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2024-07-25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精选12篇)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生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 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 Master大学首创, 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1], 目前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在医学生的培养中使用了PBL教学方法[2~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传染病学教学组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3级学生, 以病毒性肝炎为主题, 设计并开展了一次PBL教学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3级学生1~8班, 每班25人, 共计200人。随机分班, 其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无差异。设计1~4班为对照组。5~8班为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8组, 每组12~13人。

1.2 教师和教材

所有教师均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 教材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杨绍基主编供8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传染病学》。根据教学大纲把“病毒性肝炎”这一节编写临床病例, 同时根据病例提出8个问题。

1.3 教学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即以教师为中心, 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1.3.2 实验组

采用PBL教学法, 在课前1、2周将临床病例发给学生, 每组分配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课下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单独学习, 然后分组讨论 (30 min) 综合意见, 课上学生课题组代表对综合意见在整个实验组进行陈述 (30min) , 最后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补充、总结归纳课程的重点、难点, 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15 min) 。

1.4 教学评估

1.4.1 学生成绩评估

根据教学大纲, 授课教师制定考题。包括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 同时设计一道病例分析题 (总分60分, 病例分析题占10分) 。在课程结束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卷面测试 (考试时间20 min) 。评卷由授课教师担任。测试总成绩采用t检验, 病例分析成绩应用χ2检验。

1.4.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是考察学生对PBL教学满意度。包括对PBL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教学效果、小组讨论情况和对教师的评价。量化指标:非常满意或有非常大的提高 (5分) , 满意度90%~100%;很满意或有很大提高 (4分) 、满意度80%~100%;较满意或有一般提高 (3分) , 满意度50%~79%;不满意或没有提高、不愿意参加 (2分) 满意度<50%;不知道 (1分) 。

2 结果

2.1 学生成绩评估

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成绩和病例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结果见表1、2。

2.2 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学生评分在4分以上的累计计算结果。详见表3。从整体上看, 同学们对评估项目持非常肯定态度的学生占多数 (≥60%) , PBL教学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肯定。但是在获取学习资料是否方便与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3 讨论

医学教育模式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PBL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其教学目标[5]:提高学生识别重点掌握的关键概念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况下使用所学到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的临床的临床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指定诊疗决策的能力;在各学科横向整合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做终身学习的准备;鼓励小组讨论学习, 这是有效地进行协同工作和互相合作学习的要求。经过PBL教学培养出来医生能够独立思考, 有创新意识, 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 跟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PBL教学采取的是小组讨论, 增加团结协作的能力, 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在PBL教学中是主角, 他们通过自主性学习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6~8]。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82%~84%) 。同时同学们在PBL的表现也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在PBL教学中, 同学们能够根据病例及提出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 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强化认识。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发现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总成绩和病例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说明PBL教学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 同时还提高综合归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这和袁红瑛等[9]报道一致。

同学们在获取学习资料是否方便与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改进和提高。PBL教学对学校的信息资源提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应该在实行PBL教学前给同学们上一堂医学文献检索课, 使同学们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更有利于PBL教学的实施。PBL教学分组讨论综合意见只有每组的一个代表发言, 同学们认为应该多组织一些选题, 让更多名学生有上讲台发言, 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PBL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既要教, 又要导。既要教会学生课本的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充分给学生以肯定, 提高学习兴趣。从传统教学模式向PBL教学方法的转化, 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角色发生转变[10], PBL教学方法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有个逐渐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因此, 在开展PBL教学前对学生和指导进行相应的培训是必要的[11]。

通过实践证明, 尽管PBL教学方法的实施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 但其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综合素质等多方面都有优势, 其教学模式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与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对照组根据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编写临床病例实施PBL教学方法。采用阶段考试与问卷调查评估分析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 同时还提高综合归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PBL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团结协作能力。结论PBL教学方法优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适应于当前医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病毒性肝炎,教学

参考文献

[1]黎家厚.构建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54.[1]LI JH.Contructive Atudy-integrated Exploration of Studying Sci-ence[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5:54.Chinese

[2]SHIN J H, HAYNES R B, JOHNSPON M E.Effects of prob-lem-based, self-direc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 life-long learning[J].Can Med Assoc, 1993, 148 (6) :969-976.

[3]ENG K H.Can Asians do PBL-[J].CDTL Brief, 2000, (3) :3-4.

[4]刘彩霞, 乔宠, 栾南南, 等.PBL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 2005, (3) :29-31.[4]LIU CX, QIAO C, LUAN NN, et al.Application of PBL model in education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J].Medical Education, 2005, (3) :29-31.Chinese

[5]SAMY AA.Becoming a student in a PBL course:twele tips for successful group discussion[J].Medical Teacher, 2004, 26 (1) :12-15.

[6]KWAN CY.What is PBL-It is magic, myth and mindset[J].CDTL Brief, 2000, (3) :1-2.

[7]WOOD DF.ABC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 PBL[J].BMJ, 2003, 326 (11) :328-330.

[8]XU CJ, WU JF, PENG JY, et al.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in7-years periodontics students[J].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2007, 15 (1) :109-111.Chinese

[9]袁红瑛, 王勇, 田敏, 等.PBL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4) :353-354.[9]YUAN HY, WANG Y, TIAN M, et al.Application of PBL mod-el in education of medical microbiology[J].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Journal (Elementary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 2007, 9 (4) :353-354.Chinese

[10]MAU DG.Do we all mean the same thing by&quot;PBL&quot;-a re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a formulation of the ground rules[J].Acad Med, 1999, 74 (2) :178-185.

