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应用

2024-10-10

眼科应用(精选12篇)

眼科应用 篇1

眼睛是人类重要的视觉器官, 从光学角度讲也是一部生物照相机, 是在胚胎期由脑部分化发育出的一个器官, 解剖形态和组织构造较为特殊, 当有细菌感染时往往可以造成永久的视觉功能障碍, 如急性结膜炎引起的角膜感染, 内眼手术后或外伤引起的眼内感染, 眼睑疾患引起的眶内感染, 病情进展都极为迅速, 如不及时治疗大都可造成永久的损伤。因此, 及时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十分重要。但是, 目前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普遍应用于临床, 抗生素在眼科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合理性, 近年来出现了眼部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的耐药现象[1]。为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倡导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刻不容缓。本文就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眼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以及用药方法简要阐述如下。

1 眼科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物选用不当

目前常见抗生素选用不当包括用药指征不符、频繁更换抗生素、不按优先使用一线药物、偏重进口药物等[2]。抗菌谱重复造成药物浪费的也较为多见, 例如红霉素眼药膏和林可霉素眼药水、妥布霉素眼药水、氯霉素眼药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同用等。以上用药问题引起耐药菌株数量日益增多, 导致感染时间延长。

1.2 联合用药不当

有时受时间限制来不及进行药敏实验, 医生往往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难免产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有局部点眼药联合用药不当、全身联合用药不当、以及局部与全身联合使用不当等现象。如眼部和眶深部感染时, 有眼部或眶部向颅内蔓延的趋势, 必需全身使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而眼内感染、细菌性眼内炎时, 眼内注射是关键, 而全身联合用药为辅助治疗。

1.3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当

眼科是手术较多的科室, 以无菌手术和内眼手术为主。眼球表面是有菌环境, 睑板腺口及结膜囊常有细菌生长。据统计, 国内院内感染中由手术引起的大约占14%, 眼表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3]。因此, 必须重视眼科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术前及术中用药时间必须以术中血药浓度最高为宜, 用药时间提前导致手术时已过了药物半衰期而达不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时间推后又会错过控制术中感染的时间。此外, 术前与术后的抗生素使用, 必须符合用药指征。

1.4 抗生素给药方法不当

眼部组织结构特殊, 因此给药的时间、方法、部位都要准确把握, 才能节约药物, 提高疗效。

2 眼科抗生素合理用药原则

2.1 严格根据抗菌谱选择用药

每种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抗菌谱, 有的抗生素还有抗真菌、支原体等作用, 单一的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的发热, 用抗生素是无效的。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 首先要确认感染的菌种, 根据药物对此菌种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常规做法是参考药敏实验结果, 选择敏感的抗生素[4]。如青霉素抗菌谱主要为革兰阳性菌, 对链球菌感染十分敏感;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对衣原体活性有抑制作用, 又可用于沙眼治疗。针对金葡萄球菌, 近年比较常用头孢菌素, 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 代表药有头孢氨苄和头孢唑啉, 而针对革兰阴性杆菌, 三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 代表药有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定, 也可选择氨基糖甙类。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与一代相近, 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比较优异, 代表药头孢呋辛, 可应用于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中[5]。

2.2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对进展迅速、症状较重、感染部位较深的眼病, 如眼内炎或眶内蜂窝组织炎等, 要选用作用强、药物浓度高的抗生素, 静脉点滴或同时球内注射等。如眶内深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选用头孢唑啉, 也可选择青霉素, 优点是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 如绿脓杆菌引起的眼内炎或眶内感染, 细菌培养阳性时, 应优先考虑半合成青霉素等, 代表药有哌拉西林, 也可选择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啶。药敏检测结果为耐药时可选亚胺配能类药与氨基糖甙类联合治疗, 氨基糖甙类代表药有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等, 要根据感染程度确定剂量, 根据每阶段的检验报告确定疗程, 以尽力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为佳。同时还要考虑药物分子量大小和溶解播散情况, 必须考虑穿透血-房水屏障、血-视网膜屏障等因素。细菌性眼内炎在必要时使用万古霉素或头孢他啶直接玻璃体腔内注射, 不受以上屏障的阻挡, 这样局部组织浓度较高, 疗效确切, 据报道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100%的敏感性[6]。

2.3 联合用药原则

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适用于各种眼部感染。一般应首先考虑使用单种抗生素, 单一药物治疗有效就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虽然能够起到协同抗菌作用的效果, 但同时也可增大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联合用药须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7]。联合用药时优先考虑局部外加一种抗生素全身使用;其次考虑两种以上全身使用。选择以上给药方法的先决条件为局部用药难以控制, 或局部药物不易达到感染组织, 或有各种原因不适合局部用药, 或为局部急性感染较重, 需局部与全手相结合给药时。常见的如眼睑深部感染或泪囊感染, 眶内的感染如蜂窝织炎感染等, 外伤或手术后球内急性感染时, 采用全身给药。但是全身给药受血-房水屏障, 血-视网膜屏障的限制, 一般房水浓度只有血液浓度的10%左右, 不同的抗生素房水浓度不同, 有时甚至对其他部分足够药量但对眼内部完全无效,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 必须考虑所用药物针对眼组织的药效动力学情况, 一般选用分子较小易通过以上屏障的药, 如青霉素、晏卡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其优点是全身血药浓度高, 易通过以上屏障, 起效迅速, 缺点是全身吸收和药物用量大, 增加治疗成本。

2.4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1) 无感染症状和体征者, 建议不使用抗生素。有实验证明, 应用头孢尼西单次和连续5 d相比, 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2) 确定有感染者, 要做分泌物、创口溢流物微生物学检查, 及时做药物敏感试验, 无条件或无时间做的, 可根据分泌物、创口溢流物特点、疼痛特点、伴随的热型等临床表现, 选择使用抗生素治疗; (3) 对于不确定感染的, 术中及术后极易造成感染的, 要在极易感染的时段让组织内达到最有效的抗生素浓度, 药物作用时机要把握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后与半衰期之前, 一般在术前1 h给药或麻醉前给药1次, 术后24 h追加1次, 如果手术时间>3 h, 可根据所使用药物的半衰期在手术当日追加1次[8]。此外, 卫生部对围手术期用药的种类有严格的规定, 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避免盲目使用[9], 一类切口一般不预防使用抗生素, 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3 眼科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3.1 滴眼剂点眼

