪些作用, 理解文章当中引用典故与深化文章主题的关系。

场景四:《一煞》一曲中写到莺莺目送张生, 给人以凄婉苍凉的感觉, 仿佛远处的的“青山”“疏林”“烟霭”“夕阳”“古道”等也都有了感情。试分析这些意象在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作用。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评价。再次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使学生对其由感性理解升华为理性理解。重点理解《收尾》一曲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 并在所积累的古典诗歌中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例子。借此总结出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物象的用法。学生思考《收尾》一曲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的特点, 并回答出古典诗歌中与其用法相同的例子, 归纳出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物象的用法。

在最后进行课文总结中, 重点从王实甫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价值进行, 首先有学生进行评说, 之后教师总结, 使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这堂课的作业布置为将文章进行整体梳理, 通过对本折曲子的鉴赏, 学生对《西厢记》有一个怎样的理解。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学习以及对《西厢记》的了解, 对《西厢记》进行全文阅读。学生课下整理本课学习笔记, 整体理解《长亭送别》。课下通过电脑或图书馆阅读整剧《西厢记》。由对课文中《长亭送别》的学习, 拓展到对《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了解, 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这堂课, 笔者总结其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对于元杂剧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鉴赏上, 而要通过课堂演读, 大大加深学生对剧情, 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在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上, 采取独立完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 这就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课改思路 篇2

小学语文个人课改思路

小学语文个人课改思路

什么是新课改?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此一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就要有所转变,一定要摒弃先前的那种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应用都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

可是,具体起来,怎样贯彻实施呢?这就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了!

年前,咱们开发区组织老师们到河南沁阳的永威学校参观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遗憾我没能亲自去学习,但是,我很认真地看了蔡林森的《教学革命》一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让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自主去学习,然后不懂的地方再提出来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再适当地点拨。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也摆正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如果坚持运用,并运用得法的话,一定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永威学校的成功已经说明了这一切!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当前已经有了很多种成功的教学模式了,但是,不能说哪一个教学模式就是最切实可行的,因为它虽然很适合当地但可能不适合我们。每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背后,都是创造者们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逐渐完善起来的,它是有一定的根基的,如果把它拿来直接为自己所用的话,我们的课堂恐怕会伤痕累累,更甚者会适得其反,南柑北枳的道理我们都懂!所以,我觉得,只要是符合“新课改”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又确实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那它就应该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环境不同,学生不同,就需要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决不能生搬硬套!

在学习永威学校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简单地阐述一下。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一般都是安排两课时,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课时的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的是“交流讨论式教学法”。现以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例具体说明。

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三条教学目标,我们具体的教学步骤为:一、乐曲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齐读课题,质疑:围绕课题,你想到些什么问题呢?

三、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小组合作开火车轮读课文,互相评价,然后再交流刚才在自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再适当点拨。

六、听写生字词语,学生自主评价。

高职体育太极拳课改新思路 篇3

太极拳高职体育课改

太极拳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导引养生理论为基础的,运用吐纳、导引等方法,促进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太极拳被高职院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但是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活动中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今后太极拳教学工作提供些帮助。

一、问题与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简单

24式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传统太极拳基础上去除繁难重复动作汇编而成。在半个多世纪推广中,全球已有4亿多人习练太极拳,大部分都习练过此套路。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印象也是由此而来,且很多地市初高中体育课或课间操都学习过24式太极拳,其套路本身过于简单平和,不符合富有朝气、活泼好动的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教学方式刻板

现在采用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是教师在前面背对学生,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同时学生跟着模仿。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气氛沉闷,再加上太极拳动作不同于常人习惯运动技能,对习练者协调性要求很高,导致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谈不上体现出太极拳的特点,更谈不上理解深层的哲学内涵。

3.理论与实践结合困难

太极拳有“哲学拳”的美誉,其拳理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理念。它不但有其本身的技擊意义,还有良好保健效果,其“中正圆和”的理念也是做人的准则与处事的哲学。高职体育太极拳教学仅在一学期内让学生理解太极理论,练好套路,还能持之以恒的锻炼发挥保健效果,对身心合一的养生思想有初步认识,是一个很深的命题。

