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2024-07-26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精选9篇)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1

内科病房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在内科护理中,由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不牢固,业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导致护理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问题,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内科病房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风险防范内科病房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

内科病房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医嘱,或执行口头遗嘱,未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护理记录不能保证字迹清晰,并存在擅自涂改现象,使得医、护的相关记录不能照应,给内科安全护理也埋下了隐患。法律意识匮乏体现在护理人员对《安全事故处理条例》以及《卫生法》各条文的了解不足,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造成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忽略了对患者隐私权、知情权、安全权、监督权等有关权力的尊重和保护。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以提高内科护理质量。

2.1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服务素质与风险意识

要求护士知法懂法,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加强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内容,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规避风险,明确护士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执业素质,加强重症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转变服务模式,由被动到主动服务意识转变,尽职尽责,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问沟通配合。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考核。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进而提高对常见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各项行为准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监控,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如定期开展“三基理论”与专业操作技能的考核,定期组织护理理论和业务技术学习等。还可以从选拔一批对护理相关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且个人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重点加强培养,形成一支护理骨干队伍。另外,还可定期举办专业性学术交流活动,如:可以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让护理人员不断拓展学术视野:还可以定期在系统内让大家将自己认为的一些重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拿出来,共同进行探讨,并寻找最有益的解决方案。在整个系统内,形成终生学习、积极进取的风气。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沟通是加强护患之间联系的纽带,为了达到护患双方所期望的疗效,护患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沟通。护理人员应积极转变理念,树立起高度的服务意识,一切工作以患者为本,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日常护理中要注意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并对患者进行真诚的人文关怀,树立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提高沟通艺术,根据不同文化素质的患者、不同病况的患者,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方式。对病程较长,痛苦较大的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立场思考问题,努力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并以乐观、积极、主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和影响患者及家属。融洽的护患关系将有力降低内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促使患者早日获得康复。

2.3 正确评估患者状态,加强高危患者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患者正确地评估,要有专业的预见性,特别是对高危患者,需实行高危管理。高危管理就是对高危患者、高危时问段的管理。高危患者是指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患者,如躁动、头晕、肢体活动不灵便、年老体弱、常年卧床不起、思想情绪易激动等患者;高危时问段就是夜班、中午班、双休日、节假日等,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舒适护理在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

3.1 舒适的病房环境。患者的心情会受到环境优劣的影响,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休息可提高休息质量,对其身心的早日康复非常有益。因此,为患者创造的病室环境应尽可能舒适,调整与个体生存的物理环境相关的各种因素,如有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湿度、合理的布局等;护士在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下对晨、晚问的护理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将工作流程简化,部分操作最好集中在白天进行,避免影响患者睡眠。

3.2 舒适的心理状态。在护理沟通方面,国内外的患者注重点不同,如国外患者关心的重点为权利的维护,而国内的患者关注的重点为是否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及理解。此外,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患者在要求知情权外,对自己的治疗方法及各项检查等也希望能深入了解。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教育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深入理解,将各方面的解释工作做好,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避免不良因素刺激患者,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各项治疗及护理能积极主动的配合。

3.3 加强人性化管理。成立督导小组,发现问题后及时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定期组织科室护士进行总结会议,促进舒适护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3.4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病情告知、费用告知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对费用收支等提高透明度,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应细致周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严格探视制度,如果患者病情许可可将探视时问适当调整或延长。结语

综上所述,应加强学习,提高护士的服务素质,加强法律和服务意识,及时发现并改进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加强防范对策,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细节决定成败,只有规范护理行为,才能减少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 脱离了母体的保护, 生理功能发育尚不成熟, 导致对外界环境无法及时适应, 频繁出现感染现象。较为常见的危害是院内感染。因此, 新生儿的病房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根据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总结新生儿病房常见的安全问题, 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1 新生儿病房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护理人员缺乏防止感染意识

新生儿刚脱离母体不久, 在失去母体的保护后, 其抵抗能力会下降, 致使细菌、病毒通过皮肤进入其体内, 最终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近年来, 我国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出现率为8%~15%。究其原因, 护理人员缺乏较强的院内感染意识, 在护理新生儿时, 没有将手洁净到位, 暖箱、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等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够严格[1], 新生儿病房内的病源微生物严重超标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

