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教学体会

2024-11-29

眼科学教学体会(精选12篇)

眼科学教学体会 篇1

素描是一切美术的造型基础。素描课又是油画、版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课程。对于那些从初中刚升入中职的学生来说,中职美术学习是他们绘画创造思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学习美术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只有学好素描,才能提高学生绘画水平,为以后学习其他画种创造条件。素描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只有老师教得科学,学生才学得科学,也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素描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绘画素质,通过素描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我在中职素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欣赏中了解素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一说法。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就会响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也就谈不上学好素描了。刚刚迈入中职的学生,比起小学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情感世界十分丰富。要使学生对素描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通过眼睛欣赏,从而感受素描的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欣赏中外画家的作品,如徐悲鸿的《风景》、伦伯朗的《吊桥风景》、达芬奇的《自画像》等等名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接着老师在课堂上立即画一张人物速写,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老师的作品上,然后挂出历届学生的优秀素描作业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可以画出好作品,于是产生拿笔一试的冲动。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时候,老师认真讲解素描的有关知识,如为什么要学素描、素描的定义,素描的重要性等。通过欣赏课学生不仅了解了素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素描的欲望。

二、注重作画常规的教育

作画常规是学生学好素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素描之前必须学习掌握的。作画常规关系到学生科学绘画方法的接受和绘画习惯的养成。作画常规包括两方面:一是工具方面,二是姿势方面。

1.工具方面。画好一幅素描作品,工具是先决条件,没有素描绘画工具的学生,就像没有枪弹的士兵。在小学,学生用HB的铅笔、直尺和普通的画纸画画。而素描对于工具的要求比较严格,铅笔要准备不同型号的,如HB、2B、4B……纸张用专业的素描纸,而且纸的规格有8开、4开……还有专门用来绘画的画板,画夹、画架,以及用来夹画纸的夹子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准备好。

2.姿势方面。只有正确的绘画姿势,才能更好地观察对象,描绘对象。素描绘画姿势包括作画姿势和握笔姿势。第一,作画姿势主要有坐姿和站姿。有的学生坐着绘画时趴在桌面,或跷起二郎腿。站着画时,离画板距离太近或太远,这都是错误的姿势。正确姿势是:首先,坐和站都要端正。其次,无论坐或站头都要与画板相隔一定的距离,便于学生及时检查出自己作品的缺点;最后,眼与画板保持在视平线上,这样画的物体才不会走形。第二,握笔姿势,手的握笔姿势以增加画笔的灵活性、运动范围和减少手对视线的遮挡为原则。笔杆应握于掌下,由拇指、食指和中指提笔,笔尖和手指应有一寸左右的距离。只有正确的姿势,学生才能学会素描,学好绘画。

三、传授科学的素描绘画步骤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科学的合理的素描绘画步骤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只有科学的素描绘画步骤,学生才能学得科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观察对象。认真地观察清楚所画的对象,是画素描的前提条件,素描基本的观察方式是整体观察。首先看对象的全貌,然后看主要部分,再看局部细节,并时刻注意大体。

2.构图。学生观察清楚对象后,引导学生怎样选择横构图和竖构图,使绘画对象摆在画面上更加和谐,融洽。构图的好坏,决定着画面的整体美这一关键因素。

3.起稿。确定如何构图后,开始起稿,用概括的线条勾出对象的大体特征,找准其“点、线、面”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对象的比例主要指对象本身的比例、不同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对象高与宽之比,对象与对象距离之比。除了比例还应注意对象的透视正确与否,透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对象的空间感,实际的对象与画到画面的对象会产生透视变化,如等大的对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形透视等。

4.铺明暗。铺明暗是画好素描的关键,也是对所画对象的具体化,明暗是否正确,决定了素描作业是否生动感人。铺明暗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从明暗交界线开始,由浅入深,使画面有黑白灰三个层次。用明暗能够更形象地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与质感。

5.深入刻画,整理画面。深入刻画能够使画面生动形象,深入刻画阶段要有耐心,主要刻画的是受光部和画面的主要对象。深入刻画之后,整理画面是必不可少的。整理主要从整体艺术效果出发,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和润笔,如加强对象的某些部分或减弱某些部分等等。从而使画出的效果更加完美。

以上步骤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吸收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改正不良的绘画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画对象时先画好一个物体再画另一个物体,或画好某一个部分再画另一部分。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改正这些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四、素描绘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中职生刚接触素描,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素描绘画对象要从简单的一个物体到几个物体。由浅入深,学生学得轻松,绘画技能也会稳步提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绘画水平,科学地安排好素描绘画的内容,从临摹书本的作品到看实物写生,从基本形体(正方体、球体、柱体、锥体)到组合形体,从静物到人物等。这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五、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我总结相结合

