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共8篇)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1
“共享杯”首届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
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
参赛手册
竞赛组委会 2013年5月-12月
目录
一、竞赛背景.....................................1
二、目的与原则...................................2
三、组织机构.....................................3
四、参赛方式.....................................6
五、作品主题及形式...............................7
六、作品提交及评审..............................11
七、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12
八、奖项设置....................................13
九、联系方式....................................14
一、竞赛背景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平台”)是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全社会科技创新。目前,国家科技平台已经初步覆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研究实验基地、科技文献等领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是我国科技资源的重要生产者和使用者。为推进国家科技平台资源进校园、进院所,进一步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促进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平台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开展“共享杯”首届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活动,营造全社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氛围。
二、目的与原则
(一)大赛目的
加强大学生、研究生群体对国家科技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在校学生的科技资源利用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科技优秀人才。
(二)竞赛原则
竞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实行匿名评审,竞赛所有工作流程、获奖作品等均在竞赛官方网站公布公示,同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监督。
竞赛坚持公益原则。参赛人员不需要缴纳报名费和评审费,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与历练的平台。
三、组织机构
(一)参与单位
1、主办单位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2、承办单位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3、协办单位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
广东省计算中心
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基地、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水产种质资源平台、国家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数字科 技馆
(二)组织委员会
主任: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 戴国强 副主任: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 吕先志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 苏 靖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渝英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吕卫锋 委员:
袁 伟 王瑞丹 张 辉 卢 凡 华 夏 陈志辉
罗 亮 肖惠萍 徐 晶
(三)专家委员会
主 席:刘德培 院 士 副主席:
孙九林 院 士 李 未 院 士 刘 旭 院 士
尹伟伦 院 士
何鸣鸿 研究员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辉 于贵瑞 马月辉 马克平尹 岭 王 臣 邓 帆 任贺春 刘玉琴 刘敦一 刘 晴 纪平许 可 张广忠 李红梅 李晓刚 汪 滨 周自江 周国民 郑勇奇 姜瑞波 胡铁军 唐五湘 徐 坚 诸云强 高 蔚 曹永生 阎保平谭瑞琮
(四)组委会秘书处 秘书长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 副秘书长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 综合组:石 蕾、王 正、周净泓、刘 伟 资源组:刘 瑞、黄珍东、刘远君、李 健 技术组:王德庆、蒙长江、王 甲、卢正孜 宣传组:林梦香、魏玺湾、刘 召、李 伟
袁 伟张 辉
四、参赛方式
(一)参赛对象及范围
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队员数量不得超过5人)参加竞赛。
参赛团队或个人可根据需要,邀请1-2名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二)报名方式
1、团队及个人自由参赛。团队及个人通过大赛官网报名参赛(网址:share.escience.gov.cn),获得参赛账号密码。
2、单位组织报名。参赛高校和研究院所组织本单位学生参赛,收集参赛学生姓名、参赛题目等信息,通过大赛官网提交,由大赛承办单位进行资格确认后,统一分配账号密码。
五、作品主题及形式
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论文或报告、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论文、报告类作品每篇在12000字以内,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的制作要符合题目的相关要求(具体要求见竞赛官网)。参赛者可选择以下参考主题参赛,也可围绕国家科技平台资源利用与共享相关主题自拟题目。
(一)论文、报告类
1、国家科技平台宣传推广主题
通过对各国家科技平台资源特点、服务模式、服务对象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挖掘,任选一个具体平台,从促进提升平台知名度、建立平台服务品牌的角度,策划平台宣传推广方案。
2、国家科技平台资源管理与应用主题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情况和各国家科技平台运行服务现状,充分利用平台各类数据、实物、仪器等资源,就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完善国家科技资源管理方面开展研究,并形成相关论文。
(1)标准物质与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计量基标准资源管理研究或共享服务体系研究
(3)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共享的需求研究(4)SHRIMP U-Pb定年技术及应用
(5)依托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健康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
7(6)基于气象数据的上呼吸道感染逐日发病人数的预测
(7)基于调查数据的我国老年人健康基本状况评估研究
(8)北京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9)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分类和管理研究
(10)产酶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应用
(11)仪器分析技术在生物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12)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文献资源使用的知识产权问题
(13)我国光合有效辐射计算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4)CERN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估
(15)CERN农田生态系统产量评估
(16)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被和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17)国内外畜禽常用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比较分析(18)抗HIV药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研究(19)气象科学数据资源应用研究
(二)多媒体作品
1、国家科技平台网站设计
根据大学生竞赛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3家国家科技平台网站和资源,参赛者可以任选其中一家,设计平台网站首页。
具体要求:(1)突出平台资源展示;(2)强调资源共享服务特色;(3)包含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LOGO;(4)网站整体布局美观大方,颜色搭配合理;(5)从23家资源平台单位中任选 一家为例。
2、动漫或视频制作
根据国家科技平台的资源特点和运行服务情况,在相关平台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设计适合该平台宣传的动画、视频等。
(1)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益宣传动漫设计
