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共12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1
0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增长以及科技的发展,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对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 尤其是机械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让更多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2015年5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都要求高校从培养专才向创新性人才过渡。
目前,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实验教学、项目导向、科研活动、创新竞赛等视角和模式展开, 本文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与经验借鉴。
1 正视教学体系不完善
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然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经过十余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普遍具有“考试能力佳、应用能力差”的弊端, 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而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我校在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较差, 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较少。有些实习内容由于联系不到相关的企业, 只能让学生在室内观看录像或视频, 实习效果差。一些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所涉及的题目多年不变, 有不少是验证性和模仿性的, 与工程实际关联不大, 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工程师, 更别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 深刻剖析反思, 重新布局, 有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通过调研, 本校对机械类所有实验课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调整, 独立设置系列课程实验,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综合实训课”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机械类大学生, 在已经开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等通识教育课程之后, 陆续开设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 到大二时开设实践课, 如Auto CAD绘图、电子电工综合实验、机械基础综合实验等, 到大三下学期时进行综合实训环节, 即数控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机械设计综合实训和创新设计综合实训等。同时,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以规定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 由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形式等。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实训,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实验教学平台。
同时, 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提高学生科技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赛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科研素质,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每年都举办若干次科技讲座、学术报告, 举办学术年会,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学科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竞争意识、创新理念和团队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六个参赛作品在第六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部获奖, 其中一等奖3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其中1项一等奖入围当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并最终取得二等奖。2014年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也获得2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些竞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整合师资和企业等资源
高校的优势是人才资源, 我院一直以来努力打造一支老中新比例合理、懂教学、重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经验的老师与本校青年老师的自身培养相结合, 注重充分利用资深教师和优秀教师, 构建“传帮带”和“以老带新”的学习模式, 采用青年教师听课制度、毕业论文评比和竞赛指导教师经验交流制度等, 使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努力打造一支优秀之师。鼓励教师切实在教学中实施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的有效融合, 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充分引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 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树立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思想。
同时,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 (2010-2020) 》提出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逐渐加强与机械行业企业间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共同建立了组织机制及管理制度、实习协议、培训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 实现了企业教师授课, 校企互动, 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举措和工作, 使学生从学到实践有了更多的保障, 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能力, 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积极搭建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如FTP、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资源和信息共享通道。共享平台的资源内容可以涵盖教师授课PPT、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创新创业获奖项目、实践企业基地人才需求、机械行业大师级成功经验交流、各种影音和文献资料、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以及相关的竞赛信息等, 以促使学生全方位获取所需资源。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从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整合师资和企业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彩利, 李宁利, 马士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 2016 (2) :90-91.
[2]张英强, 吴蓁, 徐耀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广州化工, 2016, 44 (2) :197-198.
[3]姜骞, 刘晓伟, 胡国杰, 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8 (1) :89-91.
[4]李振杰, 李军, 王中心.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科技风, 2015 (1) :260-26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2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一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如图1所示)。
