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小论文之增强法制观念

2024-08-02

政治小论文之增强法制观念(精选10篇)

政治小论文之增强法制观念 篇1

让法律意识常驻我们心间

如果说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标准,那么法律就是我们做任何事的底线,一旦逾越了这条底线,就必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

我的叔叔在我看来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在矿上工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不过这一印象只滞留在我七岁那年。那一年十月某日,叔叔赴朋友生日宴,多喝了几杯,与邻桌同样喝高了的一男子开始是互相鄙视对方酒量小,继而爆粗口,然后叔叔一怒之下抡起酒瓶朝对方头上砸去„„最后是叔叔赔了不少医药费,而且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了刑。他在四面都被高墙和铁丝网包围的监牢中呆了整整六年。小时候懵懵懂懂,我一直想不通:老实巴交的叔叔,怎么说伤人就伤人了呢?一点酒精的作用,怎么会让人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呢?长大一些后我才知道,叔叔是因为冲动,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才会伤害他人,才会让自己身陷囹圄的。

六年里,他的老母亲受尽苦楚,帮他扶持着摇摇欲坠的家庭,而且常常遭人白眼,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六年后,他重新踏上社会,但前途黯然,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个体面的工作机会。对一个冲动起来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人,又有谁甘愿冒着风险去用他呢?

我想,他在伤人的那一刻应该想到事情后果的严重性,可惜他没能克制住自己的冲动,藐视了法律的威严。“冲动是魔鬼。”从我叔叔的事例中,我得到了一些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想它的后果,想想可能给他人、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绝不能为逞一时之勇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逾越法律这条底线。

法律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建立起我们生活的秩序,保障着大家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挑战了法律的威严,就要接受法律的惩处。故意伤害他人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更是法律无法容忍的。触犯法律,不仅会让自己前途暗淡,还会让亲人沉浸在痛苦之中,会使自己的家庭遭遇打击,更会给受害者带来莫大的伤害,使他的生活失去宁静。

法律是一杆天平,天平一侧是法律条款,另一侧是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无论你是一个普通公民,还是位高权重的领导,都应该遵纪守法,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做有违法律法规的事情。因为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公正的。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苍蝇老虎一起打”,不少贪官都落马了,其中不乏***、徐才厚、**之类的高官,不由让大家拍手称快。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法律寸心间,让我们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

妙西学校

802班张敏 辅导教师吴友华

思想政治工作应增强四种观念 篇2

一是要增强科学观念,切实把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脉搏。唯物辩证法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无论是从“支部建在连上”的“三湾改编”到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还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到近几年开展的“三讲”和先进性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命线”作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以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科学的精神来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特别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式、新内容,以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踏准节奏,把准脉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二是要增强创新观念,不断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在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一是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思想阵地意识,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好理论武装工作的同时,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集中精力开展好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定广大干部职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协调和谐。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就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要面向群众,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和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抓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谈心型和示范型的统一、教育型和愉悦型的统一、单一型和多元型的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积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重点是要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即以党委书记负总责、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重点的领导机制,以定岗定责、定性分析、定量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机制,以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为要素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为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三是要增强群众观念,着重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稳则国治,民乱则国亡。民本思想一直是贯穿中国两三千年历史的一条主线。当前,做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意义重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为此,应重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育引导群众与群众自我教育结合。一方面针对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思想疑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释疑解惑作用,向人民群众讲清楚推进每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清楚党和政府解决困难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使群众认识到自身利益与党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赋予各项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因素,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二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帮助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号召力。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性要求与人民群众广泛性要求相结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道德觉悟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同群众的思想状况相适应。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制观念 篇3

——龙亢农场小学组织学生参观龙亢法庭

应龙亢法庭邀请,龙亢农场小学组织学生参观了龙亢法庭。

6月5日上午,龙亢农场小学20多名学生兴高采烈来到龙亢法庭,在法院常法官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法庭的大厅,走廊文化、审判区、工作区、活动区等布局与设施,在参观图书室的时候,龙亢法院工作人员还向农场小学赠送了人民调解案例的图书。参观结束后,小学生听取了龙亢法官对小学生的法律知识介绍,法官们也对学生提出的身边的法律问题做了细心的讲解,并就提出的问题作了相关法律知识解释。最后,同学们愉快的和龙亢法官们在一起合影留恋。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 篇4

一、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

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一)进行普法教育:学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老师也应该改善教育手法,多举一些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一类的活动来,让学生在假设的环境中了解并利用法律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或者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还应该在假期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三)社会和学校应加强法制氛围的制造: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摒弃网络弊端,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

政治小论文之增强法制观念 篇5

大家早上好!

