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精选7篇)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篇1
构建“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者:孙锦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6 更新时间:2010-6-24 16:17:01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我国中小学教学大都采取“唯书”、“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中学地理教育同样陷于困境之中。同时,地理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文轻图、重课本描述轻社会现实、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从而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做与用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因而导致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从上课走进教室到下课走出教室,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地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从课本到课本,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的昏昏欲睡。教育模式陈旧、呆板。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低下。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从课本到课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脱离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和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教学手段落后、贫乏,使整个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处发挥,能力无处培养。
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兼顾教、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最终走入“会学”。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于是,我参加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学案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来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我初步探索
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通过“学案导学”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学年我们的课题研究分成两部分,上学期以新授课为主,下学期以复习课为主。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写读书笔记、进行校本培训、教材疏通、学案编写、进行观摩课和听评课,通过多次“磨课”、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取得成就:授课水平大大提高,编写学案的水平大大提高,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一)编制学案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1)紧扣新课标
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探索,紧紧围绕双基,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与教材紧密相连,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初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学案设计既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创造性学习。
(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实践运用: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运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反馈矫正: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
6.总结提升: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案导学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通过独立学习、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知识作用与价值。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及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通过这一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课题实践使教师编写学案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改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编写学案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即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重学法指导和实践应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关注学生个
体差异,教学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一把尺子量学生向过程多元评价激励转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老师们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题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较,实验班师生精神状态饱满、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高、解题能力强、思维敏捷、考试成绩高于非实验班近13个百分点;通过地理学科的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还辐射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吸引了一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扩大了研究力量。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主要有以下的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二)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开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或者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今后研究的设想
在课题研究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总感觉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些学习能力低的学生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针对存在的不足,我们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教师如何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力的帮助,如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下阶段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篇2
一、设疑激情, 注入发展动力
教学初始, 使学生“有疑”, 乃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 推进学习过程即时进入有效情境的重要步骤。而“有疑”门道之一, 即需教师的精心设计。
“疑”是探究的起点 , 有疑才能产生“认知冲突”。如教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 出示课题后 , 我就刻意设疑 :“看到课题, 同学们想到什么? 有什么问题? ”学生在静默片刻之后“问题四出”。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看到课题, 我想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又想到了商不变性质, 我猜想分数中也可能有类似的性质。”我惊喜万分, 立即顺水推舟:“你说的‘可能有类似的性质’, 那么你能先讲讲商不变性质吗? ”学生欣然圆满作答。这里, 不难看出, 是学生自己联系已知并进行了大胆推断, 这其实等于是学生自己找到并初步明确了学习的主要目标, 初步搭建了一个自主发展平台———尝试完成了温旧知新的意义建构。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之后, 探究新知的时机遂然而生。这样设疑激情能唤起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二、引导探索, 开发发展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 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 即通过教师的引导, 促进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之中, 通过观察、操作、思忖、交流等方法探索新知, 并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首先分给每个学生三张一样大的长方形纸条 (每张纸条上的阴影和空白部分各占一半) , 让学生随意将纸条折分成不同的若干等份再用分数表示出各张纸条的阴影部分。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 从中有所发现。结果是鼓舞人心的———学生通过一阵沙沙的“手工活动”, 得出了多样化的答案:“三个分数虽然不同, 但它们实际上是相等的”;“我从左往右看, 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在扩大, 从右往左看, 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在缩小”;“我发现分子和分母扩大和缩小的倍数都相同”;“我从左往右看, 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上一个数, 分数大小不变。”……我故作惊讶, 随机取来一学生的“作品”当场展示, 果不其然, 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奥秘”探索已是“唾手可得”了。他们一个个“其喜洋洋者矣”因为是他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 智感悟了抽象概念中所蕴含的奥秘。这就是自主探究的魅力所在。这样, 问题让学生去揭示, 知识让学生去探索, 规律让学生去发现, 结论让学生去归纳, 使学生学会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演绎推理等学习方法, 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见, 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 给予他们自主权利和探索时空, 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学习。
三、重视应用, 拓宽发展渠道
新的课程观认为,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最终目的, 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掌握学习, 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懂得运用有效方法探索新的问题, 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
实践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场的信息反馈, 不但可以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还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差异, 为后续学习提供策略依据。因此, 我根据学情,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课堂练习, 让学生“皆大欢喜”, 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规律应用阶段, 我力求紧扣重点, 精心设计新颖、多样、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基本练习, 旨在巩固知识, 认识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知道性质的用途;综合练习, 旨在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练习, 旨在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选择练习, 旨在尊重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但这还不够, 高品位的训练应有创新的成分。我于是特意设计了一个紧贴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训练题:应用今天所学的新知编拟奇趣的童 (神) 话故事。结果, 学生各自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之“双翼”, 编造了一个个“精妙的奇闻”。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 猴王做了四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 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 分给甲猴子一块。乙猴子见到说:‘太少了, 我要两块。’于是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 分给了乙猴子两块。丙猴子更贪, 硬说要三块……”此时学生已进入了数学的乐园, 遨游在创新的自由天地。
