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共12篇)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1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同时带动了酒店行业的发展, 那么对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职酒店管理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就中职酒店管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的实践能力方面进行如下几点分析。
传统封闭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培养出的中职生, 缺少一定的酒店管理服务理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不能和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所以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对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锻炼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 酒店实习的模型建立不成型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的模型还没有完全成型, 实习工作的设计也处于摸索阶段, 有些中职学校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实习, 学生还没有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 那么中职生进入到酒店之后, 由于缺少一定的服务意识和必要的专业性的知识技能, 导致他们很难真正地胜任自己的职位。与酒店正式的职工相比较来看, 学生的自信心往往不足, 还会使得部分学生延误、逃避上班, 这样一来实习带队的教师也很难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 这对于酒店正常营业也有着不良影响, 如果酒店要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 学生就会很长时间没有办法真正地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 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实习体系如果不完全成型, 那么就会严重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实训课程教学环境较单一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教学内容中也包含着很多学生在课本上无法得到锻炼的方面, 比如前厅服务管理、客房和餐饮部门的服务和管理等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学习经验。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就一定要重视酒店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看来, 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训室的建设还不完整, 而且教学设备、实践设施等硬件都较为落后, 教学资源非常有限,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课程和知识需要学生手脑的有机结合, 比如客房的铺床方法、中西餐的摆台方式、餐巾纸花怎么折叠等内容, 如果教师仍用枯燥的理论进行讲解, 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如何有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实践能力
(一) 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是酒店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亲临现场, 使他们整体了解到生产过程的基本流程,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热情。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有效渠道, 加强和酒店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保持良好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选择符合实习条件的酒店和单位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 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技术、生产、管理一线的骨干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 从而保证实习质量。另外, 学校在加强和酒店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时, 还应加强学校自身实训室的完善和建设, 校内实训室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缺少多功能的、实践性强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只有学校自身具有良好的实训室, 才能使得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二) 中职学校应引进酒店企业的顶尖技术
中职院校在加强自身酒店专业实训室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应该注重引进酒店等相关单位顶尖的操作技术, 与校内师资人员、酒店高技能人才在层次和知识结构上进行互补, 从而为学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优秀的知识,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酒店专业的学生能对生产一线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多的积累。与此同时, 学校更应该注重聘请酒店企业中知识技能较强的人才到学校开展一些相关技能的专题讲座等, 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 对于实际工作环境等新的技术有更深的了解, 更快地掌握酒店管理的新理念。在引进企业优秀人才的同时, 也应派学校酒店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 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 也能使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到实际的酒店管理, 把实践的教学方法深入到日常课堂中, 真正提高学校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要想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就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 同时注重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相关的酒店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与沟通, 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 符合社会的需求。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都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系统知识的传授。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把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空泛的语文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史上古今皆有。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曾经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在周游的途中对所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自由发表意见,再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获取知识经验。现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学校,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的场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小学语文由原来的大纲要求到新课程标准,其中,历经多次修改,都没有像这次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使得教育具有返璞归真之感。许多优秀的课文内容所描述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等媒体;采用演讲、辩论、表演、访问、竞赛等形式;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下面,我将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学生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日历,也是学生的自传小说。我让学生所记的内容很广,有观察日记,如天气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周边环境的变化等;有读书笔记,如学习方法的总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心得等;有生活琐事,如自己所做的家务事,参加的活动、游戏,与同学的相处等。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变课堂教学为课堂实践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随着改变。以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交流会,教师只是活动的主持人,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质疑等手段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主要采用“读——议——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就是读课文里面的生字新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或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句子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看法,有时,学生之间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给予肯定,不要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写”就是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组成,进行写作,不一定是写成篇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段落或细节描写。