[11]KANNU V, KAISU P.The pbltutorial laboratory-a method for training medical teachers[J].Medical Teacher, 2000, 22 (3) :99-101.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2

基于华生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人们探讨了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在操作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开始,以教学目标的完成而结束。教学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目标越精细越好。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假设保持了一致,这种目标分类学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以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第二,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斯金纳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包括这样的五个阶段:说明具体的行为表现;评估行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方案。从以上的过程看出,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的程序,直接涉及到了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求可观察、可测量。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步一个教学目标,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每个教学目标完成后进入下个教学目标的教学。程序教学的方法有这样几个因素: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映;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

程序教学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讨论程序学习的方式,后来逐渐开始重视研究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材逻辑顺序,为了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性,又开始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给出评价。当系统科学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借助程序教学,人们更全面、更确切地探讨起教学全过程,更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其他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分析等。教学设计的最初尝试已开始于程序教学的设计之中,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基础。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出现了“教学设计者”(尽管当时还没有给予这样的称呼),这种专门人员的出现使得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探索有了专业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设计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多媒体学习包括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1]

教学设计的产生,主要的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内部的思维和人的情感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仅对外部的刺激与反应进行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强调以外部的学生反应进行描述和检测;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内容和已形成的反射结构来展开教学,并以小步子进行,强调及时强化,强调有效性。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技能性训练和操练中具有很好的效果;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学习效果的客观行为,以及重视反馈强化的观点,至今依然在教学设计领域广泛应用。这种教学设计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缺乏系统性;工作量较大;设计一个好的程序课本的时间较长;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迁移性较差;难以解决复杂的思维训练问题等。⒉ 以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理解,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众多,我们仅介绍布鲁纳和加涅的教学理论。

⑴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关于教学目的,布鲁纳认为必须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理智发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演技能”。

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本质。学生的心智发展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遵循他特有的认知程序。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心智形式。相应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发现法。

布鲁纳还提出了“知识结构说”和“学科结构说”,并且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四个好处:一是学生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二是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有助于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三是教材组织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四是学习学生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⑵ 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在他的学习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教学理论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他认为: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认知信息加工模式表明了学习发生的内部过程和所对应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

加涅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学习层次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本书其它章节有介绍,故此不再多言。

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发展,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有效。因为认知主义心理学加强了内部的思维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强调以内在的学生认知发展为依据;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展开教学,并强调发现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起点;重视学习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还关注了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选择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⒊ 以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主张要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解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罗杰斯探讨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罗杰斯从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开始了教学理论的建设。罗杰斯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中提出,学校要培养的人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任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的人。”

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过程。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确定帮助情境;第二,探索问题;第三,形成见识;第四,计划和选择;第五,整合。这种非指导性教学是建立在他的意义学习基础上的教学。

罗杰斯还提出把教师改称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阐明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弄清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促进学习的气氛。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学以及学习成功的重要影响,扩展了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到很多研究领域。强调情感因素,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是过度的强调情感,会减弱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能力,最终将导致教学失败。

以上介绍了以哲学为取向的教学理论和以心理学为取向的科学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各有侧重点,他们共同统合于教学理论,只有统合的教学理论才是完整的教学理论,才能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指明方向(哲学层面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设计更有效(科学层面的教学理论)。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人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材料的研究以及实践的检验,已经发观和揭示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富有稳定性、普遍性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但是历来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是只涉及教学过程及其理论原理的个别方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即使是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依然如此,因此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些理论观点很容易陷入片面的应用,忽视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平衡。为了克服这种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的不良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20世纪60年代初,巴班斯基把一般系统论引入教学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教学设计正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它把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等要素都置于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应用。

如果没有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就是无水之鱼。教学设计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把教学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即教学系统的元素。教学理论揭示了各个子系统的相关原理,使教学设计者能够对这些子系统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教学设计把教学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整合起来也是依据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二者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二者的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上的混同与歧义,”实际上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本质不同。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同时它通过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体系。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心理科学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与计划,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教学理论关于“教学是什么”,在教学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有效进行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设计就不能有效进行。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 篇3

【关键词】生活化;联系;观察;运用

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在谈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很局限,创设游戏“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蕴涵于充满乐趣与生机的游戏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镜面对称时,我让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分别扮演照镜子的人和镜中人。照镜子的人做动作,镜中人模仿。在游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总结出:镜中的像和实际照镜子的人是左右相反的,前后是一致的。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了镜面对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现实生活问题“情境”

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我就创设一个文具商店的情境,利用学具中的钱和实物卡片,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一开始,因为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元、角、分的单位换算,所以售货员、顾客、监督员之间经常出现矛盾,甚至发生争吵。会换算的同学急切地要给别的同学讲明白,不会的同学也迫切的想学会。慢慢地,同学间争执的情况越来越少,购物、付款、找钱的方法在不断地增加,从一次购买一种物品到能买两三件;从給正合适的金额到找零,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单位换算。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就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尽管孩子们的观察还很肤浅,有时甚至需要用拼音和图画来帮助表述,但毕竟他们在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联系生活,产生例题引出概念

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先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份总关系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不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我在教学前,先给班上的学生发糖:每组10块糖,全班六组共60块。教学新课时,联系分糖的活动,编出例题,学生就容易理解每份数。

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出示两个已经画好了的方格,而且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妈妈比你大几岁?你多高?身体有多重?你做了几道题?窗帘图案的设计有什么规律?教室里有哪些角?……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他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教师还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这样的练习: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进了公园大家要划船。每条大船租金20元,每船限乘4人,每条小船租金12元,每船限乘2人,请你设计一个最佳的乘船方案。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的技能技巧。

总之,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通过活动获取知识,不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4

关键词:非经典,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供应室,护生

非经典是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非经典PBL教学法并非完整意义上的PBL教学法, 但它的理念、步骤以及基本方法仍然与PBL教学法一致, 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合作能力等[1]。我们针对护生普遍对供应室实习不重视、实习时间短等情况, 参照非经典PBL教学法设计带教模式并实施, 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学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为观察组, 共78人, 大专生50人, 中专生28人;选择2006年学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为对照组, 共74人, 其中大专生48人, 中专生26人。两组护生年龄、基础教育、实习前对供应室的认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带教;观察组采用非经典PBL教学法进行带教。实习周期均为1周~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带教效果。①出科进行考核评价, 包括理论考核 (分为优、良) 及专科操作考核 (分为优、良、一般) 。②实习结束时进行对供应室认识 (包括重要性、临床关系、职业暴露) 及满意度的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独立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52份, 收回有效问卷152份, 回收率100%。

1.2.1 非经典PBL教学带教方法

参照非经典PBL教学法制订带教方法, 采用以护生为主体, 以现代消毒学科为界, 从重点下手, 解答疑点, 总结过程, 理顺整个带教内容。

1.2.2.1 入科宣教

由带教组长完成, 一般20 min~30 min, 除传统的进行环境及工作内容的一般介绍外, 重点讲解供应室在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地位, 指出供应室直接影响着临床医护质量, 更关系着病人的安危, 这也是在带教方面的重要理念。使护生转变重临床、轻供应室的思想, 激发护生对供应室工作的兴趣, 加强护生管理, 更新观念, 完善岗前培训制度。

