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导自主

2024-06-22

以问题引导自主(精选9篇)

以问题引导自主 篇1

“五学”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及合作学习。 在自主探学这个环节中,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能力, 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这些能力与学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大, 它和不同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积累程度、不同生活阅历及本学科的知识面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 教师要设置好相应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学, 笔者在实施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有以下认识。

一、问题的设置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使学习内容能和学生日常生活及所见所闻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探学的欲望。

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内容, 可以根据人们为了美化室内环境, 在室内养了很多的花草, 提出以下问题: (1) 室内养花草可以美化环境, 它一定能净化空气吗? 它对人体是否只有益而无害呢? 为什么? (2)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所需的条件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能量转化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不仅加深了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条件的认识, 理解了二者间的区别和联系, 而且提高了对日常生活常识的认识。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 既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 “不是”, 又不能面对问题产生一种讳莫如深不知所以的感觉。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普利斯特利实验后思考以下有关问题: (1) 在玻璃罩内小白鼠为什么死了? 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2) 在玻璃罩内放入一盆绿色植物后, 小白鼠会长时间地活着, 蜡烛始终在燃烧, 为什么? (3) (1) 和 (2) 称为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 (4) 与普利斯特利同时代的科学工作者在重复他的实验时 (有的在白天, 有的在晚上) 却发现实验现象与普利斯特利描述的并不相符, 你知道为什么吗? (5) 想一想, 如果玻璃罩内仅一盆绿色植物, 它能很好地生长吗?为什么? (6) 从这个实验中你能知道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是什么吗? 还需要什么作为原料?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学生自然就明白光合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 进一步加深理解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

三、自主探学的问题设置要紧紧围绕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使问题与问题之间紧紧相扣, 层层递进, 使各知识点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在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时, 先复习前一节课的知识,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定义及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功能, 之后让学生先阅读书中观察心脏的有关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 (1) 根据图中找出心脏的四个腔; (2) 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是什么? 弄清它们的名称并在图中标注出心脏的各个腔与相连的血管间血液的流动方向; (3) 血液在心脏与血管、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流动是单向的, 还是双向的, 为什么? 在学生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之后, 对心脏的基本结构及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流向也基本明了于胸。接下来转入血液循环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因此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前提下, 设置以下问题: (1) 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 具有怎样的功能? (2) 血液从心脏的什么地方送出来, 又从什么地方送回到心脏? (3) 想一想, 经肺部并由肺静脉送回到左心房的血液中哪一种物质的含量比较多? (4) 从左心室送出来的血液主要是输送哪些物质? 这些物质要送到哪里? (5) 物质交换要在哪里才能完成? 物质交换的过程是怎样的? 完成物质交换后血液又流向哪里? (6) 从右心室送出的血液中什么物质的含量多? 这部分的血液又要流向哪里? 完成怎样的物质交换? 这些问题提出后, 让学生逐个问题解答, 并用笔将相应的血液流动的路线写出来, 自然而然就得到血液循环的两条路线, 也明确这两条循环途径的功能。 学习血液循环途径之后, 紧接着就要学习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个概念, 设置的问题是这样的: (1) 组织细胞与周围的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之后, 血液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而肺泡与周围的毛细血管物质交换之后, 血液的变化又如何呢? (2) 想一想, 是不是动脉中都是流动脉血, 而静脉中都是流静脉血呢?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 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 也加深了对血液循环功能的理解和两条循环途径之间的联系。

四、问题的设置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初中学生的自主探学能力普遍比较弱, 最突出的表现是不知道如何看书, 看书只是浏览式地看书, 常常停留在书的表面。 不知道要解决和掌握什么样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先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书。 例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教学中, 让学生认真观看发酵的演示实验, 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学。

(1 ) 为什么要用温的开水? 用开水可以吗? 用自来水可以吗?

(2) 瓶中为什么要套一个气球?它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3) 干瘪的气球为什么会胀大?