1.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新生儿的病房护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 没有患儿家属的参与, 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遇到疑难问题时, 缺乏沟通, 会按习惯、印象草率决定, 往往会延误患儿的病情。此外, 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仔细, 在记录护理档案时漏记、错记、少记, 导致错误发生, 这对于诊断病情非常不利, 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另外, 护理人员交接班时, 没有严格按照医嘱, 导致病情交接不清, 误导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判断, 加重病情。

1.3 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

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护理时, 容易忽视具体的护理操作细节, 从而引发差错事故。比如, 为患儿输完液后, 忘记将新生儿头上的针头保护套摘掉, 以至于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 患儿在烦躁的状态下往往会左抓右挠, 易将身上的导管拔出;在为患儿照蓝光时, 护理人员未将遮光罩遮于眼睛部位[2], 患儿天性活跃, 当感受到眼睛周围有异物时, 会不停地转动头部, 最终将遮光罩弄掉, 而护理人员经常会忽视这一细节, 从而导致新生儿的视网膜受损。这些因素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较低, 对仪器、设备缺乏操作经验[3], 而医疗仪器的不正常运转也为新生儿护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2.1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措施

制定新生儿病房的安全管理制度, 杜绝病源的传播, 确保护理安全。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掌握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在开展工作时, 对没有实施无菌技术操作的行为要立即指正, 护理工作要以“接触立马洗手”原则为重点来展开, 可选择1例胞曼菌感染的新生患儿为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4]。此外, 还需对护理人员的手进行采样, 实行细菌培养, 若发现不合格的, 可根据惩治制度进行惩罚, 以此来提高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新生儿病房需要责任心强、业务能力佳的护理人员。因此, 在新生儿的护理中, 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保证按章办事,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表, 使护理行为规范化, 认真对待患儿, 明确责任, 真心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而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可和信任, 保证医疗安全, 减少医患纠纷。同时, 在患儿的康复中, 也给自己带来了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直接影响新生儿监护室的安全与质量, 因此,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对新入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和安全意识的培训, 以及专科技术轮训, 在培训中, 可以选择案例加深护理人员的印象, 并提出问题让其独自思考, 假设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让护理人员体验, 并找出良好的解决方案。此外, 还需加强护理人员应用机器设备的能力,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素养, 为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护理中, 具体可表现为:为患儿洗澡时, 为防止错放, 护理人员应做到依次清洗, 不可同时进行;为患儿哺喂时, 取关高卧位, 为防止新生儿呛咳, 喂完奶后, 适当轻拍新生儿背部;仔细检查新生患儿的探头松紧及血氧饱和度, 1~2 h更换监测部位, 在撕揭电极片时, 手法要以缓慢、轻柔为主, 切记不可弄伤患儿皮肤。

3 总结

通过对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监测, 我院梳理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对基础护理服务加以细化、制度化, 将安全护理服务理念深入到护理人员的心中, 才能为新生患儿及其家属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牛华, 宋建萍.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3, 11 (4A) :936-937.

[2]刘黎玲.新生儿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234-235.

[3]顾利燕.安全管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13, 31 (4) :358-359.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3

1.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仍然短缺,临床路径还没开展。护士很大精力需要用在输液上,治疗性的工作量大占据了护士大量时间,和患者接触时间少,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的时间不足,实行责任包干的护理工作模式,人员还需补充,部分科室虽然为患者提供了生活护理,但依然是功能式模式进行。

1.2 后勤支持系统有待加强。药房不能送药到病房,护工需领药,外勤服务系统不健全,送检、陪检占用了护士很多时间。

1.3 食堂服务系统不健全。治疗饮食不能满足患者需要,需要家属送饭、买饭。

1.4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定规范的服务模式。

1.5 医务配合及其他外周支持系统还存在不协调、不到位,比如:个别医生不理解活动内涵,认为是搞活动,态度不积极;有些职能科室发放文件要求护士去领回,这些都还需要得到原领导的协调。

1.6 护理人员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与思维模式需不断的改变。

1.7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在做好规定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不断丰富和扩展服务内涵,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2.对策

2.1 后勤支持。增設了义工协助临床科室工作,我院器械科级总务库房做到了物品的每月下送工作,电工房及修理组也做到了随叫随到,科室的器械、管道由供应室进行集中消毒处理,所有的消毒物品也做到了下收下送。大大地减轻了护士的非护理性工作,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

