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

2024-07-25

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通用4篇)

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 篇1

消毒供应中心(CSSD)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CSSD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医疗质量、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1]。眼科手术器械大多精细易损、贵重易丢、周转快速、使用与保养要求高,清洗消毒、包装灭菌难度大,若器械性能不好,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我院是一所具有2400多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白内障无障碍城市”定点医院。2013年我院逐步将眼科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现将近年来我院对眼科器械(含显微器械)的集中管理经验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4年6月份我院共做眼科手术2156台,接收污染器械54050件,其中2012年6月~2013年5月份眼科手术940台,接收污染器械23500件,由手术室处理。2013年6月~2014年5月份眼科手术1216台,接收眼科器械30550件,纳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

1.2方法

1.2.1分组: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份由手术室处理的940台次,23500件器械,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份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的1216台次,30550件器械,设为实验组。比较集中管理前后的器械清点准确率、清洗合格率、器械遗失率。

1.2.2对照组管理方法:采用分散式管理,由手术医生根据手术情况选择器械。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护士自行清洗、消毒、打包再送供应室,供应室只负责灭菌。

1.2.3实验组管理方法:采用集中式管理,从器械的回收登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全程由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专业化管理。根据现状调查,设定器械清点准确率≥99.00%;清洗合格率≥95.00%,以目测判定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光亮如初,无任何肉眼可见污痕为清洗合格;器械遗失率≤3%为有效管理目标。

1.3统计学方法:所收集数据应用统计学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推论两个样本率比较的u检查方法,进行统计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2012年6月~2013年5月份眼科器械在手术室处理,器械清点准确率62.99%,器械清洗合格率56.02%,器械遗失率为6.20%,2013年6月~2014年5月份眼科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器械清点准确率100%,器械清洗合格率96.00%,器械遗失率为0.68%,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讨论

3.1存在问题

3.1.1管理制度不完善眼科器械含显微器械大多精细、贵重、易损坏,易丢失。送CSSD集中处置,手术室或手术医师都有顾虑,担心器械送供应室处理会损坏,甚至一些昂贵的器械医师自己保管,加上医院支持力度不够,临床配合性差、依从性小,手术室自行处理流程不易规范,眼科器械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1.2缺乏有效监管由于手术量的增加,手术室人员严重不足,手术结束后的器械得不到及时清洗,血迹已干枯,极大的增加清洗难度。由于操作流程不规范,无有效的清洗剂浸泡,缺乏清洗质量监测,清洗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导致器械清洗不彻底,器械上存在的有机物会影响灭菌的成功,有机物越多,则灭菌成功的可能性越少,彻底的清洗是灭菌合格的前提。

3.2管理对策

3.2.1前期准备从2013年6月份将眼科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其前我们对现状做了充分的评估。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工作职责、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培训体系。召开供应室、手术室、眼科病房、护理部、院感科、设备科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协调会,明确责任,各自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保证眼科器械的质量。

3.2.2术后初步处理(1)手术结束后器械护士应立即将眼科器械与普通手术器械分开,专用容器放置。(2)器械护士清点核对,确认器械完好无缺,及时更换有功能缺陷的器械。(3)先用清水冲洗静肉眼可见的血液、组织、分泌物、污垢,再用含酶液保湿。器械尖端部分加保护套,放入专用精密器械盒或容器底层加保护垫固定放置。(4)有特殊情况应提供说明书,放置在包裹内,等待与供应室交接,以保证CSSD回收、清点工作顺利。

3.2.3清点分类器械返回CSSD去污区后,应放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双人清点核对记录,与普通手术器械分开放置,去掉器械尖端部分的保护套,放入专用容器;认真仔细检查每把器械,包括:数量准确,器械完好无缺损、无钩边,关节灵活、对合整齐、尖端咬合紧密,有误时及时与手术室联系。

3.2.4清洗(1)眼科器械细小、精密、昂贵、易损,宜采用手工清洗方法。采专用精密篮筐、专用容器、专用柔软刷子。(2)将轴节张开或者拆卸,先用1:200多酶清洗剂浸泡5分,再用柔软刷子细心刷洗,液面下刷洗器械表面、咬合面、关节轴承、锁齿处。(3)应每件器械单独刷洗冲洗,注意不碰撞、不损坏、不遗失、不与普通物品混淆放置。(4)最后用纯净水漂洗,再终末漂洗。(5)精密器械盒、保护垫按常规流程清洗消毒。保护套一次性使用,及时废弃。

