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精选12篇)
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 篇1
1 引言
在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筑当中, 基础性的工程项目一直都是我国的工程建筑领域的重要的工程之一, 同时也是在进行建设工程时, 整个建筑实体所修建的重要的过程, 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所以, 在进行工程的质量提高的过程中, 同样也要保证从其的基础性的工程质量来进行把握, 从而在其的根本上就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基础性的工程建设具体可分为两大基本内容, 一方面为对工程实体的质量的把握, 这就是说要在客户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进而对工程中的地基进行加固和对整个房屋的采光条件进行布设;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对整个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而言的, 这也就是说在其工程修建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准, 并不断的健全管理制度, 因为我国的经济在不停的向前迈进, 这也就使着我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同时这也就使着我国人民对房屋的质量, 以及外观的形象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这也就意味着对基础工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将变得相当繁琐, 所以, 在其一些部门对其工程实行监管的时候, 一定要重点对基础性工程的修建过程进行加大管理力度。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优质,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在失败中找原因, 施工中进行严格的管理防范质量问题的发生, 进而使我国的工程建筑的质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2 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问题, 是我国的工程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 其具体的产生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在进行排放混凝土的构件的时候, 没能够把枕木排放在一条垂直线上, 进而所引起的拉应力使其形成了裂缝;第二点是由于混凝土当中的水流失的太快, 进而就造成了表层因缺水而引起的收缩形变, 进而引起了拉应力, 致使构件中形成了裂缝。
2.2 结构漏水
在进行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一定要谨防工程出现渗漏现象的发生, 其主要发生渗漏的位置大多都是檐口、山墙等, 具体的形成原由是因为温度的不平衡性导致了, 防水层发生了提前的破损;另外也就是说相关人员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 没能够依照相关的规范步骤所进行施工。
2.3 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在进行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因为所用的施工材料不合标准, 进而导致的出现了工程质量等相关问题, 其中材料的不合标准有可能是在进行最初的设计图纸中, 没能够对相应的材料的需求进行指定的标注;再就是为了能够降低成本, 在选材的中选择了劣质的材料进行使用。
2.4 通风孔道堵塞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 出现了通风的孔道发生了堵塞, 其主要发生的原由是因为在对其的施工中没能够依照相关的规范进行作业, 进而也就造成了其的问题发生, 在进行修建的时候把杂物等掉进了通风孔里面, 也就出现了最终发生堵塞的结果。
在经过对以上所发生的现象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的过程中, 虽然所出现了的问题和所形成的原因并不一样, 但从整体看来都是在其工程建筑的过程中, 对其的基础性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 上层的管理人员对其的认识不足, 进而采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
3 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 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 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3.1.1 施工质量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 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 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 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 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 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 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 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3.1.2 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 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 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3.2 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 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 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 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4 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 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3.4.1 严把材料采购关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 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 在采购员的委任上, 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 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 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3.4.2 严把材料检测关
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 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 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 则应追查到底, 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3.5 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 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 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 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 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 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4 结论
正如上面所说的, 在进行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要想保证其的质量达到标准, 那么就要在其设计上以及选材上和对人员的管理上都要进行有相应的提高, 是员工增加对基础性工程建筑认识, 让其知道基础性工程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并也要在管理上不断的积累经验, 这样才能在基础性的工程施工中, 不断的完善其管理制度, 提升工程的质量, 减少问题的发生。
摘要:人们不仅对房子的质量问题最为关心, 同时对房子的整体外观也很关心, 这些都对工程的本身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这种事态的发展, 我国在进行复杂的建筑工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质量的监督管理的程度不够, 严重的缺乏对其掌控力度, 进而就在建筑工程中变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以及经济利益。笔者将对在建筑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多进行简捷的阐述, 进而也将怎样改善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如实的说明。
关键词:建筑工程,常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永红.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 2006年19期.[1]马永红.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 2006年19期.
[2]李德斌.建筑工程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广东建材, 2006年03期.[2]李德斌.建筑工程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广东建材, 2006年03期.
[3]刘万锋.变形引起混凝土裂缝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重庆建筑, 2005年10期.[3]刘万锋.变形引起混凝土裂缝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重庆建筑, 2005年10期.
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 篇2
一、工程概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学城医院住院楼工程位于广州番禺区小谷围广州大学城内,建设单位是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广东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本工程基础采用PHC-AB500-12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桩端进入持力层≥2.0米,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20KN,设计桩长为10~23M。总计施打桩数量为556根。
二、施工质量控制情况:
1、施工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建立健全测量两级交接制;把好施工、测量;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切实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交底内容包括操作要点、工程质量要求、时间要求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并在施工中认真检查执行情况。
2、工程质量检查坚持“三检”,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原材料进场控制(桩进场检验):
严格控制管桩材料质量,严格检查管桩成品材料的强度、生产龄期、外观质量,进场管桩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施工工艺(收锤标准)
依据桩基设计布局现场条件以及桩机移动方便等因素,合理制定桩机行走路线。桩就位后,用测量锤从桩机正面及侧面检查管桩的垂直度。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并按以下条件确定收锤标准: ①、柴油锤跳动正常
②、桩锤、桩帽、送桩器以及桩身中心线重合; ③、桩帽衬垫厚度正常;
④、打桩结束前立即测定贯入度,最后三阵满足设计贯入度要求,收锤标准为:最后三阵平均每阵贯入度小于30mm,
下面为赠送的述职报告 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
