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11-1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龙岗中学莫晓昌

(课题研究)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情境创设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充分利用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这种资源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的学习之中,它为中学生创造了在线式,多对多的交互个别化的辅助平台,这种平台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成为可能。这种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和环节。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能力培养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1篇二: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高军孝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而且陈旧,正常教学难以进行;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并且容易受到学校安排的影响,甚至取消。

3、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农村家庭不一定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条件。既就是有机会实践,他们也只知道上网游戏、聊天。

4、学生自觉性太差,并且层次不齐。入校后,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但有些同学没任何基础,甚至连正常开关机都不知道。教学难易程度无法把握。

这些条件的限制,我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提出“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5、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论文、案例、交流材料),建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库、电子教案集、优秀课件集、优秀作品集。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各类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参与者和辅导者,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5、自然实施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教学资源。

六、研究对象

孟村中学高一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可行性研究及申报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5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4月—2015年6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上广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信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刚要(试行)》教基

【2000】35号,2000.11

2、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篇三: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16,省级,辽宁省鞍山市超然精品教育网站主办,《超然精品教育网》2005年12月发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谁就可以处于通览全局、控制大局的主动地位。可以毫无忌讳地断言,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标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的新型师资队伍,是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一)课题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义意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建构主义更能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更适合于指导教师培训学习。

2、创新学习的理论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二)实验假设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现代教育能力水平,有利于建立一支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对贫困山区中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因变量: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干扰变量:学校条件、教师素质和其它方面的差异等干扰变量可忽略不计。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当前,信息技术(ict)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教师培训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瓶颈问题。由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教育内容、方式、学校内涵、教师作用等方面的变化,必然给各国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看来,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技术素养恰恰是教师比较薄弱的。如何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有机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也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也是在此教育观念下衍生出来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既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而且主张使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建构认知环境,使他们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改变过去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而且对其教育技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四、课题的设计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江泽民主席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为指针,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依据,使全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研能力。(一)研究目标

我们在确定培训目标上着重把握“一个原则、两个层面、四个能力”。

一个原则,就是相关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在确定目标时要有的放矢,要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所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质必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

两个层面:一是普及层面。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目的在于适应当前信息教育普及的需要。这种需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提高层面。提高层面的要求是发展性的培训,目的在于前瞻未来,培养信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这种需要是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未来教育。

四个能力:即在建立的信息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编著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

探索教师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规律,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探讨在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管理机制的条件下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二)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下,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认知一体验一应用—反馈一评价”的良性循环,形成的“理论

学习—技能操作—研究实践”于一体的互动模式。(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是如何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即是一项实践性的应用研究。其任务在于:面向21世纪,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确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探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构建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四)研究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五)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基础发展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为全面开展实验作好准备工作,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以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教师三方面人员组成研究队伍,确定在研究中所遵循的在目标制定上,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当前教师现状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确定上,注意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对象上,注意骨干重点培养与全员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方式上,注意在岗学习与短期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原则的四个原则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专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三大内容。积累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深化发展阶段(2003年9月一2004年8月):主要任务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实验目的,从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面实施方案,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同时要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确立实施“科研兴校”的策略,以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日常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只有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因此,树立竞争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有利于激活广大教师的竞争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竞争能力;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树立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树立成果意识,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振奋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撰写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软件,设计评测手段,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分析总结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主要任务是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过程报告、设计评测手段、编辑《研究成果汇编》等。

五、课题的研究基础(一)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并刊登在由徐崇文、姚仲明、魏耀发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一书中的1459页。1999年10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

讨会上,实验报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在会上发言。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将实验报告的摘要编入大会论文集中的136页。《中国电化教育》将实验报告刊登在2000年第4期上。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3月,被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课题组和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心,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资助金项目《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模式》。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平昌县“九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还有九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科研课题在运行之中。(二)发表论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万字),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平昌中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二等奖。

《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实践与探索》(原文共6300字),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年11期。2000年8月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10月14日被四川省电化教育馆评为三等奖。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原文共5010字),发表于《学校思想教育文稿》2002年2期。编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第二卷)中。2002年8月被中国教育报刊培训中心和人民日报社评为一等奖。