在素描教学中,每个学习阶段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我总结相结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上课时,教师先展示学生优、劣的素描作业进行比较和讲评,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析。经过一个学习阶段之后,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如:在画正方体的结构素描时,老师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同时指出透视错误、构图不合理等共同存在的问题,再由学生对自己画的正方体进行分析,找出好与差的地方。针对把正方体画成长方体,或画得太大、太小的情况,教师及时要求学生改正。从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我总结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绘画方面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对素描作业好坏的判断力和绘画水平。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与学,才能把素描绘画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为他们以后的绘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眼科学教学体会 篇2

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同学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同学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充沛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同学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许多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想出八种观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发明性,这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只使同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同学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同学不时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为同学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在观察结果的表达上教师同样鼓励同学多样化的表达自身的观察结果。

二、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同学自主探究。

同学在画蚂蚁后,我提出:我们捕获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同学的深入考虑: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同学从内心动身迫不和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我布置了同学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同学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资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同学在不时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同学在问题的激励下,发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 中西结合;骨伤科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6-02

在众多临床医学人才从学校踏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临床实习,这一阶段是对医学人员在学校所学医学知识的回顾、巩固和提升,直接关系着医学人员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式逐渐的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这就迫切的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临床实习人员的指导人员,直接决定了临床实习人员的水平高低。这不仅仅是说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为此,我科成立了专门的临床教学小组,通过和院领导协商选调医院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医师担任教学老师,并详细的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责临床带教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考核的负责人员和权利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将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创建了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入了多种教学实际案例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安排一部分时间作为交流时间,让教师和学员自由的进行自由交流、解答疑问等等,从教学架构的全面规划到细节处理,综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 加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

如今,很多的检查诊断尤其是在骨科中都依赖于仪器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虽然这些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但是过度的依赖辅助检查就会降低临床医师的物理检查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此,我院在进行中西医结合骨科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内容,意图让实习人员熟练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没有仪器或者仪器损坏的情况也能够进行诊断,防止在实际工作中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其中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换药、拆线、牵引、清创、石膏、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2],让实习医生熟悉操作的具体步骤及技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既巩固学员的理论知识,又能强化学员的操作技能。

3 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西医结合教学是我院开展临床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而在同步进行两种医学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给学员产生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掌握教学技巧,将两种医疗科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比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对比以加强学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鉴于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坚持“中西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要求实习医生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和优缺点。既学习日常包扎、石膏等操作技能,又进行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技术闭合复位穿针等基础治疗手段教学。在讲授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时候容易中医发展的教学,并通过一些实例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3]。

4 加强教学查房

查房是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对教学查房进行了深入的改进,将传统的查房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将学员的被动思考地位转为主动思考地位,让学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并结合着自身的知识对患者的病因、诊断等相关信息进行思考和总结,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判和就诊;同时重点介绍有关诊疗方面的前沿知识,影像技术的诊断,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意义等。在查房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员自主思考、灵活应变,最后再结合自身的经典案例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帮助学员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提高实习医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学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教育

俗话说,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不是医术,而是医德。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期。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初步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培养学员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不能以为自己的技能很熟练,居高自傲;另外是要树立良好的责任心,视患者为自己的家人,急患者之所急,真诚的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 小 结

临床实习是医学人员迈向实际临床诊治岗位的最后学习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员对医学的认识和医学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重视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军,李郑,林马坚,等.骨伤康复医院放射科临床教学管理体会[J].按摩与康復医学(上旬刊),2012,03(3):47-48.

[2] 柴天朋,华强,徐祖健,等.PBL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51-52.

眼科学教学体会 篇4

笔者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 结合教材特点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科学。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问题中感受身边的科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问题来自于生活。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科学课标对小学阶段提出的具体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我注重让学生从问题中感受科学的存在。例如:在教学《玩具里的科学》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环节中, 在学生体验玩具的乐趣和描述玩具的特点之后, 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慢慢从玩具转移向其他方面, 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个孩子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我用木棍搅水, 从一个方向换向另一个方向时, 很费力?”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 已经很好地把身边发生的事与科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我鼓励了这个学生, 在他的启发下, 孩子们又陆续提出“为什么小草的叶子不沾水?”“为什么皮球一拍就会弹起来?”“大轮子的自行车和小轮子的自行车一起走, 为什么大轮的自行车行进的过程中蹬得慢, 小轮子的车子要蹬很快?”我惊异于学生的提问, 三年级的孩子能竟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我问了那个提出自行车轮子问题的孩子,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孩子回答我说:“这是因为爸爸骑了大轮自行车, 妈妈骑了小轮自行车, 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观察到的, 但不知道是为什么。”孩子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 合理利用孩子的这份好奇心, 鼓励他们提出与周围事物相关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抓住教学时机, 感受身体中的科学

