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科病房(通用12篇)
老年科病房 篇1
由于我国近年来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 年老的临终患者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医学界备受关注的一大重点人群。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的疾病种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换,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了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慢性杀手, 加之老年人自身各项身体功能都有所衰退, 通常呈现出病情较为复杂、患病种类多、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 致使其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身体功能慢性消耗,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老年人在死亡与疾病之间反复徘徊[1,2,3,4], 因此, 老年人对于临终关怀的需要日益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老年科病房病情较为严重, 有临终关怀需要的患者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58例, 女性患者22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63岁至87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74岁。患者的病情主要包括胰腺癌8例, 食管癌10例, 肝癌14例, 肠癌15例, 胃癌18例, 肺癌13例, 其他2例。患者对病情的了解程度为:不知道13例, 部分知道32例, 全知道35例。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人, 并保证两组患者在自然情况和基本病状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 而实验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实施完善的生活护理, 减小患者的痛苦, 包括预防褥疮、口腔、皮肤、大小便和饮食等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协调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二, 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医护人员要与患者本人、同事、领导、朋友、亲戚和家人建立有效联系, 使其能够为患者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心理上提供支持和鼓励。第三, 为患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 患者家属由于长期照顾患者, 通常会产生身心疲惫的现象, 甚至是抑郁、焦虑、失望、灰心等情绪, 所以, 护理人员要及时为其提供安慰和帮助, 使其保持稳定情绪, 更好地伴随患者度过最后的时间。第四, 疼痛控制, 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 为患者提供镇静药物和其他止痛药物等, 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还要配合其他止疼措施, 如按摩、冷敷、热敷、分散注意力或放松精神等。第五, 提供死亡教育、疏导和心理支持, 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疏导与鼓励, 还要定期倾听患者情况, 看望患者, 满足患者各项需要, 并在适当的时间告知患者实际病情, 让患者能够平静地接受和面对死亡。第六, 姑息性治疗, 即按照患者病因和病情的不同对患者采取姑息治疗, 如造瘘术、梗塞短路解除术等。通过简单的手术和护理, 减小死亡和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打击, 解决患者面临的问题,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生命质量。同时要在患者接受治疗时帮助患者减小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的影响, 利用药物减轻毒副作用的伤害。
1.3 资料收集方法
患者的护理效果资料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主观判断, 以及患者自行填写关于疼痛情况、对死亡态度和对护理过程满意程度的调查表等方式获得, 但要保证患者填写调查表时是神志清醒的。还可以由当值护士在患者死亡时填写一般情况和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护理, 两组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其中实验组患者对于死亡的接受情况好转25例, 一般11例, 差4例, 总有效率为90%;疼痛控制情况为好转24例, 一般13例, 差3例, 总有效率为92.5%;而对照组患者中对于死亡的接受情况好转8例, 一般14例, 差18例, 总有效率为55%;疼痛控制情况为好转10例, 一般18例, 差12例, 总有效率为70%。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临终关怀是对老年患者死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死亡, 在进行临终关怀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机会告知患者其真实病情, 让患者了解到生存的真实意义在于提高生命质量, 另一方面, 护理人员能够通过临终关怀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死亡, 减少恐惧和抑郁心理, 并帮助患者家属减轻心理负担。
疼痛也是老年患者最经常遇到的症状, 疼痛问题不仅发生在患者的身体上, 同样也会发生在患者的精神、社会和心理等领域, 疼痛控制情况的优劣也会对临终关怀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同时会影响患者最后的生命质量。良好的疼痛控制不仅能够使患者在身体上减小负担, 也能够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让患者更加舒适平静地过完最后的时间, 所以,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必要的止痛措施, 避免走入治疗误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 临终关怀对于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减轻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 能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 提高家属对于护理过程的满意度, 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古今颖.干部病房老年病人的临终关怀[J].护理研究, 2008, 22 (18) :1631.
[2]张艾灵.老年病医院中护工的管理与角色定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 :150.
[3]李艳群.临终关怀对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J].中南大学学报, 2008, 33 (4) :542.
[4]王兰.老年临终关怀病房的设立与展望[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0) :81.
老年科病房 篇2
2016年
一、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P3
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P4
三、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工作制度P5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P6
五、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P7
六、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P8
七、无菌技术操作制度P9 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P10
九、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P11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P12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P13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P14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P15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P16
十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P18
十六、医院院内感染爆发应急处理预案P20
一、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与病人分道出入,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应着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穿鞋套,必要时戴防护目镜、戴手套。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离开工作场所应脱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室等非工作场所。
2、各区域的标识明确。传染病人按不同病种分室收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识,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4、传染病区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
1)清洁区:凡未和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室外的办公室、库房、夜班休息室。
2)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病区内除污染区以外的一切区域都属于半污染区,如更衣室、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内走廊等。
3)污染区:凡和病人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如病室、厕所、污染物、消毒室、外走廊等。
5、感染性疾病病人按就诊流程就诊。隔离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活动,不准互窜病房和外出。到其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传染区时脱去隔离衣,其他工作人员进入传染区要严格遵守隔离消毒的有关要求。
7、胃肠道传染病员的便盆、便壶应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
8、传染病人的生活废弃物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封扎统一处理。
9、注射、输血、输液器具使用后,及时毁形处理,损伤性垃圾放入利器盒内,由专人收集至医疗废物暂存点。
10、传染病房的地面墙壁应注意消毒,病员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做终末消毒。
11、抢救器材应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病区内污染布类需经消毒处理后再清点运出。
12、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13、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14、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污衣筐内,不得随地乱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严格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便器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随脏随换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15、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
16、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用过期物品。
17、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品按规定处理后,置专用容器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经常深入病区,以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回顾性调查作为补充,并在以上监测的基础上每年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
3、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认真填写登记表,并在24小时以内报感染管理科。
4、感染病例登记表由各病区主管医师进行逐项认真填写。具体参照本院“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填写规定”。
5、检验科及时向感染管理科及临床科室反馈微生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6、专职人员每月将平时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及时报告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各临床科室。
7、出现医院感染爆发流行趋势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医务处,并通报相关科室。
8、确诊为传染病医院感染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1、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科室感控小组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
3、每月一次做好科室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科室感染率、漏报率。
4、每月配合检验科完成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半年对科室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不合格的及时更换。
5、每周对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一次督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挂钩。
6、每月不定期深入病区了解情况,协调医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7、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8、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9、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0、对使用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 关。
