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共12篇)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1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的形成。语文教学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而且是生动活泼,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一定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空间。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课程则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学生学习语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他是否掌握了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要看他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去观察认识当前生活,并将其表现出来。学语文的目的在用语文,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
1.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效的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2.学生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3.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是语文学习通向生活。
4.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注入生活内容,并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托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曾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励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语文。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2
一、注重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 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 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叶圣陶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预习。预习分为四个步骤:标、读、画、思。首先要先标出一篇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课文生字词的读音与字义通过查工具书后标出, 疏通文字障碍;然后通读一遍课文 (结合不同文体的文章可采用默读或朗读) , 以掌握文章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句, 如优美的、哲理的或有疑问的语句, 进行勾画, 做上不同的记号;最后是思考课后的练习。
预习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 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就想放弃预习。为督促学生能坚持预习, 我在课前安排各小组的组长检查本组组员的预习情况, 还进行抽查, 对预习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 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 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 在听课时就能抓住重点, 解决难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长期坚持, 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逐步提高自学的意识与能力。
二、注重课堂启发,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启发与质疑。
在课堂上, 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 教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启发指导。教师先讲清知识, 教给方法, 再对难点给予启发, 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学。教师要启发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联想能力, 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作为搬运工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海中, 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 学生课前已利用注释自读了课文, 了解了大意, 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 如“岁在癸丑”的“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 “或取诸怀抱”中的“或”, “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 要启发他们在回忆旧知中弄清意义和用法。在分析这篇文章时还应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议论时的思想脉络, 以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 如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一段, 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喻之于怀”的是什么?和下一句的关系是什么?“悲”的原因是什么?在背诵课文时, 要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如, “乐”、“痛”、“悲”, 以此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理解背诵。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重点的实词虚词, 如:“岁”、“虽”、“所以”、“引”、“信”、“或”、“向”、“兴”等。
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 鼓励学生突破陈规, 敢于提问题、发表新见解, 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祝福》一文时, 当我讲到“文中的‘我’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 对祥林嫂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但却无力挽救”时, 有学生举手表质疑, 认为“我”是一个伪善者, 他对祥林嫂根本就没挽救, 并列举了文中的语言作为凭证。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显得“怪异”的问题一出,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气氛非常活跃, 充满了质疑的乐趣。“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催化剂, 我在课堂上常采用“问题教学”的形式, 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多读、多思。今年的语文省检作文是漫画作文, 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进行评改后, 我就把厦门市的优秀作文发给学生阅读, 让学生针对《熄灭焦灼之火》、《美好源于珍惜》、《数见红尘应识我》三篇作文分析优缺点, 学生肯定了三篇作文的准确新颖的立意、旁征博引的文采、起承转合的结构后, 对文章的事实论据的薄弱、分析论证的欠深入也提出了质疑, 通过质疑和师生的释疑, 学生对漫画作文的写作也理解得更为明晰。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 或参与其中的讨论, 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与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的活力, 有利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相同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给予综合, 归纳出几个问题供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打破规规矩矩的教学形式, 使每位学生在小组里无拘无束,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小组长要做好讨论记录, 并请代表发言。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 当师生分析到“有人说,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 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 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 那么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时, 学生看法不一, 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生热情高涨, 通过深入思考小说的思想内涵, 发表了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的回答, 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要生硬地否定, 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完善, 这样, 不但可以形成教学中的民主和谐氛围, 也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注重课外积累训练, 引导学生拓展提升, 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向45分钟的课堂要质量, 但仅靠课堂时间是远不够的, 大千世界处处有语文, 我们不妨把视野引向课外, 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读课外书和实践中去, 让学生主动到课外中去汲取营养, 丰富知识, 开阔眼界, 陶冶情操, 提升能力。
