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1
0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增长以及科技的发展,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 对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 尤其是机械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让更多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2015年5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都要求高校从培养专才向创新性人才过渡。
目前,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实验教学、项目导向、科研活动、创新竞赛等视角和模式展开, 本文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与经验借鉴。
1 正视教学体系不完善
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 然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经过十余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普遍具有“考试能力佳、应用能力差”的弊端, 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而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我校在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较差, 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较少。有些实习内容由于联系不到相关的企业, 只能让学生在室内观看录像或视频, 实习效果差。一些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所涉及的题目多年不变, 有不少是验证性和模仿性的, 与工程实际关联不大, 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工程师, 更别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 深刻剖析反思, 重新布局, 有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通过调研, 本校对机械类所有实验课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调整, 独立设置系列课程实验,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综合实训课”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机械类大学生, 在已经开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等通识教育课程之后, 陆续开设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 到大二时开设实践课, 如Auto CAD绘图、电子电工综合实验、机械基础综合实验等, 到大三下学期时进行综合实训环节, 即数控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机械设计综合实训和创新设计综合实训等。同时,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以规定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 由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报告形式等。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实训,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实验教学平台。
同时, 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提高学生科技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赛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科研素质,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每年都举办若干次科技讲座、学术报告, 举办学术年会,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南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学科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竞争意识、创新理念和团队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六个参赛作品在第六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部获奖, 其中一等奖3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其中1项一等奖入围当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并最终取得二等奖。2014年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也获得2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些竞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整合师资和企业等资源
高校的优势是人才资源, 我院一直以来努力打造一支老中新比例合理、懂教学、重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经验的老师与本校青年老师的自身培养相结合, 注重充分利用资深教师和优秀教师, 构建“传帮带”和“以老带新”的学习模式, 采用青年教师听课制度、毕业论文评比和竞赛指导教师经验交流制度等, 使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努力打造一支优秀之师。鼓励教师切实在教学中实施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的有效融合, 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充分引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 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树立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思想。
同时,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 (2010-2020) 》提出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逐渐加强与机械行业企业间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共同建立了组织机制及管理制度、实习协议、培训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 实现了企业教师授课, 校企互动, 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举措和工作, 使学生从学到实践有了更多的保障, 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能力, 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积极搭建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如FTP、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资源和信息共享通道。共享平台的资源内容可以涵盖教师授课PPT、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创新创业获奖项目、实践企业基地人才需求、机械行业大师级成功经验交流、各种影音和文献资料、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以及相关的竞赛信息等, 以促使学生全方位获取所需资源。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从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整合师资和企业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彩利, 李宁利, 马士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 2016 (2) :90-91.
[2]张英强, 吴蓁, 徐耀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广州化工, 2016, 44 (2) :197-198.
[3]姜骞, 刘晓伟, 胡国杰, 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8 (1) :89-91.
[4]李振杰, 李军, 王中心.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科技风, 2015 (1) :260-261.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词义的锤炼和选择
句式的变化
修辞格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
大胆的想象
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构思、立意、选材和写法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这里我仅从修辞的创新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和思维材料高度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浓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创造性就越突出。
创造思维有三个特征:从思维类型上看,创造思维是借助联想、运用直觉、解放灵感的思考过程,是一个非逻辑化的思维。从思维成果看,创造思维的结论是全新的、超常的、出人意料的,而不是常识性的见解,不是循规蹈矩推出的知识。从解题能力看,创造思维解决的问题是开放型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很多特点,如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明确的思考程序和步骤,甚至无从入手,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材料等。对于这类问题,只有通过创造思维,才能得到比较满意或最有成效的解决。
修辞的创新更是如此。
什么是修辞呢?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叫修辞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与修辞打交道。我们每学一课新书,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一些新的修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修辞呢?我在这里还是结合教材来看吧。
语言大师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在叶君健写的《看戏》一文中写到: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用准用好一个词不容易,要创新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多斟酌、多实践、多创作,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归仁《自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道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在用词上要创新,在句式的变化上也要创新。句式没有变化,读起来干巴巴的,味同嚼蜡,且不利于表情达意。有新意,富于变化的句式,读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且更利于表达丰富的内涵。试看朱自清写的抒情散文《春》中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械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句式变化的典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它在句式上的变化,同时体会其中的妙处。在这段文字中,有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有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且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很有新意。这样,既发挥了整句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优点和散句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的色彩。在讲授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整句、哪些是散句,长句、短句是怎样交替使用的,然后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让学生试着说或写一段类似的话,且要求在以后的作文中尽量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呆板和散乱。只有多实践,多思考,勤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上面是从用词和造句方面谈创新,其实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创新就是修辞格的创新。运用好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格,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把人的思维带入一个美好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鼓舞,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智慧。
