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2024-08-07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共12篇)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篇1

一、农村教育的功能

第一, 农村教育的经济功能。农村的发展要靠科技,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 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生产的主体, 而在农业生产中, 农民是生产的主体。因此, 农村要发展, 农民就要更多地接受教育,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民收入多少有直接的影响。根据《1992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的资料, 1991年农村文盲户人均纯收入为536元, 小学户为643元, 初中户为718元, 高中户为759元, 中专户为949元, 大专户为1071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经济收入。因此, 要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第二, 农村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农村教育通过政治文化知识的传播可以使受教育者基本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第三, 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功能, 因此, 通过教育可以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 使其在整个社会传播开来。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 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实现,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实施等, 使大多数农村孩子有学可上。但是, 农村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 农村教育的价值存在被异化的倾向。我国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倾向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农村社会成员将教育视为进入城市的工具, 认为只有努力读书才能考上好的大学, 从而离开农村, 改变农民的身份。农村学生只知读书不懂农活的大有人在, 其父辈深知其中艰辛, 宁愿付出一生的积蓄也要让子女读书、工作, 留在城市。这也造成了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 不利于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

其次, 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改进。我国农村学校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具体表现为农村教师缺乏专业认同感、回避课程改革、合作意识不强及教师专业发展边缘化等。由于地域的限制, 农村远离城市, 交通不便, 相关信息的获取较为困难以及在教育制度的安排、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在客观上了导致了农村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 农村学校教师利用工作时间进行教育科研的只占农村教师数的6.3%, 其中58%的农村教师从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科研。

最后, 农村教育内容脱离了农村的现实, 偏向城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同样采用城市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这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脱离。农村受教育者更亲近于大自然, 有着更多的劳动实践的机会, 可是,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 他们的学习难以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由于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生活的现实, 完全依附城市, 在耗费了大量农村资源后, 其结果只能是为城市输送了少数精英而已。

三、发展农村教育的建议

目前, 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教育改革困难重重, 而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宏大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制定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时应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体制, 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 协调发展城乡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 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差异。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 使教育真正起到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作用。农村教育虽具有地域的特殊性, 但仍然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人的发展规律, 了解教育是怎样促进人的发展的。农村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离农”, 农村教育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终极目标。

第三, 把评价作为一种手段, 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农村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因此, 要提高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要使评价方式多元化, 重视教师自评。为教师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使教师之间能够分享智慧, 共同提高专业素养, 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篇2

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最近我们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深入全区各乡镇近百所中小学进行调研。现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问题   1.教师分布不合理   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区为例,全区教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区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5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2270名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4447名小学教师问卷中,2252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0.6%。   5.“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相当一部分乡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对4411名初中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学教一致的有2324人,相关专业的1160人,文理跨科的703人,学历不达标的224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6.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5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189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810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962人。   7.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对策   1.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夯实省、市、区、乡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税费改革中,要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对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分头包干的办法,中央财政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包省级贫困县。对贫困地区农村“一费制”最好不一刀切,给县里一点调控空间,因为“穷县里面有富镇,贫乡里面有富村,穷村里面有富人”。   2.关键在改革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3.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   我区去年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采取了四点措施。一是聘用了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二是鼓励教管站人员重返课堂,全区共有72名教管站人员重上了讲台;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32名高中教师,35名初中教师;四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110名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2年。今年我们面向全区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共有1701人参加资格认定,这些人中有近一半已在中小学教学岗位。对另一半人员,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中小学和各级政府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源头”。   4.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   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镇定期服务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平桥区从1995年开始建立城镇富余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制度,8年来,有500多名城镇教师下乡支教。   5.加强教师教育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6.减轻负担,提高待遇   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有条件的县区、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要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吸收农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入党,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中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本人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关爱 学校关心 社会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在用汗水换取比农村更丰富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教育却出现了严重问题。据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中品学都存在问题的学生又占有相当大比例。家庭教育的缺失,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现阶段广大农村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降低、道德意识淡薄、安全问题频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后,子女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40%,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就决定了他们很难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只充当了“生活保姆”角色。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没有安全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无上进心、苦闷、忧郁、悲观、自卑、易怒,敏感甚至厌世。这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学校原因

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多,校园生活枯燥单调。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问题得不到学校老师的重视、关心,他们的心语得不到倾诉,长久积压的心理负荷势必导致极端性格的形成和极端行为的产生。缺少爱的教育是枯燥和残酷的。

(三)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互联网等媒体在推广过程中管理不规范等。留守儿童自制力差,极易成为这些“不良诱惑”的牺牲品。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已成为新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不可能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本人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策略,以期与关注此问题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情中之最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尽管不在子女身边,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子女,履行监护职责。一是语言直接沟通,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电话,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沟通。二是间接沟通,建立空中走廊,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多金钱,对子女的消费支出有计划、有监督。否则将会给子女赌博、上网、浪费等不良行为留下隐患。选择家中托管子女的监护人应慎重,不能把子女托付给言而无信、游手好闲、迷信愚昧的人监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学校关心,营造温暖、活泼的学校教育环境。

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已无法将关爱直接施于子女,此时学校老师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一播情使命。

第一,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子女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呵护,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诚信“信用社”、储蓄小银行,举办生日班会等。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情感抚养。例如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沟通,防止产生逆反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控情绪,在实践中磨砺意志等,使教师与留守儿童像亲人一样和谐。

第二,教育理念要更新。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儿童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儿童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采用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儿童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创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儿童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业性舞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儿童开放。有关部门应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实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 吴霓. 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第5期.