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动口、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会用,如何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呢?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活动。根据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的计划性、内容的知识性、活动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样性四大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每一册都安排有很多的说话与写话训练,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这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性学习是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安排的一次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把握和组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就安排了一个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内容。2分组搜集资料,可以通过询问、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去完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A、字谜组——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寻找字谜或自编字谜。B、汉字起源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和汉字书法的特点及代表作品。C、谐音组——搜集有关谐音的歇后语、故事、笑话等资料。D、错别字组——搜集自己、他人或广告招牌出现的错别字和有关错别字的故事。3整理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归类,写上标题。4展示——把整理好的资料张贴上墙,让全班同学观赏、阅读,小组成员可在旁作介绍说明。5交流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趣事,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颇费工夫,但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深了,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
2.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资源如同一泓清泉,源源不断,开放、丰富而有活力。从宏观上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即“生活即语文”。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请进课堂作为活生生的教材,农村、厂矿、军营、大自然都可以成为生动的课堂和语文教科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有:1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办讲座,谈自己成功的历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2举办各种竞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古诗比赛等。3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读书汇报会”“祖国名胜知多少”“新世纪,我能行”“我与奥运同行”等。4组织社会调查,如“母亲河的变化”“家乡名木古树访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创造 实践 美的心灵 审美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和促进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事物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语文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协调;丰富的审美活动和众多的审美场所构成了强大的“审美场”;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但都应考虑其活泼、轻松、有趣,有好效果。我们通过实践觉得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提供广大空间,增强创造意识
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泛接触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如: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到瓯江沿岸、溪滩、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丽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有的学生观察细致,富于想象,作文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作为语文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会组织得非常好。如有一次,学生想邀请在丽水师专任教的两位英国籍学生和丽水地区广播电台金色旋律节目组一起开展联欢活动,我们就积极支持他们。教室布置以及节目选择等一切工作放手由班委去做。节目有舞蹈、独唱、小品、游戏等,表演的节目内容健康、主题鲜明。两位英国朋友也即兴表演了吉他弹唱。学生们用英语与他们会话,使平时所学的英语知识在这里得以施展。班里的小书法家还当场写下了“友谊长存”的赠联送给两位英国朋友。活动课里,学生与英国朋友的言谈交往都非常得体、和谐。活动之后,又指导学生写文章。后来,《英国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一文在报刊上得以发表。小摄影家为活动课留下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活动课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深入社会生活,塑造美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创造思维。
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名篇《窗》,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窗外美景,原来是靠窗病人支着羸弱的身体,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幻想出来和编织起来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热情和求生力量,一种怎样的高尚、赤诚和完美的人格!在对待这个窗口的态度上,《窗》展现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灵魂:一个利他,一个自私。利他者用美麗的幻想故事来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自私者却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同样一个窗口,在高尚者心灵里为什么能幻化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里只能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一个公共的生存环境,莫非可以成为探测心灵的显示屏?学生们被小说中生动优美的句子、片段以及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深深打动。我们还常常推荐名篇名著,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写个创造性结局。
五、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1、发展兴趣爱好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要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且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日可以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
2、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3.培养审美创造力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运用最新信息,扩大教育阵地。 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让参加者都能从中锻炼技能、技巧,使学生“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重点加以培养,如小品、相声、舞蹈、演唱、课本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尝试 篇4
1 具体做法
1.1"设计实验指导方案"的提出教师首先要写出"设计实验指导方案"。其内容包括:目的、做法、要求、实验安排、设计命题及提示。设计命题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及现有的实验条件。这些命题有些是验证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 有些是联系生产实践的, 有些是学习生化技术方面的。题目的内容都是进行定性验证和测定的, 比较简单易行。为了使学生有所遵循, 我们对每个设计命题做了必要的提示, 包括实际出发点、实现条件和操作提示。全班共提出四个设计命题, 要求每个学生只设计一个命题。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试剂、仪器以及操作步骤。
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之前, 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 讲清设计的目的、要求和做法, 并提出一些参考文献。在学生设计期间,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 研究和修改方案, 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方案提出后, 教师要给以审定和批语, 对正确的内容给以肯定, 对错误的内容要做修改, 再发给学生定稿。
1.3 学生独立实验操作
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 教师只给准备必需的药品、试材及仪器, 而不必讲解实验内容。学生经过试剂配制、仪器安排、实验各步操作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载, 及结果分析过程。
1.4 设计实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设计实验是学生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的真实反映。所以利用设计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是一种好方法。学生实验成绩既要有平时的予习报告、实验报告及操作技术, 又要看设计方案的内容及操作情况。这种考核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
2 学生收获