在此还可以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馒头为什么会膨大而且里面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孔? 一些腐烂的水果为什么会有酒味?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发酵及发酵所需的条件, 明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异同点。

通过自主探学, 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决, 而对一些似是而非, 想肯定又“拿不准”的疑点, 则让同组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解决。 这样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问题引导自主 篇2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点滴 郭允远 12月4日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

1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

1.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

案例1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

1.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案例2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

1.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案例3 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 ,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

以“慢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篇3

一、以“慢教育”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快总要比慢好、多总要比少强,这是众多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家长们一味求快,往往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阶段特征、接受能力,一味抢“先”求“快”,如今已成教育常态:三岁背唐诗、四岁上幼儿英语学校、五岁踏上钢琴考级路、六岁上一年级的同时开始读课外辅导班……孩子就像被拆掉了刹车的汽车,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只顾踩油門。

家长不愿意慢下来,尽可能地利用孩子一切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老师不肯慢下来,生怕学生会落在最后面。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名新老师,是个急性子,平时说话做事经常雷厉风行的。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我的这个急性子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教学第一年的体会最为深刻。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我虽然关注了全体学生,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每当学生回答不上我的问题时我往往一着急就自己把答案给说出来了,整个课堂的节奏较快。这种节奏,一部分学生可能没问题,但对于一些后进生也许就跟不上我的节奏了,有的孩子可能就因为这样慢慢开始做小动作了。课余时间我也常常辅导学生,恨不得让每个孩子把当天的知识都完全吸收。但是不管我有多卖力,多急于让孩子们进步,孩子们的变化总是达不到我的期望。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渐渐的我终于明白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你越是急功近利,效果反而背道而驰。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的课,她上课时语速较慢,整个人心平气和的,孩子们与老师呈现出一种相互交流的状态。因为老师的语速慢了,语调低了,孩子们更专注地在听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个课堂氛围融洽,课堂纪律非常好。课后与那位老师交流时,那位老师提到了“慢教育”这个词,她说我们何不以“慢”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突出的,但是我们可以陪着孩子慢慢地进步,慢慢地成长,可以慢慢地等待他的花期。

二、以“慢教育”优化语文教学

1、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有触摸文本的机会。古语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游泳,就首先要将孩子放入水中。当孩子触摸到水时,就会慢慢感知水的涌动,自觉去尝试水之神奇,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历练中,就能成为一个泳者。语文教学与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当孩子尽情触摸文本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能体会作者的思辨、能享受文本给他带来的情感的润泽。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似乎都呈现着一种完美的速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浏览文本,然后急着与教师、同伴展开“激烈”的讨论,话音未了时“结果”豁然呈现。这样,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课堂中,总能以“最快时间”得出“最完美的答案”在这完美的速成中,学生没有了与文本触摸的深度,只是形式上的与“结果”相约,这看似高效的背后,孩子们却依然两手空空,徒留一段不可奈何的“应和”。

为此想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就必须坚决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热闹,让学生潜泳文本,尽情地区触摸文本给学生们呈现的“姹紫嫣红”。或许这样的过程是慢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慢,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回归,从而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2、放慢脚步,让孩子有说出心中话的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表达的冲动及能力。语文不仅是一门重在积累的学科,更是一门关注“怎么说”的学科。然而当我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接纳”而不关注“吐新”时,我们的孩子也就成了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时,当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的玻璃?”时,有一个孩子急匆匆的站起来回答:“还知道有一种……玻璃可以……可以……”或许是这位孩子一时心急,站起来竟结巴了半天,这种情形的出现令于老师的课堂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班上的学生急了、听课的老师也急了,正当大家为于老师捏把冷汗的同时,于老师笑眯眯的说:“不急,慢慢说,说快了会把自己呛着……”这位学生在于老师耐心的等待下,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阻挡伽马射线的玻璃,这种玻璃可以为宇航员在空间作业时提供保护。正是于老师的耐心等待,才得以让这位孩子平时的积累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也让这位学生赢得了同学们响亮的掌声。