1.2.2.2 内容

供应室环境及工作的特殊性, 各项操作技术性很强, 护生实习时间短, 实习内容多。因此, 采用以护生为主体, 按供应室工作组分配各组实习时间, 由各组带教老师分别进行带教, 重点清洗、包装、灭菌, 强调消毒隔离、职业暴露。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 力求知识的全面性, 启发护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由带教老师讲授, 并结合实际操作, 层层诱导, 启动护生去解决问题的思路, 指导护生参阅有关资料, 与同学讨论, 实习结束前提交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解决问题的答案, 补充遗留的疑点, 围绕重点难点理顺整个带教内容, 注意知识的系统化, 使护生更全面地掌握供应室的知识与技能, 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护生普遍认为供应室就是洗洗刷刷, 没什么学的, 与以后工作关系不大, 加上学校安排实习时间短, 致思想上不重视, 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因此, 为使护生在短时间内, 按目标完成实习任务, 首先带教老师应转变观念, 对护生加强岗前教育, 使其充分认识到供应室的重要性, 激发护生对供应室工作的兴趣。有研究表明, 非经典PBL教学法带教模式有利于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激发护生的思维活动, 产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新鲜感, 极大地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

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院感染越来越引起公共卫生机构及各医院的重视, 供应室作为医院感染控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承担着全院消毒灭菌工作、提供无菌物品、敷料等物品的供应, 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是供应室管理的核心。因此, 对现代消毒隔离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各种洗涤剂、清洗机、灭菌器等不断涌现, 现代供应室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很多在护理教科书上是没有的, 护生从理论上就缺乏认识;供应室的特殊环境增加了陌生感, 护生面对这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设备和技术, 实习目标不明确, 在短时间内能否掌握这些技能, 信心不足, 无所适从。针对这些问题, 带教首先重点讲解供应室的新设备、新技术, 以吸引护生的求知欲。先由带教老师讲解、示范操作、引导, 护生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习技能的能力。通过实践表明, 非经典PBL教学法带教模式帮助护生掌握技能的效果明显, 护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发现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可将书本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记忆更牢固[3,4]。与经典PBL教学法相比较, 非经典PBL教学法更重视解疑、总结过程, 既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 又围绕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理顺整个教学内容, 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并介绍一些新进展, 以求达到深度、广度及系统性的掌握[5]。

护生通过实习, 掌握了供应室区域划分的重要性, 熟悉了与护理工作有关的各种诊疗包的配置方法, 了解各种消毒灭菌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从而充分认识到供应室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 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院的合格人才, 满足护生实习需求, 将创造教育作为价值新趋向。供应室是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供应室实习也是提高护理人才必不可少的, 提高护士素质, 发展护理事业, 关键在于临床带教的效果[6]。我科通过改进带教模式, 初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带教管理方法, 明显提高了临床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芳宇, 沈宁.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2) :55-58.

[2]郭红霞, 姜永东.PBL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 2007, 14 (1) :25-26.

[3]张红菱, 陈靖, 舒剑萍, 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73-74.

[4]汪建, 沈宁.护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5) :11-12.

[5]曾海金, 韦成全.非经典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4 (9) :54.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中国医科大学2008级预防医学60名学生为样本,按教学班分为传统教学组(LBL组)和PBL教学组,每组30人。一个学期后,让2组学生分别对各自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打分。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可比。PBL 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优势,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参与意识、综合分析、语言表达、获取信息能力和学习效率,加强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更好消化课堂所学内容、增强本科生实践能力、锻炼写作能力、加强师生交流沟通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BL 组赞同人数构成比大于LBL 组。结论 PBL 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也是医务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之一[1]。作为一门方法学,流行病学的理论性较强且存在特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近年来流行病学教学中颇为重视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 , PBL)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2-3]。基于此,现研究探索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流行病学》实习案例分析并有机结合互联网知识和其他资源进行学习,以期为改进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实习课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

于2012-05/06以中国医科大学2008级预防医学60名学生为样本,按教学班分为2组,分别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教学和PBL教学模式教学。1个学期后,2组学生分别对各自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打分。具体评价指标为: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参与意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更好消化课堂所学内容、增强本科生实践能力、锻炼写作能力、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加强团队协作意识 [4]。通过主客观资料综合评价PBL教学效果,主观资料为按照课题组事先设计好的指标体系编写问卷并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以自己的实际感受打分,客观资料为期末考试成绩。数据采用Excel 2003 录入计算机,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为α=0.05。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60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其中PBL组和LBL组各30 人。2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均无显著差异。PBL 组和LBL 组在参加文献/ 信息检索训练、阅读过医学文献、听说过PBL、参加课题研究、参加社会调查、参加发表文章等方面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基线可比(P>0.05),见表1。

2.2 教学效果评价

PBL 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优势,各项主观评价指标都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其中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参与意识、综合分析、语言表达、获取信息能力和学习效率,加强团队协作意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PBL 组赞同人数构成比大于LBL 组,见表2。

对PBL 组和LBL 组期末考试总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BL 组的平均成绩为80.27±9.01,LBL 组的平均成绩为79.50±10.29,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7, P=0.760)。3讨论

PBL 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医学教育,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先提出,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教育通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该研究探索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流行病学》实习案例分析并有机结合互联网知识和其他资源进行学习。这种以问题为基础、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主导的学习模式,学生处于一个将来知识被应用时相似的环境中,可以促进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了自我指导性学习、问题解决技巧等能力。本研究选取流行病学实习作为PBL实践的教学单元主要是综合考虑了流行病学课程特点及PBL教学的特点,PBL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再进一步利用教科书、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新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PBL课程设置时,应该在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再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对流行病学整体思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思维方向,讨论起来不会漫无目的;也可以充分发挥PBL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

实施PBL 教学,教师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学生一旦掌握这张学习方法,便会努力探索最好的方式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该研究结果表明,PBL 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优势,各项指标都比传统教学模式高,且其中大部分指标在2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中,PBL 组赞同人数构成比亦大于LBL 组;虽然2组客观考试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但PBL组平均成绩仍高于LBL组。

