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2024-06-18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精选9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1

[摘要]针对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将第二课堂融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为支撑平台,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

学科竞赛;

开放性实验室;

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不强的深层次问题[1]。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目前,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而且还需要学校、学院等各方面大力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3]。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针对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都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学科活动,扩展专业视野,以达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如文献[5]以机器人比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6]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文献[7]基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探索了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8]依托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定竞赛题目及制定相关规则,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单独或以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竞赛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9]。在机械类专业性的学科竞赛中,如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会对学生提出如下一些要求[10]。1.应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方案具有创新性,具备独立完成一项科学(工程)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运用所学的原理、定理、定义、法则等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必要的时候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模拟仿真;3.了解所需器材的市场供应情况,应熟练使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和现代数控加工设备;

4.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习团队协作的方法,体会团队精神,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方式;5.熟悉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撰写技术总结报告、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加工工艺说明书等技术文档,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设计ppt、海报和视频等。从学科竞赛的设置及竞赛规则要求方面来看,将学科竞赛融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且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科竞赛引导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构建。通过第二课堂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基于本科四年课程体系的承接关系,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要求的专业基础素养和课程知识,我们构建了“分年级引导,各年级参与”和“双向选择,全程指导”的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即针对各类学科竞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年级进行引导和鼓励,由专任教师指导,一至四年级均对应相关的学科竞赛,如表1所示。(二)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其中课程实验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开设,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集中实践环节加大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即使这样,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平台仍然不能强有力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鉴于此,在课程实践体系的优化建设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中的学科竞赛活动的建设和开展,融合“课堂教学、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三)多学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备赛和科研训练提供了平台[11]。但是,学科竞赛的主题及要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变化的,有的学科竞赛涉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以开放性实验室支撑学科竞赛活动开展,促进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院与相关学院协同,建立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与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共享,以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括本学院建成的6个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室),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土建学院的相关开放性实验室和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含实验室见表2。

四、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

如表1所示,学生可在不同年级阶段选择参加各学科竞赛。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以本专业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情况及毕业设计质量情况来看培养效果。通过对学生普及学科竞赛内容及其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竞赛对其自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执行,统计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如图2所示。从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第九届学生报名人数几乎是第八届学生报名人数的一倍。另外通过分析报名学生所在的年级,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况的原因在于第七、第八届参赛报名是在比赛当年的前一年下半年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此时新生已入学,只有少数大一学生参加。第九届比赛在总结前面几届竞赛的情况后,将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时间提前了将近半年,以增加学生的备赛时间,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此时新生还未入学,故出现大一学生较多且大四学生较少的情况。到实际的比赛时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力仍然是二、三年级,这说明前述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建立是合理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是由于增加备赛时间的关系,需要调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引导主要参与年级为一、二、三年级。毕业设计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相对于课程设计其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2-13]。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毕业设计质量来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是合理的。本院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统计情况如图4所示。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获得优秀的学生中,71.42%的学生曾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得良好的成绩。从毕业设计环节的考核情况来看,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经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2

1.

经济的发展使许多朝阳文化产业和新派生的艺术设计行业对各类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剧增, 行业的需求无一例外的都是需要设计师具有设计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 对有创新意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 社会需要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来进行创业,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市场的需求标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关键。

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 把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做高校的首要任务。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1. 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看出, 大部分学生就业后经过了长时间磨合、培训、学习的才逐渐适应行业要求。社会实践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课内的创新意识与行业市场要求存在着差距, 学生的创新意识脱离行业实际环境。

2. 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实践教育是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地方高校实践教学通过实习、见习形式开展, 实习时间的短暂使学生和行业公司之间没有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 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内容很少, 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使实习见习流于形式。

3. 地方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缺乏良好培养机制

由于设计人员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 设计公司需要不断补充新人, 设计公司的是人才招聘形式经常是利益化形式, 需要时才急于招聘补充, 多数在校学生和行业之间是要经过磨合和后期培训才能使适应行业公司的市场化要求, 行业公司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军往往是充满失望, 某些行业公司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也是设计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4. 学校对培养措施执行和投入力度不足