我们的身体中有科学吗?有, 只是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 就告诉了我们许多身体中的科学。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一时机, 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我们的身体》一课中, 通过观察我们的手、眼、耳、鼻、舌、牙等器官, 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了解到:手之所以可以这么灵活是由于手由很多小关节组成的缘故;睫毛有抵挡灰尘的作用;耳朵中的耳郭只是耳的一部分, 负责收集声音的时候……孩子们在课堂上发出惊诧的声音, 他们告诉我:身体中的科学太神奇了。

在《骨骼》、《关节》、《肌肉》几课的教学中, 学生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了身体中的科学:在《骨骼》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身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组成, 身体的骨骼有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和运动的作用;在《关节》的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了人体的六大关节, 认识了关节的活动方式, 知道了如何使我们的关节更灵活;在《肌肉》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了解了人体比较重要的肌肉名称, 肌肉拉伤后如何正确处理。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我们身体的科学, 孩子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教学中我始终结合孩子自己的身体进行:比如说在教学《关节》和《肌肉》时, 我组织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一说关节的名称, 小组内互相指认身体中的重要肌肉及其名称。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抓住时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科学学习的价值在于,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在实际教学中, 我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在课堂中。每次在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 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把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 学生掌握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知识。针对这一知识点,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冬天在装暖气片的时候, 为什么把暖气片装在墙面的底部?当我把墙面底部装有暖气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时, 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回答:是由于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更紧密地与生活联系起来, 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个道理?”学生开动脑筋又想到了:厨房里的抽油烟机要安置在灶台的上方;夏天开空调时, 空调的吹风口要向上, 这样吹出的冷风会快速下沉, 使整个房间凉快起来……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会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材料,因地质宜笔者在教学“油菜花开了”时选择了黄瓜花,原因是学生了解和熟悉这花而且容易收集。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笔者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选择木头、纸、塑料等几种玩具型的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如笔者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选择玉米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体验

在教学“蜗牛”“蚯蚓”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笔者准备了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火柴、放大镜、蚯蚓、潜水碟子、树叶、记录纸等。学生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了解了蜗牛不吃有蜡质的树叶,会游泳,怕烟火,运动时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运动时身体伸缩前进。

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使用《科学》教材以来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

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

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用计算机动画来演示晶状体的调节过程,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

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 外科学 理论教学 技能操作 医德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现爆炸式增长。现代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催生着外科学的快速进展。外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连接着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培养优秀的临床外科医生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关键一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本科临床医学生外科学教学开始抓起,笔者从教外科学三十年余年,下面谈谈外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重视理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外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本科生医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对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具有重大意义。现今外科学教学中,其基本模式为课堂理论讲授+课间见习+毕业实习这一固定模式,由于操作模式单一枯燥,基本上仍以“师带徒”老式的传、帮、带方法,教师的主体作用过于强势,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1]。另外,外科学教学周期长达一年及以上,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疲乏应对学习,各个章节内容掌握松散,无法“凝聚成珠,串珠成线”,则学生基础薄弱,进入临床技能训练无不捉襟见肘。因此,教师要重视理论教学,在理论阶段夯实学生基础。外科学知识系统庞大,教师要认真备课,提前掌握好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力求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和修补术时,教师在授课前可引入相关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对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必须了如指掌,可结合图谱、教学模型及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复习解剖学知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余自学,上传PPT、微课视频等资源,使学生进一步消化与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进行某一知识点学习心得分享,加强师生互动。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后续基础技能的掌握很有裨益。

2.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基本技能

学习外科学,要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原则。“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必须亲自参加实践。外科医生的良好素质是通过学习和刻苦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外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生良好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融无菌术、麻醉、切开、结扎、止血、缝合等外科基本技术为一体,是临床实习前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训练,突出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言传身教,严格把关,结合基本技能操作竞赛促进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严谨、耐心、细心及认真负责和团体协作等精神,将理论知识与手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优秀的外科医生奠定基础。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的教学是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见习阶段的培训尤为重要[2]。在具体见习带教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外科病人的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提前复习相关科室疾病诊断知识。为避免带教老师教学时各施其法,外科教研室应组织医院带教老师集体学习,选派富有临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授或者主任医师参加并亲自示教,从而统一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教师带教时以提问形式重点复习所要见习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都有参与感、责任感,促进思考,强化记忆。病房查房见习时,由同学用诊断学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然后写出诊断、诊断依据,可以学习书面病例的书写,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错误及时纠正。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充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医德

学习外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问题。医学是技术类学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所以单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医患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对处理医患关系极具意义[3]。外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着重培养医德。外科教师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严肃的专业教学与创新的哲学思维、活泼的人文修养自然地融合[4]。大医精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注重病人的体验,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做出诊断,有时忽略了病人的情感,因此要学会医患沟通这门艺术,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道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多分享心得,以德才兼备的名医榜样激励学生,在动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满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负责,把动物当做自己的患者,培养学生对待患者的爱心与耐心、手术与检查细心、对待生命高度责任心。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生跟随老师查房注意学习沟通技巧,在诊断中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时时关心,常常安慰,争做合格的医学生。

4.结语

外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广大外科学教师肩上的一份责任。在走向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优秀卫生人才的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技能、先进理论,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力培养既有高尚医德,又有过硬技术本领的医学生,进而促进新一代外科工作者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8.