经过在流行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实践和学生的反馈表明,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 实习中结合PBL 教学法, 强化了学生对流行病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 教学信息能及时的反馈, 并能随时加以调控以适应教与学的需要,从而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能够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以后从事防病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初步证明,PBL 在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尽管PBL 教学模式有许多优势,但在我国流行病学教学特别是实习课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实施而不是照搬,仍是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PBL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充分了解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也要考虑我国目前实施PBL教学的障碍:首先,PBL教学模式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能积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要有更宽的知识面, 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还必须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掌握丰富的科学研究实例,并具有灵活的教学技能, 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提高教学水平[5]。第二,对教室和设备及图书和信息的获取有较高要求,要有足够的藏书量和必须的数据库资源,添置必要设备和教学器具,以及更多的带教教师。第三,缺乏针对PBL 教学法的规范教材。好的教材是PBL 教学成败的关键,尽管内容经常更新,但编排体系并不一定适合PBL教学。最后,目前国内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缺乏对学生个人及学习效果全面、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可能会阻碍PBL 教学模式的实施。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6

【关键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就本科生而言,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存在听力水平低、交流不顺畅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现代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高校首当其冲。随着整个创新时代到来,学生不仅要创造发明出物质成果,还要逐步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造出许多非物质文化成果。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开拓,敢于創新,在教学中,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融汇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中。而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准则和要求,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创新。英语教学的创新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是高校教师应尽的责任,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具体地说,英语教学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学习策略。从教育理论上看,英语教学创新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系统灵活地使用英语语言作为教学媒体,科学培养学生在整体学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的活动。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以学习内容为标准进行划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包括词汇学习、语法学习和交际学习。词汇学习方面的需求,一般是针对语法水平高,但严重缺乏词汇量的学生而言。对这些词汇量欠缺的学生来说,满足语法应用所需的词汇量,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其英语水平。语法学习方面的需求,则是针对词汇量丰富,而语法知识欠缺的学生而言[1]。这类学生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但受语法水平的限制,使其词汇得不到实际运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其语法掌握水平。交际学习方面的需求,主要是针对英语知识掌握全面,但缺少相应实践运用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在英语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受书面英语教学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

以学习目的为标准进行划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包括完成学习任务、英语过级、读研考试和出国留学。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相对于其他学习目的来说,比较简单。这种教学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满足其他需求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英语过级方面的需求,主要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满足这种教学需求,需要根据考试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读研考试方面的需求,相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言,专业要求更高。此外,文、理科考研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考试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出国留学方面的需求,注重英语读写与实践运用的教学,掌握英语读写能力,提高实际应用水平,才能满足出国后的正常交流,适应外国生活。

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进行划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包括提高成绩、查漏补缺和全面提高。提高成绩的学习需求,是针对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的教学,在满足其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成绩。查漏补缺的学习需求,是针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而言[2]。而全面提高的学习需求,是针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从词汇、语法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和综合能力。

二、以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完成英语学习任务需求

完成学习任务,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学习需求,但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可轻视。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不增加学生压力的同时,也不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英语过级考试需求

在考虑英语过级考试要求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以英语词汇的学习和掌握为基础,丰富学生词汇量,加强语法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了解单词构成规律的同时,也需关注前后词缀。通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口语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在掌握丰富词汇的前提下,补充语法知识的教学,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满足学生需求。

(三)读研考试需求

研究生的入学英语考试要求,是针对读研考试需求进行教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需要结合英语课文,在阅读技巧方面加强训练[3]。阅读是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大。阅读试题的成绩直接影响整体的英语成绩,因此,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

(四)出国留学需求

要满足出国留学需求,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一般英语成绩比较优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有选择性地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介绍课文内容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加强学生对语言方面的文化了解,结合语言文化,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流。

结语

现代化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以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各个层面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 基于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7:124-125.

[2]袁婷婷. 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2:163-164.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7

1 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课程内容的抽象和繁杂的特点。进行项目化教学必须从工程实际要求、实现专业能力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保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以“必须”“够用”为度, 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固有体系, 强调与专业结合必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要实用, 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适用性、针对性, 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为一体, 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符合客观规律及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 体现专业基础课程要与专业结合特点, 更好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理念。

防止片面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只是按课时的多少来取舍。

2 项目设定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要来源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工作领域, 要求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可行性、科学性, 结合专业特点、职业能力需要。学生在 (工作任务) 项目的驱动下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操作技能、学会了理论知识, 达到了项目化教学要求。

(1) 典型性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中通用的技术、技能为依据, 包含了所要学习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学生感兴趣、生产中广泛应用, 具有代表性。

(2) 实用性是结合学生的基础, 从专业实际应用出发适当选择知识容量, 突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 能够反映出本项目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要掌握的操作技能。

(3) 可行性是在实训条件满足情况下, 学生、老师共同参与下, 按项目化教学要求能完成。同时, 学会新的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科学性是学生能够在完成本项目的基础上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有机的对接和递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有利学生的后续发展。

避免出现设定项目时求大、求全, 出现了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出来的项目。如《机械基础》这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这个项目被广泛运用。看是一个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包含了许多知识点的整体项目, 又可以分成若干子项目, 带传动设计、减速器设计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的能完成这样设计任务么?具有了完成这个项目的能力?即使完成了任务要求, 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么?不同专业的对同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专业需要与各专业特点来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用同一项目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如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时强调对齿轮传动特点、结构及运行保养与调试这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中设定项目为齿轮减速器结构分析更合适。如果用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项目显得太大、太全面了学生完成的难度加大, 不能独立完成, 没有了成就感, 影响学习积极性。

3 实训设施的问题

模拟真实情景组织项目化教学, 增加学生的感观认识, 引起继续思考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模拟真实情景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过程模仿实情策化出来的;另一方面是真实演练、实际操作。实现以行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实际生产任务,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完善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设施, 就不能实现真实演练、实际操作目的。项目化教学效果是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出现“纸上谈兵”现象。

4 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

4.1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虽然项目化教学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 但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全程参与、进行指导。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策化与组织、教学过程考核、成果考核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具体落实。这一切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工作教师没有高度责任心, 很难落到实处, 项目化教学效果体现不出来。

