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用8篇)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1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营销的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市场需要的是与就业岗位是有零距离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显然传统的维书本维理论维课堂讲授的呆板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的,市场呼唤我们处理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作为从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为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我们自1998年以来就开始了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目的与要求
1、系统讲授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紧跟市场营销学科的新发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包括市场营销调查和研究能力。市场营销筹划能力。品牌和包装设计能力,市场营销渠道设计能力,推销技能,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讲授市场营销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策略,采取课堂讲解的方式。
2、每讲究一章的理论知识后,选择一至两个与本章内容相吻合的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
3、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后,留给学生一至两个实训题,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去从事实训,并写出实训报告。
(五)课程考核: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考试成绩包括出勤分,案例分析成绩实践实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四)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二分之一。
(三)教学改革所需教具与资料
1、教学大纲。
2、配套的市场营销教材,包括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三大板块。
3、其它必要的条件:如录像带,实习基地等。
三、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下学期至2001年上学期。
这个阶段,我校还没有升格为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于各省各地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我们也是处在市场营销教改的尝试性阶段,市场上相关的适用市场营销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比较缺乏。为了使教学改革能顺利开展,由本课题的负责人李倩兰老师编写了一本本校教材《市场营销案例精选》作为本课程的配套教材。这本案例教材与市场营销学科的理论体系是相呼应的,内容针对性很强,案例后面的问题也是精心设计的。1999年3月,本课程负责人李倩兰老师被邀请参加湖南省经贸类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编写工作,并担任了其中的市场营销教材的副主编工作。李倩兰老师把本课题在1998年下学期改革的初步经验带到编委会上,并力主编写一本配套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教材,编委会和市场营销学的主编高度重视李倩兰老师的意见,并采纳了她的建议。本阶段的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学实习第二阶段:2001年下期至2004年上期,2001年5月,我校(原长沙农校)和原湖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我们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职层次的应用性人才。教学对象和办学目标的改变,给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层次,市场上相应的教材缺乏,我们当时选择了一本由我院姜小清老师担任副主编的一本市场以内供销教材作为理论课教材案例分析教材,还是用原来的校本教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部对高职人才的定位,我们党得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深感有必要研究和编写一本配套的市场营销学实训教材。
第三阶段:2004年下期至今,成果推广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模式与第一阶段基本相近。2003年10月,湖南省教育厅教科院委托中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系列经济管理和商贸类的高职教材,本课题负责人李倩兰老师被邀请担任其中的市场营销教材的主编。李倩兰老师撰写了教材编写与提纲,每一章都包括市场营销基本原理,精彩案例和技能训练三个模块,编写提纲获得编委会和市场营销教材编写组的一致通过,同时,李倩兰老师在编写工作会议上作专题发言,较好地介绍了我院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经验,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教材于2004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省内外的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教材已再版两次了。
自2004年下期以来,由于有了适合高职层次的市场营销教材,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按照教材设计的三个模块组织教学。做到了章章有案例分析和基本技能训练。而教和学双方的目标都明确具体,实训题的设计操作性强。这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技能训练+教学综合实习”
四、成果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特征以及我国中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研究,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经历了近七年的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形成了以下教学研究成果。
(一)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本位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基础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技能许连和综合实习,把理论与实践较好联系起来,使学生既能掌握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和策略,又能掌握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符合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教学二元并重的教学模式
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创造了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时,我们坚持突出实践性教学这个重点,调整课时分配比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营销技能训练之间的课时比例为5:2:3。也就是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之间的课程比例为5:5。体现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三)调整了教学内容
由于理论教授课时数压缩了。因此,我们在备课后讲授的过程中,在进行知识取合时,根据够用的原则,首先确定重点内容和一般讲解内容以及学生自学内容。然后在每堂课开场白中,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正式讲解时,只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策略。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通过布置案例分析题和营销技能训练题推动学生去自学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了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览本。如果没有配套的教材,课程教学改革和难达到目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特别看重教材建设,在整个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市场营销案例精选》,先后主编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配套教材。我们的教学改革经验在每一次教材编写和使用后得到推广和深入。
(五)改革了课程评价考核方法。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
”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而是根据教学模块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既考勤又考绩。总分100分,其中考勤约占15%,案例分析约占10%,营销技能训练占25%,期末考试卷成绩占50%。而且规定试卷成绩低于40分不参加期评。这样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成绩积累,课堂到课本也和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六)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演习的平台。因此我们与本院产业处超市鉴定了协议,允许学生在超市内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观摩实习和调查。同时我们还利用长沙是商业繁荣和市场发达的优势,经常介绍和组织学生去大型市场或商店进行有关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只要有大型的各种各样的交易会或博览会举行,我们也会组织学生带着课题去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这样既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在进行教学综合实习时,鼓励学生在校内摆摊设点,开展各班组之间不自觉的营销技能。
