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

2024-07-02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共5篇)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 篇1

合理引导和自主建构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 及时调整或改变引导的方向, 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运用“小步子、递推进”的方式, 围绕解决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教学, 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 自主建构相应的科学知识, 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深入体会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现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如下教学策略:

一、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即强调两个“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着重强调自主生成;一是以教师为中心, 重点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请看案例: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教学 (片段)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插入一支塑料管, 让一位学生D上台演示, 向塑料管中缓慢地吹气, 让学生观察.

(过程一: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二: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

师:请同学们说说刚才看到的现象.

生A:D吹气的时候, 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慢慢地, 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

生B:接着浑浊又变澄清了.

在此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并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这样融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不仅刺激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对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的深刻认识,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要求.

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 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成为认识事物环境的主体, 并且在探究中产生乐趣, 并随之不断深入, 激发出灵感和创造力.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 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而这个共同体对教与学而言, 意味着人人参与、人人平等的精神交流.

在案例《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教学中, 接下来出现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教师继续让学生说出教学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C:浑浊的石灰水当然要变清了, 因为沉淀沉下去了啊!

生F:怎么可能?现在是清水一杯, 完全没有一点沉淀啊!

学生纷纷议论:

“老师, 肯定是你搞错了!”

“是啊, 书上只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没有提浑浊变澄清.”

“老师, 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 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

(根据书本的设计要求, 我们只需观察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的过程, 而不用观察浑浊变澄清的过程, 所以学生认为是实验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在本次教学活动中, 居然有学生大胆质疑:老师你弄错了!说明教师和学生是处于融洽的氛围之中的, 而融洽的氛围也创造了畅所欲言地质疑及积极思考的环境.为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 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兴趣和困难, 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于是,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是一口否定, 而是提出:

师: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是啊!我们的实验和书本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有可能是我们的实验步骤完成的顺序产生了问题, 该怎么办呢?

生:再来试一试.

(当我们再次仔细地按照课本的试验步骤重新完成试验时, 可以发现, 所有的结果和现象依然和第一次一样.此时, 轮到学生面面相觑了.)

师:我们仔细地按照正确程序操作了一遍, 结果依然一样, 那到底怎么回事呢?

生 (非常疑惑) :不知道, 要不就是书本出现了问题吧?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灌输原理的渠道, 更是情感体验的场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应主动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优化教学环境,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认知的需要.在刚才探究性的课堂中, 教师就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 积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创新.

三、预设情境, 把握契机, 合理引导

科学有效的情境预设, 是创造合理引导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现象引人注目, 这样教师可以在进行科学概念或规律教学时, 利用演示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中的矛盾, 把学生引进变化纷繁的科学世界,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进行合理地引导,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生成.如,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的“浮力的原理”一课, 可以引入名著《论浮体》中的一个故事:阿基米德如何在洗澡时发现辨别真假王冠的方法.然后提出: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辨别真假王冠呢?其原理是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教师此时可乘势导入《浮力原理》的新课.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对教学的过程要精心准备, 科学设置.有效的思考和精心的设置不仅能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而且又能促进师生在教与学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积极评价, 促进自主生成

《科学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 积极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自觉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生成新的知识或者技能的重要手段.如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教学中, “你们观察得十分仔细”“真棒!这位同学猜得非常正确.”等语句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积极的评价, 使得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促使新知识的生成.当然, 评价不是唯一的.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进一步激发不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参与热情.如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的交流, 促使学生提高自主生成的有效性, 并使课堂呈现更多、更丰富的灵活性、生成性.

总之, 在科学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导者, 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评价者.教师如果能够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奇妙世界, 在预设的课堂中, 抓住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的机会, 合理引导, 让学生自主探索, 再通过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良性心理暗示, 产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的目的, 实现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努力!

引导自主探究 建构和谐课堂 篇2

在品德课程标准中,以建议的形式引导教师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要一味地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应该关注能帮学生“做”什么,要注重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去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时,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大胆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和谐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一、案例展示

教学片段一: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分工,四个小组就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作用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小组学习,下面请各组上台交流。

1.服装与科技

组员介绍各种智能服装。(“变色龙”军服、医护衬衣、情绪手套、保温袜子、宇航服)

小结: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我们的服装正朝着薄、轻、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科技让我们的穿着更加方便与舒适。

2.食品与科技

我们小组研究的是食品与科技,查找资料学习后,出了三道选择题来考考大家:杂交水稻之父是谁?下列哪一项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什么技术能让我们一年四季都吃到西红柿?