4.2 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设定、教学过程组织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熟悉相关专业知识, 教学过程中多向专业教师请教学习。专业基础教师工作任务根据专业间关联性来安排固定教师完成, 避免出现今年这个专业这个老师上课, 下一年又安排另外一个老师来上课的现象, 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专业课程结合。

4.3 教师要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

实施项目化教学由原来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老师相配合模式, 是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能适应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势在必行。这方面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在努力开展这项工作, 但是, 企业的支持程度不够, 下厂实习的教师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学习与锻炼机会。

5 教学考核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考核体系的运用, 建立简单、实用、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 突出阶段考核、目标考核、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及时交流总结、认真分析随时出现的问题, 以阶段性的成绩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避免出现只重视结果考核形式。

6 班级人数的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弱, 嫌脏怕累、实践操作能力弱是普遍现;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好, 自我意识强、主动配合能力弱。这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项目化教学班级人数少于30人为好, 保证任课教师有精力管理好班级每个同学的教学活动, 保证项目化教学真实想法的贯彻与实施, 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面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总结,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摘要: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进行了“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化教学”改革,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专业基础课程“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化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便于提高项目化教学质量, 更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荣《.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8

一、语感的理解

所谓语感, 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 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和活动, 反过来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得心应手地运用好英语, 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在平时的学习当中, 你感到那些看起来很顺眼, 听起来很顺耳, 读起来琅琅爽口, 明明较难的题, 但一读起来却能迎刃而解, 却还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就是语感的奇效。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 但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 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方法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为今后英语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语感的培养

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英语语感越强, 其英语素质就越高, 他们就越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 准确快捷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所以, 重视培养中学生的英语语感, 加强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就成为当今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 笔者总结了几点培养语感的方法:

1.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我们中国的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遵循英语教学原则“尽量使用英语, 少用或不用汉语”,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 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与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 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 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 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 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 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加以铺垫,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 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 创设听、说环境, 加强语感的训练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 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首先,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尽量用英语教授。学生可以不必听懂教师的每一个单词, 在听的同时知道怎样抓住关键词, 并借助教师的音调、频率、语气的轻重及表情、手势、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进行揣摩而培养这种听的习惯。这种做法既创设了英语氛围, 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 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游泳, 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合作及生、生探究等双边活动, 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等, 教师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 生动有趣的画面, 特别是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和柔和的色彩, 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又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再次, 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要学好一门外语, 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积极、大胆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我们经常举行全班、全校性的英语活动, 让同学们自编、自排、自演, 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也锻炼了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言的常用方法, 现代语言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将来输出创造可能性和可塑性, 这些都说明了日常积累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英语中在描述怎样进行语言学习时有这么一个词“pick up”, 它的含义是指无意中习得, 不断地积累。教学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 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 并多加模仿、随时运用, 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 为培养语感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注重朗读背诵, 培养语感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学习汉语言的方法, 对于学习外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要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咏,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 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 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涵。

⒌创造条件, 营造英语氛围

有成语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说的不就是环境的作用吗?中国学生学习语言, 最缺少的就是英语氛围。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这就加大了学生学英语的难度。作为教师,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营造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英语氛围。在教学中, 笔者不但让他们多读多听, 还开展了英语角, 定期举办英语手抄报、游戏等活动尽情地展现自我, 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对学生进行语境学习策略的指导

古人云:“授人鱼, 不如授人以渔”, 也常听教师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临渊幕鱼, 不如退而结网。”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不管怎么说,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有必要的, 但让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教书的最终目的。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加以科学指导。教学中,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的学法指导是能让他们自主学习的前提:

⑴指导学生培养听力的方法。

⑵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 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⑷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⑸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策略。

良好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不但是学好英语的保证, 而且还是保持兴趣的润滑剂,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四、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 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 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歧义, 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 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述。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就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内涵和表达思想情感。

另外,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对语感也起着重大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 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 帮助他们不断拓展文化视野, 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对语感培养也很有帮助。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9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 直接获得学科的概念、规律变为通过各种事实发现概念和规律。这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面临问题, 通过推理、分析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轻松获得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而且掌握了有效学习的方法, 发展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指导者”。如此便能有效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

笔者在“图像处理基础知识”一课中尝试使用探究性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撰文记录, 以期探讨。

一、设计思路

以学生平日熟悉的“找不同”游戏贯穿课堂始终, 以四组图片为切入口引出四组知识点, 以每组图片中的表面不同和本质不同为观察点, 通过一系列小任务, 层层递进,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知识点, 在分析中得出结论, 在游戏中掌握概念, 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出自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图像处理, 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分辨率、位图和矢量图、颜色、几种常见的文件格式、图形和图像等知识点。

本堂课中有一小部分内容与第一章第二节编码有关联, 还有一部分内容是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要继续学习的, 因此这堂课既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

作为图像处理的第一堂课, 在落实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图像处理的学习兴趣, 在实例中通过图像对比、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图像处理的几个基本概念 ;了解这些知识点与图 片质量的关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二)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找到新知识点, 在分析中得出相关结论, 在一个个小任务中逐步深入了解知识点,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落实知识点。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图像处理的兴趣, 培养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位图和矢量图及RGB颜色。

难点:位图和矢量图。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这节课, 我们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

游戏要求: 每一次找不同除了观察两幅图片表面上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还要找出这两幅图片不一样的原因, 即找到本质上的不同, 并记录相关数据。

(二) 课堂展开

1.找不同一:分辨率

图片展示:

学生任务1:观察这两幅图片, 找一找它们表面上和本质上的不同处, 并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 :通过找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游戏中找出本质不同———分辨率不同, 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分辨率这个知识点。 )

学生任务2分析不同点, 思考两者的关联,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分析 , 让学生自主思考分辨率和图片质量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分辨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

学生任务3结合书本上分辨率的概念验证大家结论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 :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辨率的概念分析结论, 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学生任务4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分辨率的认识。例如:选购数码相机时如何看待相机的像素。

(设计意图: 列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分辨率的认识,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以致用。 )

2.找不同二:位深度

图片展示:

(说明 :这两幅图片经过缩小 , 因此效果看起来没有放大时候明显)

学生任务1:观察图片找不同, 思考不同点之间的关联性,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结合第一章中的图像存储空间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找不同引出颜色中的位深度 ;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位深度与图片质量的关系; 提示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 )