(1)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四个团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科技创新性较强,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费充足,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科技实践性较强,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申请专利,宣传科普知识,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发表论文、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参与学生100多人,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受益学生多,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获成绩显著,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显著,发表论文20多篇。2006年-2012年,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4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5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
1 概述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决策者迫切地需要给企业的持续发展找到新的方向,摆脱以往低价竞争,简单重复工作的泥潭,从而实现高效的竞争。[1]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2 当前高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依然是灌输式,缺乏相应实践平台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特别是很多偏文科专业,依然全部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单方面的输出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很难集中精力。
2.2 实验室淘汰快,建设耗资大,使用学生少 当前,各高职院校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相关实验室。一方面很多实验室创建后,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不少实验室可能使用不久就不能满足最新的实验需求。因为很多新的知识都需要基于特定的环境,而原有的实验环境并不能满足,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实验室的更新很快。另一方面,升级实验室的成本很高,而随着招生规模的缩小,出现很多小专业,相关实验室的使用学生人数也呈下降趋势。如果把所有的实验室都及时创建升级,单个院校很难单独承受。
2.3 高质量教材缺乏,能完全匹配实验环境的更少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都很重视教材的质量,诚然,经过很多从业人士的努力,高质量的教材越来越多,不过,数量上还是不能得到满足。[2]另外,很多高质量的教材有一定的软硬件使用环境限制,并不能完全匹配所有院校的实验环境,因此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2.4 对技能型实验教师不够重视 当前,高职院校有相当一批实验教学队伍,他们相对于普通教师,实践能力更强,然而,在高职院校,依然延用和本科教育一样的职称划分序列,实践教师依然属于教辅系列,而不属于教师系列。这样不利于调动实践教学热情,也对整个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队伍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2.5 实践教学仅仅立足于学校,与社会有较大脱节 目前,很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更多的是在校内想办法。不少校内学到的实践技能,在社会上使用到的频率并不高。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2.6 只注重实践能力,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注意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手把手的教,直到教会学生为止,然后仅仅止步于此。他们并没有注重更高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3 解决思路及办法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制约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3.1 改变教学方法,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知识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寻找教学的实践点,集中精力加强实践知识点教学。即使是部分文科专业,也有该专业的重要实践知识点。我们应该以这些实践知识点为中心,带动其他理论知识的教学。
3.2 实验室建设要考虑长远,同时探讨合作建设实验室 相较于部分知识更新较快的实验室,在建设前,我们应该组织该领域部分专家进行严格论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可升级性,以便后期能更方便地升级。同时,对于部分大型实验室,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更新较快的实验室,可以考虑临近几个学校合建。合建有诸多好处,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还能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还能促进学校间的交流,相互探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3 鼓励使用规划教材,引导本校教师自编教材 加强教材选用过程的引导,鼓励选用实践性较强的规划教材,同时也鼓励本校教师,集中精力编写契合本校实践环境实际的针对性实训教材,这样实训本身更有针对性。当然,对于实训教材我们要严格把关,防止基于其他目的的教材编写。在编写本校实训教材前,要求相关教师结合本校实训室实际情况,结合本门课的知识点,依次列举出需要做且可以做的所有实验,然后针对具体实验,具体分工编写。使用本校实训教材能避免出现有的教材虽好,但是到具體环境也会水土不服的情况。编写完成后,再找相关专家评审,通过后,就可以投入教学。今后可以随时更改,完善。
3.4 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 实验教师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首先,管理机构层面,可以考虑将实验教师纳入教师系列,这样实验教师就是实践水平更好的教师,地位也得到相应提升。学校层面,首先待遇方面,实验系列要和教师系列一致。另外,外出教师专业培训方面,实验教师也要积极纳入,让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技能,从而传授给学生。一个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实践能力学生的前提条件。
3.5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社会接轨 人们都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所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紧跟社会发展。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实践技能培养的方向。我们应该积极和企业进行合作。可以尝试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定期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然后结合校内实践,相互促进,从而和社会需求保持同步。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6 注重实践,更要注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然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只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是低端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学实践过程中,多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考试考核中,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多使用无完全固定标准答案的理论试题或操作题目。另外,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比赛。最后,积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健全并助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做到与社会更好地结合,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泽国.广之旅的品牌化之路[J].品牌,2008(1).
[2]李平.高职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教材质量控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2):83-84.