补充介绍:无籽西瓜、无土栽培蔬菜

小结:第二小组同学又是出选择题,又是介绍,又是讲故事,自学的科技含量也很高。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感受到科技丰富了我们的餐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3.居住与科技

我们小组先请大家猜三个谜语,猜对课后到我们组长处领奖。(出示谜面)

现在很多地方开发了智能住宅小区,居民们家里不用空调,冬天也只需盖一床被子。(介绍朗诗东吴绿郡运用科技内芯打造“永恒不变生活”)

小结:智能建筑,令房屋冬暖夏凉,为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组的交流方式很有创新。

4.出行与科技

我们小组先请大家做一道简单的计算题(略)。

图片展示介绍:电动汽车、高速公路、独墅湖隧道、智能公交站台、智能红绿灯。

看,这是城市轻轨。知道吗?苏州轻轨4号线吴江设13个站点。以后我们去苏州更方便快捷了。

小结:这些发明与创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也将促进我们吴江更快的发展。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科技无处不在,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便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安居乐业,整个国家得以发展,强大!

教学片段二:

1.过渡: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将给社会带来危害。

2.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PPT图片)转基因食品能吃吗?染发能使我们变得更年轻,能经常染吗?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曾经有科学家说核能是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洁的能源,但是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电站爆炸,使核能转眼间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恐慌的灾难。还有可怕的原子弹,还有争议很多的克隆技术,我们该如何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的喜和忧呢?请同学们在组长带领下课后收集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的有关资料:

(PPT)参考课题:可怕的原子弹;克隆人的忧虑;染发;转基因食品……

3.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研究。然后下节课继续交流。

二、总结反思

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学习内容、参与活动设计、选择活动方式和结果表达方式的自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扬长”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学生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恰当指导如何达到和谐统一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应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应是活动的参与者、情感的支持者和信息的提供者。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自主确立研究问题,教师起到引领作用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品德课程中开展实践研究首先应注重“选题”。主题应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结合学科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侧重对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社会生活、自身成长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2.学生自主搜集学习资料,教师当好被咨询者

搜集资料这种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经。在具体研究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但是,需要的资料有时学生无法得到,这时,教师要尽可能当好被咨询者,必要时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当然,有时候教师所拥有的资料,也视需要提供给学生。

3.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法,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后,对研究内容有自己的选择,对研究方法也各有设想,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当然,学生的研究活动也缺不了教师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如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从采访人那里问得更多信息,如何把获得的资料记录下来等。这些都少不了教师的“技术”指导:做好调查笔记,将资料存档;采访他人时,预先设计采访问题,进行录音采访;上网时,借助搜索网站搜集资料,必要时指导学生请专业人士帮忙。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教师的恰当指导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4.学生自主决定交流形式,教师当好参谋

研究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成果还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交流的形式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具体可以是谈话、辩论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以展览、小报等方式进行成果交流……另外,由于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最终成果可以是简单的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实物、图画、音像制品甚至口头材料等。一般来说,这些工作应由学生自己去做,但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不妨为他们出出主意。

此外,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共同为完成研究工作出力。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 篇3