明天,12月4日,是全国第十二个法制宣传日。今年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二年,也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今年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全校师生应一起学法,守法,用法,宣传法。

一、学法。我们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守法。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依法办事,远离犯罪边缘线。

三、用法。法制法规无处不在。它像是我们身旁的卫士,时刻保护着我们。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

四、宣传法。我们应该鼓励我们身边的人,让他们一起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在此我特别提醒以下几点:

(1)注意食品安全,不吃卫生不合格的食品;

(2)注意消防安全,要提高防火的安全意识;

(3)注意交通安全。不到12周岁坚决不骑车上路,过马路时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要拥挤;校园内严禁追逐打闹;;

(4)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量力而行,防止运动创伤。

同学们!健康现在,才可能幸福未来。我们要积极学法,充实我们的头脑,健全我们的心灵,遵纪守法,文明修身。

最后祝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安全、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借助语言参与增强空间观念 篇6

一、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性质是直观几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几何外形,说出名称,可以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直观认识。如教学“平行线”概念时,就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例子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课桌的两组边、铁轨、双杠等实例,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由于我们认识的是平面或立体的图形,而不是实物。所以举例时,要注意排除直观事物的颜色、材料、大小、方位等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同时要紧扣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纠正学生的语言偏差。如把学生叙述的“牙杯是圆的”矫正为“牙杯的口或底的形状是圆的”。

二、指明几何图形的各部分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基本属于表象阶段。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概念是描述性的。教科书对这些概念一般只描述其特征而不下定义。如“角”、“圆”等。对于这类概念,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凭借一类事物的“原型启发”来代表该概念。教学时,应发挥学生的语言水平,借助已有的几何概念,将学生不熟悉的空间形式“说”出来。以此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的某些特征,并积累一定的空间观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指明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那么他们对这些概念就领悟得清晰而深刻,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让学生描述几何图形时,语言应在“内化”上下功夫。内化,就是学生把所学习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充分“内化”语言,所谓的语言训练,充其量不过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嘴去重复课本的文字而已。当然,教师最后还要将学生表述中不严密或有误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矫正,以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准确性。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当学生对长方体有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形成表象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指明长方体的特征。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方法,先把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再完整地口述长方体的特征。描述方式也可多种多样,或让学生依实物人人自述,或同桌互讲,互相纠正。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长方体的点、线、面、体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达到“初步认识”和“认识”的教学要求。

三、辨析似是而非的概念

通过对易混淆的几何概念对比辨析,可以突出各概念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几何分辨能力。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辨析: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要根据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却要根据三个角都是锐角来得出呢?围绕这道辨析题,学生抓住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的差异,在激烈的辩论中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完整性。

判断和概念是密切相关的。判断具有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语句,有助于澄清学生的不全面的或模糊的概念认识,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例如,判断:①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②因为V圆柱=Sh,V圆锥=1/3Sh,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③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叶做梯形。通过判断练习①,澄清了学生的“矛盾”概念,是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画得不平行就不能称之为平行线。从②中领会到“等底等高”,从③中悟出“只”字等关键字眼,这些对学生建立相关的空间观念显然帮助不小。

四、叙述操作、推导、论证的过程

在几何教学中,经常要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这时,教师要重视在直观教学的同时,结合操作、观察、思考、推导、论证过程,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把自己动手和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序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主动探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的长方形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结合操作、观察、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启发不同程度的学生口述图形的割补过程,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全体同学都能正确理解公式的由来,达到“内化”的目的。

让学生叙述推导论证过程,即让学生进一步得以真正参与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牢固建立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特级教师曹平在设计《三角形的分类》时,有这么一组论证题:①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②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③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钝角。④锐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和大于钝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和。学生参与叙述了上面一组论证题的论证过程,三类三角形的空间观念也就在学生大脑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落实空间观念的最高教学目标——掌握。

五、描述空间想象的结果

政治小论文之增强法制观念 篇7

党员干部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学法用法模范

洛龙区旅游局党支部

教学目的:

根据区委宣传部6号文件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讲党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增强法制观念,做学法用法模范”为主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形成学法用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促成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为加快洛龙富民强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一堂法治党课,我讲课的题目就是“党员干部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学法用法模范”。希望通过这堂党课,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让我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切实做好本职工作,进而齐心协力把我区旅游工作做得更好。教学重点:

围绕“党员干部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学法用法模范”这个主题,我想谈几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对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二、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是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三、党员干部必须在学法守法用法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授课对象: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 授课时间:6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对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们中的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维、特权理念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什么“我是政府的,我就是王法”,“谁耽误发展一阵子,我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官员雷人语录不断被媒体曝光。这些官员们在开展工作中,往往不按规矩出牌,决策靠拍脑袋、干起来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的“三拍”作风盛行。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为党员干部治国理政划定的底线和红线:法治观念淡薄的官员要丢乌纱帽,拍脑袋作决策出了问题要终身追究,不作为乱作为将受到严厉问责直至罢免。常言道:国无法不立,法无严不威。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时刻视法律法规为悬在头上的“三尺利剑”,心存敬畏,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任何时候都要严守思想防线,道德底线,法纪红线,自觉在实际工作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1、学法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要求。法为国之本,学法用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各种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阶段,法治是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手段和重要工具。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管理者、带头人,有很多事情是党员干部作出的决策,有很多决策是党员干部进行执行,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学法用法,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2、守法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一项重要品质。打铁要靠自身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要求人民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人民群众不做的,领导干部就不能自己坏了规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就要带头守法。

《论语》有句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干部严于守法,做守法的楷模,本身就是最好的普法,必将有力地带动广大群众学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实际上,只要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遵循法定程序,履行法定职责,严格依法办事,老百姓是服气的,也是拥护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是我们党的重要优势,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行为准则。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能不能坚持原则,守住法纪防线,做到“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就要切实将法纪标准变为自觉行动,坚决反对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常存“慎独”之心,保持清醒头脑,变他律为自律。要谨言慎行,循规蹈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要公行权,慎交友,严治家,常把自身“廉洁门”、常吹廉洁“枕头风”、常念家庭“廉洁经”。要尽公仆之责,守党员之本,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时时事事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清廉自守,洁身自好。

3、用法是党员干部的处事准则。党员干部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不能依法办事的问题。因此,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做懂法、守法的表率,真正做到依法用权、理性用权、谨慎用权;要把法律意识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之中,做任何事情特别是重大决策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不仅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需要考虑法律效果;要把学法、用法、守法与依法办事实践紧密结合,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要自觉在受监督的环境下掌权、用权,自觉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要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或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批评教育,督促纠正,防微杜渐。对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要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自觉拿起法纪这 一有力武器,与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使民主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心中,也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最终实现。

二、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是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紧迫课题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大家都知道,自1997 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部门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实现有法可依。作为一个大国、一个大党,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据自己的国情,扎实推进立法工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体系,使我们站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封建专制传统、人治文化根深蒂固、经济社会发展又不平衡的国家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面对比其他国家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三个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有法不依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有法不依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有的同志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割裂开来,把法律制度视为障碍、绊脚石,甚至撇开法律另搞一套,形成法律规定与权力行使“两张皮”。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人治思维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依法办事的意识弱,信奉“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习惯于“拍脑门”决策、“拍胸脯”表态,甚至以“土政策”“土规定”代替法规制度,“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白头、白头不如口头”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还有的严人不严己、严疏不严亲、严下不严上,对别人讲法纪、对自己讲私情。这些人“脖子以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头脑还没有得到法治化武装,身体已进入法治化时代,唯上、唯己、唯众、唯旧,就是不唯法。他们习惯独断专行、拍脑袋发号施令,甚至侵犯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党的威信和法律权威,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因此,坚持有法必依,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和攻坚环节。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可能成为依法治国的“瓶颈”和阻力,而且会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的成就受到削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受到影响。二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更多的是乱作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更多是不作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 现实生活中,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等因素屡屡影响法律的有效实施,经常出现“明规则”干不过“潜规则”的情况。究其原因,与一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对宪法和法律缺少敬畏,不习惯在法治轨道上用权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有的徇私枉法,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在执法上不作为,讲人情,不讲原则,造成“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比较普遍,结果是老实人吃亏,既放纵了违法行为,又打击了守法的积极性。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只看眼前、忽视长远,重经济建设、轻法治建设,只顾政绩、不顾群众。大家可能会对招投标有所了解,当前,在工程建设领域里,招投标存在的乱象已普遍到举不胜举。典型的如借用资质参加招投标,中标后再转包分包。人们或许会说,有关法律不健全有空白,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其实,在招投标方面,关键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我国有关招投标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这些法律都或多或少对于招投标等有规定。《招投标法》明确规定联合投标的双方都必须有相应的资质。该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行为弄虚作假,骗取中标”。《政府采购法》对于借用资质投标的行为也有相关的规定。借用资质投标,应该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呢?《招投标法》规定,以此方式中标的,中标无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政府采购法》也规定,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的,要处以罚款,列入不良行为名单,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工程 转包分包,法律也有规定。《招投标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此类分包无效,视情节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不同的处罚。汝阳县就发生过许多这类案件,汝阳县滨河公园大门曾经招标四次,重建四次,一个大门先后投入五六百万元,高速引线路灯先后更新三次,资金投入数百万,县里几大重点工程会被同一家公司中标,这都和时任县领导侯俊义的干预有直接关系,侯俊义被双规、汝阳城建局、土地局、公安局领导被逮埔都是很典型的案例,所有这些行为既损害了法律权威,又难免造成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三是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当前,全社会“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法律权威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法不责众”的心理比较普遍,一些人只想享受权利和利益,而不愿承担责任和义务;一些人信“访”不信“法”,不习惯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热衷于“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理性、非法治效果。