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本人被组织任聘为。。副校长已有五年,主抓德育教育工作,分管学校后勤、德育、艺体、安全、卫生、综合治理等工作。身为副校长,我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我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学习党建理论;在政治学习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在业务学习中,学习人文文化,加强自身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培养高层次的道德感、责任感。
工作几年来,我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力抓好德育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作正常。我的工作原则是倡导培养“勤奋乐干,善于思索,不断创新”三种优秀品质。以奖励机制为主,及时勉励,激发老师团队精神,从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不辍劳作。下面我就德育工作管理谈谈自己的做法,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教师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职业。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作为一名校级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必须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德育工作更要求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我坚持做到每天看新闻和阅读一小时的书,提高自己对政治的敏锐性,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个人品德修养,提高管理能力。在这一年里,我先后阅读了《德育文集》、《成功学校内部管理全书》、《教育管理》等各类书籍,这些为我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德育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古人云“直而影正,以己以正而为人之标”,作为一名校级干部,在很多方面都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进步,就不能为人之标,就没有能力去管理别人。作为校级领导成员、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膨胀的知识信息和日趋多元性的社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常常使我有一种危机感,因此,我必须不断努力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级组长进行培训,同时,也通过加强日常工作情况的检查和细化考核内容,来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鼓励班主任、年级组长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各类学习活动,丰富了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工作理论和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大大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程。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仔细、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抓住细微的工作亮点去看待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经常和教师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实效。同时,我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周一与政教处成员召开德育工作例会,商讨学校近期工作,研究学生发展状况。
(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有敬业精神、能力强,工作有特色,团结互助的以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为主的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队伍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学习,其次是挖掘典型,鼓励创新。
2)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几年德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完善的制度能使管理工作游刃有余;明确各项制度,能正确引导教师开展工作。今年,我和政教处的几位同志,通过研究和探讨,调整了各项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依据,使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既有机结合,又有所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班主任工作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大胆放心地发动年级组长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各个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的情况,在开学初和某些重要活动中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使家长会、学生会议、教师会议和师生活动等各类活动顺利开展。各个年级组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个体作用和主动性,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各个年级的工作特色。
3)构建全员德育机制。拓宽育人渠道,拓展育人队伍,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在校内,我着重加强了德育团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能基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德育团”工作使教师人人都成为了德育工作者,使家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可能。在家庭,我着重加强了家校合作途径的建设,通过数次的家委会会议,完善了《学学生家庭行为准则》和《学生家长行为准则》,并付诸于实施,使学生、家长的行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一项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的工作,使我校的德育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4)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在校长和学校总务部门的支持下,我通过落实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系统管理,做到:人员进出严格把关;学校24小时有人值班;每月对学校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学校各项管理措施严格到位;学校安全知识宣传长期坚持。同时加强与校外力量的合作,与派出所、消防站和区综合治理办建立了长久的辅导和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学校安全管理上的“内外合力管理模式”,确保了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办学特色优势
我校在08、09年文体、教学都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师生同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打造新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兴文体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强师风建设,促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特色;师生齐努力,要把我校办成师资一流、质量领先、设施先进的新农村品
为了使网上办公效率更高,操作更便捷,我们又针对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百问不厌的指导和帮助,可谓手把手的教,并对容易出现的具体的,形式上的问题,发通知进行解释规范,经过半年运作,目前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网上办公技能,网上办公已经顺畅运转,效率日渐显现。以文字把关为重点,严把材料关,深入一线,加强调研,力求精益求精。对材料的起草和修改,我都本着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尊重科学、重视制度的理性精神,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团结和带领办公室全体人员去思考、去探索,力求出精品、出亮点。为了加强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近期,又出台了《晋城市邮政局信息及新闻宣传报道管理考核办法》,力求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制度、有考核。以ISO9001贯标工作为依托,探索贯标工作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力促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近期印发了《晋城市邮政局近期需要落实重点规章制度的通知》,坚持强化执行,加强内控,突出重点,重心下移四项原则,加强企业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并制定了最基本规章制度落实分解表,不断推进企业基础管理。以办出高水平的会为要求,要求各种会议做到超前考虑,及早部署,会前订出会议详细的议程安排进度表,会中尽心尽职搞好服务,会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力求通过办会锻炼大家的组织协调、统筹考虑能力。同时,认真组织大家学习《2006年市直机关党的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机关党建工作规章制度文件汇编》等各种党的规章制度,不断掌握和熟悉党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工作实效
浅析桩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 篇3
桩基础;施工质量;处理方法
南方地区属丘陵地带,地质情况比较复杂,从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角度考虑,房屋采用桩基础的质量相对比较保证、安全系数比较高。近年来,桩基础在南方地区的采用比较广泛。桩基础工程施工对质量的要求高,施工工序多,因此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较多。通过对影响桩基质量的关键作分析与处理,有利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现重点讲述打(压)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类别、原因分析、常用处理方法。
一、桩基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
打(压)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的偏差过大等五大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的常见原因有:
(1)桩沉入深度不足;
(2)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但桩深已达设计值;
(3)最终贯入度过大;
(4)其他,诸如桩倾斜过大、断裂等原因导致单桩承载力下降;
(5)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
(1)、预制桩质量差,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最易造成桩倾斜;
(2)、桩机安装不正,桩架与地面不垂直;
(3)、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产生锤击偏心;
(4)、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
(5)、桩距过小,打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
(6)、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
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
(1)桩堆放、起吊、运输的支点或吊点位置不当;