一、引导自主探索, 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的活动, 是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 经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加法运算定律虽然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 但它仍源于实践, 与生活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本节课教学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 还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寅发现问题寅提出猜想寅验证猜想寅总结规律寅应用规律”等一系列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发现加法运算中隐含的规律。例如, 张、王两位教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例1时, 都突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张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1) 情境引入, 列出加法算式。 (2) 发现问题。求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列式为40+56, 或56+40。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3) 提出猜想。我们知道40+56=56+40, 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4) 验证说明: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5) 总结规律。你写出的每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从而分别引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6) 应用规律。在教师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字母归纳概括出两个算式的等量关系后, 进一步点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最后, 再以教材第28页“做一做”和第31页“练习五”中的部分习题为例, 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1) 出示主题图, 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李叔叔骑车旅行”主题图, 要求学生带着例1的问题“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去看主题图。 (2) 讨论并确定探索主要步骤:淤根据上面的例子猜想, 加法运算中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于再举一些例子, 看其他的加法运算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盂用字母符号等表示出算式间存在的规律。 (3) 小组合作, 展开猜想, 验证过程。 (4) 总结规律。淤观察每组列举的例子, 你有什么想说的?于对于不同小组最后呈现规律的表达方式你还有什么意见? (5) 应用规律。淤结合刚才的探索过程, 谈谈你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于你还有什么新的猜测?上述两位教师的引导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使学生在建构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并准确地把握了加法交换律的特征。

二、充分利用素材, 发展学生思维

在运算定律的探索与理解过程中, 其模型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渗透数学思想和体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材料。因此, 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运算定律的本质及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的同时, 思维发展也有了相应的空间。上述两位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突出运算定律产生的现实背景,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 着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例如,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这一环节, 引发学生的类比推理,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例证, 引发了学生的合情推理。

在探索运算定律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概括出等式的共同特征, 并用数学方式表达, 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张老师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例2时, 用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来引入 (如下图) 。

因为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把每天骑的路程合并起来, 在合并时, 既可以先合并第一天与第二天的路程, 再与第三天合并;也可以先合并第二天与第三天行的路程, 再与第一天合并。用算式表示即为: (88+104) +96=88+ (104+96) 。当学生借助这样的现实情境来理解“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加上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再加上第一个数, 和不变”的道理。由于有生活经验支持, 自然不难理解了。紧接着引导学生比较 (88+104) +96和88+ (104+96) 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发现虽然运算顺序不同, 但结果是相同的, 从 (88+104) +96=88+ (104+96) 的原型中猜测加法结合律的数学模型, 再以众多例证验证这一数学模型, 最后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以文字表达或字母公式等形式归纳加法结合律, 稳定认识其模型结构。学生因为各自原有认知基础不同, 有的采用画图的方式, 有的用, 还有的用 (甲数+乙数) +丙数=甲数+ (乙数+丙数) , (a+b) +c=a+ (b+c) , 甚至还有学生用语言直接说出了加法结合律。在这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实际到“形式化”的过程, 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为抽象概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学生猜测、类比、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 促进知识与方法的建构

与传统运算定律的教学相比, 新课程在内容呈现及模型建构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 为拓宽认识, 丰富运算定律的内涵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法运算定律”知识内容相对较简单, 学生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是熟练掌握两个数相加求和的计算以及三个数连加的运算顺序。张老师的教学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扣紧学生的知识基础, 既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连接, 由扶到放, 层导递进, 又侧重于知识的建构。对新知的探究始终围绕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什么”展开。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 篇4

2014 年9 月, 在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创立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阳教授的引领下, 我们依托“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 引导教师共同关注课堂, 研究课堂, 以课堂变革为抓手, 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为表达形式, 助推教师专业自我建构, 让每一位教师阳光、自信、主动地成长。

一、课堂诊察, 主动发现问题, 让教师自我觉察教学的水平逐步提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 也是教育研究与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场所。每学期初我们开展校行政进课堂活动, 旨在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状况, 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 我们通过“望、闻、问、切”, 为教师课堂“把脉”, 和教师一起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薄弱环节, 回归教学之本, 关注教师自己现有的经验及水平, 尊重教师的发展起点, 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我的课堂该如何发展”, 敢于亮出我的问题, 这样的“诊察”便是“治本”。