直接滴于结膜囊内, 常用于治疗结膜和角膜疾病, 前房及虹膜等感染病变, 是最经济、最直接和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这样全身及相邻组织吸收很少, 是药物全身不良反应最小的给药途径, 是首选的给药方法。但要通过渗透、吸收后才能发挥作用, 眼药水的药物浓度, 易被泪液稀释而下降, 由于眼睑的闭合挤压使药物溢出, 同时有部分药物经过泪道排出, 因此作用时间比较短暂。应根据病情确定给药的时间和频率, 如急性流行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可反复频繁给药, 每1-2 h给药1次。眼凝胶比眼药水制剂维持浓度时间要长一些;目前已有最新研制的抗生素眼药, 有水溶兼脂溶双重性的单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期待早日投入临床使用, 这样就能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眼表药物浓度。眼药膏为油制剂, 能够在眼表停留比较长的时间, 但油膜能够阻止药物与眼表组织的接触, 妨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和药物与感染组织的接触;近年研究的眼用药膜置于结膜囊内, 随着泪液的分泌缓慢溶化后释放, 提高了生物剂用度, 具体品种有卡那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等[10]。

3.2 眼球结膜下注射

球结膜下注射是指将抗生素药物加局麻药直接注射到眼球的结膜下与巩膜上的组织内, 以达到治疗目的。球结膜下注射的药物到达角膜缘, 然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达角膜基质层并进入眼内, 即进入房水。使用这种方法给药, 药物在局部组织浓度高, 维持时间长, 还可引起血管反射性扩张, 局部组织代谢增强, 抗体增加, 不良反应小, 是治疗眼表及眼前房病变很有效的方法, 可用于治疗眼科多种疾病。需要注意的是进针部位尽量离开感染部位, 以免造成感染的扩散;还须注意操作时要避开结膜血管, 以免刺到毛细血管而引起结膜出血。

3.3 球周注射

球周注射是将抗生素药物加局麻药直接注射到筋膜囊、球旁和球后, 可以根据情况适用一种或几种临床配方使用, 药物经局部血液循环进入房水、色素膜、视网膜等组织, 局部的浓度较高, 维持时间也较长, 全身吸收较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可增加眼眶压力间接增高眼压, 可引起局部刺激和局部水肿, 易碰到眼球周围小血管引起眶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常用药如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等。

3.4 电离子渗透法

电离子渗透法是借助直流电将药物电解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进而导入眼部组织。其特点是起效快、用药少、不受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影响, 用于治疗浅表感染性疾病, 如眼睑、泪腺部、眼眶浅表部的软组织感染, 全身吸收少[11]。

3.5 眼内注射

眼内注射是在一般治疗方法疗效不明显, 或者病情危重时所采用的给药方法。眼内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前房或玻璃体腔, 前房注药时从近角膜缘的透明角膜部, 做穿刺孔或直接用快针穿刺进入前房后注药, 玻璃体腔注药用30号针头, 经睫状体平坦部, 即角膜缘后4~5 mm, 向眼球中部, 穿刺入玻璃体腔内直接注药;为防止眼压增加, 注药前做前防穿刺, 如需稀释用0.1~0.2 m L平衡盐水溶液配制, 必须在手术室无菌操作下完成, 注射时须注意药物安全剂量, 药物中是否含有抗氧化剂、防腐剂等, 如有应考虑其在眼内的毒副作用;常用药物有头孢吷率、万古霉素等。其优点是药物直达病变部位, 迅速起效;缺点是注射时有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以及眼压增高的危险, 另外玻璃体内注药还可引起玻璃体机化[12]。

3.6 全身给药

眼科感染全身使用抗生素, 经常用于治疗外眼感染和眶内感染。在外眼组织达到的药物浓度等同于全身皮肤和肌肉等部位的浓度, 所以一般用于眼睑、泪囊、眼眶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在局部用药难以控制时使用此方法。因眼部的组织解剖特点、药物的分子量大小、屏障的影响, 全身给药对眼内感染难以起到控制作用, 如果确需使用, 应选择小分子可以通过屏障的抗生素, 建议使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族等, 同时结合局部治疗。全身使用抗生素的缺点是用量大、全身吸收, 因此在局部用药难以快速奏效时才使用。

综上所述, 眼科要严格按抗菌谱使用抗生素, 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 临床医师还要对所用抗生素在眼部的药代动力学有清楚的认识。按照医院指定的眼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明确抗生素应用指征,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药师要与临床医师共同把关, 按照临床药师制度严格审方, 对不合理处方及时提出质疑并与医师取得联系[13]。必须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 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合理使用, 还要根据眼部组织解剖特点合理用药, 或局部或全身使用, 用药途径和剂量主要取决于病灶的部位和抗生素对屏障的穿透性、组织相容性等。眼表组织, 如角膜与结膜病的细菌感染, 首选局部使用眼药水、眼凝胶、眼药膏等点眼方式, 如感染加重向眼内蔓延, 或者开始即眼内和眶内感染时, 首先采用局部结膜下注射、球周注射、前房注射、玻璃体腔注射等局部直接给药方式, 根据情况采用局部与全身相结合。如眼眶感染有向颅内蔓延迹象, 要及时全身给药加局部给药和处理。如检查确诊为眼内炎时, 也须马上给予全身给药加局部给药和处理。抗生素使用要少而精, 要有的放矢, 先选用窄谱抗生素, 后选用广谱抗生素;尽量单一使用。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进行抗生素后效应研究证实,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后, 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的抑制[14]。抗生素后效应也是作为更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 在临床使用抗生素中可以优化给药模式, 改变传统给药方式, 以减少给药次数增大单次给药剂量, 改变传统给药方式, 从而获得更佳疗效、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水平。

眼科应用 篇2

关键词:pdl;lbl;眼科教学;应用价值

眼科学是一门对临床要求较多的专业,学习中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因为眼科疾病自身的症状较多,体征和症状的变化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就会出现教学和临床脱节的情况。但是通过lbl授课可以将信息进行集中的传输,使得知识更加容易被掌握,系统性较强。pbl教学方式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对教学进行一定的展开,首先进行问题的提出,通过问题将课程进行延伸,这样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学生自身的临床实践的能力和教学的效果,使得眼科的教学与临床更加切合。pdl与lbl教学方法介绍

