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房楼(共9篇)
内科病房楼 篇1
在土质较好地区, 土钉墙是深基坑支护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 笔者以淮北矿工医院内科病房楼基坑支护工程为例, 介绍了土钉墙支护方案设计的内容、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
一、工程概况
淮北矿业 (集团) 矿工医院内科病房楼工程总建筑面积21 000 m2, 地上13层、地下2层, 占地面积1 550 m2。基坑东西长73.5 m, 南北宽30 m, 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8.5 m, 边坡支护面积3 400 m2。基坑四周南侧距11层原病房楼11.80 m, 东侧距配电房仅4.5 m, 北侧距建筑物5.5 m, 西侧距主干道12.6 m。现场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
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1. 地质条件。
根据淮北矿业集团勘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 拟建场地为第四系山前坡积形成, 淮北平原地貌, 地势平坦, 土层沉积分布稳定均匀。按照土的工程性质, 可将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分为以下几层。
(1) 杂填土。以黏性土为主, 混含有建筑石块Φ5~15 cm, 层厚0.5~1.5 m。
(2) 粉质黏土。棕黄色~棕褐色, 湿、可塑, 局部遇水易崩解, 偶见石灰碎石块Φ1~5 cm, 层厚3.7~6.2 m, N=11~15击。该层为工程的设计持力层。
(3) 粉质黏土。棕褐~棕黄色, 湿、可塑稍硬, 含少量Fe、Mn质结核, 局部含石灰岩碎块Φ1~5 cm, 层厚2.7~5.2 m, N=16~20击。
(4) 粉质黏土。棕褐色, 湿、可塑-硬塑, 含Fe、Mn质结核, 切面稍光滑, 偶见石灰岩碎块, 局部成泥质胶结岩状。层厚3.70~6.50 m, N=21~25击。
(5) 粉质黏土。棕黄~棕褐色, 湿、可塑, 遇水易崩解, 偶见石灰岩碎块Φ3~7 cm, N=12~15击。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力学指标见表1。
2. 场地地下水概况。
场地无稳定地下水位, 地下水属于上层滞水类型,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生活用水管网渗漏, 水位易受季节影响。场区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三、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场地地理位置, 基坑开挖深度、周围环境条件、土层力学性质及地下水位情况, 决定采用土钉墙作为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
1. 基坑支护方案的总体设计。
总承包单位委托濉溪县建筑勘察设计院进行了方案设计。该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内容包括:确定土钉墙的平面、剖面尺寸及分层施工高度;确定土钉的类型、布置方式和间距;确定土钉钢筋的类型、直径和构造;确定注浆参数和注浆方式;确定土钉与面层的连接构造, 混凝土面层与坡顶的防护设计、质量控制及施工监测要求等。
2. 基坑支护方案的具体设计。
(1) 基坑东侧和北侧距已有建筑只有5 m左右, 原地面较高, 开挖深度较大, 设计5排土钉。土钉孔径120 mm, 1Φ25钢筋, 长度12 m, 最下排9 m, 倾角15°。水平间距1.5 m;竖向间距:第一排土钉距坡顶0.5 m, 2~5排间距1.7 m。坡面挂Φ6.5@200双向钢筋网。
(2) 南侧和西侧开挖深度平均7.6 m, 设计3排土钉。土钉孔径120 mm, 1Φ25钢筋, 长度9 m, 最下排7.5 m, 倾角15°。水平间距1.5m;竖向间距:第一排土钉距坡顶3.0 m, 2~3排间距2.5m。坡面挂Φ6.5@200双向钢筋网。
(3) 基坑四周坡顶设置截水沟, 坑内坡脚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
(4) 土钉注浆采用P.O.42.5水泥拌制的水泥浆, 水灰比为0.5。土钉墙及放坡段喷射C20混凝土面层, 厚80 mm。
四、土钉墙的施工
1. 土钉墙施工流程。
(1) 按设计要求开挖工作面, 修整边坡并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志, 喷射第一层混凝土。
(2) 安设土钉 (包括成孔、插钢筋、注浆、安设连接件等) 。
(3) 绑扎钢筋网, 喷射第二层混凝土。
(4) 设置坡顶、坡面和坡脚的排水系统。
2. 土钉施工。
(1) 土钉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土钉钢筋使用前应调直、除锈、除油;土钉钢筋焊接定位支架, 支架间距小于2 m;注浆用水泥浆应拌和均匀, 随拌随用, 一次拌和的浆料应在初凝前用完。
(2) 土钉成孔的技术要求。孔深允许偏差±50 mm;孔径允许偏差±5 mm;土钉孔位允许偏差±100 mm;成孔倾角允许偏差±5%。
3. 注浆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 注浆前, 应将孔内残留及松动的废土清除干净;注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 min时, 应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其管路。
(2) 注浆时, 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250~500 mm处;在孔口部位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 并及时补浆。
(3) 第一次注浆压力为0.3~0.5 MPa;待初凝后进行第二次注浆, 注浆压力为0.7~1.0 MPa。
4. 土钉墙及挂网喷浆。
(1) 基坑开挖和土钉墙施工。
(1) 设计要求。基坑开挖和土钉墙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进行。在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 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下层土钉施工。
(2) 土方作业。在机械进行土方作业时, 严禁坡壁出现超挖或松动坡壁土体;机械开挖后, 应辅以人工修整坡面, 坡面平整度允许偏差±20 mm;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 应清除坡面虚土;竖向开挖深度应与土钉竖向设计间距相对应。
(2) 喷射混凝土施工。
(1) 喷射混凝土原材料要求。胶凝材料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P.O.32.5;采用含水量5%~7%的干净中、粗砂作为细骨料, 粒径小于15 mm的干净砾石作为粗骨料;为加快施工进度, 混凝土中使用速凝剂前, 应先做与水泥的相容性试验及水泥净浆凝结效果试验。
(2) 喷射混凝土施工机具的选用。混凝土喷射机应密封良好, 输料连续均匀, 允许输送骨料最大粒径为25 mm, 输送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0 m, 垂直距离不宜小于30 m;空压机应满足喷射机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混合料的搅拌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输料管应能承受0.8 MPa以上的压力, 并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供水设施应保证喷头处水压大于0.2 MPa。
(3) 混合料的配比与拌制。水泥与砂石的质量比宜为1:4~1:4.5, 砂率宜为45%~55%, 水灰比宜为0.4~0.45;混合料应拌制均匀, 拌和时间不少于2 min, 随拌随用;不掺速凝剂存放时间不超过2 h;掺速凝剂存放时间不超过20 min。
(4) 喷射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 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宜自下而上, 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 mm;喷射混凝土时, 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 距离宜为0.6~1.0 m;喷射混凝土终凝2 h后, 应喷水养护, 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环境等条件确定, 一般为3~7 d。
(5) 喷射混凝土中钢筋网铺设。钢筋网应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 钢筋保护层不宜小于20 mm;钢筋网与土钉连接应牢固, 喷射混凝土时钢筋不得晃动。
5. 土方开挖。
基坑开挖应分层、分区进行, 严禁超挖;放坡土钉墙每区段开挖面长20 m, 每一层开挖深度为土钉设计标高下30~50 cm, 随挖随护, 上下段钢筋网片搭接长度不小于30 cm;基坑底30 cm土方由人工清除, 不得超挖;开挖到位后及时施工混凝土垫层, 随挖随浇。
五、现场监测
该基坑按照安全等级“一级”进行监测。为此, 根据设计要求沿基坑四周布置了6个水平位移观测点和6个沉降观测点, 监测周期自基坑开挖开始到地下室侧壁回填完毕。土钉墙监测控制允许值, 坡顶最大水平位移50 mm, 水平位移速度连续3 d3.0 mm/d, 坑外地面沉降连续3 d 3 mm/d。并且, 设置了报警值, 监测时一旦达到预警值立即按应急方案处理。目前, 该基坑监测周期已结束, 没有出现超过监测值的现象。
内科病房楼 篇2