学生任务2:利用photoshop打开鱼2.bmp, 在拾色器中尝试输入各种RGB值, 观察颜色变化, 谈谈你对RGB的直观认识。

说明: 这个任务需要教师先演示如何打开photoshop中的拾色器。

(设计意图: 借助photoshop的拾色器让学生对RGB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先体验、后阐述”的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RGB模式的图像颜色组成原理, 从而加深对该知识的认识。 )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RGB的认识, 设问:RGB设值原理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用的调色板? (像) 请问RGB (255, 255, 255) 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在这个任务中很多学生能很快理解RGB是三个基色, 但是由于小时候调色板调色这个记忆他们印象深刻, 再加上RGB设值原理与其相像, 因此容易误认为RGB (255, 255, 255) 是黑色 , 这也是学生平时考试练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故设问。 )

3.找不同三:位图和矢量图

图片展示:

学生任务1: 结合书本P60页中位图和矢量图的内容, 在word中观察两个圆, 判断哪个是位图哪个是矢量图 , 谈谈这两者的区别 (或各自的特点) 。

(设计意图 :在找不同中体验矢量图和位图的区别 ;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查阅书本资料从而得出结论。 )

学生任务2:质疑:为什么位图、矢量图会有这些特点, 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谈谈两种图的组成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位图、矢量图的概念。 )

学生任务3:尝试绘制两个看起来完全一样的位图和矢量图。 (位图圆的出处大多数学生可能想不到, 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践的情况适当进行提示:利用键盘中的printscreen键复制屏幕上的矢量图, 并粘贴到画图软件中。 )

(设计意图 :在实践中体验、了解位图矢量图分别可以用哪几种软件绘制。 )

学生任务4:列举身边的位图和矢量图。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的位图和矢量图对这两种图片有更直观的认识。 )

4.找不同四:文件格式

图片展示:

学生任务1:观察图片找不同, 谈谈这些不同点之间有何关联, 并得出相关结论。

说明:发给学生的文件夹中只有一个bmp文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格式转换操作。 )

学生任务2:结合刚刚得出的结论, 思考网页上最常用的图像格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结论解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图片格式的重要性, 也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跟平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

(三) 课堂总结

用PPT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让同学们一起回顾。

六、课堂实践效果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每一次“找不同”活动, 学生都兴趣浓厚。

让我惊喜的是, 在这次探究性学习尝试中,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惊喜地发现在word中右键单击两个圆出来的菜单是不同的, 两个圆选中的时候状态是不一样的, 把这两幅图片复制粘贴到黑色背景的word页面中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看着他们因发现、探究而熠熠生光的眼睛, 因自我能力得以展现、自我价值得以认同而雀跃的神情, 我知道, 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 我可以把舞台交给学生, 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兴趣进行探究性学习。

摘要:文章以“图像处理基础知识”一课为例, 通过“找不同”游戏贯穿其中, 让学生在一次次找不同中探索、发现课堂内的新知识,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概念, 学以致用。这既体现出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科思想与方法, 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10

关键词:以团队为基础,学习模式,儿科见习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和必经之路, 除了教师的正确指导, 还需要学生进行自学和交流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 TBL) 理念于2002年由美国Oka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等正式提出[1], 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 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 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外医学专业教育课程[2], 但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的研究与应用尚未普及。笔者现结合我校儿科临床见习特点, 探讨TBL模式的应用价值和具体方法, 以求深入挖掘其有利因素, 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TBL模式的基本理念与特点

个体学习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但当今社会是讲求合作交流、互利共赢的时代, 医学教育中亦发现单凭学生个人狭隘的学习经验和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难以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多的知识, 而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见习带教方式更无法顺应时代发展。TBL是“主动式及协作式”教学模式[3], 其设计理念旨在超越一般的接受式学习, 通过小组形式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深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合理分配任务, 承担相应责任, 不仅考虑个人成功, 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成效, 强调团队合作和凝聚力[4]。

目前, TBL模式在国内医学专业教育中多选择以临床病例为主的任务作为团队学习目标[3,5,6]。在具体教学方法上, 首先提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并接受预习测验, 对其自学效果作出评价, 接着在课堂中继续进行一系列团队练习 (如临床病例分析) , 并提出讨论中遇到的难题, 最后由教师讲解和总结。TBL模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团队资源, 由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讲述知识转变为通过课前自学和小组讨论来掌握并实践所学知识。

2 TBL模式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2.1 教学内容

我校临床儿科见习目前仅安排2周时间, 参照教学大纲及见习要求, 我们以4个小儿常见症状及体征为主题, 包括新生儿黄疸、腹泻与液体疗法、抽搐、贫血, 分别选择临床病例并设计思考题, 每周以TBL模式完成2个主题任务。病例来源于学生所接触的初入院患儿或我科既往病案,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资料清晰明了, 但在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留有补充和思考余地。思考题力求符合见习生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 涉及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研究进展和疾病宣教各方面, 供学生作为预习、讨论的线索。将病例及思考题提前3天向学生公布, 使他们充分准备, 涉及到未学过的相关知识则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自学。

2.2 合理分组

参加我科见习的学生每12人为一大组。教师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成绩分组, 每组4人, 组间成绩无明显差别, 并由学生推选或教师指定1名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见习期间整个小组成员固定不变, 要求组员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并有所贡献, 包括课前准备、制作讨论课件、课堂发言等。每个小组在学习结束后互相评价, 小组作业成绩由教师统一评定。

2.3 教学安排

2.3.1 课前预习

根据儿科见习进度提前向学生发放病例资料、思考题和预习提纲, 每名学生就该病例初步诊断、诊断分析、诊疗计划及思考题答案独立制作幻灯片, 课前上交教师评分。同时, 要求学生复习教材中相应系统疾病的理论知识, 尤其是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的病因、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和生化异常。例如准备新生儿黄疸病例时, 学生不仅要熟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和病理性黄疸的指征, 而且必须掌握常见的G-6-PD缺陷、ABO溶血病、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 对于光疗和换血疗法的具体操作则尽可能安排学生床边观摩或观看录像。

2.3.2 小组测验

教师在我科题库中选取单选、多选题各10道组成小组练习题, 开课后向各组分发练习题及密封的正确答案, 并要求成员在20分钟内自行答题, 答题完毕后小组讨论正确选项, 核对答案, 组长记录各成员原始成绩和对答题的贡献。