1.1 lbl教学方法 lbl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较为完整,课程的计划和安排也是较为规范的,可以循序渐进的对教学系统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课堂活动,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复习具有针对性,使得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复习。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是采用教师为主要的授课群体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少,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整个的群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是处在较为被动的地方上,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各个学科的界限较为明确,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造成基础的课程和临床的课程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使得学生自身缺乏横向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问题。

1.2 pdl教学方法 pdl的教学方法是将临床的教学作为学生的主要切入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这样的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更加具有优势,在对学生团队的合作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在毕业进入工作的岗位以后,更加的便于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展现自身的价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的使用中并没有展现出自身的优势,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关注度不够。因为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学生在进行实际的现场讨论中不能准确的抒发自身的观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占据大量的时间,对学校的教程安排也是较大的考验.双轨教学的优势

双轨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既可以避免pbl教学方法缺乏实践的弊端,又弥补了lbl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一种双赢的局面,对班级中的学生可以达到兼顾的效果,不仅仅为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提供应有的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对较为内向的学生也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双轨教学在我国眼科教学中的应用

3.1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在较多的教育类书籍中都进行了一定的提及,在这些教材中学生自身可以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系统全面的学习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3.2在临床带教的应用成果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在进行实际的实践操作中,现代的医学教学是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对实践的经验来讲,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性的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自身的潜力进行深入的发掘,对师生的关系也可以进行深入的发扬,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自身的批判性思想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不断的提升。眼科的学生自身就需要一定的实践,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将问题进行解决,如果仅仅是在课堂的教学很有可能会出现和临床中不一样的情况,因此需要将实践引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弥补pbl教学中的实践性缺陷,不仅仅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系统的学习眼科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详细的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一定的储备,同时还可以将自身的一些对医学的想法和教学中的困惑进行及时的反映,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教学的疑惑进行分析和整理,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3.3在实训中的成果 在进行双轨的教学以后,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培养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进行实际的沟通中对学生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正的进入到实际的工作中沉稳镇定,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理论的知识和眼科的实践知识对患者的病理问题进行判断,增加了学生临床的经验,在实际的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更加的沉着冷静。因此,这种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自身的各项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优势,这样在以后的眼科工作中更加具有工作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结束语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科临床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复方血栓通胶囊;眼科疾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48-01

1 复方血栓通胶囊的药理毒理学

丹参、黄芪、三七、玄参是复方血栓通胶囊的主要成分。其中,丹参的主要功效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与红细胞凝集等。同时,它还能改善微循环。黄芪的主要功效是益气、补气,改善循环。三七具有止血、活血的功效。同时,还能提高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浓度,并减少凝血时间。因此,具有双向调节血瘀的效果。玄参能够清热养阴、通脉导滞。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此药不仅能减少凝血时间,还能加快血块溶解。同时,还能增强动物的缺氧耐受力,从而延长在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1]。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本药对动物的体重、血红蛋白、血小板、肾功能等影响不大。另外,其波动幅度也未超出正常范围。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是安全可行的。

2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糖尿病患者呈日益增多趋势。因此,由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也随之上升。DR会造成视力低下,甚至致盲[1]。一些学者认为视网膜缺血、缺氧是引起DR的一大原因。在采用激光光凝与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由于该药具有扩张血管、减小血粘度、增强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等功效,因此,能增强机体抗缺氧的能力。当患者行手术后,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剂量为2-3颗/次,3次/d。当持续服用3月后,发现患者视力明显提升,比治疗前提升了大约1-2行。另外,视网膜出血症状也明显减轻。据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约为79%。

2.2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这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眼底病,对患者视力、视野均会造成严重影响。个别患者甚至会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从而造成失明。西医认为微循环障碍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基本病理变化,其典型特征包括视网膜发生水肿、充血、出血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脉道瘀阻、血不归经”是基本病因。复方血栓通胶囊中的三七在活血化瘀方面效果显著。同时,丹参、玄参、黄芪等中药,还能强化这一效果,并明显改善微循环。临床治疗中运用该胶囊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在用药1-3个月后,发现患者视力有所提升,提升了2-3行。另外,其它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如眼底出血、静脉怒张、血管渗漏、黄斑囊样水肿等症状。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大约为88%。

2.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当前,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从中医角度来讲,它属于血瘀兼气陰两虚证,因此,被称为“视瞻昏渺”。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并注意益气养阴[2]。在临床对照研究中,观察组运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照组运用银杏叶片治疗。经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疗效更明显,视力提高明显,其它症状也有所缓解。

2.4 视网膜中央及分支动脉阻塞

这属于急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阻塞,将会导致瞬间失明。分支动脉阻塞常见于颞上或颞下支,因此,通常会影响到黄斑部的血供,从而使中心视力下降。本科室运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15例(15眼),收效较好。治疗前有14例患者视力不低于0.4,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都明显提升,均不低于0.6。不过,仍无法解决下象限性视野缺损问题。这是由于阻塞动脉供应的视网膜功能难以恢复所造成的。治疗36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3%。其中,12例患者视力超过0.05。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疗效并不明显。

2.5 外伤性前房积血

眼球突遭外力打击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在外力打击的影响下,前房压力在短时间内猛增,附近组织将遭受房水冲击,最终导致虹膜睫状体血管发生破裂。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止血为主。同时,促进积血吸收,尽量避免再出血。复方血栓通胶囊不仅能止血,还有活血的作用。可以说,它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一方面能促进眼部微循环,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相关分解产物的排出[2]。本科室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42例(45眼),让患者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个别患者外加强的松治疗。在3-9d后,所有患者前房积血均全部吸收,大部分患者视力可提高至1.0(含矫正视力),有38例。

2.6 玻璃体积血

引起玻璃体积血的原因较多,包括眼外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玻璃体中没有血管,代谢速度很慢,因此,在出血后不容易吸收。如果长时间积血将导致玻璃体发生液化变性,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止血、抗凝、激光、超声等。由于疗效欠佳,临床应用并不理想。运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能起到扩张血管、促进微循环与血液循环的作用,并兼具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因此,和其它治疗方式配合,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2.7 青光眼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青光眼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大约在0.21%-1.75%之间。目前,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段。尽管术后患者眼压会有所下降,但仍无法改善视力。患者视力依然会继续下降,并且视野也会逐渐缩小。这是临床眼科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不少学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应在治疗过程中扩张血管,并使血流量增加。这有利于改善视神经的微循环状态[3]。复方血栓通胶囊正具有这一功效,能使视力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能有效预防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功能发生恶化。统计分析72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他们均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用药时间范围在1-36个月之间,大部分患者眼压得到控制,视力基本保持稳定,视野范围也有所扩大。

参考文献:

[1] 危文哲.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4,27(4):41-42.

