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本位论文

2024-06-26

以能力本位论文(共12篇)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1

一、引言

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简称EOP)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的一个分支。1964年,Halliday和Stevens在他们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专门用途英语的概念,并提出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要来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Hutchinson和Walters对ESP下的宽泛定义是:ESP是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由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来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英语教学途径。ESP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按语言学习的不同目的将其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及职业英语。

相对EAP而言,EOP更强调行业工作中常用的语言交际形式,强调把英语作为职业能力的手段和工具来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尽早认识英语在今后专业工作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清楚界定预期目标,使语言学习与需求有效关联,激发学习积极性,更契合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的英语运用能力这个总体目标。

EOP的精髓和灵魂是目标“需要分析”。“需要分析”是EOP的出发点和中心,是EOP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EOP倍受青睐的根本原因。EOP模式紧紧抓住学生现有水平和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这两个关键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设计的动态生成,探索一条从学生现有水平到职业生涯实际需要的提高英语应用水平的途径。因而,EOP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均衡发展,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对不同人才的现实需要,有侧重点地发展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二、EOP教学模式的依据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思潮,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其思潮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上世纪60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来传入加拿大,80年代迅速传入欧洲、亚洲和澳洲,并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其理论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积极适应社会的需要,开设的主干课程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得到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课程的需要;教材必须是成熟的技术或管理标准;基础课程应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而设置,而且以够用为度;训练应以学员毕业后能胜任某一具体岗位为基础等。由于其简单、易学、易于传播,90年代初期,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传入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因此,英语作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应切合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建立在高职学院特点的基础上,应以学生的职业需要为中心,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教材、教法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实现以职业需求为本位,培养从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英语EOP教学。

三、EOP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其核心和精髓是“实用”,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基于这样的教育原则及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0年出台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原则是“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注意“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由此可见,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或终端产品是“实用”或“应用”。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者,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必须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始终秉承“实用”的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学生实际掌控运用英语的技巧和能力,以满足其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但仍然要以职业要求为出发点,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使英语教学有所侧重。例如,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调查显示,对于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阅读及翻译能力相对重要,而对文科学生,听说能力则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搞“一刀切”,应合理组织教学。高职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应为:首先须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应用英语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模式,推动EOP教学应用

高职英语的教学计划应根据职业岗(群)位对英语的需求,按照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内容。高职英语实用能力包含三个模块的内容:一是通用基础英语的内容,二是职业英语中的通用基础内容,三是职业岗位群英语的特殊内容。而在不同模块中各项技能的要求有所差异,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编写合适的教材

以不同“职业”英语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需求及职业素养要求为教材编写主线,以不同的“工作岗位或服务岗位”构成若干教学模块,以相同岗位上的不同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为工作技能或服务技能构成教学单元,以具体“工作过程或服务流程”构成教学内容,以工作或服务中的英语语言要求和实操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构成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职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将英语语言的习得与岗位功能结合,将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工作技能或服务技能养成结合来构建现代职业英语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既要有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或岗位服务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其广度和深度要适中,要有极强的不同职业英语的导向性。因此,在教材编写前编者还需要开展对行业需求调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职业能力要求;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的过程中,既要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又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要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的岗位工作任务对英语语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注重英语知识习得和实际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养成之间的协调;融入职业考证内容,使教材内容和岗位实训配套,相辅相成。

职业英语的实训教材,目前基本上是空白,我们应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教材配套,相辅相成。专业英语是职业技能课,可引入案例教学。教学栏目设计要有特色,好的教学栏目在教材中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独具匠心教学情景设置和教学任务设置、富有创意的教学栏目的建设,能体现对不同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独到之处。

(二)建立EOP模式下三结合的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开展实践,高职院校就要先确保实践教学和实训的时间。首先,加强课内实训活动,教师通过教授、演示和指导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训活动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熟练程度。其次,校内外实训相结合,推行“校企结合”。实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各种技能竞赛为突破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施。职业英语技能和其他专业技能一样,只有实践过才能变成学生自己实际有用的职业技能。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对“新职业人”锻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语言教学形式,将学校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和岗位顶岗实训三者有机结合;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英语技能的培养、职业证书获取和职业英语工作实践或服务实践三者有机结合,EOP模式下职业英语三结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竞争能力,实现顶岗实训和就业“零距离”,满足企业对“新职业人”的综合要求。

(三)多元化考核学生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凭笔试试卷。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改革侧重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全面多样考核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

学生在校考核可以采用“笔试+听力测试+口试”的方式,考查学生英语知识,职业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流程或英语服务流程的得体运用能力;考查学生职业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情况。学生在岗位实训考核:以口试为主,主要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考查学生在岗实际操作能力。考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将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的评价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

学生平时自主参加的教学活动全部记入考核成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也成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视为课程考核合格。教师全面多样地考核学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也是“双师型”教师。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要通过培养和自我提高才能实现。

教师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不但要审视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而且要通过读在职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报告会、短期培训班,钻研科研以接触和获取新知识,增强社会敏感性,提高专业业务素质。

教师应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短期或中期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或深入实训基地实习、锻炼,或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将英语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利用英语的语言优势,将对专业领域的了解深入到国际范围,为学生带来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岗位进行实际的指导,提高技能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文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元素组织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岗位群需求设计教学方案,使用专业词汇进行情景模拟,等等,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或以后工作中会面临的涉外业务活动的英语交际能力。

五、结语

以EOP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把语言的交际目的扩充到了职业上的工具目的。高职英语教学以EOP为目标定位,英语的教与学与学生未来职业相挂钩,体现为工作岗位服务的特点,把英语能力的培养集中在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口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和熟练上来,进而为学生适应日后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EOP英语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关键,更是体现各高职高专学院办学特色和展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因此,EOP教学应与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与学生就业为方向,将英语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职业英语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基础,又具备相关实务工作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梁悦.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4.4.