3、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有滋养心灵的润土。佐滕学曾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心灵的滋养呢!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启人心智的篇章,当我们带领学生慢慢咀嚼、吮吸,就会发现其中不少篇章可以润养学生们的心灵:细细咀嚼小羊的遭遇,孩子们就能发现,面对强大的敌人,除了不能畏惧还要讲究斗争策略;细品安徽广源太极洞的圆石,孩子们可以从中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跟着哲学家上完最后一课,孩子们可以知道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漫步生命的林子中,孩子们可以从树木的竞争中感知竞争的魅力……当我们慢下脚步,文中的大量的甘霖就可以不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细节,长期坚持。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4

一、实际型问题情境

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这样也更容易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已知a>h>0,m>0,试比较与的大小。本题看似是纯粹的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比较大小的问题,但随后我将其改编成了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b克糖放到水中得到a克糖水,如果在糖水中又加了m克糖,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与的大小关系,之后的解题也自然能顺利完成。

二、直观型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更为抽象,要正确和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直观型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较为有效地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于是我设计了四个串联、并联的简单电路,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条件B,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并理解,给四种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解释,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问题的解决中领悟数学本质。

三、阶梯型问题情境

对于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问题,若能为其铺垫若干个难度较小又与原题相互联系的问题,给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便能使学生容易入手,体验到“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时如果能做到坡度适中、富有层次,那就更能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如下是阶梯问题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若M(x0,y0)是圆x2+y2=r2平面上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二r2与圆的位置关系。阶梯l:若圆0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阶梯2:若圆0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阶梯3:若M(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阶梯4:若M(x0,y0)是圆x2+y2=r2外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获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时,我出示了“国际象棋和麦粒问题”这一案例:古时,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为止。”国王觉得这并不难办,就答应了。于是,我问学生们:“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数是1+2+22+23+…+263,那答案是多少呢?”在学生思考与讨论后,我再引出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就显得十分自然,水到渠成。

以问题引导自主 篇5

1.1 地位与作用

“同类项”是学习整式运算的基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界定的“数与代数”方面的基础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这些知识是学习同类项知识的基础.本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学生通过识别同类项,理解合并同类项以及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其实质是有理数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法则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整式的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可见,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学情分析

(1)对同类项的概念辨别不清

本章中出现的概念较多,容易混淆,由于学生刚刚学过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等概念分辨不清,这就给学习同类项带来了困难.常见的情况是不能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出现判断上的错误等.

(2)由于不能正确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实质,再就是七年级学生思维虽然比较活跃,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导致在合并同类项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1.3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同类项的特征和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化简多项式并求值.

2 教学目标分析

2.1 知识技能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辨别同类项;

(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初步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2 数学思考

(1)在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归纳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归纳、探究、概括等能力;

(2)在辨别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类比、归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

2.3 问题解决

经历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会利用这一法则解决有关的问题.

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审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在感悟数学简洁美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3 教法、学法分析

3.1 切实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概念不清会导致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的错误.正确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是学习同类项的基础,学习时应加强复习,对于同类项的概念,教学时应从正反两个反面予以重视.

3.2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大胆探索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等活动,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3 经历“探究——归纳——应用”的过程,加强逻辑推理过程的训练

在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及其法则得出之前,都安排了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而必须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而设立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很好的参与这些活动.

4 教学过程分析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给出某超市的蔬菜柜台照片(图1所示),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蔬菜是怎样摆放的?

设计意图 前两个题目属于基础训练,目的是检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个题目属于拓展练习,它有两种解法,一是直接将数代替多项式中的字母进行运算;二是先将代数式化简(合并同类项)后,再代入数值计算.拓展练习能让学生体会解法的多样性,并且知道先合并同类项,再计算的解法是简单的,能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5 畅所欲言,共同分享

(1)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知识技能、解题方法、数学思想、解题技能,辅助线的添加、情感态度、合作学习等.)

(2)写出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使他们学会反思.”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全面的能自我反省的思维品质以及在问题面前迅速作出正确判定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等,以此来指导今后学习活动,不仅加强了知识的深化与内化,提高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是提高数学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4.6 布置作业:教材第140页练习1-3;第141页习题6.2的第1-2题.

5 教学反思

5.1 数学教学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教学“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为此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再发现”和“再创造”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好地体验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技能的目的,并获得对这些知识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5.2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差异的关系

《课标(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实现的“底线”要求.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课标(2011年版)》规定的培养目标,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我们认为“面向全体”不只体现在教学难度上,主要是落实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确定上,落实在探究活动、练习题的设计上.所以教师应围绕这些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其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做到尽可能地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就是我们倡导的面向全体.