1、关于分包服务费:合同签订前该甩项的已经甩项,不存在分包服务费,除要求施工方配合较多的分包(外幕墙等)交3%的总包服务费外,其他甩项工程与施工方关系不大,不用交分包服务费。
2、门窗:成品甲供,由施工方安装,套03定额计费。
3、幕墙:幕墙是干挂大理石,甲供大理石材,辅材甲控(由三方共同考察,确定品牌、型号、价格,由乙方采购),确定招标控制价,向青州市政府打报告邀请招标(由华邦组织实施,在控制价的范围以内由华邦中标);
4、地面、洁具:洁具和大理石、瓷砖等材料,也是甲控(由三方共同考察,确定品牌、型号、价格,由乙方采购),材料合同由三方签署,建设方作为担保方;由施工方安装铺设,套定额计费。
5、其他材料定价:钢材、商混价格按潍坊市定额信息价降点1%;其他降点2%,部分降点3%,分类材料未知。
医院高层病房楼电梯设计思考 篇3
关键词:医疗建筑,高层,电梯
步入21世纪,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医疗资源分布、配置的不均衡,使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患者向发达地区的医院集中,这使得大城市老医院人满为患,门诊量不断刷新,千床医院不断增加。同时社会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造成土地使用负荷压力增大。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位于人口密集大城市中的老医院改扩建项目,为了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建筑面积,迫不得已采取集中式的高层或超高层建设模式,一些高层医院相继出现。许多城市医院在新建、扩建时将适宜建造高层的住院部与不适宜建造高层的其他部分合理分区,形成现代化医院的建筑模式,高层化已成为当今中、大型医院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见表1)。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响应中央拉动内需的政策,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民生工程特别是医疗领域的投入。全国各地医院的建设除了要满足医院自身床位需求外,更多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使高层医院日见增多。
早些年国内外有关高层医院与多层医院的利弊分析,已有过多次讨论。从病人就医心理环境分析,也多认为病人住在多层医院,比较容易靠近地面接近自然,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好处,比住在高层病房要好。而对于“被动”建设高层医院的现实情况,许多专家认为除了会增加医院的土建工程建设投资,供水、供电系统、消防系统也复杂一些外,电梯部数也会因为竖向交通的负荷的增大而增加。随着10多层甚至20层、30层的医院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医院高层病房楼的快速发展在解决床位数量、改善住院条件的同时所带来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如高层病房楼的安全自救困难、建设费用增高、维护费用增高、运营效率降低等等。从已建的一些工程运行过程中可以看到,特别是由于电梯配置偏少或在医院运行管理模式不尽合理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已有许多教训。
我们以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高层外科病房楼电梯设置为例,分析医院高层病房楼电梯设计及使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1 项目概况及电梯的设置
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医院辐射区域人口快速增长,医疗用房远不能满足医院使用要求。同时由于医院早期建设的观念所限,缺少总体规划与发展构想,医院建设一直处于见缝插针的状态,使得医院布局凌乱,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新时期医院现代化的要求(见图1)。
2000年经过院区总体规划整合后,为保证在医院医疗服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供改扩建的可能,确定了在医院仅有的一块很小的可建设用地上先期建设一栋19层外科病房楼,二期在其东侧再建设一栋与之相邻的16层运动医学楼(见图2)。
一期主要医疗功能包括:-1层中心供应室、首层出入院大厅、病区药房和少部分医技检查用房、2层~4层含18间手术室的手术部、5层ICU、6层~19层标准护理单元。由于用地限制条件较多,又要满足医院总体规划周转的床位要求和甲方可使用房间最大化的要求,一期外科病房楼标准层共设置了一部送餐梯和7部1.6t 2.0m/s病床梯。其中一部病床梯为单独设置的污物电梯,另外6部病床梯为一组(其中3号电梯白天为手术室专用)的布局。电梯主要数据详见表2。为了与二期相连又方便使用,采用了主电梯厅偏置并与二期共用候梯厅的模式(见图3)。
2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于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医院的住院环境和手术室紧张的状况,病房使用率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100%,手术部全天运行,有的手术甚至排到晚上11点以后。而医院医疗活动的活跃直接导致了一期大楼竖向交通的负荷增大,远远超出医院建设的决策者和设计师的预计。直接表现就是主电梯厅内人满为患,即便所有电梯满负荷运转,候梯时间仍然过长,不能满足使用,各方面意见很大。其拥挤时段几乎涵盖白天各个时间段:7:20~8:30医护工作人员交接班;8:00~11:00医疗活动(含病人检查、化验送检、出入院办理、手术活动等);11:30~13:00午餐(包括医护工作人员就餐及部分家属送餐);15:00~17:00探视;16:30~17:30医护工作人员交接班;17:30~18:30部分家属送餐。
3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电梯数量不足、运行效率低是问题的直接表现,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作为教学医院,在大专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在院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基于现有的职称评审考核制度,外院实习医生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些都直接导致电梯的实际使用人数与设计之初计算电梯台数时的甲方提供的使用人数不符。而根据现有医院建设标准中提出的病床、工作人员比例估算出的工作人员数量与实际数量差距更大。设计师未能预见到此数据变化所导致的后果,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二期建成后电梯可共用,因此也未能预见到二期建成前的过渡时期电梯使用的紧张程度。
2)为了满足医院总体规划周转的床位要求和甲方可使用房间最大化的要求,一期平面布局时选择了楼梯数量最少、电梯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所占面积最小的设计方案,使得主楼梯间未与主电梯厅相通。由于该院大型科室会占据几个楼层(如普外科位于6层~8层,骨科位于14层~16层),相邻楼层联系紧密,病人、家属上下几个楼层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主楼梯间出于院方安全保卫的考虑设置了门禁系统,仅工作人员可以刷卡通过,这就导致了上述人群在仅上下几个楼层时不能使用楼梯而必须使用电梯。
3)医院电梯的特殊性表现在为保证弱势群体乘梯安全,北京市规定医院电梯不得无人职守。因此除去电梯驾驶员,1.6t/21人医梯实际乘梯人数为20人。
4)医院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行动不便的人对电梯的依赖上。特别是外科病房楼,推床、推轮椅使用电梯的几率很高,这个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到医用电梯设计上。例如,按现在应用最广的也是本工程使用的1.6t/21人医梯来说,只有当满载21人重量达到满载时,电梯才会直驶不停。而当病床进入电梯后,重量远未到达满载负荷,有人呼梯仍可停靠,但电梯已无空间可容纳其他乘梯人员,候梯人只有继续等待下趟,而这部电梯则白白多停一站。医院考虑到电梯运行效率低的问题,对一期6部电梯采取了分组控制的办法。图3中1号、2号电梯为高区电梯,停靠11层~19层;4号、5号电梯为低区电梯,停靠10层以下楼层;为方便特殊人群6号电梯层层停靠;3号电梯为手术部专用电梯,层层停靠。这种管理模式的想法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电梯速度、提高电梯运行效率。但问题在于,为了减少等候时间,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时按下所去楼层电梯和6号电梯的呼梯按钮,哪部先来上哪部。这就导致了后到的电梯又会白白多停一站。从总停站数量来看,几乎增加了1/3的无效停站。按最短的电梯减速、开门———看到无人后按关门按钮———关门继续行驶的时间计算,每多停站一次至少浪费20s,对整栋建筑内电梯运行效率影响很大。
5)由于院区总体改扩建未最终完成,缺少检验科室站点。一期所上气动物流系统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病人送检样本仍靠家属、护工送至各检验科室。也大大增加了电梯使用负担。
6)医院对家属陪护管理不严,导致这部分人在某些时段自由出入,增加了使用电梯的频率。
4 现有建筑设计技术措施中关于电梯数量计算存在的缺陷
反观现有的建筑设计技术措施,一般仅有针对高层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电梯数量计算公式,并没有专门针对医疗建筑的相关信息(见图4、图5、图6)。而仅参照办公建筑人流量计算出来的电梯数量是否能成为有效的设计依据呢?
