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课改

2024-07-23

能力本位课改(通用3篇)

能力本位课改 篇1

1、前言

近年来, 教育改革成为热点问题不断被推向风口浪尖, 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饱受争议。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考察对象, 学校体育不断努力的做出调整,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改革。然而, 素质教育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并未真正实现, 应试教育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无形之中, 体育课改不光没有变成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为升学率而继续“服务”。学校体育最初的宗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锻炼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等, 但是, 无论课改之前还是课改之后, 学校体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被人为的改变成了为升学率而服务的工具, 这偏离了学校体育的宗旨, 也不符合学校体育的目标。

2、管窥课改之前升学率主导下的中小学体育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之前, 体育课一般被当做“豆芽科”, 上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相对靠得住的身体, 迎接考场上的“腥风血雨”。同美术课和音乐课一样, 在考试冲刺阶段, 体育课的取消作为一种必要的“牺牲”, 为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升学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教育部门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自然被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学校各方面工作都紧紧围绕升学率展开。因此, 中小学体育课上与不上最终还是为升学率服务。

2.1、“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目的下的体育课

升学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在文化课上的拼搏, 文化课的学习虽然是脑力劳动但也需要必要的体力作为代价, 在长达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里, 没有身体作保证难以坚持到最后甚至会影响升学率。体育课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获得放松, 客观上也可以取得锻炼身体的效果。因此, 中小学体育课在进行阶段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按照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设置来安排的, 但是, 从其最终目的来看终究还是作为提高升学率一个必要工具而存在。

2.2、“牺牲体育, 换取升学率”目的下的体育课

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 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甚至完全取消的状况很明显, 至于课外活动对于面临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而言不啻为一种奢侈。首先,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 学生文化课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升学率的高低。升学率一旦降低很容易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怀疑, 甚至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迫于社会以及上级的压力, 出于学校升学率的考虑, 学校领导不得不默许各科文化课老师占用体育课的时间,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其次, 学生在面临中考或者高考的时候, 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面临着对体育课以及课外活动的取舍。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 学生必须做出选择, 而能够让学生牺牲的时间除了体育活动时间以外很难再有其他选择。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 学生很难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第三, 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已经维持了几千年, 尤其是在学生家长心中根深蒂固, 加之我国一直以普通教育为主体, 学生的成才之路大受限制, 由此在学生家长看来, 考大学似乎是孩子赢得未来的唯一出路。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 学生家长宁愿孩子牺牲更多的休息活动时间, 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为将来拼搏, 因此对“牺牲体育, 换取升学率”的思想持支持或者默许态度。在这三方面的合力下, 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甚至完全取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3、教育改革后升学率主导下中小学体育浅析

伴随着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 应试教育饱受诟病被取缔的趋势已经不容改变, 但是并非意味着当前我国已经成功转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是, 考试在升学过程中仍然作为选拔学生的主要方式而存在。在大部分地区, 教育质量的评价依然依靠升学率这一标准, 应试教育甚至在部分地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伴随着各类辅导班的火热兴起, 考试成为检验辅导效果以及学校教育质量的双重试金石, 加上各方面利益链条的结合, 使得素质教育真正推行阻力重重。

3.1、“达标合格, 确保升学率”目的下的中小学体育

教育改革的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并没有真正改变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 考试仍然作为考察学生能力的主要方法而存在, 升学率评价指标依然在起作用。这就意味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仍然需要为培养“应才”而努力, 而没有如期望那样培养英才。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往往以体考项目为主, 强调达标化、竞技化,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这种形势下的体育课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顺利通过体考, 确保升学率。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中小学对待体育态度虽然有所转变, 保证升学率依然是最终目的, 中小学体育仍然同其原有宗旨相差甚远。

3.2、“广开渠道, 提高升学率”目的下的中小学体育特长生教育失衡

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 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引发了新弊端, 特长生的招收培养成为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而觊觎的对象。这种“广开渠道, 提高升学率”目的主导下的中小学体育出现了新的特点。