2.2 简化护理文书。为执行卫生部取消一般护理记录单书写的规定,我院于4月10号取消了一般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开展电子医嘱的工作,减少护士转抄治疗条的繁琐工作,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因转抄医嘱造成的差错。

2.3 排班模式。按照分组包干责任制的原则,将病人分为两大组,每天7:30有一组护士到岗为患者做晨间护理,包括翻身拍背、喂饭、喂药、皮肤护理、管道护理,对于生活能自理的病人指导护理,分担了原来8:00到10:30这个时间段的工作,使得上午工作有序,同时也减轻了午间护士的工作量,病人护士都受益。

2.4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组织全科护士共同学习相关文件并请护理部主任来科里做动员工作,回归护理本职工作,主动为患者服务。只有地方政府、财政等多方从财力、物力、人力、体制等着手解决根本问题,才能确保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才能把“夯实基础护理,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的宗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否则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最终只是一场口号性的革命[2]。

2.5 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如环境问题我们与后勤联系定期擦病室玻璃,定时灭蚊,加强卫生员的管理,还在病区增设了冰箱和微波炉为病人提供方便。

2.6 将健康宣教融入工作的每一刻。责任护士在晨间护理时,对患者的睡眠和皮肤等做评估,同时给予饮食等指导,在做基础护理时、治疗时以及巡视病房时,都会做相应的解释和指导,从而增进了护患关系。

2.7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护士。体现多劳多得,忧劳优酬,根据工作数量、质量,护士素质,考核等综合因素对护士进行整体评价,订出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护士感到工作的价值,心情愉快,起到激励作用。

3.小结

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才能使护理人员用心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人性化服务的开展,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高效的、安全的、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真正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董瑞馨.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1年28卷04期:23-24.

[2] 任晓红.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1672-5085(2011)7-0339-02.

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4

摘要: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分析研究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现状及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意义。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十分广泛。它的概念及其范围也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管理职能发展来理解和界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现状; 重要性; 职业道德; 对策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能够为各方使用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会计资料,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帐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结帐等,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等,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会计人员配备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职责分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和执行,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等。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企业经济活动量化的主体,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外界相关利益者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更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可靠保证,会计水平就无法提高;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从最基本的环节抓起,努力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正常的、有序的会计工作,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生成和提供及时、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最重要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都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二、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会计基础工作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国际制度接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同时会计基础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和漏洞,其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采取措施严抓会计基础工作刻不容缓,剖析成因对症下药十分必要。根据现象研究其本质,我们发现,导致现阶段会计基础工作违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的,更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

一 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及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下称《规范》 虽然财政部颁布并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有七八年历史,但基础工作至今仍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罚措施和处罚力度均不到位,相关的处罚条例过轻,对相关人员也没有起到应有的警示和约束的作用。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很多由于违反规定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事发后的处罚损失,并且违规被发现的案例总是少数,不少会计人员铤而走险,会计基础工作自然质量下滑。

二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混乱 尽管近年来很多企业开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规范,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原因,部分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仍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具体体现为:依法建账执行不到位;原始资料失真,会计核算基础资料不实;记账、结账不符合要求,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账簿没有月计、累计,年终不结账;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等。而企业上述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企业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所造成的,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混乱的现状。我所实习的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象山支公司,公司规模不是很大,在职人员也不多,大部分是业务员,公司为了尽量减少成本,让会计兼职综合部经理,管理的事项多而杂;公司里只有一个出纳,但理财部和财务部工作却都需要出纳,致使出纳工作量大分工不明确,导致工作混乱而且效率低;而且公司库存现金数额大,白条顶库、库存超现额现象普遍。前任出纳离职时留下的现金日记帐余额有 180000 元,但是她给的现金却只有 95000 元,还有 85000 元都是白条顶库。由于上述现象,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混乱。三 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体制也欠缺灵活性,会计教育也同样。总体上说,我国会计教育的水平还有待加强。虽然《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单位和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要求管理不严。事实上这部分人员对会计知识只知皮毛,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我所实习的安邦财产保险公司象山支公司一开始招的出纳是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并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是由会计带出来的,她对一些会计资料的保管工作做的都不到位,她长期堆积了保险公司每个月都要归档的赔款资料,对银行存款日记帐和现金日记帐的登记都没做到日清月结。这种认识的后果直接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进而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四 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有所放松 随着改革开放和基层单位扩大自主权,有些单位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曾经出现这样一种模糊认识:会计基础工作是各单位的内部事务,由各单位负责人抓就可以了,政府部门不必过多地干预,政府部门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应当限于对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报表的管理。问题是,我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各基层单位提供会计信息,也就是说,政府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有特定的要求,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离开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报表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确保会计报表质量准确无误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的认识差异,造成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有所削弱,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出现滑坡。在安邦财产保险公司象山支公司的会计的主要任务不是负责怎样作帐,而是管理好保险单证。因为公司的收入单一,业务种类不多,所有需要登帐都是由会计收集单证后在一定时间内交由宁波分公司由财务人员做帐。上述现象导致会计对本公司历年的财务状况都不熟悉,不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利信息,更不利于公司发展。