5.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学 篇6

自主探学是“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了突出学习主体的主观作用而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 (问题) , 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寻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五学”课堂上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要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学。所谓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知识目标, 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情景或主题, 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而设计的一连串问题。有效的问题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并且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学会探究方法。

笔者在践行“五学”模式教学中, 对如何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学这个环节做了许多尝试, 总结出几种做法。

一、创设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串, 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现实。

例如:在《去括号》法则探索的教学中, 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1) 某辆公共汽车现有a人, 先后两次分别上了b人、上了c人, 问此时车上共有多少人?

生 1:a+b+c

生 2:a+ (b+c)

生3:发现结论:a+ (b+c) =a+b+c

(2) 某辆公共汽车现有a人, 先后两次分别上了b人、下了c人, 问此时车上共有多少人?

生 1:a+b-c

生 2:a+ (b-c)

生3:发现结论:a+ (b-c) =a+b-c

(3) 某辆公共汽车现有a人, 先后两次分别下了b人、上了c人, 问此时车上共有多少人?

生 1:a+c-b

生 2:a+ (c-b)

生3:发现结论:a+ (c-b) =a+c-b

(4) 某辆公共汽车现有a人, 先后两次分别下了b人、下了c人, 问此时车上共有多少人?

生 1:a-b-c

生 2:a- (b+c)

生3:发现结论:a- (b+c) =a-b-c

有以上4个结论, 你认为去括号有几种情形?认真观察去括号前后, 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并请你归纳去括号的法则。

如此枯燥的法则, 用问题串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一则贴近生活;二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三则让学生觉得法则也是有来历的;四则促使学生自信, 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 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二、巧设认知冲突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获得, 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 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 最终把新知同化, 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突破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适时适度地设置认知冲突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探索教学中, 问题串设计如下:

(1) 等式 (-7) +8=8+ (-7) 成立满足____________。

(2) 等式 [ (-4) + (-6) ]+5= (-4) +[ (-6) +5]成立满足 ______________。

(3) 若将上述 (1) 、 (2) 中“+”改为“×”等式仍然成立吗?若成立, 再举两例验证, 写出你发现的结论 (用语言表达或字母表示) 并给予命名。若不成立, 请你写出一个成立的等式, 举两例验证, 再写出你发现的结论 (用语言表达或字母表示) 并给予命名。

在学生学过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改变运算符号后其结论是否成立的问题串, 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产生认知冲突, 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 就会带着渴求的心态自主去探究其中规律。其中成立的情形即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学生易得结论。此时,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 学生自主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自主地发现规律, 原来不成立的情形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了, 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主体, 成了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善设动手实验操作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 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 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可以促进其他两种思维的快速发展。而实验操作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 通过探讨、归纳总结, 发现规律。由于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来源于实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问题,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建构新知创造条件。

例如:在探索梯形与其他四边形关系的教学中, 设计问题串如下:

一个梯形, 只剪一刀, 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 至少需要剪几刀? (1) 实验道具:普通形状的梯形纸片若干张。 (2) 操作提示:若要拼接, 需要相等线段, 如何剪? (3)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经过反复操作, 尝试错误后, 展开讨论, 分享拼接成果, 认为取一腰的中点, 可得到相等的线段, 根据中心对称进行拼接。学生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这时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笑容, 那是收获的喜悦。同时学生陆续有了新的发现:即还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将一个普通梯形只剪一刀拼成一个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而要拼成一个矩形, 至少剪两刀……

这些问题串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从而实现“课标”提出的“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根据需要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串

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不同的教学需要来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串。如在概念辨析中, 可设计具有比较性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分析与对比, 抓住知识的共性和个性, 有利于学生甄别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较难知识建构中可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 把问题化大为小, 化抽象为具体, 精细成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串, 使学习的目标具体化、知识的构建层次化、思维的活动缜密化, 以获得较为清晰的新知。在问题解决中可设计开放探究性的问题串, 对答案不确定且具有层次性, 以致解决策略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的问题, 容易使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索。这样可以让不同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发展, 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成功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激发发散思维,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问题引导自主 篇7

