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学生

2024-06-29

眼科医学生(精选4篇)

眼科医学生 篇1

目前, 我国医学教育的主要矛盾不仅仅是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 在医学教育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1]。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2]。眼科教育担负着培养眼科医生和眼科人才的任务, 我国对眼科专科医生的培训正处于试点阶段, 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自创办伊始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

对八年制医学教育而言, 目前全国上下并没有成熟的培养方案, 以培养“临床+科研”的复合型人才为主, 分为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3个培养阶段。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基本实行“2+2+4”的学科课程模式, 即普通基础教学阶段2年 (部分医学院为1.5年) 、医学基础教学阶段2年、临床专业教学阶段4年[3]。各高校之间八年制医学预科教育年限长短不一、教育课程设置差异很大的现状, 导致医学生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差异, 并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认证和评估。眼科学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且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学学科, 课程的设置一般在临床课程的最后一个学期, 多以形态学授课为主, 且授课学时有限, 因涉及的内容繁琐抽象, 理论教学难度大, 临床见习时间短, 不易被医学生掌握和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时代对八年制眼科教育的要求。如何整合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取长补短, 加快眼科教学改革步伐, 提高眼科学的教学效果,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与定位

更新教育理念, 将以学生为本, 全面教育、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等全新教育理念植根于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是长年制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可总结为: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能力, 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较强的发展潜能,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4]。因此, 采取以核心能力为导向, 循证医学为载体, 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 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融入多层次人文精神元素, 对医学生灌输“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理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课程模式

理想的医学教育课程应该定位于精英培养, 课程模式多样, 不断推陈出新, 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版教材和学科前沿的参考资料, 配备优秀教师主讲八年制的课程, 加强远程教育合作, 提供交流培养机会[6,7]。适当增加高技术含量的部分知识内容, 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诊疗的发展动态, 屈光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以及显微手术的应用等。结合国际眼科学教育课程 (International Curricula of Ophthalmic Education) [8], 积极借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基因到社会”课程的设计框架[9], 将整体课程设计与临床实践需要相结合, 努力实现医学预科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临床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 给予医学生更多参与人生规划、设计的机会, 有利于今后顺利完成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3 教学方法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 定位于知识传承, 强调医学知识的掌握多于启发, 对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致使医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 在医学生的眼科学教学过程中, 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10], 如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多媒体等形式, 开展课堂互动式、讨论式教学, 引入并培养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思维, 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 有利于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 全面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能力, 使医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11,12]。

4 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系统的临床培养包括:熟悉临床工作流程、规范化书写医疗文书、各种临床技能的培训、互动型教学查房模式、制度化的实习小讲座、双语教学、课后拓展和出科考核等。理想的考核方法不应仅以分数为依据, 而应在关注医学生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注重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估以及情感、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保持传统的理论终末考试的基础上, 将临床见习和PBL教学纳入评估范围, 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13], 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14]及一定的淘汰制度。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确定统一标准使评估相对公平和公正, 并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我们在眼科教学中应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 对眼科医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为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

5 体会

(1) 实行阶段导师制。实行阶段导师制是八年制教育的客观需求, 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临床专业技能、提升临床技能和养成科研思维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 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 向医学生灌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理念, 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在3个培养阶段中, 需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考评和筛选标准, 不断改进和完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临床轮转阶段以及专科实习阶段的导师制[14]。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例如安排充足的实验课对医学生进行指导, 在见习阶段创造条件带领医学生亲眼观看并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如在掌握眼科必要的裂隙灯、眼底镜等诊断工具的应用后, 学习包括取角膜异物、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眼睑皮肤清创缝合、霰粒肿手术等[15]。加强导师与医学生的联系和交流, 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提高学习效果。

(2) 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是指在医学教育的早期, 为使医学生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 给他们的学习提供具体的、综合的临床认知资料, 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进行初步整合[16]。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理论—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科研实践, 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眼科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早期培养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注重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例如, 通过门诊见习, 参观手术和治疗操作等, 对于常见眼病, 既能弥补课堂理论讲授中的某些不足, 又能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好准备。