三、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将措施和对策具体化)一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会计人员在职培训来实现,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选拔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但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经常被忽略,或者由于不具备可操作性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都将是我国会计实践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文和物质关怀。会计工作是一项极其耗费脑力的工作,长久从事会计工作必然会产生职业惰性,对于这样的惰性,仅仅依靠物质奖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文关怀,使之充分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其次,在企业内部形成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只有如此才

能保证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企业会计人员的价值观,进而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安邦财产保险公司总公司也会经常开展对财务人员教育的视频会议,也经常下发文件组织财务人员去分公司开会,培训等。二 会计信息网络化管理 加强推广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会计对帐、证、表的规范处理和会计档案、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同时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使有能力的会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社会要求我们的会计工作必须紧跟形势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安邦产财保险公司记帐都是使用用友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便于下属公司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公司多数资料的获得,都可以从公司的报表系统里反应。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为安邦保险公司的会计人员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各方面分析我觉得还可以适当提高会计人员工资待遇现实生活中,财务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会计人员经营着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但工资收入却不是很高,与其负责的岗位不相匹配。会计从业人员的经济报酬过低,他们可能会为获得更高的报酬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做出违反财务法规的事情,会计基础工作就有可能陷入混乱的局面。综上所述,会计基础工作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5

基础测绘是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期性事业,基础测绘信息化给基础测绘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也使基础测绘面临着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基础测绘信息化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平度市基础测绘信息化建设情况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作 者:梁会议 刘建丽  作者单位:梁会议(平度市国土资源储备中心,山东,平度,266700)

刘建丽(平度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平度,2667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P2 关键词:基础测绘   信息化建设   数字城市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6

1 《护理学基础》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伦理学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 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伦理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仍较低。在2006年对全国35所高等护理院校的调查分析中发现[2], 仅29%的学校将《护理伦理学》定位为必修课程, 有的学校将它并入《医学伦理学》中作为教学内容一部分讲授, 或者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由于《护理伦理学》不明确的地位和性质, 易导致护生和教师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难以重视伦理道德规范。《护理学基础》的学科性质是以临床实践为重点的学科, “重操作轻伦理”的教学局面长期存在。因此, 各院校较少能意识到伦理教育与实践操作的相关性, 从而忽视了对护生伦理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教育。据相关调查, 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对教学实践中反复强调的注意事项, 如“三查七对”“保证药物的有效浓度”“无菌原则”等能够引起重视, 而对于教学中强调较少, 属于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行为则表现较差[3]。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主动协助病人活动及生活护理、严格消毒安瓿、保护病人的隐私等。

1.2 护理学教师自身伦理学知识和素养存在局限

《护理学基础》任课教师多数未能得到伦理学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 因而伦理学教育对护理学教师是一个挑战, “重操作轻伦理”的教学局面较难突破。此外, 教师在平时与护生的教学接触中, 若能体现出良好的伦理学素养, 在操作中完整示范, 热情教导护生, 处处表现出对病人的尊重, 潜移默化影响着护生。反之, 即使操作过程规范, 也会起到消极影响。

1.3 伦理学教学方式的单一

大多数教师的理论和实际不能有效地结合, 教师注重灌输对操作技术示范演练, 单纯的口头道德说教缺少了在临床专业上的支持, 使得对伦理知识并不能起到深化和充分的认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 忽略了护生个体的差别。尤其男、女护生由于性别、心理等因素差异需要有不同的培养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生对伦理学知识的掌握。