(2)特定计量基标准服务社会宣传动漫(以民生为主方向)(3)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工作原理动画制作
(4)基于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技博览馆的动画动漫设计制作(5)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宣传片制作大赛
(6)材料腐蚀试验可视化展示
(7)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人地关系演变主题动画制作
(8)典型区域环境变化制图
(三)软件工具类
根据相关平台提供的资源数据,开展基于地理信息、可视化或知识发现等方面的资源数据分析挖掘研究,形成相应的软件工具成果。
(1)数字志书终端浏览程序
(2)植物形态、生态特征本体数据库构建(3)林业年度统计数据的可视化工具(4)基于图像识别的农作物种子数粒软件
(5)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主要评估指标的可视化展示(6)方剂中药关系可视化分析工具(7)国人心脑血管病筛查与评估工具(8)面向肿瘤个体化用药的文献挖掘(9)人源细胞STR比对评价软件开发(10)看图识鱼软件
(11)红外光谱宏观指纹分析法快速分析奶粉
(12)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数据库核心元数据导出工具(13)树木电子词典开发
(14)林木种质资源快速检索工具
(15)农业科学数据集间的语义关联构建与展示工具(16)基于多属性数据融合技术的热带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17)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分析工具
(四)自拟题目
根据国家科技平台相关资源,围绕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深度挖掘等方面,自拟参赛题目。参赛作品的形式包括论文或报告、多媒体作品和软件工具。10
六、作品提交及评审
一、作品提交方式及时间
1、提交方式:个人、团队作品通过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官网进行提交。
2、截止时间:2013年10月31日。
二、评审、公示及颁奖
1、评审: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原创的原则,2013年11月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12月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获奖作品名单,公示期限为10天。
在公示期间,公众可对入选作品进行监督,并可投诉举报违规作品,竞赛组委会根据举报内容予以调查核实,违规作品将被取消候选资格。
2、颁奖: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
七、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1、参赛作品主要工作需在竞赛期间完成,不得以其他时期成果或作品作为参赛作品申报。
2、参赛作品必须以竞赛官网发布的科技资源作为作品完成的关键要素,或者作品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作。
3、参赛团队或个人可根据需要邀请1-2名指导教师。不可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或作品。4、23个国家科技平台无偿为参赛者提供参赛所需要的资源,特殊情况不能提供的需详细向参赛者说明情况。
5、涉密科技资源,不在本次大学生竞赛活动所提供的资源范围。
6、竞赛组委会和各国家科技平台享有参赛作品和成果的使用权,并选择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
八、奖项设置
特等奖1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一等奖3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二等奖6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三等奖10个,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 优秀奖20个,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指导教师奖10个,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组织奖5个,颁发荣誉证书
为获奖学生提供到相关国家科技平台单位实习的机会。获奖论文由大赛组委会向相关期刊进行推荐。
九、联系方式
服务咨询方式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联 系 人:周净泓
咨询电话:010-82339102 电子邮件:zhoujh@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联 系 人:李
伟
咨询电话:010-82339077 电子邮件:liwei@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技术咨询方式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联 系 人:蒙长江
咨询电话:010-82338084 电子邮件:mengcj@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联 系 人:王
甲
咨询电话:010-82334076 电子邮件:wangjia@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资源咨询方式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技术中心
联 系 人:王德庆
咨询电话:010-82338084 电子邮件:dqwang@nlsde.buaa.edu.cn
传
真:010-82339924 联 系 人:李
健
咨询电话:010-82339077 电子邮件:lijian@escience.gov.cn
传
真:010-82339924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2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近几年,虽然我国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开展的如火如荼,并且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竞赛形式单一、企业等外界参与度低、学生实际参与率低、参赛项目与实际脱节,为了拿奖而参加“竞赛”情况越来越多,这些已经成为影响科技竞赛活动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因此,进行创新设计竞赛组织与推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我们组织承办、指导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坚持“创新、实践、交流、协作”的宗旨,共同探索研究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科技竞赛活动组织、指导、参与机制,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更有效、科学、健康的快速发展。
1 进行创新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系统探索,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创造性思维教育是相对再现性思维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开放、求异、非显而易见等基本特征,是创造性求解问题的心理和智能基础,强化学生的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等思维水平,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非逻辑思维求异技巧。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纳入自己的教育内容体系之中,一方面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人文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在知识创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等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是侧重创业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发扬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人们开创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各科竞赛活动中结合创新个性品质养成的教育,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结合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中通过创新能力、创新心理品质、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教育活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切实改变目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
2 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可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团队,“教、学、研、产”相结合,通过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研发、相互激励,做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重在研发、激励思维,多目标考核,进行多样性的创造人才的培养的探索。教育作为一种教与学相互密切作用的实践体系,从一开始就决定它具有双主体特殊性。这种实践体系的最终绩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诲人者的教育理念、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也又绝对不能低估受业者的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受教育者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地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双主体互动,实践“以教为导,深化思维,创新存异,实践验证”这一马克思主义人才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从内涵到外延都有更新更高的拓展延伸,从而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长。力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有时间体验社会进步和经济科学发展的火热场景,从而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将来真正深入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作好充分的准备。