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电梯数量用在规模、层数相似的办公建筑中或许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借用到医疗建筑中数量显得偏少。通过表2可以看出,办公建筑和医疗建筑在电梯使用人群的行为、心理模式方面明显不同,因此简单套用公式的做法似乎欠妥。
另外,由于医院特殊的使用特点,推床、推轮椅使用电梯的几率很高,以最常用的1.6t/21人医梯为例,轿厢净尺寸通常约为2500㎜×1500㎜,净面积为3.75㎡,人均面积0.18㎡。而平车尺寸一般约为1800㎜×650㎜,病床尺寸约2100×1050㎜,轮椅尺寸约1050㎜×650㎜。由此在频繁使用辅助移动设施的医院中,电梯可运送人数需按实际占用面积折算———平车≈6.55人,病床≈12.35人,轮椅3.82人。而以上导致电梯运行效率大幅下降的因素在公式中均未能有所体现。
5 解决方案
为此,我们在二期运动医学楼的设计中及时调整了楼电梯的设置方案。我们将原方案中一期、二期相连的主电梯厅总电梯数量由12部减少至11部,另外单独设置了两部工作人员专用电梯(见图7)。
虽然主电梯厅内减少了一部病床梯,但使主楼梯可以直通主电梯厅。今后结合医院导向标识设计,使进入主电梯厅的候梯人员在等不及或不愿意等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楼梯入口。这样可以使去往邻近楼层无行动障碍的人员方便的上下,从而减少电梯短途停站,提高运行效率。工作人员专用电梯厅通过门禁系统管理,并与医院协商将大科室同层布置,避免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穿越。进一步减少主电梯厅人流量,更好的为病人及家属服务。
建议医院在日常管理中改变现有的电梯分组控制方法。可以在一期、二期主电梯厅内除手术室专用电梯外,采用一组群控方式,高低区分组采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候梯人为缩短候梯时间在呼梯选择上的盲目性,尽可能减少无效停站数量,提高电梯使用效率。
建议电梯厂家在电梯控制方面采取技术措施,增加无空间直驶控制或由电梯驾驶员手动控制按钮,以减少无效停站数量。另外建议所有层站电梯呼梯盒处增加满载直驶显示,被提示了的候梯人可以大大缓解焦虑心理,在相同的候梯时间条件下可以有效改善电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建议在医院日常运行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的作用。总体规划改扩建全部完成后,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站点全部设置完成,覆盖全院。届时,传统的通过人力运送样本、样品、资料文件的模式将会发生根本转变。可以大量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减少电梯运行负荷,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另外,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医院护理制度也在逐渐调整。北京市推出的无陪护医院成功试点,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今后陪护人员和家属的大量减少,也能有效减少电梯运行负荷。
6 结论
通过以上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高层外科病房楼电梯设置实例分析,应更好的反思医院高层病房楼电梯设计及使用中所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目的是从设计角度对竖向交通安排在前期方案设计、论证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层医院病房楼设计中,应根据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如层数、每层所服务的病床数量、推床几率、工作人员配备注1情况等适当增加电梯数量,且该数量不应包括非主要人流使用电梯,如单独设置的污物电梯、送餐电梯、清洁物品梯等。现行的设计规范对于电梯厅宽度的要求(对面轿厢深度之和)仅是最低使用要求,目的是可保证对面电梯同时推床不受影响,但未考虑在该状态下候梯人员的等候空间。因此个人认为对于大型医疗建筑人流量大的主要电梯厅宽度应适当放大。在适合的项目中也可以和电梯生产厂家探讨一下目的楼层预选系统在医院项目中的应用。
内科病房楼 篇4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
扬 尘 污 染 治 理 专 项 方 案
编 制人:
审 核人:
审 批人
河北建工濮阳人民医院病房楼项目部
日
期:二〇一六年三月二日
/ 6
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防止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393
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
5、《河南省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豫环2016-40号)
7、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试行)》
8、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围绕重点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9、制定专项方案时,首先考虑医院场所特殊,环境要求高,把文明施工,降低噪声,扬尘控制,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作为施工组织的前提。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濮阳市胜利路北、益民路、南开州路东,濮阳市第人民医院院内;工程总建筑面积64735平方米,分主楼和裙楼两部分,主楼地下两层,地上25层,裙楼地下2层、地上5层,主体建筑总高度99.9米,(室外地面至檐口高度),室内外高差0.600米,为A级高度建筑,层高:地下二层为5.5米,地下一层4.8米,地上一层5.000
/ 6
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米,地上二层至五层为4.700米,地上六层为3.3米,其余每层均为3.8米,主体建筑长*宽*高为:88.700米*39.200米*99.900米。
震设防烈度为八度,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第三章、扬尘治理管理组织机构
1、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生产负责人等组成的扬尘治理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施工现场的扬尘治理工作。
2、落实扬尘治理责任制,公司对项目、项目对作业班组层层签定扬尘治理责任书,使扬尘治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扬尘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冯旭光
副组长:皇甫真智、卢向毅、李明 成员:各施工作业班组长
第四章、扬尘治理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六个百分百、六个不准”,我公司特制定了以下制度:
1、工地出入口按要求设置高压冲洗设备、排水沟和泥浆沉淀池,进出车辆必须冲洗干净方能放行,并保持出入口通道及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的整洁。
2、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采取遮盖、洒水等防尘措施,防止尘土飞扬。
3、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临时性密闭堆放设施进行存放或采取其它有效防
/ 6
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尘措施。
4、工程高处的物料、建筑垃圾、渣土等采用袋装垂直清运,禁止凌空抛掷,施工收尾阶段清扫出的建筑垃圾、渣土应当装袋扎口清运或用密闭容器清运。
5、施工场地内及周边随时洒水进行湿发作业。
6、禁止在施工现场从事消化石灰、搅拌石灰土和其它有严重粉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7、清运建筑垃圾和渣土等施工作业时,采取边施工边洒水防止扬尘污染的作业方式。在建筑物四周设置密目网,防止和减少施工中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等外逸,避免粉尘、废弃物飘散。