11、定期将每周存在问题反馈给医护人员进行整改,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2、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3、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四、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4、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5、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7、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8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五、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主管医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初步诊断。
2、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3、科室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感染管理科于每月定期到各临床科室调查和收集院感病倒报告及漏报情况。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外,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5、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提交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讨论,做好记录,6、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六、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1、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2、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涂片、培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4、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七、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 免污染无菌区。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6、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7、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8、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在取物时接触容器外部而污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机管道等)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消毒两次。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10、治疗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进行细菌微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有照射时间登记。
11、输液、输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处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带,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处理,防止病人随地乱扔或带出院 外。
13、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灭菌。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八、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4、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 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置。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警示、标识清楚。
2、医疗废物收集、存贮专人管理,交接责任明确。
3、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4、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工作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
5、存放地设置明显的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盗以及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6、暂存设施、设备每天定时消毒。
7、暂存处负责,转运,焚烧。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该的培训学习计划
2、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3、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4、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 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6、积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鼓励全院医护人员撰写医院感染方面的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加强我院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高压锅消毒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有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2、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含氯消毒剂进行有效浓度监测。
3、紫外线强度及日常监测:凡使用紫外线灯的科室,(1)按标准按装,(2)坚持日常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3)每6个月对照射强度监测一次;(4)对合格灯管发“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评价卡,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
4、、环境卫生学监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治疗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微生物监测,保障医疗卫生环境安全。
5、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总结分析和反馈: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做到月汇总,季分析,总结评价。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 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医护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六步洗手法)为: A.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或自动凉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4、医护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6、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7、医护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8、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十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加强监测各科室要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并实施隔离
2、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后消毒;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3)、医护人员在病区内进行集体查房和治疗时应将感染病人留在最后进行,不得将病人带入换药室进行换药和诊疗。(4)、重复使用的诊疗用品按照去污染-消毒-清洗-消毒或灭菌的程序进行,禁止将带有病人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直接带入治疗室或换药室,应就地消毒。换药后的敷料严禁带入换药室,应立即密封后送交医疗废物暂存点,不得在病区内逗留,以防污染周围环境。
4、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5、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1)、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6、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7、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1)、科室应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十六、医院院内感染爆发应急处理预案
1.临床科室发现在病区内短时间内发现多种症状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的病例后,由感染监控管理小组成员负责报告感染办,感染办证实流行或爆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 般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爆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隔离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精神科病房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81-01
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 护士长首先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心和尊重护士,处理好与病区各护士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精神疾病的特点,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1 更新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精神病医院由于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其护理哲理、护理精神也具有自身特点[1],精神科是最易发生护患冲突的地方。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机能活动紊乱,导致兴奋躁动、行为反常、淡漠消极、拒药外逃等,给患者本人或医务人员,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带来麻烦、无奈和伤害[2]。作为护士长,仅凭扎实地理论基础和熟练地操作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护理精神病人,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行为疏导、心理咨询及生活护理。切实做好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同时,还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减少或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
2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病区护理质量高低的关键。加强“三基”训练、考核,是保证护理人员基本素质和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组织好护士的“三基”培训,是护士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长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及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3 提高护士的执行能力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3],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护理工作。这其中最难之处在于执行力。众所周知, “护理工作无小事,稍一疏忽就会酿成人命关天的大事”, 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需非常谨慎,认真完成每件事,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100%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其中护士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逐步培养出护士良好的执行习惯,提高本病区的整体执行能力。
4 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
4.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要帮助护士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4.2鼓励护士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4.3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合理安排护士工作、休假、进修、学习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节假日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相对减少,又无人监督,加之思想松懈,给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发生护理质量缺陷与事故[4],护士长要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
5 正确处理上、下级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护士长的工作事无俱细,既辛苦又繁琐。如何能妥善处理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我认为必须正确对待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真诚相待地搞好人际关系。护士长处理好与科主任的关系尤为重要,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精诚团结是搞好病区工作的前提,作为护士长,首先要尊重科主任,不推责任、不乱猜疑、不争强好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处理好工作中存在一切问题。