设计实验是一种较为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形式, 很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设计实验学生收获是比较大的。主要是:
2.1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维能力是通过实验的设计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对设计实验兴趣很浓、感到很新鲜。他们接到设计命题后, 根据教师的实验提示, 运用他们已经学的知识, 积极思考, 认真查阅文献。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同学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 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设计方案正确、完善。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学生原始设计方案来看, 绝大部分方案是合格的、适用的, 只有少数方案不合要求。以一个班的人数计算, 较好的方案占22%, 一般的方案占68%, 不合格要求的方案占10%。有些同学的方案很有见解, 具有创造性, 提出了与一些实验书籍内容不同, 但又是可行的方案。同学反映, 这种方法很好, 学的活, 记的牢。他们希望以后多搞几次这样的设计, 多出些命题让他们思考, 研究。
2.2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因为平时操作有教师讲解和指导, 不懂就问, 自己很少动脑子。而设计实验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迫使学生想办法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试剂配制中各种化学计算, 药品称量及仪器的使用等。对蛋白质的透析完成, 同学从来没做过, 不知从何下手, 他们就看有关的实验书籍, 相互研究, 自制透析器, 试验效果很理想。
2.3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实验中的理论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解决的, 也是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教师要在学生设计过程中,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 加以引导和启发, 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或者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解决反应机制问题查找了好几本参考书。有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设计方案正确与否, 多次实验, 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为止。理论指导了实践, 实践又丰富了理论。通过设计实验, 同学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一步, 解决了一些以前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
3 教学体会
3.1 设计实验是理科教学的好形式
实践证明, 设计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破受学生欢迎,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内容。设计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创造力量。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不但能学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怎样去探索知识的奥妙, 怎样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而不是被知识束缚的奴隶。设计实验也是为学生做毕业论文和开展科研打下了基础。我们认为, 设计实验具有一些常规实验不能比拟的优点, 因此我们建议在高校理科实验课教学中, 适当增加设计实验的内容。
3.2 设计实验可以与期末的实验考核想结合
我们认为这种结合不但改革了实验教学, 也改革了考试制度和方法, 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评定的好形式。它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好学深思, 积极探索的学风。学生平时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仅是学生实验水平的一个方面, 它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成绩。因此, 要全面考核学生, 既要看平时实验的成绩;又要看书面报告的成绩, 还要看实验操作的水平。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平时操作技术好, 但缺乏设计能力;有的同学理论知识学的较好, 但实验操作不行;有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实验效果较好, 但独立操作时漏洞百出。这就说明了独立地进行设计, 独立地操作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3.3 充分发挥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设计实验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以削弱。恰恰相反, 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 各方面还不十分成熟, 设计实验本身仍然是他们的一个学习过程。设计实验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是更低了, 而是更高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实验命题并作实验提示;提供参阅文献并交给查阅文献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答设计中学生不易解决的各种问题;恰当地组织和安排设计实验教学,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小结等等。但是, 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对设计实验的改进意见
在实验命题方面, 应当注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 命题的水平应当是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并能独立完成设计为好。命题的内容应当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而应由教师提出。当然, 命题也可让学生自选。
在实验提示上也要恰如其分。提示过少,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提示过多,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利。所以应根据命题的内容, 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提示的程度。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一定让学生独立去思考, 查找资料, 而且不宜过多组织学生讨论, 应让每个学生能够都提交自己的设计方案, 人人动脑, 人人动手。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5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指导学生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篇6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意义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应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去观察,懂得观察对写作的作用。如以《课间生活剪影》为题指导写作。由于学生没有认真观察课间生活,很多作文都是内容空洞、不具体的。接着以课间生活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以同一文题,让学生再去写作文。这一次因先做了细致观察,写作时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实具体了,很多学生写出了真切感受。然后再指导学生对两次作文进行对比评议,使学生认识到,造成作文内容不具体的原因是缺乏细致观察。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观察对象,在反复指导学生观察写作的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明确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会观察,才能学会写作。
二、让学生由被动观察变为主动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首先应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是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细节描写,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能在平凡中见伟大,于一般中现珍奇,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景物写得美不胜收呢?这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观察生活,有深刻的观察感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通过课内作文教学来进行。先确定观察对象,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导写作。如布置《猜猜他(她)是谁》的作文,以班里一名同学为观察写作对象,看谁观察细,写得像。于是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创造的欲望也调动起来了,都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写作,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三、传授要领,让学生学会观察
1.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观察对象是什么,要观察什么,搜集哪些材料,应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还要有计划、有步骤按顺序进行。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是先局部后整体,还是先整体后局部,采用什么观察方法等都需要事先考虑好,然后按计划分步进行。如带领学生观察市场,要先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重点,然后按计划先确定一点让学生对市场全貌进行观察,再依次去观察摊点、人物。否则,学生走马观花式地东看看西瞧瞧,只能留下大致印象。所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观察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类别及独特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人,不仅要从人物外貌、衣着、动作、语言、爱好等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抓住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要观察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发展过程,观察事情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抓住事情的整体特征,这样才能客观、具体的了解事物的全貌。 3.观察事物要有思考有分析