1.4 护生伦理道德素养差异

护生对人文精神和物质利益追逐与取舍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年龄、性别、接受能力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使每一个护生对待伦理知识都有自己的接受模式和认识水平。如有些护生不情愿配合作为被实验者, 对一些介入性技术练习怀有芥蒂, 易致护理实践课无法进行。慎独意识较低的护生在自主练习操作时, 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可能会放松对操作规范的要求及操作原则的遵守。这不利于护理技术的完善, 也是伦理教育的缺失, 在承担未来的护理岗位易触及敏感的护患问题。

1.5 伦理环境的缺失

伦理环境不仅要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 同时也要给护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某些护理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老旧, 模拟道具存在危险性, 如练习更换床单的床铺年久失修,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病人擦洗或导尿时, 省去了屏风或隔帘等, 病人的隐私和安全难以维护。护生在初次面对护理技术操作时, 心理和生理上还需要逐步地适应。尤其当作为被实验者进行静脉穿刺、导尿、口腔护理等操作时, 出于教师的威慑, 不得已接受, 牵涉到个人隐私, 触及了伦理道德中有利无伤害原则, 特别是当男女护生同时在场时。

2 对策

2.1 完善教学方法, 采取多渠道学习

在护理人员对伦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发现[4], 护理人员能够学习的伦理知识的来源大部分是学校课堂教育。因此, 要大力加强伦理学课堂教育, 增设专门的伦理学课程。与此同时,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伦理角色互换、沟通技巧训练、伦理学教学查房等教学模式, 引导护生如何帮助病人减轻这些痛苦等等, 使护生开展1次自我伦理教育。将临床中富有启发性的伦理案例用于课堂, 如病人需要强效镇痛药时, 安慰剂是否需要告知病人;癌症病人的信息需求是否应该满足等等。此外, 网络也成为护生伦理学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 也需要鼓励护生进行网络学习和自学。通过更多的信息和公共资源, 多渠道、多角度去认知和了解伦理知识。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 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新需求, 鼓励深造, 举办护理伦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发展来制订针对不同人员的培养计划, 调整知识结构, 增加知识底蕴, 学习新知识、新技术[4]。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维护护生的权利, 做好各种安全措施, 防止护生意外受伤。在展示精湛的护理技术的同时, 也为护生树立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榜样。培养护生崇高医学职业道德, 尤其通过专业价值教育加深护生对生命伦理的理解, 体会职业责任和社会价值。

2.3 修订符合实践需要的新教材

要编写全面、系统地反映普通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知识以及充分体现人性论思想和科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教材。改进《护理学基础》教材的内容, 增加伦理学的相关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伦理水平和修养[5]。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 如在“临终关怀”“输血”等章节中有必要从伦理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教育以及输血中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问题。以典型的差错事故来引导医疗安全教育问题, 如将静脉注射剂量看错, 1 mg看成1 mL造成病人死亡, 带来的法律纠纷;无菌观念不强, 导致病人交叉感染, 造成经济和健康损失等。教材要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教训, 加强对护患问题的思考。

2.4 提高护生的伦理道德素质

加强对护生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崇尚慎独精神, 认同护理工作的责任和严谨操作的重要性。当护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独自练习《护理学基础》相关操作, 能够自觉、规范地完成。教学实践中完善基础的礼仪和沟通的训练, 自觉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征得病人的同意和理解, 时刻关心病人的需要, 操作完说“谢谢”等, 时刻与临床优质护理相同步。

2.5 改善伦理教学实践环境

护理环境的美学要求包括2个方面, 一是人员的气质美、仪态美;二是病区的环境和氛围美[6]。护理实践基地应积极更换新设备、新材料、开发新技术如电动牙刷、体温测量仪等, 以保证实验中心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细节之处应完善, 如饮水机、空调的设置, 方便护生和教师, 以免过于炎热或寒冷的天气不利于实践课程的训练。操作用物的使用要规范、标准和安全。护生衣着整洁得体、仪表大方, 运用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良好的仪态使整个实践基地营造出温馨、和谐和规范的美, 伦理教学环境得以重建。

3 小结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逐步深化, 各级各类医院对病人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 更需要护理人员加深伦理道德素养。因此, 伦理教育的完善还需要同仁们孜孜不倦地共同努力, 以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 改革未来的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何路明.关于护理教学中伦理渗透[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0, 69 (1) :29-30.

