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2024-07-24

如何增强政治意识(精选9篇)

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篇1

文章标题: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

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在干部中首先是领导干部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江总书记的指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应当肯定,我们党员干部的大多数政治上是好的,但也确有少数人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忽视政治理论学习,陷于日常事务,不关心政治

;有的理想、信念动摇,认为“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管它什么理想、主义”,以至于在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政治方向;有的群众观念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甚至滑入违法犯罪的泥坑;有的言行不一,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另有一套;有的纪律松弛,目无组织,不顾大局,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崇洋媚外,在对外交往中丧失国格、人格,等等。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干部政治上强,即使其他素质欠缺一些,也比较易于弥补;反之,其他素质虽好,但政治上不强,就难当大任,甚至会走向反面,误国误民。

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其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其二,必须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时刻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边。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就成为一个根本的政治立场问题。必须具有强烈的公仆观念和忧患意识,使自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其三,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是要鲜明、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持“二十字”大局的基本方针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含糊、不动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其四,必须严守党纪国法中规定的各项政治纪律。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形象,正确处理地方与中央、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保证中央和上级的政令畅通。其五,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在事关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大局,事关政治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辨别方向、区分大是大非。其六,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著,善于觉察和判断政治动向,识别来自“左”或右的方面对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干扰,开展积极、有效的抵制和斗争。

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组织要经常分析领导干部队伍的政治动态,根据不同时期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主要领导同志应以身作则,带头从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为下级和群众作出样子。二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把干部理论功底的深浅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三要引导干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政治觉悟。四要规范、健全有关的制度,对党员干部选拔、培训、党内生活、考核、民主考评、监督、弹劾等,要有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以使党员干部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政治意识》来源于,欢迎阅读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篇2

(一) 更新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形势下, 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从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这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结果。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活动, 课堂上让学生动, 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动不只是手动、嘴动, 重要的是心动, 只有心动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作为教育的引导者, 不再是以“讲课为主, 而是以导课为主”, 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而是一位“穿针引线”的联系人, 是一位灵活机动的“节目主持人”, 当然也是一位与学生共同民主探讨问题的“良师益友”。

(二) 创设教学民主气氛, 使学生进入参与角色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熏陶、智力开发和个性塑造, 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 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程度, “亲其师、信其道”。因此, 那种师教生学, 师讲生听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 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而且还会遭到学生有声或无声的抵制, 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课堂上出现“你讲你的道, 我睡我的觉”。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

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在于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要创设民主气氛, 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中的“主角”, 让课堂充满和谐民主, 欢快生动的气氛, 使学生与教师思维共振, 感情共鸣。

(三) 创设冲突情境, 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常言道: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人的创造潜能往往就是在排疑解难中被激发出来的, 正如古人所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从而拨动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 在情景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这种冲突既可以是概念冲突, 也可以是思维冲突, 如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自己做事要敢于承担责任, 有些学生就把“一人做事一人当”挂在口头上。笔者在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时, 设计了一个问题:在法律上是否能“一人做事一人当”呢?这一思维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迫切需要答案, 在这样一种心理期待中, 结合教材内容讲案例、例理结合, 以案说法。使学生懂得在刑事责任上可以说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刑法中规定罪责自负。但不满14周岁是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在民事责任上, 有很多时候做事的后果是要牵连别人的, 民法通则规定, 未成年人致人损害时, 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行为发生时, 行为人已满18周岁, 就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经济收入的, 由抚养人垫付, 垫付有困难的, 也可以判决或调解延期给付。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好。

(四) 实行开放式教学,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行为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很多缺陷, 主要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 而又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 忽视学生个体体验, 教师的“一言堂”使受教育者感到索然无味。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 在教学中应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尽量协调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 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讲理论, 既联系实际又讲清理论, 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教材有关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 使课堂生动活泼。除此之外, 教师应努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选择合理, 高效的教学形式,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行为, 实现开放式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1. 教学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开放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综合能力, 这种方式极易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观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创设出情境, 提供相关条件, 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判断, 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施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出表演情景, 学生在不同的具体表演情景中理解知识, 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篇3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心理环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为的内在动机。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进行全员动员及创设宽松的提问环境。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怕别人笑话,怕同学,甚至老师笑话自己提的问题幼稚,没水平,怕有的同学说自己爱出风头。对于这些害怕同学笑话和喜欢笑话别人的同学,我讲过这样一段话。“你的问题在别人看来可能十分简单,对你来说它是经过思考的,是重要的,有意义的,是你对真理苦苦追求的表现。何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为怕别人嘲笑而停止呢? 你想失去自我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在学问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别人提出问题时,即使你会回答,你也不应该笑他(她), “尊人者,人尊之。”他(她)因追求真理理应受到每个人的尊重,包括你,也包括我!” 2、对于个别同学通过随笔进行动员和鼓励。为了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提问,我还做了其他一些思想动员工作。比如在学生的随笔上写一些名言鼓励,诱导他们,如:“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兴趣始于好奇心。”(居里夫人) 、“怀疑一切!”(马克思)、“能难倒老师的问题是好问题;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是一个傻问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提问”。有同学不会提出问题,我就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话启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