4.教学评价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于太极拳的考核上,往往都是侧重动作质量和考核水平,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价。考核内容太过片面,这样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方法与对策

1.探索将陈式太极拳引入高职体育太极拳教学

陈式太极拳是现代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支及流派,其特点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劲走缠丝、动作舒展、发力刚猛,其外在表现很适合高职学生的年龄及体能,即能弥补杨式拳训练强度不够的弊端,又能增加学生习练兴趣。笔者将陈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56式分解出若干核心动作,根据专业需要适当改编,以适应课程安排与学生体质。核心动作如下:起势、金刚捣硾、揽擦衣、六封四闭、单鞭、白鹤晾翅、搂膝拗步、掩手肱捶、海底翻花、云手、高探马、连珠炮、野马分鬃、摆莲脚、跌岔、金鸡独立、倒卷肱、翻身二起、雀地龙,收势20个动作。这些动作能代表陈式太极拳的特点,经过一学期的习练,就能展示太极拳独有的风格。

2.将传统养生功法作为课前热身运动

太极拳运动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脱身于体力劳动与战争。其训练方法与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息息相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是我国传统养生功法的优秀功法,其训练原理与太极拳同宗。学生对这些养生方法的了解仅限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偶有提及,并未深述。笔者尝试将这几种养生方法替代原有的简单刻板的热身运动,介绍学生习练,让身体形成肌肉记忆,在“动静相兼,行动心守”的理论指导下,找到习练太极拳的感觉,既让学生消除传统功法的神秘感,又能与之后课程相衔接,满足学生热身与健身的需要。

3.将推手作为一项辅助实践课程来教授

太极拳的套路训练只是太极拳运动的其中一部分,而功力训练,推手训练,推断手训练和散手训练在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很少介绍。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方法,它既有初级阶段的全身协调性练习,如定步的单、双手圈练习,又有中级阶段的知劲、懂劲练习,还有高级阶段的平衡性训练。既有趣味性、娱乐性,又有很强的健身效果。很多学生都嫌套路学习节奏缓慢,没有搏击操、健美操节奏明快,展示青春风采。通过推手训练,既可以加深套路学习中招式的印象,又能通过劲力的训练让身体更通透,对自身内部结构有更深的了解,还能进一步了解太极文化的真意,增强学生反应能力与协调性。

4.将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内容引入课堂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一支奇葩,其训练方法既有传统武术的基础,又有他独特的方法。但是很多训练方法包括形体及意念的训练,是需要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大框架下才能实施的。现当代人很少接受正规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时间不能接受这一理论体系,使得习练者不清楚、不明白,非常正常。而现代体育理论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力学等理论作为依托,能让现代人很容易接受。尤其是随着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体育训练方法,能让专业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提升体质与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笔者将摔跤、柔道、散打、泰拳等优秀搏击项目的部分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理解、习练的训练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开阔眼界,能增加对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增加运动协调性,增强体质有着很好的效果。

5.将太极拳鉴赏作为辅助课程来展示

太极拳的魅力让习练太极拳的人痴迷,而没有接触过或初学者对太极拳的印象只是仅限于“神秘”“四两拨千斤”“舒展缓慢”,“老年人练的舞蹈”。笔者通过搜集与太极文化和阴阳理论有关的周易讲座、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有关的影视作品、教学视频、名家表演、套路和推手比赛、传统养生功法,与竞技体育有关的搏击、摔跤、柔道、跆拳道、泰拳等视频,展示给学生,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有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太极拳运动的由来及沿革,破除对太极拳的神秘感及陌生感,增强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鉴赏能力,对太极拳运动有正确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既不盲目排斥或轻信,又不刻意贬低太极拳运动。

总之,太极拳作为高职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无论对于学生个人学习和院校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环节。研究太极拳教学的规律,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突出其功能性与文化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荣.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23).