8、工地现场路面实施硬化,工地出入口道路用砼硬化,出口处硬化路面不小于出口宽度。
9、对工地内的裸露地面采取硬化、覆盖等防止扬尘污染的措施。
工程使用商品砼预拌砂浆防止扬尘污染。
10、运输车辆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实行密闭运输,不得沿路泄露、遗撒。
11:施工现场围墙两侧安装喷淋雾装置定时作业,防止产生扬尘。
二、扬尘整治的整体目标
1、严格管理,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工地。
2、严格遵守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扬尘治理的有关要求。
三、扬尘整治组织管理措施
1、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生产负责人等组成的扬尘治理领导小组,组
/ 6
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织领导施工现场的扬尘治理工作。
2、落实扬尘治理责任制,公司对项目、项目对作业班组层层签定扬尘治理责任书,使扬尘治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四、扬尘整治工作制度
1、建立扬尘整治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扬尘治理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扬尘整治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扬尘整治工作计划。
2、建立扬尘整治值班制度。项目部及劳工队伍必须安排负责人员在现场值班,不得空岗、失控。
3、执行日检查、旬评估制度,保证扬尘整治工作稳步提高,按时实现各项管理目标。
1)日检查:由现场经理负责,按照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整治日检查的内容,在每天下午下班前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进行整改,为夜班或次日施工创造条件。
2)旬评估:由经理部召集现场经理、生产负责人、安全员等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联合检查,按照有关施工现场扬尘整治的内容检查评分,评估工地的扬尘治理管理水平。
五、扬尘整治具体措施
1、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2、施工现场土方作业应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
3、从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运输的车辆应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或采取覆盖措施,施工现场出入口应采取保证车辆清洁的措施。
/ 6
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
扬尘治理专项方案
4、施工现场的材料和模板等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采取覆盖等措施。
5、施工现场采用商品砼和预拌砂浆防止污染环境。
6、建筑内的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污染,并采用袋装,严禁随意抛撒。
7、施工现场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并应及时清运出场。
8、主体施工阶段建筑物四周采用密目网封闭,防止扬尘。
9、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10、在出场大门处设置冲洗设备,车辆必须冲洗干净方能驶出现场。
11:施工现场周围喷淋雾装置,专人负责定时喷水。
河北建工濮阳人民医院项目部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日
武汉协和医院外科病房楼空调设计 篇5
武汉协和医院外科病房大楼, 位于解放大道与新华路交叉口西北角, 东临新华路, 南临解放大道, 西侧为中山公园, 北侧为新华路体育场。该大楼是以640张病床、42间手术室为主的综合性外科病房大楼, 总建筑面积74117m2, 地下室建筑面积8888.60m2, 其中主楼32层, 裙楼6层, 地下2层, 建筑高度为127.80m。
二、空调设计特点
(一) 冷热源
空调主机的配置:由于存在手术部过渡季节供冷的要求, 所以在设计时选用一台螺杆式冷水机组作为手术部过渡季节供冷用, 在进行夏季供冷主机配置时, 选用了4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和螺杆式冷水机组同时供冷, 这样, 螺杆机可以弥补离心机组调节能力差的不足。
冬季空调热媒为60℃/50℃的热水, 热源为由中心锅炉房提供的蒸汽, 通过设在地下二层换热间的两台汽—水板式换热器提供热水。
手术部需保持恒定的湿度, 由中心锅炉房提供蒸汽加湿。锅炉房提供的蒸汽同时供应手术部的消毒。
(二) 水系统
大楼空调水系统采用了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水系统采用了同程敷设方式, 末端设备采用了温控系统, 并纳入DDC控制系统。
根据使用功能, 水系统分为4个环路, 分别供应一二层办公用房、三至八层手术部、九至三十二层病房。
水系统分上、下两个区, 低区从地下二层至二十三层, 高区从二十四层至三十二层。高区通过设在十八层 (避难层) 的两台水—水板式换热器转换, 高、低区空调水转换温差为2℃, 即高区空调夏季供、回水温度为9℃/14℃, 冬季回水温度为58℃/48℃。
(三) 空调风系统
门厅及报告厅采用空气处理机组低速送风系统, 顶送, 集中回风。
病房及办公用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手术部均按净化空调设计。手术室共42间, 其中Ⅰ级手术室3间, Ⅱ级手术室6间, Ⅲ级手术室21间, Ⅳ级手术室10间, 感染手术室2间。
Ⅰ、Ⅱ级手术室各采用净化机组与手术室一对一设置, Ⅲ、Ⅳ级手术室采用一台净化机组对应2间或3间手术室设置, 走廊与辅助用房根据分区分别采用净化机组;污物走道的净化级别按照清洁走道考虑。
手术室设在大楼的四五层。在设计时, 由于建筑面积的要求, 手术室设备层曾被要求取消, 将净化机组设在手术室本层内, 但考虑到手术室间数较多, 如果不设置设备层, 管线会出现多处交叉的问题, 需将手术室层高加高, 且设备设在手术室本层也存在噪音难以解决的问题。故要求土建一定要设置设备层, 六层设备层为四层、五层手术室服务, 利用八层 (避难层) 为七层ICU服务, 这样设备的摆放、管道的布置都较为方便, 且设备集中布置, 在管理上也会便利一些。
(四) 排风及排烟系统
所有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设置机械送风系统, 地下室车库设备用房均设置机械排风及排烟系统。
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地上长度超过60m且无自然排烟条件的内走道、面积大于100m2的地上无窗房间, 均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地上卫生间等需要排风的房间均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三、设计参数及空调冷热负荷
室外计算参数参照武汉地区气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空调冷热负荷采用华电源负荷计算软件计算得出。夏季空调逐时冷负荷综合最大值为9276k W, 指标122W/m2, 3~8层手术部冷负荷为1145k W。冬季空调热负荷为7350k W, 指标97W/m2。
四、空调冷热源设计及主要设备选择
该工程夏季采用水冷机组供冷;冬季采用中心锅炉房提供的蒸汽, 通过板式换热器供热。
采用单台制冷量为2105k W的离心式水冷机组4台和制冷量为1212k W的螺杆式冷水机组1台供冷, 供、回水温度为7℃/12℃, 螺杆机也用于过渡季节手术部供冷。
水系统高低分区, 在18层设板式换热器2台, 单台换热量为1215k W。
冬季采用两台汽-水板式换热器, 单台换热量为3698k W, 蒸汽压力为0.4MPa, 热水供回水温度为60℃/50℃。
锅炉房提供的蒸汽同时用于加湿及加热生活热水, 空调采暖需蒸汽量为11.5t/h, 空调加湿所需蒸汽量为0.4 t/h, 生活热水所需蒸汽量为6t/h, 蒸汽总用量共17.9 t/h。
五、空调冷冻水系统设计
采用二管制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空调水系统分为上下两区, 低区为地下二层至二十三层, 高区为二十四层至三十二层, 低区水系统按一至二层、三至八层、九至二十三层分为3个环路, 高区为一个环路, 管道敷设竖向同程、水平同程。
由于手术部为内区, 存在冬季大楼开始供暖时手术部仍需供冷的情况, 因此在水系统设计时要考虑手术部的水系统能够与大系统分开运行。
六、净化空调系统设计