[3] 蒋笃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9日 第3版.

我国农村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4

一、 我国农村教育现存问题

1.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 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点并不少, 几乎达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 每个学区都有一所初中。但近些年来, 由于农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显著, 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递减, 再加上不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带到了城市上学, 这些原因造成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 偌大的校园里人迹稀少, 空荡荡的教室内书声零落 , 个别农村学校竟出现了教师人数超过学生的尴尬现象。学校是个需要人气的地方, 教师对着面前的三两个学生提不起劲头教, 学生也没有比学赶帮的热情。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 这类袖珍学校今后的发展前途也很尴尬:如果政府加大对它的投入, 似乎不值得;如果不管它, 它将一直落后下去。另一方面, 农村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不公平分配的现象。比如:每个乡镇都有至少一所重点初中, 每个县都有至少一所重点高中。当地的教育资源大量流向这些重点学校:这里的教师是最棒的, 校舍、实验室等硬件也是最好的, 当然, 当地成绩突出的学生被它们一网打尽。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也纷纷找关系、出高价设法挤进重点中学, 导致这些重点中学人满为患, 每班人数甚至达一百多人。那些非重点学校的命运就比较惨了:向主管部门要不来钱, 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招来的本来就是重点中学挑剩下的学生却还要大量流失, 教师也频频跳槽。

2.农村师资力量仍较薄弱,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 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 因此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少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 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 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较老化。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 体育、音乐、美术、幼教、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农村教师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在我国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好的农村地区, 教师比较充裕, 甚至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浮于事的超编现象;但在我国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教师相当短缺, 那里的教师分身乏术, 一个人往往包教多个年级、多个学科, 不但教师很累, 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到影响。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仍然偏低, 他们不能和城市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 特别是那些代课教师, 报酬少得可怜。

3.农村学校的软硬件缺口依然较大, 农村教育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

尽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与城市学校相比,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很落后。比如:很多农村学校还缺少图书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在农村学校的软件方面, 普遍存在办学理念落后、学校管理粗放随意。比如:有些科目说不开设就不开设了, 遇到雨雪天或农忙师生们动不动就停课放假了,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对教师的考勤考核失于松懈等等。由于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其他种种原因, 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更有明显差距。如:农村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偏低, 差生比例大, 学生辍学率高, 升学率低, 素质教育也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不少农民家长对此深感不满和焦虑, 他们中的不少人甘愿多花点钱把子女送往城市读中小学。

4.农村幼儿教育和农民的技能文化培训亟待加强。

如果让城市和农村的同龄儿童站在一起比较, 就不难看出在个性表现、才艺表演等方面后者明显逊色于前者。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开发程度不同。城市儿童从0岁方案的胎教开始, 到花样翻新、各具特色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 一路走来城市孩子俨然已被培养成了“小大人”。而农村儿童却没有如此幸运, 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托儿所、幼儿园, 许多农村儿童从出生后到入学前, 过的是玩泥巴、捉虫子、逗小狗小猫的生活, 没有人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识字、讲故事。所以,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 在同城市孩子的竞争中, 他们已输在起跑线上, 拉下的距离甚至终生都难赶上。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民的职业技能文化培训。千百年来, 我国广大农村为城市输送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类人才, 而农村自身却因为人才的大量流失而沦为文化科技的贫瘠之地。目前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我国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低于其他社会阶层, 这不但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拦路虎, 也是农民受歧视的主要根源。因此, 对农民进行文化技能培训是一件十分紧迫、意义重大的事情,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行动, 比如:我国许多城市开办了农民工学校, 免费为农民提供培训。但遗憾的是, 在真正的农村, 在农民的家门口, 却缺少这样的培训农民的学校。指望城市的某些单位每年的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无疑是杯水车薪, 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文化培训必须长期化、制度化、本地化。

二、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 农村教育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还可以进一步推想, 占据中国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农村教育也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成败盛衰。因此, 我国农村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并不是穷乡僻壤中的枝节小事, 必须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在此, 笔者有浅陋之见聊做对策, 权当引玉之砖。

1.我国农村中小学要实行合并集中战略。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多而分散、生源稀少、质量不高的状况, 要实行合并集中战略。具体做法是: (1) 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取消现在每个行政村都有小学的制度, 将相邻的三两个行政村划分为一个学区, 每个学区只设一所小学, 该小学应设在对外交通便利的地点。这种做法必然使部分学生的上学距离增大, 可做如下解决:以村村通公路为基础, 每个学校配一辆校车, 开通学生公交。高年级学生可实行寄宿制, 低年级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 早晚可乘车上下学。还可打破学区和行政村的界限, 实行就近入学。 (2) 每个乡的初中要集中在乡镇上, 每个县的高中要集中在县城。可根据学生的多少, 每个乡的初中以两、三所为宜, 全部集中在乡政府所在地或其他镇上。每个县的高中以三、四所为宜, 尽可能集中在县城。这样即保证了学校有较大的规模, 也营造了竞争的氛围。同时, 应取消重点初中, 实行初中生按学区划片入学。 (3) 农村中小学实行合并集中好处多多。 农村中小学实行合并集中后, 学校数目大大减少, 学校规模明显扩大, 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和教育投入, 更重要的是每个学校都可享有规模效益, 既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 又可和其他学校共享教育资源。比如:在同一镇上或同一县城相邻较近的学校可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甚至优秀教师。还有突出的一点好处是, 合并后的学校集中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可以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 使教师可以安心从教。