虽然部分地方高校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向应用性和技术型大学转变, 但是各种职能部门依然在做信息的宣传、学术研究、空谈设想的布属, 缺乏深刻调研后的大力改革实施措施。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使艺术设计专业的转型依然不彻底, 市场行业接轨的办学模式还没有形成,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形式上的产学合作和课内模拟实训。

5.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

目前, 由于各高校都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和学术, 导致地方院校的教师把过多的精力多用于科研和职称评审上, 从事实践项目的教师的成果得不到承认, 导致具有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创业教师很少。有的教师是其他绘画专业转型过来, 对设计缺乏认识;有的新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任课教师更是专攻科研, 缺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工程项目操作, 指导学生实践和创新只能照本宣科, 在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中达不到全面指导学生。

6. 学生的认知度问题

大部分同学在四年级面临毕业就业时才认识到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疏于课堂学习和对未来的规划, 匆忙进行一些能力提升教育, 努力发展自己相关社会实践, 已经是来不及的。

三、社会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1.

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参加社会行业活动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工作的瓶颈, 也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2.

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在于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实践运作。在实践工作中发现知识的需要内容和方向, 在校内专业课中有针对性的学习, 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应用设计方案和项目的执行中。

3.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设计施工的操作模式, 保持创新精神和意识, 通过熟悉行业规范、管理逐步了解创业的实际问题, 是学生逐步认知行业、加入行业队伍、自主创业的科学有效途径。

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路径

1. 本科四年社会实践规划的制定

(1) 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对专业和行业了解的“认知见习”。组织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设计能力标准等。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从业目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专业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大学二年级以实习见习活动为主, 通过参观本地展馆、纪念馆、行业公司、材料市场等与设计有关的场所开阔专业设计视野、了解专业涉及的领域。学校联系相关的设计行业公司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生利用学校安排的实习见习适当参与一些设计公司的活动, 简单了解公司运营模式、管理规范、设计知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定期到社会行业公司熟悉环境、了解业内情况、掌握创业需具备的条件和经验, 这些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宝贵经验, 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3) 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 参与老师的项目, 选择知名设计公司开展实习工作, 检验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掌握行业的基本规范, 这个期间最关键的是延续在原有实习公司的工作, 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践内容外, 利用大量业余时间不间断、不定期参与到所在行业公司各项工作中, 对行业加深了解为将来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4) 大学四年级选择行业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 在大量的设计实践工作中检验自己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深入熟知行业。有了对行业几年来的了解, 可以经过策划组织创业团队, 依托一定的设计企业, 请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作指导, 以创业精神为引领使专业团队不断前进, 研究学习成功的创业的模式和经验, 整合自主创业成功资源为团队发展所用, 向有关部门申请创业基金, 创办有特色的设计公司和建立工作室。

2. 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以创新为核心的活动

创新思维是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大学阶段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展览作品、发表论文、参加艺术设计行业团体、到企业实训锻炼、参加读书工程、参加各类讲座活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联合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 按照行业的标准和市场化要求来考核学生的水平, 努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职业化道路上更加专业化。

3. 创建校企合作深度引进机制

学院主要领导应该把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去抓, 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进人才需求预测,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努力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引进知名设计企业在学校内建立实验室, 由学校提供场地, 设计企业公司提供办公家具及电脑等硬件设备, 派设计师入驻, 公司安全按照市场化运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 参与公司设计项目, 分批次选拔优秀学生长期在公司工作见习。

总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 应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支持, 在政策、硬件设施、社会关系的联合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创新创业活动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切实地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好、实施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上创新创业教育, 把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教育中, 并贯穿于整个人培养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让学生学会创新并具备创业能力, 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专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兵, 张帆, 张媛.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6.

[2]马壮, 杨松.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01.

[3]狄岱岳, 黄红霞.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艺术教育, 2011.11.