[2]李春玉, 金锦珍, 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2) :12-13.

[3]张梅, 王力.关于实习护生伦理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4A) :879-881.

[4]李敏燕, 崔妙玲, 杨连招.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6) :62-64.

[5]崔文香, 裴莲花, 李明今.护理学专业伦理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1) :846-847.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7

【关键词】 隔离病房;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16-01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断的提高,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心理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应用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隔离病房患者因为疾病和环境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是复杂多变的。

1 隔离病房患者常见心理反应

1.1 恐惧和紧张 隔离病房患者一般都是身患传染性疾病,所以一旦确诊需要隔离。而患者面对突然的隔离,一时间无法接受,缺乏心理准备。患者面对隔离的环境和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病很重,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容易出现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反应[1]。

1.2 无效性否认 隔离病房患者一部分是确诊为传染性疾病的,还有一般分为怀疑是传染性疾病的。后一种患者因为症状较轻或不典型,需要暂时隔离观察,但患者这时往往心理多表现为“无效性否认”和抗拒,认为自己不是传染病,不需要隔离[2]。

1.3 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1.4 愤怒与敌对 隔离病房患者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容易导致其在面对家人和医务人员时产生愤怒与敌对的心理情绪[3]。

1.5 孤独与忧郁 隔离病房患者因为隔离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减少,同时因为隔离制度,患者家属探视次数较少,容易使患者产生错觉,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不重视自己,从而出现孤独与忧郁[4]。

1.6 对各种仪器的依赖心理 有些患者病情较重,可能会用到呼吸机等治疗性设备,长时间使用,部分患者容易产生依赖心理[5],担心停用医疗设备后疾病复发。

2 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2.1 疾病认知所致 对疾病的不正确认知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同一种疾病,同样的严重程度,对疾病有正确认识的人,其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的机率会明显降低。对患者进行隔离,很多时候不是病有多么重,是否威胁到生命,而是其具有传染性,而很多患者一旦隔离,往往认为病很重或得了不治之症,这样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发生。

2.2 疾病和治疗所致 很多传染性疾病往往伴有发热,而且多是持续性高热,导致患者出现昏昏欲睡、精神差、乏力等不适,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同时一些创伤性的治疗和检查,容易导致患者恐惧心理;一些药物,如异烟肼、利多卡因、激素的,容易引起情绪抑郁、幻觉、定向障碍、兴奋等。

2.3 病室环境所致 隔离病房的物品摆设相对单调和简单;隔离病房颜色也比较单调;隔离病房因为隔离制度的需要,一般都比较安静,患者听到最多的声音可能是医疗设备工作时单调的响声。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加上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6]。

3 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稳定患者情绪 隔离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恐惧、忧郁心理,部分人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在治疗效果不好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产生自杀倾向。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多关心患者,要有同情心,在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解释、治疗和健康教育时,应该言语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在护理的过程中尽量满足病人情感上的需要,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等进行针对性差异性护理[7]。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逐漸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能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从而配合医务人员治疗。

3.2 加强与患者沟通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医院隔离制度的限制,家属的探望是有限的,和医务人员的交流也有限,所以导致来自各个方面的交流急剧减少,久之会导致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所以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来自肉体和心理不适的诉说,通过眼神、语言、手势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关心。

3.3 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所产生的恐惧、敌对、对各种仪器依赖心理、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很多时候是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正确所导致的[8]。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细致、通俗的讲解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所患疾病,科学地看待疾病带来的不适,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因为环境、疾病认知、疾病和治疗等原因,造成隔离病房患者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要提高护理质量,就必须对隔离病房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娟,巩亚玲,施丽萍,等. 浅谈隔离病人的心理护理[J].西南军医,2007,11(02):22-23.

[2]张淑燕,于汶,吴淑兰,等. 隔离病区SARS及疑似患者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04,6(2):36-37.

[3]王月娟,丁春芬,姚伟玉,等. SARS观察患者在隔离期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 实用全科医学,2004,20 (2):10.