2.农村幼教和农民技能文化培训要实行分散贴近战略。

农村幼儿教育和农民技能文化培训必须得到重视, 应该在农村开办幼儿园和农民培训学校。但针对自然村庄比较分散、农民忙闲的季节性较强的特点, 本着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目的, 农村幼教和农民技能文化培训要实行分散贴近战略。具体做法是:规模大的自然村一个村可开办一个幼儿园, 相邻较近的几个小自然村可以合办一个幼儿园。农民培训学校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办一个, 这正好可以利用村小学合并后的空闲教室。每个行政村应设置一名科技文化专干负责农民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是种植、养殖、农机使用和修理、家电修理、电脑、文化扫盲、文艺活动、法律以及外出打工需要的某些技能, 培训的时间包括农闲时节的集中时间培训和平时劳作之余的零星学习, 培训教师可以是致富能人、专家学者或本村的科技文化专干。

3.强力推进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1) 对农村教师要强调待遇留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都较艰苦, 他们理应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作为补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应不低于甚至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教师, 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加大教龄补贴, 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甚至离退休年龄上要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坚守农村一线的正式教师, 可在距离较近的县城或乡镇为他们兴建教师公寓, 使他们在星期天或节假日能够换换环境。 (2) 对现有农村教师适当分流。现有农村中小学合并集中后, 很可能有一些教师成为剩余人员。对这部分人员要妥善安置:那些年老体弱的可享受提前离退休, 年轻、家在本地的女教师可转为村里的幼儿教师, 一部分人可成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和勤杂人员。 (3) 吸引高素质大学生下乡从教。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 我国大学生数量激增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这正好为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下乡从教创造了机会。我们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农村教师的骨干, 从而改善农村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和专业结构。 (4) 加强城乡师资交流。城乡师资交流有助于农村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 也有利于双方经验的交流和感情的沟通。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周期, 实行城乡教师双向互换顶岗或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或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观摩学习。

4.继续推进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狠抓教育质量。

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要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建设?我们的回答是:一般城市学校具有的设施设备, 农村学校逐步都要有;城市学校所具有的先进管理制度和方法, 也要在农村学校推行。

5.社会办学也要关注农村的教育需求。

在现在的城市, 社会力量办学竞争已趋白热化:各种各样的私立学校、私立幼儿园、学科补习班、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遗憾的是, 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子女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并且更舍得投入, 却很少有社会办学组织来关注这片广阔的市场。如果有人在农村开办补习班、艺术班, 一定也会有不少生源。如果在交通便利、距中心城市不太远、风景优美且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农村地区开办一所私立学校, 可吸引城乡两地的学生, 还可节省不少的运营成本。总之, 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需求也蕴含着商机, 有关人士应对此予以关注。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学校数量多而规模小, 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和软硬件仍较薄弱, 教育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幼教和农民的技能文化培训亟待加强。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应对之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篇5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方向偏差,教育脱离实际,师资队伍落后等突出问题.因此,应着手转变办学观念,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养.

作 者:王岚 Wang lan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030009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01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 目标 问题 对策

谈农村中学生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 中学生 教育 问题 对策

在实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农村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教育教学理念使农村教育教学如沐春风,在广袤的农村大地生根发芽,许多电子设备走进了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开始共享许多优秀的国家教育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城乡教育教学差距不断缩小。社会的发展进步,给农村学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教育问题日趋复杂,面对问题学生,许多教师都束手无策,许多家长心急如焚,许多学校绞尽脑汁也没能做出好决策。毋庸置疑,问题学生已成为农村教育教学的难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究农村中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农村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1.生活要求高,攀比严重,缺乏爱劳动、讲卫生的习惯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坏习惯。又加上有些父母常年外出,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只知道要给孩子补偿,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造成家庭教育的“漏洞”。学生在校相互攀比的现象日趋严重,穿戴比名牌,发型比时尚,生日比阔绰;生活垃圾随手扔,塑料袋满地都是,内务乱糟糟,劳动忙逃跑,扫地不愿做。当前,青少年缺乏爱劳动、讲卫生的习惯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2.痴迷网络,逃课现象越发严重

许多农村中学生痴迷于网络,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诱惑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晚上爬墙出去上网,有的利用手机上网,这些学生白天上课睡觉,老师叫都叫不醒;有的学生为了上网说谎请假,有的索性逃课。当前因上网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3.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相适应,早恋现象频发

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农村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相适应的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特别是受一些不健康报刊、书籍、影视作品及网络的不良影响,有些中学生已出现早恋现象,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目前,早恋学生语言暧昧,行为不堪入目,初中生早恋现象已经成为全国性教育问题。