6 体会
护士长不仅是病房护理管理的主体,也是病区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做个称职、令人信服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科病区护士长,要严格管理;不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及新技术的运用,开展护理科学的研究;与领导、同事之间保持团结、友爱、互尊、互帮、互学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有保证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春梅,吕迪春. “快乐医疗”护理文化的建设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2] 朱燕华主编,精神障碍护理学,湖南[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3]利小兰.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医学文选,2006,25(1)
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特点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3 290例, 其中精神病患者1 857例;共出院3 172例, 其中精神科患者1 717例。临床诊断:器质性精神障碍235例,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85例,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 013例, 情感障碍320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47例,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精神障碍17例。年龄:<60岁1 059例, 占61.68%;≥60岁658例, 占38.32%。
1.2 调查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医院感染报告卡和出院病历进行筛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在SPSS 12.0软件上完成, 应用软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调查期间全院医院感染145例, 感染率4.57%;其中精神科医院感染142例, 感染率8.27%。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 107例 (75.35%) ;其余为上呼吸道3例 (2.11%) , 胃肠道24例 (16.91%) , 泌尿道3例 (2.11%) , 皮肤5例 (3.52%) 。
2.3 医院感染年龄分布
见表1。感染以老年人为多, 与<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4 医院感染月份分布
1~12分别为18例 (12.67%) , 12例 (8.45%) , 6例 (4.23%) , 6例 (4.23%) , 6例 (4.23%) , 15例 (10.56%) , 16例 (11.27%) , 18例 (12.67%) , 12例 (8.45%) , 7例 (4.93%) , 14例 (9.86%) , 12例 (8.45%) 。可见以1月、8月最多, 其次是6月、7月。
2.5 医院感染精神疾病种类分布
各病种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医院感染率为3%~20%, 平均为9%[1];国内医院感染率为0.21%~8.25%, 各地区相差悬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全院医院感染率为4.57%, 其中精神科医院感染率为8.27%, 表明精神科医院感染率并不低。有报道精神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2], 这可能与精神病院的特殊管理模式和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有关。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我院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有以下特点。
3.1 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率较高
精神科抗生素使用少, 各种侵入性操作也少, 主要靠服药治疗, 但医院感染率并不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住院时间长、反复住院。我院接近一半的病人长期住院, 有调查显示, 医院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增加[3]。精神病人病情常复发, 因而反复住院,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还有部分病人因无人监管而长期住院, 缺乏锻炼, 身体抵抗力差, 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2) 封闭式治疗环境。精神科病房一般都采取封闭式管理, 病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3)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各个系统的副作用, 如镇静、流延、尿潴留、白细胞减少等, 可以诱发感染或使感染加重。 (4) 精神症状的影响。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行为异常、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差, 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3.2 感染部位存在明显差异
在医院感染部位的构成中,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1983-1985年进行了一次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调查显示, 泌尿道感染较常见于急症内科 (占该科总院内感染的34.8%) 、急症外科 (25.2%) 、妇科 (22.8%) 、矫形外科 (20.4%) 和特护病房 (18.1%) 。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特护 (38.6%) 、急症内科 (31.7%) 和儿科病房 (27.5%) [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占75.35%;其次是胃肠道感染, 占16.91%;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均占2.11%;皮肤和软组织占3.52%。
精神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占75.35%, 这与上述报道中的特护病房相似, 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由于精神病人相对住院时间长, 采取封闭式管理, 病人生活起居都相对集中, 活动范围相对受限, 在一个大厅活动、吃饭、看电视, 细菌或病毒以飞沫形式传播, 引起交叉感染。其次长期住院的病人缺乏锻炼, 身体素质差, 加上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可能降低病人免疫力, 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还有一些过度镇静患者, 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 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 易发生呛咳或噎食, 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第三, 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对外界变化感受迟钝, 不能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服、被盖, 容易受凉, 又不能主动或及时向医生反应自己的不适, 这都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此, 精神科病房要切实制定和落实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保持病室环境清洁, 定时开窗通风, 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让病人多在户外活动, 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对老年人和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加强生活护理, 防呛咳或噎食。
精神科病房胃肠道感染占16.91%, 位居精神科医院感染第二, 这与上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不一样。由于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 捡食异物、脏物, 或者暴饮暴食;精神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混用碗筷, 乱睡床铺, 饭前便后不洗手, 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的机会增加。加上精神科侵入性操作少, 医护人员可能忽略洗手环节。另外精神科药物的抗胆碱作用可减弱肠道蠕动功能, 易致胃肠道感染。针对此特点, 精神科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定时定量发放食物, 防止病人藏食后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对家属送来的食物要加强检查, 专人管理, 定量发放。对捡食异物的病人要重点观察, 必要时隔离或专人照料。加强餐具消毒保管工作, 餐后洗净碗筷, 消毒后统一保管, 餐前发放。病人的茶杯也要督促其清洗干净。
精神科病房病人皮肤感染占3.52%, 由于多数精神药物可使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增加, 而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加上有些药物引起皮肤瘙痒, 病人抓伤皮肤, 或者因精神症状支配损伤皮肤, 容易导致皮肤感染。
精神科病房病人泌尿道感染占2.11%, 由于精神病人个人卫生差, 不勤换内衣内裤, 有些病人由于精神症状支配或药物副作用引起尿滞留, 容易导致泌尿道感染。
3.3 医院感染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从院内感染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1983-1985年进行了一次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调查显示, 感染率以婴儿 (<1岁) 和老年人 (>64岁) 居高, 分别为13.5%和12.0%[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60岁患者院感率为11.55%, <60岁患者院感率为6.23%,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细胞及组织器官在形态学和功能上均发生了退行性改变, 再加上精神疾病的影响, 不能防范医院环境中病菌的感染。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其感染发生率与年龄增长, 住院时间延长, 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要根据这些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5]。
3.4 医院感染月份分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感染以1月、8月最多, 其次是6月、7月。冬春季节, 天气寒冷, 气候干燥, 老年肺炎增多, 并成为老年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6]。夏秋季节是胃肠道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 在高温天气里, 人们大量喝水使胃液稀释、胃酸度下降, 杀菌功能必受影响。由于大量出汗, 血液集中在皮肤血管以利散热, 胃肠分泌减少, 血流量也减少, 胃肠蠕动减弱, 胃肠道功能下降, 在进食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时, 就很可能引发疾病。同时秋季也是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的好发时期, 由于气候干燥, 冷暖多变, 加之昼夜温差, 易受凉感冒。一旦感冒, 呼吸道的防卫能力减退, 则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因此精神科病房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针对性的院感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 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精神科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精神科医院感染的特点,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对抗精神病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加强检测, 缩短住院时间。根据不同部位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不同的季节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对我院精神科病房医院感染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为精神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精神科1 857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精神科医院感染率为8.2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其次是胃肠道;感染发生月份以1月、8月最多, 其次是6月、7月;感染人群以老年人为多, 与<60岁年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 P<0.001) ;医院感染的精神疾病种类分布无差异 (χ2=4.17, P﹥0.05) 。结论 精神科医院感染率较高, 与精神疾病特殊性有关, 应予以高度重视, 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精神科,医院感染,特点,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枢群.医院感染[M].重庆:科技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2.
[2]吴建杰.精神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5) :526-528.
[3]郭宏川, 罗毅男, 郭永川, 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部位及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520-521.
[4]周伯平摘.世界卫生组织对医院内感染患病率的国际性调查[J].国外医学 (内科学分册) , 1988, 15 (1) :37.
[5]余小萍, 王荣, 朱圆, 等.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 2007, 7 (4) :13-15.