因此,学法守法用法和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紧迫课题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三、党员干部必须在学法守法用法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紧迫课题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为此:

(一)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意义。

1.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个现实紧迫课题和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了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并列举了主要表现。这些问题及表现,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有社会层面的,但绝大部分是直接反映或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等等。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4)》分析指出,行政执法不规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中组部干部监察局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决定》强调: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党员干部,其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大业,关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大计。《决定》号召,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2.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决定》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强调“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习近平同志也曾经说过“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只有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 部真正成为法律的模范遵守者和执行者,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才能让老百姓服气,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于牢固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从而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对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表率示范作用和社会引领意义。

(二)、提高党员干部自身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实现路径 提高党员干部自身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我觉得重点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树立法治观念,争做尊法模范。党纪国法是党员干部必须恪守的“警戒线”,不能逾越的“高压线”,也是挡在悬崖边上的一道“护栏”。我们要在尊法上更加坚定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强化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严守“红线”,党纪国法明文禁止的,我们决不可为,但纪律规矩没有明文规定或明文禁止的,也要掂量是否符合党的纪律原则,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二是强化法治思维,争做学法模范。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党员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发挥表率作用?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 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参加各种法治教育培训,把宪法法律作为学习内容,切实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真正让法治精神深植于脑,内化于心。同时,还要坚持把法治学习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严格约束言行,争做守法模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一般干部和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在守法上更加严格自律,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谨言笃行,努力做到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做廉洁自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牟私利、清白做人的表率。只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才可能得到平等执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

四是坚持依法办事,争做用法模范。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学法守法,关键是要学会用法,我们必须学会用法治理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我们要坚守法律底线,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在用法上更加积极主动,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注重用法治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善于引导群众回归到法律层面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时刻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对那些不依法办事,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制止,依法处置。我们一定要扑下身子、躬身实践,凡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按法律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线,注意剖释个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纪律观念 篇8

我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战斗集体。严守纪律是军人的天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政党、军队,小至工厂、乡村、连队,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和保持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纪律。所谓纪律,是人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规范。我们常见的条令、条例、章程、制度、规定等,都是纪律的具体内容。对于军队来说,严明的纪律是凝聚军人集体、提高战斗力的保证。我国古代就有“师出以律”之说,意思是军队一出动,就必须绳之以纪律。这一点,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军队非讲纪律不可,纪律松驰是不行的。

一、革命战士必须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纪律是军队素质的最直观表现,服从意识是纪委的显著樗。所以人民群众一般都是通过纪律的严明程度来认识军队的。凡是秋毫无犯的军队和军人,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为在人民心目中,纪律严明的军队才是可以依赖的队伍。服从命令、遵守纪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既是我军一贯坚持的光荣传统,也是军队应有的美德。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部队住地苹果园不摘一个苹果;解放上上海时,官兵露宿街头不扰民宅,成为广为注解传的佳话。