本课题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对市场营销课程在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大胆的尝试性改革和研究,创立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和理念的转变,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突出和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和理念。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特色
“建立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营销技能训练”的复合教学模式。调整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课时分配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二元并重突出实践训练使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课时为1:1。
(三)评价考核方法的创新
为了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地建立了考勤与考绩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试并重的考核评价指标,考勤点15%,实践训练占35%,期末理论考试占50%。六
应用和推广情况
本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起于1998年,至今有九年的历史。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本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技能和市场营销管理能力成效明显。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营销能力大大提高。
每次在不同的班级开设这门课程之始,学生最怕的是上台作案例分析发言和解出进行市场营销调研以及推销产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胆量大了,“脸皮厚了”,“口才好了”,在台上演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而且人际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更大的成效是体现在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如经贸96级01班40多位同学,1999年中专毕业,现在有近十位老板,有自营主业。经贸01301和01302班的同学,2004年毕业,在毕业实习期间,这两个班的同学中就有不少同学的毕业就业率达到100%。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在省内外起到示范作用。
1999年初,课题负责人李倩兰老师在湖南省大中专院校经贸类教材编委会上介绍我们的市场案例教学方法的经验,并带去了自编的校本教材,受到与会成员一致肯定,并立即决定其市场营销教材也要编一本配套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2003年11月,李倩兰老师应邀主编由湖南省教科院和中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的高职财经类系列规划教材之一《市场营销》,李倩兰老师介绍了我院营销课程改革经验,提出教材应倡导“能力本位”的思想,建议教材编写提纲要包括基本原理,案例和实践训练三大块内容,这些得到于会参编人员的一致肯定。教材出来后,反响很好,现已再版两次。
2004年7月,我院的“能力本位”的市场营销教学思想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引起中国农业出版社有关专家的重视,他们邀请李倩兰老师主编教育部的21世纪高职规划教材之一《市场营销》。本教材已投入使用。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2
一、管理心理学教学的回顾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 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教学重在知识的掌握, 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 课程与就业脱节, 学用不一致, 课程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 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多年来, 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 我校仅开设理论课, 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 可选的国内教材又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上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结果导致教师讲解困难, 学生理解接受也困难, 教学效果不理想。
3. 教学手段落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管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局限于语言描述加黑板画的层面, 难免将微观、动态的心理机制的讲授变为言不尽意的描述性介绍, 教学内容不直观, 显得枯燥、难懂,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也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 对大脑的结构及其活动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尽意, 造成教师上课难、学生理解也难的局面。
4. 考核方式不合理,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
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 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记忆为主, 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注重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 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导致学生“上课记、考试背、考后忘”的局面;把卷面分数视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二、改革的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出发,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
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专业, 就是必须对本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 以及相应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 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引领型课程,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逐渐展开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了管理心理学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2. 以项目为引领, 任务为驱动, 实践为导向, 加强教材建设。
传统的管理心理学教材, 讲述的是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等共四个模块, 前两个模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后两个模块属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内容的简单“拼凑”。对高职学生而言, 显得单调、冗长、不务实, 与高职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宗旨相背离。在教材的编写中, 我们按照“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思路, 将管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起来, 将原有的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整合”, 融合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共分为九个大项目, 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任务, 以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方面, 选择对学生比较实用的部分, 并且将内容加以“职业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心理原理的基础之上, 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的内容也有所掌握;在教学组织方面, 每个项目前都设置了名言警句、项目目标、趣味先导, 项目中都配有课堂思考、阅读材料、案例、经典事例、心理寓言, 项目后都设置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和案例分析。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3. 以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 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基层从事商务或管理等具体的作业活动, 因此, 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具有实用性, 不能是纯理论的探讨;其次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直观性, 要考虑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摒弃晦涩的论述方式, 而用生动活泼、朴素有趣的语言来论述。