首先, 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 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考试近年来成为舞弊造假的重灾区。体育特长生考试不及格以及各级别运动员证书造假等行为的泛滥严重干扰着招生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这些舞弊行为的存在不仅打乱了教育选拔的公平性同时也极易在学生心里引起寻求捷径好逸恶劳的心理, 妨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 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由于体育成绩转变为硬性指标而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 “重武轻文”现象严重存在。作为学校中的一个比较小而且特殊的群体, 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重视体育成绩而忽略必要文化课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第三, 体育特长生人数激增, 大量非体育特长生的涌入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非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只要达到及格水平, 这些学生可以凭借相对良好的文化课基础获得更大的升学优势, 许多真正特长突出的学生却因文化课成绩薄弱遭到淘汰。

虽然上述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并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选拔机制的公平性, 但是, 从客观上看来, 却为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教育改革仍然没有改变应试为主的选拔机制, 学校教育质量好坏依然依靠升学率体现。从客观上看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有效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但是, 中小学体育仍然作为为升学率提供服务的工具而存在, 并未真正的实现原有宗旨。

4.2、建议

首先, 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拓宽成才渠道, 建立健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分流, 确保升学不是学生成才的唯一途径。普通教育为主体, 职业教育不够重视限制了学生成才的路径, 是造成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主要原因。人才培养路径的拓宽可以有效的减轻普通教育的压力。

其次, 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教育改革中升学选拔需要建立新的选拔机制, 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建立多重评价标准, 从根本上解决升学率占据主导位置的问题[3]。

第三, 完善中小学体育自身建设, 改善现有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调研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报告.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共同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魏有为.关于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3) .

[3]邱烈峰.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06) .

能力本位课改 篇2

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偏差,目前职校生源的素质下滑较快,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承担着职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对学生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过于重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过程。然而,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阅读教学。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多学一篇课文或少学一篇课文,没有实质区别。况且目前的阅读教学只是孤立的案例(即课文)分析,学生早就习惯了这种缺少拓展延伸且程式化的语文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教学就是用大量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难以得到实际可用的知识,难以形成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不高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按照阅读教学理论进行组织安排的,过于抽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基本按这样的程序展开过训练,因此,过于系统的理论对他们而言,一没有兴趣,二没有实际用处。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入学动机是找一份工作,他们需要未来工作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他们需要学了就能用的“快餐式”教学,而不太需要“高档宴席”。但在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要么应用文写作只占很小的比重,可供学生研习的资料很少,教师在应用文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少得可怜;要么干巴巴地讲解应用文写作的格式要求,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这种教学现状使应用文教学形同虚设,质量不高,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

口语教学随意性大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中,都把口语教学当成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环节,但其体系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梯度性,内容也不完整,训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中充其量只是简单地涉及。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口语基础本就不牢固的中职学生在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后仍难以应付一般的求职面试。

阅读、写作、口语训练三者分离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和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者是独立的,教材把课文部分单独成篇,口语交际和写作指导单独成篇,在教学中这几部分也是被分别安排课时单独进行。这种安排看似全面,但实际上,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设计在无形中割裂了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的密切关系,很难达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效果,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陈旧,考核评价机制单一目前,中职语文课仍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以理论考试为考核手段。教学方法陈旧无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评价机制非常单一,难以真正起到作用。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语文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语文课程“边缘化”的倾向,重新建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

中职语文课应重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中职语文到底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而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实际需要和市场调查的反馈,我们认为,中职语文课应培养的能力主要有:

语文专业能力从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中职毕业生的语文专业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侧重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工具书的使用、精读泛读方法的掌握等。

(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驾驭语言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侧重于对中职生必需或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的讲授。如条据、应聘书等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

(3)口语交际能力:条理清楚、流畅的表达能力,听知和听评能力。侧重于普通话的考证考级、表情达意和组织语言的能力等。

(4)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即席发言、演讲、朗诵、辩论、钢笔字、黑板报出刊等表现能力。侧重与本专业相关的语文应用实践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能力和整合信息能力;

(2)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3)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4)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负责能力;

(6)创新能力。我们在语文课改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有确定了这一目标,才能进一步设计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策略。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然而,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全面地完成上述的目标,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教学目标要有侧重点,教学内容也要有侧重点。