心病科病房优质护理主要事迹 篇5
心病科病房现有护士----名(含有护士长)护理员3人,床位编制-----张,----年---月,为积极落实在全院开展的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活动,稳步推进护理改革,心病科作为我院第一批示范病房,全体护士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从管理创新和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从优化服务流程,细化服务环节入手,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通过---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受到院领导的认可和表扬,得到病人和家属的普遍称赞。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该病房全体护理人员克服了病房条件有限、卧床病人较多,人员少、任务重等现实困难,全体护士统一思想,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倡导主动服务、人性化服务、感动服务的主动服务意识,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把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作为科室护理工作的服务内涵。
二、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以“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为目标,她们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所有护士都有自己负责的病床,每人所管的病人不超过8个,负责所管病人的所有治疗和护理。在排班模式上,采用弹性排班,体现能级对应,将护士分为两大组,由级别高的护士担任组长,除了负责自己的病人之外,还要负责对组员的监督指导工作。危重的病人由级别高的护士负责。在奖金分配上实行绩效考核,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
三、突显中医特色,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品牌
结合《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她们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丰富优质护理内涵。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和服务流程融入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服务中,在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将中医的饮食、情志、康复、养生、保健等护理知识运用到健康教育当中,还制定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并根据辩证施护的要求,指导患者选择食物,做到病食相宜、药食相辅、寒温相适。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加快患者的早日康复。她们本着“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原则,开展了中药足浴、穴位拔罐、耳穴埋豆、温灸等中医护理操作治疗,这些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明显,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四、夯实基础护理 深化优护内涵
强化基础护理是科室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石,是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每天管床护士会向患者主动介绍、主动宣传、主动解答疑问、主动沟通,做到“护患沟通规范化”;晨晚间护理细致周到,认真的整理床单位、翻身让患者感觉舒适,协助患者洗漱、进食、洗头、擦浴尤其是晚间护理也能保证仔细清扫、认真评估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实施中很好的与护理技术相结合,大大提升了护士的专业技术价值。
五、细节体现关爱 真诚感动患者
老年科病房 篇6
【关键词】精神科女病房;护患关系; 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7-01
1护士整体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对女性精神病人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修养,利于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2保持健康的工作情绪
对于女性精神病人尤为重要。女性病人由于疾病的关系,大多比较敏感多疑,健康的工作情绪利于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
3根据女病人特点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实施人性化管理
例如,因化妆品瓶多为玻璃类,出于安全考虑,女性患者入院后常常不被允许化妆,临床工作中可实施由护士代为保管化妆品,患者每天化妆时取出,工作人员在旁看护,用完后放回。再例如通常患者18:00左右就上床睡觉,根据正常的生活规律,可将患者晚间服药时间推迟至20:00。各项人性化管理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和重视,可促进护患沟通。
4重视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女性精神病人首次入院时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格外小心。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通常大部分病人都会乐于接受;有极个别病人不合作时,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由家属来完成。做入院介绍和卫生处置时,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让患者安心入院。
5争取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
女性精神病人尤其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在对家属进行危险物品管理教育并取得配合的前提下,调整原来每周3次固定的探视时间,只要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及休息,家属可随时到院探视。
6切勿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尊重病人的人格,尽力维护其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体位、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1],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維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 篇7
关键词:风险,护理管理,精神科病房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护理工作所具有的并由护士承担的风险, 通常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人身风险等[1]。随着大众医疗保健知识水平的提高, 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护理工作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 尽量发现风险隐患, 减少护理风险, 保证患者安全成为精神科病房重要的工作内容。护理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处理及管理效果评价[2]。近两年来, 我科重新识别和确认护理风险, 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进一步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不断地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 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 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2]。
1.1 直接风险
它是由护士责任心不强及护理操作不当所产生的护理风险。
1.1.1 护士在实施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如口服药发放看护不严, 患者可能出现藏药、未服以及顿服的风险等;输液时, 止血带、棉签以及更换下的针头遗留在病房, 导致患者出现自伤的风险;输液完毕, 按压不正确, 导致针眼出血;约束带未严格按照使用指征, 导致超范围约束引起投诉, 约束部位过紧, 可能出现肢体循环不良的风险;约束带遗留在病房, 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风险等。
1.1.2 护理文件书写方面:
护理评估漏项或与真实资料不吻合, 护理评估部分内容与医生不一致, 护理记录漏记或记录过于简单, 护理记录有涂改或字迹不清晰。
1.2 间接风险
是指与护理行为无直接关系, 但与患者的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产生的风险。
1.2.1 病区的环境卫生:
地面拖地过湿, 患者可能出现滑倒、跌伤的风险;饮用水及洗澡水温过高, 可能导致烫伤的风险;病房采光不足, 不利于病情观察;门窗松动未修, 有外逃的风险;患者多, 密度大, 通风差, 可能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
1.2.2 人力资源方面:
护理人员编制不足, 护士年资低, 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素质欠缺;节假日护士少, 易出现安全漏洞;此外,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易导致护士受攻击, 甚至受伤的风险。
2 护理风险的管理
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两方面内容[3]。而最重要的是风险预防, 即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服务中要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增强服务意识, 转变服务观念, 用丰富的专业知识, 把人文及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精神病患者的服务中。同时, 我们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 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继续教育学习班进行护理风险理论相关法律和法规知识的培训, 聘请律师为医务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预防讲座, 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提高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此外, 护士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及心理, 减少护士受攻击的风险。
2.2 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必须依法行使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 其中包括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因此, 护士必须具备护理行为风险评估的能力, 就是根据专业经验评估患者从护理行为中获得利益和承担风险的比例, 并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实告知, 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保障双方权益, 如在入院时发现患者有外伤及时告知家属;若使用约束带, 要向家属耐心解释;一日清单妥善保管, 出院时交给家属;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 医疗用具不得遗留在病区, 输液完毕正确按压;外出检查要有两人陪同, 不离护士视线;口服药发放时, 要仔细检查口服到位;约束患者后要严密检查松紧度, 并掌握约束时间等。
2.3 关注细节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家属无陪护, 护士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各项治疗, 而且还要照料其生活起居, 患者的安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求护士正确指导卫生员以及护工的工作, 如地面保持干燥, 水温适宜, 餐具定时消毒, 病区定时开窗通风, 门窗灯具及时维修等, 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休养环境。每周进行两次安全检查, 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此外病区每月进行质量分析会, 每位护士认真发言, 找漏洞、找不足, 护士长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 与护士一起认真分析隐患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对策, 下一个月还要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反馈, 使护理质量不断地持续改进。我科相继出台了各项工作流程。如外出检查工作流程, 新患更衣工作流程, 节假日工作流程, 输液工作流程等, 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减少了随意性, 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2.4 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护士素质
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 业务不熟练, 技术能力差等[4], 因此加强业务学习, 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尤其重要, 近几年来, 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患日益增多, 要求护士不仅具有专科知识, 还应具备综合科的基础知识, 发挥我院综合医院办精神科的优势, 进行转科轮训, 此外, 对进入我科的护士及护工要组织岗前培训,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 并组织了严格的考试, 同时鼓励护士增加在职教育, 以不断地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5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 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 因此要求护理记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护理病历讲评, 讲解护理病历书写不当导致各类纠纷, 质量护师加强督查, 护士长严把关, 严禁护理病历涂改等行为,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在发生纠纷时真正起到可靠证据的作用。
3 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的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效果和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是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验证。近两年来, 我科采用不定期的理论考试, 对康复期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及评选最满意护士和不满意护士等。护士长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 积极采取管理对策, 护士较过去能自觉执行各项工作流程, 认真书写护理记录, 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杀、外逃的现象未再发生, 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蔡铜山, 钟德富, 张海林, 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 (5) :342-343.
[2]孙枚, 杨翠芳.护理风险管理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1) :28-30.
[3]刑丽群.风险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11 (26) :1268.