基于此, 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同时, 加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具体措施有:一是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使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师, 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 另一方面要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尽管学生在上本课程之前, 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知识, 但是如果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与学生的基础、兴趣和就业定位等存在偏差, 学生可能会忽视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课内容的重要性, 加上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 本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因此, 有必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利用内外课堂, 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 适当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 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 新的成果和发现层出不穷, 21世纪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 教学中要及时补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 加强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对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人的心理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功能等问题的研究, 传统教材一般写得很少,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心理学的前沿动态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问题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 使这门课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和健康、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窗口,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情况, 我们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 我们坚持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则, 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体系, 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 对内容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正如学生反映, 任何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东西, 都会使人兴致勃勃, 愿意去学。
4. 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方法有:一是积极采用问思式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作为教学主体, 其态度、动机、知识结构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问思式。通过案例启发呈现悬念,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 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让其带着问题去听课, 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机制内容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体里的事件, 再以普遍关心的障碍问题结尾。从头到尾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 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讲解中使用联想、对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实践证明, 该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把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二是加强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是管理心理学讲授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 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 克服理论讲解中的空洞与枯燥,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有如下三种方式: (1) 穿插式案例教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 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案例,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或讲完原理以后抛出案例, 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将理论联系实际。 (3) 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以后, 教师布置相应的案例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 查阅资料, 撰写讨论提纲或辩论要点, 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 并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报告, 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或辩论结果, 并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重视辅导答疑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辅导答疑活动的质量, 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每一部分的课后重点练习, 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并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向学生介绍前沿理论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聊天系统, 直接进行“网上答疑”;灵活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建立兴趣小组等, 力求收到推动课堂教学, 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效果。四是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针对管理心理学内容繁多、心理测试多、上课学生多等特点, 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图片、光盘和教学录像带等技术手段,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不仅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 而且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5.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重能力, 重过程, 以考促学。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学”和“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 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 力争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具体措施有:一是改革考试内容, 确定考试的能力导向。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 既要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二是采用多种考试方法。尝试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改进考试题型, 平时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 主要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主观题考核中, 只要学生观点基本准确, 分析思路基本清楚, 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不一味强调学生将教材上的原文原话照搬照抄。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形式, 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实行全程性考核。改变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 考核的次数依据课程的性质而定, 考核结果既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 又包括课程设计、单元测试等,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
总之, 在整个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教与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点, 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力求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但是,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管理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 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本身的个性和素养。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知识素养的提高, 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鸿雁.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5) :214-215.