4.思想道德素质低,是非美丑混淆,言行举止不文明

目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主义观念、公共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滋长;是非美丑混淆,文明礼仪失范、语言粗俗、穿戴不整、行为不规范。言行举止不文明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纪律性差,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思学习,在学校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甚至吸烟喝酒、打架斗殴也常有发生,这些学生往往屡教不改。在控辍保学下,学校教师都往往束手无策,学生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二、针对农村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教育一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指出:“关心和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和风气。”目前,社会的许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吞噬着我们的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只有优化了教育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学生才能少受社会的不良影响,学生才能真正远离不良报刊、书籍、影视、低俗风气,才能远离网吧。打工的浪潮使大部分学生远离了父母,给学生造成了许多心灵的创伤,一次次的溺爱抚慰,却让人更沮丧和无奈。因此,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学生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学生才能在远离溺爱中健康成长。教师呕心沥血地付出,循循善诱地教导,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得不到家长的鼎力支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只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一体化,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加快教育改革,健全教育体制,规范学生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步履缓慢。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似乎没有融合,考试制度依然指引着教育前进的方向。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健全,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难免会令人担忧。但是,学生的言行一天不规范,教育就难有出路。英国作家查·艾霍尔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只有规范学生的言行,我们的学生才能遵守学校纪律;才能尊敬师长;才能讲文明,懂礼貌;才能听从教师谆谆教导;才能明辨是非,甄别美丑;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只有健全中学生言行规范的制度,我们的教师才能依法依规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焕发活力,才能真正解决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问题。

3.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好学生与异性正常交往

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各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对于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我们不应大惊小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是很自然的。要解决初中生的早恋问题,首先是要预防,要加强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提醒学生注意交往方式,要把握交往的尺度。正如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所说:“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对有早恋现象的学生,要导不要堵,要成功地引导,不要失败地“隔离”;要公开交谈,不背后议论;要耐心劝导,不讽刺挖苦;组织大家讨论、研究,而不是神神秘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纠正谬误。

总之,农村中学生出现这些问题表明,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只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初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1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单独留守型:父母双方均外出, 单独留守的儿童;二是“单亲”留守型:父母一方外出, 与另一方一起留守的儿童;三是隔代抚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 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四是他人寄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 与亲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的儿童。

(二)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与孩子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 更谈不上对子女应有的家庭教育。隔代监护更是如此, 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 在精神上关注的少, 还存在年龄和文化的隔代差异, “代沟”问题尤其明显, 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 养成任意、放纵、随意的性格。

2. 学习成绩差。

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 厌学现象较为普遍。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 学习不刻苦, 成绩普遍不好。

3. 行为习惯不良。

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比如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 自制力较弱, 自立、自理能力较差, 有的孩子甚至还学会了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4. 性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 由于长期与父母或与父 (母) 一方分离, 留守儿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疏导, 致使有些孩子形成内向、孤僻、胆小、娇惯等性格。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 出现了自控能力差、好冲动、甚至动辄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 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 害怕与人交往。

二、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教育资源、教育制度的矛盾

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但是,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尽管各地方都制定了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有关政策, 但近几年, 进城务工人员迅速增加, 而教育资源的拓展速度无法跟上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扩张的节奏, 使得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工子女的就读需求。另一方面, 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中高考制度, 是农民工子女升学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 中考不能录取城市公费生。所以,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 其原因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

(二) 摆脱贫困的梦想与教育子女的冲突

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 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选择离开家乡和孩子去城里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但是他们必须面对家庭生活条件和子女教育之间的两难选择, 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从而使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成长。

(三)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衡

1.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隔代的祖辈或亲戚朋友, 监护责任意识不强, 监护责任不明确, 监护精力跟不上。

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照顾儿童, 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儿童, 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限制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乃至监护孩子的责任“转嫁”给学校, 从而加重了学校、教师的负担。

2. 留守儿童和家长的这种责任转移在学校和老师看来是

“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资金的不足、专业资源的匮乏使得学校、老师有心无力。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 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甚至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 一推了之。

3. 农村社会教育薄弱, 社会教育资源缺乏, 不能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村屯、社区组织无法或无力发挥作用, 在农村普遍缺乏与留守儿童相符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 这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统筹领导, 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网络

建立以市、县 (区) 、乡 (镇) 三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 完善形成以政府为主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以留守儿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 督促临时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行政村管护网络,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扶网络, 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护网络, 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关心, 扶助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建立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 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二) 破除城市教育制度壁垒, 体现教育公平

政府要根据城市人口的分布与变化, 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公办教育资源, 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 取消现有的与户籍挂钩的相关教育制度, 使得农民工在城市里享有与普通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权益和利益。教育部门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 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 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 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 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入学的门槛,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

(三)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

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加快建设更多、更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让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中接受统一管理和教育。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老师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跟踪管理和指导, 既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又能保证文化知识的学习。三是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不断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四是可以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 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 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委托监护制度。家长或代理监护人要与学校共同签订教育管理责任书, 保证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和儿童日常学习、品行等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动员教职工、非留守儿童, 开展与留守儿童结对的帮扶活动。四是建立亲情交流制度。开设“亲情通道”, 让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定期或不定期地保持联系。五是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六是建立心理辅导制度。学校要配备心理咨询室和相应教师,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七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坚持校访和家访相结合, 推广家校联系卡记录制度, 在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广泛而经常性的联系。八是建立身心锻炼制度。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五)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阵地, 以家长学校为依托, 定期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关于儿童教育知识、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途径, 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重视子女教育, 承担起培养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网站, 为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和咨询服务。学校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的效应。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 及时进行交流, 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关心了解孩子的近况, 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做到打工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六) 搭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服务平台

一是搭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帮扶平台。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在农村, 由村委负责组织乡村学校的教师、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邀请“五老”当好校外义务辅导员, 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成长教育有好处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 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在城镇, 要通过开展“社会妈妈”、“城乡儿童手拉手”等活动, 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二是搭建促进留守儿童学习交流的活动平台。在乡镇、行政村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等, 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互联网络, 为留守儿童提供网上家园, 并利用网络为其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培养其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搭建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援助平台。开通“留守儿童”热线电话, 听取留守儿童倾诉、投诉和建议,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网上论坛和博客等。畅通法律援助渠道, 依托现有的司法和妇联法律援助渠道, 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四是搭建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宣传平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办专题节目,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宣传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关注留守儿童。

四、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新难题, 我们每一社会公民特别是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高度重视, 用实际行动去研究和解决这一新问题, 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和经验, 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愉快地接受教育, 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06 (3) :55-59.