3、将学生的问题引入课堂,共同讨论来激励学生。仅用言语启发还远远不够,还应有具体的方法,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对学生的任何问题,我都当众肯定他,鼓励他,使学生们逐渐树立“提问光荣”的观念。而且满腔热情地与其讨论,对于有质量的问题引入课堂,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看到提问题的同学那满足的神情,我知道这种方式于他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 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便可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

3、比较提问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老师还应该适度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如何增强责任意识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有人把教师比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褒奖之词都是社会对教师责任的赞美与肯定。

实践证明,一个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近代的徐特立、陶行知,到现代的魏书生、王西文等千千万万优秀教师,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

其实,在我们博雅这个教育大家庭中,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大家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例如,本学期我们在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展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活动。通过学习,并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搭建起新的教育平台,教师们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那么,如何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人育人。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讲文明、有礼貌等等,但在教师对学生有所要求的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有所期望,那就是严谨,认真,有学问,有修养,热爱学生,业务水平高,课上得好,尊重学生,处事公正等等。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配合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学生眼里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或说话消极、不负责任,或上课时接听、拨打手机,或不批改作业,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自主地学习。

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哲学家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我们博雅的教师们,心里就承载着振兴开平教育的使命,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克服了许多困难,全力以赴忘我的工作。我们的老师即使身体不适;即使生活遇到困难;即使孩子生病;即使老人需要照顾;都不会离开工作岗位,不会离开自己的学生。这是责任意识的推动,这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所为。正因如此,博雅才有了美好的今天,而她的明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一、给学生信任与尊重。

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不能靠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表达意见,让学生自己作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如赖得做作业的学生,其实就是学习缺乏责任心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管制和惩罚,见效不大,而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完全应该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生活的习惯。要相信每个学生不会生来就厌学,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多半由于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信任他能完成学业,学生一定能对学习产生责任感的。

二、落实职责,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剂。

在班级集体中,有个班委会,才产生了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等班干部,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的份内事,班长作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全面监督班级的整体情况,学习委员起学习带头作用,这位学生必需学习优秀,而且要热心帮助后进生,各科课代表要加强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按时督促班上学生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并将学生的意见反映给老师;劳动委员首先要劳动,要保征班级的清洁卫生,要督促同学们做好值日生工作,起劳动榜样作用,文娱委员负责好上课前的十分钟组织班上同学唱歌等。早自学的管理,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制,每人都有机会上讲台管理班级。每个班干部肩上都有责任,这些责任是每个学生干部的义务 事实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放给更多的同学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同学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班里,谁都明白,班级是同学们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同学们都很愿意为“家”出力。学生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把队员组成了有机整体,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图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们在集体活动的安排中有机地安排好学生群体,让学生通过集体成员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学生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逊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集体协作精神。

五、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学生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学生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学生,或是社会化程度化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如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篇5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比如:我在教学“分、小加减混合运算”时,首先出示一道即可以用分数计算也可以用小数计算的计算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教师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象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自由提问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既用分数计算,又用小数计算,该怎麽办?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发现象这样的题只可以将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要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如何增强党员的群众意识(精) 篇6

虞文清

(湖州师范学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的问题。所谓党员意识,就是党员在思想上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历史使命的认同,在行动上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履行,在工作上对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意识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一、共产党员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江泽民说:“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

1.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党员常常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政治原则、思想觉悟、工作表现和组织纪律等方面混同于一般群众。如果党员与普通群众没有区别,那就不需要党员了。党章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就把共产党员与普通群众作了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共产党员是最先进的阶级即工人阶级中的一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二是中国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人。所谓共产主义觉悟,就是在公与私、自己与他人利益矛盾时能够自觉地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已”,必要时“克已奉公”、“舍已为人”;二是共产党员是“先锋战士”不是普通战士,所以工作表现要比普通群众更好一些,组织性纪律性更强一些、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要比普通群众更高一些等。