1. 积累与拓展。
要想学好语文, 就应从“积累”开始。注重积累, 才能厚积薄发。而积累最重要的是多读书。我指导学生主要读以下两方面的书:一是指导学生读名著。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并定期进行交流, 培养文学素养。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运用到写作中去。读名著也为我省高考的名著题做好准备。二是阅读报纸杂志等, 特别是对杂文、评论性文章要多些关注。“万物皆书卷”, 现在语文试题多元化, 我省高考考题就有时文短评的题型, 因此要学好语文, 再像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日要多通过报刊、电视、电脑等视听媒介, 了解国内外大事, 积累更多的社会信息, 来巩固、加深和拓展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
2. 训练与提升。
主要通过三个“一”的训练,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则新闻并按抽签的顺序请学生在课前以“三分钟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讲给同学听, 学生进行点评;每天坚持练字, 一周交一张书法作品, 教师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和张贴, 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每周做一份600字左右的摘抄性与评论性相结合的读书笔记, 即建立素材本, 这是“写”的根本保证。“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 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写作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这些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总之, “万丈高楼平地起”, 学习语文是慢功夫, 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把课前预习和课外积累与训练结合起来,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摘要:注重课前预习, 课堂上教师启发诱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 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训练, 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内外,自主学习,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第3版.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1.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3
一、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敢想、敢问、敢创新。
教学中,我采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向大家介绍介绍?”“请大家小组讨论一起解决,好吗?”“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怎样?”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说:“没关系,先想想。”当学生回答流利、正确,说出独特见解时说:“真棒、真厉害!”等。教学中,我还常走下讲台,参加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亲切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心情舒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充满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因,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出引起学生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上课伊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接着,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的。学生纷纷争着举手回答后给予表扬鼓励。接着引入新课:“看来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同学们想不想认识有关圆的知识呢?”学生都异口同声回答:“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认识。”同时板出用四个小圆片设计的课题。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独特的课题设计,更是吸引了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新授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創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探索者。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在认识圆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折圆片(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折几次),再将对折的圆片展开,通过观察折痕,发现了什么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学生经过足够时间的小组学习,可以发现:“不同的长折痕都同样长,不同的长折痕都交于一点,还发现这一点都平分每一条长折痕,即长折痕是短折痕的2倍,短折痕是长折痕的。”教师在每一组充分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圆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改变了“耳听口说”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2.尝试画圆,总结经验
小学生好胜心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当我向学生介绍了画圆的工具圆规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接着请学生介绍画圆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细节。这样,学生在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法,改进技术,从而对圆的画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四、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准备了一些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1.感受圆的美,提出有关圆的知识的问题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圆形花坛,告诉学生它的半径是5米长,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的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这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等等。对于周长、面积,我告诉学生下节课再来研究。这时,也有学生提出“画一个半径是5米长,那么大一个圆,谁有办法?”学生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经过思考后,想出了好的办法。我对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2.观察与思考
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先向学生演示不同形状(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车轮在行进中的状态,再让学生结合手中的汽车模型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将演示、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让学生在自主创作(制作)中体会乐趣
学生都喜欢画画和一些小制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扩展空间,自主创作(制作)。这样,既使学生深化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沉浸在自主创作(制作)的情趣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
1.用圆创作
先向学生展示用圆创作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在梦幻般的音乐中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学生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后,进行作品交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用圆制作
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用二十片小圆片制作的正二十面体,并向学生介绍它的制作方法,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也做一个。同时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更多有关圆的作品,扩展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
整节课的学习,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就能激励学生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逐渐养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就能主动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敏超.让数学贴近生活[J].亚太教育,2016.