(3) 早期科研训练。早期科研训练是一种对医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带教教师的监督引导和科研训练考查制度下, 通过实地训练, 开阔了医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医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 提高了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医学生深化理解科研原则和要求, 开展科研思路设计和科研论文写作。但是, 我国的八年制医学生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时间各不相同, 且缺乏系统的培训课程, 在软件和硬件条件方面, 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差距巨大。此外, 仍然有部分医学生未意识到科研能力与高级临床医生培养的内在关联, 对早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够, 需要进一步引导。

(4) 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是眼科医生临床综合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专科医生的必备条件。要想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术, 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眼球结构解剖知识, 还需要熟练掌握显微镜下操作技巧并勤加练习。传统的眼科专科医生显微手术训练一般是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 在临床实践中学习。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教学能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 提供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的机会, 提高了显微操作培训的质量, 在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7]。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些临床实践不能比拟的优点, 为眼科显微手术培训带来了新的思路。

我国的八年制眼科医学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相比较美国的“4+4”医学博士教育和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教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和挑战, 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教育资源, 明确八年制眼科医学教育在中国眼科学教育中的定位, 将会对未来中国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我国眼科医学教育界必须具备跨越式的发展思路,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 整合利用国际性教育资源, 不断总结经验, 在探索中发展, 力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年制医学生培养之路。教学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不断探索, 促进“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除了需要提高教学硬件设施之外, 在眼科教学中应合理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诊疗水平, 促其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方式, 更好地保证和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眼科教学任重而道远, 在不久的将来, 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 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 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的、发展潜力大的、竞争力强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八年制眼科医学人才。

眼科医学生 篇2

1 方法

教师与教材:眼科学共有8位教师参与了理论授课,所有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授课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8/32。教材采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眼科学》(供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主要英文教学参考书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引进的第16版《眼科学总论》(Vaughan&Asbury.s General Opht halmology)[3]。

调查对象:西安交通大学临硕二系2006级、2007级七年制医学生共126名,其中男生71名,女生55名。

问卷调查与分析:在参考文献[4]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经过预调查后,于所有理论课结束后进行无记名调查,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26份,收回1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统计分析:将数据输人计算机,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学生的英语水平(见表1)

2.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与授课形式选择(见表2)

表1 学生英语水平

表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与授课形式选择

2.3 学生对眼科学双语教学评价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开展眼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扎实的英语基础在医学生未来的医教研工作、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现实重要性,因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系七年制眼科学的课时为44学时,较五年制学生多12学时,教学课时相对充足,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五学年的第一学期,这时,99.2%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6级考试,英语基础好,从课时安排和学生英语水平两方面,为开展眼科学双语教学提供了保证。调查结果显示6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73.81%的学生认为眼科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并对提高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有帮助。

表3 学生对眼科学双语教学评价结果

3.2 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模式

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5],指出“临床课程现阶段双语教学专指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教师以中文教材为蓝本,以英文教材为参考,双语备课,双语板书、写双语教案。学生使用中文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汉语讲授,专业术语双语书写和双语朗读。”理论课授课形式为双语多媒体课堂讲授。双语授课的形式为“雨夹雪式”,即以母语为主体,在其中以多种形式融入英语,英语教学比例为30%-50%,核心专业术语、定义、概念、关键词、部分段落中英文对照,用英语进行小结。调查发现,73.8%的学生希望教学讲义中关键词、重点词内容用中英文对照标出,52.4%的学生希望的英语比例为30%-50%,66.6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恰当,无学生对教学方式不满意,表明现行“雨夹雪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3.3 双语教学效果与制约因素分析

王伦[6]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在师资、学生、教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本调查结果一致。调查发现,47.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口语为制约眼科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一半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词汇是制约眼科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两者占97.6%。教师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体,教师因素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最大[7]。虽然本校师资力量雄厚,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80%以上,且一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英语功底非常扎实,但65.0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水平一般,47.6%的学生认为制约眼科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是教师的口语。因此,授课教师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如单词发音、语言的流畅性已成为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目前双语教学的关键。另外,学生对于专业词汇的掌握,还是有困难的。眼科学专业性极强,新的专业名词非常多,教材最后的中英文名词索引部分列有近900个名词,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一节课都会出现约20个新的专业术语,虽然七年制学生的英语基础好,但面对如此多的新的专业名词,学习起来仍然很吃力,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只能有选择地对重点专业词汇进行双语教学,并不断重复,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材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眼科学授课采用八年制统编教材,为中文教材,教材中仅对专业名词有英文对照。对该教材是否能满足需要的问题,一半学生认为一般或凑合;对于对该教材是否满意,有43%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满意,表明教材选择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眼科学双语教学可提高自己的综合英语水平。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对眼科学整体双语教学满意者仅占23.81%,满意度较低,分析原因,可能上述制约因素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4 结论