[2]郑欣.论多媒体技术在24式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课改思路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改思路,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1 转变教学理念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的前身就是《语文》。由《语文》转变为《人文素养》, 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例如, 《语文》的重心是汉语言文学和阅读写作的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而《人文素养》的重心则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规范和技能。《人文素养》比《语文》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学、能学和乐学, 让课堂有效、有用和有趣。此外, 《人文素养》也比《语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和职业。

2 更新教学内容

《人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为主旨, 建立了全新的内容体系。整个体系包含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 阅读欣赏, 包括励志成长、陶冶性情、珍爱生命、感悟自然、品读职业等五个主题共15篇古今中外极具代表性的人文作品,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第二模块, 应用写作, 介绍了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 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三模块, 口头表达, 根据不同的社交情境, 分别介绍了面试中自我介绍的表达技巧、生活中寒暄与问候的技巧以及公众演讲技巧等, 旨在提高学生社会交际中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模块, 文明礼仪, 主要讲述了个人礼仪、日常礼仪和办公室礼仪, 旨在使学生懂礼貌, 知礼节, 培养学生文明而规范的行为习惯。

3 创新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素质教育的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时,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模式之一, 主题讨论式。

主题讨论式是运用于人文作品的阅读欣赏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1) 引入主题。如教材中的第一个主题“励志成长”——激励心灵 (思想、观念、情感等) 健康成长。

(2) 引出课题。如《一只铅笔有多少种用途》便是表现上述主题的一篇人文作品。

(3) 导出并理解课题中的关键词。如上述课题中“铅笔的用途”便是全文的关键词。由铅笔的用途到任何一件东西的用途, 再到任何一个人的用途, 以此形成讨论的一条主线。

(4) 围绕关键词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内容。如, 在上述课题中, 围绕关键词便可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以下内容:列举铅笔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要研究铅笔的用途?通过研究铅笔的用途, 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5) 深化主题, 引申讨论。如上述课题, 为了深化主题, 可作以下引申讨论:一张纸有多少种用途?一颗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一卷透明胶有多少种用途?一个人有多少种用途?

(6) 照应主题, 归纳结论。通过上述讨论, 引导学生归纳结论:任何一件东西都有无数种用途。任何一个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坚信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应通过自己的努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用途, 实现自我的价值。不断地吸收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的心灵就会不断地健康成长。

以上就是主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环环相扣, 最好直指教学目标,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趣、有用和有效。

模式之二, 内心体验式。

有的人文作品, 其实就是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内心体验。对于这类作品, 无论老师如何讲解, 其效果都比不上让学生亲自体验。为此, 内心体验式便成为人文教育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引入课题。如, 体验选择。在成长过程中, 我们常常面临选择, 当我们选择放弃和失去时, 我们会有怎样的心态?当我们选择获取和拥有时, 我们应有怎样的作为?

(2) 引导学生做好体验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营造体验氛围。

(3) 引导体验。如上述课题, 体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 引导学生选出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并要求学生把它们工工整整地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步, 引导学生划去一样, 保留四样。写出划去的理由和心情。

第三步, 引导学生再划去一样, 保留三样。写出划出去的理由和心情。

第四步, 引导学生再划去一样, 保留两样。写出划去的理由和心情。

第五步, 要求学生再划去一样, 只保留一样。写出此时的心情。

第六步, 要求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工整地写下这句话:“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样是:____________。”

第七步, 引导学生体验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 作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你认为, 是失去的最宝贵还是拥有的最宝贵?你愿意停留在放弃和失去的痛苦中, 还是愿意为获取和拥有而努力?

(4) 讨论总结。通过上述体验,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选择放弃和失去时的心情;也引导学生说说体验后的收获。最后, 老师总结要点:第一, 珍惜拥有的, 因为, 拥有的才是最宝贵的。第二, 为获取和拥有而努力, 因为, 只有努力, 你才能真正拥有;也只有通过努力, 你才能获取更多的拥有。

内心体验式模式,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外, 《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常用的还有项目训练式、情景模拟式等等。总之, 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人文素养》课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课改思路 篇5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新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获得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

语文教师在备每一课前,都要研读语文课标,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才开始备课。备课过程中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学案,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三、语文教学新课导入要有激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有了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场白,学生兴趣盎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就好比击鼓的重锤,这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教学《苏州园林》时,我一边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美景图片时,一边导入新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四、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五、语文活动要善于营造合作探究高氛围

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個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

六、语文练习要随堂检测达标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 篇6

革新初中数学教学思路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总结以往初中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第二, 努力解决以往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 总结以往初中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以往教学中很多好的经验和成果已经得到了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的认可, 并在自己的课堂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些好的经验和成果我们要继续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采用, 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这些优秀的教学经验主要包括: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等等.