[4]胡晔, 李志忠.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04, 7.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2

周洁文 高宏毅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认识,同时介绍了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个做法:确立能力目标图,构建专业能力图,编制教学进程图等。

关键词:能力 本位 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专业能力 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

1 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认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界出现频度极高的三句话。前两句话,本文就不谈及了。这第三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从字面上看,“能力”,按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完成一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本”的原意是草木之根,由此衍生出,“本位”是自身的根本责任。因而,“以能力为本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学校的根本职责。

笔者认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提法,很可能是借鉴了北美的CBE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翻译过来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为了弄清“以能力为本位”的内涵,笔者阅读了职教专家邓泽民教授最近出的四本关于职教的书。下面,笔者将书中关于CB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摘录整理于表1。

表1

序号比较项目传统模式CBE模式

1教育理念学科本位能力本位

2教学计划按学科内容制定根据职业能力需要制定

3学习内容教科书/指导书多种载体资料/学习模块

4教学场所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场所为主

5学习形式教师传授为主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学习为主

6考核方式作业、测验和考试表现与操作水平

7学习组织以班、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

8反馈周期性及时

9毕业时间(学制)表现(操作水平)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我们从事的虽然是高等职业教育,但大部分的做法却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方法。现在看来,确实是到了改变我们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过时做法的时候了。当然,我们也不必去全盘照抄CBE,但借鉴CBE,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教学更具自身的特色,却是很有必要的。

2 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图

“普高”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是按学科本位的理念制定的,其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目标显得笼统抽象。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则是按能力本位的理念制定的,要求首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作岗位(群),再分析得出该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明确具体。许多职教专家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其中后两者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又被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们现行的教学文件中,一般将关键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两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含有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三块的教学目标图,见图1(注:图中前两块是引用邓泽民书中的,第三块是笔者学习后绘制的)。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由专业人员编制的专业教学计划,往往会对关键能力重视不够,笔者现在知道了,关键能力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专业能力,因而是不可以忽视的。

设置专业能力模块,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的分析入手。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适用的.目标岗位较宽,有:①计算机管理员,负责机房、网站、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②电脑文员,负责电脑文档、图表、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编辑工作;③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员,负责计算机设备管理和学生上机指导工作;④营销公司的业务员,负责计算机销售、售后服务和客户培训工作;⑤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在软件工程师领导下,负责程序编写调试工作。

上述“五员”的目标岗位,①、④两者偏重硬件维护,②、⑤两者偏重软件应用,而③则是有“软”有“硬”。经过专业分析讨论会研究,兼顾“软”和“硬”两方面职业能力的需求,我们确立了计算机专业的六个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见图1。

3 专业能力的细化与整合――专业能力图

在教学目标图中,专业能力是粗线条的,要确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将这些专业能力进行细化和整合。

细化可以采用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形式进行。让专家畅所欲言地展开来谈,要引导专家谈论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及其需要的典型能力。工作人员要做好记录。

细化出来的能力点是零散的,要将这些能力点组合成课程,就要进行整合。整合有分类、归并和筛选这么几个过程。分类,是将细化的能力点按已设立的六个能力的大项进行划分。归并,是在每个能力大项中,先根据能力点的密集度确定一些目前较典型的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再用这些课程把一些相近的能力点圈并进来。最后是筛选。筛选有“粗选”和“细选”。“粗选”是将整门课剔除,“细选”是将某门课中的某些能力点剔除。筛选是很关键的步骤,操作中一要根据层次(难度),将一些中专、本科层次的能力点或课程剔除;二要根据内容,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须将一些相近的教学内容剔除;三要兼顾“软”“硬”,因为我们培养目标的就业岗位,两类人员都会有;四要突出重点,我们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点设在“数据库应用与编程能力”这个大项上。需要注意,筛选很可能将一些重要的能力点也剔除了,故应将那些被剔除的课程进行“破碎”,把一些有用的能力点重新进行归并、筛选。这种操作有可能要反复多次地进行。

经过细化和整合,我们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能力图。在这个图中,基本囊括了各项专业能力的课程元素,是我们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在图中,为了排列整齐,我们将六个专业能力提高了一个层次,与“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并列。

4 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进程图

能力图规定了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但要用其直接编制教学计划,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顺序和学时数在能力图中未能反映出来。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能力模块结构的教学进程图,见图3。这个图将各能力模块、各实践课、各理论课全部集中在了一张图上。在这张图上,使用者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各能力模块的进程安排、各个实践环节与各门理论课程的配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及安排细节等情况。故应用这个图可以方便地编制教学计划。

在制作这个图时,我们运用了一些新理念,采用了一些新方法:(1)运用了“生态树型”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将学生视为“小树”,在培养上是要使“小树”(学生)同时向“枝叶”(能力)和“根系”(基础)两个方面发展,使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基础素质也不断加深,实现“根深叶茂”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将培养专业能力的课程能早一点开的尽量早开,使学生早接触专业的学习。如在第一学期,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互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能力类课程。(2)多头推进,循序渐进。即在教学进程上,可以多个能力模块同时推进。而每一能力模块是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由图3看出,前4个学期,每学期都安排有3~5个模块的教学。还可由较典型的模块3的教学安排看出,课程的难度是逐步升级的。(3)合理安排,注意搭配。一个学期的课程,不能全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而应是有主有副、有理有文、有偏重“动脑”也有偏重“动手”的各类课程的合理组合搭配。这样的搭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有效防止和减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第四学期,我们安排了相对偏重“动脑”的“ASP编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搭配,我们也安排了相对偏重“动手”的“实用网络技术”、“动画制作”课程。(4)加强改进主干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教学以任务(目标)驱动,设置专门的实训课,与考证挂钩等。如“VFP数据库”一课,我们根据计算机高新考试的内容,设置了8个分目标,以它们为任务,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去一个个地攻克;再用专门的实训课,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由“掌握”提升为“熟练掌握”;最后通过一个应用设计制作,使学生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产生“质”的变化。

文中所述及的一些做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已经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但与先行一步的各职业院校比,我们还很“稚嫩”。 为了“抛砖引玉”,我们还是将此“拙作”拿出来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5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 reforms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teaching several procedures

Zhou Jiewen Gao Hongyi

Maom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dong Maoming China 5250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viewpoints of taking ability as the standard,and some methods of reforms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teaching: establishing ability target array, constructing specialized can try hard, establishing teaching advancement chart,and so on.