(2)沉桩过程中,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如桩制作质量造成的弯曲,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锤击产生的弯曲等;
(3)锤击次数过多。如有的设计要求的桩锤击过重,设计贯入度过小,以致于施工时,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4、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设计桩较长时,因施工工艺的需要,桩分段预制,分段沉人,各段之间常用钢制焊接连接件做桩接头。这种桩接头的断离现象也较常见。其原因,除了2节中(1)~(5)外,还有上、下节桩中心线不重合;桩接头施工质量差,如焊缝尺寸不足等原因。
5、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测量放线差错;沉桩工艺不良,如桩身倾斜造成竣工桩位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常用处理方法
打桩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相关部门分析、研究,作出正确处理方案。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一般处理方法有:补沉法、补桩法、送补结合法、纠偏法、扩大承台法、复合地基法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1、补沉法。预制桩人土深度不足时,或打入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2、补桩法。可采用下述两种的任一种:
(1)桩基承台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可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
(2)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设施简单,操作方便,不延长工期。
3、补送结合法。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人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顶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打的整桩可承受地震荷载。
4、纠偏法。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5、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桩基承台的面积。
(1)桩位偏差大。原设计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台法处理。
(2)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
(3)桩基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桩基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6、复合地基法
此法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对地基作适当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更有效的分担桩基的荷载。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承台下做换土地基。在桩基承台施工前,挖除一定深度的土,换成砂石填层分层夯填,然后再在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
(2)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当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水泥土桩的方法,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7、修改桩型或沉桩参数
(1)改变桩型。如预制方桩改为预应力管桩等。
(2)改变桩人土深度。例如预制桩过程中遇到较厚的密实粉砂或粉土层,出现桩下沉困难,甚至发生断桩事故,此时可采用缩短桩长,增加桩数量,取密实的粉砂层作为持力层。
(3)改变桩位。如沉桩中遇到坚硬的、不大的地下障碍物,使桩产生倾斜,甚至断裂时,可采用改变桩位重新沉桩。
(4)改变沉桩设备。当桩沉人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大吨位桩架,采用重锤低击法沉桩。
8、其他方法
(1)底板架空。底层地面改为架空楼板,以减填土自重,降低承台的荷载。
(2)上部结构卸荷。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耗时过多,只有采取削减上部建筑层数的方法,减小桩基荷载。也有采用轻质高强的隔墙或其他材料代替原设计的厚重结构而减轻上部建筑的自重。
(3)结构验算。但出现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单桩承载力(接154页)偏低等事故,可通过结构验算等方法寻找处理方案。如验算结果仍符合规范的要求时,可与设计单位协商,不作专门处理。但此方法属挖设计潜力,必须征得设计部门的同意,万不得巳时用之,且应慎之又慎。
(4)综合处理法。选用前述各种方法的几种综合应用,往往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5)采用外围补桩,增加周边嵌固,防止或减少桩位侧移等。
总之,桩基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应及时通过业主、监理与设计部门联系,按设计部门的设计修改通知或会议纪要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对常见基础工程问题的理解 篇4
关键词:基础工程,常见,问题
1 基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见, 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 或分布成线形, 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 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1.1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 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
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 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 但与独立基础相比, 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 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 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 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 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 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 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 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 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 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 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 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 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 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1.2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 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 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 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勘察时, 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 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 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2 常见问题
2.1 土 (灰土) 桩不密实、断裂。
2.1.1桩孔回填不均匀, 夯击不密实, 密松不一, 桩身疏松甚至断裂。2.1.2填夯过程中, 严格控制夯实质量, 若夯击次数不够应适当增加夯击数。若遇孔壁塌方, 应停止夯填, 先将塌方清除, 然后用C10砼灌入塌方处, 再继续回填夯实。
2.2 碎石挤密桩桩身缩颈。
形成的碎石挤密桩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 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或饱和的粘性土中容易发生。2.2.1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0.8~1.5米/分 (根据地区、地质不同选择拔管速度) 。每拔0.5~1.0米停止拔管, 原地振动10~30秒。反复进行, 直到拔出地面。2.2.2采用反插法克服缩颈。局部反插法:在发生部位进行反插, 并往下多插入1米。全部反插法:开始从桩端至柱顶全部进行反插, 即开始拔管1米, 再反插到底, 以后每拔出1米, 反插0.5米, 直到拔出地面。2.2.3采用复打法克服缩颈。局部复打法:在发生部位进行复打, 超深1米。全复打法:即为二次单打法的重复, 应注意同轴沉入到原深度, 灌入同样的石料。
2.3 碎石挤密桩灌量不足。
碎石挤密桩施工中, 碎石实际灌量小于设计要求。2.3.1用砼预制桩尖法, 解决活瓣桩尖张不开的问题, 加大灌入量。2.3.2灌料时注入压力水 (一般为0.2~0.4MPa) , 使石料表面润滑, 减小摩阻, 易于流入孔中。
2.4 预制桩桩身断裂。
2.4.1桩在沉入过程中, 桩身突然倾斜错位, 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 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 同时当桩锤跳起后, 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2.4.2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地质条件, 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 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可在轴线两侧分别补1根或两根桩。
2.5 预制桩桩深达不到设计要求。
施工的最终控制是以设计的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为标准。施工时一般从一种标准为主, 另一个为参考。有时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2.5.1遇到硬夹层时, 可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桩尖至少进入未扰动土为6倍桩径。2.5.2桩如打不下去, 可更换能量大的桩锤打击, 并加厚缓冲垫层。
2.6 预制桩桩身倾斜。
预制桩桩身垂直偏差过大。2.6.1打桩前应将地下障碍物清理干净, 尤其是桩位下的障碍物, 必要时可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对于桩尖不在桩纵轴上的桩, 或桩身弯曲超过规定的桩均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一般控制在30以内。2.6.2打桩时稳桩要垂直, 桩顶应加桩垫。桩垫失效应及时更换。2.6.3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及替打木应平整, 不平整的应及时处理。
2.7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的孔底虚土多。
成孔后孔底虚土过多, 超过标准规定的不大于100mm的规定。2.7.1在孔内做二次或多次投钻。即用钻一次投到设计标高, 在原位旋转片刻, 停止旋转静拔钻杆。2.7.2用勺钻清理孔底虚土。2.7.3如虚土是砂或砂卵石时, 可先采用孔底浆拌合, 然后再灌砼。2.7.4采用孔底压力灌浆法、压力灌砼法及孔底夯实法解法。
2.8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身砼质量差。
桩身砼有蜂窝、空洞, 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2.8.1单桩承载力不大且缺陷不严重, 可采用加大承台梁的方法。2.8.2如缺陷严重, 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 一般可采用在轴线两侧补桩的方法。
2.9 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断桩。