2. 努力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现如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效率低, 质量差.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必须革新教学思路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低、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比较模糊.

(2) 在教学内容上.严重的错误便是考什么教什么, 对于不考的知识不去教授, 剩下时间巩固考的知识.这样便不能广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梳理.

(3)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主要是老师占主动, 学生非常被动, 老师总是在一味地机械地讲授, 忽略了学生的发挥空间,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 连自主提问的机会都没有.

(4) 在教学评价上.存在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考试成绩忽视素质发展的问题, 忽视学生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水平.

由于在以往教学中存在以上的突出问题, 因此必须革新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 这也是新课改的主要目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思路达到的目标

明确了革新初中数学教学思路的目的之后, 就要了解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思路要达到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学思路要达到的目标宏观上来讲便是做到科学发展观统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找到合理优质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微观上来讲就是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率.其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落实“三维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落实过程与方法教育目标,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2. 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主要是在课堂上创新氛围, 开放教学, 并采用以练促学;课堂小结时注重实效;课后要学会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并要注重成果的展示.

1. 初中数学教学应巧设创新氛围和开放模式

创新氛围和开放模式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思路.通过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 可以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摆脱了以往总是老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进行开放式教学中,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老师找一些数学与实际结合的例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去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 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2. 以练促学加以巩固

课上讲授完一个知识点, 要进行练习.具体的做法是老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 便出一道相关的题目, 让学生去解答, 通过这个过程, 不论是做错还是做对, 再加上老师对题目的讲解, 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适度的课堂练习可达成较高的教学效果, 该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课上教学思路

3. 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 应注重实效性

课堂小结非常重要, 不能走形式, 一堂课45分钟, 我们可以拿出最后的十分钟进行课堂总结, 真正做到每个过程的反思, 让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 也可以让学生来总结.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老师对于课上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总结, 并给学生安排总结作业, 比如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我的表现是什么?我的困惑是什么?等等.要从老师开始重视总结, 来影响学生, 让其知道总结的重要性, 如果这个过程做好了,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4.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小结中有了好的思路以后, 课后要学会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 课堂的学习是最重要的, 但也不能忽略课后的学习, 这个过程是巩固和提高的最好过程.在课后的学习中要学会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课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学习, 几名同学可以形成一个互动小组,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 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索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探索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 也可以读一下相关的书籍, 增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通过学生探索研究、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5. 课后练习, 展示成果

课后的练习和归纳总结也要有好的思路, 这将是一个良好的补充.课后练习、展示成果这个过程要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展示典型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这些过程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有种成功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通过从课堂到课结到课后的教学思路的优化, 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有非常好的思路, 条理清晰, 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 优化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数学成绩.

四、总结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新思路 篇7

一、新教材的特点

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 (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的编写体系, 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 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 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 相关内容适当集中. 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 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 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 因此, 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 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 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 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 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 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比如在三角函数中“函数的图像”这节内容的授课时, 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 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 创设问题的情景,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 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

4.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 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 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 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学会合作, 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二、新教材下的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 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 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 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 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 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 不等于思维活跃, 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是否适用所有学生, 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 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 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只有经过思考, 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 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 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但反思后发现, 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 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 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还有, 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 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 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教改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 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搭车”现象时有发生,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差生成了陪衬, 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发言七嘴八舌, 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 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 指导作用没有跟上, 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甚至出现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 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 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目前, 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 存在问题较多, 主要表现在学习懒散, 不肯动脑;不订计划, 惯性运转;忽视预习, 坐等上课, 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 依赖性较强,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听课, 像个速记员, 边听边记, 笔记是记了一大本, 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 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教师讲的听得懂, 例题看得懂, 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不懂不问, 一知半解;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 好高骛远, 影响基础学习;不重总结, 轻视复习等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

办好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教师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 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就成为更好地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一方面,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要明确培养目标, 造就一批具有高数学素质的新型中学教师;另一方面, 要对现有从教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提倡自我教育, 立志岗位成才, 使从教教师有能力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自己先有一桶水”.