1、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每个军人最基本的职责。军队职责第条明确规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个能够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往往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军人。首先,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军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崇高的革命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前进的力量、生活的灯塔。军队中纪律严明、秩序井然,把军人置于党纪、政纪、军纪、法纪的管理监督之下,按一定的规范履行义务和职责,就会对军人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认同感,使他们确认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坚实可攀的,所依效的理想人格是真实可行的,从而激发起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其次,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军人培养集体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离开了集体,军人就不成其为军人。因此,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是革命军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我军的纪律,集中反映了集体的意志和利益,是维系和凝聚军人集体的基础。革命军人只有在严格的纪律约不中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才能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利益和目标而努力工作。第三,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军人磨练英勇顽强的道德意志。军中有句名言,叫做“军令如山倒”。它意味着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军人都不能讲条件、讲价钱、打折扣,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完成任务为已任。正是这种严格的纪律约束,磨练了革命军人英勇顽强的意志品格,使他们在任何艰难因苦中都能坚决压倒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在我军历史上,许多战争奇迹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无一例外都与严明的纪律相联系。红军长征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夺取泸定桥的命令一下达,红军战士们昼夜兼程240里,硬是“要桥不要命”,在规定的时间里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第四,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保证军人在政治上永远合格。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军人,首先必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这既是我军道德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军基本的政治纲领。实践证明,严守党和军队的政治纪律是革命军人做到政治上永远合格的首要条件。

2、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完成党赋予我们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这是因为:第一纪律是军人集中统一的“粘合剂”。它要求每个军人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服从性和严格的纪律性。如果不这样,命令向东他向西,势必会破坏军队的统一行动,造成战斗的失利。打个比方说,这就象自然界的光一样,当它涣散的时候,是软弱无力的;而当它凝聚成一束激光并指向一个目标时,就会尤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锐不可挡。第二,纪律是部队战斗力的“测量器”。军队要打仗,打仗就要有战斗力。军人严守纪律,才能构成战斗力的诸因素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和持久的力量,保证部队攻能攻得上,守能守得住。第三,纪律是官兵关系密切与否的“睛雨表”。不守纪律的部队,必然官兵反目,人心相背。纪律严明的官兵,必然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尊干爱兵的“双六条”也必能落到实处。

二、不服从领导,不遵守法规和纪律,不仅要受惩处,而且会严重损害官兵关系

服从领导,严守法律和纪律,是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需要,也是军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每个军人都应该成为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模范。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自由和纪律,是一个统一体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不能片面地强调自由,而不服从领导,不遵守法规和纪律。在我军内部,每个军人都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要服从领导,用纪律法规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的同志认为,讲服从、讲纪律会妨碍民主,限制自由,这是不对的。绝对民主,绝对自由,从来都是一种幻想。个人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象街不行人、车辆不受红绿灯的限制、不听交警指挥到处乱跑那产,那还能不乱套吗?那样不但无法执行战斗任务,连正常的生活秩序也没有维持。

1、不服从领导,不听从指挥,将受到军纪的惩处。军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战斗集体,统一的号令,集中的权威,严格的纪律是绝对必要的,而且执行命令时要坚决强调“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如查不服从领导,以各种理由拒不报告执行命令,不听从指挥,必然会受到军纪的惩处。某部汽车连战士赵某,平时有酗酒的毛病,连队干部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他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以为连队干部“整”他,在一交执行运输任务中,连队干部反复叮咛、不让他酒后驾车,他想,“只要出了门,你就管不着我了”,结果,酒后驾车出现事故,造成同车的两位战友受到重伤,他也因不服从命令,违反酒后驾车的规定受到劳动教养两年零六个月的处罚。