《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原文共l万字),发表于《今日巴中》2001年11期。2002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编入中国财经出版的“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坛》下卷(世纪论坛)篇”里。2001年4月27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首届管理创新暨获奖论文颁奖大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2001年10月1日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2002年6月10日被中国科技研究中心评为二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原文共2000字),发表于《四川电教》2001年2期。2001年9月1日被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师范教育处、四川省教育报刊社评为二等奖。

《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原文共3200字),“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

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这篇文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坚持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总结出了平昌师范十七年来为了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做法。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使用操作方法,而且能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最优的方式选择运用媒体进行教学,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与作用。第二部分为建立中师电教技能训练体系,培养小学合格电教育人才,从理论上深刻阐述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原文已发表于《中小学电教》1998年第6期。1999年1月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1999年3月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优秀电教成果奖。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构建农村师范艺术教育体系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1万字),1999年12月1日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4月1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7月1日被四川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原文共5300字),本文从明确办学思想健全科研机制、充实装备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狠抓教学常规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平昌中学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的情况。分别发表于陕西《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1期和《中小学电教》2001年7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

《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原文共1.5万字),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一等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原文共1万字),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会上宣读,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论文内容摘要被载入会议论文集中。2001年8月11日由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泰国华教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华文师范学院、中国湖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当代教育》杂志社、加拿大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10日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在重庆举办的“十五期间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荣获一等奖。2001年10月24日四川省科技经济研究院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教育发展学术研讨暨2000全国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颁奖会”上交流并获三等奖。2001年12月7日在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中师生学习指导》(原文共16.3万字),《中师生学习指导》一书,共五章。第一章学习原则,讲述了学习规律、学习过程和学习原则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学习能力,讲述了开发认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创造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学习方法,讲述了预习、听课、阅读、作业、复习、笔记、应试、检索、见习和实习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学习技巧,讲述了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学习策略,讲述了合理确立目标、精心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利用时间、优化学习环境和用脑的艺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促使教师职能转变,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时, 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自己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视自己的条件, 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的需要使用电脑、多媒体等技术学习各种知识,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一项综合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运用得当, 可以收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 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有色彩, 有画面, 可以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 唤起学习热情, 让学生有话可说, 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2.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展开联想和想象, 写作也就轻松自如了。

3. 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是写的基础, 写是说的升华。学生按次序把观察到的事物表达出来, 思维连贯, 这就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 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的兴趣和意识, 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会他们如何收集、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因材施教, 实施个性化教学

学生利用计算机人机交互的优点, 与计算机进行对话, 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和做练习, 不懂的地方可向教师请教, 这些现代教学手段,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各自的能力、特长都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美术教学;审美创新;教学活动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助者,要让学生大胆地表现,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去

创新。

中学美术教育就是要在教师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绘画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借助什么手段来发展审美创新教育呢?美术教育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是:大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鼓励学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生活中探寻美

学生可以借助很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看,将所看见的捕捉下来,更好地运用到自己所需的作品中去。学生完成一幅作品,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他们的眼睛、大脑等等的各个部位,更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一种了解。教会学生对所画对象的认知,大胆地作画,敢于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尽可能地使用电脑记录下来,完整地去认识与表达绘画对象。当然,培养学生最需要的还是耐心,让学生用愉悦的情绪和对美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在教學中还要让学生敢于尝试采用电脑绘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胆大尝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美术领域发展的精神。

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美好景象的“再创造”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把学生自身对绘画的能力和借助现代现代化信息技术“再创造”。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自己对物象的思维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问题,也就是对所感受到的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了解,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动自己的想象思维,填满各种的想象空间。比如,把自己看见的物象的动态、静态以及性格通过某种特殊的现代化技术把作品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然后借助电脑软件,把它全部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重新在电脑里形成新的影像,这样的物象思维舍弃了它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保留了它感性的一面和最本质的特点,从而使这个物象更加生动、丰富、有特点。

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培养。例如,我在教《美丽的家乡》的时候,先让学生在网络上搜寻一些家乡土特色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主题再去搜集相关图片。比如文化、静物、特产等等,然后回到课堂以幻灯片的形式,把自己的收集的所有图片和知识点都展现出来。这样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课,而且还使学生有了更多意外的收获和对美术的兴趣,如对家乡的土特产的特点,风景的古朴,人文文化等有了大大的了解,并且还得到了除美术以外的一次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1.注重审美,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是创作一件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美术审美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培养审美、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多写生,而写生时总会出现时间不够或有特殊情况发生,这时,就要教会学生除了简单的用大脑记忆以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工具帮助记忆,比如拍摄,或者录像,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观察、绘画能力还可以进行默写的方式,在电脑教室里,让学生运用电脑手绘板,把物体默写下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让学生用传统的纸张作画,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画有个新的认识,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更大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在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中已经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培养的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不可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育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也不能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新能力。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创新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就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大胆地去设想,大胆地去创新,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打破常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我们的美术教育,让学生从此爱上美术,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