[4]张会宽.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模式构建的探究[J].艺术教育, 2009.06.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工农结合;实践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7-02

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高等农业院校正是国家经济建设尤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从服务“三农”需要出发,必将要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机的固定性和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制约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1]我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与农业有关的涉农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覆盖大农业生产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与农业市场有关的多种工程技术,因而工农结合一定能够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本文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构建工农结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路径,探讨实践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

一、工农结合对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必要性

与农业有关的涉农工科专业,其主要内涵研究和应用工程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3]目前推广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都是与农艺相配套的,农艺多样性、渐变性、时令性等特点影响了农机发展,需要与农机专业共同制订,建立农艺的生产技术规格规范化、标准化。而农艺与农机分属于农学和农业工程两大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互不干涉,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缺少相互切磋,相互讨论。因此服务于农业的农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部分农学的知识,工农结合必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工农结合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强调工农结合,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从育人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

(一)树立“工农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理念

明确农业院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为目标,提出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工农结合的知识结构为特色,培养有农业知识背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05全国高校评估后,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体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2014年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工程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5%。增设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2014级设置新生研讨课,主要由专业带头人、专家、学院领导等相关人员进行,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学校、学院及专业发展情况。设置了农业基础、精准农业、农业工程等特色课程,同时设置工程综合训练、现代农机装备综合训练等实训课。

(二)坚持“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加强实践、提高素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以基础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形成工农结合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强调工农结合的知识结构,保留必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进行归总、提炼、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型创新实验,如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公差、液动与气动,实验类别演示、综合、设计与创新三种,实行开放式的集中实验授课、学生预约登记,实验人员指导并考核,学生在教师宏观指导下,按照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形成理论验证、加深理解、综合设计,独立探索递进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证学生完成实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内容层次化、培养个性化、教学开放化、能力综合化”的应用训练体系,即机械制图测绘及计算机实训、机械设计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又相互关联,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技能训练,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力求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

(三)构建“创新实验、科技竞赛、模型制作”,梯度推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针对已学专业课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结合农机行业就业需求,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创新思维;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实训暨模型制作,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使实践创新培养路径具有全方位、多元化、递进式的特点,既面向大部分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又个性化地培养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组织学生选拔,集训,参加省级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省级奖励多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目前学院参加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紧密结合农业工程发展和生产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已扩展到课外校外并延伸到企业。学院与北大荒农机研究所、中国爱科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完成各类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提升了学生农业工程素质及工程能力。

三、进一步思考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构建工农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科技活动、科研能力训练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建立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学院先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专业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一是完善院企协同的长效合作机制,与安达畜牧机械厂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拓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科技活动、科研合作项目进行专业与科研和产业对接,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激励作用。

二是将实践创新活动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农机专业与农学、动科的优势学科融入实践创新活动中,围绕“水稻”,形成水稻生产机械化研究;围绕“饲料”,形成规模化青贮饲料及日粮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围绕“玉米”,形成玉米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与装备研究;围绕“粮食产后烘贮和调配技术”,建立粮食烘贮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重点研发精准智能监控系统和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通过创新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科研活动等各个实践创新环节提高学生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促进科技资源转化和工程应用化。

综上所述,工农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上升,其中大部分到垦区生产一线和农业相关的企业,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好评,提升了我校办学和社会声誉。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霖,漆向军.农业机械化专业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2):194-196.

[2] 佟绍成.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3] 汤鑫.融合农业与工程技术办好涉农工科专业[J].湖南农机,2011(7):153-155.

[4] 赵文春.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制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51-153.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4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中,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占据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等多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对于多元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作为滨海新区经济重点之一的制造型企业中,大量先期招聘的一线操作工基础素质相对较低,理论水平低,技术技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操作性人才供应绝对量和相对量双双不足的制约,急需具有社会培训资质和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给力人力资源供应和培养。在这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我校被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在与滨海新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开创和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顶岗实习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现有近30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中实习,大部分是在天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柳工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中顶岗实习。

天津职业大学本着“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契机下,举全校教师之力,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CDIO”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社会服务等,创新了“课证融合„准技师‟”、“基于教学工厂理念”、“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335名教师、359门课程通过教学能力测试;共有1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4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学校综合实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10月,我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示范校验收。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中,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占据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等

多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对于多元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作为滨海新区经济重点之一的制造型企业中,大量先期招聘的一线操作工基础素质相对较低,理论水平低,技术技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操作性人才供应绝对量和相对量双双不足的制约,急需具有社会培训资质和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给力人力资源供应和培养。在这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我校被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