2.3.3 小组病例讨论

分组讨论时间为1学时, 学生分别阐述该病例特点、诊治方案和对思考题的回答, 经过讨论达成小组共识, 每组推选2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持有异议的小组成员也可保留意见, 在集体讨论阶段自由发言。

2.3.4 集体讨论

教师向每组分发A、B、C、D、E 5个选项牌, 首先由各组代表进行病例分析汇报, 接着教师就与病例相关的思考题逐一提问, 各小组举牌示意自己的选项并派一位代表陈述理由, 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或个人可通过提问或相互辩论方式说服对方。对学生不能解决、无法统一答案的问题, 教师并不直接回答, 而是提出诸如“如何才能确定这个问题?这个答案还有哪些证据支持或不支持?”等问题, 引导和激发学生作更深入的分析。2.3.5教师点评集体讨论结束后, 教师总结学习过程, 针对学生没有明确结论或有分歧的问题给予合理解答, 点评各小组合作情况和存在问题, 使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 提高小组学习效率和质量, 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4 评分标准

TBL模式作为传统见习方式的补充, 其评分纳入学生平时成绩, 占儿科见习总成绩的20%。参与TBL模式的学生成绩由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及对小组的贡献3部分的平均成绩组成。教师通过病例分析PPT质量及测验成绩评价个人表现, 由集体讨论中各小组发言的内容及积极性决定小组表现, 而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则是由组员之间的互相评价来确定。

3 TBL模式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 合作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 其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我们认为在儿科见习中采用上述TBL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3.1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团队协作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TBL模式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尽心尽力, 以整体利益为重, 小组表现、个人对小组的贡献以及其他组员所给予的评分同样影响个人学习成绩。在小组测验和讨论中, 大家必须相互信任、积极合作才能提高小组成绩, 集体讨论时组员之间既需要合作又要有合理分工, 这一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 每个小组都是由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兴趣态度不同的学生组成的整体, 他们只有掌握合适的表达方法,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与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从而使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

3.2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

一方面, TBL模式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依靠校内外各种组织力量和信息资源的支持广泛阅读、采集和分析信息, 尤其是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 课前预习、小组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这期间遇到的问题和争论需要学生依靠自己和小组的努力, 变“学会”为“会学”,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终身学习者。同时, 学生个人的精力和经验有限,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TBL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带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准备教学资料, 包括选择符合要求的病例和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根据学生能力合理分组, 充分体现以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力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避免两极分化;合理安排时间, 使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能够充分展开, 并将TBL模式与传统教学任务有机结合, 令学生既可扩展知识面又能把握课程重点;寻找并向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 如学习网站、参考资料目录等。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学科分化与学科门类增加,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 教师须转变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 提高教学技能和评价手段, 成为小组学习的合格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TBL模式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帮助与督促, 提高了学习效率,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为见习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但TBL模式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尚需改进, 如需进一步细化学生的奖惩措施;教师应掌握指导时机和程度, 以有效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思考并完成任务, 调节学生的交流过程, 避免学生出现情绪化反应等。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 K, Bauman K A, Fink L D.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 2002.

[2]Hunt D P, Haidet P, Coverdale J H, et al.The effect of using team learn-ing in al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urse for medical students[J].Teach Learn Med, 2003, 15 (2) :131~139.

[3]高晓秋, 马武华.TBL教学法在西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9) :1230~1231.

[4]王丹娜.美国大学小组本位学习模式的理念与实践——以“约翰爱德华挑战”项目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2) :66~68.

[5]李晓南, 池霞, 童美玲, 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84~85.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11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心电图诊断学;教学方法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家霍华德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该教学模式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日后在社会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试用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调查其教学效果,为新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心电图诊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心电图诊断学是研究心脏在每一心动周期电活动的曲线图形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电图专科性强、产生机制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独立费心地讲解,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普遍反映其内容抽象,枯燥乏味,无从学起。如何在医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将抽象曲线图形和临床应用讲解清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心电图教学的难点。近两年来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尝试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的教学方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实施,学生读图能力大大提高,现总结如下。

1方法

1.1问题设计

教师恰到好处地设计问题的是PBL教学法的关键,授课前需认真准备病例资料及心电图图片,精心构思所提的系列“问题”,首先精选教学内容,提出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或病例。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的难度递进式的问题,把心电图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且一定深广度,需要学生认真综合分析,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查阅有关的文献得到解答。如心肌梗死一节中,首先分别准备三张图,即正常心电图、心绞痛(缺血)、心肌梗死的实际心电图,同时提供所对应的临床资料,提出几个问题: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心电图,进行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辅助检查?了解治疗原则。所备资料和问题要课前一周发给学生。

1.2课前准备

以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为6人讨论小组,围绕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知识载体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各小组写出发言提纲。带着问题自学,为其提供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1.3课堂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讨论,各小组推选代表阐述答案。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所涉及的问题化解为若干问题,如冠心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学基础、临床分型是什么?提出新的问题,如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共同点是什么,其鉴别诊断要点是什么?各自心电图改变是什么?学生们医学知识有限,分析多样,但课堂讨论为其营造了宽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围绕问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教师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特别强调多媒体技术对心电图教学的重要意义,心电纸和图形清楚地显现在屏幕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心电图特征,达成共识。对于两种冠心病心电图床现、定位诊断、定性诊断以及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等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学生们在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加深了心电图学学理论的理解。

1.4归纳总结

讨论完毕后,学生回到小组,交流结果。教师概括性地归纳总结讨论问题的要点,对一些共同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对讨论的问题和心电图学基本理论进行联系,复习相关的心电图学基础知识。

1.5考核评价

PBL教学这种开放式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老师不利于掌握其理论知识的严密性和所有常见心电图辨析能力,考核就是考学生的真功夫,还要保证毕业后执业医师的心电图考试。故要求在校期间狠抓考核。考核分理论和技能两部分,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和技能各占50%,总成绩=(理论×50%+技能×50%),理论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100题,基本含概全部知识点,选择作答,如实统计成绩;技能部分把典型心电图共制成图片二十张为一组过塑,六人一小组组,每组同学手里都有相同的二十张心电图片,联系读图,然后在组间互相提问作答,逐人过关,老师考核时提问其中的两张给出评分,经过训练后读图全部满分,这样也很好地与各种医考接轨。心电图诊断部分的成绩优秀率(80分以上)为90%,及格率为100%,老师充分掌握了教学效果。