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能力为本位;会计教学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学仍然沿着传统的“灌输式”模式运行,忽略了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知识的更新速度。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难题。

一、目前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然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却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往往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众多用人单位却又叫苦招聘不到实用的会计人才,其根本原因与我国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重理论、轻实践有关,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缺少实际操作经验。

(一)课程体系设置落后并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学校没有摆脱传统方式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这样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理论传授,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创新,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教材体系亟待重建

当前教材体系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能系统地进行知识传授,但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某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了教学而教学,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多有重复,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不减,浪费了学生的大好时光。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当前会计专业招生人数较多、实习经费短缺、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太少等原因,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得不到保证,存在走过场现象,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内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而校外的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安全、经济效益、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也不敢让学生从事关键性的会计岗位实训。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探索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教育”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该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该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引入我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及企业财务工作的保密性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设计一整套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体系设置

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结合高职高专的特点以及本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具体的市场调查,确定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

在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务必体现出职业岗位设置的特色,保留公共课和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对实训课程的合理安排。

3.课程体系的学期安排

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模式以“411”模式设置课程比较有效,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校内同步模拟实训并重。

(二)重建教材体系

要建立与课程体系相一致的教材体系。选用教材在内容方面,既要符合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又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如增加所得税会计业务、资金融通、对外投资及合并会计报表等业务,有利于学生将企业管理、政策法规、会计处理等知识融会贯通;也使学生对一些具体业务问题能够灵活处理,提高应变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充分利用校内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室仿真的教学系统,在会计综合实训过程中,以现实中一个一般规模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作为蓝本,让学生在会计实训室先手工完成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须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企业企业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使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我院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既能完成理论教学,又能进行现场实作指导。

(五)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1.完善校内实训室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会计手工操作 模拟实训室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

2.校企结合,探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与会计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合作,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实习空间。

(六)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建立学生综合考核体系。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以工作任务为考核评价对象,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作业表现来进行成绩的核定,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促使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发挥考核评价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带动整个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总而言之,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紧贴实际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8,(1).

[2]周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教学研究 篇4

一、能力本位教育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 解读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 展开教学活动,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是以美国休斯敦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反馈教学原则”和“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经推出, 就得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 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 在20世纪90年代初, 在中国与加拿大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交流中被传入我国, 并在许多职业学习得到应用, 反响很好。

2. 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要能够以能力本位为主进行教学创新实践, 这是因为, 会计专业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另外, 教学的难度较大, 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就很难有效掌握有关知识, 更难以在工作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只有以能力本位为中心进行教学创新, 设计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不断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展。

二、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创新

1. 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现实情况, 社会的现实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学校要认真研究学生情况, 做好市场调查, 整合各种资源,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保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是会计教育成功的关键。

2. 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以能力为本位教学, 就需要能够创造性的设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突出实用性, 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效发展自己的实战能力, 丰富自己的会计知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点,

合理保留公共课和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更要突出实训课程。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未来职业发展必要的素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为职业学校所选用教材。在内容方面要满足两个条件, 1、所选教材内容要符合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2、会计教材内容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能够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有价值的。比如, 为了体现时代特色, 在会计教材内容中要增加所得税会计业务, 资金融通、对外投资及合并等内容, 使学生能够将企业管理, 政策法规、会计处理等知识融合起来,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具体业务中灵活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

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要能够应用项目导学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创新教学, 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同时, 教师要能够利用校内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室进行仿真教学, 使学生能够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过程, 完成会计业务处理, 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作为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会计实习实训的投入, 学校要不断完善校内的实训室,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会计手工操作, 模拟实训室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边学习, 边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 学校要努力寻求与企业的联合, 不断创新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方式。能够积极地与会计事务所, 会计咨询公司合作,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的场所, 这样,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能使学生在现实的实践中接触到最新的会计知识, 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得到发展。

5.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就需要能够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一方面要定期选择优秀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 提高教师的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中有技术专长的, 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是高级技术到学校任教或者对教师进行指导, 以全面提升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这样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 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 会计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在教学中进行单项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必定是失败的, 新形势下, 要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就需要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创新, 要通过有效措施, 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 才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才能为学生未来成功发展创造条件, 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摘要:新时期, 经济转型发展迅速, 会计教学要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 创新教学模式, 这样培育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研究, 指出在会计教学中如何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 对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发展学生的认识, 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能力本位,会计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 (05)

[2]谢红, 谭绍华, 汤方梅.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5)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5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

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和高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激发和端正创业意识,冷静面对创业,同时培养毕业生具备综合就业能力,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努力创建大学生创业实验园或创业基地,还有每年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都吸引了不少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与其中。设想如果能够把创业意识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么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面会更广,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

2.1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含义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确立“能力为本”的职教观念,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这不仅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也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革新。

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2.2 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首先,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利,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其次,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具体职业岗位的需要,把相应的内容分别从多学科教材中抽取出来,重新组合,打破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形式,教学材料形式多样,职业针对性强;第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尽量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第四,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第五,根据能力标准以过程考核代替传统的一次性考核。

3、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3.1 服务营销课程简介

服务营销,就是从服务的角度去做市场营销,更注重企业形象和客户价值。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服务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市场营销的观念和策略已不再完全适合,需要一些调整。并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服务营销理念,把市场营销的4Ps调整为4c策略,即:产品转化为消费者需要、价格转化为消费者购买成本、渠道转变为购买方便性、促销转变为沟通交流,简单地说就是:需要、费用、便利、沟通四个策略。