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敢于大胆创新,避开了具体描写和以实物相比喻的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诗的开头这样写到: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人另辟蹊径,以虚拟实。神姿仙态也好,如情似梦也好,都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它只是让你想象。神仙有多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李白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愁用可感的事物来写,旨在表现愁之深,用的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而贺敬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以虚拟实的写法,大胆创新,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把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探究。
上完这一课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在半圆,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造尽可能多的比喻句。有的说像彩虹、像石拱桥、像坟墓、像蒙古包、像光秃秃的山、像敌人的钢盔帽有个同学说像成功的一半。我把所有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评价哪些比喻得好,哪个比喻最好最富有创新精神。争论的焦点当然是在最后一个上。有的说不好,有的说好,有的说最好且最富有创新精神。我把说最后一个比喻的同学叫起来,问他为什么会像成功的一半呢?他机敏地回答道:成功是圆满的,半圆不就像成功的一半吗?经他这一解释,同学们都不得不信服了。你看,多新颖的比喻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创造 实践 美的心灵 审美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和促进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事物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语文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协调;丰富的审美活动和众多的审美场所构成了强大的“审美场”;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但都应考虑其活泼、轻松、有趣,有好效果。我们通过实践觉得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提供广大空间,增强创造意识
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泛接触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如: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到瓯江沿岸、溪滩、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丽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有的学生观察细致,富于想象,作文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作为语文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会组织得非常好。如有一次,学生想邀请在丽水师专任教的两位英国籍学生和丽水地区广播电台金色旋律节目组一起开展联欢活动,我们就积极支持他们。教室布置以及节目选择等一切工作放手由班委去做。节目有舞蹈、独唱、小品、游戏等,表演的节目内容健康、主题鲜明。两位英国朋友也即兴表演了吉他弹唱。学生们用英语与他们会话,使平时所学的英语知识在这里得以施展。班里的小书法家还当场写下了“友谊长存”的赠联送给两位英国朋友。活动课里,学生与英国朋友的言谈交往都非常得体、和谐。活动之后,又指导学生写文章。后来,《英国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一文在报刊上得以发表。小摄影家为活动课留下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活动课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深入社会生活,塑造美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创造思维。
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名篇《窗》,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窗外美景,原来是靠窗病人支着羸弱的身体,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幻想出来和编织起来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热情和求生力量,一种怎样的高尚、赤诚和完美的人格!在对待这个窗口的态度上,《窗》展现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灵魂:一个利他,一个自私。利他者用美麗的幻想故事来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自私者却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同样一个窗口,在高尚者心灵里为什么能幻化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里只能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一个公共的生存环境,莫非可以成为探测心灵的显示屏?学生们被小说中生动优美的句子、片段以及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深深打动。我们还常常推荐名篇名著,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写个创造性结局。
五、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1、发展兴趣爱好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要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且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日可以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
2、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3.培养审美创造力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运用最新信息,扩大教育阵地。 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让参加者都能从中锻炼技能、技巧,使学生“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重点加以培养,如小品、相声、舞蹈、演唱、课本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4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5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虽然开展课程改革多年,但仍有不少教师对此领域存在困惑。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还存在,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创造条件、为学生实践操作奠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直观操作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直观演示、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强化感性认识,为理解知识奠定基础,并运用知识实践操作。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时,采用掂、称、比等实际操作行为,让学生切实感受“1克好轻哟”、“1千克比1克重得多”,在学生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的实践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活动的平台,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有趣、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的学习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首先,教学方式的改变,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也是这个活动的主角,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改变原来只是听课、练习、考试等简单的重复流程,这就需要有合适的课程作为切入点来启动,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方式。所以,在教学之前,结合平时的教学,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素材,精心选择和设计实践课的内容。在平时的数学课中,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学习和思考数学的应用,布置一些和实践课有关联的作业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真实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选择合适的实践课内容,如实践活动课《小调查》,《办
数学小报》,《制作日历》等等,都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又能够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实践的活动内容。
其次,教师要营造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往常的课堂不同,要把实践课上好,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一些教学方法,重新定位老师在实践活动课里的角色,为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既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们在实践课中把自己的童真和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同时,老师又要以组织者和观察者的身份,适时地走出来,对学生的活动起帮和带的作用,并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活动的真正目的,最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实践操作的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用 折纸的活动引入分数,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表象。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多钟分法,并从这些分法中感受到分出的图形不一样,但每份的大小是一样的,提高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能力。
三、加强引导,合理选择实践操作的方法
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还需要引导它们会动脑去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少走弯路,灵活地选择操作方法,有所创造地去操作。