四、总结反思, 体验发展愉悦
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 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 这是一种强有力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 就会产生再体验的情感、愿望。如果他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 那么这种内在需求就会持续加强, “会探索”和“爱探索”双翼齐飞, 教学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反思、总结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序的过程性反刍, 重点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 能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学习策略上, 从而增进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反思, 总结交流, 认识自我, 借鉴他人, 相互把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节课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这样,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成长与发展的喜悦, 促进其更积极主动地发展。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解放思想, 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 腾出“自主探索”的时空,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自主地说、自主地做, 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解放思想, 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 腾出“自主探索”的时空,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自主地说、自主地做, 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构建“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实践应用—反思体验”的教学模式, 符合“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 篇3
数学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提有关数学的问题,与数学无关的最好不要进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对于问题情境中的隐含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出示,应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并提出来。
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三个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猜一猜,根据图上的信息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以前学过吗?从而引出新课,看着这些算式,你想干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想去探究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学生由此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很轻松地进入探究状态。
二、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学生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里的促销员,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橙汁和2元的200毫升橙汁,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橙汁,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突出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板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3.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4.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996-99(或996+99),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996-100+1”中的“+1”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9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1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996-99计算时为什么要996-100+1的算理。
5.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6.遵循规律,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尝试实践应用,体验成功快乐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決问题的实践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验成功,使学生有探究的信心。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让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篇4
一、一个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水平和成效的主要标志。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一个主要观点之一。全教会决定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实现学生发展的方法应当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那末,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传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总是把学生当作需要接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这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据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以研究、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规律及其方法体系。
二、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
“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并能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掌握学习策略;有较强的选择、评价、研究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调查和观测,我们发现“主动发展”的学生有以下六种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发展”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发展”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三)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发展”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四)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发展”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篇5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单位:八门城镇中瞿阝中心小学 作者:刘瑞江
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的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提炼写作方法,学习提炼素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情感的升华,从文中学习主题是如何升华的,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重难点: 1.2.用适合的方法写出适合的时间发生的适合的事情。如何抓住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亲情
同学们,上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课件展示画面,达到共鸣的效果)
这些画面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看过后你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吧… …(音乐响起,在音乐中让学生回忆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师:的确,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练习。
二、明确习作要求,开阔写作思路
1、(出示习作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这篇习作要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这篇习作还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厉害!一下子就能把习作要求读透。
2、父母对你的爱是不是很多呢?交流你最想写的是哪件事?(学生交流)师:的确,父母的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尽管方式不同,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无私,那么的深沉。从上节口语交际课我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急于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怎样才能把你的故事讲得让大家都感动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过的文章,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帮助。
三、回顾课文内容,感悟写法,诉说亲情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具体写一件事。
师:你们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出示课文图片)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图片,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呢?
师:同学们对本组课文内容掌握得这么好!我想是因为这组课文的每个故事都曾拨动过我们的心弦,它们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
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是吧?
师:那课文怎么把父母的爱深沉而又伟大的爱写出来的呢?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作者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父母之爱的。
2、范文欣赏。(出示教师的作文,师配乐读。)
师:老师在课下写了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你们要不要欣赏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边欣赏边捕捉最使你感动的画面。
3、引导学生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升华学生的情感。师:你们喜欢老师的这篇作文吗?为什么呢?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包含着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4、小练笔
拿起你手中的笔,抓住你想写的事中最使你自己感动的一个画面,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一下父母对你的爱。