这是因为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 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体地, 教师在观念层次上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育人评价观,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 时刻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知识层次上要不断地学习和牢固掌握现代数学知识, 领悟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并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在方法层次上要认真研究教法、学法,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审美、创造, 最终实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应该说, 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及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课程是改革的核心, 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 再好的教学目标也要落空, 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 由于原有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课程结构与现代科学、现代数学严重脱节, 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挖掘学生的特长潜力. 现有两省一市试行使用的高中数学教材让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简易逻辑进入, 对学生素质提高有重大作用;全国各地现行使用的八种版本初中数学教材, 是教材建设的一些有益尝试. 课程在选取内容时要有超前意识, 另外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快速变化与课程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特点, 把重要的基本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 为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 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 突出“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必然. 我们深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届时, 我们的学校将成为一个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人才的理想摇篮.

摘要:新课改教材具有综合编排的完整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 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 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1]尹惠芳.对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0.

课改思路 篇8

关键词:教学思路,新课改,关系,教学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 以及基于这种观念转变而带来的学校或教师教育行为上的改变。就教学的整体过程来看, 教师的教学思路反映在教师怎样理解教材、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怎样处理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上, 因此, 怎样才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变革成一种更加优质的关系, 进而找到教材, 教师, 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佳配置,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原则, 使教师真正将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 我们的新课改才能谈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成功。

一、正确认识教学思路与教材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书本知识“讲授者”与“传授者”。因此, 教师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性心理, 无形之中把自己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 学生只能在教学中围着教师转, 完全被教师的个人意志所左右。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讲到,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传道, 授业, 更在于解惑。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所教授的教材为唯一的渠道, 因此,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材、正确认识教学思路与教材的关系, 才能提高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要想处理好教学思路与现有教材的关系, 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对教材的深入掌握, 才能谈得上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加工者和原材料的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是对教材“忠诚”, 其教学就越缺乏个性风格和生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就只能是充当书本知识的填充器, 而没有真正调动教师教学的潜力和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对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所提出的知识目标,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资源, 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素质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过程,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设计者、导学者、评价者和学习者。因此, 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师教学思路和教材的关系, 才能实现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 促进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它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 并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因此, 从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来看,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是双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资源。学生掌握新知识往往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教材: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鼓励学生质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从教材的内容出发, 灵活教学,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3, 在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是注重于学生发现结果的过程, 尽量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处于一种被激活的状态。教师在凭借教材, 依托教材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 容纳学生的异想天开的想法。使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 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大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处于组织, 引导的地位, 其作用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手段来实现。而作为学生方面,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有自己的习惯和个性, 所以在新课改倡导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内容掌握, 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要善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建立宽松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不应该把课堂只看作是教师的讲台, 课堂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遵循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点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要求所有的学生倾听、记忆, 再现, 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和“独奏者”,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鲜明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应该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 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们的声音, 多和他们交流。不但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允许学生争论,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甚至允许学生指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使自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和参与者。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积极的旁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并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想法, 以便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其次,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更活跃, 探索热情更高涨;最后, 教师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教学思路与教材、学生的关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注意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改对于教师教学思路的要求, 注重课堂学习群体的构建, 进而去创设良好的教育沟通环境, 才能改变教师在教学思路上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 从而去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方式, 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本,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把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 才能真正做到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谌启标.论理解与对话的教学观.[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 2003.