3 校企合作,巩固发展校企协作联盟,保障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来源、条件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战演习”效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校企结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平台,我们与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合作组织成立了“山东省中小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
通过“联盟”使专业、研究特色相近的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关系,在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设立“山东省高等学校师生创新实践基地”,在高校设立企业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需求提出创新课题,保证大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实践课题供选择,有样机的制作及试验的实施基地,在“实战演习”模式下,使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的实用性及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目前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高。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障。最重要的是保障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实战性,适应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4 完善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参与机制,促进竞赛高效、科学、长效、健康发展
我们在竞赛组织管理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用于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制度和机制,并随着竞赛规模、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一套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参与规程。
(1)竞赛组织管理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在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工作中,有大量的申报、审批、监督、评价、反馈等业务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了竞赛专业网站。实现一站式平台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面向学生、教师、专家、领导等不同角色的信息沟通,这种在线方案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了与竞赛相关的各层次人员的联系,增强了管理与服务的渠道,为整个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工作环境。
(2)细化参赛学生层次,提高学生实际参与率
针对目前国内各类竞赛中出现的对参赛作品水平要求过高,参赛条件苛刻,造成仅有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参赛,而一般大学和一些单科性大学及大部分专科学校和民办大学参赛困难,学生实际参赛率低的问题。我们细化了参赛学生层次,将作品分为本科组与专科组,分别评比,大大提高了专科学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规模更大,影响面更广。
(3)制定严格的竞赛获奖等级评定机制,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竞赛获奖等级的评定是竟赛活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为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拟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评审细则。各评委组组长均由外聘省级研究院所负责人和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负责人担任,并成立校外专家组成监督组,监督整个评奖过程,负责处理评奖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评奖结果由各评委组组长开会协调确定。实践证明,该评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将在总结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成功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4)引入知识产权教育,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
我们要求参赛作品填写“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诚信承诺书”,承诺书中要求所有参赛队员及指导教师签名,承诺竞赛作品从创意到制作,完全为原创作品,杜绝了抄袭、利用往届作品、他人的设计创意、作品、专利成果等现象。我们通过在现场发放宣传册、面对面法律咨询等活动宣传知识产权,鼓励参赛项目申报专利。
(5)完善大赛组织工作,实现规范化、程序化
目前,国内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文件仅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管理条例(试行)》,该文件是指导性文件。复杂繁琐的大赛组织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详细、规范的操作程序,我们在总结组织的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制定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工作组织实施方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名额分配办法”、“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作品评审细则”、“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工作细则(参考)”、“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优秀作品汇编”等,为大赛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3
一、我国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面临的困境
一是竞赛目标定位不准。目前我国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高校教学改革和补充的一种探索,定位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补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由各高校教务处和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这种目标定位导致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并没有成为广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大大削弱了这些竞赛应有的作用。
二是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脱节。学校为了参加竞赛组建了几个临时性团队,然后进行重点培养,与日常课堂教学脱节。而准备比赛的过程与课堂教学联系较少,结果也很少能够真正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是教师参与辅导不足。由于学校制度的激励机制和教师的考核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参与辅导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大部分教师视辅导学生参加竞赛为工作分外的事情。
四是主办竞赛主体单一。目前举办全国性赛事的单位主要是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等,企业、社会举办的竞赛较少。由于比赛的设置、过程和应用仅仅局限于教育部门,导致社会影响不够、主办主题不够丰富、参赛作品脱离社会生产、生活。
五是竞赛受益学生较少。一般的选拨模式是学校选出一小批精英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培训再参加比赛。在这种选拔模式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并受益。竞赛成为几个精英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