3.2.5消毒将器械放入75%乙醇浸泡消毒1 min。器械取出,放置在垫有消毒软布台面上待干燥。禁用含氯消毒剂,以免腐蚀器械降低使用寿命。特殊感染器械应遵循消毒→清洗→消毒原则执行。

3.2.6干燥处理由于眼科器械精细易损、材质特殊,宜使用消毒的无絮纤维布进行干燥处理。将精密器械放置在相对独立的台面上操作,台面垫有消毒软布,用已消毒的无纤维絮布擦式,动作轻柔,不损坏器械。

3.2.7检查与保养(1)清洗后的眼科器械外观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残留物,关节和齿槽无腐蚀、斑点;关节灵活、螺丝无松动,齿槽对合整齐、尖端咬合紧密,锁扣张合适度,外观无变形损坏、功能完好。发现有缺陷器械,应及时维修或报废更新。(2)用水溶性润滑剂喷洒器械表面、关节缝隙、齿槽锁扣,禁用液状石蜡。每周对器械进行一次彻底保养。

3.2.8组装与包装(1)按组装图谱操作,根据眼科器械的形状、结构、功能按顺序组装。器械尖锐部分加保护套。(一次性输液针头的软管部分按器械尖锐部分的长短裁剪成保护套,一次性使用。)(2)盒内放置保护垫,器械按顺序摆放,锁齿张开,相互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不发生碰撞挤压。(3)再次双人核对器械名称、规格、数量、型号、质量、放置状态,器械尖端部分有无保护套,包内有无化学指示物,按包装规范、质量要求打包,用医用封包带进行封包后。(4)包外标识中另注明字样“轻拿轻放、切勿挤压”。

3.2.9质量管理构建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一体化的质量监控流程,成立质量控制小组,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主管护师担任清洗质量监管员,护士长担任质控小组组长[2]。从预处理、清点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到灭菌储存发放,执行每个环节的首次负责制,倡导谁做事谁负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定期召开科室质量安全分析会,及时找出薄弱点,及时改进,提高器械质量。加强继续教育,选派工作表现突出的护士外出学习进修,或有关的专业会及培训班,培养专业骨干[3]。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体会到眼科器械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眼科器械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减少了不安全的医疗行为,杜绝因清洗消毒灭菌不合格或管理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眼科手术器械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对比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在眼科手术器械管理上的两种不同管理方法,按实施集中管理方法的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眼科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后,器械清点准确率由62.99%升至100%,清洗合格率由56.02%升至96.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器械遗失率由6.20%降至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科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化处理,能全方位的提高手术器械质量,有效的保证眼科手术器械安全使用,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眼科器械,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2.

[2]李凌,陈萍,叶巧云.消毒供应中心清洗质量管理及实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348-15349.

[3]周鹤,屈红,王佳慧.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的集束管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4:180-181.

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部是医院的综合性手术中心, 共有47个洁净手术间, 神经外科作为我院重点专科, 固定手术间9个, 日均开颅手术20台以上;目前神经外科有18名正、副主任医生, 每名主任医生主攻一类神经外科疾病;根据手术特点、术者手术习惯配备有固定的个性化手术显微器械包, 护士术前根据手术安排表上主刀医生名字提前发放专属的显微器械到相应的手术间, 手术结束, 器械护士把神外专科手术显微器械与常用普通器械分开盛装, 交手术部后勤组人员清洗、打包和灭菌。

1.2 器械卡的应用

根据神外专科手术常用普通器械包 (如开颅手术器械包、椎管手术器械包等) 和精细贵重显微器械包 (如***医生组显微器械、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显微器械包等) 分别建立包括器械名称、规格和数量的文字表格器械卡, 印刷、装订成1/4~1/2 A4纸大小的卡片本, 包装时把器械卡放入相应的手术器械包内一并高压灭菌;器械护士在准备器械时根据卡上器械逐一清点。术后后勤清洗人员按照器械卡核对无误后丢弃此卡, 器械卡的使用周期结束。