2.共产党员不要去扮演什么“救世主”的角色。《东方红》说毛泽东是人民“大救星”,这是对党的领导人的不正确角色定位;所谓的“旧社会劳动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受苦受难”,是共产党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也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如果把这仅仅理解为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倒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共产党人千万不能因此而自我陶醉。“救世主”之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其思想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试想,这与封建社会“明君”、“清官”所谓的“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火”有什么两样?这样说无异于把共产党人看成了救苦求难的“观世音菩萨”,因为只有宗教才有“救世主”之说。《国际歌》早就教导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也就是说共产党员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与社会地位上与人民群众是完全平等的,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且是普通的一员,不是特殊公民。刘少奇早在1945年的《论党》中提出:“但是人民群众并不需要代替他们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因为这种脱离群众的‘英雄好汉’不能完成任何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3.共产党员正确的角色定位是群众的“向导”。建党初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就叫《向导》,这就明确无误地把共产党员的角色定位于群众的“领路人”、“带路人”或“向导”。“向导”的全部功能只有两条:一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他工作,把分散的群众组织成为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二是带领这支队伍走上一条翻身解放与追求富裕幸福的正确道路。为什么把共产党员的角色定位于“向导”呢?

第一、1945年刘少奇在《论党》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我们的责任,就是去指导群众的行动,指导群众组织起来,斗争起来;在群众组织起来,斗争起来以后,我们再从群众的行动中去启发群众的再自觉。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群众为党提出的人民群众的基本口号而斗争,我们共产党人,以及一切任何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伟大人物,在一切人民群众事业所起的全部作用,就只有这些。除开这些以外,不能再多一点。”

第二、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因此,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第三、李瑞环同志在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讲到,我们共产党所说的“解放全人类”,不是“恩赐”给人民什么,而是作为人民中间比较先进的一部分,去启发、引导、带领人民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我们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第四、江泽民说:“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的觉悟,激励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第五、党章第一章第三条“党员义务”第二条党员应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带头”和“带动”,说的无非都是“向导”的作用。

二、共产党员要积极发挥好“向导”的作用

把共产党员的角色定位为群众的“向导”,决不是降低了党员的地位与作用,须知,要扮演好“向导”的角色是不容易的。邓小平说,“能够成为群众模范的共产党员才算合格的党员,不能成为群众模范的党员则不算合格的党员。” 1.“向导”必须是走在群众前面的人而不能是落在群众后面的人,落在群众后面的人是“尾巴”而不是“向导”。所以,凡是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共产党人要带头做好,凡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坚决不做,还要带头阻止。所以,首先,在日

常工作中,群众能做的事党员必须做得更好,比如说“依法纳税”、“完成本职工作”、“遵纪守法”等,是每一个公民或职工都必须做的事。共产党员就应该“带头依法纳税”,“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模范地遵纪守法”等。党章第一章第三条“党员义务”第四条党员应该“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在困难面前与危急关头,共产党员要挺身而出,做群众的中流砥柱、主心骨和顶梁柱。党章第一章第三条“党员义务”第八条党员“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2.“向导”必须是后面有群众跟随的人而不是孤家寡人,如果不能把群众带起来,最多只是一个先进工作者而不是领路人。党章总纲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每个党员都要努力去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既要尽力而为,即竭尽我们党员干部的主观努力,也要量力而行,根据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性来办事,力争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防止把实事办虚,好事办歪。

3.“向导”必须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与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而不能是依靠行政命令强迫群众前进的人,否则只是一个官僚而不是领路人。共产党员要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教育启发引导群众前进。因为群众也是分层次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群众的意见也有是非之别,群众的情绪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当我们遇到落后的群众,不正确的意见,消极的情绪时,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盲目迁就,而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引导群众前进,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

三、共产党员要增强党员意识、争做时代先锋

斯大林说过,“共产党员是用特种材料制成的人”,“是有特种性格的人”。这里用了两个“特”。那么到底“特”在何处?江泽民说,与普通群众相比,共产党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

1.在革命战争年代是“特别能战斗”。从建党到建国(或包含抗美援朝),我们党处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是带领人民用革命战争的手段,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实现祖国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特别能战斗”,所以,那时的共产党人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所谓“冲锋在前”,就意味着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的蓬山开路,遇水架桥,十八勇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飞夺泸淀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冲在抗战第一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董存瑞在解放战争中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体堵枪眼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退却在后”,就意味着把安全让给群众,把危险留给自己。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撤退时留在了最后,无路可退时跳下了悬崖。