[3]李明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1999(6):1-3.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 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 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 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 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 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 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 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 (如图1所示) 。
(1) 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 (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 , 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 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 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 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 (如图2所示) :
四个团队, 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 科技创新性较强, 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费充足, 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 科技实践性较强, 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 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 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 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 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 (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 、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 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 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 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 申请专利, 宣传科普知识, 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 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 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公开发表论文, 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 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 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 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 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 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 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 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 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 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发表论文、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 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 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 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 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 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 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 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 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 参与学生100多人, 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 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 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 受益学生多, 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 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 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所获成绩显著, 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 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 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 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 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 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 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 实践创新能力强, 实验创新成果显著, 发表论文20多篇。2006年-2012年, 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 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 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 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 让学生查找资料, 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 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 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 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 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 如何整合现有资源,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 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 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 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 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5)
[2]陈洁营, 马慧勇.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0前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的政策和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将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进而达到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进一步升华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好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1]。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人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 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 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木领。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靠的是人才, 大学生是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而大学生在建设和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中是占绝大部分, 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热爱祖国, 时刻想着发展和建设祖国,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到各个岗位发挥中坚力量, 为祖国腾飞做贡献。
1.2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主要还是应试教育, 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导致很多学生只会背书, 到工作岗位没办法把理论知识转化技术。目前教育体制已经在慢慢改革, 从传统型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实践和创新教育。
1.3 个人成才的法宝
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到2013年应届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 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足毕业生人数, 换句话说有相当于一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甚至出现百人千人抢一个岗位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就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善于把专业知识转化到社会实践当中, 甚至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公司提高生产力或者改良和发明产品。在这个人才供远远大于求的社会, 没有真材实料是很难在职业上发展的, 而实践创新能力就是你成才的一个法宝。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创新意识不强
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 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成绩, 教师专心研究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学生也只是一味吸收课本知识。随着高等教育环境境和学生基木素养要求的变化, 教师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课堂还是注重传授基本知识没有有意识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部分学生不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缺乏基木的学习动力, 长时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掌握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随意散漫的学习态度也能难以激发创新和探索精神[2]。
2.2 实践能力不足
相当部分大学生以为在大学阶段只要在课堂学习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忽视在实践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倾向, 造成遇到问题时,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是一种普遍存在现象, 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3]。
由于学校创新意识的不强, 学校的创新环境不浓, 导致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再加上很多高校领导不重视创新平台的构建和经费的投入, 以致于学校不具备创新条件, 导致部分想创新的教师和学生都没办法实施操作动手能力。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思维模式单一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大学生视野和想象开始逐渐丰富, 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思维比较敏捷,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 知识的积累不够,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对知识的掌握是僵化死板的, 容易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 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中一的和直线式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性,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缺少新意和突破[4]。
3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完善学校教学的条件, 为培养创新提供基础
强化校领导的创新意识。作为学校决策层的领导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清楚知道创新能力在一所大学的重要作用, 从学校的创新能力可以衡量出这所大学的教学水平, 定期开展创新培养会议, 并制定相关文件来支持和指导创新教学与实践活动。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学校每年要专门拔出一笔经费作为创新资金, 这笔资金可以用来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 同时还可以作为创新项目的资金资助。
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高水平的人才走向社会, 其中不乏有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才, 学校要定期去招聘或者聘任他们。企业高管都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 学校也可以聘任他们为客座教授, 定期给学校大学生授课。
3.2 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 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教育主体, 一个是教师, 另一个是学生。目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类似与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 教师是信源, 负责将信息发送出去, 学生是信宿, 只负责被动的接受信息[5]。在这一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仅有知识的单向传递, 缺乏信息的反馈, 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实上,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一个关键, 而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则是抓住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 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3.3 设立创新导师的机制,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导师制是指高等学校实行的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 是将班级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6]。导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可以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抚, 学习上明确方向。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学习、生活方面的导师, 配备创新型导师还是在高校比较少见, 在推行创新型导师需要学校大力支持。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的实施, 并重点加强导师制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设。
创新型导师要真正去了解学生, 清楚学生拥有的优势和特长, 结合学生本人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培养, 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3.4 开展创新训练的计划,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进程, 鼓励大学生结合学科专业, 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 积极参与实验实践创新训练活动, 增长才干, 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将“学中做、做中学”项目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到“做、学、创”融为一体的最高层次, 对于引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7]。
3.5 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 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没有教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导致学生毕业后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书呆子, 没有办法真正把在校所学的知识全部转化为经济利益。目前高校和社会严重脱轨, 教材很多是几年前编的, 到现在已经是不适应或者有些知识点已经被淘汰或更新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走新的办学模式, 采用“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新型教学。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要求课程, 同时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课程, 既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又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先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学完到企业实习学习,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实践实习完再回到学校接受专业学习, 这样学生就知道学什么, 要怎么学习。学生毕业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 给学校带来高的就业率同时给企业带来真正适合的人才。
4 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缓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当代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的有效办法。通过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可以发挥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5]刘纯平, 石明芳.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2) :203-205.