这篇课文笔者曾多次讲过,但总觉得不够满意这一次笔者决定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学生的引领人。要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 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应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自主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这也是笔者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教育理念。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自主学习是主体自主发展的基本形式。这是为什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参与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主体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而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所以,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抓住课题 ,认真研读 文本 ,反复思考 、推敲 ,决定“长文 短教”,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一、“求本”,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想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就应当回归“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提出这样两个小目标:一是一分钟找出“穷字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二是五分钟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是穷人的句子。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尚实”,放手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要符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诠释。因此,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运用能力, 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西蒙身上的穷人之善良, 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课文写了哪些穷人”这一解读的“死角”。在课堂上,作为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的开发,在学生讨论之后, 笔者鼓励学生补写西蒙去世前的表情、动作,以此来揣测西蒙的内心世界。这一“补写”的设计,触及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增加了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 从而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自然地进入佳境。

三、“创新”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只有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笔者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声音读出穷人善良的品质。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议、评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线索和语言线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领悟。要完成这个目标,学生不但要自主去读,还要和同学合作。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舞台上, 一会儿愁容满面,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又坚定地点头。抓住这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很自然地为完成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学任务———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做好铺垫。

以问题引导自主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1. 基于国家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关,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教育的本质特征。要转变育人方式, 必须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突破口,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基于教师现状

目前学校中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0%, 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教师还有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缺乏对新理论的学习和自我反思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于教“书”教“案”, 学生依然缺乏自信和热情;教师忽视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水平, 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怀和支持;教师重教轻学, 重“案”轻人, 重知识传授轻策略研究, 重急功近利轻长远发展, 学生被动接受且越来越不会独立思考, 对课堂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大量宝贵的时间在师生重复、低效的劳动中流失, 课堂效率低下, 而师生身心疲乏。一些教师在理论上虽有所认识, 但在实践操作中却不得要领。

3. 基于学生现状

在武汉市省级示范高中范围内, 我校属于第二梯队。生源情况也属于第二梯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既要尊重教育规律, 更要尊重学生成才规律;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 更要重视他们的能力培养、人格修养和身心健康;既要关心学生当前的表现, 更要关注他们长远的发展;既要面向全体, 更要区分层次、尊重个性。因此, 教育要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望。

4. 基于学校现状

我校始建于1896年, 距今有近120年的历史, 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2005年, 我校步入湖北省示范高中行列, 2006年7月从钟家村西迁到十里铺。虽然我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但在学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过程中, 也有制约的瓶颈:随着部分老教师的退休, 教师的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为了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同时结合学校的生源情况, 根据原有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创新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基于此, 我们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 提出了《高中“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并于2013年被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办列为重点课题。

二、理论依据

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依据

(1) 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认为, 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发现学习能提高智慧的潜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学会发现和有助于所学知识的保持。

(2) 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认为,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 这个联系过程就是“同化”。

(3)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 利用必要的信息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2. 教育学依据

(1) 素质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帮助他们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组织协作学习, 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分辨信息、运用信息, 从而形成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支配下, 课堂教学已经能够初步实现学生自主式、合作化学习的教学操作样式。学生不再是受控于教师的被动学习者, 而是相对地成为主动、独立的准探究型“学者”。教师的传道授业更注重的是如何创设有利的课堂教学情景, 如何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

3. 心理学依据:个性的整体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知识的获取是靠对事物意义的获得和理解, 在特定的情境或知识背景中去主动地建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空间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还能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以及促进其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三、基本原理

1. 教学的性质

“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互动探究学习, 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

教师:以生为本、引领主导、点拨激励、调控开发。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自主建构、发展提高。

2. 教育的宗旨

(一)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教师转变角色, 走进学生、融入学生,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创设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展。

(二)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在高度重视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的基础上, 强调学习应遵循先感悟、后认知、再熟知的过程。

(三) 构建教学内容生活化、生产化、社会化, 关注知识活力的课堂。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 此模式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生动、精彩, 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优。