观察事物凭一般地看、听、记,只能发现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经过思考分析、研究比较,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含义。要引导学生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新鲜的东西,不要步人后尘。如指导学生观察雪后景色,有一名学生观察之后,一改以往人们对雪的赞美,而指出了雪的另一方面,是虚伪的,是无情的,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广阔的领域里培养学生观察力
要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把观察对象由家庭学校,引向大自然、社会中去,广泛地去接触、体验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要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如组织春游活动。要求学生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写观察日记。有一名学生观察了山杏林后,写道:“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山前山后全是山杏林,简直是一个绿的海洋。走近茂盛浓密的山杏林,向树上瞧去,数不尽的小杏儿,已悄悄地挂满枝间,捋一把绿茸茸的小杏儿,拿一颗放进口中,酸酸的别有一番情趣。”这是学生远观近察,手摘口尝,积极去观察,提高了观察感受能力。
五、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积累材料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功,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分类积累起来。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分析,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选编观察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编成文集,自取集名,开展文集和观察日记展览评比活动,调动学生积累材料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总结整理观察结果,锻炼了学生选材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增长以及科技的发展,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对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 尤其是机械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让更多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2015年5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都要求高校从培养专才向创新性人才过渡。
目前,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实验教学、项目导向、科研活动、创新竞赛等视角和模式展开, 本文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与经验借鉴。
1 正视教学体系不完善
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然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经过十余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普遍具有“考试能力佳、应用能力差”的弊端, 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而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我校在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较差, 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较少。有些实习内容由于联系不到相关的企业, 只能让学生在室内观看录像或视频, 实习效果差。一些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所涉及的题目多年不变, 有不少是验证性和模仿性的, 与工程实际关联不大, 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工程师, 更别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 深刻剖析反思, 重新布局, 有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通过调研, 本校对机械类所有实验课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调整, 独立设置系列课程实验,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综合实训课”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机械类大学生, 在已经开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等通识教育课程之后, 陆续开设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 到大二时开设实践课, 如Auto CAD绘图、电子电工综合实验、机械基础综合实验等, 到大三下学期时进行综合实训环节, 即数控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机械设计综合实训和创新设计综合实训等。同时,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以规定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 由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形式等。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实训,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实验教学平台。
同时, 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提高学生科技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赛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科研素质,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每年都举办若干次科技讲座、学术报告, 举办学术年会,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学科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竞争意识、创新理念和团队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六个参赛作品在第六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部获奖, 其中一等奖3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其中1项一等奖入围当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并最终取得二等奖。2014年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也获得2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些竞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整合师资和企业等资源
高校的优势是人才资源, 我院一直以来努力打造一支老中新比例合理、懂教学、重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经验的老师与本校青年老师的自身培养相结合, 注重充分利用资深教师和优秀教师, 构建“传帮带”和“以老带新”的学习模式, 采用青年教师听课制度、毕业论文评比和竞赛指导教师经验交流制度等, 使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努力打造一支优秀之师。鼓励教师切实在教学中实施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的有效融合, 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充分引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 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树立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思想。
同时,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 (2010-2020) 》提出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逐渐加强与机械行业企业间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共同建立了组织机制及管理制度、实习协议、培训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 实现了企业教师授课, 校企互动, 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举措和工作, 使学生从学到实践有了更多的保障, 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能力, 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积极搭建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如FTP、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资源和信息共享通道。共享平台的资源内容可以涵盖教师授课PPT、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创新创业获奖项目、实践企业基地人才需求、机械行业大师级成功经验交流、各种影音和文献资料、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以及相关的竞赛信息等, 以促使学生全方位获取所需资源。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从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整合师资和企业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彩利, 李宁利, 马士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 2016 (2) :90-91.
[2]张英强, 吴蓁, 徐耀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广州化工, 2016, 44 (2) :197-198.