[2]翟玉娟.关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4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教学环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足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乐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老师放下身段,和小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不要以“大人”自居,强行给学生们“输入”知识。而应该准确定位师生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然后才是疑难问题的解答者、辅导者。只有和学生站在一个台阶,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只有和学生平等对话,才能真正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也应该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一些赞美。当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认同感,心里才会感到安全和自由,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5
当代教育理念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开始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和新内容的时候,是由自身的意志推动他们的学习行为的,他们对于学习首先必须充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不仅仅将学习视为一种短期行为,更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自觉将学习作为一项有益的活动,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和语文素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在持续的训练和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学生们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已经逐渐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处于课堂学习的被动地位,他们通常会很容易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和观念,而不会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思考和反驳教师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不利于促使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思维发展。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认识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推动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性,积极寻求优秀有益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们在自主学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开创自主学习之旅。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古语有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如此。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科技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学生们作为新新人类,他们是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的变化,并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去应对一切变化。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育人,在于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们,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变化。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主,而基础教学是渗透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方面入手,讲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运用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大头”,也是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平台。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主导者的角色,从文章主旨解析到内容分析和解答统统一手包办,而学生们参与较少,不利于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必须让学生们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各个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学习意识,挖掘自己的潜力。教师必须加强师生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由教师主导更多地向学生参与转变。以《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在课前阅读文章并且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先生的基本资料,了解《孔乙己》出于哪种社会情境下,了解《孔乙己》的写作背景等,并且为学生们提出一些与文章主旨相关的问题,如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塑造原型等。如此一来,学生们会在上课之前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文章进行一番自我解读,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孔乙己这一人物的一生。教师还可以从鲁迅先生曾评价孔乙己的话语入手,让学生们解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含义,理解鲁迅先生是否对表孔乙己怀有同情之心以及其中的原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解读类似的词句,为学生们设置相关的问题,如: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体现了孔乙己性格怎样的发展?
其次,教师利用写作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低,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到自主写作学习和自主进行有效的写作活动的正确方式。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示例,应用文是现实生活常用的实用性写作体裁,它可以是简单的会议记录、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说明书等形式。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方式,可以先让学生们阅读如新闻的调查报告等文章,然后指引学生们提炼文章的中心,剖析应用文写作的要素,分析应用文写作的线索。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选择应用文的几种体裁中的一种,按照自己可以搜集到的资料,参照它们的写作方式和格式,选择相应的主题,写作一篇应用文。比如说,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联系,让学生们选择一种产品,要求他们写一篇产品的说明文。由于产品说明文涉及到产品本身的知识和其它相关的内容以及写作中要运用到的写作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他们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6
孙胜利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初级中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新技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契合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及资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效组织,多方位地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知识建构为落脚点,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主动、轻松起来。而教师要想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教学场所搭建一个能实现“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信息量很大,思维方式也极其活跃,喜欢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自学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讲解,板书或课件展示,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文字、语言、表情、肢体动作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已经成型的知识体系,缺乏独立思考,失去了学习动力。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数量多、质量好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互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课堂实际,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营造学生自主活动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独立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就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活动的,是富有个性的、充满激情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云的静态画面及动态画面。首先,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各小组之间对比、综合得出结论,最后和课文中作者的描述进行对比,有哪些不同,谁写得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是文字用得好,还是语言组织得好,谁的修辞手法更好一些等。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运用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按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功能,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素华。新课程理念如何渗透于语文课堂[J]。神州,(35)。