对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进行眼科学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可行的,目前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同,但双语教学要进一步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授课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口语水平,所使用的教材,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日后的眼科学双语教学中,要重视改善上述影响因素,使之逐步得以完善,才能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1-08-28.

[2]马肖容,张军,陈银霞,等.双语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3-85.

[3]Paul Ri ordan-Eva,John P.Whit echer,赵桂秋译.眼科学总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袁宝强,戴园园,樊秋萍,等.儿科学双语教学在临床本科生中的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998-1000.

[5]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关于公布2010-2011学年双语教学规范的通知[S].2010-08-27.

[6]王伦,孙静艺.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国外双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2):167-168.

眼科医学生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9月选取眼科护生56名, 均在本院眼科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带教老师由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主管护师担任, 均具备扎实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教学能力, 在带教工作中做到知、信、行一致。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对照组护生28名, 均为女性, 年龄18~24岁, 平均 (22.34±2.12) 岁;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0名、大专18名。试验组护生28名, 均为女性, 年龄18~23岁, 平均 (22.15±2.04) 岁;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1名、大专17名。对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其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比性良好。

带教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经验教学法进行带教, 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 每位带教老师指导1名护生, 实习时期护生跟随带教老师边看老师操作、边听老师讲解。带教老师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实习结束进行理论考试、专科实践技能考试。试验组护生接受目标教学法带教。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 每位带教老师指导1名护生, 入科第1天由带教老师进行入科教育, 向护生讲解科室环境、规章制度、眼科常见病种、带教模式、教学计划的、预期目标等, 使护生了解眼科实习期间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将每周教学计划与护生交流, 明确实习预期目标, 让护生带着目标实习。第1周由带教老师对结膜囊冲洗、视力检查、泪道冲洗、眼压检查等需掌握的常用护理技能进行统一示范。第2周开始进行一对一带教, 在护生操作时进行指导, 纠正不规范操作。每周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眼科理论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 加强护生临床护理实践、沟通技巧、病房管理等能力的培养。使护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教学大纲要求的病种、典型病例。在门诊和病房多观察, 当发现罕见的眼科病变时, 及时调整实习内容。每周对教学计划和预期目标进行总结, 并将其作为带教老师备课的向导[1]。在实践技能操作示范时, 带教老师提出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可能出现异常情况, 引导护生思考解决方法。在疑难病例讨论时, 启发护生提出解决方法以及该方法的理论依据。出现错误时当场纠错并示范指导。实习后期重视培养护生整体护理能力, 尤其是护患沟通、健康宣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能力[2]。

实习考试:实习期满后由护士长出理论考试试卷, 组织护生进行闭卷考试。试卷内容涵盖眼科常见疾病相关知识、护理方法等, 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填空、问答,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 h。实践技能考试由眼科护士长、带教老师作为评委。每位护生抽考1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和一项眼科操作技能, 选择相应的眼科进行现场考核。总分100分, 由两位评委评分后取平均值。实习结束时对护生进行满意度调查, 满分10分, 由护生自行评分, 得分越高表示护生对教学模式越满意。

统计学处理: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 以 (±s) 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 试验组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试成绩、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讨论

眼科疾病谱复杂, 多数检查治疗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操作, 对护理技能要求高, 因此对眼科护生的带教工作要求也较高。传统的带教方法以带教老师作为主导, 主要依靠带教老师的示范和讲解, 护生被动学习, 不能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标教学法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和预期目标, 使护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学习, 激发了护生的求知欲, 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示范操作时带教老师及时提出关键点, 在护生操作时带教老师及时指出问题和错误, 使护生印象深刻, 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眼科护理知识。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眼科护生实习带教中应用目标教学法可提高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值得在今后的带教工作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目标教学法在眼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眼科护生5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验方法带教, 试验组给予目标教学法带教。对比两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目标教学法在眼科护生实习带教中可提高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眼科护生,实习带教,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易艳辉, 黄琼.目标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模式在护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3, 6 (2) :161-163.