成桩后, 桩身中部没有砼, 夹有泥土。2.9.1当导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时, 可采用两方法:方法1是用钻机起吊设备, 吊起一节钢轨或其他重物在导管内冲击, 把堵塞的砼冲开;方法2是迅速拔出导管用高压水冲通导管, 重新下隔水球灌注。浇筑时, 当隔水球冲出导管后, 应将导管继续下降, 直到导管不能再插入时, 然后再稍提升导管, 继续浇筑砼。2.9.2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断时, 如果桩身直径在1米以上;泥浆护壁较好, 可抽掉孔内水, 用钢筋笼保护, 对原砼面进行凿毛并清洗钢筋, 然后继续浇筑砼。2.9.3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时, 可用较原桩径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上钻孔, 至断桩部位以下适当深度时, 重新清孔, 在断桩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 其下部埋入新钻孔中, 然后继续浇筑砼。
2.9.4 当导管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时, 如果钢筋笼
埋入砼不深, 则可提起钢筋笼, 转动导管, 使导管与钢筋笼脱离, 否则只好放弃导管。
2.1 0 套管护壁成孔灌注桩缩颈。
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 一般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上层滞水层或饱和的粘性土中。2.10.1在淤泥质土中出现缩颈时, 可采用复打方法。2.10.2在其他土中出现缩颈时, 最好采用预制桩头, 同时用下部带喇叭口的套管施工, 在缩颈部位采用反插法。
2.1 0. 3 在缩颈部位放置一段钢筋砼预制桩。
2.1 1 爆破灌注桩混凝土拒落。
炸药爆炸形成扩大头后, 砼不落下, 欲称“卡脖子”。2.11.1在砼中插入钢管或塑料管进行排气, 或用振捣棒的强力振动使砼下落。2.11.2当砼已经初凝, 可在近旁补钻一根新桩孔, 贯穿到空腔, 放上同量药包, 往拒落桩底端的空腔和新桩孔浇筑砼, 通电引爆成新的爆扩桩。
2.1 2 爆破灌注桩缩颈。
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2.12.1轻微缩颈, 可用掏土工具掏出缩颈部位的土, 然后立即浇筑砼。2.12.2严重缩颈, 应用成孔机械重新成孔, 除用套管法施工外, 还可以在缩颈部位用适量炸药进行爆破。
3 建议
3.1 地基处理设计时, 应考虑上部结构, 基
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 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 并进行必要的测试, 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 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3.2 地基处理后,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
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 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 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 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基础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篇5
1高层住宅工程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
编 制 单 位:
编制人:
总监理工程师:
xxxx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5月25日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xxx高层住宅工程
2、建设地点:xxxxx3、建筑面积:27258.58m2(地上面积:26239.56 m2,其中阳台面
积:1226.88 m2<按一半计取>;地下面积:1019.02
m2)
4、建筑高度:室外地坪至女儿墙高为67.6m5、结构类型:剪力墙结构
6、层数:地上19层,地下一层
7、抗震设防烈度:7度
8、合同造价:2400万元
9、计划开工日期:年月日
10、计划竣工日期:年月日
11、建设单位:xxxx12、设计单位:xxxx13、施工单位:xxxx14、监理单位:xxxx15、勘察单位:xxxx16、质监单位:xxxx
二、评估依据
1、工程建设监理委托合同
2、工程施工合同
3、工程设计施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7、《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8、《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9、《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0、《钢筋焊接及验收程序》JGJ18-96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12、地方现行的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规定等
三、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评价
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始终贯彻“预控为主”的方针,在施工工作未开展前,按照相关规定,对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查签认,做到工程合格从源头抓起。督促项目施工管理机构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按照工程特点,编制有针对性、可以切实实施的《专业技术措施》,用于指导施工工作。
在正式施工时严格规范过程控制,上道工序未经检查的,严禁下道工序施工,保证工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检验批的检查验收过程中,全部合格,符合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规程、标准的规定。整个施工过程未发生因质量原因引起的返工、返修等问题。
1、地基验槽
根据新疆西北岩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确定的地基,持力层为原始细~中砂层,地耐力为200Kpa,基础座在未扰动的原始细~中砂层上,基底无特殊土层,基坑开挖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进行检验。该工程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基础施工按图纸结构施工图第3、4、5页施工。该基坑有垫层,垫层顶标高-7.200m。
xx年x月x日,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验槽通过,同意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基础工程
⑴ 经检查,±0.00以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钢筋采用新疆八一钢铁厂钢材,材质证明文件齐全,筏板基础及基础地梁的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尺寸、保护层厚度、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钢筋的焊接质量、钢筋的机械连接质量等均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并做好隐蔽记录及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⑵ 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所用的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养护处理符合施工验收规范,标高、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符合施工验收规范规定,混凝土外观质量较好,局部有麻面现象。混凝土试块取样制作,养护条件符合要求,混凝土试块C154组,C203组,C3010组,C4024组,根据GB50204—2002的标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⑶ 地下防水卷材出场合格证、检验报告齐全,并对进场材料现场随机取样并送检,经检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卷材施工铺贴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规定。
⑷ 电气防雷接地和预埋管线、给排水预留孔位置及尺寸等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规定。
3、观感质量验收
通过对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各分项的外观检查验收,观感质量总体评价为一般。
4、各分项工程质量评定验收
经对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施工中各分项工程的各检验批全面详细检查,各检验批质量均达到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的合格标准,同意对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地下防水工程等分项工程进行验收。
5、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统计
地基与基础分部共7个分项工程,49个检验批,分项工程全部合格,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
四、评估意见
根据以上情况,阿克苏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晶水路1#高层住宅工程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经过施工单位三级自检,质量评定为合格,监理单位组织对其进行四级验收,发现部分小缺陷,已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单位已完成整改,经现场目测和实测,工程所测部位全部合格,质保资料基本齐全、真实、有效,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质量验收规范规定,工程质量等级评定为合格。
xxxx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xxxxx住宅项目监理部
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 篇6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图纸、文字、图表及声像等多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接收工作直接关系到后期的档案管理效果。当前工程档案的接收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
2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接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程档案前期文件的数字化工作成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完整的工程档案是从工程的立项、设计、开工、施工过程到最后竣工验收的全部文字资料和图纸。而实际工作中,对工程档案的归档往往是从工程的开工开始,特别是对于那些施工时间长、牵涉单位或部门多、年代久远的项目来说,缺少前期文件或原件资料丢失。因此前期资料的收集成为工程资料归档的一个“瓶颈”,工程档案前期文件的数字化工作也就成为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2.2 缺乏对工程施工过程资料的前端控制。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不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才开始收集、归档,而是在工程建设前期,就应将档案编制工作一齐纳入到工程建设之中,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监督施工单位按照相关工程档案编制要求真实地记录施工情况,准确地填写数据,避免施工资料滞后性。
2.3 对声像档案的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工程档案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纸质材料,影像、录音、电子图片、电子文档等记录工程建设活动的方式越来越重要。但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未对声像档案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存档、保管、利用。因此,主要资料存在了个人手中,导致资料的最后遗失。