例如:教学“克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可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活动:(1)用弹簧称或电子称称一称2分的硬币(约1克),然后亲手掂一掂,感受1克实物的重量;(2)要求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数约有几粒(4—5粒);再要求数出4—5粒黄豆用手掂一掂。充分感知“克”,反复体验1克的重量后,让学生扩展到几克、几十克重量的认识操作中去。课后要求学生找一些物体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反复体验,正确理解度量单位。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四、精心准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因此教师应有计划进行知识的的准备、铺垫,再布置好实验内容,让学生有时间去准备、去思考、去实践;做到全员积极参与,又要根据小学生的性别、个性、认知基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认真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要做好时间的管理,要安排给学生充足的体验,也要给他们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要有问题提问和总结的时间;要教给学生实践的方法,避免活动的盲目和无序,总结实践课所用的数学知识,以及如何综合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课后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我注重开展下面几个活动:
1、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习“认识克、千克、吨”这一节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商场去买东西,每位同学调查一下一把挂面、一包味精、一袋洗衣粉等商品的重量,这样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牢固地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实地测量的活动。我在教“长方形的周长”时,带学生到操场上亲自测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这样学生不但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举办数学小报。这项内容主要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例如,一张8K纸的有效面积多少为宜?报头及各个栏目的内容在整个版面中占多大比例合适?如此,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4、操作小实验。操作小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直观、深刻认识新事物、新知识,而进行动手做实验、观察与记录、研讨与分析、结论和陈述等的实验操作活动。
5、数学小游戏或小竞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特点,有时可以以数学小游戏或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学生“玩中学”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如图1所示)。
(1)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四个团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科技创新性较强,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费充足,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科技实践性较强,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申请专利,宣传科普知识,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发表论文、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参与学生100多人,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受益学生多,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获成绩显著,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显著,发表论文20多篇。2006年-2012年,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 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 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 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 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 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 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 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 (如图1所示) 。
(1) 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 (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 , 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 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 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 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 (如图2所示) :
四个团队, 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 科技创新性较强, 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费充足, 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 科技实践性较强, 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 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 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 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 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 (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 、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 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 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 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 申请专利, 宣传科普知识, 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 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 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公开发表论文, 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 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 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 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 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 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 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 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 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 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发表论文、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 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 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 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 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 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 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 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 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 参与学生100多人, 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 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 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 受益学生多, 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 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 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所获成绩显著, 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 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 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 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 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 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 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 实践创新能力强, 实验创新成果显著, 发表论文20多篇。2006年-2012年, 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 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 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 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 让学生查找资料, 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 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 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 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 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 如何整合现有资源,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 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 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 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 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5)