2、不服人领导,不听从指挥,将会严重损害官兵关系。《内务条令》关于士兵职责第一条就规定士兵必须:服人命令,听从指挥,勇敢顽强,严守纪律,坚决完成任务。第六条规定士兵要:尊重领导,服从管理,团结同志,爱护集体荣誉。这就是条令规定的官兵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否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部队工作效率的高低,战斗力的强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旦下级对上级产生不服从的动机,上级又没有及时觉察,就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边防某连担任前线输油管道的警戒任务,一天,战士张某站哨时抽烟,被连长发现,挨了批评。张虽表面上承认了错误,心里对连长的批评却极为不满,心想,别人站哨抽烟你看不着,怎么我抽烟你就批评,就是和我过不去呀!那好,我也给你眼罩戴一戴,便琢磨怎么报复连长。一天连长值班,张想,我把输油管道理断,你值班出事故,肯定得挨处分。夜时11时40分,张用扳手将正在往前线输送油料的管接口螺丝拧开,错开接口,使油料外溢,中断供油,境被及时发现才未造成重大损失。军事法院以破坏军事设施罪判处张某有斯徒刑三年。这一案件值得我们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张某的服从意识不强。正常的官兵关系被破坏了,自己也断送了大好前程。

三、自觉遵守纪律,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基础

保持密切的官兵关系,是我军凝聚力、战斗力之年在。我军从历史到今天,之所以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关键一条就是靠全军官兵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而遵守纪律,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基础。

1、自觉遵守纪律,是赢得领导信任的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是决定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会使一个人心情舒畅精力旺盛,有所追求,为事业成功打下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官兵共同努力,其中干部是主要的,战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在处理官兵关系中,战士要自觉遵守纪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服从领导,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自觉维护干部的威信,这样才能赢得领导的信任。某部四连战士李文浩,控这时不慎将小腿摔断,为了按时归队,他让其家长背着上下车,一直送到部队。象他这样的士兵,时刻为集体着想,为干部着想,也就理顺了上下级关系。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很难想象,一个不新生领导,不服从干部管理,经常“拉警报”、让干部不放心的战士,会受到干部的信任和战友的好评。

2、自觉遵守纪律,是成和进步的重要条件。部队中有句俗话,叫做“给你任务就是给你荣誉”。诚然,只有接受了任务,才能干出成绩,了成绩才有荣誉。但是,接受任务的前提是领导的信任。不努力工作,光想靠歪门邪道谋取进步是不可能的。某部工兵连战士张永国,想当骨干,想入党,可他不是努力工作,而是今天给连长送烟,明天给指导员送酒。两处均遭拒绝后,又产生了私自离队的念头。连里干部多次做工作,但他拒不接受,先后三次私自离队,最后被除名。试想,这样一个不遵守纪律,不服从领导的人,有哪个领导敢于放手让他去完成一项任务呢?可见在新形势下搞好官兵关系,就要坚决抵制次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的腐蚀,只有自觉地遵守纪律,服从领导,才能给自己的进步创造条件。

党员怎么增强党性观念 篇9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上聚焦“修身齐家”之功。修身离不开笃学。当前,一是应把党章的学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把党章作为镜子,经常对照自己、反思自己,始终牢记“勤思方日进”这一古训。二是应把《条例》和《准则》作为主要内容的党规党纪,作为规范自己言行的“戒尺”和“镜子”。看看自己能否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能否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六项纪律”,并以此校准思想之标,调正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补精神之“钙”,强“信仰之修”,铸“信念之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着力铸就“金刚不坏之身”。

“两学一做”关键在于“做”,要在“做”上增强“治国平天下”之力,“学”之目的在“做”,要通过以学促做,学做互进,把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作为必尽之责,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精气神,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风采。

二、把“知行合一”作为“两学一做”的实践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是针对当前现实生活中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表里不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轨等现象提出的,对我们正确理解知行合一,践行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开展“两学一做”中,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注重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找准思想认识与工作实践的结合点,从一开始就行动起来,把“做”贯穿始终,在“做合格共产党员”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要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做到明“红线”,知“底线”,不“触线”、不“越线”,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把好纪律关口,树好党员形象;要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发展改革工作实际,敢担当、勇作为,真正成为服务发展、服务改革的中坚力量;要时刻铭记党员身份,在党为党、言党、护党、信党、爱党,积极为党工作,提振工作精气神,按“三严三实”的要求,严实自己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实际行动提升共产党员的形象,在发展改革建功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篇10