合理的净化空调系统是保证整个手术部处于受控状态的重要环节。净化空调系统能够控制各等级手术室及辅助用房的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细菌与有害气体浓度、气流分布, 保证室内人员所需的新风量, 维持室内合理的气流流向, 维持手术部合理、有序的压力梯度。
(一) 保证手术室洁净指标的途径
1. 空气过滤系统
选用具有足够过滤面积的新风采集箱设在新风入口, 新风净化机组内还设置对≥1μm大气尘计数效率不低于75%的中效过滤器, 对≥0.5μm大气尘计数效率不低于95%的亚高效过滤器。在净化空调机组的正压段设置一级中效过滤器对空气进行预过滤, 并防止净化空调机组二次污染对高效过滤器 (HEPA) 前系统的影响。将高效过滤器布置在静压箱的末端, 整个系统是靠末端过滤器的最后把关来体现其有效性。
2. 气流组织
对于该工程, 手术室与无菌辅房均采用上顶送下双侧回, 避免了气流短路的同时, 又形成送风核心区 (特别是手术室送风集中布置) , 达到用较少的送风量满足其功能要求, 保护患者手术切口不受外界感染。
3. 正压控制
通常正压控制是通过调节正压送风量与排风量之间的差值, 并结合各种控制手段来实现的。根据该工程手术部建筑平面的整体布局, 每间手术室均配独立的排风口, 通过风管连接后接排风机排出室外。采用分区集中供应新风, 确保各洁净室新风量的供给。排风、新风与回风上均设有定风量装置。
4. 温湿度控制
合适的温湿度既满足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要求, 又可以降低人体发菌、抑制室内细菌的繁殖。尤其是湿度高低对于微生物的滋生有明显的影响, 湿度应放在温湿度控制的首要位置来考虑。该工程采用先进的DDC控制系统, 对于湿度进行优先控制。它既能集就地控制与远程手术室控制于一体, 又能与大楼楼宇控制系统连接,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 风量计算
Ⅰ级手术室应用“局部单向流的送风速度”的理论计算风量:
对于局部单向流 (即局部百级) 的房间, 工作面风速υ与送风面出风速度υ0有如下关系:
式中:x——送风口中心至墙的距离;
r——送风口当量半径, r= (长×宽) / (长+宽)
百级手术室层流送风装置为2.4 m×2.6 m, 则:
以百级手术室6m×7m=42m2为例, 以当量半径的方法计算x得:
根据上述经验公式送风面出风速度υ0为:
取υ= (0.25+0.3) /2=0.275m/s, 则百级房间的送风量为:
故百级手术室送风量为8000m3/h。
Ⅱ、Ⅲ、Ⅳ级手术室的送风量按照《医院洁净手术室建筑技术规范》中要求的换气次数来确定。
七、结束语
由于医疗建筑功能复杂、空调冷热负荷特性复杂, 不同区域对空调的需求均不同, 因此, 在进行空调系统设计时, 需充分了解医院各科室对室内环境的要求, 在系统设计时, 要尽可能地保证系统使用的灵活性, 以使各个区域都有舒适的温度、湿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2]梅自力.医疗建筑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3]陈惠华, 萧正辉.医院建筑与设备设计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上海十院外科病房医技楼诞生记 篇6
医院原病房主体建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为了改善医院的医疗条件, 该院于“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一期工程——改建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和动力辅助楼。
一次规划, 分期实施
改建后的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为地下1层, 地上16层 (不包括设备管道夹层) , 建筑面积44809m2, 占地面积3354m2, 建筑高度77.5m, 床位数497床。地下车库可停车42辆;动力辅助楼为地上2层, 建筑面积1824m2。
医院原有病房楼呈E字形, 为了保证医院能正常运作, 改建时先行拆除最南侧的病房楼, 建造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综合楼建成后, 北侧老病房内病房与手术室搬迁至新楼后将北侧老病房拆除, 建造二期内科病房综合楼, 污水处理站。二期建成后, 直线加速器搬迁后老楼拆除。中医楼与干部病房楼迁入二期新楼后拆除, 在此地块建设三期教学用房, 包括教学科研楼及学生宿舍。
全院北侧地块为后勤保障区, 原有锅炉房拆除, 建设动力辅助楼。
医院的全面改造, 以医院改造总体规划及一期新建的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和动力辅助楼为启动的序幕, 体现了“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思想原则。
医院的改造规划将医院整合成一个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完整的现代化医院, 内部交通流线清晰、便捷, 从根本上改善病员的就诊和住院环境。
立面造型块面分割, 建筑材料经济实用
由于受到建造用地的局限性, 再结合院方对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平面功能的要求, 使得建筑物设计得较高且面宽较大。
为了减轻其对城市道路的压力, 在立面造型处理上采用了块面的分割, 高低变化, 虚实对比。
建筑外形简洁明快, 有时代气息, 立面水平框, 中空玻璃。
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采用卷材防水, 40厚挤塑板保温屋面。
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 采用抗渗密实砼结构自防水, 外涂防水材料。
入口和局部绿地边砼路基上铺广场砖, 建筑物四周为砼车行道路面 (满足消防车最大荷载要求) 。
流线追求清晰, 布局力求合理
规划总体布局上力求满足“环境、心理、生理”的医学模式。根据医院原有保留建筑及管理运行模式, 通过合理的院区环型路网, 将医院门急诊住院入口、行政教学入口、生活供应入口、污废物出口合理连接, 将医院划分为门急诊医技区、与竖向分格力求完整和谐。舒展的体量, 如同风儿吹起生命的风帆, 载着患者驶离疾病与痛苦。
在色调处理上将环境色在建筑中加以穿插使用, 以取得与四周环境的呼应与融合, 创造空间和谐的医疗环境。
主立面裙房采用干挂浅灰色石材, 上部采用白色高级外墙涂料, 塑造出高雅与大气的医院新形象。
外立面采用高级外墙涂料, 干挂石材, 彩色铝合金门窗及少量幕墙玻璃。
底层主入口选用不锈钢安全玻璃门。室内门一般用木质夹板门, 局部用实木装饰门, 放射科为防护门, 净化手术室用电磁感应平开乙级防火门。
外墙用250厚砼空心砌块, 外侧采用30厚挤塑板外保温;内墙±0.000以下用砼实心砌块, 地上用100~200厚的加气砼砌块, 放射机房局部采用240厚砼实心砌块加铅板防护, 洁净手术室采用金属整体内壳。
外窗采用白色静电喷涂断热型材铝合金窗住院区、科研教学区、后勤保障区4个功能区。
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和动力辅助楼基地位于延长中路301号主院区内。
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是一期设计的主体建筑, 它的兴建是整个医院改扩建的关键。其用地位置处于医院南部, 正对医院延长路上主入口, 东南侧则为延长路与共和新路交汇口。基地位置重要, 建成的综合楼将成为医院新的形象代表, 结合规划用地、功能要求、消防等诸多设计要素, 它平行于原门诊楼, 两楼间距15m, 西侧退基地用地红线34.05m, 东侧距地铁出入口30m。
医院门急诊、住院主入口设在延长路上, 生活供应及行政教学入口分设在院区西侧的规划道路上。院区的污废物通过医院东北角共和新路的污物出口运出, 不同的人流、车流通过医院的四个出入口各自分流。洁污流线清晰, 使医院内部路线联系便捷, 又互不干扰。
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有两个功能——医技和住院。设计中在底层分别设置了两个功能的独立出入口, 住院入口在南边东端, 设有住院大厅、出入院、消防控制室;医技入口在南边西端, 临近门急诊, 方便患者做各种检查。从入口进入后有两部医技专用的医梯。
一层布置的是放射科, 患者通过候诊区进入每间诊查室, 医生则从专用走道进入控制室。
二层为医技科室, 设有内窥镜中心及功能检查科。根据医患分流的原则, 将检查科室合理分区布置, 南侧为病患等候区, 明亮宽敞, 医护区域布置在北侧。
三层检验科依据功能设有临检、免疫、生化、细胞、血库等, 分别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种样品进行检验。
四层在西北部设有DSA介入治疗室。西南侧按照“三区制” (污染区、半清洁区、清洁区) 布置了中心供应室;东侧为手术室附属用房, 设置了医生办公室、休息室等, 经过卫生通过后, 由手术部专用楼梯进入五层手术室清洁区域。三个部门各成一区, 相对独立, 互不干扰。