在与滨海新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开创和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顶岗实习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现有近30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中实习,大部分是在天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柳工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中顶岗实习。

天津职业大学本着“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契机下,举全校教师之力,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CDIO”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社会服务等,创新了“课证融合„准技师‟”、“基于教学工厂理念”、“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335名教师、359门课程通过教学能力测试;共有1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4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学校综合实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10月,我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示范校验收。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中,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占据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等多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对于多元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作为滨海新区经济重点之一的制造型企业中,大量先期招聘的一线操作工基础素质相对较低,理论水平低,技术技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操作性人才供应绝对量和相对量双双不足的制约,急需具有社会培训资质和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给力人力资源供应和培养。在这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我校被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

在与滨海新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开创和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顶岗实习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现有近30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中实习,大部分是在天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柳工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中顶岗实习。

在我校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中,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校企双方的利益点不交叉重合,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合作难以深入;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因为缺乏适于企业开展的操作方案和监控制度,企业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以致无法发挥作用;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一方无利可图,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处于难产境地。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共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校、政府和企业构建能够基于多赢、诚信、融通基础上的合作体制。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广泛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开放办学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高技能,也有利于高职教育更紧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主体,达到多方共赢与良性互动。同时,学校将加大社会培训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面向行业企业的社会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在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天津职业大学关于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情况的汇报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在市领导的关心和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的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经济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兴国市长指示我校做大社会培训规模之后,我们加大了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力度,专门成立了合作教育办公室,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校企合作与社会培训工作。兴国市长对《天津市职业教育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报告》的批示意见和在市发改委《关于在我校率先开展培训工作的报告》上的批示意见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社会培训的信心。我们积极与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市民政局、市人保局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天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国家示范校的优势资源,向全国高职院校示范辐射;努力开拓境外合作交流渠道,开展境外培训。截止11月底,我们已经完成5890人次,还有一些项目培训正在积极推进之中。现将我校近期所做工作汇报如下。

1、与政府部门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1)拟成立“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与天津职业大学区校企合作理事会”。经多次协商,现已草拟了《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与天津职业大学合作共建协议书》和理事会章程,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

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天津港保税区蓝领公寓(进驻公寓的蓝领工人约1.4万人)人力资源培训工程已经启动,目前正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调查,并组建培训教师队伍,制定培训计划。

(2)已与保税区共同构建了2861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联络网,完成了企业培训需求调查。

(3)与中华直升机、伊利乳业、软通动力、中辰番茄、柳工机械、天汽模具等企业已经达成合作意向,以上企业作为我校的实训基地,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开展员工培训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现已有215名学生在以上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4)市人保局对我校开展培训工作给予大力扶持,在《关于支持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职业大学开展职业培训合作有关问题的批复》中提出十条意见,全力支持我校与保税区合作开展职业培训。

(5)与市民政局合作,开展养老机构院长培训。自去年以来,针对全市306所养老院、敬老院的院长开展培训,已连续举办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市内六区以及西青区、滨海新区、蓟县、静海的养老机构院长243人,第七期的武清班也将于11月下旬开班,将培训30人。年底将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6)与市民政局合作,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目前已完成四期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共培训178人,学员均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结业证书。

(7)9月初与滨海新区教育局达成三点合作意向:一是职业大学与新区两所高职院校合作,促进新区两所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发展;二是对新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素质培训;三是与新区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8)在加大已有存量培训的基础上,与市经协办、滨海新区教育局、保税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扩大外地来津务工人员技术培训、农民工城市化培训等增量培训力度,以适应天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2、发挥资源优势,示范辐射国内高职院校

(1)3月——11月,我校共接待来自国内高职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来访团组 39个,累计接待446人次,通过座谈、参观等形式,介绍和宣传的示范校的建设成果,也宣传了天津的高等职业教育。

(2)7月,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组织了“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45所院校的108名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鉴定考评,合格者核发国家职业资格技师证书和教育部颁发的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