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思想都逐渐被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其中,建构主义思想就是其中的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须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还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以指导者的身份自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复数的四则运算”相关内容教学时,首先可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初步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小组合作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耐心地进行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一般好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则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严重者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例如,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和严谨,所以在学习“概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计算投掷10次硬币,2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并画出相应的树形图;同时,在进行“概率”的计算时,老师应该合理引入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以三名同学为一个组,开展抛硬币实验.每组的三个成员分别担任抛硬币、记录硬币正反面、计算发生概率的工作.其中,主要计算抛10次硬币3次正面朝上与5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最后,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指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概率”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通过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遇到某个感兴趣的知识点时,才愿意主动去探究,进而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提问意识,促使他们常常带着目标去学习和理解知识,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要高于其他同学.因此,老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时,老师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这一重难点知识时,便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已知等差数列中,a3和a15是方程-6x-1=0的两个根,则a7+a8+a9+a10+a1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寻找答案,老师只是适当进行引导,久而久之,便会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采取分层多样性练习,巩固学生的自学能力
适当的课后练习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与不同类型的习题,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内容时,如果老师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公式,无法灵活运用抛物线的知识点,所以便需要老师合理设置抛物线的练习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抛物线的相关知识.长而久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便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克杰.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40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后,“自主、合作、探究”便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意味着教师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颠覆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观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方法、积累知识,真正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师生平等关系,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平等的情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一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即使回答与设计意图相差甚远,教师也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出现一个精彩的句子或词语,教师都予以表扬肯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独立思考所带来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自主学习是快乐的、是有趣的。
讲授高中语文必修3《宇宙的未来》,课前,先让学生独立自主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史蒂芬·霍金的资料及宇宙相关知识;课中,可给学生提供了作者史蒂芬·霍金的信息和“太空宇宙”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语言,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带着任务,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纷纷从课文标题、结构、修辞、逻辑思想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可能有学生提出“作者对宇宙未来的预判缺乏足够说服力的证据”的看法,有学生则提出“文中修辞不够恰当贴切”的观点……多种看法和观点,对他们的大胆发言,应引导学生给予掌声,若有某个亮点,教师应予以表扬。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师生的思想不断地在课堂上交流碰撞。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会越来越积极地大胆发言,治学的态度和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教学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这篇小说时,若有学生提出“祥林嫂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死的?”教师应趁此引导学生讨论想象“祥林嫂之死”,其中,也许有学生说是饿死的,并设想出她饿死的惨景;有学生说是冻死的,并想象出她冻死的情景;有学生说是饥寒交迫而死,并构想出她又冻又饿而死的惨景;也许有学生说她是笑死的,并描绘出那一幕惨景:在一个临近年夜天寒地冻的夜晚,天气阴沉,雪下得正紧,早已被精神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祥林嫂,在漏雨房屋冰冷的破床上蜷缩着,瑟瑟的发抖。恍惚间,她眼前一亮,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出现在她眼前,正向她走来,这不是她朝思暮想的阿毛吗?她高兴极了,笑着猛扑了过去,一头却撞在石柱上,鲜血直流……她告别了这个让她痛苦的人世。
营造轻松、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总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注重学法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就能把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保持下去。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主动探究这些环节在课堂上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这又同时对教师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尤应做好积极引导,因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才更有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去积累、去运用,最终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授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这首诗时,关于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笔者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要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如:不慕权贵、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反复诵读诗歌,则可用“心境悠闲、陶醉美景、欣然忘我”来对诗人形象进行概括。第二是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要源于课文,不可臆造。如本诗主要写诗人为东山晴后山水的雪景所陶醉,充满了喜爱之情。第三是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的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学生积累了学法对诗文中的问题,思考与解答就有了方向。
每教学一篇新课文时,都应先让学生读一读,读不准,查一查字典、辞典。预习中理解不了的问题,可以查资料寻求解决。还不明白的,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对课文内容要做到整体把握,课堂上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三、加強课外阅读,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提高。目前,课堂上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高质量、高容量阅读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工作,提倡学生在选择书籍时要以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为主。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以新闻为主,《焦点访谈》《百家讲坛》《今日说法》等栏目要重点看,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关心教育、善于运用法律维权。学生通过课外大面积自主阅读,及时了解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教育问题,积累了大量素材和课本外的知识,为写作训练奠定扎实的基础。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9
课堂教学要以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教学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独立思考等有效的参与机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还处于一种误区中:老师还喜欢满堂灌,名义上是“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一、培养识字兴趣。使学生爱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识字”,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必要条件。
1、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教师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贯穿于识字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2、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尽量避免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单纯的识字活动,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读书和识字紧密结合起来。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然后指名读,师生听后进行评价并订正字音。这些活动可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在语言环境中轻轻松松地认识了生字。然后,抽出词语,再抽出生字,进行形式多样地反复练读,以加强识字的效果。这样,把读书和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识字效率。