3.2 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经济管理系各个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从事经济及管理类的各项工作,随着社会服务化经济大趋势的发展,需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首先在本院经济管理系开设了任选课《服务营销技巧》,后来又在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服务营销》课程。

本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考虑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感受当经理的自豪和责任,设计了一个大的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志向模拟创业。然后根据每一次课程的能力目标设计了渐进式的训练项目和任务,比如为了训练演讲能力、熏陶职业素质,设计让各公司的经理(相当于分组活动的组长)即兴演讲,做一分钟的就职演说;为了训练服务营销的策划能力,布置任务让学生对其模拟创业的公司分项目的进行策划;为了训练对服务营销策略的应用能力,布置学生针对其创业的公司对各个策略进行设计,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工具运用能力,每项任务都是分组完成,并在课堂展示,然后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提建议,教师点评。

3.3 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就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或者和学生交换一下角色,鼓励学生上讲台演讲、展示设计方案等。为了限制迟到现象的发生,又不想破坏课堂气氛,迟到的同学不用做任何解释,但一定要给同学唱一首歌,这样更加促进了活跃、民主课堂气氛的营造,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活跃、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角色、深入挖掘潜力、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知识共享、得到能力训练,能够真正达到预定的能力目标的培养。

4、创业意识贯穿于服务营销的教学过程

4.1 创业梦想的激发

在作为任选课开设的时候,选课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的各个班级一百人,结构复杂不方便管理,于是考虑首先形成一个整体,模拟建立一个大公司,形成总分公司的管理格局。在第一堂课上,首先竞选一位总经理。竞选的步骤是:第一,学生自愿报名(第一次上课四名同学报名);第二,报名的同学即兴演讲,进行自我推荐;第三,全体同学以举手的方式投票,票数最多的一名被确定为总经理;最后,总经理进行即兴就职演说。此时,多数同学已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志趣相投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每组5-7人),每个小组模拟创办一个公司。限定一周的时间完成此项任务,第二周上课,分公司的经理也要进行一分钟就职演说。

经理们都为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而兴奋、自豪,其他同学也感到新奇、兴奋。总经理更是不负众望,还不惜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各个分公司的经理们精心设计、制作了聘书,在就职仪式上很正式的颁发给各个分公司的经理,并一一握手。学生们自带相机拍照留念,课堂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作为专业课开设的时候,因为一个班级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就免去了竞选总经理的步骤,直接畅谈理想,志趣相投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模拟创建公司,每个公司的经理都是总经理。

4.2 实现梦想的天堂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大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谈起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眼睛都放着光芒,虽然不是很成熟,但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激情,有些也比较切合实际,有时尚感,符合发展趋势,很有希望成为现实。

有一次,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想当个“招租婆”,同学哈哈大笑,她自己也笑,边笑边讲述了她的思路,她是看了“招租婆”的电视剧受到的启示,看似在开玩笑,其实是她的真实想法。应该鼓励。在嘻嘻哈哈的活跃气氛中许多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印象较深的有:在广州大学城开一间服装店,专门为大学生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服装;在大学校园里开个书吧,为同学们提供读书兼休闲的场所;技能培训公司;环保节能公司;连锁超市;室内植物装饰公司;时尚家具店;儿童服装公司;连锁便利店;家政服务公司等等,还有同学大胆地提出要打破殡葬业的垄断,创建“殡殡有礼殡仪连锁公司”。这些梦想很有现实意义,值得为之探讨和策划,实现梦想极有可能。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6

一、开放课堂,放开学生手脚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我大胆放开,围绕要讲解的课文,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宗旨,让学生从心理上充分放松,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如教与历史有关的课文时,我把学生课下搜集到的有关那段历史时期的影视图片、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后,在课堂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予以播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画面把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情况介绍说明。对于一些见解独到、表达准确、语言流畅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了解课文背景,水到渠成地引入对文章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再通过对体裁、报道对象、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去,激起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理解。课堂上,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又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感悟到了语文课的魅力;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避免了课堂上一潭死水,学生被动接受死知识的局面。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发言,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切忌对学生的观点、看法横加指责、讽刺挖苦,要培养学生敢于说、乐于说的个性。要让学生把语文课看作是一片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块园地,施展自己才华的一方沃土,在这里不应有思想的羁绊、言论的束缚。只有开放了课堂,才能放开学生的手脚,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课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牛顿由苹果落地引发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语文课同样也需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好学生。语文课上,小到生字词大到主题思想,我都鼓励学生要有发问精神,多动脑、勤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发扬探索求知的精神。为此,我给学生讲徐霞客不迷信《禹贡》一书的“岷山导江”的说法,而发现长江源头的故事。鼓励学生要多查资料,多提问题,敢于打破对书本的迷信,要大胆见疑,不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不断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三、激励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克服个别学生思想不集中,怕难、懒惰的思想,我根据情况适时地引入一些生动的教学范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如巴尔扎克疯狂写作,海伦·凯勒的顽强求知,华罗庚钻研数学、陈景润求证难题……一个个名人故事,一件件历史逸闻,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比学赶帮中树立竞争意识,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绝大部分学生对文言诗文的学习感到较难,为此,无论是背诵、翻译、还是对文章的理解,我都以学生活动为主,在人与人、组与组、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充分展开讨论,并进行全方位的评比和竞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比劲”,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推动学习的进程。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紧张、激烈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走上讲台,让学生做老师

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说过“(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上,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一些自读课,我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大胆走上讲台,说出对课文的理解、看法,甚或对课文作一番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优化了语文教学,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在乐学中找回自我,自觉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渴求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深入体会,学习探究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将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学习了想象与联想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我让学生以月夜为观察对象,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不少学生的练习联想合理,想象丰富,且语言生动,可圈可点。学习了传记类文章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传、人物评传、文学传记的特点,掌握传记文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做到学以致用,我让他们给自己的亲人写一篇小传。要求实事求是,既要写清亲人的主要经历,又要突出其思想、性格、做人原则等。这样的文章既使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又避免了雷同之感。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知器。”总之,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反复练习,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已从语文课中找到了学习方法,增添了学习兴趣。他们也都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了一个善于思索的大脑。从而也为语文的学习、作文水平的提高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课堂上如何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的宗旨?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在不变中求万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进而变知识为能力这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7