3 防范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接收工作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有着重大意义。领导重视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关键。要让单位的领导者认识到档案是“单位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档案工作纳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计划中,摆上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职工岗位责任考核的制度中,
对档案工作做到有领导分管,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使这项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3.2 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接收工作的前期策划。首先,确定工程项目档案归档前期策划思路: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结合项目具体情况,提前制定项目归档前期策划,明确工程建设各阶段、各类文件收集整理的责任人员、归档时间及整理标准,作为项目各参建单位项目档案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其次,确定归档范围。项目档案是指电网建设项目在立项、审批、采购(含招投标)、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竣工验收及试运行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纸质、光盘等不同载体的全部文件材料。最后,明确档案形成进度及要求。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要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项目申请立项时,即开始项目文件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工作,要明确合同相关方提交项目档案的套数、案卷质量、移交范围、移交时间及电子文件等具体责任要求。
3.3 严格按照档案要求,做好接收工作。纸质文件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完备,并且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为原件。录音、录像文件应保证载体的有效性。归档文件应编卷、册、分册,每卷应有总目录及分目录。册下可分为分册,由立卷单位根据内容多少划分;卷内材料尺寸应统一;装订的案卷四边应齐整,装订要用棉线,不允许有金属物。
3.4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电子档案接收与归档的方法。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电子档案的接收和归档工作主要采用两种方法:①对上交的原始纸质档案文件进行扫描,保存扫描的文件。②要求建设单位提交完整的原始电子文件。
4 结束语
地基基础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 篇7
1 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的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 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中国东南偏西地区和内陆湖泊区有深厚的淤泥质土。许多地区有膨胀土, 有些古城和大城市还有成片的杂填土和古河道、地穴遗址。西北、华北地区有深厚的湿陷性黄土。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此外主要在西南地区有大片的溶岩, 在全国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同时, 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国家, 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 提出了各种复杂和大量的技术难题。
2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
2.1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处理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
造成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 因而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而巨额的浪费确实惊人。
2.2 地基基础设计本身的缺陷是引起地基基
础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阶段易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基土的扰动, 雨水浸泡, 地基土受冻等处理不当, 经常引起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
2.3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多发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建设主体认识上的忽视,
造成各阶段质量投入不足所致。忽视勘察活动中的人力、技术、设备投入, 分析不详尽准确, 形成地基勘察质量问题, 这是引起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犯本本主义错误, 只是一向直接依据勘察报告的结论, 忽视现场勘察与调查, 埋下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隐患。
2.4 施工阶段,
有些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忽视基础工程的施工, 对地基基础工程各工序、各环节质量活动和质量行为重视不够, 尤其是对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现场施工处理不重视, 缺乏科学依据, 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在人力、材料、设备投入上大做文章, 粗制滥造, 甚至有些业主负责人伙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一起作弊, 以次充好, 加大了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
3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潜在性
3.1 由于主体结构体系简化过程中对其实际受力机理的认识具有不完全性,
设计考虑欠缺, 受力分析不准确, 结构计算有误, 给主体结构工程满负荷运行潜留了先天性的质量隐患, 使用中各种不利因素、不利荷载的发生容易激化这种缺陷, 产生失去常规的破坏。
3.2 随着后续工序的进行,
最终都要对其进行维护结构和装饰工程的覆盖, 这些表面结构的本身有一定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竣工交付使用后, 主体结构部件即使出现局部质量问题, 在初期也是难以发现的, 至少要冲破其维护面层的承载能力或者变形到影响外表结构的形状, 才能表现出来, 由于外表饰面的覆盖性, 完工后质量问题难以观测, 一旦发现已经造成相联的其它部件的破坏, 影响正常使用功能, 常常酿成无法修补的质量事故。
3.3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连接来看, 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
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 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检查验收, 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内在根源。
3.4 主体结构材料多样,
材料本身质量检验的统计性, 有可能造成缺陷材料未检查出来而已经用于隐蔽工程之中, 材料本身性能不足所引起的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问题更是潜在发生的。
4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
由于它是上部荷载传递给基础工程的媒介,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引起它的破坏所带来维护结构、装饰面层、使用空间、设备等其它系统的破坏。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是与地基基础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的, 所有建设工程质量都是基于地基基础之上的, 地基基础一旦出现质量事故问题, 势必直接影响与其紧固连为一体的主体结构的质量, 轻者引起主体结构裂缝, 局部破坏, 重者使主体结构失效, 丧失承载能力, 致使建设工程全部报废, 甚至倒塌。
5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 建设工程一旦建设投入使用, 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由它所带来的损失, 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必要的投入要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设计, 还是施工质量问题, 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 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 引起建设工程致命的、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 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 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 其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 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 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6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责任的多元性
一旦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酿成, 又往往涉及多方面的主体和多方原因, 其质量责任具有明显的多层次多元性特征。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从其形成的时间阶段上看, 可能发生在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 以其形成的原因看, 可能是勘察主体、设计主体、施工主体、业主主体、材料供应主体、施工监督管理主体的失误所致, 仅就一个主体的责任分析, 可能是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责任, 可能是技术、管理、经济上的问题, 可能是材料、设备、人力投入问题, 也可能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7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 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的, 一是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 事故处理的地下施工操作困难性大, 二是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 对它本身的处理, 必然涉及到上部结构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 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 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 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8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代价高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具有明显的高代价性, 一定程度上, 甚至会远远比重新建造一个基础工程的费用还要大得多。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困难性大, 必然带来处理的高费用, 由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引发的建设工程其他部位的破坏和损伤的处理费用更是难以估计, 再有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现的困难性, 也势必加大处理成本。
参考文献
[1]郭汉.建设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问题及其特征分析[J].2005, 3.
[2]杜千层, 李宁.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发展及展望[J].2004, 10.
[3]田德武.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J].2006, 5.