3、把识字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低年级学生富于想象,他们喜欢阅读一些浅近的儿歌、童话故事。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自习课开展读书活动,欢迎学生把喜欢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解决,或问老师、问同学。实践证明,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和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课外也能主动识字、主动阅读,识字量不断增加,从而不仅完成了课内规定的识字量,而且向课外延伸,从而做到了“下保底而上不封顶”。
二、教给识字方法,使学生会识字
“学习方法如同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时,先不要轻易地告诉,要指给学生一条探究识字方法的途径。如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然后缩小语境读词、读字;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引导学生回顾这个词或字在哪儿。学生通过回顾短文内容找到字、词所在位置,就会很快读出字、词的读音。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问老师、问同学外,还要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学完拼音后遇到不认识的字尽量借助拼音独立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汉语拼音,又为学生以后形成独立识字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识记字形时,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创造出最好的识字方法。如:①、教“日”、“月”、等象形字时,我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红日圆圆”,“月牙弯弯”。②、意义识字,如“森”,很多树木就形成了森林。③、“清”、“情”、“睛”、“晴”等字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点学习。
三、综合运用识字法,使学生能独立识字
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常用的识字方法,对听读识字方法亦能熟练运用。同时,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识字方法——猜读法,即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结合上下文猜这个字的读音,然后采用“听读法”验证猜得是否正确。教学中,应经常综合运用听读猜读这两种识字方法,在反复运用中熟练掌握这两种识字方法,并能主动运用,使之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即独立识字能力。
2、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1)、每周增设一节课外阅读课。阅读课上,教师按课表规定带领全班同学到阅览室进行集体阅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在我校图书室里借阅。
(2)、给足时间课余阅读。我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布置家庭作业:学生课外阅读时用专门的“阅读笔记本”,记录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摘录优美词句、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通过定期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阅读笔记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种自由式阅读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文章来读,阅读量自然就大大增加。
(二)自主习作,自由倾吐
“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这一在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了一 1
种负担。的确,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时确实存在着一些恶习:说空话、套话,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鼓励学生自主习作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淡化写作技巧训练
淡化写作技巧训练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与旧《大纲》相比,这几乎不算什么技巧方面的要求了。然而,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要为学生减压减负,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 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才能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
3、注重个别指导
学生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提起笔来如同行云流水,水平低的学生却是不知如何下笔。为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课外的个别指导。
⑴、先体验后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教师可根据习作的内容,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要求,活动中注意提示,活动后引导回忆。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说,在说后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作文素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就具体多了。
⑵、边学边写。有了作文材料,不知怎么写,是学生习作的又一大难点。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教师除了平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可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作出示范;有时教师还可同学生一起写作文,师生展开作文竞赛。这样,以教师对作文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用教师的文章为学生的习作“引路”,让学生边模仿边写作,学用结合。学生不仅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而且可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总之,教师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抓好问题的尝试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求知欲,使学生更生动、活动、主动地学习,成为自主学习创新的学生。
一、学会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自学书本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谋求一条思考探索的道路,也就是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知识,发现疑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准备走进课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
二、学会听课,提高听课质量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要处理好听、思、记三者之间的关系。听课用感官接受知识,由会听到听会其间还有一个过程。思是思维活动,要想深刻理解,抓住其实质,还必须经过学的独立思考,要促使学生养成善思、勤思、深思的良好习惯。记是为听和思服务,是听课中重要一环。记笔记要掌握好时机,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记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等。
三、学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语文教學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述的情境。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康桥的柔波里,沉浸在康桥的美景中,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进石头,让学生激起思维的涟漪,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每个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二、打造出轻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怀与理解,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宗旨,还要熟悉教材和学生,在教学时坚持“三个沟通”的理念。即人际沟通、文化沟通与心灵沟通。语文教师要把“亲和度、自由度、参与度”视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将自己放在学生朋友的位置,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走到教室中间,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如果学生做出积极反应,比如答对问题等,老师要予以夸奖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有不同见解,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三、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
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成为符合世纪要求的“能力型”人才,就应该把质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只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引导呢?首先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释疑。这种质疑释疑,抓住了阅读的关键,具有针对性和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向导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另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做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对内容进行质疑释疑,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完成学业任务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其次,针对文章整体提出质疑。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问,比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文中主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采取合作探索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最后,要教会学生找出文中的核心词句进行质疑,例如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每一个段落的开头与结尾等。此外还有记叙文中的抒情语句、议论文中的过渡段等。学生学会对文章进行质疑之后,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水平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任意遨游。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窍门之后,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运用现有的条件处理未知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吸收到更多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并非老师讲了多少。老师只需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自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在学生产生疑问时,老师也可予以点拨,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