2结果

2.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首先,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其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模拟医考,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2.2教学相涨,提高教师素质。PBL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课前需要教师精心雕琢教学设计,问题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在课堂上,教师扮演好引导和组织角色,通过启发式和交互讨论式教学设计问题在讨论中许多问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这要求教师深深入人浅出地引导、分析和答疑,最后在总结和考评,结果要及时反馈。这些都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3讨论

PBL模式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以一个真实的病例,培养发散思维,灵活动用新知识的能力,现行的教育体制下,[4]全面实施PBL教学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现总结如下:

3.1PBL模式的应用要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心电图的大部分章节可以问题导入,病案导入,但在心电产生,心电图正常形态和数值章节中因知识难度大,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而不能生搬硬套,多媒体提供直观图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3.2拟定问题要得当,要紧扣教学大纲,针对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又能加深专业理论的掌握。在出题、引导讨论和总结中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

3.3病例要结合临床,场景真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感性认识为从事临床医疗活动奠定基础。

3.4制订一套灵活的评估方法是PBL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传统的考试方法并不完全适合PBL系统,与之配套的相应考核方式。应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总之,PBL教学法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心电图诊断教学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它为培养医德高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及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诊断学教学团队,让问题加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17

[2]Doechy F,Segers M,Van den Bossche p,etai.effects of problem based 1earning:a meta analysis [J].1earning and Instruetion,2003,(13):533

[3]齐殿军,王爽,何旖旎,等.PBL教学模1式在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3l 2—313.

[4]崔晓阳,李益.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篇12

1 设计思路

高职《会计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应充分体高职教育特色,遵循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认知规律,以筹建新企业工作内容开始,针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引入会计工作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内容、会计职业的要求、会计工作的原理及工作流程等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协作学习”的设计理念,将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设计重点、难点进行问题分解,细分为以下“六个学习项目”,即:企业会计工作认知、会计核算基本知识、会计基础核算技能、会计单项业务核算技能、会计业务综合核算技能、会计职业道德与素养,同时辅以岗位角色模拟综合实训进行知识技能的强化。

2 课程教学任务分析

《会计基础》课程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化业务核算岗位及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以企业职业岗位任务为主线,将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深度融合,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过程和环境的感悟,实现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的双向发展。课程教学任务一览表如图1所示。

3 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比较薄弱,通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研论证、“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开展,学生需具备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各岗位的能力;具备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方面的能力;具备与不同人、不同部门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备使职业更好发展的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职业能力结构见表1。

本设计以《会计基础》中的第三章《日常账务处理》为例,结合课程标准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教材得出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4 学习者特征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协作学习”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他们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认知特点、生活经历、年龄和家庭背景等个人情况左右着教学方案实施的效果。参与本次教学实践的学生是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2014级统计与会计(2)班高职生,全班共43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掌握较为丰富的会计、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素质,掌握手工、电算化方法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能够进行财务规划、税务筹划、内控制度制定,有实力担任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水平和学习起点普遍较高。通过日常的教学交流,与其他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初步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4.1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主要从学习前已有知识和技能、新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对于《日常账务处理》单元知识的学习,本班内43位学生中1/3的学生有过财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本单元知识有初步认识,并且有一定的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记录的能力。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个性化、差异性,满足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43位学习者初始能力总结如下:

(1)初步具备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办公的能力。

(2)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底子薄弱,在一些问题的处理技巧上有一定的欠缺。

(3)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喜欢枯燥无味的文字说教,喜欢声形并茂的直观教学。

(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可以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4.2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43名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的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基础会计课程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采用积极配合“会计基础”课程的态度,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往往是成熟的,学习意识很强,可以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活动。然而,自我控制有限。因此,有必要教师的对其角色进行指导,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共有学习,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把老师作为伙伴,有利于未来的交流和合作学习。据采访发现,这一年龄组的学生表现欲望比较强烈,而且自尊心也很强。

4.3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每个学习的学习习惯都不一样,决定了不同的学习风格,现有的学习风格的测量方法笔者不太认同,学习风格反映是一种心理特征,测试心理特点往往花很长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持续观察主体的表现,实施是困难的。与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特别强调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关系。因此,在课程将典型的学习风格告诉所有的学习者,并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慢慢认识到属于哪种风格,根据学习风格分类的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5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通过对宁夏高职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虽然目前大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努力尝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乏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但普遍反映学生有时对于这一教学过程的改变响应的态度一般。因此,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适应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笔者计划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本地会计专业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高职《会计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同学习设计思维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应用重点放在以下几点:

(1)在设计课程引导问题时,积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况中最大程度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背景经验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

(2)在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设计多维、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重视“支架式”认知工具的建立,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培养高阶能力的独立思维;学习资源为各种形式提供多种外部刺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维护。

(3)要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学习成果,即展示学生的作品。在一个学习社区中有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对学习内容深入思考并可能发生“认知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为有效学习提供保障。

(3)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这项研究的成果,即展示学生作品。在一个学习型社区有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深刻思索并有可能“认知冲突”,而这种冲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有效学习提供保障。

(4)重视教学目标的设置。有效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关系,在信息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自行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建立学习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共同为学习资源的设计、整理、学习目标有一个预先确定,从而对有效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评估设计。教学计划包括评价工具,完整务实的评价和评估,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关系。

总之,本文通过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关系论教学设计理论、基于“新三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教学交互理论进行解读分析,以有效学习为最终目的,在对宁夏高职会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高职《会计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为今后的教学设计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升温,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艰难的产业调整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因此,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教育信息化将是成就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以此课题为研究方向,旨在通过长期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实践,掌握宁夏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课程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项技术,逐步形成适合宁夏高职《会计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探究、协作学习模式发展教学设计实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4-20.

[2]李海峰.基于变构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从ALID模型构建到应用实证剖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09):89-94.

[3]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05):76-78.

[4]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33-37.

[5]蓝孝帅,陈晓慧,阮悦芳.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8):85-87.

[6]王晓莉.内蒙古地区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80-83.

[7]吴可会,谢幼如.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优质案例库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8):74-77.

上一篇:医院医疗风险论文下一篇: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