五层为手术室, 按洁净手术室的设计标准布置了16间手术室。手术室布置采用了典型双廊式布局 (清洁走廊, 洁净走廊) , 其中在西北端还设置二间百级、三间千级手术室, 独立成区, 保证洁净度要求。手术室相应的麻醉、苏醒、敷料、器械等辅助用房一应俱全。医生通过专用楼梯进入手术区域, 减少了患者家属的干扰。
手术室上设置了设备管道夹层, 布置了手术室的净化机组, 与上层的管道转换。
六层西侧为病理科, 可便捷地为手术室的各类样本进行分析处理, 东侧设有中心药房。
七层东侧为重症监护室, 共设19床 (其中两间为可调压监护室) ;西侧为妇科病房, 护理单元设病床36床。
八层是产科与产房, 产房区内设产床7张 (其中2间为家庭产房, 1间为隔离产房) 。医护人员换鞋后由卫生通过进入该区域内, 产科设病床29床。
九层为CCU和胸外科病房。CCU共20床, 其中2床5间, 1床2间, 8床1间;胸外科病房设病床36床。
十~十四层每层均为两个标准护理单元, 每个护理单元36床, 其中3床10间, 1床2间 (其中1间为无障碍病房) , 监护病房4床1间。病房均设在南侧, 使其有良好的阳光日照。双廊布置, 减少了医护人员活动对患者的干扰。
十五层为眼科治疗中心。治疗中心设有眼库以及相应的眼科检查、治疗室。
十六层为眼科病房, 设36床。
地下一层设有设备用房, 包括配电间、水泵房、中央吸引、空压机房等, 还设有太平间, 另设汽车库 (停放机动车42辆) 。地下室战时为六级二等人员掩蔽部, 人防总建筑面积3550m2, 掩蔽2240人。
重视垂直交通, 尽量做到“无障碍”
外科病房医技综合楼整幢楼竖向交通共有14部电梯, 其中西部两台为医技专用 (仅到二楼) , 东西两端各有一部污物梯, 中间8台为患者及家属梯 (4部医梯, 4部客梯) 。北部靠近中心位置有两部医梯供医护人员内部使用, 另设有四座防烟楼梯间。
各层水平交通格局一致, 便于患者迅速确定自身在楼层中的位置。设计中强调了医患分流交通设计理念, 设有专用的医护走廊。
院区道路设盲道, 停车场设无障碍停车位, 建筑入口处设无障碍坡道。
主入口处均设有无障碍坡道和扶手, 建筑内部凡是有患者到达的走廊两侧均设扶手, 门窗下方安装高350mm的护门板。
楼内均设有无障碍电梯和楼梯。无障碍楼梯的栏杆、扶手、踏步安全挡台及盲道的做法都符合规范要求。无障碍电梯候梯厅内设电梯运行显示和抵达音响装置, 电梯入口处设提示盲道, 电梯轿箱设施与配件均按规范的要求设置。
内科病房楼 篇7
1 目的和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是一所以干部医疗保健为重点, 老年医学为特色, 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 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开放床位1 200张, 年门急诊量为140余万。为缓解患者“就医难”, 新建的市民门诊住院楼于2009年12月投入运行。市民门诊住院大楼是集门诊、病房、手术室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 地下1层, 地上18层, 1楼~5楼为门诊用房, 6楼为手术室, 7楼~18楼为住院病房, 总病床位数为400张, 门诊量为3 000人次/日。由于建设场地的限制, 大楼安装了垂直升降电梯6台。其中1号~4号为人员电梯, 5号为手术室专用梯, 6号电梯为货用电梯, 1楼~5楼安装有自动扶梯, 供门诊就诊患者使用。大楼全面投入使用后, 门急诊量超出预期, 电梯运行经常处于满负荷状态, 患者、工作人员乘电梯难, 等候时间长等矛盾突出。因此, 在电梯数量不能增加的情况下, 对电梯的运行模式进行改造显得十分急迫。
2 研究方法
2.1 电梯时控控制系统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 医院后勤部门与专业公司定制了电梯时控控制系统, 对1号~4号电梯的运行进行改造, 实行分层、分时停靠, 保留5号专用电梯、6号专用电梯的功能。通过编程, 实施电梯单层停靠、双层停靠强制分流服务。每天7:00~20:00人流高峰时段实行1号、2号电梯停靠单层, 3号、4号电梯停靠双层。每天20:00~次日07:00非运行高峰时间, 2台电梯为每层停靠, 确保夜间电梯的正常运行。
2.2 其他措施
应用电梯时控系统的同时, 我们还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 保证电梯的使用规范。改善电梯标识, 引导人流分乘电梯;管理员加强现场候乘人员疏导;维保单位加强技术支持, 确保电梯高效安全运行;维保单位专业人员24 h驻院服务, 合理调配电梯保养时间。
2.3 效果监测
本院电梯安装有智能视频监控平台, 通过该平台视频监控系统, 可以实时监控电梯等候大厅和1号~4号电梯的运行情况。安排专人通过该平台对电梯运行情况全面监控, 统计单位时间内的电梯开关门次数、运行次数、乘客等候时间 (乘客到达一楼电梯厅至进入电梯时间) 和电梯载客量等数据, 统计时间为改造前1个月和改造后1个月, 比较改造前后每天平均数据的差异。
3 结果
根据智能化平台监测统计结果, 1号~4号电梯改造前后数据对比情况见表1。
4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加, 医院综合性病房的建设越来越多, 由于建设用地的限制, 往往为高层甚至超高层的建筑居多。由于综合性病房楼涵盖众多部门的特点, 楼内工作人员、患者和探视陪护人员人数众多, 人流量大, 高峰时段特别明显。如何发挥电梯的快速运输功能, 疏导人流, 对维持病房楼内的正常医疗秩序至关重要[1]。
电梯由于是特种设备, 使用时控控制系统还不是很普遍。时控控制系统是一款先进的延时定时元件, 可按预订的时间接通或断开各种控制电路的电源。通过电脑软件对程序进行编制、贯通, 校定设置时间, 可设定每天相同或周期相同循环, 对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进行设置, 自动转换, 误差率小, 运行速度、客流量都会有所提高。有研究指出, 医院电梯实行分层停靠, 可以提高电梯的运量[2]。本文结果显示, 运用电梯时控系统, 实行分层、分时停靠后, 电梯运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在电梯数量无法改变, 电梯运行速度已达到医用电梯的最高值 (1.75m/s) 的前提下, 本院后勤部门在专业公司的技术支持下, 采用电梯时控系统对新建市民门诊住院综合楼4部电梯实施改造, 重新编制电梯运行程序。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本院市民门诊住院楼采用了电梯时控系统后, 与改造前相比单位时间内电梯开门次数减少11.7%, 电梯运行次数增加18.3%, 平均等候时间减少25.3%, 载客量提高17.6%, 大大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次数, 增加电梯的运送能力, 做到安全、有序地使用电梯。
在医院电梯管理中, 合理设置电梯标识对人流的引导也非常重要[3]。我们在对电梯分层、分时控制的同时也增加了电梯的标识, 采用简明易懂的指示, 引导人流的合理分流, 使目的地为2~5楼的乘客引导到自动扶梯, 短程乘客引导楼梯上下。加强电梯技术支持, 减少电梯故障, 也是缓解乘电梯难的有力保证[4]。针对本院电梯较多的特点, 与维保单位协商, 派驻2名维修员工24h常驻医院, 发生电梯故障时5min可以到位, 快速解决故障。对于电梯的日常维修保养尽量安排在休息时间如双休日、夜晚等人流量少的时间进行, 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电梯故障对电梯运行的干扰。
电梯运行方案变动前, 进行深入的调研、沟通也很重要。本院电梯运行方案前经过3个月的调研、数据采集、编程等工作, 并深入大楼各部门, 听取意见, 方案确定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方案实施过程中电梯管理人员现场引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然, 分层运行也有一定的缺点, 例如楼内单双层换乘问题, 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沟通后, 采取了设立电梯专线电话、紧急情况随时调用手术室专用电梯、底楼换乘等方法。总体来讲, 改造方法实施顺利, 改造效果良好, 也得到就诊患者、医务人员的肯定。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医院综合性病房楼电梯运量的方法。方法 :对某院综合性病房楼的电梯运行采用电梯时控系统, 分层、分时停靠, 通过智能化平台比较改造前后的运行效果。结果:采用电梯时控系统分层、分时停靠后, 电梯平均每天的开关门次数减少11.7%, 运行次数增加18.3%, 平均等候时间缩短25.3%, 电梯载客量提高17.6%。结论:电梯时控系统分层、分时停靠是提高综合性病房楼运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综合性病房楼,电梯运量,时控系统
参考文献
[1]廖东明, 刘翠玲.浅谈医院综合性病房楼的电梯选型与配置[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8 (5) :28-32.