五、活动教学中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的素质教育。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说,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可适当组织手抄报绘制、读书笔记分享、诗歌朗诵、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更多途径学到语文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获得练习与延伸的平台,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能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精神。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其课堂所学知识能得到巩固,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也会获得极大程度的飞跃。在语文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和支配权,有了空前的学习热情,学生自觉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主观感受领悟生活,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去感悟人生,这种全开放的、自主的收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意识的深化,这正是学生在今后成长中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所谓预习, 就是在六模块课堂之前, 学生自己先阅读新课的内容, 做到初步了解, 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的有效程度将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预习的好处很多, 如可以提前消灭我们“活动”过程中的“拦路虎”, 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等等。
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 我们在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一些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一般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引导学生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 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 就多预习一些时间, 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也可以利用星期天, 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 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二是要教会学生明确预习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先熟悉教材, 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三是要提醒学生控制预习的深度。预习要防止过粗的偏向。有的学生在预习时, 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 浅尝辄止。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还要防止过细的倾向, 谨防钻牛角尖的现象。四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看、做、思结合。看, 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 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 需要查的就查, 如不熟悉的字词及文章文学常识、含义深刻的语句等;需要想的就想, 如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等。做, 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 指看的时候要想, 做到低头看书, 抬头思考, 手在做题, 脑在思考。
二.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六模块建构式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能学不教, 它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发展、自主巩固、自主检测的平台, 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在“六模块”下, 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 才能成就精彩无限的课堂。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六模块课堂呢?
1.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心态。勇敢者无惧, 自信者美丽。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在语文六模块课堂中, 在遇到对探究题的讨论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我们还可以课堂中设置一些抢答或竞赛的环节。这时候, 学生要从座位上站起来自由地发表见解, 或者走到讲台前为大家展示才华, 首先就需要学生的勇敢和自信。
2.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六模块课堂的一般程序是“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这里就离不开一个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 在与组员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组长的统一组织下主动讲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存在冲突, 要耐心地听别人讲述理由。同时也要主动地与他人讲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六模块中, 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要引导学生具备做好课外功的能力
我们要顺利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离不开我们课后的努力和积累。语文这门学科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因此课堂之外,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为了避免六模块中学生学习的浮躁现象, 我们还可以在课后适当做一些练习。练习质量和效果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 我们所做的习题一定要有代表性、要经过慎重的选择, 一定要避免那种见了题目就做的现象。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12
2012年,我校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与理论准备,开始了<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课题组成员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积极地进行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汇报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一)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计算机网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势在必行。我校增加投资,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开通了宽带网;完善了网络教室;购买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力争建立起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题组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在课题立项前后分别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教师;再则就是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课题组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实施管理意见》等规章制度,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目前学校为课题组成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房,以利大家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学校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的工作考核、评职、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之一;
(1)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建立个人主页发布在学校服务器上。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3)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2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CAI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用powerPoint操作平台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获奖,我校有1位老师的录像课参赛。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总之,通过两年多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趋势
根据孟校长提出的学校近三年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把董小建设成“书香校园、数字校园、艺术名园、成长乐园与生命家园”,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新董小、践行新教育、再创新辉煌,”的口号。坚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目标。