(3)10月,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示范校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会”,来自全国44所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141人参会;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共同举办“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实务操作专题研修班”,来自全国30所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73人参会。进一步扩大了天津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

(4)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接受进修学生和研修教师共计348人,还派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当地讲观摩课或讲座,加大了辐射范围。

3、积极推进境外交流与合作

(1)3月至9月,分三批接收香港岭南大学97名学生来校,开设普通话水平测试精修课程及相关专业的实务培训课程,每批学生在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学生在离校留言中,用“天津一月,胜港十年”来总结活动收获,今后将继续加大合作深度,拓宽合作范围。

(2)与台湾中台科技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每年由我校负责对中台科技大学等6所台湾高校的眼视光专业的学生进行验光配镜高级培训,并通过天津市劳动部门考取“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每年鉴定人次为1200人次。11月,中台科技大学健康科学院与我校眼视光工程学院草

拟培训协议并进一步商榷工作方案;同时我校已与市人保局申请,拟派考评员带培训、鉴定试卷赴台开展培训鉴定工作。

4、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今年已经完成鉴定3670人次;为天津重型机械厂、云南保山地区教育局、隽思印刷有限公司、财富豪为酒店等单位开展师资和员工培训456人。

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一定要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作 者:黄斌 饶本强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实验 毕业设计(论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6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我将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将本着“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追求,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们向科学家那样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同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基本教育现状与问题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培训,造成我国中小学普遍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不全面。在开展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实践中,85%以上的教师误以为科学知识即科学、科技竞技能力培养即科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科学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培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所营造科研的氛围,坚持理论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就这一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3.师生共同开展小课题研究,初步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基本

方法,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下月任务。5课题组成员课题研讨活动。

6、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

7、我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纳入研究的范围。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撰写教学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8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9、扩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堂教学。

时间内容安排入下:

三月份:组织课题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布置本学期任务。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进行情况分析

四月份:课题组研讨课。

五月份:结合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尝试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六月份:结合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进行研讨课及有关论文交流、总结。优秀方案汇编;整理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评出最佳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7

一、高职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尽管高职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 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往往存在诸多不足, 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创新意识模糊与缺失, 对创新培养缺乏兴趣。

(一) 创新观缺失

虽然近年来高职学生创新产品成功的案例常常见诸报端, 学校也进行了创新教育宣传, 但更多的学生依然把创新实践活动看作是少数人的事情, 离自己的很遥远, 自己是既不擅长也缺乏兴趣去学习与参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对创新实践教育的惯性反作用力也很大, 束缚了学生创新观的培育与加强。为此, 要求我们在继承、改革与发展传统教育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去自主获得知识, 运用知识去开拓创新, 革故鼎新, 建立良好的创新实践观。

(二) 知识能力结构缺少创新因子

高职院校很多课程的知识多年固定不变, 教师按照编好的教案可以讲授多年, 鲜有变化。尽管课堂上教师为促进课堂气氛略有补充, 但是这些知识都以填鸭式传授为主, 很少要求学生自我寻找与掌握知识并针对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怎样进行创新实践, 教师往往缺乏系统讲授甚至略过不讲, 学生往往也缺乏自我摸索的动力。

在多年的高职教育改革中, 技能型与应用型教育基本已深入人心, 学校的实践培训课程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 现在基本可以达到与理论课平分秋色, 实践培养也时常进入“师傅按流程教授, 徒弟依葫芦画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缺乏独立思考的意愿与能力。

(三) 学习习惯与学习心理有误

受中学时期形成的固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影响, 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不尽如人意, 不愿意预习和复习, 实验实训照方抓药, 不擅于提问, 也没有提问习惯, 对职业发展关注不足, 自制能力较差, 容易盲从, 偶有创新观点不能持之以恒地加以验证, 缺乏怀疑精神, 一旦面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容易很快丧失学习信心, 进而否定创新与改变, 重走回头路。

(四) 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不稳定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想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都过硬的高职教师队伍。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 他们必须紧跟最新实践生产步伐, 必须有足够的亲身实践经历, 身临其境, 方悟实际生产与理论教学的诸多不同, 对高职教育真谛的理解才能更上一层楼,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保证青年教师每年必须有足够的生产实践的成长经历, 可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迫于各种形势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事与愿违。师资队伍的不过硬导致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下降[3,4]。