[2]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3]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J].观察与思考, 2006 (5) :11—13.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篇8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农村教育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使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创造主体。

1.1 农村教育的目标

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更重要的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培养造就“四有农民”和“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目标, 才能把当前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充分就业, 进而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2 农村教育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要培养“四有农民”和“新型农民”, 那么农村教育的内容就要包含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和农业技术职业教育2个基本方面。

1.2.1 公民基本素质教育

新农村的全面发展需要农民主体的全面发展与之相适应, 所以新农民首先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公民基本素质教育, 旨在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塑造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

1.2.2 农业技术职业教育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而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先进管理方法的新农民。农业技术职业教育旨在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培养拥有先进的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精英劳动者。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我国的农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教育正开始走出困境, 迎来崭新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

2.1 农村教育的办学观念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 陶行知先生就指出,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 它教人吃饭不种稻, 穿衣不种棉, 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 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 弱的变得格外弱”。在中国传统农村教育中, 跳出“农门”, 走向城市, 成为大多数农村人口教育子女的重要信条, 受这一信条的支配, 我国农村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目标模式, 课程设计设置上就带有很大的“离农”性。这种办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农村教育的目标, 致使农村教育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只要从农村考入城里, 毕业后回乡的就寥寥无几, 大大削弱了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 所以农村教育, 以致农村发展建设长期滞后,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2.2 农村教育缺乏因地制宜的教育内容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 “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 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 不相闻问。”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大多数中小学仍沿袭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 没有因地制宜的特色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农业技能的培养教育。即便在农村的中职教育中, 也很难找到直接服务“三农”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课程, 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的严重滞后, 使得大量未升学的中学毕业生因缺乏基本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无法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者。

2.3 农村教育缺乏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在教师, 关键是要稳定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否则, 基础教育的改革, 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话”。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 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即使有大学生任教的农村学校, 外流现象也很严重。目前, 农村的任教人员主要是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少数中师毕业生, 存在知识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均衡、在岗不安心的现象。在那些老少边穷的地区, 教师短缺现象更加严重, 稳定和优质的教学无从谈起, 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到影响。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农村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 农村教育要树立培养“四有农民”和“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 转变办学模式, 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特色教学内容, 以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开发人才为方向。只有农村教育更新观念, 真正认识到“农村天地, 大有作为”, 不再“离农”、“排农”, 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才能转变, 进而才能吸引城里的人到农村来,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因地制宜建立统筹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客观实际, 将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和农业技术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发展的教育体系。首先要扎实抓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增设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课程, 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其次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体系, 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 增强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3 探索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新途径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9

(一)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欠缺

学前教育是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习惯养成的全面发展启蒙阶段教育。儿童应当在此阶段享受到智力认知开发、身体最佳发育、良好习惯培养、优良品德塑成、艺术情操陶冶的多维发展。学前教育的内涵丰富, 要求有一支教学业务精良、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农村生活、交通、经济水平等限制, 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和专任教师学历层次都不高, 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居多。

(二) 学前教育机构硬软件设施落后不足

一方面从学前教育机构的校舍规模、教学和活动拓展空间、教师办公室数量等指标看,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校舍规模取得了可观的扩展, 学位量大幅提高, 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增加。但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水平的满足于教学扩展活动的空间规模却相对不足, 教师办公室数量严重不足, 导致丰富和足量开展学前教育内容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图书量、玩具以及数字教学互动资源配置指标上看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这些硬软件设施的落后不足, 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和目标不能完好地实现, 从而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发展。

(三) 教学课程内容教育性不强

“课程是经验, 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 按有组织的调制, 用各种的方法, 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1]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小学化”较为严重, 传统的多识字、多掌握知识的教育方式, 与实现儿童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

(四) 学前教育办学特色质量不佳

评价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好坏, 质量是重要的一项, 但同时也必须注重办学特色一项。有质量而无特色, 则只能为学前教育事业兜底而不能拔高。有特色而无质量, 则只能是华而不实, 难能有深远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 地域环境、民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发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摈弃糟粕, 办出特色, 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实质

(一)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受限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使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牺牲西部发展东部、牺牲山区发展沿海”的道路, 逐渐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社会结构。[2]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城乡居民间在包括享受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很大, 究其直接原因, 是人为地制造城乡间的藩篱, 在财政支持、战略定位等方面搞两种待遇, 两个格局, 致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限制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 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始症结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的起点, 也是城乡所有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起跑线。只有让城乡之间的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 享受良好学前教育的资源均衡, 才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可靠根基, 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目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状况基本可以反映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特点, 表现在农村地区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足。维护并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必须保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

三、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路径方案

(一)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 建立准入制度

准入标准应当包括学前教育硬件设施、地理空间、安全保卫、饮食后勤、寄宿整洁、教师数量素质等方面。特别的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图书配置上, 应当给予权重予以考评。要严格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和专职教师的定期培训配套制度, 保证教育者教育理念不落伍、教育实践不含糊, 殚精竭虑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情操陶冶等环节而不懈努力。