目前,学校广大教师继续发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心无旁骛、一心上进”的优良作风,弘扬学校团队精神,使敬业爱生、积极进取、勤勉负责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志向和决心争做一流名师,打造董小品牌,全面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梦想,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内涵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我校在该课题研究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学校一到六年级已经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办公室及专用教室均配有计算机设备,以及有线宽带。目前,学校已有高标准的学生机房,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园网、专题网、资源网;教师、学生拥有自己的网页平台。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校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每年两次的“我的课件最精彩”活动、“语文网络课例”竞赛的系列活动等等,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还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它的这些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这样的语文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条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程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2、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影响程度;(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②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联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作文。
3、研究方法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1)建设课题研究的硬件设备,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培训。
(2)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采用“文献法”搜索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排除干扰,选择有用信息,经过筛选,为师生所用。
(3)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一些现代化的活动教室,开设相关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网络作文课及语文实践课,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每周做到在网络教室上一节语文课,做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4)借助市、区级资源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阅读的兴趣。并结合学校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网络作文、阅读节、语文社团、信息技术社团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结合学校的资源库自主建站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供阅读和作文的平台。
(6)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在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进程中,我校更新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着重进行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跨越式发展资源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百花园内可谓异常艳丽,硕果累累。课题实验促进了我们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深度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无疑是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校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制作课件,促进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虽然可以反映比较广阔的内容,但是儿童看到的都是静止的形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有时难以突出。因此,儿童很难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而利用电影、电视、幻灯等信息技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课活动,引导教师学会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激活学生思维、想象,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2014年6月,我校王翠珍获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2、改变习作模式,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素材小屋”。由于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时就不知该写什么,怎样下笔,尤其是不知怎样把文章写真实、具体。所以,在“素材小屋”中根据习作的要求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媒体系统。学生可以根据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结合自己的选材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例如,指导学生习作《精彩的运动会》,那么“素材小屋”中就可提供此次运动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学生可以自由、反复点击所选的对象进行观看甚至定格,从中获取丰富详实的习作素材。在学生用语言表达之时,借助录像等媒体对关键画面进行慢镜播放,精彩的片断进行反复播放,最精彩的瞬间再来个定格,就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在一次次反复品评,同学老师之间互动修正语言中,得到了锤炼语言的训练。
3、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网络平台,调动内在的学习需求。学校网站建立了“学生家园”、“董小论坛”、“班级博客’等专题网页,突出个性化、开放性,成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的最有效的舞台之一。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到自己撰写的“网络作文”,精心编绘的“语文课堂资料”,可以聆听到来自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在展示专栏中展出,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故事会、歌舞会、经典诵读会、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每个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我们多次开展了学生语文课件比赛、语文小报制作等比赛。在活动中,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在比赛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电脑知识。建设丰富而有趣的网络平台,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4、创立了网络环境下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堂上由老师提供活动背景信息,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阅读相关信息和有关网页,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需要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相互配合,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仍然处于一种 “曲已终,而意犹存”的情绪当中。老师抓住契机抛出了话题:“有人提议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看法如何?”要求展开辩论。学生借助网络上的资料来作为自己辩答的依据。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第二节课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投反对票,以耗费资金大,不利经济建设为由阐述观点,并出示了下载的网上资料(当年建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作为自己的论据;有的则举双手赞成,他们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列举了从网上查到的旅游景点收入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有的则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留下遗址才能“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主张而持反对意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为反驳依据。参与争议的同学,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样的思辩过程升华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多媒体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具备各方面的信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对于网络这一新事物接受起来相当快,但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挖掘的深度不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
建议:
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阅读教学信息,为阅读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学生自己所写的有关作品可以上传,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就语文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划分知识点,并实现超链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
一年级下册《识字8》
一、设计意图:
(一)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识字教学为主体,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识字教学并非简单承担识字任务。在本课的识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读10个生字,还应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认识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以点带面,合作交流。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识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
三、课前准备:谚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找找,认认:请小朋友找找要学的生字中,哪几个你已经认识了,轻轻地读一读,认一认。(出示10个生字)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么认识的?