[2]陈鸿雁.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立新.生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1) :77-80.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可编程控制器》;能力本位;应用策略
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制造业和工业的快速进步使得电气技术人才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作为自动化技工的“摇篮”,中职院校有义务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电气人才。《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中职院校电类、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从目前来看,中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事实证明,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中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先分析中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阐释能力本位的概念与作用,接着提出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要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师又不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成了课堂的“观众”,没有主体地位可言。
2.教学方法单一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集技术性、实践性和专业性于一身,所以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目前中职电气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相关理论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单调枯燥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上课心不在焉的现象屡见不鲜。
3.实践环节薄弱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加强实践环节。虽然目前中职院校的实践设施比较完善,但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相脱节,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学习,而没有面向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样的实践教学难免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改革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迫在眉睫。以能力本位为指导创新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三、能力本位的概念与特点
从整体角度而言,能力本位教育由就业市场、行业分析来决定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和教学计划为教学的依据,并以行为目标作为评价标准,预定的学习结果全部以行为方式加以明确化,学生的行为能力变化方向与程度一目了然,因此具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特点:
其一,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式,能有组织,有条理,循序渐进地进行,并按评价结果在熟练一个项目后才开始第二项目的学习,效果较佳;
其二,是一种精通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与效果明确,教学与学生能力容易考核。由于不是用同一教材,教法来教兴趣,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并要求他们有相同的进度与成绩,而是由学生按自己过去的成就、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在自己便利的时间内,按自己适宜的进度学习,充分考虑个人间的差异,注重个别化教学,因而各学生均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显著提高;
其三,能力本位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而不是重教,学习与评价由学生自己负责,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明确,能养成学生自动学习,自我控制与强化的优良习惯。教师处于辅导,指导地位,可有余力来处理学生情绪问题和帮助困难的、特殊的学生。
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确实是一种卓然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其为核心改革中职电气课程教学,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四、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职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呵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时刻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与关爱,进而愿意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到学习过程中。
2.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中介。目前,中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最前沿的电气知识。有鉴于此,中职院校可以自行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一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制定校本课程提供基础。二是要时刻关注社会实际生活和电气行业发展,对电气专业发展动向进行跟踪与预测,以此确定能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将之编入校本课程中,使其具备鲜活性,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不利于培养中职生的实际能力。鉴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一体化的教学法,即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模式,教师在教学现场一边教、一边示范,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一边做、一边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一会,还能锻炼学生的项目计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完成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
4.根据一体化模式设置教学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还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鉴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复杂性与抽象性,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内容模块,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让中职生掌握相关知识。从目前来看,这门课程建设可分为可编程控制器(PLC)及其指令和PLC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二大模块。教师要按照每一模块的内容夯实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为他们适应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中坚力量。为了促使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效果获得质的提升,中职院校要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需要具备引导能力、协调能力、项目设计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要培养这样的教师,中职院校可以采取技术交流、技能培训、顶岗实践、课题调研等方式,打造一支教科研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中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一线员工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五、结束语
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中职《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电气人才。教师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芬玲.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学时代.2009年01期
[2]冯天文,秦玉杰.对技校机电专业“三段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3期
[3]李新平.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2期
[4]郑逢瑞.对中职学校机电类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篇4
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大同小学毛万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 1
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 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 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
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5
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 刘丽艳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理论,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尝试。