(二) 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推进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之间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 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只有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 推进一体化建设, 才能保证教育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合理流动, 共同实现局部要素和整体系统的价值提高和效能发挥。这就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到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中, 科学预测城乡学前教育的需求,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避免供给端以身份、地区利益等标签加剧二元分化。同时,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一体化建设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可以保证教育系统是在相对客观公允、低比率权力寻租的大环境下高效健康运转。

(三) 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教育大系统的关键子系统, 具有其显著区别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这对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工作者提出了特有的要求。学前教育从业者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科学保教方法,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临既要教知识又要培育人的双重使命, 要求教师自身在教育理论研修和实践中力争达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别要侧重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人文关怀。为此, 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摘要:农村学前教育在规模扩大, 水平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师资、图书数字资源、课程实施等软硬件的问题, 也包括现实政策意义上的实质性问题。而只有从关键要素、环节、领域入手, 才能高效科学地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 1936.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原因,对策

近些年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 但师资队伍素质相对落后的局面仍无根本性转变, 师资水平整体偏低已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师资问题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合格教师数量不足

(1) 缺编严重。

据国家教委提供的数字, 城市中小学超编 50 万, 而农村中小学缺编 60万。一些农村学校急需合格教师, 苦于没有编制, 只能聘请代课教师, 直接影响了引进教师的质量。

(2) 流失严重。

据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2000—2001年覆盖全国27个省市地区大规模调查问卷资料显示, 32.3%的教师曾想离岗, 其中中青年骨干及大、中专毕业的教师流失最为严重。

(3) 补充不足。

农村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补充机制不规范, 出现空缺无法补充年轻教师。

2.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全国约三十一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 还有近五十万名代课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是通过民办教师转正来的, 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 学历达标率有大幅提高, 但由于培训质量较低, 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 教育观念陈旧, 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3.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结构性断层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困境;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普遍以初级和中级为主, 各占4成多, 高级教师比例偏低, 特级教师几乎为零; 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 很多民办转正教师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事实上水平并未达到。

4.待遇低、负担重

近年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 基本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资发放问题, 但收入明显偏低, 地方出台的津贴、补贴难以落实到位, 大部分地区没建立农村教师医疗保障制度, 一些地区教师住房十分紧缺。在集中办学的情况下, 教师既要承担教育的责任, 又要负责管理寄宿学生的日常生活, 使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都非常大。据统计, 70%以上的教师感觉工作超负荷, 60%以上的教师感觉工作有困难, 64.6%的教师对收入感到不满意。许多教师明确表示, 如果有可能, 愿意调离教育系统。

二、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教育投入少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义务和非义务教育投入上。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初中、小学投资比例为1∶0.59∶0.99, 和国外相比高教投资比重过大, 这种倾斜的投资体制限制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影响阻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现行教育体制结构性欠缺

现行教育体制过分注重高等教育, 忽视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高校扩招虽然对普及高等教育、提升群众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但由于高等教育的膨胀, 中等师范教育被挤压萎缩。在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悬殊、农村教师职业上缺乏内源性吸引力的前提下, 大力削弱独立设置的服务农村的地方性师范院校, 取消师范生的各项优惠待遇, 这实际上阻断了农村优质生源通向农村教育的途径。

3.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实效性差

不少教师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多数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依靠行政力量推动, 教师主动性不强, 原因一是长期超负荷工作, 身心疲惫, 没有时间提升专业素质;二是部分教师的培训经费紧张;三是培训资源缺乏以及工学矛盾等问题。培训者专业水平不高、单向灌输、忽视学员感受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显示, 虽有超过九成的农村教师最近3年都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培训, 但只有大约45%的人认为培训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帮助很大, 约45%的人认为效果一般, 约10%的人认为没有什么帮助。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政策倾斜

一是按“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制定教师工资调配政策, 按照越是边远、贫困的地区, 津贴越高的原则, 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 工资及津贴、补贴比城镇学校或重点学校高出一定的额度。二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师资实行基本统一的工资标准。这样, 会稳定人才, 减少教师外流。

2.改革现行的师范院校管理体制, 为农村义务教育培养后备力量

(1) 继续支持中等师范教育, 提高其办学质量。

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出现的新情况, 可考虑从农村招收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 实行对口招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回乡从教政策。

(2) 发展高等师范教育, 为农村义务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

根据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 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培养急需的专业课教师。今年政府将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并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这对农村教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3) 鼓励非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解决大学生不愿到农村教书的问题, 关键在于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解决他们支教后的就业出路问题。“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是国家为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创新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提高农村师资质量的重要举措。自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该计划以来, 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为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1) 强化培训能力建设, 配套政府扶植政策。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培训财政投入制度, 将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纳入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预算, 按教师年工资总额的3%单独列支, 专款专用;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从农村教师的培训特点出发, 制定多元培训计划;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 制定奖惩办法, 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成绩, 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审批制度, 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

(2) 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制度。

建立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长效制度, 大力推进城市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 支教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 将传、帮、带农村教师的数量与业绩作为考核、评价城市优质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标准;鼓励和支持当地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 组织各专家深入农村学校, 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4.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

逐步建立规范的教师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变一次性考核为多次考核, 探索教师资格分级认证制度;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 特别是第一学历的要求;建立职称评聘机制, 平衡学校师资结构比例, 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适当提高农村名、特、优教师比例, 以吸引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流动。

参考文献

[1]金胜利.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 .