1.3 颜色标识带的应用

1.3.1 总规则

采用不同颜色胶带标识神经外科显微器械包内器械, 同一包内器械粘贴同一种或两种颜色的胶带, 不同包内器械所粘贴的胶带或胶带组合颜色不相同。

1.3.2 标识方法

选用以聚脂为基材涂以耐高温硅胶制造而成的厚度0.06 mm、宽度18 mm的玛拉胶带 (耐温130℃、常见颜色有红、蓝、黄、白、黑五种) , 在清洁干燥的器械尾端合适部位绕贴3周后剪断贴实, 注意残端整齐, 粘贴紧密。术前、术中和术后洗手护士均应检查胶带是否松动脱落, 术后根据颜色标识带和器械卡指引, 普通与精细显微器械分类装盛, 按要求交器械处理组;包装组护士检查并确认胶带牢固、完好, 松动或脱落应重新粘贴。缠贴在器械上的胶带超过4周末端有卷边翘起的现象, 对卷翘和松脱胶带应及时更换。

1.3.3 高压灭菌测试

取50件金属器械按上述方法标识, 高压灭菌后对器械上所缠的胶带片和器械表面分别做微生物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无菌生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包, 对计量资料和率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2 实施效果

2.1 实施前后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错漏率比较

调查实施前后各2个月所有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术后交接、包装错漏情况, 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实施器械标识后, 医生对手术部在显微器械管理, 术中器械使用满意度明显提高。满意率见表2。

3 讨论

手术器械术后正确的分类、及时清洗与保养、准确包装、有效灭菌以及加速使用周转是手术部管理者和专科护士关注的重点问题[2], 精密贵重的显微器械由于其价格昂贵又容易损坏受到更多的重视[3,4,5,6]。国内有少数对专科手术器械进行标识的临床报道[7], 国外则对使用颜色带标识器械便于使用和管理[8]、不同材质和性能的颜色标识带灭菌方法指引[9]、颜色带标识器械灭菌效果研究[10]等诸多报道。医护人员在对神外显微器械进行标识后, 有效地改善了器械使用和处理环节中的许多问题。

3.1 减少了手术器械的错漏率

器械颜色标识给人的视觉和自然辨别能力比书面和口头表达更清晰、直接、快捷, 且放置位置统一、规范、醒目, 避免了口头交班不到位而引发的缺陷和不便[11]。神经外科显微器械种类较多, 还有一些专科针对性特别强的显微器械如动脉瘤夹钳、垂体瘤镊等, 神外手术多, 节奏快, 因此显微器械包之间或显微器械与常规普通器械包内的器械容易混淆, 出现错包、漏件现象。应用器械卡及颜色标识后, 洗手护士打开器械包后可根据器械卡上器械的名称和数量进行清点, 术后可以根据器械上的颜色标识将器械分类, 再按器械卡与后勤器械组护士进行交接。器械组护士又根据器械卡及器械上的标志将器械分类清洗包装灭菌。有效降低了手术器械错漏率, 使手术器械包装错漏率下降为零。器械采用颜色标识后, 交接、包装错误率明显下降, 从表1看出, 前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2 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由于颜色标识后器械醒目易见, 洗手护士在术中拿取和传递时更加准确、快捷, 配合更加自信和默契;且对于手术医生专属器械的重点处理和保管让其感受到了工作层面的重视和关怀而心情愉悦, 所以在标识器械使用前后调查中, 医生满意率明显提高, 表2显示比较结果有差异 (0.01

3.3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应用器械卡及颜色标识后, 手术护士与器械组护士交接时, 根据器械精细程度进行分类, 直观快捷;进行器械包装时, 根据器械上的颜色标志, 迅速将颜色相同的器械挑选出来, 然后根据器械卡上器械的名称及数量进行清点包装灭菌, 大大缩短了器械包装时间, 相关研究佐证了笔者的结论[7]。

3.4 提高了业务水平

颜色标识刺激眼球, 通过视觉传感, 新护士、进修护士和护生能很快地将器械分类, 而手术器械卡可作为参考资料, 有利于他们课后学习, 并掌握器械的名称, 尽快适应手术室护理工作。

3.5 灭菌效果有保证

根据对灭菌后胶带、器械表面微生物测试结果和对器械应用于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观察, 均未见阳性结果及患者伤口愈合不良增加等情况;且国外相关研究显示[11]:在颜色识别带和金属器械之间放置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菌片测试, 在压力灭菌器内温度为135℃灭菌3 min, 后取菌片培养为无菌生长, 这一研究结果与我们的测试和观察结果吻合。