[2]陈洁营, 马慧勇.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0前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的政策和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将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进而达到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进一步升华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好地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1]。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人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 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 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木领。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靠的是人才, 大学生是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而大学生在建设和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中是占绝大部分, 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热爱祖国, 时刻想着发展和建设祖国,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到各个岗位发挥中坚力量, 为祖国腾飞做贡献。
1.2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主要还是应试教育, 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导致很多学生只会背书, 到工作岗位没办法把理论知识转化技术。目前教育体制已经在慢慢改革, 从传统型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实践和创新教育。
1.3 个人成才的法宝
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到2013年应届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 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足毕业生人数, 换句话说有相当于一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甚至出现百人千人抢一个岗位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就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善于把专业知识转化到社会实践当中, 甚至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公司提高生产力或者改良和发明产品。在这个人才供远远大于求的社会, 没有真材实料是很难在职业上发展的, 而实践创新能力就是你成才的一个法宝。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创新意识不强
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 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成绩, 教师专心研究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学生也只是一味吸收课本知识。随着高等教育环境境和学生基木素养要求的变化, 教师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课堂还是注重传授基本知识没有有意识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部分学生不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缺乏基木的学习动力, 长时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掌握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随意散漫的学习态度也能难以激发创新和探索精神[2]。
2.2 实践能力不足
相当部分大学生以为在大学阶段只要在课堂学习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忽视在实践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倾向, 造成遇到问题时,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是一种普遍存在现象, 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3]。
由于学校创新意识的不强, 学校的创新环境不浓, 导致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再加上很多高校领导不重视创新平台的构建和经费的投入, 以致于学校不具备创新条件, 导致部分想创新的教师和学生都没办法实施操作动手能力。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思维模式单一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大学生视野和想象开始逐渐丰富, 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思维比较敏捷,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 知识的积累不够,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对知识的掌握是僵化死板的, 容易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 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中一的和直线式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性,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缺少新意和突破[4]。
3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完善学校教学的条件, 为培养创新提供基础
强化校领导的创新意识。作为学校决策层的领导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清楚知道创新能力在一所大学的重要作用, 从学校的创新能力可以衡量出这所大学的教学水平, 定期开展创新培养会议, 并制定相关文件来支持和指导创新教学与实践活动。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学校每年要专门拔出一笔经费作为创新资金, 这笔资金可以用来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 同时还可以作为创新项目的资金资助。
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高水平的人才走向社会, 其中不乏有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才, 学校要定期去招聘或者聘任他们。企业高管都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 学校也可以聘任他们为客座教授, 定期给学校大学生授课。
3.2 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 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教育主体, 一个是教师, 另一个是学生。目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类似与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 教师是信源, 负责将信息发送出去, 学生是信宿, 只负责被动的接受信息[5]。在这一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仅有知识的单向传递, 缺乏信息的反馈, 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实上,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一个关键, 而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则是抓住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 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3.3 设立创新导师的机制,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导师制是指高等学校实行的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 是将班级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6]。导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可以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抚, 学习上明确方向。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学习、生活方面的导师, 配备创新型导师还是在高校比较少见, 在推行创新型导师需要学校大力支持。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的实施, 并重点加强导师制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设。
创新型导师要真正去了解学生, 清楚学生拥有的优势和特长, 结合学生本人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培养, 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3.4 开展创新训练的计划,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进程, 鼓励大学生结合学科专业, 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 积极参与实验实践创新训练活动, 增长才干, 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将“学中做、做中学”项目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到“做、学、创”融为一体的最高层次, 对于引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7]。
3.5 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 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没有教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导致学生毕业后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书呆子, 没有办法真正把在校所学的知识全部转化为经济利益。目前高校和社会严重脱轨, 教材很多是几年前编的, 到现在已经是不适应或者有些知识点已经被淘汰或更新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走新的办学模式, 采用“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新型教学。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要求课程, 同时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课程, 既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又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先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学习, 学完到企业实习学习,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实践实习完再回到学校接受专业学习, 这样学生就知道学什么, 要怎么学习。学生毕业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 给学校带来高的就业率同时给企业带来真正适合的人才。
4 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缓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当代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的有效办法。通过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可以发挥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5]刘纯平, 石明芳.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2) :203-205.