[2]覃惠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6 (9) .

[3]唐琼一.略谈教育公平视野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 2006 (4) .

[4]于冠仕, 瞿帆, 赵秀红.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重要方面[N].中国教育报, 2007-03-11.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篇11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9-02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要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面向一切学生的发展就要求,无论是作为学校还是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且要关注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学生,使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关注农村初中问题学生非常重要。

一、问题学生的内涵

对于问题学生的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的“问题学生”,是一些智力正常的而且没有心理缺陷,并且没构成犯罪行为的正常学生,他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行为,如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偏离常态,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他们经常上课捣乱、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纪律性差。他们的问题行为是长期存在的,必须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才能改变,这些学生被教师贴上了“差生”等标签,这些学生经常受到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歧视与不正确的对待,致使他们的问题行为更多而很难减少。问题学生是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一种总称。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社会不良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农村,相对于很多城市地区,其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村的很多地区,不够重视教育,为学生没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没有城市的图书馆或大书店,学生没有形成看书学习的良好氛围,相反学校附近反而有很多网吧,这些网吧没有严格按照青少年不能入内的规定,导致很多学生在网吧打游戏,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的很多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认为读大学没有用。这样一些学生容易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学习没有动力,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鬼混,经常逃学、打架斗殴,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等,学生长期的这些行为导致学生成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

(二)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但是,在农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然很单一,他们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比较低,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学生成绩不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差生、学生自尊没有得到满足,得不到老师的尊重,以及受学生的歧视甚至是排斥,他们有的就形成自卑心理,导致更加厌学,有的则自暴自弃,通过上课捣乱引起同学的注意,有的干脆逃学,找社会上的同伴,上网寻找满足感。

教师在对待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表现在对他们缺乏信心。很多教师反应,对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真是拿那些学生没办法,认为他们无药可救,有的教师会对这类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些教师则在处理这类学生时,表现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经常训斥他们,对他们责罚,有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这类学生进行说教,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但没有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反而使很多学生更加堕落,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受外界的影响,最终可能会使这个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或一生就碌碌无为。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到城市打工,造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由爷爷奶奶管教,爷爷奶奶,对学生是隔代教育,他们对于学生过度的溺爱,造成很多学生目中无人,上课捣乱,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有些家庭父母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感觉父母不理解他,经常感觉很孤独,因此,他们就喜欢结交同龄的伙伴,但是由于初中生初入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有的不能很好地判断是非,结交一些不良少年,不思进取,导致学业、行为偏差。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对待孩子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当学生不听话时,对他们暴打,导致有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她的同伴,这就形成了学生眼中的问题学生。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身体、心理、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发育的特点是:富有进取心、但意志薄弱,自主调控能力还比较差,他们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基础差,他们也很想努力学习得到家长和老师同学的认可,但是由于意志力薄弱,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如上网、看电视等,总之不能坚持学习;他们热情奔放,但情绪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有的学生容易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来,有的脾气暴躁,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对别人破口大骂甚至打架;他们思维敏捷,但在个别问题上会走极端,固执己见;好胜心强,但耐挫能力差;往往因学习成绩差教师或家长对其的评价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初中生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和尊重,他们重视自己在家庭和班级中的地位,因此,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他们容易通过简单鲁莽的行为为他们的地位维护,有的学生在家里就和父母大吵大闹,有的在班级中通过捣乱等以显示自己的霸王地位。

三、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乡镇政府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乡镇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让家长、教师、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政府要支持学校周围的书店,让学生形成看书的习惯。其次,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坚决取缔黑网络,提高网吧老板自身素质,制止学生进入网吧。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影响学生学习。最后,认真清查校园周围的书刊,音像店,杜绝黄色、暴力文化产品进入学生视线。总之,每个人都要尽自己一份力,这样问题学生就少了生存的土壤,问题学生数量就会减少。

(二)学校担负起教育“问题学生”的主要责任

1.学校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参加一些国培课程,首先,可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就不会仅仅靠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也会用科学的管教方式,教师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问题学生的数量。其次,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会轻松的接受知识,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无聊,这样会较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班主任要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性。

班主任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具有丰富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班主任要做到: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个别谈心法,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聊天,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找到一些合适的教育契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当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或简单的说教,可以通过名人的例子或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其次,班主任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担当重任,如有的问题学生虽然有上课喜欢捣乱,但是他们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那么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当纪律文员,通过对他们的理解与尊重,满足他们在同学跟前当英雄的心理,然后教育学生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抓住课堂教育,对问题学生多些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讲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对问题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都有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轻松,学习成绩容易提高,问题学生相对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要对那些问题学生多一些关注,如经常让他们上课参与讨论,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在课堂上表扬他们。

(三)家庭尽职尽责

家长要认识到很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由于家庭的不当教育造成的,因此家长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不让学生留守的最好,不要把问题学生的教育留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管教,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学习一些教育知识,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和孩子沟通,沟通时,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要注意沟通技巧,了解学生的需要,最后,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耐心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改变,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变还要靠问题学生自身,问题学生通过和教师、家长的沟通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经常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培养自信心,树立远大志向,学会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会宣泄情绪,如找朋友聊天,写日子、运动和教师、家长沟通等;学会选择朋友,要交那些对自己学习、品德等有提高的朋友,交那些积极乐观的朋友,这样无论是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转化问题学生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分别提出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在这四个因素方面学校起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做到联系家庭和社会,为问题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校要教会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减少问题学生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倪高武.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2]潘世红.家庭因素对贫困县问题学生形成影响的调查报告[J],2010,(2).