[2]陈创奇,朱家源,杨素清,等.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91-93.

[3]王文青.技术“修身”与人文“修身”的二元融合——论外科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51.

外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体会 篇7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科学制定见习计划

课前准备包括了学生的准备、病患的准备和见习计划的制定三个方面。

1.1 学生的准备

临床见习往往安排在理论大课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将要见习的疾病有些还没有学习, 因此见习前认真预习, 对提高见习效果非常重要。作为带教教师, 最好提前至少1天把将要见习病种通知学生, 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并指导其作好见习前的准备。学生在见习前充分预习, 才能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欠缺, 以及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 才能带着问题看病人, 把理论知识由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才能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1.2 病患的准备

第一, 要根据见习的内容, 选择典型的病例:在选择示范病例时, 要考虑所选择的病人病情是否稳定, 能否配合, 以免引起病人不必要的病情波动, 增加危险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所选病例的典型性, 能够具有该病种特有的症状、体征,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选择病例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选择几个不同性质、不同临床表现的病例作为见习对象, 这样既能够保证临床见习病例的生动, 又能保证学生们能多方面的了解疾病的各种表现[1], 以及通过见习的病例, 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更好的结合、巩固在一起。第二, 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尊重病人的隐私, 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带教教师在课前要先向病人说明带教的目的, 让病人充分理解, 以取得病人的合作。例如有些恶性肿瘤患者对自己病情及预后并不了解, 因此尽量避免带教时涉及相关方面的内容。同时, 也要让患者知道其有选择是否配合的权利, 如若不愿意或有事不能予以配合, 也不要感到为难, 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有家属在场时, 还应征求家属的意见, 以取得配合[1]。第三, 在没有典型病例可供见习的情况下, 甚至可以借助SP病人 (可以由科室的实习生扮演) , 将积累的典型病例很好地在见习生面前演绎。SP病人的好处是依从性高, 而且能根据病例设计的需要, 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各种表现的病患, 这样一来, 更加深了学生对该病例的理解。

1.3 见习计划的制定

认真阅读教学大纲, 明确见习目标。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 只有明确目标, 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 带教教师要认真阅读《外科学临床见习大纲》, 了解见习目标和要求, 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 然后结合病例提出问题。

了解学生理论大课的进度。参加临床见习带教的医生最好是承担有理论大课的教学任务或进行了理论课随堂听课, 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在掌握教学重点的同时根据病房病患具体病情展开备课, 尤其是侧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另外带教前备课应适当扩充, 特别注意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在鉴别诊断上多下工夫, 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 准确定位学习环节

外科学临床见习课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课, 也不是临床实习课。见习课故名思议就是看病人进行学习,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通过看病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以及通过见习了解临床诊疗常规等。学生总认为见习课就是让自己单纯看一看病人就完了, 忽视外科手术、临床操作见习, 忽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忽视教师在带见习课中的重要性, 起不到见习课的作用, 其实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定位, 否则就调动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厌学情绪, 影响学习[2]。

3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当学生对见习病种的相关症状特点有所了解后, 围绕典型病例, 组织学生分析病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 使学生处于一种“临诊状态”, 以训练学生的临床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在讲解典型病例过程中, 强调运用“以问题为中心, 以症状为主线, 以病例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 通过病例提出问题, 再利用问题导出内容。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带着问题见习,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学习,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 注重联系前后各章节内容, 如在讲解消化道大出血时, 可将溃疡病穿孔、肝癌破裂出血、肠梗阻等与继发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结合起来讲解, 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真实的病例, 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培养学生“以症状为主线”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

4 重视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技巧

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 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 以医方为主导, 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 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 可以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见习学生刚刚接触临床, 面对病人时常常显得信心不足, 这时带教教师就应给见习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信心, 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 与病人沟通。对出现的问题不可当着病人面前一味批评, 事后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方法, 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5 讨论, 见习课小结

通常, 在病房看完病人之后, 把学生再集中到示教室, 先把学生分组, 讨论对看过的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 再予以适当的引导, 这样, 临床的思维便可逐步形成。在所有学生发言之后, 由带教教师做点评。内容包括学生的问诊、查体、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爱伤观念、诊断、治疗计划等方面的点评,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是逐一点评, 但要注重先鼓励再提出改进意见, 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讨论, 学生能感受到参与的乐趣, 并且可以在讨论过程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见习的兴趣。而讨论后带教教师的点评, 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达到更好的见习效果。