桩基础工程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篇8
关键词:桩基础工程,分析,处理
影响桩基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文章通过在施工中对影响桩基础质量的关键作系统的分析, 提出严密的处理方案, 再严格控制方案的实施, 将有利于建筑物的质量和结构安全。
万丈高楼从地起, 房屋的自重、抗风、抗震等全靠房屋的基础支承、抵抗, 可想而知, 基础部分对建筑物是多么的重要。基础工程施工对质量的要求高, 施工工序多, 因此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较多。通过对影响桩基质量的关键作分析与处理, 有利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现重点讲述打 (压) 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类别、原因分析、常用处理方法。
一、常见质量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
打 (压) 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 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的偏差过大等五大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的常见原因有:
(1) 桩沉人深度不足;
(2) 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 但桩深已达设计值;
(3) 最终贯人度过大;
(4) 其他, 诸如桩倾斜过大、断裂等原因导致单桩承载力下降;
(5) 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
(1) 预制桩质量差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 最易造成桩倾斜;
(2) 桩机安装不正, 桩架与地面不垂直;
(3) 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 产生锤击偏心;
(4) 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
(5) 桩距过小, 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
(6) 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 其他原因还有三种:
(1) 桩堆放、起吊、运输的支点或吊点位置不当;
(2) 沉桩过程中, 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如桩制作质量造成的弯曲, 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 锤击产生的弯曲等;
(3) 锤击次数过多。
4、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设计桩较长时, 因施工工艺的需要, 桩分段预制, 分段沉人, 各段之间常用钢制焊接连接件做桩接头。这种桩接头的断离现象也较常见。其原因, 除了上述第2点中 (1) 一 (5) 外, 还有上、下节桩中心线不重合;桩接头施工质量差, 如焊缝尺寸不足等原因。
5、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测量放线差错;沉桩工艺不良。
二、常用处理方法
一般处理方法有:补沉法、补桩法、送补结合法、纠偏法、扩大承台法、复合地基法等,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1、补沉法。预制桩人土深度不足时, 或打人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 均可采用此法。
2、补桩法。
可采用下述两种的任一种: (1) 桩基承台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 可采用先钻孔, 后植桩, 再沉桩的方法; (2) 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 设施简单, 操作方便, 不延长工期。
3、补送结合法。
当打人桩采用分节连接, 逐根沉人时, 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 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 使其下沉, 把松开的接头再顶紧, 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 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 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 另一方面补打的整桩可承受地震荷载。
4、纠偏法。
桩身倾斜, 但未断裂, 且桩长较短, 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 而未断裂, 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5、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 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 而需要扩大桩基承台的面积:
(1) 桩位偏差大。原设计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 可用扩大承台法处理。
(2)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
(3) 桩基质量不均匀, 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 或为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用把独立的桩基承台连成整块, 提高基础整体性, 或设抗震地梁。
6、复合地基法。
此法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 对地基作适当处理, 提高地基承载力, 更有效地分担桩基的荷载。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承台下做换土地基。在桩基承台施工前, 挖除一定深度的土, 换成砂石填层分层夯填, 然后再在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 (2) 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当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 可采用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水泥土桩的方法, 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7、修改桩型或沉桩参数:
(1) 改变桩型, 如预制方桩改为预应力管桩等。
(2) 改变桩人土深度。
例如预制桩过程中遇到较厚的密实粉砂或粉土层, 出现桩下沉困难, 甚至发生断桩事故, 此时可采用缩短桩长, 增加桩数量, 取密实的粉砂层环境中施工。
岩土工程的基础勘察技术问题探讨 篇9
正如上述所说, 在一个工程项目立项之后, 就必须马上对施工现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才能开展后继的工作,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客户需求的工期很紧张, 这就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勘测出详细、准确的结果。但是, 要是遇上地形比较复杂, 工程的覆盖面又比较大, 加之施工地的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 难免在勘测的结果上会有一定的误差,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勘察不能提供完全准确结果和数据的问题, 这是在具体施工时常见的情况。
(1) 在周围环境的长期变化和作用下, 形成了地质的变化, 所以, 施工地的地质情况应该和周围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 在地质勘测的工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 否则, 由于对环境的地形地貌等环境没有详细深入的了解, 这样勘察出来的结果只能是代表施工地的暂时的地质情况, 得到的数据就缺乏科学性, 势必对所施工工程留下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慢慢体现时, 就会出现一些的安全问题, 不但耽误了施工周期, 也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更是一种很大的浪费[2]。
(2) 同时, 由于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估性,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仅要当作非常细致的工作来完成, 而且需要勘测人员要有一定的工作热情和非常细致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纰漏, 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但是, 有些开发商和勘测队伍, 在勘察时, 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一味的追求成本, 时不时的出现该测的不测、或该测的漏测等情况, 势必出现测试结果的不完全和不科学, 同样给施工的工程带来不可预计的隐患。
(2) 所有的岩土勘察工程和数据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和汇总, 在整个项目结束时, 以报告的形式为后继的工程建设和施工提供详尽的依据[3]。实际的情况时, 一些勘测人员, 由于工作态度和资金成本的原因, 不仅勘察的项目不全, 而且报告、汇总也不全, 这样的勘察报告, 在指导后期的工程建设中无法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除此之外,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出现其他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最终对勘察的结果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因此, 在岩土勘察的安排上, 在提高勘察人员技术水平的同时, 不要忽略了他们自身素质的培养, 只有提高了整体的勘测水平, 才能提高我国工程建设勘察的整体水平。
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
2.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数字化
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使传统的勘察方法向数字自动化的过渡, 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分别分析一下现阶段主要应用的数字化勘察技术的两个因素。
(1) 数字建模。当前采用的主要建模方法是数字表面模型法 (DSM) , 该方法是通过测量工程地质一系列的点数据, 通过这些离散的点信息, 抽象的按照他们之间的同属性, 通过模拟出网状的面片, 最后连接这些面片, 形成了这个地质带的几何、属性和空间的地质特性, 较准确、真实的表现出该地面的实际起伏特征, 这样工程施工时就可以很直观的建构施工地的地质界面。另外, 在地形建模时也可以运用地形建模的方法, 就是以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 测试数据为基础, 通过遥感数字影像技术来生成该地的三维地形图, 在对这些立体的图形进行正投影, 生成二维的平面图, 使用图形编辑软件, 如PHOTOSHOP等, 进行编辑和调色, 最后完成该地区的三维地图[4]。在数字建模的过程中, 特别要留意的就是地质三维的数字化, 就是要在三维地图的地质空间中明确的标明该地区的地层、岩石、土质、天然气、石油、矿藏、地下水、海水和一些其他废物等。
(2) 数字化工程系统数据库的建立。要在GIS的基础上系统的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的空间的和非空间的原始数据作为主要的地理信息, 主要包括: (1) 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和自然归属区等基本地理数据; (2) 勘测地的岩土工程勘测资料, 如该地区的地理和环境指标, 还有建设施工地的地质年代和地质沉积等资料。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数字化工程系统数据库的建设:a.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管理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 它通过对密集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 将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与实体的相关功能和行为相剥离, 以现实中的实体数据为侧影来研究数据对象的属性关系, 而建立起来的数据结构模型。b.建立和实现系统数据库。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处理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和最终数据。所谓原始数据, 就是在勘测点测得的测点位置数据和测点信息数据;中间数据就是根据以上的原始数据由系统生成的地层和层面的可以供用户自由查询的直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和剖面模型等;而由中间数据生成的一系列的图表、文档和资料都统称为最终数据[5]。
2.2 新技术的发展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基础是勘测技术。在技术这一方面, 我国的起步较晚, 和国外相比, 有一定的差距。以岩土力学为例, 要完善不太成熟的参数测试技术, 就必须在传统的测试手法上, 充分的应用现代的波动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物理应用技术。这样, 传统的“点”测试法就有可能发展到更好的表现测试地空间的“面”和“体”的测试理念, 另外, 勘测技术也可以从以前的直接触探下的有孔、破损测试转入高效的无孔、无损测试。
3 结束语
工程建设良好快速的发展, 对工程的质量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高质高量的完成, 按照国家建设的要求, 必须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和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对该工程项目按照标准的程序和流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由于我国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还不够完善, 在实际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的问题, 但在日常的工程施工实践中, 不断的积累, 不断的强化行的勘测技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岩土勘察技术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晓明.岩土工程基础勘察技术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05∶158+161.