学期初, 校领导班子会利用两周的时间, 依次走进教师们的常规课堂, 地毯式地对全校教师的课堂及教师的教学状态进行观察与分析, 为实施有效的“量体裁衣”式校本研修提供依据。如:本学期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青年教师个人素质好, 有激情, 求上进, 但是教材解读方法, 课堂规范意识, 教学调控机智, 教法策略选择等亟待学习;中年教师课堂教学扎实, 有新思想, 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老年教师扎根课堂, 孜孜不倦, 但是教学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宝贵的经验需要传承。活动中、活动后, 我们推心置腹地跟老师们交流感受、交换意见, 围绕课堂教学, 围绕学生的成长, 共想对策, 共同生发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主动进行校内诊察的同时, 我们还借助共同体学校教学视导机会, 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对新进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指导、引领,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特色研修, 着力解决问题, 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通过走进课堂, 了解课堂状况, 我们针对问题, 制定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校本研修行动计划, 践行最佳自我发展路径, 着力解决问题, 创建平台, 组建团队, 优化组织, 开发资源, 致力于把教师的工作场变成学习场、合作场、研究场, 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 促使教师自省自觉, 悄然蜕变, 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唤醒其内在的潜力。

(一) 导师引领, 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将“活动+ 课程+ 课题”研修融为一体

学校自2014 年成立了语文、数学、班主任三个青年教师成长中心以来, 通过两年的培训, 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本学期三个中心在导师的引领下, 将日常活动、研训课程、课题研究融为一体, 其中课程开设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小而实在, 真正有效。如:语文研训中心一学期就围绕“识字写字教学”学习相关理论、案例、模式等。数学研训中心根据开学初学校的课堂诊察反馈情况开展了“问题式”微研究。中心成员们根据自己的课堂主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听课习惯”“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二次订正怎样更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小专题开展研究, 最后一次课程大家以微课、微视频的方式交流分享了自己一学期的研究进程, 朴实、真实的微研究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

(二) 立足课堂, 践行“四段式”学科整合教师培训模式, 让教师学会智慧行走

依据我校实情, 学校组建了语文、美术、体育三个由骨干引领的强势学科课堂观察团, 每一个小组观察员由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组成, 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年组, 实现跨学科、跨年段、多维度整合, 凝聚更多教师的力量与智慧, 真正促进教师改变。如:语文观察团八名成员, 由两名数学组长、六名语文青年教师参加, 其中四名为刚参加工作青年教师。观察团建立了自己的群, 平时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语文重点以省级课题“群读类学, 自主课程”实验为抓手, 以课例研究为主轴, 实施“课堂展示+ 课堂观察+ 课堂思辨+ 课堂重构”的四段式研修模式。我校骨干教师李峥老师在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刘萍老师的指导下执教了一节群读类学实验课《留住精彩———场面描写》, 在磨课的过程中, 观察团成员进入课堂, 站在语文群读类学课程实验的角度, 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文化、课程性质”这四个维度进行观课, 结合前期研训的相关理论, 形成自己的感受。最精彩、最锻炼教师的是每次观课后的20 至40分钟的“红方”和“蓝方”的课堂思辨, 辩手们由胆怯变得自信, 由不知所措变得滔滔不绝, 由不知道怎样去看课到能理智地分析一节课, 由不熟悉群读类学课程之精髓到8 位观察员自己能独立创编群读类学三年级上册8 个单元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 语文群读类学课程实验的思想静悄悄地改变着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 不少教师自发地在自己的课堂实践。最后李峥老师的这节课在区里市里成功展示, 并获好评。美术学科以《有趣的拼图》为例, 探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我校办学思想中的“创”“合”“美”, 如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围绕此课例, 此思想, 美术观察团成员进行了“一课一席谈”思辨活动。这节课本学期参加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优质课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育学科以我校特色课程《羽毛球正手挑》为例, 实施了“教坛三人行”思辨活动, 促使体育教师也理性地思考与行走。校本研修带给我们的变化与惊喜, 创新与成绩, 让教师获得了自信, 学会了改变, 感受到了成功。

(三) 教研协同, 依托高校智力资源, 丰富学校薄弱学科课堂教学。

本学期初的教学“诊察”中, 我们发现我校学生三年级开设英语, 学习现行的教材, 要想追求课堂高效, 还有一定的差距, 孩子们底子薄, 兴趣不太浓厚, 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针对此问题, 本学期, 我们与二师外国语学院合作在低年段尝试开设了英语兴趣课程。11 月每周四的下午, 二师英语系学生与我校英语教师一起执教英语兴趣课程, 重在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欲望, 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情景。12 月英语系的老师学生还来到学校参与英语组的专题教研活动, 共同研讨下学期低段英语兴趣课程开发的问题。除此之外, 我们还与二师开展了慕课课题研究活动, 依托高校资源, 教研协同, 协作共赢。