3. 教学的效果

以活动为主线;以探究为核心;以交流为途径;以发展为目的。

此教学模式, 以建构理论为依据, 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 重视探究问题的提出———情景感知;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互动研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建构;全面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应用拓展。

4. 教学构成的要素

课堂理念:以生为本、民主开放、激发活力;学习形式:自主合作、互动研讨、显现张力;课堂氛围:探究体验、活跃思维、挖掘潜力;资源引用:典例精当、深浅适度、紧扣主题;课堂效果:生为主体、三维达成、扎实高效。

此教学模式, 把教师、学生、课堂三个结构要素充分融合。以教师启发点拨为关键,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根本, 以课堂活动为依托, 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追求高效三维目标的达成, 实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

5. 诠释

学生自主是核心、学生互动为方式、“三三四”是结构、高效为目的。

对教师而言, 备课设计应遵循三原则:

梯度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密度性———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训练适度;

层次性———注重基础、关注发展、综合评价。

对学生而言, 以“三会”为目的:会学习、会质疑、会探究

6. 策略及流程

课堂教学四步骤

纵观新课标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九门学科, 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大体为: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归纳结论→理解应用→回顾反思。

依照新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改精神, 结合学校实际, 创建了高效课堂四步教学模式:

情景感知→互动研讨→自主建构→应用拓展

高效课堂既要以学生为本, 是培养学生会学习、会质疑、会探究的课堂。高效课堂既是教学终极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统一, 也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统一, 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关注全体学生的统一。高效课堂中学生是活动的, 是主动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 剖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 提出明确指示, 点拨思维疑点, 引领学生主动乐学, 在活动中寻求提升。

四、探索与实践

该教学模式自2011年开始实践, 首先在学校学科基础较好的物理、语文等学科开始实践, 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索讨论, 基本成形后, 逐步在其它学科推广。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 该模式逐步深化与提高,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以下我们通过课堂实录, 介绍四步教学模式。

1. 情景感知

这里所说的“情景感知”是指一节课的引入,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 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 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 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 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经验的体验为切入点, 创设情景, 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 有了体验, 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 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这不仅是引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案例一:高二物理《楞次定律》的引入:两根长约1米、内外径均相同直管, 质地分别为铜和塑料, 把两个相同的, 外径略小于直管的扣型小磁铁同时放入竖直放置的铜管和塑料管的上孔内。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小磁铁穿出两根直管所用的时间。 (选自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第三次教学大赛》执教者:陈顺清)

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兴奋极了, 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 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思考从问题和惊讶开始”, 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 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 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 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 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画, 创设心理“不平衡”的情景, 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教学内容, 挖掘素材, 捕捉学生的心迹, 精心设计实验, 激活互动课堂,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互动研讨

理想中的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课堂内容该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动态的开放性。重视课本内容与广阔信息资源的开放性联系, 并将之贯穿课程内外。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不仅仅是知识, 而可以学有所用。课堂还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 即“生生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课上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方向, 而不需死板地固定在一个点上;学生还充分拥有提问权, 可以任意提出各种性质、类型的问题, 同时还能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评议、发表感受, 因为学生在这样的问答中, 思维不断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灵感的火花, 不断得到情感体验, 得到智力开发。

案例二: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 教师应用活动课的形式, 让学生课前自主收集资料、课堂上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探究, 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互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种不同的角色, 讨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掌控, 及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自主构建分权与制衡的示意图。 (此课在2014年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执教者:王丽)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 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中变化和发展, 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 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 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 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 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

3. 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所接触到的新信息的来源和形式可能不同, 它可以是自己直接接受来自客体的信息, 也可能是从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 还可以是接受关于客体的符号化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所接触到的新信息来源于自己的阅读、与同学的互动、教师的讲解。

案例三:高二数学《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课中,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互动交流, 借助表格, 抽象概括, 归纳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实现加法原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接下来引领学生应用原理解决例题一, 并设置变式, 由此, 顺其自然地让学生从3的特例, 到N的一般, 归纳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实现学生对加法原理由理性到实践, 并在实践中升华的认识过程。