[2]黄强.提高病房楼电梯运输能力的解决方案[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 (1) :70-74.
[3]夏案林, 范仲珍, 王来娣.抓主要矛盾以科学方法改进门诊流程和标识系统[J].中国医院, 2006, 10 (1) :13-14.
内科病房楼 篇8
河南省沁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工程建筑总面积53710㎡, 建筑高度63.45m, 地上总宽度为48m, 总长度为110m。地下1层 (用于设备用房) , 层高4.8m。地上16层 (含一层设备层) , 其中一至三层层高均为4.5m (用于医技、门诊、手术等) , 设备层层高2.7m, 四至十五层层高均为3.9m (用于标准护理单元) 。
该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乙类) 。抗震措施按8度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设计;抗震等级:框架一级, 剪力墙一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类型为中软土。地下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3.8m~6.4m之间, 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抗浮设计水位为地坪以下3m。
二、地基基础
(一) 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单元属河流冲积平原。地层属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成因的杂填土和冲积成因的粉质粘土组成。地下水水位埋深3.8m~6.4m。地下水类型为潜水, 水位年变幅约1.50m, 近年最高地下水位约3.0m。按其年代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 将地基土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 主要分布见表1。
(二) 地基基础设计
1. 地基处理
由于病房楼层数较多, 基底平均压力较大, 天然基础的承载力不满足荷载要求, 故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CFG桩) 来进行地基处理。
2. 基础设计
基础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 底板厚900mm, 基础反梁800mm×1800mm, 地下室挡土墙厚300mm, 基底标高-6.900m。由于医院建筑地下室设备较多, 很多房间需要设计地下排水沟, 故基础反梁顶与地下室建筑地面预留300mm距离并用覆土填充。
地下室结构由于底板较厚, 混凝土用量较大, 故规范要求地下室在30m内设伸缩缝来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 但从建筑功能的需要以及变形缝处理难度较大等方面考虑, 本工程没有设温度变形缝, 而是在底板设两道伸缩后浇带和水泥中加入微膨胀剂的办法来解决裂缝问题, 此种做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的工程实践中,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上部结构设计
(一) 结构选型
医疗建筑属于重点设防类建筑, 本工程地震作用按抗震设防7度, 抗震措施按8度抗震设防进行设计, 该楼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轴距为7.2m×6.3m;首层框架柱断面为900㎜×900mm, 剪力墙厚度为300mm, 框架梁断面为350㎜×600mm, 楼板采用大板结构 (可适用于医院建筑房间功能的变化) , 板厚为180mm。
(二) 方案设计
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 在建筑左右边缘设置电梯各一部, 建筑中心处设置8部电梯、两部楼梯, 中心处剪力墙较多, 两侧剪力墙较少。表2、表3为本建筑周期与位移的初步计算结果。
表2中振型3的扭转系数为0.24, 小于0.5, 第3振型属平动, 不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3.4.5条Tt/T1≤0.9的规定。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 本楼两侧边缘剪力墙较少, 而中间剪力墙较多, 导致楼层刚度两侧小中心大, 平面扭转混乱。表3中的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186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3.7.3.1中1/800的规定。笔者采取的措施是在中心剪力墙上开结构洞口, 在两侧增加剪力墙, 即增加楼层两侧刚度, 减弱中心刚度。至于新开的结构洞可用填充墙封堵。表4、表5是剪力墙调整后的计算结果。
调整后, 振型3的扭转系数为0.79, 大于0.5, 证明第3振型为扭转, 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 即第3振型周期1.7627与第1振型周期2.0564之比为0.86, 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不大于0.9的要求。调整后,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为1/1064, 但仍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3.7.3.1中不大于1/800的规定。
四、特殊功能 (部位) 的设计
(一) 设备层设计
本工程三层至四层之间, 即手术部与护理单元之间设有设备夹层, 层高2.7m, 主要用于设备专业管道的转换, 因此, 设备层楼层的穿管, 设备留洞及设备较多。设计人采用主次梁结构, 板厚120mm, 洞口边采用翻边设计, 将7.2m×7.2m大板分割成3.6m×7.2m的小板,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小洞口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给楼板带来的损伤。
通常情况下, 设备层中空调设备重量在1t~3t (厂家不同, 重量也不同) , 基础平面尺寸为2m×6m, 设计人员可以取其活荷载标准值4.0k N/㎡。
(二) 大跨度设计
本工程裙房部分入口大厅采用大跨度结构, 大跨度双向边梁分别为18.9m和21.85m。一般情况下, 楼板厚度为170mm, 大跨度梁有以下几种做法:
1. 钢结构
断面为组合工字钢WH1500×500×18×30, 材料为Q345B, 上翼缘采用3排纵向间距250mm, φ19mm的栓钉与170mm厚的砼板相连。其优点是钢梁强度高, 自重轻, 受力简单, 缺点是钢梁与砼框架柱连接复杂, 由于运输问题, 须现场进行拼接。
2. 预应力结构
张拉形式采用比较常见的后张有粘结张拉, 预应力梁断面为500 mm×1100mm, 采用三束钢绞线;预应力锚具采用I类锚具, 张拉端锚具采用XM15-7型夹片锚具, 固定端锚具采用挤压锚。其优点是断面小于普通砼梁, 自重较轻;可很好的控制梁自身的挠度、裂缝, 缺点是计算复杂, 包括强度、挠度、裂缝计算, 预应力损失计算, 张拉端局部承压计算;施工复杂、周期长。
3. 型钢混凝土梁
其砼梁断面为500mm×1100mm, 内部钢梁断面为HN700×300×13×24, 其优点是计算较为简单, 挠度、裂缝控制较好, 缺点是与型钢梁连接的砼柱也应为型钢砼柱, 否则不符合强柱弱梁的抗震原则;施工复杂, 包括钢结构施工、梁柱节点连接、钢筋与钢结构之间的穿插施工等。
4. 普通混凝土梁
其砼梁断面为700 mm×1800mm, 跨中钢筋选用28或25, 配筋率为1.2%。其优点是计算较为简单, 施工方便, 缺点是自重大, 挠度、裂缝较难控制。
通过以上论述综合考虑后, 笔者选用普通混凝土梁, 由于裙房大厅入口较高, 1.8m高的大梁对其效果不会造成影响。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7.1.2-1条计算得出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为0.18, 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5条裂缝宽度为0.2mm的限值。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2条及《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计算得出考虑长期荷载效应的最大挠度值为=46mm, 考虑千分之一施工起拱 (21.85mm) 后, 即46-21.85=24.15mm, 满足《混凝土规范》3.4.3条 (l0=1/400=55mm) 的限值。笔者以往设计过的与此相当的混凝土大跨度梁, 投入使用后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摘要:病房楼是医院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病房楼建设的结构设计角度出发, 对抗震设计、结构选型、结构计算及特殊问题的处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病房楼,结构设计振型,大跨度梁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内科病房楼 篇9