(五) 学术民主之风不盛

高职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 个人能力与知识积累, 兴趣以及教师的学术强权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习惯被动接受, 不愿意也不擅长提出疑问, 缺乏怀疑精神, 教师也不习惯和学生展开学术民主讨论, 不论什么所谓的新教学方法, 根本上是一如既往的填鸭式教育, 课堂课后师生的学术讨论几乎绝迹, 很难爆发创新的火花[3]。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与机制建设

(一) 教学环境民主自由建设

高职教育过程中各科学习要尽量增加开放的、结果不完全确定的小型课题的数量与分值, 对该类课题的评价体系要重过程、轻结果、多样化、独立化。从制度上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邀请同伴或老师进行学术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并将解决方法付诸实际或进行实验验证。对该类课题学习的成绩要一视同仁, 甚至要增加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使高职教育过程形成课堂课后处处有讨论、有辩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在讨论进程中, 就是在准备讨论题材与资料的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教师足够的学分给予自主权, 相信老师的主观判断。

(二) 解放课堂, 给教师腾出时间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空余时间其实很少, 教学压力与科研压力双重挤压教师的工作时间, 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将足够量的教学内容全部填鸭给一无所知的学生, 往往连提问的时间都很稀缺, 教师更多时候是自问自答, 课后必须花很多时间用在作业批改上, 为此, 唯有解放课堂方能给教师腾出时间。当前现代化教育手段诸如翻转课堂、网络教学、MOOC等都可以帮助教师解放课堂, 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和学生讨论, 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在照本宣科, 推送资料上。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

高职课程面临的问题是以学科知识分科为中心、系统性强、过时的知识较多、教学中学生主体位置没摆正、过多的甚至是全部要求统一标准。尽管现在所谓的项目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但是这些课程要么只是尝试, 要么容易重走回头路。顺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创新实践教学目标明确, 课程与教材的内容设置有明确的实施项目, 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团队合作, 实践创新;二是课程与教材的知识系统连贯, 满足高职学生的职业立交桥发展要求, 使具有明确未来职业规划的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对自己当下与未来的作用;三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心理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以及人文综合课程的比例和知识结构的交叉, 使学生不畏惧创新, 知道怎样创新, 喜欢创新乃至创新实践学习的习惯化[5]。

(四) 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培养提供保障

创新实践离不开实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以及实践经费支持, 学校诸多的实验实训场地分布于不同的院系, 要优化实验实训建制与管理, 降低使用实验实训室的门槛, 减少审批流程, 通过各种手段刺激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开拓创新, 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也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学校可大幅增加学生主持的小微课题, 由学生对经费使用直接负责, 教师是技术支持, 学生自主选择技术咨询顾问[5,6]。课题来源可以是学校, 院系或教研室综合规划, 也可以是教师课题的分支, 甚至是社会的横向纵向课题等。学校教学管理对顺利完成课题的学生实行学分减免或课程免修。

(五)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近年来各类现代化教育手段层出不穷, 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冲击, 学生出于好奇往往更愿意接受这些现代化教育手段, 教学效果也明显见好,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诸如MOOC、可汗学院、Courses、网络教学与答疑、学术问题的网上头脑风暴等方法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寻找学习内容,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与他人沟通与合作, 构建试验并验证猜想等。通过网络克服学生的距离与无力控制感, 与人面对面沟通能力弱等缺点, 提升创新能力[4]。

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综合学校乃至社会的各方力量, 要分析当前学生面临的困境, 思想负担, 以及学习习惯、兴趣、知识层次等, 还要考虑学校的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校园文化与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原因, 因材施教、自我解剖、革故鼎新、简政放权, 对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设的方法要不惜工本, 反之则锱铢必较, 从制度上推行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

摘要:文章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策略和机制上研究其产生的根源, 从教学氛围民主自由建设、教育观念、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课程与教材改革、考评体系、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角度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高职学生,教学氛围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波, 周朋红.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5 (21) :24-26.