六是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脱节。由于竞赛的结果关系到参赛者、指导老师及参赛单位的荣誉和种种可能的实际利益。本来是素质教育的措施又变为一个应试教育,从而使素质教育的要求变味、异化,甚至走向反面。
七是竞赛与社会应用脱节。由于全国性的比赛种类很少,加之参赛目的的功利性,导致一些本应该产生社会效应的比赛作品缺乏应用性。
二、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改革与创新设计
(一)管理机构创新
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但是竞赛并不能全面、可持续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管理部门比较分散,如教务处的实践科、学生就业处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科技处的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团委大学生竞赛及各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等,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系统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要求大学重视学生的创造、创业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成立大学生创新学院统管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落实大学生“自主学习超市”模式,将各校内外分散的创新实践平台构成有机整体,并统一将创新实践、科技竞赛、科研助手、科技协会、个性化培养统一纳入创新、强化人才培养的体系中。
(二)教师参与激励机制创新
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一个普遍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对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激励不够。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在课时计算上、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明确,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学校管理部门所要考核的重点工作如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重要指标,参与学生竞赛指导并没有纳入教师考核的范围,因此教师参与热情不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有改革目前这种激励机制,将竞赛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范畴,竞赛指导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评优及职称评定挂钩,以激励竞赛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真正地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参加竞赛的动员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要保证课外科技竞赛的可持续发展,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就得建立健全各种与竞赛相关的制度。如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管理规程》,就竞赛的组织、活动经费的来源、竞赛的指导、学生准备或参加竞赛时与上课及考试等相矛盾的协调处理、竞赛工作程序、校内资源使用的优惠政策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奖励条例》,将学生参与竞赛的结果和学生的学分、评先、评优、奖学金、就业推荐相联系,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探索以校级竞赛为主的常规化,全员参与的科技竞赛形式。目前各类科技竞赛往往以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分配参赛人数,使能够参与竞赛的人数少、覆盖面窄,为了使竞赛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学校应针对各类科技竞赛设置相应的校级竞赛。这样可以扩大创新人才培养覆盖面,从而面向大部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组织校级科技竞赛,打破了参与科技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通过科技竞赛培训设置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科技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加重学生负担。为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选拔人才,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热情。从校级科技竞赛中选拔优秀团队,参与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以其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扩大作为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科技竞赛的影响力。
创新宣传工作的思路是为科技竞赛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提高大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就要用创新的意识在宣传工作上下足工夫,使宣传工作立体化、多元化、网络化。通过广播、校报、校刊、标语、作品展览、校园网、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国际国内重大科技事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使科普宣传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科普宣传、学习和实践,营造出“人人关心科技发展”的校园环境。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将为之調动起来。
(四)多元主办主体参与合作共赢模式
目前参与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团委、高校、科技部、教育部、科协、其他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一些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需求的企业有主办这种赛事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权威性、缺乏行政资源等原因,至今很少能主办这种比赛,特别是具有一定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和一些企业需求极大的学科性质的比赛,所以必须改革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找准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应用性实验室,定期举办竞赛。探索高校与企业、校际之间、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学科类竞赛教育部门举办、应用性比赛企业举办、公益性项目社会部门举办的模式。
(五)竞赛内容主题创新
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与生产、生活实际及课堂教学脱节。美国哈佛大学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面教育计划,主要宗旨就是在继续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创造性的同时,加强在美学、伦理、文化、信仰、科学、情感、态度、观念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胚胎干细胞研究所引起的道德问题;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学习物理科学、应用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帮助他们看到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体验到作为个人或社区的一员是一种更有趣、更有价值的生活,从而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些教育理念是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媒介进行教育的,而综合实践技能竞赛也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内容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企业、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需求,而不是主办部门主观的、一成不变的主题设置。学科类竞赛可以以社会问题的学科视角来设置竞赛主题、应用性比赛可以设置较为实际的应用性主题、公益部门举办的结合社会性的主题,当然这些主题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可以与课堂教学结合,甚至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这样的竞赛内容设置就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也会引起社会、企业的重视,同时更能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构建系统的竞赛设置体系