“7S”管理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 篇8
1 一般资料
1.1 病人特点
我科是精神科女病房, 收住的病人有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病人。病人症状多样, 常受幻觉、妄想支配不能控制自身行为, 有发生自伤、伤人、毁物的可能。病人自理能力较差, 生活用品随处放, 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有些慢性病人合并躯体并发症, 长期住院最长的时间达10年多, 无家属陪护, 他们病情的变化、日常生活的护理等都是护士平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也是护理工作的难度所在。
1.2 护理工作特点
护理工作量大, 护理人员配置相对较少。如果没有较强的“慎独”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护理工作内容易打折扣。护士参与管理的意识薄弱。
2 “7S”管理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2.1 方法
成立“7S”推行小组, 由小组成员制订“7S”质量要求和评分标准。组织护士学习“7S”基本知识及质量要求和评分标准。护士全面执行“7S”质量要求。护士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检查, 及时评价。
2.2 实施
2.2.1 常组织
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 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 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物品, 将必须物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 将非必需的物品清理掉[2]。办公室不必要的物品及时清理掉。将一次性物品、各类记录纸张, 按使用频率的不同依次摆放在相应的位置, 并在抽屉外用标签标明。让使用者一目了然。使用后及时归位。病人入院, 由责任护士将病人随身带的危险品 (刀、剪、绳索、玻璃制品) 及贵重物品交予家属带回, 日常必需用品写上病人姓名放在壁柜相应的位置, 暂不需用的放在加锁的柜子里。病人的床头柜每日检查整理, 及时清理无用物品, 保证清洁。
2.2.2 常整顿
对病区可供放的场所和物架抽屉进行统筹, 将物品在规划好的地方摆放整齐, 治疗室、办公室抽屉内物品分类明确, 定位、定量明确。抽屉外标识清晰。长期住院病人的衣服按季节分类存放, 在柜子指定地方写明病人的姓名。使得不浪费时间寻找东西, 30 s找到要找的东西。对于病人家属带来的点心、水果, 统一管理, 放在点心柜内, 定时定量发放, 避免病人暴饮暴食。病区危险品统一放在指定柜子里上锁, 钥匙由治疗班护士负责管理。日常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等集中存放。借出物品标明借出时间、物品名称、借出人、归还时间, 保证物品完好备用。
2.2.3 常清洁
清除工作场所各区域的脏乱物品, 保持环境清洁, 物品、仪器、设备处于清洁完好状态。每位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包干区。建立卫生员日清洁工作重点。新病人入院清洁工作应认真、到位。保证病人每日洗脚, 冬天每周洗澡1次, 夏天每日洗澡一次。床头柜、床单元每日整理湿式清扫, 随脏随换, 做到一柜一床一巾一消毒。卫生员每班下班前清扫厕所, 保证地面干燥、厕所无异味, 做到班班交接。仪器、设备每次用完及时清洁、消毒, 并上油保护, 不用的每周保持清洁1次。
2.2.4 常规范
视觉管理和透明度是常规的管理技巧[3]。通过规范各室物品的标签, 标签的颜色、大小、贴放的位置保持一致, 病房内冷热水标识、防烫伤标识、防滑标识等图案统一、规范,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固定可能脱落的标签, 检查整体是否保持规范, 不符合时及时纠正。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3S”活动, 养成坚持的习惯, 辅以一定的监督措施。规范服务用语, 规范病历书写, 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规范抢救药品、物品管理。抢救药品、物品定位置、定数量并定时核对。定期对照质量要求检查, 对检查结果予以公布, 鼓励大家分析原因、找出症结, 提出改进措施, 养成工作认真、规范的习惯。
2.2.5 常安全
就是消除安全隐患, 保证病区工作人员和病人的人身安全及所用物品质量安全, 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每月组织专业知识的学习, 特别是专科护理常规和相关学科知识。每季组织疑难病历的讨论, 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鼓励大家找出科内安全隐患, 并登记在安全隐患本上, 护士长每月组织大家讨论提出防范措施, 消除安全隐患。每月按计划组织操作考核。所有的设备、无菌物品都定期、定人进行清洁、检查、维修。消防设施齐备, 灭火器放置位置、逃生路线明确, 万一发生火灾或地震时, 员工生命安全有保障。
2.2.6 常节约
对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合理利用, 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 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根据本科病人的病情, 保证必需备用药一定的基数, 一次性医疗用品根据使用频率备恰当的基数, 保证库房零库存。公共过道、卫生间的电灯根据需要开启并随手关闭。节约用水, 水龙头尽量开小, 用完随手关闭, 避免长流水, 经常检查供水设备, 避免漏水。节约办公用品、节约耗材,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提倡双面使用。合理调整空调温度, 夏季空调温度要求不得低于26 ℃, 无人时不开空调, 开空调时不开门窗。
2.2.7 常自律
要求护士长以身作则, 带头履行职责, 按章办事, 养成好习惯;督促教育每个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护理工作制度, 培养“慎独”精神, 坚持护士长在与不在一个样。人人都以身作则, 人人都成为管理者。坚持上班前5 min清楚自己一天的职责、工作范围。下班前5 min检查自己工作上有哪些未做好, 及时完成本职工作, 以及为下一班工作做好准备。加强交接班意识及查对观念,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 实施效果
3.1 “7S”管理调动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引入“7S”管理, 调动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使每名护士都做管理者, 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人人都管事, 从而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由原来的91%上升为97%, 也证实了在精神科病房开展“7S”护理模式是合适的。
3.2 “7S”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引入“7S”管理, 治疗室、办公室、病人房间里物品摆放整齐、统一, 标识清楚, 一目了然便于及时补充。减少了浪费, 降低了支出, 提高了病房的经济效益;使工作人员拿取方便, 寻找不费时, 护士避免重复劳动, 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有效地与病人进行沟通, 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3.3 提高了病人、家属的综合满意度
“7S”管理为工作人员、病人提供了整洁、安全、有条理的病区环境, 提升了科室形象, 提高了病人、家属的综合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0%提高到95%。
3.4 降低了护理安全风险
“7S”管理提高了护士安全管理意识, 降低了护理安全风险, 有利于应急响应, 保证了需要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设备、仪器、药品。通过每天对病区环境进行清洁和安全检查, 及时收取危险物品, 1年来未发生病人自杀、外走的情况, 病人伤人毁物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10%下降为1%。
3.5 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7S”管理培养了护士按规定做事, 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 时刻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规范, 做到服务热情, 对病人关心、体贴、真诚。全面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改善了护理服务品质。
4 小结
开展“7S”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 所有制度都要有可操作性, 不能停留在概念或条条框框上[4]。“7S”管理在精神科病房的实施, 为病人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能提升科室的形象、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7S”管理是改善护理服务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惠根.护理五常法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1:6.