【关键字】 分层教学 最近发展区域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市场营销课程已多年,发现有一个现象很值得研究:很多同学在刚开始上市场营销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是兴致勃勃,劲头十足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深入,就有一部分同学的兴趣逐渐减退,甚至觉得这门课没劲,而且这部分同学恰恰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深入的调查、与学生的交流,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每次课程我都会安排一些配合知识点的课堂练习,这些练习的难度一般是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水平的。同样的练习,很多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很快就能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无事可做,而较慢的同学有时到下课也无法全部完成;教师无法兼顾两面,长此以往,第 1 页,共 15 页 好同学的个性难以发展、学习潜力无法发挥、学习积极性遭到打击,于是就产生了前面描述的状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多次的实验、研究,认为将“分层教学”的理论用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二、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具体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分级),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行个性教育,从而实现全体进步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第 2 页,共 15 页
2、“学校学习模型”理论。美国学者卡罗尔在该模型中提出:(1)学生天赋的高低是学习速度的指数,而不是学习水平的指数。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要比能力弱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时间越少,能力就越高;(2)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实际学习时间随所需时间变动的一个函数;只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学习,就能达到规定的水平;(3)学生学习所需的时间以及实际所花的时间取决于教学和个人两方面的某些特点。所以说,如果在职业学校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3、“认知层次目标”理论。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目标”理论的重点就是“确定目标,掌握学习”。而所谓掌握学习策略就是说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从而使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只能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使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分层原则
指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入学动机、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第 3 页,共 15 页 教学内容、分层授课、分层考评,让各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最佳的发展。
2、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这本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未真正落实。应试教育存在这样两个面向:面向少数人和面向少数学科。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考试结果是源源不断分流出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甚至全体教师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厚爱后进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的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后进生转化奇招对后进生帮心、给法、树志,勾通师生感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3、保底性原则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教育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谓“保底”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必须保证后进
第 4 页,共 15 页 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力争人人合格,不向社会输送一个“失败者”。
4、动态性原则
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5、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分层教学中从对学生的要求、课堂分合教学模式、分层评价等无论怎样细化的项目和对学生的要求,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给学生明确目标与让学生选择目标,在体现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先确定好三类目标,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的要求,尽量让目标趋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法适应学生自身需要,评价因人而异,师生
第 5 页,共 15 页 情感相互沟通,因此,学生心里充实,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这一步是分层教学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讲求灵活,因为学生的状况总是在不停发生着变化。
我在分层之前,用了二周的时间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逐一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加以分层:A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或降低难度,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行分层,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要求作实际的分析,根据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按不同层面确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拟订各层次教学目标既不能要求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其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
第 6 页,共 15 页 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的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好”与“吃不饱”的矛盾。
如在我的课堂中,我通常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是优秀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一般采取“自学——启发——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要加深其对教材的学习,有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质疑、解惑中智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B层次是水平中等的大部分学生,对他们的目标关键在于促使其向A层学生靠近,一般采取“起点适当,依次讲练,分析应用,巩固提高”的教学方法,C层次是小部分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对他们主要在于保持学习积极性,维护其自尊心,通过简单地模仿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不致厌学、辍学,一般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实施,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得到最佳发展。(3)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如在讲到《品牌策略》这节课中,让学生们说说“我们所接触到的品牌有哪些”的时候,C层学生只要能说到两三个品牌就行;而要求A层学生根据品牌的完整性、文字类型、品牌本身的含义以及品牌的寓意分别说出三至五个品牌。
(4)授课分层
第 7 页,共 15 页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
在分层授课中要把握“合分兼顾”的原则,保证在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也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的环节。
在我的课堂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过程分层的。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会先制定一个所有同学都要完成的任务,大家一起来完成。优秀的学生会很快地完成,余下的时间我就分层次安排他们的任务。
A层的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共同的任务完成之后,可以使用任务驱动+自学的教学方式。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自学能力相对较强,我通常每次课都给他们一个属于课本教学内容之外的实践活动。如:学习市场定位时,要求调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的市场定位如何;学习品牌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时候,会布臵一个为自己模拟公司的新产品设计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的实用任务;在学习促销策略的时候会让他们学着构思新产品的推广促销活动等等。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运用主要是靠自己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来完成的,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再来向老师请教。这样做充分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以后即使遇到困难时,也能充满自信去解决困难。
B层的同学是属于中等水平的大多数同学。这部分同学一般刚好
第 8 页,共 15 页 能跟上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用一节课的时间刚够他们完成我布臵的统一任务。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点拨即可,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案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课堂中除了完成我要求的统一任务外就不再给他们布臵额外的内容了。