再通过转, 就是试图从联系的高度, 由加法原理, 转换到乘法原理。选择通过深挖问题二, 实现“由加到乘”的过渡。首先, 环节3已归纳出加法原理, 接下来应用, 符合认知规律。其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猜想分步相乘。接着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为什么可以乘?”, 学生通过加法原理验证“分步相乘”这种猜想是合理的, 又因为在此题中用“乘法”比用“加法”计算更简捷, 体会提炼“分步相乘”是必要的。

通过典型的“分步相乘”实例, 进行验证。经过分析, 学生类比归纳出“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最后通过例题二及变式, 学生类比归纳出乘法原理的一般形式。 (此课在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执教者:张静)

这些课例印证了“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4. 应用拓展

由于学科的不同, 同一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 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可以是概念、规律、定律、定理, 还可以是某种方法或思维方式, 同时又受到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的约束, 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正确, 或对问题情景分析不到位, 隐含条件的挖掘不深刻导致应用的错误。这一个过程是培养和强化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好时机, 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设置梯度性、层次性的典型例题, 通过反馈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调整教学的进度, 夯实基础, 强化落实。

案例四: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中, 在前三个环节中已经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三个经典实验, 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思考: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教师追问“是不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最后拓展与升华, 结合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 让学生归纳出作用遗传物质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在观察学习中不断提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课堂充满活力, 也使新课改理念得到落实。

案例五:高二生物的选修一《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课中, 完成了前三个环节教学后, 在应用拓展环节中,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各类资料, 学生自主选取了菊花的根、茎、叶等不同器官作为材料, 从外植体消毒、接种到关照培养箱的培养, 各实验环节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应用。虽然有些同学的实验失败, 但他们依然充满高涨的热情, 课下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 请老师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在应用中拓宽了视野, 提高了综合应用的能力。 (该课指导教师江晶获得武汉市高中生物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

五、成绩与效果

自推进“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来, 学校连续三年组织了《高中“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大赛, 各学科组更注重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使知识情景化、情景生活化、生活习题化, 注重应用教学模式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同与认可, 打造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活动共计115人 (次) 参加, 评出一等奖30人, 二等奖39人, 三等奖46人。

“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9月被汉阳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学模式;物理学科“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9月被汉阳区教育局评为学科优秀教学模式。

2013年11月学校青年教师张静应用《高中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高中数学课竞赛《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获湖北省一等奖;王丽老师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高中历史录像课竞赛《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获湖北省一等奖:王洪涛老师应用《高中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高中语文展示课《高考作文多元立意》获湖北省二等奖。

王丽在2014年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张静在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何红梅获三等奖, 实现了23中教师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奖的历史性突破;周艳霞、莫立思、杨露老师在武汉市语文、体育、音乐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李小芳在2014年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另有数学、物理、语文、生物、音乐五学科的优质课分别获得武汉市一、二等奖;教师根据《高中自主互动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撰写的学科应用论文有6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制作课件有6人获全国一、二等奖;撰写的学科应用论文、教学设计有18篇获省市一、二、三等奖;教师黄发香、徐思两人获武汉市高效课堂先进个人。近三年来, 学校教师获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优质课竞赛一、二、三等奖达四十余 (次) , 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使学生和教师成为“自主互动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受益者。

以问题引导自主 篇9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自主活动,引导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610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发现幼儿只有在没有来自成年人压力的自我做主的活动圈中时候才会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一、幼儿自主活动引导现状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幼儿园在幼儿活动中,其活动的布置,约束,以及控制权仍旧在教师手中,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手法往往也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主体存在。书本上有的就是对的,没有的便是错误的。这种静止与古板的教学不止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还对幼儿的自主创新发展产生了阻碍。启发提问时过多、过早提醒,暗示幼儿怎样回答,当幼儿答不上来时,甚至代替他们回答,使幼儿始终处于被设置好的圈子里。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喜欢特立独行的幼儿引导不够或者关注度不够,导致幼儿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他人交流。另外一部分教师则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极端。对于所谓的幼儿自主活动完全放手不管,并不对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或者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而是放任自流。这样的作法只是完成了表面上所谓的让幼儿自主活动,然而却没有做到自主活动内在的教育性目的。