[3]姜骞, 刘晓伟, 胡国杰, 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8 (1) :89-91.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实践兴趣
实践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1. 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通过数学源于生活的小故事, 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与容积》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 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 他对伙计们也非常苛刻, 眼看又要到月底了, 该给伙计们开工资了, 老板心里非常不舒服, 总想找点茬儿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 他把一碗面条盛的满满的, 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 不允许小伙计撒一滴面条汤, 如果溢出一滴面条汤, 小伙计这个月的工资一分也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想, 他胸有成竹的把面条端给了客人, 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 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孩子们方法不一, 跃跃欲试。其实这个故事中小伙计的做法蕴藏着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知识,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就会明白小伙计为什么要那样做了。这样孩子们的实践兴趣被调动了。
2. 比赛导入, 调动感官
创设比赛情境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导入:出示一堆排成梯形的圆木, 上层3根, 下层7根, 共5层, 师生比赛算共几根。不断增加上下根数和层数, 再比赛数根数。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数出圆木的根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也能掌握。这一情境从实际应用中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二、优化过程, 增强实践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中,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通过证实或证伪以获得知识, 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而教师要优化实践过程, 增强实践效果,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实践前要指导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 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 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实践前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成就。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先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学生参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过程去操作实践, 发现规律, 真是水到渠成。
2. 实践中敢放手
在实践中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去实践、去创新、去发现。我们要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的“操作”, 要帮助学生激活必要的知识与经验, 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要多让学生开展“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发挥作用,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 充分发挥积极性、独立性, 长知识, 长才干, 增强实践能力。如《梯形的面积计算》孩子们自己通过剪、拼等活动, 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 实践后注启发
实践结束后, 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播, 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延伸。学生实践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拼成长方形后, 启发观察它们的异同, 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启发引导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体会转化的应用。
三、加强应用, 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问题解决中说道: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呀,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无论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是空间观念的强弱都集中反映到解决问题实际应用上。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1. 实际应用的认识和态度
我们说生活动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小数后, 让学生去了解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去做模拟买卖的游戏。在学习《路程、时间、速度》后, 让学生估一估一分钟走几米?看表计算从家到学校走几分钟?算算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这样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 实际应用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数学才能主要看他自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实际应用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实际中问题, 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仅仅满足于学生运用公式来计算有关问题是不够的, 可以让学生帮助量一量、算一算, 教师四周和天花板的面积, 回家帮助家长客厅铺方砖要几块等等。课后实践作业:把8盒牛奶包成一包, 进行促销, 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 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 越省材料, 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 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创设情境, 激发实践兴趣, 优化过程, 增强实践效果, 加强应用, 培养实践能力,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摘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实践兴趣, 优化过程, 增强实践效果, 加强应用, 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实践兴趣,实践效果,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庄丽玲.创设数学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2]陈凤玲.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途径及原则.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9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给予重视、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心理愿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应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讨论期间师生随意交流,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幼稚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加以肯定。此类课堂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商”,“情商”是与“智商”相关的心理学概念,所谓“情商”是指人的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愈战愈勇,始终拥抱着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憧憬。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要乐观、自信,要发掘自己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
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适时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也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这一观点的理解。
四、启发学生想象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例如,在讲“原生动物门”时,草履虫形体微小、难以肉眼观察,可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有多大?是什么样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我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了不少方案:(1)用汽油做层析液(取材方便);(2)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圆形滤纸中心;(3)用粉笔做实验(粉笔取代滤纸条)。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最优方案。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内涵,意义,途径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的能力, 即生活自立、自学、独立思考与表达、心理控制的能力;二是专业技能;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即适应社会环境、社会交往、竞争与合作、辨别是非、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调控能力, 即组织管理与协调、科学运筹时间、预测的能力;五是创造能力, 即产生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的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1. 有利于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构建适应大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社会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需要教学单位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选择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教材;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不断更新教学理论,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使高校增加和扩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积极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条件, 营造科技文化氛围, 如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与社会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等。同时, 它也促进了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走进实验室, 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实践。