[2]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M].第6版.香港:明报出版社, 2001:1.
[3]卢少萍, 钟华荪, 李华.环境品质的“五常法”管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2) :75-76.
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的调查及对策 篇9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 我院各病区上报护理部的全部风险报表。我们结合护理部组织的一季度一次和各病区每月一次的护理安全分析会议讨论内容, 参照现有的精神科护理风险分类资料, 确定高风险的发生环节, 进行汇总分析, 总结风险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防范措施。
2 结果
共上报156起精神科风险事件, 其中自杀、自伤、外走风险23起 (14.7%) , 暴力行为导致他伤20起 (12.8%) , 滑倒与跌倒1 8起 (1 1.5%) , 环境不安全与危险物品的管理17起 (10.9%) , 各种因素引起窒息的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可能各15起 (各9.6%) , 护理工作发生差错的可能11起 (7.1%) , 意外 (烫伤、坠床) 发生的可能、医疗设备与物品被破坏各10起 (各6.4%) , 潜在的护理纠纷9起 (5.8%) , 其他8起 (5.1%) 。在上述风险事件中居前五位的风险事件占全部事件的69.2% (108/156) , 说明这些问题比较集中, 具有一定代表性, 是精神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事件。
3 原因分析
3.1 自杀、自伤与外走的风险
自杀、自伤的分析: (1) 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 消极念头强烈, 常有自杀与自伤行为发生的迹象; (2) 受幻听支配而导致消极行为; (3) 病情反复发作, 对治疗失去信心; (4) 恢复期阶段患者的心理问题复杂也易发生消极自杀行为。外走的风险往往是在送检查途中或是门窗的不牢固所致, 也存在着工作人员的疏忽因素, 以及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疾病而不安心住院等。
3.2 患者暴力行为导致工作人员及其他患者受到伤害
(1) 男病区有时短时间内新入院的患者很多, 兴奋状态的患者相互影响, 相互干扰, 易发生冲突与暴力行为; (2) 环境因素, 如天气太热导致情绪上的烦躁而易发生攻击行为; (3) 患者间因小事情争执而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导致; (4) 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导致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 或者是保护约束患者的时候方法上欠正确, 受到行为失控患者的攻击。
3.3 患者滑倒与跌倒的原因
(1) 精神科病房一般都是封闭式集中管理, 故就餐前人员集中, 饭厅相对比较拥挤, 易发生相互碰撞导致摔倒; (2) 有时是互相嬉闹导致; (3) 因饭菜洒落于地, 导致地面油腻, 或者因为饭厅与卫生间的地面欠干燥, 患者的卫生习惯不良, 随便洒水, 而又没有及时做好保洁工作导致; (4) 患者的拖鞋底质量不好也易导致患者的滑倒; (5) 因为患者年纪大, 步态不稳, 也可能是药物引起锥体外系或肌肉松弛而导致走路步态不稳; (6) 夜间上厕所尚未清醒就下床走动, 或意识处于模糊状态, 及体位性低血压等都能导致患者的跌倒与摔伤。
3.4 环境的不安全与危险物品的管理
(1) 门窗损坏没有及时发现或本身的牢固度不高; (2) 重要的地方工作人员未及时关门与忘记关门; (3)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或者经验不足, 对风险的预见性缺乏, 执行各种制度不严格, 会客制度与交接班制度执行不规范; (4) 对家属的宣传不到位, 或者因家属的不配合, 擅自带入危禁物品; (5) 入院与假出院回来对患者的安全检查欠彻底等, 都会出现安全风险问题, 存在着风险的隐患。
3.5 各种因素导致窒息的可能
(1) 因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 影响吞咽功能; (2) 患者进食的速度太快, 工作人员又没有及时阻止; (3) 木僵状态的患者口水不下咽, 而患者又处于仰卧位; (4) 脑器质性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吞咽反应迟钝, 或由于护工的喂食方法不正确, 还有患者口水多而夜间卧位不当等, 都易发生窒息。
4 防范对策
4.1 首先要会识别护理风险
科室每个月召开安全分析会议, 要求护理人员讨论发言, 分析病区护理现状及问题, 找出安全隐患, 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使护理人员时刻提高警惕, 降低护理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2]。护士长收集本科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 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及时上报,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科学安排人力, 合理排班, 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护理部进行每月一次风险通报, 每季度一次的安全分析会议, 建立风险告知制度, 将护理上易发生的一些问题, 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警钟长鸣, 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
4.2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病区安全管理规定
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不可存有丝毫的侥幸心理, 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病情, 对有暴力、自杀及外走倾向的患者要心中有数, 安置在监护病房, 同时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意外先兆,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好饮食护理与木僵状态患者的护理, 对药物副反应严重的患者, 要专人守护或喂食, 必要时给予流质与半流质饮食。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风险问题, 尽早堵塞漏洞, 预防意外。
4.3 加强病区安全管理
病房设施要安全, 发现门窗、锁、家具的损坏要及时维修, 对各种辅助室的门要及时关闭上锁;病房内的危险物品要严格管理, 做好交接班的清点工作, 发现遗失, 及时寻找;加强安全检查, 严防危险品带入病房;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安全常识的宣教, 引导他们理解和配合安全管理[3]。
4.4 加强病区环境的管理
地面保持干燥, 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志, 以防摔倒, 避免因环境管理不善引发的风险, 地面湿滑时易发生摔伤造成骨折, 老年患者未加床栏易发生坠床等。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建立适宜的环境, 保持病区环境的安静、安全、温馨与整洁, 减少诱发因素, 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 对情绪易失控的患者重点监护, 避免出现相互间的争执与打架。
4.5 加强业务学习与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培养精神科护士预见性能力和护士敏锐的观察力, 在防范护理风险中, 强化“慎独”精神, 增强团队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良好的护理道德, 改善服务态度, 以患者为中心尽职尽责, 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及时给予制度宣教与心理护理, 尊重精神科患者的合法权利, 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
4.6 根据流程正确处理应急事件
制定《防范意外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 学习掌握流程内容, 依流程处理以减少损失及避免不良反应后果。对问题突出的隐患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制订计划与目标, 发动护理人员进行整改并及时进行结果评价,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惠,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3-374.
[2]李亚洁, 张立颖, 李瑛,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9.