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旦科.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文化修养的必要性[J]. 翠苑(民族美术),2015(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4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经专家组评审,教研室批准,大墙小学2011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1XX24)。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特指“大墙小学”这样低年级的农村寄宿学校,所研究的对象是从小学一年级——四年级这一学段的在校寄宿生。《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侧重于“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的探讨,即:如何去培养寄宿学生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一)现实背景:我校现有学生 242 人,教学班 8个,教职工 13 人,是一所不完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一年 级以上学生多数寄宿,寄宿生人数145人,学校寄宿生占在校学生人数的 60.5%,其中寄宿生中最小年龄7岁。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态、处理能力能否适应寄宿制教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独立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若错过了这个时期青少年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寄宿时不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 活,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如:在学校里不会自己打饭、提水、洗衣服、整理床铺,刚入校时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大人陪睡不了觉。还有人不与人交往,整天沉默寡言。四年级学生虽然生活自理能力强一些,但多数人都缺乏独立意识,良好的学习方法、安全防护意识,不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就成了我们学校的责任。

(二)研究现状评述 :《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校随着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农村布局调整后新形势下出现的寄宿制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不多。或者研究对象群体也不尽相同,我校这个课题则是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自我保护意识和日常生活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引导与培养,通过研究活动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意义: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它还包括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面临挫折时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达到低年级学生能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应具较强的独立意识,妥善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今后的社会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摸索出一套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有益于提高学校、教师教育管理水平,为同级同类寄宿制学校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时期,心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各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要求自治自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处理自己的各种事情,不希望家长、老师和班主任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等各项事宜。如果对他们干预过多,将会引起

他们很大的反感,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力量的不信任,从而产生与老师疏远,甚至对立的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通过研究活动,积累经验,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独立生

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提高学校教师教育管理水平,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独

立生活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学生独立生

活能力怎么样?谁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 力?怎么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

力?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来达到研究目的。

1、学校在校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提

高方式方法的研究。

2、学校在校寄宿生与人交往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方

式方法的研究。

3、学校在校寄宿生活情况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对课余生活及对寄宿

生活的满意度,分析原因,查找对策。

4、学校在校寄宿生心理状况调查及辅导的研究。

5、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调查,找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特色是行动研究,研究方法重点是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归纳法。

1、调查法 ①访问调查法:通过访问的形式调查了解各个年级的学生生活

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生活状况、寄宿生访问调查法 生活心理状态等,大量的收集原始材料,掌握第一手资料。②谈话调查法 谈话调查法:通过家访、学生谈话、心理咨询、师生书信来往等形式展开交流,了解学生对寄宿生 谈

话调查法 活的感受、学生家庭状况、学生课余生活、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等

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2、案例分析法 ①个案分析法:通过学生中特别突出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个案分析法 ②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法:利用学生的心理咨

询与心理辅导的机会,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刻意的研究、心理咨询案例分

析法 分析、试验,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验总结归纳法: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有效经验,提炼概括,写出论文。

(四)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1)现有研究基础:前期工作我校自 2005 年来就就充分了解了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 有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另外,学校在去年下半年开设了“好习惯伴我行”校本教研课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

定的原始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研究条件: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 242人,在校

寄宿生 145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计算机、多媒体均可供教学 与研究使用,具备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3)研究力量 本课题组共有成员 6名,年龄在 30~50 岁之间,女教师

3名,其中有负责教育教学的校长与教导主任,有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有

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人员。

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 年 6 月——2011 年 8 月)⑴组成课题组,构建课题目标,选择研究方向,制订研究方案,提出申请; ⑵整理已有资料,写出开题报告; ⑶课题组成员分工培训。

2、研究阶段(2011年 9 月——2012 年 4 月):