[3]叶谰.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段作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课改思路 篇9

1. 教师观念固化

初中物理教师本身受到的就是传统模式的教育, 而且教育改革的时间也不长, 所以教师观念中的传统因素无法改变, 致使其在进行物理教育的时候仍然将自己视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而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致使在教学工作进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造成学生只能成为理论知识的吸收者, 而无法知道自己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如何进行运用并且运用在哪里[1]. 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技能的培养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2. 实验流于形式

实验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但是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都是用较长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然后用短时间进行实验, 这种行为本身就为了实验项目设立的初衷. 由于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 致使实验内容显得枯燥无趣, 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物理本身是一门理论知识, 但是实验课程的出现是这些理论知识找到了实践的方向, 因此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教师们就是无法注意到这一点, 造成学生也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而对于实践的实际操作无能为力, 使他们成为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学生.

3. 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影响很深, 可以说这种影响不但持续到现在, 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发生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仍然无法摆脱思想的束缚, 仍然采取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掌握知识的技能, 而不了解实践是如何进行的.

4. 教学目的单一

由于教师受到升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只把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当作学习目标, 造成学生也将考出成绩作为学习目标, 这样就忽略了物理教学的价值, 轻视了物理学习的功能, 让学生无法培养出层次丰富的能力.

二、实现创新思路的对策

1. 提升学生地位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迎合新的教育形势, 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扮演知识指引者的角色, 对学生展开启发式的教育, 让学生在探索中对知识形成良好地理解, 培养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 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制定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 怎么学.

2. 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 而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体现在探究上, 注重的是对学生探索能力的思考, 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切实保证其创立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积极影响[3]. 在教育工作中, 提到情境的创设必然都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通过相关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将物理中抽象的知识达到形象化的显示, 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 全面带动学生的诸多感官启动, 让学生在各种感觉的刺激下提高注意力, 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所在. 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光线描述成一道道可以看见的直线, 这样非常有助于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这种情境创立既能化抽象为形象, 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式的新鲜性和丰富性, 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丰富教学方式

探究型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分清知识的主次和重点, 以合理的方式创设学习氛围, 建立切实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他们在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持续提升, 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物理的实验部分是课程的一大亮点, 这个部分的学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他们明白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对于现实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解决, 达到使世界变得美好的目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规定, 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 切实保证他们的实践水平有所提高.

4. 树立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明白物理课程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的成绩提高, 还要注意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物理的魅力, 让他们学习之后懂得如何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 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虑, 树立不同维度的教育目标.

总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为了满足其要求的教学标准, 对初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式的探究, 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时代教育形势的有利手段. 因此, 必须对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 确保相关事业顺利推进.

摘要:当前,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初中物理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因而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事业的创新式进展, 确保其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目前状况, 进而探索为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析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36 (56) :109-112.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兴趣;肢体语言;游戏教学;小故事;多媒体

原始的英语教学,一般是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听、读、写、背一整套死记硬背的模式,学生疲惫不堪,丝毫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英语课,厌恶英语课。那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英语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接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两个或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对话的形式学习英语课文。或者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境短剧,让学生自己演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创作的激情,又加深了他们对单词、句子、句型,语音、语调的掌握。比如,在讲解“meet”和“see”的区别时,可以这样设计,两个朋友在路上不期而遇,可以这样打招呼“Hello,nice to meet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 too!”但是,如果是两个朋友是约好见面的,见面后应这样打招呼:“Hello,nice to see you!”“Hello,nice to see you too!”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加深了学生们对单词用法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运用肢体语言,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增加语言信息输入的刺激程度,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能调动全身的器官配合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发展读取学生肢体语言的技巧。不仅如此,肢体语言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学会使用肢体语言和合理运用它。比如,对身体各部位单词的记忆,“head hand arm leg foot”等,我们都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再比如,在讲解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is hers”时,教师可以用手、眼神来暗示我的东西、你的东西、他的东西等。

三、游戏教学,让学生在做游戏中学习英语,体会到学习英语其乐无穷

游戏都带有比赛的性质,学生们都有渴望比赛胜利的心理。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锻炼英语的口语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单词接龙、词汇竞猜等游戏比赛,结果他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学生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获得了英语知识与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使用英语语言,扩大英语的使用范围

随着英语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掌握英语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无论何时何地,与学生交流要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语言,让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基本口语的使用,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