[4]胡加红.霍乱患者4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21(11): 31-32.

[5]郑艳丽,乔秀丽,郭桂秀.323例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和护理[J].山东医药,2006,11(19): 103-104.

[6]张瑾,钱引娣,钱秀芳.发热患者隔离留观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0(2): 94-95.

[7]雷芬,叶桂荣,游丽娟,等.优质护理在肾移植术后隔离病房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2,7(2): 140-141.

[8]周小玲,阎小娜.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0,9(5): 123.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8

摘 要:根据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全面的启蒙教育,且艺术领域具有单独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实施方面的条例。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大纲中,钢琴基础课程是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学教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总结了一些问题和想法,希望能带给同专业的同学和爱好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钢琴基础课程;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06-01

一、钢琴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1.五线谱识谱问题。学习钢琴之前,就要学习如何正确的识谱。在钢琴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老师便会讲述五线谱的概念及方法,同时五线谱上记录了所有我们需要注意的音乐信息。而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时常会有学生无视它们的存在,例如连线、顿音以及强弱等表情术语。最让笔者感到头疼的是,假如在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讲解而有所中断,那么短暂停顿后将会发现音乐又从第一个小节开始。

2.节奏问题。音乐可以没有曲调,但不能没有节奏。节奏的存在,促使音乐的存在和进行。在进行钢琴基础课程里的节奏训练以前,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中能对节奏有初步的认识并打下基础。笔者在节奏训练的这个教学模块中,能明显发现部分学生对音符所占时值并不清楚,或是部分学生隐约记得但需要很长时间的回想,另一种情况是知道音符时值的多少,但没有正确的打节拍,只是跟随着自己的感觉一个一个的音符打节拍,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影响节奏的正确进行。

3.完整性问题。时常会在学生弹曲交作业的期间,笔者从一名听众的角度不能常常享受到音乐传达的愉悦,而在内心留有一丝缺憾。每当出现这样的感受时,不难发现的是由于学生在弹奏曲目时没有具备完整性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有:在一段旋律自然流淌时,忽然性发生中断,并在中断处不停的重复,这样无法给听众带来满足感;以小节为单位,每一个小节都要有规律性的进行休息,这样的方式几乎不能称为演奏。

4.对作品深入理解问题。钢琴只是表现音乐的一种乐器,而音乐却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作品乐谱上的知识,还需去了解作曲者的生平,作曲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所创作以及作品的风格与特征。如果没有研究过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风格和特征,就不能在演奏中很好的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一个没有思想和情感的作品表达不出音乐中旋律和和声所蕴含的内涵,这样的演奏也不会给你的听众带来心动。

二、加强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

1.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笔者从事教学的学校为高职院校,从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所招生的学生情况来看,几乎都是在入校前没有接触过正式音乐学习的。在这种零基础的条件下,我们既要向专业培养大纲看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着手制定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目标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分开来,前者是面对幼儿启蒙教育,应注重对幼儿音乐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和伴奏歌曲的培养,后者较之前者的课程学习应更具深入的“专业性”。

2.教材的选用。钢琴的诞生以及其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3个世纪,市面上随处搜罗的书籍和资料浩如烟海,不能每一本教材都能用于课堂上一一教学。笔者认为,学琴就像建房一样,是需要打下坚实的地基才能一层一层的向上叠加,那就不难发现坚实的地基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课程设置的课时和岗位所需的用途,决定了教材的选用应该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基础方面的教材应该选用《哈农指法练习》和《车尔尼599练习曲》,搭配《巴斯蒂安成人钢琴教程》充满趣味的小乐曲,并能通过这些乐曲认识到和声简单运用,为即兴创编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内容具有渗透和延伸性。音乐本身并不具备确切的含义,它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情感的享受与满足。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呈现在对音乐修养方面也具有差异性,即面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会出现不同反映。笔者认为在课堂的教学上,不能采用单一的直叙、灌输方面,应更多的结合和声和中西方音乐史等音乐知识。通过与其他课程的相结合,使得钢琴基础这门课程起到德育和审美的渗透能力。应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尊重和鼓励,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发挥更多的潜能和学习热情。

4.教师师资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素质教育的培养与实施需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钢琴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现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里,除了具备教师应遵守的教师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善于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们相互之间听课和培训,还需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培训进修,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教学的能力和素质。