[2][3][4][6]龚京民, 祝欣蓉.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4) :958-959.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篇9
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是大学扩招逐步深入, 社会人才供求关系出现极大变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 在量的需求增长的同时, 更注重人才的质量, 这要求大学毕业生需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表达、沟通协调、身心健康、团队协作、身体健康、组织管理、吃苦耐劳、计算机应用、外在表现、内在品行、一般经验、诚实勤奋、敏捷思维、勇于开拓、创新、应变、逻辑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教学活动, 更应该基于能力自身的特性, 运用多重手段来实现。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仅折射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更折射出大学生实践能力低下, 不能满足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迅速, 科技更新加快的全球经济背景下, 多渠道多方法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恰当良好的设施氛围。本文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学校在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有许多的措施和方法, 甚至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但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这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以及效果。很多类似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设计是依靠教师的感觉或者配合实践基地的需要而开设的, 其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而设计的。在设计之初就将学生的能力需求忽略掉, 也就无法谈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很多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和课程设置为讲授的形式, 这无异于在学校继续上课, 继续灌输。教师讲授并不能等同于学生的领悟和为己所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灌输, 而是依靠学生主体自身在实践中获得。某种意义上说, 讲授形式的实践活动和课程完全是背离目的本身的。这就要求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和活动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 给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时间, 而不是灌输了事。
三正确引导,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释惑, 更应注重引导的作用。在知识的传授中, 教师注重于知识的讲解阐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但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注。实践能力中, 心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不是靠讲授来培养和完成的。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设计的活动和课程中予以体现, 更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予以正确引导、鼓励和等待。学习是需要过程的, 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过程的。这也是在上文中特别强调等待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应对和解决遇到的失败和错误, 也是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动者的教师需要理解和认知并加以引导的关键。
对表现不佳的学生予以批评, 是不负责任、没有责任心的。因为此类教师是把完成实践课程作为目标, 而不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此类情况可能的原因, 一是教师本身对活动或课程的设计所能达到的效果不了解, 亦不认为这能够实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目的;二是教师对从事的活动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够了解和理解, 行为机械;三是教师本身并不在意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严重点说是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以上的三个纬度上, 都会影响到学生实践活动和课程所能发挥的真正效用。这就需要学校对于从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加强培训和管理。
四良好的氛围, 恰当的设施基础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般是两个基地, 一个在校内, 一个在校外。
先说校内基地。良好的氛围是指整个学校的学习求知氛围, 只有在严谨开放的学风氛围下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具有意义, 如创新能力、逻辑能力、勇于开拓的能力。意识观念环境、教学管理环境、学术交流环境、人文氛围环境、信息网络环境等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 还包括很重要的制度环境。校内的设施基础,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实验器材和网络环境基础。网络环境基础在当下来说基本都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而实验器材方面, 校际间的差别很大, 如实验器材老化, 实验设施不全或缺乏等。
校外基地的建设同样需要予以重视, 包括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与校内的基地相比, 校外基地在软环境上要略逊色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 校外基地的设施是否恰当尤为关键。也就是说, 学生实践能力活动或课程的设计要与实习基地的设施基础之间有恰当对应的匹配关系。很多高校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到重要位置,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流于形式, 将实践能力纳入学分考核, 却没有对应实践能力培养的设施基础。这样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了无用处。
综上所述,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强化主体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还需要对任职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管理, 同时学校要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匹配的设施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摘要:无论从国际人才竞争、国内人力资源储备的角度, 还是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角度来说,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都是必需且紧迫的。笔者认为,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 更应该从增加社会实践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兴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1]刘兴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唐旭生、谢峰、欧阳君、缪韵笛.“三区联动”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 2011 (7) [2]唐旭生、谢峰、欧阳君、缪韵笛.“三区联动”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 2011 (7)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10
1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前人经验和智慧, 并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涵, 一是基本能力, 即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心理控制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二是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即在理论指导下解决专业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 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就是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实训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究时所产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能力、创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述能力、亲自操作实验设备的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两者融为一体,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 创新能力为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 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脱离社会需求
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培养目标是将高校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但是, 部分高校仍然将知识性教学和科研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育脱离社会的现象还很严重, 学校的管理、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缺少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的大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尴尬局面。
2.2 教学内容设计上偏重理论知识, 缺少实践活动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 理论课所占的学时具有绝对优势, 实践活动与实训课程学时数比重偏小。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师进行, 由于教学计划中严重缺乏各种实践教学的设计, 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造成了教师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单向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没有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 从而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长期受到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可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十分短缺, 有的高校一些专业还没有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或已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但是, 由于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 生产单位接受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极大的影响到实训效果。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 缺乏系统性维护与建设, 导致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于生产单位的设备。