[2] 钟毅敏,于强,胡兆科.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4,25(5):487-488.

眼科医疗设备维修技术的应用 篇4

1 维修步骤和方法

1.1 维修背景

眼科医疗电子设备的维修工作主要分为3个方面: (1) 电路板的维修:眼科医疗电子设备的控件元件和监测部件都是由相关的电路板组成的, 这些电路板的任何一块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机器正常运行, 电路板的维护就是指当电路板发生故障的时候, 通过机器的自检或是通过维修人员的准确判断, 识别出发生问题的电路板, 并对存在问题的电路板进行维护, 使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2) 电子元器件的维修:眼科医疗电子设备上的有电路板都是由许多小的元器件组合而成, 如集成板、电容、电阻等, 如果这些无器件发生损坏就会影响到电路板的正常运转。电子元器件的维修也是需要由机器自检或是维护人员检测, 通过判断故障的电子元器件, 并进行更换, 使眼科医疗电子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3) 光学部件的维修保养:目前大部分眼科医疗设备多离不开光学部件的组成, 它们大多由反光镜、聚焦镜、分光镜、偏转镜等众多镜片组成的密闭或开放的光学通路。只要有一处镜片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光学通路造成故障, 通过维护保养和更换损坏镜片后使设备恢复正常。

1.2 维修步骤

(1) 正确检测有故障元器件利用适当的检测仪器, 找出电路板上的故障器件。现在的眼科医疗电子仪器设备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及微电子技术, 它的电路板相对于一般的电路板要复杂得多, 因此, 它的维护检修人员都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检查经验。其主要的检修方法有:逻辑分析仪可用于检测数字电路的各类故障要求详细技术资料, 联机测试条件;动态逻辑比较仪可用于检测数字器件的功能和参数故障, 可用于没有技术资料, 具有联机测试条件下使用。在无联机测试条件时, 对CPU板的测试效果好;在线维修测试仪对各种元器件的端VI测试以及数字器件功能测试, 可在没有图纸资料及无联机测试条件下使用;示波器可检测模拟及数字器件的功能型及参数型故障, 对数字电路测试功能较弱, 需要详细技术资料和联机测试条件;万用表可检测各种元器件的端口直流特性, 如果缺乏在线维修测试仪的时候和详细的技术数据和联机测试的条件用万能表检测是最佳的方案。 (2) 正确的元器件拆焊就是将有故障的元器件从电路板上焊下来, 然后把好的元器件焊上去。电路板多采用双层面板双列直插式封装的元器件, 维修人员用一把吸锡烙铁和一把电烙铁就可顺利完成此项任务。 (3) 正确调试仪器设备。刚换好的元器件可能与原主机性能匹配不是十分完善, 需要参照技术资料进行匹配调试达到技术要求, 以最佳性能运用到临床。

2 维修方法和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眼科医疗设备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所涉及的学科之广、技术之复杂甚至可以和航天工程相比。眼科医疗设备的价值由几万元到几十万、几百万。为了有效地利用它们, 维修保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在维修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介绍如下。

2.1 检修原则是先简后繁, 由表及里, 慎重拆卸

眼科医疗设备是现代高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由于生产企业对相关资料的保密, 因此, 在维修设备时, 通常很难获得全面的设备技术参数, 这就加大设备的维修难道。对于维修技术人员来说, 只能通过仅有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维护经验对设备的故障进行检修。维修技术人员一般通过自己的知识初步判断出现故障的范围, 并根据判断制定出相应的维修方案。接着根据制方案对设备进行拆卸及检测, 在此进程中应当认真观察并记好第一个拆卸及检测步骤, 这样有利于找出机器的故障并方便后续的安装[2]。

2.2 结合故障现象充分考虑设备工作环境的影响

由于眼科医疗设备是高精设备, 因此, 对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苛刻, 其工作环境需要保持相应的温度以及湿度, 同时还需要对电磁进行屏蔽等。有些设备还需要有水、试剂等才能完成检测。以上因素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 在维修时要充分考虑是否是由于环境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

2.3 注重观察, 慎重拆卸, 力求简化

在检测设备故障时, 不要急着打开机器设备, 而应当充分利用设备自身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 充分利用设备的自检程序和输入输出装置等部件, 对比各相关部件的工作状态;判断故意可能发生的原因, 查找存在问题的部位, 争取做到少拆卸或不拆卸无故障部位这样做除具有省时、省力的好处外, 还能避免故障的扩大[3]。

2.4“二分法”是排查故障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二分法”是根据设备的原理及内部结构, 把设备作为一个链状的系统, 有一个功能单元作为链的一个节点, 为了查找故障, 先从任意 (一般是经过分析后确定) 两个相邻的节点间将系统一分为二, 对两部分的性能分别进行检测, 对性能不正常的这一部分再采用“二分法”, 依次类推逐渐缩小故障的范围, 直到找到故障。

2.5 元器件代换法

由于眼科医疗设备属于高精设备, 因此, 其一些元器件的损坏时, 可能在市面上无法买到相同型号的元器件, 这就要求维护人员找相同功能或功能相近的元器件进行替代, 这也是目前被各维护人员所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2.6 功能模块代换法

有些设备或进口设备, 由于出现故障的电压单元没有详细的技术资料, 更有甚者设备内部的元器件型号被抹掉, 使维修工作无法继续因此可能导致设备报废。在这种情况下, 可先搞清出现故障部分的功能和与相关电路的联结关系, 重新设计一个功能相同的功能模块代替原来的电压单元[4]。

3 结语

眼科医疗设备的数量在逐年增多的同时, 设备维修问题也日益突显。尽管眼科医疗设备整体来说是相当复杂的, 但它都是由许多简单的单元组合而成的, 所以, 在维修时, 需要将故障可能发生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逐渐缩小故障可能存在的范围, 故障就会很自然地显现出来。因此, 技术员在维修设备时, 一定要细心, 并心平气和, 检查故障时应谨慎拆卸, 一步一步难;排除故障时思路要再开扩一些。另外在平时针对维修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及维修经验需及时进行收集整理, 转化为资料以备所需, 相信解决好以上几个突出问题定会让你在平时的维修工作中少走不少弯路。

参考文献

[1]肖平.医疗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6) :55-57.