综上所述, 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器械的颜色带标识法, 能在极大程度上保证器械的分类、包装的准确性, 在提高手术医生对器械的满意程度的同时, 也促进了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器械的重点关注和熟悉, 且灭菌效果不受影响。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值得借鉴并推广到其他难以区分或重要复杂器械的管理上。并期待能找到一些既直观又安全持久、甚至能够承载器械使用、处理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标识, 即功能类似器械颜色编码的RFID标签[12]来分辨不同单件或成套器械, 给手术室一线洗手、巡回护士和后勤器械处理护士带来更多的工作便利。

参考文献

[1]张雪影, 林琳, 王芳, 等.手术器械的管理与保养[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4) :359.[1]ZHANG XY, LIN L, WANG F, et al.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urgical instrument[J].Chinese Journal Of ConvalescentMedicine, 2009, 18 (4) :359.Chinese

[2]黄惠琼, 郑三女, 吴佩焰.加强手术器械物品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10) :37-38.[2]HUANG HQ, ZHENG SN, WU PY.The method and effect of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for surgical instrument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07, 7 (10) :37-38.Chi-nese

[3]黄绿香, 邹丽娟, 李柳英, 等.手术室设立专人清洗精细贵重器械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9) :836-837.[3]HUANG LX, ZOU LJ, Li LY.Study for the methodology of finevaluable equipment cleaning by set up special person in operat-ing room[J].Journal Of Nursing Training, 2009, 24 (9) :836-837.Chinese

[4]陈春莲, 李玉平, 赖秀梅.复用精细器械清洗方法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6) :37-38.[4]CHEN CL, LI YP, LAI XM.To discuss the methods of cleaningmultiplexing fine instrument[J].Modern Clinical Nursing, 2011, 10 (6) :37-38.Chinese

[5]张世辉, 黎德芝.手术室神经外科贵重精细器械的安全管理[J].华西医学, 2006, 21 (4) :828-829.[5]ZHANG SH, LI DZ.Discuss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stlyand delicate neurosurgical instrument in operating room[J].WestChina Medical Journal, 2006, 21 (4) :828-829.Chinese

[6]文玉琴, 邓小军, 陈然.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的管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1, 32 (1) :93-94.[6]WEN YQ, DENG XJ, CHEN R.Management of ophthalmic mi-crosurgery instruments[J].Journal Of Chinese PLA PostgraduateMedical School, 2011, 32 (1) :93-94.Chinese

[7]凌颖瑜, 刘蔚晴, 蔡少丽.器械卡及颜色标志法在脊柱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8 (5) :1157-1158.[7]LING YY, LIU WQ, CAI SL.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strumentalcard and color cod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surgicalinstruments[J].Chinese General Nursing, 2010, 8 (5) :1157-1158.Chinese

[8]ZOHN HK.Color coding periodontal instruments:QuintessenceInternational[J].2010, 41 (7) :591-594.

[9]PETERSEN C.Marking instruments with color-coded tape[J].AORN Journal[J].2010, 92 (5) :587-588.

[10]KOSTYAL DA, VERHAGE JM, BEEZHOLD DH, et al.Flashsterilization and instrument tape-an experimental study[J].Healthc Mater Manage, 1993, 11 (9) :34-35.

[11]马秀苗, 许晨耘, 柯雅娟, 等.颜色标识牌在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9C) :2446.[11]MA XM, XU CY, KE YJ,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lorcoding for surgical instruments[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09, 23 (9C) :2446.Chinese

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 篇3

多个眼科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如《YY 0787- 2010眼科仪器角膜地形图仪》、《YY 0673-2008眼科仪器验光仪》、《YY 0579-2005角膜曲率计》在检测方法中都使用了环曲面测试面,可见环曲面(Toric Surface)在眼科医疗器械检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到底什么是环曲面呢?《YY 0787-2010眼科仪器角膜地形图仪》中对环曲面的定义为 : 主要曲率不相等并且主要子午线是圆形的曲面。

1.数学表达式及特性

环曲面在高等数学课本中也被称为“环面”, 属于旋转曲面的一种。它的构成比较简单,如图1所示,有一个y Oz平面上的圆,

绕z轴旋转得到的旋转曲面即为环曲面(如图2所示)。根据旋转曲面的知识[1]可以很容易得到环曲面的数学表达式为:

整理后,可得

医疗器械检测中通常只取y>R的一部分作为环曲面测试面使用(见图3),与之使用相关的特性总结如下:

(1) 环曲面测试面上曲率半径最大或最小的方向为主子午线方向。环曲面具有两条主子午线, 且两条主子午线方向相互垂直。由于环曲面可用来表现中心散光现象,因此也将主子午线方向称为散光轴。

(2) 主子午线方向上的顶焦度为球镜度,两个主子午线方向上的顶焦度差为柱镜度或散光差。

(3) 子午线曲率:与扁平子午线夹角为 α 的斜轴子午线曲率D'(以角膜弯曲度表示)为:

其中,为扁平子午线曲率[2],为陡峭子午线曲率。

以上是环曲面测试面在眼科医疗器械检测中最经常用到的三个特性。《YY 0673-2008眼科仪器验光仪》标准中利用1、2两个特性来检测验光仪的散光轴和散光差测量精度。《YY 0787-2010眼科仪器角膜地形图仪》标准中利用1、3两个特性来检测角膜地形图仪角膜表面曲率的测量准确度,并依据准确度的高低将设备分为A、B两个类型。《YY 0579-2005角膜曲率计》标准中同样利用了特征1进行散光轴精度的检测。

2.临床用途

研究发现正常人群中大约有8%~15% 的人存在1.5D以上中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中角膜散光大于1.5D的占到了15%~29%[2],对散光眼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了患者术前视觉质量的评估以及术后的视觉效果。正因为如此,多个眼科医疗器械行业标准都选择了环曲面测试面作为标准物。

散光眼的性质、度数及轴位是由角膜散光和晶状体散光共同决定的。因而环曲面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状体进行散光矫正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2.1环曲面角膜接触镜:分为软性环曲面接触镜和硬性环曲面接触镜。软性环曲面接触镜分为内环曲面外球面镜片、内球面外环曲面镜片、内外环曲面镜片三种设计类型,通常用来校正 ±1.5D以下的散光[3]。硬性环曲面接触镜分为前环曲面后球面镜片、后环曲面前球面镜片、前后双环曲面镜片三种类型,通常用来校正 ±1.5D以上的散光[3]。

2.2 Toric IOL( 散光型人工晶状体) :是将散光校正与人工晶状体的球镜度数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为白内障合并术前角膜散光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校正方式。适用于术前角膜散光规则且大于0.75D的白内障患者,具有不需要特殊的技术及工具、不必在角膜缘作切口以达到校正散光的目的以及可逆性的优点。

3.制作工艺

环曲面由于设计计算比较困难,工艺水平难以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发展起来的环曲面加工方法主要有自由曲面研磨(freeform grinding)、微铣削(micro milling)、飞刀铣削(raster milling)、快刀伺服(fast tool servo,FTS)车削以及慢刀伺服(slow tool servo,STS)车削等。目前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环曲面加工精度可以达到 ±1µm。

4.环曲面应用实例

涉及到环曲面测试面的几个眼科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中,以《YY 0787-2010眼科仪器角膜地形图仪》标准中准确度测量时对环曲面的应用最为复杂,下面就以此为例来进行说明。

4.1测试面描述

采用PMMA材料制成的环曲面,主子午线曲率分别为Ra=8.0mm,Rb=7.6mm,精度为 ±1µm。

4.2测试面摆放位置

使测试面的中心轴与角膜地形图仪中心轴平行放置。

4.3数据采集

调整角膜地形图仪与测试面的距离,按照某品牌角膜地形图设备的操作要求正确捕捉图像, 得到轴向曲率(也称:法向曲率)分布图(见图4)。 取图4中与扁平子午线夹角分别为0˚、30˚、60˚、 90˚、120˚、150˚、180˚、210˚、240˚、270˚、300˚、 330˚ 的半子午线上距环曲面顶点分别为0.5mm、1.5mm、2mm、3mm、3.5mm处的轴向曲率实测值,与利用公式(4)计算出的理论值进行比较(见表1)。

5.测试结果

根据《YY 0787-2010眼科仪器角膜地形图仪》中5.4的数据分析方法[4]进行计算,准确度测试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在环曲面的外部区域,所采用角膜地形图设备被归位B类,其他测量区域则被归为A类。