6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人们通过反思发现,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相应的幸福, 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新的灾难和麻烦, 只有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经济乃至医学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科学的进步呼唤重视人文精神。人除了具有生物学特性外, 还有社会属性。无论从保健到对疾病的治疗、从人类基因克隆的伦理到保护爱滋病患者的隐私, 无不需要有以体现人类价值、人格尊严的人文思想作指导。若将医学看作纯自然科学显然是片面的。因此, 临床医师除了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生的临床见习过程中,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高医师的服务能力, 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和现代的医学模式, 把它渗透到每一个医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调整、情操陶冶和智慧启迪之中, 以此激发青年医师的职业尊严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在临床教学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成为学生在日后行医生涯中的标榜, 因此在临床上教师要处处以礼相遇、关爱患者、善待病人, 在医疗实践中做到言行举止犹如和风细雨,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病人交往的技巧。如采集病史时要仔细聆听、记住其表述的内容、不要频繁打断谈话;对已经询问过、并已得到了明确回答的问题, 如病人的年龄、发病多长时间等, 切忌因忽视而再三提问;对约定的检查、治疗要按时履行;在给手术伤口更换敷料时, 要体现良好的爱伤观念, 要轻轻揭开纱布, 镊子、剪刀轻拿轻放, 尽量不发出声音, 换药动作要轻柔缓慢, 犹如正在接触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这一切不仅能感染学生, 当病人及其家属看在眼里时, 他们会坚信, 那未曾看到的手术一定是尽善尽美的。

总之, 临床见习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一个桥梁, 要求掌握的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原则, 逐步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 并在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爱伤观念及良好的医德医风。真正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尚需进一步思考、探索。只有在临床带教实践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断研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钢.肝胆外科见习带教体会与心得[J].医学信息, 2010 (5) :1273.

[2]李清龙, 雷三林.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思考[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5) :326.

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1. 以科学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

观念,即看法、思想,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情感性的支配行为的认识。教育观念制约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化过程中首先要从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抓起。我们要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化发展的过程看做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1.1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引导相结合的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

1.2 破除过去那种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广泛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过程。

1.3 破除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启发式教育观念,构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过程。

1.4 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2. 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使学生学会自行探究,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加快溶解食盐的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实践得到了实验的成果,像科学家一样亲历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实践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并且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远远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深刻得多。

新课程明确提出小组之间的交流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常识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

如教学《弹性》一课时,以研究橡皮筋的弹性大小为例,通过测量,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弹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落地的时间越长。由于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大家通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信息。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就得出:橡皮筋的拉力越大,它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这个结论。这种学习是透明的,是主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实验内容老师还可以在事先布置研讨课题,让学生为争取自己的发言权,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采访,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参加性,促进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

观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3. 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 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 观察的客观性。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 观察的持久性。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4.3 观察的敏锐性。

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如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

眼科学教学体会 篇9

1 口腔科学网络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除了专门设立口腔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外, 大部分医学院也都在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口腔科学内容[2]。近年来, 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及课程总时数的控制, 口腔科学教学在非口腔科学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课时有所减少, 甚至取消了课间见习。由于课堂时间减少, 教授内容相对较多, 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能点到为止, 而学生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因此, 在较少的课时安排下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完整性, 是目前口腔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口腔科学的专业性很强, 与临床其他专业的临床检查步骤、诊断思路、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口腔科学中大量的操作技能方面的教授如果单纯用语言进行表述时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学生往往较难领会, 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虽然老师精心备课, 认真讲解, 但还是有学生反映通过课堂学习很难理解口腔科学的基础理论, 对口腔科学中的器械、操作等更无感性认识。

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下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寻求一种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 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各种信息引入教学过程,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口腔医学教学具有形象生动, 直观性强, 操作、实践性知识较多的特点, 适合于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可使口腔理论课教学成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因此抽象的知识被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被简明化, 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3]。因此, 我们尝试建立口腔科学教学网站,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解决当前口腔科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以提高教学质量。