2.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 有意识地培养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 要求当代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 有意识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践的技能。大学生在加强自身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 也要重视对自身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尽可能多地实习, 以增加社会阅历, 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 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努力在学生组织中锻炼自己, 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1.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要加强高校专业实践教学。高校可以借助专业实验室的优势, 不断总结经验, 在争取加大校内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校外资金, 互惠互利, 共同创建校内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目标, 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教学实践园、科学创新实验园和企业技术研发园。
除了“请进来”, 高校还要坚持让学生“走出去”。高校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多与相关大型企业进行互建, 加强校外基地的建设。校外基地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 校外基地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企业与学生双赢。对学生而言, 接受企业的氛围熏陶, 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过程, 了解企业生产、销售、人财物情况及其治理运作的主要程序, 让学生到车间或工厂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企业无偿提供教学、见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场地;提供设计题目, 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生产设计、开发项目;提供兼职教师, 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对企业而言, 大学生实习, 不但使企业得到低成本的劳动力, 还培养出一大批潜在的优秀员工。所以,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习设备和场所的不足,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 既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也可以得到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锻炼, 产、教、学结合, 丰富了教学方法, 提高了教学质量。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思想, 实验课不仅出勤率低, 而且在实验中学生常常简单应付、敷衍了事。为此, 高校既要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也要努力摆脱传统实验的机械性、枯燥性、简单性, 改革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手段,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综合性、研究性, 使实验手段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把“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比如, 某校在材料力学实验改革中, 建立了实验教学新体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三个模块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即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对传统的基础验证性实验进行更新和改造, 提高基本实验的起点, 使其不仅具有验证性, 还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增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基础实验是必做实验;提高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 以及在实验中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型实验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 学生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可以自己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提高型实验是选做部分;研究型实验是引入新材料、新结构形式、新实验技术的实验, 面向优秀学生和在实验方面具有潜能和兴趣的学生, 目的在于开阔眼界, 培养学生应用高新技术及发挥创造性的能力。
3. 亲历实验过程, 真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需要其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 通过动手动脑, 亲自实践,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是基于实践操作基础上的, 而学会观察, 更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更加有助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品质。高校在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中, 应该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 让他们通过看、摸、比、听、闻、尝等多种感观, 来充分感知。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就是通过亲历实验过程实现的。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实际知识, 如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实验工具的基本使用, 以及各种实验方法的应用等。实验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进一步开阔思维。所以, 实验教学真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高校与企业互动, 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拥有大批高学历人才, 是高校的一大优势。但是这些高学历人才大多是从校园直接走向校园, 缺乏实践生产经验, 实践技能水平较低。因此, 高等院校一方面要给青年教师多创造深入企业、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的机会。让青年教师下工厂锻炼, 并指派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多举办企业人士与青年教师的座谈、组织青年教师参观相关企业和进行必要的培训等, 可以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另一方面, 高校要创造机会, 从企业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给学生上课, 让他们把企业的经验引入课堂。这样, 注重教师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训练和培养, 可以让高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 在企业生产中实行教师的理论;让企业优秀的人才定期到高校中来, 进行实践教学, 可以加强教师实践教学意识, 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邓辉, 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 2008 (3) .
[2]郑寿武.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积极探索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1) .
[3]吴庭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
[4]杨凯, 王婧姝, 杨昭, 杨健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3) .
[5]李玲, 张志忠.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J].福州大学学报, 2007 (5) .
[6]薛巧巧.大类培养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3) .
[7]李金华.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7 (24) .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策略 篇11
一.多读写,多写读书笔记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可写的素材少。著名作家秦牧曾说:“广泛涉猎知识很重要……,才有办法写得多姿多彩。”一部《红楼梦》包含了十分广泛驳杂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后人为曹雪芹深广的知识所折服。同样,学生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广阔的阅历,视野必然狭小。写出来的作文就没深刻的主题,流畅的语言,具体的内容。可见,扩大学生知识面,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础。而引导学生正确的,有目的去读书却是关键。
二.引导学生多写作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每次让学生作文前,我都要用自己的“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使学生从老师的“下水”作文中引发写作兴趣。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在老师“下水”文章的引导下,逐渐迸发出来了。随着对作文兴趣的提高,学生写作文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三.提高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步阶段,老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是:①把某个学生、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②每次习作,有目的选若干个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断,进行评改。这样,学生从老师下手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作文的一般方法,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仿效。
四.多积累,多练笔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时常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著名作家老舍也强调:“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础,最好的窍门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几十个字也好。”为了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分两步培养。