正确定位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才能真正赋予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创业教育是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应有之义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在欧美各国逐步兴起。创业教育的兴起反映了新世纪、新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培养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顺势而为,适应这样的人才需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明确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会议进一步指出:“这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4月在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提供了一个数据,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会议提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多变的需求,革新教育与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同等重要。步入新世纪,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是得到普遍认同。2008年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以上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来看,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新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延伸和内涵的扩充。国内外有识之士无一不充分肯定创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奠定了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肩负着创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开展创业教育是增加高职生创业型就业的战略举措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但如果单单依靠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是被动型就业。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因素,这样的就业路愈发狭窄,社会需要更多的创业人才去创造就业岗位,创业型就业就是主动型就业,必须积极推动主动型就业,这就必然要开展创业教育。同时,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等创业品质,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主动型就业的能力,也能增加被动型就业的机会。

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素质教育正体现了这一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注重的是自信、勇敢、乐观、独立、勤奋、创新等创业品质和创业潜能的开发和学习以及领导、决策、协调、社交等创业能力的培育。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重大举措,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高达2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比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缺失和薄弱是关键。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科学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至今美国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创业学课程。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美国强劲的创业势头和经济发展。德国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口号:“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毕业生创业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之一。不少已成功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坦言,学校教育对于他们了解创业知识、实现创业行为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他们表示,如果在学校期间能够系统地接受创业教育,创业之路可能会走得更顺当一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我国的高职创业教育尚处在试点阶段,在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对创业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目前,高职院校重就业教育、轻创业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创业教育与实践还十分薄弱。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到位调查结果表明,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层次的创业学科,更无论高职层次的创业学科了;创业课程除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尚未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兼职师资多,权威师资甚少调查结果表明,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大多属于“学院派”,由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行政部门教师或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担任,这些师资大多缺乏企业经历,更谈不上创业实践经验。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聘请了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客座教师,尽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组织、制度和资金上的问题,往往很难做到系统化、制度化、常规化,加之外聘教师多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

实践与理论脱节,讲课难度大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大多数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只能纸上谈兵;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创业资金与创业场所的高职院校如凤毛麟角,即使能够提供,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创业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导致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创业素质欠缺、创业能力知识缺乏,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的实践和成功的几率。

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树立“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根本”的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是一项复杂工程,制约创业成功的因素有许多,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无非是内外两大因素。作为内因的创业者个人因素是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根据对成功创业者的调查发现,创业者一般都具有某种共性,即相似的创业能力与素质。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让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事实上也不可能,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创业做准备,当创业时机成熟时可以加以运用。一般而言,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特质和能力,其具体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其精神实质基本一致,可概括为身体素质、创业意识、知识机构。结合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身体素质方面主要应进行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包括自信、勇敢、执著、创新等内容,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条件,有时可直接决定创业的成败。创业意识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内容,是从事创业的内在驱动力,决定和支配着创业的态度和行为。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商业知识、法律知识、社会知识等内容,直接涉及创业者实施创业的基础性工作。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指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要素,也是获得创业成功的保证,具体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内容。因此,高职创业能力教育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根本和立足点。

整合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专门的创业课程教学基础之上的。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开设此类课程,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共有17门之多,有90%的学生学习过创业课程,其课程已涵盖了创立一个企业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包括如何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专门创业课程的还不多,大多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这显然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当然,仅仅依靠创业课程还不够,职业技能教育毕竟是高职教育的重心,应该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能力培养,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强调创业法律知识传授,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创业理想与信念教育,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心理辅导等。

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强化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或研究生更注重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起点较低,适合小规模的自主创业,而且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一定的耐挫折能力,这些都是高职生创业的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特点,尤其是应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这一独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训练和引导,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

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和校园创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离不开创业思维的培养,创业思维的养成需要赖以生长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和土壤,即要有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这就需要开展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是指通过举办创业讲坛、开展创业竞赛、实施创业培训及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创造一种有利于创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这一过程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欲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成为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生创业实践途径目前,各级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在出台一系列涉及融资、开业、税收等诸多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设立了诸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等社会机构,或让大学生直接进入孵化中心“孵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场地,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能力拓展训练,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提升其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能力,或推荐大学生到见习基地,安排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见习。此外,还从创业项目对接、专家指导及创业个案辅导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跟踪服务,即所谓“扶上马,送一程”。如果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能很好地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无疑会拓宽学生创业实践的途径,大大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健壮.创业学与商业计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天桥.创业第一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敏.大学生创业设计[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8

一、项目教学法中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因此考核注重结果, 忽视学习过程, 通过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卷面考试, 单单以学生考试分数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 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只占最终成绩很小的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它在现行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从一定角度讲, 这种考核方式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有助于教师实行因材施教,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但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1) 考核理念落后陈旧, 考核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2) 考核模式单一, 考核多采用期末成绩占80%, 平时成绩占20%, 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 不利于综合、真实、全面考核学生知识与能力。 (3) 考核内容没有人性化, 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 题型标准化、内容教材化,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 (4) 考核的反馈、调节、指挥棒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明显不同,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 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一切都围绕着项目 (或任务) 来进行, 教师只是各种问题、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如何建构的指导者。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都参与的实践创造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现在项目教学法已在众多学校被采用, 如果项目教学法还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 就会忽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体现个体差异、培养操作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均有较大负作用。

美国著名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确切地说, 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教学不能单单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 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师引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为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 全面评价学生, 解决传统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采用学习过程考核, 对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 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1. 明确职业能力要求