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策略。我采用由教师重点引导、扶持,或由第一层学生帮助其主动学习的方法。在上课时多提问这部分的学生、让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活动中;上课练习时,我对他们经常是一对
一、手把手的教,取得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我这门课保持浓厚的兴趣;而让第一层学生帮助其学习既可以锻炼第一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检查自己的不足,也可以让第三层的同学有较多的探索、练习和巩固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在我的分层教学中一举两得。如:在“白加黑”市场定位策略中,让学生们一起做这个案例,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两三个人合作讨论。这样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独立完成,而中低层次的学生也不会成为旁观者,集合两三人的能力也能完成“白加黑”市场定位策略的案例分析。
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 9 页,共 15 页(5)训练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臵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简单案例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复杂案例题或复杂综合题。第二、第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市场营销的积极性。如案例分析“海尔进入洗衣机市场”要求思考海尔集团占领洗衣机市场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时,要求A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发挥创造力,运用市场营销原理说出自己的见解。而鼓励B、C层次的学生说:“你能像他一样,向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吗?”。有了范例,B、C层次的学生也能较好的完成案例分析题。(6)辅导分层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第 10 页,共 15 页(7)作业分层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布臵作业方面,都是统一要求,一刀切。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层次不同,会出现基础、学习较差的会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不会做的题就去“想办法”,有的找别人做好的来抄,有的胡写乱做,甚至干脆不做。觉得学习是负担,太苦太累,产生厌倦情绪,怕学习,不想学习。基础、学习较好的学生,又觉得老师所布臵的作业难度不够,时间长了,会养成不喜欢动脑的毛病。
因此,在备课时,老师要明确哪些习题是必须做的,哪些是选做的。这样可以满足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基础、学习较好的学生,多布臵灵活运用、可以拓展思维、发挥创造力的题,而对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多布臵巩固知识方面的题,适当加有难度的附加题供学生自己选择完成。
分层布臵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臵不同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学生,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对A层学生则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要求A层学生也要完成B层学生的要求,鼓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和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另外也可以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布臵三道习题,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8)评价分层
第 11 页,共 15 页 我的课堂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答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大纲要求,每次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市场营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A、B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要寻找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步消除自卑,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这种分层评价的方式给优等生展示了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中偏下的学生能检查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目的。
四、分层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第 12 页,共 15 页 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次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法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带来的问题也应当有充分的估计,需要认真探究:
1、学生分层要灵活、不必泾渭分明
按一定标准将教学对象分为不同层次,是分层教学第一步。但是市场营销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操作时要灵活掌握。
对于我们这门学科来讲、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在随时变化的。可能有些同学对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比较感兴趣,他在这部分的学习中花了较大的工夫,也就相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他认为分销渠道策略比较枯燥,所以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就不太用心,成绩较差。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教师不能随便地就将这个学生划为优等生或差生的范围,而是应该根据他目前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
2、分层不能长期固定不变
第 13 页,共 15 页 层次“定位”后,应定期调整或根据情况适时调整,使学生所在层次随学习兴趣、成绩、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给“落伍”者“降档”,有利于给他适当的压力;对学有进步者及时“提升”,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认可,使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安慰和鼓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舞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提升”会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愿望,从中获得强大的内驱力。当然,无论是“降档”还是“提升”,都要注意方法,“降档”一般宜个别交待,“提升”宜大张旗鼓。
3、分层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课堂的主角从以老师为主转到以学生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不可能再沿袭从前的模式:“一个教案用到底”,“一种方法教到底”。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提出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除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懂得金融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还要熟悉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工作的难度和繁杂度大大增加。
4、分层教学法与案例、模拟公司教学法联合使用
案例、模拟公司教学法是我们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实用的营销案例及模拟公司操作来学习营销基本知识与内容,与分层教学法联合起来使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是不可或
第 14 页,共 15 页 缺的有益探索。
5、分层教学法对课堂纪律带来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教师长期在班级授课的体制下,比较容易控制课堂秩序,分层教学法释放了大多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得个别不够自觉的学生有机可乘,趁着教师单个辅导之时谈话、看杂志甚至玩手机、听音乐,这种现象不是分层教学的必然后果,不能因噎废食,但是确实需要教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河国涛 林发强 《分层施教 分类指导》,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0,12 [3] 蔡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02,17 [4] 王旭明
《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学科教育,2002,2 [5]谭杰锋 《从职业成功因素看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4,(2):11-12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6
论新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思政教学实践的思考