[2]谢林冲.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1∶64-65.
[3]欧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6∶300.
[4]韩亚明.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技术问题及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3, 10∶51-53.
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 篇10
1 天然地基浅基础
天然地基是较为常见的浅基础形式, 同时也是建筑工程常用基础体系, 具有施工可行性高、经济性强等特点, 该基础形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其质量容易得到控制与保证, 因此该基础形式是勘察人员在实际勘察中优先考虑的基础类型。通常该基础形式适用于多层或整体荷载小以及单体面积较少等工程。
在实际地质勘察过程中勘察人员需要要特别注意问题包括: (1) 保证地基的适宜性以及稳定性, (2) 确定准确的不良地质位置, (3) 充分考虑持力层的均匀性以及软弱下卧层的位置, (4) 初步判定基础持力层承载力是否符合建筑工程荷载标准, (5) 地基出现的沉降量的均匀程度、沉降数值、变形程度是否与规范要求相符合, (6) 判定基础持力层所处的顶板埋深与地下常水位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影响。
选择天然浅基础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是:如在花岗岩区域的填沟挖山平整的地基勘察过程中, 区分原有以及新挖花岗岩残积土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原生残积土以及挖搬残积土显得极为类似, 如果没用进行全面分析便很难进行分辨。一旦辨别发生错误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如广东省中山、深圳等地区都曾先后出现过勘察人员讲新填残积土与原生残积土发生混淆, 只有待其在基础开挖的施工中才得以发现, 最终造成基础设计发生变更, 甚至建筑项目建好后才发现基础问题, 最终造成房子拆除重建。又如, 无锡市某别墅完成封顶没多久, 就因沉降不均匀造成房子发生严重倾斜, 最终造成项目推到拆除, 需要进行二次钻探验证, 确定基础正确的持力层。
2 预制桩基础
某些建筑项目如不适用天然地基的浅基础形式, 而是所处岩土层不能符合拟建工程荷载与变形标准条件, 且基础所处的持力层埋深较大, 在这样的条件下桩基础成为常用的基础形式, 该基础体系适用于二十层以下建筑。近年来该结构体系在苏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采用该基础类型过程中, 在日常勘察中不仅完成日常地基勘察评价工作, 还需要应特别注意预制桩的评价问题, 如就沉桩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价, 判断桩穿过各类地层特性, 如预制桩穿过上部地层的砂层以及硬壳层时, 勘察人员需要结合砂层的密实度、厚度以及硬壳层的硬度与厚度展开具体分析评价与论证, 勘察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砂层厚度过程中充分剖析打桩时出现的挤土效应, 判断沉桩情况。
3 筏板与箱型基础
筏板基础与箱型基础是超高层、高层建筑极为常用的深基础体系, 如建筑所处基础埋置深度较大, 其地基开挖较大, 地下室一般为多层, 埋深一般控制在10~15米, 甚至超高层基础埋深超过二十米, 该深基础体系具有施工风险大、施工成本高以及工期长等特点。因此制定勘察报告保证其经济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 能够正确评价与论证施工的可行性, 只有这样的基础类型才能容易被业主与设计接受。在实际勘察过程中, 勘察人员需要评价、查明拟建工程区域内岩土层结构、类型、深度、分布以及坡度和图层变化规律等, 在基础选型确定前需要评价与分析地基的均匀性、稳定性以及承载力等日常内容。
4 人工灌注桩
人工灌注桩本身对建筑工程质量容易掌控, 还能多桩作业, 能够缩短工期, 控制造价等优点, 之前是深基础在地质图层偏差较大是首选类型, 并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采用, 人工灌注桩体系适用于地基土层均匀性不好, 持力层变化幅度大, 而建筑工程受荷载较大, 这样的基础类型广泛应用于山区, 能够有效解决地基不均匀等设计难题。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础类型的确定是岩土地质勘察报告的重点, 这也是场地工程报告的重点与中心, 所以勘察人员要具有严谨, 科学的态度, 结合场地岩土层的水文条件与特征, 并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展开全面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选择最合理的基础类型更好地为业主与设计部门服务。除此以外, 该基础类型在日常勘察评价过程中要有侧重点, 通过对建筑工程地质详细勘察, 实现建筑基础建设成本最低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并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摘要:建筑场地基础选型一直是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关键与核心,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丰富地质勘察经验, 详细阐述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关于建筑基础选型等相关问题。而每一种基础形式都会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度、施工成本、可实施性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 建筑基础选型对提高建筑工程勘察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基础选型
参考文献
[1]晏致涛, 李正良, 邓安福等.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专家系统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23 (6) :22-26, 90.