2.在建国后和平建设年代是“特别能吃苦”。建国以后的50~70年代,时代的主题是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着极端严重的经济困难,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我们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不能来自剥削,更不能来自掠夺,而只能来自增产节约、增收节支。那时的共产党人又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比如人民军队的好榜样“南京路上好八连”,从偏僻落后的农村来到了中国最繁华的大上海南京路,他们没有像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太平天国农民军进南京一样,热衷于追求享受,而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保持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军队的本色,他们的精神被概括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农业战线的好榜样大寨大队党支部,在遭遇洪涝灾害面前,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不伸手向国家要救济,而是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生产自救,硬是把一个“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了“层层梯田绿油油”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工业战线的旗帜大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国家面临三年国民经济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险恶和物质条件的短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无畏气概,打出了一口又一口的高产油井;“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很好地实践了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特别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一座丰碑。如果说北宋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古代的少数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50~70年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却成了共产党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3.改革开放时代主要表现为“特别能奉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面临的客观环境与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产党要走在时代前列,战争年代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并没有完全过时,比如在抗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共产党员依然必须“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过程中,在改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依然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如江泽民说:“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对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原则不能变。”

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简单地重复过去的口号显然是不够的。江泽民说:“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过一个口号,叫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曾经鼓舞了许多共产党员英勇奋斗;建国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党也提出过一个口号,叫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曾经鼓舞了许多共产党员艰苦创业。这两个口号当年都是很深入党心民心的。……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也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来鼓舞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去为人民的利益,为建设和改革建功立业。”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对共产党员先进的要求应该响亮地提出:“奉献在前,名利在后”。江泽民说:“要宣传和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首先,“奉献” 与“名利”的矛盾与考验实实在在而又时时处处地摆在了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面前。如果说“奉献”是一种付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那么“名利”就是一种报酬,一种所得。我们每个人在想问题、做决策时,总是会遇到熟先熟后、熟轻熟重的抉择,江泽民说:“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共产党人经常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在今天和平环境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虽然也会有生与死的考验,但大量的经常的是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考验。”

其次,共产党并不是不讲名利,就像战争年代不是不讲退却,建设年代不是不讲享受一样。过去提出的“宁可前进一步死,不愿后退半步生”在特定情况下是对的,但不是绝对的,否则就是匹夫之勇。共产党人也不是不要享受,提倡艰苦奋斗也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过去吃苦是为了今天享受,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享受。否则我们怎么带领人民群众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呢?江泽民说:“我们不是反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今天,在“奉献”与“名利”矛盾面前,共产党人也不是只讲奉献不讲名利。“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的“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入闹革命”宣扬的是一种道德的虚无主义。“大公无私”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能作为当前共产党人的普遍行为准则。毛泽东就说过:“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富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再次、我们要摆正次序,战争年代把“退却”放在后面,建设年代把“享受”放在后面,今天把“名利”放在后面。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只能是在利益矛盾面前

“先公后私、先人后已”,必要时“克已奉公、舍己为人”。如果是“先私后公、先已后人”,那就不太好了,如果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那就很危险。江泽民说:“共产党人时时刻刻都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应该看得淡一些。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名位钱财之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总要多做些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事,这才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

作者简介:虞文清,1959年4月出生,浙江义乌人,湖州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理论研究。

论如何增强节目受众意识 篇7

1 在节目设置上存在的一些现象

一些县级台站的广播节目包括转播和自办两部分, 就自办节目而言, 目前, 有些台 (主要是县级台站) 数量少、时间短, 一般30分钟左右。从受众

体系, 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元素进行调整和控制, 从而减少或杜绝成本浪费现象。

2.3注重网络化经营手段, 构建多层次的立体销售网络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 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娱乐方式, 同时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不小冲击。但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潜藏机遇, 互联网的通达与普及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带来新的经营载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将网络顺利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中, 首先要认准网络方向, 引进互联技术, 与通讯、数码、网络经销商走在一起, 共同研讨相关的互动前沿技术, 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上打开畅通意识的角度来分析, 一些台站节目设置明显滞后于受众, 而个别台又有节目设置过分超越受众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类现象在一些地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对受众需求的总体把握不到位

“办好电台节目, 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解决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供需矛盾的问题。各种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形象和风格、调性和视角、走向和发展, 都要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来考虑。”近年来, 许多广播台站尽管在冲破旧有模式方面做了一定努力, 但仍然没能跳出这个圈子。这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 听众日渐增强的引导、信息、服务、消