总的来说,钢琴基础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美,不是简单旋律哼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赞美。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后,才能更深入的认识音乐、感受音乐、进一步到享受音乐。笔者相信,学生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经历,才能更好地在未来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病房基础护理存在问题 篇9

【摘要】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优化至关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发展,掌握计算机操作环境以及计算机工作平台,有效应用常用性工具软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信息技能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革新策略,为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策略

一、前言

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方面需求愈发迫切,课程设计过程中也愈发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望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学有效性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重要的标准。从近些年来看,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同学生社会学生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以及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促使学生增加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课程相关创新发展能力。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基础操作方法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累积知识,那么就需要重视基础课程精讲细练,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志,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有效渗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本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主要教材,属于高校必修课程,高等教育不断普及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念成就以及教学模式老旧等问题,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目前社会背景之下,计算机水平也是个人所需要掌握能力,计算机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习就业与学生未来工作前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与计算机水平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从目前来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灌输性教学方式,不关注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教育。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需要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力度,有效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存在问题,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的学生是来自于大都市,有的学生则是来自农村,基础教学条件存在着差异性,这就使得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系统化学习计算机知识并且培养计算机技能,同时能够更加娴熟操作计算机,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国家认证的计算机相关技能证书。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到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从目前来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大纲与统一目标开展教学。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从目前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多是采取教师多媒体讲解以及多媒体演示,进而安排学生能够在专业机房内进行实践练习,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辅导。在讲授知识点过程中,学生同教师无法进行有效实践互动,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间隔比较长,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遗忘,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计算机实践指导工作量加大。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时,学生大多是根据实验教材的操作步骤进行操练,操作结果同实验教材也是大同小异,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无法实现知识拓展与知识延伸利用。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同计算机专业化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似性,更加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同时实践教学并没有依托于理论教学,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脱节,期末考核更加关注理论知识方面考核,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并不关注实践课程学习,进而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受到限制。

3、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从目前来看,除了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都是开设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基础知识内容、操作系统内容、办公软件内容、常用工具等等,一部分学生认为所涉及内容太过广泛,学习比较吃力,同时无法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和所学专业有效衔接,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从目前来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都是配备了实践教学,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理论方面教学,这就使得实践教学作用逐步淡化。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案例或者习题进行按部就班的上机练习,认为仅仅依靠案例或是习题就能够达成实践目的,这就使得计算机实践教学成为了验证性教学,创新性能力以及主动思考能力不强,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不足。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革新对策

1、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念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促使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也产生较大变化。随着高校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这样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多种学习的平台和多样化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例如,目前最为有效课堂组织形式为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为传统教学提供辅助,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方面限制,这就使得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就需要转变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根据高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高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日常学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能够规避在时间与空间方面限制,减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问题,避免学生出现枯燥情绪或者是疲乏情绪,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开展更加有效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针对化教学,这样能够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各项数据,促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加有效掌握学习的规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这样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解决实际学习问题,借助信息数据来检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资源以及反思教学资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2、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综合素质

高校教学时,需要引导计算机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和学习相结合,进而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研教学有效结合,这样能够满足计算机教学改革需求,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数据运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巨大的机会,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吸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规律,还能够为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指导,将教学活动和大数据之间结合,鼓励学生能够结合学习步骤开展特色化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高校需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工作。考虑到全校范围内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靠目前专任教师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不得不使得一部分行政工作人员来承担教学工作。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大多是因为工作需求具备熟练的基础性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本职并不是从事教学,因此在课堂组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3、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大数据促使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非常必要,那么就需要关注实际操作结果,还需要发现知识重要作用,进而做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诸如,翻转课堂、公开课以及微课程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高效掌握国内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转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困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提升高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此外,教学时数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出于未来发展考量,需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保障教师具有足够的授课时间,实现应用知识有效灌输,不仅促使高校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领域逐渐拓展与深入促使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掌握必要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技能,这也是社会发展大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高校各个专业必修课程,促使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工作平台以及计算机操作环境,利用常用工具软件来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这也是计算机教学改革重点与改革难点。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尝试,融入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新方法,逐步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创新能力,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利用计算机思维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知识竞赛题消防下一篇:金融法规自检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