构建系统是由低到高的竞赛参与体系,设置适合各年级阶段特点的竞赛活动。第一个等级为基础型(大一学生为主),遵循教学大纲,以应知、应会等原理为主的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活动);第二个等级为应用型(大二学生为主),以教师或学生自主命题的应用型创新实践活动;第三个等级为综合型(大二或大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综合型校园创新科技活动;第四个等级为创新型科技活动(大三、或大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活动,或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研发活动或创业活动;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方案平台去操作学科竞赛,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培养作用。從大一开始就要选拔苗子进入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宜做实做好,要真正有老师负责管理,有实验室可以让学生进入。培养出高年级学生高手之后,可由高年级学生高手培养低年级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减轻指导教师负担。学生的选拔可从大一开始,让其进行创意竞赛和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大二进行实验设计竞赛、自选实验、兴趣实验趣味设计等活动,大三开始校内竞赛和设计方案演讲等,大四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
(七)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评价创新
目前大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评价主要是由主办方进行评定。这种评定的受益群体少,仅仅对于极少数的精英有激励效果。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造能力的现状,应该进行宽范围、多口径的评价机制,如针对学校校级的全员参与竞赛,奖励的覆盖面可以覆盖大多数同学,并且可以主要以证书的形式进行肯定,较为优秀的项目可以进行物质奖励,同时还可以采取科研创新能力认证制度,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工作,出台《大学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办法》,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资质证明,增强学生未来竞争能力。设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及创新奖”,奖励在科技实践和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同时还可以采取企业、社会认证制度,引进企业、社会部门认证制度,实施多元认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为准确的认证,鼓励学生融入企业、社会的行动,得到企业、社会的认可。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本科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与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改革与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4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于8月10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圆满结束,全国共有203所高校2059件作品报名参赛。我校代表队喜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并且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取得参赛以来最好成绩。
我校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电气工程学院组织参赛,校内竞赛从2月中旬启动,历经立项、中期检查和终期答辩,最终于5月上旬评出校内选拔赛一、二、三等奖,并推荐了15件优秀作品报名参加全国竞赛。我校有3件作品入围全国竞赛决赛,8名学生赴西安交通大学现场调试、展示作品与答辩,比赛历时4天,最终取得全国二等奖2项,另外还获得全国三等奖4项和优秀组织奖。
获得全国二等奖的作品是:刘小可等同学完成的《基于多元统计模型的教学楼自习智能引导系统》和王丽萍等同学完成的《节能灯中汞污染的防治》。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5
1.大一的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各种系统的生产流程有进一步了解。同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意识;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进而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我校始终坚持前校后厂的办学特色,不仅设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而且联系建立了保质保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典型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与企业生产相关资料录制成影像,并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对相关内容进行的详细讲解;认知实习并非走过场,实习结束后不但要求大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而且还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组织答辩。这样不但使大学生对相关生产线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毕竟创新来源于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如果学生连认知实习都没有参加,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大二的第二课堂和实验室开放
2.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又称为兴趣小组,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加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从事简单的科学研究进而获得一定创新性的智力成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指导教师的各种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科技竞赛等获得相应成绩。我校“第二课堂”是以“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为出发点,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从根本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开放实验室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的支持与配合,我校较早的`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全校实验室对师生进行开放,将各学科专业实验平台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最大化的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实验室,了解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能够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为创造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大三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毕业实习是与认知实习相对应的环节,如果说认知实习是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那么毕业实习就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理性检测,考察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大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实习中的实际问题选取毕业设计课题,这样就避免了纸上谈兵。我校的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三年来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辅导,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对回到学校的大学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对继续在企业实习的大学生采用“校外导师”指导为主。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校要求课题组内每名大学生一个题目,优先采用来自生产实践中的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6
举办结构设计竞赛其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又提供了实践操作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国内高等工科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促进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示范性科技活动。
1 结构设计竞赛内容介绍
1.1 目的
结构设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与实践能力,丰富校园学术氛围,促进高校大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
1.2 要求