以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综合专业实训》为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服务器端脚本语言VBScript的基本语法;ASP的五个内置对象Re s p ons e对象、Re q ue s t对象、Ap p lic a tion对象、Server对象和Session对象;使用ASP通过ADO调用数据库, 对数据库进行管理;ASP中使用服务器端的组件,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建设动态网站能力。

职业能力要求: (1) 掌握使用ASP技术创建动态网站, 培养动态网页能力; (2) 通过需求分析编写文档, 培养学生文字处理和电脑排版能力; (3) 通过分组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4) 通过实训总结交流、说写结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重过程考核, 将水平考核与课堂评价相结合

从《综合专业实训》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如图1) 可以看出, 《综合专业实训》设置若干教学情境, 每个情境都要进行过程考核, 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考核三部分。基本素质主要是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 即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基本知识主要是需要掌握的理论实践知识, 主要以口头提问和纸质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是运用所学技能丰富自己的网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压力无形增大, 平时需要自觉学习。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培养以外, 还需要经常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在每次课或每个情境结束时, 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考核可以作为平时成绩, 也可以作为测验成绩。按照课程要求, 平时成绩占总评30%, 测验成绩占30%。

3. 重综合能力考核, 将单一能力考核与职业能力考核相结合

掌握使用ASP技术创建动态网站, 培养动态网页能力。具体来说, 培养网页建构的基本素质 (如布局、颜色、文字、图画等) 、掌握使用ASP创建留言板、聊天室等交互功能。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创建网站, 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个人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实训总结交流、说写结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需求分析编写文档, 培养学生文字处理和电脑排版能力。

4.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从自评到组长评到教师评

为实现课程目标和能力锻炼, 可以采取从自评到组长评到教师评。在项目总结阶段, 学生可以给自己打分。每小组设置小组长1名, 每小组大概6人。组长负责给每个组员具体分工并对进度进行监督。教师给组长600分, 由组长按照个人分工和工作情况给每个组员打分, 每人上不封顶, 最低为零分。作为组长可以奖励10分, 若组长没完成本职工作, 倒扣20分。根据自评和组长评, 教师给出最后实训成绩。按照课程要求, 实训成绩占总评40%。 (1) 自我评价 (如图2) ; (2) 组长评价 (如图3) ; (3) 教师评价。

总结:在项目教学法中实施学习过程考核后,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贯穿于平时的学习过程, 学生上课的效率、学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学习竞争氛围逐渐形成, 组内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项目教学考评模式对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 加大了教师教学和考核学生的压力。如何让新的考评模式能在学校有大量的应用, 是将来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莹.表现性评价在职校学生评价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 2006 (24) .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9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倾向是淡化学科界限,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压缩基础课程, 增加人文社科课程, 突出护理特色;压缩理论学时, 强化实践训练, 突出技能培养;加大设备投入, 增加综合技能训练和模拟仿真考核, 培养职业岗位能力[4]。本研究围绕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2003 年颁布的关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明确提出的护士职业能力[5], 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的优化整合及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 旨在培养高素质合格护理人才, 现将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本校2011 级大专护理1~14 班中随机抽取3 个班 (124人) 为实验班, 3 个班 (111 人) 为对照班。

1.2 研究方法

1.2.1 课程设置对照班依照河南省护理专业 (专科) 指导性教学计划, 先后开设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药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精神病护理学、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 共19 门课程。实验班以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岗位群服务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经验, 将原有19 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 开设正常人体学、健康与疾病、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临床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及临床护理技能8 门课程, 其中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与整合前相比, 内容变化不大, 内容变化较大的课程如下。

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横向整合, 减少知识间的交叉重复, 同时与妇产科护理学中的正常妊娠与分娩, 儿科护理学中的儿童生长发育, 老年护理学中的正常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纵向整合, 形成正常人体学[6]。该课程从整体角度介绍胚胎的发生, 生命的孕育, 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及老化的规律, 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和生命各周期的结构及功能的特点。

将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外科护理学总论中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健康评估中的常见症状横向整合, 再与社区护理中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 护理学基础中的消毒、灭菌及隔离知识, 药物学、外科护理学总论中手术的基本知识及社区护理中的健康教育纵向整合, 形成健康与疾病[7]。该课程从整体角度介绍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变化, 包括疾病的发生和健康的维护。疾病的发生包括致病因素、病理变化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健康的维护包括疾病的预防、疾病的干预 (药物、手术) 、健康的促进与维持。

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横向整合为临床护理学[8]。该课程围绕生命周期分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病人护理、新生儿疾病病人的护理和成人常见病病人的护理, 其中成人常见病按照人体系统分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生殖、运动、神经、传染病、肿瘤、精神疾病等。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 突出能力培养, 将护理学基础中常用的操作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及专科常用的护理技术 (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 和急救护理学中的常用技术与临床疾病纵向整合, 形成临床护理技能[9]。该教材以病人为中心, 以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为线索, 创设项目, 模拟临床情景, 提出护理任务, 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基本操作技能、专科操作技能、评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1.2.2教学计划对照班依照河南省护理专业 (专科) 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开设系统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二学期开设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第三学期开设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第四学期开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精神病护理学、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 各科的实验课同期进行;第五、第六学期为临床实习, 共10个月;第六学期末返校参加毕业考试。校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总学时为1 002学时, 实践总学时为250学时, 理论与实践比为4∶1。

实验班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 将评估能力、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采用先理论, 后实践, 再理论;先知识, 后应用;先单项, 后综合, 层层递进, 螺旋上升的培养理念。第一学期开设整合的正常人体学, 第二学期开设整合的健康与疾病、护理学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健康评估、临床护理学, 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护理学、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学, 各科的实验课同期进行, 即将临床护理技能课的内容融入实验课中, 同时安排临床见习。所有课程较对照班提前2 个月结束, 第五、第六学期为临床实习8 个月、社区及老人院实习2 个月, 最后2 个月返校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考试。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总学时为770 学时, 实践总学时为400 学时, 见习总学时84 学时, 理论与实践比为1.6∶1。