一、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根本条件古语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句话说明了法令的重要,也即说明了没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就不能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之目的是以人为本的,因此法治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1.法律至上观念。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其意在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它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律的效力或与法律相冲突,是法治社会的主要特征,实现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至上的核心,是宪法至上,宪法的精髓在于控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至上性又一重要内涵,法律不仅在老百姓之上,也在所有官员之上,在国家最高权力者之上。“国家机关对法无明文规定的行为都不能去做”,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行为准则。执政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国在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步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实际上,法律还未能真正成为权力产生、运行的源泉、依据和界限,法与权的较量,往往是以权代法。由此可见,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树立法律权威的历程,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都依照法律办事,法律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尤其是执法人员,要确立和坚定法律信仰,增强法律至上观念,严格公正执法,自觉接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并承担相应的责任。2.人权保障观念。人权保障是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人权权利范围的大小与保护程度好坏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国家的进步过程,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国家由非法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换,也是人权内容与保护的一次飞跃。人权保障状况的良好与否是区别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区别,不是法治国家中没有侵犯人权的事件发生,而仅是在于:法治国家侵犯人权的事件相对较少;侵犯人权的事件一旦发生,即能获得依法处理——侵权者会受到应有制裁,受害者能获得应有保护。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来源,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公安人员所享有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授权。增强人权保障观念,要求公安人员真正树立人民权力至上,人民意志与利益高于一切,人权与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一切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行为准则。3.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由于行政权力具有与其它权力不同的独特性质,因此,在强调制约权力的同时,有必要对依法行政予以特别的重视。行政工作内容最为丰富,涉及的社会范围最为广泛,与社会民众的联系最为密切,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制约权力是从权力之外考查权力行使而提出的要求,侧重于对权力的外在约束;依法行政是着眼于行政权力本身而对行政权力所提出的内在要求。行政的内容、形式、程序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要求进行。依照法治原则,凡是在法律上没有根据的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就应当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而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重要行政执法部门之一,除依法承担刑事司法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治安、交通、消防、户籍、边防、出入境、计算机安全保护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这些行政管理职权的运用,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联系十分密切。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公安机关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安行政管理活动点多、面宽、量大,任务繁重,仅行政复议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总数的70%。从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看,公安机关要完成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警务保障法规、监督法规和国际警务合作法法规为主要门类,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基本上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当前公安立法的重点是制定和完善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法规,力争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公安机关组织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公安立法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遵循立法的规定,符合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策,贯彻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地方公安法规、规章不得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防止和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格执行法规、规章上报备案制度。

(二)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加强道德教育1.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若不学法,不懂法,就容易造成执法滞后于立法,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因此公安机关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警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在各种业务培训中,都应当有法律课程,保证民警的法律素质与其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要针对不同部门、警种和执法岗位的实际需要,实行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制度。要进一步提高民警的法制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例如针对部分民警办案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和搜集证据上存在的问题,应当经常组织民警到法院旁听法院庭审,学习如何收集有效证据的知识;到检察院观摩、学习、熟悉法律程序。2.加强道德教育。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由于法律是以强制形式规范行为的手段,只能解决“不敢”、“不准”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不想”、“不愿”的问题,也就是说,法治难以触及人的思想问题,无法使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坝。一个人思想有问题,价值观出现偏差,对于违法之事,虽一时“不敢”,但难以保证其长久“不敢”。法治解决不了信仰、价值观问题,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民警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法律规范行为,所以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使民警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三)完善公安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公安执法监督宪法和法律、法规已经规定了许多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要把警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佛山市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做得非常好,例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但仍需继续拓展。要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警民联系制度、执法办案回告制度、案件回访制度和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完善外部监察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申诉、控告、和举报,切实解决问题,取信于民。并以群众反映属实的情况作为民警考核、晋升、末位调整、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惩治1.执法过错的情节较轻,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根据《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 员暂行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及公安机关内部纪律规定给予辞退、限期调离、停止执行职务、延期晋级晋职、扣发岗位津贴、奖金等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2.执法过错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有关机关给予行政或者刑事处罚。3.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的。除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还应依照《国家赔偿法》向责任者追偿部分或全部国家赔偿金。4.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或影响特别恶劣的。除追究直接人员责任外,还应依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的改善,多管齐下,切实增强民警的法治观念,提高执法水平,才能保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现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职责,共同把21世纪的中国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伟大国家。主要参考文献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夏 勇主编,《中国当代宪政与人权热点》,昆仑出版社,2001年。4.罗豪才主编,《中国行政与刑事法治世纪展望》,昆仑出版社,2001年。5.石泰峰主编,《社会主义法治论纲》,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出版,1999年。6.邢书恒、徐永涛、杨国栋主编,《公安执法与公民自我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实践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安全公开课教案《走在马路上》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