6.结论

眼科显微器械的管理 篇4

关键词:不耐热眼科器械,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灭菌方法

眼科手术器械属手术器械中极为精细、易损伤的一类器械, 其中很多光导纤维、冷凝头、气液交换管道等精细器械不能耐受高温、高压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灭菌设备, 适用于不耐热、不耐湿器械的灭菌, 其解决了不耐热眼科手术器械的灭菌问题[1]。现对189份不耐热眼科器械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灭菌, 并进行效果观察,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2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使用的不耐热眼科器械189份, 包括光导纤维、气液交换管道、玻璃体切割头及眼内电凝器等。采用新华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 有效灭菌容积80L, 灭菌温度45~50℃, 灭菌剂采用60%过氧化氢。

1.2 不耐热眼科器械的处理

1.2.1 清洗与干燥:

需灭菌的器械与物品应彻底清洗, 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 一般器械采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管道类器械用高压水枪冲洗, 并用超声清洗机清洗5~10min, 而后置于全效多酶清洁剂中浸泡10min而后再用流动水、高压气枪清洗, 再用清水纱布擦试, 最后用高压气枪彻底烘干。

1.2.2 灭菌的包装:

在清洗干燥后, 灭菌物品需使用专用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包装, 且每袋均应放置低温等离子专用化学指示卡。光导纤维及管道类器械应盘旋放入包装袋内, 应用塑料保护套将灌注头、电凝笔等尖锐部分包住后再放入包装袋内。

1.3 灭菌方法

1.3.1 器械的摆放:

器械摆放于灭菌舱内, 不可接触灭菌舱壁及舱门, 平放在载物架上, 物品间摆放要有空隙, 且包装袋的透明面向下。

1.3.2 选择灭菌模式:

根据器械类型选择适合的灭菌模式。实心且不含管腔的器械宜用快速循环模式;管腔内径≥2mm, 长度<1m的管腔类器械宜用标准循环模式;管腔内径≥1mm, 长度<2m的管腔类器械宜用加强循环模式。

1.3.3 灭菌过程的监测:

灭菌机在灭菌过程中会自动记录并打印出灭菌日期、灭菌剂、压力值、灭菌温度、注液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运行模式、运行状态、运行次数、运行时长等。

1.4 灭菌结果的监测

1.4.1 物理监测:

检测灭菌器工作状态的灭菌压力、温度、真空时间、注液时间、消毒时间及运行总时间等, 要求灭菌温度35~55℃, 最小真空压力50Pa。

1.4.2 化学监测: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卡颜色变化监测过氧化氢的弥散及穿透能力, 判断其是否符合灭菌要求。

1.4.3 生物监测:

在生物监测前, 应先检查生物指示剂是否在有效范围内, 监测管和阳性对照管均置于56℃生物培养箱中培养, 24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监测指示剂颜色未变, 阳性对照管为黄色则表明灭菌合格[2]。

2 结果

189份不耐热眼科器械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机灭菌, 物理监测的灭菌流程均合格, 所有的化学指示卡、指示胶带均变色合格, 合格率为100%;生物指示剂生物培养箱培养阴性。所有器械能在50~60min内恢复使用, 且经低温等离子灭菌机灭菌的眼科精密器械均无损伤。

3 讨论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的优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安全环保:低温等离子灭菌法采用高浓度过氧化氢为灭菌介质, 被特定电磁波激发形成等离子, 这些低温等离子体具有极高的能量, 在高速运动时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穿击力, 可破坏、氧化病原微生物中的核酸及蛋白质。而其终产物为氧气和少量水,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2) 灭菌面广:快速低温等离子灭菌机除可灭菌常规手术器械外, 不耐高温的精细器械及内镜管道也可进行灭菌。眼科器械昂贵, 购置数量有限, 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时间短, 缩短了手术等候时间, 加快了器械周转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3]。

本结果示, 189份不耐热眼科器械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灭菌, 所有的化学指示卡、指示胶带均变色合格, 合格率为100%;生物监测均为阴性;所有器械均无损伤。总之,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环保、灭菌面广、灭菌迅速, 灭菌效果好等特点,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仁儿.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临床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 (1) :44-45.

[2] 方益荣, 叶冬青.低温等离子灭菌技术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958-960.

上一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下一篇:“工”字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