五、写、读英语小故事,加深学生对单词、詞组、语句的掌握

学生们都喜欢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根据学生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生动有趣的英语小故事让学生们阅读,然后让学生把故事的内容用英语概括出来,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理解力,又在无形中扩大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编写小故事、给同学写信的方式加强英语锻炼。只有让英语学习融于生活,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泛使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能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篇11

一、听力教学的新思路

高中听力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也是改革的难点。新课改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 设置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比如旅游, 环保, 信息技术, 地震等等。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听力过程的难度, 而且符合实用主义英语的理念。针对这样的新特点,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就应顺应形势, 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新思路。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际教学操作认为情景教学是听力教学的金钥匙。听力情景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如下:

1. 锁定听力材料的情景

这一环节可以给出一句话, 一个短语或者只是一个词汇来简单的概括听力材料的情景模式。比如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4听力材料记录了1906年旧金山发生的一场地震, 那么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单词earthquake (地震) 。这样这篇听力材料的情景就已经被锁定。结合生活实际, 学生关于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因为中国经历了汶川地震等几次地震, 学生对于地震这个话题已经非常熟悉了。

2. 引导学生积极联想

对于给定的情景话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对于听力任务的顺利完成十分关键。既然已经了解这是一篇介绍旧金山地震的发生, 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设置的题目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积极的联想。比如地震的时间, 幸存者, 幸存者的经历, 地震的破坏程度等等。并且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下联想的内容摘要。此外, 联想和地震有关的词汇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这样的听前情景引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的听懂材料, 并且正确的回答设置的问题。

二、口语教学的新思路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一时成为“死角”或是“无人驾驶”的状态。“写英语”容易, “说英语”难如上青天, 导致了很多的“哑巴英语”。针对这种情况, 高中英语新课改更加重视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实践中认为小组合作交流是十分有效的口语教学思路。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特征。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把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集体, 并且确认每个小组的组长和记录员, 共同完成老师设置的口语练习任务, 并且分角色演示该情景下的口语成果。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口语练习中来, 都有机会开口, 达到提高英语口语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直接关系英语学习的质量。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 丰富语言知识,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新课程改

能力革的精”是高中神来看, 英语教学目的之“侧重培养阅读新一途径, 。一方面是落实英, 重视量变的重要语实践性的主要课养性, 成提。从几句话到一个段落再倡每日英语阅读习惯的改质变的跨越到长篇阅读。, 其次这是, 英语阅读应一个量变到下系该密。每一项阅读任务都不可能切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高习语言的同时脱离英语语言, 教师应该注文化而进行, 重学中这样就会起到相得益彰的功英语语言文化的渗透和引导, 李文/英阅效。再次读的主, 体都是有情感强调情感阅读。的个静每个晓语鲜体, 阅读的客体明的情感流泻。情感阅读的也是十分生动教引入可以使英语阅读化繁为学达简, 语言是多样的的情感却是共同, 的但, 基于这是其中传的的应一点, 用这一策略我们因该在, 达到语言和教学中适时新文化的融合的最高境界了, 。最后这可以, 学生的阅说是阅读思读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重视些只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翻译, 课那路文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

合乎语言学习规律的, 应该被

大胆的抛弃, 让学生尽情的徜徉在英语阅读的海洋中, 激起的每一朵浪花是阅读的思想精髓。

四、写作教学的新思路

写作教学在新课改下呈现了新的特点, 更加注重生活化的引导, 讨论大众的话题, 贴近社会实际生产生活,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英语语言的淋漓尽致的发挥。语言终究是思想的载体, 没有思想的语言是空洞的。所以, 首先培养英语思维, 用英语语言方式表达思想, 十分关键。其次, 注重中英表达方式的差别, 那种把汉语生硬的翻译成英语的方式必定是失败的教学方式, 只有潜心的研究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差异, 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最后, 注重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只有大量的输入, 也就是大量的阅读, 才可以造就大量的输出, 这是一个正比的关系。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阅读, 把整个人的思想“浸泡”在英语的海水里, 才可以输出大量的精华之作。

上一篇: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下一篇:怎样购买床上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