第一阶段:(1)组织进行寄宿生寄宿生活情况调查与分析,写好调查报告。

(2)组织进行寄宿生心理状况调查,并探究辅导方法,写好调查报告。(3)组织进行寄宿生自我保护意识调查,并探究辅导方法,写好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⑴教师与学生谈话,以求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作好记录。⑵布置课题组教师确定各自的调查对象,利用各种场合,各个时机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 汇总并进行分析。⑶布置课题成员进行案例分析。⑷布置课题组成员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授课辅导评比等方式检验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5

实验小学

高利民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他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1、音乐播放,为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图片展示,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动画观看,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囿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播放录音,给学生听美的体验。《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再现录像,给学生看美的体验。《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让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地仔细,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为此我们可以把电视录像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重新看,学生看过以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下载网络,给学生动手的体验。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演示实物,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兴趣。

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试验摹拟,让学生发挥动手的天份。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假设虚拟,让学生畅游想象的天空。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6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经xx县教研室所批准的县级立项课题,经过xx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无论从教师的角色转变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的步伐还迈得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摆脱束缚和禁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的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减弱。有的教师还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和学生陷入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很有实在意义的一件事,但这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说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校学情的需要。希望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实现学生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和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及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

因此,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研究对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借鉴国内外与自主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状态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育状态下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以规范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巩固落实等方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了解新的学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

2019年

3月开始启动,规划到

2016年7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9年

3月-2019

年7月)规划设计阶段。

选择研究方向,由张宏组建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上级部门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9年

月-2020

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

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们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师生双方的意义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然后通过研讨、交流会、谈心会等方式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具体工作如下:1、对实验老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老师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与水平。2、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比如

围绕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开展课前预习,如何巩固所学内容,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如何复习等等,这一切是我们所有任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三阶段:(2020

月-2016

月)结题阶段

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送交县教研室,申请鉴定。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理想课堂”活动,促进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措施,进行落实,从而寻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全体教师要围绕教学工作,把课堂改革作为研究资源,发现常态教学环境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课堂叙事、课堂实录等教育随笔,呈现研究成果。然后各教研组以此为基础制订教研组课题实施计划,负责具体管理本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过程。每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填写小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并于期末时提交阶段性课题总结,最后由各负责人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研究人员要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课题研究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

七、成立课题实施研究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7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主导者, 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1 江苏省卫生类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缺乏为卫生类院校教育用户量身定做的信息化产品与方案。多数信息化厂商专注于理工类高校的管理及教学模式, 而缺乏对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熟悉与研究。设计出的软件不符合卫生类院校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 不适合学校应用。少数能做系统集成的厂商又不能或不愿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培训, 使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应用无法深入。

(2) 缺乏专业的IT咨询顾问和系统的师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本身都不了解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 那么信息化建设表面很热闹, 但实际却没有内容, 信息化也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益。

(3) 服务问题。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服务问题十分突出, 一些厂商由于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 没有能力为学校提供量身定做的整体方案, 仅提供标准化理论培训, 无法长期专注某个高校的实际需求, 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以至于设备搭建好了, 却不知道怎么应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厂商对服务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 服务作为商品还不太容易被学校所接受, 使得厂商所赚取的利润无法支撑服务费用。

(4) 教师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江苏省多数卫生类高职院校均由中专升格而来, 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一些教师由于年龄问题, 俱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 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就是讲黑板板书转化为PPT电子文稿, 使用计算机及投影仪投放出来。

2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授之与鱼, 不如授之与渔, 要想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及教育现代化技术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知识, 通过培训使老师掌握和学习到目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 并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培训的实践看, 仍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问题是制约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

(1) 培训理念落后, 培训目标和定位不够准确:培训方式主要采用面对面、分阶段的课堂讲授方式, 而忽视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培训中理论知识和教学实际应用脱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 偏向于纯理论知识的讲授或部分重要技术的操作, 而忽视信息技术在卫生类特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的培训。

(3) 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培训中往往忽视教师的评价或局限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评价, 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多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 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4.培训没有考虑学员的水平差异和学科差异性。卫生类高职教师由于年龄、学历、专业学科需求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及兴趣点, 而采取一刀切的培训模式, 使得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即要重视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和考核,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 在给教师更多的动手机会的同时, 还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让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 走的更远。

3 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

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培训理念及模式, 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我们从个别性、自主性、交互性三个原则出发, 研究符合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3.1 个别性原则