2 口腔科学教学网站的设计制作

教学网站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学生, 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学和复习, 整体结构设计我们采用的是树状线性链接形式, 即将教学内容根据章节安排划分知识节点, 每个知识节点对应网络课件的一个链接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恰当的素材形式。本网站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适当扩大知识点, 通过临床病例图片、检查操作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口腔黏膜病这个章节, 我们在网页中加入了大量在平时临床工作中所收集病例的JPG、GIF图像文件, 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单纯性疱疹、口腔白斑等, 使得教科书中一些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变成直观影像, 帮助学生理解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展特点。我们还将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 但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的疾病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 加上简要概括的文字说明,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鉴别诊断,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网站与门户网站的目标人群不一样, 建设教学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 让教师用, 其统一性、完整性、扩展性、及时性、可交互性非常重要。我们经过反复的调查论证, 在功能模块设置方面, 从符合本学科特点、为师生应用服务出发, 将该网站分为教学章节、习题下载、主题搜索、教学公告、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六个功能模块。教学章节模块提供本课程的所有章节内容以及我们制作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腔科学教学课件, 学生既可以在线浏览, 也可以下载后学习, 从而有利于学生借助这些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明确授课重点, 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忙于抄录课件、疏于听讲的情况发生, 提高学习效率;习题下载模块提供本课程的课后习题, 以DOC文档的形式可以打包下载至学员电脑中进行练习,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线测试模块提供本课程的模拟试卷并当场计算得分结果并提供答案, 从而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状况, 增加学习兴趣;主题搜索模块对本课程的一些关键词提供搜索功能;教学公告模块在主页提供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方面的公示与成绩发布;在线答疑模块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网上解答, 保持师生互动, 帮助学生学习上课时未能彻底掌握的知识难点, 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可能存在的教学不足, 便于在今后授课中加以改进。

3 建设和应用口腔科学教学网站的体会

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 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适应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潮流, 我们走开放、合作的道路, 和专业网站制作公司合作, 在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 共同完善了网站的制作设计。我们考查了国内外一些教学网站, 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共同存在的问题[4], 如:课程体系大而全, 主题不明确;教学内容较少, 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网络导航系统不强;缺乏互动式教学活动设计。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首先制作并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相关的文本文件、GIF动画文件、FLASH动画文件, 以及由视频通过FLASH MX进行转化后的视频动画文件, 同时, 我们还收集了一些知名口腔网站的相关链接和国内外著名口腔医科大学的网址方便学生浏览。其次, 我们采纳了专业网站设计人员的意见, 运用数据程序ASP、CGI语言以及PHOTOSHOP7.0、Maromedia公司推出的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网页制作软件开发了本网络课程, 从而可以便利地做到网页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方便了授课教师的操作。同时真正实现了网页加密、教学互动、在线解答等互动环节并节省出大量的服务器内存空间。最后, 在教学页面上采用了竖向导航条与横向导航条综合进行导引, 其他页面在INDEX01.ASP页 (次主页) 上以横向导航条和登录窗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航, 为学生进行网页阅读学习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界面。总之, 我们在网站建设中采用口腔专业教师提供教学素材和设计思路、专业网站设计人员按要求协助开发的模式, 将各种教学资料有机整合, 制作的网站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网站的设计要求。

本教学网站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和多媒体先进的表现手段, 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通过使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以知识点为单元传授知识, 知识点内部及知识点之间均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预习, 了解学习内容, 通过老师的指导帮助再结合网站进行复习、自我测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开髓引流治疗术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牙髓疾病的常用方法, 在教科书上仅为简单的文字描述,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对操作过程理解较困难。我们在网站中加入了这个操作过程的Flash文件, 学生通过动画就很容易掌握这个操作的技术要点了。同时, 我们还加入了相关口腔专业网站的链接, 感兴趣的同学通过这些链接就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这种手术方法的原理、步骤以及相关的临床病例,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使教学和学习模式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从教师到学生都感到耳目一新。总之, 通过口腔科学网站这个平台, 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信息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没有固定课堂, 也不由教师组织的自由式、自愿式、自主式学习, 具有教与学的交互性、课程的开放性、学习的协作性等特点。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5]。在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下, 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网络应用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与学生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口腔医学知识更新很快, 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新材料层出不穷, 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 对网站的内容经常更新, 以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朱晓鸽.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 2000, 12:31-32.

[2]刘根娣, 陈耀忠, 牟永斌.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生口腔科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4) :448-450.

[3]柴枫, 徐凌.国外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2) :135-136.

[4]严斌, 赵春洋, 汪小文, 等.创建口腔正畸学教学网站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信息, 2004, 17 (6) :320-321.