(四) 充分信任, 打造教研组长团队, 努力提升学校教研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以指导教师写好每课的“二次教学设计”和每周的“周反思”为内容, 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 要求教研组长去组织与落实, 让其逐步学会带领本组教师对课堂赋予“我”的解说, 生长出“我”的新教育思想。

“二次教学设计”我们采取的范式是“阶梯式”, 其基本元素为:“起点、台阶一、台阶二、台阶三、终点、亮点、不足”。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起点是,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 从学生疑惑处铺展教学;我们注重教学的台阶是, 教师要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如何带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生长”;我们更要求教师授课完毕后深度思考教学的“终点”, 即再回到开课前看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 看学生的学, 学生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 是学有所获, 还是一无所获。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求教学人员坚持撰写每周反思, 每周学校将反思编辑成简报, 在群里共享, 起初有些艰难, 现在, 老师们在教研组长的督促下渐渐养成了主动撰写反思的习惯。如:本学期教师撰写反思700 余篇。这些体现了教师个人思想的文章是最珍贵的。

三、常态检晒, 共同生发问题, 让教师发现并感受更好的自己

每周一、二、三的下午, 分别为语文、英语、数学、综合学科的常态教研活动的检晒, 校行政全部蹲点到教研组, 参与研究, 每周每位组员轮流执教研讨课, 每个教研组以课例研究为主线, 一次聚焦一节课, 深入探讨, 及时上传研讨照片到群里共享。每月集中进行《教师工作手册》、粉笔字、钢笔字等常规检晒, 组与组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加强交流, 互查互评, 并在专设的点赞台上点赞, 留下彼此欣赏的痕迹, 感受到同伴真诚鼓励, 老师们倍感亲切, 无比幸福。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 我们举行全能杯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检晒全体教学人员的课堂。第一周组长筹备, 第二周人人晒课, 第三周推荐选手校级比赛, 第四周聚焦校级赛这一节课, 从“教学新主张、教学设计框架、教学得与失、教研体会”这四个方面进行团队研课过程展示。此项活动,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拔节生长!如本次活动中, 科学教师杨蓉执教完竞赛课后, 当天便修改了教案, 并投了稿, 同时为自己制定了专业发展的三年成长规划。她深有感触地说道:“我要找机会多上课, 积极展示, 发现不足和缺陷, 及时充电改进。多请教、勤动笔, 多投稿、多上课, 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为孩子们带来科学的乐趣。我相信:只要用心, 就有收获。即使只是学校的一节课内比教学, 我也愿意花十二分力气, 这会让我成长更快、更好。”

合理引导 自主建构 篇5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思想都逐渐被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其中,建构主义思想就是其中的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须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还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以指导者的身份自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复数的四则运算”相关内容教学时,首先可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初步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小组合作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耐心地进行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一般好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反之,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则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严重者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例如,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和严谨,所以在学习“概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计算投掷10次硬币,2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并画出相应的树形图;同时,在进行“概率”的计算时,老师应该合理引入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以三名同学为一个组,开展抛硬币实验.每组的三个成员分别担任抛硬币、记录硬币正反面、计算发生概率的工作.其中,主要计算抛10次硬币3次正面朝上与5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最后,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指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概率”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通过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遇到某个感兴趣的知识点时,才愿意主动去探究,进而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提问意识,促使他们常常带着目标去学习和理解知识,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要高于其他同学.因此,老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时,老师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这一重难点知识时,便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已知等差数列中,a3和a15是方程-6x-1=0的两个根,则a7+a8+a9+a10+a1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寻找答案,老师只是适当进行引导,久而久之,便会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采取分层多样性练习,巩固学生的自学能力

适当的课后练习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与不同类型的习题,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内容时,如果老师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公式,无法灵活运用抛物线的知识点,所以便需要老师合理设置抛物线的练习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抛物线的相关知识.长而久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便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克杰.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上一篇:探究性问题的解决策略下一篇:移动应用开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