[2]张永波, 孟凡莲.浅析医疗设备维修替换法[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10) :131-132.

[3]李钦萍, 李琳.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设备维修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7) :117-118.

云南眼科教授雷鸣 篇5

雷 鸣主任医师、教授。

1985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任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屈光手术中心主任;昆明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成都军区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屈光手术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省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省眼科分会常委、中西医结合学会省眼科分会常委、省市及成都军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省科技鉴定、医疗设备招标评审专家。

眼科应用 篇6

【关键词】 眼科角膜病;应用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19-01

基础研究的每一个进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临床应用的发展,甚至还会对它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众多的基础学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比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等,并且各个学科之间开始互相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開始关注基础研究。角膜病的基础研究是眼科学的一个分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 常见角膜疾病的防治基础研究

要预防治疗一种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探讨和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致病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常见角膜病的发病致病机制。具体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单纯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这种感染性角膜炎在全世界非常常见,近些年来,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HSK的发病率,但是患病的绝对数也没有降低。以往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人们认为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着HSK的病原体以及I型单纯疱疹病毒,经神经纤维传导达角膜,产生了这种疾病,容易复发。后来,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检测了单纯疱疹病毒的不同基因序列,发现HSV-I也可以潜伏于角膜,并且导致HSK的发生,这样就支持了临床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有部分的专家还研究课HSK患者的全身和布局免疫状态,发现在疾病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免疫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要想治疗和控制病情,防止HSK的复发,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免疫增强治疗。二是真菌性角膜炎:近些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在部分地区还高居榜首。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的薄弱,没有有效的药物,这样就给治疗增加了难度。通过研究发现,菌种如果是不同的,那么在角膜组织感染以及其在角膜中的生长方式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技术应用:如果利用免疫学和生物化学技术,那么就可以对很多种类角膜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阐明。比如在严重的角膜化学伤碱烧伤后的溃疡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体液免疫和氧自由基等等。

2 创新性药物的研究

2.1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 在角膜病基础研究方面,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对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近些年来,有很多的专家都在研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在研究环孢素A的机制和效果中,我们发现可以对角膜免疫排斥反应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目前,已经被作为角膜移植术后的常规用药。在研究新型免抑制剂FK506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角膜移植片中很多细胞的表达都会受到FK506的限制作用,比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等,并且角膜移植片的存活时间也可以得到大大的延长,这样就从理论上指导了FK506的应用,并且已经在临床开始应用。近些年来,也开始研究在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汇总,基因工程药物的效果和反应,比如IL-2-PE40/CTLA-lg等等。

2.2 眼用制剂的研究 如果在结膜囊和眼内滴入传统的眼用制剂,在药物浓度方面就会达不到要求,生物利用度也不好,这样就会影响到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受到了角膜渗透性以及泪液引流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目前人们已经广泛的重视眼用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将药物缓释剂应用于眼部,可以让局部药物浓度符合要求,对于生物利用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药物缓释系统常用的药物载体通常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比如胶原罩、脂质体等等;并且,在体内环境的作用下,它在不断降解,可以更好地释放药物,药物的恒速释放也可以实现。

3 角膜的组织工程学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出现了组织工程学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利用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复合活的细胞与可降解支架材料,将体外构建的有生命种植体植入到体内,修复缺损组织,对人体各种组织或者器官受伤后的功能和形态进行增加以及改善,目的是治疗疾病,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也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

在角膜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于组织工程角膜的研究。一个完整的组织工程,来源于角膜的种子细胞及支架材料对于角膜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眼科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这些细胞的常规培养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在角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中,我们发现上皮的分裂增殖能力更加的强,上皮是从角膜缘取来的,并且,角膜上皮的分化特性也可以得到保持。通过研究发现,很多的生长因子都会对培养的角膜上皮及内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比如表皮生长因子、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等等,还研究了基质细胞中酶分泌的变化,这样就从理论上指导了如何对组织工程角膜组织中的调节环境进行改善。一般都采用诱导胚胎肝细胞的定向分化技术,这是因为组织细胞的来源困难。

4 结 语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眼科角膜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许多的眼科工作者没有真正的重视角膜病基础研究,这样就会影响到研究的成果,此外,研究经费不足也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现科研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毅,邓应平.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9,9(5):123-125.

[2] 刘祖国.重视我国角膜病的基础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6,2(8):87-89.

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护理,安抚情绪

一些患者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眼部缺陷, 无法通过眼部视觉准确获取外界信息, 使其长期处于抑郁、自卑的情绪中, 导致心理缺陷。因此, 对有眼部缺陷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表明[1,2], 心理健康能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然而, 心理护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它需要医护人员深入患者内心, 及时疏导排散患者的不良情绪[3]。为此, 本研究选取到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眼科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眼科治疗的患者100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年龄为20~60岁, 平均 (40.22±4.08) 岁, 女50例, 男50例。患者眼科疾病类型为:白内障30例, 青光眼32例, 视网膜脱落25例, 其他13例。患者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学历15例, 高中学历34例, 初中学历32例, 小学及以下学历19例。经统计,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研究组: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并重。首先, 患者刚入院时由专业护理人员统一接待, 为其提供舒适的医院病房环境, 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护士平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排除其入院的紧张感。要保持语气温柔亲切, 减轻患者入院的孤独寂寞感。对于表达能力有缺陷或思维反应不灵敏的患者, 不应出现不耐烦情绪[4]。将患者病情、用药情况等内容详细解析给其听, 以确保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避免其在不明病情的情况下出现恐慌。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耐心、负责的态度, 可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利于护理有效地进行[5]。

1.3 评测指标

针对患者眼部视力缺陷, 医护人员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评测, 并记录评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效评判上, 对照组的治愈例数为40例, 护理有效率为80%;研究组的治愈例数为45例, 护理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行心理护理后的研究组的不良情况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前不良情绪评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眼科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之后, 不良情绪评测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及医学的迅速发展, 大多眼科患者由于自身缺陷, 会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6]。入院时, 患者在对周围环境的陌生及病情不明了的情况下, 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加之长期的病痛折磨, 在情绪低落的同时还会出现情绪悲观, 甚至治疗刚结束效果还不明显时更加愤怒[7,8]。在这个过程中, 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用真诚善良的态度慰藉患者心灵, 让其受到鼓舞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病情康复中。

相对于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更人性化, 心理护理可以协助患者加强机体内防御系统,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眼科治愈率。再结合患者的积极配合,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眼科治疗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敏.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2) :4625-4626.