3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3.1 树立能力教育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逐步由以往的“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在此观念和思潮影响下,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就缺少竞争力, 学校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 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 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拓展大学生面向社会的视野, 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了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院校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促使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3.2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 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所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 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到采取正确措施去解决问题, 每一步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创造性的想象力, 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大学生亲身参加的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培养的过程, 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将成为创新的前提条件,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3 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不利条件, 扩大实践教学资源, 提升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 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拓展大学生个性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加大实验设备更新,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购置经费投入,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改变当前教学落后于生产单位的不合理现状, 增加先进设备仪器的购置。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保留经典实验项目, 摒弃落后、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封闭式管理的实验室, 限制和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所以, 实验室要从封闭式逐步过渡到开放式管理, 让大学生走进实验室, 给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 校企合作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最好形式。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 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学校师生为企业的技术改革献力, 为企业的研发助阵, 使大学生在对口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实训机会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难题, 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 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与企业自身特色相符合的大学毕业生,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科研活动的引路人;既是大学生开展专业研究的启蒙者, 又是科技活动的推动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 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过程中, 高校要有组织、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业务交流, 让他们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带着课题深入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实践, 开展学术研究,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校要给予教师参加实践的优惠政策, 创新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鼓励他们更多的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真正发挥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要特别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动态, 不断汲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成果, 充实知识储备,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总之,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更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保障。因此, 要提高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迫切需要, 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文中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1) :74-75.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焊接技术
G640
虽然实践性教学一直是工科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各方面的诸多问题,一直被称为工科教育的软肋。要想塑造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技术型工程人才,学校及教师就必须克服这个软肋,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焊接技术是一门综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明白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也只有经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充分的理解原理和方案。因此,实现焊接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综合技术型人才。
1 工科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工科高校的学生一直增加,但是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设施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更新,工科教学过程中,试验的教学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只有对所学专业课有感性且直观的认识,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理论知识更好的为实践服务。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今高等院校工科实验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针对问题,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对症下药。本文以焊接实验教学为例,分析问题,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
1.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工科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工科专业性教学是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工程性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总是以理论知識为主,实践课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大多数的同学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分析问题能力较差。
1.2师资力量需要提高。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的老师普遍学历较低,工资少,而理论课的老师相反待遇较好。实践课的老师呈现出低龄化、老龄化的趋势,老师不能提供专业性、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学生在本来就不多的实践课里得不到相应的帮助,这样也就失去了实践课的意义。
1.3实践设备需要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由最初的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渐渐发展到现在的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等等,焊接技术的提高带来的相应设备如焊机、焊接机器人的更新,而如今好多高校里边还是最原始的焊机,由于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改,就导致了学生所学与社会的脱轨。
1.4校内外实践效果需要加强。工科高校的教学包括校内的课程与毕业设计以及校外的实践。但是校内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趋于形式化,总是多人做一个课题,课题每年重复利用,大多数是虚拟的题目,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校外实践更像是班级旅游,一个班的同学参观校外相关专业的企业,走马观花,没有实践前的专业培训,更没有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动手,也没有实践后的归纳总结。校内外实践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 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改革
2.1改变观念,重视实践意义。