由于受训教师自身年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差异, 需要培训教师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尽可能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 因人而异, 特别是考虑卫生类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特点, 以此作为对高职教师实施个性化培训的依据, 尽量做到因人施教。

3.2 自主性原则

由于高职教师本身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者, 拥有较高的学历知识, 且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 积累了学习方面比较丰富的经验, 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组织者和培训主讲教师应该通过使用多样化的培训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受训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

3.3 交互性原则

对于已习惯了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 尤其是已有多年教学经验并且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教师来说, 改变其已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转变中会遇到很多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惑。因此培训过程应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互动手段, 帮助被训教师与培训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

为更好地开展培训, 前期在我院教师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405份, 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我院应用的现状。其中80%的教师希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理论与实践操作) ;50%的教师希望每个月举办1次, 31.82%的教师希望每半个月举办一次;54.55%的教师希望单词培训时间不超过40分钟;68.18%的教师希望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的培训, 77.27%的教师希望进行Internet网络安全知识培训, 95.45%的教师希望进行Office办公软件培训, 54.55%教师希望进行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与制作培训, 86.36%教师希望进行Flash动画制作培训, 68.18%教师希望进行Photoshop类图形图像软件处理培训, 68.18%教师希望进行视频、音频资源编辑处理培训, 40.91%教师希望进行相关医学课件制作培训。根据调查表反馈意见了解教师的基本信息、信息化知识掌握层次及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的兴趣点等基础信息。为后期的分层次教学及培训内容提供信息依据。

根据上述三点原则, 并考虑到高职院教师平时教学、科研压力较大, 课后空余实践较少且相对不统一等特性, 制定了“多平台混合培训模式” (图1) 。该种培训模式采取集体授课、案例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诊断”、网络学习、协作交流、在线测评的多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师集中反应的兴趣内容, 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其中, 同一主题与内容, 分时间、分校区进行多次集中授课, 解决了部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学习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课件制作等模式, 由教师结合自身医学专业特色, 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及需求问题, 进行集中探讨与研究。通过协作交流、教学“诊断”、在线测评等模式, 及时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实际掌握能力, 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和集中问题进行纠正。建设学院“信息技术培训专题网站” (图2) , 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视频拍摄, 并将相关教学软件、课件等内容上传至培训网站, 以便教师空余时间自学、巩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现代信息技术所特有的优势和特殊教学效果无疑会对高校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卫生类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积极学习、研究、开发相关信息课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医学的课程授课。

参考文献

[1]谢幼如,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3) :58-59

[3]祝智庭.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讲稿[R].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创新能力;教学模式;活动空间;教师角色

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创新。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

1 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转换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创新教育中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设计者。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无中生有、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以上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在研究中逐渐成为一名设计者。

2)教师是组织者和建设者。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而教师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

3)教师是资源开发者。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4)教师是指导者。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不同阶段,教师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从教学生照搬到模仿到灵活运用到创新,指导的立着点各不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创新精神。

2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当然模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建构,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逐步培养起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收集处理信息、交流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协作为手段,以教师为辅助。

3 营造创新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

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爱创新

3.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会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3.2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学生在学习创新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敢创新。

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多,有些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不免会挫伤遇到问题得不到辅导的学生的积极性。于是笔者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既可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可使“小老师”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使学生敢于去探索、去创新。

3.3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富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具,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石。

3.4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基础,但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新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如让学生利用Word设计制作各种节日贺卡,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讲到VB程序设计时,可以引导他们用程序设计去解决其他科的实际问题,当他们用自己编的程序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感觉到巨大的成就感,充分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有的学生学习没兴趣,就喜欢玩游戏,他们一般都很聪明,如果引导得好,比一般学生都接受得快,创新能力也比较强。笔者就引导他们用VB程序设计去编小游戏,先是依葫芦画瓢,然后不断完善创新,形成自己的东西。看着自己编的小游戏,成就感可想而知。在学生的学习创新过程中,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常常体验参与创新的快乐。

4 还给学生创新空间、活动空间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要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出发,扩展学生自我活动空间,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的空间。

1)思维的空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学习、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空间,都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设计。

2)表现的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能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基本素质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和积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从改革教学模式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12-18.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2-45.

(作者单位:昆明市嵩明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一注转出需要的手续材料下一篇:给女友暖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