[2]罗晓燕.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4) :227-228.

[3]李盼盼, 张丽, 王倩.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3) :2545-2546.

[4]尤国全.浅谈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 (6) :260-261.

[5]王旭.心理护理在眼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6) :262.

[6]汤蕙滢.浅谈心理护理在现代眼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防盲技术, 2014, 9 (2) :85-87.

[7]罗宇.心理护理学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8) :303-304.

眼科中应用的免疫组化染色 篇8

1 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研究证实, 酸性粘多糖 (主要为透明质酸) 的量较同龄正常人小梁网多, 小梁板层透明样变, 基板层增厚, 长间隙纤维增多, Ⅰ型斑状物明显增多, Scheme管腔变窄, 管内壁内皮细胞质空泡减少, 小梁网内皮细胞密度减低, 细胞器减少[2]。上述改变可能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房水排出障碍有关。组织切片证实, 巩膜筛板以胶原纤维为主, 根据胶原纤维的力学特征, 将不同眼压下巩膜筛板的有关生物力学进行量化研究, 证实高眼压的确使筛板的某些筛孔及某一局部的神经纤维先期受累, 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械学说提供了依据。贺翔鸽等[3]用免疫组化和分子杂交法, 研究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 发现小梁细胞能自身分泌表皮生长因子 (EGF) , 其膜上同时存在有RGF受体。如果能选择性地上调小梁细胞膜受体或促进小梁细胞分泌EGF, 可能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恢复小细胞功能, 促进小梁细胞再生有一定意义。可能是发展新的抗青光眼药物, 减少药物副作用的途径之一。贾莉君等[4]采用改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 (CO) 组织化学染色, 研究青光康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急性高眼压视网膜代谢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平均动脉压的75%作为大鼠的前房灌注压可致视网膜CO活性节细胞减少, 灰度降低;青光康注射液具有保护和 (或) 改善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CO活性节细胞的作用。

2 视网膜病变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人眼玻璃体视网膜前膜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HLA-DR抗原表达[5], 结果表明, 80%以上的视网膜前膜含有巨噬细胞, 并表达HLA-DR抗原, 单核细胞主要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前膜中。故认为巨噬细胞在玻璃体视网膜前膜的形成及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视网膜前膜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反应有关。有人认为, 增殖膜组织中和视网膜下液的巨噬细胞可能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 转化而来。许迅等[6]用免疫组化证实, 在视网膜下液中存在有RPE、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视网膜细胞和巨噬细胞, 并可能不同程度地参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形成和发展。神经视网膜细胞作为视网膜下液中的主要细胞, 其数量增加可能是增殖性膜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来源。大量的神经视网膜脱落, 也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解剖复位成功后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3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研究表明, Rb起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 具有向神经原和神经胶质双向分化的潜能, 但更多地向神经原分化。

参考文献

[1]纪小龙, 王淑琴, 李红芬.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8, 2:86.

[2]周炳文, 李美玉.青光眼研究四十年的回顾与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8, 28:28.

[3]贺翔鸽, 李美玉.人眼小梁细胞体外表达表皮生长因子mR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33:406.

[4]贾莉君, Otto F, Scheiffarth.青光康注射液对急性实验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节细胞代谢的作用[J].中华眼科杂志, 2005, 31:129.

[5]唐仕波, 何志平.人眼玻璃体视网膜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8, 26:282.

眼科应用 篇9

我院自1998年建院以来,经过18年的发展,现已是浙江省独家三级甲等眼科医院,目前设6个病区,年施行手术约20000例,对于这么庞大的专科医院手术数量,如何使得医院的手术实施的快速、高效,并且精确无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眼科手术的特殊性,大部分手术术前都需要在病房中由护士进行眼部的清洗,只有等到清洗完毕后才可以等待被送往手术室。由于手术时间的不确定性,如果某例手术的手术时间延长,病房中的病人过早到手术室,但却只能在手术间外等待,此时病人的心情会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过度的焦虑、紧张会影响手术的实施;其次,如果某例手术的手术时间缩短,病房中的病人却未到达手术室,造成整个手术医务人员的时间闲置,导致手术资源的浪费。因此,过早或过晚去手术间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手术室和病房之间有个系统。系统能直观地显示当天所有手术,并且手术室和病房的功能会稍有不同,病房的功能对病人来说需要有准备好手术、送往手术室等状态;而手术间的功能对病人的状态需要有呼叫病人来手术室、进入手术室、手术完毕等状态。此外,针对部分特殊的病人,在清洗完眼部后,送往手术室前需要护士对病人做术前用药,术前用药的时间由手术室端医生进行通知,在收到手术室医生通知后,由护士负责给病人进行术前用药。所以系统的整个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概况

手术交互系统设计为基于微软.NET框架下Windows窗体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数据库采用微软SQL Server2008R2,SQL Server 2008R2是一个可扩展的、高性能的、为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所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客户机采用Microsoft Windows XP/Vista/7操作系统,客户端所需要的硬件如下表。软件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中文版。系统的主要有手术室客户端、病房客户端,手术室客户端为手术室护士所用,包括获取当天该手术间及医生的所有手术列表,通知病房护士进行围药、送往手术室,以及手术完毕设置结束手术等操作。病房客户端为病房护士所用,包括获取当天本病区所有的手术列表,设置病人准备就绪,设置上围药结束,设置送手术室标识等各种状态。

3 系统详细介绍

3.1 手术交互病房端

手术交互病房端界面见图2,这是手术交互的最初界面。系统会自动获取当前登录人所在病区的当天所有需要做手术的病人(由于做手术之前,医生都会在其他系统中开手术通知单,开手术通知单及获取手术信息相关内容不在此做详尽的描述)。界面中显示主刀医生、住院号、姓名、床号、岁数等病人基本信息,除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列出病人拟施的手术名称、是否需要围药、病人状态、手术预估时间、实施手术的位置、是否急诊、是否麻醉,以及HBs Ag、RPR、HIV、HCV等检验检查值。该界面显示在护士站宽阔地方墙壁上的大电视机上,当病人已经清洗完眼睛,做好术前准备,护士则立即更改该病人的状态使得病人处于术前准备完毕状态,等待手术室的呼叫。如果病人在术前还需要实施术前用药的操作时,则当护士收到手术室的呼叫指令,通过电视机的音响,护士站会听到“请使用术前用药”的语音提醒,护士则对病人进行术前用药;当护士站收到“请送病人到手术室”的语音呼叫,听到声音的护士将立即将已经准备好的病人送到手术室,等待被实施手术。