[2]卢铁钢, 王彤, 刘玉利.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调研分析与实施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4) :124-125.

[3]秦欣梅, 刘红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视角[J].职教论坛, 2015 (15) :14-18.

[4]夏新燕.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4 (10) :46-47.

[5]陈博, 王俊英.高职实训管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12) :52-56.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篇8

实践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动手”能力或技能,它是个体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表现的综合能力,是个体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它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中的磨练,而并非是书本。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并非是通过试卷考试,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从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一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为了通过实践锻炼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增长自己的才干。但实际上,尽管大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渴望和需求十分强烈,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却不高,自己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规划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培养的有效策略。许多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完全把实践看成“任务”,这导致大学生实践趋于形式,实践过程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操作,实际体验。某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时存在着目标不明确,举措不丰富,组织不严谨,事前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这导致了高校不能为学生参加实践而提供建设性意见,更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其次,由于缺少科学、规范的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使得大学生实践和教学计划很难联系在一起,一些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比赛无法开展,同时也导致大学生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专业行情脱轨。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开发和锻炼。

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学的弊端日渐突出,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问题导致了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多且缺乏整合,没有系统全面的培养方案,学科内容落后于实际生产。通过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协调教育和实际生产发展的关系,做到“轻理论、重实际,轻课堂、重实训,轻灌输、重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运用知识、更新知识、了解社会、了解行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独立人格,为在实践中创新提供可能。

2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是社会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突破和跨越的根本途径。目前中国的科技国情不容乐观,根据科技专家评估表明: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92%)中排名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仅如此,中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只有5%左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可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当代教育培养的目标,更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体制建设,而且使参加实践的单位受益,但事实上,很多高校和单位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存在误解,社会关注度不高,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趋势还未形成。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参加实践活动浪费财力和时间,不如考个好分数,将来有个不错的简历;有些高校由于活动经费短缺和缺少人力等问题,对学生的实践创新缺少培养,仅在口头宣传和鼓励学生,不制定相关文件去致力于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参加实践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浪费时间、精力,所以极力反对;有些企业认为,让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种负担,他们看不到大学生参加实践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不能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造实践条件。

2缺乏稳定有力的基础保障

不管是国家建设还是教育改革,都需要稳定的物质保障。大学生参加实践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投入不足,实验器材、实验设备短缺、实验仪器陈旧、缺乏维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培养。其次,高校缺乏实践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由于高校面积有限,高校建设初期并未考虑实践场地建设,所以为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学校必须四处寻找实践场地和相关单位,这极大制约了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培养。

四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首先,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应意识到人才竞争的激烈性,当今的用人单位十分关注员工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把这种压力转化成动力,在强化自我培养的主体意识的同时,提高培养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其次,要制定科学的目标和长远计划。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设计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将目标具体化,规范化,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合理、科学。最后,要积极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培养策略,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整教师在学生实践创新中的职能

和传统教育相比,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一手包办,对实践活动安排得丝丝入扣、严谨周密,把学生管理得中规中矩,也不是对学生实践活动放手不管,不闻不问,甚至放任自由。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目标方向进行较强的掌控和引导,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解决。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更多的参考学生意见,留给学生充裕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质疑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创新实践内容,如安排课程设计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并根据实用性和创新性给学生评分。并可在此基础上举办相关的知识、作品竞赛,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创新。

3学校应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加强与企业合作力度

学校应根据学生人数,师资力量和课程需要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应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制定满足教学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实验室建设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后建设实施,以保证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验。为了能尽快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学校应要求在购买设备的同时,组织教师编制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丛书。在实验室运行一段时间后,学校应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建设成果进行验收,并从中总结经验优化实验室建设。

高校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和用人单位加强交流协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高校可以依仗其教育和科技人才优势,服务用人单位,在技术和管理上给出建设性意见,从而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让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政府虽然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配套政策太少,导致了资金支持短缺和资金使用约束过多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培养经费的投入,放宽经费的使用限制。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政府可以规定用人单位、高校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职责和权利,同时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财政和税收上给予相应的扶持,从而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1):9-13.

[2]张炼.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合作教育深入开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22-23.