[2][3][4][6]龚京民, 祝欣蓉.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4) :958-959.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9
1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前人经验和智慧, 并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涵, 一是基本能力, 即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心理控制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二是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即在理论指导下解决专业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 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就是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实训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究时所产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能力、创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述能力、亲自操作实验设备的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两者融为一体,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 创新能力为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 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脱离社会需求
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培养目标是将高校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但是, 部分高校仍然将知识性教学和科研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育脱离社会的现象还很严重, 学校的管理、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缺少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的大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尴尬局面。
2.2 教学内容设计上偏重理论知识, 缺少实践活动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 理论课所占的学时具有绝对优势, 实践活动与实训课程学时数比重偏小。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师进行, 由于教学计划中严重缺乏各种实践教学的设计, 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造成了教师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单向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没有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 从而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长期受到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可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十分短缺, 有的高校一些专业还没有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或已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但是, 由于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 生产单位接受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极大的影响到实训效果。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 缺乏系统性维护与建设, 导致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于生产单位的设备。
3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3.1 树立能力教育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逐步由以往的“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在此观念和思潮影响下,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就缺少竞争力, 学校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 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 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拓展大学生面向社会的视野, 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了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院校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促使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3.2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 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所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 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到采取正确措施去解决问题, 每一步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创造性的想象力, 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大学生亲身参加的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培养的过程, 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将成为创新的前提条件,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3 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不利条件, 扩大实践教学资源, 提升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 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拓展大学生个性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加大实验设备更新,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购置经费投入,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改变当前教学落后于生产单位的不合理现状, 增加先进设备仪器的购置。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保留经典实验项目, 摒弃落后、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封闭式管理的实验室, 限制和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所以, 实验室要从封闭式逐步过渡到开放式管理, 让大学生走进实验室, 给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 校企合作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最好形式。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 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学校师生为企业的技术改革献力, 为企业的研发助阵, 使大学生在对口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实训机会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难题, 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 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与企业自身特色相符合的大学毕业生,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科研活动的引路人;既是大学生开展专业研究的启蒙者, 又是科技活动的推动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 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过程中, 高校要有组织、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业务交流, 让他们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带着课题深入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实践, 开展学术研究,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校要给予教师参加实践的优惠政策, 创新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鼓励他们更多的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真正发挥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要特别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动态, 不断汲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成果, 充实知识储备,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总之,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更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保障。因此, 要提高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迫切需要, 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文中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1) :74-75.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10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1. 创新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创新教育。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好与差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创造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故而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 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较少
由于创新动手实践活动需要进行训练、场地、组织与指导人员以及经费支持,这给很多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创新实践活动偏少。尤其是我国不同的地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程度不同,比如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其创新实践活动明显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家和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其它实践类活动中都给予了不少支持,但还是存在着资金、场地及设备不足等一些问题。另外,对于一些创新实践活动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造成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偏少,并且很多活动的质量不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 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
大学课程内容较多,并且很多内容缺乏有效的穿连,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比较独立,缺乏综合应用的机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整合环节以及学生自身的惰性,造成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较好地将学到的知识整合起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
4. 创新综合素质欠缺
创新实践活动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完成,而且团队每个成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比如要有恒心、合作精神等。在创新动手实践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消耗许多时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如果失去信心,无法坚持,创新实践活动必将失败。另外,不少大学生想创新,但缺乏创新能力、目标不明确、思维不够活跃,造成无法创新。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但不少活动还像以前那种被动式教学,由于学生欠缺创新素质,教师依然是实践教学的主角,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规则”被动实践。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途径