河南省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发达省市比较薄弱,看病难、住院难在豫西地区更为突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病房楼新病房楼的投入使用,使医院床位由过去的700余张扩大到1 200余张,形成了不同服务层次,可以充分满足豫西地区人民的就医需求以及为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部提供基础教学及临床实验基地,为河南省病人就医、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技攻关提供优越和便利的条件。
2 设计概况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病房楼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24号。新建外科病房楼位于医院院区的西北角,北靠河南路,西邻豫北二路。病房楼东西长72 m,南北宽47 m,建筑高度64.9 m。地下1层,地上16层,建筑面积31 127 m2。病房楼内包括中心供应、血库、手术部、ICU、产科及12个护理单元等功能,共有病床532张。大楼建成后,成为医院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成为此区域的重要城市景观。
3 周边环境
外科病房楼相邻的河南路及豫北二路道路红线宽均为25.0 m,按城市规划所提要求,建筑物北向退红线9.0 m,西向退红线7.0 m,东侧与内科病楼相距13.0 m。
基地东面为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内科病房楼,高度为越过24 m,层数为7层。建筑风格为现代式,体形为竖向长方形,基地南侧为单层的X-刀治疗中心。
项目在设计时,注意了在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上,尽量兼顾周围的风格与形式,但由于外科病房楼建成后将成为院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故其在造型及体量上与现有院区内建筑相比将会有明显的时代感与新颖风格。
4 总平面布局
结合现状地形,将病房楼从流线方面纳入整个院区的大流线之中。病房楼主要入口正对门诊,医技区、医务人员和供应物流放在大楼东侧及北侧,与患者流线明确区分,污物流线放在大楼西侧,较为隐蔽,同时与院区污物出入口联系方便。
病房楼平面呈Y字形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用地。南面两肢为患者使用空间,如大厅、药房、收费、病房等,北面一肢为医院内部工作用房,如中心供应、血库、手术室、医生办公及示教室等房间。
5 平面功能
地下1层为各站房、机房及消防水池等,另外由于业主使用瓶装医用气体,所以医用气体站也设置在地下室。1层为综合功能大厅,包括入口大厅、药房、收费、中心供应、血库。药房和收费对称布置于主要入口两侧,有利于人员分流,为患者及其家属取药、交费提供较宽敞独立的使用空间。中心供应及血库布置在北部裙房内,出入口分设,独立隐蔽。2层为手术室及ICU,手术室共有手术台15台,分为百级、千级、万级和30万级。ICU设9张床位;两部医用小型货梯与1层的中心供应和血库相连,将手术需要的无菌物品直接输送到手术部。2层与3层之间为设备夹层;3层为产科,产房共有产床4床,候产床5床;4层~15层为标准病房层,每层1个护理单元,共分12个护理单元,分别为妇科病房、神经外科病房、心胸外科病房、普外科病房、肝胆外科病房、显微外科病房、骨外科病房、泌尿科病房、耳鼻喉科病房、眼科病房、烧伤科病房,共有病床位532床,且每层设1个示教室;标准层为Y字形布局,南侧两肢呈150°角展开,将病房布置在此处,采用中廊布置形式,有利于通风及采光,在东侧设置阳光活动厅,可供病人就近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身体恢复。护士站布置在Y字交角处,处于护理单元中心。医护办公用房设置在Y字的北肢,采用双廊布置,采光通风较好的双廊外侧为办公室、值班室、示教室,双廊中间为更衣室、器械室、配电间、交通核等空间。16层设为学术报告厅、计算机控制中心。
在标准病房的设计中,病房卫生间的位置决定往往有两种选择:1)将卫生间设置在靠走廊处;2)将卫生间设置在靠外墙的阳台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卫生间设置在靠走廊处,即标准客房式的设置方式,两个卫生间之间设置管道井,日常维护检修时可以不必进入病房卫生间打搅病人休息,但由于靠近病房入口,影响医护人员通过门上观察窗观察病人状况,可通过将卫生间阳角切角或倒圆角的方式来扩大观察窗视角。卫生间设置在靠外墙的阳台上,病房内空间完整,观察方便,且卫生间通过阳台进入,直接通风采光,有利于卫生间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但卫生间的维护检修需要进入病房,且病房受到卫生间遮挡,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大打折扣。两种布置方式要结合实际情况,取舍利弊,适时选择。
本工程考虑到病房应该争取更多的自然通风采光,且院方能够做到日常病房卫生间的管理打扫,保持卫生间的卫生状况,选取了第一种方式。
6 交通组织
病房楼设有8部医梯,其中3部电梯分布于Y字的3个肢端,为污物电梯、内部医护人员及实习生使用的客梯(兼消防电梯)、1部医用电梯,其余电梯设置在Y字的中间。在中心供应室设有1部200 kg的无菌区货物提升机,上至手术室及产房。在中心血库设有1个上至手术室的专用血液提升设备。大楼在Y字的3个端部共设有3部防烟楼梯,供平时及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用。
高层建筑竖向交通以电梯为主,在高层病房楼中电梯主要是专用医梯及客梯两种。医用电梯为运送病床、担架、医用车而设计的电梯,配重锤在轿厢侧面,可两面开设电梯门,轿厢具有长而窄的特点。乘客电梯为运送一般乘客而设计的电梯,有完善的安全设施以及一定的轿内装饰,配重锤在轿厢后面,单面开设电梯门,轿厢一般为近似正方形,设计中对两种电梯的配置进行了一些调研。一些医院的病房楼采用了以医用电梯代替乘客电梯,希望发挥医用电梯单程载客能力大的特色,但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如人意。由于医用电梯运行速度慢,逐层停站,电梯全程往返一次时间超长,再加上部分医梯作为病人专用电梯,在人流高峰期时电梯厅乘客滞留严重,运载能力及效率并不高。目前新建病房楼一般采取部分医梯作为病人专用电梯,部分医梯兼作乘客电梯,另设置中高速乘客电梯,按照单双数楼层或分段楼层停站限制,分流乘客,在人流高峰期时能够比较有效的解决垂直交通问题。通过对比,在本次设计中采用了第二种方式,乘客电梯按照单双数楼层停站分设,医用电梯专人管理,在应用中乘客滞留电梯厅的时间很短,院方对实际效果比较满意。
7 立面造型
病房楼以综合大厅、手术室及设备层为基座,呈矩形,再以病房标准层为主体建筑,造型稳重大方,且Y字形的主体大楼在主立面自然形成双臂环抱,使得建筑物具有亲和力。基座部分以实墙为主,主楼部分使用落地飘窗及竖向弧形玻璃幕墙,外墙装饰石材幕墙及面砖,使得建筑物形象稳重平易,且不失活泼。在病房的空间设计中,大胆引入住宅设计常用的落地飘窗设计,在扩大室内使用空间的同时,也开阔了病房的景观视野,在造型上,外凸的飘窗也形成了富有韵律的玻璃体矩阵,尤其在夜间,室内灯光由其中透射而出,犹如颗颗明珠。
8 设计心得
医疗建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一般公共建筑的不同,使用者除了工作在其中的医护人员以外,还有病患人员及其家属,在方案阶段建筑师要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倡人性化设计,并协调各专业工程师协同设计。建筑师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在项目的设计至施工阶段均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病房楼的设计,体现了该医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强调了该医院对医疗设施自身的设计特点及要求的重视,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医学原则的新型现代化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