通常结构设计竞赛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竞赛组委会给定的材料设计制作出满足要求的结构模型,并通过加载试验中模型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及发生的变形等其他各项因素综合考虑决出比赛成绩。一般来说,结构设计竞赛的主要材料为普通A4纸、白卡纸或木材和竹等,辅助粘结材料为乳白胶和线绳,要求制作的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高层建筑,也有多层房屋,有桁架桥梁,也有特种结构,兼具实际性和灵巧性。表1和图1分别为各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和部分模型。从表1中可以看出历届结构设计竞赛采用的材料和对结构模型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而且竞赛的题目从2005年高层建筑结构模型到今年吊脚楼的设计,题目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且越来越倾向于简化当今面临的重大工程实际问题。例如今年重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题目为抵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吊脚楼,它主要考虑的是在山城重庆由于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出现泥石流、滑坡的地质灾害的频率较大,因此对于旧式民居吊脚楼提高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各届各个参赛队的方案和计算书与最终的结构模型中不难看出,参加竞赛的选手们不但能灵活运用结构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外观的构思也别具匠心,完美的将稳固、美观和实用融为一体,这不仅体现当代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乐于挑战的精神,也对未来实际工程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深远的意义。
竞赛程序一般为方案比选、理论计算分析、模型制作、模型加载和现场答辩等,要求参赛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结构设计类专业课的原理和设计等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想象中的结构模型变成实际的结构模型。结构设计竞赛每年都有不同级别的结构设计创新竞赛,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地区联赛以至全国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土木工程专业师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2 结构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2.1 结构设计竞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构设计竞赛是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从拿到比赛题目到完成作品,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在此期间,参赛学生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繁琐的计算和分析,所以这就要求参赛队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很难实现结构的合理设计和软件的熟练运用,除此之外还要求队员有流利的语言表达和奉献精神与责任心。另外,每一位学生还需要有为集体负责的团队协作精神,一切从大局出发,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严格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
2.2 结构设计竞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而结构设计竞赛则不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角,所以结构设计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结构模型设计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大量资料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并且在整个团队形成一种共识,产生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在模型制作阶段,虽然并不是每个参赛者都有精巧的手工,但正所谓“熟能生巧”,只要多进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就能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因此参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克服困难,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2.3 结构设计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结构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十分有益。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如果没有精细的制作工艺,不论理论设计再怎么完善也将无法付诸实践,所以这也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区别于一般竞赛的地方,模型制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赛者的手工技巧。所以,参赛者需要根据构件受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截面形式,并对不同的结构构件和节点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在模型的反复制作、试验加载的过程中,结构形式不断完善,而且每一次的模型制作,参赛者对材料、工具的应用都有进一步的认识,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2.4 结构设计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构设计竞赛倡导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只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模型,而对结构的造型不拘一格,因此竞赛为参赛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只要作品满足比赛赛题的要求,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例如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届都会涌现出构思精巧,形式新颖的作品,第三届的题目为定向木结构风力发电塔,参赛的作品可以说五花八门,叶片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有像风帆的,有像船桨的,有像大刀的等等。因此,结构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 结构设计竞赛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往参加各种级别的结构设计竞赛的情况来看,参赛队伍和人数逐年增加,参赛选手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队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好地完成比赛,向社会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不再是只掌握理论知识的“书虫”。但尽管如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仍存在竞赛的章程和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竞赛选题创新性不足、个别参赛者缺乏基本的力学和结构概念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适当的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提高其动手能力;其次可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创造自由的试验环境,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科研和科技活动;另外土木工程专业有很多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设计,可以将结构设计竞赛的某些机制引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方式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还有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国内一些高校建立了“学生创新基地”,举办的科技创新比赛都依托于“学生创新基地”这个独立的平台,他们有专项的基金,也有专门的人员配置,更有专门的实验、比赛场地,有了创新基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4 总结
本文对大学生结构竞赛的目的、意义、题目和实施程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及归纳,结果表明: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进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总结归纳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目的和要求,分析了结构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指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进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傅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的调查研究[J].实践实验教学,2009(139):124-126.