老年科病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男55例, 女45例;年龄32~65岁, 平均 (45.8±3.5) 岁。其中神经症40例, 抑郁症30例, 躁狂症15例, 精神分裂症15例。
1.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
1.3 排除标准
有严重并发症和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恶病质患者。
1.4 护理方法
1.4.1 改善医院和病房的基础设施, 为患者创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4]
首先要提供给病人清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在硬件设施方面, 我院精神科为更新了很多医疗设施, 清洁了病区, 更新了床上用品, 为病房添置了文体娱乐设施, 营造了舒适的病房环境。在软件方面, 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入院介绍, 平等热情的对待每一位患者。说话得体, 照顾周到。以热情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
1.4.2 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病病人大都无自制力且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下接受治疗, 他们常常拒绝住院治疗和护理, 对治疗和护理有抗拒和恐惧心里[5]。因此我院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 积极开展人性化护理。在工作中护士要对待患者温和, 不大声斥责, 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进而了解病人的需求,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调整。对躁倾向的患者, 采取亲切关怀的态度冷静对待, 时刻注意患者的举动, 防止患者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而对有忧郁倾向的患者应多加关心, 多与之交谈一些乐观积极的话题, 帮助其树立信心。
1.4.3 实施开放管理, 建立开放式病房, 实行家庭化管理模式
精神科患者精神状态不同, 并且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压力也较大、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因此应鼓励和支持家属来访,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亲属的心理干预, 让他们有倾诉、宣泄的机会, 同时在加强护患关系的同时, 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 树立积极的态度应对患者, 这样既与患者家属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又可以向家属通报患者的治疗和生活情况[6]。对于意识清晰有自理能力和家属陪伴的患者可由家属提出申请, 经主治医生根据病情批准后可以住进开放病房, 患者及家属可以自由出入病房, 患者与家属可以自由开展文体娱乐活动, 医院也提供场所和器具, 并不定期举办一些比较和展览等活动[7]。
1.4.4 注重健康教育
建立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促进疾病更好地康复。精神科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 患者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教育计划。因此医护人员要耐心劝导患者配合治疗, 料理好自己的生活, 并且尽量控制病人之间的争吵, 安慰病人的情绪。在治疗期间, 教育病人不抗拒医治, 按时吃药[8], 并可以征得患者家属的支持, 在各个方面共同的为患者的康复进行帮助。在康复期间, 病人的病情基本控制、自知力有所恢复、医护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 鼓励患者进一步治疗, 争取早病愈出院, 这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一些喜爱并且利于身体康复的饮食, 帮助病人的痊愈。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时, 医护人员要教育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以及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最主要的是让患者知道如何避免疾病的复发。帮助病人调节情绪, 帮助病人建立彻底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2 结果
我院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和措施后, 患者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住院及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99%以上, 并且无自杀事件及其他重大事故。
3 讨论
精神病 (psychosis) 指严重的心理障碍, 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 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 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 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 拒绝治疗。
对精神病人进行人性化护理效果较好, 对于精神病人的护理要注意一下几点: (1) 首先使病人及家属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 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2) 努力让病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3)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能力。 (4) 叮嘱病人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 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 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5) 提醒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及文娱活动, 尽可能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综上所述, 通过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新举措, 使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主动服务意识得到增强, 护患关系也更加融洽。可见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纪玉秀, 于斌, 朱萍, 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工作中的实施与体会[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 :176~177.
[2]孟庆珍, 李宗伟.浅谈精神科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13) :119.
[3]张慧英.精神科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J].中外医疗, 2009 (21) :136.
[4]李凤丽, 吴强.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4) :1666~1667.
[5]吴桂华, 葛玲侠, 杨继金.门诊科室的人性化护理[J].山东医药, 2009 (17) :90.
[6]陈建南.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及其应对[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2) .
[7]施忠英, 曹新妹, 高麒.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0) .
老年科病房 篇11
【关键词】老年病房;不良事件;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94-01
老年患者往往是各类疾病的高危人群【1】。老年患者多病情复杂、自理能力缺失、反应迟钝,因此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更为复杂。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各类医嘱及治疗手段主要通过护士来完成,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规范、勤查、周到、细心,警惕各类风险事件。为保障老年患者医疗护理安全,现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收住干部病房内科发生的15起护理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住干部病房内科患者422人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起,占1.18%.其中热水袋使用不当造成Ⅱ度烫伤1例,褥疮0例;给药错误1例;穿刺问题1例;跌倒坠床2例。
2 分析原因
2.1 患者的年龄因素 5起护理操不良事件中,男3例,女2例。70~75岁1例,75~80岁3例,85岁以上1例。因年龄阶段不同发生意外的比例和类型也不同。尤其是75~80岁年龄段的老年患者因身体状况和意识反应差,易给护士造成错觉,所以发生意外的机会更多,危险性也较大。
2.2 疾病因素 急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可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昏厥、眩晕、共济失调、偏瘫等,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其他白内障、抑郁症等影响视觉,心理的疾病也是意外伤的危险因素。【2】
2.3 护理方面因素
2.3.1 皮肤完整性受损 ①压疮:对长期卧床、年老体弱患者护理观察不到位,未能按时翻身。翻身不到位,没达到直线翻身。早期发现未及时处理。营养状况差。②烫伤:易发生于使用热水袋的冬季,由于老年人感觉功能障碍,血液循环不良。
2.3.2 坠床 没有按时巡视病房,对于躁动,无陪护患者观察不够,安全宣教不到位。
2.3.3 管道滑脱 管道固定不到位,患者躁动不配合,麻醉未醒紧张舒适度差,无法与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管道评估不足,护理观察不到位等。
2.3.4 静脉输液外渗 老年患者多种疾病共存,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并强调血药浓度。常使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增高,对血管产生损害作用,发生静脉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周围血管细小易发生液体外渗。【3】
2.3.5 药物使用错误 一般老年人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通常会同时服用几种药品。药品有通用名、商品名、化学名等,一种药品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名称,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剂量、颜色、大小、形态也不尽相同,有些老年病人难以分清,很有可能认为名称不同的药品就是不同药品,故容易造成漏服、一药重服或多重服药。【4】
3 护理对策
3.1 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做好三查八对。建立健全护理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职业行为 制订合理的护理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使护理人员在思想上自觉主动的遵照规章制度落实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
3.2 严格执行我院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不良事件发生或不良事件苗头 → 护士汇报值班医生,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患者安全。并汇报护士长 → 组织科室护士对不良事件讨论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填写不良事件上报表。重大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 护理部接到不良事件分两类处理 → ①一般不良事件每月汇总 ,② 重大不良事件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并向其他护理单汇报 → 汇总后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在护士长会及护士大會上分析反馈。并指导,督促,评价可是落实情况。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估,对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重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防止压疮、烫伤、及坠床的发生。