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实践的认识,应相应的增加实验课的时间,争取与理论课“平分秋色”。专业课老师在讲述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向同学传达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开展实践动员大会,增强学生实践意义。组织与本专业相关的老师多次举办专业相关的讲座,比如焊接专业课的学习实践,讲述实际的焊接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加强实验指导教师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课的老师应由高学历且高能力的教师承担,对于年轻教师,学校应对老师进行进修培训,科研评奖以及职称评定等来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的教学人才,提高教师水平。让一部分教师去企业中挂职锻炼,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增强自己的工程素质及实践能力,为构建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实验课教师奠定基础。对于焊接专业,可能有些老师具备足够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不高,学校可以在校外的公司或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们的兼职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实践的同时还能拓宽同学的思维。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传统的金工实习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实践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相应的校内工程培训中心,争取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向素质培训,培养一批适应于工程实践的高素质教师指导同学的校内实践,对于具体的专业实践,可以引入生产实景模拟环节[1],比如焊接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会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工艺参数的设定,设备操作等环节,这些实际工程应用与焊接专业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通过引入焊接生产实景模拟环节,学生可亲身体验到作为工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学生在校外得到良好培训以及企业得到优质生源的良好模式,选择与焊接相关的汽车企业,锅炉制造等企业为培训基地,选择合适的生产部门,实现学生与企业间的长期互通共赢模式,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内培训基地掌握最基本的生产技能之后,输送到校外企业进行更高质量的实践培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实际企业中的作用并且接触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如技术革新,设备操作等,也能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的科研问题,也可以在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企业还可以在学校内办厂,为学校提供生产要素等[2]。
2.4 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本科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设计的时间较短,教师可以在理论课的课堂讲述对应的理论知识,选择与工程实践相关且大小适中的题目,即使在较短的时间里也能让同学掌握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毕业设计作为支撑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工程实践重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毕业设计应扩大选题的范围,提高课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比如可以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发展新课题,分解成几个部分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后各自完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课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去焊接相关的汽车等行业实习、调研,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交流、请教,分析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专家进校授课,举行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及现场指导,同时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鼓励同学们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多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学习实践效率。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理论教学有力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意识也是21世纪新中国对工科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都应该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全面提高工科院校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新时代的现代工程师。
致谢
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No. k201305003)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盛旭敏,李又兵,王选伦. 三学期制下工科专业课教学与实践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8):149-150.
[2]杨晟. 校企合作与利益双赢[J]. 高职之窗,2011(219):147-149.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12
传统封闭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培养出的中职生, 缺少一定的酒店管理服务理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不能和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所以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对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锻炼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 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 酒店实习的模型建立不成型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的模型还没有完全成型, 实习工作的设计也处于摸索阶段, 有些中职学校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实习, 学生还没有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 那么中职生进入到酒店之后, 由于缺少一定的服务意识和必要的专业性的知识技能, 导致他们很难真正地胜任自己的职位。与酒店正式的职工相比较来看, 学生的自信心往往不足, 还会使得部分学生延误、逃避上班, 这样一来实习带队的教师也很难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 这对于酒店正常营业也有着不良影响, 如果酒店要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 学生就会很长时间没有办法真正地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 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实习体系如果不完全成型, 那么就会严重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实训课程教学环境较单一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教学内容中也包含着很多学生在课本上无法得到锻炼的方面, 比如前厅服务管理、客房和餐饮部门的服务和管理等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学习经验。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就一定要重视酒店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看来, 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训室的建设还不完整, 而且教学设备、实践设施等硬件都较为落后, 教学资源非常有限,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课程和知识需要学生手脑的有机结合, 比如客房的铺床方法、中西餐的摆台方式、餐巾纸花怎么折叠等内容, 如果教师仍用枯燥的理论进行讲解, 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如何有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实践能力
(一) 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是酒店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亲临现场, 使他们整体了解到生产过程的基本流程,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热情。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有效渠道, 加强和酒店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保持良好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选择符合实习条件的酒店和单位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 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技术、生产、管理一线的骨干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 从而保证实习质量。另外, 学校在加强和酒店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时, 还应加强学校自身实训室的完善和建设, 校内实训室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缺少多功能的、实践性强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只有学校自身具有良好的实训室, 才能使得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二) 中职学校应引进酒店企业的顶尖技术
中职院校在加强自身酒店专业实训室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应该注重引进酒店等相关单位顶尖的操作技术, 与校内师资人员、酒店高技能人才在层次和知识结构上进行互补, 从而为学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多优秀的知识,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酒店专业的学生能对生产一线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多的积累。与此同时, 学校更应该注重聘请酒店企业中知识技能较强的人才到学校开展一些相关技能的专题讲座等, 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 对于实际工作环境等新的技术有更深的了解, 更快地掌握酒店管理的新理念。在引进企业优秀人才的同时, 也应派学校酒店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 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 也能使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到实际的酒店管理, 把实践的教学方法深入到日常课堂中, 真正提高学校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08-16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05-11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10-2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1-21
大学生能力培养08-0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5-11
大学生理财能力培养08-22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09-09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