3.2 手术交互手术室端

手术交互手术室端界面见图3。系统自动获取当日所有的手术,手术室护士通过选择主刀医生过滤当前手术间手术医生当天所有需要做手术的病人,以及可以通过病区过滤成某病区当天所有需要做手术的病人,使得护士更快捷定位到需要找的病人。病人护士根据当前手术进度,来决定是否呼叫下一个手术病人,当病房的护士还没有对病人进行术前准备,也就是病人的状态还不是术前准备状态,手术室也就不能进行呼叫病人,严格控制了手术的进度,规范了手术的流程。当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时,护士变更患者状态,使得病房中的客户端显示当前病人的状态,随时了解本病区病人的手术状况,提高了沟通效率。

4 应用结果

系统的实施和应用满足了手术室和病房的需求,获得了良好效果。节省了人力物力,规范了医院医疗管理,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使得手术流程规范、合理、高效。

综上所述,眼科医院的手术交互系统不仅使工作高效、准确、便捷,还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出错的几率,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华林,林达明.无线病房呼叫系统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06(8):22-25.

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眼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

眼科患者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因此陪护家属较多,就诊的人流量也比较大。对于眼科护理工作,不仅具有高度风险性,还具一定侵入性,尤其是在冲洗泪道、剔除眼角膜异物等操作中,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1]。持续质量改进强调全程、持续、科学的质量管理,将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融入到眼科护理工作中,可以不断提高眼科护理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为了提高眼科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本科室建立了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保证和控制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同时关注患者终末质量、过程管理及环节控制。本研究选取80例眼科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眼科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1±5.3)岁。24例青光眼,41例白内障,15例眼外伤。所有患者除了患眼科疾病之外,无其他严重疾病。根据入院治疗的时间不同,将眼科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后收治的患者纳入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眼科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眼科护理,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应明确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目标,以满足患者需求、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安全为准则。为了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小组,由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共五人组成,主要负责护理工作的质量监督和患者满意度考核,并对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2]。其次,结合眼科护理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或问题,明确需改进项目,内容包括:一是严格核对流程,为了提高护理安全性,应根据各个护理环节的特点制定规范化的核对流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与患者或者其家属共同核对病历,操作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以确认眼别;二是技术操作之前严格完成安全评估项目,尤其是在进行脸腺炎排脓术、结膜下注射等具有侵入性的操作之前,需对各个患者的眼部情况如分泌物、视力、刺激症等,以及异物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和依从性;三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为了降低护理操作的风险,提高安全性,在执行各项操作之前均需详细向患者告知有关内容,并签下知情同意书,如遇患者不理解部分,护理人员有义务耐心解释;四是完善培训模式,由于传统的培训方式比较机械,不能在复杂多变的实际临床应用中灵活解决突发问题,护士的操作也墨守成规,缺乏逻辑判断,因此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同时加强与护士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启发其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灵活的护士[3]。再次,加强门诊管理,门诊治疗室是眼科护理的集中场所,因此合理的人员配置对于提高门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周内人流高峰期,必须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最后,实施分级管理,将眼科护理中的技术操作按照难度进行顺序排列,对于不同难度的操作应配备相应资格的护理人员,以保证操作和护理的质量与安全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方案后,试验组患者在焦虑值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上,试验组高达92.5%,与对照组的67.5%相比较,有显著的提高(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认知能力的上升,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在眼科护理中,其技术操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操作内容精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4]。因此,提高眼科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加强护理质量的分级管理,包括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行为,避免高风险操作的潜在危险因素,确保各项操作准确无误等,从而实现既定工作目标,保证患者安全,满足患者需求,最终提升眼科护理的价值[5]。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护理方案后,增加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试验组患者,在焦虑值和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上,试验组高达92.5%,与对照组的67.5%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结果提示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人员的临床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的实施比较到位。

综上所述,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模式,在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焦虑状态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燕.英国眼科专科护士的教育、工作模式及对我国眼科护理发展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1,25(29):2729-2730.

[2]周媛婷.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2(9):314-315.

[3]陈家琳.CQI在提高眼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8):4403.

[4]卿利敏,谌永毅,汤新辉,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食管癌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8(12):1082-1084.

玻璃体切割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30例(35眼),其中男20例(21眼),女10例(14眼),右眼19例,左眼16例,年龄16个月~77岁,平均55.5岁。术前诊断:玻璃体积血18眼,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期11眼;视网膜脱离13眼(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期3眼,玻璃体出血玻璃体切割术后2眼,视网膜脱离外垫压术后再脱离1眼),无晶体眼玻璃体瞳孔嵌顿2眼,先天性白内障2眼,合并白内障9眼,人工晶体眼1眼,高度近视2眼(合并黄斑孔1眼)。双眼患病并手术的除1例先天性白内障外,其余4例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视力:最差2例无光感,最好视力0.1。

方法:手术方式:①35眼中,行后部玻璃体切割31眼,采用20G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術,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复位9眼,合并白内障行超乳+IOL 10眼,视网膜光凝18眼,合并冷凝19眼,玻璃体腔注入C3F8气体12眼,硅油16眼,合并巩膜外环扎4眼。②35眼中,行前节玻璃体切割4眼,其中,合并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2眼、合并先天性白内障2眼。

结 果

视力:术后随访1~6个月。术前视力:无光感~0.1;无光感或光感不确切2眼。术后视力:无光感1例,光感1例,手动~0.1 8例,术后31眼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占总眼数的88.6%(31/35),其中视力0.1以上25眼(71%);0.3以上12眼(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节玻璃体切割4眼中,无1例再发生玻璃体嵌顿、瞳孔无变形,人工晶体无脱位、偏位。术前与术后视力比较,见表1。