妇产科学教学改革实践体会 篇10

1 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妇产科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不停的修改教学重点,临床的多发病及常见病作为教学重点,教材中其他章节安排学生自习。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生殖生理是妇产科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在教学时,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妇产科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笔者所在医院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子宫的组织结构时,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子宫为什么可以作为作为小孩的生长宫殿,为什么分娩后子宫不会出现大出血,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了解答案,掌握知识。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2]。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妇产科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临床学科,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示教非常困难。例如“正常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教师即使讲许多遍,学生也难以理解临床处理过程;在讲授“人工流产”、“产前检查(四步触诊法)”等操作性强的内容时也缺乏真实感。如果结合患者实施床边教学及观看分娩的整个过程讲授,学生就容易理解。但由于妇产科的特殊性及患者日益增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加之过多的人进入产房及手术室,将增加患者交叉感染的机会,故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了视频技术,将临床手术过程通过直播形式引进课堂,同时结合各种动画,图片等手段,克服了在教学中见习女病人生殖器的解剖、正常分娩过程等教授困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妇产科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3]。笔者所在医院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妇产科学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1)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2)要求做好笔记。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的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3)课后要求及时复习。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4)指导记忆方法。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医院采用PBL教学法[4],进行病例讨论。讨论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学生,比如“妊娠晚期出血”病例,列出初步考虑病人患何病,发生机理如何,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如何诊治等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PBL教学课中,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强调一下重点和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3 改进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的开设很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学生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对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建立了模拟产房,从实验模拟机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及实践分娩接生及难产的表现等。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日后进一步深造及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效轻松的课后复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妇产科学的内容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笔者所在医院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自学和复习。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反复观看。同时,可以利用网上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验,检查学习效果。对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教师工作强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妇产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妇产科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妇产科

参考文献

[1]刘俐颖.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卫生职业教育,2001, (8):126.

[2]李佳平,罗桂香,李英勇.浅谈妇产科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4):74-75.

[3]张毅,林叶飞,黄元华.如何培养妇产科临床见习阶段的临床思维.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9(6):443-445.

浅谈对科学课教学实效性的体会 篇11

一、结合科学实验,大胆改进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如:物体发声的实验,教材要求敲大鼓,并在鼓膜上放些豆子,让学生观察豆子跳动。我将全班分成了四大组,分组实验进行。由于班级人数多,每组十二人,学生互相拥挤,加上敲鼓声,实验室一片沸腾,非常混乱,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课后我经过深入的反思,发现准备实验材料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课堂混乱。于是,我对实验材料进行创新性改进,自制一个“鼓膜模拟实验器”,并演示给学生看。先打开盒盖,对着镜子,在筒口说话,声波沿着筒口向筒底的方向传播,引起橡皮膜的振动,绑在橡皮膜上的泡沫球也跟着振动起来,在镜子内能清楚地看到泡沫球跳动的现象。学生非常羡慕,产生了强烈的制作欲望。我顺势介绍了其制作的材料和方法,学生听得很认真,回家后每人自制了一件。利用“鼓膜模拟实验器”进行实验,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造性地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测量阳光下温度变化”,要求测量并比较白色纸筒和黑色纸筒在阳光下温度的变化,两分钟一测,共测六次。此实验在操场上进行,但北方十月的阳光不强,两分钟一测温度根本没有变化,就是十分钟一测温度变化也不明显,很难达到实验目的。另一个实验用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纸检验各种颜色对阳光的反射能力的不同,实验过程中根本感觉不出来温度的不同,一点实验现象都没有。这个实验存在以下问题:1.若阴天或下雨无法进行。2.人的感觉有一定的差异,实验结果不准确。3实验现象极不明显。鉴于以上原因,我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和本课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改进实验装置,自制“热辐射实验器”,用电光代替阳光,用温度计代替手,用涂色玻璃瓶代替纸。改进后实验效果非常好,给了学生一个准确无误的实验结论,还不受天气限制,便于教学。

三、让学生反复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培养其乐于实验的意志

科学课教材中有很多实验不容易做成功,使一些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放弃了实验。也有很多实验与观察不是一节课或是一天能完成的,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不可能都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有些还需要课外進行。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怕失败,勇于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活动中用自制“牛顿盘”感受七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我发现学生在玩“牛顿盘”时,出现盘旋转的速度比较慢、旋转时间旋转不均匀等问题,导致光的三原色或七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泄气,完全失去了实验的勇气,不愿继续探究失败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和启发学生坚持探究下去,并对这个实验材料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师生共同磋商,重新改进装置,把学生原先制作好的“牛顿盘”安装在学生常玩的小电机上,再用一个小塑料盒套紧,这样“牛顿盘”转动的速度明显加快,转动的时间现象与效果都非常明显。学生经历了多次失败,也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快乐。

四、对实验材料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实验装置的多功能,增强教学的深度

在三年级下册的“冷与热”单元的教学内容中,要研究固体、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时需要准备许多的材料,并且凌乱。于是,我根据教学经验和参照原有仪器的特点,对其原装置进行创新和修改,用木条、注射器、输液管等制作出“多功能物体热胀冷缩演示仪”,不仅能检测不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效果,还能演示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一个实验装置发挥了多种功能,便于教师演示实验,又能节省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巧妙应用多种知识,对实验改进创新,扩宽学生的视野