从新课程教学模式出发来重新反思教学监控,学生应是教学监控不容忽视的一方,学生自我监控是教学监控的重要内容,教学监控就是要着力展示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无论是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还是自我监控的实践,都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真正的实现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还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笔者通过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着手.目的是通过建议和对策,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监控能力,而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作 者:傅若霞 作者单位:绍兴一中分校,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31关键词:思政教学 学生 自我监控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7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重要环节,也是高教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重点主要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这严重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1]。 根据行业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营销人员招聘中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应聘人员能否迅速适应工作,即不仅仅要具备营销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应对市场的专业实践能力[2]。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各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2009年建院以来, 围绕“全面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中心主题,结合省教育厅提出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以及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地方型、应用型人才”的精神,在调查分析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探索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观念性、智力性、操作性”为保障系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支持体系,该体系包括“一个培养模式、三大支持系统”。
二、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岗位培养,按方向定制教学内容,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关注市场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重新定位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其本质就是以社会和行业的虚拟订单所反映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性、灵活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能力能适应未来从事岗位的要求,并还能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能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人才培养思路为“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
(二)“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围绕专业所设方向选择当地或全国具有重要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开设企业文化等系列讲座,使学生认知企业;到二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报志愿的形式选择企业,企业可以对选报本企业的学生进行面试等环节的考核,经过双向选择后形成“企业虚拟培养班”,学生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业余时间接受企业专业培训,并在此期间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见习,进行职业体验;第七学期在对学生就业心态、意愿以及对行业企业性质和岗位偏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嵌入职业化培训课程(由企业提供师资,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并与企业签订虚拟订单人才培养协议书;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喜欢的行业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按照上述“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企业以及工作岗位的认知,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内涵和方向;更主要的是调整了学生就业心态,企业对大庆师范学院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好评,同时“虚拟订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亦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的保障系统
(一)三大支持系统的设计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大学生、教师以及高校共同组成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基于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实现各要素乃至各个子系统间的整合。围绕构建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系统,学院提出了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观念支持系统。(1)理念专题教育———从大一到大四有针对性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系统教育。(2)课堂渗透教育———结合课堂开展“企业/ 岗位体验教学”的授课形式,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环境教育。(3)任务隐形教育———以第二课堂、节日超市、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校园活动为载体,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自我教育。
2.智力支持系统。(1)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 大整改,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2)采取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干中学”挂职锻炼的形式。(3)任用来自企业的优秀专业人员组成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
3.操作支持系统。(1)建立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能力提升、方法工具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拓展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等五大模块。(2)建立立体化—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具体为“课堂模拟—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做到四年不断线,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双结合。(3)建立以前期沟通、现场讨论、分析报告、后期沟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反馈服务机制。
(二)三大支持系统的实践
1.观念支持系统。(1)理念专题教育方面。以年级为划分依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育人课程化改革,将专题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上来,制定大纲、确定内容、设立学分,使实践育人真正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系统教育。(2)课堂渗透教育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专业理论课程的第一课堂、校园第二活动课堂以及校外第三课堂,因地制宜,寓教于育,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然接收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环境教育。(3)任务隐形教育方面。专业每年12月份会申报下一年度社会实践计划,着重从第二课堂、节日超日、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环节构建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从项目和任务中,锤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本领,并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养成学生实践意识的自我教育。
2.智力支持系统。(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在行业、企业的内部成立教师实践能力“研习营”,负责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定期挂职锻炼、平时实践考察等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研习营”采取干中学的挂职锻炼方式, 即边授课边学习,亦解决地方院校教师短缺和挂职时间不足的问题。(2)创新实习实践教学方式,积极聘请企业经理以及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地现场授课,让学生进入企业、进入社会,了解企业和岗位,开拓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还可以采取教师与企业家结对的方式,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操作支持系统。(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采用多层次、渐进式的模块设计思想,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本能力提升、方法工具学习、 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拓展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等五大模块,并在大学四年中进行合理分配,体现专业教学的技能化。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要贯彻实践教学模块化的思想,以在校能养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基本技能。