2 结果

2.1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于2014 年5 月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实验班3 人因病未能参加, 对照班1 人考试报名未成功。两班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平均成绩及合格率 (专业实务≥77 分且实践能力≥79 分) [10]的比较见表1。

统计学显示,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t=0.71, P=0.49;t=0.05, P=0.89) , 实验班与对照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χ2=0.42, P=0.52) , 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无差异。

2.2 核心职业能力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毕业考试时均增加了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技能考核, 评委由临床护理专家担任, 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自愿结合的方式考核, 从13 个典型的临床护理项目中抽取一题, 在标准化病人或模型人上操作, 教师当场从基本素质、沟通解释、评估判断、操作水平、结果判断和健康指导方面考核。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结果显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能考核总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t=1.26, P=0.21) , 但在各项素质、能力的评价中, 除基本素质两班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t=0.16, P=0.87) 外, 其余各项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班在沟通解释、评估判断、结果判断和健康指导方面均优于对照班, 而对照班在操作水平方面优于实验班。

3 讨论

3.1 生源素质的下降与人才标准的升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近些年, 随着考生人数的下降和本科院校的扩招, 加之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高职院校的生源愈发紧张, 学生的入学基础越来越差。我省高职护理学生入学时的分数较高专低100多分, 较三本低200 多分。高职和高专护理专业所开科目基本相同, 3 年均在30 门左右, 与本科护理专业所开课程也相差无几, 而本科学制为4 年, 专科和高职学制为3 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新药物的应用, 人们对护士的要求日益提高, 行业对护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这种认知基础与目标要求相矛盾的情况下, 如何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突出护理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 强化技能训练, 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护理专业的特点与现行制度影响了工学结合

护理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教育, 其面对的是人, 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需求, 人的各项指标会随着环境而不断变化, 为保证人的安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过模拟病房和模拟人的训练。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医疗纠纷的增多, 学生在病人身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 且医院对医学生培养的职责不明确, 医院自身要生存、发展, 提供给学生的训练岗位有限, 因此护理职业教育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较困难。加强综合实训, 培养岗位适应能力是学生向护士转变的“必修课”。

3.3 深化教学改革是走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困境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 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人才的缺口更大。高职护理教育肩负着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护理人才的重任, 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紧密结合护理教育实际, 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性教学体系、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以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晓云.三年制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6) :300-301.

[2]井坤娟, 王彦.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的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 22 (1) :66-67.

[3]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杨国样, 丁钢.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5]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开展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S].2003.

[6]鲍建英.正常人体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7]杨红.疾病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8]夏泉源.临床护理 (上、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9]曹允芳, 许翠萍, 邢爱红.临床护理技能[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10

对象与方法

对象:以我校2004级护理专业6、7、8班 (136人) 为实验班, 采用分组学习法, 强调合作与交流, 每5~6人为一组, 设组长1名, 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收集资料、发言、技能、记录等任务,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给每个同学提供了参与表现的机会, 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004级护理专业4、5、18班 (152人) 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方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护理班的学习特点, 实施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把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病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式中。以《护理技术》中口服给药法一节为例, 教学过程如下: (1) 集体备课说课,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药物治疗是协助诊断、治疗疾病、促进康复、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是医生、护士和药师共同协作完成的。护士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具有执行、监督及监护作用, 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杜绝差错事故、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我们教研室几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积极商讨, 采取集体备课, 精心选择病案, 涵盖临床上的一些特殊用药, 缩小临床应用与课本内容的差距。另外我们在校附院拍摄素材, 制成课件以给学生创造逼真的情景。 (2) 学生准备:上课前将病案发给学生, 其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搜集资料, 查阅相关书籍, 如《临床护理》、《护理技术》、《药物学》等, 并进行网上资料搜集, 自行组织小组讨论, 并要求记录每次活动内容。 (3) 启发引导, 实施教学:首先, 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交流学习收获, 通过让学生介绍预习内容、遇到的问题的方式, 教师准确掌握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 尤其要注意理解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其次, 开展情景模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或教师分别扮演护士与患者角色, 提供仿真模拟平台, 让学生实施口服给药法的护理措施。护士在临床给药时要进行三查七对以杜绝差错发生, 为加深学生对三查七对内容的记忆及掌握, 并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正确实施, 我们设计很多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 以加深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印象, 比如口服给药本上床号和床尾卡不一致, 药物名称、剂量和医嘱不一致。在教学之初, 学生根本意识不到需要检查药物名称及剂量, 只是模仿临床上护士的操作进行发药并对患者进行服药监督。教师对学生的不正确做法不进行指点, 但会假装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 学生会认识到护理措施可能出现了问题, 开始仔细检查核对, 发现患者名字与口服给药本内容不一致, 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并最终明白了三查七对的真正含义及如何实际操作。教师通过肯定和鼓励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及行为。所有学生踊跃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积极准备资料进行讨论,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解决了多个问题, 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效果评价

通过对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理论考试、综合素质及技能考核, 统计结果表明, 实验班平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说明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动为导向的护理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班学生考试成绩的标准差比实验班高, 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小,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尤其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较大;实验班95%学生考试成绩较对照班好。见表1。

通过发放自制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表, 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自我评价, 按照评价等级每个问题分别为1~5分。统计结果表明, 以行动为导向的护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P<0.01)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虽有提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体会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自学讨论, 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集体协作精神,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仿真实践平台, 通过让学生学会观察、沟通, 讨论和分析, 促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可以灵活运用的、简单易懂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综合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能力、想象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考试测评, 发现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使学生学以致用,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使其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动力, 提高了学生适应临床岗位功能的能力, 缩短了行业使用及学校培养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2]孔晓珊.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 2002, (7) .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11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策略,对于英语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英语 能力本位 第二课堂构建