[3]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68.

[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 篇9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 谢 静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细微的环节入手,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注重成果反思和课外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 实践

在新课改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课程作为国家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平台。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而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直述教学内容,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往往会使课堂显得淡而无味,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的还会束缚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人就自己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手工制作》教学中获得的点滴感受,结合2008年11月“浙江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的课例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师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任何一次教学都应该是在文本(有形或无形)、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情境中展开的。创设适切的教学实践情境可以沟通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将学生带入了具有真实感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情境的创设,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去,让学生感觉到所研究的问题是新奇的,是富有挑战的,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通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项目之时,正是学生兴趣浓郁,设计意识强烈之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与自主探究的好时机。

在导入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范作、视频、游戏、故事、音乐、提问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张玲老师执教的《百变软陶》一课以播放文具店里录制的一段视频(展现各种款式的软陶作品:有像框,有手机链坠,有安装在铅笔顶部起装饰作用的小动物、花卉„„),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由此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陈双英老师执教的《小电动机的制作》一课通过电动玩具车的展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灵活的电动车激发学生对电动机的探究兴趣;郭辉老师执教《“DIY”体验——超可爱相框》以带着学生逛“小饰品店(动画)”来引出相框,新颖、活泼的动画场景以及各种款式可爱相框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个恰到好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和实践探究的欲望,更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激发设计和创作灵感的基础。

2.通过范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不闻偿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范作的展示来优化教学过程,能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有利于从直觉感知升华到本质的认识,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家居的设计》一课时,我将上届学生一些优秀的家居设计作品展示出来,这些作品有利用废旧材料设计的,也有利用卡纸设计的;有古典式的,也有现代风格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都被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探究和讨论中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缺点和他们自己想设计的样式时,学生们一个个各抒已见,创意迭出„„

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一步步教学生该如何去设计、制作,而是通过作品的展示,并引导学生对范作进行观察、摸索、探究,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在这堂课中,范作的展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目的。

3.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们知道一切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可以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进行探索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健。每个人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外部条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性,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直接套用现有的公式不能得到解决,学生必须一方面运用再造思维从记忆中提取旧知,另一方面还要重新组合当前的信息,综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知系统,从而解决问题。

在陈双英老师执教的《小电动机的制作》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简易小电动机的制作后,教师又提出:“利用刚才制作小小电动机的原理,怎样让线圈转得更快呢?”,“怎样让你的小电动机更加有趣,可以在设计上进行改进或增加些什么?”等问题。像这种既不是简单重复,又不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问题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使学生掌握或巩固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对每位学生来说这一过程都是独特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其中有着自己真实的体验,深切的感悟,从中所获得的实践知识远比“师授生受”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1.因材施教,拥有探究时间和空间

由于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探究的问题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落差”(即潜在差距),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就必须找准学生参与的切入点,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动手探究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要充分体现差异教学的思想,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提供可能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2.合作探究,整合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为它能使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间,从而使他们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同时也易于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动能力方面,可以采用独立与合作并重的小组合作方式。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大型作品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朱朝辉老师执教的《花卉的扦插》,张波意老师执教的《八角形风筝》以及申屠剑老师执教的《兰花栽植》等课的教学中,都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分工的方式参与探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交流互补、分工合作,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关键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有疑难时,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如潘杏孟老师执教的《中国结》一课,在学习“双连节”、“吉祥结”的编织方法时,她一反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针对“双连结”和“吉祥结”的实物以及图纸探究其编织的方法。当一些学生在利用图纸探究“双连节”的“压”和“挑””的编织方法上碰到困难时,潘老师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编织示意图,并示范了第一步的编织过程,再让学生继续探究第二步的编织方法。通过这一“探究——点拨——再探究”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让学生避免了一些无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褚茂团老师在《印章雕刻》一课教学的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用砂纸打磨印章时出现了雕刻面的倾斜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开始在倾斜的雕刻面上进行雕刻了,面对这种情况,褚老师便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这些印章的雕刻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几枚印章的雕刻面怎么了?使用砂纸打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倾

上一篇:认星争优计划书计划表下一篇:遇见丁香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