渠道, 从而实现网络化经营。

同时, 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销售网络也十分必要。除了继续发展现有的针对影视节目的展览会外, 还要创立其他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展览会等形式的交互平台, 同时也要注重各类型节目的衍生品和品牌授权的发展, 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自身价值和增值价值。

3结论

数字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高度普及和多种媒体形式衍生品的出现, 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面对挑战,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要提升竞争意识, 实现正确的节目定位, 建立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面对机遇, 则要开阔视遣、作伴、好奇等丰富多彩的需求不相适应。从内容上看, 除了新闻与一般政策性宣传外, 缺少生活服务和娱乐休闲等内容;从形式上看, 节目时间短、格调单一, 模式陈旧, 视角呆板, 节奏迟缓, 无法满足听众多种需求。

1.2 对受众素质状况的分析不透彻

就受众素质一般情况而言, 农村受众与城市受众存在差距, 过去的受众与今天的受众存在差距, 不同地区的受众素质也存在着差别。节目应根据现实受众基本素质状况设置, 以达到顺其口味, 使其接受的目的。尽管主要面对的是农村听众, 但今天的农民, 群体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那些节目设置上

野, 将网络经营纳入到广播电视节目的销售系统中, 同时注重节目自身价值和增值价值的实现,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冶.论地方电视台的多重销售策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47-48.

[2]潘宇莹, 白莹莹.凤凰卫视经营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3]刘宏.怎么看江苏卫视与湖南卫视的竞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陕西广播电视台, 西安710061) 的老套路, 早已不适应当代农民的接受方式。

1.3 对受众群体性特征的体现不突出

处于同地域的受众, 他们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生活, 具有共同生活经历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相同认知结构, 他们对信息的追逐和解释亦基本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受众是具有共同特点的群体, 加之县市一级人口流动性很小, 受众的群体性特征就更为突出。直接拥有最基层的受众群, 这是地县广播的独特优势, 节目设置应该更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但从笔者掌握的十几家地县台站看, 大部分节目设置如出一辙, 很难找出各自的明显区别。一些节目游离于受众的群体性, 丧失了地方台节目优势。

2 节目受众意识淡薄的原因根源

多年来, 许多电台在节目设置上实现了多方面的改革,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相当一些县级台站, 其广播节目设置仍停留在传统模式里, 媒体的活动滞后于当代社会生活潮流, 其节目不能吸引当地听众, 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喉舌功能, 县级广播远离受众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 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 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一些传统观念的直接影响

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事业横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领域, 作为宣传喉舌, 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作为信息产业, 它属于第三产业 (也有人把它归于第四产业) 、其产品是消费领域的一种商品。”一些县级广播台站新闻工作者, 尤其是决策者, 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只是对上级负责, 在思想上存在轻视受众的现象。

2.2 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节目设置上陈旧观念的现实存在, 有一个直接原因, 这就是改革在这些地方或部门不够深入,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相当一些县级台站目前仍是青一色“吃皇粮”的队伍, 这本身就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因为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 所以电台不能主动研究受众, 生产出受众需要和喜爱的“商品”。节目设置不能从受众角度去适应市场, 导致受众群缩小, 媒介社会效益受到影响, 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另外, 区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媒体竞争中一些县级台站人手少、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等, 也成为现实问题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3 在节目设置上应多样性、全面性

尽管节目设置受媒体特点、人员素质、物力财力、上级精神、受众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 但广播节目的主体是受众, 各因素中, 受众是第一位的。县级广播台站在现有条件下完善节目设置, 必须确立受众在节目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当地受众的需求、素质状况和群体性特征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 设置宜于当地受众的广播节目。

针对受众需求日益明显的多样性, 在节目设置上, 必须充分考虑到诸方面, 新闻信息与娱乐休闲、服务、教育兼有。可以通过设置板块节目或专题节目固定时间间隔播出的办法解决。

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 首先要强调突出新闻和娱乐节目两大重点, 形式上应是动态的。受众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节目和栏目多样, 地县台站在节目设置中, 要打破过去那种“先新闻, 后其他, 文艺节目是尾巴”的机械格局, 将新闻的时段、信息的频率、娱乐性节目和栏目有机穿插, 在有限的时段内更充分地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另一方面, 受众的某些需求又会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等不断发生变化, 节目和和栏目设置及构成不能一成不变。在节目运行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社会变化, 认真分析受众反馈, 把准受众需求, 做到固定中求变化, 经常变化, 常变常新, 及时调整节目设置, 使节目紧随社会潮流。