术后处理及并发症: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点3天预防感染,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典必殊滴眼液及眼膏点眼,常规眼部检查,填充硅油、气体者患者保持俯卧位,术后随访1~6个月,其中继发性青光眼4例,给予降眼压药物口服及降眼压滴眼液点眼,3例眼压降为正常,1例给予前房穿刺放液、硅油部分取出术,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范围;玻璃体出血5眼(1眼术后第1天视力0.3,第2天玻璃体大量出血,约半月后吸收。其中2眼3个月内发生视网膜脱离,经再次手术后复位,术中发现有新的视网膜裂孔)。白内障5眼,均发生在硅油注入者,取硅油时一并行白内障手术摘除。

讨 论

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影响患儿视功能的发育,单行白内障吸出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2年内几乎100%的患儿发生后发障[2]。其主要机制为晶状体前囊下及赤道部残留有大量活性上皮细胞,这些上皮细胞沿后囊膜和完整的玻璃体前表面移行、增生并化生为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膜而导致后囊的混浊。而后囊和完整的玻璃体前表面的存在是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IECs)及其衍生细胞增生、移行、化生的良好支架。彭燕一等报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PCCC)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较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更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3]。本组病例中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CCC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随访1年,瞳孔区清亮,无后发障发生。

本研究中人工晶体Ⅱ期睫状沟缝合固定2例,因前房和瞳孔区有玻璃体而行同时行前节玻璃体切割,术中切除玻璃体前部、前房及瞳孔区嵌顿的玻璃体,使人工晶体避免了玻璃体的扰动,位置更正,术后不易偏位;同时,也避免了人工晶体对残余玻璃体的扰动,减少了术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几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4]。反复发作的玻璃体出血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而且往往残留玻璃体机化条索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后节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玻璃体出血、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病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祛除混浊的屈光间质,松解玻璃体牵引,而且当脱离的视网膜出现固定皱襞和广泛的视网膜前膜时,玻璃体切割联合撕囊术能清除视网膜前膜,打开视网膜固定皱襞。借助C3F8气体或硅油填充提高视网膜的复位率[5]。

总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的复杂眼病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可使大多数在过去经保守治疗无效而被视为不治之症的患眼的视功能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一体机在临床应用起来比较方便,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随时进行前后节手术方式的转换,既节省了手术室空间,又提高了手术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立新,张微.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55-58.

2 张振平,主编.晶状体病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9.

3 彭燕一.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1):78-79.

4 易湘龙.玻璃体积血193例病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1509-1512.

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眼科收治的92例患者, 年龄24~62岁, 平均年龄 (40.42±4.57) 岁, 其中男49例, 女43例。患者眼科疾病种类为:25例青光眼, 28例白内障, 27例视网膜脱落, 12例其他。患者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学历16例, 初中学历35例, 高中学历30例, 大学及以上学历11例。将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6例, 经统计, 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显著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 同时注重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由专业护理人员接待, 为患者介绍医院病房的设施和环境, 带患者熟悉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 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床位, 力求安静舒适卫生, 光线温和, 以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的改变;护士热情对待患者, 与患者加强交流,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语气和蔼亲切, 表达对患者的关心, 避免患者产生孤独焦虑的情绪;耐心听取患者的各种问题和意见, 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答, 万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对于表达能力有缺陷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更应充分尊重;针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 采取适合的手段对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手术等进行指导,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讲解, 术后采取措施减轻疼痛感, 以提高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知, 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其中,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人有效沟通是心理护理的重中之重, 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应尽量扮演起患者家属的角色, 耐心细致, 亲切负责,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主观接受治疗, 保持良好心态。

1.3 评测指标:

患者入院当天和出院时采用我院自制的不良情绪 (主要包括恐惧、焦虑、抑郁、孤独等) 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测, 由于患者眼部视力缺陷, 可通过询问、走访家属的方式进行填表评分。平均得分≤7分者为正常, 平均得分≥8分者为不良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 用χ2进行组间比较, 若P<0.05则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不良情绪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后, 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资料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疗效方面, 对照组治愈例数为27例 (58.7%) , 实验组治愈37例 (80.43%) , χ2=34.61, P<0.05, 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为不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中, 心理因素对疾病康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代护理学也越来越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眼科疾病患者由于视觉功能低下, 因此听觉系统发达, 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入院就诊时, 由于周围环境和社会角色的改变, 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躁、孤独的不良情绪。同时, 由于担心手术不成功, 术前紧张、信心不足担心术后康复, 患者多会产生恐惧心理。再者, 一些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和视力低下而带来的不便, 更易产生悲观的情绪, 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还有的患者一旦治疗效果不如意便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情绪。由此可见, 加强对眼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2,3]。

相比于常规护理手段, 加强心理护理服务更为人性化:护理人员与患者加强交流, 态度亲切友善耐心, 语气真诚尊重, 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宣传, 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措施已在前文详述, 其作用是药物治疗所不能代替的。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机体自身全部的防御系统, 改善机体内部环境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护理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采用相应的、患者更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如老年患者通常担心给家人带来不便而产生忧愁、自责的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有极高的热情,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 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 给予患者安慰和引导, 请家属配合打消患者的顾虑, 树立健康的心态;护理过程中,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 采取对应的、患者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对手术过程、疾病知识、注意事项等进行宣传和指导;对于手术治疗后未取得预期疗效的患者要特别重视, 这类患者的情绪通常极端不好,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查, 提高关系力度, 开导其面对现实, 摆脱思想压力,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与这类患者交流时, 千万不可使用刺激性的话语;除对所有患者采用前文所述的心理护理外, 针对不同的眼科疾病种类也要采取相应的特别措施。对于青光眼患者,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避免患者术后眼压过高而使视力下降;对于视网膜脱落患者,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控制头部运动, 防止过度咳嗽, 以避免伤口开裂或晶体移位。指导患者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控制室内光线[4,5]。

注:护理后, 与对照组对应比较, *χ2=24.45, ¥χ2=23.29, #χ2=40.17, &χ2=36.21

本组研究表明, 心理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治愈率, 加快病情的恢复, 更能得到患者的配合, 因此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在眼科护理工作中, 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92例眼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护理治疗后, 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8.7%, 实验组的治愈率为80.43%,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实验组的不良情绪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可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治愈率, 同时能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 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晓辉, 郭霞.急重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92-193.

[2]马云波, 陈颖, 张晶晶, 等.眼科护理平台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28-129.

[3]王汝玲, 郑瑶珍.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66-1567.

[4]杨玉琼, 宋碧英.眼科不良事件现况分析及JCI管理标准对策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27.

上一篇:河北省农民工下一篇:初中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