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其中特别提到要实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能够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英语教育也需要积极改革,能够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英语专业的第二课堂,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内容的设计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展开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英语素养,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英语活动中提高发展能力。这对于有效改变目前学生英语学习的被动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基本还是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学习的效果不佳。但第二英语课堂的构建,通过活动展开教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轻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英语的兴趣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第二课堂的构建,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潜能的挖掘,对于完善学生的个性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内容设计虽然是围绕传统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但有很多内容都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策略

1.研究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找准立足点,服务完善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因此,第二课堂的构建,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能够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第一课堂内容的延伸和补充,能够找准立足点,服务完善教学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第一课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而智育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要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技能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中, 在内容选择上,就要能够围绕德育、体育、美育、技能教育展开,这样,才能实现第一二课堂的互补,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另外,在第一课堂英语教学中,基本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学生参与英语实践的机会很少,同时,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选择联系不紧密,这些也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而第二课堂在构建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延伸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地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第二课堂内容构建,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完善,才能促进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课堂构建。在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压制,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在构建英语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这个问题,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设置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主题,设计一些真实的鲜活的语言应用环境,设置一些语言真实交际的环境,同时,教师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加强对英语语言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的能力。第二课堂要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才是成功的。

3.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发挥英语基础服务性功用。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学生的英语应用,使学生能够应用英语进行专业建设活动,能够应用英语促进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发挥英语基础服务性功用。

在英语第二课堂的构建中,教学设计要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和知识学习转移到和专业相结合的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上来,比如,在营销专业的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活动设置。以电脑营销为例,在活动设置中,可以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品牌电脑的中英文资料信息,要求学生模拟外贸营销场景,针对一定的客户群,使用日常交际英语与顾客进行沟通,已达到营销的目标。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活动设计,采用任务型和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利用英语解决自己的职业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是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构架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素养,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在构建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中,要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堂构建,要重视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需要,只有这样,英语第二课堂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和功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左灵芝.对独立学院英语第二课堂模块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6).

以能力本位论文 篇12

一、能力本位教育

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受到美国人们的热烈欢迎。在此之后的80年代末, 这一教育理论传入中国, 自此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应用不断深化, 并且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改革。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以职业技能为目标, 以职业活动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标准为方向, 根据职业技能分析和技能要求来开展组织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其教育思想为, 教学计划明确,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 重点强化职业技能;以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为基础,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教育学习者;教学中及时反馈学习者知识吸收情况, 客观评价教学水平, 并加以完善与优化, 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以说明,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论, 与中职传统教学活动是不同的, 其更符合当前的教育要求。从中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教育特点出发, 可以确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是非常适用于中职学院, 应当在中职院校中积极推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能力本位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对能力本位教育的了解, 可以确定能力本位教育正确运用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填补传统教学缺陷的同时, 创新英语教学活动, 使其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 为使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1.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其应用日益普遍。因此, 英语应用技能已经成为应聘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中职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出于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社会发展需要, 强化英语课堂教学, 使学生有效掌握英语应用技能显得非常必要。而在当前中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依旧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情况下,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积极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课堂教学, 替代填鸭式教学, 革新英语教学, 使英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 不断强化学生英语应用技能, 更好的就业, 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推动教学改革。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包括英语知识要熟练应用于实践中, 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国大力支持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注意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 可以改变英语教学只注意理论基础传授的情况,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使英语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使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由此, 可以说明, 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 可以推动教学改革。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

基于以上内容的概述, 可以确定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是非常适合的, 能够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技能。那么, 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实施?

1.创新教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 需要保证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当前中, 为英语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促使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教学水平。所以, 创新教学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院英语教学理念的创新, 首先应当了解中职院校教学现状及英语教学实际情况, 明确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进而合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教师设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启发者。其次,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 分析英语教学理念, 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最后, 教师应当对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予以深入的了解, 从而合理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为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改变自身的状态, 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 营造民主的、融洽的、平等的教学氛围, 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2.调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设置, 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效果。为了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活动可以有序的、合理的展开, 还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调整, 首先是进行分层制定目标。因学生之见的差异, 加之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得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教学目标需要分层设置。基本上每个班级学生的水平大致分为三类, A类是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 B类是课堂表现积极, 但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C类是课堂表现消极并且不完成任务。教师可以以为分层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 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其次, 教师还要注意能力目标的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中心, 因此能力目标的设置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教师需要基于英语教材及专业, 制定适合的能力目标,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重点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提到“Favorite”单词时, 课堂教学的重点, 并不是由此单词引出“I like...”或“My hobby is...”等句型, 使学生记住句型, 而是教授学生Favorite或Express Favorite的正确运用。所以, 能力目标的正确制定, 也是开展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

3.优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兴趣激发是提高因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优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或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1) 多媒体的合理引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新兴教学手段,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来呈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 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教育性。目前, 中职院校中多媒体的应用太过浅显, 只是利用电脑代替纸质教学方案, 荧屏代替板书, 鼠标代替粉笔而已, 填鸭式教学并没有正真得以改变。所以,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当深入挖掘多媒体的作用, 灵活的运用多媒体, 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例如, 在酒店英语教学中, 学生在酒店情景对话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酒店不同场景的图片, 将课堂营造成酒店, 同时播放酒店情景对话视频, 教授学生不同场景下英语的表达。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到进行情境演绎, 如此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技能。

(2)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技能, 在开展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还要适当的开展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英语应用技能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促使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得以提高。所以, 中职院校英语教师适时组织英语话剧表演、歌唱比赛等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英语应用技能。

四、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不佳的情况下, 应当将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融入其中, 开展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科学展开英语课堂教学, 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技能, 为使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中职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即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突出能力本位理念, 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强化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 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为使学生在岗位中灵活的应用英语奠定基础。对此, 本文将重点分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于优化中职英语教学有所作用。

关键词:能力本位,中职英语,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肖珠.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赣南师范学院, 2012.

[2]牟佳.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下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9) :260-260, 262.

[3]张秀清.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0 (23) :111-112.

[4]王雁君.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9) :154-155, 161.

[5]吴迪.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注册工程师制度下一篇:企业市场营销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