四、文题指导,画龙点睛。
五、作业
请同学们拿起笔尽量抒发父母对你深沉的爱……
板书:
父母的爱 抓住具体事例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篇6
“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得似温顺的小羔羊。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实施目标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目标和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用真挚的微笑表现出对他们的期待与信任,“没关系,大胆讲”给予帮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用“妙极了、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分析得真棒、你真聪明”等发自肺腑的激励性、赞赏性语言鼓励他们;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提出:“我觉得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当有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这个结论有问题时,教师就亲切地问:“有什么问题?”。该学生又楞住了:“我一时还没想清楚,也许没错。”这时我微笑地说:“我们可不能迷信书本,既然有疑问,那我们就一起挖掘里面的问题,来个寻根问底,好吗?”此时,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了,兴趣倍增,共同琢磨起这句话,终于找到其中的不完整性――如果另一个因数为0,结论就无法成立。
在浓浓的探讨氛围中,师生成为了朋友,同学、知己,学生的思维暴露无遗自主参与探索之中。反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将会“随波逐流”。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前不久,一位教师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给我的感触颇深。巩固练习题中有一题:
求6的面积。板演的学生列成:6×4=24(平方厘米),引来了全班同学的
43一阵哄堂大笑,笑毕,又有一位学生A说:“我可以证明他的做法是错的。”
却又莫名其妙地引发一阵嘲笑,这位学生只好难堪地坐下了。此时,老师指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全班齐答“底×高”,师又强调:“能不能用底×邻边吗?”“不能”订正完就此了事。
课后,我问学生:“你们上课时,第一次为什么发笑呢?”“他做错了呗!”,我又问:“那第二次呢?”“A说可以证明6×4是错的`,谁不知道应该用《底×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要证明吗?”。接着,我找到学生A,他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我想,底×邻边是求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的面积,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4,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相当于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我还发现把它拉成长方形,面积还会增加”。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可贵的创新精神!可是可怕的嘲笑声已深深刺伤A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摧毁了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
可见,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一潭死水”的课堂,而不是流于形式,要以尊重、热爱学生为出发点,营造一种自主的氛围,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水。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探索方法,而应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天地,引发质疑:“怎样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你有几种转化方法?”学生的创造激情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孕育成长。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师设置动画情境:《海尔三兄弟在森林里同时发现三箱分别标有长度为:0.1米、0.10米、0.001米的金条,海尔兄弟都在想:“我应该把长的金条让给我的好兄弟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拿标着0.1米的那箱金条。这时,智慧爷爷出现了,他看到这个场面,就哈哈大笑。》师问:智慧爷爷为什么要笑呢?生:“因为这三种金条实际是一样长的。”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呢,你们能验证吗?”这样,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多种验证方式:
1.量:用米尺进行验证。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1分米;0.100米=100毫米=1分米。
2.涂:用方格纸操作验证。
3.比:用数位顺序表验证。
4.说:从小数的意义上说明。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测量”活动过程中,可安排这样一个问题:“测量一间教室的长有多少米?”学生有了自由的创造空间,便有了意外的收获:
1.可以使用步测,用“步长×步频”。
2.可以使用卷尺测量。
3.可以使用米尺测量后累加。
4.可以并排课桌或椅子,进行估测。
5.可以拉绳子测量后,再测绳子的长度。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设计一道开放题:“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请你设计一间面积为48平方米的教室,它的长是___米,宽是___米。”,片刻思索后,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1.长48米,宽1米;2.长24米,宽2米;3.长16米,宽3米;4.长12米,宽4米5.长8米,宽6米。此时,我并急于评价,而是鼓励学生“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学生顿悟:“长48米,宽1米的教室,我们怎么上课呢?”,这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其他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排除了不合理的设计。在这样一个轻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方式灵活了,知识网络体系也得以构建了。
引导自主探索 促进主动学习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有9处提到“自主”,强调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主体意识是前提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是通过认识、理解来掌握知识,强调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性.由于学习主动性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主动性的激发,可侧重于以下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数学与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情境教学,激发直接动机;采用目标教学,在新课前提出
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性.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趋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导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自主理解概念,自主弄懂例题,自主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与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退缩,学习也半途而废.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条件与结论,尝试解决问题,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为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二、积累学习经验是基础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只有积累丰富的经验,方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此,积累学习经验,拓宽知识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1.概括,使知识系统化.数学思维论指出,概括要以抽象为基础,它是抽象的发展.抽象度愈高,则概括性愈强,将概括中获得的概念和理论运用于实际时,其迁移范围就更广.根据这一理论,数学教学应在学生熟练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例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知识经验,为进一步运用知识(迁移)做好准备.例如学习四边形时,可在学生学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后,要求学生按边、角、对角线对特殊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概括,进一步掌握特殊四边[HJ1.05mm]形的性质与判定.
2.练习,使知识具体化.牛顿说过,在数学的学习中,例子比定律更重要.数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选择典型例子进行解题练习,把抽象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以求加宽、加深对各知识的认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为迁移奠定基础.
三、促进知识迁移是关键
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相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只有在广泛的知识运用环境中,慎重地进行迁移的教学,才会使由概括而来的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联想,使旧知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对比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在某一情景中学习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旧促新,促进迁移.
2.分析,使新知类化.认知结构观点的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先前的学习(记作A)对后继的学习(记作B)的影响,但A并不能直接和B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间接的影响B,且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进行分析,再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3.顿悟,使新、旧知迁移.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要重视发展与培养学生的“顿悟力”.数学教学应注意训练学生的解题“顿悟”策略,学会找准“切入点”尝试解决问题,使新旧知识得到迁移.
四、应用数学知识是目标
数学学习论指出,人的学习从感知到理解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次飞跃,而从学习的理解到迁移和应用的过程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是比上一次难度更大更复杂的认识的飞跃.只有完成两次飞跃,才是学习的终结.可见,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归宿.例如一元一次函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就十分广泛,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买卖特别是消费活动时,若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则可利用一元一次函数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现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让学生亲近数学,应用数学,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增强.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1-07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08-08
低年级自主学习的引导06-02
自主引导法11-16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07-22
以问题引导自主06-22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07-02
引导学生自主评改作文11-19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