1. 树立创新意识
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要逐渐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经过长期坚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创新实践。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学校支持,保证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质量。
2. 开展创新教育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课程内容要突出重点,删减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并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或者在一些课程中增加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等。在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与训练,学生也要有意识、自觉地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主角”。
3. 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注意分阶段培养。在初期,教师可开展较为简单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由于这样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相对容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创新活动开始时,学生会产生很多构思,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有些方案可行,要进一步深入细化,而有一些方案不佳,应认真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在中期,适当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的难度,比如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完成论文、参与科研等,这时教师要细心指导,否则学生取得的成果欠佳,反之,如果学生能在这些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将使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在后期,应当让学生总结经验,学会资料调查与整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全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创新动手实践活动。
4. 注重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分为四类: 一类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较强; 二类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类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 四类是这两方面都差的学生。在这四类中,有些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较强,如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或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某方面的知识,要注重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组队,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建立创新团队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团队。导师应适时组织相应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组队时应注意优生和后进生的搭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的能动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特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创新实践项目顺利完成。要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动手实践项目,创新项目不要以成败来考核,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实施。
6. 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11
“金牌战略”的形成与内涵
“金牌战略”的提出源于2004年该校筹建无线电测向队。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无线电测向队的发展,在测向队成立之初,就开始部署“金牌战略”,从经费、政策、师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勵队员勇于夺冠、摘取金牌。
同年,在江苏省“无管杯”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该校无线电测向队首战告捷,获得成年组第一名,荣获一枚金牌、四枚铜牌。接下来的两年里,院无线电测向队屡屡夺冠,并被评为“全国无线电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运动队”,学院也被授予“江苏省无线电活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7年8月,在 “2007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暨2007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该校无线电测向队又荣获团体冠军、成年男子组144MHz团体赛第一名等11项殊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金牌战略”在无线电测向运动中取得成功后,又推广到学生干部培养、数控专业技能竞赛、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一种特色模式。
“金牌战略”其实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尝试。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内铸素质,外树形象”,这是金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实施“金牌战略”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内练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进而树立良好形象。第二是“自强不息,争做第一”,这是金牌战略的主体和目标。学生有了良好的基本素质后,还需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该校大力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里,勇攀高峰,争做第一。第三是“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这是金牌战略的灵魂和关键,学院实施“金牌战略”,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落实保障,鼓励创新
构筑“金牌战略”的制度保障。2005年9月,为配合“金牌战略”项目的实施,该校下发了名为《关于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意见》的文件,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如何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部署了具体措施,从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到奖励学分都作了规定。该校还制订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来规范学生创新创业。
构筑“金牌战略”的师资保障。培养“金牌学生”必须拥有一流的“金牌教师”队伍,该校给“特长生”配备了素质导师,全程悉心指导。公开选拔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创新精神的学生,选派学院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教师担任其导师,使“金牌战略”有了师资保障。
构筑“金牌战略”的资金保障。该校对“金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从师资指导费、学生培训费、硬件购置费、参赛费到获奖奖金都给予大力支撑。据统计,该校用于“金牌”项目的支出,在2006年达26.5万元,今年已达28万元。该校还设有专项的创新创业基金,对于取得成果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
构筑“金牌战略”的硬件保障。该校还创造坚实的物质条件,为“金牌战略”提供硬件保障。通过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不断更新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教育培训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让学生对前沿技术有直接认识和掌握,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机电工程系数控专业为例,该专业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投资130多万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数控实验室,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建成数控实训中心,目前已拥有采用SIEMENS、FANUC、三菱等数控操作系统的数控机床27台。这些设备均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先进性,在同类学院中居于领先水平。
实施“金牌战略”的成效
“金牌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培养了大量一线需要的紧俏人才,成为无锡乃至长三角地区“银领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就业率。2004-2007年,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超过75%的学生是通过用人单位到校“双选”落实就业的,5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工作。在校期间的“金牌学生”,在毕业后更显示出其扎实的基本功,牢固的专业技能。该校2006届电子信息工程系毕业生朱思聪同学,是院无线电测向队成员,负责无线电测向机、信号源及相关器材的维护。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工程部工作。
高起薪线。该校学生深受企业和单位的器重,在起薪方面相对具有优势。该校获得“世界小姐”亚军的倪同学由于表现优秀,被南方航空公司提前录取,月薪高达8000元。该校2005级模具专业学生贾石磊毕业后,进入全国模具“三强”无锡国盛模具公司,利用业余时间对德国进口设备编程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使得编程效率大大提高,公司85%的电极实现全自动编程,编程时间平均缩短了70%,被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贾石磊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高创业率。该校不少毕业生都大胆创业,创业率很高,并且成绩斐然。《大学生明日领袖训练营》主编、该校2007届毕业生张文杰,在校期间就通过了国家级CCMC中国职业经理人中级认证,并攻读美国森坦那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毕业生意向性就业实习中,被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录用为营销中心品牌厅厅长。由于经验的积累,加上浓郁的创业兴趣,今年10月,他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正在注册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实施“金牌战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传承和发扬该校品牌优势,继续培养社会满意、市场欢迎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金牌战略”的实施,锻造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该校学生的竞争力,促进了学生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12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薄弱,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1]。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必须[2], 为了改变这一顽症,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必须创新实践教育理念, 从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实践共享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 将实践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实践教育模式。