我国县级台站的受众构成, 大部分为农民。尽管现在农民的文化素质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但与城市受众, 尤其是沿海城市受众相比, 仍有不少差距。节目设置, 必须尊重这个事实而不能照搬别处的模式。节目或栏目要长短结合, 以短为主。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和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广播传播是线性传播;长的和复杂的内容听众接受困难, 所以, “短”是广播的要求, 更是受众的要求。对于农村听众来说, 在节目设置上更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有人从这一点出发, 总结出节目设置的成功经验是:“长了不行、空了不行、”。节目 (特别是专题节目) 和栏目 (话题) 不宜过长, 当地新闻10分钟为宜, 信息5分钟为限, 新闻性板块节目中的栏目除特殊情况外, 不宜超过10分钟, 如“广播聚焦”、“热线传真”, “要闻专递”等栏目, 一般五、六分钟为宜。这样, 既能发挥广播“短”、“快”、“活”的优势, 又能让听众易于接受, 其他节目设置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地方台作为综合台, 更应注重以普遍受众为主要设置节目。同时应当看到, 地县台站也面对一定规模的特殊受众群, 如城市受众 (包括干部、知识分子等) 、少数民族、军人等, 另外还有一些分散、混杂、隐匿的受众群, 如体育爱好者 (足球迷) 等, 要适当设置一些对象性节目或栏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总之, 县级电台节目设置, 不能从传播者主观愿望和个人兴趣出发, 要认真研究受众, 确立听众的中心地位, 沿着“适其需要, 合其味口, 引其参与, 与其交流, 为其服务, 给其引导, 受其监督”的思路设置好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李岩.新闻广播学.甘肃人民出版社.

[3]胡正荣.新闻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如何增强学生学数学的问题意识 篇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动力。

当今,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思想已成为一个热点,初中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检查、探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工具和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挖倔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试一试、读一读、做一做、练习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圆、扇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充分挖倔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二、鼓励学生探索、猜想、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例如初中数学教材的引言,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平面几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数和几何有什么关系?平面几何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学习平面几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一个好的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的适当;(5)难度适中。例如在教学《方差》时,首先给出以下问题:我们班在进行投掷铅球训练时,李强和康壮同学的成绩分别如表(单位:米)

让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张毅和熊强两同学的成绩?要选择其中一位去参加比赛,选谁更好?

四、引入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人们主动地去观察、猜想、试误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利用机会适当增补一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开放性问题并不排斥传统形式的数学题。问题是教育思想的变化,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启发学生多思善谋,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动他们去探询、去发现。一方面在数学内部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理论问题导致对数学基本知识理解的深入,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五、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自身的思想。

六、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在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学中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可以考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常识增加进来。让学生学习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实质问题。

入党积极分子如何增强党员意识 篇9

——党课思想小结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吕晓颖

能够参加这次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党课学习,我感到很荣幸。通过学习,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是听到了那么多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鲜活的事迹后,使我更加坚定了对我们党的信仰。这些事迹,激励着我,鞭策着我,鼓舞着我,使我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在两天的报告中,区委党校的沈移元校长以精彩的报告使我领悟到党章对于一名共产党员的重要作用,明白了做一名党员的要求,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兴陇学校的李丽老师向我们生动描绘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我认识到了如何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向党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晋元中学周飞老师的精彩发言从艺术的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全新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加深了我对我党的了解;最后市教科党校的缪愫生教授关于党员义务与权利的讲授使我对党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坚持党的优良的传统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但是,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因此,我们共产党员都要服务于人民,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人,我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以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党员意识呢?通过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形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人们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我在业余时间要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正如我参与的《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撰写和“863”国家级重点项目之子课题,“资源应用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备课系统”《生命科学》初中二年级概念资源库的创建工作那样,一次次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更激励了我向更高的教学目标迈进,向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迈进。

其次,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教育。

作为一名积极向党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我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平日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网上资源的搜集并辅以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一节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课,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尽可能地给学生多学一点知识,让他们学得好一点、成长得顺利一点,这对学生学业的提高、知识的增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想,这也正是一名积极要求上进的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其党员意识并应该做到的。

最后,要身先士卒,处处起表率作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作为和平时期的一员,虽然不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但是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还应该体现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新要求。无论是党员还是入党积极分子都应发扬勤于思索,敢于实践,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要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上一篇:教师面试试讲评价下一篇:如何申请使用原机动车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