五年级上册教材有制作“水钟”一课,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制作“ 水钟”进行创新,自制一个“水位报警器”。利用输液瓶、输液器、金属片、线绳、泡沫、导线、电池、生日贺卡的发音片和电路板等材料做成,将泡沫重物块放入塑料罐中,调整线长,使重物悬空,两金属片自然分开,再调整输液器上的滚轮,使水均匀滴进塑料罐中。当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泡沫物块浮起,接通电路,灯泡发光、音乐片响,同时输液器进气孔被关闭。此装置综合应用开关作用、浮力、杠杆、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又是“水钟”制作的加深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与思维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能体会到,学生思维活跃、方法灵活,就能对实验教学有效进行起到积极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班上这样的学生多了,教师上起课来是既轻松又有效,学生做起实验来有序又有效。那么,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学生在自己教学的班级里多起来呢?细细想来,这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

科学探究性实验主要分七大块: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测、设计实验、观察操作记录、分析结果、交流汇报、反思改进。科学实验方法又包括模拟实验法、观察实验法、对比实验法等等。例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课的导入我就表明了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根据小组情况适时提示,让学生考虑其他的方法。

对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解决或达到的事情,这要靠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才行。

总之,我们要让创新贯穿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始终,涉及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实验教学的开发和改进,不仅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责编 张景贤】

外科学实践教学方法及体会 篇12

1. 注意当前教学的新特点,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外科学是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 伴随社会经济、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外科学教学与以往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学生对自己能否成为外科医生信心不足, 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 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说明外科实践学习对整体思维模式在以后工作中, 基本外科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及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科学是实践科学, 是外科医生的启蒙和引导教育, 外科医生的发展与个人兴趣密不可分, 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通过示范、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外科领域的浓厚兴趣,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和潜能[1], 对于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不断增强学生对外科实践技能操作的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乐趣, 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注重基础理论的加强及其指导作用

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发挥着指导作用, 外科实践是对基础理论的加强过程, 知识由抽象的、枯燥的变为生动的、现实的, 从单纯的记忆式学习转变为理解式、交互式学习, 扎实的基础理论能够加快实践学习的进程, 使实践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实践学习也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 使学生尽快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让基础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加强理论, 相互促进。如通过对操作理论细节的讲解, 让学生更加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和技巧;如对手术环境的模拟, 让学生充分了解手术中术者、助手占位, 器械传递及使用范围技巧等。让基础理论不断融合于实践操作之中, 在实践操作中体现基础理论的原则、方法、技巧等。

3. 注重基本观念的培养及技能训练

外科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进入外科专业学习范畴的起步阶段, 教师要始终建立基本、基础的教学观点,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及外科观念的培养。外科的基本观点即为无菌观念, 基本技能既是器械的使用方法、范围、规则及基本的外科操作技术。无菌观念的培养[2], 是外科学的重点内容, 是对外科住院医师、低年资的主治医师进行业务考核的基本内容,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教师要让学生从刷手、消毒、铺手术巾等基本外科操作开始, 逐步掌握无菌术的基本原则[3],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 无菌不仅是一项外科原则, 还是一个外科学范畴, 包含诸多内容, 是学生整体观念培养的起始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时, 可能顾此失彼, 要耐心指导, 让学生对无菌操作的基本过程成为一个习惯。但是, 并不鼓励学生对在参观教学过程中高年资医生对器械的高级实用方法盲目模仿, 以免养成不良习惯, 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及技巧。

4. 充分发挥新式教学资源的使用及教师引导的作用

外科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 外科技能训练, 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 课下的自我训练更为重要。当前的学习途径, 已经从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一的教导方式转变为多层次的学习方式, 要充分重视多种学习资源的利用[4], 网络资源是对课堂资源的有力补充, 有医学专业网站能够提供教学课件的下载, 在专业的医学网络论坛, 学生可以就学习体会、方法、困惑等进行交流, 通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可否认, 网络流传的资料良莠不齐,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医学生使用, 利用网络资源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引导和监督, 既要充分利用资源, 又要合理有效。

5. 技能训练同时注重整体素质提高

外科学是整体学科, 因为技能操作在医生群体中比较突出, 所以技能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不能神化技能操作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是整个外科学的一个基本技术, 而不是全部技能。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整体的思维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 严格的无菌观念, 高超的手术技能,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单纯地追求操作技能的进步, 并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 应该把实践学习作为成长为一名外科医生必由之路, 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成长为优秀医生的先决条件,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项知识技能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避免单纯为了操作而训练技能,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断为成长为合格的外科医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玲.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J].药学教育, 2007, 23 (6) :2931.

[2]钟正伟.外科操作技能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9) :29922993.

[3]韦桂黔.改进外科综合手术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5) :6566.

上一篇:护理质量监控表论文下一篇:寿险公司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