第一步为适应阶段。为了言传身教,教师把自己每天写的日记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要求学生按组轮流写日记,指导他们记下当天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景或事。再签上各自的姓名。目的是让他们相互交流评析,那些敷衍了事的学生,也从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第二步为强化阶段也是形成习惯阶段。当各组轮流写完后,同学之间也看到了彼此的长处与不足。同时也感受到日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坚持写日记,甚至假期也不放过。
五.多观察,写片断
观察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确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先让他们掌握观察的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例如在片断作文的《乞丐的特征》的习作中,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运用记叙、白描、夸张等手法,把那个乞丐的外貌、言行表现得趣味横生。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养成了注意观察积累的习惯,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
六.制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作文教学设计中,要采取民主教学做法。这种民主主要体现在:
(一)体现在教与学的民主上。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立意和分析上。老师出好题目后,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轮流到台上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对这个文题的写法,也可以进行简短的口头作文,还要预先说明后面发言的同学不能与前面已讲内容重复,而老师则坐在学生席上边听边斟酌。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不同,就会充分调动思维,努力表现自我个性。
(二)体现在师与生的民主上。教师不要只是让学生实践写作,还可以就某一类型、某一范畴的命题,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可以是口头作文,也可以是书面作文。通过老师写“下水作文”,在文中显示自己的个性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勇气。
顾丽莉,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浅析学生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基于生活 的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应尽可能地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线索”.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教学情境,不断触发学生头脑中的问题“线索”,就能让他们依循这些线索,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和新知探求,从而让沉寂的课堂活跃起来.比如,在“直观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成功地从一张照片引入情境.照片内容是某城市道路的斑马线披上了“立体彩妆”,蓝、白、黄三色相间的彩条使平面的斑马线呈现立体感,给行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增强对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警示作用.学生看到这样熟悉而有趣的生活情境后,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动力.
数学教师除了自己要在生活中当一个有心人,为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积累素材外,还应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关注社会动态和热点,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激发他们动手实践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引导下的情境创设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参与课堂“再创造”过程的良好习惯.
二、说评结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应只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表达.正如斯特弗所言,数学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身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认识对象的活动及与他人的对话而得以建构.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数学语言的表达是参与课堂实践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解题教学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也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时学生虽然能把答案解出来,但解题思路却有偏差,分析思维不严密,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学生“获得答案”之后没有继续暴露数学解题的思考过程.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考“第一过程”“第二过程”的暴露,给学生提供表达解题思路的机会,让学生的思考过程得到充分的展示,发现存在不正确、不周密之处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廓清思路,同时注重思维方法的提炼.学生的“说”和教师的“评”,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条理性、严密性的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课堂上,学生除了“说”思考过程,还可以“说”题目背景、出题意图、操作步骤、其他解法以及对其他同学的解题过程的补充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内容.学生在课 堂上“说”的前 提是认真 思考和操 作,“说”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操作成果的重新审视与组织的过程.教师的“评”则无疑是提高学生课堂动手实践能力,修正学生思维纰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闭环控制的关键反馈环节.说评结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三、合理设置难度,增强学生 参 与 课 堂 实 践 的 主 观能动性
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动机强度理论认为,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动机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即对于太容易的任务,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没有成就感,实践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而难度过大的任务会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也达不到锻炼实践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的难度,使大多数学生有兴趣和信心去完成任务.
比如,在“数列递推关系”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数列{an}的首项a1=1,前n项和Sn与an之间满足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笔者对高 一两个班级进行了对比 实验(班级A平时成绩 略高于班 级B).笔者在A班布置该题后,大多数学生面对题目时无从下手,动手做题的学生特别少.实际上,本题如果直接构造数列{an}的递推关系求解,难度非常 大,但如果在所求问题前加设一问“求证数列{1/Sn}是等差数列,再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学生就很容易想到先构造{Sn}的递推关系,然后通过{Sn}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 式.于是,笔者在B班对该题加设了这样一问,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将题目成功解出,课堂动手做题的人数明显多于A班,课堂教学效果明显高于A班.
对比结果显示:难度适中的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在布置课堂任务时要合理设置任务的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可以分解成多个难度适中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参与并解决问题的信心,保证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主体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四、重视合作与竞争,提高班 级 整 体 学 习 实 践 的 效能
课堂上的合作与竞争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 要因素.经笔者所在的课改班教学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组内合作交流、组间竞争比拼机制的引入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这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课堂环境下,每个成员都有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大部分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地完成任务.在课堂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活动中,各组组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自己充分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督促和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参与活动,并使其达到学习效果.教师应注重小组组长的动态选拔和重点培训,提高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扁平化的课堂管理架构能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内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力,从而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实践的效能.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05-11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10-2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1-21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08-10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08-18
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论文06-26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09-27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06-04
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