3、全班展示:当小老师领读自己已认识的生字。
(二)趣读谚语:
1、出示导语:“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通过拼音自读。
2、自由选读:每小组放有五张不同的谚语卡片,小朋友可自由选择一张朗读。
3、组内互读:将手里的谚语卡片认认真真地读给组里小朋友听。
4、连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并用心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那几个字。
5、再认生字: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再次认读10个生字。当学生认为自己都会读了,让他们在纸上画个月亮奖励自己。
6、检查认读:多媒体展示,将生字放大单个读,放在句中读,个别读,集体读。
(三)导学第一句:
1、为画配句:搜集学生刚才奖励自己的月亮图,并展示作品: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请学生分别为这两幅图配上句子。“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2、字词学习:
娥眉月——多媒体展示夜空下一弯娥眉月,看看图,说说娥眉月什么样,看到这样一弯新月,你知道大概是什么日子?朗读。“眉”扩展词汇——“眉心、眉毛、眉头、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其中“愁眉苦脸、眉开眼笑”两个词语用“演一演、猜一猜”的方式认读。
月团圆——多媒体展示月儿慢慢变化过程,说说看到一轮圆月,你知道大概什么日子。
3、朗读句子:男女分读。
[“娥眉月”一词的教学是独具匠心的,通过画一画,为图配上一句话的方式,让生活体验与学习相联系。根据学生画的弯弯的月亮,配上“初三初四娥眉月”,很直观地理解了“娥眉月”。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形状的月亮,正是月儿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通过画图画,配谚语,让学生在轻松中得以感悟。]
(四)质疑第二句:
1、仔细读读第2句,提提不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全体交流,互学互教。
A、北斗:请知道北斗星的小朋友来介绍,并提供多媒体课件:有关北斗星的辅助资料。
B、朝看太阳辨西东:早晨,当你看见太阳升起,面对初升的太阳,你知道是哪个方向?
C、夜望北斗知北南:夜晚,抬头看见北斗星,你知道面对北斗是哪个方向?
3、朗读。
(五)互学后三句:
1、小结:生活中常见太阳、星星、月亮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只要你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
(1)把自己知道哪句话的意思告诉大家。(2)请教组内同学或老师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汇报得特别优秀的小组奖励他们朗读这句话。
[教师导学第一句,通过质疑扶学第二句,后三句则采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的办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次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通过互补,交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巩固生字:
1、游戏:
(1)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
(2)辨认兄弟:“蝴”“湖”、“扫”“归”、“寒”“赛”(多媒体制成卡通人物形式出现)
(3)字谜:图画出现一件衣服,一把剪刀(猜一个字)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多次巩固,由生到熟,让学生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将生字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拿出来认读,做到生字搬了家也认识。通过“辨认兄弟”游戏,让学生找到汉字的共同点和不同处,通过发现比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能力。]
2、对子歌形式朗读。
3、写字指导。
(七)揭题:
1、揭题:我们读的这5句话,叫谚语,谚语在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呢!
2、拓展二句:燕子低飞要下雨。星星满天空,明朝太阳红。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谚语除了今天学到的这5句,还有许多其它内 容的谚语,课外搜集谚语,交流。
[课堂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再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作业:
1、积累背诵文中谚语。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07-2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1-07
引导学生自主评改作文11-19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06-25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07-10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06-2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8-11
自主引导法11-16
以问题引导自主06-22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