[2]苗吉,徐雷,刘春燕,等.构建结构设计竞赛平台,培养土建类创新人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4.
[3]余自若,江辉,安明喆.土木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结构设计竞赛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1(6):110-113.
[4]许昊,徐龙军,李洋,等.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J].高等建筑教育,2011(5):121-124.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 篇7
关键词:电子竞赛;注册入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3-01
至1978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我国高考录取率从1978年的7%提高到2014年的74.3%,因个别省份考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2014年录取率较2013年的76%有所下将,但绝大多数省份的录取率都有所增加。如江苏2014年的高考录取率达87.3%,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因此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普及阶段。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到2020年,我国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最低谷。这意味着,曾经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壮烈场景将不复存在。面对成为大趋势的生源危其中,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利用高考选拔人才的实际意义已经丧失。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应对生源危机都纷纷简化入学手续,降低入学门槛,不仅是普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生存必然进行的选择。因此,注册入学是将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长期存在。
一、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竞赛目的在于提高参赛同学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已经从1994年的第1届持续办到2013年的第10届,各个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二、如何在注册入学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由于注册入学生源的多样化即既有应届高中生毕业生也有往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枯竭问题。但也给相关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4]。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齐,导致教师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如何维护好课堂纪律而没有精力花费在教学改革上,最后的结果是老师觉得学生难以管理,学生觉的没有学会任何技能。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末出生的,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而且头脑比较灵活,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而且对自己没有信心。把握好这些学生的性格特,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学习环境,加以适当引导和帮助,他们同样可以具备较强实践能力。
1、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的意义
(1)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电类学生必须掌握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具备区别基本元器件的能力,能够对基本电路进行安装和调试,熟练的运用烙铁和万用表等工具和仪表。当学生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并能够成功应用这些能力时,成功的喜悦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了他们进行学习的兴趣,也使他们得到今后胜任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整个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2、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过程中实施项目化过程管理
(1)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选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果训练选题过难则学生根本无法入手开展工作,这样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如训练选题过于容易则学生就不会用心去思考,这样就达不到开展训练选题的目的,因此训练选题要贴近实际生活又要紧贴学生实际情况。
(2)为学生准备宽松的实验环境,对竞赛训练要提供完善的实验保障。保证学生能够随时将设计思路赋予实施,所以要建立专门的场所用于大学生竞赛训练,提供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指导老师。同时指导教师要全过程的参与到竞赛训练中去,客观上能够保证竞赛训练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方向的正确性。
(3)在竞赛训练题目获得立项后,要对参加竞赛训练的每个学生进行实时的培训,因为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参加集体性的实际工程活动,对于如何开展自己竞赛训练没有清晰的思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知识的储备,为学生顺利开展竞赛训练指明的方向。同时在竞赛训练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工程化管理的方法,要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工程化的进度评审时,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给指导。在竞赛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设立竞赛训练项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答辩等过程控制机制并随机抽查竞赛训练项目进展情况。对按时完成进度的学生团队要给予政策倾斜性奖励即在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与照顾。对不认真进行竞赛训练题的学生团队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项目化过程管理的作用,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高职院校在新的情况下进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必须考虑到竞赛的主体即注册入学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不愿意动手等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要建立相应机制方法才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并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孔祥博.高校注册入学值得推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2] 吴国辉,付丽苑,李彩云.推动高职电信类专业教改探讨—以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培训为平台[J].技术与市场,2011,(5).