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中职语文教材变换频繁,有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1994年出版的国家教委规划教材,甚至有一段时间使用2000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我校现在使用的是倪文锦主编的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用书。相对而言,倪文锦主编的中职语文教材与学生实际的联系相对紧密一些,以模块的形式将教材分为三块儿:共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一(工科类)、专业模块二(现代服务业及财经类),与专业联系也较紧密。但由于各个地区、各个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课时等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此套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不够强。因此,编撰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材尤为迫切。校本教材要包括常用应用文、课外读本等内容,还要为学生列出推荐书目、报刊和网站等补充材料。目前,许多地区实行中职学生“预科制”,初中学生不参加中考提前一个多月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个多月的教学均由中职学校负责,也需要相应的语文校本教材。这段时间是初中和中职的知识衔接期,因此校本教材既要体现初中语文特色,又要体现中职语文特色,要使学生容易接受,顺利实现过渡。

课程结构——实施模块式教学法从学校层面出发,应整合教务、语文教研室的力量,统一认识,大刀阔斧地进行语文教学模式革新。可借鉴模块式教学法,先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将中职语文划分为若干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建立各专业的语文模块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综合能力,可将中职语文划分为四大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和语文实践模块。然后在每个模块下设置小模块,比如在写作模块中,设置应用文模块、记叙文模块、议论文模块。全体语文教师分别负责不同模块,全校打通班级界限,每一模块由规定的语文教师负责,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理论知识可以讲座形式讲授。实践操作以小组形成开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划分小组——确定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评价结果。实施模块式教学法的好处有: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由不同教师负责,便于教师集中精力深入研究,更能出教学成果。

课程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可面向全校,每周开设2节选修课,并加强对语文类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拓展语文教学时空,从而构建起以必修课为主体,以选修课、活动课、语文知识讲座等第二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为方便教师弹性选课和学生弹性选学,作为必修课的语文课内容可分为三类:主讲部分、辅讲部分和自修部分。选修课的内容则应相对丰富、宽泛,在征求全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每学期更换不同内容,可适时开设影视欣赏、普通话、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书法、演讲与口才、人文职业礼仪等课程。而开展阅读、思辨、表演、实践类课外活动有利于建立课内外贯通的立体式指导模式。除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大赛、演讲比赛、成语解释大赛、作文竞赛等,还可成立文学社团、小记者团、通过办文学刊物开辟语文阵地,配合宣传窗、电视台、广播台开辟语文栏目,弘扬语文的声音,占领语文阵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质。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使校园里的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都变成语文的组成部分。如让学生参与校园宣传窗、长廊的布置,在校园里倡导“说普通话、讲文明语、用规范字”,使校园文化发挥出潜在课程的积极性,发挥教育的功效。

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课程目标,编写课程大纲,划分课程模块,决定教学策略。最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好问、勤思、多练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在学生中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语文学习氛围,在模块式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职语文改革的灵魂所在。

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方面考查、重在能力测试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可以更好地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应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在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朗读、背诵、抄写、听写、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口头作业等等)、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要对学生进行特长才艺和校内外荣誉的加分评级活动。要倡导多元评价,即令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对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套科学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进而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从“官本位”到“能力本位” 篇3

先讲个故事:中国江南有个叫刘备的, 祖宗曾是很有钱的主儿, 可惜等他涉世时已家道中落, 变得一贫如洗, 只得修鞋为生。后来刘备认识了两个兄弟, 叫关羽和张飞, 话一投机, 一顿酒后便拜了把子。三兄弟豪情万丈, 商量着弃了方寸的小店, 踏踏实实干番事业, 于是创办了“黄河”制鞋厂。创业初始, 三兄弟是啥都干, 从设计到生产, 从人事到财务, 从采购到销售, 三兄弟谁有空谁顶上。当时工厂规模小, 业务简单, 业务流程短, 三兄弟也是几乎样样熟悉, 都能独挡一面, 灵活的管理方式使管理团队成本低、效率高, 协作程度好。