3.4 改善病房基础设施 病房走廊安装扶手便于老人搀扶行走,卫生间安装座便器及扶手避免老人跌倒,保持地面干燥,如地面湿滑或不平要及时安放醒目的警示标志,病床固定平稳,适当降低病床的高度,每个病床备有活动床栏,晚上入睡时及时安放,避免患者跌倒
3.5 对新入病人做好各项评估(压疮评估,防跌倒坠床评估,管道评估,病情变化,生活自理能力,GCS 评分)。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每次执行医嘱时必须认真核对,实行“反问式查对”避免给药差错事故的发生。
4 总结
不良事件的控制在我们工作中每个环节,只有我们树立严格的责任心,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严格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护士长调查分析事件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组织讨论。护理部每月将所发生的不良事件汇总通报,以达到病人安全信息共享,使类似不良事件发生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 老年医学委员会,实现健康老龄化迎接21世纪人口老龄化挑战。北京:中华医学会,2001;259
[2] 夏昌华 陈鸿梅 唐莉 蒲曰丹 王钦琳 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伤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2期:2011-3-24
[3] 田文 邢淑文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中国医学文摘》2008 第17卷第一期
老年科病房 篇12
1 实行合理的等级护理
笔者所在科属于精神科开放性病房,根据精神科护理级别的要求,90%的患者按医嘱实行三级护理,10%的患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和家人的要求,必须进行陪护,也是实行的三级护理。三级护理的重点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求患者积极参与工娱、体育活动,定期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出院指导。为了能够让患者及家人配合护士,使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本科向患者及家人公开内容,让患者明白住院期间受到的是哪些服务,并积极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2 安全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培养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每周大交班制度,病房坚持每个患者床头交接程序,严格交接影响到病房安全的病情及患者。针对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的环节、人群、时段等高危因素制定防范制度和操作规范,对高危环节严格控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教育,高危时段不忘警示,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控,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2]。
3 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病房配置电视、书刊、扑克、棋类,具备咖啡厅、音乐欣赏室,设置带有卫生间的高标准间、小间和普通间,满足不同层次精神科患者的需求。病房装饰采用蓝色图表和山水画,放置各种花卉和绿色植物,配以利于身心放松的文字警句,赏心悦目,营造了和谐、温馨、优雅的住院氛围,缓和并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利于病情的稳定与改善。在每天上班时,对见到的患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在称呼上以温馨的、亲切的称呼相称。
4 把对陪护的管理纳入护理管理之中
陪护也就是患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家属监护人的陪伴。一方面陪护可以给患者以情感方面的支持,使患者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尽快熟悉,不敢和医生讲的话通过家属来转达,家属在患者和医生护士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护士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家属进行宣教,不断规范家属的配合治疗行为。总之,护士在接触患者和家属时随时都可以进行宣教。但需注意的是在教育家属时最好和患者分开进行,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到深,还要注意根据家属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和家属打交道重在坚持就会收到很显著的效果[3]。
5 夯实基础护理,切实把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继续加强护理质量检查,强化环节护理,保证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服务的顺畅进行。科室对护理服务质量检查的重点,应围绕着患者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把消毒隔离、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士责任包干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中之重,责令质控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必要时公开检查项目,并纳入患者的监督与评价,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有效、满意的服务。
6 以座谈会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把公休座谈会、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护理工作接受患者和家属监督和评价的主要方式,引导患者及家人明白享受优质护理服务是自己的权益,鼓励他们踊跃参与此项活动,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公休座谈会必须由护士长主持,每月至少一次。主要是征求近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患者提的意见和建议不用署名,以打消患者的顾虑,并确保意见和建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满意度调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其中的内容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对于其中始终满意的服务逐渐取消对其的监督和评价,把患者新的需求纳入调查表中,对于其中不满意的进行继续跟踪直至满意。
7. 不断改进和完善出院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科室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方案,便于患者操作和记忆。其中内容包括服药指导、服药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定期回访时间及项目,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心理调整的方法和手段等。出院指导的方式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责任落实到护士个人,并由专门的护士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掌握的程度进行评价,纳入护理质量考核。护士长对此项工作进行抽查。
8 建立健康爱心卡
爱心卡准备两个,患者出院时带走一个,科里备用一份,内有患者住院时的主要信息以及患者和科室的联系号码,由专门的康复护士保管和管理,定期打电话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如若需要医疗服务,则由医生来操作。患者及家人也可以用电话的方式寻求帮助,医患共同努力确保患者病情的稳定性。
9 人性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尊重
结合本科疾病的特点,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把提供“自尊”服务作为其他特色服务的基础,让患者在充分体会被肯定、被赞赏、被敬重、被重视的乐趣,以此激发患者的信心,树立自信。同时,应该把患者的自尊与社会地位和价值联系起来,只有患者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被社会所重视,让医务人员明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提供“自尊”服务深入贯彻的执行下去,把它落到实处,并不断细化。
1 0 康复训练
应该作为开放性病房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成为一个固定的班次,以保证患者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及有效性[4]。科室每月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并由护士轮流来主持,每人轮流上一个半月,每一个星期总结一次。总结时应广泛征求患者的意见,在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寻求一种患者能够容易接受的训练方法,使得康复的计划不仅得以顺利完成,而且让患者从中获得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1康复工作计划向外公示
根据训练要求,实行患者自己管自己。选派一到两名患者作为主任或副主任,为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打考勤。护士积极收集意见和建议,结合工作目标,再重新制定训练计划,如增加、删减或替换部分内容,使康复计划不断完善,让康复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患者喜欢的一项护理手段。
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是社会和患者及家人的需求,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疗尽早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减少患者的精神残疾。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为摸索出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的模式,更好地满足患者和家属需求,为提供全方位精神科护理新的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索。今后,将按照“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目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形象,让社会满意。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以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让政府满意,并且积极稳妥的保证各项护理工作优质全面的展开。
参考文献
[1]伊雪冰,陶建清.我国精神科病房实施开放式管理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2007,7(8):23-24.
[2]戴艳梅,安全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国护理管理,2010, 10(2):73-75.
[3]陈春红,汤妙瑜,黄瑞儿,等.精神病医院完全开放式病房管理观察与评价.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37-38.
【老年科病房】推荐阅读:
老年护理病房05-25
干部病房出科自我总结08-25
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麻醉09-08
病房设备10-14
模拟病房10-20
重症病房10-20
病房电视05-19
示范病房05-20
病房护士06-13
精神病房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