[3] 夏 巍,严 辉,丁 刚.以电子设计竞赛驱动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与体会 篇8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首先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在教学上的创新,做教学的有心人。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质疑,敢于猜想,加强训练。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 创新思维 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42-01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靠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去培养。
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要用创新精神去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常用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的故事;用古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故事等引入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初一引入负数的教学时,先通过介绍古代人是怎样使用算筹计数的,并逐步发展到今天所要学的负数的。讲初二几何的勾股定理时,讲了“百牛定律”的故事,以及我国古人在测量土地时是怎样通过“打绳结”画直角等有趣的故事来说明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愉悦有序的教学气氛,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允许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的多向交流,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逐步消除学生课堂拘谨的局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素质。并在方式方法上注意到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或回答问题是否正确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力求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注意启迪、挖掘、放纵学生思维,给学生答疑、质疑的机会和充分信任与尊重,增强学生了的自尊自信心。
4.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一结果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如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如用多媒体演示太空星球的运动引入“圆锥曲线”,用几何画板演示圆锥曲线的生成过程以及演示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等等;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如用高斯计算前100个自然数的和的故事引入等差数列;运用与直觉相矛盾的现象激出好奇,如用画“带箭头”和“带箭尾”的等长线段的视觉误差或圆柱形茶杯的高与直径的视觉误差激出好奇;在讲空间中直线的位置关系时,用如下问题引入: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于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是摆不出来的,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6根火柴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探求欲望,这时只需轻轻一点:可以竖起来试试,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获得成功。进而再问12根火柴最多能拼成几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时,学生就很快会得出正确答案了。通过这些有趣例子,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单项思维,激发出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大胆的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
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的一种迅速地识别、理解和判断。它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但它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它具有直接性、猜想性、和不可解释性的特点。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的创造过程中,从经验材料到提出新的思想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直觉和灵感,“我相信直觉和灵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大胆的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即时记下思考过程中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的念头,再通过综合收敛对每一种想法一一进行验证,从而发现和创造。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比如数学教学中通过教俱的直观演示,或通过对某一“数学形式”从其“形”的结构上观察发现规律,或通过直接观察几何图形,从中发现所隐含的数学关系,从而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支点,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别人还未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比如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什么原因?归根到底,就是他的思维尚未扩散到能够完成解题的思路上来。所以说我们实施创造教育,大量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将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上。
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入手,不依常规,导求变化,探究多种解法,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灵活多变,促使学生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这样比解答多道题更有效,并使学生发散思维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3.培养收敛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过程中,相互促进彼此沟通互,相互转化的统一的两个方面。对创造思维来说,收敛思维虽然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它可以看作创造思维的第二阶段。但它同样是重要的。因为创造思维的进行,特别是创造成果的获得,最后总是在收敛思维阶段取得实现的。发散思维只是为创造思维提供了思维方向的各种可能性,由发散思维产生的许多观点、设想、方法,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有的简单,有的过于复杂。那么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收敛思维就是要对这些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逐一讨论、分析、综合,作出比较、评价和选择,从中得出最终的抉择和判断,最后将各种假设变为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案。如果一个人仅仅善于发散思维,而缺乏收敛思维的素质,就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即使产生了非常有价值的发散思维成果,也不能使之获得成功。所以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如同创造思维的两翼缺一不可。数学教学对收敛思维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解证题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列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对这些方法、方案、各种思路的优劣、简捷和繁琐以及成功与否作出判断,最后选择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使数学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不仅培养了发散思维,同时也培养了收敛思维。
【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推荐阅读: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06-18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06-22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06-25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1-13
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12-07
大学生登山大赛活动策划方案与大学生百科知识竞赛活动策划11-02
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05-21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08-24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