在三兄弟的齐心努力下, 工厂发展迅速, 三年后“黄河”制鞋厂的人数过了300人, 三兄弟很快发现原先那种没有分工的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够, 各业务环节的价值无法进行深入挖掘, 而且三兄弟性格迥异, 张飞生性自由, 不爱束缚, 但是对销售有种狂热, 随着组织的庞大, 张飞越来越觉得管理他人对自己来讲是一种束缚和浪费。关羽思维严密, 热爱学习, 在生产和财务等领域都有强烈的喜好。刘备待人谦和, 性情稳重, 受到他人的尊重。于是三兄弟根据自己的秉性, 张飞做了销售员, 负责大客户;关羽主抓生产同时兼管财务;而刘备负责工厂的人员管理和厂内外联络。后来“黄河”制鞋厂推出了“长江”牌运动鞋, 大获畅销, 工厂规模急剧上升。创业十年后, 已经有3000多员工, 年销售额过10亿。而三兄弟也是水涨船高, 张飞连年稳居TOP销售员, 个人业绩占了整个公司的8%, 同时是公司最优秀的销售培训讲师;关羽成了负责生产和财务的副总;而刘备是总经理, 负责经营团队搭建和发展方向把握。

从刘、关、张的现代创业故事上看, 我们看到在创业初期, 三兄弟并没有分工, 而是能者多劳, 身兼数职, 在各个领域都会有所涉猎, 是典型的通才。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很快这种浮于表面的通才无法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于是三兄弟出现了专业化分工, 这种分工既是兄弟自我成长的需要, 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三兄弟的工作方式本身有很大区别, 张飞销售能力非常强, 整个公司无人能出其右者, 但其他能力比较弱。关羽在生产和设计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能力横跨了数个领域, 但他的知识经验并不是其中任何一个领域的首席专家。刘备在任何专业领域内都不是绝对专家, 但他有很强的能力去凝聚团队力量, 并带领团队实现企业目标。从人才观来看, 张飞、关羽、刘备分别是专家型人才、系统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在某个领域内的能力非常精深, 而这个领域比较狭窄;系统型人才在多个领域内的能力都比较精通, 但精通的程度不如专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核心任务则从业务技能转变成管理团队, 在带领团队实现目标方面能力很强。企业里三种类型的人才是员工本身特性的差异、也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必然要求, 更是组织庞大后带来的职责与角色的分工。

但要明白的一点是, 这三种类型人才都是高层次人才, 很多员工一生都没能达到这个层面。马斯洛勾画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 区分了低层次的需求动机和高层次的需求动机。高层次需求是指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员工只有不断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不断追求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才能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 从一个初级经验的人逐渐发展成为高级人才。而不同员工因为其内在特征差异, 在成为高级人才的过程中也会进入不同的通道。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进一步区分为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 获得更大的成功, 从而获得成就感;权力动机是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愿望或驱动力;交往动机就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专家型人才一般需要具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不断迎接困难和挑战;系统型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程度的成就动机和一定的权力动机;而管理型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权力动机或交往动机。不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这一点倒过来说就未必合适了。

明确职业发展的通道

企业在进行员工能力管理, 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时, 需要明确什么样才算一个合理的通道, 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这个领域需要有多大, 是懂招聘就够了, 还是要懂人力资源各个模块;是懂有机硅技术就够了, 还是要懂整个纺织技术;是基于一个职位, 一个职种, 还是一个职类?只有明确发展的通道, 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员工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基于这个发展通道的专业化, 职业化是基于这个发展通道的职业化。当我们把化工分析检测作为一个职业发展通道的时候, 该领域内的员工做到任职标准就能够成为资深的检测师。如果这个通道过于狭窄, 无形中会降低员工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兴趣和关注度, 减少互相协作, 还会影响对本专业的创造性思考, 而如果这个通道过于宽泛, 则员工需要关注过多的领域, 分散了本专业注意力同时能力提升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通道设计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些企业会把功能相似和关联度高的职位归为一个职种, 比如化工技术是一个、人力资源也是一个, 然后把这个职种作为员工职业发展的通道, 而专家型人才就需要在这个通道内不断深入发展, 从初级到中级, 直到成为该领域内的顶尖专家, 比如华为、百度都有首席科学家, 声望和待遇相当于总裁级别;有些员工在某通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就转入另外的通道继续发展, 成为熟悉数个领域的系统型人才, 比如有些公司的副总会兼管整个财务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还有些员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管理界面延伸, 工作中心从业务研究变成团队管理, 不再仅仅是让自已做好工作, 而是如何更好地让下属做好工作, 比如集团总裁或副总裁。因此企业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 通道设计就显得很关键, 它的宽幅和等级设计直接框定了员工的发展领域和职业期望。

上一篇:源头防治下一篇:教师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