一、创新实践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创新人才不足,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久以来创新理念意识的匮乏[3]。学校定位很高, 但缺乏现代教育理念, 缺乏系统性创新教育体系[4]。我校切实树立实践育人理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知、运用真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 突出实践育人。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 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 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 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 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着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2. 强化内涵建设。
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先导实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增强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联系, 促进相互发展。实践教学基地与共同制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 共同构建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校外实践育人的质量。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放到中心地位, 注重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加速推进协同创新的进程。
3. 体现培养特色。
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高校, 充分依托传统林学优势, 着力培养林业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中值得延伸深入研究的部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实践, 创造更多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 增强学生使命意识。
二、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近几年, 我校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积极引入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将新的研究成果、思想和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掌握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三是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和重组,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四是数理化公共基础实验课全部实行开放管理;五是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这些主要改革, 进一步推进了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整合现有实验教学内容, 建设反映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实验、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性和创新性科研项目, 形成“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4个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基础性实践环节主要由基础性课程 (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等组成。综合性教学环节主要由专业课实验和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组成。设计性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独立设置的设计性实践环节组成。创新性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科研立项、各类创新比赛等。
三、夯实基础实验室建设
基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不断深化改革, 建立科学规范的基础实验室管理体制, 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本着“高起点、高标准, 建设现代化开放实验室”的原则, 加大实验室设备经费的投入力度, 随着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例如, 从2007—2008学年度的347项到2008—2009学年度的377项, 数量增加了11.5%;不断完善实验考核的方式、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考核;进一步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改革;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学校打破实验室依附课程、教研室、专业的格局, 使之成为大学生探索未知的殿堂。
四、提升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
我校从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抓起, 投入专项经费, 重点建设14个实验教学中心的67个功能实验室, 加大建设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效, 仅“十一五”期间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经费1.51亿元, 使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47亿元, 为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 我校拥有8个省级和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形成了底层有支撑、上层有引领、顶层有示范辐射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 为我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专业实验室能够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认知质量观, 是理论教学和实践的初步结合, 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综合地运用的过程,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大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的阵地。
五、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 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实践[5]。我校按照“因地制宜、系统规划、资源共享、管理高效”原则,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基地建设充分考虑认知、体验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生产实践与研究创新相结合, 注重教学科研统筹, 教室内外互补, 校内校外结合, 按功能分区整体设计布局, 综合集成, 形成教学基地与科研基地有机连接、集中成片、交融互促良好格局。学校有哈尔滨实验林场、帽儿山实验林场 (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凉水实验林场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等8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14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验林场中有大量的珍稀物种, 是教学、科研和实习的天堂, 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国内其他任何一所林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在此基础上, 我校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东北林业大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森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吉林森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层次和水平, 为学校今后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是大学生提升能力的乐园。
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长期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我校设立专项经费,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 不断提高教师研究创新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水平。近几年, 累计培训教师840人次, 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3.4%。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 从2010年起, 有计划地选派实验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修学习;选派教师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 努力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注重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 并鼓励各专业聘请企业家、成功人士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
七、构建实践共享平台, 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使命以及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出发, 正在逐步搭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实验设备平台, 实现仪器设备专管共用、资源共享。近几年, 我校在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 已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发展学科水平,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至2011年, 我校拥有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30273台 (套) 。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 利用网络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形成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我校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共享平台管理, 学校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加盟黑龙江省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工作。通过构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扩充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 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空间, 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高校的类型、层次、专业的差异,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一个路径, 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探索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新路子, 培养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0) :38-40.
[2]赵沁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8) :3-6.
[3]张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 2009, (2) :98-100.
[4]孙振国, 段先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1) :47-48.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06-18
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05-20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08-1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5-11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09-25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1-26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05-25
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力11-08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