(2)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两种实践教学形式。专设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以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各实践教学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大学四年依次为“课堂模拟———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做到四年不断线,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双结合。(3)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服务机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估。为此,本专业专门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推出了“教学中期反馈”服务,即在实践课程进行到中期时,由指导委员会专门形成中期分析报告,再与教师一起讨论改进实践教学的办法,此服务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只对教师本人公开,应用三年来,对于本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庆师范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按照新构建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及支持体系,提出了培养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对策。通过校企结合模式下的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问题;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导向下的实践意识综合养成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及兴趣不高的问题;通过采用教师实践能力 “研习营”与企业家实地授课相结合形式,有效解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提出多层次模块化下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 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机械设计基础;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4-0016-02
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一种智力的新思维的动作结果,与认识、分析、记忆和处理事物的综合智力有关,也与人的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非智力因素密不可分。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的基础支撑,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具有关于创造的知识、技能[1]。
高职教育在培养职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在技术发展复杂化、深度化的现代职业岗位,强调技术型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开拓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改良、新产品的开发试验、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是技术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应用领域体现这种素质与能力。
1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抽象和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方案的整理和判断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励[2]。在对机械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求异欲、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跳跃性的思维能力,并构想有异于现有产品或设计方案的新的设计方案。笔者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机械系统的常用机构,机械零部件的原理、应用和设计,它是机械工程领域创新设计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1.1 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过程,在详细阐述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对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布置有关观察和分析的训练题目,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讲平面连杆机构时,请学生观察连杆机构的应用实例,了解应用背景,分析其工作特性,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自由度。又如,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剖析某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汽车、电脑等)中的机械应用。
类似这样的观察与分析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很有帮助。
1.2 总结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各种常用机构后,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实际各种运动形式的变换方式以及用什么机构来实现这些运动变换方式;讲完机械传动形式后,请学生从各方面比较多种传动形式的特点和应用;联接部分内容讲完后,请学生总结归纳轴毂联接周向固定各种方法和特点。反转法是贯穿整个课程中一个重要分析方法,在设计连杆机构、设计凸轮廓线、求凸轮机构的压力角、计算周转轮系的传动比等知识中都有应用。在分析反转法时,注意让学生分析总结反转法原理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探求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系统认识和深刻理解。
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调动和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意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主动去归纳和总结,增强对知识的系统认识,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掌握一定的创新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设计技能培养的理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机械创新设计方法,给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创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创新设计方法。
比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时,不但要求学生按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机构传动模型,通过变换构件尺寸、变换机架位置、变换原动件等观察机构的变异和运动特性,并引导学生设计构思新的机构类型。学生不仅理解机构演化的理论,又掌握一定的机构创新技能。
又如在学习凸轮机构时,除要求学生设计绘制凸轮的轮廓曲线,还让学生用硬纸板等材料按设计结果制作出凸轮机构模型;同时让学生考虑凸轮的轴孔、键槽怎样开设,凸轮怎样制作和检验的问题。既锻炼学生设计、思维、创新等综合素质,又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设计热情。
再如在讲授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时,强调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进行结构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使用性能。如轴承作为轴和轴上回转零件的支承,轴承布置在轴上什么位置才能使轴上载荷分布得更合理,而又符合机器或装置的整体要求;在使用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组合支承结构中,解决单一支承结构引发的问题,提高结构性能。学生掌握结构设计原理,可以自行分析解决许多结构创新设计问题。
3 为学生提供锻炼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普遍具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带领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3.1 在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必要让学生放手去做一些实验实训项目。如轴系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等,这些项目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3.2 在综合性的作业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不单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强调学生去观察、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如学习完齿轮传动部分内容后,布置齿轮传动设计的综合作业,由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在选择齿轮材料、确定齿轮传动参数时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最终在设计全部完成后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总结设计中的不足和收获。通过这样的综合性作业,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32-45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推荐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10-23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06-03
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08-03
听话 说话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10-09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08-23
谈通用技术的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6-16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