[3]茹红忠.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策略[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张建安.大众教育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的类型与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黄光明.初中“问题学生”现象浅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

[6]薛洁.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

[7]王成全,董奇,张红川,赵希斌.初中生多重问题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

[8]杨敦宏.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农村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12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使用语言交际的功能,幼儿的各方面语言能力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如果对幼儿给以丰富的刺激和适当的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就可能较前一段有所飞跃,把握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显然是非常重要的。[2]

1. 语言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MI)理论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并将此喻为智力演奏音乐会。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是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3],他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又提到:“句法、音韵与语言智能的核心是密切相邻的,而语义和实效则包含着其他智能(比如像逻辑—思维智能及个人智能)的输入物。”[4]幼儿期的语言教育奠定了其他教育的基础,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学习及智力发展。

2. 语言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助推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语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幼儿学习语音语法的过程中伴随着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其想象力的提升。当我们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时,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促使了幼儿的大脑发散思维,使其概括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也逐渐挖掘了幼儿的想象力。

3. 语言是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稳定器

幼儿并不是单独存在于社会的人,幼儿通过早期的语言学习,使其能够与他人交流,使其与同伴、父母、教师等社会成员构建了人际关系,可见,语言是搭建幼儿人际关系的桥梁。如果没有语言这一桥梁,幼儿就不能与外界形成良好的沟通,幼儿就会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良好的语言教育是幼儿人际关系发展的稳定器,并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处农村的幼儿很容易错过语言发展的这一关键期,农村地区的很多孩子从小由祖辈带大,加上农村的方言较重,孩子从小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村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认识水平有限,使幼儿不能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而致使农村的孩子不善于言语表达。[5]总的来说,农村幼儿语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村幼儿园经费严重不足,语言教育缺乏物质保证

在广大的农村幼儿园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常见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幼儿园经费不足,其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就会缺乏物质保证,从而给幼儿语言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些幼儿园缺乏电教设施,缺少真正的语言活动区域,如语言角等;一些幼儿园内环境设置简单,色彩单一,缺乏语言活动的材料,导致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语言教育的机会少;一些幼儿园在课程分配上几乎没有安排单独的语言活动课程,使幼儿的语言教育脱离日常教学。

2. 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语言教育缺乏质量保证

在广大的农村幼儿园中,由于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而凸显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农村幼儿教师都不是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她们缺乏培养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的方法,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导致幼儿教师进行的语言教育“小学化”“成人化”[6],常选择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来教授幼儿语言课程;二是教师设计的语言活动只是填鸭式的授课,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不能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三是很多幼儿教师不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使用地方话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的语言学习。

3. 家长语言教育观念滞后

农村家长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幼儿的家长大多学历比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对学前教育较少引起重视,农民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不高,对幼儿的日常语言教育的认识比较淡漠。二是一些家长与幼儿语言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在亲子交流中不尊重幼儿,不注意幼儿的话,扑灭幼儿语言表达的热情。三是一些家长没有想过给幼儿买图书来培养幼儿的认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或者是给幼儿买来图书但是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无法对幼儿认字和说话给予指导。

三、发展农村幼儿语言教育的对策

1. 加大经费投入,利用多种教育资源,改善幼儿园语言学习环境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让幼儿园有能力购入语言教育的图书、电教设备等,可以建立图书角、语言活动区;农村幼儿园还可以与城市幼儿园加强联系,开展“手拉手”活动,为农村幼儿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语言环境;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地区的优势,依靠农村美丽的大自然环境,让语言教育步入自然环境,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建立特色鲜明的乡土幼儿园。

2. 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创设丰富多彩、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幼儿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严格按要求尽可能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可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谈话氛围,抓住时机,进行积极引导[8];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其语言教育的能力,制定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教师调整心理氛围和语言表达,尊重幼儿,做幼儿谈话的倾听者和错误的理解者;教师创设一个引发幼儿“对话”的语言活动区域,让幼儿在语言活动区域进行学习与交流。

3.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语言教育

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积极为家长开设育婴课堂,指导家长带领孩子走入田间地头、自家菜园和果园,教会幼儿辨认和学会说出水果、蔬菜名称;指导家长利用家庭日用品编写识字卡片,在日用品上贴上标有其专有名词的卡片,培养幼儿的识字能力;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充分、合理、科学地选购适合幼儿语言发展的图书和视听内容材料;家长做好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树立幼儿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4. 村委会或居委会重视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在村委会或居委会中建立幼儿图书角,在图书角中投放各类文字图片、图书、画报,让幼儿自由选择翻看、阅读;在农闲时,村委会或居委会还可以开展对村民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村民自身的素质,鼓励他们学习说普通话,并用普通话交流,从而给幼儿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重视邻里间的交往,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幼儿与邻里进行语言交往。

总之,语言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农村幼儿的语言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农村幼儿语言教育问题进行政策研究,期望使农村幼儿语言教育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B/OL].http://www.edu.cn.

[2]李武.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2).

[3][4][美]H.加登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88,91.

[5]陆敏,赵月红.农村幼儿语言新发展观[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2).

[6]李红婷.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审视:期待更多关注[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7]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DB/OL].http://www.gov.cn.

上一篇:企业如何做好服务下一篇:大棚早熟西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