[2]张世海, 段慧杰.高层建筑基础选型特征与过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5, 31 (6) :96-100.
[3]晏文锋.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与设计[J].中外建筑, 2007 (1) :85-86.
[4]郑瑰青.层次分析法在基础选型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 2013 (3) :1-3, 25.
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 篇11
【摘 要】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还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投资是否成功。但是在现阶段的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由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监管力度不足而造成的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施工质量控制
0.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既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建筑实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想要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就要从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入手。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程实体的质量,也就是要满足业主所要求的如主体结构安全、建筑地基基础的牢固以及合理的通风采光等使用功能;二是施工的管理质量,也就是指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由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时,要立足于对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行业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
1.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1.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1.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1.4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2.防治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2.1.1施工质量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2.1.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2.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从严格限制准入资质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4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2.4.1严把材料采购关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2.4.2严把材料检测关
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2.4.3严把材料使用关
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就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仓库、场地、道路等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进行材料的使用,降低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还要注意对施工使用到的试验仪器、机械设备等进行管理和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5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3.结论
基础性工程常见问题 篇12
1 基础处理概述
水利工程基础建设是指建设项目的工作流程, 要按照先后顺序有序开展, 基本步骤是决策、预算、设计、施工、竣工, 然后相关管理层开始验收,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对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工程基础施工难度大程序繁琐, 又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建设。基础处理, 首先是掌握施工图纸, 做地质研究综合分析得出侦查报告, 再次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技术文件[1]。水利水电工程挖掘前, 一定要注重管理和相关处理设计, 要按照施工设计有规划的进行, 确保工程建设严谨。同时施工区域的各类管线要与相关部门协商出合理科学的措施方案, 对管线妥善安排。
1.1 技术复杂
水利水电大坝建设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 地质结构多变。上部分受各种建筑结构制约, 下部地质结构复杂。在建造时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比如荷载数量、运行中事故解决方案。这有考虑全面, 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不会出现巨大的安全隐患[2]。同时说明了基础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也间接表明基础设计要具备严谨的科学合理性。
1.2 质量评价困难
水利水电大坝基础工程在客观角度上分析属于隐蔽工程, 在工程竣工后, 才对其做质量评价。因此质量评价比较困难, 在大坝投入使用中发现质量问题, 修复问题就能难以看展, 耗费资金巨大, 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在基础工程施工前期, 要注重设计与施工质量问题, 做好监督工作。
1.3 工期较短
大坝建设主要是因为开发使用水力资源, 一般布置的位置是要协助和配合水利任务的。在建筑工程时, 多数集中在枯水期, 在水位相对较浅时选择施工, 并且在集中的时间短内工作也受气候影响, 因为工期时间受到限制, 施工任务相对繁重, 所以在建筑中不但要考虑施工设计与管理, 还要考虑工程造价与工作效率的协调性。
2 水利工程基础处理设计案例分析
2.1 案例分析
某峡谷中部建拦河大坝, 建筑类型是缓凝土构造重力拱坝。坝高为80m, 其坝轴线长为335m, 虽然地质条件要求不高, 但是坝基处有断层, 岩体渗水性比较强, 软弱夹层就容易出现, 该工程变形模量在0.25~0.35Gpa之间, 但是抗剪强度只在0.25~0.35, 较其他水利水电地质岩石相比, 力学体征显得过于低, 不利用大坝承载荷。
2.2 处理设计
2.2.1 处理内容
大坝工程一般处理的关键点, 在于拱坝平面, 要将大坝所承受的重力转移或者均摊到基岩。如果受到超载荷外力, 大坝肩部岩体会与基岩产生物力反力, 两种力相互作用, 促使大坝在运行中保持正常状态[3]。大坝在建筑时一定包保障基础硬度, 这样大坝在后续使用中才能优良稳定, 其承载力也可以满足大坝使用需求。该工程, 地质构造存在灰岩, 灰岩是一种抗重能力较差的岩石, 比较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 对大坝基础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在基础处理设计时, 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对灰岩进行固结灌浆工程, 这种混凝土灌溉方式, 促使基岩更加的牢固。如果大坝两岸的拱肩位置在投入使用中可能受到的载荷过重, 对这两处位置同样采用固结灌浆的方式, 加固地基的坚硬程度。
2.2.2 具体设计
受地质影响, 大坝基础挖掘主要是使用台阶式挖掘手段, 台阶设计的高度和台面宽度受坝体抗滑影响, 该工程设计的台阶高度与坝低对比是1:1.5, 设计的台阶高差为9m, 挖掘破比值经过计算得出1;0.35。为满足力学和水力冲击下的坝体稳定性要求, 在建设时将坝面倾斜了8度左右, 促使坝体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还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 洪泄会造成雾化水的现象产生, 进而侵蚀两岸。则需要碰洒混凝土制造干湿交替的效果, 从而对边坡进行保护。该工程存在的软弱夹层现象, 在设计处理时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利用掏挖等手段进行软弱夹层处理, 掏挖深度控制在5m左右, 同时用混凝土进行填塞。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对于帷幕、抗渗和大坝地基处理问题, 在坝基沙粒分布不均匀地带, 设置截水槽促使其稳妥可靠。一般是使用水泥灌浆的方法, 增强大坝基础的防渗结构。或者采用粘性土料修筑防渗体, 减少坝基渗漏损失。
2.3 设计方案
该河床多发洪泄水灾, 在处理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一问题, 对抗浮稳定差、水位高的河床位置进行排水。一般水力水电大坝在建设时, 均采用封闭式排水手段, 目前来看效果良好。大坝在建设时还会考虑基础排水问题, 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力对坝基的压力, 所以在大坝底部设置基础排水孔。该工程软弱夹层抗压能力弱, 增加基础排水孔, 可以减少软弱夹层的压力。
3 结束语
希望本文对今后的大坝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意义, 进而牢固水利水电事业蓬勃发展, 促进实现新跨越。当前水利水电建设任务繁重, 只有落实处理设计问题, 才符合新时期水利建设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1]朱爱林.水利水电大坝工程基础的处理设计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24) :448-448
[2]陈强标.大坝工程基础处理的设计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4)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