二、幼儿自主活动引导问题的分析

(一)教师个人特征以及个性方面影响

首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和爱心要对自己的工作积极进取,也要对小孩有爱心,要热爱幼儿对幼儿早期发展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幼教要有良好的人格,幼教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格发展方向,其次幼教要有广阔而稳定的求知兴趣。也要有稳定的情绪,对待幼儿要耐性,不能把自身的情绪化带到幼儿的教学上。最后幼教也要有坚强和耐挫折的意志。幼儿教学十分考验耐性,所以一个合格的幼教要有足够的耐性和足够的意志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幼教。

(二)个人教学教育思想与经验的影响

一些教师个人经验不足以及教学教育思想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活动中的提问以及引导上准备不够充分,或是所做的引导以及提问不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问准备不够充分。幼儿一旦对某问题起了兴趣,其探索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一旦教师对某问题的准备不充分,在活动中就会出现被幼儿反问住的尴尬场面,不得不以某些借口敷衍了事,使得幼儿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中得不到满足。第二点,直接回答问题。经验不足的教师在自主活动中经常出现幼儿发现问题其直接作答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于幼儿只在意问题的答案而不去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提问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大多数自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缺乏新鲜感,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得幼儿在回答问题与思考问题上缺乏欲望,甚至导致幼儿对整个活动产生排斥感。第四,难以对提问进行控制与引导。幼儿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两种令经验不足的教师不知所措的情况,一是幼儿不会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二是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过高,还没等教师允许就抢先回答,造成活动活跃但是乱,无法起到其学习性的目的

三,对于加强幼儿自主活动引导的建议

(一)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和表现,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要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就必须准确了解并采取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的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分析,便能从实际出发,在幼儿有需要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或者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

每个幼儿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其适应环境,学习方式与成长速度都不相同,其长处以及天赋,因此教师需要在发现幼儿不同特点的同时,利用他们的不同长处与水平,对其自主活动进行引导,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与引导手段,使得幼儿在没有来自成年人压力的环境下进行自主积极的活动。如:同是进行观察与认识水果,对于观察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以发现不同水果特点为目的,而对于概括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以比较同种水鬼的同类特征为目的。这样的活动形式,既不会使得幼儿觉得过于简单枯燥而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又不会使得难度太大而导致幼儿失去信心望而退却。

(二)改善活动条件,给予幼儿足够的活动时间

由于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便是要有学习材料陪伴以及良好地活动教育环境。可操作性强,结构适宜的材料可以充分使得幼儿发挥潜能,并且激发幼儿对材料的认识兴趣,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因此,其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能引发幼儿思想,能产生变化以及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动手操作的特性。只有这样的材料加入,才能使得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中,自主进行探索与发现。

在教师充分了解并相信幼儿的潜能为基础上,还需要保证幼儿有独立的属于自己支配的自主活动时间自由。哪怕是在计提活动中,也必须在适当的启发引导下,给幼儿一个独立思考,探索与遐想的自由,才能使得幼儿在无拘无束,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与锻炼。

(三)重视教师全面评价

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抓住幼儿的闪光点以及创新点作为活动后重点讲评对象,并且给予精神鼓励,或者在活动过程出现的困难问题组织集体讨论,或是对幼儿以后在活动中可以在那些方面更加努力创新。这样做既拉近了师生关系,降低了教师来自成年人对幼儿的压力,又激发了幼儿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个性创新精神,又更好的激发了幼儿参与自主活动的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

(四)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動中学会交往

目前幼儿园中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独生子女最大的缺陷就是交往能力差,幼儿在成长环境中大多数时间面对的均是长辈以及教师等成年人,成年人的教育教导很多时候往往没有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熏陶和随机渗透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强。因此,在活动中要充分引导幼儿对活动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自己学到的东西以及了解的生活经验。其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使得幼儿逐渐累积词汇,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他人交流。

参考文献:

[1]:何桂香《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农村读物出版社,2012年

[2]:《科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策略》来自于恒企教育网络

上一篇:联合预处理下一篇: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