眼科医学生 篇4

眼科学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基本的临床科目之一, 与内科、外科、儿科等大科对比来看, 课程相对较少, 内容较多, 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由于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 为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如何保障眼科教学实践课质量,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医学教学理念模式的逐步转化, 我国眼科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在进行中, 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得到科学的改进。

1 实践教学理念

我国教育一直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教师让学生树立一种思考意识, 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本知识与实践完美地结合, 其中循证医学就是新时代医学临床实践课的教学理念之一。

循证医学是在二十世纪末出现一门新兴学科, 并在临床医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是一种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它的基本主旨认为:任何的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循证医学不仅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 分析病理发生和演变的理论, 还要结合临床工作经验, 提出最优的研究论证, 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措施。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普及, 不仅临床医务人员在广泛地运用, 而且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 也得到很好地应用。通过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也对我国医学临床和科研水平有着促进作用。

2 实践课堂现状

尽管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建立了专科的医学院校, 眼科这门学科也在进一步细化, 眼科的临床工作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眼科实践课的开展并没有取到预想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医院及院校无法提供完整的实践平台, 临床工作并没有面向学生。另一方面, 由于大部分授课医生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教育培训, 无法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临床技能通过教学方式对医学生进行传授, 所以, 授课医生本身是否有全面、系统、规范的教学经验, 也决定了实践课堂的质量好坏。

从整体来看, 我国临床眼科学的实践课教学资源还十分匮乏, 主要与眼科操作大部分是侵入性操作有关, 并且由于一些医师观念落后, 对于实践课的重视程度较低, 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课程的开展。随着基层医疗发展, 面向基层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也就要求相关的医学院校要培养实践性强的学生, 这也是实践课开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如何用相关制度保障实践课的开展, 如何用规范制度来推行实践课, 如何提高实践课的质量, 这都是医学院校需要认识考虑的问题。

3 实践课在眼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医学教学模式已经发生重要的转变, 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步向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转化。一个优秀的医师, 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必要的人文知识, 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课的开展来培养。

通过对高职高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眼科实践课教学, 不仅可以培训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能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达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他们以后从医生涯都是很好的帮助。

4 实践教学课的改革

4.1 教学模式的转化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是未来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实践课堂中, 不能再以医师为中心, 要以学生为核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习效率更高。

4.2 教学内容的优化

目前, 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且在临床实践中已广泛应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已滞后于临床技术的发展, 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课, 使学生参与从临床的护理到治疗的全程, 才能充分了解病理的产生、治疗的方案、新技术的运用, 让知识的学习立体化。同时, 可将眼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理论动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他们的视野。

4.3 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的教授和板书, 并结合教学模型和挂图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作用, 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性很差。学生实践课的开展, 不仅要通过实践操作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 同时, 还要结合医师和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才能把知识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所以, 在进行实践课时, 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医疗治疗中的一线进行操作, 还要结合教师的讲解,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以视听媒体、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媒介,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特色教学,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

4.4 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践课的开展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限制,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患者过于自我保护, 而自身健康卫生知识又十分欠缺, 担心在实践过程中会对自身的机体产生损害, 而决绝接受示教;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教学任务逐步加重, 重复示教不断增加, 患者也很难接受;医患关系随着最近的刺伤医生案件, 变得更为紧张, 患者对于医生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所以很难配合示教。所以, 在实践课教学中, 除了与患者的实际示教, 还可以利用教学模具、模拟人等, 通过教师模拟患者并配合展示多媒体技术进行眼科示教, 加强理论结合实际, 通过启发式教学, 帮他们养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 开展病例讨论,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使抽象的理论变成感性化的东西, 并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及与患者互动能力, 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魏继文, 杨建宏, 邓雪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6.

上一篇:典型故障分析与处理下一篇:调查监督机制